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

时间:2023-03-01 20:20:40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朗读能力;训练;学生;兴趣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说明了朗读的价值。但在教学中存在这些现象:有的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学生读书东张西望,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还有的数字读、唱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让学生读得到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见其义。“其义”指的是文章的意思(语义)、语音、韵味、形象、情感、方法、技巧,等等。反过来说,如果读得不多,读得不到位,这些丰富的语感是体会不出来的。因此,每上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一定要要把课文读三五遍。课堂上又从字词、句段、篇章等方面引导学生多读;课后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背诵文中的佳句、重点段落,甚至背下全文。这样,读的次数多了,读得到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形式多样,让学生读得有味

于永正老师曾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因此,引导学生朗读的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个别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小组赛读、教师引读、分角色读……使学生情感波澜不断推进。如《桂林山水》一文语言优美,作者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集体朗读、小组赛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作者那份喜悦、赞美之情,在读中掌握排比、比喻、对比等写作方法的技巧,在读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借助图文,让学生读有感悟

有许多课文是图文对照的,若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既能进行图文结合训练,又能吸引学生朗读的兴趣。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有两幅截然不同的插图,课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家的表情、动作,要求他们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当时教室里的场面(热闹、七嘴八舌、争先恐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热闹。紧接着教师又出示第二幅图,问:又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安静、沉默、鸦雀无声、寂然无声……)教师随即板书:沉默。接着教师质疑:是什么原因使得“热闹、兴奋”的教室顿时呈现“鸦雀无声、沉默”的情景呢?那从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大家尽情朗读找出答案吧!这样,学生受到图画感染,会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得深刻

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伊始,笔者先放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朋友》:“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伴着动听的歌声,笔者动情地说:“如果有一天你的好友将要去远行,你会怎么做?文中有这么一对好朋友,大树和小鸟,小鸟天天都给大树唱歌。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它答应明年春天再来给大树唱歌。可第二年春天,小鸟飞回来却没有看见大树,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很容易进入情境朗读。

五、层层推进,让学生读到成诵

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一般而言,精读一篇课文,大致可分为初读、细读、熟读三个阶段。初读课文要充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2篇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倡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才会多,视野才能更开阔,思维才会变得更活跃。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配套辅助读物——《语文补充读本》,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规范的表达。

《语文补充读本》是一本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同步的优秀书籍,其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诗歌,有结合语文书本上课文编写的拓展性的助读教材,还有很多令孩子喜爱的童话故事,一些虽然简单但却贴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写话训练。因此,两年来我一直坚持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读本》,或将此作为学生家庭作业,或是在晨读的时候和学生一起诵读,或在课外阅读课上抽取其中优秀的文章和学生们讨论。事实表明,通过阅读《语文补充读本》,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强了;在写话的时候句式规范了,一些曾在书中出现的生动形象的词句也会时不时出现在学生的写话作业中。

(二)向家长推荐优秀课外书籍书目,家校结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由于农村低年段的学生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许多父母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能够主动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对本班学生一年级时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过调查,调查中发现:一年级学生虽然比较爱看图书但持续时间较短;大多数学生阅读图书只是看图片,走马观花地翻一遍而已;大部分欢阅读有关《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连环画,而对于一些知识较丰富的书不感兴趣;多数家长不明白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为孩子所买书籍中以教辅材料居多,优秀的课外读物数量极少。针对此种情况,我开始有意识地向家长宣传开展课外阅读对孩子学习语文的益处,并为其推荐适宜孩子年龄特点的有益书籍,如《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小猪希里呼噜》、《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等,鼓励家长每晚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与孩子共同阅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把激发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贯彻到写话教学的始终。

(一)鼓励学生大胆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加大,阅读量的增多,语言积累的丰富,他们逐渐会产生书面表达的冲动。低年段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因此,对于低年段的写话教学,教师并不需要为孩子设定太多的框框,应当鼓励学生放开胆子,自由表达。当学生能够写好一句话后,教师再鼓励引导学生写两三句话。由于学生们写的内容是它们生活中的事,在写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每天还能够及时地看到老师的充满趣味的评语,就好像每天都能面对着老师进行对话,日子久了,他们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爱上写话。

(二)评改环节多赏识,激发学生主动写,继续写的兴趣。

低年段的学生由能够说、写一句话到说、写一段话,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俗语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寻找学生写话中好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对学生大力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把文章修改得更好。为了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写话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不使用优、良、中、差这些字眼,而是使用一些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进步的赏识性的评语,比如:“写得真棒!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写的小白兔,如果在最后再写出你对小白兔的喜爱,这就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你能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得这么详细,真不错!继续努力哦!”“老师非常高兴看到你写的这段话,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能成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和机会,让孩子把自己写的话在同学、其他老师以及家长面前展示出来,以此增强他们内心的成就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在激励表扬中,激发学生主动写、继续写的兴趣。

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多种形式的写话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

(一)利用语文课本和课外书中的插图资源,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作为课文第二语言的插图,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我们目前使用的苏教版低年段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置了直观、形象的图画,这些插图充满了童趣,许多插图都是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为题材,图片的编排多而生动,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段,开展仿写练习。

苏教版语文教本中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充满童趣的文章,例如:《云房子》、《鸟岛》、《台湾的蝴蝶谷》等等,这些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写话的范例,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段,多多开展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通过坚持仿写训练,学生们的写话能力提高了,写话兴趣也加强了,更使我惊喜的是部分学生经过训练之后,已经能够脱去他人的窠臼而自出机杼,进行独立写话了。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体验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回答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依据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阅读教学不竭的源泉。同时,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佳美的经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流淌着真善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如《亲爱的爸爸妈妈》让学生严肃地思考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暴行,希望这个世界早日铸剑为犁;《背影》质朴的言语中表现出真挚、深沉的父爱;《老王》让学生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发动学生用心感悟,就可以领悟到课文中豁达洒脱的情怀,坦荡高洁的君子之风和博大深沉的情感。

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创设一种意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为此,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激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手段。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就可以从学生聆听歌曲《愚公移山》、观看图片、想象愚公移山的艰辛过程中开始,学生们嘴里哼着歌,眼睛关注着图片,脸上流露出了喜悦兴奋之情,在描述画面内容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异常踊跃。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本,教师适时点拨,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十分常见。

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除了从教参、资料书中直接获取知识外,还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做到各抒己见。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才能在师生思维不断的碰撞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应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新课程课堂倡导的交流思想,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品味优美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品味,并鼓励引导学生在反复地品味文本优美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如学生学习《春》时,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品味描写“春”的五幅不同画面的语言,才能在字里行间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热门书籍及视频媒体等资源。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

四、在阅读方法上,教师要加以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因课文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领悟,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认为对自己教育最深,感触最大,最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剪贴在读书笔记上,针对这些摘录,写一些赏析及感想。教师不必在形式及内容上作过高的要求,但要常常抽时间检查,并给予“很好”、“好”、“较好”的简单评价,并把一本本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在同学中传阅,让他们把坚持做读书笔记当作一种快乐,从而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学生用心的情感体验,真正实现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

[2]张扬淦.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韩美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走向[J].语文教学通讯,2005,(15).

[4]李木花.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4篇

做什么“事”呢?做语文的事,即“听、说、读、写、议论、思考……”能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事。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大可放开手脚: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写的,让学生自己写;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想……更进一步,即使有些学生“不太会做”的,也应该使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组织、调控下去“学着做”,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下面,请看郑美玲老师执教的《给巴特勒的信》(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期,有改动)的两个教学片段:

师:(板书课题)法国作家雨果曾就文学名著《悲惨世界》能否发表问题,给编辑写一封信,这封信简短至极,只有一个问号。编辑回了一封信,这封信也简短至极,同学们猜一猜,怎么回?

生(纷纷):一个感叹号!

师:好,同学们非常聪明,那么,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另一封信《给巴特勒的信》,我们试着把这封信紧缩到只有两句话。同学们行吗?

生(纷纷):行。

师:那好,请同学们速读原文,看谁读得快,说得准。开始!

(学生速读,教师个别指导)

师:同学们读完了,下面试一试。

生1:我觉得雨果用了很多优美语句去赞美圆明园……

师:哦,赞美圆明园(板书),很好!有哪些语句呢?

生2(抢答):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生3:第3段中“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生4: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生纷纷举手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从字音、节奏、语调到选择的句子都很准确,可见,我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赞美圆明园。可是这样,完整了吗?

生(讨论片刻):不完整,还有骂了两个侵略者!(生笑)

师:用一个“骂”字,对,但不雅,我们换个词。

生:诅咒、诅骂、批评……讽刺……

师:好!讽刺侵略者,准确了。我们再找一下,哪几个段落分别体现这两个内容呢?

生:1-4段赞美圆明园,5-10段讽刺侵略者……

师:很好!我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文章分出段落层次……

……

分析段落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朗读、概括、表达能力,这一些都是语文课堂里常做的事。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是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即使有些老师想让同学试一下,却因为它们有点难,同学一时回答不合老师的“预期”要求而放弃,最终由老师“包办”。而案例中郑老师用一个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速读、默读、个别朗读,在读中引导学生抽取关键信息,最终不着痕迹地完成了预期目标。这就是学生能读的,应让学生读;学生能想的,应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应让学生自己说。

请继续看郑老师的课:

师:刚才分出了段落层次,但好像第二部分有一个问题:作者又用了哪些语句来表达“讽刺”的?你认为最能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师:我怎么觉得这位女同学读的语气有点怪。你觉得应读出什么感情?

生1:讽刺语气。

生2:还应该有一点蔑视的语气。

师:那该怎么读呢?哪个同学愿意试一下?

生3(朗读):(很有讽刺意味)

师:很好!这样读,讽刺、轻蔑都有了,我听了有点怕!(生笑)可是,这是什么写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生3:正话反说……反语。

生4:这样说很委婉,又嘲讽对方,反正挺聪明的。

师:你们说的,很有价值。我们不妨归纳一下“反语讽刺,何等智慧”。除了此句,还有吗?

生(继续读文章,评点)……

朗读,大部分学生会,要朗读好,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写法,品味语言的妙处,并做出自己的评点,对初中生来说,就有点难了。因而,大部分老师都以“讲解法”包办了这件事。而郑老师却放开手脚,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去说,自己去评。可以说,既更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又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体验。这就是即使学生“不太会想,不太会做”的,也应该在教师指导、点拨、调控、组织下“学着做”,因为这“做”的本身,学生就进步了。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5篇

教学重点:了解“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特别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非洲风情风光的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1.1出示世界地图,指非洲版图,问:这是什么地方?

1.2引出非洲,谈非洲:你对非洲有哪些了解?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信息,谈谈对非洲的了解。

1.3揭题:不过,有一位去过非洲的中国人却对这块土地有跟你们不同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游记(出示课题),一起来读一读。

2初读课文

2.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一下彩色的非洲是怎么样的。

2.2检查自学情况:

2.2.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随机部分词语理解: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2.2交流: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对非洲又有哪些新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

3自读自悟(自主阅读交流)

3.1畅谈了解后,学生再去阅读学习提示,了解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非洲的?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交流。老师随机板书、梳理。小结:看来,在作者眼里,骄阳蓝天、植物世界、动物世界、非洲人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共同组成了五彩斑斓的非洲。

3.2兴趣赏读:

3.2.1师:在这几方面中,你最喜欢非洲哪一方面的五彩斑斓?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这五方面中任选其一细读一番,在读的过程中划一划让你感受到五彩斑斓的句子,若还想说点什么,可以在有关句子旁作批注,待会儿来交流……

3.2.2学生选读3、4、5、6、7自然段,感受非洲色彩之美。

3.2.3指名交流:接下来,同学们就好好地说说自己特别欣赏的那一方面非洲色彩吧!交流中适时引导欣赏优美生动的词句及部分图片,感受作者丰富的联想,并感情朗读。课件随机展示非洲的舞蹈片段。交流完后,PPT展示所有文中描述到的内容图片、配乐。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你现在好想好想好想说什么?

3.2.4小结、延伸:我们很荣幸地通过彭仁先生写的这篇游记欣赏到非洲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感受到了非洲独特的色彩魅力,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大为享受啊!

4领悟表达方法

4.1过渡:读一篇好的文章,我们除了可以好好欣赏、好好享受其精彩的内容,还可以去欣赏什么呢?自由发言,引入表达方法的学习。你从课文中发现了哪些值得学习的表达方法或者说写作方法呢?

4.22-4人小组讨论。

4.3交流(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

4.3.1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总结全文的方法,既总分总结构。特别是首尾两段,既互相呼应,紧扣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赞美之情。

4.3.2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和“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

4.3.3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充满丰富的联想。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到了开花季节……就像置身于花海深处”,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5总结全文

这些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现在我顺便问一下:学了本课后,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颜色的?看来彩色的非洲能给我们带来彩色的心情、快乐的心情。我们得好好感谢作者彭仁先生哦!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件让他人快乐的事?

6作业

6.1为了发展非洲旅游业,非洲某旅游公司老总想请你设计一段广告词,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走进非洲,畅游非洲,你会怎么写呢?(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本课内容;形式:顺口溜、郑重其事风格、幽默风趣风格等)若有时间,可展示一两个学生的设计。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6篇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佳美的经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流淌着真善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如《亲爱的爸爸妈妈》让学生严肃地思考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暴行,希望这个世界早日铸剑为犁。《背影》质朴的言语中表现出真挚、深沉的父爱。《老王》让学生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发动学生用心感悟,就可以领悟到课文中豁达洒脱的情怀,坦荡高洁的君子之风和博大深沉的情感。

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创设一种意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为此,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激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手段。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就可以从学生聆听歌声《愚公移山》,观看图片,想象愚公移山的艰辛过程中开始,学生们嘴里哼着歌,眼睛关注着图片,脸上流露出了喜悦兴奋之情,在描述画面内容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异常踊跃。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本,教师适时点拨,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十分常见。

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除了从教参、资料书中直接获取知识外,还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各抒己见,异彩纷呈。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才能在师生思维不断地碰撞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应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新课程课堂倡导的交流思想,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品味优美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品味。如学生学习《春》时,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品味描写“春”的五幅不同画面的语言,才能在字里行间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鼓励引导学生在反复地品味文本优美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热门书籍及视频媒体等资源。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品位优美语言的能力。

四、在阅读方法上,教师要加以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因课文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领悟,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认为对自己教育最深,感触最大,最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剪贴在读书笔记上,针对这些摘录,写一些赏析及感想。教师不在形式及内容上作过高的要求,但常常抽时间检查,并给予“很好”“好”“较好”的简单评价,并把一本本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在同学中传阅,让他们把坚持做读书笔记当作一种快乐,从而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7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指导思想:以“读”与“说”两个板块相此交叉,教学中逐步深入,

让学生感受文中景美、人美、人情美的思路。

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学情分析: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教法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学习\"人情美\"这部分,在共同学习远迎客人部分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利用上段的学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去畅想。这样,所有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又为学生所解决,虽然学生的理解略显稚嫩,不够深入,但答案却是多姿多彩,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体会,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走出教师烦琐提问、学生亦步亦趋被动应答、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并不影响他们对整篇课文的把握。相反,在老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深入地研读自己所选的专题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升华认识;同时在倾听他人的见解时,对非自己所研读的内容也有所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所有这些,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这正所谓的\"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你们看!(演示课件:在草原上的照片)这是哪里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点评:以执教者到草原的真实生活照片作为课件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与羊群嬉戏的照片,展示了草原独特迷人的风光,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激情导入”作用。)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放声朗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

(点评: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1.引导想象,指导学法。

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文联系,激起疑问。

(1)“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点评: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具体写景句子起到总领作用,凸现阅读教学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

(2)齐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3)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画面?

(点评:这个句子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独特感受,看似语意矛盾,实际意境相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语言训练与想象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4)方法点拨。

“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点评:教师采取在无疑之处生疑,引导学生理解“翠色”“勾勒”“渲染”等词语,并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反复涵咏,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无穷意境,体验翠流、流入云际、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3.小结: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读写结合,个性表达。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点评:重“读”轻“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端。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

五、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六、抓关键句,学习“远迎”一节。

(指名读)你在“飞”字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主客相见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蒙汉人民之间的情在飞呀!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8篇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倡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才会多,视野才能更开阔,思维才会变得更活跃。

一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系统地学完拼音,但由于识字还很少,还不能够自己阅读课外读物,这时教师可以多为他们读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并由此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把激发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贯彻到写话教学的始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孩子对写话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后,他才会乐于写话,并想方设法把话写好。因此,作为低年段语文教师,必须想办法激发起学生对写话的兴趣,使其成为学生写话的内驱力。

(一)鼓励学生大胆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加大,阅读量的增多,语言积累的丰富,他们逐渐会产生书面表达的冲动。低年段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因此,对于低年段的写话教学,教师并不需要为孩子设定太多的框框,应当鼓励学生放开胆子,自由表达。在学生一年级学完汉语拼音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汉语拼音和上学前学过的一些汉字进行写话,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写话作品后画上一些图画帮助说明。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只写一句话,内容自己定,凡是学生在一天中觉得有趣的事情或是自己的一些奇特的想法,都可以成为写话的内容。当学生能够写好一句话后,教师再鼓励引导学生写两三句话。由于学生们写的内容是它们生活中的事,在写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每天还能够及时地看到老师的充满趣味的评语,就好像每天都能面对着老师进行对话,日子久了,他们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爱上写话。

(二)评改环节多赏识,激发学生主动写,继续写的兴趣。

低年段的学生由能够说、写一句话到说、写一段话,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俗语说:(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www.省略,请保留此标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寻找学生写话中好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对学生大力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把文章修改得更好。为了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写话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不使用优、良、中、差这些字眼,而是使用一些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进步的赏识性的评语,比如:“写得真棒!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写的小白兔,如果在最后再写出你对小白兔的喜爱,这就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你能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得这么详细,真不错!继续努力哦!”“老师非常高兴看到你写的这段话,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能成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和机会,让孩子把自己写的话在同学、其他老师以及家长面前展示出来,以此增强他们内心的成就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在激励表扬中,激发学生主动写、继续写的兴趣。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写话竞赛活动,引发学生内心的写话欲望。

组织丰富多彩的写话竞赛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而且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我班开展了许多与写话相关的竞赛活动。例如:优秀日记交流,由教师范读学生的优秀日记,并将优秀作品放置在班级内的“我最棒”展板上,每周评选一次;看图编故事比赛,结合生动有趣的画图开展看图写话比赛,评比出班级内的故事大王;儿童诗创作比赛,结合语文教材中优美的充满童趣的小诗,鼓励学生仿写,并在学生作品中评出优秀“小小诗人”,并将优秀作品放置在班级内的“我最棒”展板上,面向全班展出。在参与了各种充满了童趣和激励性的竞赛活动后,我发现如今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心底真正爱上写话,对写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写话水平也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多种形式的写话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

学习贵在实践,写话教学尤其如此,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动笔的过程。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对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发掘教材中的写话训练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写话训练,鼓励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动笔过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一)利用语文课本和课外书中的插图资源,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作为课文第二语言的插图,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我们目前使用的苏教版低年段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置了直观、形象的图画,这些插图充满了童趣,许多插图都是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为题材,图片的编排多而生动,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看图说话写话练习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图画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展画面内容,进行口头描述和书面描写的一种作文训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资源,指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如我在教学《小池塘》、《草原的早晨》、《美丽的丹顶鹤》等写景状物类文章时,坚持结合课文插图指导开展说话、写话的练习,在学生练习说话、写话的过程中,向他们渗透学会观察以及如何按一定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得到了锻炼,写话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段,开展仿写练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儿童青少年特别喜欢模仿,如果把这种模仿心理用在低年段学生的写话训练上,无疑能够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苏教版语文教本中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充满童趣的文章,例如:《云房子》、《鸟岛》、《台湾的蝴蝶谷》等等,这些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写话的范例,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段,多多开展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实践也表明,仿写是学生学习写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式,学生对语段仿写的过程不仅是他们对文章遣词造句推敲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文章语言表达领悟的过程。通过坚持仿写训练,学生们的写话能力提高了,写话兴趣也加强了,更使我惊喜的是部分学生经过训练之后,已经能够脱去他人的窠臼而自出机杼,进行独立写话了。

(三)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提高学生自由写话水平。

坚持记日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鼓励、表扬的方法巩固学生的写话兴趣。因此,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在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后,教师就开始要求他们写日记,至于篇数,可以每天写,也可以两三天写一次,对一些学习后进的学生,更是可以放松要求,每周写一篇,字数方面不做要求,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用图画表示。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时,坚持“多就少改,寻找闪光点”的原则,用赏识的眼光寻找学生的优点,在写得好的地方画出表扬的符号,并在一旁写上激励性的评语,同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指出不足之处,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每周在班级内评选出三名小小作家,由教师范读他们的作品。实践表明,有了写作日记的成功体验,学生们不但对写话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学会了把从听别人的日记时获得的灵感和表达手段迁移到自己的日记中。在天天动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词汇、语言素材越积越多,写话能力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酒色转变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因此,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高效课堂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扎实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高效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以“精讲多练”方式落实教学重点,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发展熟练的基本技能。课堂上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以《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教法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慕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具体做法如下:

一、直入课题,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爱花——养花——看花——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读师板书: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㈠抓住重点

1、提问: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指导

㈡突破难点

1、提问: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

(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2、读读填填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的。

三、通读全文,查漏补缺

(第一组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第二组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吃惊,第三组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德国奇怪丽的美景。第四大组读第四自然段,读出作者尤衷的赞叹之情)把你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也可以把自己新的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总结回顾,指导写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欣赏了德国()的景色,认识了德国这个()的民族,品味了德国人(,)的美好境界。作者由(景)到(人)再到(理)写成了这篇颇耐人寻味的精美短文!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

六、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美丽

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我在设计这堂课时一是求“实”-----预设、生成,相辅相成。二是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形式和方法层出不穷,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空间,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第10篇

一、以媒体导入,以传统教学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电教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当板书课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可见,多媒体进入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以媒体激发,以传统解惑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黄鹤楼”、“扬州”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通过运用幻灯手段,学生就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以媒体启发,以传统挖掘

想象是借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的热情。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对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放映幻灯图像,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欣赏这几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有表情朗读。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使学生迅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以媒体转型,以传统升华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种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如教学《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教师接着问: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拨,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上一篇:我喜欢的玩具范文 下一篇:二十年后的家乡五年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