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01:30:41

记叙文教案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1篇

1,总结上一作之得失

2,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3,“人生感悟”类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教学设想

三课时

教师讲评与指导一课时;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审题一课时;学生构思、作文一课时;今后的作文也是基本这样安排

教学内容

一,习作讲评

对照老师所讲,思考你的作文为什么得了低分?

A书写太差,或错字连篇B字数不足

C光写“读书”没有写“我”D记叙文平淡如水,无感想

E议论文泛泛而谈,无实例,无层次F文体不明

别人优胜作文摘录

二,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描写的作用在于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受众得到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题。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三,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其成功之例不胜枚举(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各举一两个例子)。细节描写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会让你的作文别开生面,请大家多品味后面的高考例文,想想高分作文离自已有多远。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下面的文章是介绍细节描写的知识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

作者佚名

语文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冯幺爸被曹支书逼得在一处房檐下蹲着,眼睛直愣愣地,抱着双手,耳鬓有一股细细的汗水,顺着又方又宽的脸淌下来的神情。真是历历在目,甚至能由此回忆起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

基于此在作文时我要求学生从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入手,打开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的缺口。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分析其在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主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这样学生感觉写作训练变得真实而有的放矢。当然,选择进行细节描写的事物应具备一定条件。

首先,所选事物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药》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坟上草根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黄土,煞是难看。“镜头上摇”,在那尖圆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这使人联想到,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孤寂,他还有生前志同道合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为他送花。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革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又如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是描写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使读者想到客人分别时一步三停,左右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还可以想象到作者因为思念朋友而呆呆地伫立于风雪之中,凝望着雪地上朋友走后留下的串串马蹄印的情形。

其次,所选事物要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因为无声是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到极点的表现,此时的细节描写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让读者安下心来,沉醉其中,产生共鸣,为想象留下纵横驰骋的广阔时空。《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组细节描写: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只手枪,却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官兵们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场景。这样写,比正面描述喊杀震天的全景更令人回味。还有《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表现,这远比描写一声声地唉声叹气,断肠哭诉更具表达效果。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当然方法很多,但我觉得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四,例文

《棋王》中的场面描写

A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B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棋王》中的细节描写

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网文片断

A邵伯伯燃起第二枝烟,意态悠然地朝天花板吐烟,一缕缕,一圈圈的,没一会,沙发这一角,都是烟雾,劈头劈面地盖下来,罩了我跟幺哥一身。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2篇

1.从系统的高度认识单元设计的作用初中语文第三册继培养记叙能力之后,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是主要任务。第一单元记叙文和说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学期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注意说明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备课时,应把握区别,注意关联,前瞻后顾,统筹设计教案。从内容、文体、语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递,从单篇孤立的备课设计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系统的高度驾驭处理教材,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实现从第二册记叙文教学到第三册说明文教学过渡的第一步。

2.从生活的广度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要较好地完成本单元记叙文到说明文的过渡衔接,首先应从生活的广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课文内容的备课:一是前瞻上学期,结合第二册第七单元,复习不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二是后顾本单元,处理相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第二册第七单元记叙文和议论文共容,目的在于启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记叙竺可桢的事迹为主,但叙中有议,以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谈骨气》重在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却议中含叙,叙述事例,论证观点。通过复习叙中之议和议中之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内容适用不同文体的特点,为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渡作好铺垫。本单元课文均以桥为题材,为何文体各异?因为各自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石拱桥》为着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侧重说明;《北京立交桥》重在描述桥的美丽风貌,报道桥的建设发展情况,故用记叙;《吴门桥》和《母亲架设的桥》或写景或记人,所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巴黎的桥》旨在描述巴黎桥多桥美,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认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温故而知新,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3.从文体的角度把握表达方式的交叉现象本单元文体的过渡特点,表现在表达方式的交叉使用上。加强表达方式的教学备课,是顺利过渡到本册第二单元说明文系统教学的关键。可分四个层次设计教学:①辨明记叙与说明语段;②比较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即内容特点;③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关系,即谁主谁次,谁服务谁的问题;④学习记叙与说明的语言特点,即记叙语言生动形象,说明语言通俗简明。表达方式有主有次,但统一服从于表现文章中心和作者写作目的需要。它们往往综合使用,互相交叉,相互为用。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3篇

一.了解学情,有的放矢

备学生是备好课乃至上好课的前提。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如果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种做法就可能是无效的,就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学情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了解到对高中生来说,写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对于写作的基础知识已有所掌握,如问卷调查中1―5题,学生基本都能回答上来。说明学生对于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套路还是明白的。写作的基础等级要求,学生基本都能达到,但是在写作的发展等级上学生普遍感到为难。具体问题表现为六个方面:1.系统训练少,写作兴趣不浓。2.首尾不入题目。3.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4.语言表达欠佳。5.选材不典型,内容不丰富。6.文章题材失真,缺少创新。为此,我们课题组从文章开头、审题立意、语言表达、内容、情感和创新五个方面作了具体分工,开展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

二.挖掘教材,指导写作

教材是丰富的写作源泉,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教材的重要性,认为课本与写作关系不大,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写作信息,授课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没有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文对写作的指导意义,并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考虑。每篇课文的教案设计上,都要有“写作指导”一项,上课时都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本文对写作的指导意义。如《劝学》一文,对学生如何开头、如何审题构思、语言表达和内容丰富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不是个好儿子》《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在提升语言、丰富内容和抒发真情上,对学生的写作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再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围绕“学会感恩,学会从细微之处观察父母对子女表达的情感”入手,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点滴,从生活的小事中体会父母之爱,追忆自己对爱的回报经历。进行“爱,伴我同行”的作文训练,引导学生谈父母的无私养育,父母的艰辛付出,交流之后展示优秀例文的《我的母亲》。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会感恩,而且让学生学会把对父母的爱表达出来,作到了有感而发,表达心声。

三.聚神凝力,宏观调控

集体备课应该说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多年来一直秉承,发扬。

1.学期初备课。我们在每学期初,组织教师分年级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备课组长为主,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高一上学期完成1-2册授课,写作目标:记叙、描写、抒情。

2.单元备课。每单元教学前,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研究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确定每个单元写作教学目标,安排每篇课文备课的具体主讲人。如: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记叙文的开头和立意构思。第二单元的写作目标记叙语言――景物描写。第三单元目标记叙语言――人物描写、抒情。第四单元目标记叙语言――修辞。

3.课时备课。每位教师都要提前一周备课。每周一3、4节课,实行年级大备课。每个年级的备课组长先把本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交代一下,接着分年级分别由主讲人把自己所负责的课文的写作指导意义和写作目标以说课的方式讲出来,大家讨论,最后由大组长确定。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认真做好笔记,备课结束后,结合自己的教案作出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四.统一模式,写作讲评

每两个周一篇大作文,由一名教师负责拟题,在集体备课上确定。学生写完后,教师批阅。负责教师向每位教师收集优秀范文,打印出来。在集体备课上,教师讨论作文讲评课上学生要探究的问题,一般包括:每篇文章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横向比较哪篇更好?哪篇对自己更有帮助,更易模仿?教师经过讨论,统一认识,写好教案,为下一次作好准备。

总之,要想上好课,必先备好课。做到备课有效化,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不断探讨,并结合上课后的教学反思,不断修改完善我们的教案,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

附:记叙文备课一例:(负责人:侯晓丽)

写人的记叙文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不同,生活习惯、个人修养、言谈举止也不同,这就是人与人的区别,也就是人物的个性。

概括来讲,写人物可以从选取生动感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入手,也可以用细节进行描写。下面我就以指导一次作文练习为例,具体谈谈记叙文中人物的写法。

题目:

请以“我忘不了那双眼睛”为题,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审题:

1.体裁: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2.主题:人物形象对“我”的作用。

3.线索:那双眼睛。

选材:

首先,我们可以选取生动感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要使人物形象丰富、生动,必须借助于典型事件。只有借助于典型事件,才能有机地调整、安排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完整、准确、生动的让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事件的展开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作为中学生,阅历浅、社会接触面窄,难于找到重大的典型事件,我们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件中挖掘人物的闪光点。学过的课文如《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我不是个好儿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要写好《我忘不了那双眼睛》,要表现人物形象对“我”的作用,就应选取最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典型事例。

其次,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写好本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描写好“那双”有特色的“眼睛”。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在《祝福》一文中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光上带些眼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看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断,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初到鲁镇“顺着眼”表现出祥林嫂安分耐劳;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祥林嫂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临死之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说明此时的祥林嫂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我们学过的文章中不乏对眼睛的刻画。当刘邦在鸿门宴上屡屡遇险,忠诚勇武的樊哙“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眼光里的愤怒使得“项王按剑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是这样描写两个依依不舍的恋人的“执手相看眼泪”,泪眼婆娑,眉宇间传达出的是无限依恋与不舍,目光里自有千言万语,无须说一字,而情自在其中;“眼神蒙有一层怅惘的情绪”成就了蒙娜丽莎销魂的美丽。孩子的眼睛清澈明亮,老人的眼睛混浊无光,是经历使然。

对于本文对人物形象眼睛的刻画,可以从人物形象对“我”的作用展开,可以写激励,如父母、老师、亲人、朋友专门针对“我”的眼神给“我”以鼓励;也可以写启迪,如社会上一些原本与“我”没有直接关系的眼神给“我”的启示;还可以写忧虑,如看到底层贫苦人的眼神时而产生的怜悯;更可以写审美,如天真可爱的孩子美丽清澈的眼神给“我”留下的难忘的印象。

总之,要写好写人的记叙文,需要做的努力有很多,除了上面所说的技巧之外,还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注意发现生活中独特的“这一个”,积累多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自然也就挖掘出来了。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解读教材 语文素养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8

何为教材?教材是“材料”,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和学的材料;教材是“媒介”,是落实新课标的媒介,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何为解读教材?教材是“材料”,就可以打磨、裁剪和充实;是“媒介”,教师就要用它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简而言之,解读教材就是发掘教材、利用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一、从“教语文”的角度解读教材

绝大多数语文教材的编排都围绕某个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如,“园丁之歌”是赞颂教师崇高、伟大的,“科学奥秘”就安排了一些科普知识,科学小品等。这给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案提出较高的要求。无论什么主题的课文,作为语文教师都应站在“教语文”的角度,根据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去解读课文,设计教案。如,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给献花》一文,很多教师教成了历史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往往被教师忽略。在教学这课时,笔者这样展开:

师:(板书课题《我给鲜花》学生齐读)“我”是谁呀?

生:姜,15岁,读中一。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从她和董建华伯伯的对话里知道的。

(教师出示对话,指导朗读)

师:真是巧妙,借助对话描写作了自我介绍。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招写作的技巧。

出示:

公共汽车上我给老爷爷让座。他拍拍我的肩膀坐下。回过头乐呵呵地问:____我羞答答地回答:____

这是站在语文的角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二、解读教材是教师与教材融合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主题。课堂是师生围绕主题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地方。教师和教材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教材要通过教师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对学生施加影响。只有教师和教材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就要认真解读教材,内化教材,并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演绎教材,让教材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例如,教学《我给献花》一文,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受作者的兴奋、激动之情。我结合自身的特点,播放与《南京条约》相关的图片,并简介相关的历史背景;适时出示并声情并茂地朗诵闻一多先生写的《七子之歌――香港》。学生在欣赏画面、音乐、朗诵中感知了历史。这样再让他们去理解、体会作者的喜悦激动之情,就水到渠成。接下来,联系诗歌理解“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这一语双关的句子就不是难点了。这样,学生的朗读、理解、表达能力的训练就迎刃而解,使他们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各方面都有了收获。这得益于认真的解读教材,使教师与文本很好地融合。

三、解读文本要符合文体特点

解读文本有个性,也有共性的,即无论怎样解读都不应该改变文体的特点。有不少教师自认为找到了教好语文的诀窍:抓住关键词句――美其名曰“文眼”,赏析重点词句,并读读、谈谈,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就结束了。教师不问文体,不管是记叙文还是科学小品,教出来的课都是无味、无效。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解读教材时忽略了文体特点。教记叙文就应该教出记叙文的味道来,教科学小品就应该有科学小品的味道,教古诗就应该有古诗的味道。例如,教学古诗《江雪》,教师这样展开:

(教师先后出示《笠翁对韵》《江雪》,学生齐读)

师:(指着《江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你们读后发现什么啦?

生:对仗!“千山”对“万径”,“鸟飞绝”对“人踪灭”,“孤舟”对“独钓”,“蓑笠翁”对“寒江雪”。

师:它们对得工整吗?

(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和自己的理解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在体会对仗工整的同时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师:真聪明,男生读上句女生对下句。同桌互相配合朗读。

正因为解读时关注到古诗这一体裁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才教出了古诗味道。

准确解读文本为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助一臂之力,为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基。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5篇

一、从学生的习作中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白评分标准、注意事项和失误原因,还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通过一个问题懂得一类文章的写法。如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在关系型话题作文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不懂得文章的中心论点必须是概念间的关系,或只写一方面,或分开写,或另起炉灶;不知道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哪些种类;缺乏分析能力,不会判断、推理。据此,作文讲评课上,我将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判断事物间的关系、阐述判断的理由等能力上,然后再要学生写“行动与结果”“追星与修己”“中心与边缘”等关系型话题作文,这样由一篇到一类,由写作到指导再到写作,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印证观点的例子尽量来自教材及学生自己的习作,做到好懂易学。

作文讲评课上肯定要举些例子,如果选择课外的例子,一方面学生会感到陌生,理解起来颇费时间;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例子过于陈旧或难以与观点联系起来,会给教师的备课带来困难。如果选用教材中的例子,学生就能迅速明白,并学会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学过的课文。如讲到议论文论据要“点面结合”的“面”就是用铺排的形式将读者熟知的事例一句话带过,点到即可,既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又能显示出作者知识渊博、纵横捭阖的优势时,引用教材中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故述往事,思来者”来给学生作示范,效果就很理想。这段文字可谓议论文中论据使用与表述的最佳范例,学生还可从中学会举例后如何分析事例,如何将事例与说理部分联系起来。

三、充分调动学生说说、写写、读读、想想的积极性

写作讲评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心有感触,情为所动,豁然顿悟,跃跃欲试,所以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好各个环节,特别要考虑哪些环节应由学生来完成,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学生参与其中,师生间、生生间就能思想碰撞、观点相激,话题也就会自然打开,收获大大增加。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如何避免概括式介绍、静态式勾勒,就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母亲“打得很轻”,要求学生将这个动作描写具体化――动作描写;

2.“伯父长得很黑”,要求学生用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写出“黑”――肖像描写;

3.“心下着雨”,要求学生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心理独白、细节描写写出内心的感受――心理描写;

4.“开朗的伯父”,要求学生写伯父的几个生活细节,并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通过伯父的言行表现“开朗风趣”――综合性的描写。

由于设计的环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范围,学生在热烈的互动中写出了文采飞扬的句子。

四、讲评课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审题、立意、切入角度的指导上

学生作文最难的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背了一些写作技法,但写作时无法联系、运用。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到位。我认为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实践中常常有人反对模式化,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的写作以指导。殊不知,学生接触的文章主要是教材中屈指可数的篇章,尽管教师用精读的方法对每篇文章都作了条分缕析式的熟读精析,甚至每篇文章都归纳出了可资借鉴的写法、技巧、特色,但如何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还少不了教师铺路架桥、示范引导。

五、重视同题再写,用指导讲评所得到的知识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假如教师在备课时能本着“精讲有用、务实有效”的原则设计教案,并要求学生上完课后用同样的题目再写一篇不同角度不同主题的文章,相信学生在语言的锤炼、思想的磨砺、技巧的驾驭上都会大大提高。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用作文讲评课上学到的知识去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这比重写一篇文章效果更好。如以“沟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我发现,很多学生写的记叙文没有中心事件,没有线索,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必要的描写,在表述上概述式、说明性、介绍性的语言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讲评时将重点放在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上,然后再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并把已写的记叙文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修改,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记叙文的写法。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6篇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的作文批语有程式化,概念化之嫌,动不动就是“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缺乏特色,显得空洞无味。事实上,作文批语是很值得研究的,能否写好批语,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欲和写作水平能否有效地提高。要写好批语,总结起来应把握住一点,尽量摒弃空泛的说教,把自己的想法,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要不拘一格,写出特色。

不妨运用诗歌,散文的笔调,指导对学生作文的肯定与批语之意融入其中,倡导写文章要发自内心的文风,获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吸引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实践说明,毫无节制的“精批细改”结果只能助长作文批改中的形式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果,妨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作文评改中的“少、慢、差、费”等诸多弊端,将老师从沉重的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呢?

一、语文教师作文讲评要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作好讲评的资料准备。这是讲评成败的关键。如果评语没有学生的作文资料,就会空对空胡诌一通,对学生作文指导失掉了意义。如果有关学生的作文资料,没有经过筛选,没有一定的代表性,讲评就有可能挂一漏万,失之偏颇。学生作文时往往有主观臆断、闭门造车的现象,这都是平时不注意观察,心里没有材料造的。这也是学生的一个通病。为了治好这个“病”,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话”,也就是把自己想要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纠正了作文就是编故事的错误认识。在平时,我注重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把随时随地看到的人、事和物记录下来,并有选择地取舍,记录在自己的观察卡上,这样日积月累,素材就会日渐增多,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了。同时,日记,还融洽了师生的情感,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教育?学生,观察时可以观察景物,也可观察社会生活。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是美好的,花鸟鱼虫,山水日月,只要你对它们充满感情,就能发现它们的美之所在。家庭、社会、学校中的许多人和事,只要仔细观察,就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这样就避免了“无米之炊”。

第二,作文讲评要同作文的教学计划衔接起来。作文教学计划是语文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制订作文教学计划能增强作文训练的科学性,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使作文训练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拿学期计划来说,要安排依教学单元做几次作文,每次作文训练什么,指导学生怎样写,每次作文讲评,都要按计划进行。

二、教师要从学生的习作中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白评分标准、注意事项和失误原因,还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通过一个问题懂得一类文章的写法。如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在关系型话题作文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不懂得文章的中心论点必须是概念间的关系,或只写一方面,或分开写,或另起炉灶;不知道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哪些种类;缺乏分析能力,不会判断、推理。据此,作文讲评课上,我将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判断事物间的关系、阐述判断的理由等能力上,然后再要学生写“行动与结果”“追星与修己”“中心与边缘”等关系型话题作文,这样由一篇到一类,由写作到指导再到写作,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作文讲评课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审题、立意、切入角度的指导上

学生作文最难的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背了一些写作技法,但写作时无法联系、运用。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到位。我认为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实践中常常有人反对模式化,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的写作以指导。殊不知,学生接触的文章主要是教材中屈指可数的篇章,尽管教师用精读的方法对每篇文章都作了条分缕析式的熟读精析,甚至每篇文章都归纳出了可资借鉴的写法、技巧、特色,但如何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还少不了教师铺路架桥、示范引导。

四、教师要重视同题再写,用指导讲评所得到的知识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假如教师在备课时能本着“精讲有用、务实有效”的原则设计教案,并要求学生上完课后用同样的题目再写一篇不同角度不同主题的文章,相信学生在语言的锤炼、思想的磨砺、技巧的驾驭上都会大大提高。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用作文讲评课上学到的知识去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这比重写一篇文章效果更好。如以“沟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我发现,很多学生写的记叙文没有中心事件,没有线索,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必要的描写,在表述上概述式、说明性、介绍性的语言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讲评时将重点放在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上,然后再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并把已写的记叙文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修改,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记叙文的写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要勇于扶持学生在立意方面“自立”,又要巧于引导学生在表意方面“善达”,让他们敢作、更善作。这也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把激活情感、参悟理性、引进时代创新精神作为施教重点的“三维”,使作文的“情、理、真”三方面有机结合。这样,激情是创新的动力,理发是雕塑的成功之刀,而据实写真则是净化心灵、提高文品的有效途径。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7篇

一、作文训练要有明确的训练计划

现在不少语文专家都提出:作文训练要讲究序列化,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对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要有完整的有序训练计划,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是实际情况,每学期确定一个训练中心。初一上学期以记事的记叙文为主,初一下学期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初二上学期以写人记事记叙文为主,初二下学期以叙事中能描写抒情的记叙文为主,初三上学期以议论文为主线,初三下学期综合复习训练。这样有目标、有计划的训练,使作文教学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此训练,重点突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帮助逐渐打好作文基础,能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写得不好到较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作文训练要有效利用课本教材,注意读写结合

作文训练是形成语言基本功的关键之一,而课文则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素材。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对课本中的不少美文完全抛给学生,让学生自读。完全忽视了课本教材的作用。事实上课本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利用的范文。我们可以从课文中选取有训练价值的句段,作为作文语言表达训练的依据,既切实可行又易于见效。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小节,“不必要说……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等词语让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我们可以仿写这一段,让学生学会用关键的词语铺陈记叙、渲染气氛、突出重点。《故乡》中有一段写少年闰土装网捉鸟的描写,文章用了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写出了少年闰土捉鸟的过程,学生可以仿写这一段,写洗衣服的过程,写炒菜的过程,写妈妈拖地的过程等等。《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景物描写是一大特色,作者为了突出烈日的“烈”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各种修辞,准确的动词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写不同季节的校园、田野、公园等,提高了学生的写景能力。我们还可以学习有些课文的整体构思。例如:《枣核》这篇文章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用此法写写身边一些常见的小物件,小事件来反映大主题。魏巍的《我的老师》写了七件事,七件事详略得当,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可以仿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学会处理详略的问题。总之,通过这样的仿写示例引导练笔,使学生感到有话说,有内容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作文训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

作文指导如果过于大而空,学生写作时会觉得很茫然,写作不得要领,不能真正达到指导的目的。作文指导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认识水平,写学生熟悉的事物,不要强其所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都多少有个数。有个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就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决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上了理化实验课,可以让学生写写《有趣的一堂课》。自习课时教室里飞进来一只黄蜂,女生尖叫,男生拿书上桌,教室里议论纷纷,是打还是赶?意见不一。可以让学生写写《不平凡的一堂课》。同样是写《课间十分钟》,初一、初二、初三是不一样的,可以引导学生写三个不同阶段的课间生活。作文训练只有与学生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写出绘声绘色、传神逼真的文章来。

四、作文训练要注重实效

通常情况下,我们作文教学大多是教师给了题目,学生完成后,教师批改后讲评一下就结束了。结果是周周写作文,篇篇无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教师学生都不重视批改和讲评。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批改作文,如重点批改,重点批改问题较典型的作文和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让学生不敢马虎。如分组互改,共同提高。现在各个省市都在搞“分组合作,小组参与”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用在互改作文上效果很好。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每组确定一篇讨论批改,写好批改意见。教师在这个时间,参加学生的小组评改活动,掌握评改情况,巡回指导,解决学生评改中的疑难问题。如班级张贴,把写得好的作文贴在班级公告栏里,让同学们把评论意见写在旁边,然后课堂上大家再集中点评。教师还应该重视评讲作文,教师评讲前要为评讲准备好材料,从而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评讲也要写好教案,每次解决一两个问题。教师讲评后还应该让学生再修改自己的文章,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修改时要有重点,每次必有的重点应该是修改不正确的标点、字、词、句上。其他再根据这堂评讲课的内容而定。这次期中考试作文《这一刻,让我铭记》,我通过集体分析和评改,让学生修改后重做,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语言毛病少了,扣题也很紧了,重点也能突出了。与其让学生粗制滥造写十篇,不如精雕细刻地写一篇。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8篇

究其原因,对于学生来说:1.学生大脑里储存的美词、美句、美文较少。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像盘,里面是空文件,怎能向人展示出内容来呢?2.学生的懒惰思想,写作文时怕吃苦、怕动脑子。3.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感觉学习时间紧,各科挣时间。长此以往,没有养成文化积淀。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作文课没有现成的路要走,教师上作文课很盲目。只是一味的出示作文题目,并简单的进行指导、点评,就让学生自己去写。难怪学生乏味,害怕写作文。那么怎样扭转学生写作文时的恐怖、畏缩心里及语文教师作文课上的倦怠感呢?我经过这一年的上下求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两班的学生特别喜欢上语文课,特别是喜欢上作文课。他们的写作水平也有质的飞跃。具体做法如下:

一、阅读、积累、背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胸有成竹。

作文难,缘于学生积累少,不少学生作文空洞无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时积累太少。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词歌赋拨动人得情思,让人心旷神怡。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可以陶冶人得情操,开拓心灵的沃土。一些文学杂志、名著大作、满分作文。以最时尚的信息展示给读者,激起读者智慧之花。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积累。1.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评出摘抄、积累最多的小组。选两组优秀者并以奖励。2.每两周开展一节美文背诵擂台赛,评出优秀个人、优秀小组,并进行奖励。学生为了展示个人魅力、才情他们背诵名家名作、满分作文、小说、诗词歌赋等。通过这种活动,在背诵积累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3.每上语文课之前,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展示两句古诗,一句名言和一个成语典故。要求小组展示古诗的作者、出处、诗意、诗句所蕴含的哲理及感情。名言展示有关理想、读书、惜时、奋斗、成长、爱国……成语典故的展示时学生最喜欢的,小组代表把成语课前写到黑板上,并写出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语所蕴含的哲思。然后再语文课上展示成语典故的由来。当堂齐背和抽查背诵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提高展示古诗、名言、成语典故的质量。我设置分值,满分10分,每月取两优秀小组予以奖励。为小组荣誉而战,各小组热情高涨。学生展示的古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友谊需要真情实意,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鲁迅”。成语:乐不思蜀、空中楼阁、尔虞我诈……

二、经营好作文课,使作文课有趣、有系统性,让学生乐此不疲。

上好每节作文课,对每位语文老师来说是一大挑战。因为作文课,不像语文课文那样有教案,有参考资料,还有课件及音响资料。作文课没有现成的道路,没有固定的模式,从网上或书本中搜集的作文资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照搬照抄,学生感到目标不明确、不系统。单调、乏味的空洞理论学生不喜欢,针对这一现象,我用心深思,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课。遵循一个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系统性。这一学年有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围绕一个中心:即训练学生在文章中细节描写的穿插运用。第二学期围绕“如何写好记叙文?”这一中心,学生大多不喜欢枯燥理论,大多喜欢听故事,在有趣的故事中掌握写作技巧。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学期

(一)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1.人物外貌描写要有一定顺序,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2.抓住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情感写人物外貌。3.抓住人物的性格写外貌。4.妙用修辞(每一环节都有作文资料插入,学生感兴趣)。(二)让人物自己说话,怎样进行人物的细节描写?(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致的表情,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描写等方式把它放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三)放大细节,使叙事有趣味性。(通过读搞笑小说《,阿亮的灰色遭遇》,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到放大细节的趣味。(四)巧用细节,使文章叙事生动。1.在语言描写时加入人物的神态描写。2.在语言描写之前加入修饰词。3.在语言描写之后加入动作描写。(通过搞笑小说《我与他的故事》学生感受到巧用细节的魅力。

第二学期

(一)抓住六大要素,使叙事完整,妙笔生花。1.抓住记叙文六要素,要写得诗情画意些。2.详写“经过”,使叙事生动。3.巧用细节描写,让叙事有情趣。(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真实生活的一种文体。分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范文《左手 右手》。

(二)扮靓记叙文语言,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1.妙用修辞手法润色记叙文语言。(1)运用比喻增添文章的诗意美。(2)运用拟人增添文章的灵性美。(3)运用排比,增添文章的气势美。(4)引用古诗、名言增添文章的古典美。2.巧用四字短语,装饰记叙文语言。(红灯绿酒、悲天悯人、耳提面命名、心无旁骛、不可救药、丢盔弃甲)插入四字短语,提升文章的文化含量。3.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鲜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范文小说《我与他的故事》

(三)巧设悬念,使叙事波澜起伏。1.悬念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好处:让文章眉目传神)(2)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好处:让文章波澜起伏)2.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情的曲折变化。3.悬念最终被揭开,要求(1)要用(2-3)处悬念。(2)文章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

三、上好美文赏析课、日记赏析课。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孤立进行的,写作与美文阅读、赏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典美文的阅读、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我们班每周开设一节美文赏析课,每周由小组推荐美文,美文被选中的小组被评为优秀小组,课堂上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小组赏析、点评。表现出色的小组获得优秀。学生特别爱上美文赏析课,积极性很高。美文的赏析可以从首尾的圆合、线索的类型,在小说之前加入修饰词,出色的语言描写……(推荐美文有《老照片的故事》、《恋恋花草》、《手比头高》、《杏黄黄,麦黄黄》、《天上的星星》《成长中的那扇窗户》……

这一学期我指导学生写日记,写出高质量的日记,从培养习惯入手,从注重数量到注重日记的质量,每学期的第一个月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必写一篇日记,第二个月开始一直到学期末,采取分层次日记,根据每个人的写作水平的高低,我让他们拉开距离,能力强者每周七篇,中等着每周五篇,能力弱者每周三篇。实行星级标准,不论哪个层次阶段都能获得三颗星(优)、两颗星(良)、一颗星(及格),务必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每两三周,我规定一个写作范围及打分标准,如(1-3)周要求叙事完整,字数200字左右,(4-6)周要求叙述完整故事,加入一两处细节描写,字数250字左右,(7-9)周要求叙述完整故事,加入一两处细节描写,并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300字左右。(10-12)周要求叙述完整故事,加入细节描写,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并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成语,字说400字以上。这样以次类推。如果单纯叙事当天发生的事,由于中学生整日活动在教室、操场、食堂三点一线中,生活学习难免单调,从日记内容上可以要求学生:(一)叙事类日记:将司空见惯的平常小事写的有情趣、有感悟,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叙事类日记要求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和细节描写。(二)感悟类日记:写出读后感。(如读名著、名人作品后的感受)也可写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感受(要求语言要有诗意美,并画出有关句子。(三)景物类日记: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要求运用感官描写及修辞手法并划出,把质量作为评比标准,每篇日记注明写作类型,用铅笔划出每种类型日记所要求的细节描写句子、感官描写句子、修辞手法句子及具有诗意美的句子)。学生写的日记有《邂逅夕阳》、《说不出的悲伤》、《快乐体育课》、《令人惊心动魄的考试》、《黑夜活动记》、《难忘的weekend 》、《傻人有傻福》……

简而言之,通过开展课前积累古诗、名言、或成语,调动了学生开展语文积累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广泛涉猎书籍,并进行美文背诵擂台赛,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含量。心中有好词好句写文章时可以文思泉涌,信手拈来、抛砖引玉。坚持写日记,可以使他们形成用心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美的好习惯,并积累写作的灵感。进行美文赏析,既提高了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有深化了合作技巧。将写作与阅读完美结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9篇

一、作文讲评的内容

1. 观念认识的创见性

观念认识是作文的主题的一方面。讲详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创见性。有人认为,对初中生来说,谈作文中的创见性似乎为时过早,实际上,所谓创见性,既是结果,也是过程。其基础是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创见,二创新意识在写作中的体现首先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等。创见性意义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如果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创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应鼓励学生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从而不断的积极开动脑筋想问题,以争取在今后作文中体现更多的创新性。再有就是对作文主题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知道文章中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思想和从生活中捕捉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来表达文章内容的核心。而且在不同文体的作文中,主题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在议论中,它可以是思想,观念,在记叙文中,它可以是形象蕴涵的一种意蕴;在抒情文中,它可以是一种情思意趣;在说明文中,它又可以是作者某种说明意图的体现。在教学这个过程时,教师必须强调主题不仅仅是思想,也不一定必须是明确的思想,在不同的文体的文章中,主题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主题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含蓄的,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放手来写。把生活中触动自己的人和事、物和景用自己的想法或感觉尽可能地表达出来,主题自然就在其中了。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应该是生动活泼,有个性化、令人感动。

2.作文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也是作文主题的一方面。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作文主题的理解要宽松、正确、比如说,写对某事物的看法,只要自己写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是比较积极向上的,这样的作文主题就是正确的。表达情感,只要表现出对真、善、美,才能更加痛恨假、恶、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品质和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主动学习,由“学写”变成“能写”。

二、作文讲评的要求

在作文讲课时,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讲评准备:1.讲评前要以学生作文计划有机结合。教师在学生作文前应该订合理该课时作文教学计划,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程序、与语文《教纲》相结合等。只有制定了合理的计划,学生的作文训练才能按照《教纲》要求有科学规律地进行,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作文,这样的讲评课才能收到实效。2.要作好资料的准备,所谓作文讲评,就是讲解和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果不结合具体鲜活的学生作文实例,讲评根本无法进行。比如说记叙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在授课文和讲写作时都应向学生阐述(三要素)记叙文的特点,同时在讲评过程中要有序地安排好(按类别、按成绩、按讲评内容)一份作文讲评教案,再把要引用材料的学生作文也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班。一个班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通常是有些学生厌学,这就要求教师抓两头带中间的讲评方式,在优生身上教师可以总结出规律,说明“应该怎么写”;在差生身上,教师可以总结教训,说明“不应该怎么写”,从学生的个性上看,从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地角度来考虑,这种方法是很恰当的;且不说差生作文起来会有厌倦,就是一个中等成绩学生作文时也会困难以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对作文渐渐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到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放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发掘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这样,作文讲评课才不会起到对所有学生的激励作用。

其次,在讲评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评课不应当是以教师为主导,应当是师生交流、讨论、探究的良好场合。学生不仅在作文活动中是主体,在讲评这个环节中也不应当是被动的客体,因此教师此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加入到讲评的过程中,可以自议,自讲、自改、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活动可以交替进行,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与小组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景中去描写人与事,再现生活,从而唤起启迪、想象、回忆、触感,达到最佳写作状态。

记叙文教案范文第10篇

以上三个阶段都有对文本的“读”,但都是粗读或细读,还没有上升到研读的高度。研读文本是指对文本进行有目的地收集、分析、解释、探求的过程。只有对文本进行这种研读,才能明白教学参考和别人的教案何以这样设计,才能让教师加深对文本的内涵的理解,才能让教师不断积累教学资源,才能在课堂上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初中阶段,记叙文的教学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尝试使用“选点勾连”法研读记叙文,在创新文本理解、提高备课效率、提升课堂质量方面效果明显。

一.选点勾连,注重实效

选点勾连是指在研读文本的时候选取恰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通过他们的内部联系把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有机地、巧妙地勾连在一起,以达到有效积累,快速理解文本内容,深入解读文本语言、细节、感情和主旨的目的,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保障的研读文本的方法。

如研读《湖心亭看雪》一课。“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两三粒”这两个点勾连在一起,至少可以研读出两点理解:一是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不是单独一人去的,除他以外,还有舟子;二是即使有舟子相伴,张岱还是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这是一种舟子无法理解的文人雅士和故国之思双重作用之下的深层孤独。这两个点勾连在一起,很快就能够让人产生思考,从而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本,甚至是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感。

以“选点勾连”法研读记叙文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既给了教师一个研读的切入口,又能快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既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又容易形成高效的教学设计;既丰厚了教师的研读成果,又为学生的课堂生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选点勾连”法研读记叙文,就要和记叙文的特点结合起来。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包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研读记叙文的时候,即可抓住记叙文的一般特点,使用“选点勾连”法,对作品作者、背景环境、字词句段、情节线索、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等要点进行选点勾连,从而分析思考,写下丰厚的研读成果,以备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之用。

二.有效选点,明确价值

选点勾连,首先是选点。选点并非随意选一词或一句,“选”即选择,选择有价值的点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点才是有价值的点呢?对于记叙文来说,对理解情节、人物、思想感情、中心主旨等有明显作用的点是有价值的点。这些点在不同文章的分布不尽相同。

有些藏在文章注释中的点对文章主旨或人物感情的理解有明显作用。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注解①有如下内容:“张岱,……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明亡后不仕。”这是关于作者张岱的介绍,“明末清初”、“寓居”、“不仕”这几个词对于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故国之思的思想感情极有作用,选点的时候,对于这样的点就不该错过。

环境描写有时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两句话是全文仅有的两处环境描写,这两处描写明显和人物的心情有关,对于表现人物有很大的作用,应作为选点之一。

情节的起伏有时体现在不同位置的几个词语或短语上。如《珍珠鸟》中,“怕人”“熟悉”“胆子大了”“完全放心”“信赖”这几个词语或短语恰好就表现了“我”和小鸟从陌生到信赖的历程,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对于理解文本的情节安排起到重要作用。

直接的人物描写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如《故乡》中对中年闰土外貌的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显而易见,这一段外貌写出了中年闰土贫困、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的形象。

选点还应该考虑课堂教学的安排、学生的能力训练、课堂形式的变化等等。也就是说,我们选点为的是勾连,勾连是为了研读,研读是为了设计和教学,也就是说选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因此,选点的出发点一开始就要非常清晰。

三.勾连品析,巧妙理解

选点之后,接着便是勾连了。勾连并非每个点都进行勾连,也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勾连,它强调一种计划性,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指向,要求解决具体的问题。勾连的作用在于两个以上的点在进行了勾连之后能够产生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某种实质的存在,巧妙地进行知识的积累、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把握、思想感情的理解、中心主旨的强调等等。

1.带着问题,寻找勾连

明确的目标指向相当于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这样的研读会提高效率,也会缩窄“点”的范围,容易取得勾连所带来的妙处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研读《小石潭记》一课,所用词语非常简练、优美,那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点的勾连。“水尤清冽”和“其境过清”勾连,是从写小石潭的水到写小石潭的环境,即形容水时使用“清冽”,形容环境时用“凄清”,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积累“清冽”和“凄清”两个词语;把描写景物的四字词语勾连在一起,有以下几组:写水,水尤清冽、日光下澈;写树和藤,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鱼,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溪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写潭中气氛,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字词语简练,内涵丰富,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勾连之后,学生易于记诵和运用。

2.同类对比,突出效果

同一篇课文中同类选点的勾连,往往形成对比,突出写作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两个点是两处环境描写,勾连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对比:第一处是菲利普一家满载希望出发到哲尔赛岛去旅行时所写的环境,第二处是菲利普一家希望破灭,满脸沮丧从哲尔赛岛回来时所写的环境。同是写海面,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环境的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意味深长。

3.关注变化,揭示本质

勾连一些反复变化的点,能揭示人物、事物内在的联系。如《变色龙》一文,奥楚蔑洛夫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狗的态度和称呼的改变有六次之多,如“疯狗”“名贵的狗”“下贱胚子”“娇贵的动物”“野狗“好一条小狗”。我们把这些对狗的态度和称呼勾连起来分析,可以得出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对狗态度变化如此频繁,是因为狗主人的身份在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也可以通过勾连分析,揭示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的性格: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这样的选点勾连,也增加了对文本讽刺手法和主旨的理解。

4.多点勾连,理解含义

多点勾连,往往能更好地解读句子的深层含义。如《芦花荡》一文,“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老头子……就像一个没事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把以上选点勾连在一起,我们发现,“苇子”就不仅仅是苇子了,它还象征着以老头子为代表的白洋淀的英雄人民顽强不屈的生存意志和斗争力量。

“选点勾连”法能让教师有效地快速切入研读记叙文。研读文本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教学设计提供有效保障,在创新文本内涵理解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可提高备课的效率,另一方面还会使教学设计更富有创意,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上一篇:绝对值教案范文 下一篇:少年拳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