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16 18:00:35

科研项目特色

科研项目特色篇1

关键词:创新性研究项目;学科建设互动关系

高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必须抓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高低,是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优劣来衡量的;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推动力,学科发展了,科学水平将显著提高。本文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思路。

一、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类别。在一定意义上说, 高等学校科研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科研水平高低通常成为判断该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贯穿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全过程的始终,是高等学校能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使用的条件,是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高等学校职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科研和学科建设都是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渠道,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同时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以提高其水平和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定位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偏重而已。在逻辑的顺序上,科研应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一批高水准的科研成果,要想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反过来,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又为科研的下一轮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为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打下基础。没有好的学科方向,就难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前言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及科研技术创新平台是学科建设中的重点学科、博士与硕士点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创新性项目为学科建设的载体

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只有通过大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创新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而研究项目的创新程度是获取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培育创新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认为一方面创新项目的选择需要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及同类科研比较分析后才能得出。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瞄准国家目标,选择具有学科前沿、独创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性项目。在信息时代,对于医学科研而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当今计算机、基因工程、生物芯片、传感器等技术正对医学研究带来深刻地变化,学科交叉日益显著,可以说创新性强的项目从学科交叉中产生。对于创新性强的项目要重点培育,一开始申请国家、部门基金,可能因为基础不够,而不能得到经费的资助,这就需要高校自身给予最初小额研究经费资助,通过一定经费的投入,以便打下足够的研究基础,从而提高创新项目在申请部级项目的竟争力和中标率。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有限额时,优先推荐学校重点培育的创新性项目,保证其优先发展,并积极组织跨学科攻关,为获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的资助打下基础,进而达到以科研项目拉动学科方向的效果,为学科建设进行铺垫。

(二)前沿、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力

学科形成的主导科研特色是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域特点,纵观科技发展之势,确定自己的科研目标、科研层次、科研模式、科研侧重点和科学研究的服务面向,即给自己的科学研究准确定位[5]。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奋斗目标,也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基础和特色。

科研特色首先是科研方向的特色,表现为独特性和前沿性以及在科研方向上取得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学校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队伍是其学科方向和学科队伍建设的依托,学校一般要在优势科研方向上确定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一旦确定,其自然成为教师对研究方向选择的重要依据,进而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应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同时又要瞄准前沿,符合实际,要针对国内高校的科研状况与发展趋势,找准对学科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只有“群峰之上异峰突起”的科学研究方向,才具有强劲、持久的生命力,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方向只有相对稳定,才有可能逐渐形成特色,形成优势。

(三)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学科建设的条件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间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建设共有的科研技术平台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极为重要。

科研技术平台主要包括三方面:⑴、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⑵、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⑶、具有公共和共有的服务性质。

科研技术平台属于高校基础设施,是科研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为学科建设服务,同时为所有科研创新活动的成员共同服务、联合使用、共同受益,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它具有支撑创新、实现共享、保护资源、促进交流、提高效率等功能。根据福建省政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我校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成立“211工程”二个重点学科(分子医学、血液病学),执行几年来成绩斐然,拥有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具有承担生命科学综合、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有迅速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为:建设的二个重点学科,购置配备了一大批现代化的科研仪器设备,拥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包括功能完善的建筑设施,为科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和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共用的技术平台。“十五”以来,在福建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校相继建立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神经生物学相关技术平台”、“基因功能模式动物技术平台建设”“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立为我省医学科学的纵深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我省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尤为重要的是,该科研技术平台相关设备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对各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单位开放,一方面可应用于医学、林学、农学、畜牧兽医学等行业,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只有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二者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截止2006年,国家教育部授予我校的博士点(三级学科)22个,硕士点59个,学科覆盖面从临床医学扩大到基础医学和药学,实现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校本部基础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使我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近年来我校科研实力增强是分不开的。“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总经费达1200万元左右,主要资助领域涉及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口腔医学、神经病学、眼科学、血液病学、骨科学、神经外科学。如我校神经病学研究所,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肌营养不良症等神经遗传病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结构和基因诊断研究”等若干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的攻关研究,使这门学科在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等研究方向上都有鲜明的特色,部分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经过几十年尤其近几年建设,神经病学学科在人才梯队、科研项目与基地、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等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特别在神经分子遗传学研究、神经变性疾病的防治、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于2003年成功申请到博士点。

(二)学科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2003年11月,我省启动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我校被列为建设项目学校,他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紧密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要,重点建设分子医学、血液病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环境与健康等6个学科建设项目,并通过分析已形成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把学科建设项目分成两个层次,重点加强以上6个学科建设,带动其它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并根据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优先对第一层次学科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项目建设期间,我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3个,大大强化了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学科整体的综合实力,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学科是科研的基础,学科发展了,科研实力也增强了,科研水平显著提升。5年来,获得各渠道科研经费达6522.1万元,是前5年的2倍,年递增15%左右。获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402项,比前5年增加13%。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重大(重点)项目等外,2006年我校首次作为负责单位承担“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题项目,林新华教授的“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另有10人次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分别入围“97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2007年“基于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检测新方法研究”项目再次获得“863”计划专题项目,资助经费近300万元,表明我校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部分学者逐步在全国同行中建立起良好的科研信誉,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赞誉【6】。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2、王庚华 邱岩:大学的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3期

3、李伟 李斌:学科建设与高校科研工作[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4、宁 凯 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8期

5、刘桂云,姚本先 论科技创新与高校学科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1期

科研项目特色篇2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不断提高

近5年来,江西理工大学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部级项目20多项,实现了“86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承担省部级项目达350余项,其中30多项列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技研究经费达3300多万元。另承担横向科技项目达834项,总经费达12400多万元,其中百万以上的重大项目达10多项。

高档次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近5年来,江西理工大学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和结题评审的项目达7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2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35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22篇。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向企业推广与转让科研成果400余项。学校科研水平居江西高校前列。

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全校科技人才队伍达1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9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已占全校教师的60%以上.已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环境日趋改善,科研业务渠道日益扩大

近年来,学校领导加强重视与关心学校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与改善,使科研业务渠道日益扩大。学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涉及的省市包括江西、安徽、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陕西、河南、北京、上海、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湖南、云南、山东、江苏、海南、青海、等20多个省市,并承担了印尼、冰岛等国的国际合作项目。

科技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探索和实践了一批新型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体系与模式

学校先后与中国铝业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中国远洋集团公司、江西钨业稀土集团、鞍山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中金岭南集团、华锡集团公司、广西龙泉矿业公司、中国黄金总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山西铝业、山东铝业、长城铝业、海南钢铁公司、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紫金矿业公司、福建马坑矿业公司等国内大中型的钢铁、有色金属企业以及印尼BBIM、马来西亚的相关矿业公司等国际公司,并且还与广西自治区政府、广西河池市政府、江西鹰潭市政府、江西上饶市政府等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创建了学校的行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全面合作新模式。

搭建了一批高层次平台

学校现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矿冶机电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特别是围绕赣州市工业产业发展,与赣州市政府共建有色金属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人才、科研和产业化优势,推动赣州市有色金属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学科研究团队

启动并实施了“江理人才工程”学科团队建设.有望成为新时期学校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与建设的新亮点和新样板。根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围绕学校新的目标,新的定位,以适应学校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全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学校先后建立了24个学术学科团队。随着学科团队的建立、成熟和完善,学科团队将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使得学校科技工作能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立足江西,面向有色,注重科研特色,开放合作重视产学研合作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推广与转让科研成果达400余项,为企业获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超过百亿,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科技服务遍及全国19个省市,并已走出国门,承接了冰岛、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科技攻关课题。

学校科研整体上形成了以钨、铜、稀土、铅锌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资源开发、矿物加工、冶炼和材料加工为特色的优势学科群。特别是钨资源开发和高效冶炼技术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钨的高效开采技术、选矿新药剂及选冶结合短流程、钨矿地压监测与控制、井下通风与防尘系统优化、离子交换制备APT及球形、单晶超细APT制备与控制等特色技术,如先后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已通过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初评的项目“球形、单晶、超细仲钨酸铵粉体的制取技术”,该项目是对钨冶金过程与高性能钨粉体制取技术的集成创新,共包括高压低碱过饱和――活化分解白(黑)钨矿、钨冶炼“模糊交换-超解吸”技术、伸钨酸铵结晶物性控制理论及技术、仲钨酸铵结晶母液及氨尾气高效闭路循环技术、纳米钨粉和碳化钨粉产业化技术等5大核心技术,各项技术的主要性能参数均优于国内外同类最先进技术。该科研成果找到了白(黑)钨矿高效、洁净、低耗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的全新技术途径,从根本上突破了我国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实现了我国钨冶炼工业的高效绿色生产,实现了我国纳米级钨粉、碳化钨粉低成本工业化生产,扭转了高档钨材依赖进口的格局,并完成了我国首条白钨矿制取高性能钨粉体材料生产线的成套设计,促进了我国钨行业的升级和发展,对于全面提升我国钨冶炼技术、建设钨业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项目的各项核心技术已经在江西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辰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大型骨干企业推广应用,帮助企业实现利润7亿多元。

科研项目特色篇3

靖宇县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过程中遵循特产经济发展规律,围绕特色产业种植加工产品研发等关键环节超前谋划并且积极实施产业项目660多个,投入资金40多亿元,推进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开展招商引资。近几年,通过对外协调招商洽谈等形式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12户,采取独资或联营等方式建设了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公司、中国医保靖宇美康人参基地有限公司、长白山皇封参业有限公司、白山林村中药开发有限公司、靖宇县广药东阿中药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或产业基地这些龙头企业。实施重大产业项目20多个,投入资金30多亿元。带动了全县8个乡(镇)、4800多个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用足用活政策争取项目建设。靖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几年靖宇县相关部门围绕国家扶贫、白山库区移民山区综合开发、国家扩大内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相关政策,成立了两个产业化推进组,积极谋划申报特色经济开发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共申报开发项目280多个,争取到位资金3亿多元,许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村屯得到了政策资金扶持。

紧紧依靠科技引领项目建设。近几年,相关龙头企业和科技部门积极与3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对接活动,参与合作的专家学者120多人,合作开发科技项目160多个,在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特色产品研发、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投入科技引导资金12000多万元,产业科技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先后有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公司、北佳中药材科技开发公司、通宝中药材科技发展公司等10多户企业建立了规范化的人参或中药材栽培基地,有10项特色种植和产品研发技术获得吉林省科技成果。

多方开展融资促进项目建设。通过合资开发、股份合作、项目带户等形式,组织引导农民直接投资进行特色产业开发。近几年,民间资本投入产业开发62000多万元,创办农特产品加工企业12户,创办特色产业合作社240多个,实施产业项目80多个,建立特色产业基地56个,面积达到3200多公顷。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投入结构调整贷款支持产业项目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投放各种经营性结构调整贷款56000多万元,支持全县60多户企业和6800多个农户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20多个。

科研项目特色篇4

Discussion on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 Wireless Mesh Team Record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Wang Zhigang1 Yu Xiaowe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450063,China;

2.College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Zhengzhou Henan,450052,China)

Abstract: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bright younger generation, which has decided that it must be in the current college enrollmen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tudents is facing a serious situation sharply reduced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must be guided by the market,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s the break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as a main line to construct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 structure and training program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train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nd other practical courses in.

Key Words:Project Team;Project Study;Innovative Ability

近几年随着生源不断加大,无线移动通信专业成为当前热门专业,大多高校都增设了这门专业。然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无线移动通信专业本来是一个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大多高校盲目的扩招以及课程设计的混乱、盲目的模仿教学,无法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更谈不上特色课程了,使本来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跟社会严重脱节。其中,特色课程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并已成为制约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发展的瓶颈。

把高等院校中具有特殊性的民办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研究策略,对民办高校提高教学、科技水平,完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思维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拓宽素质教育路径,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特色建设,带动学校的整体优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特色课程在民办高校的重要性

特色课程是高校发展的亮点。在现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要想壮大,必须创建民办高校的特色。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征。随着每年无线移动通信生源的不断加大,通信系的特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更加重要。创办特色课程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各有特长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因此,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创办特色民办高校的重要任务。这是摆在民办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本研究以高等学校特色课程研究为基础,以项目开发能力研究为切入点,在分析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原因,进而针对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研究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2 学生参与科研具体的实施方法

2013年暑假期间,无线mesh项目团队进行了mesh项目的开发,其中胡鑫等12位同学在8月10日到8月31日期间,参与了该无线mesh项目的开发、测试、文档编写的辅助工作。期间,完成了基本硬件平台的搭建,网站的简单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的编写。目前,能够通过计算机操作主节点,从节点可以发送模拟数据。用C#编写的网站可以简单的实现用户管理、数据浏览、数据库维护等基本操作。

但是,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还有许多工作量没有完成,离二七区科技局和郑州市科技局所要求的功能差很多。相对于项目的所有功能点,有很多没有完成。现例举如下。

目前,mesh项目在硬件上,需要的工作有:

(1)画原理图。

(2)制版。

(3)焊接。

(4)调试。

底层软件:

(1)串口通信程序编写。

(2)协议处理编写。

(3)数据显示编写。

(4)从站温度采集。

(5)从站烟雾采集。

(6)从站电量采集。

(7)从站水表采集。

(8)从站数据发送。

网站程序编写:

(1)登录界面编写。

(2)用户管理界面编写。

(3)数据库管理界面编写。

(4)查新温度采集界面编写。

(5)查新烟雾温度采集界面编写。

(6)查新电量温度采集界面编写。

(7)查新水表温度采集界面编写。

(8)数据库的编写。

开学后,学生学习,已经没有时间完成mesh项目的开发工作。然而项目的实际需要还差很多。为了项目的更好完成,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项目的工作。mesh项目团队提供学生科研的场地,并予以技术的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

3 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创新视角

科研项目特色篇5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 民族体育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蓬勃涌现,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纵观全国近300所新建本科院校,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多数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学科专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包括体育教育等师范类专业普遍开设;二是在区域分布上,不少学校的办学地为非中心城市的地级市。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了自己的本科院校。因此,研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教领域的一支新军,其办学规律及办学特点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综合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以及区域布局等因素考虑,研究者普遍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介于传统的学术性、研究型本科教育与职业性、技能型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一种本科教育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在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主要为区域(地方)或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下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组织上,按学科设置基础理论课程,按实践设置专业技术课程。按实践设置的专业技术课程,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高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下的科学研究以社会需求和教育教学需求为动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服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际服务。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和适用技术研发,不强调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原始创新。发挥重心低、接近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的特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难题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更是重要着力点。这就意味着,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为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服务,而不追求高深学问。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充当着该地区或区域最高学府的角色,主要任务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各种体育人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人才培养服务。教师为解决社会需要开展应用性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目的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

二、地方性、民族性是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的办学特色和生命力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教育只有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才能办出特色,才能在人才培养、体育竞技方面具有生命力。这是由民族地区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积淀、办学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所决定的。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标识和招牌。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在办学的某些环节或某些方面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它必须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凝炼而成,需要历史的厚度和积淀。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应与这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办学优势和社会地位浑然天成。民族地区高校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地方各种优势资源、少数民族优秀的思想和文化精髓无疑是其办学特色的重要源泉。同样,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立足地方,扎根少数民族体育的沃土,在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培养满足当地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不仅是新建院校培育办学特色的需要,更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特色发展就是错位发展。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假如地处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教育脱离自身办学环境于不顾,把办学定位与地处发达地区或大都市的大学趋同一致,抑或与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高水平大学竞争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即使付出很大努力,结果都不会理想。只有错位发展,你无我有,才能在高教领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特色发展,扬长避短,才能彰显自己的办学“巧实力”(“巧实力”:美国对外政策理论的学者约瑟夫•奈最早将其引入美国对外政策理论。意即将“软实力”与“硬实力”手段结合起来,达到自己的外交目标,便是“巧实力”。“巧实力”既不是单纯的硬实力,也不是单纯的软实力,不走软硬两者的极端,而是两者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特色办学、科学发展的探索中,科学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下的少数民族体育研究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担当着为民族地区输送大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任,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环节。换言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是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首先,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和特色的形成。民族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体育资源,是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学、人类学、体育学的角度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可折射出各民族发展轨迹。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整理和研究,从本质上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并为其理论研究、技术方法、竞赛或表演工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地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资源引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开发、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意识,在实践上掌握一些项目的竞技技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推广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服务地方体育文化发展中培育学校自己的科研特色和办学特色,构建自身的办学优势。

其次,有利于满足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高校应依托其民族背景和优势资源进行办学,积极构建特色课程,推动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依据民族性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厚实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边行动、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在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中,有选择地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整合、改造,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发民族体育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可以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色化和乡土化,更加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体育教育,提高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满足多元体育需求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教界的共同理念。这就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学开展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不同个体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同时,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对学生吸引力巨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简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无疑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四、构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学、研、训”平台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着力构建集教学、研究和训练于一体的平台,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基地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有益尝试。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都迈出了地方政府与当地的大学共同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与开发训练基地的实质性步伐。校地联手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以及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参赛等方面合作,一方面,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一件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好事。从组织学的角度看,“学、研、训”平台的构建,还具有以下特点:

1.地方与学校整合力量、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争取到高层次的研究课题、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适当弥补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研究、开发经费不足的问题。

2.由于基地属非官方、非赢利性质,更有利于整合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资源,特别可以解决由于管理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带来的资源分散、不易整合的问题。

3.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日常持续性特点与政府工作阶段性特点的结合,可以防止研究、训练等工作可能出现的忽冷忽热、一阵风的现象,确保持续进行。 发挥这些特点的作用,“学、研、训”平台就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五、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三个抓手

在办学定位和平台构建问题解决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抓手,才能取得成效。

1.抓田野作业

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经济相对落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受到制约,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濒临着消亡的危机。运用田野作业的方式,深入乡镇村落广泛挖掘、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体育资源是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然后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资源加以整理和研究,从中归类、梳理出项目,制定其技术要求和竞赛(或表演)规则,从而完成整个开发过程。重视并抓好田野作业是项目挖掘、整理、开发的前提。

2.抓民族休闲体育的研究与推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生活第一需求外,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和对高质量生活的渴望,使得人们在闲暇之余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于是,休闲体育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力地丰富、点缀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但遗憾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却鲜有出现,即使有项目也由于缺乏有效推广而没有融入广场文化、节日文化中。大江南北,不分地域、不分民族都听到的是一样的锣鼓声,都跳得是一样的大秧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第二个抓手,就应该是民族休闲体育的研究与推广。

民族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多在民族节日和余暇时间开展的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恢复体力和精力,缓解压力,愉悦身心,调节情绪,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它具有强身健体与愉悦身心的健身娱乐功能,丰富生活的文化功能,融洽和睦的社会功能和体育旅游开发价值功能。也最容易让大众百姓接受。高校研究与开发民族休闲体育,既可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推广的重任。可以发挥学校学生数量众多且好学、爱动的特点,发挥民族休闲体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势,通过“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节假日游园”等机会进行宣传推广,也可通过免费辅导等形式推广。总之,研究是为了传承,推广更是发扬光大。“体育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趋乐避苦”。让民族休闲体育真正成为普通百姓优质生活的一部分,就抓住了民族体育研究的终极目标。

3.抓校本课程的开发

众所周知,教学计划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设计蓝图,课程体系则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类型和特色,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因此,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新建本科院校重要的一环是要抓好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开发是课程范畴的学校实践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属于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的课程创新,因此必须建立在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开发,是一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成果和办学实践经验的集成,能够充分显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独有特色。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体现出来。也正是因为要形成特色,学校才要抓课程开发,努力开发出自己的校本课程。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主要承担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任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是培养人才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培育办学特色的需要。与地方政府共同构建集教学、科研和训练于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平台,以田野作业为基础,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以民族休闲体育的研发与推广为突破口,让民族体育走进大众百姓的生活,使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重视并努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使民族体育研究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促互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魏饴.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应用型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4,(9):30-31.

[2]课题组.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3]吉斌,禹文.从体育的终极目的看和谐体育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47-50.

[4]吴志玮.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人本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8.

科研项目特色篇6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部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2005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材料加工工程”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团队,并获得学校的重点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连续两届通过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评审。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院对原学科团队进行重新整合,依托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组建了九个研究部,从而更好的凝炼学科方向,努力向有色金属材料研究方向转移,更好地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服务。

二、科研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4月份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表明圆满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成为甘肃省省属院校中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于2006年5月份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2月份甘肃省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并于2008年9月挂牌;2008年8月“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同时学院还建有四个校企联合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有力的支持了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科研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科研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为了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学院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通过输送优秀人才国外深造,现有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再深造,加大招才、引才等措施的力度,加速了科研队伍建设步伐,使学院的科研队伍更趋于优化、稳定。

为了保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学院在人才引进时首先注重考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重点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保证每一位引进的人才有饱满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近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11人(其士后2人,留日博士1人、留美博士1人),硕士16人。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学院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让导师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引导、学习和生活。2007年学院专门筹措15万元经费用于支持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经严格评审,共有16位教师获得资助。2007年,喇培清教授获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并获得甘肃省青年科技奖,有12位教师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2008年学院通过“高水平论文资助计划、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计划、重大项目支持计划、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四、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是材料学院的优势所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1-2007年底,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28项,教育部项目15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与省自然基金项目9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40余项。完成科研鉴定成果4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0余项,同时完成了一批重大横向项目。尤其是2007年,在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金额达350万元,2001-2007年,学院共完成科研进款425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进款1865万元,横向科研进款2387万元。

2001年以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475篇,在国外学术期刊127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79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

2001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2001以来学院共申报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发明专利“用于铝及铝合金Al-Ti-C系复合晶粒细化剂的制备方法”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十大优秀专利”。

学院科研工作长期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围绕甘肃冶金有色特色中镍、钴、铜、铝及其合金、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其加工,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与地方冶金有色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目前已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连城铝业股份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等甘肃主要冶金有色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一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合作,目前研究部在技术合作研发方面已进入这些企业的主业领域。

学院还积极加强同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讲学与合作科研,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德国Fraunhofer材料力学研究所、德国奔驰公司、俄罗斯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材料研究院、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多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与合作研究,并与他们达成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近年来学院成功主办了“敦煌国际焊接学术论坛”,承办了“焊接环境、健康与安全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年会机械装备结构材料与表面技术分会”、“甘肃省有色、黑色冶金行业技术成果交流会议”;协办“全国航空先进材料与热工艺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均获得圆满成功。

科研项目特色篇7

镇江市润州区在争创“素质教育典范区”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教育,注重在学生中开展扎实有效地科技教育,近年来,中华路小学、镇江实验学校、蒋乔小学、金山实验学校、宝塔路小学、官塘桥中心小学先后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并成为省级专委会团体会员,少年科学院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效受到省少工委领导的高度赞许。

中华路小学一直以来以科技教育特色建设为重点,2004年4月成立达仁少年科学院。以培养少年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活跃少年儿童课余生活为目标,扎实开展,提升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童年生活的质量,让学生的童年有真正的幸福感。

蒋乔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坚持育人为本,规范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积极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创办了少年科学院,深入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科技教育特色。

金山实验学校以“我骄傲,家在长江边”为主题,2009年10月正式成立了“长江少年科学院”。“长江少年科学院”办院方向是全校建院,全员参与,把分院建在中队上,人人都是小小研究员。共成立了12个分院,分别从事“长江桥梁”的研究、“长江水产”的研究、“长江沿岸城市”研究、“长江沿岸风景名胜”研究、“长江与气候”研究、“长江水质”研究、“长江航运”研究、“长江沿岸民俗”研究、“长江沿岸民居”研究、“长江沿岸特产”研究、“长江诗词”研究、“长江沿岸历史人物与事件”研究。

宝塔路小学润商少年科学院筹建于2010年3月,正式组建在2010年9月。少科院以“做中学”项目为全校性科技活动项目,并下设英特尔求知计划研究所、“做中学”项目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世界语研究所、心理健康研究所、科技模型研究所、科幻画研究所等各有特色的研究院所,现有小研究员数百人。

二、求同存异

(一)六家少科院的共性特点

1、领导高度重视。六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工作,校长担任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教务、德育、总务、教科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并在全校教师中挑选优秀教师组成科技辅导员队伍,涵盖了科学、信息技术、美术、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将少年科学院建设纳入学期工作计划,并有年度专项工作计划。做到了年度有计划,月度有安排,实施有方案,活动有成果。每学期多次召开少科院建设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布置、落实各项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了少科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训、考核制度。

2、关注科学普及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四年级在培养队员科技素养方面要开展“少年科学院”等科技活动。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少年科学院”等科技社团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首先是提高全体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通过少年科学院活动,提高全体少先队员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研究素养。因此各校少科院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为了突出“点”,通过发展部分学生的科技特长和爱好,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学校的科技教育。

(二)六家少科院的个性特色

1、地域特色明显。六所少科院中,三所位于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三所位于中心城区,生源地的不同,决定着三所少科院的研究成员、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金山实验学校少科院建有专门的小农场、小菜地,官塘中心小学少科院面向部级森林公园——南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南山文化研究,中华路小学达仁少科院则常年开展运河水质的跟踪调查。

三、发展方向

1、加强组织建设。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即将兴建的润州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区教育局直接领导下,接受市、区两级科协业务指导,成立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理事会,由教育、科协系统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全区各中小学校长所组成,吸收部分区内企业为赞助单位,聘请省内外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为顾问,领导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润州少年科学院总院,作为全区各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的联谊场所和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科研场所。每学期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制定学期活动规划,制定各校参观时间表;润州区少年科学院总院在成立后,在17所中小学逐步建立区少年科学院的分院,发掘科技人才,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牵头组织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选拔,承办省、市少年科学院的年会。在成立区少科院总院的过程中,目前六校办院经验可以起到主导作用。

2.协调共同发展。少科院研究的概念非常宽泛,涉及到小概念科学、信息技术、劳技、综合实践活动、环保等方面。目前,六校少科院活动最为缺乏的就是大型科技活动、现代化新型科技项目的组织和指导人才,例如机器人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发明、创造)、电子技师等内容,包括科技模型、信息学奥赛在内,同时这些也都是学生最为喜爱的科技活动项目。润州区少科院总院成立后的主抓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就应落脚在这些大型科技项目研究上,抓大放小,通过辅导员人才的发掘整合和教师队伍整体培训,迅速培养出一批大型项目研究和指导的精干力量,带动此项目的研究进程,从而形成具有润州特色的少科院精品项目、拳头产品,同时各分院拥有一两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小研究项目,便会形成“一枝独秀+百花齐放”的少科院区域建设与科学发展新局面。

科研项目特色篇8

本系统面向地震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实现地震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各个阶段的信息化,利用先进的网络、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提供“一站式”科研项目管理服务。通过建立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化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使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化访问和工作平台管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进度跟踪、验收和成果推广等环节的服务。系统流程设计覆盖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涉及的功能主要包括对项目申报、项目初审、立项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与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等进行跟踪查询与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2系统设计

2.1角色分配

该系统为面向多角色用户的服务平台,不同类型的用户所具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基于角色分配开发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统一管理,主要涉及系统管理员、项目申报人、评审专家(包括业务评审专家和财务评审专家两类)和系统访客四种角色,根据业务流程中各类角色用户的职能分配相应的功能和操作权限。其中每个角色的详细功能说明如下:

(1)系统管理员。即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题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主要职能包括:申报人员管理、评审专家管理、业务受理、预审申请书、组织管理评审工作等。

(2)项目申报人。即具体开展项目申报的科技人员,主要职能包括:维护个人基本信息、填写项目申请书、项目预算书、中期执行报告、项目结题验收报告及成果共享报告等。

(3)评审专家。即参与项目立项评审、结题验收评审的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主要职能包括:维护个人基本信息、评审项目立项申报书、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和项目结题验收报告等。其中业务专家主要评估项目执行的技术可行性,财务专家主要针对项目执行的财务预算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查。

(4)系统访客。即其他管理人员,可以自由浏览系统首页的科研项目通知通告等信息,但不能执行项目申报、评审等流程。

2.2功能模块

注册与登录模块:所有用户信息与腾讯通RTX(RealTimeeXchange)绑定,所有用户可通过RTX系统完成注册。该系统将科研管理部门人员默认为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对每位注册的用户分配角色。由于一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完成,需要项目申报人、项目管理人员、业务评审专家和财务评审专家4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一个人在项目管理流程中存在职能变换的可能,比如申报人员由于资历丰富,可以作为申报人员申请科研项目,同时又可以作为专家来评审其他科研项目,因此系统为每位用户设立了2种角色,即申报人员和业务评审专家(或财务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统一分配角色,在系统内设立专家数据库,并默认其余用户都为项目申报人员。登录时,根据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与RTX中用户的注册信息进行验证,信息无误则登录成功。在无需进行任何操作时,所有用户都可以以系统访客的身份浏览系统首页中的内容。通知通告模块: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用于日常科研项目信息的,包括下达项目申报通知、项目资助通知、中期检查通知、结题验收通知和评审结果等,并默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置顶信息。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分为项目申报与受理、项目评审流程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管理4个子模块。项目申报人员、评审专家和系统管理员进入各自的项目管理界面后,通过选择年度和项目类型进入相应的项目执行流程。项目执行过程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初审、专家评审、下达任务书、项目中期执行报告、项目结题验收报告和项目成果推广报告等。不同模块中提供相应阶段所需要的电子表格下载。以项目申报业务流程为例,项目申报人员登入个人账户提交项目申请书,由系统管理员进行初审,初审完成后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将项目分配给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专家通过登入个人账户查看所负责评审的项目,将评审意见表上传到系统中;系统以EXCEL表形式自动生成全部项目的专家评审意见结果,统一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进行汇总。系统管理员可以按照项目执行进度对项目进行统计与管理,使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及时有效,并能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监督并做出提醒,使得项目实施过程更加可控和严谨。成果共享模块:主要针对项目结题验收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的科研项目,由该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执行过程的详细报告及成果使用情况说明,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后,到成果共享专区,供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2.3系统体系结构

针对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案与管理思路,采用基于J2EE的B/S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Browse/Server)模式,B/S模式易于用户使用与维护。系统架构采用:Spring,Hibernate,JSP,Tomcat6和MySQL数据库。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IoC和AOP容器框架,简单轻便,同时对主流的框架提供了很好的集成支持;Hibernate是一个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实现数据持久化;JSP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用它开发的Web应用是跨平台的;Tomcat6是Web应用服务器,具有运行时占用的系统资源小,扩展性好等优势;MySQL数据库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等优点。

3系统特色

(1)通过二次开发

将企业级通讯平台(RTX)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绑定,使用户注册与登录更加便捷,管理员可按照用户所在的部门进行角色分配,申报人员和专家用户可以通过RTX接收系统管理员的信息,使得信息与接收更加高效,促进地震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提升项目申报、评审等实施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采用B/S模式使得各地震台站不需要部署客户端应用程序

只需计算机支持浏览器即可访问本系统,解决了省地震局直属的13个地震台站分布较分散的问题,服务器端项目管理系统的升级、数据库维护都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的配置及程序,不影响客户端的使用。

(3)通过对地震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流程分析

集成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推动地震科研项目管理网络化和现代化,在集中的科技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提供地震科研项目管理、查询、信息、科技成果展示和信息共享服务,为科研项目管理的完整流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

4结语

通过研发地震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为福建省地震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了自动化的办公平台,有助于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流程;通过建立科研项目信息的规范化存储及管理机制,为开展成果共享与使用提供了条件;建立科研信息专用平台,使科研人员获取科研项目信息更加便捷,提高办公效率。

上一篇:护士专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安全会议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