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1 17:44:54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篇1

特色科室――针灸科

该科突出传统针灸特色,开展对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科100多种疾病的治疗,擅长治疗各种瘫痪、痛证。特别是对中风病的治疗。对于中风,该科除了保留传统特色的针灸疗法外,还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及治疗技术,对中风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系统、科学的功能训练,尽最大程度降低病人的残损,恢复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被誉为“瘫痪康复之家”。

知名专家

黄鼎坚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及学术继承人导师。主治:面瘫、面痛、头痛、眩晕、中风偏瘫、失眠、肌肉关节痹痛及临床常见之胃、肠、胆、肾绞痛等急痛症,疑难杂症如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病症、顽固性呃逆、慢性泄泻等胃肠病症、运动障碍等。门诊时间:每周一至周六上午。电话:0771-5848799。

庞勇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西名中医,针灸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主治:中风、眩晕、各种瘫症、痛症及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病症。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电话:0771-5848507、5848575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重点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设有部级重点学科1个 (传染病学),省(市)级重点学科1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4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3个。该院对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癫痫、糖尿病和各种肿瘤的诊治,对脑外科、血管外科、手外科、高危妊娠的诊治及创伤救治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特色科室――内分泌科

该科是重庆市卫生局批准建立的重庆市糖尿病中心以及肥胖防治中心。其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他如肾上腺疾病、垂体性疾病,在西部地区也处于先进水平。该科在国内率先报道禁饮加压试验诊断尿崩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特发性阿狄森病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知名专家

邱鸿鑫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甲亢、尿崩症。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舒昌达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际人工器官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治糖尿病、甲亢、尿崩症。门诊时间:每周一下午、周二上午。

张素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擅长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主攻糖尿病。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邓华聪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内分泌学会委员、重庆市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主治糖尿病、甲亢、尿崩症。门诊时间:每周一、五上午。

李启富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糖尿病学会委员。主治糖尿病、肥胖。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该院拥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科、心胸外科、代谢病与内分泌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医院第五位。精神病学科是国内精神病学的主要创始单位之一。心胸外科在新生儿、婴幼儿各种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根治手术,瓣膜外科冠状动脉外科、大血管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普胸外科等各种胸心外科手术效果好,手术总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特色科室――精神卫生研究所

该学科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目前开设有神经症、情感性疾病、儿童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成瘾行为、头痛失眠等各种专科门诊及精神科综合门诊。该科在精神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精神药物中毒的药物分析与诊断,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测评精神疾病的认知功能,以及在精神应激的心理应付、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等方面,居国内领先行列。

知名专家

李凌江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精神应激相关疾病、精神病的诊断与治疗模式等研究,尤其擅长心理治疗。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张亚林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合作研究中心成员。主治神经症、精神病。擅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郝 伟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篇2

重症医学科是一为临床各科室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高危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和支持的重要保障平台。为了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要求XX年将对照三级医院要求对重症医学科进行规划,虽然难度较大,但全科室人员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现将工作计划呈报给各位领导,望审批指正。

一、人才队伍建设:重症医学科(ICU)是一支年轻化、朝气蓬勃的队伍,还是一个儿童时期,还未发育健全,行走还不稳定。要想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专业人员来适应科室发展,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ICU有固定医师3名,护理人员9名。争取在上半年前能引进ICU住院医师1名、续派出1名人员进修学习。护士可从我院护士中挑选优秀者,知根知底,利于科室快速发展。目前医师队伍中有1名副主任医师,2名住院医师,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建议领导加大我科室人员的培养或该类人才的引进。

二、设施、设备的利用与引进:ICU集中了诸多高端医疗设施及设备,可对各种类型危重患者集中救治,实现多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目前我院ICU拥有的医疗设施、设备有:多功能床8张;防褥疮气垫床4张;呼吸机4台(包括有创呼吸机3台,无创呼吸机1台,);监护系统包括中央监护仪及床头监护10套;GE除颤仪1台;输液泵及注射泵台共15台;电子降温毯1套;振动排痰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空气压力波治疗仪1台;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1台;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

1台。由于现在医学发展较快,治疗危重患者的方法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实用。现在床旁气管插管对危重病人来说,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因此建议领导们在2017年给ICU添设一台可视喉镜,便于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插管,更快更好地为危重患者服务,挽救他们的生命,造福老百姓。

三、业务技术发展:目前我院ICU已成功独立开展起来了,受益匪浅。有许多我院以前没有的新技术、新项目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血清乳酸动态监测及APACHEⅡ评分对危重患者预后与疗效的评价;深静脉穿刺置管肠外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危重病补液;脓毒症血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有创和无创以及转院呼吸机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等等。在开科这一年多来,ICU每一天都在开展新技术,遇到新的挑战,上一个新台阶。ICU业务技术的发展空间极大。我们不甘落后奋力直追。在不耽误正常工作情况下,积极参加部级、省级的各种ICU学术会议或培训,紧跟国内ICU发展形势,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临床。2017年预备与总院脑外科联合,开展脑出血、硬膜下血肿手术,术后直接送人ICU进行监护,为边远山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科研及业务学习:ICU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2017年将继续倡导学习之风,定于每周四下午17:00举行科室内业务讲座,同时有记录。不定邀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ICU专家来我科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室2017年要求要有论文和论著发表。鼓励外出学习归来

者要有一次讲座,多组织科内病历讨论。不定期举行科室内操作技术考核、理论考核等,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继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同时严格规定患者家属探视制度,严格消毒隔离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严密监控VAP、导管相关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成立专门质控人员,随时督促检查。每日均有院内感染监测记录。

六、落实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加强科室管理:严格执行危重病人管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医师值班制度、ICU患者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危机值报告制度、ICU常见危重症护理常规等。继续落实并严格执行ICU各级医师、护士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ICU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清洁、保养、维修管理。大力开展及支持优质护理服务。

七、严格贯彻执行医院关于加强急诊急救建设,确保急诊急救的高效高质、建立高效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为危重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为宗旨的发展方针之一,也是医院重点建设和打造的新型学科。为了能适应医院的发展规划,目前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已打联,这样医护人员可轮转学习,提高急诊急救能力。同时也大幅度的为急危重病人开通了绿色通道,赢得了急救时间。力争在2017年内培养一支急救知识丰富、急救技能过硬、不怕吃苦、愿意投身于我院急救事业、有灾难或突发事件能拉得出去、在院内能规范进行危重症救治的急诊急救队伍。减少危重病人在院内院外突发死亡,引发的事故纠纷,提高抢救成功率。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篇3

*,男,汉族,中共党员,*年2月出生,*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河南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河南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河南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

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作为新乡医学院精神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志授业解惑,载德育人,呕心沥血勤耕耘,一片丹心铸师魂。他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他恪守师德,从严执教,备课认真,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生动易懂;他关爱学生,无微不至;他不仅是学生心目中的育人楷模,更是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级又一级的学生,开启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智慧的心门,被师生们称为“学生的引路人、学术的带头人、师生的贴心人”。连续多年来,他所带的研究生全部按时毕业,其中大部分考上了博士研究生。他的学生现已分布全国各地,成为当地精神卫生学科的技术骨干。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篇4

1.1 SICU对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 除掌握外科系统各专科疾病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ICU基本理论知识;必须掌握常规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最好能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掌握各种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掌握危重症医学的核心技术,如呼吸支持技术、循环支持技术、心肺脑复苏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等[3];仔细观察患者,高度警觉各种意外,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1.2 国内外综合性ICU患者的医疗管理 一般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3种模式[4]:(1)开放式:患者的加强医疗由专科医师或科室负责,ICU以护理人员为主体,她们根据专科医师的要求进行工作,ICU兼职医师只负责对患者监测;(2)封闭式: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会诊,进行协调解决;(3)半开放式: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和专科医师共同管理,其中专科医师负责专科情况;各种模式均各有利弊。

1.3 我院SICU管理 我院SICU则由麻醉医师管理,采用半开放式医疗管理模式,本文根据笔者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型综合性医院SICU管理,以便为今后改进其管理提供参考。我院是拥有517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科室主要有普通外科、普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等,SICU为单设、行政独立建制科室,设置床位6张,收治全院手术科室重危患者。采用准成本核算及行政管理模式,医院聘任一名业务技术过硬的麻醉医师兼任SICU负责人,主持日常工作,麻醉科全体医师参与SICU值班及查房,全面监测分析并维护仪器设备正常运作,保障患者急救复苏,侧重维护患者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内稳态平衡,实施有创性监测、静脉营养和重症支持指导护理,患者发生重大病情变化,通知专科医师到场共同参与抢救。具备较强专科处置能力的专科医师随患者转入而进入SICU工作,具体负责患者专科疾病及手术并发症的诊治,专科医师随患者好转撤离SICU回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上海市徐汇区中心一医院SICU新成立一年来按该模式运作,有效地提高了外科系统重危患者救治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经验总结

2.1 该管理模式的优势

2.1.1 可以充分发挥麻醉科医师专业特长 中型综合性医院SICU收治对象多为普通外科、普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等手术科室行大手术或术前有内科合并症的患者以及围术期发生并发症需行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支持的重危患者,这一收治范围加之麻醉医师专业的特殊性和独特的技术能力决定了麻醉医师管理SICU具有很多长处。

由于麻醉医师接受的专业技能培养和长期积累的监测、复苏、药理知识,并经常接触外科系统各种重危疑难患者的麻醉与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测使之具备处理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及水电解质紊乱等重危患者的专业特长;同时,一个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能熟练使用呼吸机、监测仪、除颤仪、微泵等仪器设备,并了解各监测参数所传达的信息。另外,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除麻醉专业医师外,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实施气管插管复苏技术的医务人员是凤毛麟角,在中小型医院更是流于形式,短期内普及或刻意要求其他专业医师达到上述条件既有难度,更不现实。再者,由麻醉医师负责患者围术期处理,对其病情变化的判断比较准确,在治疗观点上比较统一,围术期治疗衔接紧密,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避免造成围术期治疗中断或急剧波动;还有SICU可兼顾术后恢复室的功能,使一些高龄手术麻醉患者得以安全恢复,避免麻醉严重并发症,如恢复不顺利可在SICU进一步加强治疗。

2.1.2 可以促进麻醉学科发展 重症监护是现代麻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医科大学教案中重症监测治疗学也作为麻醉教学的一部分,有学者建议凡以临床麻醉、加强治疗病房(ICU)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麻醉科应考虑易名为麻醉及危重医学科[5],一方面有利于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临床科室。麻醉医师管理SICU后,将一改其长期以来以临床麻醉工作为主的局面,对其知识结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其不断学习及实践,努力提高认识来解决面临的种种困难从而带动学科发展;另一方面,麻醉医师在SICU中掌握的知识对临床麻醉工作也大有裨益。

2.1.3 可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 不仅可节省人力,而且可使外科系统重危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随着加强监测治疗概念的普及,ICU已成为衡量一所综合性医院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作为一个急救、复苏、监测、治疗单元,ICU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危重医学的实践基地。由于外科系统重危患者的复杂性,单一学科难以胜任全部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体现了麻醉医师的主导作用,又吸引了手术医生的直接参与,加强了各科室对SICU的理解、合作和支持,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因素。

2.2 该管理模式的不利因素

2.2.1 SICU难以协调与其他各科的关系 由于麻醉学是近30年才得以迅猛发展的学科,其社会地位和知识、技能常不被兄弟学科认同,由麻醉医师管理SICU并决定治疗方向,其他科医师一时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工作上的不合作或抵触。我们在实践中遇到过类似情况。SICU创建阶段,就希望得到其他科室的充分信任与了解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时间,需要SICU医护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加强SICU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勇于承担相应职责,取得各科室信任和支持,才能逐步打开局面。这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实践,同时需要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

2.2.2 麻醉医师难以处理专科问题 由于我国麻醉医师长期以临床麻醉工作为主,缺乏手术室以外的工作经验,而ICU多为危重疑难患者,涉及面广,加之现代医学包罗万象,麻醉医师不可能成为医学全才,难以全面精通各专科疾病具体知识,对专科疑难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支持的措施,可能延误及时的专科性处理;加之历史原因,麻醉医师队伍良莠不齐,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少。因此,SICU医护人员应与各专科保持密切联系,以保障专科问题的处理。

3 讨论

3.1 如何保证外科系统重危患者顺利进入SICU救治 在经济核算方法上可实行双计经济核算政策,即SICU不计算实际的收入,收入按患者来源归属各专科,而重复记在SICU的账上,并可将这一虚算收入作为考核SICU的指标之一,同时适当提高SICU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这样一来SICU的患者可能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增加,既维护了原科室的经济利益,又保证了SICU的经济利益,医院的总收益也会随之增加;SICU的功能也得以充分发挥,既有利于重危患者救治,也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采取这种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应完善各种制度,如严格入室指征、畅通患者的转出途径等,该权限应由SICU掌握,以避免不合理利用:虽然住入SICU的患者不少,可能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其中不少患者的病情并不需要或本不应该享受SICU的高质量加强监护服务,且可能使得真正的重危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以致SICU的现代化设施与技术力量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3.2 非封闭式SICU医师是否需要专业化 通常当外科系统患者度过重危阶段后即从SICU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因此SICU只是重危患者的中转站,是重危患者阶段性护理治疗的重要枢纽,将非封闭式SICU专门设科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认为这样既不利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各专业的发展,亦必将阻碍SICU发展。半开放式SICU专职医师必将失去其原有的专业特长及优势,因而其依赖性亦会日渐增加,分析过细往往导致知识面过窄及鉴别能力过低,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提高是严重障碍。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并无危重病医学专业设置,更没有设立研究生学位;ICU有多专业的特点,在中国至今仍未解决其归属[6],也没有自己的培训、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造成ICU专业人员无法晋升,必然导致学术队伍极不稳定。ICU人才流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事危重病医学的医护人员工作繁忙,责任重大,精神压力大,如果在待遇上没有一定的提高,很难吸引人才专心从事这一专业的工作。在现阶段,对ICU的管理应采用准成本核算及行政管理模式,尽量给予ICU人才相应的待遇。非封闭式SICU应在行政上独立,以便于切实加强管理,业务上是麻醉学科范畴。

3.3 如何进一步提高SICU整体管理水平 具体有以下几点:(1)医院行政支持SICU,甚至在创建初期行政上直属院部领导,以利于形成良性机制及有效运转。再者,明确麻醉医师在SICU中的地位,予以相应治疗决策权;建立规范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予以SICU管理者相应的管理权力。同时配备功能齐全的各种仪器设备。(2)麻醉医师应不断消除差异方能胜任SICU工作,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故而必须加强对进入SICU的麻醉医师的专科轮转、ICU理论及技能培训,强化其对危重症知识的全面认识,拓展其知识面,尤其是各种危重症的诊治、抗生素以及各种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营养支持和免疫支持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7],同时要对进入SICU的各专科医师进行多科协作重要性的教育,减少意见分歧,避免不合作态度,提高他们使用SICU的技巧。(3)护理工作的管理是SICU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SICU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和专业化的护理队伍,要求有较高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同时还应熟练掌握监护技术,熟悉各种ICU医疗设备的使用等。(4)妥善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尤其要协调好与各专科医护关系,增进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消除SICU与其他科室的思想隔阂,以争取各专科的最大支持。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及众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亦相当重要,故不断提高交流技巧与沟通能力也是SICU医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总之,SICU是一个很特殊的临床科室,如何使其高效运作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萧正伦.重症监护病房的进展与危重症监护医学.新医学,2000,31(5):305.

2 王谊冰.在我国综合医院发展危重病医学和建立ICU不同模式的比较.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6,10(2):169.

3 肖正伦,覃铁和,黎毅敏.危重病监护医学与ICU.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32-33.

4 邱海波,陈德昌,陈俊豪.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2):83.

5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81.

6 杨劲松.重症监护病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新医学,1998,29(2):105.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篇5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建设设计

【Abstract】intensive care unit, known as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n some places, the English full-called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s now required as part of the hospit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 advancement of increasingly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 construction design

引言

重症监护病房的设计,国内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但是重症监护病房,由于它应用对象的特殊性,在建筑设计上也存在着特殊的要求,而不像其他专业科室有单纯一张床位就可以开展医疗活动了。目前我省的重症监护病房存在两种现状,一是在原来现有病房的基础上,稍加改造,添置一些必要的设备,即作为重症监护病房。这种病房必然会存在通风、采光、噪音、隔离等诸多问题上的缺陷;二是在新建的病房中规划出一部分甚至一楼层作为重症监护病房,宽敞明亮,让人耳目一新,但细看内部设计,亦缺陷多多,新病房落成即存缺陷。最近笔者参观我省一新落成的大型三甲医院ICU,宽敞明亮,设备精良,但从使用者和一从事多年ICU工作的专业人员角度来说,亦存在诸多瑕疵。就ICU病房的设计要求,国外曾有专门的指南文件,国内中华重症医学会也曾于2006年4月了“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其中就ICU基本要求、专业要求、人员配备、建设规模等分别作了说明。笔者有幸于2004年3月去澳大利亚奥斯汀医院参观学习,亲自体验了国外在指南指导下的ICU病房的设计,设计草图出来后,除满足建筑部门、消防等要求外,还要经过反复修改,图纸公开张贴,使用科室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可以就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付诸建设。他们的口号是“我们大家的科室”,与我们的设计产生过程由设计人员、单位分管领导和科室主任通过的程序有较大区别。目前我省的危重病专业的发展日臻完善,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日渐普及,因此有必要从医疗专业人员的角度就病房的设计中暴露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1.ICU病房场地要求

ICU患者在病情最严重时,需要实施多器官的床边支持阶段,呼吸机、血液净化装置、数台微泵输液泵、引流装置等设备围绕在病床的周围,临时还可能需要将超声、X线设备等推至患者床边进行检查,因此强调每张床位的使用面积至少应21m2。但也不是越大越好,要考虑到工作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半径。床位之间要紧凑,尽量减少无效面积。

2.ICU病房设置规模

从床位设置上,ICU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指南建议ICU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8%,重要的是要8~12 张床为一个单元(模块),危重病医学科由数个单元(模块)组成。每一单元可以建一中心站。中心站地势上高于病床,更便于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数个单元建设在一起,便于资源共享,尤其是设备。这种模块化的设置为以后临床中收治患者的分类管理、分批分阶段根据需要无菌操作、隔离等提供了便利。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医院总的床位数达到了指南和医院收治危重患者的要求,但20~30张床位构成一个 “unit”,不便于管理,存在患者之间交叉感染 、病室内噪音不断等诸多问题。

3.洗手―简单有效的控制院内感染

ICU是院内感染中心区。院内感染也是ICU病房的一大突出问题。控制院内感染最积极有效、价廉的措施是做好医务人员的“洗手”。洗手既是保护患者,减少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医务人员自身的需要。因此在病房内应该多设计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装置,方便医务人员洗手。这一点十分重要。而很多单位重症病房,包括新建的病房在病床附近基本没有洗手装置,仅仅在治疗室有;有的安装不在显眼方便的位置,这显然不符合重症病房的建设要求。

4.充分利用床边紧急呼叫系统, 提高抢救成功率

床边紧急呼叫系统未连接到医生值班室。在重症病房经常见到的情景是:深夜,医生已经回到值班室。患者因病情危重,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有经验的护士首先想到的是床边紧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而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怎么通知值班室的医生来指导抢救患者呢?自己做主,继续抢救再说?或停下抢救,通知医生后再回到病床边一道抢救?患者能耐受的缺氧时间就5~6 min!如果将每床边的紧急呼叫系统连到值班室,就可以在观察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的同时告知在值班室的医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隐患。这项设施相对于ICU动辄几十万元的设备投入来说,其增加的部分是很小的。

5.科学选材,降低噪音,不要让病房成“厂房”

墙面地面建筑使用材料要有降噪性能,设计要符合降低噪音的要求。在敞厅式布局的ICU内,呼吸机压缩机的轰鸣声、医护人员的讨论声、烦躁患者的声和监护设备的报警声等等使噪音污染成为ICU内的一大突出问题。噪音又加剧了“监护病房综合征”的发生,影响了患者的休息,使患者更加烦躁。我们尽管做不到将ICU内的噪音标准控制在45分贝以下,但应该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结语

以上就重症监护病房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从使用者的角度作一探讨。现代化的病房建设,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为医疗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同时还要注重人性化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需要,还要考虑患者家属的需要,医疗工作者的需要。这就要求在设计上应该是建筑部门、设计部门、每位使用者共同参与到图纸的产生过程中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9):641-643.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篇6

关键词:“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急诊医学;渐进式教学

急诊医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边缘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样,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急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做一简述。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1]。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2]。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4]。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5]。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见案例1~2)。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案例1:急性腹痛。病史:李某,男,33岁,因“上腹痛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且持续性胀痛,初始尚可忍受,至次日晨加重,并出现左腰背放射性痛,进食后加重。遂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资料不详),腹痛不能缓解,故急送我院急诊内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极差,近两天未进食水,小便偏少,大便未排,体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7.2℃,P:11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精神差,自主,急性面容,面部无红斑,眼睑无水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感。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平,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N:0.88,L:0.10,Hb:117g/L,Plt:88×109/L;ESR:63mm/h;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8U/L,AST:10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4.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65mmol/L,Mg2+:0.92mmol/L,BUN:18.14mmol/L,Scr:110.40umol/L,UA:470.1umol/L,Glu:12.69mmol/L,HCO32-:18.80mmol/L,AMs:1147.0IU/L。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B超显示:胰腺体积增大,局部液体积聚,建议CT检查;腹部平片:肠腔气体积聚,余无明显异常。

(1)根据现病史,请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②该患者上腹痛的病因可能是什么?③上腹痛的诊断思路是什么?④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⑤作为急诊内科医生,需要给患者进行哪些治疗?

(2)根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请学习并思考:①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②该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③该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④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⑤作为住院部接诊医生,如何开出治疗患者的临时医嘱?⑥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2:案例1中患者李某入院后的病情汇总如下。

病情发展:患者入院12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极度烦躁,胡言乱语;呼吸困难;无尿。体格检查:T:38.5℃,P:140次/分,R:38次/分,BP:13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发绀,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干音、痰鸣音,双肺底有湿音,心率140次/分,律齐。肠鸣音消失,余腹部查体不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8.9×109/L,N:0.89,L:0.10,Hb:117g/L,Plt:68×109/L;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6U/L,AST:11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5.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55mmol/L,Mg2+:0.92mmoL/L,BUN:31.14mmol/L,Scr:340.40umol/L,UA:510.1umol/L,Glu:21.69mmol/L,HCO32-:16.80mmol/L;血气分析:pH:7.31,PaO2:52.1mmHg,PaCO2:28.3mmHg,BE:8.9mmol/L,SaO2:83%。(1)根据上述信息,请学生学习并思考:①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何考虑?②试分析该患者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及机制?③目前的诊断?④目前的处理?(2)通过对案例1、2的分析应达到的目标要求:①掌握腹痛的常见原因;②掌握上腹痛的诊断思路;③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④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⑤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6]。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急诊医学教学中,以症状为纲,形成急诊医学的诊断思路;以疾病为重点,掌握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掌握常规的急救技能。夯实急危重症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急危重症的诊疗思路、掌握急危重症的急救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对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以症状、疾病、急救技能为核心,与各专科形成互补。此教学适应现代教学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在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亮,熊建琼,刘明华.急诊专科医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J].中国急诊医学,2005,25(10):744-745.

[2]张鸿,代华平.PBL教学法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0,11(3):53-54.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2013,14(11):65-67.

[4]王长远,秦俭.加强急诊医师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757.

[5]赵威,李俊杰,尹文.EBL联合PBL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9-13.

[6]向强,刘明华,文亮.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思路和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50-52.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篇7

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起源于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文化相关,由此普遍要求医院能够为病人提供的全方位护理。无陪护模式配合限制性或其他类型的探视制度多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随着医学专业的细化,疾病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也日趋完善,因此需要建立适应专科ICU的无陪护管理模式及流程。国内对专科ICU无陪护模式及探视制度的管理尚无统一的规定,本文旨在借鉴ICU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为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无陪护管理提供依据。

1.概述

(1)无陪护理模式 重症监护病房的无陪护管理模式是由护士承担病人的病情观察、治疗护理及生活护理和心理照护,多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中,因收治病人的病情危重,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或者需要呼吸机、床边血滤等仪器治疗,为防止感染而严格控制家属留陪。

(2)护士准入资质 在欧美,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急危重症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国内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也日趋完善,并在逐步建立专科ICU护士的准入标准,使我国的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培养与ICU的发展相匹配。

(3)患者准入标准 本专科疾病范围内的急危重症患者,需要重症监护治疗。

2.专科重症监护无陪护病房实施的优势

(1)分担家属的压力。国内的诸多独生子女家庭,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个老人,不仅要照顾病人,而且还要兼顾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照顾病人的过程是繁重、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要具备一定技术性的工作,给家属带来巨大的压力。

(2)保证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疗效。无陪护病房的实施要求护士全面参与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在护理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病人各大系统的病情外在反映,观察重点并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效的控制病情。

(3)提升护士的专业程度。目前的重症监护病房缺乏足够适应专科ICU护理的高素质护士,因收治病种的专科化程度较强,因此对护士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必须掌握胰腺炎液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需熟练掌握动脉穿刺抽取血气分析、肠内肠外营养输注的护理等专科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也极大的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程度。

3.无陪护病房实施的难点

(1)人力资源配置数量 合理的护理人员数量是配置基础,参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版《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床位数与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比为1:(2.5-3)以上。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床位利用率应不超过80%,以满足医疗运行和院感规范的需要。关于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护患比的核算方法,目前国内常采用以下的四种方法。

a.以病人的需要为基础评价护理工作量 NAS(Nursing Activities Score)可反映81%的护理工作量,认为一名护士可以护理一名NAS评分为46.5分的病人[2]。

b.以护理问题为基础评价护理工作量 ICNSS(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其核心是应用量表来计算护理工作量,认为评分在16-22分时,可以采取的护患比为0.5:1,评分在23-32分时,护患比为1:1,评分在30-40分时,护患比为1.5:1,>40分时,护患比为2:1[3]。

c.根据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APACHE Ⅱ(The 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是指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生理参数等加权或赋值,量化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我院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采用的该评分法对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进行评估,间接指导护士的人力配备。但是有研究表明,其评价出的疾病严重程度与所需的护理工作不成正比,加上各种抢救仪器及治疗护理措施的应用,该方法评估护理工作量并不能客观的反映护士的工作负荷[4]。

d.根据治疗干预措施所消耗的护理时间进行配置 TISS 28(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28),有研究表明其只反映了43.3%的护理工作内容,用来评估护理工作时间欠缺合理性。

(2)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ICU是借助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人进行治疗和监护的特殊病房,其知识更新快,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和普通病房的护士相比应具备更高的学历、职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护士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够胜任。有研究表明,ICU护士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个性特征、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三个纬度,共13个要素。

a.个性特征纬度包括责任心、关爱利人、身心素质、压力应对、爱岗敬业。

b.知识技能纬度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判断和应变、主动学习、医疗器械使用、法律意识、护理操作技能。

c.人际交往纬度包括人际沟通和合作性。

(2)护理工作内容配比 护理工作内容繁琐,文书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时间。在大部分医院,输液配制中心的建立仍旧是很困难的,病房的护士承担着大量的液体配制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人力资源。

(3)对医、护患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a.沟通对象的多元性 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其家属群体众多,尤其是家庭关系复杂的群体,医护人员需要在家属群体中甄别出重点沟通对象,才能够保证沟通能够有效进行。

b.沟通内容的复杂和多样性 沟通的内容包括病情变化和进展,特殊治疗,费用等,沟通的内容常包括了重症患者在监护病房中的点点滴滴,医护人员对沟通内容把握的完全性程度会影响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和依从性。

c.封闭式管理带来的困难 与西方国家很大的不同在于我国的家庭观念比较重,家人生病放下工作也要陪护在床边,无陪护管理让家属对病人在重症监护病房受到的生活照顾而担忧,如果生活护理中的细节不到位,常常会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家属对医疗护理的信任度。

d.沟通的投入不足 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工作量太大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e.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差异性 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沟通技巧培训,以及对沟通的主动性不够等会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

4.探视管理

合理的探视制度是重症监护病房无陪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现有的探视制度分为限制性探视和开放性探视两种。

(1)探视制度的类型

①限制性探视制度(Restricted Visiting Policy,RVP)是指对探视人数、探视开始时间和探视持续时间等均加以限定的探视制度。此种探视制度在国内外广泛性被采用[8]。其优势在便于医护对患者家属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工作的安排和规律患者的休息时间,缺点是不够人性化,容易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增加纠纷发生,加重了医护人员沟通的负担。

②开放性探视制度(Unrestricted Visiting policy,UVP)是指对探视频次、探视持续时间及探视人员数没有限制,更符合患者和家属需求的探视制度。其开放性是相对开放,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包括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9]。此种探视制度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结合预约探视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家属获得更多的患者信息,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2)探视时长 国内的调查数据少见报道,有研究表明,56.1%的家属希望探视时间在30分钟以上,病人病危或濒死时,家属可按照意愿留陪床边而不受探视时间的限制。

(3)在现有的ICU探视管理中限制性探视仍然占主流位置,影响开放性探视实施的相关因素有:

①患者感染的风险 大部分医护人员担心开放性探视会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但有研究表明延长探视时间不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②护士的意识 很多的护士不支持开放性探视是担心有家属在场的情况下操作会增加自身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开放性探视中护士用于沟通的时间增加,80.4%的护士认为开放探视会增加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负担。

③患者和家属 研究表明,不被允许接近患者会增加家属的不安全感,医护人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影响家属的感受。

(4)开放性探视的实施方法

①制定完善的探视制度

②提升护士自身知识储备和沟通技巧 帮助护士认识开放性探视带来的益处,向护士提供沟通相关信息和探视教育项目,对于开放性探视的实施很有必要。

③提供完善的探视服务设施 除医护人员的直接宣教和沟通外,可提供宣传册、卡片、传单、专用网站等,设立专门的家属休息区,并提高其舒适度,提供电视、宣传海报、计算机查询等设施。另外,针对家属开展进行定期的、定地点、定内容的医护沟通,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健康宣讲。

④探索多元化的新型探视制度 实施预约探视、分段探视、电话探视、视频探视、走廊探视等新型探视制度。

5.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无陪护管理的探索方向

急危重症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是医学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已经逐步设立除综合ICU外的专科ICU,如CCU、神经外科ICU、神经内科ICU、呼吸内科ICU、胸外科ICU、急诊科ICU、新生儿科ICU、胰腺外科ICU等。专科ICU的建立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专科的发展和专科护士的培养。专科ICU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是以参照综合ICU的规范来进行的,但如何实现无陪护管理的最优化人员配置及加强团队建设和专科培训尚有待于广大的护理管理者的悉心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J],2006,44(17):1156

[2]杨立威,李文涛等,重症监护室探视制度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J],2014,49 (7):871-873

[3]黄津芳,王欣丽等,ICU护士胜任特征模型研究,中华护理杂志[J],2009,44(11):1030-1032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篇8

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及建设方的重视,但是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仍然难免欠缺,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的效率,这源于设计师对实际应用的了解不够深刻,也源于一些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尤其体现在一些功能复杂并有较高专业要求的建筑中,方方面面容易导致不完善。例如医院的ICU,在实际的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有:收入转出体系不完善, 患者普遍具有ICU综合征,ICU患者家属负性心理状态普遍,护士抑郁情绪严重——ICU病房抑郁发生率高达52.9%,ICU内感染高发,专业ICU医疗人员的缺乏等等。在这些问题的根源上,ICU的功能设计和环境设计都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引导性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对ICU综合问题的研究,引起广大设计师和建设者对ICU人性化设计的重视和探索。

关键词:ICU人性化设计ICU功能设计ICU环境设计

The Thinking Of ICU Design From ICU Reality Problems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umanization design more and more designers and construction attention, but in some key details still is deficient, and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efficiency of using,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designer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found enough, also originated from some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policy. Especially in some complex functions and high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in all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easily lead to imperfect. For example, the ICU hospital,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xposed problems: income transfer system is not perfect, patients generally with ICU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ICU negative psychology of family members of state generally, nurses depression severe -- ICU unit high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52.9%, ICU in infected, professional medical staff lack ICU. At the root of these problems, the ICU function design and environment design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even,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ICU by the integrated problem study, cause the majority of designers and builders of the ICU humanization design attention and exploration.

Key Worlds: ICU humanized design, ICU function design,ICU environ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F7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医疗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领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精神层次的提高,医疗建筑也要求紧随新的医疗技术流程,并从各个细节体现对人文的关怀和重视。病人空间的舒适和宽敞越来越被重视应用在医疗设计中。然而正如医疗制度的不完善,医疗设计也有诸多需让人深思和完善的地方,甚至一些尤其需要人文关怀的地方——例如ICU。

ICU——即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在大部分公众和患者家属的心目中,ICU是一个神秘并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因为他是一个距离生命终端最近的地方,因为他里边各种高端的抢救监控设备,因为一个“ICU重地、闲人莫入”的牌子,把家属焦急忧虑的心挡在了十万级的净化区域之外,因为他昂贵的价格,因为里边充满对生命的挣扎与无奈,因为里边紧张、恐惧、冰冷的氛围……。

从20世纪70年代起,ICU在我国各地医院逐渐建立,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才成立危重病医学分会。2009年1月19日,重症医学科正式成为一个与内科、外科等并列的独立二级学科。根据我国医疗体制特点,较多建立以抢救为主的综合性或中心ICU(统计资料显示约占总数的1/3左右),将涉及多个学科的危重患者放在同一个医疗单位进行监护抢救。随着各专业学科的快速发展,在大型医院,由于危重患者数目多,一些专科ICU亦相继建立和发展, 外科加强监护病房(SICU)、儿科强监护病房(PICU)、急诊强监护病房(ECU)、心内科强监护病房(CCU)、心外科强监护病房(CSICU)、呼吸强监护病房(RICU)、血液科强监护病房、神经外科强监护病房(NSICU)、婴幼儿强监护病房(IICU)、新生儿强监护病房(NICU)、肾脏科强监护病房(KCU)、内科强监护病房(MICU)等。

ICU床位数的比例、设备完善度、人员素质以及抢救效果,已经成为判断医院总体水平的标志之一, 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卫生部评审医院级别的标准之一

正文

危重病医学近些年在世界范围以及在我国都得到很快发展, ICU成为许多医院,特别是大型或超大型医疗中心投入和发展的重点。危重病医学的急速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收容转出体系不完善,制度不严格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明确规定了ICU的收治范围:

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上一篇:雷电灾害防御范文 下一篇:畜牧业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