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5 19:36:07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篇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也意味着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也必须随之调整。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心脏重症疾病诊疗的整体水平并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社会关注和学科扶持。”在首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上,新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张海涛教授呼吁说。6月2日上午,本刊记者就我国心脏重症学科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张海涛教授。

“心脏重症”促进心脏病学宽度更广、

危重医学深度更深

据了解,重症医学为2008年7月国家批准的临床医学的下属二级学科,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2009年1月19日,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中,对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医师等问题作出规定。例如:“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应当有具备内科、外科、麻醉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重症医学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并说明,目前只限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符合规定的医院,可以申请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未经批准‘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不得设置重症医学科;相关科室可以设置监护室、抢救室等开展对本科重症患者的救治。”

另据了解,近十年来,我国重症医学发展迅速,不仅在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中位列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而且重症医学科(ICU)已成为一所医院综合医疗整体水平及能力的重要标志——截至2011年,在省级医疗机构注册登记的重症医学科就有900余家,而且这一数字几乎每个月都有增加。据卫生部的官方统计结果显示,重症医学科是近三年来发展最快、最迅速的临床科室。“然而,透过这个快速成长的数字,也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学科的建立和壮大固然起源于临床需求,但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科组织才是学科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席修明教授在这次大会上说。

张海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数字显示,在ICU中,老年患者的比例是60%,而老年患者中心脏病的发生率是62%。这意味着ICU将面临50%左右的心血管病患者。因此,ICU必须根据这一庞大人群的医学特殊性进行调整和完善——心脏重症医学是研究心血管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以及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约占据人类疾病谱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这在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没有过的。因此,无论是心脏专科医生还是普通ICU的医生,都会更多地面对处于危重状态下的心脏问题。‘心脏重症’的出现,将使心脏专科的面更宽广,同时也促进危重症医学深度更深。”

张海涛教授还认为,心脏重症理念的提出,开辟了心脏内外科及重症医学交叉的新空间。重症医学的各种资源使得心脏内科操作及外科手术的适应症有所拓宽。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重症医学作保障的情况下完成了心导管检查、冠脉支架置入甚至心脏外科手术,并平稳度过术后危险期,而在重症医学科内,越来越多合并心脏问题的患者也是重症医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时心脏专科医生对于心脏的理解也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重症医生的思路。

学术组织凝聚心脏重症

医务人员的归属感

“长期以来,从事心脏重症的医务人员,处于心脏和危重病‘两不靠’的尴尬境界,游离在重症医学和心脏学的边缘,不知道我们的归属感。”张海涛教授在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上说。

据介绍,在欧美等医学发达国家,心脏重症医学的诞生起源于心肺复苏术的开始,要早于真正的综合性ICU的建立。上世纪70年代,在综合性ICU开始迅速崛起之后,心脏重症医学绝大部分被纳入该体系,少部分属于心脏学领域。早期,由于欧美心脏重症医学兴起于较大的心脏中心,在这里所有心脏重症患者包括冠心病、心脏外科、心力衰竭患者都并入了统一的ICU病房。然而,在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CCU的兴起使得心脏重症开始细分。最近几年,心脏重症医学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指南推荐上都有合并趋势,这正是心脏重症医学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起伏,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据相关数据显示,为顺应临床的实际需要,我国各级医院成立的心脏内科ICU约810家。目前,我国每年心脏外科手术量在8万例左右,心外科ICU数量也近200家,床位数500余张,从业人员高达5万余人,接待诊治患者超过50余万人次。这表明心脏重症医学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相关心脏重症方面每年举办的学习班(含省级及以上)百余个,举行会议200余场,发表的科研课题数以千计;尤其近几年,一大批高质量的文献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科研成果中多数源于心内科,也有部分心脏外科,但极少属于重症医学科。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专门成立了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呼吁所有从事重症医学心脏领域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充分发挥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优势、大量诊疗经验,从外科心脏围术期、冠心病重症、肺血管重症、心衰重症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将最新的研究进展、诊疗经验通过组织和平台加以传播推广,组织业内医生培训;努力实现卫生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据悉,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经民主推选出委员70人,青年委员15人,组成了第一届委员会,并在第一届委员会全体委员会上,民主选举产生了25名常务委员,同时推选出吴永健、许卫江、虞敏担任副主任委员,张健为秘书长,叶明为副秘书长。

对此,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张海涛教授欣慰地说:“在今天,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交流平台——‘心脏重症’这一新的交叉学科。这表明,自有史以来,心脏专科及危重病医学这两个专业最大限度地被结合了起来。这两个专业将取长补短、充分交流、分享国际前沿资讯。”

对于新成立的这一学术组织,张海涛教授认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后,将团结每一个心脏重症医学人才及单位,建立起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学习队伍;推动心脏重症专科建设。让所有相关的医务人员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学术及组织归属感,将是我们最为迫切而又艰巨的的重要使命。”

谈到同时举行的“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时,担任着本次大会主席的张海涛教授介绍说:“本次大会将全面剖析中国心脏重症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从外科心脏围术期、冠心病重症、肺血管重症、心衰重症等多角度阐述重症与心脏的关系,就心脏重症监护技术等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为心脏重症、ICU及心脏专科的医师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饕餮大餐。”

心脏重症学科的现状亟需改变

针对心脏重症学科的发展策略,张海涛教授强调:“心脏重症学科目前的现状是,趋于独立的心内科ICU、CCU、心外科ICU的医务人员,处于心脏科和重症医学科‘两不靠’的尴尬境界,游离在重症医学和心脏学的边缘,缺乏相应的培训与管理,如不能迅速改变这个局面,或许存在蜕化为‘院内临终关怀科’的趋势。”

谈到这里,张海涛教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与此同时,从优化并节约卫生资源的角度,也对心脏重症医学的发展提出了非常现实的需求——面对越来越多的心脏病患者、越来越多的ICU科室建立,如何才能使资源效益最大化?如何才能既满足患者的需求,又减少医院对于ICU建设中不断重复投入?对于心脏支持与监测方面的相关技术,诸如Swan-Ganz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VAD(心室机械辅助)技术、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心脏起搏技术等,以及包括血液净化技术-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血浆置换、人工肝技术、纤维支气管镜等在内的其他脏器支持技术,如何才能更广泛地得到规范化应用,让更多的心血管患者真正从重症医学的发展中获益?

针对张海涛教授提出的这一连串关于学科发展的问题,来自阜外医院的吴永健教授、协和医院的杜斌教授等专家综合给出了关于心脏重症学科发展的如下建议——

首先是病理生理学层面。ICU要解决的本质问题绝大多数是血流动力学层面的,但合并心血管疾患时,却不能应用对待心功能正常时的血流动力学原理。例如当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容量的管理理念将发生本质的改变,因此需要从理论体系上建立一整套符合其病理生理学的架构,并不断完善,逐步探究此类患者ICU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其次是临床诊疗层面,这也必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水平、患者的病情转归。在现阶段,综合性ICU内对于心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疾病的管理和认识是粗线条的,例如心功能不全在左心与右心有很大的区别,需要更细致的划分;再如一些先进心肺机械辅助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左心辅助技术在综合性ICU的应用仍有待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需要ICU业界人员在专科水平上的提升。在这一层面上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有组织地、系统地帮助他们提高对于心脏病重症、或者其他合并心脏问题重症患者的认识。

然而,张海涛教授则认为:“心脏重症医学是涉及重症医学、心内科、心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营养科、神经科、精神心理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综合体,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如何针对心血管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的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广大心脏重症医学学科的同仁们,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去逐步解决这一学科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思考、探索:ICU医生的基本素质

据记者了解,张海涛教授供职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部级三级甲等心血管专科医院,是全世界最大的心脏病诊治中心之一和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的部级临床中心,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病而享誉国内外。该院还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部级心血管病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是国家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科学研究的部级基地,是全国著名的心血管人才部级培养基地;享有心血管领域“黄埔军校”的美誉,积极发挥着心血管防治领域“国家队”作用。2010年8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落户该院。

另据张海涛教授介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成人外科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之一,以外科治疗各种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为主,开展了国内外众多的心脏手术“第一”,如全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第一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下CABG、胸腔镜辅助下CABG、杂交技术等一系列新术式,大大提升了复杂疑难的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心脏移植、心室机械辅助,已成为急重症和晚期心脏病外科治疗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心脏移植年均40余例,是我国单中心年心脏移植例数最多的医院,患者中长期存活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小儿外科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心,开展法洛氏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闭锁、右室双出口、复杂先心病 “无异体血输注” 心内直视手术、复杂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半心室矫治术、自体肺动脉瓣二尖瓣位替换术(ROSS II手术)、双向Glenn术等各种手术,婴幼儿复杂畸形手术比例、成功率、手术治疗效果稳步提高,双动脉根部调转手术(DRT手术)、Hybrid技术等最新手术技术和术式应用的成功率均跨入国内外先进行列。血管外科中心是全国最大、世界较大的主动脉外科中心之一,开展了大量主动脉弓部替换术、象鼻手术以及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一站式复合技术、常温非体外循环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球扩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病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在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方面处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而作为阜外医院成人外科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外科成人中心恢复室(ICU),早在2003年就是北京市首批ICU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同时还是我院最大、接收术后病人最多的重症部门。每年配合外科完成心脏术后病人监护3000余例,其中包括:冠心病、瓣膜病、7岁以上所有成人先心病、终晚期危重症病人心脏移植、肺栓塞后肺动脉内膜剥脱、缩窄性心包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心脏肿瘤等外科手术。”张海涛教授继续介绍说,“我们医院ICU具有良好的监护治疗设施,对心脏手术后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及时、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有许多有效的监测指标和对重要脏器功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支持或辅助措施;同时为术后患者提供适宜的康复与宣教工作,是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病人监护和康复的重要保证部门。我们监护团队的每一位护士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监护经验、掌握了较强的监护技能,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完成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抢救工作,是技术过硬的监护团队;同时我们还是一支管理有素、具有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强大的责任心的团队。这一切体现在卫生部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安全的优质的护理服务’的理念当中……”

张海涛教授还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ICU医生,更多的需要是思考、是孜孜不倦的探索。因为ICU是一门极富有哲理的学科,在资源利用、脏器相互支持制约、整体防御、过敏反应、应激反应、能量利用和分配、各种体内信息的产生与传递等诸多方面,和现行的社会科学有非常惊人的一致。由此,张海涛教授提出了危重病治疗的关键是整体治疗观念——即在各个受累脏器之间寻找对整体利益最大的平衡点、中庸是其中的灵魂;重视小概率事件、最大限度地尽早进行内外屏障的保护。其中胃肠道是人体内屏障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内屏障是医源性获得性感染的根源,内屏障的稳定是危重病治疗的核心。

张海涛教授还解释说,ICU对于其他高危(只是发生致死、致残的机率明显增高)患者监护治疗核心理念是:假定每一位进入ICU的患者均是所有并发症的潜在发生者,ICU就是通过广泛的、实时的对生命体征、内环境的连续观察(而不是像普通科室因为某些征象而去进行相关检查诊断某一种疾病),从中发现致死、致残的萌芽,并把它控制在萌芽阶段,将患者损伤减低到最小的过程。因此,规范的ICU工作规章和流程是保障患者更多受益的关键。作为心血管外科ICU医生,要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融入整体治疗的概念: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要采取完全相反的治疗思维。慢性心功能不全,采用所谓的“养马原则”,即减少心脏做功(即牺牲生活质量换取生存数量)的治疗原则,方可获得最大收益的治疗理念。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则采用“打马综合治疗”理念:包括传统意义打马(应用血管活性药,让功能不全的心脏再更多工作以度过面前的难关);推车(各种心脏辅助、ECMO、IABP帮助功能不全的心脏度过难关);卸载(心脏休息、即最大限定的减少心脏做功)的综合治疗原则,而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药物治疗,使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最终度过难关。

采访中张海涛教授最后说:“我们部门始终贯彻‘护理安全’这个永恒的主题,并时刻遵循‘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医疗服务理念,严守患者生命的最后关口,还心脏病人一颗健康的心……”

专家简介

张海涛,1964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ICU,获危重病医学硕士学位,同年工作于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ICU,现任阜外医院术后恢复中心常务副主任,术后第一恢复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篇2

【关键词】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建立;应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本医院在2008年12月筹建了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一共有护士60名,女52名,男8名。护理人员的入选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本次入选的护理人员年龄分布在23-36岁,护龄4-15年,平均8.4年;从入选护理人员层级看有主管护师28名,护师19名以及普通护士13名,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护理专业本科毕业。此人才库设立队长1名,分4个小组,每组15人,各设组长1名。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应急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1]。护理人员入选标准由本医院的护理部制定,遵循公正并且科学的程序,具体如下按照自愿申请、科室推荐、严格考核的过程进行录取,只有符合标准的护理人员才可以入选。对护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包括英语、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等,同时还应该对其事业道德进行考核。最后经过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综合评定,择优录取[2]。

2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管理方法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成员首先应该学习急危重症患者处置经常用到的仪器以及抢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呼吸机、CPCR、简易呼吸器囊的操作、气管插管、洗胃、电击除颤、经动脉采集血标本、深静脉穿刺置管、伤员的搬运、肢体固定、套管针应用及各种监护仪、输液泵、营养泵的使用等技术技能[3]。学习过程需要在ICU、急诊科、NICU、PICU等急重症患者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学习过程中应该做到逐项逐人全面指导与跟踪,保证护理应用并且能够合理选择抢救手段。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护理人员应该护士到医院的各个专科进行轮转学习,以进行更加全面与完善的学习,轮转科室主要包括ICU内、ICU外、急诊科、NICU或PICU、心电图室、CT室、MRI室。学习期间应该指定专门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训练。通常应该选择、科主任、护士长等具有丰富经验和熟练掌握相关仪器使用以及抢救手段的人员。在每个科室的学习与训练结束之后应该由专门的质量考核小组对其学习质量进行检测与考核。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护理人员应该适当参加院外培训及进修。针对本医院的实际情况,院外培训与进修选择了参加全国举办的ICU、危重患者及专科培训班和学术交流等几种形式。另外,还根据个人自身情况选择护理人员到省级以上医院重点科室进修学习。

急危重症护士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基本规则:突发事件的抢救发生时应该随叫随到。通讯24小时开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时第一时间出现。医院有季节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紧急组建重症病房[3]。

对急危重症护理库的人员管理方法如下,第一,急危重症护士由护理部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与调配。在有急危重症护理需要时进行随时抽调,平时可以在各科室工作或外出进修、学习、培训,但是由护理部统一管理。管理体系符合动态性管理的基本模式,按照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以及综合表现实行动态进出的管理模式,同时设立专门奖金和晋升聘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 结果

在护理人才库人员的带动下,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争先创优的踊跃性都有大幅度提高,护理质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4 结论

急危重症是医院经常遇到的突发状况之一,给医院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着医院的整体水平。护理人员在急危重症等突况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及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以切实提高医院应对急危重症的能力和水平。

本次入选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护士是由全院考核选拔出的业务骨干。通过这种择优选择的方式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之间形成你追我赶和不断进步的工作氛围,使他们更加勤奋好学、刻苦训练、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护理质量会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是知识、技能储备库,是急危重症等突发状况出现时的弹药库,为应对突发状况做好了充足准备。通过系统化培训后,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人员专业技能、应急应变能力、观察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普通护士有较大提高。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方法科学合理,与医生配合默契争取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另外,同时他们还能很好地完成重大突发事件的急救任务,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特护以及对护理要求较高的多种器官移植术及新开展手术患者的护理。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建立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这一模式不但有效的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还充分体现着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对急危重症护士系统的培训、动态的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动了全院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我院整体护理水平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杨春玲.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8).

[2] 韦衡秋,陈海燕.护理人员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掌握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0,(12).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篇3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护理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NICU,是以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的患儿为主的诊疗系统,它集中新生儿病区的专业医生及专门训练的护士,对重症新生儿集中加强治疗和护理。加强NICU的人员培训、制度管理、急救药品设备及病室的管理、质量控制,对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并在新生儿科工作了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经验。现就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系统设立及运用现状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

1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基本情况

1.1 医院的基本情况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川南医院。占地面积14万平米,编制床位900张,开放床位1000张,服务人口约2000万。设有临床、医技科室60个,年门诊人次100余万,收治住院病人6万余人次,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临床教学医院。

1.2 医院新生儿科基本情况

我院新生儿科建科27年,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达1500人次,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00%左右,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达92%。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及窒息后多器官障碍综合症的诊治、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监测、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早产儿的监护、管理及并发症的处理、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在省内开展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率先在川南地区开展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新技术,完成了四川省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术前医护工作。目前,该科医疗工作的目标已由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转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2 我院NICU管理现状

2.1 人员配置

我院NICU现有科主任2名、护士长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14名,基本满足了我院辐射范围患者的需要。

2.2 管理制度

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管理,指挥并参加重大抢救及质量检查,对NICU的管理负总责。我科先后建立健全了NICU规章制度:如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仪器设备的检查维修制度及药品管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监护记录与总结制度、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及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等。每月组织一次全面质量检查,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2.3 仪器设备配置

我院新生儿科拥有常频和高频呼吸机、长颈鹿暖箱、远红外辐射台、早产儿培养箱、蓝光治疗箱、多功能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黄疸监测仪、血糖监测仪、血气分析仪、人工呼吸机气囊、微量输液泵、脑肺功能监测仪、空氧混合仪等仪器设备。病室内配有中央空调、空气消毒机、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每个床单位都配有足够的墙壁插座,满足了临床患儿的需求。

2.4 病区设置

我院NICU为独立病区,室内光线充足且有层流装置,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在55%―60%之间。分为早产儿病区、足月儿病区、重症监护室,另设有辅助房间。病区分布比较科学合理。

3 我院NICU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员配备与住院患儿剧增的矛盾

我院NICU现有护理人员27人,只能基本满足患儿需求。但随着患儿人数的逐年增加,医护人员的数量配备已显得不足,应进行加强以保证医疗护理的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院NICU每年收治重症患儿都在1500人左右,每月收治重症患儿都在100人以上,NICU医护人员配备与患儿数量的剧增存在一定矛盾。

3.2 护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地更新医护知识和提高医学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当NICU人员配备出现不能完全满足重症患儿护理管理的需要时,须从其他科室临时调配医护人员进行补充。此时调配人员的素质会出现参差不齐,不能及时适应工作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使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更好的为患儿服务。

3.3 管理制度方面问题

NICU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管理质量,对每个环节的管理必须做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3.3.1 药品管理的问题。

NICU药品种类多,在日常管理中,管理混乱会造成药品配备不全、出现过期、变质、失效药品。

3.3.2 抢救工作制度管理的问题

NICU患儿病情都是比较危重的,需要随时抢救。如果抢救工作制度不明确,抢救工作不及时,就会影响抢救成功率,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在工作中必须使每个NICU的医护人员明确工作的制度、职责,做到精细化管理。我院NICU管理质量较高,但在各个环节具体管理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4 仪器设备保养维护和安全防范等管理问题

NICU的仪器设备密集,管理不好轻则会造成设备损坏,缩短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重则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失及抢救工作的失败。由于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按常规操作或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就成为仪器设备主件损坏的主要原因。现代的医疗设备多为高科技产品,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许多功能不经常使用等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常规常用的操作,造成很大功能的闲置,仪器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进口设备多采用英文界面,有些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还有造成仪器设备损坏和危及安全的潜在问题。因此,要加强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和安全等管理工作,防止仪器设备的损坏遗失,使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运行。

3.5 病区消毒隔离管理问题

NICU是危重患儿集中的地方,极低出生体重儿多,患儿的免疫力低,尤其是早产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如果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4 对策与建议

4.1 科学合理配备NICU护理人员数量,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全面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需要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现代化仪器设备和众多的护理人员。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要科学合理的配备护理人员的数量,也可以考虑在其他科室定向培训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以备在急需的时候,及时调用。护理人员配备要求是:按护理所需时间的总和以及每周实际工作时间而定。一般认为护士数∶病人数为2.5∶1。

4.2 树立人才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4.2.1 NICU的护理人员标准

NICU的人员应选择品德、业务、身体各方面素质优秀的人员。既要有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和一般护理技能,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操作和急救护理,熟悉临床监护指标,综合观察病情变化,不机械执行医嘱,有超前的抢救意识。护理人员培训要求是:进入NICU工作的护士,必须经过培训,并在工作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除一般新生儿疾病知识外,着重培训新生儿急救技术与护理。

4.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由于患儿无法表述及没有家属陪护,需要护理人员严密监护和细心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救死扶伤的信念,耐心细致,关心爱护患儿。NICU应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护士在NICU工作。NICU护士必须有慎独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及对患儿要有仁爱之心。护士必须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较强的鉴别能力,敏锐的观察力,面对较多的危重患者及抢救仪器做到忙而不乱,沉着应对,并对病情的变化有预见能力。护士长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心理学、伦理学、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4.2.3 组织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护理技术技能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新生儿暖箱、新生儿辐射台、人工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和透析机的临床应用给患儿带来了希望。因此,新生儿科护士熟悉正确使用这些仪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使用不当或不能正确使用,就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威胁。如暖箱的有机体外罩、呼吸机的螺纹管等物品消毒不彻底,就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护士长应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三基训练及急救技术操作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类急救仪器材。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监护手册,护理应急预案及程序,重要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制度等。护士长可参考国内NICU要求,确定培训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组织人员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如学习新生儿评价、新生儿病理生理和急重症有关的基本知识、抢救程序和各项监测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ABC复苏技术,熟练正确的使用人工呼机气囊,掌握常见急重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抢救。还有各种急救药物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剂量、浓度、液体的电解质摄入量的计算。心电图的识别,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各种监护参数和报警线的设置等。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深浅静脉穿刺等护理技术。

4.2.4 内培外引,推陈出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只有加强学习,随时“充电”,更新知识。一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科室内、医院内广泛开展护理技术、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在行业内广泛开展护理技术、医学学术讨论交流,拓展技术、学术交流领域。二要鼓励再次深造,向双学历、多学历方向发展。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学科带头人,打造行业认可、群众信赖的知名专家。在护理技术、医学学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一科室一个品牌的发展目标。

4.3 加强NICU制度精细化管理

4.3.1 药品管理

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规定,剧毒、品加锁专人保管,每班交接,做好登记。各类急救药品要齐备完好,做到“四定”管理。即定品种数量,定位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消毒。做到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药品,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急救药品的剂量、浓度、使用方法、使用途径、配伍禁忌、副作用、保管等。

4.3.2 抢救工作制度的管理

NICU患儿病情都是比较危重的,需要随时抢救。如果抢救工作制度不明确,抢救工作不及时,就会影响抢救成功率,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抢救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做到及时、精确、无误,提高重症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参加抢救人员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各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用药,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4.4 强化仪器设备保养维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施救作用

医院新生儿科属于仪器设备密集型科室,如何管理使用好这些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好作用,对提高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急救器材的管理和运用更应引起科室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急救器材集多种运用功能为一体,要求器材管理和使用者必须认真研究,掌握其多种功能,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因此要强化仪器设备保养维护措施,制定日常管护措施,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和维护,保持性能良好。并做好清理和清洁,终末按常规消毒后加罩备用。新仪器使用前应由专业人员讲解仪器的使用、保管、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仪器工作的环境应通风、电压稳定,避免强光强电磁场干扰及剧烈振动。此外,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素质的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操作,鼓励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学习和自学考试,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医学英语的学习,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施救作用,避免功能闲置和损坏。

4.5 NICU消毒隔离管理

4.5.1 探视人员和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管理

NICU实现全程无陪护护理,除少数生命垂危的患儿家属可以探视外,其余探视一律每周2次,每次限一人。探视时更换为隔离衣,消毒鞋。医护每年定时查体,有感染性疾病时,必须立即撤离NICU,另外安排医护人员顶岗。进入NICU的医护人员一律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剪短指甲,并不准戴任何手饰。在接触不同患儿或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前后均应用消毒液认真洗手,必须戴手套。实践证明,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1]。据有关文献报道,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感染率为2.26%[2]。NICU的医护人员必须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4.5.2 加强消毒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新生儿病房的各类物品应专用,严禁借出或非本室物品带入室内。凡接触过的新生儿用物都要采取擦拭、浸泡、高压蒸气等消毒灭菌。坚持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病室阳光充足,室内每日常规用空气净化器早晚各消毒一次,每次2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宜保持在24-26°C,相对湿度在55%-65%。病室每天早晚湿扫卫生各一次,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打扫,病室注意通风。同时加强清洁工人的培训,讲解室内清洁与消毒的关系、清洁工具的分区使用以及自我防护等内容[3]。配奶台、操作台、辐射保暖台、暖箱、光疗箱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各种管道及仪器设备每日清洁1次,每周大消毒1次,每月对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生活用品、使用中的消毒液、各种管道进行细菌培养,及时反馈培养结果,将细菌菌落数控制在小于或等于5cfu/C。对不合格的检测对象,查找原因,及时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患儿有特殊感染及可疑传染病者应入住隔离室,必要时转传染科治疗。出院或死亡严格按照终末消毒处理。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医疗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弃物置损伤性容器内,废弃针头置于锐器盒内,标识清楚、交接登记,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特殊感染性废弃物放入指定容器中密封,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控制NICU的院内感染,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将之列入常规工作日程,做到人人重视。[4]医护人员要要牢固树立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消毒灭菌的新方法及各种新型消毒剂的药理作用及使用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预防性措施,[5]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NICU室内的患儿多属急重患儿,急需进行及时、正确、有效地抢救和监护,如有延误即会加重病情,甚至会失去抢救最佳良机,危急患儿生命。我院新生儿科在医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办院宗旨指引下,建科27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新生儿科诊疗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NICU室内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而且还能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23周敏,刘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分析[J].

[2] 王莹,温玉娥.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管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6,4,3(11).

[3] 张德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9):29-30.

[4] 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及干预措施研究[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10(4):312-314.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篇4

[摘要] 引入现代管理科学特点,提供科学系统规范策略模式,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自觉性。可以使ICU管理者有效地改进计划和控制程序,促进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建立导向科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促进护理管理工作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 循证护理;ICU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122-01

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本院ICU运用危重症医学理论、现代化监测与治疗仪器,在封闭式管理经验(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及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监测、高级生命支持、防止并发症、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及运用循证医学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基础上,系统地搜寻、评估和应用当前研究的医学方法,并推广到临床实践中。规范试验与实践以及评价指标,在管理者面临的实践中变革,在实践中寻找问题,评价其项目结果并作出研究结论,弥补了理论和实践的空缺,实现了目标管理。

1 ICU护理质量与管理方法

引入ISO 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建立管理与技术“二合一”。在ICU护理质量及服务创新态势中,加强人文关怀,并更新服务理念,使护理人员既知法守法,又能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维护医院和ICU自身的合法权益,将风险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包括对专业基础技能培训、各种急救、专科危重病患者的监测及护理评估能力、各种仪器的使用及管理、常用抢救药物的掌握、沟通技能等)。现代ICU科学管理特别强调权限性管理,并需要一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熟悉业务、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主力军,“ICU护理质量”是医院有效开展医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向管理要质量”是医院发展的一贯追求。

1.1 护理管理到位

规章制度落实到位,首先进行患者评估,督促检查以层次管理,工作中有弹性排班,连续监测和记录行动中的关键效应的全过程,并通过协作、变革、实践、反思的动态循环来发展专业理论,提高护理质量[1]。

1.2 目标管理系统的建立原则

组织管理制度健全。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提高护士的知识培训,改革文件书写形式,加强多学科合作,规范、不断修改及对护理终末质量进行动态监测[2]。明确职责实施有效的营养管理、营养支持,保护危重患者的细胞和脏器功能。在积极的动态循环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主动、客观地分析评价如,ICU患者由于病情复杂且危重,其心理方面有许多特殊反应,首先应做好恰当的心理评定,其次分析引起每个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因素,从而选择适宜的对策[3]。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明确大家应担负的责任,随着我国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要求大家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建立一套营养护理会诊、营养护理监测、营养护理查房、评估营养护理程序导向,贯穿整个护理程序。对危重患者,制定科学的营养支持护理方案,并组织学习、交流营养护理培训及质量检查标准化,使ICU管理工作全面实施。

2 讨论

ICU采用封闭式管理和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即在没有陪护的监督下,能够自律、一丝不苟、忠于职守、救死扶伤与现代护理实践观、价值观并用。运用科学知识,不断总结和开拓进取,培养清晰敏锐的思维、细致的观察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对清醒患者讲解重症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求护士能在沟通中获得信息,有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及时地安排与家属会面,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现代护理要求护士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ICU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在ICU护理风险管理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逐渐完善,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拓宽了管理者的思路。全科护理人员拥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及周边相关知识,并将其加以拓展,对本院护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4]。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笔者应用循证护理降低了ICU护理风险,带动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带动了护理理念、护理技术和护理人员职业行为的重大变革。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践等,建立文件化、系统化、科学化、法制法建设,激励创新护理管理机制,促进护理管理工作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白书忠.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3-155.

[2]单小红.二级医院综合ICU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0):94.

[3]马继红.善于建立医院重症监护技术协作实践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21-55.

[4]李静.循证医学系与21世纪医学教育[J].中国循证医学,2007,1(2):71-73.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篇5

关键词:ICU;专科护士;临床实践

Abstract:Through the hospital ICU specialty nurses four roles in clinical practice experience, including direct caregivers and nursing instructors, researchers, educators, collaborators and clinical adviser, the specialist nurses discusses the confusion and the experi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junior nur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Key words:ICU; Specialist nurses; Clinical practice

随着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ICU专科护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我院综合ICU有省级危重症专科护士3名。通过实行专科护士与护理组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护理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医院及科室危重症护理水平、规范护理人员培训、带动护理科研和创新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实践

1.1直接护理者和护理指导者 专科护士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利用专科护士在某一领域的专长和技术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和护理教育。我院综合ICU实行专科护士与护理组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专科护士亲自参与病情复杂患者的临床监护工作,如严重多发伤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罕见病种、新开展的大手术等。对其他护士遇到的护理难题予以指导和解决,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专家的优势。护理组长的身份使得专科护士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护理管理、质量控制。

1.2教育者 专科护士的教育对象不仅仅限于本科室范围,还包括全院各科临床护士乃至市级或院级专科护士。有研究表明[1]:实施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专科护士有帮助,其急救和重症各项理论技能综合能力、临床应变能力大为提高。在护理部的组织下,2013年ICU作为医院急诊医学中心的一份子共同参与南通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临床教学;2014年完成第一批院级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科室内部实施分层培训,全科护士根据资历和学历层次、ICU工作能力分为N1-N4共5个阶段,其中N2又分为N2-1和N2-2。专科护士承担了主要的培训和考核任务。N1级护士是培训的重点,培训形式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通过培训前后的理论和操作考核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对比,年轻护士进入工作角色的时间、掌握专科护理的程度、应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等方面,专科护士均显著优于普通护士培训。

1.3协作者和临床顾问 护理会诊是发挥专科护士作用的重要途径[2]。全院各科凡遇到危重疑难病例、专科不能独立解决的健康问题和需求、高难度的专科护理技术以及新型仪器的使用等均列入会诊范围。对会诊结果均书面填写护理会诊单,一式二份,其中一份留在会诊科室,一份交给护理部。目前已成功指导CCU开展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参与妇产科进行羊水栓塞的救治、协助兄弟医院及其他病区对病情危重的肾衰患者进行床边肾脏替代治疗、帮助临床科室解决机械通气方面的困惑等。

1.4研究者 专科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接受过护理科研知识的培训。开展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本专业是专科护士必须完成也是有能力完成的一项任务。我院2010年开始实行护理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综合ICU 3名专科护士被列入首批培养对象,为专科护士进行护理科研、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分别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预防、腹泻患者造口袋的应用、PiCCO导管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护理临床研究,撰写论文6篇,参与科室的市级课题申报工作。打造学习型科室、科研型科室。培养科内成员科研意识及进行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带动护士姐妹根据个人的工作兴趣和潜能,选择某一专科作为学习和研究方向,并把学习体会和研究结果与全院护士共享。

1.5管理者 护理部成立危重症质控小组,危重症专科护士为核心成员,各临床科室选出1~2名护士为网络成员。质控小组核心成员定期对全院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资料汇总、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方案。护理质量管理不是指责错误,而是改进程序。针对全院护士在中心静脉导管和气管切开护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重新修订了护理质量标准、优化了工作流程,并组织网络成员学习和实施这些流程和标准,大大提高了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2体会

2.1专科护士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护理的发展和转变,护理角色和功能性日趋复杂。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培养专科护士不仅是医学发展和患者的需求,更是落实国家卫生部"十一五"护理发展规划的要求。实践证明,专科护士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遵从性、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2.2实践过程中的困惑

2.2.1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的认知 ICU作为一种专业在我国仅有20多年的历史,ICU专科护士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的学历、计算机和英语水平、护理质量管理、研究课题、人员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3]。专科护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其专业地位的认可,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我相信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2.2.2专科护士的实践方向 我国专科护士的培训和使用尚未规范化,大部分医院存在重培养、轻使用的现象。专科护士和其他护士一样从事常规护理工作,很少专职从事专科工作,很大程度影响了专科护理的发展。危重症患者大多数局限在监护病房和病区抢救室内,也决定了危重症专科护士不能象糖尿病、造口专科护士那样开展护理门诊和社区咨询等工作。如何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找准专科护士的定位?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专业活动?就成了摆在危重症专科护士目前的难题,还需要大家的努力探索。

2.2.3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咨询能力3个方面达标率较高,科研能力水平相对较低[4-5]。导师制的实施有望弥补专科护士科研方面的薄弱点,使护理科研更具前瞻性、可行性。要转变落后观念、提高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使护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3总结

专科护士的发展在中国可谓欣欣向荣,全国各地不断组织专科护士培训班,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质量的提升输送了大量护理人才。但专科护士培训完成后回到各自医疗单位,如何开展专业护理活动、如何进行护理科研,还缺乏有力的后续跟踪和支持。这有赖于医疗行政部门、专业学术部门、医疗单位、专科护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玲.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0-71.

[2]刘云,田付丽,霍孝蓉,等.专科护士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9):15-18.

[3]夏华安,黄美凌,涂红梅,等.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的认知差异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8):93-94.

[4]高素芳,范秀珍,贾美君.ICU专科护士科研能力情况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58-59.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篇6

一、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哈尔滨市妇产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妇产科为重点专科,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管理规范、技术领先、设备先进、专科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以诚信为根基,以患者满意为标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办院理念,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被授予国际爱婴医院、中国计划生育联盟成员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婴儿抚触推广中心、黑龙江省婴儿游泳培训示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腔镜诊治中心哈尔滨培训基地、消费者满意医院、黑龙江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省HIV筛查中心、国家卫生部批准试运行的医院辅助生殖中心、哈尔滨市妇产科医学中心。近年来医院在科研、学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省市新技术应用奖等数十项。

医院坚持突出医疗主线,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妇产科作为哈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牵头单位,是省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久负盛名的妇产科之一,已成为哈市地区妇产科医疗单位第一品牌,深受广大患者的信任与青睐。医院综合科系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胃镜直视下止血及骨折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普外科成功抢救大量多脏器胸、腹联合外伤患者、脑外科采用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脑出血居国内领先水平。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使哈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拓宽了医疗辐射面。

二、彰显品牌优势,妇产科技术享有盛誉

多年来,妇产科手术量、妇科疑难重症救治、高危妊娠抢救成功例数和分娩总人数均高居全省各家医院之首。医院拥有一批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知名妇产科专家,在常见病和疑难病诊治方面在省内处于技术主导地位;应用宫颈液基薄片筛查系统结合阴道镜和病理活检术早期诊断宫颈癌,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均有显著的进展,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处理生理、病理产科,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合并症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广泛开展微创妇科技术,宫腔镜、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腹腔镜技术、阴式系列手术激活术、Ligarsure技术、全盆底重建技术、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技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阴道镜下LEEP刀手术、腹部小切口手术等方面处于省内先进水平;在计划生育疑难杂症及高危病症的诊断处理方面在省内具有领先地位,不孕症诊治(和宫、腹腔镜的应用)、显微外科输卵管整形以及女性输卵管绝育术后复通病症治疗领域享有盛誉;2005年超声科率先在省内开展胎儿畸形系统筛查工作,现居省内领先水平,每年慕名前来进行超声筛查的孕妇达2万余人次;生殖中心是市属医院唯一一家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助孕技术成功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在哈市首家推出“水中分娩”、“家庭化分娩”、“无痛分娩”、“导乐分娩”等人性化分娩方式;医院开展的“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抚触”、“产后母乳喂养咨询室”、“按摩”、婴幼儿52项神经运动检查等品质化服务在市民心中形成特有的服务品牌,为医院特色服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以病人至上为核心,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

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拓展优质服务范围,创新优质服务举措,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推出产科家庭式病房、开放式新生儿亲情浴;患者进入医院,阳光大厅的导诊人员会主动热情地询问,引导病人挂号、分诊。医院积极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站在科学管理的高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医院服务流程和就医环境,使医疗环节更简便、诊疗流程更顺畅、就医环境更舒适、服务质量更优质。在手术室、超声科候诊区安装了电子叫号系统;实行网上挂号、网上咨询、网上专家答疑,进一步缩短病人就医的等候时间,认真研究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帮扶农村卫生事业“先锋行动”的工作内容,医院与哈市道里区榆树镇医院帮扶对接及义诊活动,医院选派了经验丰富的专家医疗队为榆树镇居民开展义务诊治疾病、健康知识咨询活动,并对帮扶医院进行医疗技术指导。在“三八” 妇女节、国际护士节、教师节等各种节日,医院都会举办大型义诊活动,回馈一直以来支持医院发展和建设的女性朋友。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篇7

易致基层医院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的因素

不能及时正确地判断病情:由于基层医院病区患者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病区内危重症患者并不多见,护士接触并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机会少之又少,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急救技术及急救器械操作不规范不熟练:由于基层医院急诊科患者量相对较少,平时工作中各项急救技术及器械使用频率也相对较少,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法律意识淡漠:由于个别长期工作在基层医院的高年资护士自己相关制度法规等掌握有限,法律意识淡漠,学习新知识新业务的意识不强,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由此类护士用自己所谓的工作经验来教导一些刚上临床的低年资护士,影响整体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语言行为不当:因急诊科就诊患者发病急骤,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心情焦虑,不理解急诊工作的轻重缓急特点,甚至当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死亡时还迁怒于医院及医务人员,认为医务人员没有尽到救死扶伤职责,很容易产生医疗纠纷[1]。

医护配合不协调:抢救危重症患者时,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及变化的判断及评估能力各不相同,对各项急救技术及急救器械的操作规范的熟练程度不同,对危重症患者治疗及护理能力水平不能达到一致,医护配合极不协调。

不能很好掌握转运时机: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条件设备及水平都相对薄弱,某些急重症患者在基层医院不能够得到较好的救治,需转上级医院治疗,如转送时机掌握不当,也易引起医疗纠纷。

基层医院急诊科医疗纠纷防范

改变观念:首先要改变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由于工作环境及条件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与上级医疗机构在急救条件设备及急救业务能力水平间的差距,不能因为自己没有接触过,一味的认为自己一直这么做也没有出事,并把不规范的所谓经验性的技术教于新进医院的低年资护士。

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只有具有熟练的急救技能才能迅速地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并有效防范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

加强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学习:光有医疗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知道在工作过程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既保证了患者的权利也维护了护理人员的合法权利。

建立健全急诊科护理制度,完善抢救流程:完善制度是急诊科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并将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图明示于墙上,以提高工作效率,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大限度地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急诊科患者病种涉及多个专科,急诊科尽可能安排轮转过多个科室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安排理论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且专业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士做护士长或带教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以提高整体急救业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急诊科在职人员的培训:作为基础医院急诊科应明确自己与上级医疗机构急救能力和水平间的差距,通过邀请上级医院相关科室护理同仁来院讲课,或组织本院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相关科室进修学习,并定期选派护理骨干参加省内外急救护理提高班学习,随时掌握国内外的急救护理新动态。

加强急诊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管理:科室应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有明确的质量改进管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达标措施,护士长每天进行质量控制,质控小组每月检查,考核和评估。

严格掌握危重症患者的转送时机: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好转运时机,并做好沟通解释工作。作为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尽量避免因进行非针对病情的急救措施,耽误转运时间而贻误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篇8

1 ICU护士培训现状

横向分析国外的重症护理教育情况和发展,可以知道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重症监护护理的专业团体雏形就已经在部分国家出现,在ICU内负责病患护理的护士都需要经过重重严格的专业考试与护理能力测试,除此之外,这类组织还负责培养重症监护护士,并制定教育认定制度,规定护士必须得到重症护理注册护士资格才能担任重症护理工作。

ICU护理工作包含了大量非常专业的护理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因此,这就对护士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其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进行多种监护急救操作,具备优异的心理素质,能和病患以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还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医院在选拔护理人员的时候,应注重对高学历和年龄的选择,选定的护士需要经历内科、外科、心电图室等科室进行学习实践,通过考核之后才能正式进人ICU工作。通过对现有ICU护士的调查可知,大部分护士目前都意识到现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都无法胜任ICU护理工作。所以,目前医院需要做的及时建立重症护理教育培训体系。

2 ICU护士培训对策

2.1加强管理力度,建立教育体系与培训模式 重视教育培训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培训所需的师资与技术都需要医院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配合,投入大量的资金满足培训所需,把培训成果同护士的职业评定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让培训管理向着规范化与法制化迈进。可以按照区域划分,建立重症护理委员会,经常提供重症监护学习班,通过对护士的培训提高重症监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该注意搭建重症监护网络,体现资源共享意识,让ICU护理人员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进而帮助提高重症监护水平。

2.2 ICU护士资格培训及认证 目前对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进行认证是规范护士执业行为的基本方法。通常做法是规定护士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对理论与实践进行划分,同时对培训机构的师资进行资格认证。通过对学员的培训与考核,促进ICU护士培训教育的规范化,推动我国ICU护理水平发展。

2.3 ICU护士核心能力培训 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能提高ICU护理的质量IC U护士接受培训后,护理质量缺陷率明显降低(P

由于ICU部门具有高风险、高技术的特性,而且重症患者的病情往往更加严重而且复杂,病情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治疗期间会发生各类突发事件,还伴随着侵入性治疗与各类留置管道。目前业内对ICU护士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做了规定,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和应用设备的能力、掌握和应用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的能力、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对具体培训流程作出规范、系统的标准能帮助护士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ICU护理技能。通过对接受了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自身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某种角度减低了职业风险,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对ICU专业护士进行核心能力培训,可以将ICU护士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也可以进一步推动ICU内护理知识的传播。

2.4横向培训 ICU护士的横向培训是指通过短期有效的培训,使其具备在多个相关lCU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国外,面向ICU护理人员的横向培训已经得到了医疗部门的肯定,已经投入了实施,比如:在美国盐湖城的犹他(Utah)健康科学中心的大学附属医院,内部的各个护理专家通过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了时间为3 w的横向培训计划,医院内的每名护士都可以申请到培训机构的ICU进行独立工作。在国外,对护士正式进入ICU工作的要求时非常严格的,要求护士必须经过8~12个月的专业知识能力培训,而且要求培训机构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培训资格认可。而在国内,因为经济水平有限,无法实现对每位护士进行长期的专业能力培训,所以,通常采用的是对工作时间较长的内外科护士进行短期的培训,以使其能达到ICU护理的需要。

2.5成立监护小组对人员培训进行管理

2.5.1 ICU I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的培养 CNS指的是那些获得了学士或硕士学位的护理人员,这些人员的职责就是为临床护士提供指导。当前国内严重缺乏师资,因此可以考虑从临床护士中培养CNS。培养这一类型的专病专护人才可以帮助各医院实现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

2.5.2护理人员核心才能的培养 最为ICU护理人员最为重要的技能,核心能力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护理专业发展,核心能力可为护士提供临床上持续有效的技能指导,培养核心能力的时候应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部分初步掌握ICU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的护士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工作,如常见的器官移植监护组、深静脉置管组、心脏监护组、压疮护理组、呼吸机管理组等,以此组成一个结构稳定,功能全面的专业护理团队,可以大大提升ICU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

2.6成立以ICU为中心的重症监护合作网络 合作网络的建设应在全院范围内展开,以ICU和CCU为主线,认清普通病房同ICU之间的特点,结合特点对其进行功能划分,以便系统地对各专科ICU进行有效的管理,定期实行绩效考核,获取ICU护士的反馈,组织ICU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国内的经济水平在持续上升,全国范围内各个医院的总体医疗水平还是处于稳步上升的局势,医院也逐步开始将注意点投向了ICU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各界也对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始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这种局势下,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常规化、系统化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培训计划,提高ICU专科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重症监护力量,提高重症监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成守珍,汪牡丹,陈利芬,等. 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4,03:270-274.

[2]陈雪.ICU护理工作量调查分析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D].吉林大学,2012.

[3]刘雪琴,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J].广东省科技出版社.2007.

上一篇:数控车工实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经济纠纷的法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