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05 13:34:57

劳动节的故事

劳动节的故事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责任

第三章 监督和管理职责

第四章 事故调查与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劳动安全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遵守劳动安全法律、法规,对本单位的劳动安全负责,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安全。

第五条 劳动安全工作实行行业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本行业的劳动安全工作;劳动安全工作未实行行业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劳动安全工作。劳动安全工作实行行业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上款所指行业主管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主管部门。

第六条 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安全工作实施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第七条 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组织劳动者对劳动安全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责任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法人代表是本单位劳动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对劳动安全全面负责,并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劳动安全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劳动者必须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的内容。

劳动合同不得规定对劳动者不负安全管理责任和发生伤亡事故由劳动者自行负责的内容。

第十一条 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应有劳动安全卫生的论证内容,论证结果应编入可行性论证文件;

(二)设计单位编制的初步设计文件 应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应有劳动安全卫生专篇,并对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负责;

(三)施工单位应按照审查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并对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

(四)工程竣工验收,应按照有关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设施验收的规定进行。

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的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应有劳动、卫生行政部门和工会参加。

小型矿山必须取得《小型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合格证》后方可从事生产。

第十二条 具有易燃易爆、尘毒危害等生产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第十三条 各种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储运、经销、使用,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劳动安全规定。

生产、储运、经销、保管、使用各种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时,应有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置措施。

第十四条 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和进出口,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引进技术、设备,应符合劳动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对粉尘、毒物、高温、噪声、体力劳动强度等进行劳动条件检测分级,对不符合规定的,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治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转让或接受职业危害严重的生产项目。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危害劳动者安全和健康的隐患,应限期解决。在限期内需坚持生产的,必须采取预防性安全措施。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患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不得安排所禁忌的工作;对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治疗和妥善安置。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不得违反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执行有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规定,不得安排不适合的 劳动。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培训,未经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应按照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的规定执行。

矿山企业的矿长,必须经过劳动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劳动安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专业知识和安全工作经验。

第二十四条 各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检验、经销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劳动者必须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劳动者对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工会有权向本单位或有关部门反映违反劳动安全法律、法规、规程的行为;有权对违章指挥、冒险作业或重大事故隐患、职业危害提出解决意见;有权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会议,并提出劳动安全建议。

第三章 监督和管理职责

第二十七条 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安全工作,具有下列职责:

(一)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贯彻执行劳动安全法律、法规、规程的情况;

(二)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劳动安全培训工作,负责非国有和小型矿山企业矿长安全资格的考核发证;

(三)参加并监督对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负责对九人以下职工死亡事故调查结果的批复工作;

(四)监督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事故隐患进行评估和整改;

(五)参加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负责对小型矿山安全生产条件的审核发证工作;

(六)负责对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和进出口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七)管理职业安全卫生、矿山安全卫生、锅炉和压力容器检测检验机构,指导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检验工作;

(八)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职责。

省劳动行政部门可将部分劳动安全监督工作委托给省国营农场总局的劳动安全管理机构。

第二十八条 劳动行政部门劳动安全监督人员应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劳动行政部门劳动安全监督人员有权持证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和事故现场调查,索取有关资料;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隐患,有权责令限期解决;在作业现场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可责令立即处理。

第二十九条 主管部门对劳动安全工作具有下列职责:

(一)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制订和组织实施改善劳动条件、劳动环境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督促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隐患和职业危害;

(四)组织生产经营单位法人代表和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组织有关部门对生产性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六)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

(七)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管理职责。

第四章 事故调查与处理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重伤、死亡或急性中毒事故,应在保护事故现场的情况下立即组织抢救,并报告其主管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及工会。发生急性中毒事故时,应同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

主管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会,接到死亡一人以上事故报告后,应在二十四小时内分别逐级向省报告。

第三十一条 事故调查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轻伤或重伤事故,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生产、技术、安全及工会等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处理;

(二)一次死亡一至二人事故,由设区的市(行署)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公安、监察部门和人民检察院及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三)一次死亡三至九人事故,由省主管部门会同省劳动、公安、监察部门和人民检察院及省总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四)一次死亡十人以上事故,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省有关单位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五)特大死亡事故按《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执行。

发生一次死亡一至九人事故,主管部门和劳动、公安、监察部门,人民检察院及工会可授权其下一级部门或组织参加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主管部门不在本行政区域或无主管部门的生产经营单位发生死亡事故,由劳动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必要时,调查组可邀请其他部门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第三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的事故调查报告,应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上报。特殊情况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三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报上级劳动部门商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调查报告上报时限。

第三十四条 事故处理审批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轻伤或重伤事故,由当地主管部门审批,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二)一次死亡一至二人事故,由设区的市(行署)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三)一次死亡三人至九人事故,由省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四)一次死亡十人以上事故,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事故调查处理报告,应在收到之日起三十日内批复。批复前应征求同级工会意见。职工伤亡事故经批复后,转有关部门按照事故批复意见办理。

第三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事故中伤亡的职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抚恤或补偿。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制造、安装或使用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除没收非 法所得外,并分别处以产品价值50%的罚款。其他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储运、经销和使用不符合劳动安全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五千元至一万元罚款,处以直接责任人员和法人代表各一百元至一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二)作业场所的粉尘、毒物、高温、噪声等职业危害超过国家劳动条件危害分级标准,未按照规定进行治理的,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五千元至一万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五百元至一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三)转让和接受职业危害严重的生产项目,扩散有毒有害作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对转移和接受双方各处以五千元至二万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五百元至二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四)对患有职业禁忌症和职业病者不予治疗或妥善安置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一千元至五千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一百元至五百元罚款。

(五)违反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一千元至五千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一百元至五百元罚款。

(六)违反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安排其从事不适合的劳动的,除责令改正外,每有一人,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三百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三十元罚款;对女职工或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七)未按照国家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安全培训分配上岗作业的,除责令改正外,每有一人,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三百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三十元罚款;在职工安全培训中弄虚作假的加倍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八)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除责令改正外,每有一人,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一千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一百元罚款。

(九)未按照规定生产、检验、经销和使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一千元至五千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一百元至五百元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劳动者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订立的劳动合同未明确规定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内容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其无效。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劳动者不负安全管理责任或规定发生伤亡事故由劳动者自行负责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其相应条款无效,并由劳动行政部门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三千元至五千元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五千元至一万元罚款,处以直接责任人员、法人代表一百元至一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一)生产、储运、经销、保管和使用各种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时,未有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置措施的;

(二)引进技术和设备不符合劳动安全规定的;

(三)未取得《小型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合格证》从事生产的。

第三十九条 造成职工伤亡责任事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下列处罚:

(一)一次死亡一至二人或重伤三至九人的,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五千元至二万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五百元至八百元罚款;

(二)一次死亡三至九人或重伤十人以上的,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二万元至五万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八百元至一千五百元罚款;

(三)一次死亡十人以上的,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五万元至十五万元罚款,处以法人代表一千五百元至三千元罚款。

第四十条 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伤亡事故的,对生产经营单位和法人代表,除按照第三十九条规定处罚外,由劳动行政部门另加处原罚款额50%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给予事故中伤亡劳动者的抚恤或补偿,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按标准补偿,并可责令支付赔偿金。

第四十二条 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拒不执行的,由其主管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由有关部门吊销其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四十三条  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并由劳动行政部门处以生产经营单位该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总投资额10%至20%的罚款;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而批准投入生产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产并处以批准单位该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总投资额5%的罚款;拒不停止生产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或由有关部门吊销其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四十四条 县级劳动行政部门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超过二万元至五万元的罚款,报设区的市(行署)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设区的市(行署)劳动行政部门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五万元的罚款,报省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省劳动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其直接罚款。

第四十五条 拒绝、阻碍劳动安全监督人员履行职务,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六条 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交纳罚款,逾期不交纳罚款的,按日加收1%的滞纳金。

第四十七条 罚款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罚款全额上缴同级财政部门。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或其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条例,需给予行 政处分的,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及工会可提出处理建议,按照人员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 劳动安全监督人员在监督工作中、、的,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给予行政处分,并调离劳动安全监督岗位。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机关、团体及没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应用解释由省劳动行政部门负责。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86年12月27日黑龙江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黑龙江省劳动安全条例》同时废止。

劳动节的故事篇2

第一条根据《厂职工奖惩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职工违反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企业可依据其过错的轻重,及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大小,对其本人或负有管理、领导责任的人员分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行政处分。

第三条经常迟到、早退,经批评教育不改的,1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5次以上的,给予警告处分。

第四条连续旷工3天以上(不含节假日,下同)7天以下,或1年内累计旷工7天以上15天以下的,给予警告处分。

第五条没有完成岗位职责规定的任务,对整体工作带来影响的给予警告处分;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记过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记大过处分;造成特大损失的视情节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

第六条工作时间脱岗、睡觉、干私活,或做其它与工作无关的事,一年内发生3次以上的给予警告处分;影响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记过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记大过处分;造成特大损失的视情节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

第七条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工作分配、调动、指挥的,给予警告处分。影响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记过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记大过处分;造成特大损失的视情节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

第八条 酗酒、寻衅闹事、打架斗殴,严重影响生产工作秩序的给予记过处分;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记大过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降级处分;造成特大损失的视情节给予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

第九条在对外交往中,违反有关制度规定,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记过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记大过处分;造成特大损失的视情节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

第十条丢失保密文件及人事、技术档案资料等,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

第十一条造成企业知识产权被侵犯或泄露企业秘密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警告处分;造成较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记过处分,负有管理责任的给予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记大过处分,负有管理责任的给予记过处分;造成特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给予留用查看处分,负有管理责任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十二条有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诈骗等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负有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

第十三条疏于防范,造成企业财产被盗、被骗、丢失,造成较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处分,对负有管理责任的给予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给予记大过处分,负有管理责任的给予记过处分,负有领导责任的给予警告处分;造成特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视情节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负有管理责任的给予记大过处分,负有领导责任的给予记过处分。

第十四条利用职务之便,侵占企业财物或挥霍浪费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对重大以上损失负有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处分;对特大损失负有领导责任的给予警告处分。

第十五条违反国家、企业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或者有破坏计算机网络安全行为的,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处分;受到治安拘留处罚的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

第十六条发生重大技术操作事故、发生重大以上设备事故的直接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对负有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处分。

第十七条发生伤亡事故的有关责任者:

(一)重伤事故

1、发生一次重伤1-2人事故的主要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处分;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处分;

2、发生一次重伤3人以上事故的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负有重要和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

(二)死亡事故

1、发生一次死亡1人的死亡事故的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

2、发生一次死亡2人或死亡1人并重伤2人以上(含2人)、轻伤5人以上的事故,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负有重要和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

3、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重大死亡事故,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视情节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负有重要和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

4、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死亡事故加重处罚。

第十八条发生火灾事故的有关责任者:

㈠一般火灾事故

⒈发生一般火灾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财产损失严重的,视情节给予主要责任者警告、记过处分;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处分。

⒉发生一般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产生重大影响的,视情节给予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负有重要和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处分。

㈡重大火灾事故

⒈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财产损失严重的,视情节给予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负有重要和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

⒉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产生重大影响的,视情节给予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负有重要和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

㈢特大火灾事故

⒈发生特大火灾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财产损失严重,视情节给予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负有重要和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

⒉发生特大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产生重大影响的,视情节给予重要和主要责任者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处分;负有重要和主要管理责任的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

第十九条发生伤亡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急性中毒事故,提供伪证,伪造或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视情节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

第二十条专业管理人员、副科级以上干部违章指挥,发生技术操作、设备、火灾、安全等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记过处分;造成特大损失的视情节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

第二十一条触犯刑律,被司法机关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缓刑的以及被劳动教养的给予留用察看处分。

第二十二条违反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的视情节给予降级、撤职处分;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留用察看处分。

第二十三条触犯刑律,被判处有期以上徒刑(不含缓刑)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四条受到留用察看处分期间无悔改表现或又犯有严重错误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五条给予职工留用察看处分,察看期限为1至2年。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2年以上的,可适当延长留用察看期。职工留用察看期间计算工龄。职工在留用察看期间发基本生活费,计算劳动保险待遇时可将本人原工资作为基数。对留用察看期间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或有立功表现的,经处分审批单位核实,可决定减少留用察看期或取消留用察看期。

第二十六条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操作、设备、伤亡、火灾事故,造成重大以上损失,以及涉及领导干部责任的,由行政监察部门负责审理。

第二十七条给予职工行政处分按以下程序审批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处理决定:

㈠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由厂长办公会决定,经征求工会意见,操作岗位人员报上级劳动工资部门备案,管理、技术岗位人员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在本单位内公布;

㈡留用察看处分由厂长办公会讨论,经征求工会意见,操作岗位人员报上级工会、劳动工资部门审批,管理、技术岗位人员报上级工会、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在本单位内公布;

㈢副科级以上干部撤职处分按管理权限决定,经征求工会意见后予以公布,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㈣开除处分由厂长提出,经厂职代会讨论通过,操作岗位人员报上级工会、劳动工资部门审批,管理、技术岗位人员报上级工会、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在本单位内公布。

第二十八条受到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的职工在受处分满6个月以后,受到降级、撤职处分的职工在满一年以后,受到留用察看处分的职工在被批准恢复为正式职工以后,恢复正常职工待遇。

第二十九条给予职工行政处分,如本人不服,可以在公布处分决定后十日内提出申诉,或通过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或到上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但在未改变原处分决定以前,仍按原处分决定执行。

第三十条职工受到行政处分,其工资、效益工资(奖金)及有关福利待遇等,按企业的有关制度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给予职工降级的处分,降级的幅度一般为一级,最多不超过两级。

第三十二条撤职处分针对聘任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对于受到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其级别和职务工资。

第三十三条职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规章制度,按劳动(聘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不再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本细则涉及的技术操作事故、设备事故、标准,按相关专业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涉及的损失按以下标准划分:

㈠较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㈡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

㈢特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第三十六条本细则涉及的生产安全事故划分:

㈠重伤事故:按国家有关重伤范围的规定确定;

㈡死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

㈢重大死亡事故:死亡3-9人的事故;

㈣特大死亡事故: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

第三十七条火灾等级划分:

㈠重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

㈡特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死亡10人以上;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㈢不具有前两项情形的为一般火灾。

第三十八条本细则中,造成事故或损失的有关责任者按以下区分:

㈠负有管理责任的包括班组长、车间负责人、厂机关科室管理人员和负责人。

㈡负有领导责任的包括车间主要领导、厂领导。

㈢伤亡事故、火灾事故涉及的重要、主要责任者,重要、主要管理责任者按相关专业的规定区分。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中涉及的金额、人数、天数和次数等,凡表述为“以上”的,均包括本数;凡表述为“以下”的,均不包括本数。

劳动节的故事篇3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常见事故;预防措施

近几年,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需要,塔式起重机在施工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成为降低建筑施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中重要手段。由于塔式起重机起升高度高,作业范围广,一旦发生倒塌事故,将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预防和减少塔式起重机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现就塔式起重机常见事故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1 塔式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及疲劳破坏形式

1.1 主要受力构件

塔身、起重臂、平衡臂是塔式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其中塔身受力最大部位:①预埋节与基础节或加强节的联接部位;②十字斜撑支座与基础节联接部位;③加强节和普通标准节联接的变截面部位;④标准节与附墙架联接的上方部位;⑤塔帽的上封板下沿及下端联接部位;⑥标准节套管与高强度螺栓连接部位。

起重臂主要受力及危险部位:①起重臂根部与塔身过度节的铰接部位;②起重臂与斜拉杆铰接部位;③起重臂各组成段的连接部位;④其它动态或静态危险部位。

平衡臂主要受力及危险部位:①平衡臂根部与塔身过度节的铰接部位;②平衡臂与斜拉杆铰接部位;③其它动态或静态危险部位;④平衡臂各组成段之间的连接部位。

1.2 疲劳破坏形式

实际塔式起重机工作中许多构件均是在变动载荷下工作的。通过对多起塔式起重机事故中构件断口的分析,发现大多数构件的断裂都属于疲劳破坏引起,常常表现为低应力脆性断裂和突然断裂,破坏性强,危害极大。

2 塔式起重机常见事故分析

2.1 长期超载使用引起的塔式起重机事故

起重力矩限制装置损坏、没有调整或没有定期校核造成力矩限位失灵,起吊超过额定起重力矩值而引发事故。此类事故较为多见,事故发生后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和重大的经济损失。众所周知,塔式起重机操作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塔司认为塔式起重机都有一定的安全保险系数,稍微超载问题不大。却不知塔式起重机的安全保险系数是为了适应不同工况而设计的。尤其夜晚起吊时塔司疲劳操作,往往心存“早完活、早休息”的心态,加之夜晚视线不好,容易发生误判,吊物或起吊的钢丝绳挂住建筑物或其他不明物体,容易引成塔式起重机瞬间超负荷或突然卸载而导致事故发生。力矩限制器是塔式起重机安全保护装置中最为关键的,是确保塔式起重机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应作定期维护保养、调整校核。

2.2 塔式起重机疲劳、使用保养不当引起事故

塔式起重机关键部位母材及关键焊缝产生裂纹往往是由钢结构疲劳造成的。疲劳裂纹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运行状况、整机设计、制造质量、材料内部组织等,其中大多数疲劳裂纹的产生与长期超负荷运行关系紧密,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伴随建筑业技术的革新,工程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建设周期缩短。快节奏施工更需要重视设备的规范操作和维护保养,相反有的公司不存在设备管理部门,违章操作、非法使用等屡见不鲜。不但如此,有的项目为了提高施工速度,使塔式起重机长期超高频率使用,加速了钢结构疲劳。钢结构疲劳的起始阶段只是很微小的裂纹,逐渐扩展达到临界状态才会引发事故,应建立起定期维保制度,加强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

2.3 联接螺栓疲劳、松动引起事故

塔身标节间的联接一般使用高强度螺栓或抗剪螺栓。由于塔身承受很大的弯矩、扭矩、剪切应力作用,联接螺栓极易松动,尤其是新装的塔式起重机,松动现象更为普遍。如果联接螺栓出现松动,塔式起重机在运行中会摇摆、震动,将对螺栓、螺栓套、螺母及标准节间接触面产生更大的剪切、冲击,极易引发倒塔事故。因此,使用中应定期检查、紧固;尤其对于新装的塔式起重机刚投入使用时,栓或抗剪螺栓的重复使用一般不得超过二次,由于高强度螺栓疲劳失效引起的整机倒塌事故国内曾经出现过,应予以严格控制高强度螺栓的重复使用。如果要重复使用,必须进行探伤抽检。

2.4 基础不符合要求引起事故

塔式起重机基础往往是固定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设计图纸由塔式起重机生产厂经对整体抗倾翻稳定性、地面压力校核后提供,一般图中规定了配筋的数量、型号规格及埋入地脚螺栓深度的要求,基础常见的事故隐患有:①未按要求进行基础承载强度测试,基础承载强度不够引发的塔式起重机倾覆事故;②未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导致基础几何尺寸不能满足塔式起重机各种不利工况的稳定性;③预埋螺栓的抗拉强度达不到说明书设定要求,因断裂造成塔式起重机倾覆;④地脚螺栓与基础钢筋焊接质量达不到要求,焊接部位易脆断而存在事故隐患。

2.5 钢丝绳断裂引起事故

由于塔式起重机工作条件恶劣,使用频率高,起吊载荷变化大,违章操作严重,故应对塔式起重机的钢丝绳从严要求。常见由钢丝绳引起事故如,起升高度限位器失效或限位垂直距离不符合设计要求,吊钩冲顶导致钢丝绳被拉断;钢丝绳断丝、断股严重未及时更换,起吊过程中受拉应力作用而突然断裂;钢丝绳跳出轮槽未及时发现而被拉断;吊物附属钢丝绳在起吊上升过程突然断裂或脱挂等。

3 预防措施

3.1 安装、拆卸要有专人全程负责技术安全指导

塔式起重机的安装、拆卸及顶升、降节是一项关键技术环节。施工过程中相关操作人员应认真阅读产品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根据实际条件制定施工方案,作好技术环节交底,如整机安装、拆卸顺序,部件安装、拆卸顺序,顶升过程操作程序等。塔式起重机的安装、拆卸、顶升、落节是多发事故环节,应予以特别重视,并应有专人负责。

安装塔式起重机时,应按照设计厂家的要求把安全保护装置安装到位,并严格按出厂设计值进行调试。移装的塔式起重机往往是沿用上个工地安装的安全保护装置,而没有重新调试,功能是否有效、灵敏度是否达到要求难于保证;有些安装人员甚至认为安全保护装置是为了应付检验时才装上去的,这些都是很危险的信号。建议安装公司成立安装质量安全负责小组,小组负责人应具备过硬的拆装技能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做事要认真负责,对拆装和调试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质量把关。

3.2 加强塔式起重机司机的管理和安全观念培养

许多违规操作与塔司或指挥员有着直接联系,常见塔司和指挥员的违规操作有:①人为调整出厂设计的高度限位安全距离或短接电气,使起升高度限位器失去应有作用;②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形同虚设,钢丝绳磨损情况、标节联接螺栓松动等未作日常检查;③起升力矩限制器被人为捆绑、拆除或调大动作值,导致起升力矩限位失效;④严禁的“十不吊”没有贯彻落实,不耐心,不细致,时有冒险主义,甚至有野蛮操作的现象。

塔司在操作中不仅要做到“稳、准、快、安全、合理”等要求,而且也应做到对塔式起重机的日常检查保养,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塔式起重机性能的同时,勤于检查关键受力部位受损状况、各安全保护装置灵敏情况。

塔司、指挥员应经专业机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严禁非专业司机、非专业指挥人员上岗作业。塔司、指挥员的管理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完善奖惩机制,确保“执行力”;需要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地提高塔司、指挥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保护意识,使其从主观上彻底改变旧的、不符合安全生产需求的观念。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冒险蛮干现象的发生。

3.3 设备选型要科学合理、基础隐蔽工程要确保质量

有些塔式起重机使用单位为了节省工程投资,租赁或购置不适用于工地作业的塔式起重机,导致塔式起重机长期超负荷运行,从而加速了塔式起重机钢结构老化,提前降低了使用性能,为其使用埋下了事故隐患。建议:①使用单位应从安全生产的高度出发,克服侥幸心态,科学规划,合理选用能满足工作负荷条件的塔式起重机;②建筑使用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设计厂提供的图纸严格把关,确保相应的几何尺寸和浇筑质量、预埋节或螺栓能获得足够强度,预防塔式起重机使用后基础的沉降。

3.4 制造单位的质保体系要健全、执行要给力

一些塔式起重机制造厂家存在的缺陷,如塔式起重机稳定性不足、片面追求臂长性能;对原材料把关不严,所用材质存在氧化夹杂物、杂质元素过多、存在夹层以及纵向裂纹等缺陷,生产出的塔身、臂架等主要结构钢度或强度不足;不严格执行焊接工艺标准,产品尚存夹渣、裂纹、焊瘤、气孔,焊缝尺寸不够或虚焊,其中以未焊透和裂纹的危害性最大。这些质量问题属于隐蔽患,是施工人员和检验人员肉眼难于发现的。建议制造单位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各个生产加工环节,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同时要加强对员工安全责任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使员工的安全理念和技能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以确保“健康”的塔式起重机流入市场。

4 结语

综上所述,塔式起重机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正确使用,因此要重视塔式起重机安全管理。这就要在使用过程中认真执行规范标准,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杜绝隐患降低故障率;同时要加强责任心和操作工人技术培训,杜绝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和减少塔式起重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英.塔机倒塌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J].建筑安全,2004年第01期

劳动节的故事篇4

解放以前,家庭贫困地儿童除了要承担家务,还需要在外面干活儿(甚至是重体力或高危劳动)来补贴家用。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决定的。今日,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仍然要在农忙时节请假回家帮农。不过这已经是极少数的情况了―绝大部分孩子,今天的首要任务是背起书包去上学。

今天的孩子,没有生活的逼迫,还需不需要劳动呢?

从客观上来看,如果只把劳动当成赚钱的手段,那完全不需要儿童的参与,因为绝大多数家庭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单靠成年人就足以保障家庭的日常开销。说到这里,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他们的儿童是否需要劳动呢?答案是肯定的。欧美国家的儿童需要在家中分担家务,比如修理草坪、清洗碗筷和打扫卫生,父母也会通过“劳务费”(实际上的零花钱)来鼓励孩子主动承担。除此以外,大部分儿童还会帮教会或童子军穿街走巷进行义卖(如自己制作的手工品或点心糖果),挣来的钱用做公益捐助。按理说,这些国家的孩子经济条件已经足够宽裕,为何还需要参与劳动呢?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不仅仅是人们赖以为生的手段,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体现。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是如此。孩子们通过参与社会分工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获得来自社会的赞誉,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及合作,这些都是劳动的意义所在。

关于孩子与劳动的相关童书推荐:

《田鼠阿佛》

【美】李欧・李奥尼 著

阿甲翻译 新经典童书出版 适读年龄:5+岁

这不仅是一本童书,更是一本哲学书。它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田鼠阿佛与其它田鼠们共度寒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得以重新为“劳动”与“合作”定义。是不是只有付出体力才能称之为劳动呢?是不是只有与集体步调一致才能为大家做出贡献呢?看完这本书,你自会得出答案。

《蚂蚁和西瓜》

【日】)田村茂 文/图 蒲蒲兰童书出版 适读年龄:5+岁

这本书描述了一群蚂蚁是如何分工合作,把一块大西瓜运回家,还做了一个游乐场的故事。书中图画细节丰富生动,把劳动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大家团结合作,让生活当中看似繁重的事物,从孩子的角度变成游戏。

《聪明的小河狸》(7本)

【瑞典】拉尔斯・克林汀 图/文曾齐 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 适读年龄:6+岁

本套丛书包括《小海狸做木工》《小海狸缝围裙》《小海狸烤蛋糕》 《小海狸种扁豆》《小海狸油漆柜子》《小海狸的修理铺》《小海狸补轮胎》。中用真实详细的图画,教孩子动手解决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那只聪明又能干的小河狸就是孩子们的伙伴与榜样。

《朱家故事》

【英】安东尼・布朗 著 (英)布朗 绘 柯倩华译 启发童书出品 适读年龄:8+岁 特别推荐亲子阅读

劳动节的故事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的一切企业及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劳动保护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技术进步、培训、教育和现代管理,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对劳动保护工作,各级经济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实行行政管理,各级劳动部门实行国家监察,各级工会组织实行群众监督。

第二章 生产安全与劳动卫生

第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重大技术改造和引进的工程项目,各级经济、生产管理部门、在审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计划任务书》和下达投资计划时,必须同时提出对劳动保护设施的要求;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必须有同级劳动、卫生、工会组织参加,未经上述部门同意不得施工投产。

第五条 凡有职业危害作业的企、事业单位,要定期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告。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应采取有效的治理、防护措施。严禁将有尘毒危害的作业,以外包或联营的形式转嫁给没有防护设施的乡镇、街道企业或个体工商户。

第六条 各种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和放射危害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和贮存,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程,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防护设施,制定抢险救灾措施。

第七条 生产设备的设计必须保证设备在按规定使用时,不会发生任何危险。设备必须能够承受在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现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影响。

引进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或由国内设计、制造与其配套并经鉴定合格的安全卫生装置。制造单位必须保证产品质量。

第八条 加强设备管理,建立使用、检查、维修和保养制度,严禁超负荷、带病运行。生产设备所配备的安全卫生防护装置,应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不得任意拆除、废弃。因危及人身安全与健康而报废的生产设备,不得继续使用、出租或转让。

第九条 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包括电梯)、压力机械、木工机械、厂内运输机械(不含公安交通部门管理的机动车辆)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及其安全装置,其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实行劳动部门安全认证和检验制度。

凡购置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必须有检验合格证,并建立健全设备验收、交接、管理、检测和预防性试验制度。

第十条 各种安全卫生仪器、仪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使用单位应进行定期检验、校核,并接受计量部门的检验。

第十一条 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企业,在取得由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及其委托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发放的《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后方能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防护用品、用具,要建立定期检验和失效报废制度。

第十二条 企、事业单位实行每日八小时工作制,每周不超过四十八小时。从事严重有毒有害作业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工种,应缩短工作时间。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从事生产劳动。不准安排未成年工(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及生产、使用铅、苯、汞等有害身体健康的作业。

第三章 女职工劳动保护

第十四条 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

第十五条 女职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要给予保护,不得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随意降低其基本工资,应按有关规定执行,给予适当照顾。

第十六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十七条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十八条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怀孕七个月以上(含第七个月)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夜班劳动。

第十九条 女职工在哺乳期内,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第二十条 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逐步建立健全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 。

第二十一条 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

第四章 宣传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二条 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宣传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知识和科学管理的先进经验。

第二十三条 各级劳动保护教育中心(教育室)和企业教育室应做好职工的安全卫生技术、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四条 企、事业单位对新进人员应进行厂、车间、班组三级劳动保护教育。

第二十五条 企、事业单位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调动工人工作岗位时,应对操作人员进行新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教育,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独立操作。

第二十六条 特种作业人员须经国家指定的部门定期培训、考核并取得操作证后,方能独立操作。

第二十七条 劳动部门、经济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应有计划地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劳动保护管理和技术知识的培训教育,并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劳动保护考核发证制度,无劳动保护考核合格证的企业法人代表不得指挥生产,《企业法人代表劳动保护考核合格证》发放办法,由劳动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章 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

第二十八条 企、事业单位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和急性中毒,损失工作日满一日以上的,都必须进行登记、调查、统计、报告和处理。

第二十九条 发生重伤、死亡事故时,应立即报告经济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劳动部门以及工会组织;死亡事故同时报人民检察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急性中毒同时报卫生行政部门;对死亡事故,上述部门应按有关规定分别迅速逐级报告省有关部门。

第三十条 单位发生伤亡事故,应立即组织抢救,保护好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事故现场,必须经劳动部门和人民检察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或事故调查组同意,才能清理,以确保现场勘查。

第三十一条 事故处理结案,按《吉林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事故结案后,各地应将因工死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和事故处理决定,上报省劳动、经济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备案。

第六章 劳动保护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把改善职工劳动条件纳入经济计划;在编制近期和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优先安排劳动保护措施项目所需的经费和物资;对没有进行劳动保护预评价审查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纳入计划。

第三十三条 各级经济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企业的劳动保护工作,应对执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改善所属企业劳动条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保证劳动安全卫生。

所属企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应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并负责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

第三十四条 建筑管理部门,要加强建筑市场的管理,对不具备必要劳动条件和施工能力的施工队,应拒发或吊销其施工执照。

第三十五条 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劳动保护管理制度,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安全纪律的行为。

企业负责人要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劳动保护工作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职工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生产规模和危险程度的大小,配置救护设备、工具、仪器,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维护,保护完好、可用。

第三十七条 对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患有职工禁忌症者,不得从事所禁忌的工作。

第三十八条 职工必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接受劳动保护知识的培训教育,爱护生产设备、劳动保护设施等用具,对违章指挥职工有权拒绝、检举和控告。

第七章 劳动保护监察

第三十九条 各级劳动部门设置劳动保护监察机构,任命监察员,依据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法规和本办法行使监察职权,负责监督本方法的实施。

第四十条 劳动保护监察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监督国家和地方劳动保护法规的贯彻执行;

二、会同有关部门草拟、提出地方劳动保护法规;

三、监督检查企、事业单位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的制订、实施和劳动保护经费的使用;

四、参加基本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五、对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进行审查和使用检验;

六、对各种劳动防护用品、用具进行生产资格审查监督;

七、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发证;

八、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职业危害严重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有权签发《劳动保护监察通知书》,令其限期整改;

九、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四十一条 劳动保护监察员的主要职责:

一、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卫生现场检查,参加有关会议,调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情况;

二、在企、事业单位生产现场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及时处理;

三、向领导部门和上级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反映本地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保护情况。

第四十二条 卫生部门从预防医学角度监督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卫生工作,负责职业危害的卫生学评价以及职业病的诊断、治疗、管理等预防医学的监督,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管理办法。

第八章 工会组织监督

第四十三条 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对劳动保护进行群众监督,对违反劳动保护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制止、申诉和控告。

第四十四条 工会组织对拒绝接受违章指挥的职工有权予以支持,险情特别严重,现场指挥人员强令 职工冒险作业时,有权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第四十五条 工会组织应对企业劳动保护措施计划、企业按国家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及对职工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等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工会组织应对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劳动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验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 工会组织有权参加调查处理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等事实。

第九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八条 对执行劳动保护法规和本办法有显著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有关部门应给予奖励,或报请人民政府给予表彰。

第四十九条 县以上劳动部门为本办法的执罚部门。

第五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在接到《劳动保护监察通知书》后未按期整改的,视其情节,对单位处以二百元至一千元罚款;对个人可处以十元至五十元罚款。

一、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或无章可循的;

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得不到及时纠正的;

三、不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

四、厂房和设备存在事故隐患,没有及时整改和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的;

五、作业场所尘毒或物理因素危害超过国家工业卫生标准,而又不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

六、挪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削减劳动保护设施,或已有设施不使用,损坏后不维修,甚至自行拆毁的;

七、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其劳动保护设施的设计、竣工验收,没有经过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同意,擅自施工投产的;

八、设计部门对工程项目和机电设备不按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的;

九、对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检验没有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

十、向无防护能力的单位转嫁尘毒危害的;

十一、对向有关部门部举报严重违反本办法事实者进行打击报复的;

十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视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对单位罚款一千至一万元;对个人可处以罚款五十至一百五十元。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对单位处以罚款二千至二万元;对个人可处以罚款一百至三百元。

一、对于违反第五十一条规定,逾期不整改而造成伤亡事故的;

二、发生伤亡事故后,未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而在一年内导致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三、发生伤亡事故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处理,以及阻挠调查处理事故或伪造现场嫁祸于人的。

第五十三条 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对违反劳动保护法规和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处罚时,涉及卫生部门监察范围应会同卫生部门的监察机构协商处理,避免对受罚单位和个人进行双重处罚。

第五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根据事实和情节应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的个人,由事故单位及生产管理部门执行;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十五条 罚款的处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必须全部上缴同级财政,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准提成、截留和挪用。

第五十六条 罚款的支付,企业单位应从自有资金中支付,不得计入成本,不得列入营业外支出;事业单位应从预算包干经费结余或自有资金中支付;个人一律自负,不准用公款垫付或报销。

第五十七条 受罚单位和个人,如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执罚部门的上级执罚机构申诉。受理申诉的上级执罚机构应在接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逾期不答复,视为同意申诉者的意见。被处罚者对申诉后的处理仍不服的,可在接到通知后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受罚单位和个人在接到最终裁决的通知后仍拒不缴纳罚款的,处罚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八条 凡妨碍劳动保护监察人员履行公务的,视其情节,对直接责任者,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劳动保护监察员,在工作中、、、索贿受贿的,根据事实和情节,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以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保护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与国家有关法规相抵触的,按国家有关法规执行。过去省内的有关法规与本办法有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劳动节的故事篇6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市劳动局拟订的《天津市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办法》,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工作规范化,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劳安字〔1991〕23号)和《天津市劳动保护条例(试行)》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境内和管辖的一切企业。即: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所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伤亡事故,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本岗位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所发生的轻伤、重伤、死亡和急性中毒事故。

1.“本岗位劳动”的含义:

(1)岗位责任制范围内的劳动;

(2)单位领导人(指班组长及其以上的管理人员)临时指派与生产(工作)有关的劳动。

2.伤害程度分类:

(1)轻伤事故:指职工受伤后,工作中断满一个工作日,构不成重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职工负伤符合劳动部《关于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60〕中劳护久字第56号)所列情形之一的事故;

(3)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一人以上(含一人)的事故;

(4)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三人以上(含三人)的事故。

(5)急性中毒事故:指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毒物质,在短期间内大量侵入人体,立即使职工工作中断并需进行急救的中毒事故。

第四条 企业负责人(法定代表人,下同)应对事故的调查、登记、统计和报告的正确性、及时性负责,对本办法的贯彻实施负责。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职工发生事故,使本人工作中断,负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行政主管人员,并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第六条 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和急性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将事故发生地点、时间、伤亡情况、初步原因分析等事故概要用电话、电报、电传或派人等办法,立即向企业主管部门,企业所在区(县)劳动局和上级工会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第七条 死亡事故和一次重伤三人以上(含三人)的事故,企业应同时报告市劳动局和所在区(县)人民检查院;发生重大死亡事故,企业还应同时报告所在区(县)监察局。

第八条 因火灾、爆炸造成的重伤、死亡事故,企业应同时报告所在区(县)公安部门。

第九条 作业场所发生急性中毒事故,企业还应同时报告所在区(县)卫生部门。

第十条 建工、市政、公用、交通、铁路、邮电各局所属单位,市房管局直属的建筑单位,各局所属建筑单位发生重伤、死亡事故后,根据市、区(县)劳动局分工,报告市劳动局。

第十一条 一次事故涉及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而企业又分别坐落在不同区(县)的,事故所涉及到的企业均应分别报告所在区(县)劳动局。

第十二条 各部门接到企业事故报告后,应逐级向各自的上级部门报告。重大死亡事故,企业主管局、市劳动局、市总工会应立即分别报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全国总工会。

第十三条 因事故情况特殊,当时不能确定是否属于工伤,或工伤后轻伤、重伤难以确认,企业应立即报所在区(县)劳动局依照有关政策文件确定。本办法第十条所列单位报市劳动局确定。

第十四条 发生重伤、死亡事故的企业,应积极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任何人不得擅自移动和取走现场物件。因抢救受伤人员和国家财产,防止事故扩大而需移动某些物件时,必须做好标志和记录。

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上级工会和有关部门应于接到企业事故报告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进行勘察,在保证调查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应尽速决定清理现场,恢复生产。对已接到事故报告二十四小时内不到现场的部门,视为同意清理现场。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十五条 轻伤事故,由车间 主任会同安技人员和车间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人员调查事故原因,拟订改进措施,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报送企业负责人和基层工会,并报安技部门存档备案。

第十六条 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组织生产、技术、安技和基层工会等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企业主管部门、区(县)劳动局、上级工会可派员参加。本办法第十条所列单位的重伤事故,市劳动局可派员参加。

第十七条 死亡事故和一次重伤三人以上(含三人)的事故,由企业或企业主管局(含局级公司)组织事故调查组,所在区(县)劳动局、上级工会、人民检察院和有关部门派员参加。本办法第十条所列单位发生的死亡事故,由市劳动局派员参加。

第十八条 重大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局(含局级公司)组织事故调查组,市劳动局、总工会、检察院、公安局、监察局派员参加。

第十九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专长,同时与所发生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在调查中如发现调查组成员与事故存在利害关系,应予更换。

第二十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查明原因,确定事故负任,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其工作程序一般为:

1.现场处理

(1)查看事故现场的设备、作业环境;

(2)拍摄、录像或绘制示意图;

(3)搜集与事故有关的物证。

2.搜取有关资料。

(1)向有关人员调查事故经过和原因,并笔录证人证言;

(2)搜集规章制度、工艺技术等有关资料;

(3)索取伤害程度的医疗诊断证明;

(4)根据情况组织技术鉴定。

3.事故分析。

(1)依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确定事故类别和主要原因;

(2)确定事故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负任者(直接责任者系指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主要责任者系指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领导责任者系指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

(3)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4.拟订改进措施。

研究改进措施必须把改进工艺、设备,改善作业环境摆在第一位,并针对事故原因,提出加强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

5.填写事故调查报告书。

企业根据调查结果,填写《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经参加事故调查的人员签字,在上报企业主管部门的同时,报送劳动、工会、检察院、公安等有关部门。

调查过程直至报送事故调查报告书,一般应在三十日内完成。

第二十一条 调查组对事故性质、原因、责任分析意见不一致时,由区(县)劳动局提出结论性意见,交企业执行;如有不同意见,由市劳动局审定;如仍有不同意见时,由市劳动局报请市人民政府裁决。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为事故调查提供方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和干涉事故调查工作。

第二十三条 涉及到两个及两个以上企业发生的事故,由双方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劳动部门组织、指导下进行调查。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二十四条 事故处理审批结案程序:

1.轻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根据车间填报的伤亡事故登记表审查结案。

2.重伤、死亡事故,企业主管部门在接到企业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后,应于三十日内处理完毕(重伤经公司、死亡经主管局或局级公司处理),并书面通知企业,由企业报送区(县)劳动局审批结案。

3.重大死亡事故和本办法第十条所列单位的事故调查报告书,经主管局(含局级公司)处理完毕后,通知企业,由企业报市劳动局审批结案。

4.市、区(县)劳动局的审批结案文件,应同时抄送企业主管部门、工会和有关部门。

5.重伤、死亡事故结案一般不得超过七十五日;重大死亡事故结案一般不得超过九十日。遇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报送、处理结案时,企业或其主管部门应向劳动部门申述理由,请求延期,经同意后方可延长期限。

第二十五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至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分。

劳动保护监察部门对事故单位或有关责任者,依据有关规定处以罚款。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应向检察机关提出控告。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者,有关部门对责任者从严处理:

1.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慌报、故意迟延不服、破坏事故现场的;

2.在事故调查中,隐瞒事故真相,弄虚作假的;

3.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4.调查处理事故中,,,或者打击报复的。

第二十七条 企业接到劳动部门审批结案的文件后,应做到:

1.向全体职工宣布审批结案意见和处理结果;

2.对有关责任者的处分决定,应有正式文件并装入本人档案;

3.按照事故报告书中的改进措施,尽速组织落实;

4.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事故,在结论未下达之前,先按劳动部门审批结案意见执行。

第二十八条 劳动部门对审批结案的死亡事故,在文件下达两个月后,应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和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劳动部门应向事故单位发出监察指令书,限期处理完毕。

第二十九条 重伤、死亡事故应有完整的档案材料,其内容应包括:

1.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2.职工重伤、死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3.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4.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5.物证、人证材料;

6.直接经济损失材料;

7.伤亡人员的医疗诊断证明;

8.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9.处分决定和有关责任者的检查材料。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依据国家有关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等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市、区(县)劳动保护监察部门监督本办法的实施。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天津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批准之日起施行,在此之前我市的有关文件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划法为准。

劳动节的故事篇7

1.了解故事内容,而且更有效地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创编故事。

2.幼儿的创造潜能是开发不尽的,所有幼儿都体验到了创编的乐趣。

3.只要我们给幼儿发挥创造的空间,耐心地等待幼儿的发展,随机抓住可利用的环节,幼儿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给我们一个惊喜。

【关键词】故事创编 幼儿 创造潜能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19-01

在帮助幼儿感受理解故事类文学作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幼儿对故事类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的敏感性,从而学会编构出完整的故事,要求教师要有创造性提问能力及善于反思的能力。在近几年的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一直从事故事创编的研究,下面是我对我班开展的故事创编《勤劳的人起得早》的记录和反思,通过故事创编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希望对广大幼儿教师有所借鉴。

中班《勤劳的人起得早》

第一次活动

活动前反思:幼儿对《勤劳的人起得早》这个故事都比较熟悉。其中有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已经能够随着故事磁带进行复述。

活动内容:创编故事对话

活动目标:1.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简单的对故事中的情节、对话进行创编。

2.初步学会创编故事的基本方法。

活动过程:

1.听磁带,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2.幼儿创编故事中的对话部分。

师:小山羊为什么不肯起床?

幼:小山羊不肯起床是因为天太冷了,还说我冻坏了怎么办呀,妈妈对小山羊说:小蜜蜂早就起床了,你到外面玩一会就不冷了。

师:还可以怎样叫小羊起床?

幼:羊妈妈对小羊说快起床,要不然我打你。小羊连忙说:“别打我,我就起床。”

师:小山羊怎样告别小动物的?

幼:要和小动物说再见。

活动后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发现3—4岁幼儿在创编故事情节时,常以生活经验为依托来创编故事,也发现多数幼儿不会创编,只是在听别人创编,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设计了第二次活动,“大手拉小手”请家长同幼儿一起创编故事。

第二次活动

活动前反思:每一次活动的组织,应该是面向全体,每位幼儿都应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所以我设计了这次活动“大手拉小手”请家长同幼儿一起创编故事,不仅让家长参与进来,而且更有效地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创编故事。

活动内容:家园互动创编故事

活动目标:1.使家长了解故事内容;幼儿享受和家长创编故事的乐趣。

2.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创编故事。

3.为故事增加故事角色。

活动准备:向家长发放原故事复印件;请家长和幼儿把创编的故事带到幼儿园。

活动过程:

1.在教师的帮助下请所有小朋友欣赏自己同爸爸、妈妈创编的故事。

2.根据四个问题再一次引导幼儿进行创编。①小羊为什么不愿意起床?羊妈妈怎样叫小羊起床?②谁比公鸡起得早?还有哪些勤劳的人?③小山羊怎样找到老猫的?④找老猫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故事应该怎样结尾?

3.为故事增加角色。要求幼儿说出:为什么要加这个角色?角色的对话有哪些?

活动后反思:故事创编的内容比第一次故事创编的内容丰富了许多,不仅能重新创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有些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把所有的人物重新选定并进行创编。

但在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家长包办代替,变成了家长创编故事。由此看出,转变家长教育理念是迫在眉睫。所以决定开展延伸活动——在家长园地里向家长介绍实验的目标和要求。

第三次活动

活动前反思:幼儿通过二次创编活动,已经基本把故事创编完整了,但是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呢?抱着这个想法,我们又组织一次创编活动,请幼儿身临其境进行创编,看一看我们能发现什么。

活动内容:完整创编故事

活动目标:在前两次创编基础上,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发挥创造潜能。

活动准备:为幼儿布置故事表演的背景,还为幼儿准备有关故事人物的头饰,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出示背景,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2.出示头饰引导幼儿继续创编人物对话。

师:小蜜蜂在院子采蜜时都可以做什么?

幼:蜜蜂姐姐还在唱歌呢?

(教师抓住了幼儿想法的这一闪光点,马上进行了引导)

师:蜜蜂姐姐在唱什么?

幼: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齐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大家一起来采蜜。(唱说)

幼:(根据蝴蝶找花的歌曲改编了蜜蜂采蜜的歌曲)蜜蜂飞呀飞,飞过草地飞过河边,勤劳的工作在花丛中,勤劳的工作在花丛中,在你飞过的地方到处鲜花开放。

3.引导幼儿在故事的其他情节创编歌曲。

师;故事的什么地方还可以编歌曲呢?

幼:小山羊找老猫碰到了小白鸽,小白鸽可以唱歌。

幼:小白歌可以唱“老猫在哪里?老猫在山那边。”

活动后反思:这次活动变成了幼儿创编歌曲的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创编歌词、创编曲调,幼儿再次表现对故事创编的热情。只要我们给幼儿发挥创造的空间,耐心地等待幼儿的发展,随机抓住可利用的环节,幼儿就会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给我们一个惊喜。

通过这次活动也开拓了我创编故事的思路和途径,以往只注重语言的创编,总是在故事创编后才加上音乐背景的创编,可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能把已有的音乐知识迁移到故事创编活动中,这说明幼儿在音乐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创造力,这一点使我非常欣慰。

我通过创编故事对话、家园互动共同创编及完整创编这样三次活动引导幼儿完成了《勤劳的人起得早》创编活动。为每一次活动都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并有意识地准备了一些材料,同时在活动前后都有反思,这是一次组织得比较成功的创编活动。正因为老师在每次活动前都做了充分准备,并且具有较高的捕捉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才使得幼儿的创造性在第三次创编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样环环相扣的反思,使故事创编活动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挖掘幼儿创造潜能和培养幼儿创造人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垚.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儿童文学作品不同时期价值取向比较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2]康长运.想象力与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03(3)

[3]周兢主编.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劳动节的故事篇8

【关键词】行为类型 主观构成 立法完善

2013年1月11日下午,山东省庆云县渤海明珠建筑工地工人孙晨亮爬塔吊追要工资坠落身亡。11日上午,孙晨亮与数十名工人在渤海明珠工地向吴洪权项目部副经理吴洵高索要工资,未达成一致意见。13时许,孙晨亮酒后与其他工人继续在项目部索要工资,情绪激动,随手拿起花盆将开发商办公室的窗户玻璃砸碎,随即爬上工地塔吊,孙晨亮因身体不支从塔吊上坠落到工地地槽底部,经抢救无效身亡。记者了解到,为讨回工资,近年来跳楼讨薪、自焚讨薪、塔吊讨薪等极端方式讨薪不断上演。比如,2011年,为讨回100余名工人被拖欠的上百万元工资,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务工人员谭勇曾在塔吊上足足待了68天⑴。

《刑法修正案(八)》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犯罪化,人们就此以为农民工讨薪有了刑法保障,可以促进劳动者的人权保障,促进政府积极依法行政,促进经济健康和谐发展⑵。但是,上述孙晨亮塔吊讨薪坠亡等令人痛心的极端事件说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入罪以来,农民工讨薪之艰难未见减轻,说明劳动权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究其原因,可能方方面面,但就刑法而言,学界和司法界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主观构成的模糊或者不正确的理解,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必须对我国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主观构成进行重新解读。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本罪行为的实质是不履行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属于不作为犯,包括积极的不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两种情形。前者是指行为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这种行为模式下,行为人在应当支付劳动报酬时可能实际上已经没有支付能力,但立法者对此在所不问。就此而言,是原因行为的实行化。本罪消极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本罪主观构成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负有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而不履行,会造成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害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该种结果的发生。但具体到不同的行为类型,其主观构成又有所区别,下面分别予以阐释。

一、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行为及其主观构成:目的犯

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既可以表现为逃避支付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可能表现为逃避支付多个甚至群体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转移财产,既包括将动产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等距离上的变动,也应包括低价变卖或假卖动产或不动产等抽象的转移财产行为。逃匿,是指逃跑并藏匿⑶。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此种行为,对劳动者劳动权益蔑视的危害结果即刻发生,也充分说明行为人对法规范的敌对态度。当然,本行为类型也受刑法第13条但书的约束,即对于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逃避支付劳动报酬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行为故意。所谓行为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的、构成要件的事实,而决意并以意志努力支配实施该种行为的心理状态。行为故意以行为人对构成要件行为的明知及意志为主要内容,具备之则构成犯罪故意,并不要求行为人对行为的结果有所认识,也不必考察行为人对于行为结果的意志态度。行为故意就是行为犯的故意。我国刑法上所规定的行为犯,其犯罪故意的成立,均应以具备行为故意为已足,或者说均应属于行为故意[1]。具体到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这种行为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负有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义务,实施转移财产、藏匿等行为会发生侵害劳动者劳动权益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以达到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目的。换言之,本罪的认识因素是行为人认识到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法律关系,自己应当按照劳动法律法规以及合同按时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认识到自己转移财产、逃匿等行为会造成不能按时支付劳动者报酬的后果;意志因素是为了达到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目的,而积极追求或放任该结果的发生。

本行为类型是典型的目的犯,而且是一种法定的目的犯,这表现在“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立法表述中。由于目的犯的目的“是一种超过的主观要素,是主观超过客观”[2],是主观的违法要素,目的犯的“目的”决定着行为的性质,如果没有“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目的,“转移财产、逃匿”等行为就不能构成本罪。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目的来认定“转移财产、逃避”等行为的性质,具有合理性;否则,雇佣他人劳动的单位或个人就没有自由可言了。所以逃避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必须出于故意且具有特定的目的,过失“逃避”不成立本罪。

但必须正确理解这里的“目的”。有观点认为,本罪的目的是“非法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如黎宏教授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更为准确地说,应是‘恶意’,行为人应是以非法占有劳动者劳动报酬为目的,而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如果仅仅是因为用人单位或雇主的资金暂时的周转不灵而导致的拖欠工资的行为,或者由于用人单位或雇主的经营策略失误导致的大量的亏损,客观上无力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行为,因为行为人主观上不具备‘恶意’,故而不能认定为犯罪。”[3]也有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的目的并不是唯一形式,也可以是非法暂时使用等其他目的,如行为人并不是无力支付,而是把劳动者的工资用于其他目的(如购买股票进行投资等),致使在提起公诉前无法支付的,也可以构成犯罪[4]。从“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立法语言来看,本罪的“目的”就是“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至于行为人为什么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其原因可能是“赖账不还”、“非法占有”、“暂时使用”等等,但不宜将这些原因解释为本罪的“目的”。因为犯罪目的是犯罪结果在行为人心目中的观念化,具有指导作用,是行为人积极追求的直接目标;而“逃避支付劳动者的 劳动报酬”背后的原因,具有较大的间接性,不宜认定为“目的”。此外,立法谴责的是行为人对劳动者获取劳动报酬权的漠视,对于其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背后的原因在所不问。所以,司法解释第2条将本行为模式作为主观的违法要素的“目的”界定为“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是非常精当的,也就是说只有为了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而实施的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逃跑、藏匿、隐匿、销毁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行为才能构成本罪。司法解释强调这些行为必须是为了逃避支付劳动报酬;换言之,为了逃税、逃避其他处罚而转移财产、逃匿,而及时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不构成本罪;但是,如果为了其他目的而转移财产、逃匿等,放任不支付劳动报酬结果发生的,仍然可以构成本罪。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保障是民生领域首先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民生领域刑事立法中,坚持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倾斜保护的原则立场,实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法律诉求,也是人本价值理念的具体实现。”[5]在此背景下,本罪立法的目的是促使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把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支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要求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在用人之前或之后,必须确保有能力支付劳动报酬,不能为了经营或所谓的“风险”投资而不管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支付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人单位或雇主的资金暂时周转不灵,或者经营策略失误导致大量亏损,甚至破产,都不能成为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理由。即使出现这些情况,如果行为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就足以说明其主观上的“恶意”。所以,就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类型而言,“如果仅仅是因为用人单位或雇主的资金暂时周转不灵而导致的拖欠工资的行为,或者由于用人单位或雇主的经营策略失误导致的大量的亏损,客观上无力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行为,因为行为人主观上不具备‘恶意’,故而不能认定为犯罪”的说法是错误的。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罪系故意犯罪,不能追究行为人的严格责任。但司法解释第4条第2款却违反了这一基本的犯罪构成理论。该解释第4条第2款规定:“行为人逃匿,无法将责令支付文书送交其本人、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收件的人的,如果有关部门已通过在行为人的住所地、生产经营场所等地张贴责令支付文书等方式责令支付,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的,应当视为‘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司法解释的这一做法混同于民事诉讼的“公告送达”,即采取推定的方式来认定当事人对于有关法律事项的知悉。但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性质截然不同,中国刑法历来仅惩罚较为严重的法益侵害行为,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犯点法”问题不大,但犯罪人却近乎“坏人”的代称;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适用针对犯罪人的前科建档制度、前科报告义务等;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就业单位、学校、社会乃至一般居民等对有前科者的零容忍态度[6]。所以我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都强调,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有主观罪过,而且对于主观罪过的认定不能采取“假定”的形式。但该司法解释实际上采取了假定逃匿的行为人已知悉“责令支付”事项而予以入罪。此外,本解释强调“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的”视为已经“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那么“没有拍照、记录的”,就没有效力吗?民事诉讼的“公告送达”也没有这样的要求。其实质是做推定的故意,是假定的程序,是虚置的程序——如果想入罪,随时都可以这么做;所以该解释违反了严格解释的原则,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之嫌。笔者认为,最高司法机关对这一规定的解释,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如前所述,行为人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是行为犯,根本不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的前置性条件。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行为及其主观构成:非目的犯

拒不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指行为人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情形,是消极的不作为。本行为类型有三个条件,即行为人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行为人不支付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其中的“行为人不支付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根据司法解释第3条,是指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3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5千元至2万元以上的,或者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3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⑷。学界和理论界对此没有异议,在此不予赘述。

拒绝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类型的责任形式为结果故意。所谓结果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违法的、构成要件的结果,而决意实施该行为并希望、容忍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因此,结果故意以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明知及一定的意志状态为主要内容,成立这种犯罪故意,不仅要求行为人明知行为事实及其违法性质并有实施该种行为的决意,而且要求行为人明知行为会导致违法的、构成要件的结果,并对这种结果的出现持希望、容忍或放任的意志态度。结果故意就是结果犯的故意。凡刑法规定以某种具体危害结果的出现为犯罪既遂要件的结果犯,其犯罪故意的成立,均应以行为人对该构成要件结果的认识及法定的意志态度为必要条件[1]。具体到本行为方式而言,行为人具有直接的结果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负有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而不履行,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且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积极追求危害劳动者劳动权益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本行为类型的认识因素是认识到自己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支付,当然有能力支付应该成为用人单位或雇主用工的前提条件,除非行为人在用工之始即明确告知劳动者将不支付劳动报酬,否则不能免除这种认识义务;认识到政府有关部门对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责令支付的谴责态度,从而也就排除了不支付合法的抗辩事由;意志因素是拒绝支付(包括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这里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常情况下,劳资双方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并且在合同中规定劳动者应当获得劳动报酬,而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者工资是对劳动法的违反,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是一种不作为犯罪。因此单位或者自然人对于自己的这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具有故意的心态[4]。对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实上的劳动法律关系而言,用人单位或雇主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也可以通过逻辑判断得以确认。这里的故意的认识和意志因素应当限于“应当支付”之时。“应当支付之时”,如前所述,是劳资双方在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或者口头约定的劳动报酬支付时间。

第二,对于“有能力支付”的认识,要求行为人根据自己的财产(动产、不动产、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债权)、经营情况以及自己的信誉、声誉情况,作出综合的判断。不能借口某一方面,譬如经营不佳,或者第三方没有履行债务等,作出自己“无能力支付”的结论。换言之,对于行为人“有能力支付”的判断不限 于其主观认识,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第三,如果根据查明的客观事实,行为人在用工之始有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能力,但在“应当支付”之时确无能力支付劳动报酬,则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这种“无能力支付劳动报酬”的状态是行为人通过转移财产、虚假债务等故意造成的,则应归于第一种行为类型,以本罪论处,其理由类似于刑法理论上“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如果是行为人过失造成或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造成的,根据“法不强人所难”的原则,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样,既能严密法网,使恶意造成自己“无能力支付”的行为人不能逃避刑事责任追究,也能保护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求,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和社会保护的双重机能。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本行为类型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不能解释为目的犯。因为本行为类型犯罪的目的为上述“结果故意”所包容,而目的犯的“目的”是一种主观的超过因素。正如陈兴良教授指出的:“目的是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指向客体的一种预见性的观念。……刑法中的目的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故意所包容的目的,另外一种是不为故意所包容的目的。这两种目的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不为直接故意所包容的目的,是一种存在于故意之外的主观要素,基于这种不为故意所包容的主观目的所构成的犯罪,在刑法理论上叫作目的犯。”[2]贾宇教授将这类犯罪的目的纳入“非目的故意”之中。所谓非目的故意,是指其成立不以具备某种具体目的为必要要件的犯罪故意。如杀人故意,虽然行为人可能以杀人结果为希望、追求的目的,但刑法理论上一般不称之为目的犯,所以仍属于非目的故意[1]。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类型的犯罪与故意杀人罪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虽然行为人对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结果是积极追求的,但不能说其是目的犯。此外,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在主观的超过要素情况下,能否从解释论上将某种目的、内心倾向确定为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内容(主观的超过要素)?对此,张明楷教授指出,不能笼统地做出回答,而应具体分析。根据法益侵害说的观念,某种目的、内心倾向等是否主观的超过要素,应取决于它是否说明行为对法益的侵犯及其程度。如果某种目的、内心倾向对决定法益的侵犯及其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即使在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将其解释为主观要件的内容;如果某种目的、内心倾向对决定法益的侵犯及其程度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没有任何作用,则不应当随意将其解释为主观要件的内容[7]。具体到本罪而言,在行为人有能力支付而又坚决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情况下,诸如非法占有、临时使用等目的对决定劳动法益的侵犯没有任何作用。此其一。其二,如果将本罪解释为目的犯,那么就会要求司法机关在查明基本事实之后,还要查明行为人有无特定的目的;行为人具备支付能力而故意拒不支付本身已经说明了其“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目的,且“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的条件说明行为人没有合法合理的不支付事由(抗辩事由)之存在,这导致自相矛盾的结局,不具有可操作性,会架空立法对于本罪构成要件的规定。也就是说,如果将本行为模式犯罪解释为目的犯,将导致几乎所有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不能作为犯罪处理。所以,不能因为本行为类型的犯罪行为人也有一定目的,就称之为“目的犯”。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刑法规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本文“二行为类型”说的主张。

三、关于本罪行为类型的补充说明

有观点认为,本罪“行为内容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法条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转移财产、逃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二是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实际上,后者可以包含前者。”[8]也就是说,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只有一种行为方式,即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行为人实施转移财产或者逃匿等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行为之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尚有其他财产,足以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那么就可以适用第二种行为方式,即有能力支付而拒不支付;或者二者择其一即可,但后者更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二是在转移财产的过程中由于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当然故意或过失的情况比较罕见),没有足够的财产或没有任何财产可以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这时候行为人已无能力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政府有关部门还通知其支付吗?是否强人所难?是否就不作为犯罪处理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是无法适用“责令支付而不支付”的条件限制的。所以,结合上述关于本罪行为主观构成的阐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只有一种行为方式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四、立法完善建议及其论证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入罪当时即存在较大的争议⑸,《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两年来的司法实践又证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效果不佳。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劳动法治建设,有必要对将来的立法完善提出可资借鉴的意见。

(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类型应为情节犯而不是数额犯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第39条第1款规定,构成本罪须“情节恶劣”⑹。经过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刑法修正案(八)》最后确定本罪行为类型之二成立犯罪必须具有“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的要件。立法机关之所以如此规定,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观点认为,‘严重情节’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应该有数额限制。”[9]还有观点认为,“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如果没有一定的数量限制,仅仅依据欠薪造成的后果来认定,可能出现行为人只欠了很少工资,但由于被欠人采取了过激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而被处以重刑的情况。”[9]

必须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本罪的立法目的,刑法规范的设计应当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进行,而且对于犯罪的数量限制必须具有可行性。“刑事立法的可行性是指具体确定不法行为构成犯罪的程度和数量边界时,应当使犯罪的定量因素程度适当、高低合理,以保证不法行为受法律否定评价和责难的程度与不法行为的危害性相当、不法行为犯罪化的范围与刑法干预的主观能力相当。”⑺现在看来,立法机关据以将该罪规定为数额犯的根据是存在问题的。

从现实看,讨薪难是中国近些年来持续存在的问题。拒不支付劳动报酬问题,已不仅仅是劳动纠纷,而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被拖欠薪酬者,往往是弱势群体,一些人被迫采取过激手段讨薪,而劳动者为讨薪被殴打、被羞辱的事件也时常见诸报端,如王鸿丽‘讨薪被辱案’,以及高志强‘讨薪摘肾案’等。欠薪行为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4]这个立法背景显示的行为人恶意欠薪造成严重危害的是“情节”而不是“数额”。将“数额”入罪没有事实根据。另外,“数额较大”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加以明确,但是不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不同的劳动者对于金钱数量需求的急切度也不同。同样是800元,对一些劳动者来说可能无关紧要,而对个别劳动者来说,可能就是救命钱。所以,就劳动者权益保护而言,用“数额较大”来衡量一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具有确定性和可行性。在法治意识普遍不强的情况下,难以求全责备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非弱势群体可能会诉诸法律或其他手段讨薪,而弱势群体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采取极端手段讨薪,造成极端的结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行为人只欠了很少工资,但由于被欠人采取了过激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而言,如果行为人是逃避支付或者拒绝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引起,对行为人定罪处罚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否则,刑法何以对待那些被烧死的人和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相比;况且本罪法定刑未必都是“重刑”!

有的人可能认为本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中,侵犯财产罪必须有数额限制。但是这种认识忽视了本罪是第276条之一,说明其与破坏生产经营罪具有质的一致性,而破坏生产经营罪是典型的情节犯。这样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局面:同一性质的犯罪既是数额犯,又是情 节犯⑻。至于“‘严重情节’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应该有数额限制”的论调,更不值一提,如果“情节严重”难以把握,我国刑法中那么多的“情节犯”何以生存?这是对事实的漠视所致。另外,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刑事立案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这里认定犯罪的标准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节”,而不是“数额”与“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是对立法的一种突破,实际上是对数额论的一种积极补救措施,但也有以司法权否定立法权之嫌。这是司法者迫不得已的选择。《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的实践也证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在司法实践中定罪的大多是因为情节严重,如造成劳动者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实施犯罪行为;造成劳动者或者其被赡养人、被扶养人、被抚养人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重大疾病无法及时医治;对要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使用暴力或者进行暴力威胁的;等等。

综上,虽然“数额”具有明确性的特点,但具体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而言,“数额”不具有明确性、可行性,应当将其修改为“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等符合本罪实际的入罪条件。

(二)构成要件去掉“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

原草案对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或者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情节恶劣的,规定为犯罪。对此,“有的委员提出,《劳动法》第91条、《劳动合同法》第85条及《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26条均对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行为,规定了由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支付的措施。为了更好地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宜将刑事处罚与行政监管措施相衔接,建议在草案上述规定中增加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情形;同时将它作为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责令欠薪者支付劳动报酬的后盾,将为劳动监察部门提供更加有力的工作方面的保证。”⑼现在看来,这种建议具有不少弊端:

“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规定,根据司法解释第4条,这里的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还包括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责令的形式是限期整改指令书、行政处理决定书等文书。这里的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从实践中看,应该是劳动行政监察部门。但问题是,政府其他部门是否包括公安机关、卫生监督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等等?如果它们也可以作出相应的文书“责令支付”劳动报酬,明显是违反了宪法和法律有关国家机关职权的规定。从刑法原理上来看,则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因为“政府有关部门”过于模糊,不够明确,使公民对于自己行为的预测可能性大为降低,不能有效保护法益。此外,按照刑法犯罪构成理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政府部门的作为或不作为:如果有关政府部门不作为或渎职,则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无从定罪,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则无从保障;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作为过度,则与劳动者存在合理经济纠纷的用人单位或雇主可能受到无辜的刑事追究;只有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恰到好处,才能起到既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保护用人单位或雇主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变相把定罪的司法权交给了国家行政机关,违反现代国家权力分立的原则。此外,如前所述,本类型行为构成犯罪的最低条件之一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数额较大,但是如果拒不支付的数额巨大,且造成严重后果,但政府至案发时尚未责令支付,怎么处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上的行为,致使政府作出责令支付的指令时,行为人已无支付能力,是否定罪——如果定罪,则是强人所难;如果不定罪,则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且显失公平;更为严重的是,责令之后是行为人需要立即支付,还是给其一个合理的支付时间?这个时间又有多长?一个月、半年、还是一年?劳动者如何据以养家糊口?所以,司法权不能依赖于行政权,否则会导致无所适从的结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从保护。

由于上述原因,加之什么是“政府有关部门”并不明晰,导致农民工讨薪依然艰难,孙晨亮之死就是不可避免了⑽。这也不能完全责怪政府不作为,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工现象铺天盖地,政府如果竭尽全力积极作为(排除权力寻租等),也是难以顾及全面的。况且,政府的作为是需要劳动者的申请甚至上访,才能发动起来,那个时候社会矛盾已经接近激化甚至本身就已经激化了。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责令支付”的时间也是个问题。正如学者研究指出的,对于获取劳动者报酬出现困难的案件,应尽可能通过劳动行政部门或者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如果经过行政部门解决和民事诉讼后,用人者拒不履行法定义务,方可动用刑法的手段。但是会出现进退两难的窘境:一方面是劳动行政或者劳动监察部门在劳动仲裁部门或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决之前,往往因为无法认定是否存在拖欠劳动报酬或者无法确定劳动报酬的数额而告知劳动者到法院,在这种情况下,“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构成要件便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是,如果认为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令支付应当是在劳动仲裁部门或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决、劳动者以生效裁决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后,政府有关部门依据生效的裁决向用人者责令支付,那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又存在立法冲突[10]。此外,如果用工单位或者雇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上访或者找关系,任何政府部门都可以责令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或雇主有合理理由不支付,或者准备到法院,是否也构成该罪?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又如何保护?不为疑问。这也是一个窘境。

“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立法动机,很可能是“将它作为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责令欠薪者支付劳动报酬的后盾,将为劳动监察部门提供更加有力的工作方面的保证。”但是有研究者指出,这很有可能引发劳动监察等部门“懒政”的现象,并使得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诉讼等机制进一步丧失效力。前期无有效监管,加之刑法处罚的低概率,即便有刑法处罚的威慑性,未必能有效遏制不良 企业主恶意欠薪的侥幸心理[11]。客观事实已经证明这种观点的准确性:“……农民工为了讨要千元工资,得办9种证明⑾,有的农民工为了讨要工资,最多的要跑政府部门20多次才能讨要工资。毫无疑问,政府职能部门这样的说辞,寒了广大农民工的心,折射了政府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和推诿扯皮的作风,很让人气愤。”⑿

综上所述,“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虚置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使得本罪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之实现大打折扣,建议将来立法时删除此规定。

(三)刑罚之完善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41条,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刑种与刑度(从低到高)为:罚金、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同为大陆法系的与我国刑法有“亲戚”关系的《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145条规定了拒绝支付工资、退休金、助学金、补助金和其他应付款项罪,其适用的刑种与刑度(从低到高)是: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5年以下)、罚金(数额为8万卢布以下、6个月以下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罚金(数额为10万卢布以上30万卢布以下、或者1年以上2年以下的工资或其他收入)、剥夺自由(2年以下)、剥夺自由(3年以上7年以下)⒀。比较而言,我国刑法对于本罪的罚金没有数额限制,可能导致罚金刑的不正确使用;缺少资格刑的规定。此外,同为刑法第276条的“破坏生产经营罪”规定的刑罚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与之对比,本罪没有规定我国唯一的非监禁刑“管制”。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对之宣布“禁制令”(即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这样一来,如果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并附加禁制令,则意味着剥夺了犯罪分子一定的资格,是一举两得的好刑种。所以,借鉴外国刑法的合理之处,同时照顾到我国刑事法治的实际情况,建议将来修改刑法时,对本罪的罚金加以明确限制,并增设管制刑。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新华网/local/2013—01/18/c_114413526.htm,2013—2—24访问。

⑵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理想化的设置与论证,具体可参见丁志岩着:《试论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的法治保障机制的完善》,载《河北法学》,2012年第11期,第120页以下。

⑶也有的理解为,所谓转移财产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指行为人采取赠与、抛弃、恶意低价转让等方式藏匿财产,以达到其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目的。一些自然人或者单位为了逃避支付劳动报酬,采取一些合法的方式来转移财产以达到逃避支付报酬的目的。所谓以逃匿的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指一些自然人或者单位有能力支付劳动报酬,但为了达到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目的,携款逃跑,逃避支付义务。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正案(八)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341页。

⑷根据该司法解释第3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这个数额幅度内,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⑸参见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94—496页;赵秉志:《关于〈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研讨意见》,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以下;以及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正案(八)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336页以下。

⑹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第39条规定:在刑法第276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276条之一:“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或者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情节恶劣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⑺梁根林教授提出了行为犯罪化的定量限制的三原则,即必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以及统一性原则,对于解决犯罪化有关定量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参见梁根林着:《论犯罪化及其限制》,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第59—60页。

⑻当然,如果将情节犯理解为广义的,可以包含数额犯,那无可厚非;但本罪是在狭义上理解情节犯的,即两者截然不同,存在互斥关系。

⑼凤凰财经/roll/20110224/3478930.shtml,2013年1月25日访问。

⑽该罪的刑法规定实施后,农民工讨薪依然艰难,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就是该罪立法败笔的明证。当然,极端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农民工法治意识淡薄,某些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处理问题简单等等——但我们不能苛求处于急需、危难、畏难之中的属于弱势群体的讨薪者!

⑾解雇书面证明、考勤卡、工资单明细复印件等,再填写一份劳动仲裁申请书,“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公司登记情况咨询卡”、“仲裁争议申请书”,

⑿东北新闻网.cn/system/2013/02/05/010224555.shtml,2013—02—05访问。

⒀《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145第1款规定:“拒绝支付工资、退休金、助学金、补助金和其他应付款项:(1)任何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机关或者组织的领导,出于自私贪婪或者其他的私人利益,拒绝支付工资、退休金、补助金和其他法律规定的应付款项超过2个月,判处被判刑人数额为8万卢布以下,或者6个月以下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的罚金,或者5年以下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者2年以下剥夺自由。(2)实施上述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判处被判刑人数额为10万卢布以上30万卢布以下,或者1年以上2年以下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的罚金;或者3年以上7年以下剥夺自由。”参见《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赵路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1]贾宇.犯罪故意类型新论[J].法律科学,2002,(3):52,53,55—57.

[2]陈兴良.口授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9,205—206.

[3]黎宏.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772.

[4]赵秉志,等.刑法修正案(八)理 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346,345,332.

[5]张勇.民生刑法的品格:兼评《刑法修正案(八)》[J].河北法学,2011,(6):73.

[6]屈学武.中国刑法上的罪量要素存废评析[J].政治与法律,2013,(1):88.

[7]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1.

[8]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912.

[9]赵秉志.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热点问题研讨[A].赵秉志.刑法论丛·24[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1,47.

[10]韩炳勋,李双庆.恶意欠薪犯罪在司法适用中的三个问题[EB/OL].京师刑事法治网,/criminal/Info/showpage.asp?pkID=30286,2012—12—28.

上一篇:队长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