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四要素范文

时间:2023-09-21 15:56:08

记叙文四要素

记叙文四要素篇1

一、记叙文时间表达的技巧

时间的记叙,不要呆板,要灵活,有同学写“有一天”或“有一个星期天”来交代时间,显得老套,可以换种说法。“那是绿意盎然的三月”或者“火红火红的暑期来了”,带有景色描写的时间显得很有灵气。再如:“饱含露珠的树叶格外精神”,读者一看,写清晨的;“袅袅的炊烟从农家的屋顶升起”,写傍晚的。景物,色彩,时间,结合起来写,这样交代时间会让人记忆深刻。

二、记叙文地点表达的技巧

地点的交代也要有适当的描写,即环境描写,“在家里”可以加以描写,“我的家里很干净,窗明几净,碗筷放得很有条理,每天它们劳动后都被勤劳的妈妈安排在自己的地方休息,不会坐错地方”。“在学校”也不能就几个字打发了,“我们的校园像是花园,有高大的绿荫树,有四季常绿的冬青树,操场是橡胶跑道,教学大楼就坐落在花园中央。整个学校看不到一张废纸,垃圾筒坚守岗位”。因为下面要发生的人和事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那么地点有必要写详细,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记叙文人物描写的技巧

人物描写一般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包括人的服饰、容貌、神情等,可以写静态的,也可以写动态的。有这样一些技巧:简笔勾勒特征,“年轻的英语老师很爱笑,一笑两个酒窝,笑起来马尾辫还两边晃动”。修辞手法的运用,“英语老师的脸圆圆的,像微红的苹果”。肖像描写不是要把人的所有部位都写到,要抓住人物特征来写,写出人物最传神的地方,即“画眼睛”,“画眼睛”是人物肖像的关键。

语言描写要注意个性化,要人如其言,一听就知道是某人,切忌空泛化。鲁迅写小学时的私塾老师,看到学生调皮就大声道“读书!”简单两个字就写出了私塾老师的语言特征。孔乙己的“之乎者也”,写出读书人的破落像,写农民你就不能这样写,写老师你也不能这样写。“‘知识改变命运。’语文老师常在班上讲。”

动作描写要抓住典型动作,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鲁提辖拳打郑关西”,写出了种种打法,生动传神。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典型,“语文老师上课讲到精彩处,声音陡然高了,拿粉笔的右手在空中一挥,仿佛书中的事就在这一刻发生了。”“数学老师不同,讲到重点处,故意拖长声音,好像往我们脑袋里装东西。”“英语老师讲到重点处,叫我们连续读五遍。”

心理描写要写出人物内心的波澜和矛盾之处。人的情绪有喜怒哀惧,人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可以有直接描写,“今天,试卷发下来了,我傻眼了,我感觉这次卷子难,考得不好,可是红色的‘47’让我怎么也无法相信,我还答应爸爸说要考八十分以上的。我的眼前又出现爸爸叹气的神情,我该怎么办呢?”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加以展示,同样是夏天,当学生被老师批评后,“烦躁的知了不停地叫,仿佛嘲笑我为什么考这么少”;如果学生考好了,“在放学的路上,知了在不停地歌唱,我轻声哼着周杰伦的《双节棍》‘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还可以内心独白,就是把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直接写出来。如:“上帝啊,保佑我吧,千万要及格啊,我再也不偷偷玩游戏了,我再也不抄作业了,也不长时间看电视了。不及格的话,同桌瞧不起我,老师会找我,爸妈还会教训我。”

四、记叙文记事表达的技巧

记事要有条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要记叙清楚,读者才会感同身受。在写事情之前要把整个事情在头脑中梳理一遍,分几段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可以有顺叙、插叙、倒叙。

先说顺叙,事情怎么开始的,经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富有条理。通常是以时间的发展来写的,要写的有文采,不然就会平淡无奇。写事离不开人,这时就要运用描写来记叙。如:有一学生写《钱包》,“我”的钱包被“我”透支了,恰好在汽车上捡到钱包,纠结后最后归还钱包,结局受到老师、妈妈表扬。学生写得很生动,这样的材料本身就感人,用顺叙比较好。

再说插叙,插叙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以前的事情片段。《逃学》,考试考砸了,所以逃学了,逃学过程中插入片段,以前考砸被老师批评,被爸妈教训;在逃学中,经历苦难,再插入片段,以前病了,爸妈疼爱,老师关心,几经考虑,回校回家承认错误。最后得到老师和爸妈的谅解。由于插叙了几个片段,使文章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最后谈谈倒叙,倒叙是先把结果写出来,再记叙源头、经过。用倒叙的方法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交代要清楚。如:“我仿佛又回到四年级那段难忘的生活。”

记叙文四要素篇2

1主题是一种"观念",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产物。

2主题实际上是一种思想认识,正确的主题只能从实践中来。

3源于生活实践的具体材料包括反映自身体验的和他人间接经验的两大部分。

4机关应用文体在动笔之前接受的领导"授意",这种现象并不违背材料先行的原则,原因有二:一是采用文体的写作是一个群体活动过程,领导者的"授意"常常在自己或他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二是领导者的授意之"意"并不总是文章的主题。七、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基本职能,其特点有四:

1全面真实,没有虚构。

2要素全面,选材典型。

3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4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八、记叙文的一般结构模式

1开头--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发端。

2主体--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发展。

3结尾--事件或行为、情感的结果与启迪。九、记叙文件写作要求

1要体现记叙文的特点。即在全面真实,要素全面、选材典型以及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运用方面抓住特色。

2尊重记叙文体系内各具体文体的写作规律,注意发挥其各自特色,不可强求一律。十、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体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确定某种观点的正确与谬误,肯定或否定某种主张。其特点有六:

1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观点。

2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说明、叙述。

3内容重在说理,坚持摆事实,以理服人。

4其构成要素包话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三个方面。

5逻辑性强。

6语言准确周严,简炼犀利。

一、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

1开头--引论。

2主体--本论。

3结尾--结论。

二、议论写作要求

1论点必须正确、鲜明、集中;论据必须真实、有说服力,容易引起关注;论证须得法。

2结构要完整、明晰;要有头有尾、前后呼应;有条理、讲究过渡配合。

3要有激情,给人以强烈染力。

4语言准确、严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5遵循议论中各类具体文体的特殊写作规律。

三、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样式。其特点有四:

1解说性强。

2具有知识性、信息性。

3客观性强。

4语言重通俗、简明、平实。

四、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

1开头--概说。

2主体--分说。

3结尾--总说。

五、说明文写作要求

1内容要准确、正确,态度要客观。

2抓住本质特征,突出重点。

3条理要清楚。

4文字简洁明了

记叙文四要素篇3

一、文言文阅读

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基本限定在课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学生复习的压力,教师只要把文章理解分析透彻,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

(一)解读要领

1 注意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目标定位于“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上面。文言知识是无法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分析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内容和精当的文章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3 强调诵读背诵与品尝领悟。诵读的作用就是在诵读感知语言的优美与动听中去感知语境,去揣摩和体味意境。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

(二)具体操作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地说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读读、背背。教学中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 理解文中主要文言实词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3 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 理解文言句式,即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四大句式的用法,更好地理解文言课文。

5 理解、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 能理解、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7 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一)总体把握

1 词语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常抓不懈。

2 文意的把握,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并加以概括。

3 信息的筛选,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提炼有用信息。

4 内容的探究,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5 写法的揣摩,通过写法的揣摩,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

6 分析比较,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及特色。

7 综合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8 能力开放,在以上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理解的能力,最后达成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具体要求

阅读简单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简而言之,即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它的文体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等。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说明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章所说明的知识内容,明确所要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上的独特创造;第二,本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文章在提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后,先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与形式上的特点,接着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发展;第三,阐述赵州桥设计与施工上的四个特点,这是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结构与形式上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2 要明确而具体地解读文章说明事物的规律。说明文说明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抓住事物特征,安排说明顺序,使用准确的词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析解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规律应着眼这四个方面。

(1)揭示文章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说明的核心,全文的说明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说明的顺序、语言、方法都是受说明事物特征的需要制约的。对事物的特征揭示的准确与否,往往会影响对文章整体分析的质量。因此,抓准事物特征,是分析说明文最紧要的一步。一般来说,说明文彰显所要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规律是:其一,通过文题显示,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的“雄伟”二字;其二,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某些语句显示,如《晋祠》开头部分的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第三,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逐步显示,如《中国石拱桥》的一二自然段就有“早”、“优美”、“坚固”等;第四,在说明过程中,分段显示,如《食物从何处来》中的“自养与异养”特征,便是分段提出的。

(2)搞清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

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时,总是要安排一定的说明顺序,有层次的分条缕析,以求清晰地说明对象。一般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空间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逻辑顺序,如《中国石拱桥》等。

(3)阐明文章说明事物的语言特征。

准确、周密、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征。这种语言的共性,需要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的分析来揭示。

(4)分析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

恰当的说明方法,往往可以帮助作者把复杂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说明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解读说明文,就应揭示其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分类别等。

3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说明文,确定不同的分析侧重点。

阐述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揭示文章所阐述的事物原理、点出内在含义;记述性说明文,应侧重于记述、说明的核心部分;介绍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所介绍事物形态与本质;文艺性说明文,应侧重于对主要说明部分的文艺笔调的分析来揭示所说明事物的知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议论的针对性;思想内容的说理性:结构语言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与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从正面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立论: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驳论: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鲜明、准确的逻辑性。

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议论文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要弄清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搜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的信息。

2 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体系,即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三者组合的过程就形成了议论文的论证体系。所以解读议论文要从三要素着眼。

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文章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先列举事实,再提出中心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要找出文章用以证明论点的理论与事实根据。议论文的论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一类是事实论据。

要分析文章是怎样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从论证方式

看,有立论与驳论。从论证方法看,立论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驳论主要有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归谬法等。除了上述几种论证方法外,还有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这些常用于立论这一方式。

3 要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总的来说,议论文的逻辑内容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反映在逻辑结构上,便是引论、本论、结论三段式结构。具体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总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横式结构。

4 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解读,关键是分析其语言的逻辑性。那么如何分析呢?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要抓住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要抓住语言的鲜明性分析;要抓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逻辑关联的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泛指记人、叙事、描写景物的文章。记叙就是用书面语言记录,它包括叙述和描写两种基本方式。

记叙文的特点是:

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种类: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解读要领:根据上述记叙文的特点,其课文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记叙文的要素解读;抓记叙文的结构解读;根据记叙文的类型,明确解读重点;把握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进行解读;把握记叙文的照应解读。这里重点说一下根据记叙文的类型解读。

1 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人物是记叙的中心,那么解读重点就应放在人物上,具体地说,应该围绕人物展开解读活动。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分析人物的活动;分析人物外貌与心理;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2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事件是文章的中心要素。也是解读的核心。具体地说围绕事件,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要抓住线索,梳理事件进程;要抓住事件进程中的典型事件;要抓住作者的议论与抒情。

3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多属游记一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景物展现的层次方位;分析写景的主要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景物的不同特色;把握写景是我一生中宝贵经验。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人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我的故事。父母对子女的爱开始变得扭曲,家庭“纲常”尽失。甚至父子关系发生严重错位。“老子”变成“小子”;“小子”变成“太上皇”。弄得一家几代人团团转,唯恐侍奉不周,怪罪下来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常常是唯命是从。孩子吃得不知吃啥,穿戴的牌子不能杂。让我学习就得满足要求:上学带手机,课下玩电脑,给点儿压力我就跑,弄得家长不知咋办才好。于是便常常听说某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都源于那份糊涂的爱――溺爱酿成“大害”,为人父母只能摇头苦笑,望子兴叹了。

如此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老师总是唯恐学生做不了,想把一切为他们做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讲得多。练得少;写得多,动手少;课内多。课外少;定式多,创新少。结果“糊涂的爱”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因此使教育变得被动而缺少生机。长此以往,这可是民族的大悲剧呀!

好心的人们,我们要当心啊:糊涂的爱后患无穷。真爱有度。切不可再犯好心错误。

(二)作文的批改与讲评

作文的批改是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效,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及多批少改,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畏惧作文。

2 批改的内容方面:对于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看标题拟的好不好,与内容是否有关。其次,要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具体、真实、可信。第三,结构安排好不好。第四,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第五,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错别字,词语标点运用是否准确。

3,批改的方式方法:批改方式有精批细改、学生互批互改、抽样批、示范批、当面批等。批改的方法有眉批、总批和增、删、调、换等。

4 作文的批语。批语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又是教师水平如何的体现,同时也可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

记叙文四要素篇4

笔者在自己所教班级内实验、摸索,通过写日记、仿写、改写等形式的尝试,发现“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方法,但比较零散;“仿写”可解决学生不知如何下笔的问题,却会流于依样画葫芦,缺乏变通力;若能指导学生在保持原文的主题思想下,将原文的形式、内容作不同的变化,进行“改写作文”,则不只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法可循,亦可以推陈出新,增进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笔者以为,改写是小学生作文启蒙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该成为一个阶段的主流形式。现就作文改写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改写乃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或内容的写作训练方式,也就是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按照特定的要求(改变文体、人物、情节……),对原文的某些要素作改换,并重新创作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作文”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改变人物:就是改变主角,绘本《三只小猪的故事》一书,就是把《三只小猪》的主角由猪小弟改成大野狼。

(二)改变情节:改变故事的关键点,例如《小红帽》的故事,若猎人没有出现,奶奶和小红帽要如何从大野狼的肚子中想办法逃出去呢?

(三)改变主题:改变主题思想,例如把《丑小鸭》改成《美小鸭》。

(四)改变体裁:文体的变换,例如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把故事改写成剧本等。

(五)改变结构:叙述次序的改变,如顺叙法改倒叙法。

(六)改变人称:一 、二 、三人称的变换,改变叙述的角度。

(七)改变语言:常见的有韵文改散文、古文改白话文,例如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改写成白话文。

以下,笔者以“改变体裁”的方式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改写作文教学,让学生将诗歌《小蜗牛》改写成记叙文。

小蜗牛

我驮着我的小房子走路,/我驮着我的小房子爬树,/慢慢地,慢慢地,不急也不慌。/我驮着我的小房子旅行,到处去拜访,/拜访那照耀花朵和小草们的太阳。/我要问问他:为什么他不来照一照,/我住的那样又湿又脏的小地方?

一、教学主题

改写作文——将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二、教学目标

(一)培养分析、联想、想象的能力及语文表达能力。

(二)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将诗歌的内容转换成具体的场景。

(三)能把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点,改写不同的文体。

(四)能保持原诗的主题思想,将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五)能发挥想象力,尝试创作,并欣赏自己及别人的作品。

三、教学流程

教师播放介绍蜗牛生态的影片,让学生了解蜗牛的习性,并根据影片内容设计问题,待学生观赏后进行有奖征答。

1.让学生阅读《小蜗牛》一诗,并进行内容的探究,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容。也可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诗歌之美并加深印象。

2.收集大纸箱让学生轮流背着,模仿蜗牛并想象诗中蜗牛的感觉,若时间允许,在学生背着纸箱的途中,可另外安排学生扮演花朵、小草和太阳进行角色扮演。

3.教师展示几篇诗歌及记叙文,引导学生讨论文体的特色,归纳出诗歌是用含蓄、简洁的文字表意;记叙文则是对人、事、时、地、物的记述、描写。

4.教师展示一些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例子。

5.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歌中的蜗牛,发挥创意依据诗歌内容写出这只蜗牛的故事,就能轻易的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了。

6.完成后请学生分组观摩、发表。

四、学生作品范例:

我是一只可爱的小蜗牛,住在一间硬壳做的房子里。这间房子从来没有阳光照耀,所以显得又湿又暗。因为我的房子实在太小了,我挤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每次当我出门散步或找东西吃时,都得背着我的房子慢慢地爬。有时,我想跟树上的鸟儿们聊聊天,也得背着房子慢慢地爬上树呢!我很喜欢到处去旅行,喜欢四处拜访小花和小草们,当我看到阳光每天都温暖地照耀在小花和小草们的身上,我就好羡慕他们呀!于是我四处向花草们打听,想知道太阳先生的家在哪里。希望有一天,我能见到太阳先生,当面问问他:“为什么不把阳光照进我的小房子里?”我希望太阳先生能用温暖的阳光照照我的房子,让我的房子不再又湿又暗。

记叙文四要素篇5

关键词:介词“从” 视点 框式结构 框式介词

一、引言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或语篇语段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或看到这样一种结构:“从某种角度而言”“从某个意义上讲”“从某个方面来看”等等。可以把它们统称为“从+某X+准助词”结构。

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已对“从+某X+准助词”及其内部成分做了一个基本的界定(肖辛格,2013a),认为它是一种由框式介词“从”领起的框式结构,在句法上往往充当独立成分,语用上一般是为了引起话题、提出观点等。肖辛格(2013b)认为,“从+某X+准助词”时常作为一种独立成分出现在话语交际或语篇语段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类似于话语标记。本文将针对其语用功能的实现方式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般认为,“把话语标记语从其所依附的话语中去掉并不影响该话语的语法正确性也不影响其命题内容,但却影响其语用得体性和社会层面上的人际适应关系。”(王颖,2003)作为一种标记性的成分,“从+某X+准助词”结构意义相对较为虚化,在句中一般只充当独立成分,但同样能够发挥一定语用功能,即往往能起到停顿,引起观点、看法,增强话语的条理性的作用。那么,该结构在语段中的语用功能究竟是如何得到实现的呢?笔者认为,其语用功能的实现依赖其隐性的视点效应。

二、视点及其元素

“视点”本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人们在认识事物或描述事物时,往往会立足于一个特定的观察基点,这个观察基点就是视点。在语言学中,“视点”一般指叙述者在发表一种观点或叙述一件事实时所处的位置、立场及所持的观念、态度等。如:

(1)a.明天小李要来武汉。

b.明天小李要去武汉。

在例(1)中,“去”和“来”的使用可以体现出叙述主体所处“视点”的不同。若从空间角度对“去”和“来”进行考察,当叙述主体所处位置与其所叙述的目的处所不同时,一般会用“去”;而当叙述主体正处于其所叙述的处所时,往往才会使用“来”。因而,“到武汉来”和“到武汉去”,前者叙述主体身处武汉,后者叙述主体则并不在武汉。

熊沐清(2001)对语篇问题进行论述时指出,“视点是制约语篇深层结构(即语义)的一种图式(schema),反映人们看待对象世界的角度和态度,支配着对象的选择与组合,从而又影响语篇表层结构(即形式句法)的组织”。熊沐清将“视点”分为四类:时空视点、观念视点、叙述视点、知觉视点,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任何句及句以上的语言单位都同时蕴涵着上述四种视点,缺一不可,而这四种视点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我们认为,“视点”的上述分类更宜被称作视点所包含的四种元素:时空元素、观念元素、叙述元素和知觉元素。

随着叙述的展开,语篇的视点可能发生变换。比如描述甲、乙两人对同一事物持完全相反的意见时,可以先站在甲的位置进行叙述,然后从乙的角度展开叙述;或者站在甲的角度进行叙述时突然转换一下视点,从乙的角度叙述一两句后再转回甲的视点。但就一个叙述主体在对一种事物进行叙述的当时(如站在甲的角度叙述的那一刻)不可能同时既处于此位置又处于彼位置。即便对“叙述的当时”进行分析时,可能分析出叙述时即存在一定的时空位置,也存在观念、知觉等因素,但实际上都是立于同一个视点,只是我们分析时把握的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视点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同时包含了时空、观念、叙述、知觉等多种元素。在对视点进行分析时,我们可能只对一种元素进行分析,也可能同时分析多种元素,但仍然只是同一个视点的不同方面而已。

熊沐清指出其所分的四类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也“不能相互替代”,且分别代指了不同的方面,实际上承认了叙述主体在进行叙述时仍只是处于同一个位置,时空、观念、叙述、知觉只是对其所处的同一个位置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只是这一分类方式可能给人以误解,使人们认为在对一种事物进行叙述的当时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视点。所以,严格说来,将熊沐清所分四类称作“视点”的组成元素更为恰当。即一个视点往往由多种元素构成,一般包括了时空元素、观念元素、叙述元素及知觉元素。

在对话语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只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一定的角度来分析句子的视点。

三、“从+某X+准助词”语用功能的视点实现

(一)空间概念赋予的倾向性

“从+某X+准助词”语用功能的实现依赖其隐性的视点效应,首先就是依赖视点的时空元素中的“空间”概念。

在视点所包含的四种元素中,时空元素中的“空间”概念在“从+某X+准助词”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人的“一切活动包括言语行为都必然存在于一定时空之中”(熊沐清,2001),而时间与空间两者之间,比较抽象的时间概念往往又是通过比较具体的空间概念来表述的。人们往往会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概念”,空间概念是“人的经验之一,构成了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赵艳芳,2001)。在“空间表述方面,许多语言都要利用介词”(储泽祥,2010),作为介词所领起的一种结构,必然包含了一定的空间概念。

空间概念既可以用来表示具体实在的空间位置,又可以借以表示抽象的概念。在“从+某X+准助词” 结构中,空间因素主要被使用来表示叙述者在叙述时所处的位置或叙述者所持的态度。当其被用来表示叙述者所持的态度时,在表述中往往是隐性的,但它仍然可以体现出叙述者的态度、观点或一种倾向性。如:

(2)为避免香港沦为“难民天堂”“黑工天堂”,港府收紧入境管制、加强实时遣返。这样一来,又出现另外的问题——偷渡来港者可能增加。有媒体指出,香港不是唯一被难民问题困扰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折射出的是这个地方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环境的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26日第3版)

例(2)叙述了香港难民问题、香港政府对策以及对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站在“难民问题”上,围绕“难民问题”本身展开叙述。在叙述媒体意见时,通过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使得该句的视点处在了一个与之前不同的位置上,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待“难民问题”的产生。即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与之前不同,所以,视点作为“看问题的出发点”而存在于例(2)的语篇之中,无疑就是借助了具体的空间事物在表示抽象的概念。再如:

(3)总之,我们的公民素质教育失去的东西很多,不只上面所说的几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失落的不是公民素质教育的这个或那个方面,而是公民素质教育本身。(《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第16版)

例(3)对前文进行了总结,借助“从”字结构而站在了另一个位置上,位于一个更高处来看待“公民素质教育”问题。这也是借助“从”字结构的视点效应来实现了叙述者看法、态度的表达,并且还进一步使得论点更加深化。

虽然“某X”并未明指叙述者所处位置或所持态度,但视点所具有的空间因素使得“从+某X+准助词”结构在表意时具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实现了其提出看法、意见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功能。

(二)视点带来的指向性

在言语交际或语篇中,通过插入“从+某X+准助词”结构,暗示了其内容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均成立,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成立,即结构中的“某”是有所指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就为话语所表达的意义增添了可商讨性,满足了礼貌原则。事实上,“从+某X+准助词”结构是利用了视点而使其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虽然具体指向什么内容并不十分明确,在表述中显得比较模糊,但其指向作用却可以很明显地被感知到。如:

(4)城市垃圾中含有很多可被利用的“资源”,例如在生活垃圾中,铁、铜这些矿物的含量并不比在矿产资源中的低,废旧电池中所含铅、锌的比例就比矿产资源中的含量还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垃圾其实是另一类矿山。(《光明日报》2013年8月25日第7版)

例(4)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在表述上显得模糊不清,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是从哪种意义上来说的,但它确有所指。而这种所指,依赖于视点来实现。在前一句,叙述者对垃圾中的矿物含量进行了说明,即站在“废物利用”的视点上展开的分析。而后一句“城市垃圾其实是另一类矿山”这一结论,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即从“某种”视点来看待城市垃圾问题而得出的。结合前后两句便可以发现,它的视点正是与前文的视点相照应,指向了前文所述,因而,在阅读时我们可以理解到“城市垃圾其实是另一类矿山”这一说法的根据所在。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从“垃圾中矿物含量并不比矿产资源中的低”这一意义上来说的,这便利用了视点来进行语义指向。

不过,这种指向性并不全是指向语篇内部的,有时候它并未在文段中明确指出。如:

(5)靠信息主导聚焦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所谓“无人化战争”,其实质是那些无人作战平台背后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智力、智谋、智慧和信息能力的博弈与较量。(《学习时报》2013年7月29日第10版)

例(5)通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引出观点,但其所指并不指向段落内部。句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人才”出发,以“人才在无人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为视点的。虽然句中的“从”字结构指向性较为模糊,我们却依然能理解其大致所指。

视点的指向性包括内部指向和外部指向。前者指向语篇内部,可以通过联系前后文分析视点而得知其指代,后者指向语篇外部,虽然并未在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仍然能捕捉到这种指向性。总之,即便句子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从某种程度上看”等未明确指出究竟是哪种意义、哪种程度,透过视点,读者依然知道其指代或其所指的大致方面。因而,“从+某X+准助词”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三)视点的转换与衔接

前文已指出,一个叙述主体在对一种事物进行叙述的“当时”往往只能有一个视点,如果把“叙述的当时”对应到语言本身,即一般而言,一个小句内部往往只有一个视点,而比小句更高层级的单位可能会存在视点转换的问题。而“从+某X+准助词”可以通过视点的转换来进行有效的衔接。

(6)城镇化的转变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变,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孝文化产生的土壤在变化。(《光明日报》2013年8月19日第15版)

作为一种话语标记,若将“从某种意义来说”删去,也并“不会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何自然、莫爱萍,2002),但在衔接上可能就不太连贯:“城镇化的转变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变,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孝文化产生的土壤在变化。”即便“那么”一词在句中起到了一定的转折作用,但前后分句在意义上连接得较为生硬。从以“城镇化的转变”为叙述主体突然变成了以“孝文化产生的土壤”为叙述主体,显得比较突兀。所以作为一种插入成分,“从某种意义来说”起到了一定的衔接作用。帮助了视点的转换。在例(6)前一个分句,叙述者的视点在城镇化的问题上,后一个分句视点落在了孝文化的问题上。该句前后视点的转换通过“从某种意义来说”实现。由于视点的转换有了依托物,而不是凭空从一个视点跳到另一个视点,从而进一步完成了复句的衔接。

在语篇中,该结构也可以通过视点转换来衔接前后文。如:

(7)奚君羊则认为:“一旦金砖国家应急外汇储备库正式成立,那么相关的制度、规则等都是被五国所接受的,不太可能一个国家占据支配或主导地位。而且成立这个储备库的目的是在必要时向成员国提供资助,根本谈不上扩张不扩张的问题。”其实,除了要处理好金砖国家内部的复杂关系,成立这样一个储备库更多地还要面对国际性组织和西方国家的压力。

然而,从某种角度而言,正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说明了成立金砖国家应急外汇储备库的意义所在。(《国际金融报》2013年08月28日第02版)

在例(7)中,前一段谈及成立储备库需要面对西方国家压力,而后一段则指出西方国家的压力更是成立储备库的意义所在,前后很明显发生了视点的转换。与例(6)类似,“然而”虽然起到转折作用,但表意功能仍然不足,而借助插入成分“从某种角度而言”,便可以完成视点的转换,实现前后文的有效衔接。

在语篇语段中,视点发生转换的位置插入“从+某X+准助词”结构,便可以帮助前后视点的过渡,使得衔接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语篇语段更加连贯、通顺。

四、结语

视点作为发表观点、叙述事实时所处的位置、立场或所持的观念、态度,它往往包含了时空元素、观念元素、叙述元素及知觉元素等。这些元素从不同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进而影响着语篇的结构组织。“从+某X+准助词”结构借助其隐性的视点效应,实现其语用功能:使表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实现提出看法、意见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模糊指向功能,帮助读者理解其所指;还具有衔接功能,帮助实现语篇语段的前后衔接。

总之,在对“从+某X+准助词”结构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探讨时,其视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去深入发掘。

(本文受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支持,为项目的第二期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储泽祥.汉语空间短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何自然,莫爱屏.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3]王颖.话语标记语语用研究概观[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4]肖辛格.“从+某X+准助词”结构界定及其功能探讨[J].语文学刊,2013,(3).

[5]肖辛格.话语标记“从+某X+准助词”的语用功能[J].现代语文(上旬刊),2013,(4).

[6]熊沐清.论语篇视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记叙文四要素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训练 写作方法 

 

一、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内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语写作课,就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要求,因此,对记叙文写作内容的分析是势在必行的。记叙文是初中英语写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所谓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类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记叙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写人物为主的,围绕人物来组织材料的文章,这类型文章可以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记叙文,即围绕事件来组织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为中心去写一个人的活动过程或几个人的活动过程;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这类型的文章主要以“物”为中心,来记叙一件事情。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要写清楚记叙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写作时要明确中心,突出重点。3.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进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4.英文的叙事有时态之分,因此,记叙文一般为记叙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叙述,但是也要按照具体要求、具体情况而定。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并要围绕这个“人”的某一性格特点或者品质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有所突出的进行记叙。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及结局;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过状物来表达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对主题要审准,审清,经过细致观察后,按一定顺序和层次进行切题的叙述,大部分叙述文依据某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经过进行叙述。对人、地和物的描写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写,如对人物,应客观上描写其外貌,在此基础上,突出其才能、特点、外表及内心是描绘其特长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对事物的描写,可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也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 

二、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 

以下将以“My Best Friend”为题目,分析如何进行写作指导。 

首先,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复习七年级上册《Good friends》一课的重要词汇及短语,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于同学们面前,如:gentleman-gentlemen, 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 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让学生跟着进行朗读,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写作话题,我们已经学习了《Good friends》一课,刚才也复习了文章的重点词汇及短语,相信大家对“friends”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们要进行的写作训练,就是围绕着“My Best Friend”为题目,进行的写作训练。请大家先拟好提纲,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作的要求为: 

介绍一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运用你学过的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60词左右。 

记叙文四要素篇7

要上好一堂英语写作课,就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要求,因此,对记叙文写作内容的分析是势在必行的。记叙文是初中英语写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所谓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类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记叙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写人物为主的,围绕人物来组织材料的文章,这类型文章可以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记叙文,即围绕事件来组织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为中心去写一个人的活动过程或几个人的活动过程;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这类型的文章主要以“物”为中心,来记叙一件事情。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要写清楚记叙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写作时要明确中心,突出重点。3.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进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4.英文的叙事有时态之分,因此,记叙文一般为记叙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叙述,但是也要按照具体要求、具体情况而定。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并要围绕这个“人”的某一性格特点或者品质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有所突出的进行记叙。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及结局;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过状物来表达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对主题要审准,审清,经过细致观察后,按一定顺序和层次进行切题的叙述,大部分叙述文依据某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经过进行叙述。对人、地和物的描写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写,如对人物,应客观上描写其外貌,在此基础上,突出其才能、特点、外表及内心是描绘其特长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对事物的描写,可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也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

二、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

以下将以“My Best Friend”为题目,分析如何进行写作指导。

首先,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复习七年级上册《Good friends》一课的重要词汇及短语,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于同学们面前,如:gentleman-gentlemen, 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让学生跟着进行朗读,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写作话题,我们已经学习了《Good friends》一课,刚才也复习了文章的重点词汇及短语,相信大家对“friends”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们要进行的写作训练,就是围绕着“My Best Friend”为题目,进行的写作训练。请大家先拟好提纲,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作的要求为:

介绍一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运用你学过的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60词左右。

接着让同学纷纷进行发言,先作口头语言的交流练习,有同学开始发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还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ts and w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经过这样的口头练习,学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脉络及内容,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则会下笔如有神了。

三、结束语

记叙文四要素篇8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设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必将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继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也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亦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考题更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体验与感悟,体现其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会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对学生语言表述、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把握记叙要素。阅读记叙文,反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差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分别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而真正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企要素在交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略其他。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辨析记叙线索。无论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运用哪一种记叙方,都必须使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好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者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如能在阅读时抓住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是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因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必须要对记叙的材料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件本来的发展顺序,把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还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这也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即分辨文章记叙顺序的类型,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如此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和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运,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为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描述手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的,可以使读者很快进入到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才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是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在掌握了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之后,才能更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分析、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则主要包括5种: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和体味。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敢于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体验,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就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应注意,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就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读多了,语言感受能力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掌握答题技巧。在考场上解答阅读理解类的考题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且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仅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很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上一篇:校本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下一篇:建站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