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06 10:34:08

赞美祖国的诗歌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1篇

★赞颂祖国的诗歌一★: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 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赞颂祖国的诗歌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2篇

开场:

尊敬的校领导、敬爱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时光,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荡起欢乐的海洋。

炎炎的夏日,似我们心中的激情热烈而奔放。

菁菁校园,在彩旗的映衬下更显风光。

今天,我们陶醉在诗海里,感恩祖国,赞美生活。

1、白:中国,一个传奇的国度;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华的礼仪之邦。

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

我会骄傲的说:“我是中国人!”

下面请欣赏三(5)班带来的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白:我为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我还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而自豪。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

感恩老师,带我们品尝知识的琼浆。

学会感恩,就会体验生活的快乐,拥有美好的未来。

下面请欣赏三(1)班带来的诗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3、白:是的,我们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美好的未来,这也是几代人真诚的期待,今天的红领巾将是未来的主宰。

下面请欣赏三(2)班带来的诗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4、白: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这是我的梦,这是你的梦,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

是蓝色的航天梦,是红色的奥运梦,是绿色的和平梦……

下面请欣赏三(6)班带来的诗歌《中国梦》。

5、白:啊!中国梦是五彩斑斓的!

这是祖国母亲的梦。

攀爬过岁月的脊梁,沧桑印证着她求索的脚步。

九十余载的风雨,六十多载的峥嵘。

正是祖国母亲哺育着亿万炎黄子孙,

我们要为她祝福!

我们要为她歌唱!

下面请欣赏三(4)班带来的诗歌《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6、白: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它的名字叫书。

每天书之舟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下面请欣赏三(8)班带来的诗歌《我爱读书》。

7、白:捧一把泥土,掬一簇浪花,抚摸祖国的脊梁。

翻开《四库全书》的尘封,弹一曲《高山流水》的悠扬,

倾听祖国的心香……

下面请欣赏三(3)班带来的诗歌《我的祖国》

8、白:我的祖国容光焕发,

我的祖国培育我成长,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是东方刚刚升起的朝阳。

张开那自信的翅膀,

我和祖国一起飞。

下面请欣赏三(7)班带来的诗歌《我和祖国一起飞》

结束:激情澎湃,抑扬顿挫的朗诵,展现了雏鹰对天空的憧憬。

斗志昂扬、铿锵有力的词句,表达了同学们心怀感恩、励志、奋进。

中国的山有梦,撑起浩瀚的苍穹,

中国的水有梦,孕育出大地郁郁葱葱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文陶冶;语言魅力;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有。从我们古人留给我们那浩如烟海的爱国诗词中就是明证。2009年湛江日报报一则报道《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危机了吗?本文选取几首小学语文教材内爱国诗歌为例,探讨诗歌教育中如何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的反思

在《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报道:“让人们担忧的是,在这次的爱国主义浪潮中,不少90后、00后却没有赶这个时髦,国庆阅兵和举国欢庆的气氛似乎并没有给这些张扬、自信的孩子们带来的一次洗礼……” 面对上面的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我们不该反思吗?

二、诗歌中的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爱国主义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些爱国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史册。从诗歌文学形式来看,中国人的爱国情节是非常强烈的,绝不是一般的国家可比的。本文选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赏析对象。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感受其中的诗文意思,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他们的心情。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很好的教育,比起平时说教好有效果。

为了便于赏析这些诗歌,笔者分为两大类:一为太平盛世时期的诗歌,二为国难当头时期的诗歌。具体如下:

(一)太平盛世时期的爱国诗歌

古代中国太平盛世的时期较少。在这些人民能够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时代,我们的爱国诗人们,没有放下为人们的福祉安康,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奔走呼号。此类诗歌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二是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1、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首推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其二)。该诗选自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请看诗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江西省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七言绝句的《望庐山瀑布》堪称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本诗融情于景,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

首句形象贴切比喻庐山的形状及其烟雾情景。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学生对老师讲解后了解到庐山的形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前去实地旅游考察,自然而然喜欢祖国山水。这就是语言修辞魅力所在。

次句“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挂前川”把瀑布比喻成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最后两句句则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一词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疑是银河落九天”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本诗夸张、比喻、想象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对中国语言修辞的魅力所吸引,自然了解到李白的“诗仙”的语言能力,学生对李白描写的庐山美景所吸引,深深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得到应有的教育。

2、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塞下曲》);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的诗句。古代的边塞之作,往往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也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们的幽怨和士兵们的艰苦,歌颂这些将士的爱国英雄气概,同样表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其一)》选自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诗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本诗表现了诗人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的愿望。通过诗意文化领悟到祖国文化,学生由衷的学国语言,爱国情怀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通过诗文把原本西北塞外戈壁荒漠的情景在作者笔下描绘的边塞美景,打消了学生心目中塞外无风光的心理,学生自然喜欢这首诗歌。“秦”、“汉”两字暗示边塞战事自秦汉以来连年战争,表达时间之久。用两个字把战事连年概括的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第二句中的“万里”也表达出征战之苦,“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读到这里,学生对作者的抒发的感情已经接受并影响。最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也显示出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字里行间也透出大国子民的一种内心强烈的自豪。学生读此诗句除了领略到祖国文化的深沉与博大,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精简凝练概括性强特点,自然激发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二)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歌

当国家国力日减,面临动乱,或将要灭亡之时,人心中的爱国情感才更加的深刻,更加地真切。生活在各个朝代的这样的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人,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唐朝的杜甫,宋元以后的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小学语文人教版中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具有代表意义。先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本诗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生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资料,在老师的讲解下,不难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只有理解了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才能很好的了解杜甫的写作目的,赏析诗文的语言文化内涵,难道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担忧吗?

首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联系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事件,学生肯定能理解这两句诗句意思,典型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促使学生学好祖国历史、祖国文化的兴趣。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本联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这种场景能不感染吗?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最后两联语言得到升华,学生想象这几个画面,很快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

三、小结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4篇

一、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将爱国情感融于教学过程之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谈理论,应该结合具体实例把教育情感寓于教学过程之中,结合课内外的爱国素材,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理论教导等多种形式。明确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时,挖掘爱国主义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爱党的坚定政治立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蕴含大量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明确教育的总体目标,抓住爱国教育的每个方面,比如学习《东方明珠》这篇文章时,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不仅了解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而且通过深刻感受祖国的巨大变化,体现爱国之情;学习《东方之珠》一文时,通过师生阅读、探究活动,一方面赞扬香港秀丽风光的美丽,同时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这样的经典之作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做起,将爱国融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深入研究文本,并与作者的爱国之情产生共鸣

苏教版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蕴含于爱国素材的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理解文本的创作与其生活背景、自身思想感情等。比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时,通过对本篇诗歌的教学探究向学生讲述作者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同时引领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强烈感情,激发学生创作类似的诗歌表现形式赞美祖国的巨大成就。并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以“我爱你,中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本蕴含的爱国之情,与之感情共鸣,并通过创作、朗诵等多种形式赞美伟大的祖国。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5篇

《发现》整首诗歌,热情澎湃,“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闻一多是一位“呕出一颗心来”、怀着火一般激情、唱着悲愤诗句的爱国主义者。因为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浪漫主义激情构成了他的诗歌主线。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力求给人一种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按照传统的写法,如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见闻感受,最后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未免落入窠臼。

闻一多独辟蹊径,以愤怒的发问,促使读者思考“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不知道是一场空喜。”“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总问不出消息”。既然作者满含期待地归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并且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驾罡风,擎火把,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哀鸿遍野,现实就像“悬崖”上的“噩梦”黑暗、恐怖,令人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庄严灿烂的祖国”、“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

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在巨大的悲痛中不断挣扎,在现实的忧愤中执着追求,他痛苦万分地“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我亲爱的祖国,我期望中的祖国啊,你在哪里?他哭得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竟至“呕出一颗心来”,“我的中华,在我心里”。 “庄严灿烂的祖国”“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诗歌由此升腾起一种对祖国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深切和执着的爱。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尽管国际诗歌界出现了一批追随艾略特的“非个人”理论的诗人,竭力在诗歌中逃避个人的情感,但像伟大的抒情诗人阿赫玛托娃这类极富理性精神的诗人也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抒情诗。

阿赫玛托娃诗最大的特点是以沉郁的抒情笔调来写祖国土的渺小、卑微、轻贱而又那么博大、深沉与厚重的双重属性。诗歌的情感脉络由沉郁到深情赞美、再由悲愤到最后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祖国土》写在发生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的前苏联,经历战争磨难的苏联已贫瘠不堪,灾难深重。卫国战争后这块土地生灵涂炭、土地贫瘠,而人民没有放弃对贫瘠祖国的保卫,浴血奋战,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十月革命后,阿赫玛托娃当时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她并没有逃避且不愿意选择流亡异国他乡。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同时期的诗歌充斥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鼓励人们。诗人把泥土的品性与生活于这片大地上的人巧妙融合,既传达出诗人对故土血肉相依的深情,又体现了诗人土地般宽厚博大的胸怀。

因为这是一首来自西方的诗歌――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极好的形式。一般来说,前八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六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因此在文本预习前就需要做好充分的资料链接来辅助学生理解。

一首撕心裂肺、一首沉郁内敛,从两首抒情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听到诗人们那颗饱受磨难的心同祖国大地一起流血!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惠特曼;草叶集;爱国热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37-01

惠特曼除了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为文学史册添砖加瓦,痛快地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外,在他的写作内容方面也有创新。比如,关注以往诗人创作不曾关注或是不屑于关注的平凡的意象,对生活里的小形象、小角色进行描写,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关注社会变革中的事件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刻画,表现出他作为民主诗人的特质,他的诗通常以歌颂爱和寻求民主、自由为主题,尤其是对于民主思想的表达,几乎贯穿其创作的始终。

惠特曼用具有阳刚美的语言,洒脱地赞美每一个平凡的劳动人民的角色,颂扬整个美国甚至是宇宙。如《大斧之歌》:

“的、苍白的、形体美观的武器,/头颅从母亲内脏里伸出,/木质的肉,金属的骨,只有一只胳臂,只有一片嘴唇,/从高温中生长的青灰色的叶,从一粒小小种子产生的柄,/栖息在草中和草上,/依傍着又提供依傍。∥……∥那些与黄金的土地或小麦和果木的土地一样富饶的土地,/矿藏的土地,雄伟而崎岖的矿藏的土地,/煤、铜、铅、锡、锌的土地,/铁的土地——造就斧头的土地。”

在诗中,不乏写景抒怀,描画他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绘制战争的宏大场景。如《父亲,从田里上来》:

“父亲,从田里上来,我们的皮特来信了,/母亲,到前门来吧,这里有封信,是你那亲爱的儿子寄来的。//看哪,这是秋天,/看哪,那里树木更绿了,黄的更黄,红的更红了,/在和风中抖动着的树叶使俄亥俄的村落显得凉爽而香甜,/那里的果园中挂着成熟了的苹果,葡萄藤架上悬挂着葡萄,/(你闻到了葡萄的香味了没有?……啊,一个陌生人的手在代替我们亲爱的儿子写,/啊,母亲的心被猛地击中!/一切在她的面前晃悠,两眼发黑,只抓住了主要的词语,/一些零碎的字句,胸口枪伤,骑兵遭遇战,送往医院;……”

这首诗写得极为巧妙,前面一部分描绘祥和平静的美好生活,用对景物的美好描绘抒写现实生活的简单的幸福,而战场上的来信,则从侧面给人们放映了一副浓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可谓是对祖国河山与战争进行书写的有效的组合。此外,上文提过,惠特曼的诗中也有部分大胆地进行地肉体的描写,对人性与爱极尽描摹,在许多前人研究的文章里大多提过《我歌唱带电的肉体》: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我所爱的大群的人围绕着我,我也围绕着他们,/他们不让我离开,直到我同他们一起走,答应了他们,还要使他们免于腐朽,给他们满满地装上灵魂。/难道有人怀疑那些坏了自己肉体的人会隐藏他们自己?/怀疑那些玷污活人的人也与那些玷污死者的人一样差劲?……她们衣服上的皱褶,我在街上走过她们的风度,她们下身的轮廓,/游泳池中的游泳者,当人们看见他游过透明闪映的碧波,或看仰卧在荡漾水中静静地来回翻滚。/在划艇中前俯后仰弯着身子的划工,坐在马鞍上的骑手,……”惠特曼自称“既是灵魂的诗人也是肉体的诗人”,这首诗就是他这一特点的集中表现,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诗人虽然对肉体的爱进行了的描写,他的诗同时也阐述了灵魂,“电”意味着灵性,属于灵魂范畴的东西。因此,此诗是灵与肉的结合。除本诗外,还有《一个女人等着我》等诗也对性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是惠特曼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首创。我们知道,泰戈尔的诗与惠特曼不同,少有这类的刻画,然而,泰戈尔的诗中也出现过有关描写,如《玉臂》、《纤足》、《吻》等,但“贴心的拥抱长存在臂弯,别摧毁情人的玉臂的缠绵”,“旭日、夕阳放射的熠熠光华仿佛全部贮存在双足的影里”,这些诗努力将朦胧美化,不同于惠特曼的全然的描写。惠特曼的诗歌里从平凡的事物的意象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再到模糊的上帝的意象,完全呈现出诗人野马猎豹一样的锐利的思绪。

惠特曼诗歌的表现内容的渊源与其曲折的成长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紧密。家世的普通使诗人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社会得生存,他所生长的年代,美国的文学还正处于受经济的不发达影响的爬坡阶段,诗歌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英国的影响,寻求自己的文学的呼声正是寻觅英雄诗人诞生的呼声;另外,惠特曼在普通劳动者中长大,他的丰富的阅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并亲自感受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他的爱国豪情也让他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冀,在感慨于农奴制应该取消的同时,他关注社会动态,也大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向;他大胆的精神使他不惮以最大胆的方式打破传统诗歌创作,以毫不羞涩的笔触进行人性的描写,也是他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的反映。他的诗歌的创作内容也将浪漫主义的创作提至了巅峰。

参考文献:

[1][美]沃尔特·惠特曼著.若冰译.草叶集[M].九州出版社,2000(10).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7篇

这是我为祖国六十年华诞献上的一首诗歌,已经在《合川作家》发表了。从1983年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第一首小诗《夜来香》到现在,我的文学梦一做二十几年,真是大梦不觉醒,越梦越深沉。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作为高一学生的我,很荣幸的加入了当时合川一中的星花文学社,我们的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文学这神圣的殿堂。岁月流逝,我已经执鞭教学二十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我,把文学创作当作我的第二事业。在我的心里,热爱语言就是热爱生命。

语言的魅力在哪里?我们常常说,有的时候,语言真是苍白无力,不能够表达我们的内心,但是,除了语言,我们又拿什么来表达呢?白居易用“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感觉,而我们却借用他的语言来掩盖我们语言的乏味。说过,“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连面目都是可恨的了。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热爱语言吧,孩子们,语言是我们表达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中学生学习语言有最便捷的路,我们的语文书有着最丰富的语言,那是我们学习的经典。比如我们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看到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追问,他在那苍凉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是地坛里看到了时间,看到了生命,也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该由一些人来承担生活的苦难?他写得多么好啊,那些阳光,那些杂草,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废墟中的小昆虫,仿佛在我们的眼前一一出现。我们在他的文字中接受洗礼,觉得自己也变得有了细腻的感触,有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用语言为我们开辟的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境界啊。一本语文书有着大千世界,我们在唐诗宋词里感受古代的文明,我们也在外国作品里接受异族的文化,世界因为语言而格外精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领略诗情画意,“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和黑人一样渴望世界的平等自由。“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让我们体会潇洒,“我答答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让我们饱尝错误的无奈。

我们学习语言要像树叶接受阳光雨露一样,还要像树根吸收土地里的营养一样,在生活中学习,我们会有着更鲜活的语言。

我想说的第二点就是大胆的写。要从寻常生活里发现别样的美丽,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颗敏感善思的心灵。我们不要被简单的生活蒙蔽了,因为生活是一张没有厚度的纸,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折叠起来,反复的折叠起来,生活就会有厚度,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要在生活找寻那些感动我们的瞬间。我们只要还有善感的心,我们就不是麻木的,就能够创造出新鲜的文字和感人的文字。我们来读读我们的熊维鹃老师的诗歌《童年》:

榆钱又挂满了树梢/阳光下牵着手走过的/不是你我是我们 遗失了的/时光/清风吹过/田埂上有紫葡萄的清香/洒在亘古的黄桷树下/是我们的欢笑 和/我们的忧伤/橘树上少了我们的脚迹/她还是 枝绿叶茂/校园里消失了我们的声音/她依旧 喧闹着笑//那一方天空/蓝得那么圣洁呵/年轻的你/是否 和我一样?/蓝天下/是悄悄吃着零食的课堂/是偷偷打过主意的花坛/是园子里的游戏/是操场上的追逐/还是那条 星光中/牵着手走过的泥泞小道?/童年的花/已经失落得太久/总在夕阳西下时/看见你 向我走来/迎着斜阳//儿时的伙伴呵/只有你不变的眼/才是我最灿烂的黎明/和 黎明下/最快乐的 童谣!

她谨以此诗献给她最快乐的童年和最纯真的伙伴。我们都有童年,我们也都有相似的经历,为什么我们就写不出来呢?我们也能够写出来的,只要你大胆的去写。我们再来读廖衍尚老师的诗歌《我们都患甲流了》:

我们的仇恨/ 都没有阻止甲流的传染/风靡全球的甲流/ 无分别地感染了你和我/就让高热来临吧/ 我们早该温暖冰凉的心了/就让咽喉肿痛吧/ 我们早该降低说话的分贝了/就让咳嗽响起来吧/ 总比相遇时漠然无声强/还有什么也让他来吧/ 总比什么也没有好/你和我——男人、女人,白人、黑人、黄色的人/ 东方人、西方人,南方人、北方人/我们很久没有这么相同的症状了/ 现在,我们都患甲流了

看看我们的老师,他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了普通生活里不一样的诗意,所以,今天,我们也期待着,你们也会写出更多更加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因为,你们是我们的未来和骄傲。写吧,写吧,用我们的笔写我们的心,写出春花秋月的娴静美好,也写出风雨雷电的凌厉壮烈,写出我们青春的诗意也写出我们求学途中的艰难,写出对明天的渴望也写出今天和昨天的一切,写吧,写吧,让我们等待收获的季节,让我们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赞美你,我的祖国

巍巍的高山已经谱写了你的庄严

滔滔的江河已经欢唱着你的美丽

我回首历史

悠悠的岁月已经把你的苍茫绣为神圣的画卷

那些文明就是华彩那些屈辱成为阴影

我站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上深情的呼唤你,我的祖国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赞美你

我不能再用李白的诗来歌唱你的雄浑黄河

我也不能再借苏轼的赋来咏叹你的不尽长江

那么多的诗人已经赞美过你

那么多的歌曲已经颂扬过你

我不知道怎样来赞美你

我看见东海的日出

想你就是那喷薄的朝阳

可是也已经有人这样歌咏过你

我在米拉山口看到七月的飞雪

想那无比的神奇就是你

可是你还有更多更多我没有看到的奇迹

我喝着嘉陵江水长大

那也是你甘美的乳汁

我就在江边的路上

想把草上的纯洁露水献给你

可是那太微薄了

我不敢用日月星辰来比喻你

我只能够流着热泪轻唤你,我的祖国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赞美你

我曾在东方明珠塔俯瞰你的繁华

我曾在华山之巅泰山之顶感受你的巍峨

我也曾站在地震的废墟上

用目光抚慰你受伤的土地

每一次我看到我们的国旗骄傲的升起

我都在心里激起爱的涟漪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8篇

一、时空差异确定了诗作的情感走向

诗人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忆菊》就写作于这一年的重阳节前(从诗歌的副题“重阳前一日作”可以看出)。时值深秋,在祖国正是盛开的时节,因而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转向了“忆菊”,同时作为一个爱国的弱国子民,在外族的歧视下倍感屈辱,由此也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而借助于“忆菊”寄托对祖国文化的热烈的赞颂,即借着对的赞美,歌颂“祖国的花”,盛赞“如花的祖国”。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在诗人同时期的《太阳吟》《歌衣洗》等诗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25年6月1日,回国的轮船驶进了上海吴淞口,诗人手扶栏杆,心情万分激动。他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将脱下的西装、解下的领带扔进江里,卷起衬衫袖口,昂首高呼:“祖国,我回来了!”但他所面对的祖国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诗人用故意否认的方法,强化了心目中的祖国与现实中的祖国的巨大反差,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期望。

可以说,两首诗歌都燃烧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正是时间的差异、地点的不同,凸现了情感表达的异样特色。

二、 意象叠加展示了作者的挚爱风采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从意象入手,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充分理解闻一多诗歌的爱国情感。

在美国,诗人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对于天灾人祸备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但是对祖国的热切思念使得赤诚的诗人通过对的描写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柔艳”“盛放”“淡烟笼着”“疏雨洗着”等众多意象的描绘向我们炫示着光彩照人的诗化境界,而“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等意象的叠加反复,更赞叹出如艳丽、繁盛的一般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可爱的祖国。在这里,诗人通过优美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诗人是饱含着对祖国的思念毅然中止学业回到祖国的,作为祖国忠实的儿子,怀抱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殷切期望回国的诗人却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这一声呼天抢地喊出的迸着血与泪的呐喊,真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沉痛和绝望。紧接着,诗人用“恐怖”“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令人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出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突出了诗人希望破灭后的极端失望和悲愤。可以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其铮铮的爱国誓言,强化了诗人对祖国至死不变的爱。

三、 对比运用召唤出诗人的热血情怀

诗人对的追忆和描绘显然都包含了对人的情感,他是在描写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渗入了对故乡人的印象,顺理成章地将自然美引向了人文的美。这里的“人文美”,在诗人的对比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他看来,作为西方文化符号的“蔷薇”充满“热欲”,也就是过多的现实性物欲;而“紫罗兰”又过于卑贱;相反,作为民族文化精神整体象征的“”却历史悠久、品格高雅、气质俊逸,是其他沉浸在现代物欲中的西方文明都难以比拟的。与蔷薇、紫罗兰的比较,当然也就是中西两大文化的比较,通过比较,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化的鄙视和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热爱。

然而,回国后的诗人所“发现”的并不是那个“如花的祖国”,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而诗人禁不住要大喊“不对,不对”,强烈地抒发了“满腔的热血化成了一盘冰水”式的失望和悲痛。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打住,他在继续寻找、追问。最后,诗人追到了自己的内心,“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与篇首的“发现”形成鲜明的对照,直抒胸臆,使内心的真实感受如火山爆发般地喷涌而出,感情炽烈而又真诚。

两首诗歌托物寄情,立意不凡,从记忆中的到“如花的祖国”,从表面的发现到心中的发现,前后呼应,一气呵成,逐层递进,见出了诗人构思上的功力。闻一多,不愧为蜚声于文坛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9篇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的讨论交流还在继续。望着兴趣盎然的同学们,我心里暗暗高兴,不禁思索起来:为什么这次迁移应用效果会这么好呢?为此,我总结如下:

第一,连接书本知识,牵引学生进入情境。

课堂迁移应用不能单刀直入,这样学生会不容易接受,正如我设计教案时所担心的冷场,怕学生不会写诗。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事先为学生做好铺垫,例如:让学生说出名胜古迹有哪些?家乡特产有什么,有什么词可以形容它们的特点?学生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写诗会容易些,打开思路,进行创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会不断的提高。

第二,立足文本教材,进行有效拓展训练。

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诗时,我始终围绕“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和家乡的思想感情”为中心,来设计拓展训练。学生在充分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后,在此基础上感情升华,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诗歌的形式可以有所创新,学生的情感会更容易抒发出来,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获得了智慧。

第三,注重课前准备,突出语文的实践性。

学生学习写诗歌是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言语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教学前,我让学生收集祖国名山大川的资料,这样不仅帮助了学生创作诗歌还让学生进行了语文实践。苏教版教材有很多课文后边要求学生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收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来源的资料,把《九色鹿》这篇课文编成小话剧演一演等迁移应用,这样不仅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还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诗歌;情感;情感美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勇于奉献,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犹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诗歌作为“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是许多名家用来抒发爱国主义情感的载体之一。著名的篇章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们怀着对祖国执着而深沉的情绪,创作出无数篇感人至深的爱国佳作,充满着慷慨激昂之气。在和平年代里,赞美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诗作也是比比皆是。这样的爱国诗篇,很多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么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引领学生读出爱国主义诗歌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美学范畴上,审美类型一般涉及优美和壮美两种。优美具有形体小、力量弱、性质柔、质量轻、速度慢等特点。壮美的特征则是空间大、力量强、质量重、速度快、气势壮等。爱国主义情感在诗歌作品中往往会体现出浩荡的气势和充沛的激情,犹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让人读后荡气回肠,灵魂得到净化,因而属于壮美类型。“与优美形象的塑造相比较,壮美是能带给人们更多感动,更深震撼的美学境界。”因而高亢的激情、博大的情怀、热烈的情感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既如此,要读出爱国诗歌的情感美,就要精确地把握诗歌所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感。我认为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文章情感基调,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整首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较,这首诗并非单纯热情地讴歌对祖国的赞美,而是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诗人开头首先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困、落后的历史,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将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展现在读者面前;紧接着笔锋微转,祖国并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第三节叙述了新生的祖国目前的状况——已经站在了“雪白的起跑线上”;最后曾经“迷惘”过、“深思”过的作者“沸腾”了,她希望祖国“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并且又一次发出了深情地呼唤“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由此可见,整首诗都是一种深情的呈现,由开头凝重、低沉发展到高昂、亢奋,最后又归结到深情。教学这首诗,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深情的基调,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在1976年,作为一家工厂的一名普通女工的作者对祖国的那种质朴而又厚重的情感。

2.挖掘诗歌中所呈现的情感的源头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屈原蒙冤被疏后,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可以说是用爱国激情,饱含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因而,教学《离骚》这首诗,除了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外,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屈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却屡遭流放。但他的一腔爱国热忱却始终如一,以至于最后选择了以身殉国。所以《离骚》全诗都蕴藏了诗人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诗人希望改革弊政。“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救国家于危难。但是这却触及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于是他们就对屈原造谣中伤,昏庸的楚王听信谗言,贤惠不分。屈原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于是心中充满愤怒、苦闷和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尽管如此,自己仍旧不愿向奸佞小人妥协,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和生活态度。虽然饱受极端痛苦和苦闷的煎熬,但他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不变。因此,忠怨之情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但是诗人的这种怨也是来源于忠的,由怨才产生了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种忠和怨,才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也成就了诗人人生中极为华美的爱国篇章。

3.深入文本,发挥想象,进行换位思考

学习诗歌,感悟诗歌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去是关键。“走”进去,不仅仅是“走”进文本当中,还要“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情境里,“走”进诗人的心里。与诗人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进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个瑰丽奇特,绚丽多彩的世界。比如学习《离骚》,就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屈原,设身处地的去品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矢志不渝,去感受“及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爱国热忱。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让学生想象一下“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孤苦之感,再去品味“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民族气节。由此学生就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陶冶了心灵,净化了思想,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们那份浓郁深沉的爱国之情,并被这种爱国情所触动。

4.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升华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因此,爱国主义诗歌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热爱之外,还要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当下,使学生正确理解那种爱国情怀的跨时代意义。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新兴的交流媒介不断涌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一定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厚植民族精神,理国。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最深厚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得到传承,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爱国情感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爱国主义诗歌的过程中,就要致力于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美,进而感受到语文之美。(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惠军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读[J].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2009(4).

[4] 徐秋玲.论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从离骚的忠怨之情谈起[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4(4).

[5] 李少华.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感[J].文学教育,2011(01).

上一篇:诗歌朗诵稿范文 下一篇:诗歌作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