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1:35

重症医学管理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感染管理;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55-02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院护理质量,同时还与医疗事故和纠纷及医疗费用密切相关。重症医学科是感染的高发科室之一,担负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因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条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在消毒隔离、各项目标性监测控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ICU感染管理与控制措施介绍如下。

1 重视学科建设,感染管理从病房基础配套设施做起

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1月搬入新病区,在房屋设计和建设初期就考虑到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达到ICU病房建筑标准,开放床位10张,总体使用面积649.8 m2,设有2个单间病房,面积各20.25 m2,监护治疗区8张病床,每床使用面积187.2 m2,床间距>1 m,辅助用房275.4 m2,包括患者家属谈话间、医护通道第一次换鞋间、男女更衣室带卫生间、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医护值班室、医护配餐室、库房、第2次换鞋缓冲间、配液间、污物处置间、医疗设备放置间、临终关怀间。设有4个通道、医护通道患者家属通道、医疗垃圾转运通道、药物通道。整个ICU在一个独立的区域内东南西北四面采光,通风良好,病房内配置了先进的空气消毒净化器,为感染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建立完善相关感染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科室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负责感染监控工作,科内设有感控医生、感控护士,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室采取“人人参与医院感控管理”的方式进行院感控制,每月科内护理质控小组进行自查,将消毒隔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召开会议集中讨论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月工作重点并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医院感控办、护理部每月到科室进行抽查和考核,加强了监管力度。

3 加强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每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利用晨会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手卫生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重视对护工、保洁员感控知识培训和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在全面普及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同时,医院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兼职感控医生、感控护士每月参加感染科质量分析会、利用晨会传达到每位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医院感染科在不同时间段,下科室评价反馈各项目标性监测数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多重耐药患者的跟踪观察结果,从另一个角度为科室对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4 加强ICU的消毒隔离管理

4.1 人员的管理

凡进入ICU的工作人员均按要求更换衣裤、换鞋或穿鞋套、戴好帽子口罩,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手的清洗与消毒,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患者多部位感染或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患者与患者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或用卫生手消毒。

4.2 环境管理

ICU环境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使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监护区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2次,1 h/次。配液间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1次,每月中旬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湿化瓶内蒸馏水、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对不合格的监测指标及时做分析整改,并再次监测直至合格。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单元(一床一巾),消毒液拖地每日两次,保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清洁、无尘、无血迹,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4.3 消毒隔离措施

(1)患者的安置。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安置在单间。治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每床配置一个听诊器,快速手消液,每接触患者一次立即进行洗手或手消,控制交叉感染。(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每日早晨由加强班人员用75%酒精纱布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3)患者转出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桌、椅等,更换床单、被褥等,紫外线照射1 h消毒床单元。(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5)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尽量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1]。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2%戊二醛液内消毒10 h、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 min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6)加强患者各种留置管道的护理与观察,深静脉置管敷料每周更换2次,出现潮湿、松动、渗血时应立即更换。留置尿管的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2],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不需要的尽早拔出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天用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可有效减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3],每2周更换1次尿管,每周更换2次尿袋[4]。(7)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出现感染时,立即行接触隔离,挂牌提醒各位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治疗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8)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严防多重耐药的形成,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患者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9)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10)对各类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包装,分开放置,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管理条例》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送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置。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同时,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也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积极有效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外,还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手卫生、严格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了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同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引起重视,才能行之有效杜绝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真正意义上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贾灵芝.实用ICU护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05.

[2]张京利,赵霞,王力红,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87.

[3]金凤财.0.5%碘伏预防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3):85-86.

[4]苏仁芳,刘小娟,文艳梅.集尿袋两种更换时间的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71.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重症监护;管理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78-01

重症医学科(ICU)是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其综合了新型医疗设备、医疗护理专业技术和医院先进管理的优点,建立的直接目的是提升医疗质量,为需要救治的危重病人提供及时而迅捷有效的治疗和护理[1]。现代医学技术日趋完善,使得ICU承担全院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监护工作,能及时有效地管理好ICU中的风险因素,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分析ICU中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防范对策,进行合理管理,以便有效防止和避免发生护理风险,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院共有护理人员558名,其中男性39名,女性519人;护理人员年龄在19-56岁,平均年龄(31.4±5.6)岁。医院共有病床总数820张,每日收治患者数量平均约1000例,其中危重患者占到10%-15%,多集中在ICU。

1.2研究方法

1.2.1制度的完善及培训针对ICU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制订并完善相应防范制度,并对护理人员加强理论和技能培训。根据临床实践和管理需要,建立“ICU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规范”、“ICU危重患者压疮防治措施”、“ICU危重患者诊治讨论制度”以及“危重患者用药安全管理规范”等相应的管理制度文件。制度完善后,制成方便携带的小册子并分发到各个科室;由护士长负责组织培训,必须落实到每一名护理人员;在培训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ICU危重患者护理专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2]。

1.2.2识别和评估ICU患者的护理风险经过几年的总结记录,发现在ICU中患者的护理风险中,用药环节的风险比率较大,占到全部护理风险的67%左右,此类风险既包括了药物的录入、配制和使用方面的风险,也包含了精、麻及贵重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风险。

1.2.3针对ICU护理风险的防犯措施

1.2.3.1落实配药及用药流程的改进针对用药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加强配药及用药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改进,包括取药环节、收药环节、输入医嘱环节、打印治疗单环节、粘贴输液单环节、配药及用药环节等,均做到有效复核管理。另外,对容易出现纠纷和差错的环节进行改进,如避免危重患者因欠费缺少药物,在静脉输液时出现漏配漏输等情况[2]。

1.2.3.2加强ICU患者的身体护理大多数ICU患者因病症危急,均不同程度并发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症状,常出现大、小便失禁和长期卧床等情况,从而很容易引发压疮。护理人员应根据“ICU危重患者压疮防治措施”,根据不同患者情况进行合理的压疮评估工具,加强对ICU患者的身体和皮肤进行护理。

1.2.3.3注意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的信任和认可。对待患者要做到热情接待、细心护理、解释耐心、精心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采取虚心的态度进行征求意见,让患者能够配合进行护理治疗,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3]。

1.2.3.4加强护士风险防犯意识培训在对护理人员的定期培训中,通过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掌握,并及时将各地医院有关安全事故的信息进行统计,并同大家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本院实际护理风险进行对照分析,加深护理人员的风险防犯意识。另外,医院应当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后进行考核,以验证其掌握和履行程度,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可以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提高护士防犯风险的意识和处理风险的能力[4]。

1.2.4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分别收集用药情况和压疮出现的患者例数,回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2009——2010年)对照组和实施后(2011——2012年)实验组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及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卡方进行检验。

2结果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士分层管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074-02

目前国内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1,2],如何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3]。2010年,我院首先开始尝试在重症医学科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在职护理人员及住院患者。ICU护理人员共32名,其中4名男性,28名女性;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5.8岁;平均工作年限8.37年;本科学历16人,大专学历16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7人,护士8人,未定职人员10人;护士长1人,N3护士6人,N2护士8人,N1护士7人,岗前实习护士10人。

1.2 护士分层管理的做法

1.2.1 护士分层次使用

实行护士岗位责任制,根据ICU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技术水平、职称和学历等要素对全体护士进行综合考评,体现按岗设人、能级对应的原则。根据ICU实际情况,设立病区护士岗位(办公护士、准备护士、治疗护士、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层次设置三级护士(N3)、二级护士(N2)、一级护士(N1)三个层次。

1.2.2 制定各层级护士岗位职责

①三级护士(N3)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本组急、危重、特级及疑难患者全部护理工作;负责本组的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按质量评价标准指导并检查下级护士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负责本组心脏术后护理、血液净化技术操作及监护;组织并指导本组每两周查房、讲课一次;负责N2、N1级护士的培训工作;按时参加护理部、科室组织的各项培训及考核;负责实习生带教工作;积极撰写论文;负责落实本组护理安全风险评估、措施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②二级护士(N2)职责:在护士长领导下和N3级护士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本组急、危重、特级患者全部护理工作;在N3级护士指导下行心脏术后及血液净化技术的护理;负责新护士、进修生、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负责指导本组N1级护士工作,协助、配合护士长、N3级护士妥善处理突发事件。③一级护士(N1)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和上级护士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病情稳定患者的全部护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上级护士;能在N3指导下组织查房;协助和配合上级护士进行危重患者护理或抢救工作,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1.2.3 护士绩效分配

护士绩效分配按岗位系数、工作量、满意度、护理质量和安全等综合指标进行分配。岗位系数占30%,其中N3级护士系数为1.5,N2级护士系数为1.0,N1级护士系数0.8,办公护士岗位系数为0.7,治疗护士岗位系数为0.6,准备护士岗位系数为1.0;工作量占50%;满意度占5%;护理质量占10%;护理安全占5%。

1.2.4护理排班模式

临床护士实习弹性排班制[4],将班次设为两班制,8:00-18:00;18:00-次日8:00,最大限度减少交接班次数,保证患者安全。将全体护士按岗位划分为办公班、准备班、消毒班、外勤班、治疗班和责任护士岗。责任护士分成五组,每组由1-2名N3护士带领若干名N2、N1护士和若干名岗前实习护士组成,每组护理人员保证新老搭配、高层级与低层级搭配,保证了工作量大、夜班和高风险时段护士配置,确保患者得到连续、全程、个性化的护理,保障了医疗安全和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护士分层管理的效果评价指标

护士分层管理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以下三类:①护理质量:资料来源于护理部组织的月度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包括基础护理、分级护理、危重症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和培训操作,每项指标采用百分制评分。②患者满意度:资料来源于护理部组织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工具为自制问卷,问卷由3个维度(护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服务)共15个条目组成。每季度调查一次,样本量为住院患者的50%以上,由患者自行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每份问卷以百分制计算。③护理安全:资料来源于护理部的护理安全统计报表,主要指标包括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缺陷和护理投诉的例数和发生率。以上各项资料的时间范围均为2008年-2013年,其中2008年-2010年为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前阶段,2011-2013年为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阶段。

1.4 统计学方法

建立EPIDATA数据库,由两位大学生进行双遍录入。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以a=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见表1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基础护理、分级护理、危重症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和培训操作等8项护理质量得分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且测量前后各项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护理安全比较,见表2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护理投诉、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均出现了下降,且测量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3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得分由95.43分提高到了97.81分,且实施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3.1 护士分层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研究显示,实施分层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士分层管理,岗位职责明确,每个护士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完成工作,各司其职,护士有精力和时间观察病情,落实基础护理服务措施、实施健康教育,确保患者得到更加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5];完善责任护士分层竞聘方案,根据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要素竞聘上岗,体现能级对应原则,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定期考核、评估,建立了竞争机制,促进护士不断提高自我业务能力,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按岗位系数、工作量、满意度、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等指标核算奖金,体现多劳多得,调动了护士工作主动性;临床科室实行科学的弹性排班制度,保证了工作量大、夜班和高风险时段护士配置,保证了护理质量[6]。

3.2 护士分层管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研究显示,分层管理实施后护理投诉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分层前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护士分层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研究显示,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及创新潜能,改善了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提高;N3级护士工作经验丰富,负责科室重病人管理,各项业务操作娴熟,技术过硬,观察病情及时准确,患者更满意;护士分层管理,实行科学的排班制度,保证了工作量大、夜班和高风险时段护士配置,确保患者得到连续、全程、个性化的护理,保障了医疗安全和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S.E.O’Connor,J.Pearce,R.L.Smith,D.Vogeli,et al.Monitoring the quality of Pre-registr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piloting of competency base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newly qualified nurses.Nurse Educatiln Today,1999,19:334-341

[2] Yvonne Robb,Valerie Fleming,Christine Dietert.Measurement of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nurses:a literature review.Nurse Education Today,2002,22:293-300

[3] 莫美英;陈小玲;郑清淼.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中国医学工程,2014年5月第22卷第5期.

[4] 李亚兰,丛媛,侯亚芳.护士分层管理在外科病区的实践体会.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年2月第13卷第2期.

[5] 盛芝仁,麦一峰,周红娣,柳春波,陈谦,陈冬萍,陈娅莉,宋晓萍.护士分层管理的实施和体会.护理与康复,2013年2月第12卷第2期.

[6] 周红娣,盛芝仁,陈娅莉,许一平,宋晓萍.护士分层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护理学报,2013年1月第20卷第1B期.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4篇

目的:了解和探究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以及相应的临床价值,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效率。方法:分别随机选取我院的30名重症监护人员,并均分为两组,第一组人员作为实验组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形式,第二组人员作为对照组,采取普通的护理管理理念,两组护理人员分别对2013年-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50例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结果:第一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有所提高,并且患者的满意度为97%,护理人员的团队意识有所提升,而第二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如第一组,患者满意度为86%。结论: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护理中能够极大的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能够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和护患关系。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重症;护理

在重症医学中,护理人员经常要面对大量的危重患者,所以,面临着大量的检查和护理项目,相对于其他护理人员而言,重症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对人性化管理理念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以本院30名重症医学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工作,作出理论性的研究和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的30名重症监护人员,护理人员的年龄区间在24岁~40岁。并且人员均为女性。在2013年~2014年随机抽取来我院就诊的50例重症监护患者,患者年龄在35岁~65岁之间,其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5例。

1.2一般方法分别将30名护理人员均分两组,其中第一组为实验组,护理人员年龄区间在25岁~39岁之间,第一组采取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第二组为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在岁~40岁之间,采取普通的管理方式进行护理工作,然后将2013年~2014年随机抽取来我院就诊的50例重症监护患者也平均分为两组,并命名为A组合B租。其中A组中男患者15例,女患者10例,B组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13例。A组患者由实验组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工作,B组患者由对照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

第一组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方法中包含了两班运行制、组长负责制、弹性排班、强化科室内部沟通以及合理的休息。首先,两班运行制,就是要求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把护理人员分为第一线人员和第二线人员,其中一线人员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和年轻的护理人员组成,这样,能够确保在老护理人员的下迅速的提升年轻护理人员的经验和有效的学习过程,二线护理人员则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组成。其中二线人员要定时的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病人护理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的发现和指正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并且,在进行重大的抢救和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二线人员要及时的赶到现场参与救助工作。其次,就是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制就是要求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能够对年轻的护理人员给予经验和知识的指导负责过程,同时,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在进行重症护理过程中主要是配合辅助老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而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再者,就是进行弹性排班,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重症监护过程需要更替班次,并且还要安排护士进行听班,因此,护理人员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过程,所以,人性化管理过程中,第一组护理人员进行了弹性排班,这种排班就是护理人员将什么时间进行休息和休息的理由分别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由护士长统一进行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工作过程能够处于最佳的状态之中。还有,就是在第一组护理人员中开展一些活动,进而帮助其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例如建立组员QQ群等,便于组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平日沟通,强化了组员之间的和谐氛围。与此同时,当处理完较为紧张的紧急事件过后,都会统一安排护理人员进入休息室休息,缓解其紧张的情绪。

1.3统计方法采用护理人员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同时,对重症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而,实现对上述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30名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问卷审阅中发现,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得到改善的共有12人,其中10人处于第一组人员,2人为第二组成员,而且,对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发现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P<0.05),而第B组患者满意度为86%(P<0.05)。

3分析与讨论

人性化管理过程,就是以人自身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运用到重症护理医学中时,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保证其进行合理的休息过程,进而,改善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使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有所提升。并且,在护理人员之间能够营造出一种互信、关爱的和谐氛围,实验研究发现,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后,医院风险事件、差错、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这说明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有助于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秀.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2,33(35):7760.

[2]吴新萍.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21):114.

[3]莫文蓉.护士长素质与人性化管理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5):137.

[4]颜红.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0):245.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重症医学 多学科协作管理 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098-02

1 重症医学概述

危重病医学始于ICU,这也是危重病医学临床医疗及教学与科研主要基地,主要是监测危重病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同时确保其重要器官功能,有效协调各个器官之间的平衡,预防高危患者序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2 国内ICU组织管理现状

2.1 国内ICU组织管理发展历程

国内ICU组织管理现状分析,主要是组织模式方面,由于各大医院均构建了ICU,也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着眼于ICU发展历程可得,此方面发展主要是三种组织模式,包括专科ICU,主要附属于某个专科,对本专科问题具备极强处理能力,属于专科治疗高级时期,却没有专科以外相关诊治技术。综合ICU则直接属于医院管辖,是独立科室且跨专业,面向于全院集中式ICU,接收医院各科危重患者,且善于多器官功能损害连续检测及其生命支持,这充分克服了专科分割所存在的问题,但其专科诊治技术较弱。部分综合ICU是基于专科ICU及综合ICU而发展的,通过多个临近专科联合构建的,因为专科ICU或综合ICU这两者总体上并不完善,这时则基于团队协作方式,将综合ICU及专科ICU以信息技术方式有效结合,这样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绿色医疗服务。

2.2 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

患者感染问题是长时间以来困扰医学界的重大难题,可以说是和病原微生物在不断斗争。重症医学产生之前,则抗感染治疗仅是持续性运用高级及广谱和大剂量药物去抑制致病菌,却也是众多患者被感染折磨而死,药敏实验结果更是在不断提示敏感抗生素很难控制。或者是长时间以来,使用抗生素使得患者耐药菌逐渐被筛选,超级细菌引起全球恐慌,同时侵袭性真菌感染亦是不断升高,很多难以控制的感染问题均需重症医学方面的控制。

2.3 感染防控

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可谓是ICU的主要一个难题,这方面方法及目标已进入抗菌药物及人体和病原微生物来严格确定用药方案,随着科学技术及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类药物已被引进ICU,同时其相关因素亦被医学界所重视。比如,年龄及器官功能水平和药物相互作用,加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肾脏替代治疗等方面的影响。随着抗感染理念的持续创新,众多危重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也逐渐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亦可合理控制临床抗生素的滥用。这方面也包括多重耐药及广泛耐药与泛耐药细菌,加上抗菌药物的不断使用,细菌耐药性更是在不断加强。不过这方面研究根本不能适应临川需求,再者是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血症及其他形式念珠菌病,可以说是住院患者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2.4 心肺脑复苏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发展,CPCR技术更是不断完善,最新版指南对早期抢救程序进行了更改,同时也增强了胸外心脏按压CAB程序,这些均得到了诸多循证医学支持,并且对按压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新型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也得到更多循证医学支持。呼吸末期二氧化碳检测,这主要应用在CPCR中,体现在CPCR质量及自主循环恢复与预后等评估预测。CPCR亦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心脏骤停之后从低温治疗开始,不过其间开始时机及持续时间和治疗方法等问题还在持续研究。

2.5 急性肾损伤

有文献描述急性肾损伤主要是以外科及产科和创伤为主,不过近年急性肾损伤流行病学出现了很多变化,该病病因逐渐转为内科因素。

2.6 容量管理及血流动力学

容量管理可谓是医学界最关注的一个热点,比如补液及适宜的补液量等问题均是临床上一直关注的问题,同时亦有充足资料证明不得当的容量使得患者死亡率更高。着眼于最初心率及血液监测和补液试验等,乃至当下的指导性治疗,这些都体现了医学工程学的治疗技术发展。但血流动力学已开始着眼于监测技术方面发展。不过血流动力学目标性治疗还需大量循证医学对此进行验证,当下的各种指导性目标仍存在诸多问题。

3 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探析

3.1 医院多学科协作模式分析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知识信息飞速增加,这也导致社会各项分工逐渐细化,医院中的专科更是不断专业化。社会进步及生活方式变化导致人类疾病类型出现了颠覆性变化,并且医学模式更是从单一化生物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时则要求医生将患者看作总体系统,运用全科知识技能处理医学问题。

3.2 多学科协作模式内涵

MDT属于国际上所提出的新型医学模式,其主要是为了使得个体式及经验式和医疗模式转为现代化小组协作和决策式,利用各个专科技术特长以处理ICU中共性疑难问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其间沟通及协作,实现全面专业化及诊治策略科学化和医疗资源整合配置科学化,这样可达到技术优势互补及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系统,有效提升医疗质量及亚专业水平。

3.3 多学科协作模式分类

多学科协作模式可分为:固定多学科诊疗中心,于专科抽调2名医生参与,主要是内外妇儿和影像与营养,加上心理及精神专科医师;松散多学科诊疗中心,这主要是指定负责人1名,剩下的为专科组成,包括1名医生兼职参与和诊疗,这往往是经由各个专科住院总医生,且应为负责会诊的医生兼任,这也就是于不增加人员时进行多学科总体诊疗模式。

3.4 多学科总体诊疗工作模式

急性及危重症患者于多学科协作中心指导下,其专科医生进行详细诊断及治疗,同时务必快速反应紧急治疗策略;每周展开复杂疑难病例处理讨论,按照病情变化及时更换患者治疗方案;按照患者持续转变的需求,其主治医生应于任何时间及时邀请多学科小组协助。

3.5 重症医学MDT管理模式建立

着眼于国内大型综合医院特征,进行了重症医学MDT管理模式建立,其组织结构表明了各个部分排列顺序及空间位置和聚散状态,加上其间联系方式和各个要素间互相关系的模式,这也是总体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构架。组织结构应组织所有人员实现共同的目标,使其于管理工作中分工协作,于其职务范围及责任和权利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可谓是职权责这三个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主要是为了达到组织共同战略目标,从而展开分工协作的一种体系。注重其间角色定位:MDT-ICU组织日常经由1名专职ICU主任负责,MDT-ICU团队中专家组属MDT核心人员,其间协调员专门负责协调联络工作,这几个方面有利于指导团队成员具备明确的共同目标,从而努力完成且提升效率及成员满意度。经过价值观共享及目标实现等方式,了解团队主要意图,这样可有效提升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以便提升成员忠诚度。

4 结语

危重病医学属于现代化医学发展下所产生的关键学科,其主要是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出现,或是这方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跨学科及跨专业的学科。文章就重症医学进行了详细概述,基于国内ICU组织管理现状,进行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探析,主要是医院多学科协作模式分析、多学科协作模式内涵、多学科协作模式分类、多学科总体诊疗工作模式、重症医学MDT管理模式建立,以期提升国内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水平。文章就重症医学进行了概述,对国内ICU组织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层分析,包括国内ICU组织管理发展历程、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感染防控、心肺脑复苏、急性肾损伤、容量管理及血流动力学,基于此分析了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主要是医院多学科协作模式分析、多学科协作模式内涵、多学科协作模式分类、多学科总体诊疗工作模式、重症医学MDT管理模式建立,以期提升国内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构建水平。

参考文献

[1] 孟祥忠,徐绸.重症医学发展的趋势和设想[J].医药杂志,2013,10(2):385-386.

[2] 何远学,郭五娟,韩丽珍.综合性医院多学科协作会诊精细化管理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5(21):3250-3253.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院内感染;感控员;预防控制

Infection control staff in the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medicine management role LIAO Feng-Yan,GUO Jian-hua,SUN Chun-yang,et al.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 in Guangzhou Ctiy,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ection control staff 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the role of the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 infection control staff should improve infection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efforts to implement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and detailed to carry out the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Results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through effective infection control management from all sector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chi-square statistics, had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Infection control staff; Preventive control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生命期望值越来越高,然而院内感染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已成为当今一大研究课题。尤其是重症医学科, 患者病情危重, 免疫力低下, 很容易发生院内感染[1]。医院内发生感染率的高低, 感染病例的后续治疗等直接影响着医院医疗护理质量和社会信誉。实践证明,只要严格管理、有效落实预防感控措施,医院感染发生率就会降低。因此,有必要在重症医学科设立护理感控员参与消毒、灭菌、隔离等感控工作的全程管理。进一步落实感染管理相关规范措施,以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症医学科急、危重患者医院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近来我们做了一些对比研究工作,现报道如下。

1 感染因素

1.1 医院规章制度、诊疗及管理制度落实执行不健全,致使感染源传播。

1.2 主要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留置各种引流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及空气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不严格等,都会加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1]。

1.3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1.4 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院内感染。

1.5 医护人员的手在护理治疗操作过程与患者有着频繁、广泛、直接的接触, 若不注意清洁消毒, 即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咸协。

2 研究对象

本组收集2011年3月在重症医学科住院病例共82例,其中出院患者数55例, 发生院内感染12例, 发生感染率为21.82%。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范要求执行。通过临床表现、胸片、血液、尿液、细菌学检查结果确诊。综合收治多为急、危重、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颅脑损伤、腹部开放性外伤、盆骨、股骨骨折、呼吸衰竭、肾衰竭、心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等。

3 方法

3.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自2010年11月我院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相关制度及要求,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质量实施方案》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为了进一步完善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订了《重症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呼吸机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程序》、《终末消毒处理流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汇编。

3.2 感控员职责 感控员定期参加全院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学习和培训。 在科进行有计划、目标、制度和预防措施,监督检查感控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控制院内感染是管理的重点,护理感控员是协助护士长具体管理的执行者、监督者。严格的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及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检查监控感染病例,医师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并及时送检标本,了解感染情况,核查上报感染病例,防止漏报。早期发现并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制止感染传播。与此同时,感控员还协助科主任、护士长进行科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效避免医源性感染,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 首先抓好手卫生,洗手是最简单而又最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定期监测手消毒效果,每月进行一次洗手效果抽查,及对工作中的手抽查做生物学监测[2]。

3.3 协助环境管理 医院院内感染的管理重在预防,医院的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重要的基础内容[3]。强化重症监护管理, 保证维持环境清洁, 做好医院内的空气消毒, 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有力措施。医院采用层流式空气消毒,并每月定期进行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学监测。掌握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加强重症监护室物品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4]。感染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始终,规范医疗行为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我们充分利用感控员进行质量检查,监督医护人员执行隔离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结果

与2010年11月重症医学科的院内感染率做统计学比较。感控员的有效管理减少了在重症医学科预防院内感染,(见表1)

5 讨论

感控员的有效管理在预防降低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显示,通过感控员加强管理,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对患者、物品、甚至环境等加以有效监控。并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过程中强化管理,重症医学科的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值得重视的是医院感染更要有赖于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处处为患者着想,做到对工作高度负责,降低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视为首任,双管齐下,才能把发生在医院内的感染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 考 文 献

[1] 刘会,马海萍.重症监护院内感染控制和预防.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20(10):55-56.

[2] 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0-142.

[3] 王俊琼.手术室护士在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新护理,2010,9(6):123-124.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重症医学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26-02

人性化管理指得就是以人为核心,构建文化管理运作的新模式。在医疗市场进行不断地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因此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高要求在重症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重症医学科不仅面临危重患者数量大、病情严重,还面临检查、护理项目繁多的特点。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这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将人性化管理引入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即以本院的25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性化管理在重症学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以提升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将本院的25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25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跨度为25-39岁,平均年龄为33.25岁。

1.2人性化管理方法

1.2.1两班运行制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重大、紧急、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急救知识,还应当具备全面了解、判定病情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熟练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具备分析监护数据、图像的基本能力。这些技能都要求重症监护科的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年轻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求重症监护科采取两班运行制,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担任二线人员,每天定时进入病房检查患者的治疗情况、护理状况,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隐患并予以排除。二线班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在有大型抢救任务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是及时赶到科室,参与抢救工作。

1.2.2组长负责制

护士长应当将25名护士进行分级排列,根据其能力的大小分出一级、二级、三级护士。一级护士是业务熟练、具备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其主要负责对下级护士的指导与监督,并在大型急救工作中负责协调等工作。二级护士需要具备2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患者的具体护理工作,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控。三级护士是工作经验小于2年的护士,其主要负责配合一级、二级护士的工作,并接受专项的培训和教育。组长应当对本组的工作负责,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安排本组人员工作,做到人员的合理调配。

1.2.3弹性排班制

由于重症医学科需要更替班次,还要安排护士进行听班,因此大部分护理人员都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因此,科室内部应当建立弹性排班制度,护士将本周的休息时间、休息理由写在排休本上,由护士长统一进行安排协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需要对事件进行合理安排,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理人员和管理者的协调会改善科室内部的工作状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1.2.4加强科室内部沟通

由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轮班,因此科室内部人员的沟通并不充分,长时间累计就会导致科室内部人员产生生疏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因此,重症医学科为了加强科室内部的沟通,建立了科室内部的QQ群,在群里分享科室内部的最新状态,并共享护理的经验与教训。这样不仅能够方便科室内部沟通,还能提升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同时,重症医学科还建立了飞信群,便于管理者将最新的工作安排及时、准确的发送给每一位成员,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进行意见的反馈,便于科室工作的开展。科室每年分批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户外活动,如徒步、拔河、羽毛球比赛,小游戏等,设立小奖项,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科室人员感情。此外,管理者还能够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资料,通过网络为成员送上生日祝福、节假日祝福等,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管理者的关爱,提升其归属感,进而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2.5建立休息室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危急患者,因此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状态。为了帮助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本科特意建立了一个休息室,在其中布置了沙发、饮水机、报刊杂志台、盆景植物等,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用来帮助护理人员缓解紧张的身心,提高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这一做法还能够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科室的人性化管理,大大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

1.3统计方法

使护理人员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其工作状态的改变。由患者对重症医学科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理人员自我评价

通过护理人员的自我评价,发现其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24位护士表明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所占比例为96%。

2.2患者的评价

通过对重症医学科35位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其中21位患者表示对护理十分满意,13位患者表示对护理比较满意,1位患者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高大97.14%。

3.分析与讨论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指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人性化管理引入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就是指在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护理管理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可以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 童飞跃,对护理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6),第84页。

[2] 汪蓉,方敏,杨宝义,杨建国,重症医学科的人性化管理方法[J]现代护理,2011,08(17),第122-123页。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护士长;走动式管理;效果

护士长走动式管理是指护士长深入病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现场及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和谐的非正式沟通的氛围。护士长走动式管理是护理部综合管理的动态管理形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1]。运用此方法深化“三好一满意”打造行业品牌。我院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不断改革护理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时间深入病房,以获得更直接的病房信息、患者情况及护士感受,了解患者真实需求。自2011年7月在全院实施“走动式管理”以来,细化了护理工作,使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走动式管理实施措施

自2011年7月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了护士长走动式管理,即护理部主任、片区护士长、病房护士长及护士工作前移。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护理部主任每周至少询问20个患者,片区护士长每天至少询问5个患者,病房护士长至少询问5个患者(以新病人及危重症病人为主),深入病房进行调查,根据实际回答填写相应号码:①知道;②不知道;③满意;④较满意;⑤一般;⑥不满意;⑦是;⑧不是⑨基础护理根据护理病情打“√”“×”填入“优质护理服务走动式管理登记本”,护理综合质量考核扣分情况与护理人员绩效挂钩。具体内容如下:

1.1 走动式管理调查患者内容 ①级别护理;②您知道自己所住病房为优质服务病房吗;③您能叫出所在床位的负责护士吗;④您是否了解住院注意事项及有关规章制度;⑤您了解自身疾病,主要用药、相关检查知识吗;⑥护士巡视病房情况让您满意吗;⑦当有呼叫时护士是否及时到来;⑧您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是否及时到来;⑨您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是否满意;⑩护士给您做的饮食指导是否满意;11手术前后或特殊检查前后护士是否给您讲注意事项;12当您上洗手间需要帮助时,护理人员能提供帮助吗;13您认为五美护士是谁;14您对护理工作整体满意吗;1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1.2 走动式管理调查护士内容 ①能说出所负责病人姓名、年龄、诊断、饮食;②掌握所负责病人主要病情、治疗及健康教育;③掌握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及常见护理问题处理、特殊用药剂量、方法、浓度、时间,使用期间有观察、有记录;④药物过敏者有明显标识符合规范;⑤告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

1.3 基础护理服务情况 ①整理床单位;②面部清洁、梳头、床上擦浴;③口腔护理;④需要时会阴冲洗、床上使用便器;⑤协助进食进水;⑥协助患者有效咳嗽咳痰;⑦协助翻身卧位舒适;⑧压疮预防及护理;⑨需要时失禁护理;⑩留置尿管护理;11需要时协助更衣;12床上洗头、擦浴。

2 效 果

2.1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护理管理者经常下病房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对医务人员工作的反馈,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不满,进行现场办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通过全方位连续的高质量护理服务,患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得患者对护理工作更为放心,同时感受到护士就在身边,体会到护士的辛苦,肯定了护士的工作。患者及家属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赞美和表扬护士,开展走动式管理,病人满意度从95.2%提高到98.4%。

2.2 护士专业价值得到体现 通过对患者全方位、开展个性化指导,护士能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效率,护士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得到患者的认可,病人受益,护士们更受益,护士从病人由痛苦变得充满希望的笑容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护士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另外,调查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减少护理纠纷 开展走动式管理,使护理行为更加规范服务,更加优良,使病人和家属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怀、爱护,领导对病人的重视,促进了护患间的理解,使病人对医院的医疗护理、各项检查和收费项目等放心,使我科护理纠纷和病人投诉消灭在萌芽状态,从去年来病人对护理投诉和纠纷为零。

3 结 论

3.1 走动式管理是不定期检查 是看得见的现场管理护理部主任、片区护士长和护士长通过不定期检查对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了解护士掌握工作程度和完成情况,指出改进意见,必要时进行示范教学。对于科室存在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侧重讲评,护士深信护理管理者会随时到自己身边来,从他律逐渐转变成自律,增强了工作中的自律性和操作中的规范性,及时解决患者问题和护士工作情况,通过走动式管理,各项护理质量均显着提高。护理部、片区护士长长期下临床,也协助和促进了护士长的管理工作。

3.2 走动式管理有与医院护理质控互补的作用 走动式管理是一种经常性的管理活动,弥补正式管理的不足,正式的管理透过行政体系逐级上传下达容易生成滤过作用以及缺乏完整性的缺点,在经过层层转达之后,不是原意尽失,就是上情没有下达或下情没有上达。另外,通过正式管理渠道收集的讯息,缺乏实际情景的辅助,不易让主管做正确的判断,往往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先机。通过护士长走动式管理,深入实际,管理者能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好的经验便于推广,存在的问题又能消灭于萌芽状态,管理者更能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没有走动式管理,护理管理者很难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问题。

3.3 走动式管理有利于护士对护理质控标准的认识 管理人员注重什么,护理人员就会关注什么,因为他们认为管理人员经常重复关注的事情就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2]。在走动式管理中,会发现一些不良工作行为或收集到一些负面信息,护理管理者就可以妥善处理负面信息,积极肯定改进后好的一面,给护士鼓励,指出下一步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时修正目标、措施,通过把发现的问题与护士直接沟通,提高护士对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和认知度,调动其督促、检查的积极性,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孔秋寒.护理服务模式转变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2):85.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9篇

近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已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重症医学医疗工作23年的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科室副主任、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研究生导师卢安卫主任医师。

采访伊始,卢安卫主任就开门见山地指出:重症医学的发展,与其所在医院其他学科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它不能独立于其他学科寻找自己的路线。医院的发展带动了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模式,应根据医院的等级与规模的不同而不同,而人才的培养则是重症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模式+优秀的人才是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两个最根本要素。

重症医学学科发展

应视医院等级与规模而定

据记者了解,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2009年1月19日,原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中,对于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医师等问题,都作出具体的规定。例如:“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应当有具备内科、外科、麻醉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重症医学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并说明,目前只限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具有符合规定的医院可以申请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未经批准‘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不得设置重症医学科;相关科室可以设置监护室、抢救室等开展对本科重症患者的救治。”

对此,卢安卫主任从另一个角度介绍说:“重症医学学科目前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其基本功能是救治危重病人。在有些医院——如我们医院,还有呼吸治疗科;呼吸治疗师属于医技编制,是在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对病人进行呼吸治疗,负责呼吸机的管理与呼吸治疗操作。当然,我非常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重症医学学科,能有自己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 卢安卫主任介绍说,在我国中小型医院,ICU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成活率和延长寿命,由于病人来源、其他学科发展的限制和人力物力的限制,发展综合性的ICU是一条切实可行而又合理的道路;但在大型的、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医院中,ICU更为突出的功能是为外科开展大手术保驾护航,如肝肺心肾等器官移植,肝胆胰、心肺外科的大手术,手术对象老龄化,术前合并脏器功能不全而又必须手术治疗的病例;老百姓对寿命与生活质量要求的增高,以前不敢做的、认为不能做的手术,有了ICU的支持,为这些患者的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

卢安卫主任认为,强大的外科发展需要ICU的支持,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并以自己所在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医院各学科的亚专科发展均很强大,很多专科仅一个亚专科的重症病人就已经需要一个常规规模(15-20张床)的ICU来接纳,如肝胆外科每年有3000例左右的手术,按5%计算,每年也有几百例术后患者要进ICU;肝移植每年150例左右,还有心肺移植、心脏手术每年达1000多例,这几类患者术后全部要进ICU。除此之外,还有多发伤、脑外科、肺外科、血管外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泌尿外科及其他外科的重症,或术前有重要脏器病变的、术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都需要ICU的支持。“总之,仅接纳外科重症患者就需要有几个ICU。这么多的学科亚专科,有这么多的重症患者如果仅采用综合ICU方式,那就需要建立很多个综合ICU,这样势必会引起管理的混乱,比如病人收治,院感的防控、人力与物力资源方面分配方面都成问题,这显然不合理。所以,重症病人的分类管理即建立专科ICU成为必要。重症医学是二级学科,学科的细分是学科发展的标志与方法。” 卢安卫主任总结说。

亚专科的建设使重症医学

在各领域得以深化

事实上,重症医学为一门新型跨学科专业,也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最具活力的学科。它与临床各科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以机体在遭受严重的伤、病打击下引发的全身病理改变、特别是威胁生命的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

重症医学科(ICU)的任务,则是运用重症医学理论,采纳一切当今最先进的手段,中断疾病的发展,维护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赢得治疗基础伤、病的时机,从而争取尽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因此,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不仅需要相关医学专业知作为基础,而且要能运用现代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挽救病人生命。

但在采访中,卢安卫主任则强调,重症医学医师的基本技能,是对全身脏器功能的综合支持。这是必备的技能,故重症医学的亚专科不能以单一的脏器去分类,单一的脏器功能衰竭应该由该专科医师处理。

对此,卢安卫主任举例说,一个心脏内科的医师若不能处理单纯的心力衰竭,那么这个心脏内科的水平就谈不上高深。只有当心脏功能衰竭合并有其他脏器功能衰竭时,才由ICU医师处理。如果把呼吸衰竭的患者集中归类于一个ICU,慢性呼吸衰竭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来自外科术后大出血、创伤、严重感染、胰腺炎等外科疾病的患者,把这几类患者都集中在一起治疗,从医院的角度而言,很不合理。这几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演变过程差距也很大,医师很难去把握这些机制与疾病的规律,更何况几乎所有学科的重症都需要呼吸机支持,这样一来,呼吸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与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而卢安卫主任理想中的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愿景,是与其他各学科的发展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内科、外科及其所有的亚专科的重症,都涉及到全身多脏器功能的衰竭,所以,专科ICU的建立并不影响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工作性质与基本技能的全面发挥。” 卢安卫主任说,“我认为,重症医学的亚专科分类根据现有其他学科的分类比较合理,如我们医院分内科ICU、外科ICU、器官移植ICU、急诊ICU、传染病ICU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一类患者疾病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必然性,放在一起管理能使重症医学医师把握住规律,使在这一领域的诊治及科研水平得到深化,多个亚专科就可以使多个领域得到深化,从而使重症医学的整体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卢安卫主任说:“也许有人会问,要怎样来管理这么多专科ICU?”对此问题,卢安卫主任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我认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应该成立重症疾病中心,由中心主任全面领导临床、教学、科研活动;各专科ICU的病区主任在中心主任领导下,协助中心主任负责所在病区的临床医疗工作。如果各专科ICU各自为政,将会影响学科发展、综合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才培养是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

关键因素

一般而言,重症医学医师的培养目标为:通过三年的基础培养,使被培养者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应对常见危重症病人的处理能力。掌握危重病常见症状的临床判断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对常见危重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抢救和诊治。能阅读有关危重病医学的外文书刊;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和综述;了解与危重病医学相关的医疗法规;学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具备良好的从医所需的人文综合素质等等。

而卢安卫主任则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重症医学如同一个刚起步的幼儿,它势必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卢安卫主任认为,重症医学人才如何培养,关系到学科发展的速度与前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另据卢安卫主任介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每个学科均选择德才兼备、技术精湛、行医规范、为人师表的优秀的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作为教学主任,专门分管教学工作。教学主任肩负着培养新人为学科发展提高新鲜血液的重任,而卢安卫主任自己就是重症医学的教学主任之一。

卢安卫主任说,重症医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涉及到以下几种类型: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继续教育与培养。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刚成立了几年,卢安卫主任是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的三位研究生导师之一。“因为重症医学是新的学科,全国重症医学研究生学位点还很少,目前对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关注还不够。” 卢安卫主任说,事实上,研究生培养很重要,它将是未来重症医学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动力。

卢安卫主任继续介绍说,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主要是借鉴外科学的经验,科学学位的研究生重点培养其科研能力,重点放在实验室培养,在毕业前要求写出较高水平的科研论著,如SCI。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走上临床工作岗位,他们将是重症医学学科发展最强大的生力军。

卢安卫主任认为,一个学科,不会搞学术就不会有提高,没有科研的发展,临床水平就不可能产生飞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培养临床医生,其临床能力与技能的培养目标与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同,但作为老师,要特别注重研究生的临床观察与思维培养,培养其对病情的分析与总结,从而也能得到一些科研能力的训练。

在现实中,重症医学专科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实际上是目前最受关注与重视的,但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培养,当前在全球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欧美国家都是按其他学科如内科、外科、麻醉专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培养,等成为上述专科医师后再从事重症医学工作。

谈及国内的重症医学专科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卢安卫主任介绍说,我国这方面的状况与国外类似,重症医学科医师都是由内科、外科、麻醉科医师组成。重症医学有了自己的学科后的四年多以来,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基本按内科专科医师培养模式培养。随着大型综合性医院强大外科学的发展,外科重症病人已成为重症医学科病人的主要来源,这些病人来势汹,起病急,风险高,但救治效果好,这就对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有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还要求有丰富的外科学知识。因为手术医师没有在ICU值班,每天只能来看一次术后的病人,所以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病情的观察与治疗,是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承担的。

据此卢安卫主任认为,按内科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培养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有很大的缺陷。总体来说,现有的ICU医师大多缺乏外科思维,对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预测与观察比较欠缺,对于二次手术的手术指征掌握不好,对什么时候该叫外科医生、什么时候不该叫把握不好,经常会到患者情况严重时,才联系外科医师,有时会耽误手术及救治时机。

我国亟需建立规范化培训新模式

“我自1991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从事重症医学,至今已有23年,曾有8年时间在肝移植中心专门做肝移植术后监护。我在硕士研究生期间读呼吸内科,博士研究生期间读普外科,专攻肝移植术后监护。我的学习及工作经历让我深知ICU内管理内科患者与外科患者的区别。” 卢安卫主任认为,重症医学的专科医师知识面要求很广,并需要有很强的应急能力,所以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该有自己的模式,应该在内科、外科均培训,并且也要在麻醉学科、医技科室(如超声、影像、心电图等)轮转学习。

卢安卫主任强调,更重要的是,一个专科医师的培养不是读几本书,上几天课,考几门试那么简单,还必须在临床学习,并有优秀的老师指导。在科室轮转学习期间,要求掌握与重症医学密切相关的疾病与常见技术;要求熟悉与重症医学相关性不大,但是各相关学科的常见疾病与技术;要求了解对少见疾病和技术,技术含量和风险大的治疗方法与技术。

卢安卫主任进一步强调,重症医学国家重点专科应该承担起培养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责任,应作为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培训基地。“至于培训期,目前国内所有的专科医师培训均为三年,这三年都是在各个科室轮转,并没有多少时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三年结束时,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

在采访中,卢安卫主任非常愿意与同行分享她的留学经历:“我前年曾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ICU留学一年。他们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养需要六年,前三年叫‘base training’,相当于基础培训,第一年叫实习医师,第二年到培训结束前叫‘training doctor’。他们认为实习医师还需要从一年改为二年。前三年跟我们一样在全院各科轮转,经考核合格后,进入后三年‘high training’,相当于高级培训。这三年是在ICU中培训,到第七年通过临床技能及理论考核合格,后才成为重症医学专科住院医师。他们所有的学科都是经过类似于上述的六年培训期。基础培训三年后若考试不合格,就从第一年开始重新培训,第七年考核没通过,就从第四年开始重新培训。同一个级别的培训若两次没通过,一般这样的医师以后就不从事医疗工作了。他们住院医师时间很长,今后能不能再上升,就看有没有岗位,没有岗位永远就做专科住院医师。”

“我认为他们的专科医师培训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卢安卫主任继续阐述说,在国内,三年规范化培训按要求都是轮转在别的科室,而在ICU的轮转时间却很短。规范化培训结束后就转为重症医学专科的主治医师,这不论是基础扎实程度,还是专科临床技能,都达不到主治医师的要求。

采访将要结束时,卢安卫主任总结说,重症医学学科的基础水平影响着年轻一辈的水平与提高,当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正式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后,年轻医师的才能施展与自我提升才真正开始。此时,重症医学学科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为这些年轻的生力军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建设好重症医学的学科及其亚专科,为有特长、有经验,在某一领域有兴趣爱好的优秀医师,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场所。而作为年轻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则必须在各个专科ICU中轮流工作,高年制的专科医师也可采用同级别医师之间在各专科ICU病房轮换工作。如果高年制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在某一领域有特别成就,可以固定在某一专科ICU工作,这样有助于其才能的发挥,使其成为在这一领域的栋梁,在学科主任的领导下,协助学科主任为培养新人及科研发挥更大的作用。

卢安卫主任最后说:“我相信多个亚专科的建立,会使重症医学在各个领域的临床、科研水平都得以深化;同时,也会给更多的优秀医生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与空间!”

专家简介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学;重症医学;临床教学;高度仿真

重症医学为2008年7月国家批准的临床医学的下属二级学科,其主要业务范围为:危重急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与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该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教学是重症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传统临床教学已不能满足重症医学教学需要。我院建立重症模拟教学站,探究建立高效、安全的重症医学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改善重症医疗水平。

1 重症临床教学困境

1.1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自教育事业改革,特别是有计划的扩大医科教育机构招生以来,一大批医科教学机构涌现出来,为医疗事业提供了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基础临床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但长期以来重症临床实践教学仍相对不足,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重症医疗人才数量短缺不足,重症临床教学工作急需加强。

1.2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因高等医科院校扩招,医科学生数量激增,临床教学资源需求不断扩大,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医疗事业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重症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临床教学资源供需矛盾尖锐[2]。从地区来看,临床教学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集中在各大高校、军区直属医院之中,而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医科高等院校缺乏足够的临床教学资源。

1.3临床教学难度加大 因重症医学其服务对象均为危重患者,诊疗活动关系患者生命,患者及家属为自身生命健康考虑,多拒绝配合临床教学工作,不仅减少了临床教学资源,还提高了现场教学的难度。

2 模拟教学的优点

现代医科模拟教学通过结合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模拟再现临床场景、仿真患者,构建解剖模型、局部功能型模型、生理驱动型等模拟系统,建立无风险但有医疗环境的教学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3]。尽管模拟教学其真实性、可操作性与临床教学有一定差异,但因其具有可重复性、调控性强、相对真实、针对性强、内容丰富、成本低等优点,不仅可弥补临床教学病例较少、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等缺点,还因其可量化操作、可视性强,能有效的促进医科学生规范诊断、操作,全面提高医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3]。

3 医科模拟教学与重症医学教学中

目前国外因开展医科模拟较早,医疗资源充足、制度完善,其重症模拟医科教学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了提高了重症医疗水平。我国虽自改革开放与医疗事业改革以来,医疗经济、制度已得到极大改善,但临床教学资源供需矛盾必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存在,多数医科院校也无足够条件设立模拟教学机构,因此集中有限的资源建立过渡性的模拟教学站点成为首选[4]。

据重症医科教学需要,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建立独立机构负责管理,以期能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制定模拟内容,排除教学效用相对较低的项目,集中性的针对现阶段急需的教学内容制定模拟内容。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发挥站点教学效用的关键。管理包括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与站点资源,改革重组课程体系与内容,制定教学提纲与计划,设计具体的培养项目、教学方案,编写相应的教案,据教案制定教学过程,行模拟教学。

针对重症医科教学,模拟教学的主要关键点在于模拟环境的真实性、操作的量化与确切;重症教学要求有较高的实践性,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规范操作,有助于培养医科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5]。

4 工作体会

笔者认为开展重症医学模拟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应考虑自身实际需要与现状,模拟教学对技术、管理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资金、教学资源支持,医院应量力而行,集中有限的资源建设教学站点,可联系有经验、条件优越的医疗机构获得一定的支持;②科学的管理是发挥站点效用的关键,若管理混乱,僵化管理,流于形式,不仅不能发挥站点优势,还可能成为医院负担;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有效实施反馈是重点;③注重开放与创新,医科模拟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涉及技术、领域较广,具有较强的提高空间,教学工作应集思广益,鼓励开放与创新;受教育学生自身体会是站点效用的具体体现,又因医科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能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站点教学人员应予以重视,促进站点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杰,刘胜,都微微,等.教学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运行及管理模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656-2658.

[2]郭红霞,陈红.仿真模拟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3,27(9):2939-2941.

[3]尹悦,韩霏,郭凤林,等.医学模拟教学课程体系的效果评价[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02):156-157.

[4]刘丹丹,孟秀香,苏红,等.临床实习前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集中强化训练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09):198-199.

上一篇:农业技术信息范文 下一篇:广告学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