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21:48:07

重症护理论文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病人80例,均为CT或MRI确诊为重症脑外伤患者。其中,硬膜下血肿50例,脑干伤20例,脑肿瘤2例,脑出血8例。新入科、新上岗护士16人,带教老师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带教后,测查新入科的护士及通过使用护理路径护理过的病人,护士及病人的满意度均有明显的提高。

第1天(当日)根据病情如无手术指证者,予以吸氧,根据医嘱用脱水剂、留置导尿管,密切观察病情,每1~2小时巡视1次,交待年轻有文化的家属留下陪伴病人,做好必要的看护工作和一些日常生活照料,安慰家属,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本院脑外科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水平,化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做好沟通,告知床位医生,责任护士,让家属在必要时能及时与他们联系,解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

第2天,病情未加重,做好卧位及翻身指导,介绍常用药物的作用,特殊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交代清楚。指导并协助家属1~2小时为病人翻身1次,观察病人是否合并有颅中窝损伤,是否有脑脊液鼻漏,耳漏或耳鼻出血。如有上述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平卧位头偏向脑脊液耳漏侧的卧位或抬高头部30°卧位,便于引流,维持此至停止漏液3~5日,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脑膜裂缝处,促使局部黏连而封闭漏口。②密切观察引流量及颜色。③保持局部清洁,每日2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反复强调定要让液体自然流出,避免添、堵、掏等动作,以免引起颅内感染。④避免颅内压骤升,交代家属如病人清醒后不可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而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⑤对于脑脊液鼻漏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置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塞,禁忌作腰穿。⑥注意有无颅内感染迹象,如头痛、发热等。⑦遵医嘱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第3天,讲解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的必要性,翻身拍背的目的、方法及必要性,功能锻炼的目的及必要性。

第4天,昏迷仍未清醒,观察是否出现应激性溃疡,如未出现,先吸尽口鼻腔分泌物后准备留置胃管进行鼻饲,置胃管时注意方法,争取一次性成功。即胃管置入15~25cm时,托起病人颈部,使下颔靠近胸骨柄,以增加咽部的弧度,使胃管顺利插入,不致因反复插管导致呼吸道不畅或插入时致呕吐窒息使颅内压力增加而加重病情。置入后,第1次鼻饲,带教护士一定要观察,确认鼻饲管在位通畅,鼻饲量不要太多,先滴入50~100ml38~41℃开水,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告知病人家属每次鼻饲前准备鼻饲液的方法,并让家属演示,直至完全正确后由新上岗护士指导病人家属按从每次鼻饲量100ml逐次加量50~250ml/次,6~8次/日,每次浓度从低到高,从稀到稠,温度38~41℃,每次鼻饲前后用温开水10ml冲管,防堵塞,有条件时可用恒温器,保证鼻饲液温度适宜,以免引起胃的不适。鼻饲前准备鼻饲液时要注意保持手部卫生,鼻饲液现配现用,用不完放冰箱中,当日用完(最长不超过24小时)以防变质导致腹泻,开始鼻饲后,每日观察病人的大便次数、量、颜色等,并注意动态观察病人的化验结果,是否有负氮平衡或负氮平衡有无改善,血压是否升高,血糖有无升高,及时观察有无小便、小便量、颜色等。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生。

第5天,反复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教家属怎样从锻炼小关节开始到活动大关节。防止偏瘫肢体的肌肉萎缩,下肢血栓形成,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昏迷转醒后的肢体功能迅速的恢复,为日后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天,如在病程中病情好转,进一步强调以上的健康宣教及各方面护理,为出院做好准备。

第7天,如病人神志转清,可拔除胃管,让病人进食,观察是否便秘,如有,注意饮食,鼓励多吃水果蔬菜,如香蕉、青菜等,防止屏气大便,导致颅内压增加。刚清醒后一定要在床上大便,不能不听劝阻上厕所,因为长时间的卧床使血管的张力下降,突然起床后,易引起性低血压而致晕厥跌倒,易出现危险,要反复与家属交代并在护理记录本记录。清醒后先让病人坐在床上,观察有无不适。如无不适,让病人坐到床边,让下肢下垂数分钟,再在家属的扶持下站立数分钟。如不适,再下床,在床边锻炼,来回走几圈,这样锻炼2天后再上厕所,并一定要有家属扶持,在旁照料,以免出现危险。

第8天,如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饮食睡眠及二便均正常,即可作出院指导,根据发病诱因,指导注意事项,如行车安全,忌酒后驾车等。如是高血压引起的,则应注意控制血压,禁烟酒,进行低盐低脂饮食,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冬季适当保暖,保持大便通畅等,并告知病人出院结帐的方法。

在病中如出现病情加重,出现脑疝后,立即进入下一个路径。

病人病情危重出现脑疝时:①需立即汇报医生;②护士应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通知理发师剃光头,正确留取配血备血标本并认真查看,以免因签名不清楚或写病人姓名的谐音字而耽误出结果的时间,急诊时告知家属送标本的路径;③通知家属应准备的用物,做好沟通;④写好病情记录;⑤手术车来接病人时护士一定要到床边协助保证正确的转运;⑥整理氧气装置,心电监护仪,更换床上用物,铺麻醉床;⑦病人术毕回房接病人时,观察神志是否清醒,如清醒,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未带气管插管,立即吸氧,心电监护;⑧观察头部有无引流管,有引流管,保证正确引流,使引流袋的上端位置低于头部,应及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是否被牵挂,折叠,并定时记量,如在短时间内引流量>100ml,应告知医生及时处理;⑨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医嘱15~30分钟1次,直至平稳后改1小时1次;⑩应保证头部抬高15°~30°,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交代家属注意应有专人负责带好病人的双手,以防麻醉清醒后或神志逐渐清醒后把引流管抓脱或烦躁导致头部乱动,导致引流管拽脱。并负责观察病人有无呕吐征兆,如有,一定要注意把头偏向一侧,防窒息。以后护理转入上一昏迷路径。

如病人出手术室后,带气管插管入病室,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交代家属注意带好病人的手,防止意外拔管。护理人员应按气管插管病人护理常规护理,保持病房适宜的温湿度,温度20~22℃,湿度55%~65%。病室紫外线消毒2次/日,30分钟/次。配置气管插管内滴药,生理盐水250ml中加入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每次滴3ml左右,每15分钟1次。保证200~400ml/日,根据痰液黏稠程度绝地每次滴入的量及间隔时间,如痰液黏稠增加次数,增加滴入量,确保能有效吸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病情好转,神志转清及时通知麻醉师看是否能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前充分吸痰,拔管后注意拍背,鼓励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如病情未好转,气管插管48小时左右,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需要做气管切开,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让家属明白,如呼吸不通畅最终会导致加重颅内压,故为病人考虑,应同意并积极配合做此手术。同时,应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应劝慰病人医护人员正在尽力抢救,家属也应积极支持,此时,家属救治病人的决心决定着病人痊愈程度乃至生命。病程中病人如有中枢性高热,及时使用冰毯及冰帽,并注意根据医嘱或病人的体温调节、设定温度,及时更换冰帽中的冰,确保冰帽、冰毯的使用效果,确保病人腋下体温<38℃。观察病人是否有对冷敏感致腹泻,腹胀等不适,如有,应注意调节温度。如用冬眠合剂应注意血压的观察。如体温逐渐下降,应逐渐撤冰毯,冰帽,以免体温反复。如病情好转,神志转清,除注意气管切开护理外,其他路径与上述昏迷转清的病人一致。

如病情加重不是手术能解除的脑干重度损伤,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时应汇报医生,如有使用呼吸机的医嘱,护理人员准备呼吸机并调试后推到床旁,根据医嘱调节参数,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观察记录,根据需要抽取血气分析,以备医生准确了解病情,使用呼吸机后注意吸痰,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使用粗细及硬度均适宜的吸痰管,正确的吸力,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确保有效通气。当呼吸改善,做好撤机准备,可用SIMV、PSV模式。脱机后观察呼吸情况,24小时后呼吸无变化就可撤机,撤机后做好终末处理,病情好转后转入上路径。

每项操作,每个路径,带教老师先要亲自做,做时讲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并让新员工演示。

讨论

护理路径的使用有利于护理人员准确掌握各时间段的应对方式,对准确判断及治疗脑外科各个时间段重症病人有指导作用,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要,促进了护士与患者的相互沟通,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和谐了护患关系。护理路径有利于护理管理者检查判断护理质量。护理路径制定有利于新上岗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减少了她们的应激,有利于她们生理、心理的健康。

论文关键词重症脑外伤病人临床护理路径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重症病毒肝炎患者共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0~62岁。

2结果

本组病例抢救成功9例,成功率60%;死亡6例,其中,4例为抢救后出现严重的肝性脑病,另2例为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出血。

3护理

本组病例病情危重,抢救难度大,成功率仅达60%,与往年相比提高了1%。其临床护理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心理护理

重症肝炎的患者,大都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而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又缺乏特效的治疗,有的患者发病后出现精神抑郁,怕被家人、亲朋厌弃,又忧虑病情不易很快好转而影响个人的前途及今后的生活,当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时,会极大刺激患者,产生忧郁、恐惧、绝望甚至濒死感觉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2],通过这样护理人员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其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帮助患者尽快地实现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并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安慰患者,向他们解释分析病情,并用自信的语言向患者传递现代医学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信息,使其具有安全感,并与医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求得患者的密切配合,这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家属的密切配合也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保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一方面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能使家属积极地协助、配合抢救工作。在抢救环境方面,注意保持病房的有序和整洁也会在视觉和嗅觉上有效地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此外,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保持紧张、敏捷但又不失镇静、有序的工作作风,也是获得患者和家属信任的途径之一[3]。

3.2绝对卧床休息

重症肝炎的患者多病情危重,监护患者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2.1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协助患者洗漱、进食,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减少刺激;帮助患者经常变动,每2~4小时翻身1次,并记录患者和翻身时间,用50%红花酒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3.2.2注意口腔清洁口腔是重症肝炎继发感染和其他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合并口腔溃疡和鹅口疮者,可致口臭,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可引起全身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因此,对意识清楚和患者应督促进食后漱口,早晚刷牙,对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和昏迷的患者,应每天检查其口腔内有无出血、溃疡和霉菌生长等现象,每天至少进行口腔护理3

3.4.2观察体温每天测体温4次。因为重症肝炎肝细胞坏死时可以出现37~38℃持续低热。如突然出现高热,就要怀疑有继发感染。凡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者,应每半小时测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3.4.3观察脉搏如果脉搏加快或细速,提示为出血存在或出血的先兆;而高热时,相对的脉搏缓慢可为颅内高压,应及时报告医生。

3.4.4观察呼吸呼吸异常出现在肝昏迷、出血、继发肺部感染或大量腹腔积液压迫时,及时发现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通知医生。同时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气味等。如闻到呼出的气体中有烂苹果样气味即肝臭,示病情危重。

3.4.5观察血压若血压明显下降,提示有大出血和休克的可能;若颅内压升高时血压有可能升高。

3.4.6观察瞳孔若出现瞳孔左右大小不等或不对称,注意有无肌肉抽搐或颤动,以便早期发现脑水肿症状,并通知医生及时抢救。

3.5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液体平衡情况。每天摄入量少于2500ml,则营养不够,可影响康复,应及时通知医生。每天尿量少于500ml也应通知医生,以便做相应的处理。对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观察利尿效果,准确记录24h排尿量。

3.6醋酸保留灌肠

采用食醋稀释后保留灌肠,使肠道酸化,可阻止氨的产生和吸收。对重症肝炎患者采用食醋保留灌肠疗效显著,本组病例中抢救成功的6例患者使用了此法,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护理方面应注意[5]:先用0.9%的生理盐水500ml清洁灌肠。注意观察洗出大便的颜色、数量和性质。灌肠时注意肛管要光滑并加以石蜡油,灌肠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因压力过大造成黏膜的损伤。0.5h后,用20ml食醋加0.9%的生理盐水100ml做保留灌肠。每日1~2次,应尽量争取长时间保留。并记录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讨论

重症肝炎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在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6]。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心理负担重,常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易激动等不稳定心态。因此,在护理中应多给予精神安慰,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进行有关疾病知识指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并给予理解、关心、体贴,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护理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重视疾病的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池肇春.新编实用肝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16-120.

[2]黄晓专.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注意的问题[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2):353.

[3]聂国英.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1999,21(1):110.

[4]李继云,侯秋菊.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J].包头医学,2002,26(2):88.

[5]赵富荣.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护理探讨,2003,(2):70-71.

[6]李能云,周培凤,刘晓丽.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50.次。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

3.2.3饮食护理给以糖为主的清淡、低脂饮食。有肝昏迷前驱症状时限制蛋白质,严禁含氨物。有腹腔积液时用低盐饮食,并限制饮水量[4]。

3.3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皮肤出现大块紫瘢、鼻衄(可用1%麻黄素棉球填塞止血)、牙龈出血。如有消化道出血,及时报告医生,记录出血量,即送血型交叉配合,以作好输血准备。

3.4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4.1观察患者的意识对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需求并尽量满足其需要。要注意患者的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行为异常提示为肝性脑病的先兆。

[论文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发症;护理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重症患儿89例,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29d~8岁,平均(3.4±2.2)岁;患儿原发疾病为呼吸心搏骤停7例,哮喘持续状态1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例,感染性休克2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发颅内出血3例,肺出血6例,重症肺炎50例。

1.2呼吸道护理管理方法

89例患儿在行对症治疗期间均给予呼吸道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①环境护理:对病房内空气进行净化,定期进行通风换气,每日2次,每次换气时间不短于30min;每日利用紫外线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同时用含氯消毒剂对地面进行适当擦拭;确保病房温度和湿度适中;医护人员进入PICU前应根据规定更换帽子、佩戴口罩并换鞋,同时应对家长探视时间予以合理控制。

②镇静护理:大多数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或父母无法一直陪伴在身边,常会出现烦躁、哭闹等现象,可导致病情加重。护理人员需给予充分镇静,特别是对于重度肺高动脉压患儿,其吸痰时有剧烈反应,应在吸痰前给予适当镇静剂以避免患儿躁动。

③心理护理:患儿在疾病刺激下及陌生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恐惧、忧伤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保持亲切和善的态度,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患儿有效安慰,消除其恐惧,使其配合治疗与护理。

④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护理:给予患儿氧气驱动雾化面罩吸氧,将30mg氨溴索与20mL灭菌水注入雾化罐中,与输氧装置连接并将氧流量调节为3~5L/min,当面罩中喷出气雾后将其扣紧在患儿口鼻上。每日进行4~6次吸氧,每次吸氧时间为10min~15min。

⑤护理及吸痰护理:指导患儿抬高头颈取半卧位,使气道保持伸直状态;协助患儿排痰,每2h为患儿进行1次叩背或协助其翻身,每1h~2h为患儿进行1次吸痰且保持吸痰动作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20s,压力在190mmHg以内。

⑥叩背、震动护理:对于咳嗽无力、咳嗽伴随痰多等患儿给予叩背及震动,震动操作方法是将中指与示指置于需震动处,将掌、腕及指弯曲并伸直手臂,通过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对抗收缩形成振动。叩背时弯曲手背、并拢四指,利用空掌心对患儿脊背进行轻轻叩击。

⑦呼吸道湿化、抗炎、解痉:利用高压气体作为喷射式雾化器的动力,在给药同时给予氧驱动雾化吸入给药,所用药物主要为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氨溴索及异丙托溴铵,同时给予祛痰、抗感染、抗炎及支气管扩张治疗。

2结果

本组89例重症患儿PICU住院时间为3d~9d,平均(4.3±1.2)d;进至PICU后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或痰液窒息,无死亡事件发生;1例患儿出现原发呼吸道感染加重现象,1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讨论

呼吸道护理管理对于重症患儿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与患儿疾病治疗效果及抢救成功率均有密切关系。对PICU患儿展开呼吸道护理管理,其目的是促使患儿原发疾病有效恢复,同时对医院感染的出现予以有效预防,且后一目的在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中更为重要。重症患儿因应用广谱抗生素、机体免疫力受损、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很容易发生内源性及外源性感染,外源性呼吸系统感染中大部分为医源性感染,其感染途径为医护人员口鼻、手,损伤性操作或受污染医疗器械等,也可自病房环境或医院内致病菌侵袭引发。现如今,院内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对于住院患者,特别是对于重症患儿而言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常见的肺部感染类型主要为呼吸机相关肺炎及院内获得性肺炎等。在致病菌耐药率不断增高及耐药种类日益增多的现状下,重症患儿肺部感染临床治疗难度日益增大,几乎已达到无药可用的地步,因此对肺部感染等医院感染加以解决的最佳方法,也是惟一方法即为预防。基于这一理论,我院在为重症患儿进行治疗时,均给予呼吸道护理管理,从环境护理、镇静护理、心理护理、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护理及吸痰护理、叩背、震动护理、呼吸道湿化、抗炎、解痉等方面展开护理工作,护理人员以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与规范化操作,确保病房空气清新、湿润、洁净,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与全面的护理服务,结果显示89例重症患儿PICU平均住院时间为(4.3±1.2)d,进至PICU后1例患儿出现原发呼吸道感染加重现象,1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事件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重症患儿开展呼吸道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在实际护理中应预先制定详细的呼吸道护理管理计划,并给予细致的呼吸道护理,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确保患儿呼吸道畅通,从而对患儿康复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密切观察气囊,如发现气囊呈充盈状态,当立即上报处理,以防气囊在过度充气的状态下增大对气管壁的压迫力度,从而引发溃疡、局部坏死。为了避免气囊过度充盈,需间隔12h释放气体1次,每次持续25min。在气囊放气之前,当彻底清除患儿口腔内、鼻咽部分泌物,以防分泌物误入气道,引发气道阻塞。与此同时,可适当调整潮气量,以防因漏气而出现潮气量不足的情况。②对于行气管切开辅助通气者,当确保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坚持每日更换敷料(1~2次)。若敷料沾有痰液,当立即更换。通气治疗1周形成窦道后,结合患儿气道情况,观察是否需要更换气管套管。在捆绑皮管时,应保证气管套管不会脱落。

2吸入气体护理①净化

净化室内空气,坚持每日进行1~2次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2~3次,30min/次),对病房内的桌椅、地板进行消毒。禁止过多人员进入病房,控制好探视人数、探视时间,以免交叉感染。所有进出病房的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必须对双手进行消毒,佩带医用口罩、衣帽,换鞋。②湿化。实施微量泵入湿化法,泵入药液为α糜蛋白酶(4000U)联合氯化钠液(0.9%,50mL),经输液泵持续泵入,速度:2~3mL/h。如湿化效果不明显,当遵循医嘱增加湿化次数,保持每日2~5次。对于行机械通气者,可实施蒸汽加湿,蒸汽温度要保持在32~36℃间,以防温度过高而出现烫伤状况。在蒸汽加湿时,当使用蒸馏水(消毒灭菌),定时更换湿化液,严禁运用生理盐水,以防分析出盐,影响湿化效果。

3护理

垫高患儿臀部,指导患儿取健侧卧位。轻叩背部,排出分泌物后,给予吸痰处理。进食2h后,可给予引流,以免因胃内容物反流而发生误吸的情况。与此同时,加强导管护理,以防导管脱落,确保呼吸道无分泌物、通气顺畅。在气管插管时,指导患儿取仰卧位,引流出分泌物,以免出现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病状。吸痰护理对于行气管内插管的重症患儿,当给予气管内吸痰护理。如患儿咳痰有力、分泌物较少,每日行1~2次吸痰后处理;如患儿吸痰无力、分泌物黏稠且多,每隔4h行吸痰处理1次,吸引负压:100~200mmHg,每次持续处理时间:10~15s。在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过度通气(1次,1~3min);在吸痰后,仍需给予高浓度氧过度通气(1次,30s)。在对患儿进行吸痰处理时,要确保无菌、敏捷、精准、无创伤。对于未行气管内插管者,当结合患儿病情特点,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吸痰处理。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重症患儿的护理效果(显效、有效、无效)、并发症(坠积性肺炎、真菌感染、窒息、呼吸道感染)情况。统计方法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为t检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以%进行表示。

4结果

在研究组的64例中,显效41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60例。在对照组的64例中,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54例。比较两组重症患儿护理效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5讨论

目前,随着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强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日渐增高,对患儿健康危害极大[5]。在临床治疗时,给予相应的呼吸道护理管理,对预防感染发生极有意义[6]。在临床中,当充分结合患儿病情状况、辅助呼吸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管理。笔者认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气囊护理。气囊属于一项防漏装置,不仅可有效防止分泌物等误入患儿肺内,还可防止漏气,因此必须加强气囊护理。②加强吸痰护理。建立人工气道后,患儿上呼吸道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导致分泌物黏稠,纤毛运动功能衰弱,再加上小儿机体尚在发育期,咳痰无力,很难将分泌物自行咳出,所以必须加强吸痰护理。另外,在吸痰处理时,当注意动作轻柔,以防损伤患儿呼吸道。魏旭霞等人研究发现,对重症患儿实施呼吸道护理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呼吸道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原发病,减少医院感染[6-7]。本文,在研究组的64例中,护理显效41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60例。在对照组的64例中,护理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54例。比较两组重症患儿护理效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60/64,93.75%)比对照组(54/64,84.3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研究组重症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患儿好。护理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出现各种并发症,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64,7.81%)均比对照组(12/64,18.7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8-9]。通过该次研究,笔者发现,对重症患儿实施呼吸道护理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提升护理效果,促进患儿康复。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心胸外科和普外科收治的重症胸腹部外伤患者107例,其中男67例,女40例,年龄19~67岁,平均(27.3±3.2)岁;交通伤57例,打架斗殴伤16例,高空坠落伤21例,刀刺伤7例,其他6例;严重肺挫伤18例、心脏破裂3例、严重肝外伤15例、脾破裂7例、肋骨骨折39例、膈破裂25例;重度休克46例,中度休克36例,轻度休克25例。

1.2急救及护理方法

1.2.1院前急救

救护车抵达急救现场后,密切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如血压、呼吸、脉搏、血象等,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伤口部位、出血量及患者意识情况,并迅速评估患者的伤情。对患者生命直接威胁的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如患者口鼻因呕吐物和分泌物堵塞及时排痰、吸痰,解除气道的压迫,解开患者的衣扣,利于保持气道通畅;对无力咳嗽者,用鼻导管或支气管镜吸痰,若患者有发绀、心跳加快等症状,则停止吸痰,增加供氧流量,观察患者症状缓解后改用吸痰管吸痰。肋骨骨折致胸壁塌陷者,若伴呼吸频率>25次/min、严重创伤性湿肺等严重影响呼吸时,则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术,以呼吸机辅助呼吸,调节好呼吸机相关参数;严重肺挫伤患者采用仰卧位,避免侧卧位,氧流量保持3~4mL/min以确保供氧充分;胸部开放性伤口者用胸部开放性伤口以防伤口感染,同时使开放性气胸转为闭合性气胸,若由于胸腔内气体过多致肺萎缩>30%出现伤侧呼吸音减弱、呼吸困难,则配合医生行胸腔穿刺排出其他缓解胸腔压力,对较严重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对胸膜腔内出血量>500mL者则行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血;伴有腹腔内脏脱出的开放性腹部损伤患者,用大块无菌敷料遮盖脱出脏器,并用腹带包扎,暂时不送回腹腔。

1.2.2安全转运及途中监护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观察有无针头脱落、药液渗漏等情况,一旦出现立即拔出针头,进行局部处理,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保持气管插管、鼻导管、尿管等管道的固定通畅,检查有无扭曲、反折等不良情况。注意清除气道分泌物,取最佳,以保持气道通畅,同时给予持续氧疗。救护车内陪护患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5min观察一次患者的瞳孔、意识、面色、肢体活动等,以确保转运安全,同时做好转运记录。

1.2.3院内救治及护理

患者安全抵达医院后,及时搬运至急诊室,并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病情确定护理的重点。保持气道通畅,取仰卧位,抬高下肢15~30°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和呼吸;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和补充加温的平衡液以维持患者体液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每隔5~10min观察一次伤口出血情况及腹部体征,观察胸部有无压痛,有无气体进出的响声及移动性浊音;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是否通畅防止敷料浸湿致感染的发生,每日更换引流瓶1~2次,观察负压波动情况,若发现引流瓶内有大量泡沫,则向引流瓶内滴入无水乙醇,以消除泡沫确保引流通畅。定时检查各连接通道有无漏气,检查呼吸机是否运行正常,患者呼吸是否与机械通气协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呼吸参数;及时做好采血、药物试验等准备,以利于手术顺利实施。在救治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嘱咐患者家属多关心、照顾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前、术后加强口腔、皮肤、褥疮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本组重症胸腹部外伤患者107例,抢救成功100例,死亡7例,抢救成功率为93.5%。7例死亡患者因转运过程中即存在心、肺、肝等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有患者或家属自行填写。107例患者中,对护理非常满意97例,占90.7%,一般满意10例,占9.3%,不满意0例。满意度为100%。

3讨论

重症胸腹外伤一般是因锐器或较大暴力所致的开放性或闭合性胸腹部创伤,伤情往往严重,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极易致死。故及时进行准确的诊治,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救治重症胸腹外伤患者的主要手段。创伤致死有3个高峰时间点,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伤后1h内的院前院内进行有效的救治工作。护理人员提高对重症胸腹外伤症状、体征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自身对伤情的敏锐观察力和预见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对提高重症胸腹外伤的抢救成功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3.1抗休克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搏加速、口渴、尿量减少、四肢湿冷等症状及体征,均提示休克的可能。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积极配合抢救工作。抢救措施包括:①迅速建立两个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同时做好输血准备。②大出血的患者往往出现低血压的现象,因此遵医嘱及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确保心脑血管血液供给。③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监测呼吸频率变化,出现酸中毒及时给予碱性药物以纠正。④应用强心药物增强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以改善微循环灌注。

3.2确保有效的呼吸功能

密切监测呼吸频率改变情况,若出现呼吸加快、呼吸困难,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血氧饱和度(SaO2)<90%,易致通气不足、缺氧和CO2蓄积,甚至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应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面罩吸氧,氧流量为4~6L/min,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观察引流液的形状、颜色、量及出气量以了解胸内损伤情况。出气量大表明存在大气道损伤;连续3h引流量>100mL/h,说明胸内存在大出血,应及时进行开胸手术,以抢救患者生命。3.3确保有效的循环功能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若出现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的症体征,往往预示存在腹内脏器损伤,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腹穿观察有无新鲜血液流出,若有则配合医生进行开腹手术止血,以防大出血,同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确保有效的循环血量。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2监护医嘱用药是否准确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每种药物的常用量,药理作用,用途及禁忌证,护士是药疗的直接执行者,用药中注意配伍禁忌,掌握药物的剂量,避免用量过大引起毒性反应。如护士为一名过敏患者遵医嘱静推药物,执行医嘱时发现,医嘱应该是25%的葡萄糖20ml加葡萄糖酸钙10ml,医生误将葡萄糖酸钙写成10%的氯化钾10ml,护士立即找医生及时纠正这一严重错误,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2药物治疗时的护理监护[1,2]

2.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即核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和失效期,尤其是争分夺秒的抢救危重患者时,对药名相近的药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认真加以观察和判断,避免忙中出错。

2.2配药时注意药物配制要求和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危重病人多为注射给药,尤其应注意其配制要求和配伍禁忌,如乳糖红霉素溶于葡萄糖溶媒中其效价易降低,直接溶于生理盐水中,会产生沉淀,正确的做法为先溶解于少量的注射用水中,再稀释到所需量的生理盐水中给药。同时配伍的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加替沙星注射液混合后可出现白色混浊,联合用药时,需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免发生浑浊发生意外。

2.3监护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危重患者输注的药物品种多,药物的相互作用使治疗效果减弱或不良反应增多的发生机会比普通人高。一次抢救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时,同时使用了氨茶碱和氧氟沙星,30min后护士发现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惊厥,丰富的药物学知识使护士怀疑是氨茶碱的毒副反应所致,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事实证明护士的判断是正确的。氧氟沙星可抑制氨茶碱在肝的代谢使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而氨茶碱的安全范围窄,仅为10~20g/L,两药合用使氨茶碱出现毒副反应。

2.4严密监护和控制药物滴速危重患者药疗时控制输液速度非常关键,血药浓度过高或过低不但不能产生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如甘露醇250ml在30min内快速滴完,可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如果超过上述时间,甘露醇则氧化成葡萄糖,作用适得其反,加重病人病情。对一些特殊用药要用输液泵,也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如静滴硝普钠,临床常用浓度为100~200mg/L,滴速为4~10滴/min,连续观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滴速,一般不超过10滴/min。

2.5监护输液穿刺部位,防止外漏去甲肾上腺素、甘露醇、多巴胺、葡萄糖酸钙等药物外渗,会引起局部剧烈疼痛或组织坏死,部分危重患者神志不清,不能自诉,药疗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一旦发现可及时更换注射部位,给予硫酸镁湿热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3药疗后的监护[3]

3.1药物疗效的监护药物疗效的评价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环节,疗效未达到预期目标,可以建议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以免延误时机。要做好药效的评价,必须掌握药物发生疗效的指征,对多种适应证的药物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的目的。如硝苯吡啶治疗高血压时,应检测血压,治疗心绞痛时,应观察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强度、诱发因素、心电图等。

3.2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如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时,危险期每5~10min测血压、呼吸及脉搏,观察神志瞳孔大小及肺部啰音、尿量等,较重中毒者神志常有模糊,逐渐进入昏迷,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肺部湿性啰音、瞳孔缩小(重者如针尖大),排尿少,要注意有无尿潴留,出现躁动不安、瞳孔散大、高热、心率140/min,提示医生病人阿托品中毒,改变抢救用药,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又如使用尼莫地平时,若出现头晕、头痛、低热、皮疹等副作用时,可以通过减慢滴注速度或平卧而减轻症状。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2汪明性.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7篇

1.1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实施循证护理,如下所示:

1.1.1循证方法:成立以护士长为首的循证护理小组组,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查阅资料,寻找证据,在对证据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实践,制定出最终的护理干预措施。

1.1.2调整,减轻疼痛:急性胰腺炎多伴有剧烈的腹痛,因此在护理中要防止患者因剧痛翻来覆去而坠床,各类监护仪器要固定牢固。护士要协助患者弯腰并屈膝侧卧,以减轻疼痛程度。同时要告知患者遵照医嘱服用止痛药。

1.1.3实施禁食水护理,注重口腔清洁: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接受的胃肠减压与禁食水易引发咽喉不适与口唇干燥。因此应及时为患者涂抹唇膏等,以保持口唇湿润。如果患者无法自主洗漱,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

1.1.4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剧烈程度以及疼痛的性质。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关注病人心理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同时,要保持胃管通畅,注意引出液的性状。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防止出现患者体液不足,引发休克等不良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要迅速上报主治医生,以迅速处理、治疗。

1.1.5全身感染的护理:在全身感染期,对于接受抗生素治疗,但体温仍然高者,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对患者的尿、血、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进行定期化验。

1.1.6健康教育:护理过程中药对患者积极地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告知该病产生的原因,相关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增强患者的配合程度。出院时,要进行相关的出院指导,告知其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且要定期复查,以避免复发。

1.2效果评价

分别从护理质量、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三方面对两组效果进行评价。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性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等3个方面,各因子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并发症包括电解质失衡、应激性溃疡、肠麻痹、继发性感染和器官衰竭等。患者满意度按照方式的不同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等3个等级。

1.3重症急性胰腺炎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护理质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满意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

循证护理组在护理操作、护理态度和护理文书写作质量等护理质量各因子间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循证护理组发生电解质失衡、应激性溃疡、肠麻痹、继发性感染和器官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对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1730,p<0.0001)。即表明循证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更高。

3小结

重症急性胰腺炎作为常见急腹症,常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该病病情呈现进行性发展,会逐渐损伤机体各个脏器,其中肺脏和肾脏最容易累及,引发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在该病的诊治中,除进行积极地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同样重要。临床工作中,护士应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保持出入量平衡,维持循环稳定,防止水电解质失衡。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更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循证护理作为一种全新护理模式,强调护理服务应建立在证据搜索基础上,而不应该单单依靠经验,要求护士将临床实践和查找文献资料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此外,该种护理模式能够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8篇

患者男性,46岁,因“头晕、视物旋转、恶心13小时,头晕加重伴呕吐少许胃内容及言语不清4小时”,于2013年1月1日入院。患者在近2周因牙疼曾行牙疾治疗,入院前13小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未呕吐;4h前出现头晕加重伴呕吐少许胃内容及言语不清,无肢体麻木、力弱等表现;头颅CT检查未见明确病变,门诊以颅内感染收入院。入院查体:T36.3℃、P92次/分、R120次/分、BP130/80mmHg,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伸舌向右偏,颈软,左上肢肌力4级,右上下肢肌力5级,Babinski征、Gordon征等病理征阴性;脑脊液检查呈白色浑浊状,压力达330mmHg,RBC8.0×109/L,WBC890×106/L,蛋白1.38g/L、葡萄糖2.42mmol/L、氯化物116mmol/L,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入院第2日晨患者突发抽搐,表现为双眼上吊、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抖动,持续约数10s后自行缓解,约15min后再次出现抽搐;入院第3日晚出现浅至中度昏迷,双瞳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消失,T40.8℃、P124次/分、R45次/分、BP140/90mmHg,病情危重、进展快。考虑为急性化脓性脑膜脑炎、感染性休克,予脱水、抗感染、抗癫痫、降温、应用激素、促进脑细胞恢复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患者住院24天,于2013年1月25日治愈出院。

2护理

2.1常规护理

(1)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要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3次,控制室温为20℃、湿度为50%~60%;每天用1100的健之素消毒液擦拭床头柜1次,地面进行湿式清扫早晚各1次,保持病室安静,减少人员陪护。

(2)营养护理:要满足患者机体对能量的需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留置胃管后,经鼻饲管交替注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汁饮食及鲜果酱、果汁、温开水等,150~200ml/次,每日总量在1500~2000ml;拔出胃管后,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直至患者自行进食。

(3)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为患者清洁口腔2次,以防止口腔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口唇涂红霉素软膏,防止口唇干燥开裂;用单层湿纱布盖于患者口唇上,以防止口腔干燥及微生物的吸入。

(4)皮肤、肢体护理:每日早晚用温水为患者擦浴1次,并在受压处涂抹赛肤润,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勤换内衣裤;每日为患者按摩肢体3~4次,每2h为患者翻身、叩背1次,防止褥疮发生。

(5)泌尿系护理:患者留置尿管后,在每次更换尿袋时均用2%碘伏为患者清洗外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固定尿袋的胶布松紧要适度,避免脱落、牵拉。

2.2特殊护理

(1)高热期护理:患者出现高热时,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使患者体温维持在36~37℃;头部用冰帽持续降温时,冰帽内要垫干毛巾以保护两侧耳廓及吸收冷热气相遇时产生的水份,并及时更换毛巾、保持头部干燥;间断使用冰毯时,每1h为患者翻身1次,以避免冻伤。

(2)各种管道的护理:要妥善固定好患者身上留置的各种管道,每天更换输液管、输氧管、湿化瓶、尿袋,每周更换胃管;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时开放输液通路的数目,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采用输液泵以匀速输注奥美拉唑,避免液体入量过多。

(3)防治脑疝的护理:患者出现浅昏迷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如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呼吸节律与频率情况,有无出现深大呼吸、潮式呼吸、下颌呼吸;有无呕吐,惊厥是否缓解等,严格记录24h出入量。发现脑疝表现时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剂量为0.5~1.0g/kg体重,在15~30min内快速静脉注射,每4~6h重复1次,应用后药密切观察脱水效果,每30min做1次护理记录;同时要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随时准备抢救。

(4)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后,留置胃管、鼻饲冰盐水,密切观察患者呕吐物的性质、量及颜色,观察大便的颜色和血压、心率的变化,防止休克发生。

2.3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因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和进行性加重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以及且因治疗费用较高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积极地与患者沟通,开展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在治疗、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导患者家属密切与医护人员配合,解除患者的负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恢复期护理患者清醒后,指导其家属与患者多沟通,让其多听广播,为其说一些喜闻乐见、有趣的事,以促进患者记忆力和语言能力的恢复;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进行肢体的被动功能锻炼,协助患者保持肢体呈功能位,为其按摩肢体,以防止肌肉挛缩;患者清醒后,鼓励其主动锻炼,循序渐进地练习翻身、握拳、抬腿、用筷、用笔写字、半坐位、坐位、坐床边、扶床下地等功能,直到自行走路。

3体会

化脓性脑膜炎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患者可因出现高热昏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实施积极、迅速、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慎密的护理服务,是保证患者转危为安的主要手段;而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则是护士的重要职责。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9篇

1.1本次研究中,86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46例,占53.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2例(37.2%),下呼吸道感染14例(16.3%),胃肠道感染21例(24.4%),泌尿道感染13例(15.1%),其他6例。

1.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ICU住院时间较长、侵入性操作较多、抗生素使用时间长、种类较多等均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见表1:

1.3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感染均在3天内消失,治愈率为100%。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高龄、侵入性操作、ICU住院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联合使用种类较多等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机体较为衰弱,机体抵抗力较差,因此极易受到外界感染,而接受有创性检查及治疗患者,机体正常防御技能受到破坏,导致细菌侵入人体难度较大,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侵入性操作中,一些消毒灭菌不合格医疗器材的使用等可诱导感染的发生,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为了抵抗细菌感染,患者多会采用抗生素治疗,然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种类较多等均可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感染发生,因此针对上述因素,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及护理干预,减少感染的发生。护理对策:

①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工作较为繁重,医院要加强对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健康教育,同时由院内指派专门感染检测员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及指导;所有侵入性操作所需使用的器械、工具等均需严格消毒并拔管。

②保证ICU内良好的室内环境,在不同患者之间采用屏障进行分隔,医院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安装空气层流设备,对空气污染进行杜绝,室内每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定期消毒清洁室内器械及设备。

③所有进入重症监护室内人员均需适应专用消毒口罩、衣帽及拖鞋等,进入病房及操作前均需严格洗手,医院需要配备手部专用消毒剂;患者使用的废弃物放进密闭、专用袋子内送往专门的垃圾处理中心进行操作。

④本次研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呼吸道护理不到位引起,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时,医护人员需要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及无菌手套;患者使用呼吸机通道间隔2天更换一次,同时将冷凝水及时处理,避免患者倒吸;采用环氧乙烷对相关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患者使用器械均专人专用,保证无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吸痰技术。

⑤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重要原因。总之,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医护人员要加强护理干预,严格抗生素使用,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心血管内科现有各类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岁~47岁(30.4岁±6.5岁);工作年限2年~28年(12.5年±3.6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8名。

1.2护理管理

1.2.1护理风险评估

在护理前,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病人疾病风险、用药风险、设备风险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通过风险评价,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并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1.2.2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对以前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召开护理经验研讨会,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在注重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同时,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努力提升病人及家人的护理能力。

1.2.3仪器日常监测

仪器故障是导致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护理管理中,注重仪器的日常监测,由专人进行仪器维护,并且定期检查,保障仪器正常运转。规范仪器管理与使用,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考核。

1.2.4其他管理措施

重复操作、疲劳操作是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优化护理人员配置,防止护理人员疲劳操作。探索四班倒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职业倦怠。

1.3效果评价

以本院2013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和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占全部病人例数的比例为满意率。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以本院临床病历资料记载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护理风险虽然难以预测,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控制并显著减少的。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为目标,是集合了风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较单一的风险干预可以发挥更为突出的价值。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实施风险管理前,事故发生率为7.89%。实施风险管理后,事故发生率为2.14%。管理实施后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实风险管理的实施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26%,较实施前上升了16%。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①护理前的风险评估。护理前进行风险评估,可以较好地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②技能培训提升了护理技能,有助于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则提高了他们的护理能力,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小结

在目前的临床条件下,要全面避免护理风险并不现实。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减少护理风险则是可能的。从本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①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相比于普通病人,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病情严重,病人个体差异大,发生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此,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护理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防止血压的突然变化带来各种意外。

②技能培训必须要结合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

虽然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家属实施。尤其是随着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得到推广,病人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护理质量。本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除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外,还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让病人及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护理能力,以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要注重非技能方面的管理。

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容易疲劳,而且在重复的工作中,易出现职业倦怠。针对这一情况,还需要从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出发,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增强他们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消除职业倦怠。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中,要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既要保障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尽量给予护理人员足够的休息时间,防止工作疲劳。努力探索有效激励机制,让护理人员努力实现其工作的价值。总之,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护理风险难以完全的消除,但是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更好地改善护理质量。

上一篇: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乳腺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