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全范文

时间:2023-09-15 19:14:01

高校大全

高校大全篇1

关键词:高校;现状;安全保障义务;责任认定

问题的提出

2014年11月中旬,江苏某高校一男研究生在宿舍内上吊自杀。据了解,该生因压力大和情感问题而选择轻生。高校学生人身伤害、财产损害事故频发,使得高校的安全性得到社会的质疑。但是,国内可供参考的法律规范为数不多,缺乏关于校园安全尤其是高校安全的单行法律规定,散见于其他法律中的相关规定也主要涉及的是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对学生财产损害事件的责任认定还有待细化。目前作为理论界主要参照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法律位阶也相对较低,规定较于笼统,社会民众的认同力不高,在实践中也只是作为法官办案的参考,缺乏约束性。而目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高校学生只要在校期间遭受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均是学校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不尽完善所致,学校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否则显失公平。在当今中国,受传统思想“事情闹大就能得到更多的赔偿”和“破财免灾”的影响,高校往往为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口碑,维护学校声誉、迫于社会压力等原因,选择尽快地按照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的要求解决此类事件,给予受伤害学生赔偿或补偿,称之为“人道主义补偿”,并没有认真地分析学校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或承担多大份额责任。对此,我们不禁要问,高校对大学生是负有何种性质的安全保障义务?在何种情形下能够免责?对此我们展开了以下研究。

一、立法现状与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理论

(一)立法现状

据查阅,目前国内有关规定高校应该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立法依据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一款中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及《侵权责任法》第37条中规定的:“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该承担侵权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第6条中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7条中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在此处,高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学校,应该对其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引起的学生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办法》第9条中具体指出了哪些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参考《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及办法》等。

(二)高校的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内容

1、义务主体

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学术界现有三张观点:(1)有学者认为,安全保障义务是指从事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应尽的合理限度范围内的使他人免受人身损害的义务。(2)有学者认为,安全保障义务是指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对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者或者其他进入服务场所的人之人身、财产安全依法承担的免遭侵害的义务。(3)还有学者认为,安全保障义务是指行为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如果可以合理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损害,他们即要采取某些合理的措施,保障他人的人身或者财产利益免受自己行为的损害。此处笔者较赞同第三种观点。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一款的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该承担侵权责任”。据此,义务主体应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营活动的经营者,第二种就是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但该条最后一个“等”字,足以把高校概括进入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主体。更何况大学生因收到了高校发出的邀请即录取通知书而进入该校的,生活在高校所管控的地理空间之内,因此高校当然成为义务主体。综上,高校作为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是高校安全保障义务中的义务主体。

2、高校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

首先,大学生,即在普通高等学校注册入学的群体统称。与高校的概念相对应,则应该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得知大学生基本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完全认知能力,不同于中小学生,所以高校对大学生的保护程度也不同于中小学生。但现实生活使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大学生虽然年龄已满18周岁,但一直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没有真正踏入社会,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符合,对一些危险的预知能力较弱,所以高校对大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决定了高校与学生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和性质,是高校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前提,也是高校承担侵权责任的依据。国内学术界有以下三种学说:第一,特别权力关系说。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是特别的行政管理关系。第二,民事合同关系。这一学说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是特殊的合同关系,强调平等的法律关系,而不是一方服从另外一方。第三,双重法律关系说。该学说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具有双重法律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基于以上学说,笔者认为双重法律关系更为准确。首先,因为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是民事关系中的当事人,所以高校对其仅是教育管理职责,而不是监护人职责,二者在民事关系中是平等的地位。但这与高校对学生应该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并不矛盾。其次,由于高校与学生之间有特殊的教育关系,高校凭借相关的制度规章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必须服从,如果不服从则要接受惩罚或者处理,所以二者又是不平等的行政法律关系。所以高校对大学生应该负有起码的安全保障义务。

3、理论依据

我国理论界主要有此三种理论依据:(1)危险控制理论。主张“谁能够控制、减少危险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或者“优者负担危险”原则。高校作为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其环境容易发生危险事件,本身就是危险源,相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有能力控制危险。(2)信赖保护理论。大学生向高校交纳学费,高校负责传授给大学生知识并对大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在他们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消费关系。学生处于高校的环境之下,自然产生一种信赖感,所以此种理论是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基础理论之一。(3)社会责任理论。一直以来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如今承担的社会责任必定有一项: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公益性较强的高校来说,接受着社会各方面的支援与帮助,自然也应该承担起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作为回报,其主要责任就是向社会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只有保证在校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才能谈及向社会输出人才的目标。

4、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标准

关于高校的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主要有一下几点主要观点:(1)法定义务。法定义务,即高校对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虽然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直接规定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法规,但是根据《侵权责任法》、《高等教育法》、《人身损害赔偿》和《办法》来看,并不影响高校承担法定安全保障义务。(2)约定义务。因高校办学时向学生发出的招生简章是一种要约,而学生到该校报到则属于做出承诺。那么,高校说明该校的安全状况、安保系统、宿舍管理等情况并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承诺,承诺该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即约定义务。(3)注意义务。注意义务是英美法过失侵权行为诉讼中的核心概念。侵权法中的注意义务就是指“行为人应采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给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义务”。注意义务又分为一般注意义务和高度注意义务。就高校是否违反注意义务而言,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承担不同的注意义务。是否履行了一般注意义务有以下三个判断标准:第一,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双重法律关系,此处不再进行赘述。第二,此种危险是否可以预见以及是否做出适当的措施。高校应该对学生负有危险警告的义务,采取措施使学生避免遭受危险的损害。第三,一般惯例的标准。如一般游泳池内都会有标志标明深水区与浅水区的界限,如果高校内的游泳馆内没有此类标志,我们就可以判定其违反了注意义务。又由于高校的主要责任是教学,大学生又多是成年人,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只要承担一般的注意义务即可,除极个别的情况下,如时常发生校外人员进入学校抢劫时,高校则应该承担高度的注意义务。

二、典型的大学生人身财产损害的责任认定(法律依据)及高校承担责任的合理限度

(一)校内危险场所缺少必要提示、说明、劝告、协助义务

福建省厦门市学生董某在学校龙舟游泳池游泳时溺水身亡案中,受害人因深、浅水区无明显标志,能见度低,也没有配备安全设施和救助人员而溺水身亡。法院最后判决,因被告集美大学没有尽到对董某的安全保障义务,构成侵权,但董某也有过失,故原、被告按实际过错的大小以8:2的比例分担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中“(一)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此案例中高校游泳池附近缺少必要的深、浅水区的提示,是导致学生意外溺水身亡的主要原因,同时没有配备相关的游泳教练,也是原因之一。高校提供的游泳池设施明显不符合国家的规定,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未尽到注意义务,属于在可预见的范围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导致学生死亡。在当事人也存在过错,如疏忽大意的情况下,高校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另外,在校园内的其他地方,高校同样需要尽到必要提示、说明、劝告、协助义务,通过校内宣传板、广播、LED大屏幕、校园网络等媒介来告知学生安全隐患:比如下雪天湿滑的路面旁应该设置明显的警示牌;玻璃门等处设置安全提醒;校内建筑、维修、加固工程附近设置安全提醒,划出安全范围防止学生受到伤害等。

(二)学生自身行为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

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贺某因一门学科成绩不及格,被学校出示“红牌”警告,即有可能拿不到硕士学位。在表现出来一系列不正常的举动之后,9时许,学校党委蒋书记、贺某辉的导师蔡老师及院保卫科长也赶到该房间,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便离开。最终约11时许,贺某辉突然跨越阳台,纵身跳下五楼,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在一审原告败诉后,向中级人民法院上诉,最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华南理工大学因未全尽劝止义务,对事故要承担相应责任,判其赔偿贺某父母2万元。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以及《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有关规定,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校方知晓,但并未作出预防或预防不当的当然属于过错责任,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在高校得知贺某此种情况下,未尽到劝止义务也即安全保障义务中的注意义务时,是要承担侵权责任的。并不是说所有学生自杀自残的情况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毕竟大学生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在高校得知学生有此类倾向时就应该能够预见后果,所以此时高校应该做出有效的措施来制止学生的非正常行为,如果没有做出相关措施或者制止不力的情况下,高校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然而,作为主要管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组织,高校的管理和中小学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管理手段不再是强制统一集体的管理,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远远大于和老师的相处,导致老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同时,学校主要在客观的校园安全环境上可控制性较强,但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对其主观控制性就较弱,每个学生可以承受压力、挫折等心理生理程度不同,例如感情纠纷、饮酒过量、挂科等在不同的学生身上都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而高校学生对独立性要求相比中小学时也强很多。类似的种种原因就导致高校对出现特殊心理异常的学生难以预见和提前做出判断,进而难以对每个可能发生自杀自伤的学生进行有效的预防。从法律层面上讲,在自杀自伤事故中,排除情感因素以及相关社会因素的干扰,大学生的自伤自杀行为是纯个人的意志决定并实施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受害人故意造成的结果①,同时,根据法律的规定,受害人故意造成自己损害的,行为人可以免责。更何况高校非行为人,因此高校可以因此主张免责。

(三)教师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侵权行为

2014年7月10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吴春明被指猥亵女学生,而校方迅速作出回应,成立工作组展开调查,中止吴春明的研究生导师资格。经过三个月的多方取证和深入调查,现查明,吴春明与一名女研究生多次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并对另一名女研究生有性骚扰行为。这是一起典型的教师侵权案件,类似的还有教师体罚、变相体罚、性骚扰等。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4条的规定:“因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通过法定代表人校长以学校的名义进行重要的民事活动,通过教师这一群体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高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是学校的职员,是代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是一种不当的学生管理方式。因此,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属于高校的侵权行为,由此引发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应当由高校来承担。

三、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认定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身财产损害事件类型多种多样、案情纷繁复杂,究其原因有高校的过错、受害人自身的过错以及第三人的过错等等。因此,在不同的侵权事件中,作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高校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以及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形来进行探讨分析。在这一部分中,笔者主要从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构成、责任形态和免责事由这三个方面来对高校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作较全面的阐述。

(一)责任构成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有加害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对于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来说,由于大学生人身财产损害事故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因此,确定高校在事故中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必须根据民事侵权法关于一般侵权责任构成的要件规定,并结合教育法规的相关规定予以认定。

1、高校实施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

高校实施的违法行为,即加害行为,通常表现为违反《民法通则》、《教育法》、《办法》的法律与规章的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疏于管理、保护、教育,使学生遭受损害的行为。有学者认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消极行为,是不作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应当履行作为义务的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应当作为而不作为,导致受保护人权利受损。因此,高校实施的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本质上是种消极加害行为。”②笔者不完全赞同此种观点。诚然,法律规定了高校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大学生的人身、财产权益,若高校没有采取这些措施而造成了大学生的人身、财产损害,我们可以认为高校的这种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加害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也可表现为一种作为的行为方式,如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等。

2、大学生遭受到人身财产损害

损害事实是认定高校行为是否构成一般侵权责任的要件之一,也是确定高校赔偿责任大小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主要有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两个方面。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6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以及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而财产遭受的有形损害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财产所有权或者其他有形财产权的受损,比如因宿舍管理疏忽导致小偷进宿舍行窃,学生的财物和贵重物品被盗走,这时高校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财产损害事实,一般是指财产的直接损失,即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所直接造成学生财产方面的损失,而不包括期待利益的损失”。③

3、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与大学生受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事故责任中明确责任归属问题的重要依据。根据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不同类型,大学生受损害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高校积极主动实施某种行为侵犯学生的人身财产权利,即以作为的方式直接侵害到学生的人身财产权利,此时要证明高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第二种,高校未适当地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导致了学生受损的事实,此时要求证明高校的不作为与学生受损事实之间有明确直接的因果关系;第三种,高校违反防止学生遭受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义务而导致学生受损,在这种情形下,虽然不是高校的不作为行为直接导致学生受损,但是与高校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未采取适当方式防范、制止第三人侵害存有关系,只需要证明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间接因果关系即可。

4、高校具有过错

本文认为,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即高校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人身损害赔偿》第7条中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办法》第8条第二款规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两条都指出了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当然,除了过错责任原则外,在一些特殊情形下也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例如:(1)高校校车交通事故造成大学生人身伤害;(2)学校自己制作或者从他处购买而出售给学生的食品、药品等存在缺陷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3)高校教职工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事故等。由此可得,高校具有过错也是责任构成的一个重要要件,笔者认为,判断学校过错的标准,就是看学校是否尽到了注意义务,是否达到了应当达到的注意程度,如果学校主观上不存在过错也尽到了应有的注意义务,即便发生损害结果也无须承担责任;如果学校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轻信而未尽该注意义务而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就要承担因过错而引起的侵权责任。

(二)责任形态

本文结合现行法律的具体规定,就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形态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有无第三人介入的不同情况,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承担的责任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1、自己责任

自己责任,也称直接责任,“就是违法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所造成的他人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后果由自己承担责任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形态”。④直接侵权责任是一般的侵权责任,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侵权责任形态,而不是为他人行为负责的责任,属于单独侵权。因此,在没有第三人行为的介入时,因高校没有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未能对其能够合理控制的危险进行合理控制而导致大学生人身财产受到损害,高校就应当承担直接责任。根据《办法》高校承担直接责任的事故情形主要有四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不合格,饮食存在问题等方面。

2、替代责任

替代责任是指如果行为人同第三人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当第三人对他人实施某种侵权行为并因此导致他人遭受损害,行为人应当就第三人实施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该条是对用人单位替代责任的规定。高校作为用人单位,与教职工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当教职工的行为损害到大学生的人身财产权益时,高校应当承担替代责任,比如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高校承担赔偿责任,可对行为人追偿。

3、补充责任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因第三人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在有第三人介入的大学生人身财产侵权事故中,第三人侵权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的发生,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高校对于损害的发生仅仅是没尽到注意义务,因此仅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若高校在大学生在校期间遭受第三人侵害时,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及时发现及时阻止、处理,没有过错的,则由第三人承担直接责任,安全保障人无需承担责任;如果确实是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损害结果发生的,但安全保障义务人也有过错,高校未完全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在此种情形下,第三人与作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高校均为侵权行为人,前者是直接侵害人,后者是间接加害人,前者实施的是积极的侵害行为,后者实施的是消极的侵害行为。”

综上,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形态多样,类型复杂,明确高校承担的是何种责任也是对高校进行归责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确定是自己责任、替代责任或是补充责任,再根据高校的过错程度以及原因力对其侵权行为提出合理的损害赔偿。

(三)免责事由

侵权民事责任免责事由是指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民事赔偿请求,提出的证明受害人的赔偿请求不成立或不能完全成立的客观事实,从而可以免除或减轻行为人责任的理由。笔者认为,在高校大学生人身财产侵权事件中,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承担责任的免责事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主要体现在《办法》第12条规定了“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一)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⑤因不可抗力发生的事故,高校无法预见也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如因地震导致校舍倒塌造成大学生的伤害,这时高校便可不用承担侵权责任。但是不可抗力导致高校免责,必须是不可抗力成为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如果因高校的过错导致损害扩大,则高校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意外事件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事故。根据《办法》第12条第五项的规定,“大学生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高校已经履行了相关的安全保障义务的,且其行为并不存在过错的,高校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比如在学校的竞技比赛活动中大学生意外摔伤,骨折等,高校只要履行了比赛之前的安全教育义务,提示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的大学生不要参与比赛,在大学生受伤后及时合理的进行救助,此时,高校已经尽到了相应职责,无需承担赔偿责任,若学生有意外伤害保险,应找保险公司理赔。但若高校没有完全履行安全保障义务,间接导致或扩大了大学生的人身伤害,那么高校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2、大学生自身的行为以及非在校、自行滞留期间

受害人大学生的自杀、自伤及危险行为也是高校免责的事由。若大学生是因为自身原因导致自杀自伤的,行为超出了高校的预见能力和控制范围,应当对自己的过错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高校没有过错也无需负责任。因为高校无法预知大学生会自杀自然无法阻止大学生自杀。⑥但是,如果大学生出现明显的自杀迹象或正准备自杀,高校有关人员己经发觉却不采取任何有效措施,而最终出现了大学生自杀的损害结果,就可以认定高校是有过错,要承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办法》第13条规定了学校行为并无不当时可以不承担事故责任的情形,主要体现在非在校期间、擅自离校等。即只要离开高校的控制范围或高校负有管理职责的空间,那么高校就可以主张免责。

四、结语

面对国内越来越常见的大学生伤害事件,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机制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背后不仅有一个家庭,所以,只有解决并且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才能保证在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高校的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结合所学知识与常识,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国内高校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如何预防第三人侵权:1、完善保安制度。可以将校内安保系统与公安部门联系起来,确保校内的监控等没有漏洞,方便日后对于案件或者纠纷的调查。严格控制身份不明的人和车辆出入校园,并作好记录,按时在校内巡逻,从源头减少第三人侵权。2、完善宿舍管理。首先应该将有需要的宿舍区域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栏,防止有第三人经窗户等爬入宿舍楼内犯罪侵害学生权益;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用于第三人故意纵火或者学生违反校规燃蜡烛或者使用违章电器引发的火灾消防。其次,要培训好宿舍管理人员,要求其必须有辨别本宿舍楼内学生的能力。最后,为每一个学生配备有磁条的身份卡,在宿舍管理人员无法辨认的情况下,该学生要通过刷卡证明其身份才能进入。3、及时处理残损的校园围墙。对于残损的围墙要及时修补,防止被别有用心的校外人员发现并利用等。另外日常生活中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培养学生与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与社会携手,打造保险赔偿体制,通过政府与其他高校联手建立一个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创新高校安全防范体制。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我国应该加快有关高校和大学生的立法工作,争取早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安全法。在国内个别城市示范得并到良好的效果后,可以推向全国,逐步成为我国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法学院)

指导教师:李云波

2014年部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注解:

①李菁:《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思考》,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杨立新:《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行为及其责任》,《河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杨立新:《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行为及其责任》,《河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页。

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注解与配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高校大全篇2

关键词: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 全过程 审计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

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或者地区GDP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大科学” (big science)是美国科学家温伯格(A.Weinberg)在195O年提出的,就科学研究的特点来看,重大科研项目具有研究意义重大、目标宏大、投资规模巨大、 学科交叉多、内容涉及广、研究周期长等特点,其组织与管理更具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对科学技术研究前所未有的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985、211高校已经成为重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高技术科学研究、 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建立研究生助研津贴制度,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和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因此,作为高校履行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部门,责无旁贷要担负起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的重任,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审计。

二、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必要性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是指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机构或受托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程序的合法性,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决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资金到位、专款专用、内部控制执行、使用合规合法、项目绩效等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审核和评价。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通常是国家急需解决的科学研究领域里重大问题,在国家科学研究和国计民生中意义重大,管理和组织好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十分重要,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显得更为必要。

(一)有利于确保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监管机制落实到位

以前,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监管主要是高校外部和高校内部二个方面的事后监管。在高校外部一般有国家主管机构监管,国家审计机构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事后监管。在高校内部的监管,一般有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进行的监管。这些监管往往注重的是事后监管,对事中尤其是事前监管缺失或不到位。而实施全过程审计,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将审计关口前移,健全内控制度,及时避免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违纪违法现象,确保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监管机制落实到位。

(二)有利于积极促进科研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大都采用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式的 “课题制”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是学术型人才,缺乏对科研项目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科研资金的相关知识,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就能让高校重大科研项目执行整个过程中都有各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科研管理部门实施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动态核算管理,审计监察部门对项目的全过程实行监督,最大可能地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减少浪费。

(三)有利于有效解决预算执行偏离问题

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会普遍发现一个特别头疼又难于解决的顽疾,那就是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大,严重地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有预算编制阶段缺少充分调研、项目执行过程不按预算执行偏移预算、缺乏全局观念挤占挪用经费、部门间协调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对有效解决科研经费执行偏离预算不失为一剂良药。

三、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立项、 预算编制、 经费使用及核算和项目决算及评估,其审计内容涵盖高校重大科研项目从始至终的全过程。

(一)项目立项审计

审计人员参加有关立项的论证及申报会议,对立项申请报告进行审签。项目立项审计的重点是检查项目立项程序是否合规、合法,立项资料是否完整。

(二)项目预算编制审计

项目组编制的项目预算,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合法、合规。

(三)项目执行审计

跟踪审计人员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经常性检查。检查的重点是:

(1)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2)项目经费是否按计划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截留、挪用资金。

(3)招待费、外协费、仪器设备费、劳务费、助研费、咨询费支出是否真实、合规。

(4)资产购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组织采购,是否按批复购置设备的预算执行;购置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需办理权属登记的资产是否登记等。

(四)项目决算审计

项目组编制的项目决算,报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计。决算审计的重点是:

(1)财政资金是否按计划及时足额拨付,配套资金是否足额筹集。

(2)科研经费(含配套经费)是否按项目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3)各项支出是否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实际支出与预算比较是否超出规定范围、比例或金额;购置设备是否与预算清单一致。

(4)项目经费预算变更、研制时间延长等是否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5)经费支出中涉及的各项合同、协议等是否真实、合法。

(6)支出凭证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手续。

(7)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发生,是否与项目相关,支出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截留、挤占、挪用等情况。

(8)往来款项是否真实。

(9)结余资金的处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10)报表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五)项目绩效审计

项目组提交项目绩效报告,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计。审计的重点是项目绩效的真实性,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产出的效果性等。

四、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一)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审计的工作程序,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一般要经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三个必要程序。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起点,此阶段审计人员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了解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科研项目组人员构成、现有科研基础条件和相关法规等,初步评价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系统,分析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风险以及编制进行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工作计划,若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则要按程序或招标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等。

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重点,此阶段审

计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施现场审计。审计人员收集该重大科研项目相关审计资料和证据,包括技术资料,对该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内控测评,审查该重大科研项目的会计决算资料,对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等。

3、 终结阶段

终结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终点,此阶段审计人

员主要是对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和评价,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有必要的还可以对该重大科研项目提出审计建议书,以便加强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等。

(二)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法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技术方法:

1、审阅法

是审计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审计技术方法,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离不开审阅法,不仅包括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审阅,还包括对该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计划、合同以及相关专业技术资料、专用材料、专用设备等资料的审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审阅是有技巧的,审计人员要从科研项目数据增减变动、账户对应和时间上发现问题。如对某一高校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审计,发现其在项目结束时大量购买专用材料,这就很值得审计人员关注。

2、核对法

也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将重大科研项目会计记录及其与该项目相关资料中两处以上的同一数值或相关数据相互对照,用以验明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的审计方法。

3、观察法

是审计人员在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时,通过察看项目组有关人员正在执行的活动和工作流程程序,取得审计人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

4、盘点法

是审计人员用来检查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实物资产和账户余额是否相符,以证实账户余额是否真实和准确的方法。不少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均要采购大量的专用设备、专用材料等,盘点法的应用是检查这些有形资产存在、真实的重要手段,是审计人员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不可少的方法。

5、分析法

是审计人员在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中对项目开支中重要的比例或趋势与预算数额、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对,查清重大科研项目异常变动的因素,分析执行与预算偏离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对策获取审计证据。

五、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切实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组、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财务部门把好经费审批财务报销手续,严格执行经费开支范围和内容,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项目组在负责项目经费预决算的编制,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的同时,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指导相关责任部门按规定完成项目立项任务、执行合同约定,遵守法规、政策等。各部门既应分工负责,还要密切沟通,协调配合,只有这样,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坚持有利于调动科研工

作者积极性的原则。高校科技工作者是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主动力,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往往与重大基础研究、重点科技攻关或者是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息息相关,因此,在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本着充分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既严格坚持执行国家有关科研法规政策,又坚持为科研项目排忧解难,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上新的台阶。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从本单位部门工作实际

出发,灵活采取多种审计方法,确保审计效果。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要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更要采取多种审计方法,调查分析,摸清情况,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利用现代审计手段,注重审计实效,通过边审边改、集中整改等方式,达到审计促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红军. 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管理[J].国防科技2012(4)40~45,87

[2]刘洋,冯义秀.全过程全体系全内容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初探[J].商业会计2012(11)48~50

高校大全篇3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47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2

[作者简介]余睿(1983—),女,贵州遵义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管理。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使用互联网络媒体已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互联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帮助。但网络媒体也给他们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我们应重视研究并发挥网络媒体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成长、学习中的功能以及产生的影响,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互联网络媒体的安全机制,切实维护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络利益安全。

一、互联网络安全的涵义及新时期互联网络的特点

互联网络安全有互联网络技术安全和互联网络服务安全两方面的涵义。就网络技术安全层面看,互联网络安全是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不会因恶意的原因或偶然因素而使其遭受到泄露、更改、破坏。从互联网络服务安全层面看,网络安全即健康积极安全的网络环境,其中关键是网络信息的安全,根本上讲则是利益的安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容易使大学生在缺乏自制能力、辨别能力等情况下而难以抵御网上的各种不良信息、不文明现象等的侵蚀,以至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不良影响,甚至走上网络犯罪。本文主要从网络服务安全层面来研究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络安全。研究高校大学生的互联网络安全须立足于新时期网络的特点,新时期网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互联网络的虚拟性。互联网络的虚拟性即网络世界的存在形态对现实的虚拟,是人工的创造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是人与计算机交互作用的结果。网络的根本特性是其虚拟性,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没有像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地域属性、阶级属性、文化属性等所造成的各种沟壑。按照网络里的网络规则,人们进行着虚拟的交往、交流等。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符合人的幻想,使人在网络虚拟世界畅游。

二是互联网络的实体性。互联网络是虚拟的,同时又是实体性的。互联网络的实体性即网络本身、网络的构成以及在网络活动是能够实际体验的。网民在网上可获得发言的平台,有机会对各社会共事件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意见,表达其诉求。这样的见解或诉求只有合理,有一定普遍性,极有可能得到广泛的支持而形成一种舆论,对现实社会产生实际影响。网络的实体性让网民凭借网络实现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如网上购物,众所周知,网上购物是一种虚拟购物,而网民却又能收到货物。

三是互联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式的, 是一个失去了某些强制因素的开发自由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在其中自由碰撞、交流。网民可以享用众多开放性的网络资源而进行网络活动。开放性的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几乎无所不包,覆盖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的信息;在形式上有数据库、图像、声音等,是开发的多类型、多媒体、多语种的混合体。网络信息包含着政府信息、商业信息、学术信息、个人信息等。

四是互连网络的隐匿性。隐匿性是互联网络世界中存在的对众多真实信息的一种隐藏、匿名。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大众担心透露真实身份、信息资料而遭来不测,常常一定程度地隐匿真实身份、信息、事实。如从聊天室、论坛、QQ信息等,网民可以隐匿真实的名字、年龄、性别。很多人都用的是化名、昵称,许多人的面孔都遮掩在一块面纱下。如许多人在相互聊天、交往时,始终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信息。

二、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安全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互联网络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对大学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一方面,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因素。网络是科技发展的集大成者,为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提供了帮助。从生活方面看,通过互联网络,使大学生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变得方便快捷。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在网上购买电脑、教材、衣服等则是通过网上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与亲人、朋友远程视频交流;在网上为手机缴费、充值等。从学习方面看,互联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帮助。以前的大学生查阅资料常常只能去图书馆查阅,他们很多知识基本上从教师、教材里获取。如今的互联网的出现,数字图书馆变成了现实,大学生不仅可及时知晓学校的教学安排,还可随时查到国内外时事及自己所需要的别的信息。从就业方面看,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便利。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大大减少就业应聘的盲目性。这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减少了经济开支。如大学生通过就业网、招聘网,随时了解招聘信息,然后通过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同招聘单位取得联系,达成协议。

另一方面,互联网络易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一些不利因素。一是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容易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等,使得人们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络沟通、交流、交易,大量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虚假广告、不法言论以及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在网络上流传,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二是互联网的使用占有高校大学生大量时间,也使一些大学生因此荒废学业。互联网络世界与社会现实生活不同,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给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留下广阔的空间且不必承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压力。网络也满足大学生及时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使得一些高校大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在网上。这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个别的甚至会荒废学业。三是互联网易使高校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淡漠。互联网络把世界联系在一起,全世界成了地球村。大学生进入网络,即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境地里,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现实接触的机会。对于高校大学生,如果长期沉于网络虚拟世界,容易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产生陌生感,与同学、朋友、亲属间的感情关系淡化。

三、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的安全隐患

客体方面之网络建设不完善与主体方面之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待发展,使得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应该引起重视。其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络上易上当受骗。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追求时尚而社会经验又相对不足的群体。大学生的网络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网络交流、购物等给大学生提供了和陌生人交流、交易的平台,这给他们带来便利和快乐。然而很多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在网上获取到的信息与现实真实信息不对称。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交流、交易中缺乏理智和辨别真伪的能力,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人或信息而盲目交易而上当受骗。如一些大学生被网络传销、网络诈骗等信息欺骗,一定程度地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和利益安全。

二是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一些大学生可以放任自己,不计后果;而个别大学生由于一己私愤而在互联网上随意发表个人极端言论,传播不良信息。这些不负责任的宣泄可能会对国家、社会组织或某个体带来损害。如一些大学生无意或有意地制造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上进行,或对政府网站或对他人电脑进行恶意攻击而对其造成损失,情节严重者便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高校大学生易上网成瘾。一个人如长期沉溺于互联网络世界,容易导致网络瘾病而不易自拔。据调查显示,网络成瘾易使一些大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退学。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体在网恋和网络游戏。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在网上容易发生网络恋情,这种虚拟恋情影响着学生,有极端者因网恋而自杀。而一些大学生过度的痴情网络游戏,使其不学无术,其身心双重伤害。

四、维护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的对策

新时期要加强和维护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促进其健康成长、进步。通过以上对互联网络的探讨,我们认为维护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使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络中保护自己的信息,保护自己。高校须把有关互联网络安全知识作为重点教给学生。通过指导、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高校可用一些典型的网络传销、诈骗案例教育学生,让他们以此为戒,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作为辅导员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大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其传授互联网络安全常识,让学生们在网上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随意接受他人邀请或将个人手机号码告知他人,避免上网受骗。

第二,加强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道德、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是网络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它赋予人在动机或行为上的善恶是非判断标准。互联网的自由性、开放性不是绝对的,其自由性、开放性是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高校应“大力提倡网上道德,树立良好网上风气,摈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1〕 。同时加强大学生互联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做到上网规范、自律。

第三,创新、丰富互联网络学习载体,引导高校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络。高校可通过开展网络知识讲座、网络学习论坛、班级网站设计竞赛等活动来丰富网络学习载体。通过网络学习载体,使大学生成为网络的驾驭者而不沉溺于网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对网络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网络成瘾的学生给予备案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使其“改邪归正”。

第四、注重高校互联网络结构、系统的安全。网络结构、系统的安全即整个网络硬件平台和网络操作系统的可靠性。网络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可靠安全性。高校须选用可靠的硬件平台和相对好的操作系统,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高校在设计时应将内部网络与公开服务器进行必要的隔离,安装过滤软件,避免内部网络结构信息外泄。对外网的信息垃圾、服务请求加以过滤,只允许正常通信的数据、信息到达相应电脑终端。同时加强登录过程认证和操作权限,确保用户的合法性。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可能会对学生安全稳定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及时加以分析,并做好预察工作。〔2〕”通过这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相对安全的高校网络设施。

〔参 考 文 献〕

〔1〕杨芳.切实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2).

高校大全篇4

[关键词]高校;重大活动;安全保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49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随着高校不断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内各种交流、调研、访问活动不断增加。毋庸置疑,各类重大活动的举办不但可以提升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高校带来发展机遇、促进学科专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还能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大学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办好重大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安全保卫工作扎实有效,因为规模大、人数多、互动频繁的重大活动一旦缺失安全保障,极易发生人群踩踏、车辆碰撞、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且其负面的社会影响甚至会彻底颠覆一所高校的公众形象。

1 高校重大活动分类

依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高校内重大活动分为若干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选择差异化的安保方案并予以执行,这不仅可以“因事制宜”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还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一是大型会议,包括学术交流会议、学科大会、大学与企业或地方战略合作会议等;二是综合活动,包括国内外高校来访、文艺汇演、体育竞技、专场招聘、学生社团活动、著名学者或企业家演讲、校庆系列活动、开学或毕业典礼等;三是政要来访,包括国内外领导人的参观、访问、交流、调研等。

2 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的做法

高校安全保卫部门是各类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主体责任单位,其他校内行政职能部门如学生处、武装部、后管处以及各个学院、研究所应积极配合。

2.1 信息研判

活动开始前,安保部门应当主动收集、研判相关信息,为安保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一是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积极沟通,了解针对校内重大活动秘密计划开展的破坏行动等重要信息;二是及时监测网络舆论动向,对集中讨论的问题进行跟进、调查,对负面评论进行分析、总结,掌握舆论主动权;三是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对重点人员、特殊人员进行暗查、暗访,避免别有意图者在活动现场恶意破坏。

2.2 线路规划

由于受到行程、人员、事项等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活动举办具体地点一般会几经更改,这就需要安保部门与活动主办方、承办方积极沟通,尽早确定地点后进行行车线路规划。

首先,针对多校区的高校,需要结合校区周边安全形势、家属区位置、交通条件、人流量和车流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例如,针对人数众多的大型活动,应选择平坦、开阔、逃生方便的体育场、学生活动广场;针对政要来访活动,应选择相对封闭、光线明亮、格局简单的学术报告厅、体育馆。其次,要根据活动举办场所制定不同的行车路线,由高校安保部门与公安特警、武警警卫局等单位协同配合,反复勘查行进路线,标注高层建筑、隐蔽的角落、曲折的小路等潜在的事故多发地,选择通行速度最快、最安全的路线。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活动举办场地存在几种备选方案,相应的行车路线必须随之进行更改,以满足安全、高效的要求。最后,安排专人要负责引导活动车队按照行进路线进入学校和离开学校,在活动场地切换时要做好衔接工作。

2.3 交通保障

交通顺畅、停车方便则活动有序,否则不但影响整体进程,还容易引发事故。

首先,应对接活动主办方,将活动用车的数量、车牌号、驾驶员联系方式等准确信息进行备案,在活动开始前通知门卫,便于统一管理和识别放行。其次,提前调研活动举办地点及周边区域机动车的流量和停放情况,划定临时禁停区,安放布告栏活动通告,提醒经停车辆在规定时限前离开停车位,对于仍未离开的机动车,安保部门可以主动联系车主移车或者联系公安交警予以协助。活动开始前至活动结束,在重点区域和路段应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最后,活动当日,可在通行道路和禁停区设置隔离栏、隔离筒进行道路临时封闭;工作人员提前上岗,指挥车辆有序行进和停放,劝离无关停靠车辆,确保交通井然有序。

2.4 安全检查

针对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安保部门应当制定不同的安全检查标准、采取不同的安检措施。就安检级别而言,国内高级别领导和外国政要来访类活动、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应属最高。

活动前期,安保部门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对活动现场和周边相关区域进行安全巡查,包括清查人员、易燃易爆品、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对安检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安检效率,避免安检速度过慢造成人群拥堵以致发生安全事故;明确安检标准,重点检查携带的物品和入场人员的外套、上衣、裤子等,注重对袖口、皮带、鞋底的检查。活动当日,应当多设置安检通道以分流入场人群,每道入口配置男女安检员各若干名分性别进行人身安检,做好安检人员后勤保障工作、轮流上岗,确保工作人员体力充沛以保证安检效率。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在活动现场可以配备安检门、安检X光机、金属探测器等仪器设备。

2.5 现场控制

活动现场控制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参与人员的安全状态和活动效果,安保部门应当落实相关人员、车辆、设备等要素,灵活应对现场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

首先,安保部门应当提前与活动主办方进行对接,还必须做到三个明确,即一是明确活动入场时间和结束时间,二是明确进场人员的身份类型和预估数量,三是明确入场凭证类型,如身份证、学生证、入场券、工作卡以及统一标志的着装等。如果入场人员是校内师生,安保部门可以要求学生工作部门和各个学院做好组织工作,活动当日由负责教师带队入场。其次,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保部门应当提前制作安全提示牌并放置于活动现场的醒目位置,在人员入场时发放应急处置手册并告知安全逃生通道。再次,安排工作人员在各个安检通道进行警戒观察,当发现人流量明显增大时,可以设置“S”型隔离栏促使人群自动排序入场,设置缓冲区分批放入,必要时可组织“人墙”进行物理隔离。最后,活动现场的指挥人员应掌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姓名、位置和联系方式,实现岗责统一,同时为门岗、内勤、巡逻等小组的负责人配备对讲机,便于消息的及时传达。此外,在控音台、消控室、配电室等重点部位都应安排工作人员全程值守,避免遭到人为破坏。

2.6 视频监控

各高校应当重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建立视频监控中心,统一管理全校监控摄像机、集中应用视频监控技术,在重大活动时作为安保指挥中心。

首先,应用全景拼接技术延展监控视域,对活动现场进行全程观察,及时向现场控制指挥人员通报突况;其次,用轮切功能切换各校门和主干道路的视频监控图像,密切关注举止异常的行人和车辆;再次,应用入侵告警技术对夜间进入隔离区域的人员进行追查,避免其进入活动举办场所从事破坏活动;最后,应用网格追踪技术对可疑人员和车辆进行实时跟进,排查出其运行轨迹后告知公安机关。除此之外,应当保存重大活动整个过程的视频录像,既便于总结分析工作经验和教训,又便于调查特殊事件和人员,在必要时作为证据使用。

2.7 应急小组

为了成功处置突发事件,事前的综合演练必不可少,安保部门应当与公安、消防、卫生等相关部门联系组建应急小组,进行伤员救治、人员疏散、爆炸物转移、消防灭火等演习。活动当日,应急小组应当在活动现场随时待命,以便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到达现场处置。

3 结 语

清华大学火灾爆炸事故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各高校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对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协调校内外资源,周密设计安保方案,狠抓安全检查和现场管控,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确保大学校园安全有序。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斌,王锐,李恒.视频监控系统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应用[J].学校安全管理,2016(4).

[2]李世聪.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7(7).

高校大全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基本功;大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100-04

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体育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展现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教学检查、评估于2003年始,前三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分别于1997年、2002年、2005年在上海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院校举行。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于5月23日至30日在武汉体育学院举办。全国共23所学校组队参加了本次大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法通过查阅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文献,如其历史变迁、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依据。

1.2.2 数据统计法 收集参加本次比赛的各参赛高校的相关材料,包括地域范围、学校类别以及本次所有参赛队伍的比赛总成绩和分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届基本功大赛的特点

2.1.1 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发展和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提升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是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因素。此次比赛的举办,正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大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关键年头”,大赛意义特殊。

此次比赛体现了基本功大赛的竞技多元化功能。通过竞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检验各学校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通过竞赛杠杆作用拓宽培养人才的途径,并从教学竞赛中发现、分析、总结和完善课程设置及竞技项目的组合创新,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通过竞赛推动各高校的积极性,提高各高校知名度并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

2.1.2 把承担比赛作为学校一次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的平台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统一、行动上一致,为搞好比赛夯实了基础。作为承办院校的武汉体育学院为比赛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到大赛的举办,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武汉体育学院在教育部及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的指导下做了大量的赛前筹备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发挥举校体制,形成全校一盘棋,从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志愿者、经费筹集、场馆器材和整个比赛安排等各方面为大赛提供服务,努力实现竞赛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2.1.3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科学设置竞技项目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普通高等院校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夯实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基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届基本功大赛的比赛项目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外语和计算机操作三项内容;运动技能包括田径、体操、足球、武术等四项内容。基础理论知识类的比赛内容在保证一定深度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了掌握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广度性和操作性。运动技能类项目是在竞赛堆积确定的范围内,由秘书长会议抽签,确定了4×400m、跳远、跳马、单杠、足球、武术为比赛项目。

本届基本功大赛的比赛项目所涵盖的内容基本上较全面地反映出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符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2.1.4 竞赛组织形式体现公正、公平、公开 为了体现竞赛的规范性和合理性,组委会要求本次大赛不仅参赛的项目随机抽选,而且参加比赛的8名学生(6男,2女),也是由各参赛单位的代表随机抽签决定的。按照竞赛规程,第一次报名,由教育部确定参赛学校名单并通知参赛的省和学校,比赛前,在武汉体育学院召开的参赛队秘书会议上采取现场电脑随机抽签,确认参赛人员及姓名、性别、相片,确定比赛具体项目、参赛学生名单和预赛项目和分组,并在规定时间上报参赛学生的报名表、资格审查表等相关材料。比赛的透明度增强了,整个比赛得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顺利进行,本次比赛没有发生参赛选手资格问题。

大赛裁判长或分项裁判长,统一由教育部指定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项负责人担任,裁判员由承办单位选拔报教育部审批后确定,承办单位为了高质量完成赛事任务,拟选一批德才兼备,具备国际级、部级等级的高层次教师承担临场执裁工作,从而保证各项目比赛组织、管理、临场等方面规范有序。

为保证素质教育的平衡发展,部分参赛项目,严格要求参赛的女生人数。同样,为了在比赛中体现体育教育必须注重基础性教育的原则,各参赛队全体队员必须加强广播体操比赛。

2.2 对本届基本功大赛成绩的分析

2.2.1 团体总分成绩剖析本届 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成绩由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比赛两部分成绩组成。团体总分满分为450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225分(50%),运动技能225分(50%)。根据参赛队两大类七个单项成绩的总和排定名次,其基础理论知识类、运动技能类总分,以及团体总分、总名次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参赛队团体总分的最高成绩为422.5分,而最低成绩仅为62分;基础理论知识类团体总分最高成绩为满分209分,最低成绩仅为23分;运动技能类团体总分最高成绩为213.5分,最低成绩为39分。这表明各参赛队之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实力悬殊较大。而根据现场观察,同一参赛队队员之间差距也比较大。因此,学校间教育、教学经验的交流对于进一步促进全国体育教育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表3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体现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点。相比而言,东部

和中部地区的学校在基本功大赛的团体比赛中更为突出,其整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地区各高校的平均值比西北地区各高校的平均值要高出158分,差距较大。西部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2.2.2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与运动技能成绩分析

2.2.2.1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与运动技能成绩对比 通过表4可以得知,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和运动技能水平并没有得到均衡发展,部分学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和运动技能水平相差较大。但两部分的对比值与其总成绩的排名及其地区、学校类型并没有显著相关性。

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均衡全面发展与各高校自身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不同的学校在比赛中体现出了其自身优势所在。其中,总成绩排名第一的天津体育学院在比赛中也表现出了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2.2.2.2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成绩分析 基础理论知识类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100分)、外语(75分)和计算机操作(50分)三个单项。其中专业基础理论综合是比赛中一个重要项目,同时也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理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所以在比赛中占分比较大,团体总分第1名为100分,为全部比赛项目之首。

从基础理论知识综合的总成绩来看,各高校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水平相差较大。总分最高分209分,最低分23分;体育理论知识笔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分;外语最高分75分,最低分6分;计算机最高分50分,最低分4分。各个项目的测试成绩差距较为显著,这与各个高校的人才质量密切相关。但其中,西部地区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前六名,而且成绩普遍偏低,这说明了西部地区在体育理论知识、外语与计算机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方面与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待于全面的提高。

2.2.2.3 从术科运动技能比赛成绩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学生掌握扎实的运动技能基本功是极上重要的。运动技能类项目的比赛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要特征,不仅通过体能类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体能进行比试,而且通过技巧类项目对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考查,更通过比赛考核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

田径、体操、足球和武术等项目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传统而且重要的教学项目,本届基本功大赛,运动技能类考试包括田径(75分)、体操(50分)、足球(50分)、武术(50分)4个单项,田径单项作为运动技能的基础项目,设置相对略高的分类是合理的。从本次大赛结果来看,各个高校的运动技能成绩是参差不齐的。总分最高分为213,5,最低分仅有39分。除此之外,从表6也可以看出,各个学校在运动技能水平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足球、武术、体操和田径等各个专项中前五名的学校分别不同,而且仍然有总分排名较后的学校在专项比赛中成绩突出,如在4×400项目的比赛中,有的学校跑出了3min35 s76的好成绩,在跳远项目的比赛,男子与女子的最好成绩分别是7.15 m和5.27m,这些成绩与各个学校的优势项目密切相关。运动技能比赛成绩基本能反映各参赛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训练、竞赛及科研水平,反映了各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现状,对于发现问题、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相互交流,提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水平意义重大。

2.3 各类高校成绩分析 此次参赛的队伍与前几次相比,有较大变化。本届比赛除天津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属于专业体育院校,其它参赛队都属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而且多属于近年来新升格为本科的学校,而创办体育教育专业较早的只有河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少数学校。

参赛高校代表着不同的专业特性,本次大赛中综合院校12所、体育院校2所和师范院校9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比赛中展现出学校的不同办学特点和优势。综合性院校在理论知识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体育院校整体实力较强,体现了体育院校办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所在;师范院校则在动作的规范性上更胜一筹。

3 结论与建议

3.1 建议 1)促进体育教育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与竞赛有机结合。历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其比赛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增加了其考察范畴,更加趋于完善;比赛的评价体系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但其比赛传统的竞技化形式仍较突出。因此,基本功大赛应充分体现其功能价值,发挥其对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引导作用,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竞赛的有机结合,促进体育教育学科的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制定合理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符合时代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具体要求,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核心位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实现由单一的体育专门人才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转变。不仅应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而且需要在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中贯穿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新型体育人才。

3)充分发挥品牌赛事资源,扩大社会赞助,加强大赛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提供经济支撑。在大赛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寻求广泛的社会合作与社会支持,促进大赛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对社会及企业赞助商应做好其沟通协调工作,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最大化体现赞助企事业单位的利益,促进赛事和企事业单位的“双赢”。

4)促进体育教育学科的区域均衡发展。国兴则体育兴,经济基础成为决定竞赛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此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中,东西部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差较大,这跟西部的经济水平、师资力量、场馆等条件密切相关。投入的相对缺乏会制约西部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西部体育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投入,促进东西部高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5)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师范能力的培养。各类高校在此次基本功大赛中体现了不同的特色,各具千秋。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性质的专业,不论是综合院校,还是体育院校、师范院校,都应在发挥各自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师范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前沿的体育发展成果、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6)加强新闻宣传,提升大赛社会影响力,打造大赛品牌。基本功大赛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借助新闻媒体、报纸、电视转播等方式提升大赛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利于拓宽人才和市场需求,扩大就业率。寻求新闻媒体对大赛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社会对高校竞赛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力。

3.2 结论 1)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是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杠杆;是各高校交流人才培养经验的平台;是向社会宣传、推销体育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2)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项目内容设置,体现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特征,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3)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竞赛方式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4)参赛高校比赛结果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

5)参赛高校比赛结果呈现出区域间不平衡的态势。

6)参赛学生知识结构呈现出基础理论与运动技能不均衡的特征。

高校大全篇6

关键词:发展形势;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途径

国家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高校教育快速发展阶段,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挑战与新问题,需要高校管理人员结合多样化、安全化等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高校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要保护学生安全、维护社会治安、促进国家稳定发展。但是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周边环境与校园内部环境逐渐复杂化,高校治安的管理形势也非常严峻。对此,则需要结合新形势高校的发展特点,以及高校保卫工作实际情况,利用科技手段与教育途径实现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1.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发展形势下,高校实行改革创新,并且随着社会环境逐渐开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提出更严格挑战。高校大学生教育安全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精神安全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与国内外小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的冲击,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与威胁。另外,高校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需要找出有效安全教育途径,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关键内容

2.1新生入学进行安全防范教育作为重点

新入学的高校大学生对于校园生活与周边环境还不是很熟悉,常常被不法分子当做作案的对象。所以,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应该与院系教育工作者联合,对新生入学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专题指导。

2.2加强消防安全教育

高校大学生宿舍楼属于人员较为密集的场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各种家用电器,电量随之也会升高,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因此高校为了避免发生消防安全事故,保证大学身的人生安全,应该将消防安全教育列入大学生安全教育重点内容之一。其主要教育内容包括防火,正确使用宿舍楼楼梯附近消防设施,如何在发生火灾时安全逃离现场,同时不违规使用各种易燃电器等进行安全教育。

2.3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指导

生活压力逐渐加大,社会压力加大,以及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遇到的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卫生等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在重重压力下积极的应对挫折,有一定心理预防能力。

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

3.1宣传安全教育,转变观念

(1)从学校、学生各个安全角度分析,涉及校园内及周边环境,高校应该统一编写大学生安全教育精编手册。其次,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或宣讲会,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为了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具有法律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需要加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安全责任意识。但是,在新形势教育发展下,高校大学生普遍缺少一定程度的法律观念,学习或了解到的法律知识也是少之又少。所以,高校应切实从思想品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精神面貌,从而为普法奠定基础。在新生入学时,让学生了解校园行为准则与惩罚标准,继而顺利进行安全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校园安全的同时,保护自身安全。并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思想也较为盲目,在遇到突发状况或者是涉及安全时,不能够冷静的面对冲突进行选择。因此,高校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安全防范教育包括消防安全、治安防范、交通安全等。由于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和校内工作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从而消防重点问题不断增多。需要高校密切关注消防安全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通过消防知识、防火制度,以及灭火知识、火灾报警、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和疏散自救等方面进行演习教育;高校进行治安防范知识教育,在公共场所就如何妥善保管随身物品等方面进行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问题正确保护自己,处理问题;为了避免交通安全事故,高校还应该通过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基本交通法规,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在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提高自身安全。

3.2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转变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教育是长期、系统化工程,其涉及面较为广泛。为了保障安全教育效果,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真正落实教育者责任。在监督机制确定方面,需要制定完整制度,根据制度对各个单位、学生和职能部门进行约束,形成安全工作体系,实施规范化安全组责任管理模式。需要将每个责任落实到相关负责人身上,使高效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从而使校园的每个学生和部门都有安防范安全意识。

3.3重视课堂教育,扩展教育形式

高校内部资源与设备丰富、并且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教育资源背景,因此高校可以借助于不同形式平台,例如:互联网通信技术手段,通过现实生活和虚拟空间切合联系,将课堂内部与外部结合考虑,从而实现媒体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扩展到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并且,专业教师和课堂公共教师应该共同协作引导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将学生作为安全教育主体,从教材、课堂与实践中完成安全教育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时效性。

3.4调动学生安全防范主观能动性

高校各级院系应积极与保卫部门配合协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搜索与了解校园安全活动信息。并且在学生队伍中建立安全防范队伍,与校园保卫部门相配合,参与学生安全治理工作中,通过检查和调查,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矛盾纠纷,积极响应高校效安全知识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更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我约束力和自我保护力。

3.5开展治理活动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校园建设环境,所以,高校需要切实结合校园周边环境与校园内部环境展开综合性治理工作。第一,是要与当地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相联系,二者共同完成高校安全管理机制;第二,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对高校安全教育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指导,从而进一步加强教育人员与保卫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对增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保护力,增强校园治安防范能力,为高校高质量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力。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和国家教育稳定工作非常重要,需要结合现代化手段不断创新与搜索教育途径,提高学生安全保护技能,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在学生遇到紧急危险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生命与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侯清东.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径[J]. 商业经济. 2010(03-10).

[2]伍炜; 刘昊; 赵怡.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途径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6-15).

[3]吴迪. 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9-15).

作者简介:

王军(1981年-),男,汉族,大连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全篇7

论文摘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负责人和处理人,在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高校辅导员该如何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2 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辅导员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4)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

3 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辅导员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辅导员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

4 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导师,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真情,把辅导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学论文,2007(18).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2]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刘贵芹.高校辅导员工作指导手册[M].中国科教出版社,2007.

高校大全篇8

关键词: 海恩法则 大学生 安全稳定 预警机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时有发生,其涉及范围、影响、原因,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妨碍了学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分析,其主要是由于社会因素乃至国际因素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变得愈加突出和直接,国际、国内社会的焦点问题在高校内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普遍关注,与学生自身前途和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对高校稳定造成的影响呈上升趋势所造成,高校稳定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1]因此,如何主动应对新的挑战,吸取社会管理方面的新的经验做法,建立维护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的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大学生安全,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航空界有一条关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虽然这一分析会随着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增加和飞行器的总量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它确实说明了飞行安全与事故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领域,在其他社会管理领域也同样发挥潜在作用。同样,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构建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海恩法则”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构建的启示。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行安全的法则。它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这是海恩法则的精髓所在。

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矛盾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一契机的出现往往是事件发生的诱导因素。[2]事故案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诱发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原因千变万化,但是深入观察和研究,会发现任何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其发生都经过萌芽、发展到发生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日常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消除安全稳定事件“难免”的消极思想,坚定“可防”的信心,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着力点和重心前移,在找事件的源头上下工夫,在预防和警惕上下工夫,及时发现征兆,消除隐患。

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征兆”和“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消除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要注重总结和问题分析,在预防和警示上下工夫,争取让每一次已发生的事件都成为阻止下一次事件发生的惨痛教训和经验指导。一要组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反思,总结教训;二要组织人员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探究源头,总结处理经验,亡羊补牢,加强防范。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基本内涵。

预警一词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它是指当预警目标的构成模式和目标量接近或者超过设定的目标量阙值时,预示着即将发生突然袭击,因而预先发出警报,提供给预警主体作出相应的对策性决定的。它是为了对付突然袭击而采取的防范措施,也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3]预警之所以能对人们认识事物、社会起到警示作用,是由事物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目前,预警管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和行业领域开展。

社会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社会负变量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所作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其实质是对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性程度的评判,其目的和作用是识警防患,超前预控。[4]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建的预警系统,则称之为预警机制。[5]主要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危机的诱因及危机的征兆进行事先的监测与评判,并由此发出危机警示的管理活动。[6]

高校大学生预警管理就是要以海恩法则为启示,以预警理论为基础,借用社会预警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安全稳定事故的风险发生,以及风险发生后及时采用相关应急管理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逐步建立起集信息收集、情况研判、信息反馈、危机干预、事件处理及善后处置为一体的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 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构想工作示意图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嬗变给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带来的各类影响和冲击,是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从封闭的(熟人社会)微权意识向开放的公民素质的转变。这三种转变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不仅复杂而且来得极快,再加上中国市场经济缺少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7]而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普遍给予较高关注,但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往往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存在不足,有其片面性,容易走极端。再加上年轻冲动,或受别有他图的人的怂恿,极易引发不稳定事件。此外,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固有特点是容易引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1.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复杂多变是诱发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客观因素

环境因素是诱发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不可回避、现实的客观因素,整治和优化环境是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重点和难点。[8]从国际上来看,首先西方不断以合法掩护非法,以公开掩护秘密,通过一些教育交流、合作研究等机会对我高校领域进行政治、文化渗透,大学生深受影响。其次,国际局势的动荡变化也给大学生安全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近来中东、北非的混乱局势。从国内来讲,大学生对社会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认识片面。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来说,学校周边充满了无证摊点、钟点房、出租屋、网吧等生活娱乐场所,再加上目前大多高校一校多园,多校区办学车辆骤增,且新校区多处于城乡结合部,黑车多,暂居人口多,各种安全隐患日益增加。

2.大学生身心不成熟是引发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观因素

虽然大学生生理成熟度已经相当于成人,但是心理发展却不如生理发展快速,且社会愈进步愈复杂,大学生心理成熟愈会有延后的情形,导致身心发展出现差距,心理成熟赶不上生理成熟,这种不一致的现象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矛盾认知。在实际大学生活中,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自我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其次,缺乏主动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衡;再次,不能勇于面对情感问题上的挫折,极易因钻牛角尖而感情用事;最后,社会负面信息对其影响较大,极易对社会产生抱怨情绪,进而产生漠视和敌对心理,容易走极端。大学生自身的这些固有特点,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观因素。

3.致使不良信息传播多元化的网络是导致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要平台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亦因其本身固有的跨国界性、易受攻击性和公开性,使得网络负面影响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首先,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加大了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除了有用的信息之外,其间也充斥大量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其次,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和社会思潮交锋的阵地。“信息无国界”,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通过网络畅通无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再次,境内外一些敌对势力也争相“抢滩”网络这块阵地。[9]最后,网络成为大学生宣泄不满情绪,以期引起反响或得到支持的主要平台。李晓玉等通过调查发现,近40%的学生通过网络发帖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不满的情绪,而且多数学生不愿意通过学校的相关部门维护自身权益。[10]

高校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高校的主体特点,决定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统筹考虑,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切实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对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时,要格外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所负有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教育引导为基础

教育功能,是高校所有功能中最主要的功能,其一系列目标都要通过教育引导这一方式予以完成和实现。据调查,高校中发生的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宣传教育不到位或管理服务不到位而导致的。[11]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教育引导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第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要通过扎实有序、寓教于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政治,关心时事,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政治素质。在高校,“两课”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对各种不良现象和诱惑的判断力、抵抗力和免疫力,用逐渐成熟的眼光看待社会。

第二,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12]他的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法制教育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法制宣传和行为规范教育要以各二级学院为主体,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通过法律课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要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第三,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价值生化教育。要通过教育协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生命,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并关怀别人,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

第四,要不断提高危机教育能力和水平。高校要通过开设危机安全教育课程和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以及危机演练等方式,不断加强大学生危机知识教育,增强他们克服困难、警力考验、承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主导作用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将危机给学生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学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效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预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预防和避免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环境遭受冲击和伤害,或尽量减少、减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伤害的特殊管理活动。[13]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的生命,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是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原则。

第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起主导作用,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14]。在预警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保护、指责和评价的境地,要逐步培养学生面对事故时的预防能力、干预能力、应急能力、处理能力及回复能力。要以学生党员干部和有专业知识的学生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收集渠道。必要时,建立与学校预警机制相适应的学生预警机制,制定一套适合学生操作的预防、处理和总结预案。

第三,要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要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咨询指导力度,多方面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鼓励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进行心理咨询,不断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自预能力。

3.开放办学及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第一,高校要不断加强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关于学生安全稳定信息方面的情况沟通,确保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管道畅通。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向高校稳定形势通报,加强对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指导。同时高校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本校学生安全稳定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安全稳定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维护稳定工作的联动机制。公安部门、国家安全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就高校大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互通信息,加强联系,及时对高校维护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及时研究和解决关于维护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沟通,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高校的危机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事实证明,高校的危机管理如果离开了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则根本不可能实施。[15]地方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消除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学校反映的涉及大学生安全稳定的问题应及时给予指示、帮助和支持。

第四,要加强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学生安全稳定信息网络,定期召开维稳职能部门碰头会,对学校的大学生安全稳定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9]毛欣娟,杨亮.论高校稳定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6-131.

[2]何海燕.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薇,徐刚.高校学生预警管理的若干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5):143-145.

[4]阎耀军.论社会预警的概念及概念体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2(5):28-31.

[5]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理论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70-74.

[6]武宇清,王余丁.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研究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66-67.

[7]卢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4-99.

[8]马宁奇.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对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68-71.

[10]李晓玉,张程.新时期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刍议[J].理论月刊,2011(11):120-123.

[11]王瑜,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06,22(2):40-43.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63.

[13][15]冯润民.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7(8):164-168.

[14]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1-15.

上一篇:新老生交流会范文 下一篇: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