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春天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2 18:50:07

赞美春天的诗句

赞美春天的诗句篇1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播放有关柳树的画面,目的让学生感受柳树是春的使者,带来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满生机)

师:看完了这段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交流,谈感受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师在想什么吗?此时此刻,老师就想把唐朝诗人贺之章写的《咏柳》推荐给大家。

(边出示诗句,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多美的柳树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让人喜爱?你准备怎样读这首诗,让别人听了确实感到很美。自由练习,你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换气、轻声、重音)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你自己认为那里读得最好。(老师可以帮助点评)

师:你认为谁读得最好,让我们象他那样去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看谁读得最美。

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再听一遍古诗,请同学们将眼睛轻轻闭上。

师: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诵,不会的就看书朗读。

默写,同桌对改,订正,集体反馈:错在哪儿?

课外延伸:

赞美春天的诗句篇2

《繁星》、《春水》是冰心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而写就的自由体小诗集。是诗人“随时随地地感想和回忆”,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亦是冰心对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所产生的“爱”的哲学。倘若把《繁星》、《春水》以物质视之的话,它们同样有其构成的元素。这些元素就是母爱、童心、自然和人生。因此,可以说《繁星》、《春水》是冰心对母爱、童心、自然和人生,或赞美,或探索的思想结晶。母爱是人类文学史上永恒不变的话题。中国古代赞美它的诗词曲赋不乏少数,如《游子吟》,即使在外国,亦有像高尔基的《母亲》这样的长篇着作。曾经在《繁星》中读到这句“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醉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时,感动得泪光萦目,久久未能释怀。但也不止《繁星》、《春水》中的诗。即便是《往事(一)》中的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这句,也曾经使我动容过,动心过,动情过,当然《繁星》、《春水》中还有许许多多赞美母爱的句子,但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冰心笔下的母亲是其中成长的倚靠,是避风港,是挡雨的屋檐。然而,何止是诗人了。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母爱的浸润中成长的,诗人对母爱的赞美,读来不能不使我心有同感,而深深醉心之了。

冰心说:“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可见写童心,亦是《繁星》、《春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世上每个人曾经都有一个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童年时光,而如今历经世事,伤痕累累的我们回首过去时,是一种多么的渴望。这一切或许也只有在梦中我们回首童年的快乐时,方能微笑地表示满足了。如诗中写的那样“童年呵!是母爱是人类文学史上永恒不变的话题。中国古代赞美它的诗词曲赋不乏少数,如《游子吟》,即使在外国,亦有像高尔基的《母亲》这样的长篇着作。曾经在《繁星》中读到这句“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醉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时,感动得泪光萦目,久久未能释怀。但也不止《繁星》、《春水》中的诗。即便是《往事(一)》中的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这句,也曾经使我动容过,动心过,动情过,当然《繁星》、《春水》中还有许许多多赞美母爱的句子,但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冰心笔下的母亲是其中成长的倚靠,是避风港,是挡雨的屋檐。然而,何止是诗人了。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母爱的浸润中成长的,诗人对母爱的赞美,读来不能不使我心有同感,而深深醉心之了。

冰心说:“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可见写童心,亦是《繁星》、《春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世上每个人曾经都有一个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童年时光,而如今历经世事,伤痕累累的我们回首过去时,是一种多么的渴望。这一切或许也只有在梦中我们回首童年的快乐时,方能微笑地表示满足了。如诗中写的那样“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一切不仅证明了冰心对童心的爱,也证明了我们读之深染者的童心未泯。

凡是诗人,对自然都有一片赤诚的热爱深情。《繁星》、《春水》的取名就证明了冰心也难例外。冰心描写“微光里闪烁的繁星”,描写“一春潺潺的细流”,描写太空,浪花,晚潮,树影,莲花,流星等等,无不诱发着温柔的情思,但冰心最最深爱的还是大海,或许正因为大海是冰心童年耳鬓厮磨的玩伴,海伴随着她的一生。自然的流韵是冰心所歌颂和深深地醉爱的,她是用满腹的诗情来描绘自然的,赞美自然的。当我们目及这些诗时,必然像穿越高山大海那样,为其所深深感染而陶醉其中。

在简约的小诗,再庸俗的意象都蕴韵着人生哲理,这正是冰心对人生的探索。也正是那么一些短短的诗行,暗含着朴素而深邃的道理,让我们读之回味无穷。这些诗正像是冰心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淳淳教诲着我们,然而读之不甚难解,这大概就是这些小诗的另一妙处了。

母爱,童心,自然和人生充斥着《繁星》、《春水》的全篇,是其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四大元素。懂得这些,并不等于理解了《繁星》、《春水》,只能算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当然离冰心的文学哲思和“爱”的哲学就更远了,《繁星》、《春水》只是一个开始和起点。

赞美春天的诗句篇3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赞美春天的诗句篇4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读到《繁星春水》这篇动人的大作,读完之后,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忽然在我的脑子里晃动。

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从小就听说的名字——冰心写的。在小的时候,家人天天跟我讲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她的作品,那时的我还只懂得什么叫古诗,还不清楚现代诗的格律与古诗词的韵律有什么区别。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现代诗比古代诗更生动、有趣。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 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而且,冰心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她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你们看一句这么短的诗,可以体现出一种这么伟大的精神,想必冰心奶奶在写时,必定苦心思考了一番。这还不算什么呢,你们再看这几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寥寥几句,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她热诚赞美母爱,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在《春水》中,有那么一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春从微绿的小草里和青年说:‘我的光照临着你了,从枯冷的环境中创造你有生命的人格罢!’”她以拟人的手法,告诉人们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人们应该热情地去迎接未来的美好的生活,创立自己辉煌的人生。这也是诗人革命乐观,热情精神的写照。

总之,我觉得冰心奶奶的诗是在茫茫夜空中闪耀着晶莹亮泽的星星,是散落在忘河之滨的点点小花,永远散发出沁人的馨香。 《繁星春水》这篇作品给我的鼓励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佩服。

赞美春天的诗句篇5

关键词:《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闻一多;“三美”

1 引言

不同于许渊冲先生的“音美”、“形美”、“意美”,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文章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应当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强调“新诗格律化”,诗歌翻译带着“镣铐”来“跳舞”,该理论后被称为中国现代诗学翻译的奠基石。林徽因与闻一多同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两位诗人在诗歌的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因而本文选择从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来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歌的英译本,相信这样更为贴切,也更能表达出这首诗所孕育的内涵。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爱的赞歌,目前已有的译本共有7个,但究其内涵,笔者还是认为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故选择了黄新渠教授和赵彦春教授的译本,但这两位译者的文本表达和用词造句上都值得深究。

2 音乐美

“三美”理论中,音乐美是首要的。闻一多先生称,诗之所以能激感,引起共鸣,是因为格律,并在提出了带着“镣铐”来“跳舞”的要求,这里的脚镣指的便是――格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说过:“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必有过于前人者”和闻一多的“三美”相得益彰。在新月派看来音乐美是诗歌的血脉和声音,是不可或缺的。林徽因先生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句句都洋溢着音乐美,整篇诗歌朗朗上口,全诗一共19句,有12句押/an/韵,还有两句押/ang/,文中一共重复出现了11个“你”字,使用“夜夜”,“一树一树” 等叠词,不乏排比和倒装句式,使诗歌的格律更为灵动。

翻译这首诗歌的首要问题就是重现原文的格律。黄新渠教授的译文中多“d” “g”结尾的单词,使用“up and down”这样的词语,使译本朗朗上口。而赵彦春教授的使用了“day”“gay”“fay”等十一个发/ei/音的词作为韵脚结句,与原诗十二个/an/韵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使用了“are”,“tree”等有相似点的单词,以及一些以“delicate”、“hope”浊辅音结尾的单词,来做修饰,填补,完美展现了译本音律之美。

3 建筑美

闻一多先生的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节行之间要对称,均齐,他指出中国的文字――象形字,本身就能引起视觉上的共鸣。林徽因作为诗人和著名建筑学家,在她的诗歌中也巧妙的融和了这一身份。相比于闻一多诗歌过多拘泥于节行之间的齐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整齐中不乏灵动,全诗一共分为5节,除第一小节分为三句话外,其余四节,每节四句,字数大多在8字左右,但诗歌不局限于节段。

两译本的营造上则各有千秋,黄新渠教授的译本为营造诗歌的建筑美,将原文第一段的三句增译至四句,从而使译文分为5节,每节分为四句,每句话的翻译控制在6-8字左右,从而使整篇文章整体十分对称与整齐,也更符合闻一多先生所描绘的建筑美。而赵彦春教授的译本则更灵活,句式长短不一,每句字数在4-11字中间,但同时一些句式的表达上达到了与原文完全对称。但本文以该诗的第一小节为例:

原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黄译:I think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Sure,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Your laughter has lit up all the wind,

So gently mingling with the spring.

赵译:I say you are this world’s April day

Your giggle lights up wind from all around

Your spirit in the brilliance of spring dances a roundelay

4 绘画美

闻一多先生的绘画美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诗歌中词藻的选用,他强调诗歌的语言得美丽又富有色彩,能带读者走进诗人的画面中。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林徽因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喜悦,用云烟、黄昏、夜月、雪、芽等一系列意象,以及鹅黄、嫩绿、莲白等明亮的色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四月天景象。

这样的四月天画面,对译者的在用词造句要求甚高。诗中的“鹅黄”、“芽的嫩绿”两个颜色上,黄新渠教授用了“light yellow”和“budding green”,而赵彦春教授则按照原文选择了“yellow like a gosling”,“ greenness of a new sprout” 。“鹅黄”释义是,像小鹅绒毛的颜色。现在一般用“light yellow”。因而相比之下黄教授的色彩译本,既不失色彩与情感,也简洁明了,而赵教授的则过于执着与原文。同样在文中大量的意境的表达上,两译者的选择也各有特色。“笑”――黄教授用的是 “laughter”,释义为欢笑,哈哈大笑,着重于孩子的欢笑声而。赵教授“giggle”,则指的是咯咯的笑,指女孩谈论的笑容,看中的是母子之间的沟通时的笑声。再看“细雨”一词,黄教授用的是 “fine rain”指细雨,但会让人想到的是“及时雨,好雨”,而赵教授用的“drizzle”则指的是英文指的毛毛细雨,则更能展现那种细雨飘洒花前的景象。倒数第二句 “你是温暖,是希望”,黄教授用的是 “full of warm hope”,将温暖和希望合并成温暖的希望,但似乎与原文的表达有所出入,没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但赵彦春教授译为the warmth and the hope,则更贴切,合理。

5 结论

通过黄新渠教授和赵彦春教授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译本对比可以发现,就闻一多的“三美”而言,黄教授在建筑美营造上更为符合原诗,而在音乐美上赵教授的译本展现了原文音乐美,实属难得,在绘画美上,这两个译本都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四月天,毋庸置疑,两位教授的译本都展现了原诗的“三美”。同时也能意识到,以闻一多的“三美”视角来看中国现代诗歌的翻译,尤其是新月派诗人的原作,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意识到译本的不足,“三美”更是完善中国现代诗歌翻译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 陈敏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语言艺术[J].文学教育,2012,(6)

[2] 段春红.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及其英译诗作的文体学分析[J].语文学刊,2015,(4)

[3] 蓝棣之.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 林徽因.林徽因文集・文学卷・附文[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5] 梁婧.论三美理论在新格律诗中的体现和意义[J].青春期刊,2013,(3)

赞美春天的诗句篇6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译文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3、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赞美春天的诗句篇7

一、紧扣“危楼”,层层深入

【案例】 在学白的《夜宿山寺》一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排除生字障碍,通过自读、范读、个别读、比赛读等各种方式读通全诗后,开始了谈话教学:

师:读完这首诗,你能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吗?

生:“危楼”。

师:很好,“危楼”也是高楼的意思。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座高楼的?

生:第一句说“危楼高百尺”,其中的“高百尺”直接描绘了这座楼的高度,形容楼很高。

师:是啊,还有哪些地方是描写“高”的?

生:“手可摘星辰”意思是诗人站在楼上,手都能够到天上的星星了,这楼也太高了吧!(面露惊讶之色)

师(点头):我和你有同感。

生:还有最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站在楼上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住在天上的人,说明这座楼和天差不多高了!(下面一片唏嘘惊叹声)

师:是啊,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高”。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反复渲染楼“高”。下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深深留在脑海中吧!

【点评】 高,是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把这首诗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抓住诗眼,围绕“高”字提问,让学生到诗中寻找答案,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兴趣。我的第一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中心“高”字,然后围绕重点,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围绕文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出: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后我建议用朗读表现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学生朗诵古诗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二、何谓“好雨”,众说纷纭

【案例】 在学习杜甫的《春雨》一诗时,我先范读给学生听,然后指导他们借助拼音自读,帮助他们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通全诗。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我准备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逐句诵读体会,再联想全诗大意。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生: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这场雨是夜晚下的,不妨碍人们工作、休息,我是从“随风潜入夜”看出来的。

生:这场雨正是在庄稼需要的时候下的,下得很及时,我是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看出来的。(语气明显突出了加点字)

生:这场雨能浇灌花木,我是从:“润物细无声”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场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细无声”。(师点头赞许)

生:“潜入夜”——

师:是吗?

生:是的。“潜入夜”是在夜里悄悄地来了。这样的雨不会太大。

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再读这首诗,争取把春雨“好”的特点读出来。

【点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同样紧扣“诗眼”,突出“好”字。诗人落笔即将春雨赞为“好雨”,“好”在哪里?因为它“知时节”,等到春天就飘飘洒洒下起来。这一“好”字既使一、二句因果关联,又为三、四句的具体描写发挥了前导作用。“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好”字写的,是春雨“好”的具体表现。从结构上看,“好雨”二字统领全篇,也使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意、赞美之情充分表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抓住“好”字,进一步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赞美喜爱之情呢?我紧紧扣住“好雨”,把了解诗意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还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读古诗,学古诗,让古诗融于生活。我首先请学生说“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自身的生活经历的思考和回忆,展开了“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对话结束后我提了第二个问题:《春雨》这首诗中“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从而使学生联系刚才回忆起来的生活经验来了解诗意,开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帮助他们理解“好雨”的特点。最后又指导学生再读古诗,加深理解,读出“好”的特点,将诵读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

赞美春天的诗句篇8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这首小诗,初读不觉奇,再读很有味,真正理解和欣赏它得在30岁之后。全诗突出了一个“静”字,而这静就是恬静、幽静、空静。全诗宛如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画,又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让人回味不尽。

怎样一个“静”字?

首句便抓住“人闲”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因为幽居山中无人无事烦心,故清闲、悠闲,所以可以细细地感受春天,因而桂花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的刹那,春桂的细小的花瓣坠落的瞬间,他都感受得到,体会得深。“人闲桂花落”五个字曲尽人心之清闲,环境之静。诗人不多言说,不细描,我们已想象到了春夜山中的很多景物,这是一个优雅的静谧的世界。

春夜,山中,桂花的飘落,让诗人感受到万籁无声的寂静,不光是静,还有空旷,“夜静春山空”似乎天地宇宙间,除了自己,再无一人。心空灵了,这种空灵便是心至静方得。

前两句写到这个地步,很难再续,诗人笔锋一转,写月。在空灵静谧的春夜山中,一轮明月破云而现,光线的变化,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这个“惊”字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效果啊!似乎寂静的春山活了,其实诗人正是借助于中国诗人常用的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南北朝王籍有“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杜甫有“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隐居》)。月亮的升起,竟然惊起鸟儿,一两声的鸟儿的鸣叫,空谷回音,可见春山之静,静得空寂,静得清幽,静得恬淡,这迷人的春夜,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了!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同样写春天、写花、写鸟,韵味和《鸟鸣涧》则截然不同。《春晓》平易自然,悠远中有淡淡的忧伤。短短四行诗,蕴含着无以言说的韵味。

起句平实,“春眠不觉晓”选取了清晨睡起的瞬间感情片段写起,关键是第二句接得好“处处闻啼鸟”,春天的美景何其多,且不说烂漫的春花、绮丽的春水,也不说那醉人的芬芳、碧绿的春草,诗人单单抓住“鸟鸣”来写。雨后清晨,啁啾婉转、远近应和的鸟鸣声传来,春景立刻生机勃勃地扑面而来,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那雨后的落蕊、那如烟的柳堤、那轻拂的春风都在这“处处”的鸟儿鸣叫中来到了,活起来,好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不只是诗人热爱着春天,读者更为喜欢。诗人高妙的笔力正在于不尽说,不言透。“迎风半户开”让读者去体味,去琢磨,去猜想。“处处”一词表现得曲折婉转,最好的诗便是能引人想象和联想,让读者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让每个读者都参与了再创作。

不仅如此,诗人还回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晚的春风春雨,花瓣又飘落了多少,让人赞美春天之时,不能不想到落花,又有了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这种因爱春而惜春,因惜春而伤春的微妙情感变化,时间的今昔跳跃,天气的阴晴交替,让人非但没有突兀之感,反倒很真实、自然天成,完全是真情的流露。

我认为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便是这“花落知多少”的淡淡的忧伤,宛如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清泉一般,晶莹透彻,温润感人,引起人们多少的遐想啊!我们其实都不用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它,也不必追究孟浩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时代及诗人的处境,因为小诗本身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情感!我们任何人在欣赏美景中感情最舒心、最惬意时,一种淡淡的忧伤、一丝悠悠的伤感从心底油然升起,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情绪。正是这细微的感情变化被孟浩然抓住了,并在一首小小的诗中表现出来了,所以,诗永恒,美永恒,情永恒!

两首小诗都是唐代山水诗的名作,也都写春天、写落花、啼鸟,意境也有相似之处:幽静安详,清远恬淡!但细细品味,韵味却很不同。

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鸟鸣涧》营造的是一种静谧、优雅的静态美,一种空灵脱俗的精神,这种美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归宿,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自觉,很有哲理性。很难得的是,一个走上仕途也不短的出世之人,竟还有这份内心的宁静,全诗具有一种恬静和超脱的飘逸美。《春晓》在赞美美丽、清新的春天的同时,流露了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或许是怀才不遇,或许是惜春伤春,或许是因想到落花而叹息时光不等人,或许是对仕途的隐忧和失望,总之是一种含蓄的忧伤美。

其次,从表达技巧来看,《鸟鸣涧》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和“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动态,显出初春月夜之静,后一句是用鸟啼之声来破静,又反衬出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愈见其静,这就更生动、深刻地创造出幽静境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春晓》注重动态美的追求,“夜眠”只是对“鸟鸣”起烘托作用,“鸟鸣”的背后是诗人不安情绪的流动,由此追问“花落知多少”,淡淡的忧伤流出来了。这种流动美正是诗人追求之所在。意境静中有动,以动为主。

上一篇:企业责任感范文 下一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