国际交流范文

时间:2023-10-22 20:19:00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篇1

关键词:国际合作;交流;特色;成效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32-02

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渠道

1.1 高等教育与发展经济必须配套

任何经济发达国家都有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质量且不谈,就高等教育规模而言,美国毛入学率达到80%,日本达到70%,而我国2007年刚刚达到22%。我国多种文件提到教育要超前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日本百年发展激荡史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多少年来,教育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超前发展,提前为经济发展准备好各种人才,这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如何与经济发展配套,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1.2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好办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生源和师资的国际流动不断加速,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在新世纪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因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质量监控,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国际商务、国际经济、涉外商务等多个系部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化学院。围绕“建设应用性国际化精品学院”的发展战略,商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把国际合作成果引入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明确思路,开展多渠道国际合作

2,1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了开拓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自2000年开始,我院先后同包括英国西苏格兰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院校合作并选派学生前往多所学校留学。从2000年至2008年的9年中,前往西苏格兰大学留学学生共计464名,近三年人数为192人,每年稳定在65人左右,学院每年都保证了团签的高通过率,2008年团签率又一次达到了100%。

在已有的合作项目基础上,学院继续拓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境外院校的机会。2007年10月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香港岭南大学进行短期的交流访问,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收效明显。另外我们又启动了与香港岭南大学的本科生交换项目,进一步增加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教学体制的机会。此外,我院还已经与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肯那根校区、新布伦瑞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同美国布赖恩特大学、埃奇伍德学院(Edgewood College)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大批量的学生出国留学一方面为学院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我院学生从合作办学中获益匪浅,8年来以来,商务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始终保持了10%~15%的高留学率和高读研率,出国留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率接近100%,拿到学位后,有近85%的学生选择用一年的时间继续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首创了本硕连读国际直通车――5年获中外3个学位的培养模式。

2.2 加强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学院教学水平

人员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除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以外,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推动教学、科技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学院每年都派出6位专任教师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建设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2005年以来先后有70名教职工出国、出境,对9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进行考察、访问或进修、攻读学位。这样一批专业教师在提高我院的整体科研能力上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能够把在国外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带回学院,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为学科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国际化特色与来华留学生工作相互促进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商务类专业的学科优势给我院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我院特色的教学、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

从2006年起,学院加大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力度,院领导亲自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全面负责,各系部全力配合,使我院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我院首次招收了7名短期留学生来我院进行专业学习;2007年,学院共招收了来自4个国家的22名长期留学生;2008年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名留学生,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继续发展学历留学生,扩大其规模,提高其层次,争取尽早完成留学生教育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

除了长期留学生的培养,我院也积极开展暑期班、访问团等特色鲜明的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6月初西苏格兰大学10名学生来到我院了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期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从2006年至2008年学院共接待来自英国、美国、丹麦的学生访问团75人次,我院良好的组织接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都给外国友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通过扩大短期留学生规模,我院和许多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互访模式,从而促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 促成特色,凸显国际交流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商务学院逐渐树立起了国际化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不仅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动者,而且也从中受益匪浅,从师资建设到教学改革,从引进教学经验到提升管理水平,都可以看到国际合作给我们带来的显著成效。

3.1 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具体地落实和完成。几年以来,学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每年都选派优

秀教师到英语国家院校进行语言和专业培训,骨干教师约一半都有出国考察进修的经历,这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研究动向,从而保证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总结多年来的国际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大胆突破,尝试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全英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中国的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条件,保证了较高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全英文教学班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1%),而且能接受国外留学生插班学习,为学历留学生的培养和校际学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2 全面引进国外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

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作业形式的改变上,以往的课堂几乎全部由教师讲授,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例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框架结构、重点难点,而比较微观的内容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查资料自己消化,此外,学生每学期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项目作业。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协作等能力十分重要。

在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面,我们开展了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改革,期末成绩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而设有多种形式。包括闭卷考试、课堂测验、项目论文、课堂讨论等等;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通常占据20%至50%。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评分标准更加全面客观,考试并不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在参考平时成绩的基础上,看学生的论文及考试是否有创见、知识面是否广博,这种评定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从而发现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而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来源于国际合作,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扩大教学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3.3 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素质过硬的外事工作队伍

最近几年我院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方面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工作氛围。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发展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保证,我院十分重视对外事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他们全部具有硕士学历,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原则,精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不仅如此,我院也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外事处工作人员发扬团队精神,通力协作,以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校领导和广大留学生的好评。

其次,增强服务意识,热情周到地做好接待、管理工作。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导思想,我们的外事管理工作者树立了跨文化交流意识,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此外,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国际交流篇2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国际学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网络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是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把跨国界的或跨文化的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国内外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则在综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二、国际学生交流内涵及现状

国际学生交流,广泛意义上来说指就是在交换国家、地区或者学校达成一致协议的情况下,跨越国境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学生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的互动。随着高等教育界对国际学生交流的日益重视,国际学生交流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一个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力的领域。因此不断开拓国际学生交流渠道,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有载体得以实现,而国际学生校际交流则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方式。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交流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交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校际交流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到国外交流学习,校际间交流学习覆盖的合作地区不断扩大,涉及高校高校日益增加,参与国外交流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以笔者所在学校浙江传媒学院为例,2011年赴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短期、中长期交流学习的学生总数为154人,是2010年(58人)的2.6倍。而2012年赴国(境)外交流的学生又增长至166人,比上年增长8%。同时,2011年到我校进行交流活动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总量为115人,是2010年(41人)的2.8倍,2012年人数又增至141人,比上年增长23%。

2.交流专业和学科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从境外院校赴中国交流的外国学生从以前的单纯学中文扩展到各种专业学习。比如,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之后,接收的国际生从过去全部学习中文,发展到现在除传统的中文语言学习之外,拓展为新闻传播、摄影、媒体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的,所涉及的学院也已从单一的文学院,发展为包括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在内的多个学院。越来越多的学院参与国际化交流中,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学科优势与国际影响在逐步扩大和增强。

三、国际学生交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而完善的国际交流生规章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但在各国学生间交流上,仍有些问题必须亟待我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其中,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还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在校际学生交流方面规范完善的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比如目前在许多高校当中,成熟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国内外高校在课程学分、课程名称、学时量和学分值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科学而公认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的缺乏会让广大学生对校际交流存有隐忧,严重影响其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欠缺规范和协调的国际交流生管理

高校内部各级学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租住保障。国际交流生工作涉及到学生学籍管理、选课指导、宿舍问题、返校后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手续。多部门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到位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影响交流工作的落实以及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制约学生参加校际交流的积极性。

3、国际交流学生的语言障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境交流的学生的语言障碍,二是提供给外国交流生的国际课程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在与国外(境外)高校的校际交流中,基本上都以英语为媒介语言进行,无论是赴国(境)外交流的中国学生,还是来中国交流的外国留学生一般都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目前学生考雅思托福的提前意识不够强烈,无法及时提供交流院校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绩。比如我校2012年共推出校际交流项目共16名公费交流名额,但符合语言要求的报名人数总共才4个,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4、缺乏成熟的国际课程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由于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充分的师资培养以及相关系列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课程内容较随意、系统性不足。教学内容根据国外留学生的兴趣安排、科学性、合理性及与当地高校资源的适配性都较差,总体国际课程设置不够成熟,暂时无法提供有特色的、完善的国际课程或双语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真正吸引有兴趣的外国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四、建议和对策

1、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法规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公认、完善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的现状,国内各高校也应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完善改进交流生课程学分转换、成绩评定标准制度。另外,还需积极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

2、探索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激励机制

为鼓励中国学生赴境外交流以及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交流生,应设立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奖学金或者校际交流助学金。交流奖学金可以用于奖励参加校际交流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国内外学生,而校际交流助学金可以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出国交流意向强烈但是家庭经济困难但的校际交流学生。

3、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

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努力开发与时俱进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课程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吸取外来优秀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将其他国家相关人文、社科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教授的课程。

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应将课程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国际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开发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引进外方课程、两国高校共同开发的课程。

4、积极开拓新的交流合作模式

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合作模式,而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探索双联或多联合作(两国两校、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各类短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暑期实践学分项目、海外教师辅导制项目、两校学生联合作课题项目、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国际学生交流则是是教育国际化的最有效方式,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因此,开展国际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在不同国家高校间的流动,让学生在不同地理条件、不同风俗习惯的国家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的体系下学习,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孕育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架起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交流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为人类进步、文明和谐发展做贡献的必修课。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北京,我国高校应不断深化全球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继续扩大校际间学生交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地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中全面受益,逐步地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4]林元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国际交流篇3

一、利大被评为“伊拉斯谟项目”最佳案例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利莫瑞克大学的副校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校的情况,尤其是国际化方面的相关政策。

保罗·麦克凯臣:利莫瑞克大学建于1972年,如今已有40年的历史。它是由爱尔兰政府授权的国立大学,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计1.3万人。利莫瑞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专业涵盖范围广泛,有科学、工程学、商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教育、健康科学及表演艺术等学科。在1.3万名学生中,约14%的学生来自爱尔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利莫瑞克大学一直坚持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通过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同欧洲27个国家的255所大学开展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欧盟评为“伊拉斯谟项目”的最成功案例。除了欧洲国家,利莫瑞克大学还同澳大利亚、巴西、乌拉圭、加拿大、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和美国等国的约40所大学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利莫瑞克大学的国际化政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打算扩大国际学生的数量,争取在未来5年内使国际学生比例从14%增加至50%。同时,我们也将增加赴海外留学的爱尔兰学生的数量。近年来,我校本科生中30%的学生都拥有一个学期的留学经历,我们有信心将该比例提升至50%。此外,我们将选派更多的研究者外出学习,并争取吸引海外研究者来校进行交流研讨。另一方面,我校正在创建具有明确国际定位的学位项目。2012年,我们开办了新的国际商学学位,实践证明该学位很受欢迎,今年申请该学位的学生数量继续攀升。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办了专家项目、预科项目,为来爱尔兰学习的国际学生提供帮助。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国际化有何重要性?利莫瑞克大学在爱尔兰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定位是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首先,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为大学扩大了学生、教职员工及研究者。利莫瑞克大学校园目前有来自80个国家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机构也因为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而不断完善。其次,全球化使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分享信息,了解时事。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孤立于世界,就像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不只是对中国重要,对爱尔兰、英国、巴西、美国等其他任何国家来说也都重要,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健康等领域,国际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比较交流和互相学习。

在爱尔兰,高等教育目前正经历着变革。2011年,爱尔兰政府出台了《高等教育至2030》(Higher Education to 2030)的国家政策。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研究主导型大学,我们的研究与爱尔兰主要的工业领域紧密联系,我校的国际化政策有许多都是基于发展国家工业的考虑。比如,我校设立了国家软件工程中心,爱尔兰是全球主要的软件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10%。我校在生物工程方面也很专业,爱尔兰是世界最大的制药生产地之一,最近我校刚刚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获得国家基金。另外,我们还发展能源研究,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

二、如何在教育经费紧缩的背景下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利大面临的最大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对爱尔兰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您有什么建议?您认为贵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我的建议是,爱尔兰需要选派更多的学生到国外留学。在爱尔兰,我校派出的留学生比其他学校都要多。爱尔兰是一个小国家,但是经济开放,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谷歌欧洲总部就设在爱尔兰。谷歌需要雇佣具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能力的经济学方面的毕业生。我们有IT毕业生,却没有具有外语语言能力的毕业生,因此我们不得不为谷歌引进国外的人才。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引进国际人才能推进国际市场的优化,对爱尔兰来说也是件好事。

对于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目前爱尔兰正处于经济衰退期,每所学校得到的资金都有所削减,我们不得不用更少的资金做更多的事情,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第二,我们需要具备国际意识。第三,我们的焦点应该从欧洲转向亚洲,事实上我们也正在尝试这样做。爱尔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爱尔兰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未来的12年内,我们需要更多可以说汉语、懂得中国贸易又了解中国社会的爱尔兰人。

三、利大有效平衡了教学、研究

和社区服务三种功能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都知道大学有三种功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爱尔兰的研究型大学,利莫瑞克大学如何平衡这三种功能?在您看来,哪一项最重要?

保罗·麦克凯臣:这三点有时是很难平衡的,大学是综合而复杂的组织,可以起到很多不同的作用。首先,大学有很多角色,教学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在爱尔兰,60%至70%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很高的比例。发展知识经济是我们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而想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其次,关于工业方面的研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的研究与国家经济重点发展项目一致,国家科技机构确定的14个研究优先项目条件,我们都很适合。再次,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与城市及行政区有多重联系,例如安排学生做社区志愿者。每年我们有1.3万学生提供6万小时的志愿者活动,这些学生志愿者可以辅导当地的孩子们学习,这在发展落后的地区很奏效。最后,我校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在妇女组织等其他团体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志愿者们带去技术或者为需要帮助的组织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总体来说,教育和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有所贡献。

四、利大中国留学生表现优秀

《世界教育信息》:您提到贵校有14%的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学生大约占多少?这些中国学生通常选择什么学习内容?

保罗·麦克凯臣:国际学生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印度和沙特阿拉伯四个国家。中国的学生数量排在第二位,大约占学生总量的1.4%。他们主要选择工程学,IT、软件及商学,其中大部分都在攻读学士学位。

《世界教育信息》:与爱尔兰学生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带给您怎样的印象?他们能从爱尔兰学生和其他欧洲学生身上学到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我觉得中国学生非常刻苦,很有礼貌,很勤奋,上课很准时,他们都很珍惜家人为他们提供的出国留学的机会。我校的国际交流办公室有一位中国女士,专门帮助中国学生到西方学习,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认为她像是在爱尔兰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母亲,我们很荣幸能够拥有一些毕业后留在爱尔兰工作的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不同点是,爱尔兰学生和美国学生更有自信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学生往往懂的很多却很少表达。我认为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它会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而得到解决。

五、利大与中国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相信您对与贵校合作的中国大学已经有些了解,请问您对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有什么看法?

保罗·麦克凯臣:我对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的了解不是很多,我简要说一下我的观点。中国大学资金实力雄厚,我所访问的每一所大学都有新的校园或者正在建设新的校园,我觉得这点很好。我认为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新的、好的教学设施是很好的,这表明了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我了解到,中国留学生大都准备攻读硕士学位,他们都很优秀。就拿英语学习来说,中国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只是在中国国内学习了英语,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却让我震惊。昨天我参观了一所大学,我们的翻译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问她“你的英语在哪儿学的”,她说既不是在英国也不是在澳大利亚学的,她在中国就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这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看待爱尔兰与中国的合作?

保罗·麦克凯臣:我们正在尝试与多所中国大学进行合作,目前,我们在中国已有20所合作学校。我们正巧妙地采用“3+1+1”,“2+2+1”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我认为这些形式将更持久、更有效。同时,我方的教授会来到中国参与部分教学,中方的教授也会到爱尔兰讲授部分课程。双方共同合作,互相交流。

六、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可以兼得

《世界教育信息》:近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不高,人们都在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保罗·麦克凯臣:有一些人认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近来,如何培养那些有天赋的优秀学生也成了热点话题。包括爱尔兰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也有这样的争论,因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更高。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10%,而现在这一数字达到60%。这是个很大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大学教育不如我那个年代。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教学水平和我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很大区别。知识是自由的、可掌握的,到大学同样是听课和记笔记。那时候的大学生可能只能读到一本书,而现在有太多的图书和媒体可以提供信息,这些对教师们来讲都是挑战。

我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有特权的,毕业生获得学位后基本就不会再接触课本,而现在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毕业生还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攻读MBA等其他学位,还有可能频繁更换工作。

我认为重要的是要保证教学质量,但是我并不认为扩大教育规模就会削弱教育质量。免费中等教育于1968年在爱尔兰推出,此前人们必须支付中等教育的费用,因此,60年代许多12~14岁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现在我们有免费中等教育,学生离校的平均年龄为17~18岁。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推行免费中等教育降低了教学质量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七、世界大学排名标准应该多维化

《世界教育信息》:在国际化进程中,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焦点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保罗·麦克凯臣: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据我了解,不同的大学排行榜有不同的排名方法和侧重点。学术声誉很重要,但是难免主观。每个人都认可世界顶级名校,如哈佛、耶鲁、牛津和剑桥,但是从各方面去综合评定大学更为重要。正如我所说的,大学不只做教育这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的学生做60个小时的志愿者,这也是对我们城市的贡献,然而这并没有体现在纽约时报、QS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欧盟正在努力开发一个新的多维度世界大学排名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排名系统的发展。我认为排名能够提供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它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焦点。我们不仅可以比较爱尔兰的大学,还可以比较中国的大学、尼日利亚乃至其他地区的大学。

八、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使学习方式多元化

《世界教育信息》:正如您刚才所提到的,如今学生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哈佛大学与MIT联手了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您对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热潮在全球的兴起怎么看?

保罗·麦克凯臣:在大规模网络公开课中,EdX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很有发展潜力。只要是在有网络和计算机的地方,无论多么偏远,你都可以坐在那里听哈佛大学的教授讲授物理学、数学的神奇。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赠予,我们鼓励学习、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条件。我认为网上授课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将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但是人类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是永远不能被取代的,远程网络授课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阻碍人们的交流。早在19世纪,伦敦大学就已经开设了“函授课程”的远程教育,他们向远在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学生进行授课,这对剑桥、牛津和哈佛大学的传统课堂并没有什么影响。一些人认为MOOCs将会永久改变教育模式,我不这样认为,但我承认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资源。

《世界教育信息》:比尔盖茨曾说过EdX将为传统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您和您的学校也加入到MOOCs的队伍里了吗?

国际交流篇4

一、总体规划与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契机,我国高校必须把握好这一时代机遇,充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结合有效的引导,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发展。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是以高校为基本主体,他国高校、研究院所、国际组织等通过国际交流所构成的网络传播平台。对于该网络传播平台而言,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同时,整合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使高校新闻与国际交流信息能够快速、全面传播的平台。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高校开展品牌竞争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构建网络传播平台为高校加快品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经。高校能够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所拥有的资源库及开放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国际信息交流、、决策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现代化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建设。网络传播平台将高校校园及学科特色与优势,采用网络视觉化形式展示出来,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品牌宣传效果,对于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必须本着“立足高校,服务国际交流”为基本宗旨,逐步形成跨地域、跨文化、重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综合性信息网络传播载体,通过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逐步扩大高校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如今,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实现平台,可结合如下规划目标逐一实现。

(一)以高校主流门户网站为主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国际交流信息服务我国各大高校几乎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应充分发挥其信息展示窗口的作用,及时国际交流信息资讯,同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频道,使其成为高校宣传与报道的阵地。当前,必须加快整合高校媒体资源,以网站为窗口,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各大高校通过网站规划、设计、建设及不断完善,网络传播平台无论在整体视觉风格、布局、内容展示方面,还是页面导航、容量、结构、内容呈现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此外,还应注重设置友情链接、服务中心、底部信息等内容,在大学生互动方面,设立搜索、会员注册与登录、在线问答、错误提示等内容,以便极大拓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渠道。但多数高校仍未构建起专门面向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网络传播平台,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具体情况构建网络传播平台,进一步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同重点高校门户网站合作,共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在门户网站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其他重点高校、大型媒体、全国性综合门户网站之间的合作,并在一级网站开设大学生国际交流板块,重点门户网站与板块信息,都是构建网络传播平台的关键资源,必须同其展开信息资源、大学生资源、平台构建等全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整合国际资源,构建大学生国际交流综合信息库通过高校门户网站及其他重点高校网站及全国性综合网站的合作共建,逐步形成高校国际交流相关信息流,同时,加强相关信息采集、加工与存储,将这些信息全面整合于综合信息库中,并将其加以分类和汇编,与此同时,设立多国语言页面,以便不同国家的大学生能够采用信息,继而扩大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该领域国际性网络传播平台。

二、网站交互界面的设计

作为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平台,其所面向的用户群体为国外高校学生与教师,他们需要对高校概况、校园文化情况、学术研究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多数会借助于该平台获取有关资讯,在此过程中所开展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交互界面实现的,为此,必须确保交互界面所覆盖信息的全面性与美观性,通过设计独特的网络视觉品牌文化,在国外高校师生中树立高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设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时,必须考虑到网站所面向用户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设计。通常而言,网页设计所涉及的元素有很多,但因该平台所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注意采用英文字体与风格。全英网站同中文网站不同,英文字体在网页设计过程中的视觉表现力也同汉字网页不同。同时,还必须注重对高校信息识别因素加以传达。

对于交互界面设计中,重点关注面向群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相关信息,由于其认知水平及意图不同,对于通用设计而言必须提供一般客户所需资讯,采用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使各页面内容对应。一方面,结合用户需求对高校学科分类、学术研究情况等内容顺次表现,另一方面,注重页面布局易于阅读、美观实用,考虑用户国家多元化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及信息需求等情况,使用户轻松找到所需阅读内容。此外,注重文字间及段落间间距的一致性。还应设立专业化的国际交流论坛、视频、留学生展示、交流信息等板块,使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讯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时、便捷的特点,打破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地域与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同该领域专家学者的信息沟通,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眼界。对于国际交流信息专栏,应对有关信息依据学科、学院展开分类,使国外师生能够依据类别找到所需信息。网站还需要对国际交流视频进行上传,编辑相应的文字,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并设置相应的视频交流专区,国外师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可就某些问题向有关人员咨询和留言。高校教务人员或师生看到相关问题,可进行回答,参与互动讨论。在线提问问题及讨论将自动被保存,有助于为其他大学生提供帮助。设置论文展示板块,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定期上传高校学术论文集及师生最新学术论文,及时掌握高校科研动态,便于同海外高校互动讨论学术问题,深化科研合作。设立校园文化专区,使海外师生能够了解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媒体平台的构建

(一)搭建QQ群网络平台QQ群网络成功打破了地域与空间限制,使得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便捷、高效。高校可以在留学生及交换学生之间共建QQ群,借助于QQ群网络实现国际交流。广大学生可借助于QQ网络资源展开交流,营造浓厚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高效地开展学习与科研工作,交叉学科学生开展交流,有助于打破思维与知识的局限性,弥补单一学科的割裂性与封闭性,推动高校科研工作进展,实现国际交流纵横交错的目的。高校各学院负责人可在网站上对QQ群号进行,以便海外学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交流,提高交流的层次,扩大国际交流的规模。

(二)建立国际交流博客群博客集文字、音视频、评论、网站链接等于一体的网络日志,可以加强读者的互动,吸引兴趣及志向相同的网友共建团体,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自由媒体平台。博客可以记录个人思想,也具有公共性,对所提供内容展开交流,为他人提供帮助,具有资源共享与互动性。海外师生、留学生、交换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同高校师生展开交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获取有益的学术资源与校内咨询信息,也可以提出质疑,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极大地拓展了交往圈,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国际交流圈,实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三)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微博。微博也是一个给予信息全面共享、迅速获取与高效传播的平台,该平台是建立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传播、获取及共享的。利用微博文字及最新信息,通常只有140字左右,因而称之为“微博客”。通过微博平台能够及时地最新的高校国际大学生交流信息及动态,大学生还能够相互之间共享该条信息,或对其进行互动评论。较博客而言,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及时、更快捷,也更原创,因而广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已经推出迅速发展成为如今信息时代媒体平台中的新宠。正是由于微博所具有的特点,许多高校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但是并未全面面向大学生国际交流有关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有关导师、教务工作者也可开通自己的微博,同国际高校教师、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共建关系网,以便开展更为深层次的交流。有相当多的留学生及交换生反应,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有时候发一个邮件咨询会需要较长时间方可得到回复,也有一部分教师、教务工作者表示,对于因各类原因未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疑惑及问题的情况表示很遗憾。如何确保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为畅通、便捷,微博就是一个良好的渠道。如今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只要利用手机就可以开展国际交流,利用微博实现互动、沟通,及时消除大学生的问题与疑惑。此外,对于因经费、时间等原因所导致的国际专业性的交流论坛,大学生参与的机率较小,而教师有时也无法参加。借助于微博平台,就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利用通过参加大型国际交流论坛的教师更新自己的微博,将论坛或会议内容及信息实时传递,其他的教师及大学生就可以通过浏览、微博分享等方式,获取并传播该信息,使大家能够第一时间就获得所需信息与内容。当前,有关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信息及会议内容,也可借助于微博平台加以共享。

(四)创建国际交流论坛就各大高校而言,必须依据高校国际交流现状,同时,结合高校各学院及学科的发展、学科学术研究进展等情况,创建极具品牌特色的高校国际交流论坛。论坛中应全方位地展现各学院学科特色,同时,有针对性地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赋予高校国际交流论坛深厚的学术文化积淀,用以更好地推广和宣传高校。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校园文化及学术活动,通过该论坛向他国大学生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风采,引发其共鸣,从而萌生与该校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期望。除此以外,高校还应在国际交流论坛上不断高校各学院最具特色的科研内容与学术进展,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力邀国际名校专家、学者前来开展讲座,并将讲座内容于论坛,大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跟帖,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存在的疑惑、心得体会等,并同其他大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满足广大师生学习需求、并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逐步加快,加强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成功跻身于国际一流大学之列的必经之路,以高校为主体的跨国教育交流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如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难以避免地参与到频繁的国际交流中,网络信息化为高校品牌传播与国际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今学术科研均以“跨时空”、“跨国界”为基本特征,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高校必须同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网络传播平台的构建,成为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新方法。

国际交流篇5

为进一步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快我区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特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意识,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水平。

2.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发挥职业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学校,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体系。

3.以学科、项目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国际交流的内涵,充实国际交流的内容,提高国际交流的层次,注重国际交流的实效。

二、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学校在外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学校主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把国际合作与交流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一并规划,一同实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职业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校际国际合作关系,并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项目和成果。

2.发挥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学校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联系。有关职业学校要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3.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名师的学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与国(境)外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请对方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组织的科研资助项目。

4.贯彻“为我所用,双向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提升合作交流项目的质量和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开拓新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优势和特色专业,积极稳妥地探索国(境)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和模式。

5.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校际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

6.加强与海外籍人士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引进、专业建设、开拓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利用他们为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二)加大派出请进工作力度

1.结合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教学研究人员的派出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学科特色明显的科研机构从事与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进修、科研等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2.实施“优秀人才进职校计划”,有计划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职业学校讲学任教、参与教学工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学校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邀请专家来职业学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外籍雇员”的聘用和管理模式。

3.根据专业建设和合作项目的需要,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出国出境的各项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工作小组出访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出访交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到人员组成合理、目标任务明确。

(三)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

1.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国(境)外有关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的海外学习项目,完善学生海外学习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进修、访问、修学旅行等渠道和机会,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元素。

2.开发和推广各种校际交流项目。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力度,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覆盖面,丰富职业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更好地服务职教招生,支持毕业生就业。

三、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和制约政策,营造有利于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职业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对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的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特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

2.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对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我区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3.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要制作合乎国外读者习惯的推介资料,及时更新外文网页信息,介绍学科、科研、学术成果、在研项目、学术带头人等情况,国际合作信息,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4.加强硬件建设。加强与国际交流有关的教学场地、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网络通讯、生活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发挥效益。

5.加大教职员工外语培训力度,解决国际交流中语言交流的瓶颈问题。

国际交流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合作

一、前言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着文化差异,要是贸易合作畅通、合理,达到合作双方满意双赢的结果,就需要有效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同时,由于商品凝聚着民族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才能使商品更具有国际性。因此,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化及文化交流的内涵

探讨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问题,首先要对认识国外对文化的理解。国外关于文化的研究主要在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中,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这个定义将文化看作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事实上,“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文化”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文化”在西方国家概念中既包括观念形态,又包括行为方式。文化作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它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由于文化并非源于生物学,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因而文化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罗杰·基辛从广义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是用作为把人类群体与他们的生态结合起来社会地传播着的行为方式(mode)、生活方式(settlement patterns)、社会群居和政治组织的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和实践”。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以民族精神和气质(ethos)为核心的属于价值形态,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认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从1840年雅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是一种畸形的状态,自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向正常化方向发展。当今社会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了解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化发展,也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中外国际贸易中传播中国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由于文化交流在国际贸易中其中重要的作用,要在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实现无障碍,就需要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具体礼仪规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方式与思考

国际贸易中的人际交流方式是多样的,但主要还是直接交流与谈判。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的沟通成效除了与谈判者的综合素质和信息解读的保真程度有关,更重的是与文化差异程度和文化交流畅通程度有关。其中,文化交流方式是影响国际贸易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谈判者个人可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且在谈判风格中体现出来。谈判者很可能来自非常不同的文化,亚文化的环境,面对陌生人自然会保持高度的戒心。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并加深误解,增加交流的难度。文化是多元性的,交融的,超越了国界。沟通中的误解和曲解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文化观念来判断对方的利益和行为,则难以达到平息纷争、实现合作的目标。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虽然大多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加之,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文化的不同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跨文化问题主要通过语言、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谈判风格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并且在国际贸易交流中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在礼仪方面,健康、必要的礼仪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广交朋友,避免隔阂和怨恨。首先,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其次,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

四、结论

国际贸易活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当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合作时,由于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因此,各自的民族文化、习俗以及礼仪等差别比较悬殊。如果违反礼仪规范,不仅会影响双方融洽关系的形成,而且还会影响对方对自己在修养、身份、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甚至影响国际贸易合作的成效。在国际贸易中,重视并加强懂文化交流,掌握必要的礼节与礼仪,是国际贸易合作的基础。人们之间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

参考文献:

[1]李德尚玉.浅谈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2]王宁.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的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国际交流篇7

关键词:国际交流 思考

一、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出国留学人员39.9600万人,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除留学之外,还有实习和实践、就业、短期文化交流共四类。目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下,大部分高校认为教师的国际化是推动高校国际化的关键,但其实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才是高校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已成为高校国际化的新增长点。

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繁杂的国际交流活动,高校需要正视大学生出国交流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满足学生和学校需求,分析学生人群特点,根据不同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制定国际交流项目,从管理人员、管理流程和规范、项目与学生以及所获得绩效等四个方面达到学生和学校利益的最大化。

二、引入市场营销理论,从现代营销4P角度建立大学生国际交流服务营销战略

1.管理人员(People)

目前从事高校学生国际交流服务的管理人员都是外事人员,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外事交往能力都是外事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市场化的企业管理中,高校外事人员还应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及扎实的业务能力。

学校外事工作服务的主体是全校全体师生及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本目的就是要为院系和师生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和智力支持,从而满足其现代国际化教育。学校外事工作的本质依然是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但是就现阶段国内外事工作而言,部分外事人员受自我意识影响,缺乏工作热情,缺乏职业思想,缺乏主观能动性,直接导致的就是服务水平和人性化程度不高。

2.管理流程(Process)

“外事无小事”,外事人员必须避免临时的规划和策略,避免交流项目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并确保其思想和观念能够在决策和实施中发挥作用。只有建立了管理流程和规范,才能更好的和学生、合作学校和合作企业建立起长期互惠的关系。如制定学生出国交流流程规范、学生出国管理规定或学分处理规定等。

目前,我国高校外事工作普遍缺少各教学院的主动参与。其实教学院才是全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恰恰更是学校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基石和主体。要想外事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国际化,就需要教学院主动参与,行政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所以,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将参加出国(境)项目学生人数等高校国际化的目标列入绩效考核之列,教学院必然会积极主动推进国际化,逐步将高校外事环境推向良性健康的状态。

3.项目与学生

项目与学生直接关系的所有活动,即包括了传统的4P——产品、价格、促销和地点,也包括了新的营销活动,这些项目不只是满足于学生的需求,也要确保他们有助于实现学习的多重目标。

产品即是学生国际交流所享受的项目和服务,学校应以自身特色为中心,从大学的分类、学生兴趣、学生家庭环境等各方面挑选适合本校学生的项目。价格即是在学生参与项目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学校作为非盈利部门,应该为学生寻找实惠,尽量降低学生家庭负担,在学生受益和支出上找到平衡点。也可以创立学校奖学金,让更多有能力但家庭负担较重的学生获得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学校也可以和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国外大学等合作,寻求经费等支持。

促销和地点共同包括了项目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大部分学校以网址为宣传窗口,并设立专门的板块进行信息传达,但这种方式需要学生主动去寻找。学校可以采用在各二级学院设定联系人,帮助学校传达国际交流信息。目前,信息时代的信息爆发,也给学校的项目宣传提供了平台,如微信、微博就可以将信息传递到学生;当然传统的宣讲会和经验分享会也是学生获得信息和体验的绝好方式。除此之外,精美的宣传册也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方法,有时甚至可以用相关的学生活动为项目进行宣传。

4.绩效

如果把学生国际交流服务是一种市场,那在全方位的营销中,我们把学校和学生所获得的绩效定义为学校的品牌资产和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后所发生的改变,即一系列可以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进行测量的结果指标,这些所测量的已经超过了学校办学自身。

三、结语

学生出国交流正随高校国际化大潮涌动。在本文中,以学校营销的角度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进行思考,也是希望对高校的学生出国管理工作有所帮助。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效提高外事工作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人性化程度和主观能动性,规范管理流程,能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减少盲目性。在合理高效的管理下,也能真正服务好全校全体师生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袁国华.高等教育营销的若干特点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

[2]杨康民.高等教育创新的营销观照.生产力研究,2005(1)

[3]彭道福.高等教育营销的动因与策略分析.教育与职业,2005(3)

[4]向邱华.中国高校招生中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2)

[5]王志峰、徐岚.从市场环境谈高等学校的经营观.现代大学教育,2002(2)

国际交流篇8

1 国际文化交流与应用语言学

1.1 认识应用语言学

19世纪70年代,波兰学者、语言学家库尔特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在其相关的著作中,相对理论语言学来说,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虽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各学者普遍认为其指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而非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语言学曾被定义为语言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性应用研究,如翻译学、辞典学、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学等方面,也包括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外语教学及第2语言教学等学科应用领域。

1.2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2.1 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媒介传播作用

(1)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国际文化交流是依赖于语言这个媒介,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当前的信息网络的国际化,对于应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由于全球信息资源大多以英语作为主存储媒介,因此,英语在整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凸现。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掌握自己的母语外,还需要掌握电脑语音和英语。也正因此,赋予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更多发展空间和保证。全球化带来语言本文由收集整理界英语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凸显了应用语言学的的学科作用。

(2)汉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据一份官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汉语作为应用领域、范围最广的一种古老语言而存在着。由于汉语言历史悠久,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及语言意境,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汉语拥有着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是新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必须用语,更让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及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心灵清明”,从语言源流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典籍“清明”这一词汇中来,这一例子就形象说明了汉语言的独特文化魅力。

1.2.2 应用语言学在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在当今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际的工具必不可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根基。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化促使了语言多样化的形成,在各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各语言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化为可以互相交流的符号,从而达到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当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我们常见的如书刊、报纸、影音数字出版物等,并且具有与之呼应的通讯系统和对应的符号及信号系统。综观世界,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基本工具与载体。例如,我们汉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用语之一,因此,中国法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主要工具语言。

1.3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世界全球化的形势,使得各领域的交流扩大也形成了语言的多样化。各种语言通过计算机的处理转换为可交流的符号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现在通用的传播媒体,从电视到电影,从广播到报纸书刊及音像出版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符号信息系统。任何一项传播与交流都是依据语言为载体。

2 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意义

母语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工具,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对现代化语言理论和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语言教育工作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经济实力强国,其首先必定是一个语言文化强国。应用语言学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了应对当前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除开不断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人才外,还要不断培养外国语言人才。

3 讨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仅局限于对语法、句章、词汇等的分析、举例与教学,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际交往与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的输入与学习还远远不够。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语言作为一中符号知识来进行传授与学习,而没有认识到语言的外部文化信息,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交流地位,使得人们在语言的学习中往往是抽象的、索然无味的,对语言却没有具体的感性认知,一旦接触到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总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外语教学仅围绕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是不够的,只有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语言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4 结语

上一篇:建筑企业服务理念范文 下一篇:透析护理综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