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2 03:40:10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篇1

关键词:危重症;护理;管理模式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过程复杂且致病死率较高,易引发医疗纠纷[1]。护理工作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密切,临床风险事件易发生在护理工作中,特别多发生在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中[2]。如何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的当务之急。2011年10月本院通过建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对全院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成立于2011年10月,设立了以护理部主任为总监,护士长为组长,骨干护士为成员的三级管理组织架构。组长为呼吸内科护士长、副组长为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骨干成员要求工作经验5年以上,参加全军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优先选拔,选拔了分别来自普外科、脑科中心、监护室、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烧伤科、急诊科等15名护士,这些科室平时危重患者多。1.2职责分配总监根据护理部年度工作计划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提出总体要求,下达任务,并在每月护士长例会上对各专业学组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1)组长职责:①在护理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各科室危重患者护理理论的学习和技术指导。②定期召开危重患者管理小组会议。组织各骨干成员汇报讲评本阶段各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反馈临床相关的护理问题,进行信息交流,总结经验。③定期组织巡查工作,进行各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查,并上报护理部巡查情况及提出整改建议。④带领组员参与科室会诊,指导科室及时正确地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⑤定期向护理部上报周期性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及年度专业组的工作情况。⑥带领组员总结危重患者的护理经验,探索护理工作新方法,积极开展护理创新和护理科研。(2)组员职责:①小组成员在各科护士长领导下开展工作,落实危重患者管理小组的管理规定。②参加学组的学习,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提高专科理论及实践水平。③负责本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监控,指导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操作培训。④重视人文护理,指导本科护士加强护患沟通,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⑤检查危重患者护理计划单的制定是否正确完整,各项评估单是否及时填写,评估是否准确,发现问题立即报告护士长并制定个性化防范措施。⑥遇疑难危重患者时,及时上报学组,组织会诊,完善各项护理措施。⑦根据学组的工作计划,承担危重患者护理相关理论的授课。⑧总结危重患者的护理经验,探索护理工作新方法,积极进行护理创新和护理科研。1.3观察指标观察成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前后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合格率及危重患者满意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建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前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满意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3.1规范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护理学科的进步,促进了护理专业技术的不断规范和创新[3]。护理技术学组和专项护理技术打破了目前实体科室间技术交流的壁垒,实现专项技术全覆盖,可以促进护理专项技术的普及和护士的不断进步[3]。专业学组成员通过对全院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将临床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信息交流、探讨,制订了《机械通气管理手册》及《人工气道管理手册》,建立了全院统一的质量标准,从表1可看出成立了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由90.20%提高至97.34%。3.2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在护理危重患者时,由于其病情重、变化快、抢救多、工作预见性难,护理风险明显高于普通患者[2]。科室在遇到疑难危重患者时,要及时上报学组,组织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会诊,完善各项护理措施。而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内成员也不定期对全院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降低了护理风险,从表1看出成立了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后危重患者满意率由93.23%提高至97.08%。3.3提高了骨干综合素质,增加了人才储备不重视人才储备及人才梯队建设是科技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实施良好的人才储备计划,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4]。根据《中国护士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要求:在保证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以提高临床若干专科领域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为着力点,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促进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是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5]。通过危重专业护理学组的建立,对学组内成员进行培训及每月组织一次学组内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学组成员负责本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监控,提高了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专科护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4提升了学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的建立,使学组成员有了具体的工作方向,能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收集第一手临床资料,为自己的科研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曾湘宜.护理流程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84-85.

[2]张梅,翟凤平,梁爽,等.风险管理在临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10(20):58-59.

[3]刘云,孙琳,张爱琴,等.临床护理虚拟学组建设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64-466.

[4]孙琳,张爱琴,蒋琪霞,等.以专业学组为平台强化护理骨干培养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1,28(3):54-5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S].2005:7-20.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篇2

摘要:目的:探讨戴明循环在重症监护室轮转新护士培训当中的效果,为重症监护室轮转新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8月期间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轮转的80名新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80名护士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名。试验组护士采取戴明循环的方式进行培训,分四个阶段即计划、实施或者执行、检查以及处理进行针对性培训,对照组的护士还是按照传统的培训方法进行培训。培训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护士的护理理论优秀率、应急急救的能力优秀率以及护理技能优秀率。

结果:两组护士在护理理论、应急急救的能力以及护理技能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

结论:戴明循环在重症监护室轮转新护士培训当中效果显著,提高了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戴明循环重症监护室轮转新护士培训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24-01

伴随着临床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开设了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当中绝大多数患者属于急危重症患者,患者的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相对于普通科室的护士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必须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以及高度的耐心与责任心,但是一些医院的护士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整体素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课题1。2010年3月~2011年8月期间,本院在对80名重症监护室轮转新护士进行了培训,其中40名护士采用了戴明循环培训模式,培训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3月~2011年8月期间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轮转的80名新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80名护士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名。试验组当中,男1名,女39名;年龄22~26岁,平均24岁;受教育程度:专科9名,本科31名。对照组当中,男1名,女39名;年龄21~25岁,平均23岁;受教育程度:专科10名,本科30名。两组护士在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方法。

1.2.1确定培训的目标。①护士要熟悉急救方面所必须的理论知识;②护士要熟练地掌握重症监护室最基本的各项护理技能;③成为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基本素质。

1.2.2制定培训的内容。针对患者的病情由护士长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安排,主要的内容有重症监护室的核心制度;重症监护室最为常用的抢救技能以及护理技能;重症监护室各种仪器的监测技能以及使用技能;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的专科知识以及基础知识;护理记录文书的书写等内容。

1.2.3培训方法。对照组护士给予传统的培训,采取一对一带教的模式进行培训;试验组护士采取戴明循环的方式进行培训,分四个阶段即计划、实施或者执行、检查以及处理进行针对性培训。

1.3培训效果评价标准。培训时间为3个月,3个月之后进行护理操作考核与理论考试,采取百分制进行考核,护士的护理操作技能以及模拟急救技能考核得分在90分及以上为优秀,得分在80~89之间为良好,低于80分为差;护士理论考试的成绩在85及以上为优秀,70~84之间为良好,低于70分为差。

1.4观察指标。培训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护士的护理理论优秀率、应急急救的能力优秀率以及护理技能优秀率。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理论考试的成绩。两组护士经过3个月的培训之后,试验组优秀率为87.50%,对照组优秀率为55.00%,两组护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2护理操作技能。试验组优秀率为85.00%,对照组优秀率为55.00%,两组护士的护理操作技能优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应急急救能力。试验组优秀率为90.00%,对照组优秀率为62.50%,两组护士的应急急救能力优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重症监护室需要高素质的护士,需要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对其进行培训。戴明循环培训模式可以对重症监护室的轮转新护士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训2。将戴明循环培训模式引入到重症监护室的轮转新护士培训当中来,可以针对护士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在严格地执行改进措施基础之上不断进行检查与反馈,依据检查的结果再进行新一轮循环培训,这样循环前进,呈现阶梯上升式培训3。

由表1、表2以及表3可以看出,经过戴明循环培训模式进行培训之后,观察组护士的护理理论、应急急救的能力以及护理技能方面均得到了显著地提升,优于对照组护士传统的培训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冠斌,沈一鸣,俞爱芬,陈静.PDCA循环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15(05):306-308

[2]张振香,李艳红,张秋实,等.PDCA循环法在ICU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7):1131-1132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篇3

【关键词】规范化质控;重症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16-01

1 引言

重症护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难度较大的工作,想要做好重症护理的质量控制工作是非常难得,需要医院在硬件上的大力支持以及医护人员的细致服务,并通过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来加强重症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本文对如何提升重症护理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2 提高重症护理质量的方法

2.1 要完善重症技能培训体系,使得培训效果更强

现代有着医学新技术不断地出现,再加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以及老龄化人群的加大,危重患者救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重症护理工作,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很强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专业技能,因此,要不断的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对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抢救能力,只有具备综合素质较强的护理人员,才可以更好地保证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才能够提高对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所以医院要不断的完善重症技能培训体系,使得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更强。医院想要使护理人员对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抢救能力得到提高,可以通过ICU轮转培训来实现,这样还可以实现与ICU护士的互教互帮,促使所有护理人员可以共同提高,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强化带教责任制。医院的护理管理者要能够对于医院的护理工作的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根据特点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重症技能培训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来实现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水平的提升,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这样才可以确保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2.2 实施重症患者护理会诊

重症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在出现非本专科并发症的时候要进行护理会诊。还有就是在出现应用非专科药物、开展新的手术、新疗法的时候,护理人员的经验、水平可能会对护理的质量起到一定的负影响,不能确保达到最佳的医疗效果。特别是在进行重大抢救工作的时候,治疗的介入是非常多其复杂的,这会大大提升护理工作的难度,护理人员受到专科的制约与影响,不能确保达到最佳的医疗效果,使得对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较低。因此对于重症病人的护理要实施重症患者护理会诊,这样有利于重症护理质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症病人的护理缺陷情况的发生,有利于达到更好地护理效果。

2.3 加强术后的监护管理工作

要对重症患者加强术后的监护管理工作,这样有利于重症护理质量的提高。通过加强监护室制度管理,落实床头交接班及监护室管理制度,建立了查房制度,健全了健康教育内容,建立对病人用物及空气消毒管理相应的制度;通过专科重症监护技术的管理及整体护理的实施,有利于使护理人员的求知欲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发了,可以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能够使病人达到最佳监护和康复状态使得基础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4 建立支援护理人力库

在现代医学上,新的技术和业务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样使得医院加大了对护理人力资源的需求,当今的护理人员的编制方法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及时发展的需求。如果出现护理人员短缺等情况对于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院要建立支援护理人力库,这样可以使得专科重症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还可以促进科室间重症护理的技术交流以及优势互补,使得护理人力资源可以得到优化配置,这对于提升医院重症护理的质量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重症护理质量的方法

3.1 要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重症护理

家属在面对病情危重的亲人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还会使得家庭内部角色的结果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医护人员提高的干预的类型的影响,因此,医院要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重症护理,这对于提升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有一定意义的。

3.2 应用心理干预指导重症病人

医护人员要学会使用现代医学和护理手段来干预重症病人及其亲友的心理,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治疗。重症病人处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陌生的仪器设备、同室病友的痛苦、频繁治疗的干扰、抢救场面等,这样会使重症患者容易发生ICU紧张综合征反应。所以医护人员要对病人及其亲友的心理能够及时的掌握了解,并根据他们的心理反应,通过预见流谈心,并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使之逐渐适应这种特殊的环境,这对于促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配合抢救和治疗是很有帮助的。

3.3 实行以个体化治疗重症病人

医护人员要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个重症病人,要认真的调查每一位病人的具体病情,并进行合理的计算,还要实施细致的监测,这样才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使得医护人员的治疗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得重症病人获得最佳的效益。护理人员要对重症病人实行营养治疗个体化,把握好护理的总的原则,包括各个疾病系统的指南,甚至具体到一个疾病的应用指南,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重症病人的护理质量。

4 总结

现代医学不断的发展,对于重症护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要做好规范化质控工作来提高重症护理的质量,做好完善重症技能培训体系,使得培训效果更强、实施重症患者护理会诊、加强术后的监护管理、建立支援护理人力库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重症护理、应用心理干预指导重症病人、实行以个体化治疗重症病人等工作,这样才能够使得重症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切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红,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22期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篇4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感染;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重症医学监护(ICU)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是医院中负责危重患者进行病情监护及及时救治的主要部门,也是病情危重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及各种感染因素相对集中的场所,据统计分析,ICU发生感染的机会较其他科室发生感染高3~4倍[1],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和控制ICU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收集了我院重症监护室(ICU)2015年1月~5月200例患者病史资料,对其基本情况、感染原因、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1月~5月重症监护室200例患者病史资料,对其基本情况、感染原因、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女比例为3:2,患者平均年龄为(55.8±2.5)岁。

1.2 方法 采用系统性回顾的方式,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感染原因、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00例患者中,64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2%,其中呼吸道感染25例,约占39.1%;切口感染9例、约占14.1%;导管感染12例,约占18.8%;泌尿道感染18例,约占28%。

3 讨论

3.1常见感染原因分析

3.1.1 环境因素 空间相对密闭、空间狭小、空气流动性较差,室内温湿度较高,护理人员未及时进行细菌检测,未进行严格消毒管理或消毒隔离措施等[2],均是重症监护室(ICU)感染的重要因素。

3.1.2 人员因素

3.1.2.1医务人员因素 相关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或具体操作流程不规范;接触患者前未按要求洗手,对洗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未严格着装;未及时处理患者的唾液、尿液以及医务人员对感染的不够重视;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未进行严格消毒医疗器材,如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使用尿管引流尿液、进行胃肠减压、中心静脉置管、动脉采血血气分析等侵袭性操作时均会导致增加感染的可能性[3];抗生素的滥用,住院时间过长,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导致菌群失调,进而诱发院内感染。

3.1.2.2患者因素 住院时间过长,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情绪低落、年老体弱、术后留置导尿管、未及时活动等,均会导致感染。

3.2 预防措施

3.2.1 改善病房环境 增加病房空气流通,安装空气净化器,定时进行病房通气换气;合理控制病房温、湿度,安装紫外灯,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减少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可使用口罩,防止感染扩散;每日擦拭工作台面、地面,保持室内 无菌,做好各项消毒工作,定期对床单、毛巾进行消毒灭菌;注意防鼠、防蚊、防蟑螂等[4],保证每项指标符合卫生学要求。

3.2.2 勤洗手 勤剪指甲 接触患者前严格进行"七步洗手发"避免接触感染,严禁长指甲,避免指甲内微生物隐藏。

3.2.3 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标准,使每项工作开展起来有章可循,加强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定期考核并检查消毒隔离等技术操作,全面提升全体医务人员责任心,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感染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感染患者上报登记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和处理,保障制度落实。

3.2.4 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素质 全面加强医务人员学习与培训力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定期考核医务人员的各项操作流程,使其熟练掌握规范化操作流程;定期开展业务学习,通过学术交流、讲座、会议等途径,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学习新理念、树立新目标;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素质,使全体医务人员意识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2.5 严格管理侵入性的操作 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皮肤软组织损伤,勤换导尿管及胃管,不易将导尿管及胃管在体内放置过久,每周更换一次尿管,每两周更换一次胃管,每月更换一次中心静脉置管,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同时还应随时观察引流管部位是否有渗出物、红、肿、热、痛及引流管脱位的情况发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2.6 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科学管理和使用抗菌药物,严格遵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定期观察引流物、排泄物的量、色、性质及气味,及时留样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合病原菌的种类、特点、感染部位、患者的基本情况、病程的长短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针对性、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

3.2.7 加强医务人员进出管理 据文献报告,重症监护室引起感染的最大源头是医务人员,医务人员进进出出,会增加空中尘埃,空气中的尘埃有许多细菌,细菌是暴露创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进出人员的管理,入室者严格在更衣间或指定的地方换鞋、换衣、穿戴清洁衣、帽及口罩等,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

4结论

重症监护室(ICU)是一个环境特殊的病房,危重患者密集,感染因素较多,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素质、提高消毒隔离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护理、强化监督、加大检查力度、落实清洁、消毒、隔离措施等是预防感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裴杰. 重症监护室感染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1):123-125.

[2] 胡雪元. ICU医院感染的观察分析及护理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2):67-69 .

[3] 戴幼竹,严洁,严正. 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7):256-258 .

[4] 刘琦,王雪芹.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J]. 当代医学,2013(09):98-100.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篇5

【关键词】 护理管理;精细化管理;神经内科;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医院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新型医疗设备不断应用于现疗护理工作中,重症医学监护应运而生。通过对医院危重病人的集中看护,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危重病人护理对医院人力、物力、技术的要求,大幅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效果[1]。ICU科室在医院科室中具有特殊意义,收治的大多是危重病人,因此对设备、环境与医疗技术要求较高,这也决定必须重视ICU实习生带教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开展精细化护理管理,时间为6个月。

1.2 方法 工作流程、人力管理、护理安全和考核机制是整体护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全面提升护理质量。

1.2.1 实行精细化管理 整体护理模式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制定科学化的人力管理制度,实现人尽其用。根据本院重症监护室护理具体情况,决定实行分层负责制,管理体系是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从上至下,落实每个岗位的管理职责。其中,护士长实行监督职能,全方位对护理质量进行监督指导。责任护士负责实施具体护理内容,包括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健康、并发症护理、病情观察等。人力管理精细化是精细化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需要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做好本职工作。人力管理精细化注重的是各个不同护理岗位以及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求高效率地完成护理工作。

1.2.2 制定精细化的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精细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对于护理工作而言,必须制定精细化的工作流程,精细化的工作流程可以使护理工作平稳有序展开。工作流程精细化有助于护理工作安排的有序化,环环紧扣,提高护理质量。具体而言,首先,生命体征监测流程精细化。血压监测是重症监护室护理中常见的检测工作,以往的监测工作随意性很大,经常出现不同护理工作交叉重叠现象,患者休息受到严重干扰,调整后的时间是:上午6:30-7:30;下午14:30-15:30。其次,入院至出院全程工作精细化。对病人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按照护理计划制定工作表,严格执行,并由护理组长监督。

1.2.3 护理安全精细化 完善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重症监护室患者大多病情危急,因此,更要注重患者安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注意一些细节,如盛热水的杯子勿放在桌子边缘等。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包括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提供饮食建议,密切观察患者并发症,并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1.2.4 注重护理工作考核 重症监护室改变了以往的年终考核机制,实行每月动态跟踪督查,考核实行护士长责任制,由护士长定期对各个护理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督促护理工作人员贯彻落实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实行护理人员自我评价机制,强化护理考核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工作突出的员工,可以进行物质奖励,激励护理人员。

1.3 评价指标 采用自制调查表,统计重症监护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 数据处理, P

2.结果

2.1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由表1可知,项目实施后显著高于实施前。两组经过比较,p

3 讨论

整体护理模式是有效提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的方法。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工作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把护理工作的焦点转移到患者的需求上,提升护理工作效能。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工作的每个步骤都必须具体、明确,坚决避免随意性[2]。精细操作和管理是整体护理的基本特征,可以实现对护理工作流程的引导,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工作流程精细化可以有序地安排护理工作,环环紧扣,提高护理质量,高效地节约时间,有利于护理工作实现科学化、集约化的管理。整体护理模式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制定科学化的人力管理制度,实现人尽其用,护理任务清晰明白、工作进程平稳有序,整体护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3]。本文中,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的护理质量相关指标显著低于实施后,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由比较可知,p

【参考文献】

[1]付阿丹,鲁桂鸣. 内分泌重症监护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 护理研究,2011,26:2428-2429.

[2]薛石. 重症监护室开展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初探[J]. 现代医学,2014,08:965-966.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篇6

关键词:急危重症;途中转运;安全护理;防范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危急,急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在急诊科接受急救、复苏等早期处理后再转运到其余科室、病房或手术室,若得不到有效的安全护理,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1]。本次研究就53例急危重症转运途中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科2014年1月~2015年11月进行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为经急诊处理后送往专科治疗。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在34~67岁,平均(48.5±12.3)岁,其中心血管疾病32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颅脑损伤疾病10例。对照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1~65岁,平均(46.9±12.7)岁,其中心血管疾病2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颅脑损伤疾病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途中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先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护理措施。

安全隐患分析:①转运前未做好对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急诊科工作繁忙,护理工作繁重,医护人员急于将患者送往专科治疗,不少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时就急于转运。②转运途中的急救条件限制。由于转运的患者涉及到各个科室,病情严重且病种多样,患者在转运途中随时可能出现病情严重情况,即使按照要求配备急救物品,但是在转运途中也很难对患者进行急救,控制病情,如:转运途中光线差,静脉穿刺失败率高[2]。③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转运途中护理人员对于病情观察能力不强、抢救搬运技术问题等均可能导致转运失败。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若出现病情变化,而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的,如:穿刺部位出现液体外渗、心跳突然加快、管道脱落等,若未能及时发现将会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危及患者生命。抢救搬运技术不熟练、搬运措施不当也会引起转运失败,如:对于骨折患者未采用硬板床,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未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等,这些问题都会加剧患者的病情。④转运制度不完善问题。转运时若急诊科医护人员未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协调妥当,接收科室未及时准备好床单位、监护设备等,当患者转到时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和监护就会影响病情。

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①转运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首先对威胁到患者生命的首要问题做出评估,例如:患者意识是否清醒、气道是否通畅、是否能自主呼吸等,然后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情,初步抢救成功后对患者进行全身身体状况的评估,例如:骨折患者的包扎固定是否良好,待能转运后立即转运,并以详细的身体状况信息确保转运途中的高效监测护理,确保安全转运。②重视急救物品的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做到转运途中急救物品的齐全,并定点放置由专人管理,使用后立即补充,确保急救物品处于齐全状态。同时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增加针对性急救物品,例如:便携式呼吸机、氧气、气管插管、手电筒等[3]。③加强对急救搬运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急救搬运技术的专题培训课程,并逐步在科室内形成惯例,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如:以小组形式进行竞赛,确保每个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搬运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急救设备,懂得不同患者的转运途中的现场急救措施,掌握不同患者转运时的注意事项等,将患者成功的转运到接收科室。④完善转运制度。在转运前10 min与接收科室打电话汇报需要转运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需要准备的床单位、监护设备等,让接收科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患者成功转运到专科科室后,转运人员与专科科室护士一起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并将患者病情、用药情况、检查项目、配备血量、进出液体量等信息做好交接班,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单上填写清楚,一式两份,交由双方科室签名后与患者病历一起保存。⑤实行PDCA转运质量管理方式,急诊科每月就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起分析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分析目前的转运模式中各个方面存在的漏洞,并就具体的转运病例进行针对性研究探讨,逐步改进转运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转运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转运途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率。

1.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转运途中出现4例意外事件,均及时发现,得到针对性处理,未耽误最佳抢救时机,发生率为7.55%;对照组出现10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2.22%;经卡方检验,P

观察组出现1例医疗纠纷,发生率为1.89%;对照组出现4例医疗纠纷,发生率为8.89%,经统计学分析,P

3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是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更专业的监测、治疗和护理,不是简单的患者转运过程,转运中的急救能力也十分重要,其直接关系到转运的成功与否。做好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有助于让患者在转运全程得到最好的监测和护理,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在成功转运到专科科室后立即得到最好的治疗,并且以完整的交接信息使得专科医护人员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并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4,5]。

本研究通过加强对转运前的全身性病情评估,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转运,有效避免转运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意外事件;通过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和对搬运急救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急诊科转运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知识,消除转运中的安全隐患;通过完善的转运制度使患者一到专科病房立即接受最佳治疗、监测、护理;通过PDCA循环不断改进转运模式,确保转运安全。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综上,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采取针对性安全护理十分必要,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月娇,张梅青,高龙海,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6):63-65.

[2]琚金梅,陈兰,王芬,等.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7):1177-1178.

[3]方有红.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率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19):168-169.

[4]魏建民,魏彦芳,巩秀静,等.22例急危重症患者空中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2):79-81.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篇7

美国于1968年成立了美国急诊科医师学院,1979年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批准急诊医学为第23个医学专科。我国在1986年12月中华医学会常委会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它之所以成为专科是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以诊治一例急诊病人来看,如忽视或不够重视发病之初的处理,并及时安全地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室,而在急诊室亦未予恰当处理,等他的病情发展到危重阶段,才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和采用各种先进器械来救治,即使挽救了他的生命,这并不能认为是现代急诊医学的主要目的。应该从病人发病之初或受伤之际就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诊治,并将他安全转送到医院,立即接受急诊室医师有效的初步诊断的治疗,然后根据病情,安排他们的转归。多数接受治疗后可以回家继续服药、休息治疗、少数危重病患者,就可以经适当处理或手术,然后转到强化监护医疗病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冠心病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或专科病房。这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救治急性病、伤人员的组织系统,也就是当今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努力组建的新颖的急诊医疗系统,称为“急诊医疗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紧密联系起来。

二.EICU的理念

EICU是英文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急诊重症监护室。在我国,ICU建在什么专科就是那个专科的ICU,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ICU(EICU),由于急诊

科的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EICU的建设还需要努力。

三.在二甲医院急诊科建设EICU的发展思路

二甲医院,即二级甲等医院,床位要求≥250张,卫生技术人员硕士以上学位人数要求≥6名。一般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

3.1.EICU在急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的作用、建立急诊特色的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的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的作用。

3.2.EICU在二甲医院的规模

病人的来源和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有多大的能力,急诊科的定位一般2―4张ICU床位。

3.3.EICU的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监测站。

3.4.EICU的设备

ICU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还需要下列设备: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有条件应配备动脉内气囊反博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脑电图机、颅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仪、床边X光机等设备。ICU监护治疗设备多,对病人心理和生理上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过度的拥挤、持续的噪声‘频繁的睡眠干扰和视觉干扰均可使病人产生思想上的压力,引起恐惧不安,情绪紧张,甚至加重病情,另外,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病人渐渐丧失时间概念,无法准确确定时间,使病人感到忧郁。因此要求医生护士经常接触病人,减少负面影响。

3.5.EICU的人员配置

EICU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要接受ICU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EICU医师必须掌握基本技术,还要有善于独立思考、对病情进行系统认识的能力,另外还应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像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3.6.EICU的收治范围

各种肺内或肺外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用无创或有创通气支持的患者。氧合指数≤250,去除循环因素仍不能得到纠正者。PaCO2≥60mmHg,COPD患者此值适当增加,且经适当处理仍不能改善者。各种原因所致循环衰竭,经一般处理或简单液体复苏仍不能改善者。 需呼吸或循环支持的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保守治疗。 重症胰腺炎患者。 重度颅脑损伤不能手术或脑梗塞患者,且经呼吸循环支持有可能生存者。早期脑梗塞有溶栓适应证者。 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急性中毒、电击、溺淹、中暑,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需行床旁持续血液滤过的患者。 各种原因所致MODS或MOF患者。 CPR术后有生存或脑复苏希望的患者。

3.7.EICU监护的内容

心血管系统 基本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周围循环状态(皮肤颜色、温度等),进一步监测包括置放SWAN-GANZ导管等措施,监测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心肌的氧供等要素。

呼吸系统 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氧及二氧化碳浓度、有效顺应性及血液气体分析,有条件时可监测容量―压力曲线图。配备床边X线摄像机。

肾功能 包括血、尿生化、肌酐和尿素氮的测定、尿比重、尿碱浓度、尿蛋白定量分析及代谢废物消除率、每小时及24尿量的监测等。

水电解质平衡与代谢 包括钾、钠、氯离子测定,称体重及24小时水电解质出入平衡的计算。监测摄入卡量、氮平衡、血糖、血浆蛋白、血清乳酸及胶体渗透压等。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形态、瞳孔、反射及肢体活动等。

血液系统 以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等为基本监测。

凝血机制 试管法凝血时间和血栓弹力图、三P实验、纤维蛋白原半定量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等。

肝功能 血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血谷丙转氨酶及球蛋白的絮状试验等。

胃肠系统 胃液PH测定及便中潜血试验,检查腹胀、腹水、腹痛、肠鸣音等。

细菌性监测 包括各种可能感染部位的细菌性检查,有指征及时送检。

局部伤情监测 局部炎症水肿情况,伤口生长情况。

四.我院急诊科发展EICU的现况

去年8月在院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我得到了在湖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的机会,通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在进修结束后,返回到急诊科的岗位上,通过所学,初步将我院急诊科和中心ICU建立了直通通道。因为取得了重症医学科的资质,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见的急危重合并多学科复杂的病例,由我急诊科主管,然后在诊疗过程中由医务科协调请临床多学科会诊协作,初步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危重症监护治疗一体化,充分缩短了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时间,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效率,得到了我院各级领导、同事及病友的认可。自今年3月份至今,我科在ICU主管复苏成功后的患者5例,完成在ICU内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心肺复苏、呼吸机治疗等相关技术的开展,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五.展望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篇8

重症监护病房即重症加强治疗室(ICU)最早于1958年成立于美国,ICU是临床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重症监护的目的: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连续评价器官功能状态、指导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发现高危因素、评价加强治疗疗效、实现滴定式和目标性治疗。

重症监护的专业特征:①重症监护的早期可预见性:重症患者疾病发展迅速,病程变化多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因此,通过疾病的早期预测,实施积极的预防策略;如严重感染患者一旦出现血压降低,则提示患者已进入休克抑制期,治疗困难,预后凶险,若能够在休克的代偿期早期预见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有可能早期逆转休克的发展,明显改变疾病的转归,这类患者在常规血液动力学监测指标出现改变之前,组织低灌注与缺氧已经存在,乳酸水平可能已经升高,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4mmol/L,病死率达80%,因此,乳酸值及其清除率监测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测疾病发展的早期指标,指导重症感染患者的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②监测手段的适用性:选择恰当的监测手段,是获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前提;如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比监测肺动脉嵌顿压(PAWP)和中心静脉压(CVP)更易准确表示血管外肺水含量(EVLW)及每博输出量变异度(SVV)等容量指标。③监测结果测量的准确性。④监测的动态和连续性:重症患者往往器官功能已处于储备功能耗竭或接近耗竭的状态,病情变化迅速,对患者的生理功能连续、实时和动态的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而使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可对治疗进行准确的评估。⑤测量结果的可翻译性,即在病理生理基础上监测结果的准确解读。⑥测量结果对治疗反馈性:评价和指导治疗是重症监测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获取准确监测结果,全面分析病情,以此指导治疗,同时对治疗的疗效或反应进行监测,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实现重症患者以“滴定式”“目标性”为特征的“监测-治疗-监测-治疗”的新模式;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针对病因不同的ARDS患者,ARDS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呼吸力学、肺功能、肺顺应性和肺气体交换的改变,不断调整机械通气方案,实现小潮气量、高频率和气道平台压不高于30cmH2O的治疗目标。⑦监测范围广覆盖性:重症监测已从过去单一的器官功能监测横向发展为全身各系统的综合性监测,目前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的监测涉及呼吸、循环、肾脏、肝脏、胃肠道、神经系统、血液、代谢、营养、免疫等多方面。⑧全面的生命信息监测:重症监测的内容逐渐从最初的器官水平功能监测,深入的组织水平,监测项目从单纯的生命体征监测扩张到营养与代谢、内环境、电生理的领域,逐渐向生命信息的全方位监测发展,为疾病的评价和疗效的评估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信息。

重症监护病房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①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和护士,护士/患者比例高。②拥有先进的检测技术、仪器和治疗手段;如:有创心血管检测、辅助呼吸支持及营养支持等。③可以应用先进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监护和治疗,能体现出检测性、治疗性、科研性三大特征。

重症监护病房的规章制度:①医护人员值班、交接班制度。②ICU患者出入登记制度。③三级查房制度。④消毒隔离制度。⑤抢救制度。⑥医疗文书书写制度。⑦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制度。⑧ICU诊疗护理常规。⑨ICU质量评估上报制度。⑩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控制: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ICU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病房污染区必须分开设置洗拖把池和洗抹布盆,各池(盆)不得混用。

重症监护病房的噪音控制:ICU应安装噪音检测装置,白天的噪音控制在45分贝(A)以下,傍晚40分贝(A)以下,夜间20分贝(A)以下。

重症监护病房的探视制度:ICU病房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允许病员家属定时探视,1~2小时/次,2~3次/周;探视需带口罩、帽子,更换鞋套,穿隔离衣;患传染病家属及儿童禁止探视。

重症监护病房的房间及设施要求:每张床占地面积比普通病房的要大,一般宜10~15m2,有可控制高低的床头,床尾及两侧床体有床挡保护的病床为佳,床单元常规设置床边监护仪、呼吸机、简易呼吸囊、输液微泵、滴注泵、肠外营养滴注泵、降温毯、医院中心控制的管道供氧、真空负压及压缩空气装置、手电筒、听诊器、常规急救药品、床旁近处有多个不同制式插头的电源,床边应配有洗手池,以防止交叉感染和方便床边操作;有条件的还应配备除颤仪、心电图机、气管导管、喉镜、血液滤过或透析机、血气分析仪、纤维支气管镜、床边X线机、便携式B型超声仪、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等。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中心监测站:原则是所有病床的中央地带,以护士站能直接观察到所有病床的扇形设计为佳。内设中央监护仪兼记录仪,电脑、电话;为存放病历夹、医嘱本、治疗本、病案报告本等各类监护记录表格所在地。

重症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患者主要来源于急诊室、绿色通道、手术室或院内其他科室无法提供高级呼吸支持或需两个、两个以上器官系统支持的患者;①急性可逆性疾病,ICU可有效降低死亡率;②潜在的或已形成器官功能障碍的高危患者,ICU可有效的防止和治疗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③某些慢性疾病的急性加重期,ICU可以帮助其渡过危险期,恢复到原来的慢性疾病缓解期状态,具备一定的效益;④其他疾病的不可逆恶化期或恶性肿瘤的终末期,ICU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不建议收入ICU治疗。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转入基本的交接班体检:①意识状态、昏迷程度、瞳孔直径及光反射、肢体活动状况及病理征。②体温、血压、脉搏、心电图、周围循环。③呼吸状态、吸入氧条件、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结果。④血糖及电解质最近一次检查结果,现有静脉通路及输入液体种类、滴入速度、治疗药物。⑤各种引流(胸腹腔引流管、胃管、尿管等)是否通畅、量及颜色、注意单位时间内的明显改变。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监测内容:①一般项目: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尿量。②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和测压: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肺动脉嵌顿压(PAWP)和中心静脉压(CVP)。③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乳酸浓度、胃黏膜PH值。④呼吸功能监测:潮气量(VT)、呼吸频率(f)、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呼气末正压(PEEP)。⑤尿液检查:尿量、尿色、尿比重。⑥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白蛋白测定、血清蛋白试验、凝血功能测定、血氨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测定等。⑦神经系统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形状及光反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节律、有无呕吐、Glasgow评分。⑧特殊检查:颅内压测定、颈静脉球部氧饱和度、脑多普勒超声。

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基本操作技能:①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监测术。②洗胃术。③气管插管术(经鼻、经口)及气管切开术。④机械通气术。⑤深静脉置管术。⑥心肺脑复苏术。⑦电复律术。⑧肠内营养术。⑨胸、腰、腹腔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⑩床旁血液净化术。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转出标准:生命体征稳定,各监测指标无异常且稳定72小时。

重症监护病房的质量考核标准:①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85%。②医生技术操作合格率≥95%。③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5%。④基础护理合格率≥90%。⑤危重症患者护理合格率≥95%。⑥昏迷和瘫痪患者褥疮发生率0。⑦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95%。⑧常规物品消毒合格率100%。⑨无医疗事故。

上一篇: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范文 下一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