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庐山诗句范文

时间:2023-12-13 13:31:16

赞美庐山诗句

赞美庐山诗句篇1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1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十)总结:

赞美庐山诗句篇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诗作,诗中夸张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诗歌意象,充满魅力的想象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瀑布图。让学生发挥想象,报文入情,与文中的景物同呼吸,达到心中见景,景中有情的境界,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为此,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深入诗歌之中,突破难点,达到情境共生的境界。

环节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究其实质,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情境有机勾连,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庐山瀑布》中有对瀑布的细致描摹,有声音,也有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古诗中体会到瀑布的美,我从想象入手,创设情境。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这一句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太阳照着香炉峰,香炉峰上金光闪烁,就好像升起了袅袅的紫烟。

生2:一道瀑布就挂在香炉峰的峰顶。

生3:我看到了阳光下的香炉峰,有紫色的云烟,还有一道瀑布从峰顶垂下来。

师:那道瀑布从香炉峰顶垂挂下来,是什么样的?

我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在缥缈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读诗文,感受那升腾的紫色云烟,感受一道“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想象瀑布磅礴的气势。

学生通过想象,抓住了诗句中的“日照”、“紫烟”、“挂前川”的特点,感受到了瀑布的动态美,仿佛看到李白就站在瀑布下,静静地感受瀑布带给自己的内心冲击。在想象中,学生离古诗越来越近,领悟到了古诗的意境。此刻,学生只有一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人间仙境。

环节二:听声响,感受瀑布之韵

在《望庐山瀑布》的课文插图中,李白静静地伫立在庐山脚下,凝视着面前那一道飞流而下的瀑布。我让学生根据插图,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那一道飞流的声响。

师:(播放瀑布的音频课件)仔细听,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1: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咆哮。

生2:声音震耳欲聋。

生3:到处都是轰隆隆的声音。

学生静听我播放的瀑布的声音,再结合课文插图,根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脑海中会有瀑布雄壮的姿态。“飞流”,仿佛是从天而降,飞泻而下,气势非常大。“三千尺”呢?是真的有三千尺吗?并非如此,在古诗里,这只是一个虚指,代表瀑布的落差大,由此可知声响有多大。如果说在第一个环节里,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瀑布仙境一般的美,那么在第二个环节里,学生则听到了瀑布天籁一般的声响,感受到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声韵。那种磅礴的气势不但美,而且有声,透过古诗的文字,学生充分领会到了瀑布的美与韵。

环节三:嚼文字,触摸瀑布之形

李白的诗作夸张浪漫,融情于景,诗意盎然。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我并没有刻意引导,而是抓住诗作中李白对瀑布特征的描述来感受。

师:李白就站在庐山脚下,感受这一道瀑布,我们静静地读读古诗,看看瀑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感觉到瀑布流得很急。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飞流直下”,说明山势很陡,瀑布流下来的速度很快。

学生抓住“飞流”、“直下”两个词,感受瀑布的流量之大、流水之急,仿佛是银河从三千尺的高空落了下来。古诗写作往往会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渲染和表现瀑布飞流的迅速和急迫,表现那种雄壮的气势和巨大的声响。在李白看来,那种气势就好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学生透过诗文的关键字眼,感受到瀑布的形,由此有了对瀑布可感的直观印象。我再次让学生通过朗诵,读出瀑布的气势来。

环节四:赏画作,品鉴瀑布之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插图以及收集到的庐山的瀑布的画作,进行品鉴。

师:看了这些插图,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插图仿佛仙境,我真想进入仙境,看看那天堂一般的美景。

生2:这瀑布多么雄壮美丽!我多么渴望看到它啊!

师:既然大家如此欣赏这瀑布的美景,那么就借李白的诗句来赞颂它的美吧!

学生用充满憧憬和赞美的感情朗诵《望庐山瀑布》。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认为,意象的美需要一个梯度一个梯度地带领,这样学生才能从意象中获得美感,从而培养诗词的审美能力,发展对古诗文的解读能力。为此,我采用四个环节,从想象美景,体会瀑布之美,到静听声响感受瀑布之韵,再到咀嚼文本字眼,感受瀑布之形,最后到观赏瀑布画作,品鉴瀑布之神,层层递进,步步引领。学生一步步读,感悟到古诗的情和景,在不知不觉中,境界得到了提升。

赞美庐山诗句篇3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是我国着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 黄遵宪 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着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黄遵宪,字公度,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绪年间。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他博学多才,又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光绪三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友赞四年内,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专着,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日本回国后,黄遵宪又先后任驻美参赞、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他在担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建议政府实行护照办法与保护华侨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华侨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强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 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倡办教育的同时,在人境庐内潜心着述,先后着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他的诗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因此,他被列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可以说,黄遵宪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倡科学救国,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诗坛革命的榜样。

赞美庐山诗句篇4

【《勒歌》教学设计1】(房秀芳 设计)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 看到这样的大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想不想去看一看?一起读课题。

3. 了解敕勒。① 出示两首诗《夜宿山寺》《敕勒歌》,比较它们的不同。(作者,对仗)② 微课了解《敕勒歌》。(“敕勒”是我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它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还被译成汉语,收录在了《乐府诗集》里。你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心有所想,他们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唱着他们自己的歌,跳着他们特有的舞蹈。)

【设计意图】一开场就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大草原的壮阔、豪迈,进入情境,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能体会诗歌的魅力。再用一个微课让同学们了解了《敕勒歌》,清楚、明白,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出示诗歌。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 检查生字。① 带拼音读:似庐笼苍茫② 学习“见”:特殊的读音,同现,出现。

3. 去掉拼音读,并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见”的古今读法,这是需要给学生们讲解清楚的。

三、 品读诗文,虚实结合

1. 课件出示图画,以图引出第一句诗。

① 理解阴山,敕勒川。我们看,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平原,它的名字就叫作――敕勒川。(师一边说,一边板画阴山,平原)

② 理解穹庐,猜一猜。其实,穹庐就是我们所说的帐篷啊。见过帐篷吗?(生表述)敕勒族人的帐篷,可不是像我们一样临时休息的地方,那是他们的家哦!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蒙古包。

③ 小小的蒙古包底下,是一个个的敕勒人,那么,在天空这个大大的蒙古包里,又有着什么呢?(师边说边板画天空这个大蒙古包)

④ 朗读指导。

2. 学习第二句诗。

① 你看,天蓝蓝的,敕勒族人说――天苍苍。

②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就呈现在你的面前,难怪敕勒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野茫茫,那还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大海,云雾,白雪图片)

③ 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④ 牛羊长得好,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啊?(体会人们生活幸福)

3. 读全诗。

4. 听《敕勒歌》歌曲。

【设计意图】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过深入,但也要有一定的沉淀。于是对于“茫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练习,以此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练习,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们感受大草原的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3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强调“阴、似”的穿插笔画:撇。并重点范写“野”,注意左右大小一样,左边短右边长。

2. 出示2个上下结构的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强调“苍”的撇捺要舒展,重点范写“茫”,注意别写成左右结构。

3. 学生书写诗歌后,老师组织展评交流。

预设:写得怎么样?好的地方打上五角星,不规范的地方帮忙改正。

4. 学生再次书写。

预设:觉得哪个字写得还不够好,可在下面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板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考虑到二年级的情况,简单的勾勒了阴山和敕勒川草原,对于诗歌里的一个难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用一条曲线表明这个天,像一个大大的蒙古包,在这个蒙古包下有什么?学生们马上就能明白这句诗的含义,做到了简单明了。又因为是图画,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方便,直观。

【《勒歌》教学设计2】(仇高兴设计)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感受汉字

1.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刚才老师播放的那首歌,唱的什么内容,你们注意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也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一首北朝民歌,创作于1500多年前。(出示课题:敕勒歌)谁会读?课前老师查了资料。敕勒,就是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今天的内蒙古中部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诗就是敕勒族人创作的一首民歌。

2. 联系生活,拓展识字。“敕”还有“小取绷街中捶ǎǔ鍪荆。在我们汉字中像这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找。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可以直观、自然地与本诗民歌体裁相联系;“敕”这个字在外出旅游过程中会遇到,适当拓展,既可以补充汉字知识,增加学生见识,激发识字兴趣,也体现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二、 初读古诗,识字写字,整体感知

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现在借助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把每句话读顺,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现在借助拼音再读一遍课文,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1. 指名读课文。

预设:指定2~3个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2. 检查生字。

3. 这么快就把课文读顺了,很了不起。课文里有几个生字,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你还能认识吗?(出示: 穹庐阴山笼盖四野苍苍茫茫似见)

4. 生字不光要会写,还要写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野”,比较一下左右两个部件,(出示两个透明方框,遮住左右两边)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出示左右等宽)继续看,(出示上下两条线),你又有什么发现?(出示左短右长)还要注意左边“里”字做偏旁时,最后一横变成提。“苍”字,先比较一下上下两个部件的大小,(出示两个透明方块,遮住上下两个部分)(出示上扁下高)(出示左右两条竖线)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撇捺舒展)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识,即识记字的音形义;二是写,即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本环节遵循先识后写的顺序,先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然后⑸字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识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从三个左右结构和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各挑一个进行写字指导,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 再读诗文,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1. 生字都解决了,现在可以好好地来读一读这首诗了。那怎么才能把诗读好呢?(指名说)

生:要读正确、流利。

师:这是基本要求,但还不够。还有吗?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提示:是不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另外还要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如果能配上合适的动作那就更好了)

2. 出示整首诗。轻声读这首诗,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① 学生说看到大草原。师引导:诗里面的“川”“野”都是大草原的意思。大草原什么样子(重点引导体会“野茫茫”)?还看到了什么?

② 学生说看到阴山。师介绍:阴山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出示图片)还看到了什么?

③ 学生说看到天空。师引导:嗯,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指屏幕),天空什么样子?先看“天似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出示图片),作者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多么雄壮辽阔!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天苍苍”写的是什么样的天空呢?还看到了什么?

④ 学生说看到蒙古包。师引导:诗里面的“穹庐”就是蒙古包的意思。还看到了什么?

⑤ 学生说看到牛羊。师引导:哦,牛羊在哪儿呢?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引导体会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想想看,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的草原多么富饶,我们的牛羊多么肥壮,我们的家乡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啊,草原这么美好,多么值得自豪啊!

3. 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就写了这么多内容。现在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生读)

4. 读到现在,这首诗应该能背了吧?我们来试试。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老师的提示背诵。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草原,欣赏着美丽的草原景色,我们不禁低声吟诵――(学生一起低声吟诵);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看着美丽富饶的家乡,心中无比的自豪,不禁放声高歌――(学生一起放声吟诵)

【设计意图】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诵读,要读出诗特有的韵味,对诗意大体了解即可。本环节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画面,教师结合图片,用描述性的语言相机解决诗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川、穹庐、笼盖、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再通过范读指导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最后通过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将理解诗意、指导诵读融为一体。

四、 创设情境,点拨方法,迁移仿写

1. 这节课还有些时间,你们敢不敢接受一项更高难度的挑战?下面我们来仿照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样子,写一首自己的“新古诗”,当一回小诗人,好不好?在写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

(1) 改一改:在原诗上改动部分词语或句子,变成新的诗。

我们从这首诗中挑一句来试试。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面来看老师的要求。出示:

A. 大草原上不刮风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请根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天苍苍,野茫茫,风()草()()牛羊。

① 学生先考虑,然后指名说。

② 接着教师出示范例:天苍苍,野茫茫,风(静)草(高)(无)牛羊。

③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再指名朗读自己写的诗句。

B. 假如大草原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草原上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风(),雨(),()。

① 小朋友们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② 师出示范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黑锅),笼罩四野。风( 呼呼),雨(哗哗), (牛羊全部回了家)。(最后一句还可以写成:雷电交加心不慌,人和牛羊忙躲藏)(师解释改写理由)

③ 进一步提示:不一定写风、雨怎么样,还可以写雷声、闪电等等。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 (),(), ()。

④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然后指名朗读自己的诗。其他同学点评。

(2) 仿一仿:照着诗的样子创作一首全新的诗。

① 出示要求:学着《敕勒歌》的样子,仿写一首赞美你们家乡德清县的“新古诗”。

② 出示德清县的介绍文字: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望上海、南近杭州,北有太湖,西有天目山。境内有乌牛山、百梁山、乾元山、金鹅山、大家山等好多山。是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全国百强县。

③ 再出示老师的范例:德清县,太湖南。全国百强,名闻四方。天蓝蓝,水清清,山清水秀好风景。

④ 师解释创作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介绍德清县的文字。

⑤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创作。写完交流,组织学生评改。

【设计意图】让低年级小学生仿写古诗,在本节课是一个大胆尝试。本环节在指导学生仿写古诗时,采取由改到创、由易到难、示范引路的训练策略,先从少量词语的替换改写入手,再到整句替换,再到整首诗的模仿创作,通过组织讨论、教师示范,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过程,降低了门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六、 课内总结,课外延伸,鼓励写诗

1. 这节课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2. 总结诵读古诗的方法:读出节奏和韵味,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还可以模仿诗的样子创作自己的新古诗。

3. 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继续学习仿写古诗的方法,写作自己的“新古诗”,争做小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进一步明晰学习和诵读古诗的方法,巩固诗歌仿写的感受和经验。

【综合点评】

古诗教学贵创新,同课异构重践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如果也用诗来解读这首民歌的特色的话,那就是:北朝民歌鲜卑族,天野相接景壮阔。水草丰盛牛羊肥,动静色彩形喻说。

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房秀芳和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仇高兴两位老师用清溪小学二年级在读学生,对《勒歌》的同课异构教学,各具特色,给小学古诗教学带来了扎实有效、践行创新的课改新风。

房秀芳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的意境的感悟和对诗的想象上,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体现出了阅读感悟的浙派古诗教学中清新婉约的别致风采。同时并能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诗意,把诗人描写草原壮美的“实景”和读者大胆想象的“虚景”结合起来进行范读、引读、品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美中不足的是,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实效还需进一步强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识字写字落实处,词语理解不离句。 整体感知明诗意,虚实结合品读悟。想象草原壮阔美,指导朗读示范扶。图文并茂生为本,分组合作应强助。

仇高兴老师则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古诗的阅读仿写上,彰显出了既教读又教写的苏派古诗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独特神韵。同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教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意。美中不足的是,在指导学生改写诗句的练习展评后,对指导学生仿写整首“新古诗”及展评未能来得及放在课中进行,只好留在了课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别开生面教古诗,学习仿写方法奇。朗读背诵重积累,随文识写生字词。读写结合重语用,深入浅出解诗意。弘扬诗教好传统,开拓创新启童智。

由此可见,小学古诗教学是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的,是既可以“依标扣本” 地教“读”,也可以因人而异地教“写”。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从本课“同课异构”的教学中己切实地感受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不仅有学习写诗的兴趣,也有学写“新古诗”的潜力。只有在古诗教学中把阅读和仿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诗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地进到了课堂。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诗教的优良传统,才能不断地在学生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赞美庐山诗句篇5

紧承上句“问君何能尔”,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人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怀。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今译:长安街头的霏霏春雨,像酥油一样滋润大地。远眺那春草已有一片绿意,但近看却又什么也看不出。

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的小诗。“草色遥看过却无”句,是全篇的绝唱。早春二月,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经过春雨的滋润,春草的芽儿渐渐萌生了。透过薄薄的雨幕远远望去那草色已有绿意,但当你走近细看时,却反而不那么明显了。这不下是初春草色的特点吗?诗人的高超诗笔,犹如一架摄影机,通过兼摄远近,把这种极难描摹的色彩摄了下来。真是一句一幅画,虽非绘画,却胜似绘画。

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

5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赞美庐山诗句篇6

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庐山的概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国伊始,政府就开始谋划修筑庐山登山公路。1952年7月组成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处,这年冬天,这条公路正式开工。1953年8月1日,这条长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车。后来,人们称这条公路为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盘山而进,有近四百处弯道,所以毛泽东在《登庐山》一诗中,有“跃上葱茏四百旋”之句,其实呀,这条公路的弯道只有399个弯,所以有人说,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点点牛的。这条公路庐山居民常称之为“毛泽东路线”

??1970年10月,庐山南部登山公路开工,第二年7月1日通车,人们把这条路称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为上庐山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以后,又有人在庐山修筑数条缆车道与公路。?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赞美庐山诗句篇7

好在庐山有“白司马花径”,有《大林寺桃花》,总算是不枉此行,纵然“不识庐山真面目”,能识得春天的真面目,也是好的。

唐朝元和十年间,大诗人白居易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任江州司马,两年后(公元817年)的四月初九,他和十几位知朋好友漫步庐山大林寺,被眼前生机盎然的景色打动,写下了千古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听导游讲解这首《大林寺桃花》,淹没在人群中、正在垂头丧气的我立马来了精神,眼睛瞪得很大,而且眼睛里满是湿润。也难怪我这么激动,只怪诗人太有才了,只用寥寥数语就把深刻的感悟和道理呈现出来,令人豁然开朗、感慨万端。

在时间意义上,春天的行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常由“无觅处”转入“此中来”。最好的例证仍然与《大林寺桃花》有关:当年江州司马在大林寺过足了诗瘾,又提笔留下了“花径”二字;如今1000多年过去了,大林寺早已不见踪迹,人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有白司马花径。由大林寺的“春天”转换为白司马花径的“春天”,其间可能经历了风霜雨雪,结果却是好的。

春天不会停止脚步,正如诗人不会停止吟唱,越来越接近最高远的境界。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里写道:“大林穷远,人迹罕到”,“山高地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把这些高深的文字应用到人间,它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心越是高远,越是平和包容,仿佛永恒的春天,传递温暖,造就佳话。现代史上最有名的人间佳话,当数梁思成、林微因和金岳霖,他们之间的友情既复杂又单纯,既天长地久又恰如其分,拥有春天般既温暖又高远的境界,正如金岳霖为林微因撰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赞美庐山诗句篇8

[关键词]变文;亚身;吹竹如丝;望空便额;收畅曲罗

[作者简介]许松,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甘肃兰州730020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202-04

变文是敦煌文献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郑振铎先生认为“在敦煌所发现的许多重要的文书里,最重要的要算是变文了。”《秋胡变文》、《前汉刘家太子传》、《庐山远公话》、《叶净能诗》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关于它们的写卷及收藏情况,黄征、张涌泉先生《敦煌变文校注》已有具体的介绍,此不赘述。读此四篇变文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前辈学者的见解,愚者千虑,或当有一二得焉。

一、玉面映红粧,金钩弊采桑。眉黛条间发,罗襦叶里藏。颊夺春桃李,身如白雪霜。——《秋胡变文》

根据项楚先生的注释,“金钩”即“采桑钩”,人低树高,用器以作手之功能延展,此采桑钩便是用来钩下高枝,以便采拾捋取桑叶。《敦煌变文校注》云:“弊,应读作‘蔽’,与上句‘映’皆遮蔽义。”此说似不确。“映”字除了“遮蔽”的涵义,还有“照耀”、“辉映”的意思。如《全唐诗》卷二十五张柬之《东飞伯劳歌》:“艳粉芳脂映宝钿”。卷三十四杨师道《陇头水》:“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在白雪的照映下,山峰仍然显得暗沉)。卷三十八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琨,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的曼妙身姿与飞雪相辉映,犹如花飞在空,一天碎梦)。较有代表的是《全唐诗》卷五十二宋之问《汉江宴别》:

“汉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秋虹映晚日,江鹤弄晴烟。

积水浮冠盖,遥风逐管弦。嬉游不可极,留恨此山川。”

此诗颔联出句(出句指一联诗句的上半句,对句指一联诗歌的下半句)“秋虹映晚日”,乃以“映”字连系两个美丽的事物:秋虹、晚日,“秋虹映晚日”只能是“秋虹与晚日相辉映”的意思,如果理解为“秋虹遮蔽了夕阳的彤光”或者“夕阳遮挡了秋虹的光彩”,无疑都是大煞风景的。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秋传诵,播于众口,仔细思量,“孤鹜”群飞应该会有掠过、遮蔽落霞的时候,倘若改为“落霞与孤鹜相蔽”,原句中所有的灵动、壮美将会在刹那间烟消云散。变文原句“玉面映红粧”中,既然已云玉面,并且之前还有秋胡妻子“形容变改,面不曾粧,蓬鬓长垂,忧心采桑”的交代,是以“红桩”当不是指脸上所匀的胭脂之类,而是指普通的红色衣服。尽管秋胡之妻“面不曾桩,蓬鬓长垂”,然而“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浓妆佳,淡妆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在富贵归乡、锦衣昼行、踌躇满志的秋胡看来,她依然是美如仙子的,“玉面映红粒”即洁白如玉的容颜与红如彩霞的衣服交相辉映,美如惊鸿照水,一瞬倾魂。这样的句式正类似于上文所举宋之问的“秋虹映晚日”。

在“玉面映红粒,金钩弊采桑。眉黛条间发,罗襦叶里藏。颊夺春桃李,身如白雪霜”这六句诗里,五句都在摹状秋胡妻子的美妙婀娜,有一句却不是描摹她的美丽,而是述说她的艰辛生活,那便是“金钩弊采桑”,“弊”不是遮蔽的意思,而是破损、败坏之义。《国语·晋语六》:“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鉞不行”;《战国策·秦策一》:“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皆为“破损、败坏”之义。秋胡离家干禄之后,秋胡妻子含辛茹苦侍奉老人、操持家计,变文原文云:

“其妻不知秋胡在已不,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昼夜勤辛,无时暂舍。”

“桑蚕织络。以事阿婆”一语正道出了秋胡妻子采桑的辛劳,那么“金钩”因为采桑勤劳而弊坏乃是理所当然。“金钩弊采桑”一语中,“弊”正宜解释为“破损、败坏”方能彰显秋胡妻子于大孤寂、大辛劳里苦心孤诣的伟大。

二、远公贪翫此山,日将西迈,遂入深山,觅一居止之处。便于香炉峰顶北边,权时结一草庵。腰间取其火石,叩其火石,遂焚无价宝香,结跏敷坐,便念涅槃经,约有数卷。是时也。经声朗朗,远近皆闻;法韵珊珊,梵音远振。感得大石摇动,百草亚身,瑞鸟灵禽,皆来赞叹。——《庐山远公话》

《敦煌变文校注》解释“亚身”引《说文解字》“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校注》言外之意便是认为亚身即“佝偻、局缩着身子”。《敦煌变文选注》对“亚身”的解释是“俯身”,这和《校注》的解释基本相同。

变文讲述的是远公念涅椠经的异常感应,当时本是“日将西迈”的黄昏以后,石头本坚固不动,而现在竟然摇动。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诗云: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如果说,夕阳渐渐沉入山河之外的时候,飞鸟的反应是陶渊明《饮酒诗》所写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话,那么黄昏之后日色已经冥暗,鸟的行为则正是孟浩然笔下的“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但在《庐山远公话》里,鸟儿们听到远公念经声,她们不能安然栖息了,而是“皆来赞叹”。此处“赞叹”盖接近李颀《听安万善吹觜篥歌》的“九雏鸣凤乱啾啾”和李贺《李凭箜篌引》的“昆山玉碎凤凰叫”,本指鸟声啁啾,此写鸟儿听到远公念经而欢快鸣叫。

既然石头与瑞鸟灵禽皆出现了反常的举动,那么百草也一定时出现了反常的现象才会写入变文中。草态温柔旖旎,不若松柏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它的常态便是绵绵然安静,翼翼然屈身,从风飘摇,婀娜生神。如果把“亚身”理解为“俯身”或“局身”,这仍然是草的常态,“百草亚身”便是一句无谓的赘言。所以,此解当不合原意。笔者疑心此处“亚”字当是“紧密排列”之义。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齐臻臻雁行班排,密匝匝鱼鳞似亚”。“鱼鳞似亚”即鱼鳞一样紧密排列。“百草亚身”意即百草听到念经之声,都一反平时柔曲的体态,精神抖擞地“紧密排列身子”,听远公念经。

在文学的世界里,音乐能感动万物。《全唐诗》卷七四七李中《听郑羽人弹琴》:“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即写虫因听琴而“罢响”,鹤听琴声而心惊。卷一四四常建《张山人弹琴》“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写到玄鹤听妙音而翩翩起舞。《全唐诗》二七一窦庠《留守府酬皇甫曙侍御弹琴之什》:“洞箫又奏繁,寒磬一声起。鹤警风露中,泉飞雪云里。泠泠分雅郑,析析谐宫徵。座客无俗心,巢禽亦倾耳”。这里是音乐感动了鹤、巢禽、飞泉。“巢禽亦倾耳”一句正可作变文中“百草亚身”的注脚,百草紧密排列身体的目的便是“倾耳”听赏远公梵音,这“经声朗朗”、“法韵珊珊”感得“大石摇动,百草亚身,瑞鸟灵禽,皆来赞叹”,正类似于上文所举音乐能感动万物。

三、在于山间,白庄于东岭之上安居,远公向西坡上止宿。是时也,秋风乍起,落叶鼯飙,山静林疏,霜沾草木。风经林内,吹竹如丝,月照青天,丹霞似锦。——《庐山远公话》

《敦煌变文校注》云:“吹竹,疑当作‘翠柳’,盖‘如丝’者非竹之貌”,《敦煌变文选注》则认为此处无误:“吹竹如丝谓风吹竹林,发出音乐之声。‘丝’指弦乐器”。

“风经林内,吹竹如丝,月照青天,丹霞似锦”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隔句对。亦即一三句“风经林内”和“月照青天”构成对偶,二四句“吹竹如丝”和“丹霞似锦”互为偶对。此处“风经林内”与“月照青天”恍惚是个对仗句,其实“林内”是名字+方位词的结构,而“青天”是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并不构成严格的对仗;一三句的对仗并不成立,那么二四句亦无成对偶的必然,无需改动“吹竹如丝”为“翠柳如丝”来匹妃“丹霞似锦”;精工则精工矣,反失其原本朴茂自然之气。月照青天,丹霞才能借月光生出绚烂如锦之姿,正如自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江上芙蕖因了红日彤光的照耀越发绽耀动人的彩光。在笔者看来,“月照青天”是因,“丹霞似锦”是果,“风经林内”与“吹竹如丝”也应是互为因果,即长风入林,抚摩琅玕,翠竹袅袅,迎风作一阙天外仙曲。且看谢灵运后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的《风入松》的起笔四句:

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飕。

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

“落日秋”表明时间是秋天的黄昏,而《庐山远公话》此处也是描述的秋天的月夜。《风入松》的地点是“西岭”,而变文的地点是与白庄所居“东岭”相对的“西坡”,可以说,皎然诗与变文此处在时间与外部场景上均惊人地相似。更为有趣的是,“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美人玉指挥弹的琴曲正是为了摹状风飑飕于长松千枝万叶之间的声音。皎然《风入松》诗里“乐如松声”,变文里“风经林内,吹竹如丝”正是“竹如乐声”,这两者正是息息相通吗。所以,项楚先生的解释更符合诗文的旨趣。

四、于是道安闻语,作色动容,啧善庆(案:即远公)曰:“望空便额!……"。——《庐山远公话》

“啧”同“责”,“责问”、“怒责”之义;“望空”是“凭空”之义;“额”是“指斥”、“诋诃”之义。陈治文将“望空便额”移至“啧善庆日”前,即:“于是道安闻语,作色动容,望空便额,啧善庆曰:……”,而《敦煌变文校注》认为陈治文的校读是“未确”的。《敦煌变文校注》和《敦煌变文选注》的点读一致,即:“于是道安闻语,作色动容,啧善庆曰:‘望空便额!’……”。这两种点读的区别在于:陈治文的点读是认为“望空便额”行为的发出者是道安,而《校注》、《选注》的点读是认为道安的话里指斥善庆“望空便额”,而“望空便额”的动作发出者则是善庆了。

仔细比对三位学者的说法,陈治文的观点更胜一筹,兹陈述缘由如次:

(一)远公之前虽然有贸然“指住经题”。打断了道安的讲经,所说的话并无指斥道安的内容。而是充满了客气的恭维:“道安上人,大能说法,阁梨开经讲赞,宣佛真宗,广度愚迷,宣扬圣教。文词灿烂,域内无双。利益众生,莫知其数。……未审所讲是何经文?为诸众生宣扬何法?谁家章疏,演唱真宗?欲委根源,乞垂讲说。……上人若垂大造,立仪将来,不弃刍荛,即当恩幸”。此时,远公的吐辞诚敬诚恭,无一点冲撞的口气,并无“望空便额”的证据,远公责备道安开始于之后的“于是善庆闻语,转更高声,遥指道安,怒声责曰”。与远公相反的,道安从远公指住经题之后便开始责备远公了:“似顽石安在水中,水体性本润,顽石无由入得。汝见今身,且为下贱,……”,对远公极侮辱贬低之事情,这才真正符合“望空便额”的行为。

(二)因为道安的侮辱,于是有远公怒声责问道安的行为,其中说到:“贱奴拟问经文,座主望空便额,只如峻山,却生毒药;淤泥之中,乃生莲华。彼布袋里有明珠,锦袋里盛糠何用?”《敦煌变文校注》认为之前道安有责怪远公“望空便额”的鲁莽之处。所以将“座主望空便额”理解为“座主你却责怪我‘望空便额’”,这样的理解下,“望空便额”的主语仍然是远公。变文的作者往往具有极为高深的文学修养,用典圆熟,左右逢源,遣词灿烂,若春泉潺湲,他们作品的通俗是为了童叟妇孺闻而能懂,但通俗的外衣里面往往暗藏机巧,匠心深运,绝不能等闲视之。变文此处所引远公对道安的责问巧妙地使用了“丫叉句法”。关于丫叉句,简单地说便是诗文中的句子“运用‘甲乙-乙甲’的次序,逆接遥应,而不顺次直下”。较长的丫叉句如《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取足于身。游之至也”乃在阐述“内观”,“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旨在述说“外游”,《列子·仲尼》篇此处的阐说顺序正是“外游-内观-内观-外游”,亦即“甲乙乙甲”的丫叉句法。再如柳宗元《送元嵩师序》:“其上为通侯,为高士,为儒先;资其儒故不敢忘孝,迹其高故能为释,承其侯故能与达者游”,其实乃是“甲乙丙丙乙甲”的特殊“丫叉句法”。

回到所引变文的原文,“贱奴拟问经文,座主望空便额,只如峻山,却生毒药;淤泥之中,乃生莲华。彼布袋里有明珠,锦袋里盛糠何用?”“贱奴拟问经文”是说远公自己,“只如峻山,却生毒药”乃是讽刺道安位居座主,地位显赫如峻山,本应广度蠢动含灵,却生出诋毁的毒药心肠。“淤泥之中,乃生莲华”是远公自称自己这样的下却有清净佛心。如淤泥之中生出光明莲花。“彼布袋里有明珠”仍是说贱奴之人心性如明珠,而“锦袋里盛糠何用”类似于“只如峻山,却生毒药”,呵责道安道貌岸然心存污秽。如果不考虑“座主望空便额”一句的主语,上所引文可以这么标注:远公-( )-道安-远公-远公-道安,这正是“甲(乙)乙甲甲乙”连续逆接的、丫叉句法。所以,从句法考虑,“座主望空便额”一定是道安“望空便额”远公,而非道安指责远公“望空便额”自己。那么“于是道安闻语,作色动容,啧善庆曰:‘望空便额!……’”一定是有文句错舛的。

(三)远公此处反斥道安的话里还有至关重要的一个细节。即“座主莫谩生人”一句。“谩”乃“谩骂”、“诽谤”之义,正接近“望空便额”之义。“座主莫谩生人”正坐实了作为座主的道安曾有“望空便额”于远公的行为。

从以上三点来推断,陈治文将“望空便额”移至“啧善庆曰”前,使原句变为:“于是道安闻语,作色动容,望空便额,啧善庆曰:……”的校改更符合变文情节与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

五、皇帝谓翟常曰:“昨正月十五日夜。朕与叶净能及随驾于蜀王殿上憩歇,故令奏乐,收畅曲罗。”——《叶净能诗》

“收畅曲罗”于辞不通。《敦煌变文校注》认为“‘收畅’疑当读作‘搜肠’,‘搜肠曲罗’谓好曲尽陈。前文‘又闻蜀王殿上作乐,直至天明’,即表明奏曲之多。”《校注》此处解释与文意不合。关于在蜀王殿上奏乐开始的时间,《变文》原文云:

“正月十五日夜二更,车马侍从,尽着白衣,得有一百余人,向蜀王殿上作乐,曲终便去。”

奏乐结束的时间,《叶净能诗》原文:

“皇帝谓净能曰:‘天师,夜更深,朕拟却归长安。’……其夜节度使及官寮百姓等,又闻蜀王殿上作乐,直至天明。”

今将古时夜里初更至五更梳理如下:

初更,戌时,晚七时到九时;

二更,亥时,晚九时至十一时;

三更,子时,晚十一时至凌晨一时;

四更,丑时,凌晨一时至三时;

五更,寅时,凌晨三时至五时;

“夜更深”,道出时间盖乃四更之时。因为如果夜至五更,已近黎明,所以有个称谓叫做“夜阑”,即“夜阑珊”,意思是夜残、夜已将尽,如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杜甫《羌村》诗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宋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词:“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皆以“夜阑”表示夜残迫近黎明之时。四更与黎明之初的五更毗邻,所以,“又闻蜀王殿上作乐,直至天明”概为略带夸张的说法,并非真正演奏到天明也,若真演奏到天明,蜀中士民必去蜀王殿详观何许人也了。正因为还是在夜深中,夜色阻隔,才会有“蜀郡人深怪,倍加搜获,疑是异人;捕逐纷纭,恐是精怪”的情况发生。

唐玄宗与叶净能等在蜀王殿上奏乐的时间根据原文,当开始于二更,结束于四更,前后不过两个时辰,而所演奏的乐曲,并不需要搜肠刮肚,因为《叶净能诗》有明了的交代:

“净能又将皇帝于蜀王殿上,随驾同观,遂令奏乐数曲。”

平素早已“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晏几道《鹧鸪天》)的皇家乐队,自然不会为区区数曲而“搜肠曲罗”。《敦煌变文校注校注》认为“前文‘又闻蜀王殿上作乐,直至天明’,即表明奏曲之多”的说法也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唐代乐曲往往一曲能演奏极长的时间。如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包涵“散序”六遍,“歌”十八遍,“破”十二遍,这一整演奏下来将会花去极长的时间,恐怕两个时辰来演奏都会捉襟见肘。所以,玄宗等人在蜀王殿上从“夜二更”到“夜更深”的演出只有寥寥“数曲”是完全可能的,如此并不需要“搜肠曲罗”。

上一篇:空白个人简历范文 下一篇:节能降耗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