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6 21:34:48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篇1

一、分析高校经济合同的差异

高校作为民事主体参与市场行为,在法律方面与其它任何主体都担任着同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其自身性质、合同内容以及签订程序上来看,与其它主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合同主体差异分析

高校经济合同的主体自然是参与校方。学校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从事教育、教研工作,与其它主体相比,高校参与社会市场行为,主要是为了学校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其参与目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它并不需要得到实质性的经济收入,只要存在于学校教育、教研工作有利的因素,高校都会去参与,如建立校企科研项目等。

(二)经济合同内容上的差异

社会团体,如企业,他们参与市场行为一定是带有盈利目的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高校参与市场活动,则需要能够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教学发展、公共服务发展。因此,在合同内容上,其它社会团体几乎会涵盖一些资金注入与利益分配项目,而在高校经济合同当中,有时是不包含这些内容的。

(三)经济合同签订程序的差异

高校与合作方签订经济合同,会派遣校方的法人代表与对方进行签约,签约名义则使用学校的名义进行,这就区别于社会上某些以个人名义参与市场活动、签订经济合同的程序。

二、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所讲述的高校经济合同差异及其自身的管理行为,造成了其在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下文,笔者举例其中的三项问题进行说明。

(一)合同管理机构的缺失

我国高校所设立的所有部门几乎都是与教育有关的部门,从高校开始参与市场行为以来,就很少有学校设立专业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众多的经济工作、合作管理等工作几乎都是交由学校具备经济管理和公关管理能力的人才进行,这些人往往又担任着学校其它教育工作,多年未从事此类工作,生疏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造成高校经济合同缺少专业人士管理,尤其缺少具备法律知识人才的管理。

(二)合同订立不规范

高校经济合同订立不规范,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最终为突出的问题是其在法律条款方面的不规范与缺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签订合同个人或团体独享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如果高校经济合同要作用于高校,就必须以学校的名义,派遣法人或法人授权代表进行合同签订,而在实际的操作当中,高校所派遣的合同签订人并非法人代表或授权人。除此之外,高校经济合同的很多内容都存在法律漏洞,未经专业法律人士查看认准。

(三)对于合同条约履行监督的缺失

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纷繁复杂,在与合作对象签订合同以后,几乎是没有时间监督自身以及合作方对合同的履行。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拆分出专业监督合同履行的机构,校方对合同履行也并不重视,由于很多的合同并不具有经济的迫切性,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合同履行的早晚。

三、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的管理策略

根据高校经济合同的特点及其合同管理漏洞分析,笔者在法治视域背景下,提出了以下几点经济合同管理策略:

(一)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高校在参与市场行为时,虽然承担了复杂繁重的教育工作,但是既然决定借助外力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就应当好好的利用起这样的资源。所以,高校出击的第一步就是要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根据高校发展需求和运行特点,从法律人才的引进入手,建立经济合同签约前准备工作规范、合同签约标准以及合同履行监督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得以完善,才能够进一步减少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的法律漏洞,切实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并协同学校其它各单位共同管理

专业管理机构专职管理经济合同签订的一切事宜,并协商洽谈对外合作工作,承担经济合同管理的法律顾问与公关管理,它是完善高校经济合同法制管理的必要手段。专业管理机构的建立需要学校对外引进人才,或者是与社会法律机构进行合作,解决合同签订的法律问题,另外,还应从校园内部抽调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参与经济合同的法律管理工作。使经济合同管理部门与在校其它单位共同进行经济合同管理的目的就在于让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最大程度的发挥经济合同管理对教育工作的推动和辅助作用,这同时也是学校参与市场行为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内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需要了解校方教育工作,同时具备合同管理素质的人才。培养这类管理人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高校内部挑选人才进行培养。校方管理人员应当挑选有意向并适合于这项工作的在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可以使用进修、留学、讲座、上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培养,还可以将培养对象输送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培养,提升其法律意识,稳固其法律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法律问题是高校参与市场行为以来最为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其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专业机构,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重视起经济合同管理的法律问题。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合同管理;问题

一、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由于高校每年都要签订大量的经济合同,故几乎每天都有合同履行时点出现,合同履行情况既无法即时汇总,也实现不了动态智能管理。高校的经济合同从资金流向方向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付款合同,即高校购买货物或者劳务等需支付外单位或个人款项的合同;第二类是收款合同。收款合同又分为联合办学合同、资产租赁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国有资产处置合同,接受捐赠合同,应收水电费、取暖费等合同。

1.联合办学合同。即高等学校与有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签订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合同。主要涉及学费、培训费、住宿费的收入分成,收入分配时点,违约责任等。

2.资产租赁合同。即高校将闲置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教室、食堂、超市、房产、车辆等资产对外租赁取得收入签订的合同。

3.对外投资合同。即高校利用货币资金、实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签订的合同。

4.国有资产处置合同。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有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有:调拨、变卖、报损、报废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等。资产处置应逐级申报,分级审批。资产处置行为应和购买方或接收方签订经济合同,借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5.接受捐赠合同。学校接受校友、有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捐赠均应签订捐赠协议。以证明资产产权转移和作为财务入账业务依据。

以上各类经济合同的履行时点高校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财务报销、审核、入账又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故高校基本上不能即时汇总出所有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和结果,也不方便跟踪管理。

(二)财务审核和合同管理脱节。高校财务部门岗位设置有的合同管理人员和报销审核人员不一致,报销审核人员不了解和掌握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约情况,也就不能科学、准确地办理款项支付业务。比如:某一时点,某基建工程款应付对方工程款的总金额?应挂往来科目的款项金额?第二次付款时点?第二次应付金额?留取质保金多少?等。在工程款中还应扣取多少租赁校产款项、水电费等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往来控制要素。如经办部门或者经办人员出现遗漏,财务部门再不精准地掌握合同内容,就容易造成多付款,少收款等问题的出现。

(三)提供给决策层的数据滞后,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数据。高校决策层在对学校整体运行情况作宏观部署时,要审议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量情况,收入负债情况。其中,分析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款项的依据就是经济合同。由于财务账套确认应收、应付往来科目受对方单位开具发票,本校各部门、各级次签字审核报销程序的制约,故财务确认应收、应付资金情况有滞后性。高校决策层需要审议经济合同整体履行情况,只能发动各部门将繁多的经济合同按收、付款情况分成两种类型分析,故牵扯面广、周期长,比较繁琐,不能为决策层提供即时、最新数据。

(四)目前的经济合同管理中环节较多,容易出现人为缺失给高校造成损失。目前,大部分高校签订经济合同的程序是部门或处室牵头法律顾问审核分管领导审阅学校决策层会议通过合同签订经办部门交办公室存档编号办公室编号后转交财务备案纪检审计部门存档。如果以上几个环节出现某个纰漏,会给经济合同的执行带来实质性损失。

(五)合同管理较为粗放。一是高校的每个处室或部门出于职能需要,都会牵头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经济合同。高校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有时拿不到经济合同,或者拿到经济合同时间比较滞后,也容易在有关款项催收,支付过程中出现纰漏。

(六)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合同签订部门和人员作为经济合同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缺失。经济合同签订的重点部门是学校的后勤基建部门,招生培训部门等。以上部门容易出现摸不清自己的家底,管不好自己的合同台帐,尽不到合同执行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不能第一时间催收催办。

二、抓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建议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积极推进内涵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将经济合同管理纳入智能化、规范化、精准化的管理轨道。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高校开发经济合同动态管理平台,基本功能设想如下:

(一)网络会签功能。各处室、部门按照职能设立各初始登记入口。合同签订经办部门经办人在签订经济合同之后,将合同的名称、标的物数量、金额、质量要求、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登记到系统中合同签订部门的部门负责人在网上审核法律顾问网络审核财务处网络审核上报分管校领导网络审核校长网络审核(重大合同的签订需经高校领导集体研究签订)法人代表签字、验印经济合同专用章、签订纸质正式合同办公室档案管理员网上编号后收集纸质文档纪检审计部门存档。此功能,相比传统合同会签流程,网络会签能实现无纸化办公,更方便、快捷,而且能实现异地会签,避免传统方式因某一节点人员离校耽误合同签订的缺陷。

(二)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动态化管理功能。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构建最关键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实现财务数据动态化录入。财务部门要设定录入端口,由主管会计根据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动态情况,依据合同目录及时录入收入和支出金额。实现此功能的前提是财帐据要及时更新,对已经收付的款项,在记账软件下账后,要同时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中登记。

(三)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系统要设定合同履行节点自动预警功能。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运行时,到关键时点时要实现红字预警功能,及时提醒经办部门及时催收或者办理相关财务报销手续。同时,财务、纪检审计部门和分管校领导都能收到合同到期预警信号。

(四)根据工作需要可为学校领导设立超级管理员账户,随时调阅每个经济合同的应收和应付情况,并能统计出某一阶段的高校应收金额和负债金额,便于领导层宏观管理和决策。

(五)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的总管理员最好设在学校纪检审计部门。该部门可随时跟踪检查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并可随时生成经济合同履行情况报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要设立两个基本模块,即收款模块和付款模块,两个模块都要分别设立报表系统,要能生成以下数据:一是经济合同应收款总金额,二是经济合同应付款总金额,三是经济合同已收款项占应收总金额的百分比,四是经济合同已付款项占应付总金额的百分比。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各种新常态的涌现,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推行内涵式发展和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苡辰.财务管理要注意对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的监督[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2]毛丹.高校新区建设中经济合同管理的财务介入[J].现代经济信息,2010(04).

[3]邹敏.浅谈如何加强工程监理单位的合同管理及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17(02).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篇3

关键词:高校;合同;风险;管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高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性不断增强,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对外合同行为日趋频繁。因此,防范高校合同风险,对于维护高校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一、新时期高校合同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所谓高校对外合同行为,是指高校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对外实施的一种旨在确立各自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高校合同风险管控则是高校对合同立项、谈判、起草、审查、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争议的解决处理等环节予以规范和审查监督的行为。合同风险管控存在于合同立项到合同履行完成整个过程,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极有可能使高校出现法律风险或陷入合同纠纷,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加强高校合同管理,提高高校合同风险管控能力,不仅促进高校规范化管理,而且将有助于高校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避免经济合同纠纷的出现,最大限度地维护高校的利益。

(一)高校合同类型的有限性

高校参与对外经济活动所签订的合同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高校特色。高校主要是围绕产、学、研等方面参与经济活动,合同内容主要涉及基本建设、招标采购、技术研发转让、招商引资、学校日常设施修缮和维护以及房产租赁等方面,对外合同主要包含上述几大类,在合同类型及内容上较易于把握。这种较为封闭的、有限的合同类型为高校合同签订及合同的风险管控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高校合同签订涉及部门多

高校合同从立项、签订到履行整个过程往往不是某一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对单一合同而言,往往有多个部门的参与。就笔者所掌握某高校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流程来看,通常要经过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监督等多个部门的会签,重要合同还要提请法律顾问审核把关,最后由学校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署才能得以实施。而实施的主体一般表现为需求部门与相关主管部门配合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所以,可以看出在高校合同管理过程中牵涉的部门多,管理程序性强以及合同的审签与合同的履行的分离等诸多特点。对高校合同的风险管控不应只停留于合同文本的签订,而应该结合高校对外合同的自身特点,加强合同履行的动态管理,以期达到风险管控的目的。

三、新时期高校对外经济合同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风险管控意识不强

高校合同风险管控是指以高校自身为合同主体即合同当事人的合同的立项、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行为的审计、监督和控制的完整的动态行为。这就要求高校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以及管控法律风险的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部分管理人员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工作思维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对合同管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以采购合同为例,实际签订和履行合同部门往往把签订合同看做包袱,只为应付审计监督部门,草率签订合同。实际履行中也存在不按照合同约定行为,更看重传统人情、习惯等,以人情、习惯做法代替合同约定条款,将合同束之高阁情况较为普遍。在整个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管、办及监督各部门多流于形式,走过场,使得高校合同风险管控面临真空化,得不到实际落实。

(二)合同签订形式化,合同内容不严谨

合同行为是规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在签订合同时,当事人双方应该在合同文本中明确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以及履行地,履行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途径等主要条款,防范因合同内容不严谨、用词不当等导致合同纠纷的发生。时下部分高校在对外经济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采取形式化,对合同内容把关不严,用词不专业现象比较普遍,这都给高校带来极大的合同风险。

(三)合同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对高校的经济合同的风险管控涉及高校利益的维护,更体现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高校经济合同由于其自身特点,合同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大等因素影响,容易在合同签订以及履行过程中损害高校利益以及滋生腐败等问题,特别在一些大型基建工程及物资设备招标采购等方面更易出现。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是防范高校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腐败滋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利器。但实际情况是,尽管我国高校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多从制度上引入了监察审计,但是由于多是从宏观制度层面引入,缺乏相应的审计监督实施细则。使得审计监督部门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的位置相对尴尬,缺乏对合同的实施的有效干预,对合同履行情况难以做到完全掌握。

(四)合同缺乏有效归档管理

当前,高校在合同管理层面普遍存在没有专门的合同档案管理部门,合同管理混乱。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对本部门负责的合同进行管理,例如,基建后勤部门管理基建项目合同、各种采购合同则分散由各采购或使用单位进行管理。这样的分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从宏观上对学校的对外合同的掌控,不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整体运行情况,将会给高校带来潜在的经济合同风险以及存在合同纠纷的隐患。

四、强化高校合同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如果缺乏制度的完善都不会顺利开展。对高校合同风险的管控也是如此,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律化,首先就得从制度的完善着手,加强高校的合同管理制度建设,以规范高校的合同管理行为。

1.高校合同管理实施细则

高校合同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制定切合高校实际的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中应明确合同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合同的立项、订立、审查、会签、合同的签署、履行、合同变更、解除、终止以及纠纷处理机制等;同时也应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设立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归档制度以及相应的处罚规定。高校合同管理实施细则的出台将会改变当前高校合同管理上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将会有助于高校合同行为的规范化运行,降低高校合同风险。

2.高校合同的会签制度

会签制度是高校相关部门参与具体合同管理的有效方式。会签制度对于高校对外合同行为具有防火墙作用,对于杜绝违纪,维护学校利益以及保障合同行为程序合法性上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例如一项采购合同,采购职能部门要负责合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合同对方资信情况审查,对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效益性负责;财务部门要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规定、合同款项支付是否有经费来源保障等进行审查,对合同标的价格、结算方式、票据等方面进行审查;监察审计部门要审核合同签订程序和内容是否合法、合规,参与审查对方的资信情况,负责从合同立项到合同履行全过程监督,参与重大合同项目的论证、考察、招标投标、合同谈判,负责审核涉及办理结算审计的合同内容等。合同的会签审批制度,应该制定统一格式文件,按照合同涉及管理部门逐一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实行流程式审批,以实现合同行为的实体合法和程序合规。

3.合同主体资格审查及信用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对外签订合同在主体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未对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应当在制度上明确在签订合同前,由相关部门对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以及对方以往的信用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对相关履约情况和信用记录登记在案;逐渐完善高校的信用登记评价体系,以期使学校在对外交往中与信用优良合作伙伴进行长期合作,降低学校的合同风险。

4.建立授权委托制度

在我国民法上,高校作为整体对外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高校对外开展经济活动只能以学校名义进行,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对外签订合同的法定签约人,任何二级单位及个人未经学校授权均不能对外实施合同行为。因此,必须建立授权委托制度,学校法定代表人可以签发《授权委托书》委托学校副校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委托人签订合同,《授权委托书》必须载明具体的人、事项以及期限,委托人不得将事项擅自委托他人,签订合同时不得超越和滥用权限。

5.完善合同监督体系

合同监督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于合同的订立、履行直至终止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合同跟踪监督体系对合同行为的合法性以及维护学校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积极意义。针对高校合同行为的具体特点,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优势,除对合同文本条款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也应该进行实时监督,对用款情况等进行跟踪审计,保证合同在预算内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学校利益。

高校对外开展经济活动具有典型高校特点,对外合同行为类型上易于把握,因此,应该积极推行高校对外合同格式文本化。以国家相关部门的合同示范文本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修订,形成高校自身的合同示范文本,将有利于避免由于合同管理人员法律专业水平不足带来的合同风险。

(二)合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

1.培养提高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

高校应该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律意识。特别针对合同管理人员及合同参与人员更应该进行法律普及,增强他们自觉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意识。合同行为是法律行为,合同管理人员应该牢固树立把《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合同行为的依据的意识,摒弃那种不看合同文本,将合同束之高阁,一切以人情和习惯作为办事依据的想法。

2.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高校合同管理牵涉到方方面面知识,如法律、审计、财会、基建等专业性相当强的学科知识,从业人员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将很难完成工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如定期培训,招聘专业人员充实队伍等诸多形式,改善合同管理队伍业务水平现状。有了更加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队伍,高校合同管理才能更加高效、专业,高校治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总之,合同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合同关系也是一种法律关系。任何合同相关事项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以法律作为基石,合同管理相关制度作为指引,全面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合同管理水平,防范合同风险的出现,实现对高校合同风险的全面管控。

参考文献:

[1]冉福松.浅议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8(08).

[2]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02).

[3]宋少君.企业合同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J].化工之友,2007(07).

[4]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4).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内涵类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57-03

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该问题在当前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中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与精心剖析。这不仅使得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体系结构显得不尽完善,而且使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决策和实际工作缺乏相应理论指导。故加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理论研究,应该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基于此,笔者拟就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展开研究。

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内涵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是指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事物向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呈现的意义及其满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需要的关系。其基本内涵是:第一,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前者主要指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子系统;后者主要是指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个体成员以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领域的受教育者与被服务者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活动中从事学习、教学与研究的个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的基本表现方式就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第二,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体系中的客体就是指整个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系统而言的。当我们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一种活动来理解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领域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以及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个体成员、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与科研人员事业发展需要的满足,这种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本体价值,亦即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最基本的价值。当我们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理解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各个子系统发展需要的满足,这种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社会(或外在)价值。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中,其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从根本上说,本体价值是基础,社会价值是本体价值的社会表现或外化;本体价值是“源”,社会价值是“流”。第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和客体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而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具有动态性。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不仅表现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满足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在现实条件下的需要,还表现在满足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在未来发展方面的需要。

为更好地说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须进一步阐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目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指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问题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问题的基础,人们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揭示的程度决定了人们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取向。当然,这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指的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质的规定性;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是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来说的,旨在说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对人、对社会的一定的积极意义。研究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问题,是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一种对象或客体进行客观的研究,在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之前,它永远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而研究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问题,则是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与人、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关系分析,当社会或个体有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需要,而且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或个体的需要时,才构成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问题,从现实意义上说,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问题具有较大动态性。

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是指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之间也具有密切的联系。确定什么样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制定者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取向;一定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反映了人们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追求,但不一定体现全部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这要看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的实现反过来又会促进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说,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和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在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体系中,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是居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和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之间的中介地位的,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转化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和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反映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质的过程中具有媒介枢纽作用和积极促进作用。

1.2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功能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的关系

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研究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等同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功能,从而使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体系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地位。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功能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之间的确有很大的正相关,尤其在实践意义上两者对社会和个体的作用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但详细地进行分析,二者之间仍有区别。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功能体现的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本身所具有的功或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结构和属性决定的,而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有什么样的功能又决定了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理解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功能对于一定主体的意义。同一事物的同一功能,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或价值,比如电扇在工作时能产生风,这是电扇的基本功能,这一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但是对于处于不同的季节(如夏天和冬天)或处于同一季节(如夏天)而体质不同的人(如身体健壮的肥胖者和大病初愈之人)来说,电扇工作时所产生的风的价值却是不一样的。另外,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主要表现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对于社会或个体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功能则有正负之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研究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功能问题时,侧重于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来进行事实(或现象)分析。研究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问题,则是把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同认识主体联系起来进行关系分析,其中对构成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的因素(特别是主体)以及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体系中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它既不同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功能,又不从属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目的。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概念所包含的内涵。

2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类别

2.1个人全面发展价值

个人全面发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个人全面发展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所具有的个人全面发展意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个人全面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与对策改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生存、成长与工作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个体成员全面发展;其次,通过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职业素质,锻造优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师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推进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全面发展。

2.2生产力发展价值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生产力发展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所具有的生产力发展意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生产力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作为现实生产力能动因素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作为未来生产力能动因素的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生产力发展。其次,随着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类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会不断提高并最终诞生大量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当这些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而逐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因素时,会促进人类物质生产力发展。

2.3经济发展价值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具体而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结构变迁、福利改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四种含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经济发展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意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经济发展价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经过建设而形成的高素质经济管理实验队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经济管理实地实验局限,通过高水平经济管理仿真实验预测或检验实际经济管理实践,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其次,通过建设所形成的高素质经济管理实验队伍能够通过经济管理实验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而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能动因素,故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再次,不论是高素质经济管理实验队伍自主研究开发的经济管理科技成果,还是高素质经济管理实验队伍辅助研究开发的经济管理科技成果,在条件适宜时,都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

2.4政治发展价值

政治发展是一个具有特定时空范畴的概念,具体指的是近现代以来从西方发起并席卷世界各国的,从传统的政治体制、政治模式向现代政治体制、政治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是与政治现代化、政治稳定、政治民主等密切相联的一个概念。??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政治发展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所具有的政治发展意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政治发展价值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中,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相关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政治参与意识与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进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人员参与校园、地方乃至国家政治过程,扩大校园、地方乃至国家政治过程的民众基础。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关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因而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既是社会政治系统功能增强的结果,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政治系统功能增强。再次,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能够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形成:一是可以通过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促使实验队伍及其所培养学生更加理性地、实事求是地看待传统与现实(包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治文化);二是可以通过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队伍及其所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而可以提高实验队伍及其所培养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三是可以借助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这一渠道提高主导政治文化社会化并发挥其主导功能。最后,随着包括经济管理学科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以及社会科学实验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政治实验研究与政治实验队伍建设已经引起人们关注。目前,中国政治学者开始逐步结合国内不同的政治问题,或结合地方上不同的实际问题展开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实验研究(如协商民主实验研究),以验证、修正、发展政治理论。

2.5文教发展价值

文教发展包括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其中文化发展是指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改造和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关系的不断生成和改善及文化成果的持续丰富和增多;??教育发展是指教育事业从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规模扩大、教育质量提高、教育速度加快、教育效益提高、教育条件改善、教育成效扩大、教育体制进步、教育结构趋向合理、教育系统后劲增强、教育公平和稳定程度提高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文教发展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所具有的文教发展意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文教发展价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中,用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引导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到高校经济管理教育科研实践中。第二,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中,通过积极改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以及构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创新教育的基本功底,可以不断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教书育人水平,进而有助于高校经济管理验队伍全面实施经济管理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第三,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中,通过规范和创新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管理与激励机制,能够挖掘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人才潜力,整合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人才资源,激发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促使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优质高效开展工作,真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先进文化发展与优质教育发展。

2.6历史推动价值

历史推动价值是一定事物、现象和行为所具有的历史推动意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历史推动价值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所具有的历史推动意义。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的历史推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是进行经济管理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能有效推动经济管理科技研究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与进步,而包括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与进步的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因此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能经由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与进步推动历史发展。其次,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及其所培养学生,当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得以提高后,能够更好地作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参与创造历史。

在高校经济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价值体系中,个人全面发展价值是生产力发展价值、经济发展价值、政治发展价值、文教发展价值与历史推动价值的基础与目的,生产力发展价值是个人全面发展价值、经济发展价值、政治发展价值、文教发展价值与历史推动价值的物质基础,个人全面发展价值、生产力发展价值、经济发展价值、政治发展价值、文教发展价值都是历史推动价值的内在体现。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资助(立项编号:0821055);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立项编号:0831078))

注释:

①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7.

②袁琳.从三个层次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J].理论导刊,2007,(6):31-32.

③郭欣.政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06,22(10):43-45.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812;F71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高校体育是建立经济市场的指定区域之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与传统“商品”性质有所差异和不同,正因为如此,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主要特点是来自国家计划和投入。从本质上来讲高校体育市场经济并不完全适用于传统经济活动,主要功能与目的更是有着自身特色。为此,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管理机制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同时关注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

财政资金是保证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正常运营的关键,在经济市场下财政资金指的是通过体育经济产业项目多获得的收入,资本投入是以商业化为主要目的的。所以,高校体育经济市场首先应建立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构建完善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招聘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并明确该部门和员工的管理任务和工作内容。对高校体育活动的财务支出行为进行严格监管,防止不合理、不必要的资金支持。为确保资金投入的合理化与高效化,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比赛和活动的组织,促使体育管理机制能够满足经济市场的需要,如果是学校自身使用也不能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强化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活力,尽量降低经济管理、政治和财务管理因素等对体育产生经济市场化的约束,保证其始终健康运营。高校还需意识到市场经济和学校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应当以市场运作为前提,并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资金的恰当运用和合理分配,准确预算回报和投入之间的关系,关注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如此,通过对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的构建,形成健康的高校体育市场经济资金链。

二、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运动竞赛管理机制

体育运动竞赛不仅能够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推动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发展和壮大,高校需恰当的引入有回报、有意义的运动竞赛活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缩短经济市场和学校之间的距离,还应关注如何控制运营成本,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高校体育管理人员需高瞻远瞩,要把目光放的长远,利用适当的宣传渠道和方式让商家认可学校,为体育产业的运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不过需要考虑这两个问题。一方面要确保运动竞赛预算的合理性,高校体育执行人员与管理人员需认真做好规划,每笔资金酉蚝筒莆裼猛径夹枇舻状娴怠>喝预算涉及到整个过程,包括广告宣传费用、场地费用和人员工资等,要保证个性费用的科学性和合理化。另一方面,针对预算要进行财务审核和执行,高校体育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人员负责预算审核,严格监管经合格审核过的各项财务支出。而且高校应坚持共同知晓和独立监管相整合的管理原则,只有管理机制科学合理,才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应用,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现象,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三、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体育场馆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已成为经济市场转型的关键元素和重要设施,部分校外比赛可利用高校体育场馆来进行。不过高校体育产业并不是完全化的经济市场,这就需要符合国内经济市场形势的发展,并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为此,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体育场馆管理机制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在开放体育场馆时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这是体育场馆管理机制的前提。学生始终是体育场馆的主要使用者,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也是体育市场经济化的人力资源,这样教学目的就显得至关重要,经济发展只能当作辅助而并非主体。其二,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阶段应提升应力能力,并和教育部门进行洽谈和商量,在选择体育比赛项目使要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和运动设施,要求参赛者具有资金支付能力,以免无法获得经济收入。其三,高校体育管理人员在开放体育场馆过程中,要正确计算资本应用,且做到各项详细计算,依据自身能力和现有的资源来选择商家,不能超出体育场馆的承受范围,以影响体育场馆的后续使用,让高校体育经济市场面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在高校体育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相当重要,学校可从财政资金管理、运动竞赛管理和体育场馆管理等多个角度着手,充分展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功能,确保经济市场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业飞.新形势下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研究[J].读天下,2016,22:150.

[2]马生乾.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现状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经济管理类人才 培养模式

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经济管理类人才,主要是通过高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人才的培养。根据教育部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全国600多所高校中就有500多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另外,还发现经济管理类学生占校总人数的15%以上。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高校各专业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其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专业指向性弱;其二,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切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三,高校培养的模式重理论化,理论与实际没能有效结合。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薄弱,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企业需求。

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理由是多方面的。首先,受经济管理类自身特点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绝对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需要而定。其次,大多高校强调节约教学成本,致使教学设备单一。加之急于求成、追求短期的办学经济效益,致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相对灵活的专业,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相对紧密的专业,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时,培养模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另外,虽然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学生,在进校时基础成绩比普通本科生的成绩略差,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并不亚于本科生,有的甚至更强。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时要更加强调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中,比较常见的,也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有以下两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同样是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重要举措。这里的创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创新,其一是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里是强调在对经济管理类人才进行培养时,学校和企业都要重视培养模式的创新,尽量多样化和灵活化。其二是对人才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人才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使管理类人才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创新这既有利于经理管理类专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避免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缺陷。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经济管理类人才关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因此其培养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这两方面。高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合作,最重要的意义是将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经济管理技能有效结合。这主要是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当前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来制定的模式。

三、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最直接的就以下两点:其一,有利于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发展。高校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充实和丰富经济管理类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从而发展了该专业。同样,这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途径。其二,有利于培养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的输送方向是社会中的企业,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没有定式,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模式都是可以利用的。

1.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校具体要注意的事项有

1.1重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最基础的。高校应该看到这样一点:高校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市场,而高校学生的就业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而企业看重的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通过这两项来衡量和鉴别人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2加强专业与企业的结合。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时刻关注人才市场动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获取的市场信息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这样做就是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加强校企结合,让老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企业的需求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1.3教师应重视自身素养的培养,加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意识。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批优秀的老师加以引导的。只有重视老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比如,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的学习多数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在讲解某些问题时尽量让学生更多地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或者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考察等等。在实践中贯彻理论,在实践中总结理论。

2.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企业应做的一些努力

2.1主动与学校合作,积极了解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信息。高校的经济管理类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具体需求。因此,企业方面应该主动积极的为学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人才需求信息,配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必要时组织学生在企业内部参加实践活动。

2.2遵循政府政策,按要求进行校企的有效合作。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一直都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转换观念,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不是只追求利益的获取。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取经济效益,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该侧重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社会应该给予的支持

3.1改换观念,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和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首先,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政府可以推广一些优惠的政策,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一些政策的优惠,在利益的趋势下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这样能够起到鼓励的效果。社会其他对经济管理类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认同。

3.2支持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实践活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高校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社会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配合,大家一起在无形之中为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构建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其间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就是学校和企业,因此,在探索相应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时,要将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宏波 袁永平.浅谈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J].经济师,2009(07).

[2]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

[3]张荆艳 蒲唱伟 潘丽辉 吴莹.浅议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世纪桥,2009(09).

[4]杨广金.浅议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J].职业.下旬,2009(11).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篇7

党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不同于一般的高等院校,在党校经济管理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综合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确保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而目前党校经济管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培训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党校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相对单一课程,其主要是受到我国目前师资队伍以及经济情况的限制因素影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缺乏投入一定的设备参与基本课程的教学中,所以日常的教学课程比较僵化和单一,授课内容主要是思想教育为主,缺乏生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缺乏和老师的互动性,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对于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和热点经济问题没有进行结合讲课,培训过于传统,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学生也无法获得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从而有悖于学员参加党校培训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时较少

随着时代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学员在经济管理课程的学习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而现有的课程课时比较少,在教学中无法对所涉及的诸多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且课程开设较晚,对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比较书面化,无法很好地结合实际进行讲课,从而导致学生对经济管理课程的学习热情下降,不利于教学课程的良好开展。

(三)师资力量不雄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经济管理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在相关的教师资源方面缺乏有经验、有较高学术研究的教师。因此,在培养相关学员方面,缺乏一定的教学基础,并且实践水平还有待提高,因为对于经济管理课程的设置大多需要结合实际应用出发,因此在对学院授课时,老师师资力量不足很容易导致学员学习视野无法得到拓展,无法很好地满足学院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地提高经济管理方面的师资力量。

(四)教学课程设置没有因人而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党校教学课程的设置并没有结合不同学员的自身需求来设定,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担任的是不同的职位,所以学员的素质和基本的能力、知识等都有所不同。就目前党校教学而言,忽视了学员个性化的教学,忽视了个体的重要性,不利于经济管理课程充分实现其应有的教学目标,没有因人而异的教学课程设置导致了日常教学效果的欠缺,需要针对不同学历开设教学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员的教学质量,促进学员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改善党校经济管理课设置的措施

(一)对党校经济管理课程设置加强重视

重视党校经济管理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参与经济管理课程教学,通过相关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提高教学的课程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从而更好地用在日常工作岗位上,有利于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做出较为合理的决策。

(二)根据不同的学员开设不同的教学课程

党校课程教学的设置应该做到因需施教,根据不同学历水平和知识素养来合理地开设经济管理课程,课程的设计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学员的工作实际,多讲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满足社会经济目前的发展需要。此外,授课老师要对教材课程进行研读,将一些最新的实事新闻结合起来进行授课,从而提高学员的关注和学习,这样也有利于学员日后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资格水平

党校经济管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注重学员日常的实践活动和经济管理理论的结合,这就对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老师的考核,加强培训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员。此外,要对学员的学习加强监督和考核,确保经济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党校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教学知识,学生大多数都是被动学习,减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选择多种形式如师生互动、组织相关实践活动等,从而改善学生对学习经济管理的热情,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针对目前我国党校经济管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培训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时较少、师资力量不雄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课程设置没有因人而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给予解决,确保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学员的知识水平,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管理机制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体育认识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认识较为局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正在朝着经济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体育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内容

要想了解和研究高校体育经济的市场和管理机制,首先要了解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内容,这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由于高校体育不同于其他体育,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必须结合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形势,发展其市场运作能力和手段,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1、消费市场

高校体育的消费市场主要消费者就是高校学生。学生作为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比较强,这就促进了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高校体育满足了商品消费的全部特征。因此,高校体育经济市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商机。

2、竞技市场

近年来,体育经济比赛对消费者的吸引巨大,也创造了更多的商机。经济比赛在高校开展,一方面可以吸引观众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新的体育经济增长点。在市场运作中,有效的途径使得高校体育经济市场获得机会和资金,产生巨大效益。

三、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功能

高校的体育活动建立在高校这一特殊的单位之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资源由市场自发的配置,但是在高校体育中免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功能不能完全由市场经济界定。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同于市场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其仍然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之下,高校的体育资源受到计划的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范围。综合高校的教育性质和面对的人群,高校经济活动的目的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功能也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其具有自我造血的功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费预算均在计划范围内,这就严重制约了其体育活动的创造性,由于受到计划经费的约束,很多活动只能在计划内进行,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对其长期发展也不利。但是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自我造血功能可以克服这一约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使自我服务功能。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下,加上体育运动的商品性质,其自我服务功能可以满足师生体育活动需求。

四、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

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主要是对经济活动结果进行预测并且加以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市场环境

高校体育经济的市场主要是指与体育相关的劳务产品和流通场所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目标确立,包括对本校的体育商品、体育资源、体育文化和校园师生的消费能力进行分析,明确法规法律要求,保障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2、明确经济目标

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还是获得经济收益,高校体育经济活市场策划要在分析市环境的基础上明确经济目标,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数据分析经济活动效果,并指导实践活动。

3、制定活动方案

在环境分析和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可以展开方案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者几项活动进行策划和设计,明确经费预算,人员安排和时间,制定出合适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体育市场的策划实行,需要市场的管理机制的完善。现代化的体育市场应该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合理的经济活动。但是在目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的体育市场经济活动必须更加下功夫进行管理,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完善资金管理机制

高校的资金并不同于一般企业自负盈亏的资金,高校资金部分是专项资金,部分是针对产业项目获得的资金。因此,高校对资金管理要专门化。首先设置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监管,防止资金的不合理流出,确保使用效率。其次要增强高校体育经济活力,降低政治控制和计划管制对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制约,保障其蓬勃发展。最后,要端正认识,高校体育经济不完全与市场经济相同,要做到资金的合理利用,明确投入与产出关系,注重创新和发展。

2、运动竞赛的管理

体育比赛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回报。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式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引进一些经济效益巨大的体育比赛。在引进比赛时,一方面要考虑比赛预算的合理性,要对财务明晰,做到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财务支出要进行审核,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减少浪费和无效,保障高校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活动场馆的管理

高校的体育馆成为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重要的比赛都选择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因此,加强对活动场馆的管理也很有必要。首先,体育场馆的开放和使用以不影响学生正常教学为前提条件。其次,体育场馆要根据自身能力,合理承接适当体育项目,避免场馆的过度使用。最后,场馆要充分利用资源能力,使得高校体育经济能力充分发挥。六、结束语目前,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值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从资金管理、运动竞赛管理和活动场所管理进行管理机制的探究分析,以期完善体育市场的管理机制,促进高校体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作者:刘业飞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红绵,李涛.我国体育经济优先发展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05)

[2]杨明,邹占.公共财政对我国民营体育经济发展的作用与约束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上一篇: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 下一篇: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难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