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就职演讲稿范文

时间:2023-11-09 04:35:39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篇1

事实上,不仅是这次,从2005年奥巴马当选参议员,法弗罗成为他的演讲总撰稿人开始,无数篇演讲稿均出自他的手笔。不光是奥巴马,历任美国总统都拥有自己专属的文字创作班底,甚至对各国政要来说,写作团队是执政工作的标准配备之一。这个岗位十分重要,美国政坛流行过一种说法:谁给总统撰写演讲稿,谁就是实际管理国家的人。

功不可没的总统笔杆子

这种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但在美国的选举文化中,除了背景、人脉、资金,演讲无疑是关键的一环。有报道指出,富兰克林·罗斯福参加总统竞选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精心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演讲写作班子,专门为他起草竞选演讲稿。之后的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等美国总统都沿袭了他的做法。

其实白宫设置专人为总统撰写讲稿始于上世纪20年代。首位白宫是贾德森·韦利弗, 他为1921年至1923年在位的沃伦·哈丁总统写稿,当时的头衔是“文学书记官”。美国的白宫们把他尊为祖师爷,并将他们的联谊组织命名为“贾德森·韦利弗学会”,并且每年都要举行聚会。

此后历任总统都有御用“笔杆子”,他们以白宫工作人员的身份为总统服务,不但要撰写演讲稿,还要起草各种信件、公告、行政命令、致辞和各种声明、文书。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副主编罗伯特·施莱辛格曾写过一本《白宫幽灵》,把这些“笔杆子”形容为躲在幕后任劳任怨且鲜为人知的“幽灵”。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很多人都知道那些神采飞扬的著名演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总统候选人本人的才能,因此很多知名撰稿人的名气并不亚于台上的演讲者。

比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笔杆子”是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肯尼迪总统的“笔杆子”特德·索伦森(“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的撰写者)和阿瑟·施莱辛格,前者是法律顾问,精通法律条文,后者是历史学家,谙熟掌故且深思熟虑;约翰逊总统的“笔杆子”杰克·瓦伦蒂后来当了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尼克松总统的“笔杆子”威廉·沙菲尔和帕特·布坎南,前者是《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后者后来从政,曾两次参与共和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里根总统的“笔杆子”是著名女作家佩吉·努南;小布什总统有多位大名鼎鼎的“笔杆子”,包括善于演绎“美国梦”的迈克尔·杰森,当过《华尔街日报》社论主笔的威廉·麦克古恩等。

不单单是美国,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有风格鲜明的金牌撰稿人,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专职撰稿人是克莱尔·格弗斯,她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平民诗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笔杆子”贾汗·波雷耶娃,曾是国际文传电讯社社长顾问。中国前任总理的撰稿人丘小雄,同时担任中国国务院副秘书长。

各国笔杆子大有不同

同样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喉舌”,纵观这些顶尖的演讲撰稿人的任职经历却不甚相同。

美国总统在甄选撰稿人时,更多的是看重文采。奥巴马赢得爱荷华州党内提名后发表的演说是法弗罗的“成名之作”。那篇演说的开场白———“有人说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更成为奥巴马当选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最佳诠释。一夜之间,法弗罗打消了人们因为他年轻而产生的疑虑。奥巴马的首席竞选顾问大卫·艾克谢罗德曾这样评价法弗罗:“总统十分信任他的文采,愿意让他影响自己的话语权——让一个名下有两本畅销书的美国总统做到这一点极为不易。”

俄罗斯总统更为侧重经验,贾汗·波雷耶娃先后为叶利钦和普京服务,时间长达10年,被认为是从零开始组建总统办公厅的人,现在那里已经成为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机构。波雷耶娃对“”们制定了严格的级别规定。据说自她接手后,俄罗斯国情咨文的篇幅比此前缩短了差不多2/3。

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首席撰稿人克莱尔·格弗斯则被认为是“调和剂”,由于她出身平民,特别喜欢贴合大众、展现立场、避免四平八稳套话的演讲风格,她的存在有效的调和了是出身高贵、“不接地气”的卡梅伦,使他更具亲和力。

丘小雄的工作更体现信任和默契,他从1995年跟随中国前总理工作,十分了解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每当发表重要演讲前,双方都会进行不断的沟通,力求充分表达“总理的思想、句子和词组”。

虽然有了专职的“文字师傅”,但领导人们对撰稿人的依赖度并不相同。尼克松总统是位一流的演说家,经常不需要讲稿就滔滔不绝。他的首席撰稿人威廉·萨费尔相对比较轻松。肯尼迪总统的口才也属上乘,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暇亲自写稿,但擅长改稿。他的首席撰稿人泰德·索伦森为他工作了11年,号称“20世纪白宫捉刀第一人”。索伦森写完肯尼迪就职演说初稿后,曾送给10个人审阅并提供意见,直到肯尼迪满意。肯尼迪的很多名言都出自索伦森笔下。而许多的中国领导人往往先拟定一个主题和提纲,再由写作班底演绎成文。

另类“笔杆子”

当然也有不喜欢“笔杆子”的领导人,如林肯和威尔逊都是出名的“创作型总统”,所有演讲稿都亲力亲为,不过这两位在当总统前都当过记者。而卡斯特罗堪称演说界的“奇葩”,他的长篇即兴演讲的纪录是7小时10分。而打破这一纪录的人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2007年9月,查韦斯在国营电视台《你好总统》的节目上连续演讲8小时。对此,英国《卫报》记者的描述颇富诗意:“早晨的燥热已经成为回忆,下午的薄雾来了又去。暮色带来一阵阴凉,西边的太阳缓缓消失在安第斯山脉之间,树影拖得老长。然而,乌戈·查韦斯依旧口若悬河。”

英国前首相布朗口才欠佳,演讲冗长,但他访问美国时在国会的演讲却令人刮目相看,其中奥妙是以7085美元请了一帮前“西翼”量身定做了这份演讲稿。西翼是一些离职的白宫组成的专业撰稿公司。布朗是这家公司的老客户。自当上财政大臣起,布朗在历次访美时都求助于“西翼”为其量身打造专门面向美国公众的言论,包括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联合国和美国外交学会发表的演讲,以及在《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迄今为止,布朗付给这家公司的费用已累计超过4万美元。

同样借助外援的还有韩国前任总统李明博,2011年访美期间,他在美国议会发表了演说, 45分钟的讲话博得了45次鼓掌。据美国司法部的资料称,他这份演讲稿是韩方花钱委托美国美国“西翼”公司撰写的。该公司向韩国驻美大使馆提供了5份演讲稿的草稿。据了解,李明博分别在美国议会、美国商会、白宫欢迎宴会、国宾晚宴、国务院午宴发表了演讲。为了这五场演讲,韩国政府总共花了4.65万美元。

抽文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篇2

[关键词] 就职演讲;修辞;翻译;巴拉克・奥巴马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86-1

一、引言

就职演讲是重要的实用文体之一,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文化烙印,语言兼具书面语和口语特点。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44届总统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也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就职演说。为了宣扬自己的执政理念,鼓舞国民,增强演说辞的影响力和魅力,他在演说辞中运用了多样的修辞手法。为了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演讲辞和其中的修辞手法的翻译,作者选取了其中两个较有代表性的译本,即中国日报环球在线刊登的“第44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就职演说”(以下简称CD译文)和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根据演说记录稿的翻译(以下简称IIP),分析两个版本对一些典型修辞手法的翻译优与劣。

二、奥巴马就职演说中修辞的运用及翻译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是新当选总统在上任时面对广大民众进行的首次演讲,其意图在于阐释新政府的行动纲领,鼓舞人们共同行动。奥巴马在就任之时全国正面临着经济危机,他不可避免地会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增加公众对于政府的信心。奥巴马2009年的就职演讲成为演说中的经典之作,因为它经过反复的推敲、润色,尤其综合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作为公众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修辞运用和翻译是很值得探讨的内容。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只选取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段加以分析。

(一)排比的运用及翻译

排比是将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运用排比的目的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频繁运用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等的排比,使得演说更有节奏及整体性,进而增强演说的吸引力。如下几例:

例1: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IP:我今天站在这里,深感面前使命的重大,深谢你们赋予的信任,并铭记我们前辈所付的代价。

CD:今天我站在这里,看到眼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深感卑微。我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也知道先辈们为了这个国家所作的牺牲。

作为第一名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表达了自己对人们给予他的信任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意识到任重而道远。奥巴马虽然说自己会铭记先辈们付出的努力,实则是要激起听众对过去美国经历的苦难的回忆。演讲的第一句话是非常关键的,三个有韵律感的形容词勾起人们对演讲的兴趣,所以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特点。对于以上两个翻译的版本而言,作者认为IIP的版本在排比的翻译上更好。三个形容词转换为了三个动词“深感”“深谢”“铭记”,同样也构成了排比。在音和义上都忠实于原文,在形式上也达到了统一。另外,CD的翻译用词偏随意和口语,不适合就职演说的严肃性。IIP的翻译的优点还在于更加简洁明了,原文只有一句话,而译文也只用了一句话来表达,从形式上更加对等。

(二)隐喻的运用及翻译

隐喻或者暗喻是用在比较两个好像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修辞的转义。使用隐喻会使得描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力量。在奥巴马的演说辞中,隐喻的频繁使用也是一大特点。

例2: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

IIP:这些字词曾在蒸蒸日上的繁荣时期和宁静安详的和平年代诵读。但是间或,它们也响彻在阴云密布、风暴降临的时刻。

CD:总统的宣誓有时面对的是国家的和平繁荣,但通常面临的是乌云密布的紧张形势

在这句话中,奥巴马分别用了“prosperity and peace”与 “rising tides and still waters”。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词组被结合到了一起,原因就在于它们之间存在共性。繁荣是迅猛发展的,就好像不断上涨的海潮。而和平的特点就像水一般的平静。奥巴马的隐喻在这句话中还体现在“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乌云密布,暴雨咆哮的情形暗示了情形的变化多端和严峻的特点。所有这些隐喻的使用都使得演讲更加吸引人,能使听众融入到这样的气氛中。虽然CD的译本更加简洁,符合演讲辞的特点,表达观点更清晰。但是CD译本的只翻译了表达意义而没有把翻译出作者隐喻想要表达的内容。IIP的译本就体现了“rising tides and still waters”表达的内容。

三、结语

在简析演讲辞的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讲中主要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且对比了两个译本的翻译。虽并未穷尽,但可以略见一斑。希望本文能够加深对该篇演讲辞的理解和欣赏,对演讲辞的翻译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0-70.

[2]轩治峰.试论英语辞格的综合运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2O00,(4).

[3]陈安定.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5.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篇3

党委办公室工作,“写”是立身之本,但不是唯一。办公室是干部的摇篮,只会写稿子、搞服务,能力是不全面的。能写会说善落实,才能胜任领导干部。这些都是基本功,要扎扎实实补好短板。

举办青年干部讲坛,轮流让办公室的同志上来赛一赛,这个形式非常好。**秘书长到任以后,在办公室内部运转、队伍建设等很多方面推进改革,使整个办公室呈现出新的气象,我们要主动适应、支持和融入。

我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讲”的问题。

“讲”,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春秋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合纵连横,两张嘴搅动得天翻地覆;三国时期诸葛亮舌战群儒,成为著名的历史桥段;希特勒以其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总统竞选如克林顿、奥巴马、还有“不靠谱”的特朗普,无不把嘴上功夫发挥到了极致;阿里巴巴马云近两年的云栖大会有数万人参加,相当多的是来听马云演讲;还有台湾的洪秀柱,在“换柱”时发表的演说,言辞恳切、滴水不漏、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讲话有天赋,有的孩子“话痨”,有的则不善言辞,但讲话的能力可以后天培养。

怎样才能在公众场合把话讲好?我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三段经历。

80年代末期,我在**上学的时候,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从主题、讲稿内容,到着装设计、肢体语言,再到模仿《**》配音**的声调,每个环节都作了别出心裁的谋划。最终,面对数千师生,我这篇题为《**》的6分钟脱稿演讲,赢得近10次掌声。这件事给我的深刻启示是:充分准备至关重要,不打无准备之仗。

**年,市委组织竞争选拔副处职领导干部,安排我报名参加某一事业单位竞岗,虽然也去了,但内心患得患失很纠结,没带任何材料就上了讲台,结果讲了两三分钟就卡了壳,草草收场,没入围下一轮,事后觉得不应如此自出洋相,人生舞台没有彩排,任何场合都不可马虎。这件事给我的深刻启示是:摆正心态至关重要,既不能过度紧张,也不可过于放松。

前年,我参加**会议,事先对发言内容作了反复斟酌,回避了那种一般性汇报交流工作、报一报流水账的方式,重点梳理了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基层存在的八个突出问题,在会场一经讲出,就引起很大的关注和议论。这件事给我的深刻启示是:独立思考至关重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篇4

关键词:文体学 演讲 词汇 语法

1 概述

文体学是用语言方法研究文体风格的学问。它以语言学的方法为工具对文学语篇进行描述和解释[1]。文体是指说话或写作的格调,它随时变化,由具体情景、对象、地点、话题等因素而定[2]。对文体的定义有很多种,简单可靠的定义是:文体是一个语篇的语言特征。任何实际可行的文体分析都必须选择一些语言特征,同时放弃其他语言特征。要分析的语言特征是那些被称为文体标记(style marker)的突出文体特征。一般来说文体特征分四类:词汇类、语法类、修辞手段、衔接和语境[3]。

根据演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演讲从内容上分为:政治、经济、学术、道德、法律、宗教和军事演讲等。本文主要分析政治演讲。政治演讲,是指各阶段、政党或个人对国家内政事务和对外关系,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扬主张的一种演讲。如竞选演讲、施政演讲、政治集会演讲等。政治演讲的特点为:①观点鲜明;②逻辑严谨;③鼓动性强。本文选取2013年奥巴马连任就职的演讲词作为分析对象,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进行文体分析。以力求了解本文的文体特征,更好地理解政治演讲的特点。

2 文体学分析

2.1 词汇层面

按照二元论的分析方法,分析词汇主要是看词汇是否正式,词汇的难易程度,单音节与多音节的数量,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的数量,词汇中描述动作的动词与渲染性的形容词的数量等等。然后再计算这些词汇的出现频率。

第一个词汇特征是此文难度指数属于容易类。由于书面语是演讲的特征之一,因此,一般来说其词汇相对较复杂,在奥巴马的演讲词中,全文的总字数是2103个,其中难词有8个,即三个音节以上的词(不含专有名词和因语态、时态和数而演变来的派生词),只占全文总词汇的0.38%,其原因是要让来自各个阶层,有着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都能听懂、理解。虽然难词不多,其语言仍能显示出正式和庄重;本文运用The Gunning Fog index指数公式,来计算文章语言内容的难度指数,公式为(fog index)=0.4(H+L)其中,L=句子的平均长度;H=难懂的词的百分比。得出本演讲的难度指数=0.4(8/2103+23.8)=9.52。由迷雾指数原理得出难度指数在10左右的语篇属于容易类。所以,尽管本文语篇较长,但就其难度指数为9.52

另一个词汇特征是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代词。此演讲中三种人称代词都有所涉及,但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多,其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如表1。

表1

在这篇演讲中,奥巴马主要运用了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是为了方便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整体的概念。所用的169个第一人称代词中we(67个)、our(75个)、us(20个)、I(3个)、my(3个)、ourselves(1个)。在此文中奥巴马多次运用we和our增强了对美国国民集体身份的反复强化,加深了全民的共识,同时,演讲者通过带有倾向性或暗示性的语句向听众施加某种信仰和情感来激起感情并最终促使他们产生行动,演讲中的感情示现增进了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政府的信赖,旨在为奥巴马政府争取更多的民意支持,实现了民族感情的集体共鸣。这种对感情的诉诸表达了作者对美国未来的憧憬之情和对美国历史的缅怀之意,号召美国同胞拥抱与生俱来的永恒权利,珍爱未知的自由未来,激起美国公众同舟共济、珍惜自由之心,让全国人民以更大的决心取得永恒的胜利。

在这篇演讲词中,奥巴马大量的使用了情态动词,如表2所示:

表2

表3对出现较多的情态动词进行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本文多使用情态动词will、would(与will属同类)和must占情态动词总数的67.8%。奥巴马多次使用语气较为温和、态度较为客观的will和would,主要是为了能够在表达自我政治主张的主观意志和意愿时获得听众的接受与支持。奥巴马多次使用语气坚定的must,是为了表达对自己过去政绩的自信和对自己威信的把握,同时也表明了他在施政策略方面坚定的态度和果敢的手段。

2.2 句法层面

句子长度及结构

依据句子长度,句子有长句和短句两种,短句是使用词语少,形体短,结构简单的句子,其特点是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长句则与短句相反,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英语中平均句子长度为18.6个单词,该演讲的句长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该演讲词句子较长,平均句长23.8个单词高出了为数18.6个单词的英语平均句。第二,该演讲词主要使用了长句表达,即大于17.6个单词的句子比例超过了一半。长句因其用词较多,表达的内容较为丰富,也使文体效果显得庄重。

句子类型分析

按句子的功能特点,可以讲其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奥巴马的演讲中共有87个句子,陈述句有85句,比例是97.7%,几乎全部使用陈述句来表达。他以平衡的语调陈述了事实,表达了观点,同时奥巴马使用陈述句表达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观点。

句子语态分析

英语中句子可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被动语态的构成为be+动词的过去分词。被动语态用于:①不知道或者没必要提到动作的执行者时;②强调或者突出动作的承受者时;③调整句子结构时[4]。奥巴马此篇演讲的语态使用中有15个被动态,分别为:

①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②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③Freedom must be secured by His people.

④Through blood drawn by lash and drawn by sword.

⑤All society’s ills can be cured through government alone is the fiction.

⑥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has been tested by crises.

⑦We are made for this moment.

⑧Twilight years were spent in poverty.

⑨We don’t believe that freedom is reserved for the lucky.

⑩That all of us are created equal.

■Our gay are treated like anyone else under the law.

■We are truly created equal.

■No citizen is forced to wait for hours to exercise the right to vote.

■Bright young students and engineers are enlisted in our workforce.

■Our children are cared for and cherished.

奥巴马在演讲的87个句子中巧妙的运用了15个具有独特语法功能的被动语态。由以上被动态总结,我们可将①、②、③、⑦、⑩、■归为一类,都是美国传统中不言而明的事物理论,如上帝创造人类,故而属于被动语态的第一种情况,不用特意强调动作的执行者。剩下的④、⑤、⑥、⑧、⑨、■、■、■、■归为一类,用来形容美国过去的遭遇、未来法案的确立方向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属于被动语态的第二种情况,强调所受遭遇的主人公和确立法案所需保护的对象,突出动作的承受者。强调了施政方针,树立了作为连任总统的个人的决断力与执政力,是总统诉诸人格权威的有效手段。

3 总结

该演讲时长为18分44秒,掌声和欢呼不断响起,是因为他的演讲内容贴合了民众的实情,并做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总之奥巴马的连任演说词能够做到鼓动民众之心,完成对自己决心的表决,回顾美国的历史,展望美国的未来,计划美国的当下,作为政治演说达到了与听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鼓动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世生,朱瑞青.第二次印刷《文体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2]王宗炎.英汉教学语言学词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成亚君.林肯葛底斯堡演讲词文体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

[4]徐贺艳,成亚君.比尔盖茨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文体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4月第12卷第2期.

[5]史菲菲,周晓凤.奥巴马连任就职演说的公众交际性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基金项目:

本文系锦州市2013年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基于西方修辞学辩论理论的英语议论文话语策略分析》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篇5

年届六旬的巴赫是一位有着辉煌履历的资深体育人。击剑运动员出身的他曾于1976年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夺得男子花剑团体金牌。作为一位法学博士,他一直是国际奥委会团队中的法律专家。巴赫刚满二十七岁时即被选为当时新成立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从1991年开始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并且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长达十年之久。如今,曾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钦点为“最合适接班人”的巴赫终于成功“登基”,成为国际奥委会一百一十九年历史上的第九位“国王”。

“平凡先生”任职十二年功成身退

众所周知,国际奥委会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体育组织,而该组织的主席则是主持国际奥委会全部活动的法定代表人。要了解巴赫登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宝座的过程,还得简单回顾一下其前任、被称为“平凡先生”的罗格的若干任职经历。

2001年,罗格在莫斯科接替萨马兰奇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时,面临的形势可谓繁荣之下存隐忧。在萨马兰奇任期内,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时代。同时,一些新问题又迫切地摆到国际奥委会面前。罗格上任时,奥运会虽已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但已出现过度商业化、规模过大、成本过高的“巨人症”,竞赛腐败,球场暴力,官员受贿,运动员铤而走险使用兴奋剂等不正常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已成为罗格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

尤其严峻的是罗格接棒时节,国际奥委会刚刚经历一次“大地震”——在1998年年底曝光的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揭露了国际奥委会内部的腐败分子,有十名委员因为受贿而被驱逐,圣洁的奥运五环蒙上了阴影,国际奥委会迫切需要一位稳健而清廉的领导人。

罗格任职之后,发扬他当整形外科医生时的严谨作风,高举改革旗帜,进行治理整顿,在其掌舵奥林匹克航船破浪前行的航程中,罗格在清除前任萨马兰奇时代奢靡之风的同时,采取铁腕手段打击兴奋剂和官员腐败;调整“船员”结构,提高运动员在国际奥委会中的代表性;在对奥运进行“瘦身”时,让项目设置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同时缓解了主办城市的经济压力。在罗格的提议下,青年奥运会孕育而生,橄榄球和高尔夫球也将重新回到(2016年)奥运赛场。在被誉为历史上最佳奥运会之一的伦敦奥运会上,女子拳击入选正式比赛项目显然也是他的成就之一。

罗格历时十二年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合理、更具活力和更加纯洁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当他走下体育界最高权力宝座时,留下的是一个名誉得到恢复的、财力雄厚的国际奥委会。尽管这位书生气十足、说话轻柔、举止文雅的比利时人始终保持谦逊姿态,但许多奥林匹克观察家都认为,国际奥委会在罗格手中虽谈不上有大跨度的发展,其艰苦守业仍功不可没,他已将其“平凡先生”的形象深深印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3年春,在其第二届任期还剩半年时,即将度过七十一岁生日的罗格就宣布届满后将不再谋求连任。于是,物色罗格接班人的工作就被提上国际奥委会的议事日程,而包括巴赫在内的一批体坛精英人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继任主席候选人的行列。

从击剑奥运冠军到经济法学博士

巴赫1953年12月29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城市维尔茨堡。他的父母当时经营纺织品商店并且提供改衣服务,父亲安德列亚斯有严重的心肌炎,这或许和他二战期间曾经在苏联被捕入狱有关。从巴赫记事时开始,父亲的床边就放着氧气瓶,最终他在巴赫十五岁时离开了人世。巴赫的母亲玛丽亚则活到八十五岁,看到了巴赫后来在体育方面的成就。

巴赫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独立,小时候他不愿意去幼儿园,觉得在那儿的日子过于无聊,父母尊重儿子的决定,巴赫是在家中玩了几年后直接上的小学。

幼年时代巴赫就活泼好动,并显露出运动天赋。他喜欢参加跑步、跳跃,还和大部分德国男孩一样喜欢足球,是一员左脚将,此外他还热衷于网球。

巴赫从事击剑运动带有某种偶然性。他的教练埃米尔·贝克是一位声望极高的击剑教练,他开在巴赫家乡的击剑学校培养出多名世界级名将。有一次,贝克到巴赫就读的中学选“苗子”,因为巴赫学习用功,体育成绩又突出,老师就推荐了他。这样一来,巴赫就成为贝克教练的入室弟子。

击剑是从古代剑术决斗中发展起来的一项体育项目,它结合优雅的动作和灵活的战术,要求运动员精神高度集中、身体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从而做出敏捷的反应和有效的动作,而巴赫身材匀称,体格健壮,脑子灵,反应快,确实是一个练击剑的人才。

在名师指导下,领悟力极强且训练刻苦的巴赫击剑技能飞速提高。虽然他个子不算太高,但他发挥快速移动的优势,总是能在防守的时候就已经为反击做好准备,并突然完成令对手猝不及防的致命一击。几年之后,巴赫就从同他一起接受训练的运动员中脱颖而出,在全国青年击剑比赛中名列前茅。由此,他又从地方队上升至国家队,接受更为科学、系统和严格的训练,剑术水平及比赛成绩也迅速提高到新的层次。

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运动成绩突出的巴赫有幸作为国家击剑队队员,入选德国(当时称为联邦德国)代表团花剑队成员名单。时年二十三岁的巴赫不负众望,与队友团结互助,协同作战,凭借出色的发挥,从预赛、半决赛到决赛,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冠军。一年之后,巴赫来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击剑世锦赛,又成为世锦赛冠军。后来,他还曾荣获欧洲锦标赛的花剑团体冠军以及多个国内奖项。

早在中学时代,巴赫就对政治和法律感兴趣,不过,他的父母告诫儿子不得涉足政坛。因此,退役之后,巴赫上大学学习经济和法律,通过历时数年的刻苦攻读,他顺利完成学业,获得经济法学博士学位。巴赫还是个语言天才,除了母语德语之外,他还通晓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这为他日后竞争国际奥委会主席职位增添了重要筹码。

走出大学校门后,巴赫凭借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取得律师资格,做过几年执业律师,后来又投身商界,曾在阿迪达斯的营销部门及另外数家公司任职,还曾担任过德国阿拉伯商业协会主席。

巴赫于1977年和克劳迪娅结婚,克劳迪娅是一位教师,两人没有生育孩子。

受萨马兰奇赏识,在国际奥委会中

青云直上

巴赫从一名普通运动员成长为国际奥委会领导人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个人就是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二十一年的西班牙人萨马兰奇。如果把巴赫比作体坛的“千里马”,那么萨马兰奇可谓帮助千里马奔腾驰骋的“伯乐”。正是在萨翁的力挺之下,使得巴赫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地位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了维护运动员的权益,国际奥委会于1981年在德国巴登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了运动员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不同国家、有着相当运动经历的十四个成员组成。大会上,在各国运动员发表竞选演说时,一个年轻人的演讲才能引起了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注意。这个年轻人在台上显得很自信,看上去非常放松,潇洒自如,讲话充满智慧,且富有教育意义。这个受到萨翁关注的小伙子,就是昔日的男子花剑奥运金牌得主和世界冠军、德国运动员代表巴赫。当时不满二十八岁的巴赫刚刚完成第一次法律国家考试,但其沉着老练的表现,看上去就像是一位明星律师在慷慨陈词,给萨马兰奇留下很好的印象。结果,年轻的巴赫成为新成立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萨马兰奇当时曾赞扬他说:“托马斯是我们国际奥委会中最好的委员之一。他的前途广阔。”

1982年,巴赫进邦德国奥委会。1991年,三十八岁的巴赫接替同胞道默,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时任联邦德国奥委会主席的道默是巴赫在体育政治领域的教父级人物,他本有机会在巴赫之前成为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第一位德国人,但是因为他曾站在运动员的角度反对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让他失去西方世界的支持,在与萨马兰奇的竞争中败北。

自1991年正式进入国际奥委会领导层后,深受萨马兰奇青睐的巴赫很快就成为其得力助手。三年后,凭借自己的法律知识,巴赫被萨马兰奇任命为国际体育法院上诉法庭庭长,并且在1996年轻而易举地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成为第六位进入奥委会执委会的德国人。随后,他领导了多起兴奋剂案件的调查工作。

2000年,巴赫升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2004年8月他曾一度退出副主席位置,但仅仅时隔一年半,巴赫于2006年2月再度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同年5月,德国奥委会与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合并,巴赫还被选为新成立的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名誉主席。

巴赫性格随和,为人友善。多年来他一直在奥林匹克界广交朋友,极少树敌,灿烂的笑容是他留给绝大多数人的印象。在国际奥委会委员中,他也有极好的口碑,在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奥委会选举中,巴赫获得九十四票中的八十票,第三次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不过,尽管巴赫在国际奥委会长期身居高位,却并不张扬,大多数时候他都保持沉默,极少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巴赫与罗格的关系也处理得不错。自罗格主政国际奥委会后,巴赫一直尽心尽力充当其左膀右臂。在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曝光之后,巴赫被罗格委任为新成立的改革委员会主管,并显示出出色的危机管理能力。在国际奥委会内,巴赫还长期主管项目委员会、体育与法律委员会、司法委员会等重要部门,并负责奥运会欧洲地区电视版权销售事宜,被国际奥委会高层认为是极富经营头脑的“财神”。2009年,任职奥委会主席八年的罗格想谋求连任,但内心里怕人气甚高的巴赫会成为他的对手。此时,自觉羽翼未丰的巴赫却表现得十分低调,他在这一年哥本哈根全会上继续选择居于幕后(只是他在会上的演讲足足超过规定时间十三分钟,这实际上是在“提醒”罗格,也是在为自己日后的崛起“造势”)。巴赫帮助罗格成功实现连任愿望的聪明做法当然会得到回报——换来罗格对于他日后竞选的大力支持。

六位“大腕”争夺“国王”宝座

在“掌舵”国际奥委会十二年的比利时人罗格行将隐退的消息公布之后,谁将成为奥林匹克的新“国王”就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这部悬念大片的主角共有六人,他们分别是德国的巴赫、新加坡的黄思绵、中国台北的吴经国、波多黎各的卡里翁、乌克兰的布勃卡、瑞士的奥斯瓦尔德。六名竞选者个个来头都很大。

对于本次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选举,身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巴赫可谓准备充分、志在必得。早在2013年5月初,巴赫便在法兰克福宣布自己将参加下一任主席的竞选,成为第一位公开宣布参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随即便开始了自己长达四个月的竞选活动。巴赫资历显赫,位高权重,能力出众,人脉广泛,一直被分析人士认为是六名竞争者中的头号热门人选。

在媒体看来,对巴赫威胁最大的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卡里翁和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黄思绵。其中,与巴赫同年的卡里翁既非运动员出身,也无运动项目的管理经验,且不是欧洲人,但这位来自波多黎各的银行家在经济方面拥有雄厚的竞争资本——他不光自己有钱,而且很会为国际奥委会赚钱。卡里翁长期担任国际奥委会财务委员会主席职务,商业能力超群,他曾经通过出售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的谈判,帮助国际奥委会增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卡里翁还有着极佳的口才。2013年7月初,国际奥委会召集六位竞选者在洛桑总部举行了一场内部演讲会,每人用时十五分钟表达施政纲领,卡里翁是唯一没有使用PPT和讲稿的,但他的演讲给不少委员留下深刻印象,令其人气大涨。

现年六十四岁的黄思绵来自亚洲,他的优势在于管理能力突出,并且具有新加坡议会议员、驻匈牙利大使的从政经历。正是在黄思绵的领导运作下,新加坡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年奥运会,而青奥会被罗格看作其十二年主席生涯的最大亮点,这也为黄思绵加足印象分。

相比以上三人,国际奥委会执委、乌克兰奥委会主席布勃卡,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赛艇联合会主席奥斯瓦尔德和国际奥委会执委、国际拳击联盟主席吴经国的呼声稍逊。现年四十九岁的乌克兰人布勃卡有“撑竿跳高沙皇”的美誉,在六人中名气最大,不过,2008年才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他资历尚浅,圈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布勃卡参加竞选,只是佯攻国际奥委会主位,实际上志在国际田联主席一职。瑞士人奥斯瓦尔德也是资深国际奥委会委员,但已六十六岁,从年龄上来说,他不太适合这一职位,毕竟国际奥委会新当选的主席任期八年,可以连任一届,连任任期为四年,他如果当选,即使不连任也会到七十四岁。吴经国跟奥斯瓦尔德年龄相同、情况相仿,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1988年起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是六人中资历最老的。不过,因为同为亚洲人的黄思绵的存在,来自亚洲的选票将被分流,这对吴经国极为不利。

有惊无险,巴赫成功“登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与过往相比,此番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候选人数量之多、各自背后的力量之强,以及竞选过程中所用手段之激烈,都是奥林匹克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的不说,只看过去的三十三年中,无论是萨马兰奇还是罗格当选时,都极少受到强力挑战。但本次不同,六名竞选者个个堪称“超级大腕”,整个竞选过程就是一场龙争虎斗。

候选人中呼声最高的巴赫就几度受到明枪暗箭的攻击。选举投票之前,他就因英国报纸重新披露的一部早年的德国电视纪录片受到指责。这部纪录片声称根据匿名举报,巴赫是由于在比赛中使用湿的手套干扰得分系统才获得1976年奥运会击剑比赛的冠军。还有人说他涉嫌向中东出售武器。巴赫的发言人此后回应道,“这些指责纯属无稽之谈”。德国奥委会也力挺巴赫并对指责进行了回击。而另一位候选人奥斯瓦尔德在选举前还因为在接受本国一家电台的采访中批评巴赫“不够干净、透明”而受到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的警告。

9月10日,国际奥委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一百二十五届全会上选举第九位掌门人。有超过一百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与此次主席选举,除了六位候选人和他们所在国家在内的十二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外,其他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都有资格参与投票。如果候选人在一轮票数超过四十七票即可当选。

第一轮投票结束后,没有一位候选人得到超越半数的票数,但候选人中最年长的中华台北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首轮票数最低出局。

在第二轮的投票中,巴赫就得到过半数的人的支持,他得到四十九票,其他候选人只有卡里翁得到两位数的投票(二十九票),另外三人的得票均为个位数。最终罗格宣布,德国人巴赫博士以高票当选新一届国际奥委会主席,他也是奥运史上首位曾经拿过奥运会金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分析人士指出,巴赫之所以能够成功接棒罗格,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六名候选人中,他是无可争议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最强的一位。据报道,关于国际奥委会主席人选有一条半公开的准则,那就是最好是奥运选手出身。此外还有两条“潜规则”:一是主席一般从具有深厚体育传统的欧洲国家产生,二是还要看前任主席的意愿。可以说,这三个条件巴赫均能满足。巴赫本人的素质,以及他身后强大德国的支持,和他曾经坚持不懈地为体育、为奥林匹克工作的经历,都为他加分添彩,尤其重要的是,他深得领导赏识。在其进入国际奥委会高层的十多年里,巴赫一直为前主席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排忧解难。萨翁一直很欣赏他,罗格也对他赞不绝口,称其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支柱,他具备了一位国际奥委会主席所应具备的一切”。2013年5月罗格更是明确表示对巴赫的支持:“我相信,巴赫先生不会是唯一的候选人,但我想他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在这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巴赫的最终获胜便顺理成章。

在国际奥委会近一百二十年的历程中,在巴赫之前只产生过八位主席,除美国的布伦戴奇外,其他七人全部来自欧洲,巴赫也成为第八位来自欧洲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显然,巴赫的当选使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仍然维持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在国际奥委会内素以“亲华”著称。多年来巴赫一直对于中国体育给予非常大的支持,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巴赫多次在西方媒体面前赞扬“北京奥运会的出色工作”。2008年年初的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都受到不少阻挠,不少西方媒体都希望通过巴赫的口对北京进行批评,然而巴赫多次在德国媒体面前反击这些批评。2008年8月8日,为表明支持立场,他还曾飞赴北京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最后一天的火炬传递。北京奥运会闭幕时,巴赫也是不吝赞美之词,称赞北京奥运会是一届“出色的奥运会”,它具有“绝对世界级的场馆”、天衣无缝的赛会组织工作和创纪录的电视转播率,“让北京举办这届奥运会肯定是正确的选择”。此外,巴赫与中国的几位奥委会委员相处得也不错,特别是与香港籍委员霍震霆关系颇佳。2012年年底,霍震霆的儿子霍启刚与奥运冠军郭晶晶举办婚礼,巴赫在参加亚奥理事会的活动之后,特意改签机票,和夫人一起前往香港赴宴捧场。如果说参加一场婚礼是顾及霍震霆面子的话,巴赫甚至参加了郭晶晶从广州到香港的三场婚礼,真是给足了霍家人面子。

新“总指挥”任重道远难言轻松

国际奥委会主席换届选举尘埃落定,德国人巴赫如愿以偿地接过罗格的权杖,但迎接他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困境和危机。面对一道道棘手难题,这位新主席可谓任重道远,未来八年的日子注定难言轻松。

首要的难题便是反兴奋剂与非法操控比赛。自从奥林匹克运动与商业化、职业化“联姻”,奥运会在经济效益、国际影响等方面大获成功,但职业化和商业化也给竞技体育带来兴奋剂、黑哨、假球等异化倾向。尽管国际奥委会对之打击态度坚决、处罚措施严厉,却始终未能根除这些体坛毒瘤,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巴赫上任之后必须与时俱进,开创新的局面。

奥运会规模过大,举办成本过高,不仅给主办城市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而且剥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举办奥运会的资格,也是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继续推进罗格大力推动却未能尽如人意的奥运瘦身计划,灵活控制奥运会规模是巴赫的又一要务。

此外,让体育比赛与社会进一步融合、将奥运精神继续传递给青少年,如何避开政治的干扰,保持奥运会的独立性和纯洁性,以及增加穆斯林世界的参与等等,也将考验国际奥委会这位新任掌门人的智慧和能力。而他的第一个“大考”则是组织好2014年2月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冬奥会。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篇6

媒体包装出美国最年轻的当选总统

如果要说约翰・肯尼迪是靠媒体包装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的,相信了解美国大选的人会赞成的。1960年大选时约翰・肯尼迪刚满43岁,还是一个几乎没有履历的政坛菜鸟,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在这个年龄时能通过选举登上宝座。肯尼迪的对手则是已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下担任了4年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不过,约翰・肯尼迪有一个政商两界都吃得开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他成功地通过媒体营销,掩盖了儿子约翰・肯尼迪在从政经验方面的软肋。

《波士顿邮报》编辑托马斯・温希普回忆,约瑟夫・肯尼迪在操纵媒体方面是行家里手。“在‘包装候选人’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前,他在塑造儿子的形象方面,已经做得比麦迪逊大道(指广告界)上的任何商家都有效率了。”从约翰・肯尼迪开始竞选国会议员,父亲就教会了他一切,从套装的选择到发型的选择,从走路的姿势到皱眉的动作,更重要的是他很快让儿子知道了如何在政客和民众面前装腔作势。

此外,约瑟夫・肯尼迪还专门请来电视制作人,指导约翰・肯尼迪如何在镜头前表现得更好。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成功的。在随后进行的史上首次电视辩论中,一边是潇洒自如风度翩翩的大帅哥―肯尼迪,一边是老态龙钟反应迟缓的怪蜀黍――尼克松。这么强烈对比感的画面同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结果可想而知。直播刚结束,尼克松的竞选搭档颇感意外的叹道:“这个的刚刚输掉了大选。”肯尼迪在电视上一鸣惊人,使后来的总统候选人在电视机前的表演成为了重要的竞选手段,将大笔经费花在电视竞选广告上。N年之后在《刺杀肯尼迪》中扮演总统的罗伯特・罗威告诉《名利场》记者:“肯尼迪当时是险胜,如果放到今日,他根本无法当选。”

形象包装――美国最年长总统的制胜法宝

说了截至目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我们再来看看最年迈的总统――里根。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是历任总统中唯一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他是美国第40任总统,70岁就职。他是入主白宫时年龄最大的美国总统。他的形象包装主要是对身边人――第一夫人南希的包装。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任后,夫人南希的公众形象一直不好,这成为里根“头痛”的事情。尽管南希很积极地参与各种场合的社会公益活动,但新闻界和社会民众认为她生活方式过于奢华。里根和南希为改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下了一番苦工。里根总统除了擅长游泳之外,最出色的要算是橄榄球技艺了。1982年3月27日,在一次橄榄球俱乐部的宴会上,当乐队开始演奏“二手服饰”这首歌曲时,南希身着素装,走上舞台跟着乐队的伴奏唱出歌词,全场观众大感意外。这次形象公关,成功扭转了公众对南希的看法,也对总统里根的形象有了更好的支撑。

1981年3月30日,里根总统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遭到枪击,胸部受伤,子弹离心脏仅3厘米,但是总统在医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之后,医生对外宣布情况“很好”,“很稳定”,“他头脑清醒,明天就可以处理国事了”。枪击事件发生12天后,里根重返白宫,我们有理由相信里根团队迅速的抓住了这一特殊事件,为美国人民包装出了一个坚强的美国总统。不仅如此,演员出身的里根由于他在表达概念时的口才和带有的独特情感而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这些口才技巧来自于他担任演员、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以及政治家时逐渐培养的经验,同时身为总统也雇用了技巧高明的演讲稿撰稿者以进一步发挥他的魅力。里根擅长利用自己特殊表达的技巧将自己包装成捍卫自由最强大的支持者,1984年高龄的里根在总统大选中再次获胜。

另类的总统形象包装

一说到小布什,大家第一个反应可能就是他致命的口误问题。先举几个例子:“你们国家也有黑人吗?”布什问巴西总统(巴西是世界上黑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我认为中东的不稳定直接造成了这个地区的不稳定”;“我们讨论了非洲,这是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国家”。他的口误出现频率之高,绝对可以申报“总统口误”吉尼斯世界纪录,以至于布什总统上任那会儿,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在电视上看到讲“布什笑话”的节目主持人,调侃布什的智商和文化水平。比如,“为了解决非法移民问题,国会刚刚批准通过了一个法案,该法案提议在美墨的2000英里的边境修建一条长达700英里隔离墙,你看,这就是让布什总统做数学的后果”。怪不得美国人说小布什的智商只有91,看来是靠谱的!总统身边有那么庞大的智囊团,他们为什么不指出或帮助总统克服这个“缺点”呢?对了,你猜对了!这也是一种形象包装。小布什绰号是“得克萨斯牛仔”,如果这个牛仔谈吐斯文,举止优雅的话肯定与这个称谓不符合。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出丑效应(pratfalleffect),指的是优秀或者是声望很高的人不经意在众人面前失态或做错事情,当然得是无伤大雅的错误,不仅不会引起反感,反而会使人觉得这个人真实,有亲和力。小布什和他的智囊团正是利用了这一效应,经常有意无意的制造一些口误,拼了命地装傻卖萌,博取公众的信任,成功地使媒体和美国人民相信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来……呃,后来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了。

最后来看看这句出自小布什口中的话:“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这句话也被中国的领导借用)这回你给他的智商打多少分呢?相信国人对包装的理解会有一个新的感悟。

包装造就美国首位黑人总统

如果说肯尼迪是显赫家族包装出来的总统,那么草根也能包装成美国总统吗?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形象包装技巧堪称教科书经典。且不说奥巴马律师一场又一场的竞选演讲磨坏了多少双皮鞋,最终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先说说奥巴马就职典礼形象顾问乔治・克鲁尼,这位年过半百的克鲁尼脸上,总是淡淡浮现着历经风霜之后成熟男人的迷人微笑,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有这么有品位的型男当顾问,穿牛仔裤的律师奥巴马能跑得出圈圈吗?!所以在就职典礼上一个这样的形象出现了:黑色西装象征着首位非洲裔美国总统的诞生;红色领带的花纹细腻、均匀,暗含平等、公正的信号;没有礼服领子、没有袖扣的设计显示出亲民风格。

从此以后,这位黑人总统对形象包装的套路驾轻就熟,在通往连任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奥巴马一就任,美国媒体上立马没有了他在海边戏水等“狗仔队’照片,取而代之的是总统一家四口温馨团圆的照片;奥巴马的首任形象设计师德西蕾・罗杰斯筛选出合适的普通民众,邀请他们参观白宫,利用第一夫人米歇尔“白宫种菜”等机会,塑造奥巴马一家的亲民形象;奥巴马还不失时机地参加深夜谈话节目《杰伊-莱诺今夜秀》;在NBA赛场和观众一起喝酒……通过塑造一位受欢迎的总统来推销他的政治主张,同时通过包装自己良好公众形象,为竞选第二个任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连任的目标成功实现。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篇7

奥巴马的母亲一生中用过四个不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代表着她的一段特殊人生。

斯坦利•安•邓汉姆拥有男孩名字的安静女孩

她出生于1942年,比希拉里大5岁,

父亲特别希望生个儿子,所以给她取了个男孩名字“斯坦利”。从幼儿园到中学,每次自我介绍时,她都会用略带歉意的声音,强调自己并不是男孩,尽管为此受到不少奚落,开朗的她并不在意――多年后,她的儿子奥巴马也不介意被人称为“黑鬼”和“胖子”。

她不断随父母迁移――从堪萨斯到加利福尼亚,从得克萨斯到华盛顿。因为她的父亲是家具商人,哪里有生意就要举家搬过去,她不愿意安定下来的性格也许正是从那时养成的。斯坦利的高中是在华盛顿州度过的,她的朋友伯克斯回忆,“她是个非常聪明和安静的女孩,只对她的朋友圈感兴趣”,她很早就收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但父亲认为她还太小,不让她去。

高中毕业时,她又搬家了,这次搬到了刚刚建州的夏威夷,成了夏威夷大学的新生。

巴拉克•奥巴马太太一个黑白混血儿的年轻妈妈

在夏威夷大学,斯坦利把名字改成了女性化的“安”,还遇到了老巴拉克•奥巴马。老巴拉克是夏威夷大学的第一个非洲学生,因此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他的朋友阿伯克罗比说;“他有巨大的吸引力。”老巴拉克经常发表演讲,多次接受报刊采访,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人物。“我们一起喝啤酒吃比萨,谈论越战和政治,每个人都爱听巴拉克发表高见,”校友奥博克隆比说,安成了老巴拉克的“超级粉丝”,老巴拉克的朋友们很快知道他在和白人女孩约会,但没人在意,因为那是在夏威夷――一个种族的大熔炉。

不过那个熔炉主要是由白人与亚裔人士组成,当时,19%的白人女性与华人结婚,而黑人仅占夏威夷州人口的1%,当时,在美国的一些州,不同种族之间通婚是非法的。

1961年2月2日,相识几个月之后,奥巴马的父母结婚了。当时安已怀孕三个月。他们的朋友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没有人被邀请参加婚礼。甚至对奥巴马本人而言,父母的婚约也充满神秘感“我从没问过母亲详细情况。他们结婚是不是因为她怀孕了?或者是因为父亲以传统方式求婚了?如果她去世不是那么早的话,我可能会问她更多细节。”

她退了学,朋友们都很震惊。即使按1961年的标准,她结婚时也太年轻了。

奥巴马差不多1岁时,老巴拉克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纽约一所大学为老巴拉克提供了数额可观的奖学金,足够让他带着家人一起过去。但他选择了哈佛,他对安说:“我怎么可以放弃最好的教育?”

老巴拉克有自己的计划:回去改造贫困落后的祖国肯尼亚。他希望带着妻儿同行,但他在老家还有另外一个家庭,那是一段可能不合法的婚姻。最后,安决定不和他一起去。阿伯克罗比说:“她没有抱什么幻想,她知道他的情况非常特殊。”

1964年1月,奥巴马的父母离婚了。

父母分手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

安做了她那个年代大部分女子不会做的事情――嫁给一个非洲男人、生下他的孩子并且离婚。在那种情况下,她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艰难,但事实并非如此。

安•邓汉姆•素托罗一个印尼人的妻子

奥巴马两岁时,安重返校园。在家人的资助下,她用了4年完成学业。在大学,她遇到了另一位外国学生;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罗罗•素托罗。1967年,素托罗向安求婚了。

安和奥巴马随素托罗到了印尼。在那之前,母子俩都没有离开过美国。

素托罗的家在雅加达郊区。那里尚未通电,道路泥泞不堪,通货膨胀超过600%,物资极端匮乏。除了安和奥巴马,那一带没有别的外国人,胖胖的奥巴马总是坐在院子的围墙上,摇晃着双臂扮作大鸟,惹来孩子们一片嬉笑,很快他们就在一起玩耍了。奥巴马和当地的孩子吃同样的食物,玩同样的游戏,一点不介意被其他孩子叫“黑鬼”。

随着时间推移,安逐渐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而素托罗却越来越西化了。她喜欢印尼文化,他却一心赚钱,在一家美国的石油公司一路晋升,把家搬进了高档社区。她厌倦了他要求她参加的晚宴――在那种晚宴上,男人们谈论高尔夫球,主妇们抱怨着印尼仆人。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安找了一份教英语的工作。另外,每天早上四点钟,她就开始教儿子学习英语课程。她希望奥巴马不要忘记自己黑人的根,因此经常带民权运动的书籍、美国著名女黑人福音歌手马哈利娅•杰克逊的录音,以及马丁•路德•金的讲稿回家,这一切给奥巴马留下深刻印象,“她相信,人们虽然拥有不同肤色,但本质是一样的,人人生来平等”。

安的小女儿玛雅出生于1970年,她还记得自己儿时的玩具,“妈妈给了我很多玩偶,有黑人小姑娘,有因纽特人,有穿木屐的荷兰男孩,看起来就像个小联合国”。玛雅现在是夏威夷大学的教授.

1971年,10岁的奥巴马被母亲送回夏威夷。他进入一所很好的学校,在外祖父帮助下还拿到了奖学金,一年后,安也回到了夏威夷,在夏威夷大学学习人类学,研究方向是印尼文化。

素托罗偶尔也到夏威夷探望妻女,但一家人再也没有长期生活在一起。1980年,安提出了离婚。与对奥巴马的生父一样,她一直跟素托罗保持联系,而且没有索要赡养费,

“她并非盲目乐观的人,她也有对我们抱怨的时候,”她的女儿玛雅说,“但离婚绝对不会让她感到悲观。”从每段失败的婚姻中,她都得到一个孩子,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国家。

安•邓汉姆•素托罗她自己

带着儿女在火奴鲁鲁的一个窄小公寓里生活了3年后,安决定重返印尼,为写博土论文进行田野调查,14岁的奥巴马坚持留在夏威夷,他厌倦了进入新环境,一切从头开始,而且他很喜欢和外祖父母在一起的自由生活。安曾对朋友们开玩笑说,她这个儿子似乎只对篮球感兴趣。她的同事回忆说,她曾为儿子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失望。

安带着玛雅回到了印尼。她改名为“安•邓汉姆•素托罗”,成为一名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她在福特基金会工作过,参与协助穷人的小额贷款计划,还当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顾问,到过加纳、印度、泰国、尼泊尔和孟加拉从事乡村开发。

同时,奥巴马在一万多公里外的芝加哥社区也做着类似的事情。安的朋友们说,安对奥巴马的职业前景感到欣慰,跟朋友们谈话时总是提及自己孩子的最新进展。“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多么聪明。”安的朋友说。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亚洲外国人社区中,单亲母亲并不常见。而印尼恰好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国家。安的朋友祖布•陈说:“像安这样的人在这里如鱼得水。”

1992年,安终于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

1994年秋天,安开始感觉到不舒服,数月后,她回到夏威夷再次接受检查,确诊是患了卵巢癌。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篇8

?

提 要:语境是言语交际中生成,实现并制约言语行为的相关因素的总和。不同语境对语言的使用产生不同的制约作用,并且决定语言形式的选择。本文采用例证法探讨语境与交际、语境与教学的关系,揭示语境对生活世界的实际意义。作为语用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语境研究会对生活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境;生活世界;交际;教学

?

context and the living world: a further study on pragmatics?

han bing lou qi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2, china)

context is the total sum of the related factors which are formed, realized and restrict the speech acts in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ontexts exert restriction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decide the form of language in use. this paper adopts exemplific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one between context and teaching to demonstrate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context upon our living world. as a new and further study of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context will exert further influence upon the living world.

key words:context; living world; communication; teaching

1 引言

语境(context)是语言运用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使用都在语境中进行(高小丽 2009:20)。从19世纪语境概念的出现到现在,它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1885年提出的,然而他的语境思想在语言学界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索绪尔在现代语言学中提及语境时,一般只用来指称单个语言项目前后毗邻的语音、词或短语,最多指在句子层次上对语词和句子意义有制约作用的所谓上下文,与语言外部环境基本无涉(thibault 1997:113-130)。这种语境构建是完全“内向”的,涉及范围狭窄。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首创“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概念,超越了语言内部语境的界限,使“语境”包含与语言相关的外部世界的特征(malinowski 1923)。胡壮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 2004) 弗斯(j. r. firth)将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指出人们的话语不能脱离它在其中起作用的那个社会复合体,现代口语的每一段话都应该有其发生的背景,都应该与某种一般化的情境上下文中的典型参与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在弗斯看来,语境分层次,最高层次的语境是文化语境(the context of culture),置身其中的语言本身也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构成其下一层次的语境(firth 1951:5)。韩礼德(halliday)将语境定义为“文本在其中展开的整个环境”,把语境归为场景、交际者和方式3个部分。他摒弃那种把语境仅仅视为起辅助作用的背景的传统观念,将其置于和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语境与语言互为前提、相互影响。他们认为,通过情景语境可以推测语言的功能,进而推测语言使用的语义结构。反过来,也可以从语义结构推测可能语境(halliday 1978:5)。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比较强调语言使用者的能动性。他认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的构建也呈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语言使用者不是完全被动地受控于给定的语境,而是能够借助包括语言在内的种种手段生成、改变或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语境。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包括4个方面:语言使用者、心智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界。在维索尔伦看来,语境的根本特征是动态生成性。语言使用者能够在交际过程中迅速转换不同语境框架,这使得语境更加复杂,语言使用者可能常常置身于多重语境中,语境随着语言事件的推进而改变(verschueren 1999)。

2011年韩 冰 娄 奇 语境与生活世界:语用学发展新探第1期

可见,语境的理解经历了从相对封闭、静态、外在、与语言相分离和对立转向开放、动态、交互、与语言互嵌和交错的不断发展过程。语境的研究方法从传统转向认知。即便如此,学界对语境的认识还是取得了一些一致看法:语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本文以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理论和刘宓庆的语境意义研究为基础,使用实例,从语境与交际和语境与教学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语境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及对生活世界的影响(于林龙 吴宪忠 2009:21-24,徐海铭 2009:1-8)。

2 语境和交际

维索尔伦认为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生成,并在许多方面受到制约。换句话说,除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外,语境是在听话人和说话人即存现实关系的互动中产生的。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给定,而是在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语境会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更。交际者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获得对交际言语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语境感受不同(verschueren 2000:109)。

语言的使用相对于语境而存在。失去语境,语言就失去依托,交际双方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语言使用必须适应语境。说话人选择适当语言的过程是动态的,他须要尽量使自己选择的语言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皮德敏 2008:22-25)。

论文联盟网

语境还有情景意义。情景意义的范围很广,几乎涉及言语交际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以下功能因素作用于语言结构各层次而产生的意义:(1)言语的交际目的,涉及意义产生的语用机制;(2)言语交际的对象,即所谓接受者因素;(3)言语的交际场合,即所谓交际的时空因素,也涉及形式意义和文化意义。

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使自己不被误解,避免错误表达。“不论我的言辞在逻辑上多么正确无误……如果它使我的听话者人困惑或者误导听话人,那么我的话语将无法达到它应有的效果:我将无法交流我心中所想。”(jacob l. mey 2001:69)只有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交际双方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如果光凭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想象,不考虑自己的言语是否从实际出发,忽视对方的想法以及对方是否期待自己的言语,那么交际注定会失败。

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本文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作为实例,分别从这4个方面阐述说话人如何通过适应语境,发挥言语交际的作用,研究说话人的得体言语使用。

2.1 语言使用者

语言使用者是言语交际的焦点,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交际语境成分中须要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心理、社交和物理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激活,发挥语言交际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的类型和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说话人的言语使用。说话人可能需要随着听话人类型或数量的变化改变说话方式、口吻等。

奥巴马的就职演说总体上是成功的,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认可。奥巴马切境的言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就职演说,听话人是美国全国民众。出席奥巴马就职典礼的观礼民众达数百万,现场民众人山人海,绕水池挤满两三公里长的国家广场,部分观众甚至爬到树上。远离舞台的观众只能通过散落在广场上的大屏幕观看。说话人面对的听众数量极其庞大,是一次公民而非粉丝的盛大集会,场合极其庄重,说话要用很庄重、正式的口吻。而且交际对象涵盖美国社会各个年龄层次、社会层次、知识层次和价值层次。奥巴马在进行语言选择时,要顺应所有这些因素,故意避免花里胡哨,用词很坚定、很简单,句子很短,符合当时的庄重语境。其次,奥巴马使用最佳状态的腔调、气度及抑扬顿挫,以便激励全美国人民。最后,他以朴实、动人的语气为主,话语准确流畅,文体为典型的演说文体,是规范的书面语。

2.2 心理世界

语言互动是心智与心智之间的交流,心理世界成为交际语境的第二个组成部分。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指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认知、情感因素。在成功的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要与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智世界相适应。“心理世界语境是最深层次的语境,它对交际言语是否得体起着关键作用。”(verschuren 2000:123)言语必须符合说话人自身的愿望、动机或意图,同时要符合听话人的个性特征、情感投入和信念。适应听话人的心理能够帮助说话人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从而排除交际障碍,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只有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理,才能适应听话人的心理世界。

在奥巴马的演说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沙文主义,也没有做作的感情。奥巴马善于激励,尽管他总是对智者最有吸引力。他紧紧抓住了庞大的人群的注意力。面对金融危机,和前任闯下的大祸,奥巴马需要在亮相的时候展示自己的观点。在奥巴马历时17分钟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讲”中,似乎找不到一句能够定义时局的经典语句,频频出现的是“国家”、“美国”、“新”、“人民”、“每个人”、“繁荣”以及“世界”这样的词汇。其演讲显然将自己的理想、面对的挑战及公众的希望融为一体。总统面对听话人处于经济危机和中东危局的不安情绪,抓住听话人的心理,朴实、低调,适应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用诚心打动听众,基本获得演说的预期效果,在言语交际的语境适应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3 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作出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交际规范和文化,顺应不同的交际场合、社会环境、交际原则和准则。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适应的社会因素的范围很广,语境适应的主要方面指说话人的言语要遵循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或特定社区特有的交际规范,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身份及其社会关系。公共制度为说话人界定的权位,使其能够指示、命令、允许等得到公认的高度认可,使说话人能够提供建议和咨询。反之,听话人若有了公共制度规定的权位,则使说话人语带请求或乞求,使说话人能够提供建议和咨询。

奥巴马就职演说时顺应其正式的社交场合,选择的文体和语体都很正式。讲话人面对的听话人是所有的美国民众,听话人能够允许、建议、咨询说话人。社会场景和公共制度决定的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关系,使得说话人语带谦虚。对听话人表示感谢,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等都体现说话人对社会世界语境的努力适应。这样的言语使用恰当得体,从而有效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奥巴马用“卑微”表达他面临重大任务的心情,突出其演说“责任”的特点,言语适境。接下来,奥巴马感谢选民对他的信任,感谢先辈们为了这个国家所作的牺牲,同时感谢布什总统为国家做出贡献和他在两届政府过渡期间给与的慷慨协作,表明自己治理国家的态度和决心。

2.4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指示关系和适应因素。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是语言选择瞄定于物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verschuren 2000)在时间因素的适应上,正确区分事发时间、发话时间和参照时间,恰当利用时间指示的不确定性,能使交际话语准确达意,而不致引起误解,造成交际困难。

奥巴马就职演说是在2009年1月20日,但是他的演说中没有特别指出具体日期,而是使用“今天”(today, on this day)等字眼,带有不确定性,能够营造美国总统宣誓就职典礼一贯壮丽喧嚣的氛围,鼓舞和激励听话人,同时给予他们一些想象空间,恰好传达就职演说这一主题的背景依托。时间指称的准确妙用正是说话人适应语境,促成交际效果的一种体现。

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于决定某些语言选择及其意义也有重要作用。在空间因素适应上,说话人自身在空间上的定位决定着说话的方式、响亮度。奥巴马站在林肯雕像前进行就职演说,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一潭长618米的长方形水池。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在纪念堂前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而19日恰逢美国纪念马丁·路德·金的节日。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共同作用为奥巴马的演讲建构语境,他用坚定和崇拜的语气说道,“在我们正前方,一池水仍折射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折射出为让子孙能以人品获评判而浴血前行的民族荣光。“在我身后,坐着一位曾尽全力让这一天成为可能的伟人,正看着自己挽救过的联盟。”

说话人的手势、目光、打扮与其言语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奥巴马就职演说时目光坚定但不乏亲和力,加强了言语行为的效果,达到预期的交际愿望。

3 语境和翻译教学

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3个重要因素(halliday 1978)。它们相互关联:语场体现语言的概括功能,语旨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语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可见,语境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思维背景,离开这种背景,其语言就无意义。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重视语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起的作用。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语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起的作用,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语篇语境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意义潜势”,从而完成逐渐从孤立、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转变,使学生能够正确、恰当地应用语言,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语言情景是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地点、上下文和社会文化等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情景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基于丰富的语言场景而设计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在丰富生动情景中完成复杂交际任务,从而丰富语言感受,提高语言迁移能力。

情景教学法集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身,将学生置于情景之中,通过某种气氛感染,让学生自觉看、听、说、感受,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展示情景最常见的是在每一堂课开始时采用对话形式,变化话题、情景和参与者。使用不同形式的情景材料为学习者提供便于理解的语言输入,然后提供新的举例和各种针对性的练习。情景内容往往接受行为主义方法,与视听材料结合,以培养正确的行为,也以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认知和实验教学方法。准备充分的情景告示学习者了解操本族语者如何说话以及言说内容。

3.1 语境教学的文化因素

刘宓庆指出,翻译涉及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翻译首先是一门科学,有其本身的内部规律、行为模式、作用机制、工作规范和实施程序。从事翻译的人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艺术,有其本身的艺术法则、美学特征、审美意识系统和体验过程。从事翻译的人还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赋予自己的成果以美学价值。(刘宓庆1999 )刘宓庆的语境意义具有两个含义:一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特定的语言环境给词的概念意义以某种调节,赋予它以某种联立含义或关联含义。二是语言还具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语境意义还包括由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和接受者因素决定的以上4个层次的语义信息所具有的感彩、情态、暗含义等,统称为“情景意义”或“功能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属于词语的联立含义。

英国小说《抽签》中的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小说中的妇女抽到意味着死亡的签时,想要把签偷偷放回原处,被一中年男子看到,他说:

①be a good sport.

如何适境地翻译这个句子并非容易。大多数学生都翻译成“愿赌服输”、“要遵守游戏规则”等。这些翻译从内容上讲没有大出入,但是从翻译角度来说,并不确切。译者没有考虑到情景意义,忽略语言的思维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小说译文考虑语境因素,译成“别耍赖”。

3.2语境教学的语体因素

语言转换过程并不是对单独词或句子的翻译,而是在语篇语境制约下抓住原文内涵。每种语言都有不同语体,而不同语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每种语言的大部分词语用于各种语体,但也有不少词语只用于某些特定语体。有些词语只用于口语,而有些词语只用于书面语。同时,交际者的身份、交际场合、交际内容及交际心理不同,谴词造句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了解口语与书面语、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之间的差异很重要。翻译的基本准则是忠实,既要忠实原文内容主旨,又要忠实原文风格特点。概括讲,译文不仅要合意,而且要合宜。合宜,就要考虑语境。否则,译文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翻译时,语体要和原文相呼应,以便更好把握原文内涵。例如:

②carlistle street runs westward, across a great black bridge, down a hill and up again, by little shops and meat markets, past single-storied homes, until suddenly it stops against a wide green lawn.(张培基 1980)// 译文?1:卡莱尔大街往西伸展,越过一座黑色大桥,爬下山冈又爬上去,经过许多小铺和肉市,又经过一些平房,然后大街的尽头出现了一大片绿色的草地。译文?2:卡莱尔大街往西伸展,越过一座黑色大桥,爬下山冈又爬上去,经过许多小铺和肉市,又经过一些平房,然后突然朝着一大片绿色的草地终止了。

我们在课堂上讨论两种译文。译文?2是书中作者的译文,译文1是学生自己的观点,持有该观点的学生认为译文?2的不足之处在于“终止”用来形容大街太突兀,所以改成“然后大街的尽头出现了一大片绿色的草地”。反复斟酌后,大部分学生依旧采用张培基的译文。原文强调大街的动态延展,其线性递进体现大街蜿蜒前行的动感。所以,译文?2更符合原文的风格和意图,即合意和合宜。译文?1最后一句的主语如果改为“大街的尽头”,就违背原文风格,失去连续性,合意不合宜。

3.3 语境教学的联想因素

廖传风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语境教学法的措施。他概括语境教学法的特点:一是3重语境: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二是3重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三是3重性:语境教学法具有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利用教材蕴涵的语境进行词汇教学,根据篇内语境预测和猜测篇章意义,利用篇际语境培养交际能力等。翻译需要想象力,学习翻译要具有联想和预测能力。(廖传风 2000:34)生动性指课堂社会化和交际真实化。联想性指语境教学法能使学生产生记忆联想。制约性指语境对语言活动的内容以及词汇、句子结构等的选择一般具有制约作用。语言情景是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地点、上下文和社会文化等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情景教学就是一个基于丰富的语言场景而设计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在丰富生动的情景中完成复杂交际任务,从而丰富语感,提高语言迁移能力。情景教学法集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身,将学生置于情景中,通过气氛感染让学生自觉看、听、说、感受,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③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翻译教学使用③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英汉语结构上的差异:英语像葡萄,汉语像竹竿。这个英语句子虽然不长,但是如何把葡萄状的英语句子拆分成汉语竹竿句子,达到既忠实原文又通顺的目的,并非易举。在不加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会把它翻译成“门口放着至少12把各种颜色和大小的雨伞”。这种译文会让目的语读者读起来不舒服、不顺畅。于是,引导学生想象门口放着伞的情形,让学生想象进入真实目的语的语境,使交际真实化,然后再按照汉语思维方式和逻辑顺序翻译:“门口放着一堆伞,少说也有12把,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可见,语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它的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所以,在教学中应当讲述有关语境理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恰当运用这一理论,培养其语篇意识,提高其表情达意的能力。

4 结束语

语境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外语教学中,都十分重要。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境理论不仅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和工作(生活世界)中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理解语境知识,可以使语言使用者更清楚地理解语言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促进语用文化发展。

?

参考文献?

高小丽. 罗素摹状语理论的考察与反思——以语境为维度[j].外语学刊, 2009(6).?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廖传风. 语境与语境教学法 [j]. 外语界, 2000 (4).?

上一篇:高校大全范文 下一篇:酒类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