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莲的诗范文

时间:2023-10-29 13:26:42

有关莲的诗篇1

[关键词] 清诗; 莲社; 遗民诗社; 《顽潭诗话》; 陈瑚; 陆世仪



chen hus ″lian society″ and wantan shihua

zhu zejie1 huang zhiguo2

(1.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2.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re is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ies form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lian society,founded by chen hu the famous thinker,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sociations of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the information about lian society could be mainly found in wantan shihua edited by chen hu.although it is called shihua,it is a kind of respondingstyle poetry collections.the works and authors contained in wantan shihua are numerous and jumbled.therefore,wantan shihua is not simply equal to the poetry collections of lian society.through carefu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upon wantan shihua,we find that lian society was founded on august 15th midautumn festival,1647 (the forth year under the rein of emperor shun zhi in the qing dynasty).it is located in the wei village,one of the small villages in kunshang city,jiangsu province.the members of the lian society also made their own rules named the law of lian society.they often held gatherings and responsory activities,at least more than six events, such as enjoying the full moon while drinking,rowing on the pool,village visiting,drinking in lancao,imitating the poems of pi rixiu and lu guimeng in lanxi,writing poems in the house of fenglin,and so on.in august,1649 (the sixth year under the rein of emperor shun zhi in qing dynasty),chen hu was invited by mao jin,a famous bibliophile and published author,to teach in changshu, province,which marked the end of their gatherings and responsory activities in the lian society.the members of lian society included the prominent thinker lu shiyi,wang yu,sheng jing,lu xibin,jiang shishao,xia youguang,li guomei,hua qianlong,wang faxiang,gong wan,cao fen,etc.some of menb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in the meanwhile,we find that some members of the lian society also joined other similar societies,such as zhongqiu kunhu literary society in changshu,jiangsu province,loudong shilao society and yinxi poetry society in taicang and the like,so other researches will be made upon this aspect.above all,we can also make the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other poetry societies that chen hu and other members founded or joined.thus,we can clarify relations about lian society and wantan shihua in more aspects.all of the related investigations will be useful to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whol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even the ci

vil societies form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 qing poetry; lian society; adherents poetry society; wantan shihua; chen hu; lu shiyi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同名的“莲社”,在本文中是指清初陈瑚创立的一个遗民诗社。陈瑚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诗人。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结社最为繁盛的时期,仅清初遗民所结的各种社团就至少可达数百个,其中“莲社”的地位大约仅在“惊隐诗社”稍下。但目前学界还未见有详细的特别是比较正确的介绍,本文拟从原始文献出发对该社进行相对系统的考察。

一、 《顽潭诗话》的两个问题

考察“莲社”,必须从《顽潭诗话》说起。《顽潭诗话》包括正编上、下两卷,陈瑚辑;又《补遗》、《附录》各一卷,其孙陈陆溥辑《顽潭诗话》上、下两卷及《补遗》均题“顽潭主人陈瑚确庵辑”,但据陈陆溥为陈瑚而撰的《安道公年谱》卷上顺治“六年己丑”(1649)条所说“《顽潭诗话》成。上、下两卷……溥更附《补遗》一卷于末”,可知《补遗》该卷实系陈陆溥所辑。见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1册,第327页。。该书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清末民初才有刊印,现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六年(1917)昆山赵氏峭帆楼校刻《峭帆楼丛书》本最为易得。关于该书,有两个问题需要首先予以说明。

第一,《顽潭诗话》属于诗歌总集而非诗话。《顽潭诗话》由多组诗歌(包括个别其他文体)组成,具体为卷上17组,卷下12组,《补遗》4组,《附录》3组。每组作品相当于一个小集。按照陈瑚自序的说法,“其间有一人为一类者,《指南》、《心史》之续也;有一事为一类者,《月泉吟社》之续也;有一时为一类者,《谷音》之续也”[1]503。这里后面两类究竟哪些属于“一事”,哪些属于“一时”,事实上相当模糊,很难区分;“一人为一类”者,则如卷上第2组陆羲宾(号鸿逸)《晚香亭集》、第3组龚捖(字与参)《后印溪草堂集》、第17组李国梅(字萼青)《村居诗》等,一望便知。但无论具体类型如何,《顽潭诗话》总体上由若干作品小集汇编而成,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

此外,陈瑚还编纂过两种典型的诗歌总集——《离忧集》和《从游集》,两者内部同以作者立目,以人领诗。与之相比,《顽潭诗话》在体例上确实显得有些杂乱。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以“诗话”命名。但它的性质仍然属于诗歌总集,关于这一点,赵诒琛在校刻跋语中说得很清楚: “此书虽以‘诗话’名,实系清初高人逸士唱和诸作”[1]569。又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二说: “陈确庵自号七十二潭渔父……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诠次同志之诗,为之传记,曰《离忧集》。明年己亥(十六年,1659),复评次其门弟子之歌诗,为《从游集》。其《顽潭诗话》则一时酬唱之作也。”[2]58这里将陈瑚(确庵其号)所辑三种诗歌总集叙述在一起,虽然内涵有别,但性质基本相同。按照诗歌总集的大致分类,《离忧集》和《从游集》归入全国类,《顽潭诗话》则可以归入唱和类。

第二,《顽潭诗话》不等于“莲社”社诗总集。大凡诗社,建设最好的往往编有社诗总集,对考察诗社也最为便捷、有利。但《顽潭诗话》所收作品虽然多出自“莲社”成员之手,保存“莲社”相关资料也最多,却并不等于是“莲社”的社诗总集。如上文提到的几种“一人为一类”者,作者固然都是诗社成员,作品却大抵为社外之什。又如卷上第1组《无闷谣》,据陈瑚诗小序盖作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1]503;特别是原居最前而被陈陆溥移至卷上第12组的《戳谶》,陈瑚小序称“予录《诗话》,特托始于此”,据题注乃作于顺治元年“甲申”(1644)[1]524,这些都在“莲社”成立(详后)之前;此外如卷上第8组《端午竞渡》作者第一人郎星纬(字玄翊),顺治二年乙酉(1647)即已死难(“就死”王昶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二九《人物?忠节》“太仓州?明”,见《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页。),更与“莲社”没有丝毫关系。这就是说,《顽潭诗话》所收作品和它们的作者不能全部归于“莲社”,必须进行仔细的鉴别和分析。这自然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

除此之外,《顽潭诗话》内的作者很多都只是以字号的形式出现,其中有些人甚至连姓氏都无法考知。下文在具体叙述的过程中,凡只知字号者,于字号加上引号以示区别;不知姓氏者,则姓氏暂以“某

字代替。另外,凡姓名可知者,如上文所示,必要时加注《顽潭诗话》对应之处的字号(同一字号只注一次)。

二、 “莲社”的成立与社约

陈瑚原籍江苏太仓,顺治三年丙戌移居昆山的蔚村,在那里从事讲学等活动。“所居有莲潭七十二”[1]503,而“顽潭”为其中之最参见《顽潭诗话》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龚捖小序,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可作代表。《顽潭诗话》取名于此,所结诗社则称“莲社”。

陈瑚《确庵文稿》卷一《莲社招隐诗》的小序中说: “蔚村有七十二潭,潭皆种莲花。思与友人共乐之,而作是诗。”[3]209据集内作品排次,此诗作于顺治四年丁亥(1647),具体时间应在其下一题《五月十四夜》之前。诗中表达了陈瑚结社的愿望,并且提出了社名,可以视为“莲社”的滥觞。

《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是“莲社”第一次集会之作,具体题目为《中秋诸同社举鼎甫五十觞兼玩月,赋诗并序》。该组陈瑚小序的开头明确说“丁亥中秋”[1]511,亦即顺治四年八月十五日。又作者第6人陆羲宾诗的首联云: “莲社初开日,佳期正仲秋。”[1]512第16人徐“文若”诗有句云: “汐社重盟向此宵”[1]513。如此反复印证,可知该年的中秋之夜的确是“莲社”初次活动亦即正式成立的日子。

这里用作典故的“汐社”是元初宋遗民谢翱创立的诗社。又作者第7人江士韶(字虞九)诗云: “遁世多佳客,趋田即野人……莲社因非晋,桃源避自秦。”[1]512这是从晋宋之际释慧远在庐山创立的同名“莲社”生发,同时兼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而此处的“秦”字在清初诗歌中演变成一个普遍使用的特殊意象,即暗指清王朝。这些地方都反映出该“莲社”属于遗民结社的性质。 有社约,制订于结社次年(参见下文),其情况比较复杂。该社约全名《莲社约法》,原曾编入陈瑚《确庵文稿》卷二五,但“未刻”[3]207。不过,陈陆溥为陈瑚而撰的《安道公年谱》卷上顺治“四年丁亥”条“约村人为改过迁善之学”一事之下有这样一段叙述:

公学问深造,与同志为性命之学,又与村中诸友指陈切近功夫。用吕氏《乡约》、朱子《白鹿洞规》、温公“真率会”遗意,著《莲社约法》五章: “(一)‘会约’有五: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会戒’有四: 不谈非礼,不发人隐私,不谋利欲事,不作无益。(三)‘会人’有二: 同属之亲,同志之友。(四)‘会期’有四: 论道之举,景物之举,宴享之举,过从之举。(五)‘会品’有三: 便设,特设,非常设。”又有《蔚村讲规》……《蔚村三约》……《五柳书堂学规》……《小学规条》……公知道终不行,而随处为世道人心之计,故设教不厌周详云。[4]318319

这里所列《莲社约法》的五个条款应该是可信的,但从它的具体内容来看,似乎管得太宽。这一方面固然属于一般诗社制订社约的通例,另一方面恐怕也与陈瑚的其他结社乃至讲学活动有关。考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三《打乖吟,戏赠确庵》小序曾说: “确庵于蔚村结四(‘四’字疑衍)大会,大会之中又分四小会: 一‘讲会’,与同志讲《易》;一‘忏会’,以合蔚村奉佛诸公;一‘乡约’,以和村众;一‘莲社’,以联诗文之友。”[5]557据此可知,“莲社”本来只是陈瑚“蔚村大会”中的四个小会之一。然而在有些场合,“莲社”也用于泛指整个“蔚村大会”。如陈瑚《确庵文稿》卷一《斯友堂诗》在叙及顺治六年(1649)“己丑孟陬,同人集蔚村讲《易》”时有云: “顽潭莲社开,讲易阐复姤”[3]215,这里的“莲社”显然不限指诗社。又卷二三《圣学入门书序》叙及“莲社之约”[3]441,大略也是如此。由此看来,《莲社约法》正如《安道公年谱》上下文的叙述所示,确实不一定是专为我们所说的“莲社”而设。因此,我们在讨论“莲社”时,必须注意区分它的专指与泛指。同样道理,在考察诗社集会和认定成员时,也必须持审慎的态度。

三、 “莲社”的集会唱和

“莲社”在“玩月称觞”之外还有不少集会唱和。就《顽潭诗话》中的作品而言,下述各组确切属于该社集会唱和的产物,可借以考知相关活动。其先后次序即依《顽潭诗话》排列。

一是卷上第6组《题画扇》。据该组陈瑚诗小序,“称觞之夕”诸“鼎甫”之弟诸“惠甫”(“甫”字或写作“

父”)“出画扇请题”[1]513,因有此作。这从诗社集会的角度来说,仍然属于第一次。

二是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据该组龚捖小序,本次是陈瑚“飞书及诗”,特地招邀龚捖等人参加“莲社”,并“出……《莲社约》……相示”,集会时间在顺治五年(1648)“戊子……七月十三日”前“两夕”[1]522523。其中第一题龚捖和诗的首联云: “秋来潭月与人期,白社相招去不疑。”[1]523这里的“白社”全称“白莲社”,是释慧远“莲社”的别名,借指陈瑚“莲社”。又第六题陈瑚等联句《停舟命遫歌子美客至,即用原韵》第二句云: “元亮今因莲社来”[1]523,这是用陶渊明(元亮其字)与释慧远“莲社”的典故,双关龚捖等人入社。

三是卷下第10组《村访》。据该组王育(字石隐)小序,本次是陈瑚“《莲社约》……甫就,寄书招”王育、陆世仪(号桴亭)、盛敬(号寒溪)等人来蔚村聚会[1]555。小序署款时间为顺治五年“戊子清和月之第一日”[1]556,亦即四月初一。但唱和第一题陆世仪和诗,《桴亭先生诗集》卷三题作《三月廿九日过访确庵,剧谈三夕,赋此以赠,步石隐韵》[5]553,可知始于其前两日。而从王育小序所说“《莲社约》……甫就”一语,可以推测“莲社”社约的制订完成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又唱和第一题陈瑚和诗两首之一第五句“采莲君子社”云云,同样是双关“莲社”。

四是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据该组王育小序,本次“辍饮”唱和的时间在同年四月的“三之日”,亦即初三。其中陈瑚《即席》首尾略云: “幽赏高谈几逸民……同是莲花社里人。”又陆世仪《雨雹》第三句云: “买鱼沽酒续莲社”[1]557。检《桴亭先生诗集》卷三,该诗题作《四月戊辰(初三),过澜漕访黄子幼玉,幼玉为续举莲社。时同过者,石隐、寒溪、确庵诸兄也。席未半,大雷震电,雨雹如拳,屋瓦尽振(一作“碎”)。同志皆错愕而起,为之撤席。赋此志异,并赠幼玉》[5]554。据此可知,这次集会的主人乃是黄“幼玉”。

五是卷下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据该组陈瑚小序,本次集会的时间在顺治六年“己丑五月二十九日……越一日”[1]557,亦即五月三十日。集会的主人,小序提到“庸夫举社”,则为诸“庸夫”。“庸夫”有时写作“庸甫”,也是诸“鼎甫”的兄弟行。陈瑚《确庵文稿》卷一有《诸庸甫家社饭》一诗,首联云: “双扉烟雨闭菰蒲,莲社栖心避世徒”[3]218。从其前后作品排次来看,应该就是为这次集会而作。

六是《补遗》第2组《枫林书舍联句》、第3组《枫林书舍分韵赋诗》。据两组陆世仪两篇小序,本次“联句”和“分韵赋诗”同在顺治五年“戊子端阳后一日”[1]559,560,亦即五月初六,地点在太仓的江士韶(号药园)家“枫林书舍”。其中的后一组,小序还特别点明“同社诸子”。又陆世仪的《分得“书”字》第五句亦云: “莲社客来缘话雨”[1]560。

以上六次集会唱和之作,《补遗》该次毋论,第二次与第三次在《顽潭诗话》中的排列次序显然前后倒置。事实上,《顽潭诗话》所收各组作品,特别是正编卷下,在排序上确乎比较混乱。仅此一项也能见出该书作为一种诗歌总集,尽管经过陈陆溥的修订和刊印者的校勘,就技术层面而言仍然是不够成熟的。这对原编者陈瑚本人而言,的确只是一部未定稿。李北村过访石隐,石隐并拉予辈同过小酌,再举莲社,即席口占》,第二句云: “莲花社里发清吟”[5]554。据集内前后作品推测,当作于顺治五年戊子“四月戊辰”(初三)至“端午日”之间,显然属于另外一次集会的唱和,主人为王育。但《顽潭诗话》内全无该次唱和的相关作品,可知其遗漏确实未能尽免。

上述各次集会唱和的地点主要在蔚村,另外还有附近的澜漕及太仓;人数或多或寡,主人以陈瑚居多,也有其他社员;其时间则集中在顺治四年丁亥(1647)八月十五日至顺治六年己丑(1649)五月三十日之内,头尾三年,实足不满两周年。陈瑚为陆世仪而撰的《尊道先生陆君行状》谓“君与王君石隐辈,岁一入社”[6]375,这主要是就蔚村而言,并且只是一个大概。至于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二把第一次集会所作《中秋夜,诸同社泛舟莲渚,为诸鼎甫举五十觞》编在顺治三年“丙戌”最末一题[5]550,则显然是一个疏忽。此外,其他不以“莲社”名义组织的集会唱和以及非集会形式的唱和,则都可以置之不论

。

顺治六年己丑八月,陈瑚应毛晋之聘,移居常熟隐湖教授生徒,“莲社”正式的集会唱和活动就此结束。《顽潭诗话》所收各组作品有时间可考并且与“莲社”密切相关的,基本上都在此之前。其他如卷下第3组《春星草堂雅集诗》、第4组《又雅集诗》,以及陈瑚《确庵文稿》卷二《甲午元夕,同人集尉迟庙,文介石先生讲蔚村三约,限“真”字韵》所涉[3]228,时间贯穿顺治七年庚寅(1650)至康熙十年辛亥(1671),并且作者有一部分甚至全部恰巧是“莲社”成员,但那些活动对于“莲社”来说至多只能算是一种余响。

四、 “莲社”的基本成员

关于“莲社”成员情况,依据上述各次正式集会唱和出现的作者以及相关人物,顺次去除重复,可以得到一份基本的名单:

第一是《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作者最多,计有16人: 李“三有”、某“九游”、王育、某“艺公”、盛敬、陆羲宾、江士韶、夏有光(字玉汝)、李国梅、华乾龙(字天御)、程“士起”、黄“幼玉”、陈瑚、王发祥(字登善)、陆世仪(字重威,一作道威)、徐“文若”。另外本次无作品者诸“鼎甫”以及第6组《题画扇》涉及的诸“惠甫”兄弟,这里暂时不算。

第二是《顽潭诗话》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增加6人: 龚捖、龚“仲纯”(龚捖侄)、诸“惠甫”、李“远公”、陈逊(陈瑚长子)、陈遫(陈瑚次子)。其中龚“仲纯”未见有诗,陈遫本次无诗。

第三是《顽潭诗话》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据王育小序增加诸“晋甫”1人。另外所涉黄“幼玉”之“坦君”亦即女婿某人不算。

第四是《顽潭诗话》卷下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增加3人: 李梅(号白庵)、诸“鼎甫”(法字且了)、诸“庸夫”。

第五是《顽潭诗话》补遗第2组《枫林书舍联句》及第3组《枫林书舍分韵赋诗》,增加两人: 曹(字尊素)、江“俊求”。后者此处无诗,但前一组陆世仪小序提及,后一组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三有为江“俊求”代作的一首《同确庵诸兄过药园枫林书舍,分韵(又得“门”字,代俊求)》[5]554。

以上合计28人。此外如果放宽条件,或者发现新的资料,那么应该还可以增加一部分,但目前暂时就确定这一些。

这些成员的籍贯基本上也是太仓或昆山。现今得以了解的关于他们生平事迹的记载,文献多寡不一,详略相差很大。其中陈瑚、陆世仪同以思想家著称于世,过去各有年谱,如今研究论著更多,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还有《陆世仪评传》。又王育、盛敬,沈受宏《白溇先生文集》卷二分别有《外王父庄溪先生石隐王公行状》[7]6566、《寒溪先生墓志铭》[7]6364,卷一还有《外王父庄溪先生为位私议》[7]8、《盛寒溪师六十寿序》[7]34。又陆羲宾、江士韶、夏有光、华乾龙、王发祥、曹,嘉庆《直隶太仓州志》中都有传记。又龚捖,汪学金辑《娄东诗派》卷一一选其诗,附有小传[8]180。

此外有些姓氏等,从现存陈瑚、陆世仪两家著述特别是《顽潭诗话》中可以获得大致的线索或者更多的信息。如李梅,《顽潭诗话》卷下第4组《又雅集诗》内,作者第8人作“白庵李梅”[1]554,这就能够推测“白庵”系其别号。又如李国梅,张宗芝等四人合辑毛晋六十寿诗《以介编》内,作者有“鹿城李萼青(名国梅)”[9]556,可以知道其名、字(另此处“鹿城”系昆山别称);而据《顽潭诗话》卷上第15组标题《北村自寿》以及李国梅小序[1]529,还能够进一步知道他的别号为“北村”,以及准确的生年月日。特别是诸“鼎甫”,《以介编》作者有“鹿城诸且了(名海净)”[9]576;而联系《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陈瑚小序所说“吾友鼎甫……近以浮屠氏隐”[1]511,并综合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王育小序所说“诸鼎甫”[1]557、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作者第5人所谓“且了”[1]558,可以断定就是同一个人,只可惜其俗名还是未能知悉。至于李“远公”的姓氏,《顽潭诗话》卷下第1组《野言》陈瑚小序曾提及其父为“伊土”[1]536,则再从唐时升《三易集》卷九《香树集序》“娄东李君伊土”云云即可推得(另“娄东”系太仓别称)[10]129,只是其名仍不详。

另外还有两人连姓氏都不得而知。其中某“九游”,今人陆勇强先生《明清作家史料钩沉》一文“储福畴”条,曾引录储欣《在

草堂文集》卷四《从兄九游传》,谓“九游讳福畴”,江苏宜兴人,明末名士,入清后“隐处不仕”,顺治十五年“戊戌毙于盗”[11]204,推测很有可能就是这个人。另一某“艺公”,杨廷福、杨同甫父子两位先生合编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有一位秦树榖字艺公[12]1062,也是无锡人,但生活年代未详,姑记于此以待异日再考。的这些成员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排除陈逊、陈遫这样入清之后才渐次长大成人者之外,在结社期间都是真正的遗民。至于后来如王发祥举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进士,并在清朝服官,则是另外一回事。

“莲社”成员中有不少学者,陈瑚、陆世仪之外,王育、盛敬、江士韶等人也往往撰有学术著作。从《顽潭诗话》的某些小序中可以发现他们在集会唱和的同时,经常相互出示、阅读交流。结合他们的讲学活动来看,这个诗社确实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这与约同时期的“惊隐诗社”涌现出顾炎武、王锡阐、吴炎、潘柽章、戴笠(字耘野)等一批著名学者很相似,只不过在学术领域方面各有侧重而已。可惜的是,陈瑚、陆世仪之外其他成员的著作,包括他们的诗文集,基本上没有流传,无法对我们考察“莲社”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五、 “莲社”成员与其他结社

“莲社”的某些成员还组织或参加过其他诗社(包括类似结社)的集会唱和活动,也就是一人兼为多个诗社的成员。这里结合《顽潭诗话》,以陈瑚为主,先考察以下三个诗社。

(一) 中秋昆湖文会

《顽潭诗话》补遗第4组《癸巳中秋文会》,所收为“癸巳”亦即顺治十年(1653)八月十五日陈瑚与其弟子辈以及毛晋举行社集的唱和之作,凡两题。第一题“开”字韵,陈瑚首唱;第二题“秋”字韵,王育长子王孝持首唱。作者除去重复,计有陈瑚、毛晋、张溯颜、钱嘏、冯长武、毛天回、陆焕、刘严御、许焜、张履祥(一姓杜)、周士槱、吴迁(一姓黄)、王孝持、瞿有仲、毛褒、毛衮、费来、顾湄、陈逊、毛表、黄御香“黄御香”依《顽潭诗话》原文,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第563页。但据其前作者署名格式类推,有可能单名“御”,而“香”字系“唱和”的“和”字之讹。,共21人。

又其中毛晋“仲子”毛衮诗,陈瑚曾另外辑入《从游集》卷下,题作《中秋昆湖文会,次确庵师韵》,正文第三联文字不同,并且末尾还有这样一段自注: “是日与者三十人,备五经之选;课制义五篇,论、表、策各一道,又成诗二首,一时传为盛事”[13]681。这里首先是标题所说的“昆湖”,即上文提到过的常熟隐湖。当时陈瑚正在那里教授生徒,所以有此会之举。其次是与会人数,据此处所说应有30人。另外黄御香诗第三句“四座即看符列宿”,自注说: “是日二十八人”。如果仅仅就弟子辈而言,那么加上陈瑚和毛晋,刚好也是30人。只是目前除了《顽潭诗话》该组所列21人之外,其他9人或7人究竟为谁,均不得而知。

这次“文会”从毛衮诗自注来看很像是一次课艺活动。但较之于一般的课艺,它却带有明显的结社倾向。如许焜诗起句即云“百里昆湖文社开”[1]562,又其中不少作者还表达了来年此日继续举社的愿望。如毛晋诗: “明年此夕铜螭署,应见姮娥月里催。”[1]561陆焕诗: “秋期此夕明年会,笑折琼枝玉漏催。”吴迁诗: “记取来年今此夕,广寒应见桂华催。”[1]562假如这个愿望真正得以实现,那么“中秋昆湖文会”也就完全可以看成是有规律的诗人结社了。可惜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是陈瑚在隐湖坐馆的最后一年,该年中秋未见有续举社事的记载。

(二) 娄东十老会

《顽潭诗话》附录第1组《娄东十老图诗歌》,陈陆溥小序说:

吾祖确庵公与嗣祖鸿逸公为“娄东十老”之会,略仿香山“洛社”遗意。吴门高士张永晖绘图志盛,而延陵吴誉施亦仿西园故事叙而记之。岁远人湮,不知流落何所矣。此幅则一方外摹写,坐立位置与原图间异,而笔墨复不足观。然披览之间,犹得想见故国衣冠及前辈风格也。当时诗歌应多,不复得见,仅存敝簏数稿,特倩东村陆先生书之图后,以存遗迹云。[1]564

此处所说《娄东十老图》的摹本,今影印底本《顽潭诗话》未见刊印,但吴誉施为张蟾(永晖其字)“原图”而撰的记文仍然辑录完整。据该文所记,此“十老”依次为陈瑚、宋龙、陆世仪、郁法、顾士琏、盛敬、王撰、陆羲宾、王育、江士韶。其中除宋龙、郁法、顾士琏、王撰之外,另六人都是明确的“莲社”成员,并

且每人虽以别号为称,但都注有对应的名、字和当时的年龄、住址,可以当做小传看待。

吴誉施这篇记文,根据其所注陈瑚等大多数人当时的年龄推算,应该撰写于康熙十年辛亥(1671)。此外,仅王撰、陆羲宾、王育三人记文所称年龄与所见其他记载略有出入。如王育,记文说当时“八十岁”,但据前及沈受宏《外王父庄溪先生石隐王公行状》,乃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十月十一日”另陈瑚《确庵文稿》卷九《寿石隐八十》、《次和庄溪老人八十生日诗》两题,据集内作品排次均作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亦可为证。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7]66,至本年还只有79岁。又陆羲宾,记文说当时“七十一岁”,但据《顽潭诗话》卷上第16组《同人寿鸿逸》陆世仪小序“今年辛亥春正,为君七十生申之期”云云[1]531,则本年刚好为70岁。这种情况应该是吴誉施因缺少把握而尽量把年龄往高里说造成的。至于王育本人在题诗末尾自谓“庄溪八十老不死”[1]564,这个“八十”乃是泛言。

关于“娄东十老会”的成立时间,陈陆溥所撰《安道公年谱》卷下即依照吴誉施记文定在康熙十年辛亥,并同样将其全文附录于后[4]378380。但据沈受宏之子沈起元《敬亭文稿》卷一《娄东十老图跋》载,“《娄东十老图》绘自康熙庚戌”,亦即九年(1670)其下文叙及“十老”年龄,则明显有误。另按: 今人庄天明主编《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明清肖像画》中《彩色图版》第34幅即为《娄东十老图》,可惜“无款”,而所附《图版说明》称其“作于康熙九年(1670),作者不详”。见庄天明主编《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明清肖像画》,(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075、121页。该图人物“坐立位置”与吴誉施记文所述全无差异,因此很可能就是陈陆溥所说的“原图”而非摹本,而其作者应该就是张蟾。[14]84。假如这个说法可信,那么“原图”应该绘于吴誉施撰写记文的上一年,“娄东十老会”也即成立于那一年。 老”中声名最著的人物陆世仪在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不幸病逝,享年62岁;紧接着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陈瑚也随之谢世,享年63岁。其他成员年龄基本上都比两人大。作为一个诗社,“娄东十老会”后来即使还有活动,估计延续时间也不会太久,至少已经不完整了。

(三) 印溪诗社

《顽潭诗话》卷下第8组《和陶田舍诗》所收为龚捖与顾梦麟(号中庵)、陈瑚、李“远公”四人先后追和陶渊明诗歌的作品。其中龚捖第一次所作题为《印溪诗社约田家诗,和陶始春怀古田舍韵》[1]553。这里所说的“印溪诗社”显然是龚捖创立的一个诗社,因此才会约定诗歌题目,邀人同作。又龚捖第二次所作的“自序”中提到: “丁亥秋,予以一编谒中庵先生。先生过为延赏,和其中和陶田舍诗二章,有‘将托沮溺’、‘同为比邻’之语。”[1]554由此推测,“印溪诗社”最迟在顺治四年“丁亥”(1647)的秋天就已成立。而根据上文的考察,龚捖在顺治五年戊子七月才应邀参加“莲社”。因此,这个“印溪诗社”与“莲社”原先并不存在任何关系,而且其成立的具体时间很可能还略早于“莲社”。只是该社究竟有哪些正式成员,举行过哪些集会唱和之类活动等等,目前还知之甚少。

除了上述三个诗社之外,“莲社”成员如陈瑚,至少还参加过“含绿堂吟社”和“石佛庵诗社”[15]。

这里叙述一人兼为多个诗社成员的现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说明陈瑚等人笔下经常出现的“同人”乃至“同社”并不一定都是指“莲社”成员,《顽潭诗话》所收也并不全是“莲社”的诗歌。

最后说一下陆钺。陆钺为常熟人,陈瑚辑《离忧集》卷上曾选录其顺治三年“丙戌以后”之诗,内有《拟撰郭林宗赠茅季容劝学诗,蔚村社韵(约)》、《拟林和靖雪夜偕妻子倡和四首(莲潭社约)》、《感春四首(印溪社约)》、《立春(定远社约)》诸题[16]6870。这里所说的“蔚村社”、“莲潭社”很像是“莲社”的别名,但《顽潭诗话》中没有见到这两个题目,也未见陆钺任何作品,不知是因为失收还是本来就不相干。又所说“印溪社”则有可能是指龚捖的“印溪诗社”。此外还有“定远社”,与本文无关。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像陆钺这样广泛应邀参加多个诗社的社题创作,很难说他到底是不是某诗社的正式成员,与明确一人兼为多个诗社成员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无论这里的“

蔚村社”、“莲潭社”是否就是指“莲社”,我们都不把陆钺算作“莲社”的成员。

[参 考 文 献]

[1] 陈瑚辑、陈陆溥补订: 《顽潭诗话》,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chen hu & chen lupu(eds.),wantan shihua,in xuxiu siku quanshu: vol.1697,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2.]

[2] 杨钟羲: 《雪桥诗话三集》,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yang zhongxi,xueqiao shihua sanji,beijing: beijing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91.]

[3] 陈瑚: 《确庵文稿》,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年。[chen hu,quean wengao,in siku jinhuishu congkan: vol.184,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2000.]

[4] 陈陆溥: 《安道公年谱》,见北京图书馆编: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1册,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chen lupu,the chronicle of andao gong,in beijing library(ed.),rare edition of chronicle collections in beijing library: vol.71,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ublishing house,1999.]

[5] 陆世仪: 《桴亭先生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lu shiyi,futing xiansheng shiji,in xuxiu siku quanshu: vol.1398,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2.]

[6]凌锡祺编: 《桴亭先生行状、行实》,见《丛书集成三编》第85册,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ling xiqi(ed.),futing xiansheng xingzhuang xingshi,in congshu jicheng sanbian: vol.85,taipei: xinwenfeng publishing company,1997.]

[7] 沈受宏: 《白溇先生文集》,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8册,济南: 齐鲁书社,1997年。[shen shouhong,bailou xiansheng wenji,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vol.238,jinan: qilu press,1997.]

[8] 汪学金辑: 《娄东诗派》,见《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30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年。[wang xuejin(ed.),the loudong poetry group,in  siku weishoushu jikan: vol.30,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2000.]

有关莲的诗篇2

关键词:莲;古典诗歌;意象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了关于莲的描述。后来,“莲”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古典诗歌中,诗人较常运用象征、比喻、白描、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赋予莲以美人、爱情、祥瑞、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义。莲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比多了份高洁的气质,且不似桃花的妖艳,也无梅花的孤傲,更没有梨花的娇柔,让历代文人为之倾心。与此同时,莲花图案和莲花节也成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 莲的生物特征

莲是自古至今为我国广大人民所珍爱的花卉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芙渠、扶蕖、菡萏、藕花、水花、水芝、泽芝、玉芝、净友、净客、水芙蓉、草芙蓉、君子花、水宫仙子、醉客、绮帐、巧笑花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均证明,中国是荷花的原产地。我国先民对荷花的观察、认识十分细致。最古老的词典《尔雅》记载:“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蘧,其本营,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药,药中薏。”古人对荷花的不同部位均有专名称呼,将它的地上茎(即梗)叫做茄,将它的叶子叫做蘧,将它的地下茎叫做营,将它的花口叫做菡萏,将它的果实叫做莲(即莲蓬),将它的根状茎叫做藕,将莲蓬中结的子叫做药(即莲子),将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叫做薏(即莲心)。

2 “莲”意象的文学起源

作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的莲花,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已出现。《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作品,对莲花的关注和记载描写虽不太多,但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莲花意象的雏形。

《诗经》中有三首是以“莲”起兴的,即《邺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邺风・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这是一位女子赞美私爱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莲’字)”起兴。

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荷华’即‘荷花’,也就是‘莲花’)”起兴。

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简。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倦倦。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这是一位男子追求爱人时唱的歌,分别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茼”、“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起兴。

而《楚辞》[1]单涉及到莲花的作品就有十篇之多,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招魂》:“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芰荷些。”屈原将莲花视为香草,并认为它所具有的美好的品质是文人高洁志趣的象征。

可以说《诗经》中的莲花意象奠定了莲花与女子之间的类比关系,《楚辞》中的莲花意象奠定了莲花与士大夫之间的类比关系。早期文学作品中的莲花形象,它已经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只是还不具有特定的隐喻符号性质。

3 “莲”的象征意义

3.1 美女

莲花因为生长在水中,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所以人们经常把它比喻成美人。《诗经》中就有非常好的描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菡萏即荷花,便是将荷花比作美人。又如《国风・陈风・泽陂》中说:“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

莲花与女性的渊源关系,让后世文人对莲花爱不释手,涌现了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借莲花描写女子的美貌,往往将莲花喻为美丽、纯情的女子形象。如杜衍的《荷花》:“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又如杨万里的《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唐代七绝高手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少女的美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3.2 爱情

由莲之美,联想到人之美,而由人之美又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情爱之美。因此,写到莲花又总会关乎情爱。实际上,“莲”、“荷”、“藕”、“芙蓉”常常是作为爱情与婚姻的喻指符号出现的。“莲”谐音“怜”、“连”,寓意爱情、连理。“荷”谐音“和”、“合”,象征夫妻和睦,百年好合。“藕”谐音“偶”,象征配偶。而“芙蓉”原本作“夫容”解,即“女子想取悦丈夫”之意。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表明莲花意象与情爱相关。如《子夜四时・夏歌》:“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清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西曲歌《杨叛儿》第五首:“欢欲见莲时,移湖东屋里。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南朝的《西洲曲》[2]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3 祥瑞

有关莲的诗篇3

一、莲简介

莲也称荷,别名芙蕖、芙蓉、水芝、菡萏、红蕖等,是一种多年宿根水生草本植物。作为我国常见的水中花卉,莲的栽培历史相当悠久,据说周朝已有记录可寻。发展至今,其花色、种类已经难以计数。古代,我国还曾流传十二花神的故事,是选取农历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卉组成。其中,莲居第六,即六月份花卉代表,可见它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二、莲文化

莲子自古就被人们视为高级滋补营养品,饮食莲子羹可镇定安神。藕可以制作各种菜肴、加工成藕粉等。其他如莲叶、莲花、莲蕊等均是常见的药膳食品。因此可以说,莲浑身洋溢着食文化。另外,由于“莲”与“怜”同音,古代诗词中经常借用写莲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相似实例还很多,这里不多列举。

魏晋南北朝以来,莲还成为士大夫的象征,代表君子般的高风亮节。在许多文人笔下,它都显得纯洁、孤傲。如宋代周敦颐曾作《爱莲说》,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莲的高尚情操为后人推崇,并成“四爱”之一,至今爱莲者层出不穷。

莲不仅深受儒家文人喜爱,它也是佛教中的圣花。佛经中把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为“莲舍”,袈裟称为“莲服”,佛座称“莲座”,佛眼称“莲眼”等,似乎佛与莲不可分离。其实,莲在佛教中地位如此重要,根源与儒家思想相差不大,都是因为它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

儒家与佛家两大思想潮流是影响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鉴于莲在其中所处的突出地位,莲纹自然被广泛应用到各类日常装饰中。就历代陶瓷制作而言,各时期不乏莲纹图案及造型。景德镇的元代青花瓷中曾经制作了不少莲纹器(图1、2、3),可以侧面体现出当时人们对莲花的钟爱。

三、明代官窑中的莲纹绘画

明初官窑中,元代曾经盛行的一把莲、莲塘、莲塘鱼藻、莲塘鸳鸯等题材都得到有序传承,所以不少器物绘画与莲有关(图4、5、6),这也更加肯定了元代景德镇制品对明初御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其中,宣德朝是莲纹制作最集中阶段,制品种类、釉色久负盛名。当时的莲塘龙纹(图7)在以往不太常见,可以看作当时莲纹发展的典型图案之一。

莲纹在明初官窑中经常可见,特别是绘画鲭、、鲢、鳜,谐音“清白廉洁”的御厂图案,被广泛运用在各类釉色瓷(图8)制作中(严格说,“鳜”更与“桂”同音)。首先,古人赞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果赏赐莲纹器予众臣,统治者可以达到警示大家为官清廉的目的;其次,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意味性情正直,不结党谋私。对君主来说,符合以上标准的臣子无疑有助于自己管理国家,利己利民。还有流行的莲塘龙纹,也可能是统治者警示自己廉洁的最好题材。

成化朝的莲纹变化也不容忽视,当时的莲塘鸳鸯纹使用相对频繁,为不少器物进行过装饰。“鸳鸯”在古代称为“匹鸟”,晋代张华的《禽经》中记载:“鸳鸯匹鸟也,朝倚而暮偶,爱其类也。”崔豹在《古今注》中也曾提到:“鸳鸯,水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鸳鸯纹饰的大量使用令成化帝与万贵妃的爱情故事变得更有血性、浪漫起来。 虽然从科学角度看,“鸳鸯生死不分离”的说法存在不少误解,但对古往今来处在爱情道路上的情男圣女来说却带来无尽鼓舞,起到难以评估的积极作用。

除以上各类纹饰外,明代中后期的御厂还设计出不少其他莲纹图案,最终目的与以往莲纹大同小异,所以也这里不做深入。

四、清代莲纹发展

清代的莲纹绘画总体继承了明代原有图案,但从部分细节看,明显比明代有所改观。除严谨生硬的官仿官制品外,御厂图案设计者还对一些原有纹饰进行改革加工,用细腻、不苟的绘画态度把莲纹调节得生动逼真(图9、10、11)。以上效果在彩瓷方面体现得尤为醒目,里面涉及到其他诸如金彩等各种特殊彩釉的应用问题。

图案细致化原本是清代御厂其他器物制作的共同特征,并不仅表现在莲纹方面,只能说是瓷器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后来清代中期仿生瓷的大量兴起,御厂也开始制作莲纹类制品(图12),算是比以往又上一层台阶。

莲与白鹭结合的绘画图案在元青花中已被采用,明代御厂制作不多,进入清代乾隆时期再度盛行。该纹饰也是取各自谐音,如“鹭”谐“路”,与莲组成“一路清廉”,最终目的与明代盛行的“清白廉洁”纹饰并无根本区别。从已知资料看,虽说“一路清廉”,但器中白鹭或一(图13)、或三,乃至更多(图14),看得出设计图案时统治者并没有严格限制白鹭的具体数目。

除鸳鸯、白鹭等与莲组合外,翠鸟也经常与莲相互搭配(图15),这些实例都可以看出清代莲纹绘画比明代更灵活、复杂。

清代绘制四爱图的制品也不少,该类纹饰在明初洪武时期曾偶尔制作,但不及清代普及。四爱包括莲、梅、牡丹、菊等,可以看做是古代绘画文人与四爱的简化图。该纹饰的复兴应该与清代彩瓷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否则很难绘制出如此精彩、清晰的花卉群体图(图16)。

五、官窑中与莲有关的诗词

明末清初,景德镇制瓷者兴起在绘画中结合诗词,增加文气与书法情趣。康熙御厂受其影响,制作了十二花神杯这一代表性题诗器物,其中的荷花杯使用了唐朝诗人李群玉在《莲叶》中的一句,即“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从历史角度看,康熙十二花神杯的制作意义不可小觑,因为它直接影响了该朝繁荣起来的珐琅彩瓷制作(因笔者在其他文中涉及过,所以这里不多叙述)。

雍、乾珐琅彩瓷中使用的莲纹绘画、诗词都比较多,如明代申时行在《莲花》中的“妆凝朝日丽,香逐晚风多”、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都与莲纹图案搭配过。还有暂时没有查明出处的“介如君子德,韵似美人妆(图17)”也时而出现。“介如君子德”中的“介”用以表现意志,带有“正直,有骨气”的意思,类似于“介如石焉”。

总体看,清代制品使用这些诗词的主要意旨在于强调荷花的情操、美丽与芳香。其中,“介如君子德,韵似美人妆”尤为生动,短短一句把莲的圣洁与美丽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仅古诗词被广泛应用,乾隆帝还令督陶官将其御制诗绘制在官窑制品上。与莲相关的器物有所传“乾隆己卯(乾隆二十四年)新秋御制”的红彩塘莲把壶(图18),自题诗为:

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将……学仙笑彼金盘妄,宜咏欣兹浮……

六、综述

首先,从明清官窑莲花纹饰发展看,两朝前、中期的发展较为突出,可以代表各自王朝莲纹主要制作特点。比较看,清代康、雍、乾的绘画要比明代永、宣、成的复杂、细腻,特别是在粉彩、珐琅彩中的应用,使莲纹显得更加传神、进步。

有关莲的诗篇4

爱藕说

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藕,自生与世间,变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学,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牙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

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声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牙,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的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睡知它有几多辛劳?

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迸发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页中的是莲。你在这里重新锤炼,终于挣脱出那泥牢中的锁链,婷婷盛开在这苍茫大地间,向世人倾诉着至善的语言。坚忍的意志在这苦海中尽显,最终铸成一朵金刚净莲。

心中的一团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鸽,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远在心中把你挂牵。看那一柄净碧的荷叶荡涤着人们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莲瓣成了多少代人的梦幻,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人间的一朵净花,凡尘的一方净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纯净的内涵哦,莲!

中国是莲子的故乡。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

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是一种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历来为御膳房必备之物。莲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莲子羹,莲子汤,八宝粥,糖水莲子,又可炖鸡,炖鸭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养颜驻容,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产于浙江宣平的莲子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一般的莲子颗粒较小,久煮不酥,而宣莲由于本地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颗粒较大(465粒即达500克),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因而浙江宣莲成了历代的贡品。

阅读题:

1.细读《爱藕说》,说说藕有哪些优秀品质。(写出其中4点)(4分)

2.《咏莲》中心中最真的火焰指的是什么?(2分)

3.《莲子》一文中写到的产于宣平的莲子有哪些独到之处?(4分)

4.《莲子》中说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而《咏莲》中也有两个诗句和这句话意思相近,这两句诗是_________。(2分)

5.这三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写莲的。某校校刊编辑要把这三则材料一齐收录在一个栏目里,现在请你为这个栏目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6.这三则文字都是赞美莲的,人们在赞美莲的时候,常常赋予它美好的品格。在其他花草树木中,你最想赞美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品格?(3分)

参考答案:

1.贞洁操守 虚心 贫贱不移 柔中有刚 默默奉献 含辛茹苦

2.红莲

3.颗粒较大 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

4. 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5.莲之声 莲之韵 莲的文化等

有关莲的诗篇5

关键词:咏莲赋;莲花;意象;意蕴

莲花,又被成为荷花、芙蓉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性。本身又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广受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墨客的钟爱。他们在诗文中表现莲花的意象,借用莲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怀。从自古以来一系列的咏莲赋中,就能够看出莲花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

一、咏莲赋中的莲花意象

莲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因为其自身的形态特征等而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自古以来,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借用莲花的意象来表现某种思想与情怀。莲花意象最早是被作为爱情的象征,在我国汉代就有大量的咏莲的辞赋,在汉乐府《江南曲》中就有典型的对于莲花的描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是通过民歌的形式来表现莲花这一意象,鱼儿戏莲,比喻一种比较坚贞的爱情。莲花意象最初也与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的关联,很多咏莲赋中都借用莲花来刻画女子的容貌,同时也用来表现女子的纯洁美好的心灵,在《诗经》早就流传,就是将莲花比作美女的记载。《国风・陈风・泽陂》中就提到:“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描写的就是将男人将莲花比作自己倾慕已久的美女,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内心的伤痛。无论是是睡着还是醒着,眼泪和鼻涕就像下雨一般情不自禁的流出来。盖莲花也叫芙蓉花,也叫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莲花的最初内涵与莲花与女性的关系十分亲密,这就使得文人对莲花爱不释手,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与莲花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用莲花来描述女子的容貌,通常把莲花比作美丽纯洁的女子。王昌龄的《采莲曲》就有描述,将莲花比作魅力的女子,是对美妙美好的象征,也是文人的千古绝唱。哪吒也是生与莲包,死后又复生与莲花,这都是蕴含这贵人生贵子的吉兆,所以自古至今莲花都是一个美好的吉祥的征兆。

二、咏莲赋中的莲花意象的文化意蕴

莲花是佛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蕴。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象征着菩萨与佛的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另一个特性就是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这就象征人死魂不破,在不断的轮回中。在佛教中,他们把莲花看作最圣洁的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象征我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在佛教哲学体系中,莲花是至关重要的象征物。莲花生长的泥塘,象征未开化人类所处的混沌之中。泥塘同时代表着生与重生之转轮。当花茎出水面,此时生出的莲花象征佛教的核心思想:人类通过提升自己,可以超越较低本性。当花苞于手面徐徐绽放,这一幕被视作纯洁的象征,而盛开的莲花,则代表人类已经得到启迪和教化。

与此同时,莲花意象也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内涵。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具有”花中君子”的美誉,从以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各个时代的诗人都是以莲花自喻,学习莲花本身的高贵品质。另外,从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中也能看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都表明了荷花的自然之美。荷花的象征意义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清廉。青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荷花,即“清廉”之意也有谐音,就是因为这个也被比作做官清廉,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例如,一幅由青莲和白鹭构成的“一路清廉”图,就被很多仕途的官员放在自己的书房,来告诫自己要像荷花一样清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荷花更代表吉祥,在其它的传统文化中荷花也被很多地方作为吉祥的象征。

三、结语

有关莲的诗篇6

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不了解这些意象,读起诗来可能会不知所云。

①月:思念的代名词。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诗人的思乡情借月悄然而出!

②鸿雁: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者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诗人有时简为一个“雁”字,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她的《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

③柳:离别怀人的伤感。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有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竟然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由此可见“柳”非同一般。

④杜鹃: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闻者凄恻。后来多用“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⑤鹧鸪: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惆怅。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诗人常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惆怅。如温庭筠的《菩萨蛮》:“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辛弃疾的《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⑥松、菊、梅:坚强清高品质的化身。

松、菊、梅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称赞欣赏它的人比比皆是。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开了歌颂之先河。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更是具备革命家的乐观情怀。

自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便以隐士的身份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唐人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历来为文人画士所爱,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⑦莲:传情达意的凭借。

“莲”“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周敦颐的《爱莲说》又赋予“莲”以新的含义:高洁独立,出污泥而不染。

⑧梧桐、寒蝉:哀婉凄凉的代称。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梧桐细雨营造了一个悲苦交加的氛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人徐再思在《双调・水仙子・夜雨》中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了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诗中哀鸣的寒蝉已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奉旨填词”的柳永,也用寒蝉凄切地鸣叫,烘托出哀婉凄绝的离别气氛。这些诗词中的梧桐、寒蝉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树和鸟,而是被人为地寄予某种情思,成了文人抒写个人情绪的意象了。

有关莲的诗篇7

早先,不论是大家闺秀出阁,还是小家碧玉出嫁,都不坐轿,而是骑着毛驴去夫家成亲。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是清朝乾隆二十年后的事了。乾隆皇帝巡视河南中牟县留下了“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的千古美谈。

清朝乾隆二十年,因巡视黄河的筑堤情况,乾隆皇帝来到了河南。在郑州市东面的中牟县,乾隆满面春风,信步而行,他在这里拜谒先贤胜迹,赏览民间风情,体察乡野民风,兴致很高。

这天,乾隆伫立在中牟县衙外面的一个池塘前面,看着池塘里荷花盈盈,荷叶田田,清香弥漫,池塘旁边又有垂柳依依,清风细细,不觉心醉神驰,就随口吟诵起了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吟咏西湖的诗:“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杭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说来也巧,就在乾隆沉醉在诗情画意中的时候,正好迎面走来一支迎亲队伍,吹吹打打,鞭炮响亮,披红挂彩,笑声不断,热闹非凡。

原来,今天是县城里有名的才女刘若莲小姐出嫁的日子,正好从县衙门前经过,还正好遇到了乾隆皇帝。因为有皇上在此停留,是不能冒犯的,所以,衙役命令迎亲的队伍让路,若莲坐在毛驴上一听让自己让路,坚决不答应。衙役大声说:“皇上在此,小小民女快快让路。”若莲十分平静而又理直气壮地说:“婚姻大事,一生只有一次,在这良辰吉日,就是遇到当今皇上,俺也不会让路的!”

乾隆皇帝闻听这些话,心里暗暗称奇,他没有想到小小的中牟县竟然有如此有个性的女子,就走上前去,只见毛驴上坐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妩媚多姿,俏丽动人。

乾隆看了若莲一会儿,笑了,说:“你不让路也可以,但我有个条件。”若莲问:“什么条件?”乾隆说:“我出一副上联,你对一副下联,对完下联之后,你再作一首诗。如果你下联对得好,诗又作得好,我不仅不治你冒犯君王之罪,还让你坐我的轿子送你到夫家成亲,你看怎么样?”若莲听了乾隆的话,微微一笑:“一言为定,请出上联。”

乾隆稍微沉思了一下,说道:“这上联是:塘中荷花,疯蝶硬要采。”

若莲听了上联,立刻对道:“画上仙女,狂生却难求。”乾隆一听,拍手赞赏说:“对得好!对得好!小姐,再请你以黄河岸边卧着的那个铁水牛为题,作一首诗如何?”

若莲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吟诗作画十分擅长。所以,她想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一首诗:“康熙令铸一铁牛,置堤镇水几十秋。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河水难进口,无绳勒索却昂头。牧童有力牵不去,千年万载永驻留。”

乾隆一听这首诗,大喜过望,他大声说:“小姐不仅容貌娴雅,气质超群,而且才思敏捷,诗情不俗,小小中牟能有此才女,真是不可多得!不可多得!”然后,乾隆亲自为若莲掀起轿帘,请她上轿,并御笔亲书“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几个大字,赏给若莲,以示褒奖。

有关莲的诗篇8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江南三月,芳菲满眼,一个“忆”字道出了西洲之上梅花开放时两人热恋幽会的一段往事,那“梅”就是女主人公爱情的寄托。因而“忆”犹未足,还要亲自“下”西洲,到了西洲光是观赏一番还是不够,还要“折”下来“寄”到江北去。此处诗中连用了“忆”“下”“折”“寄”四个动词,动作连贯,节奏明快。把女主人公那炙热、纯洁而又微妙的相思之情描写得声情摇曳,给人一种色彩鲜明而又情意绵绵的感觉。

如此多情的女子该有着怎样的形象?“单衫杏子红,双髻鸦雏色”,诗人在此没有写她的相貌和体态,只是描写了她杏红色的单衫及又黑又亮的发髻。但是,透过这热情奔放的“杏子红”和稚嫩秀美的“鸦雏色”,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体态、衣着,甚至她的音容笑貌都已跃然纸上。如果说这一句只是静止地描绘了女子的外在形象,那么,以下则是在行动中、景物里去展现她的内心世界: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在这个仲夏的黄昏里,离自己只有“两桨桥头”距离的心上人迟迟没有出现,寂寞的伯劳鸟在乌臼树周围上下翻飞,鸟儿的鸣叫声音、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都使她以为是门外有人,喜出望外地走出门外,垂头丧气地返回门内。几番失望之后,只好直接站在门后向外张望,头上的饰物都从门缝里露了出来。这里把女主人公不加掩饰的爱情,表现得开放率直、真挚勇敢,在写法上与《关雎》、《兼葭》有异曲同工之妙。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苦苦等待的“他”始终没有出现,这失望沮丧的心情该如何排解呢?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万般无奈之下,她只有出门采莲,希望在热闹欢快的劳动中摆脱愁绪。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六句总写女子的采莲活动。采莲也许是她平时最喜爱的劳动吧,但今日在这个深秋的南塘采莲,却没有了往日的欢快。一样的地点、一样的景物、一样的人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那“人面不知何处去,‘莲花’依旧笑‘秋’风”的惆怅,在这六个往复重叠的充满灵性的“莲”字里,一点一点地堆积,一点一点地放大,映出的是一个满怀爱“恋”的深情的脸庞。

出门采莲,本意是为了排遣愁绪,不想触景伤情,女子无奈地仰天叹息:“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这八句就写一个“望”字,先是仰酋望,把思念寄托给鸿雁,希望鸿雁能为她传恃;鸿雁飞走了,她又登上高楼翘首眺望,一直望到日尽栏杆,双手把栏杆摸遍也望不到心上人的归来,“垂手”的动作,生动而贴切地暗示出她焦炙与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她“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的伤心。

“卷帘天自高,海水遥空绿。”这两句紧承上句,怎么也望不到心上人的她觉得也许是帘子挡住了自己的视线,卷起帘子,但见夜空“自高”,不关人事;海水“空绿”,不寄幽情,它们好像都无情无意地把女子抛开了。这两句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极度失望后无处诉说的痛苦心情。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海水悠悠,渺远无边,现实如此,梦境亦是如此。“梦悠悠”三字既是海空景物的实况,又是女主人公如痴如醉、朦胧渺茫的内心写照。虽然她在长时间的等待里渐生失望,但失望的痛苦反倒使她更加体贴对方,由自己的痛苦推想到“君愁我亦愁”,所以爱得炙热的她对爱情并没有失去信心,毅然把自己的心意拜托给南风,请它把梦中的爱人吹向西洲,让他们在梦中相会吧!最后两句可谓隽永之至,以有尽之言写出了无穷之意,并与起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遥相呼应。

上一篇:六一文艺汇演主持词范文 下一篇:香港导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