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时间:2023-10-23 16:54:25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1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

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

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

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

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

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86

很多学生感到分析理解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很难准确把握,还有少部分学生遇到阅读更是步履艰难,不仅速度慢,而且效率很低,让他们无法从阅读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还可能造成对阅读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方法,把握整篇文章结构和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等方面多下工夫。对此,在这里笔者向大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消除心学生理障碍

许多学生在文章理解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分析学生现状,找出合适的阅读方法,探寻出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文章阅读都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心理,因而导致阅读速度十分缓慢,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也会有偏差,把握不了方向,不知如何入手。很多学生都有这种现象:看见稍长篇章结构的文章就觉得心里发慌,头脑开始混乱,导致阅读的效率降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应用较广,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交互抑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知者缓慢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心情紧张、内心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与这种担忧焦虑的情绪进行对抗来达到消除恐惧焦虑情绪的目的。根据这一科学的方法,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可以让他们在空闲的时间听听音乐舒缓心情,减少焦虑情绪的困扰。然后对学生进行想象脱敏训练,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行,最后就应该进行一定的阅读训练,由浅到深,由简到难,逐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技巧。

二、了解阅读教学要求

我们要摈弃单纯的把语文当做一门工具学科的观念,随着新大纲的推出和新教材的使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挖掘人文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阅读要求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十分突出。而要求主要体现在文章体裁结构、基本文体知识等方面。中学语文考察的文章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小小说等,因此,教师在平时要给学生灌输不同文体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及代表作用,说明文里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基础知识,争取绝大部分基础知识都能被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有目的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而阅读理解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兴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热情洋溢的微笑向大家传递正能量,以亲切和蔼的目光、恰如其分的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对阅读水平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而且经常受到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困扰,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过分重视细节,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就会导致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理解不够透彻,这样就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在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就很难抓住重点,导致正确率不高,得分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要引起重视,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四、指导掌握阅读答题技巧

在做阅读题时候,根据经验来说,首先要先看问题,明确文章目的。阅读文章之前应该先参照后面的试题,这样不仅可以明确在阅读的时候所要达到的要求和需要掌握的信息,还可以根据题目推测文章的主旨大意,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掌握答题方向,提高答题的效率。阅读速度也是答好阅读题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速度要尽量放快,视野尽量放宽,留心文段的结构和作用,格外注意带有议论和思想表达的语句,抓住主题,搜索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最好用笔勾划下来,便于在解题的时候查看,提高答题速率。注重速度,但也不能忽略整体理解,所以在阅读时一定要细读课文,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理解句子段落以及全篇的整体含义,一般来说,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等都是学生应该抓住的关键。理清思绪之后再解答问题,答题时要弄清楚文章的体裁、主旨和篇章结构,把握全文中心和线索,进行概括推理和归纳。答完题之后最好再复读一遍文章,验证答案,在分析答案的时候,一定要纵观全文,注意整体理解。

五、加强系统练习

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大量的实践,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这依赖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不断认识,并通过练习来掌握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进行系统练习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掌握类似文体的的特点和阅读技巧,以及相似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步骤,然后再应用到这一类文体的文章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提高阅读效率。而且,阅读一般采取把握整体结构、抓住具体特征、掌握中心思想的解题策略,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同一体裁的文章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和技能培养。在训练的时候,最好限定时间范围,进行限时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节奏,还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练习有效的获取信息,抓住文章主题,提高阅读能力。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3

典 型 例 题

例1(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

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例2(2012·江苏卷)《邮差先生》:

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错 答 列 举

例1典型错答:

(1)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一句运用拟人描写了岷江的古老;“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艰难。

(2) ①“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激起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语势;②“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都江堰的古老沧桑感;③引用《史记·河渠书》记载,突出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 通过对都江堰修建过程和作用的记叙,歌颂了在历史上为人民造福的人。

(4) 先写去参观都江堰看到的景物,再写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最后歌颂了修建和保护都江堰的人。

(5) 运用对比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的多种表现手法。

例2典型错答:

(1) ①写了邮差先生送信的故事;②写了一个老太太和他的口舌;③写一个小子和他开玩笑。

(2) 表现小城的贫穷落后,百姓生活艰难和愚昧。

(3) 本文以阳光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阳光的变化表现邮差先生的艰辛和心情的舒畅。

(4) 有利于刻画邮差先生的形象,突出小城生活的特点。

错因分析

例1:

(1) 看题不清,匆忙作答。题干提示“不以描写见长”,该同学只看到“描写”二字就匆匆作答,也许有心理紧张的因素,在考场上不能冷静看题。

(2) 概念混淆,张冠李戴。将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混为一谈,对写作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清。

(3) (4)答非所问,目中无题。题干问表达特色,这两位同学答为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

(5) 只贴标签,不作分析。提干要求具体分析,该同学答题时只是贴标签,概念化,缺少具体内容。

例2:

(1) 审题不清,能力错位。题干问“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该同学答为哪些故事情节。

(2)(3) 答非所问,目中无题。这两位同学答为文章主旨和线索的作用,与提干要求毫不相干。

(4) 要点遗漏,表述不全。未能概括出邮差先生怎样的形象和小城怎样的特点,遗漏了对文本风格的阐述。

正确答案

例1: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例2: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例题分析

例1当年全省均分只有027分,得分率为45%,实在低得令人寒心,都是由于审题不清,导致失分严重。命题者已提示“不以描写见长”,描写属于表达方式,意思就是暗示同学们要从与“描写”同一维度的表达方式角度答题,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题干已排除“描写”,而赏读全文,记叙性的文字很少,没有说明,那必然是“议论抒情相结合”了。另,本文是以都江堰为写作对象的文化散文,其目的是讽喻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实写都江堰的修建,主旨是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在表达技巧上运用了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手段,应掌握类文化散文这些常用表达手段。

例2全省均分为179分,得分率298%,也属于低分。此题命题者提示本文没有太强的故事情节,叙述舒缓,对表达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审读题干,首先明确答题的指向——小说的内容;其次,调动头脑中的知识架构,考虑小说的内容包含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等;最后思考人物具有怎样的特征,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同学们如果能从这些角度思考答题,也就减少了失分的风险。矫 正 方 案

一、 精思题干信息,明确答题角度。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审题,就是要精细思考题干相关信息,把握题目要求,准确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范围,选准答题的切入点。因为,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解题思路和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阅读题目,确定好思考角度。同学们头脑中一定要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如例1,题目问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并要求具体说明,也就是在指出特色后,还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大多数同学审题不仔细,忽略了题目中“不以描写见长”这一提示,因而也就不能明确题目的答题角度,不知道与“描写”并行的是“抒情”和“议论”,也就更不知道“抒情”的下面还有分支,如“托物言志”等,最后只能是凭着感觉做题,焉能不“离题万里”?

二、 整合归纳要点,规范答题训练。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材料多为散文、小说,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依据题干要求,进行适当归纳并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如例1答案中的“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喻今”等概念性的词语,就必须要从文本的特色中概括出来,并能做到分点答题,将答案清清楚楚地呈现在阅卷者面前,借此给阅卷者留下良好的第一感官印象。

三、 建构知识体系,掌握答题技巧。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考查主要为五类:含义题、概括题、作用题、赏析题和探究题,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重要语句的含意、分析作品的结构、欣赏作品的形象和表达特色、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取向和作品的深刻意蕴。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对语文的知识点有完整的架构体系,如句子、段落在文始、文中、文末的各自作用,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重要的记叙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以及主要文体的要素。对于这些知识体系,考生都必须了然于心,方能灵活运用,准确答题。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4

一、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选择什么材料教会学生进行阅读呢?

1.在日常教学中,语文阅读材料的首选是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就是例子”,在七到九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以六册语文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也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而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充分利用教材,让教材发挥作用,学会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阅读,学会各种读书的方法、品味词语的方法、赏析的方法、修辞、语法、文体知识等。

2.在复习时,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以下特点:

(1)选择文质兼美的材料。材料要语言优美,思想健康,能够给学生以情感陶冶、思想启迪。

(2)选择篇幅适宜的材料。材料篇幅的长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质量。太短,没东西考;太长,没时间读。一般地说,要保证学生能够默读三遍,还有思考的时间,答题质量就高。学生默读速度为每分钟300字左右,材料最好在1000字左右,学生默读三遍10分钟左右。

(3)选择训练点针对性强的材料。这是选择材料的最关键的指标,文章再好,训练点针对性不强也不行。

(4)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选择阅读材料要有代表性即选择适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巧训练的材料。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写景的文章,说明文中的科普说明文、议论文等。

例如,初一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我选择了以下十篇文章:

《命运的驱使》2011海淀一模――写人的心路历程(会概括)、写法(对比)

《和总理的两次相遇》2011东城一模――叙事的文章(副词的作用“第二次和总理的相遇更加神奇”)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写人性格品质:欲扬先抑“凶”是“尽责”;多才、教学水平高。

《修髯飘飘》汪曾祺――写人的多个角度和侧面:学者、民主战士

《天上的那件事》2011丰台一模――写事的多个角度和侧面

《无边的回忆》席慕蓉――借助载体写自己的情感(鞋――外婆)

《母亲石》梁衡――借助载体写自己的情感(故事传说的母亲――自己的母亲――朋友的母亲――全天下的母亲)

《知识分子》吴念真――写别人(对自己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的品格,没名字,代表性)

《卖白菜》莫言――写自己和母亲卖白菜的事,多角度理解主旨。

《封存时间》明前茶――借事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

十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巧训练的材料。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评讲;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84-01

在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和讲解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熟悉的词汇对文章的大意进行推理,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上的联系,通过疏通文意找到文章的主题,从而推断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并能在拿到文章之后快速地判断文章的体裁分类。教师在阅读理解的评讲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传授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领悟文本深刻含义的能力。

一、评讲前的准备工作

(1)阅读理解文章。要求教师首先要针对阅读理解的文章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文章的特点、题材、类型、考查的知识点等。目前英语阅读理解文章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涉及到的体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等,文章涉猎的内容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科学、人物事迹等。教师需要在课外时间里阅读大量的书籍,才能对阅读理解中的知识加以延伸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对学生的要求。要想在课堂上达到很好的讲评效果,应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先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大体掌握文章的含义,找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在教师讲评的时候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判断学生失分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侧重讲解学生不擅长的知识,并鼓励他们通过相互交流合作的方式找到题目的答案。

二、阅读理解题解答方法指导

(1)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文章的体裁进行准确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从而快速找到解题方法。例如,文章体裁是记叙文,文章主要内容是以记人、叙事为主,常见的有新闻报道、回忆录、传记、故事、游记等,教师就需要对文章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梳理,构建整个文章框架,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文章框架,通过对文章细节分析,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表达的深刻含义。

(2)猜测词义的方法。在阅读理解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生僻单词,在不查阅英语词典的情况下,学生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单词含义。一般情况下,可使用定义法、语境法、对比法等对词汇意思进行分析。1)定义法。即根据前文或后文的意思,推测句型中的关键词,通过解释性的语言猜测生僻单词的含义。例如:The giant panda is a mammal,the colour is black and white alternate,with a round face and big black rim of the eye and chubby body,is our national treasure.解析:从后文语句解释“毛色为黑白交替,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和胖嘟嘟的身体,是我们的国宝”可知“panda”是“熊猫”的意思。2)语境法。即根据句型中描述的场景或人物情感的变化,推测审批单词在文章运用的含义。例如:When he learned that he was cheating,the mood very frustrated,feel very painful,regardless of the image of a man, so he began to sob. 解析:例句中的意思是“当他得知自己受到欺骗,心情很失落,感到很痛苦,于是他不顾男人的形象,开始抽噎”可知“sob”是“抽噎”的意思。3)对比法。对比标点符号隔开的上下段的含义,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从而推断该词是起到承接、转折还是因果的作用。例如:Father is research in the criminals' methods,but mom said it's time for a soap opera,dad always gentleman will remote control to mom at ordinary times,to our surprise, he didn't.解析:整句话的意思是“爸爸正在研究电视剧中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但是妈妈说肥皂剧的时间到了,平时爸爸都会绅士地将遥控器让给妈妈,出乎意料,他没有”,可知“to our surprise”是“出乎意料”的意思。

(3)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不少学生对于文章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下可将文章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另一部分是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一般是有段首、正文、段尾三大部分组成,段首主要是引出主题,正文部分是文章中心阐述部分,段尾是总结性、拓展性的语言。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通常是由转折、对比、承接、因果、递进等关系构成,在不少文章中能够找到明显连接的词汇,如also、first、in addition、but等。

(4)注重课外巩固练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课外巩固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这样,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三、结束语

阅读理解在试卷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阅读理解评讲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理解讲评活动中,促进学生对文章语言知识、整体框架、解题技巧、国内外文化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形成高效阅读理解解题模式。

参考文献:

[1]周薇.初三英语试卷讲评课的实践与思考[J].英语教师,2016(07).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6

我们知道,在语文的各种考试中,现代文阅读也是必考试的题型之一,在做这方面的题型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技巧呢?其实方法很简单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考试语文技巧现代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怎样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种类:按内容分(一)人物描写(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按描写方式分(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侧面烘托(间接描写)

16.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1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18.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1)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9.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0.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1.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2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2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词(如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4.一句话中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原文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想一致,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2)该词与上文……相对应。(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如“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等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通过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6)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㈢、论证(怎样证明)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4)、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5)、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

(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

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体会文章表达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等)。

二、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理解。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对+对象+特性的认识。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

(一)归纳段意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归纳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7

此外,教师还应在文体思路方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文章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

高中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多样,体裁各异。从文学角度来分,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但从写作方式上来看,一般都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记叙文包括传记、故事、传奇和游记等。说明文中涉及了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医疗救护和饮食文化等主题。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近年英语高考中必考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考查在高考阅读的考查中所涉及的题目一般属于较容易的事实细节型题目,兼有推理判断型试题,写作意图型试题,主旨大意型试题以及猜测词义型试题的考查。记叙文又可分为传记类和故事类。

1、传记类:传记类文章在高中英语课本中有十几篇。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年代或时间这一主线来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高二下册第74课阅读文《马丁・路德・金》一课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与马丁・路德・金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年代。按照这个线索学生便能很快找到相关的事件。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还可以减轻他们复述课文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年代和发生的事件复述课文),而且还能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2、故事类:小说和故事文章情节性较强。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就能使他们很容易地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是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果或功用等进行介绍、解释或阐述的文章。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定义法、解释法、比较法、比喻法、数学法、图表法、引用法和举例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说明文按照数字、解释和举例等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数字说明文:用数字说明事物容易给人留下具体和深刻的印象,让人读后一目了然。指导学生阅读数字说明类文章时,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也可以先就这些数字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答案。

2、解释说明文:解释说明文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功用等。因此,教师应先向学生提出诸如“是什么”,“怎么样”等一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快速抓住文章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寻找答案。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阅读,它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举例说明文:举例说明文是通过实例说明问题的文章。教授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举出这个实例,通过实例作者欲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积极思考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4、分类说明文:分类说明文是通过列举某一事物或其特征的不同类别来说明这一事物总体的特征的文章。教授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所述事物的各个类别及其特征,启发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别特征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所述事物的总体特征。高中英语教材中此类文章不多,例如高二第82课《音乐》和《世界音乐》等均属分类说明文。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篇8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从提高应用能力角度出发,从情感因素、思想认识、能力提高、词汇积累、时间速度、体裁结构等方面阐述了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英语;阅读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对高职院校英语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从目前形势来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从教学实际来看,朗读、精读、课内阅读总是受到重视,而且通过课文教学就可以基本实现教学要求,而泛读、课外阅读则是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重要性,不积极配合。但是,阅读能力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过级的重要得分点,也便于其日常应用。在此,笔者提出有关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情感因素,培养学生阅读的信心和毅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备条件,而这又是高职生的弱项。一看到大篇幅的文章就没有信心和耐心,碰到生词或复杂句式便方寸大乱,不能顺畅进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选材方面,要尽量先用生动有趣、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力求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对于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东西,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就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文中较难的新词、句子介绍给学生,为他们排除阅读障碍,但这个引导和帮助必须简洁、留有余地,不是对文章的概述,这样才能既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不至于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到困难太多而望文生畏。

2.在训练方式方面,要力求多种多样,避免因形式僵化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及时接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阅读时的心态,以便及时调整训练策略。

4.培养学生进行大阅读量、长时间阅读的信心和毅力。许多学生习惯于5-8分钟的单篇阅读理解,而当面对的词数高达2000左右时,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没有信心和缺乏毅力。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在35分钟内阅读相当的材料,以克服这种毛病。

二、从思想入手,阐明阅读的重要性

1.终身不断地阅读。专家普遍认为,要掌握一门外语,仅依靠精读是不行的,阅读量一定要达到相当的程度。因为要学好英语,精读与平时阅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可以提高精读时所学词汇的重复率,可以增加词汇量,可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习俗等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一种语言能力。这是精读不能形成的。

2.了解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命题趋势,把握得分突破点。PRETCO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英文简称。从近几年来的PRETCO英语试题分值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阅读理解试题在PRETCO中占有很大比重,分值上约占总分的1/3。英语考试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PRETCO的命题趋势,有助于学生认清阅读的必要性。

3.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日常应用。要在课上及课下不断地灌输,以让学生清楚阅读能力上去了,不仅能够方便日常使用,还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从以上三方面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能够使其变被动为主动,从强迫阅读转为自觉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改进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从教学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使用统一的阅读材料。每次上课,在指定的时限范围内让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然后解决有关问题。

2.养成“phrase reading”即意群阅读的习惯。不良的阅读习惯往往是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的主要障碍之一,如逢生词必查、出声朗读和逐词读。一方面,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phrase reading”的习惯,使学生知道阅读理解的基本单位应是“意群”,而不是“单词”,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阅读速度。

3.处理好阅读的顺序问题。一般的阅读顺序有两种:(1)P-Q-P(P=passage,Q=question)。这种顺序是先看文章,再看题目,最后再通过查阅文章来解答问题。这是学生比较常用的一种阅读顺序。这种skim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但是速度慢,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预测文章的内容,缺乏主观能动性。(2)Q-P-Q。这种顺序是先看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最后解决问题。这种scan阅读方式,针对性强,节省答题时间,可以用来解答事实性和细节性的问题,但是解答主旨性和推断性问题的效果不明显。选择哪种阅读方式,要因人而异,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要告诉学生,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阅读比漫无目的地阅读效果要好很多。

4.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起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目录中任选阅读材料。等学生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也可以由学生自选泛读材料。对于学生来说,最有兴趣的读物莫过于那些能提供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材料。越能满足求知欲的读物就越有趣味性。

5.阅读的测试应与精读考试分开。阅读测试应是能力测试,试题阅读量应该大,题型应是阅读理解题,重在测试阅读速度和理解正确率。

四、抓好词汇关,为提高阅读能力扫清障碍

有关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具有相当的词汇量,才能从词汇辨认等基本技巧提高到对抽象概念形成等高级技巧的掌握上,才能利用背景知识和必要的上下文线索来实现意义构建。

词汇量如此重要,而这恰恰是让高职类学生头痛的一大难题,不愿意背单词或是前边背了后面忘。那么,怎样抓好词汇量呢?

1.重视词汇教学的方法。往往好的教学方法,会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例如:实物法、图片法等。

2.运用循环式方法复习。每个单元都检查,然后期中进行一次小循环检查,期末进行一次大循环检查。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循环复习,加深记忆。

3.教给学生简要的构词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使用有限的词汇转化为无限的生成单词的能力,这是词汇扩展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五、合理分配时间,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阅读,达到较高的理解速度,是进行阅读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

1.解决好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之间的矛盾。起初,可降低阅读的要求,追求较高的理解准确度,适当穿插一些词汇知识、语法结构的讲解。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再提高读速的要求,最后再同时要求读速和理解准确度。

2.培养学生处理文章、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1)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可以帮助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基调。(2)文章中出现的and、for、example等,则表示前后内容相似。(3)文章中出现but、yet、however和情态动词must、should以及although等,表示其后所述内容与前文相反或暗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六、根据不同文体,掌握阅读技巧

在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文章体裁多样化,主要有三大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1.记叙文。单纯的记叙文比较简单易懂,试题中一般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出现为多。主题句一般在最后一段。这类文章的结构模式为:(1)用一般概括性的话语引入要叙述的经历(主题)。(2)叙述先前的经历及其感悟或发现。(3)叙述接下来的经历及其感悟或发现。(4)做出结论。了解了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解答文章后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一般来说,这类文章后面的试题多是和文章内容先后顺序一致的细节理解题、细节判断题和细节归纳题。

2.说明文。说明文以提出问题或观点为开头,得出结论为结尾,中间部分从多方面加以说明和阐述,其语篇模式较为固定和整齐。每段的第一句往往是主题句,其他句子都具体说明或补充这一句。当然,主题句并不总在段落的开头,也可能在段落的结尾。

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或以一个事例引出问题)――发现直接原因――分析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或找到出路。

科技性说明文内容艰深难懂,语言不好理解,是高职类学生的一大难题。其实,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类试题往往较容易作答,一般可从原文找到答案,属于细节题。此类文章试题一般不会出现推断题。

3.议论文。议论文一般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立论、反驳与论证、结论。其中反驳与论证所占比重较大,是文章的中心部分,但重点是在第一和第三部分的立论和结论。它最能说明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也是阅读理解测试的重点。议论文的基本模式是主张――反主张模式。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或某些人认可的观点,然后进行澄清,说明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或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议论文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题型是作者观点态度题、文章主旨题以及推理判断题。只要了解了文章结构的特点,回答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就可以在段落内找到。

通过对这三种体裁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在高职院校英语考试阅读理解中无论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遵循着“三段论”的模式:提出话题(观点或事例)――用事例分析原因(或批驳观点)――得出结论。熟悉了阅读材料的各种体裁的特点,有助于考生对阅读内容的快速理解和正确答案的选择,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更加自觉地关注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分清观点和事例,提高阅读速度并能准确定位和快速答题。

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文字材料,这些材料应该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只要是高职生感兴趣的和需要了解的、应该了解的,都应尽量包括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了解了世界,同时也巩固了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结构,从而有利于其它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秦荻辉.科技英语阅读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1993.

[2] 张顺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应试技巧[M].上海:上海翻

上一篇:停电以后范文 下一篇:伦敦书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