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贸易范文

时间:2023-08-21 17:04:16

国际金融贸易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南亚地区 国际金融贸易 新格式 地位 经济危机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际金融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地区作为亚洲金融贸易的“领头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影响着整个亚洲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同时还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摆脱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后,国际金融贸易以全新的格局呈现在全球经济贸易中。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中,以往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金融贸易的格局。在此,本文从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以及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等两个方面出发,针对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做以下几方面分析与探讨。

一、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

经济危机过后,国际金融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下文中,将简略分析经济危机后国际金融贸易的格局变化:

(一)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方式维护贸易主导地位

经济危机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方式来维护本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美国制定了“购买美国货”条款,以保护美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美国国会于2009年2月份通过了经济刺激计划,奥巴马政府试图借助“购买美国货”条款来维护美国的国际金融贸易优势,该条款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又如英国政府于2008年向银行注资,要求银行向国内企业提供放贷的便利条件。在英国国内政治、舆论等方面的压力下,银行被迫从国家角度看待问题,纷纷加大国内市场的信贷业务比重,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集中的服务。这种应付经济危机的金融保护主义目前已为东欧、北欧和南欧国家效仿,对整个欧洲发达国家的金融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如法国政府为汽车行业提供优惠贷款,在2009年2月份直接向雷诺等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高达60亿欧元的贷款,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应对危机的资金支持。

(二)低碳经济以碳量为指标,通过技术标准改变贸易格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碳要素成为改变国际金融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碳关税、碳排放权等为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增添了变数,各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分工和竞争优势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化。

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纷纷加大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试图依靠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未来国际金融贸易竞争中的优势,抢占制高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低,尚未完成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严重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损耗严重,环境污染大,碳排放量的被迫降低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受阻,延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低了其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水平联合,共渡经济低迷期

经济危机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迷阶段,发展中国家为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途径,试图通过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来走出经济低迷期。

例如中国于2009年6月份与俄罗斯等国举行会议,探讨如何加强与会国家间的金融贸易合作,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找到了契合点,实现了两个大国间的优势互补。又如随着投资、服务贸易等方面协议的陆续签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自由化水平得到提升。作为一个涉及19亿人,经济生产总值、贸易总量分别达到6万亿、4.5万亿美元的高质量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促进了贸易区内部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

在国际金融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主要由11个国家组成,既有经济繁荣的发达国家,如:新加坡,又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各个国家在发展国际金融贸易的过程中,彼此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新加坡在面临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经济的优势,主要以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业、航运业、物流业、旅游业为主,与此同时,新加坡在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中起着推动作用,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居于整个东南亚之首。

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外,还要结合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调整经济模式。例如: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文莱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人均GDP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文莱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却并不乐观。在面对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文莱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凭借自身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通过资源出口来提高文莱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得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东南亚地区在投资政策中,主要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为主。在整个投资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吸引外国投资,积极从管理审批制度、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给予外资以国民待遇,除了与国防有关的某些行业外,对外资在新加坡的运作没有任何限制;完全开放商业、外贸、租赁、直销广告、电信市场,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对先驱公司(即涉及巨额资本开支或复杂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和某些金融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高新加坡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新加坡政府在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趋势做了仔细研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份经济发展战略中,着力对新加坡今后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分段,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除了面对国际金融产生的风险外,同时还要面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金融风险。由此就需要东南亚各个国家能够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贸易的实际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贸易。各国还应制定出应对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以便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才能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才能进一步促进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培,叶永刚.区域的宏观金融风险――基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 2011, (8): 1-6

[2] 邓启峰.浅析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启示――以日本、东南亚和美次贷危机为例[J].管理观察, 2008, (12)

[3] 霍迪.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代解读[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

[4] 何帆,徐奇渊,徐秀军.开发性金融在推动周边金融合作中的战略选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边的视角[J]. 中国市场, 2011, (16): 4-6

[5] 骆永昆.全球化背景下的东南亚伊斯兰金融[J]. 东南亚纵横, 2010, (6): 50-55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贸易发展;服务贸易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成为重要的贸易形式,而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直接证明了金融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项目,金融贸易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居功至伟,在发展中我们必须重视金融服务业的模式创新,特别是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自身问题,积极的向国际金融服务机制学习相关的先进理论,这对于我国的经济走向未来、走向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金融全球化是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摆在每个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对世界各个行业的变革有重大影响,而我国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描述是从1986年乌拉圭开始的,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目前的解释中,主要是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金融上的交易,主要是一些款项交付和接受,从相关的定义和特点来分析,主要有四种重要的模式:

跨境交付,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在本国境内的一些服务输出,这种服务往往是基于高新技术,比如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媒体服务,这些服务能够远程交易,服务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因此也被称为跨国交易,服务的边界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在外国的境域内进行交易。

境外的消费方式主要是针对旅游或者是留学的人群,是对本国以外的人员进行消费的方式,这样的消费提供者能够被政府支持。不过这样的情况只是出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间,这种消费可以由任意的金融服务组成。

商业存在,这种情况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很多大企业都实现了全球化,在其余的国家实现金融投资,一般是通过企业或者是金融机构的形式进行盈利,给当地的居民提供便利,并能够有业务的建设,这就形成了商业存在的情况。

自然人流动,人是自由的,可能会流动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在某一个位置可能形成消费,这种情况下,个人有可能在别的国家实现投资,也可能产生消费,金融服务很可能就出现在他们的身上,这种形式是短暂的,并且是经常变化的,跟一般的商业存在不相符合,所以被称作是自然人流动的形式。

2.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在中国的跨境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的金融贸易水平逐步的提高,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重大的潜力,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内部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比如在很多行业的政策扶持,克服一些不平衡的状态,从这些方面来说我国的发展现状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不断克服不平衡结构以及国际金融贸易不公平的问题中,逐步的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提升,这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方面要加强理论的创新,积极的致力于管理机制的完善,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水平更上一层楼。

2.1金融贸易服务不平衡的结构类型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国内建设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在很多方面上都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的。通过数据不难看出,相关发展是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数据增长不断地提升,发展可以理解为是相对比较平衡的,但是就国内银行贸易来说,却是有着很多问题的存在,但是这样并不能阻碍国家银行贸易的发展,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情况下,要克服不平衡的状态。

2.2中国的进口和金融服务出口贸易失衡的结构

最近几年内的数据研究分析不难看出,进口也出口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在国内一直都是处在金融服务贸易赤字的状态下,在1997之后,这样的差距就已经增加到了付11.7亿美元,到了2008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付90亿美元。

中国的进口比重在金融服务占了绝对的贸易,除了从1997年的三年1999年进口量在87%的比例,比82%, 87%,其余年份在90%以上,尤其是2000年和2006年,进口占93.3以上%,其中出口差距相比,也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际金融机构,以降低本公司的业务发展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为主,短的时间内参与国际竞争,竞争能力不强,服务无法与跨国银行巨头竞争,贸易金融服务,中国的整体竞争力仍然较弱,导致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

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在货物贸易进口飙升至一个国家的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相应地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慢慢的实现了对外开放,这样来说逐渐的能够形成我国的竞争力,在出口方面就会有很好的帮助,在我国的市场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会由于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过大,国内金融业的影响。

据研究学者,以及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和外资银行资产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增加一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应完善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其进入动机的影响,并鼓励银行的股权资本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3.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

3.1协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发展

市场对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影响可以在多个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对于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相关方式去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过度的急进,要保证发展平稳。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图稳定,积极的发挥有效性,这样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建设,随着我国资本的流动速度的不断扩大,我们应该致力于金融稳定的维护,积极的开拓稳定开放的市场,协调金融市场开放跟金融风险方面的关系。

3.2 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经济的发展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要想发展金融服务业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依靠经济,反哺经济,这样才能够实现金融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亟待,这给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需求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发展体系的发展也有了重要的内驱力。不过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因此在人均生产总值上并没有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种情况也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这方面的问题就会逐渐的消除,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另外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逐步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安东尼等国外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金融的开放性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金融服务市场是最关键的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够推动金融贸易的改革,不过在市场中要不断加强应付问题的能力,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管理经验,大力促进国内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强应对金融风暴的能力,比如1998年的金融风暴就是由于亚洲金融体系危机引起的。我国应该积极的实现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化的升级,这样才能够消除在金融贸易中的缺陷,让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更加的完善。所以说,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种高水平的经济运作形式,我国应该不断的完善内部竞争机制,在市场方面要逐步的放松,最后实现全面的开放,这是我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3.4 金融机构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

金融服务贸易中我国长期处于一种赤字的状态,这说明了我国的金融贸易服务长期处于一种非常低下的状态,我国金融业萎靡成为这方面的罪魁祸首,效率非常的低下,长期被国外垄断,这些方面都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管理机制的低下,上下不一,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效果。银行这些开放程度比较高的金融服务机构都十分的封闭,相互的合作关系建立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且各自对于利益的追求也大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文基于对金融服务业各部门协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外国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析,集中在部门协调方面的意见比较的多,并且在出口和进口方面借鉴了外国的金融服务理论,通过改革改善当前状况,针对决策制定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 结语

现阶段内对于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探索成为当下的中心点,关贸总协定在不断的优化,在金融服务的概念方面也给出了不断的创新,本文就国际金融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关数据为基础的情况下,主要分析我国金融贸易体系的相关缺陷,在对我国金融贸易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指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心点。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8

[2]赵锡军.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经贸.2011;2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3篇

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二氧化碳最大的生产国,最大的排放国。基于此,我国似乎应该拥有在碳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即定价权,但事实却事与愿违。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农村金融与碳金融相辅相成地发展,逐步建立基于农村碳金融的贸易中心,是我国进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良好契机。

关键词碳金融农村金融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贸易中心的主要的功能是交易,交易功能是需要众多的功能来保障的,比如说它的金融结算功能,金融创新功能,行业服务功能。现阶段,碳金融主要指依托于碳交易的金融活动。在国内,当前的统筹城乡的背景下,农村是急需资金的市场,农村需要建设基础设施以及达到农业现代化。通过在农村建立基于碳金融的贸易市场,并找到农村金融与碳金融的对接点,形成贸易中心城市,推进农村金融与碳金融快速发展。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在碳交易市场之后,出现针对碳排放量的投融资、以碳排放量为标的的衍生金融品等,即碳金融。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碳金融交易方式和制度相对滞后,其特征体现在:我国没有定价权,2008 年我国在 CER 一级市场交易中的份额达到 84%,2002―2008 年全球 66%的 CER 供给源于我国的 CDM 项目,但更多的差价收益为国外买家和中介获取。我国碳交易只能通过经纪商来撮合,或是通过国际投行作为中间卖家,在国际上,碳交易价格达到了17欧元,反观我国,只有区区8欧元上下,这样的状况严重制约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其次,碳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完全没有涉及碳基金,碳证券,以及与碳交易有关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最后,我国没有成型的碳金融贸易中心。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建立了环境交易所,但业务单一,碳排放权交易过少。可见,我国的碳金融处在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建立农村碳金融贸易中心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与碳金融发展。

二、碳金融与农村金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发展对于工业有着极大的需求,这样极大的需求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城市对于工业的需求与对环境的污染产生了矛盾,随着矛盾加剧,高污染的企业迁到了郊区或者农村。可见,城市的污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是简单地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同时,农村有着极为丰富的碳源,农村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表明),在没有考虑化肥、农药以及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了全国的20%左右。由此可见,中国农业蕴含着及其强大的减碳与固碳的能力,农业开展碳金融会得到丰富的收益与发展机会。

如何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笔者认为,在农村建立贸易中心,贸易中心交易碳基金,碳证券,以及与碳交易有关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或许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有些不切实际,但作为一种发展的方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例,考虑到上海已经是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不能为上海发展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但如果在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建立与完善基于农村碳金融的贸易中心将成为一种发展的机遇,形成地区特色,或者拥有碳金融产品定价权,将会及其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碳金融贸易中心的主要业务

农村金融引入碳金融的模式通过碳汇交易将会吸引资金,将会创新业务类型。首先,农村碳金融贸易中心的业务可以是设计碳交易品。比如森林碳交易品,2005年荷兰与巴西,阿根廷以及厄瓜多尔签订了CDM协议,荷兰从巴西购买大约1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从阿根廷和厄瓜多尔购买大约500万吨的排放额度。这种业务的交易品形式是一种减排或者固碳项目形成的碳排放权的票据化。交易的客体是以二氧化碳作量为换算标准的碳排放权现货指标。其次是有机碳交易品,有机碳交易品主要致力于有农业的技术性,考虑到有机农业不需要人工合成肥料来提升土壤肥力,有效地避免了耕地中氧化亚氮以及沼气的排放。

农村碳金融贸易中心的业务可以是发行农业碳债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发行农业碳债券募集到的资金可以缓解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量,这些所募集到的资金可以以任意方式投入低碳农业,可以涵盖农林牧副渔大农业内的各个环节的科技投入。农村碳金融贸易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行期限,可以设计出不同期限不同规格的碳债券品种。

农村碳金融贸易中心的业务可以涉及到农村碳衍生品。考虑到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落后,笔者认为碳衍生品只是发展的一个理想有利方向而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待农村碳金融贸易中心建立并有了长足发展之后,通过碳衍生品与国际接轨,是我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有利渠道。

四、农村碳金融贸易中心建立的威胁因素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4篇

季旭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金融风险越发常态化,央行承担着银行业金融机构部分的监管职能,如何有效合理地防范和控制国际金融风险,充分发挥金融监管作用,成了央行必须面对的问题,相关央行金融监管制度亟需完善。

关键词:国际金融风险;央行;监管;制度

国际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资产跨国流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无法预料之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存在金融活动参与主体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风险存在和发生于国际贸易和资金的跨国借贷与经营过程中,它会使涉及的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被侵蚀、发生亏损、金融资产难以收回、金融秩序出现混乱,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风险一旦发生不仅仅只是影响一家金融活动参与主体的收益,而是会影响到一国乃至世界的金融秩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时明证。正因为如此,国家要增强对国际金融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来控制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在国际金融风险防范中,跨国银行经营活动中风险防范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理所应当地成为国家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主要力量。下面本文将对目前央行在国际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监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制度完善方面的意见。

一、央行在国际金融风险防范中的监管现状

(一)、管理支付结算、清算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其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职责的保障。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央行依照该条规定对我国境内金融机构以及境外我国跨国金融机构的涉外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央行负责制定清算管理规则,会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支付结算规则。央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对违反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二)、监管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监管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中国人民银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履行金融稳定职责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资金交易多为无担保的信用交易,隐含重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央行通过制定同业拆借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审核把关有关金融机构成为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成员、检查监督交易行为等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三)、监管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央行监督管理黄金交易所市场和黄金进出口业务;明确了央行实施外汇管理。法律还授权央行对违反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交易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罚。

上述为我国法律规定的央行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内容。央行对金融机构依照现有法律进行金融活动方面的监管,以此来控制金和防范国际金融活动中产生的风险。

二、从制度方面分析国际金融风险暴露出的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金融法律制度上看,中国的金融法制建设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同步发展,制度不健全、法律规范的缺位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备在所难免。在国际金融风险发生时能难免会有监管遗漏或是不能灵活机动。从法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难看出,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规范作后盾,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秩序为前提。因此,金融法制的不健全可以说是形成中国金融市场中遭遇国际金融风险隐患的更为主要的原因

(一)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风险,国际上缺乏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和机构。在我国实行金融机构分业监管体制,央行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很难对国际间的金融活动完全监督到位。在面对国际金融风险时,央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缺乏有效的固定机制。然而,随着国际间金融贸易活动的不断频繁,业务交叉不断增多,难免会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并存的局面,在涉及制度设定、市场准入等方面出现权力设置的重复和资源控制的重复,在涉及处罚违规行为、规范金融活动等方面呈现监管真空和问题处置的真空,造成监管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效率的下降。在国际合作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和信息交换的平台与体系,央行对国际性银行业机构的跨国金融活动,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缺乏了解,在监管全球资本流动上的作用差强人意。

(二)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在对国际金融调控方面,金融监管手段应该多样化,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应该兼顾经济手段和制度手段。央行在监管国际金融活动时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在金融活动监管中行政干预较多,造成在具体操作中随意性大,约束力不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法制建设也得到一些进展,相继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并不能完全涵盖金融业的全部,且因规定比较原则,在金融监管实际操作中可用性不强,导致金融监管不得力。对一系列可预见的国际金融风险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事前监管严重缺失。

三、关于制度完善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监管协作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由央行进行金融监管,这种局面是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单一造成的。当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市场多元化以后,国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进行分业分管,央行和“三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则成为了监管措施有效化的主要问题。因此建议在央行和“三会”之外再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固定联席会议机制互相通报各自行业的金融市场动态,共同分析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国际金融风险,得出统一有效的应对办法。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方面,国家要完善央行参加国际间协作的制度,积极推动央行投身到国际交流合作上来,建立固定机制平台,做到信息资源透明化。央行金融监管方面立法应该同国际接轨,不断完善相关立法。

(二)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有效系统,将建立有效系统放在应对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重要位置上来。央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的有效系统,该监管系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覆盖。该监管系统要能够根据国际金融活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及时变通,灵活监管,切实有效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风险。

(三)、监管同时兼顾国际金融活动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央行在对国际金融活动进行监管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证金融贸易活动的公平、公正与公开,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央行在金融活动的监管活动中能够对违法违规的机构处罚,但对金融活动的参与者的保护则不够。国家应该从立法方面明确保障国际金融活动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在国际金融贸易活动过程中由于金融活动参与者对金融产品认识不够,信息不充分,往往会造成金融参与者的预期收益不能够完全得以实现,进而造成更大的国际金融风险的形成。因此,我国在金融监管立法完善的过程中,应当把保护金融活动参与者合法权益放在重要的位置。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明显,国际金融风险也伴随着国际间金融贸易活动的更加频繁而愈发常态化。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央行需要完善相关金融监管制度,查补监管漏洞,完善监管手段,积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作者单位:1. 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检察院;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强力:《金融法》,法律出版社 北京2004年版

[2]吕忠梅 彭晓晖:《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法律对策论》,载《中外法学》1999年03期

[3]博源基金会编:《国际金融监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版

[4]刘园 主编:《国际金融》,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自由化 国际贸易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概念的提出要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自由化理论的提出。货物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而金融贸易属于服务贸易的一种。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目前一般认为GATT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果中为准。

一、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和特征

(1)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二战后,货物贸易和金融贸易互相促进和影响,特别是20世纪70代以来,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趋重要。80年代以后,各国都更是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GATT的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1986年开始)中,金融服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经过10多年的谈判,1997年12月12日《金融服务协定》达成。金融服务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所涵盖的最重要的服务部门。金融服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信息四大领域共计十六项内容。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和贸易的自由,给世界经济的参与各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使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关系更加复杂,两者间互相作用,对经济的破坏性和影响力都在加大。特别是2008年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新一轮危机,时至今日世界经济的发展何时走出衰退仍然充满了未知。欧元区经济体间非均衡发展,也使得欧洲债务危机,欧洲部分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如何在共同的货币体系中,均衡发展,将成为长期研究的课题。

(2)金融服务贸易的特征。金融服务贸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金融服务的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基本大都是同时进行、不可分离,金融服务的消费者要参与到金融服务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金融服务贸易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无形的,监管难度更大。金融贸易涉及对金融服务产品本身、产品提供者,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和待遇问题,本国和目标国双重的法律约束,市场进入壁垒,金融服务贸易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等等。金融服务的差异性,品牌偏好等。使得处于不同起点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现实的差异,也存在观念中的差异。

二、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的内容和我国的现状

(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容,目前尚缺乏权威性的定论。但一般会从程度和过程两个角度分析。程度的自由化包括市场开放、政府监管等,即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政府监管的力度、市场对本国金融活动的影响力等。过程的自由化即金融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的整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内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要涉及到:国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问题;国内外金融服务机构竞争机制问题;有形要素和无形资本流动问题;境外消费涉及到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货币兑换限制等问题;在自然人流动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金融人才的送出和引入机制、金融服务贸易有关的专业人员的自由旅行和居住等。

(2)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于我国经济地位,国际贸易的程度仍不相称。以银行业为例:目前,中国银行服务的出口以跨境支付模式为银行业的金融服务进口主要是境外银行为境内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国际结算、汇款、担和存款业务,商业存在是银行服务贸易进口的主要模式。

三、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策略思考

从提高金融效率的角度,可以从以下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1)分阶段有选择地开放金融服务业。第一,工商企业的行业开放。第二,货币市场开放,外资可以在境内开办金融机构并经营人民币业务。第三,资本市场开放,外资本可以兼并或者收购我国的商业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有效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我国金融业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快改革的进程。再次,要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建立科学风险管理约束机制和财务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高新技术的投入和信息网络化建设等。最后,加强人才的培养。

(3)慎重选择作方式。在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时,应进行周密分析,引进拥有雄厚实力、卓著信誉,稳健作风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引入方式时,应尽量由中方控股,在重大经营决策方面拥有决策权,便于宏观调控;在双方合作中注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通过合作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和金融创新情况;提高监管水平,防止利润转移和税收逃避。

(4)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在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减少外资机构对我国金融风险的影响,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其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因此,进一步健全内部监控制度、风险评估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促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平等条件下展开竞争,保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子荣.世界经济周期发展与中国应对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1(05)

[2]陈跃刚.吴艳.上海市金融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J].城市问题,2010(12)

[3]张国胜.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4)

[4]苏珊·乔治.田保绪.当前国际金融贸易体制的替代方案[J].国外理论动态,2008(04)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涉外金融;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涉外金融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通过双方竞争交易,最终完成融通资金的目的。经过近些年的国际金融贸易,我国商业银行逐渐暴露出传统商业模式的诸多弊端,例如金融管制松懈、金融创新效率慢、风险控制力度不够等一系类问题,诸多问题的影响下严重阻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常态,并使得涉外金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诸多挑战。

一、涉外金融产品在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一)传统商业模式制约发展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业的发展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以不同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面临着多种方面的变化:一、网络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二、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金融产品业务的竞争。三、利率化,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影响金融改革的不断变化。等等变化说明,世界的变化在不断地进行,而传统商业模式并无新技术的支持,在与新兴融资工具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金额减少,盈利难度增大。

(二)商业银行对涉外金融产品风险的控制不当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金融体制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主要通过一系类的市场参数的波动性来反应,而这些市场参数又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例如利率、股票、汇率等。目前,我国尚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并不是十分的发达,在新的国际发展形势下,仍就存在着许多潜在性的风险。随着汇率改革的进行,商业银行设计涉外金融产品来防范多变汇率带来的市场风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这些涉外金融产品自身就存在着不少的风险,使得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规避各种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国际上有许多市场风险造成的案例,如进口押汇因价格变动导致货物销售不好不能如期到款,利率的变动失去低价廉价的竞争力、进出口双方向交易买方行使抵消权等。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涉外金融产品在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系数最高的风险。在新形势下,多数银行仍不同程度的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各地区经济状况的复苏状况不同,银行对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银行利用其继续维持流动性,另一部分利用流动的泛滥性促进盈利,两者各有其自身特点,但却都离不开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的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构成极大地威胁。另外,随着资本成本的提高,部分银行更加偏爱于高收益的资产项目,长此以往也严重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商业银行要

随着客户需求的转变而转变,由最初的以产品为中心逐渐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要精准抓住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加涉外金融产品的盈利。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要至少做好如下的几项工作:一、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特色战略,在满足国际市场环境的大前提下,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二、增强金融创新意识,特色的发展道路需要多元化的产品支持,只有不断创新推出更全面的金融产品,才能让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三、新兴融资工具与现有的工作模式相结合,不断完善金融功能,利用网上平台,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实现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管理系统;增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首先,银行高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意识的重要性,抓紧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其次,要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基层工作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举办提高风险意识的讲座,并规定在业务上硬约束。最后,在国际金融贸易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要遵守市场运作规律和要求,减少因自身原因带来的市场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使我国涉外金融产品逐渐成长起来。

三、结语

在国际贸易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主动创造自身的优势,构建扎实的根基,努力抓住一切机遇,逐步提高我国涉外金融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在涉外金融贸易中要有超前的防范意识,对于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要依据风险产生的原因,积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来控制风险的发生,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培强,马海龙.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旬刊,2014(2):133-133.

[2]张月军.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3(17):152-152.

[3]胡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防治及控制[J].经济视野,2016(2):94-94.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7篇

一.欧美为中心的金融战略关系

l拿破仑时代的英法竞争中的经济含义:为贸易斗争所掩盖的金融战略

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争霸战。在十八世纪的“七年战争”后,英国已经奠定了对法的优势地位,但是,两个欧洲大国的真正决战是拿破仑时代。这场战争有着非同一般的经济价值观的斗争,法国重视实物经济,这一点确可以追溯到法国人魁奈开创的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而英国则坚定地奉行重商主义,重视贸易与金融。拿破仑的战略是封锁英国,使之难以获得足够的实物资源,而迫使其通货膨胀,打击其以金融贸易为根基的重商主义体制,方法就是禁止欧洲大陆的货物输入英国;英国的战略是反封锁法国,禁止海运货物输入法国,迫使法国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欧洲大陆的资源,这便增加了法国在欧洲的政治运行成本。

似乎拿破仑法国与英国的战争成为一场贸易保护战,这仅是一种非常表面的现象。实际上,贸易战在双方并非是非常严格与彻底的,欧洲大陆与英国的贸易以及美洲与法国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持续着。双方的战略中心是英国的海上金融体系与拿破仑的大陆政治体系在资源组织上的竞争。

英国确是陷入了通货膨胀,而法国与欧洲大陆各国,尤其是西班牙的政治关系的激化与恶化也深刻地削弱了拿破仑体制。就结果来看,英国人没有组织起有力的贸易保护体制,并有效地阻止其自身的金融动荡;而法国也没有能够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新的经济体系,法国式的反封建的革命破坏了欧洲固有的政治体系的稳定,加剧了法国拿破仑战争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最终,是欧洲各国抛弃了拿破仑。

完全以经济的视角解读英法的近二百年前的争霸战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确是可以发现两国的竞争中存在着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的经济意识形态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海洋贸易与国际金融获得其在欧洲以致全球经济中的突出地位,甚至可以说,国际贸易与金融活动的现实地位是历史性地渊源于重商主义,并在十九世纪在全球取得的胜利。而重商主义的胜利不再是更早世纪的贸易航道与海权的争夺,实质上其确定了金融活动的国际地位与金融力量在未来大国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荷兰过早而明智地将海上霸权拱手让予英国;西班牙在1588年的古典海战竞争中败于英国后,其贵族体制没有体现出组织广大拉美殖民地经济资源的能力;法国的扩张是非常古典主义的征服形态,这被布罗代尔称为“巨人症”,其放弃海外殖民地甚至可以说是其的一种解脱。唯有英国真正享受到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大国竞争所需的有力的海外资源支持。这难以仅仅用重商主义贸易垄断和市场自由主义等加以解释的,问题的核心是英国的金融长期发展战略。

英国如何组织包括美洲在内的大洲际资源呢?虽然,包括法国、西班牙与荷兰在内的各国都拥有强大海军,并信奉海权的重要性,但是唯有英国采取了不同于西班牙之于拉美,或更早的时期荷兰及后来法国之于印度支那和印度的战略。英国人运用了其金融体系有效地组织了大洲贸易,这就是英国人被过早地被讥讽为食利者的原因,而事实就证明了这种金融贸易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组织模式增强了英国的国家力量。英国是在美国之前在全球组织起国家力量的唯一海上金融贸易强国,其有效地抑制法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并将战火烧到欧洲大陆,最终打跨了欧洲大陆的强权体系。

l两次大战间的德国:稳定的货币高于一切

德国的经济崛起施于煤炭、钢铁以及化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工业体系。与法国相比较,德国是工业带动了其金融业的发展,而法国则是金融业推动工业的发展。德国的工业实力促进了其欧洲争霸的野心,新兴德国是欧洲固有秩序的挑战者。一战后的德国深受战胜国主导的欧洲金融体制的桎梏,尤其是法国企图以债务链条约束这个可怕的邻国。德国金融当局虽然不情愿,但是德国的通货膨胀却是打碎战后捆绑在德国身上的债务金融锁链的法宝。尽管这给德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法英等国主导下的国际金融秩序再也不能束缚住通货膨胀爆发后的德国了。紧随通胀之后的大萧条为德国开始复仇式的战争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历史机缘。多恩布什指出,大萧条促使了希特勒的上台。

德国拥有最为痛苦的通货膨胀的历史,而一战后法英主导的欧洲的国际金融体系推动了德国的通胀情势。德国的中央银行似乎从那时就一直致力于德国马克的稳定。1985年广场饭店会议后的西德依然坚定地将马克根植于德国国内经济上,而不似日本根植于动荡不定的国际贸易关系上(尤其是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可以说,没有马克的稳定,就没有两德统一进程的顺利和统一后稳定局面的实现,没有德国的欧洲地位和世界地位,甚或说,没有欧元的顺利诞生。

l冷战时代的苏美竞争:缺少国际货币的超级大国

十月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二十世纪的翻版,前苏联是“第三个罗马”,二十世纪的政治军事恐龙。在欧洲混乱之中诞生,在大萧条横扫欧美时,实现了工业农业的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将其力量深入到欧洲的心脏,并开始与美英在全球争霸。某种意义上说,美苏的全球争霸战是早年英法竞争的现代翻版,只是核力量对于双方的制衡使得二者的竞争没有体现为“热战”。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结算;结算双方主体

一、引言

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包含的主要品种有进出口押汇、打包放款以及缓交保证金等。国际贸易结算以物品交易、财货两清的交易基础进行的贸易结算,贸易结算是整个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进出口货物的购买贩卖双方进行债权债务合算的关键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提下,各国贸易之间发展十分迅猛,进出口业务已然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针对国际贸易结算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科学预测预防风险出现,充分利用各种保险制度以及银行的融资功能防止国际金融贸易结算的风险产生。

二、贸易结算方式

国际金融贸易结算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分为三种,汇付、托收以及信用证此三种结算方式为主的金融贸易结算。在贸易结算过程中,汇付就是指付款人在双方约定的时间条件之内,将贷款通过银行或者其他转账途径支付汇给对方的方式。在进行汇付的过程中由于结算工具的不同,付款方式一般有电汇信汇以及票汇这三种;托收就是指在双方交易过程中进行汇票时不附带任何的货运单据,而只附带发票等单据。凭借货运单据进行货物跟单托收的方式。这种托收方式在国际贸易中应用较为广泛,由于交单条件的不同,又分为付款交单以及承兑交单两种方式;以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开取信用证来作为进出口商的货物进出条件,依照进口商的要求面对出口商开授的经银行或者进口商签发的付款人汇票,并且保证交来符合信用凭证规定的汇票和单据,承兑和付款的保证文件。

三、国际金融贸易结算风险

在国际贸易进行结算的过程中由于涉及方面较广,国家之间、货币之间、不同的结算方式之间以及结算工具的不同都会对结算造成一定的风险因素。以及一些政治、经济信用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导致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一系列风险的发生。

1.政治风险。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国家的政治形势以及对该国债务的偿还能力都会造成一定的一些影响,即为政治风险。比如在战乱以及国家实施相关政策带来的风险,一旦国家制定相关决策以及该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对外的关系都会对该国家的政治风险产生变化。那么这些政治风险则会对国际贸易结算活动带来延迟付款或者没收货款的后果。政治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导致了交易双方的损失。

2.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金融结算中,信用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取决于进出口商的生意品质问题。通过国际结算活动使得身处不同时间空间的买主得到货物,卖主得到货款。在这一过程中,倘若

双方中的一方不按照规定履行贸易合约,那么另一方就会遭受信用风险。比如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拒收货物、延期付款或者无故违约等各种信用风险现象。

3.外汇风险。在国际金融贸易结算过程中,一定时期之内的双方交易由于汇率的升降变动从而导致货币价值的升降现象出现,知识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遭受货币风险。货币风险一般有交易结算风险以及卖卖风险两种。无论是在交易过程中货币的升降,都会对交易的其中一方带来货物或者财务方面的损失。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外汇风险使得交易经营产生不稳定性。

四、贸易结算过程相关风险防范措施

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为了对未来不可预测风险以及后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交易结算中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来达到交易双方的利润最大,损失最小。

1.政治风险的防范。通过在双方交易过程中,建立及时的预报系统,对贸易伙伴国家的各种管制情况进行了解,收集各种政局演变情报,以便更早的发现政治风险千兆,从而主动采取相关措施,使得损失降为最低;通过进行风险投资对交易双方进行保障,受益人通过向正度相关保险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以便发生政治风险,即可要求受理保赔;或者受益人通过向当地银行提出相关申请,请银行开出担保函,如若发生政治变动,担保人就可向担保的金融机构要求索赔,从而达到损失最小化。

2.信用风险的防范。在双方进行国际交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信用风险承担管理机构对其进行防范。通过在企业内部设定信用风险机构,在双方交易前经调查机构对贸易对手的过去交易资料进行调查审核,交易中与业务员进行密切的沟通,加大信用风险的防范尽可能避免信用风险。在选择交易伙伴时要慎重,通过实现咨询公司对合作伙伴作出一系列的信用调查之后选择信用良好的伙伴进行交易,一方发生信用风险导致一方经受经济的损失。

3.汇率风险的防范。在交易过程中,通过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防止汇率变更给经济利益带来的损失。进口企业可以在交易过程中买入一笔外汇,出口企业则卖出一笔外汇,这样来做到套期保值的交易中得益,损失与收益也就相应抵消了;或者通过提前进行外汇首付或者延迟,也是在交易过程中防范外汇风险的一种策略性办法;再或者通过订立外汇的保值条款,通过在交易合同中明文规定交易货币与支付货币之间的汇价,如果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汇价变动幅度超出其规定范围,那么则按照合同规定对其进行调整,以便达到交易保值的目的;或者通过设置一些为外贸交易服务的保险机构以及保证汇率的相关制度,来对交易过程中的汇率变更造成的损失起到一定解救,为了交易双方因汇率的原因给双方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困境。

4.结算方式风险防范。在进行经济交易过程中所选择的交易结算方式对于出口贸易而言可以尽可能的选择预付货款的支付方式,对于进口贸易而言则要确定出口方有极高的信用值基础上,选择预付货款的计算方式。在进行交易中,双方既要考虑结算本身的特点又要结合其他外在因素,通过选用最保险的结算方式进行贸易结算。以及在交易过程中一定要具有极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来达到国际贸易交易结算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张竟.人民币跨境结算下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D].江苏科技大学,2016.

[2]肖健.国际贸易结算风险与防范[D].吉林财经大学,2014.

[3]谢海峰.国际金融动荡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研究[D].南昌大学,2010.

[4]吴晓庆.我国企业外贸业务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0.

[5]俞智莉.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

[6]俞智莉.国际结算风险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

[7]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9篇

一、北京CBD金融产业

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际CBD发展的经验和实践表明,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是CBD的主导产业。但目前北京CBD的现代化服务业功能体现尚不突出,金融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这说明北京CBD尚处在产业发展形态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定位明确,规划指导不到位

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北京CBD要建设具有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和商务办公多种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在功能定位方面,北京CBD将充分发挥其管理、集散、服务与交往功能,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为重点,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培育国际金融产业为龙头,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两大机遇,把北京商务中心区建设成为北京重要的国际金融功能区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

可以说北京CBD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尚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可供操作的具体产业发展规划。使得目标定位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如何在北京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北京CBD行业发展规划和措施,已成为北京CBD建设和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急待研究的课题。

2.主导产业不突出,政策支持不到位

北京CBD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商务氛围,入驻的国际知名机构和企业不断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在入驻北京的105家外资银行中,有78家位于CBD及周边地区,占总数的75%。被商务部认定的2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都在CBD,这一数量仅次于上海。另外,具有跨国公司部分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如英特尔(中国)公司和微软(中国)公司等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37家,占全国的60%以上。

但是,与发达国家CBD相比,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尚明显不足。其原因是受到北京金融业对外开放时间的限制,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如对进驻企业和机构的财政税收、人才吸引、金融创新、国际交流等多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不够。因此,如何加大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北京CBD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是北京CBD进一步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3. 对“首都优势”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北京CBD不仅是首都的CBD,而且也是中国的CBD。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该区域就因外国使馆云集,外国客商活动频繁,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目前,全市70%的涉外资源都集中在CBD地区,先后建成的第一、二、三使馆区,半数以上的星级宾馆、酒店和众多的交际活动场所都分布在这一区域及其周边地带。可以说,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具有其他城市CBD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北京CBD在整合与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方面明显不够。因此,如何整合“首都”资源,充分利用“中国概念”和“首都优势”,强化北京CBD的国际金融服务功能,吸引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金融机构、经济研究机构和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云集CBD,迅速形成其对全国、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已成为北京CBD发展的当务之急。

4.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不完善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系列配套条件,主导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配套产业,离不开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离不开要素供应、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活配套环境的提高。目前《北京CBD、北京商务中心区条例》等基础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和颁布,产权保护(含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到位,依法治区的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文明高效的商务交往方式有待形成;土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供应体系尚未形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交通拥堵还很严重,发达顺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形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等生活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二、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金融业全面开放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金融全球服务协议”有关条款规定,中国加入WTO两年后,将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五年后金融业将全部开放,在税收、服务、监管等方面实行国民待遇,中国金融企业与外资金融企业将逐步融入同一个竞争环境。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给中国金融市场增加全新的市场主体、金融品种、金融理念和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渠道,同时也带来大量的资金,这将极大地活跃中国金融市场,促使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和发展。

北京作为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已成为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CBD依托首都优势和浓厚的国际商务氛围,必将成为众多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对华贸易和金融活动的最佳区域。这就为北京CBD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产业结构已形成“三二一”的特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加大,到2004年已占GDP的60%,这一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又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占整个GDP的14%,这说明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了3457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时,经济发展将进入加速成长与高速增长时段,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大大提高。根据人均GDP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北京产业结构特点,北京金融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北京CBD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促进首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3.承办奥运会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用于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和体育设施的总投资将高达28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0.3到0.4个百分点。成功举办奥运会需要一个更加开放、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来支持,需要首都金融业进行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北京CBD作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其金融产业的发展应以承办奥运为契机,为北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融资环境做出贡献,为首都奥运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4.签署CEPA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开创了香港、澳门与内地的新型经贸关系,对重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贸易结构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应抓住CEPA签署的契机,积极探索在这一政策框架下与港澳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与商机,创造三地合作的良好环境,全力提高北京在国际上的竞争新优势。北京CBD作为首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应成为实践CEPA的先锋,加强与港澳在服务贸易开放、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金融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引进港澳两地金融企业先进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经营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其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5.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内涵是指那些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拥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总部的城市。它们一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二是建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建有现代化设施的商务中心区。

CBD发展水平是国际大都市经济聚集效应的高度体现,北京CBD应该承担起促进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重任,抓住机遇,努力建成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重要聚集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之一。

三、“十一五”期间北京CBD

金融产业发展构想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商务中心区规划综合方案》总体战略要求,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应以首都经济金融高速增长为依托,以金融业全面开放、举办奥运会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机遇,突出国际化特色,通过金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核心推动作用。

(一)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的原则

1.立足北京,服务全国

北京CBD不仅是首都的CBD,也是中国的CBD,更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CBD。北京CBD金融产业作为首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原则。通过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全力推动金融业在首都产业结构中支柱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与国际惯例接轨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有大批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北京CBD作为国际性商务活动平台,为首都乃至全国企业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因此,北京CBD的金融产业必须坚持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勇于并善于参与国际金融竞争,通过金融产业的发展,展现北京国际化、现代化的商务中心区新形象。

3.主导产业优先发展

综观国际发达CBD,都把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其功能特征表现为具有强大的经济控制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北京CBD应坚持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通过优先发展以金融保险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对首都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4.金融服务创新

CBD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核心,就是如何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需求。金融作为直接服务于投资与消费的产业,金融服务的优化成为提高CBD集聚效率的关键。因此,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应坚持金融服务创新的原则,以创新促进北京CBD的建设和发展,以创新推动首都金融业的发展。

(二)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目标

根据国际经验,CBD一般要经过30-50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中央商务区,从时间上看,进行CBD的全面规划应该是一个“百年大计”。《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着眼未来7年内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中短期规划。根据规划时间的要求和制约,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是:

1.总体目标

根据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其分布特征,北京CBD金融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应首先考虑国际金融业务(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和与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中介服务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业评级机构、投资顾问公司、信息咨询机构、财经公关公司、专业培训机构等)。为此,如何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机构聚集的硬、软件环境将成为CBD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将发展成为北京CBD的支柱产业。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全面快捷,大批国内外金融及中介机构聚集,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完善,具有较强经济辐射功能和国际影响力的金融贸易核心区。

2.具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北京CBD金融产业凭借首都的区位、资源、人才和政策等优势,将会得到迅猛发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力争在北京CBD设立总部、区域总部的外资金融机构达到200家以上,中介机构180家以上,世界排名500强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150家以上。金融产业增加值对CBD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度达到50%以上。届时,北京CBD将初步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核心贸易区之一,达到国际区域级CBD的中级水平,成为世界CBD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东北亚结点。

3.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

制定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借鉴世界各国CBD主导产业发展经验和基本做法;二是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三是以《北京市“十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四是以上海陆家嘴CBD十年发展实践为参照;五是以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为基数。

四、促进北京CBD金融产业

发展的政策建议

1.整合首都优势资源,加快北京CBD的建设进程

首都优势是北京最大的优势,它包括政治优势、经济优势、文化优势、信息优势以及开放优势等等。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建设,北京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建成了相当规模的金融基础设施,拥有巨大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形成了若干全国性的功能中心。这一切都为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难得的机遇。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将首都优势转化为CBD金融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形成北京CBD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加快制定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

为实现北京CBD金融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政府部门应制定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行业指导目录以及优先扶持金融企业和项目目录,并研究出台《北京CBD支持金融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北京CBD银行业发展规划》、《北京CBD投资银行业发展规划》等相应政策措施,以优化金融产业发展环境,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加大CBD金融产业的创新力度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加大CBD主导产业的创新力度,是CBD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要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高度,积极推进金融保险、期货证券、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探索离岸金融业务;“CBD不动产资产证券化”和银保合作等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借鉴海外成功经验,探索开发锁定成本、规避风险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

4.构建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总部基地

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首要运作者,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已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连接起来。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各类地区总部,发挥着全球性或区域性金融贸易活动的决策、组织、管理和协调功能。各国经济的增长态势和实力消长越来越受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活动的影响。

根据世界各国CBD的发展规律,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数量的多寡是能否成为部级乃至世界级CBD的重要因素和标志。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进驻北京CBD,并吸引更多的国际级要素到北京CBD进行交易。最终将北京CBD建成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5.构筑面向21世纪的E-CBD发展模式

E-CBD即电子化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以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商务(EB)、电子金融(EF)等信息技术为基础支撑,以电子货币(EM)为主要媒介,以国别人文为地缘标志,具有实体CBD和虚拟CBD双重结构,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金融贸易中心区。E-CBD是21世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一种全新模式,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是E-CBD的功能核心,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现代化金融的发展方向。

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就应该瞄准E-CBD建设目标,实施数字CBD开发工程,借助电子金融(EF)和电子商务(EB)等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E-CBD集约交易、资源配置、教育培训、开发创新等功能,加快北京CBD金融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6.建立和完善CBD信用体系

在整合现有政府各部门和金融企业积累的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资料的基础上,由CBD管委会或计委出面组织或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建设和完善CBD的信用体系,为国内外资本进入CBD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严厉查处恶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区内金融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驻区金融机构资金运行和交易的安全,创建CBD金融安全区。

7.建立京、港、澳定期交流机制

按照《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北京CBD应积极支持港、澳中小银行进入北京金融市场,建立CBD与香港、澳门的定期交流机制,逐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广泛合作,促进三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8.建立CBD智力资源的整合机制

在国家人才政策支持下,制定CBD金融人才引进和激励的优惠政策,对在CBD区域内注册并纳税的金融机构,优先解决其高级管理人员的户口、子女入学和购房等问题,吸引国内外高精尖专业人才进入CBD;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金融研究机构的联系,聘请金融专家组成CBD金融发展顾问团,整合金融智力资源,为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服务。

9.加大CBD金融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

借助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即将入驻朝阳区的机遇,广泛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区域形象、投资环境以及驻区金融企业的宣传力度。继续办好“CBD国际金融论坛”,创建“金融频道”电视栏目、“CBD周刊”杂志和“CBD金融”网站,通过多维、立体和全方位的宣传形式,树立北京CBD金融产业的特色品牌和国际形象。

10.继续办好朝阳“国际商务节”

朝阳“国际商务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次。通过举办朝阳“国际商务节”,使海内外客商对北京及朝阳区的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了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形成了主题鲜明、活动丰富、国际性强的商务活动品牌。因此,要继续办好朝阳“国际商务节”,进一步提升其品牌效应,丰富其活动内涵,推动CBD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

11.编制并“CBD金融景气指数”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产业;集聚区;原生型;嵌入型

Native and Embedded: Two Models of Producer Services Area Formed in Shanghai

Tang Juel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Native and embedded are two kinds producer services area formed models. The native model relies mainly on endogenous market forces, while the embedded model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Shanghai Tongji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eet and Lujiazui Finance and Trade Zone, we can make conclusion that the area which is able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endogenous market forces and government’s support can play the better role of gathering and radiation.

Key words: producer services; gathering area; native model; embedded model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niel Bell)在其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指出,“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1]。二战后,发达经济体普遍向服务型经济转变①。与此同时,生产业②成为了发达国家大都市发展最迅速的行业[2],并且越发展在空间结构上集聚的特点也越明显。

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到2010年,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并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相关城市,如何遵循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规律,大力发展生产业,形成生产业集聚区,更好地发挥城市总体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产业空间集聚的相关研究

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把产业集聚理解为“地方性工业”,并第一次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3]。从此以后,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展开了深入研究。德国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首次提出了集聚经济概念,并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仅通过自身的扩大而产生的集聚,这是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集中于某地,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群落,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4]。英国的巴顿(K.J.Button)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5]。竞争战略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产业簇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6]。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认为导致工业集聚的最为本质的经济力量是收益递增[7]。可见,产业集聚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服务业集聚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当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寻求竞争优势时,服务业集聚可能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8]。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成果颇丰③,对生产业集聚区的研究也逐渐兴起:一是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仇保兴认为集聚能够为入驻企业带来利益,这种利益是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动力[9]。张凤杰等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以及集群的网络效应两个方面研究了促使生产业集聚的动因[10];二是分析了生产业对产业集聚区创新的作用。周明生等认为生产业对集聚区创新具有内部化合、中间搭桥,以及外部修正作用[11]。杨瑾研究发现生产业不仅在产业集聚区创新系统中起着积极作用,其自身也存在着大量根本性或渐进性的创新[12];三是研究如何推动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何骏主张通过生产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推动中国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13]。高运胜从研究生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入手提出加强集聚区企业植根性的培养[14]。

可见国内学术界关于生产业集聚的研究,较多地关注集聚形成的原因、集聚所带来的效应。在如何形成生产业集聚区上,不少研究注重的是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甚至仅停留于政府优惠政策层面,缺乏对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在实际操作中,确实也存在着不少地方政府秉承着构建“工业园区”的思想,一味打造“生产业园区”,而效果大多差强人意。本文将以上海为例,在比较分析集聚区形成模式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集聚区形成中的共有规律。

二、生产业集聚区形成模式的比较研究

按照不同的标准,生产业集聚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模式。Naresh和Gary在对英国包括伦敦、南苏格兰和英国西南部三个金融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分析时,根据不同的模式特征,提出了马歇尔式新产业区、中心辐射、卫星平台与政府主导等四种模式[15]。

根据形成阶段驱动力的相对强度,又可以分为原生型集聚模式和嵌入型集聚模式④。所谓原生型集聚区主要由区域内部市场力量或本地企业自发集聚而成;而嵌入型产业集聚,是指主要由区域外部力量或要素驱动而形成的生产业集聚区。

前一种分类方法侧重于模式的特征,后一种侧重于形成中的驱动力。对于上海在内的大多数国内城市而言,生产业集聚区还是一个形成中甚至是一个有待于形成的概念,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分类方法,分析如何借助不同的驱动力形成生产业集聚区。

1.原生型集聚模式

原生型生产业集聚区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的力量自发形成的。上海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的形成与发展,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16]。

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位于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上,西起密云路,东至四平路,并向南向北延伸,覆盖两侧的同济大学校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萌芽,到2007年,在环同济二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总产出79.8亿元,其中研发和技术服务(主要是现代设计业)产出28.6亿元,占总产出的35.8%;2008年,区域内知识服务业及其配套企业近1,000家,总产出达到102亿元[17]。

上海市杨浦区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同济大学一些人开始把个人创业的设想付诸实践,在校内外出现了少量从事设计或科技咨询服务的企业。

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1990年的浦东开发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开发热,对建筑设计业产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的雏形。同济大学边上原本静悄悄的赤峰路开始发生变化,大量建筑设计或与之相关的企业开始自发入驻。

调整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市场自发产生的成果,那么在这一个阶段,政府的积极引导开始发挥作用。

2000年7月,中共杨浦区委出台了《关于依托高校优势推进杨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如科技企业税收减免、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设立企业孵化器等等,为同济大学师生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济大学周边迅速掀起一股企业注册热。

追根溯源,赤峰路建筑设计街是从同济校园经济逐渐演变而来的。改革开放后,同济大学师生曾经挂靠校办企业在校园里创办了大量的公司、工作室,但到上个世纪末,尤其是高校扩招后,教学房产资源日益紧张,校园已经很难让这些企业栖身了。杨浦区政府牵头置换空房,组建与同济科技园区相呼应的上海沪东科技经济园区,使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渐渐成型。

发展期:本世纪以来的近十年中,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赤峰路及周边的环境状况大为改观。2002年,政府投资800万提升了赤峰路的形象,还通过多主体运作增加了商务办公面积,扫清了发展的障碍。到2002年底,在赤峰路沿线同济、沪东等科技经济园区的企业中,已经集结了5,000多名建筑创作设计人员,其中80%是同济大学的师生;80%以上的企业设计业务与建筑有关;设计企业80%以上的项目来自于上海以外的地区。这一区域在2002年创造年产值10亿多元人民币,同时也将赤峰路一条街变成了与同济大学浑然一体的建筑设计产业集聚区,变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基地[18]。2003年2月13日,赤峰路被杨浦区政府正式命名为“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2006年以后,在政府优惠政策与优质服务吸引下,一些大型的设计公司,如上海邮电设计院开始被吸引到这一区域,而一批成立较早的企业也在这一区域逐渐发展为中型企业。赤峰路形成了“孔雀型”的产业集聚区,“雀冠”是四大金刚――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规划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院和上海邮电设计院,麾下的几十个中型建筑设计企业形成“躯干”,色彩斑斓的“尾屏”是近千个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工作室。

可见,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方面的资源禀赋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房地产热共同结合的产物,其最初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一种原生型模式(见表1),政府只是在该集聚区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上发挥了扶持作用[19]。

表1.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模式的特点

驱动力 区域内部力量

区域内的主要活动 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衍生新的产业,区域内存在创新的共识,形成创新性产业文化

技术特点 自主创新

产品特点 根据市场变化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

产业联系 本地相关企业之间联系强

对区域发展的贡献 有明显的“质的”贡献:技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家不断涌现

2.嵌入型集聚模式

嵌入型集聚主要指在本地产业一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引导培育,引进外地或外资龙头企业进驻发展而成。这类集聚区较多见于金融、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等为主的生产业。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

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这一地方原来只是上海的一个郊区。浦东开发开放以后,金融机构快速集聚于此。仅一幢88层的金茂大厦就集聚了荷兰银行、道琼斯等上百家金融机构,是目前远东最大的“垂直的金融街”,投资100余亿人民币、高492米、共有101层的环球金融中心也已竣工,而“上海中心”将以创纪录的632米的高度矗立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至2008年末,已有504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进驻这一区域,占上海市金融机构总数的73%⑤。小陆家嘴中心区的商务楼宇出租率高达98%,金融机构在小陆家嘴地区甚至一房难求。《上海浦东金融核心功能区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浦东金融核心功能区金融机构数量力争超过600家;金融从业人员超过20万;金融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8%的发展目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成为全国金融投资机构、跨国公司总部、要素市场、各种服务中介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甚至成为了亚太新兴的国际“资本集聚极”[20]。

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1)战略决策的产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后,在上海浦东设立的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部级开发区。贸易区位于上海浦东,与浦西外滩一江之隔,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上海城市内环线所环绕,占地28平方公里。1991年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强调,浦东开发开放应着重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和吸引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塑造以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市功能。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而开发开放浦东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2)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为适应浦东开发开放的需要,1993年1月1日正式成立了浦东新区管委会。浦东新区管委会虽然只是个准政府机构,但它却实行了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即“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机构与职位的设置实行精兵简政,行政管理层次实行“两级结构”,职能管理体系实行“系统综合”,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这一管理模式的推行,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转向了宏观管理和服务。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给予浦东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这将进一步提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软实力。

(3)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浦东开发开放提出后,在基础设施上重点解决浦东的越江交通、通讯、能源等问题,将浦东和浦西连成一体,这些都极大地带动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生产业的集聚发展。

为保证金融贸易区开发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初聘请了世界著名规划设计专家与上海规划专家合作设计了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其中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规划方案,集中了中、英、法、日、意等国规划大师的智慧,体现了当代规划设计的先进水平。根据规划,按功能布局,区内划分为若干重点开发小区: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行政文化中心、龙阳居住区等。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按照“东西一体”和“国际一流、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要求,从1990年至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3.52亿元,形成沟通东西、辐射长三角和全国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并逐步建设智能化的高级商务办公楼宇,完善的通讯设施和高速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增强电子化国际商务中心区信息设施能力,搭建基础信息平台、交易服务平台和开发创新平台等手段,优化运行环境。在形态上和功能上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平台和有效的空间载体⑥。

(4)政府政策扶持。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并在陆家嘴成立全中国首个部级金融开发区。在金融政策方面,当时规定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必须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设办事处,因此陆家嘴是不少外资银行的总部所在地,其集聚效应进一步吸引了国内各银行纷纷在该地区设立总部或分理办事机构;在税收政策方面,向外商投资企业提供10%~15%的优惠税率,个别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还可以享受免税,并鼓励长续投资,对于把利润用于再投资的企业退还40%的所得税。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等,这些关系到金融市场建设重要的机构都集中在上海设立,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上海支持的一面。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是继2005年浦东获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上海获得的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必将对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乃至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深远的影响⑦。

总体而言,与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不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是自上而下、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干预和扶持,吸引相关企业大量入驻而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嵌入型模式(见表2)。只是随着贸易区内企业之间协同效应的产生,政府才逐渐向市场监管者角色转化[21]。

三、两种集聚区形成模式的启示

生产业集聚发展是现代城市功能发展的必然形式。但各个城市,或者在同一个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期,由于具体环境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集聚模式。

1.原生型生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主要依靠区域内部力量的驱动,是在市场需求引导与区域要素禀赋结合基础上自发形成的,较好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嵌入型生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主要依靠区域外部力量的驱动,是在政府引导与扶持下自觉形成的。这一模式地方政府颇为关注,认为它是一种能较好地借用外部力量实现本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3.只有能充分利用内生与外部两种力量的模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形成初期,政府没有对其明确的设想,基本上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杨浦区政府积极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解决集聚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促使集聚区空间形态的进一步扩大、集聚与辐射功能的进一步增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政府政策推动的产物,但这一金融集聚区的形成,与上海这一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基础⑧是很有关系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金融机构集聚区”向“金融核心功能区”转型的艰巨任务,而这不但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市场的力量。因此,如果政府能充分认识并遵循产业集聚形成发展的规律,适度引导和扶持,完全可以在集聚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60%即为服务型经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率先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在90年代初相继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

②1975年,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但至今,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生产业”的概念是相对于“生活消费业”而言的,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它根源于生产,最终服务于生产;在外延上,是指相关的具体产业与贸易,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主要包括咨询、律师和会计服务等)、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通讯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软件服务等)是生产的最为重要的部门。详见唐珏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64-65.

③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展开研究,并对其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见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115.);有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见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有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一地理区域的集中(见慕继丰,冯宗宪.企业簇与企业竞争力[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89-97.);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有部分功能性重叠(见柳卸林,段小华.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6):55-6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④也有学者主张分为原生型、嵌入型、外生性三类。原生型集聚主要是基于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通过本地中小企业的自发聚集发展而成;嵌入式集聚主要指在本地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引导培育,引进外资龙头企业进驻发展而成;外生性集聚由政府通过建立政策性壁垒限定特定对象的具体区位和活动范围,形成制度落差收益,从而诱发企业主体向预知收益高的地区移动和衍生,并伴随着若干核心企业发展,关联产业及相关机构逐渐向该区域集聚发展而成(详见姚莉英.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服务业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06(4):50-53.)。但生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最初动力无非是来自于市场或政府,因此笔者主张按照驱动力的不同,区分为原生型与嵌入型。

⑤根据上海统计局:《2008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计算得到。

⑥例如,2008年浦东新区一批金融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重要突破,首批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为个人小额货币自由兑换提供便利;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上海总部落户浦东,金融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增强;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首批获准,其中一家正式开业;成立陆家嘴金融审判法庭,金融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

⑦2009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在地理空间上勾勒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布局:“一城”即陆家嘴金融城,“一带”即外滩金融聚集带,“一片”即一些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区和洋山保税港区等专业性的金融聚集区,“一面”即分散于本市各区的金融聚集区域,如南京西路金融机构聚集区域等等。

⑧1991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考察上海时强调:“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 俞文华.战后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社会经济结构演变及其动向[J] .城市问题,1999(2):58.

[3]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德]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英]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 Krugman , P. ,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1(99):483-499.

[8] Jay Kandampully,The dynamics of service clusters: A phenomenon for further study[J]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2001,11(6):373-374.

[9]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 张凤杰,张 立,陈继祥.生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82-85.

[11] 周明生,王辉龙.浅论生产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J] .南方经济,2005(10):68-70.

[12] 杨 瑾.产业集群环境下生产业集成创新模式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0):93-98.

[13] 何 骏.探索中国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J] .当代经济管理,2009(4):56-61.

[14] 高运胜.生产业集聚影响要素分析[J].消费导刊,2008(5):221.

[15]Naresh R Pandit,Gary Cook,The benefit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insights from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t three loc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2003, 7(3): 230-245.

[16] 刘 强.同济周边设计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价值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1-66.

[17] 郭剑烽.设计服务去年产出过百亿[N].新民晚报,2009-04-19(A-1).

[18] 徐亢美.“知识经济”改写赤峰路[N].文汇报,2003-2-14(1).

[19] 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

[20] 姚莉英.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服务业为例[J] .广东社会科学,2006(4):50-53.

上一篇:儿童智慧教育范文 下一篇:智能教学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