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表达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01 23:30:01

记叙文表达方式

记叙文表达方式篇1

记叙文,是文章写作当中运用的一种文体,记叙文这种文体所含括的内容一般都是以描写人物或者事物的发展、变化经历为主,可以记人叙事,另外也可以写景状物,为了使记叙文更加具有可读性,我们一般会在当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一片完整的记叙文当中,一定会包含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以及结果这六个方向的内容,这六点也被我们叫做是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另外,在记叙文的写作当中,通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以及说明这物种表达手法,也能够让记叙文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在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时,我们一开始要明确好写作的对象,再来选择恰当的记叙方式,从顺叙、倒叙、插叙、叙、平叙这物种形式当中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将记叙的事件表达清楚,将中心思想与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当中。

(来源:文章屋网 )

记叙文表达方式篇2

(一)教??教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记叙文教学法。从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而很多教师的能力有限,语言表达词不达意,造成学生听不懂教师教的内容,即便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师也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讲解得并不透彻,全靠学生自己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自然找不到要点,从而也就造成写作质量较差。

第二,忽略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性。当前中考一般对于写作体裁上并不限制,因而教师企图通过用议论文代替记叙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由于议论文的体例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学会,最终使得教师忽略对记叙文的教学。

第三,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当前都是以中考为指挥棒,教师不可避免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追求速胜,从而使得记叙文写作教学往往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训练方式比较低效,周期也比较短,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生学的问题

第一,学生不了解记叙的表达方式。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了解记叙的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通篇写成流水账,缺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不会使用修辞手法,对于该细节描写的地方只寥寥几笔带过,文章中充斥着对事情的评价性语言,从而导致文体不伦不类。

第二,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恰当地安排详略。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不懂得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合理剪裁、有所取舍,而是将所掌握的素材统统用到写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入题非常慢,常常是写了二三百字还没有进入正题,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够,匆匆忙忙结束,虎头蛇尾。

第三,记叙情节平淡。学生在对情节进行记叙的过程当中,往往思路比较混乱,一叙到底,情节缺乏层次感,语言平白,可读性不强。

第四,立意肤浅。记叙文的立意是其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随意写作,导致偏题、离题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是切题,也总是在表面上做功夫,浅尝辄止,不进行深入挖掘,缺乏思想性。

二、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了解记叙文的特点

要想写好记叙文,首先就要了解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就是记录我们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的所见所闻,凡是经历过的、接触过的人或事都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文的核心是对人物与事件的记录。一般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但是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强化对学生在记叙上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常识,抓住记叙文的要素,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训练,比如,每天进行微写作的练习、写日记等,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特点,从而为写好文章打下基础。

(二)帮助学生构思

当前教师在进行记叙文讲解时,往往讲得不够深入,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打开思维,常常是对写作方法进行一定的指导,缺乏对写作思路的讲解。因此,教师在写作课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写作思路,让学生了解可以写哪些,不能写哪些,从根本上杜绝学生跑题现象的发生,然后再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材料,对文章的情节如何设置等,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如何安排详略,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进行深入地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可操作性强的作文引导训练,有效地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比较评价,升格指导

记叙文表达方式篇3

一、命题依据

几年来,江苏省《考试说明》都有这样一句话:“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这几年的江苏高考只有2008年对此没有考查,因为2008年考的是小说,其他年份都考了。由此可见命题者对此的重视,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对《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作详细的解读。

二、理论解读

《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内涵。

(一)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各自特点及其作用。

1.记叙的方式及其作用。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丰富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曲折有致,深化主题。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内容。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的方式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举止、风度姿态景象描写,刻画人物外在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具体描绘和摹写,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补充交代说明。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作为提供事件、感情、思想的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又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相统一。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议论、抒情的方式及其作用。

直接抒情: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于表达浓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虚实结合、借古讽今、象征等,作用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二)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二者的关系。

记叙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记叙描写的升华。

三、考查角度

2006年江苏高考15题:

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该题考查了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的关系。

又如,2007年江苏高考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参考答案为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该题直接考查了描写的方式。

2009江苏高考13题: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必须与内容分析结合起来思考。本文“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散见文章各处,所以答案为“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而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都是议论抒情的方式。

记叙文表达方式篇4

一、叙述

叙述主要记叙事件的原委始末,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人物和事情概括地介绍给读者。它重在过程,时间要素要突出。

二、描写

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和事情以及环境进行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描写一般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人物王熙凤的刻画,采用了多种描法。最为成功的一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描写,先声夺人,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身份与地位;“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她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奸诈阴险;她拭泪的动作揭示了她虚伪、善于阿谀奉承的性格。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开头描写了家家祝福的热闹场面,这种社会环境描写反衬了祥林嫂死去的悲凉。而小说《药》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深秋夜晚的黑暗,也象征了那个黑暗的社会。环境描写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更好地表现主题。

描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既要抓住特点,又要突出重点,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三、议论

议论,指的是在叙述、描写中,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议论是针对记叙、描写的内容发表言简意赅的评论。

在记叙文中,适当的议论,可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对记叙内容的总结与深化。

四、抒情

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就是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直接抒发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句话直接抒发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佩之情。

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假的情感,夸大了的情感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

五、说明

记叙文表达方式篇5

高考作文题具往往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不过它不是枯燥玄远深奥的哲学命题,而大多是巧妙地蕴含在材料中,蕴含在鲜活亲切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但是要写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意识。

比如,2012年高考作文,变与不变,短暂和永恒,相对和绝对,运动和静止,考生很容易想到苏轼《赤壁赋》的名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联想到古典诗词中大量的咏史怀古诗,感慨今昔,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盛衰无常等。可以说,如果考生一眼洞察出本次材料作文的题旨为揭示“变与不变”的宇宙人生哲理,那么考生下笔千言,会意到笔随,毫无阻滞之感。诗词歌赋,尽可以入文,只需点题:变得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即使考生对书信没有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只要明确了“变与不变“这一题旨,充分调动已有的阅读积累――这座“无尽藏”也,辅之以清词丽句,自然文采斐然。

如有考生援引大量诗词典故,点击成文: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书信是情人离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书信是烈士悲心;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书信是浮云游子意;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书信是落日故人情;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是高堂万里心;

“行尽江南斜阳归,红笺无色情深处”,书信是江南深闺情;

……

目前高考作文训练多是程式化的议论文训练,强调文体规范,思路清晰,结构整饬,不蔓不枝。而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就是分解话题,提炼分论点。每一部分围绕分论点,先叙后议。强调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强调素材的典型,强调对材料的分析和挖掘。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这样的作文本也不乏高分。但笔者在本次高考中发现,如果平时惯于训练这种模式,那么面对此次“书信”,就有些望洋兴叹。

笔者在阅卷中也发现了大量记叙文,大部分就是对材料简单地扩写和同构,围绕五人讨论,顺势写下来,凑足800字,无疑是一部书信沿革简史,流于介绍各种通信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在今后的作文训练中,要有意颠覆文体,颠覆文体不是说写“四不像”的作文,而是说引导学生放开来写,大胆写。建议在训练好记叙文、议论文基本文体的基础上,散文、杂文方面着重训练,并尝试记叙文散文化,议论文散文化。其实散文、杂文和记叙文。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的记叙文一般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①“贴标签”――叙事和主题无多大关联,拖沓冗余,多为闲笔,最后生硬点题;②选材不好――多为学习生活的直接体验,没有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③平铺直叙――行文缺少变化,表达方式单一,一叙到底。无惊无喜,索然寡味,甚至全篇就是记流水账;④缺乏张力――详略不当,不能做到张弛相间,扣人心弦;⑤矫情失真――胡编乱造,没有贴着人物写。而记叙文散文化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记叙文如果记叙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因后果交代的可能很清楚,但起因发展及必要交代太过,“闲笔”太多,“白菜心”太小,内容就显得单薄。如果我们在记叙时适当切换场景(场面、画面),使记叙文散文化,类似“蒙太奇手法”,可丰富文章内容,凸显话题。它多采用片段连缀式,撷取生活的朵朵浪花、一幕幕场景、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个个难忘的镜头,共同表现主题,强化主题,使主题如浮雕板清晰凸现出来。以记叙为主的散文,注重细节描写,触动心灵,容易写出真情实感。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灵活运用,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摇曳生姿,又能很好地扣合话题,升华主题。而杂文多是由日常生活说开去,层层剖析,不仅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或是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在深刻上达到发展等级。

记叙文表达方式篇6

关键字:叙事性思维;办公空间;空间设计

所谓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叙事思维的表达是一种表意的过程,它对记忆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叙事性的空间可以让人们在其中体验故事,唤醒记忆,促进体验者对故事情节的重现,从而产生强烈的场所认同和场所记忆。

谷歌作为大型网络公司的翘楚,它的办公空间设计一直为人所称道,每次落成都能引来人们的艳羡。谷歌强大的生命力与它优质的创新团队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而办公空间的设计是其文化理念的重要传递方式之一,“叙事”就是其经常采用的设计方式。谷歌在世界各地的办公空间都想要营造这样一种故事情节:人们工作疲惫了可以去打台球,玩桌游,这里有无限供应的小吃、零食,随时供人们享用,三两人坐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工作进程,困了有舒适的休息区供人们休憩。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不经意间的思维碰撞,这种自由惬意的状态消除了刻板的工作模式,是灵感创意的温床。

办公空间的叙事性思维表达

1.空间序列性叙事

空间的序列安排是叙事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抑扬结合是营造场所精神的关键。叙事性空间是一种带有体验性的空间,空间的规划引导人们按照设定好的空间去活动和感受,合理的空间编排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顺畅的活动空间,还可以促进人们的交流,同时引导新事件的发生,产生新的场所记忆。叙事性办公空间无论在区域的分布、空间之间的衔接还是空间的交互使用上都表现出它灵活性和故事性。

2.指示性叙事

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是人类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物体表现的符号形式,如语言、文字、建筑、音乐等。所指表示的是“能指”的意义,也就是符号所表达的内涵。指示性叙事借助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向人们传达事物的内在含义。办公空间的设计中可以应用有指示性的颜色、材质、装饰、家具等叙事元素来加强叙事氛围的营造,强化叙事情节。谷歌伦敦研发总部,设计师为了营造“太空城”,多选用白色和银灰色这种工业感很强的颜色作为主色,在空间造型上使用了三角形来处理空间,桌椅的选配也极具未来感。

3.体验性叙事

诺伯格・舒尔兹认为一种让人留下美好记忆的空间,与其中发生的事件情节有关。新的记忆经验来源于人们对空间的体验。这种叙事思维可以让人们参与到空间即故事的情景中来体验环境,采用一种参与的方式来达到对空间的体验。往往体验互动式的叙事方式能够让人们对空间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谷歌在全球的办公空间虽然都是由不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但滑梯的设计模式却一直被沿用,足见人们对之的喜爱程度,这种互动性很强的设计让人们参与其中,在高强度的工作过后,顺势沿滑梯滑下,让人们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美好惬意的享受。

4.主题性叙事

这种叙事思维表现为把空间结合一定的主题来叙事,比如科幻系列、动漫系列、电影系列等等。办公空间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工作团队设计出不同主题的工作空间。谷歌在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分部的办公空间设计将谷歌的“缤纷办公”推向另一个高度。8层的办公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这里的故事情景有海滩、沙漠、田园、乡村、森林等等,这些充满故事性的设计,不仅取悦了员工和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思维,更是公司理念和形象的宣传片。此外,谷歌伦敦研发总部的办公空间以“星际飞船”为叙事主题,通过空间的规划、色彩的选择、材质的表达、家具的选配来展开故事的情节,设计师用叙事的手法为谷歌创造出了一个未来新颖的太空城,一个用于研发的“秘密空间站”。

结语

办公空间这种物质形态的叙事很难像文学、电影那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更像诗歌,叙事的方法更趋向于隐喻、象征、指示、修辞及主题精神的诠释。以上提到叙事性思维方式方法只是叙事性思维表现手法的几种,只要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场所体验,突破传统的设计方式,创造潜在的叙事可能都可以称作是叙事性思维的表达。以上几种思维方式方法并不局限于单独使用,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多种叙事方式的结合来强化叙事情节。办公空间的设计是凝固的,但办公空间里的人演绎的故事却是生动鲜活的。多元化的公办空间下,办公空间设计的好坏已不在是由企业来评判,而是由空间的使用者来决定。办公空间设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设计的结束,而是人们在其中演绎叙事的开始,这是叙事性思维引入办公空间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精神层次处在需求的最高层,当人们的物质得到满足的时候,人类就有意愿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当代办公空间的设计早已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享受,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满足。叙事性办公空间注重人与空间的关系和人内心世界的感受。叙事性思维作为一种室内设计中的表意方式应用于办公空间无疑为办公空间的设计带来新的思维方式,随着学者们对叙事性设计的不断深入研究,叙事思维会为未来办公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峻.叙事:一种室内设计的手法[J].

[2] 向科.叙述性设计与叙述性建筑[J].重庆大学学报,2005,11(01):21-24.

记叙文表达方式篇7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试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 把握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 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 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描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和感染美的熏陶。

5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一要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能力。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采优美的记叙文。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记叙文表达方式篇8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条主线。它是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文章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使之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记叙文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珍珠,而线索就是串起珍珠的彩线。离开了线索,素材再熠熠闪光,也只能七零八落、散乱无序,不能成为一件珍品了。

一、记叙线索有哪些类型

写记叙文,可以用人物作为记叙的线索,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以“邓稼先”为线索,记叙了“邓稼先”的生平及伟大的贡献,使我们意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有的记叙文也可以用事件作为记叙的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要不要羚羊木雕”为线索,展现了一家三代对物质和友谊的不同看法,引发了我们对这类问题的深深思考。记叙文也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记叙的线索,例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为线索,回忆了“我”儿时上学的乐趣、同学的友谊,也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间的温情。记叙文还可以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落了,一条是爱花的爸爸去世了;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也是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是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两条线索把庞杂的内容有机地连在了一起,突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可以使故事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人物的情感更加复杂。在写作时,明线一般是指呈现于文章情节发展表面的线索,读者往往很容易能从文章中直接找出来;暗线则是隐藏在情节发展内部的线索,常常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才能得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实现明线和暗线的叠合,不仅可以营造动人的情境,还可以打造精巧的结构,丰富故事的内容。

具体地讲,记叙文线索的类型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 以人物作为记叙的线索。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以“母亲”为线索,记叙了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件事。

2. 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发展顺序为线索来写的,先写爬悬崖的原因,再写爬悬崖的经过,最后写在爸爸的帮助下爬下悬崖。

3.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重点记叙了英国人斯科特征服南极那几天发生的事,作者清晰地标注了时间顺序,既把各种复杂的人与事串起来,又为我们阅读提供了方便。

4. 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转换,抒写了作者由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5. 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文章以“枣核”为线索,通过友人索要枣核以及蹊跷的用途初步设置悬念,等到友人见到枣核如获至宝来加深悬念,最后友人说枣核是为解乡愁,解开了悬念,作者在文末通过议枣核深化了主旨。全文以“枣核”为线索,充分表现了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6. 以情感为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就暗含了一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都是围绕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7.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回忆了“我”和家人一次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情景,表现了尊老爱幼的情怀,同时表达了中年人身上的责任。

二、如何设置记叙线索

记叙线索是文章思路的体现,因此,写作时思路一定要清楚,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的,“思想不清楚的人作出来的文章绝不会清楚”。要做到思路清楚,就要在动笔之前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用什么材料表达,分几个层次表达。思路清楚了,才谈得上设置线索。从理论上说,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设置记叙线索;但是,仍然有一些限制和要求值得注意。

1. 线索的安排要根据表达方式来安排

① 以叙事为主的。这类记叙文,有叙述事件全过程的,也有写几个侧面的,还有只取一点来写的。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线索一般以中心事件、时空转换为线索。

② 以记人为主的。这类记叙文,有完整地写人的一生的,也有取几个片断来写的。一般总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以及他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等描述来展开的。这类文章一般以人物、情感等为线索。

③ 以状物为主的。这类记叙文,往往先要对事物的特征作一番描摹和介绍,然后转入正题。它不同于说明事物性质、状态的科学作品,并不对事物作全面解说,而是根据作者的目的,就其中的某些特征加以详尽的描述,旨在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这类文章一般以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思想为线索。

2. 线索的安排要考虑到人称

安排线索,要注意文章是运用第几人称来叙述的。所谓人称,指的是叙述者的观察点,以及叙述者与其中的人物或读者之间的一种关系。第一人称是以“我”或“我们”来叙述的,作者介入所叙述的事件中。第一人称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历、所闻。但有不同情况:“我”写我自己、“我”作为一个访问者、“我”是其中不可少的人物。第二人称是以“你”或“你们”来叙述的。第三人称是以“他(或她)”“他(或她)们”来叙述的。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地反映现实,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约束,叙述灵活自由。

记叙文多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为主,严格地讲,没有第二人称的叙述。

3. 选择什么类型的线索,常常受到文章叙述方式的影响

记叙中不论是叙事、写人、状物还是写景,都有一定的顺序。安排线索要根据不同的结构顺序进行安排。

如果文章大量使用倒叙、插叙,简单的时间、空间线索就很难使文章内容有序、集中,需要另设事物、事件或其他类型的线索。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花”为线索贯穿全文,甚至借“花”进行时空的转换衔接,避免了多次使用插叙手法可能造成的“乱”和“散”。

① 顺叙。顺叙是按事物变化的固有次序和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程序来进行叙述的。有按事件发生过程来安排线索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按作者的行踪来安排线索的,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按人物变化的过程来安排线索的,如《狼》;还有的文章按认识的过程来安排线索,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等等。顺叙是最基本的顺序,最为常见。采用这种方式写的文章,其叙述线索、层次结构同事件发生、发展和终了的过程基本一致。

② 倒叙。倒叙是打乱事物的固有顺序,把最后的结局或发生过程中的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再从头顺次叙述的记叙顺序。倒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造成强烈悬念,激起读者寻根究底、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程序,安排线索时要特别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接处的句段,这是分段和情节逆转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③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进行的过程中,掐断原来的叙述线索,插叙其他事件的记叙顺序。插叙结束后,再恢复原来的叙述,它相当于主干的旁枝。例如《羚羊木雕》,其中写到与万芳交换礼物时就有插叙。插叙的作用,除了补充、丰富原有的叙述外,还起对比或衬托作用,在安排线索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乱。

④ 补叙。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对读者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或对有关的人和事,作必要的解释和交代。补叙是十分简短的,不打断原来的叙事线索,也不扩展原来的情节,只是作一个补充和说明而已。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最后关于二黄毛的交代。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在于:补叙是带有注解性的,一般较为简短,删掉了也不影响情节的连贯;插叙是情节的扩大和发展,篇幅有长有短,删掉了则会影响结构的完整性,以致在情节上出现破绽。

⑤ 分叙和合叙。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发生两件或更多的事,涉及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记叙时则花开两朵,话分两头,先叙其一,后叙其二,这就是分叙。分叙完毕,再把两个人、两件事合起来叙述,这就是合叙。例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先叙杨志之智,再续吴用之智。合叙实际上是两条(或更多)叙述线索合并成一条。安排线索时要分清分叙和合叙,有助于文章记叙的次序和重点,以及文章的细密层次。

⑥ 环叙和交叙。以一事、一人、一物、一景为叙述的圆心,一环扣一环,围着圆心展开,这叫环叙。两条记叙的线索交替进行,或在一条主线上穿插一条副线,在一条明线上安排一条暗线,两线交杂在一起叙述,叫做交叙。交叙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两条线索穿插叙述。交叙近似一种麻花形结构,能够把复杂的事件或散漫的事件串起来。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把几条线索交叉在一起,组织得有条不紊,缜密、紧凑,不露隙漏。

4. 文章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常用的线索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章内容多,篇幅长,往往使用情感等不太具体的线索,而且常常设置双线索(明暗、主次)。例如《故乡》的情感线索,从“悲凉”开始,归于迷茫中的希望、希望中的迷茫。在“月下刺猹”和“厚障壁”处达到两个性质、方向不同的情感高潮。文章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情节跌宕多姿,却又有起伏错落之美。

同学们常写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篇幅也较短,宜使用事物、人物等比较具体的线索。要逐渐学会“塑造”记叙线索。记叙线索本身不应只是文章的结构工具,它也需要描写、刻画,并要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一般而言,线索的“塑造”应“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像“台阶”“枣核”这样比较“实”的线索,要使其带上情感,暗示思想,形成意蕴;而情感、时间这样比较“虚”的线索,则需要通过具体的叙述、描写,使其有迹可循,不致虚设。仍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文中对花的颜色、姿态多有描写,且与事件、氛围联系紧密,带有一定的象征性,甚至预示着事件的发展进程。作者还写了爸爸爱花、养花的事,线索与文章内容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作者又用对毕业典礼的叙述描写,将本来长达多年的时间跨度缩短,将许多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聚拢,收到了以短摄长、以少总多的效果。

上一篇:八月一号范文 下一篇:学校监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