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58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1篇

在对医疗水平评价方面,有的系统采用了4项内容,即门急诊人次、出入院人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率;有的系统则有多达23项的评价内容,包含了诊疗数量、病例分型、诊断符合、出入院符合、危重症及抢救成功率、医疗事故或投诉发生数量、床位使用及周转、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接受外单位人员进修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在本研究的24套评价系统中,有2个系统提出对技术特色的评估,采用的方法基本是申报单位自举代表本专业特色和较高医疗水平的病种诊治情况,由评审专家根据材料进行评价。

分析与讨论

1学科评价应体现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

临床医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质量,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临床医学专业领域内构建临床技术特色,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扩大专业技术的学术影响度和社会知晓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因此,临床医学学科的评价评估应紧紧围绕并体现出学科的核心任务。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级临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比较广,包括了医疗、科研、教学和学科队伍等反映临床学科基本功能的指标,但是医疗水平和质量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并不高,从而使学科评价的重点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有所不一致,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在学科评估指标中对于学科建设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应紧扣临床学科的建设目标,体现出医疗技术水平及诊疗特色等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突出临床学科的核心功能即临床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及技术特色;通过指标设置及权重,强化临床医学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质量属性。

2学科评价应着重考量临床技术特色

临床技术的“特色”的含义包括2个方面:一是指这种技术具有先进性,具有优良医疗质量或具有独到性;二是指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度,得到了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这种基于某种疾病诊疗项目的特色医疗技术是临床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内涵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评价系统样本中,只有2套系统对临床技术特色进行评价,说明对临床技术特色的评价还需引起关注,要引入有关技术特色的评估内容,并以此作为建立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术优势和培养人才的行为导向。

应正确把握和评价临床学科建设中科研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项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级学科评价的重点,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标的1/3,评价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专利和科技奖励等,尤其注重被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过高的科研指标权重既不利于倡导建立着重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导向,也反映出目前医学科学研究中存在着重基础、轻临床的现状。而以作为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成效主要评估指标的偏差,更忽略了临床科研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科建设的评价必须包括有临床科研的水平和相应成果。要观测科研项目与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课题的连贯性,鼓励开展具有当地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建立规范化诊治的研究和针对临床方法缺陷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应凝练学科评价指标,突出学科核心功能

本研究所收集的各级评价系统中的指标涵盖的内容均比较宽泛,涉及科学研究能力及成果、学科带头人及团队、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教学能力及成果、经济运营、运行机制及管理、科室管理、学科规模、精神文明状况和经费管理等方面,评价内容看似全面周到,但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首先,评价指标和内容过多,反而会弱化或掩盖了对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即医疗技术水平和技术特色的评价;其次,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越能反映学科建设的成效。

在比较繁多的学科建设任务及相关影响因素中,要对临床学科建设的成效功能和影响学科建设成效的因素进行区别,突出目标管理及其成效,并以此作为评估指标的主要内涵;对科室运行、管理机制、单位支持等过程管理或支持要素予以适当淡化。因此,评价指标系统应能够紧密切合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构成要精炼,要点要突出,指向要明确。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角度;儿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引言

工作价值观(OccupationalValues)是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关研究中认为[1],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个人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是人在从事工作活动时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对人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对社会上各种职业所具有的优势、职业所具有的意义、职业重要性的内心尺度衡量[2]。通过工作价值观的角度,能够使管理者了解属下的工作态度和动机。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法,而工作价值观的取向不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效果产生影响,还对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工作价值观角度下儿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

1工作价值观角度下的儿科学科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有积极方面的变化,也有消极方面的变化,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儿科学科作为综合性医院不可或缺的建设方向,是综合性医院建设的核心和焦点。

1.1完善儿科学科体系

儿科学科体系的组成中有门诊、急诊、病房等,这是儿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的建设,就会造成连锁性的不良影响[4]。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对体系的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影响,医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在门诊定定时出诊,在急诊中为患儿提供专业的诊治,在病房中关注患儿的治疗进展,无疑对患儿的健康带来的促进的作用。同样,护士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会以为患儿服务为中心,为患儿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从而减少了与患儿家长之间的纠纷。因此,儿科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发挥高度的责任心会促进儿科学科体系的完善。

1.2优化儿科就诊流程

医院的就诊流程固定,儿科学科的就诊过程属于其中的分支,因此,无明显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发现儿科就诊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如为减少家长的排队候诊,可以设立儿科绿色就诊通道,让家长提前预约,分层挂号,为保证患儿能够及时接受到治疗,可以延长服务时间,从而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使患儿接受更为便捷的诊疗[5]。

1.3加强硬件设施

建设儿科的建设中离不开硬件设施,儿科的硬件设备是科室发展的基础,但在建设中,要具有符合儿科患者特点的检查和治疗设备,保证患儿在入院后能够节接受有效的治疗。在儿科硬件设施建设中,医护人员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主动对现有的硬件设施进行维护,爱护、保养设施,使患儿在需要设施时能够使用。

1.4改善儿科就诊及住院环境

儿科就诊环境和住院环境不仅要符合患儿和需求,还要保证患儿家长使用方便,如儿科卫生间的设置要符合儿童的身高,同时为家长设置相符的设施[6]。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在儿科的部分区域内设置吸引儿童兴趣的设施和玩具,使用液晶显示器为患儿播放其喜欢的动画片和音乐,病房和走廊要有卡通的氛围,色彩缤纷,从而降低患儿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紧张恐惧感。此外,若医院内的儿科医生较少,那么在环境上,要尽量缩短儿科各部门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尽快为患儿就诊,同时,医护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主动为患儿诊治。

1.5优化儿科医护人员的薪酬体系

在社会发展中,新的分配形式日趋成熟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将经济效益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标准,但儿科学科建设中,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医护人员需求,这就使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儿科学科建设中,为保证儿科医护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在薪酬体系方面,医院要进行进行优化,改善增长机制,调整收入结构,使儿科医护人员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医疗服务费用水平上,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对医院管理的稳定性,增加了医护人员对学科的认同感,进而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流失。

1.6突出重点学科建设

儿科学为二级学科,在设置时以重点专科为主,如儿科呼吸、儿科血液、儿科消化、儿科心血管疾病等专科,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学科体系。从而使患儿就诊具有明辨性,能够提供更专业对症治疗服务。此外,在设置时,可以与当地的病种情况相结合,找出儿科特色发展的方向,走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1.7加强儿科科室管理

儿科学科建设的带头人要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完善科室相关制度,促使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中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实施。市场经济中,医院的竞争激烈,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制度要彻底打破,为调动儿科医护人员的机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在工作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可建立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医护人员参与科室的管理工作,使每个医护人员感觉自己是科室的主人。适当情况下,给予科室内医护人员的精神及物质奖励,从而提高医护人员事业成就感。

1.8加强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中,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和先导,通过科学创新能够提高学科人才梯队的学术水平,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支撑,形成具有特色的临床学科和优势。但学科内容的研究中,医护人员要有坚定的信念,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发明与发现重要性相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样重要,通过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使医护人员掌握临床科研的技巧,使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原始创新在推进[7]。同时,对管理政策进行完善,通过激励措施,建立鼓励机制,使科室内的医护人员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的平台,进行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研究,争取“大突破”。学科建设的依托是科研课题,一个学科的水平、知名度是根据课题的水平和后续成果体现的,因此,在学科课题上,要重视科技源头,让课题研究人员树立造假可耻的思想,避免课题造假,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8]。

2工作价值观角度下的人才培养

医院竞争和学科竞争的核心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儿科学科建设中,人才是主体,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在儿科学科人才培养时,将人才的年龄、职务、学历、职称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学术骨干和年轻的专业人员配合,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配合,儿科人员与其他相关学科人员配合的形成,构建成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开拓进取的人才培养结构[9]。

2.1树立救死扶伤意识

在儿科学科人才的培养中,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的是患儿和家长,患儿患病后,家长表现出焦虑、急切的心情,若医护人员缺乏救死扶伤的工作价值观念,展现给家长是不尽责的工作态度,不仅导致与家长之间的纠纷,甚至会患儿的病情的救治造成影响。尽管社会在进步,但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救死扶伤都是一名医护人员需要遵循和继承的传统。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让医护人员树立救死扶伤的意识,认识到为患儿服务,以患儿为中心,缓解患儿病痛是一名儿科医护人员的天职。在此过程中,通过历史教育、典型示范引导等方式,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10]。

2.2树立爱岗敬业意识

在儿科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管理,鼓励医护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奉献,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在学科建设中,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责任心体现的是一所医院、一个科室的精神文明建设[11]。儿科学科是服务窗口,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使患儿和家长舒心、放心,从而使儿科环境温馨。

2.3树立无私奉献的意识

经济浪潮的推动了医院内经济氛围变化,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树立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意识,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工作中牢记白求恩、南丁格尔精神,保持白衣天使的风范,热情、主动的为患儿及家长服务,满足患儿及家长得合理需求,避免进入拜金的胡同。

2.4加强人才管理

儿科学科建设中,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在加强对儿科医护人员专业技术的业务培训外,还要重视儿科医护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特别是对年轻的医护人员教育,使年轻的医护人员能够尽快的成长,在能够独立进行工作的同时,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为提高专业技术的业务水平,通过增加与兄弟单位的学术交流和进修,引进新的儿科专业技术。

2.5人才引进和培养结合

儿科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树立大人才观念。儿科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学科带头人所具备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直接的关系,因此,学科带头人队伍要具有高的技术水平和高的工作价值观念。一个学科只有一名学科带头人,但可以有其他学术带头人和专项优秀的拔尖人才,为留住人才,医院要从体制、文化等多方面创新,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施展的舞台[12]。以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作为牵引,打破科室界限,优化重组现有学科人才,对现有学科人才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制订学科建设标准,定期组织达标评估,加强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13]。在人才培养中要构建梯队式按时,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设置相应的亚专科,分专业组比如:儿科呼吸、血液、消化、心血管等专科组[14]。保证学科能够持续性的发展,通过梯队人才建设储备人才,培养接班人。加强储备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确保储备的优秀人才基础好、能力强、能创新、有潜力。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如技术类人才、护理类人才、药学人才等,通过构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氛围,在学科建设中,逐渐形成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人员配套的人才队伍。

3结语

儿科学科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在动力,而人才培养是儿科学科建设的关键、支撑条件,二者结合构成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的建设中,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所医院缺乏人才,学科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缺乏好的学科环境,人才培养就会收到限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层次,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同样促进了学科建设。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共同特点是受到了工作价值观的影响,当培养的人才具备了相符的工作价值观,就会提升参与学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科建设。综上,儿科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有统一的工作价值观,进而能够产生促进学科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喜洲,左晓燕,谢晋宇,等.工作价值取向研究现状分析及未来构想[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4):32-39,61.

[2]宋承旭,李青,李向雪,等.基层医院儿科急诊建设思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z1):136-138.

[3]王昌群,李青,李向雪,等.县级医院儿童急危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现况调查及建设构想[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z1):129-131.

[4]封志纯.我国儿科学科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2-6.

[5]宋萃,刘恩梅,朱岷,等.多学科整合的儿科专业示教课程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1):1162-1165.

[6]孙文兵,侯月智,张国华,等.县域医院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要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538-541.

[7]戚豫,谢囡,赵明辉等.从医院的科研课题变化看临床课题产生和发展趋势[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4):241-243.

[8]蒋睿,潘光斌.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5,17(35):171-172.

[9]薛迪,张俊超,白飞,等.我国医院文化建设及其相关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10-11.

[10]于德香,路永涛,张宝林等.培育医院价值理念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8):61-61.

[11]罗莉.培育核心价值理念深化医院文化内涵[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37.

[12]高深甚,陶永琳,高阳,等.综合医院儿科发展新旧模式比较[J].医院管理杂志,2016,(12):1137-1139+1146

[13]高深甚,蒋丽娟.上海郊区新建“5+3+1”某三级综合医院儿科学科建设和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2):194-195.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3篇

快速发展的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理疗,或者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的阶段。而实际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医学科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细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体系,成为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医学学科。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7年,在历年的全国最佳专科(康复医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茅。目前,科室的学科发展方向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和骨关节系统疾病康复为重点,开展多方向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设有颈肩腰腿痛、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和骨关节损伤等5个普通专病康复门诊。同时,承担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房、外宾病房和高等病房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和会诊转诊工作,建立起“急症医院病房-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的三级康复网络,开展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康复治疗。目前开展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娱乐治疗(RT)、心理治疗、支具矫形器等,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和中药等。

科室成立60年来,在脑卒中及颅脑损伤特别是重症患者的诊治、康复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服务理念,持续积极开展新技术以提升康复治疗的疗效,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上肢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系统、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表面肌电图、脑电图及诱发电位、虚拟现实技术、镜像技术、垂直律动技术和脑机接口等康复治疗新技术。

精准康复治疗宜早不宜迟

“对于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一定要早期介入”,吴毅教授强调,“早期评定功能,早期开始康复,是最重要的。我们遇到过一些患者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一年甚至两年后才想起来康复医学科,关节骨骼可能早已经发生了僵硬和挛缩,或者脑卒中已经偏瘫和失语多年,已经无法行走、无法说话,这时候再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一般来说,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在手术后或急诊处理的两到三天后,就可以在康复医师的帮助下在床边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了。

如今的康复治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理疗了,也不是单纯的针灸和推拿。康复治疗包括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等许多功能障碍的精准康复,且治疗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康复医学的大力发展,康复医学也越来越重视精准化和个性化,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找到最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法。

对脑损伤相关的康复治疗都与精准康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华山医院曾收治一位脑外伤术后患者,男性,30岁,入院时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医师首先对这位患者进行了一个精准的定位,确定他是大脑额颞叶的损伤。随后进行精准的评定和诊断,进行了洼田饮水试验,确定他是属于5级(完全不能进食)。然后再进行食道吞钡检查,确定他是咽喉部环咽肌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采用了精准康复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技术,治疗1周后患者的环咽肌得到扩张,使得吞咽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洼田饮水实验2级,顺利拔出鼻饲管,患者可以自行饮食和饮水。对于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也是通过这种精准诊断和精准康复,顺利拔出。患者身上的管子全部去除后,开始进行坐位训练、站立位训练和行走训练,最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逐渐完善的康复医疗体系

不论是田径名将刘翔,还是篮球名星姚明,这些大家熟悉的运动员,伤病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到国外进行康复治疗,这对于泱泱中华来说是个巨大遗憾。“由于国内康复医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我们确实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所差距”,吴毅教授告诉笔者。但是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对康复医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科建设进步明显。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是上海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期。

学科要发展,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从2010年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前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共有11家,每年招录50多名基地学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专家组共有7名专家,都是来自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主任和教授。除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外,从2014年起上海市实施第二批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包括康复医学专业),专门培训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时间为3年,目前主要以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为主。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国内较早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学科在教学上不遗余力,始终将教学医院严谨治学和传播康复医学及理念为抓手,为推进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负责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承担近10所医学院校60余名康复治疗本科生的实习教学任务。接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言语治疗专业的海外交流生带教任务。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省市医院的40余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进修学习。

2015年,上海市卫计委对上海地区卫生系统实施了“重要薄弱学科建设”的申报工作,其中康复领域共有7家单位顺利中标,包括华山医院、华东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岳阳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是上海市卫计委有史以来对康复领域最大的一次资助。希望上海各康复医疗机构通过“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对上海地区康复医学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康复医疗工作更加规范。

2016年,上海市医保对康复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全覆盖,并且还不嗟髡康复收费项目的价格,这些都表明政府部门对康复医学的重视与认可,也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劳动价值。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协助上海市卫生管理部门,建立了上海地区的三级康复医疗网络体系,并成功在全国得以推广。先后成立了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永和分中心(现转型为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杨浦分中心(现转型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长宁分中心(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静安分中心(静安中心医院)、华山医院北院分中心和华山医院东院康复医学诊疗中心等,并积极筹建华山医院西院康复分中心,建立各种层级的康复病床数百张,诊疗对象包括全国各地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患者。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4篇

“有些医院管理者觉得医院重科研轻技术似乎是跑偏了,我觉着这个看法倒是有些偏颇。”

“人是最重要的,要想建平台必须要有人。” ……

8月的一个下午,我们见到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陈德玉,他儒雅风度,侃侃而谈。

2014年6月,陈德玉掌舵医院,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翻开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蓬勃发展的新篇章:通过整合专学科建平台,带动全院专学科提升;加强科研成果向临床实际应用的转化,打造医院发展新引擎;将中医理论融会贯通于医院管理,科学辩证解决医院发展问题;打造结合更为紧密的医疗集团,医院资源得以更好利用,人人得实惠……

格局决定战略,而格局的形成往往由经历锻造而成。对于陈德玉来讲,不管是中医的学习,还是国外求学的经历,亦或职业化管理的洗礼,都在影响着他今日的管理风格。

翻开他从医路上的种种经历,我们试图对今日的这位儒帅作出更为客观的注脚。

求学时代

对陈德玉来讲,学医是命运的安排。

1980年,陈德玉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时很是诧异。原本,在他的志愿栏里填满了各类工科院校,然而通知书上却写明是医学院校,并且还是中医,对他来讲,多少也会有些失落。陈德玉向《中国医院院长》如实地回忆着那场经历。“中医属于越老越值钱,越年轻越没有市场,去还是不去,当时还是有些思想斗争的。”

“或许可以去看看。”最终他做出了选择。而这个选择成为他踏入医疗行业的第一步,也翻开了他与医疗行业的不解之缘。

然而,在当时,中医的魅力并未能吸引陈德玉,他对西医的肿瘤治疗产生了兴趣。“相比中医的治疗效果,西医治疗立竿见影,特别是肿瘤治疗,一旦得到治疗,疾病就能被控制。”陈德玉希望自己在年轻时就可以妙手回春。

1994年,在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陈德玉继续求学,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开始了肿瘤治疗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中医与西医相互交融的学习经历对日后陈德玉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建树与理解产生了影响。今日,再去回忆当初对中医与西医的认识,陈德玉反而更为看重中医了。“西医治疗肿瘤主要是把肿瘤细胞杀死,但是,要消灭癌细胞最终要靠患者自身的力量,有时候过分的治疗,癌细胞被杀掉了,人也没有了,两败俱伤。过去一直在讲药物细胞的治疗,讲靶向治疗,现在提倡细胞免疫治疗,我觉得这一块跟中医是吻合的。西医需要向中医学习。”

1996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学习期间,陈德玉成为学校第一位公派生,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这段经历让他感受颇深。

“我们觉着在国内做医生很苦,实际上在国外更苦。”陈德玉至今还记得实验室里的各位老师没日没夜地做着实验。有位老师为了等待一个PCR实验结果,甚至妻子在夜里生孩子时也没能前往去照顾。

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科研水平的差距。当时的美国已经开始了PCR技术的研究,而在国内,PCR技术才刚刚起步。别说高科技,即便一个很小的课题,如果带回国内也会是一项比较新的科技。“落后”,陈德玉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医院里医生和研究人员的人数对比也让陈德玉吃惊不小。“你知道吗,包括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这些美国最好的医院,他们只有800多张床位,医生也就800多位,但是,研究人员却有2000多位,我当时都不能相信这个事实,医生怎么这么少,研究人员反而这么多呢。”

“最关键的是很多科研人员与临床密切结合,他的转化率做得非常好,他研发出相应的药,然后再跟药厂结合生产,再应用于临床,这对医院的贡献非常大。”陈德玉边回忆边感叹,惊叹于国外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能力。

相比于当下国内对重临床与重科研的争议,陈德玉坦言,强调重临床轻科研的观点有失偏颇。

“现在很多医疗机构的学科带头人不仅仅科研做得好,临床也做得好,所有的领军人才开刀一流,科研也是一流,这个是不能否认的。最起码得知道现在这个专业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你自己达到了什么水平,如果你不搞这些科学研究,你不知道将来怎么发展,你觉得你自己是最好的,那是最可怕的,这个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科研怎样更好地与临床结合。”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陈德玉回国,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选择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死磕肿瘤

2001年,镇江市的肿瘤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各大医院都瞄准了这一领域。当时被称为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其肿瘤治疗方面正在筹建肿瘤科,同时向全国招募学科带头人。

“这里条件虽然一般,学科建设刚刚起步,但是学术氛围相比周边医院更厚重一些,再加上本来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专业,所以,就决定过来了。”

来到医院,陈德玉立刻被委以重任,担任肿瘤科主任,负责肿瘤科的建设与发展。

在陈德玉的带领下,肿瘤科于2003年升级为江苏大学肿瘤研究院,2004年成为镇江市临床重点专科,2005年成功申请为江苏大学肿瘤学科硕士培养点,2006年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

在这个基础上,陈德玉带领团队在肿瘤治疗领域继续发力。

他瞄准了国际水准,2014年,医院购买了亚洲第一台直线加速器,加强精准治疗。不仅如此,医院还与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组织RTOG开展合作,参与肿瘤放射治疗的多中心临床实验。据悉,为了保证多中心研究的一致性,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RTOG要求各成员单位必须获得其下属的医学物理组织认可。加盟RTOG组织标志着医院放射治疗科的物理质控及临床相关工作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放疗中心的水准。

目前,医院与美国杜克大学开展深入合作,全美首席物理师殷芳芳教授作为“省特聘医学专家”加盟医院,其博士生也在医院交流培养;此外,医院在拥有镇江市唯一一台PET-CT的基础上,与杜克大学合作开发该设备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当杜克大学在昆山成立国际分校区时,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凭借雄厚实力成为其教学基地。

如今的肿瘤科已经发展成为“科室航母”,拥有3个病区,实际开放床位200多张,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

陈德玉本人也凭借高超的技术成为行业翘楚,分别担任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理事、江苏省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镇江市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种职务。

在带领团队发展的同时,组织也给予了陈德玉更大的信任。2008年,陈德玉被提拔为副院长,先后分管了医务、财务、护理、院感、信息化、药品等多个部门的工作。

经过六年的锤炼,2014年6月,组织正式任命其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江苏江滨医疗集团院长,掌舵这艘满载期望、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医疗集团。

辨证施治

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到名满四方的大医,陈德玉追求精益的医学造诣,他用自身精湛的技术造福患者;从一名科主任成长为一院之长和集团院长,陈德玉追求普世情怀,他带领全院及医疗集团用精湛的技术、人性化的服务造福一方。

“做院长,身份越大,责任也就越大。”陈德玉体会到,科主任、副院长、院长身份不同、责任不同,管理方式也就不同。管一个科跟管一家医院不是一个概念,好的科主任要对科室发展有规划,要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学科发展,互相之间要协作;副院长主要协助院长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医院利益,完成一把手交代的工作。但是,作为院长――医院的法人,需要对所有结果负责,一份权利一份责任。

上任后,陈德玉需要审慎思考如何能够让医院快速、安全发展,朝更高方向迈进。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发展目标。

“团队是一个整体,必须要给大家一个发展目标,把大家凝聚到一起,共同发力。”在他的带领下,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与职工座谈,了解职工所思所想,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医院发展目标:“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省内先进、国内有影响的区域高水平医学中心、健康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中心。”

为了实现“四个中心”的奋斗目标,陈德玉带领全院职工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医院以专学科建设为切入点,提出“加大重点专学科建设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专学科建设水平”的发展战略。

根据医院专学科布局以及发展情况,陈德玉带领团队以部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中心,整合相关专学科,借助国际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着手打造区域化的心脏病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诊断中心和危急重症诊疗中心。

“肿瘤医学中心拥有世界先进的PET-CT、光速刀等设备,相关学科借力发展的潜力巨大;区域诊断中心需要整合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等资源,借助医疗集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落地;危急重症抢救中心以急诊中心为基础,能够辐射更大半径。”陈德玉向《中国医院院长》分析道,每个中心借助各自优势学科,整合资源,从小层面做宏观,可以提升一连串的学科发展,提升整体竞争水平。

在发力学科建设的同时,陈德玉以绩效改革为抓手,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

6月初,陈德玉带领班子刚刚完成关于绩效的全院调研,形成了一份绩效分配的初稿。“一定要向风险高的科室去倾斜”,“我们这里20%左右的权重属于基础工作,这个是不用考核的,用规章制度来判断,另外70%?80%都需要考核。”陈德玉向《中国医院院长》透露了绩效分配的部分内容,并表示未来医院还要研发绩效考评软件,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四大中心”的目标下,陈德玉希冀通过专学科建设、绩效管理两大抓手,全面提升医院的品牌与管理。

尤其是,通过近年来的专学科建设,医院重点专科层次与数量位居全市之首,拥有肿瘤科、影像科、中医科、心内科、消化科、普外科、烧伤整形科、儿科、皮肤科、检验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骨科等1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心内科成为部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科成为部级中医示范专科。

与此同时,医院还先后建成了江苏省首家血栓中心和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了江苏大学创伤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和消化道肿瘤诊疗中心。这使得医院的科研与临床水平一同发力。

……

在“四大中心”目标引领下,医院发展硕果累累,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求贤若渴

“我们能有现在的实力,与我们的人才战略息息相关。”谈话中,陈德玉反复提的一个词“人”,“人才是重中之重”。

谈及人才,陈德玉如数家珍,医院现有省医学创新团队3个、省医学领军人才3人、省医学重点人才2人、省双创人才和特聘医学专家3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人、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8人,有博士生导师10余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高级职称医务人员300余人,博士、硕士占到医生总数的70%……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陈德玉带领班子想尽办法,筑巢引凤。

在进军医学转化领域时,医院依靠中心实验室和五个市重点实验室打造整个医院的转化医学平台,为此,面向海外公开招聘。

2013年,江苏省以省为单位面向海外招募海归,从300多名人才中遴选创新人才与医学专家,经过层层选拔,18名入围,再经过层层面试,最终确定了9名。当时,陈德玉亲自赶赴现场,“推销”医院,并成功“迎娶”3名高技术人才――两位肿瘤研究领域的专家、一名皮肤再生医学研究专家。陈德玉如获至宝、喜上眉梢。

“当时大家都觉着很吃惊,全省1/3的名额都落在了我们医院,我们凭什么吸引人才?我们的平台好,政策好啊。”陈德玉颇有几分得意地炫耀道,“我们为医生们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就说我们的实验室,几乎是国内最先进的,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我们基本都有,他们想做出一番事业,我们这个平台就非常吸引人。”

2014年,医院专门成立了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重新制定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及津贴待遇》、《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公派出国(境)留学管理办法》以及《关于提高合同制护士相关待遇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

今年年初,医院提出了人才“5123计划”,在5年内计划引进专学科带头人或者高级的管理人才10名,专学科骨干20名,培养年轻专学科后备人才30名。“在配套措施上我们也下了很大功夫,对于一些特殊的人才我们都是特殊政策,包括子女的学习教育、爱人的工作安排、科研启动基金、住房补贴,我们统统到位,所以非常有吸引力,最关键的是提供平台。”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陈德玉说要继续加强省医学创新团队、省医学领军人才、省重点医学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以及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建设,努力争取更多人才建设成果。

“最终我们是要构建与研究型大学附属医院要求相适应的高端人才支撑体系,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医疗航母

实力的不断增强也让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赢得了“江湖地位”。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联合各级医院成立的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在勇趟医改激流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医疗服务保障。

2009年,镇江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医改试点城市,作为核心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充分发挥作为国家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作用,举办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班以及社区医生临床提高班,提高医疗集团社区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了帮助基层医院护理服务水平,医院每年派出优秀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指导和培训,帮助基层社区规范护理服务流程,开展优质护理。

帮助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各单位之间还能够共享优势资源。

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集团成立了疑难病会诊、病理诊断会诊、临床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儿童保健等多个中心,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医院中心实验室向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免费开放;此外,医院“自掏腰包”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用光纤,建立医疗健康信息平台,推进网络预约诊疗服务、远程会诊、健康档案共享。

为了加强双向转诊,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并深化康复联合病房的建设,将康复期的病人逐渐转入康复联合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为了能够让集团中的各家医院互惠互助、联系紧密,医疗集团成立了医改工作执行委员会,下设医改工作医疗护理执行领导小组以及医改工作后勤保障执行领导小组,加强医疗与行政后勤之间的紧密联系。

“建立医疗集团,首先要符合当地实际,其次要看成员单位之间的关联形式,最重要的是推进一体化建设。”陈德玉表示,在他看来,即便是松散型的医疗集团或者医联体,也应当“形散神不散”,各单位需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从而形成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实体,全面提高各医院的影响力以及综合实力。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国内现状;国际进展;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40-03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药师参与临床,以临床药物治疗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综合应用学科,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美国临床药学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y,ACCP)对临床药学的定义是:关于合理用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药学领域。临床药学学科涵盖的内容包括临床药学实践(如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用药咨询等),临床药学培训与教育,临床药学科研(如药物疗效、合理用药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药物经济学评价、安全性评价等)三个方面[1-2]。

1 国内外临床药学发展现状

美国的临床药师大多为药学博士[3-4],期间要在医院的不同科室实习。毕业考取州一级药师执照后完成住院药师培训,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临床药师。日本对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视,重视药学的临床教育,培养面向临床和实践的药师[5]。日本临床药学工作的特点体现在人人参与、体现价值、医药协同以及重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英国的临床药学的药学服务是临床药师与病人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合作制定,实施并监测治疗计划以达到特定的治疗结果[6-7]。而本地44项最好的医疗实践中,73%是由研究生水平的药剂师所从事。在澳大利亚,由于澳大利亚卫生体制的特点[8-9],药品服务一直独立于临床服务之外,药剂师分为社区药剂师,主要在社区药店工作,医院临床药剂师主要在医院药房和病房工作,行政药剂师主要从事行政工作,企业药剂师主要在药厂工作,学术药剂师主要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等。从澳大利亚药师的分类和工作职责看,澳大利亚对药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框架以及能力要求与我国的药师培养有着显著差异,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后期,经过30余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在临床药学培训与教育方面,各大高校设立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师培训计划得到启动和实施;临床药学系列教材正式出版。(2)临床药学实践得到普及,全程化药学服务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药学监护、提供用药咨询和普及安全用药知识。(3)临床药学科学研究在各大医院得到了重视和开展,并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临床药学科研工作基础。

2 我院临床药学工作实践和体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药学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不懈的努力使临床药学不断发展壮大,并在临床药学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2.1 药师参与合理用药管理实践

主要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合理用药咨询。

我院成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建立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制度。我院率先制定了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高危药品目录,并采取了针对性的系列措施,收效较好。我院亦重视药品质量监测,开展药品损害事件的收集、整理、报告工作,2007年对所有临床使用的中药注射剂进行了安全性再评估,收集和分析了近年来发生的不良反应,作为规范我院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重要依据,其中我院在国家出台文件限制鱼腥草、葛根素注射液临床使用之前半年就已率先做出了停止使用该类注射剂临床使用的规定,有效避免了其药品不良反应在我院的发生。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我院临床药学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DM)工作。目前常规进行环孢素A,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地高辛等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建立患者药史档案,为合理用药打下基础,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干预不合理用药。早在2007年《处方管理办法》出台之前,我院已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及奖罚制度,建立处方点评小组,每月门诊处方点评不少于5%的处方总量。目前,通过药师干预,门诊处方合格率均在98%以上。另外,开展了合理用药专项点评,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合理使用、细胞毒药物合理使用、肠外营养液合理使用等。根据专项检查的结果,开发肠外营养协定处方、细胞毒药物协定处方,抗菌药物协定处方,协定处方的实施可以改善临床用药习惯,有效提高处方合理率。

早在2001年,浙江省就在国内率先成立浙江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而我院成为中心挂靠单位,在推进全省合理用药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每月对Ⅰ类切口的用药合理性的进行检查,并深入临床进行合理用药宣教,同时对特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处方点评和使用前审核,经过干预,我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至57%,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至17%,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比率降低至2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亦降至58,各项指标将干预前均有极显著的改善。同年,采用信息化技术,成功开发了处方点评软件,依托软件对全省三级医院的门诊处方进行了大范围的抽查和点评,并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

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药学资源和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等资源收集相关药学信息和资料,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2 开展临床药师制建设,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团队

我院是卫生部首批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和首批卫生部临床药师制单位,临床药师专科化,深入临床,开展以患者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服务。同时也建立一系列临床药师规范化组织管理文件。目前已有专职临床药师6人,分别覆盖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感染科、神经科、肾内科、化疗科等。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一线,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用药方案,开展药学查房、参与病例讨论、合理用药的宣教,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专业药学服务。如肾内科临床药师积极开展患者床边用药指导服务,每年累计服务患者2000余人次;针对肾脏病患者口服用药种类繁多的特点,专门为出院患者设计了《病患口服用药指导手册》,累计共提供了1000余份,已成为肾内科临床工作中的亮点服务。实践亦证明,临床药师可以有效改善所在临床科室合理用药水平,节约患者的就医成本,如重症监护室临床药师通过对医嘱进行审核和干预发现,每100人用药不合理数从干预前的168例次降低至45.9例次(P

另外,临床药师还就遇到的实际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编写药讯材料、用药教育资料、临床用药手册等。

2.3 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必须有科学研究的支撑

我院药剂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其士6名,硕士15名,作为浙江省医院药学的领军单位和辐射中心,成立了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我院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临床药学学科建设,并使之成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创新)学科。在药学研究中密切结合临床应用实践,开发新药品,提出新课题,如近年来完成了几十项生物等效性研究、肾脏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给药、免疫抑制剂的群体药动学研究、课题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研究和应用、在肿瘤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研究等。同时,积极主办了多次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参与“973”“863”项目各1项,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课题36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4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SCI收录论文29篇。出版多本论著如《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指南》《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医院中药管理学》《新药精编》等。

3 结论

(1)临床药学学科是临床与基础、药学与医学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发展的学科,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性,做好临床药学工作,提高用药质量,对于确保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具有重要意义。(2)广泛地参与药物临床应用是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与经济,是临床药学的核心任务;临床药学提倡深入临床一线,在医护人员、患者身边开展药学工作。(3)建立系统的临床药学培训教育体系是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条件。临床药师需要具备充足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受过相当的教育如药学博士、研究生培训,同时还必须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保证用药安全、经济有效。(4)针对临床药物应用问题开展科研工作,是完善和加强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关键。临床药学研究涵盖重要疾病治疗指南、药物治疗依从性、联合用药、循证药学、临床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疗效评价、临床药学工作模式、药物流行病学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新制剂与剂型、及个体化用药研究等各方面,是推动临床药学服务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Wu YP.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linical pharmacy in China(the first part)[J].China Licensed Pharmacist,2012,9(10):3-7.

[2] Zhu M,Guo DH,Liu GY,et al.Exploration of clinical pharmacist management system and working model in China[J].Pharm World Sci,2010,32(4):411-415.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 Lancaster JW,Douglass MA,Gonyeau MJ,et al.Providers' perceptions of student pharmacists on inpatient general medicine practice experiences[J].Am J Pharm Educ,2013,77(2):26.

[4] Toklu HZ,Hussain A.The changing face of pharmacy practice and the need for a new model of pharmacy education[J].J Young Pharm,2013,5(2):38-40.

[5] Iihara H,Ishihara M,Matsuura K,et al.Pharmacists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d efficiency of medical practices in the outpatient cancer chemotherapy clinic[J].J Eval Clin Pract,2012,18(4):753-760.

[6] Mohammed Ommar Ahmed,Sandra O’Neil,Fiona Reid,et al.PC-40 An evaluation of pharmacist prescribing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ackling inequalities in the deliver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Abstracts of the ESCP 7th Spring Conference on Clinical Pharmacy. May 16-19,2007.Edinburgh,United Kingdom[J].Pharm World Sci,2009,31(1):40.

[7] Potter H,Hassell K,Noyce PR.Pharmacists’ and pharmacy technicians’ views on a process of revalidation of pharmacy professionals in Great Britain[J].Res Social Adm Pharm,2013,9(2):142-154.

[8] Ross L Norris,Jennifer H Martin,Erin Thompson,et al.Morris,Current Status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A Need for Improved Assay Evaluation,Best Practice Guidelines,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Ther Drug Monit,2010,32(5):615-623.

[9] Mak VS,Clark A,March G,et al.The Australian pharmacist workforce:employment status,practice profile and job satisfaction[J].Aust Health Rev,2013,37(1):127-130.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人民财富的增加,社会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危重疾病有更先进的治疗措施、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的进步也使满足这一需求有了可能。

重症医学既然涉及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监护与支持,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基础与临床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绝不是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各科知识的简单综合。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1]。目前,许多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师基本都是心内、呼吸、麻醉等专业医师经过短期进修或不系统的学习,甚至直接改行而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满足重症医学快速发展的需要[2]。而1998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改革方向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卫生部的相关配套法规,都特别注重对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而传统临床教学环境和水平无法满足这些培养要求,需要医学院校寻求更加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些都需要加强重症医学学科管理建设。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学术界、各医疗机构、还是医疗管理部门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2005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中华医学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明确要求“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各种医院评级、评审也对重症医学的人才配备、设备配置有明确的要求。卫生部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设备配置,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有了规范的重症医学科,才能为提高重症医学的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平台。

2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可见,提高思考水平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根本。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其学习效果就越好,从而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可以培养合格人才。

2.1设疑启发,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重症医学典型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研讨有关基础与临床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该病的研究进展,结合病例复习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更全面、细致,医学知识得到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学”的思路,从学习过程中找出更多的规律及更好的学习方法。

2.2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临床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诊治疾病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提不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思维过程中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学会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找出主要矛盾,进而抓住疾病本质作出正确诊断。

2.3实行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的掌握实现由懂而熟、由熟而化的逐级升华,才能自如的进行启发式教学,并以自己的创造热情、创新精神和独创性劳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转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问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索,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均给予积极引导,回答正确者说明道理,错误者解释原因,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可采用幽默的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3]。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带教教师的素质建设

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备竞争力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第一线,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行及深厚良好的人文修养。教师应该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胸怀,要耐得寂寞,严谨治学。

教师应该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教师要时刻勤勉自励,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科知识刻苦钻研,努力在学科建设中有所建树。教师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便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之能够在教学改革中正确地提出问题,找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教师要博学多才、博闻强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学养深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质量上乘的学生。教师的学术造诣高才能够高瞻远瞩地审视学科的最新动态,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出“精品”课程,育精英人才。

教师要有职业的敏感性。身处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教师要能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课内外的教学与指导,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引领他们逐步迈向科学的殿堂。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宽容的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的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辨的理性优势与人文教养的情感、意志、直觉和综合的非理性优势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在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等方面整体和谐发展的素质,最终使学生成为既会做学问,又会做事、做人的综合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医学模拟教学在重症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4.1医学模拟教学的优势。医学模拟教学是利用模拟技术创造出高仿真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学方法[4]。它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特点。模拟教学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尽管临床模拟训练与临床实际操作尚有差距,但医学模拟教学具有可重复性、训练相对真实性、训练内容规范性、手段的丰富性、成本低耗性等优点,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规范等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并能够弥补缺少教学病种、缺少诊疗操作例数等诸多不足,从而以较低成本,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保证临床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院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诊断、急救、内外科基本操作、微创技能、野战救护等10个训练模块,是目前国内设备先进、培训科目齐全的临床技能模拟培训机构之一。该中心2008年被总后勤部卫生部确定为“全军医学模拟训练中心”,每年约培训2000余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承担了军队在职医护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任务,先后开展了生命支持、腰椎穿刺、胸腔穿刺、微创手术等100多个项目的模拟训练。本院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已培训各类医疗服务人员2万余名,成为医护人员掌握和提高医护技能的重要平台。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学位;护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83-04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截至2012年,共培养护理人才专科4100余名,本科1052名;2010年与国际接轨,成立国际护理学院,招收涉外护理方向本科生;2011年注重学术兴院,成立护理研究所;2012年获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置本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护理学专业是医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历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创办以来,学科成员高度重视其建设与发展,视其为“品牌”学科精心打造。目前校、院各级领导与护理同仁达成共识,重点建设老年护理学科,提升护理办学层次机不可待、时不再来。

一、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2010年护理学已从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共同组成整个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学科,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力度,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合格、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符合国家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发文“关于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议”,要求随后5年输送100万毕业生;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领域;201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千人口护士数0.993,医护比1:0.61,远低于国际水平1:2.7、发达国家1:8.5。卫生部要求医护比1:2,即护士缺口近300万;本科护士不到2%,硕士护士凤毛麟角。这些事件与数据表明国家急需大量高等护理人才。目前我省有7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及我院,而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仅2所,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对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故必须提高我校护理学科培养的层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教育,以符合国家、地区对专业化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跟上护理发展步伐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在护理实践不断拓展,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日益科学,护理角色日趋多元,不仅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未来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故必须加快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步伐,跟上护理学发展的脚步,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共谋发展,在预防保健、疾病评估与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现代护理教育日新月异,完整的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逐年提高,课程设置趋于完备。故我校必须明确护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与前瞻性,体现专业实践性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应与专业人才特点、护理服务对象相吻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与模式,以遵循护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为申报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授权点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首期建设老年护理方向切实可行

考虑护理学主要支撑的二级学科间体系的逻辑性、独立性、成熟度,结合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护理学科的14个二级学科,即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及军事护理学。综合上述情况,结合我校、院自身实际,特确定老年护理方向为首期建设的学科方向,因为该学科专业人才为国家、卫生部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学科,是探求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早在1967年美国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1.8亿,所以,我国社会对老年服务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与人才就业岗位:一是老年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居家、托老所等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二是老年病人护理,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三是老年人养老与临终关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现有软、硬件条件保障其切实可行

梯队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与团队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督促、帮助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齐头并进;倡导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爱学生、引领未来的护理教师精神,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上常抓不懈。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位、师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表1所示),3名省部级、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坛新秀;55岁以下占57.9%,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占50.0%,所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表明目前的软件条件已满足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要求。

西安外事学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完备,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已培养出的251名护理本科人才学位授予率为97.8%,一次性就业率98.1%,实习医院录用率颇高,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6项。教学特色鲜明,如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学”的急救技术双语教学、综合演练,老年护理学(养老院、干休所)、社区护理学(社区卫生院、医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健康评估的小组合作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另外,构建了完整、多元、多层次的特色课堂实训和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的课堂实训、临床实际模拟与见习和临床护理生产实习3个组成部分,辅以课外科研、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竞争能力,以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变革的需要。目前,教学硬件总价值达590.69万元,有4个省内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其中3个医院为护理硕士培养单位。护理学图书为2.3万余册,期刊32种。专业课的多媒体授课率已达到100%,等等,上述硬件条件已完全满足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的要求。

(三)校、院的学术氛围促使其切实可行

2012年10月,值西安外事学院创建20周年之际,学校履行大学学术职能,积极开展适合民办实际与特点的科研氛围愈来愈浓厚,学校启动3个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程,投入100万元鼓励科学研究;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护理学科获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5项,教学创新团队、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项建设逐一展开,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日益剧增,校、院的大小学术育人环境促使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切实可行。

三、愿景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关培养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1992年开始护理学硕士教育,2010年设置专业学位,且国家要求专业学位培养占70%。故重点建设护理学科,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是学科同仁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在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今天,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卫生部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合格、高素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

我们的信心除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硬件等充分的条件外,还源于省内民办高校中仅2所为护理本科院校。为此,我们规划2年建设,3年建成,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成立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研究室,护理科研实验室;建设老年护理教学与科研基地;配强合理师资梯队,引进博士1~3名;加强护理科研,申报各类科研项目3~5项,发表核心论文5~7篇,年;健全附属或教学医院3所;扩充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方向的护、学、研合作培养基地6个;加大建设经费投入。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8篇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着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

如明代陈实功所着的《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陈实功在临证中重视调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手术治疗疾病,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提出“阴虚阳实”论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名医名着很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日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培养点6个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为培养中医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的建设上,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具有代表性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了显着成绩。如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方药,结合针灸、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尿石症等均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载入权威性的外科专着中。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及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得以推广。

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增效减毒作用。其疗效已通过临床观察和基础实验研究得以证实。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疾病、肛肠疾病、男性泌尿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疮疡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学术水平,使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学会设有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病、蛇伤、小针刀

等专业委员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医外科学的学科建设将会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2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虽然中医外科千百年来在防病治病、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西医外科学传入我国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远远超过中医外科学。由于中医学方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及理论发展的停滞,过分强调继承,忽视创新,不能及时吸收所处时代的科技成果,以至于对疾病的定义命名、病因病理、诊断方法、辨证分型仍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模糊性、盲目性和局限性,难以深入了解疾病本质。且众说纷纭,自圆其说。显然,高度泛化、什么都能自圆其说的超稳定医学理论是不合理的,它难以对形形客观实在的外科疾病深入研究和认识。由于在收治疾病的范围和危重程度上的局限,加之缺乏或未能突出专业特长,使得中医外科临床诊疗面越来越窄,难以继续发展[1]。然而,中医外科学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学科,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邪气的存在;每一种病证都具有局部的症状和体征;丰富多彩的外治方法。客观存在的局部症状、体征是评判临床疗效有力的客观标准,客观的疗效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与否。众所周知,外科学理论是相对薄弱的,也是亟待丰富发展、特别是需要创新的。

在中医外科临证过程中,既有强调内治的,也有注重外治的,内外结合是当今临床中常用的方法。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外治法的疗效,是外科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师给患者提供的是疗效卓着、使用便捷、价格合理的疗法。因此发展学术必须具有前瞻性,立足社会需要,中医外科的发展也不例外。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医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和手段,使人们的认识从宏观至微观日益清晰和统一,掌握时代的工具,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是中医外科临床不断创新的方法,那种保守和排斥的偏见是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

不可否认,中医外科的现代研究是薄弱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客观的,也有现实、主观的,更多的是后者,即不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研究,积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阐明中医外科学理、法、方、药的内涵,揭示其科学、合理、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指导临床、保健、预防和康复。实验研究应把握中医外科学中最基本、最合理的思想,应建立动态的、整体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可以说,现代中医实验研究的发展,将使本学科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和攻克疑难重症等方面,与临床研究相得益彰,从而促使中医外科学全面走向现代化。

2.2 外治疗法创新不足 中医外科传统的外治疗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上科学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当时创造发明的种种外治疗法,多数难以适应现代临床的要求,必须去粗取精,以新代旧。例如:消散肿块的细火针,烙穿脓肿的粗火针,虽有一定适应症,但却令人望而生畏,也远不如在局麻下肿块切除和切开引流痛苦少、疗效好。烧红的烙铁止血及烙灼赘疣新生物,前者已被结扎缝合、电刀止血所代替,后者已被切除、冷冻、激光疗法所取代。外科的艾灸疗法,如消散肿块的隔蒜灸、隔豆豉饼灸,用于阴证溃疡的隔附子饼灸,以及类似灸疗的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取材不便,操作繁琐,在

医院中难以推广,已逐渐为理疗仪器和其他疗法所代替。腐蚀疗法,能使局部病变组织坏死脱落而产生治疗作用。砒类腐蚀药如枯痔散、三品一条枪,汞类腐蚀药如白降丹、拔瘰丹,强碱类腐蚀药如水晶膏,分别用于内痔、瘘管、瘰疬、乳岩、赘疣等病。在当时缺少有效麻醉和手术器械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疗法。腐蚀剂不仅有一定毒性,而且因其具有痛苦大、疗程长、病变组织坏死不彻底等缺点,已逐渐被痛苦小、疗效快、操作简便的其他疗法所代替。其他如砭镰法、挂线法、药筒拔法等,虽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缺点。另外,在外治疗法中,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是各种不同剂型的外用药物。膏药(薄贴)如太乙膏、阳和膏、千槌膏等,敷药(箍围药)如金黄散、玉露散、青黛散等,油膏如生肌玉红膏、黄连膏等,散剂如阴消散、阳消散等,丹剂如升丹、九一丹等,其他如生肌散、八宝丹、枯痔散等。这些外用药,都有不同程度疗效,并有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是中医外科外治疗法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存在的问题是:历史上外用药是医生自己配制,自己使用;关于外用药制剂问题,如黑而硬的膏药不受患者欢迎,油膏是用蜡和植物油熬制而成的,难以久存等等。因此,中医外科的外用药需要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剂型改革,便于广泛使用。否则,今后就会严重制约这一特色和优势的发挥[2]。 2.3 中医外科队伍不够稳定 中医外科的乏术、乏人情况比较严重。例如:随着临床科室的细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已不知道中医还有外科,更谈不上中医外科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或原已从事中医外科的人员不愿意从事中医外科,年轻的中医外科医生会以中医外科丸散膏丹外用治病者越来越少,能自己动手炼丹,研散配药的则更少。乏术必然导致乏人,最终导致学科的萎缩。

目前,在县级医院设立中医外科的不多,且队伍极不稳定。一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人的因素又是最重要的。由于专业人才奇缺,且专业学科的科研环节薄弱,不能或不敢治疗危重急症患者,导致临床面窄,业务不能全面展开,严重影响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从中医自身讲,存在重中医内科、轻中医外科;从中西医讲,存在重西医外科、轻中医外科之倾向。由于有突出特色的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相继从“中医外科”中分化成独立专科,客观上造成了中医外科病种少,加上疾病谱的改变(如疮疡病人的逐渐减少),似乎使中医外科成了一个“大而空”的骨架。很多中医人才不愿从事中医外科工作,年轻的中医师更是对外科信心不足。当然也有中医外科教育环节薄弱、培养途径单一之因素,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中医外科人才奇缺的状况。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外科学忽视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因此发展迟缓,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实际上目前医院已被推向市场),中医外科在中西医两者竞争的形势下退下阵来,使现代外科学和皮肤科学“乘虚而入”并迅速发展,在医院中占据了绝对领先之统治地位,大大缩小了中医外科的市场和生存空间,客观上造成中医外科队伍不够稳定。

2.4 解决急危重症的方法不多 在中医外科急症的研究方面,为了切合临床实际,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为前提,治疗学上有了若干观念上的更新。如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学说,将通里攻下方药常规用于急腹症的治疗,辨证运用承气汤类、陷胸汤及

温下方剂,使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及胆道感染的非手术率明显增多,并证明了承气汤的肠屏障功能。在骨折治疗中,改变了现代医学关于骨折治疗必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原则,归纳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原则,在数以万计的临床病例实践中,证明上述方法可克服前者愈合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肌腱黏连等缺陷。在感染性急症中提出的菌毒并治的概念和治法方药,使得严重感染、败血症的病死率有所下降。西药抗生素的杀菌抑菌作用和中药清热解毒药抗毒解毒作用的结合,进一步显示了对严重感染性疾病包括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疗效。对中医急症的深入研究,不仅改变了传统认为中医不能治疗急症的观念,而且从中挖掘出中医丰富的临床治疗内涵,使临床医学受益匪浅。

但中医院解决外科急、危、重症的模式仍有待完善。中医院的急诊科室往往以内科为主,外科特别是创伤外科及其他科室设置缺乏或配置技术力量不足,结果导致很多需要以外科或其他学科作为后盾和支持的诊疗技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院急诊科多没有建立合理高效的运作模式,没有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诊ICU救治”一体化完善的运作体系和绿色通道。当前院前急救虽然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救治、急诊ICU救治之间,以及救治程序和病情分区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2.5 科研工作薄弱,学术水平不高 回顾20世纪60年代,以天津南开医院、遵义医学院为首,全国外科广泛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结合中医理论与辨证论治,大大提高了中西医治疗急腹症的疗效,创立了一套系统、完>!

3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机遇

中医外科现代化的过程是渐进的,在西医外科占主导的今天,要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研究和解决西医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结石术后残留及复发、腹部手术后的肠黏连、创伤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处理、肿瘤及某些疑难的外伤科疾病等问题。中医外科医生还要充分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人类细胞与肿瘤的生命规律,寻找中医治疗的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医外科学的进步。基础理论的进步是中医外科学取得突破的首要条件,我们应广开研究思路,特别是创新研究,如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以奠定中医外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临床上要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学知识)改进诊断手段,提高诊断水平。要与现代普外科、肿瘤外科等融汇贯通,中西医结合,增强实力,使中医外科敢于收治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主动权。否则,将导致中医外科就诊病种单纯而面窄,业务难以全面开展。

科研是中医外科建设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中医外科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是中医外科学建设中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中医外科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坚持医疗与科研紧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9篇

我科承担了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的工作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发现目前教学中明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固守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症的观念。急诊医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而中医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被人误解为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样就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从临床教学角度看,如何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4]。第二,中西医不同医学体系的混淆。尽管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两个基础,一个临床”,但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讲授的重点也因此不同[5]。每个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大多是讲课的难点,学生容易将两个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病机制相互混淆,甚至相互排斥。如何将中西医教学内容整合,中西医知识融会贯通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2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的实施

2.1合理安排中西医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首先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认识上不能混淆;其次,根据临床经验,以中西医两个体系对疾病的疗效来分配内容和课时[5],旨在达到中西医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机联系,使急诊医学成为中医、西医兼容结合和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结合。例如,脓毒症的治疗就很具有代表意义,该病具有综合征的特点,其发生、发展与感染、免疫和凝血系统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从中医角度分析,该病属于中医学“热病”范畴,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则属于“厥证”“脱证”,主要病机为阳气来复,邪热炽盛,正邪交争,阴津耗损;若进展至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阶段,正气严重耗损,常表现为正虚邪盛。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F)与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关系归纳如下:前驱期(卫分证)-急性典型期(气分证)-各器官系统感染(各脏腑气分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营分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营分证、血分证)(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多器官功能衰竭(内闭外脱证)-炎症介质正常释放[6]。这样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掌握西医的客观化指标和科学研究方法学的思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认知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由此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

2.2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违背医学伦理道德,所以中医急诊阶段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方向。例如,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4]。

2.3加强临床见习、实习与病案讨论

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课程。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除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外,更要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因此见习、实习尤为重要。让学生自己接诊、问诊、查体、提出诊断、辨证以及治疗方案,同时书写病史,最后由带教医师进行示范和点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医生的使命感。每两周一次的教学病例讨论,可使用PBL教学法,此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借用到急诊医学可有良好效果[7]。每次教学病例讨论,我们均事先告知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疾病的病因,再自行到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待集中讨论时亦以学生为主体,带教医师在此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思路,加强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复习和应用,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布置每位学生完成一份中医病案,并由带教医师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4注重教学效果反馈,促进急诊医学学科建设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范文第10篇

2017年4月1日,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2017北京CBD健康论坛在京开幕,谢萍教授在会上主持了“心力衰竭康复与管理”分论坛,并作了《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多场专题学术报告。在此次会议间隙,本刊记者就甘C省心血管学科领域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诸多话题,独家专访了莅京参会的谢萍教授。

学术交流,惠泽陇原大地

据记者了解,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是伴随着“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同期举行的。这次规模空前的学术大会于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甘肃兰州召开,谢萍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因此,采访一开始,谢萍教授首先谈到了举办这次大会的背景。

她介绍说:“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原理应用于临床,使得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心脏康复是现代心血管疾病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决定医疗转归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甘肃省人民医院联合发起并主办了此次学术交流大会。大会组委会立足于临床实际、面向基层,秉持‘交流、提升、推广、规范’的宗旨,围绕心血管疑难重症及交叉学科的诊疗等的主题,邀请到了40余位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莅临兰州,分别做了多场专题报告、疑难病例讨论、医学科研方法、论文撰写培训及手术演示……”

谢萍教授进一步介绍说:“11月19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我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益瑞渊、王彦成、蔡政廷、张海涛、卢启明、白锋、王斌等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学科的专家、教授。”她接着详细介绍说, 开幕式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党爱民教授带来了“从最新指南看心衰治疗”,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张钲教授带来了“胸痛中心的建设”,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斌教授带来了“胸痛在基层医院的识别与筛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贾绍斌教授带来了“冠脉CT在冠心病诊治中的指导作用”,马偕纪念医院的蔡政廷教授带来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台湾治疗现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张海涛教授带来了“医学与科学”,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的张新华教授带来了“全球高血压防控方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白锋教授带来了“血脂异常的管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王效浣教授带来了“ACS患者出血评估预防及处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徐盛开教授带来了“ACS抗血小板治疗消化道损伤的防治策略” 等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会议围绕“心脏起搏培训”“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心脏康复”“交叉学科”等几个方面展开专题讲座。

据记者了解,在本次大会上,谢萍教授做了主题为“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处理及腋静脉穿刺要点”的专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意义,谢萍教授认为:“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创性地推动了我省心脏重症救治及心脏康复工作的发展。我们乘借甘肃中医发展惠泽陇原大地的东风,充分发挥甘肃省人民医院在全省中医工作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在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学会领导下,依照学会宗旨,积极开展介入心脏病学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全省中医系统心脏介入人才培训,加快推进全省中医医院医师心血管病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中医系统心血管介入人才的培养,改善中医系统心脏介入人才缺乏的现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提高甘肃省中医系统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全力为全省人民健康和中医药事业服务。”

搭建平台,助推学科发展

采访中,提到在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同期成立的“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这3个地方学术组织时,谢萍教授坦言:“21世纪人类的疾病谱和疾病死亡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呈现‘井喷’态势,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脏重症是一门整合临床各科诊疗技术的学科,是心脏病学和重症医学的有机融合学科,更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心脏重症理念的提出,开辟了心血管内、外科及重症医学交叉的新空间,使心血管专科的面更宽,也使得危重症医学深度更深。它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领域,起着重要的各学科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新成立的三个学术组织的带头人,她进一步解析说:“我们看到,我国西部地区的心血管发病率趋同于全国的高发态势;而甘肃地处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医疗相对滞后,很多基层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还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现象,而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开展,大量病人必将留在基层医院治疗,因此基层医生对于规范化诊疗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这些大背景下,我们立足甘肃当地实际,搭建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和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这3个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就显得颇有必要,也颇有意义!通过这些学术组织的成立,有力整合我省心血管专业与心脏重症医学专业的力量,为在我省推广心脏重症规范化诊疗及救治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整体推动全省心脏重症学科建设,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在采访中,谢萍教授还透露:目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甘肃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谈及这个新的学术机构的重要意义,谢萍教授坦率地说:“目前我国已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因此,探索积极主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势在必行。我国有经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医理论,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甘肃中医发展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我院在全省中医工作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在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方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不同疗法各自的优势,较单用西医或中医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可取得更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心血管疾病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等方面具有优势;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掘总结。因此,尽早成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甘肃专家委员会,是十分紧迫的工作,更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建设,彰显优势特色

据记者了解,谢萍教授领衔的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直以来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脏超声领域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和优势特色,是一个实力雄厚、名医荟萃,学术水平较高的优秀学术团队。此外,该院心血管病中心采用微创介入技术,前不久为1名永久性房颤患者成功实施了“左心耳封堵术”,这不仅是甘肃省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左心耳封堵术,更标志着在房颤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充分说明他们具备了应用WATCHMAN 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的学科实力。同时,WATCHMANTM 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药物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谢萍教授在介绍该科室的学科建设时自豪地说:“我院心内科是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心血管疾病的重点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传承了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在秉承优良学术氛围的同时,还对传帮带以及学术团队的构建高度重视。目前,我们科室的人员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低级职称的构架相对比较合理,人才素质也比较高,有博士8人,其余医生都是硕士。心血管专业的每个亚专业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领域,都有相应的学科带头人,这对我们学术团队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力争让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专长,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她继续介绍说,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大型临床试验或者科研项目,我们都积极参与。中国心血管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项目)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的指导下,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合作开展的,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质量改善问题。“我中心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资料上传之后大家觉得我们的诊治很规范,紧跟指南方向,符合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因此,我院于去年9月份获得了CCC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质量银奖;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协会和专业人士的肯定。这充分证明了我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另据记者了解,此前不久,甘肃省人民医院荣增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那么,作为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谢萍教授对于冠心病今后的工作有什么计划?

对此问题,谢萍教授详细介绍说:“心血管介入诊疗准入和培训制度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起的有关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体现了国家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制度化。近期,我院经严格审核遴选后荣膺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我们认为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我院心血管内科专业快速发展和已有实力的高度认可。作为培训基地主任,我为我院获此殊荣感到十分高兴;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推动心血管介入新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和普及以及规范化。目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技术已经成为我院的特色,无论是手术数量、复杂程度,还是手术成功率,均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将开展开放式教学及学思启相结合的模式来保证培训质量;基地将精心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操作与讲座,力求尽快提高学员们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

谈到基层医生的培训问题,谢萍教授说:“与‘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同期举行的还有‘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事实上,我院心血管内科长期注重对基层医生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培训,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其宗旨就在于立足于解决基层医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积极推动甘肃地区的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同时,自2014年起我们先后走进省内30余家基层医院,与当地医院联合举办规范化诊疗学习班,取得了学术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也理顺了与基层医院的双向转诊秩序,真正做到了复杂病患者三甲医院治疗后返回当地医院长期管理的合作医疗模式。”

采访到最后,谢萍教授在展望未来的培训工作时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基层医生相对薄弱的重症救治方面加强培训,争取将先进的新技术、新理念带给广大的基层医生;同时我们也会利用各种学术机会,将心脏康复新理念植入到每一位基层医生心中,从而真正整体带动我省心血管专业的后续发展,推动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

专家简介

上一篇:网络自媒体专业范文 下一篇:地摊经济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