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勿”入歧途

时间:2022-09-12 12:21:18

[摘要] 我国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儿童施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赞美。这就需要教师在全面掌握心理健康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赞美 赏识教育

一、赞美“忌”虚伪,以真诚“赏识”激发上进心

我们现在都在谈赏识教育,所谓赏识教育是赏识那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进步,是激励与赏识的结合。激励要放在克服困难之前,赞赏应放在克服困难之后。这种激励与赏识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坦诚与率直,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得感受,所表达出来的一切都是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之美。然而,赞赏一度时期走入了死胡同。不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为赞赏而赞赏的肉麻局面。一次,我外出听课,一位坐在前排的学生站起来正确回答了老师的一个简单问题。顿时,教室里响起了整齐划一的掌声,同时所有学生向她伸出了大拇指。本以为这是一个特例,岂知整堂课的赞美都是一样、机械、木然。试想一下,一个坐在前排的的学生能看到后面同学送给她的大拇指吗?她对这种赞美究竟有几分感动呢?进行程式化鼓掌的学生又有几个是真诚的呢?他们没几个能知道发言者所棒之处,仅仅是为了走过场或者是为了完成任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迎合心理,为了讨好对方,不惜违背良心。与其这样伤害学生,不如让自由鼓掌响彻课堂。这样内心情感的迸发才是真正赏识对方,激发上进心与求知欲。

课堂上,只有正确地应用赏识教育才会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更能战胜挫折、战胜困难,使孩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面对自己、乐观面对人生的人,才能营造出和谐的人性课堂。只有充满真诚的赞美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

二、赞美“别”点水,让“实在”点亮心灵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赞美。课堂评价标准往往要求教师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为了“达到评价标准”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赞美,甚至出现了用橡皮、铅笔等作为奖品激励学生发言的作秀现象。随意赞美无异于将赞美廉价化,让学生审美疲劳。还有的老师没有摆正师生关系,一味地尊重个性化阅读感悟,去迎合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请看《滥竽充数》教学片段:

《滥竽充数》在结课时,一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南郭先生很聪明,他知道齐宣王爱听众人一起吹竽,他就混进吹竽队里,骗过了一次又一次。”

师:你真聪明!

这样一来全班的话匣子打开了。

生:从后来他听说齐泯王爱听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就溜走了,说明他会见机行事。”

其他学生听了,有的点头说对,也有的窃窃私语。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

生:我觉得他很了不起,竟然把齐宣王给蒙住了,说明他做事小心谨慎。

师:真棒!

……

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用“聪明”这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这肯定是与社会价值观相违背的。这种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一味表扬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极易产生“我说的就是正确的”的心态。所以赞美要实在,让学生看到成绩,看清努力的方向。

请看下面一教学片断:

师:课文读熟了吗?

生:(回答干脆响亮)熟了!

教师指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并没有所说的那样熟练,甚至有的字词还读错了。

师:课文由读不熟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着急.你再读一遍吧!

学生虽然已经读得正确、流利了,但没有什么感情。

师:(依然充满热情)瞧,才第二遍,你已经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多棒啊!下面,我们还要读出感情来哦!

以上赞美,不只有对学生的肯定,也有善意地提醒,在老师如春风化雨般的评价声中,学生知道了“好”在何方,“差”在何处,前进的目标是什么,这与那种单一的“好”、“很好”、“棒”、“你真棒”之类为激励而激励的表扬相比,更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不只是给学生一时的满足。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如果怎样”的激励艺术去赞美学生,同时也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一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与想象力,始终引领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具有“深刻”的和谐之美。

三、赞美“甭”一味,让批评平衡人生

我们国家很多人并不注重孩子的整体成长环境,从出生到教育成人,一味地给予他们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多的忽视了他们健康心理的成长和正确观念的建立,进而造成人格的缺陷。在一味的赞美声中,孩子的内心深处滋生了:世界唯我,爱慕虚荣。在偶尔的批评与责备面前,突然感觉蒙受“奇耻大辱”。跳楼、自杀、离家出走等悲剧不断上演。痛定思痛之余,发现正是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以及孩子第二任老师的我们总是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去所谓塑造孩子。那些优越感较强的孩子在一声声赞美声中迷失了自我。骄娇之气和心灵的脆弱,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失败总有推托的理由,不能面对挫折,不能面对自己,更不能面对失败,这种氛围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在成绩面前虚荣、骄傲;在失败面前脆弱、自卑;在困难面前退缩,没有责任心;在集体中心胸狭窄、爱嫉妒,搞不好群体关系。

综上所述,课堂之上,只有真诚、实在的赞美外加善意的批评,才能点亮孩子自信的小灯,才能使他们在和谐的课堂之上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暖。否则课堂上孩子就会沦为欣赏品,不和谐的赞美将会在他们的像很软透明皂的心灵上,留下一道道终生难以抚平的划痕。

上一篇: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弘扬祖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