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贴息贷款范文

时间:2023-10-14 14:11:34

扶贫贴息贷款

扶贫贴息贷款篇1

一、基本目标

坚持扶贫宗旨,努力探索适合营盘圩实际的扶贫到户、扶持贫困群众增收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贷款难问题,引导贫困户创业致富,实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拓宽农村金融市场“双赢”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农村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受益的原则。即保证贫困农户和低收入农户享受到贷款贴息政策的优惠,不包括非贫困的个体经营户、示范户和能人大户等。

2、向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贫困户倾斜原则。根据建档立卡情况,重点把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已建档立卡的、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列为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及贴息对象。

3、市场化运作的原则。(1)根据去年试点工作情况,继续确定乡信用社为我乡扶贫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的金融机构。(2)信用社依据贷款有关规定安排贷款,按照县扶贫办提供的投放对象进行自主选择,独立审贷,承担风险。(3)信用社贷款利率按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现行利率执行。

三、贷款对象的条件和范围

贷款对象的确定在乡党政的领导下,由信用社配合村委会组织实施。贷款对象的基本条件是:具有信用观念和劳动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贷款贴息对象的范围是:1、2004年贫困人口调查摸底中已建档立卡的重点村和移民安置点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2、2003年全县农民贫困状况普查中确定贴息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

四、贷款对象的确认程序

1、由农户提出申请,村委会和信用社召开专门会议根据建档立卡名单和贫困户花名册,对符合基本条件的农户进行初审,按照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受益原则认定贷款贴息对象,上报乡政府审核;

2、乡政府对上报贷款贴息名册进行审核,审核后的名单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公示期为7天;

3、由乡政府和信用社填写贷款对象花名册一式四份,报乡政府存档,县扶贫办审批。

五、贷款与贴息额度

享受贷款贴息农户的每户贷款额,按照信用社授信等级予以区分,具体额度为: 信用户最高贷款限额为30000元

一级信用户最高贷款限额为10000元

二级信用户最高贷款限额为6000元

三级信用户最高贷款限额为4000元

四级信用户最高限额为1000元

未授信农户贷款额为500—1000元

六、贴息贷款的使用范围

贴息贷款仅限于发展生产、农民直接增收的种养和小型加工项目。非生产性项目(如农户用于企业入股、上学、看病、改善居住条件等)不予贴息。

七、贷款贴息期限及补贴利率

贷款期限由农户和金融机构根据实际生产周期确定。贷款贴息期限从2005年1月开始至2006年9月底,时间最长为一年,不到一年的贷款依据贷款时间据实贴息。在贴息期内按5%的年利率补贴利息,差率部分农户自行负担。利息结算分两次进行,分别在2005年底和2006年9月底结算(结算工作以县审批为准)。

八、贴息方式

由乡镇信用社和村委会提供贴息名单和数额,经乡政府审定后,报县扶贫办、财政局审批,县财政局将贴息资金直接划拨给县信用联社,信用社依据县扶贫办和财政局核定的贴息金额进行逐户贴息。具体程序是:

1、信用社按正常贷款收取农户全部利息;

2、信用社按照县扶贫办、财政局核定各户的贴息额进行逐户贴息将贴息资金划入各农户帐户。

九、组织领导,实施方法与步骤

为切实做好贷款贴息方式扶贫到户工作,探索小额信贷的新途径和新办法,让贫困农户尽早得到实惠。

1、各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村支委员、村民组长为责任人,层层落实实施扶贫户贷款贴息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此项工作。

2、时间安排。各村在9月底前摸清贷款对象填写花名册一式五份并报乡政府审查、县审定。10月上旬前由信用社逐户落实小额贷款发放情况,并每3个月进行一次汇总总结。版权所有

3、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贷款贴息方式改革是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使贫困农户得到小额信用的支持。在宣传发动工作中,要教育贷款对象诚实守信。贷款贴息是一种减轻农民负担的方法,而不是无偿的扶贫款。为此,每一贷款对象都必须按照贷款协议的约定,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

4、加强部门协调。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提高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效果,在小额信贷发放和使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类专业协会,流通协会的作用,指导和帮助农户发展生产项目,要集中发展当地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项目,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

5、做“四结合、四促进”。为使贷款贴息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四结合、四促进”:一是与实施村级规划相结合,促进重点村建设与发展。小额贷款是实施村级规划资金的补充,因此,各有关村要进一步完善到户项目的实施,圆满完成村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二是与移民扶贫工作相结合,促进称民户早日实现“逐步富”目标。要利用小额贷款帮助移民户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付,使移民户逐步实现能致富的目标。三是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小额信贷为贫困户发展有利于直接增收种养和小型加工项目提供服务,鼓励他们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山荒坡发展经济作物的养殖项目,使农民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四是与发展支柱产业相结合,促进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要充分利用小额贷款,进一步壮大我乡药材、毛竹、花椒等生产基地。

6、做好授信等级的动态管理。授信等级是发放小额贷款必备条件之一,今后乡政府和信用社要加强授信等级的管理,对按期归还2005年小额贷款本息的,适时提升授信等级;对不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降低授信等级,并从次年起取消享受贷款贴息资格。

扶贫贴息贷款篇2

去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下放管理权限,引入竞争机制;固定贴息水平,灵活补贴方式;逐步探索建立风险防范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下大力抓了信贷扶贫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使扶贫贴息贷款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年来,累计投放扶贫贴息贷款*亿元,其中项目贷款*亿元,小额到户贷款*亿元。扶贫贴息贷款共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个,扶持贫困户*万户、*万人。覆盖了全省*个市、77个中省重点贫困县和14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培育了主导产业,壮大了龙头企业,调整了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扶贫贴息贷款是一项直接面向农村和贫困农户,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扶贫贴息贷款工作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省上成立了有扶贫、财政、人行、银监局、有关金融机构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副省长为会议召集人,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市、县也成立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或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定期研究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加大部门间的协调力度,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各贫困乡镇都有2至3名干部主抓落实。形成了各级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各级始终把培育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做为信贷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作为扶持的重点。到户贴息贷款计划全部安排在贫困县、贫困村,其中70%以上贴息资金集中用于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着力帮助贫困村的贫困户建立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二是把增加贫困户收入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到户贷款只扶持产业,不能用于看病、建房等,通过小额信贷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积极扶持贫困户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培植特色产业,深受广大贫困群众的欢迎。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一年来,我们立项扶持的企业全部是国定、省定贫困县的企业,种养业、产业化项目占扶持项目总数的98%。通过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有效扶持,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运行程序。一是优选金融机构。把重原则、讲信用、口碑好,愿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金融机构,作为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主体及承贷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农业银行独家运营的做法,目前,全省已有农行、农发行、农信社、邮政银行、工商行等九家金融机构承担了扶贫贷款业务,群众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二是放宽投放标准。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由县扶贫办审查把关,将全县到户贷款总额度的20%用于能人大户或者经济合作组织。但每个能人大户放贷不得超过10万元,经济合作组织不得超过30万元。三是严格考察审核。到户贴息贷款投放由农户申请,村委会签注意见(盖章)、乡镇扶贫办与金融部门考察、审核,上报县扶贫办审批,金融机构按照程序投放贷款,县财政给予贴息。项目贷款由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县逐级审查上报,省扶贫办审查审批并推荐给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审查放贷,每年底由扶贫、财政、有关金融部门逐级审核确认后,将贴息资金兑付给项目单位。

四是着重把好“四关”。(1)严把扶持对象关。扶贫贴息贷款的对象是贫困群众,因此各级各部门始终紧紧围绕贫困农户来开展工作,对享受贴息的贫困户由村组和乡镇层层审核确定,保证贫困农户能够真正享受到扶贫贴息贷款的有效扶持;(2)严把资金投向关。在扶贫贷款贴息工作中,严格按照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使用性质,把贷款贴息资金集中用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项目上,确保农户发展生产得到有效扶持;(3)严把贴息兑付关。在扶贫贴息贷款范围和对象确认上,坚持扶贫办、财政局对贫困户贷款名单进行严格把关、严格审核,无异议并经过双方签章后,再通过金融部门把贷款贴息直接补贴到户,既确保了贷款农户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又保证了资金安全;(4)严把目标考核关。省上要求市、县每月上报一次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进度及工作落实情况,并适时进行通报。各级政府将扶贫贷款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对部门和下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奖优罚劣,确保了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扶贫贴息贷款篇3

关键词:信贷扶贫;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12-03

一、兴安盟农村牧区贫困现状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境内居住着蒙古、汉、满、朝鲜、回、达斡尔等22个民族,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占多数的半农半牧区。总人口16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有113万人,占全盟总人口的67.3%;蒙古族人口有70.3万人,占全盟总人口的41.8%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万人,占5.1%。兴安盟6个旗县市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个,即扎赉特旗和科右中旗;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个,即科右前旗和突泉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扎赉特旗北部、科右中旗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科右前旗北部。目前全盟的870个行政村有贫困嘎查村418个,占总数的48%;农村牧区贫困人口33.48万人,占全盟农牧业人口的3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3.48万人,低收入人口l0万人);仍有不通公路的村115个,尚有未改造的危草房22800户、土坯房12000户,无畜户26万户,无水浇地人口14.64万人。在全盟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就占了81.9%。兴安盟集老、少、边、穷等特点为一身,贫困面比较大,贫困程度比较深,贫困发生率比较高,因灾致贫返贫人口比较多。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008年,兴安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92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29元,这些指标均居自治区12个盟市末位。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全盟目前尚有不通油路的苏木镇41个,不通标准路的嘎查村115个,广播电视盲点村1059处,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条件简陋,无标准卫生室的嘎查村有833个,4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

(三)农牧民文化素质低下、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

兴安盟农村牧区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其中:文盲占4.3%,小学及初中占78%,个别区域贫困乡镇文盲占近8.5%。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很差。多数农村牧区贫困嘎查村仍然采取靠天吃饭、靠天养畜,自然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牧民饲养的牛、羊仍以当地土种为主。

(四)自然灾害多发

兴安盟无霜期短,干旱少雨,土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多发,病虫害的发生种类、面积及程度也日益加重,连年遭受重灾,使农牧民大幅度减产欠收,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尤以干旱最为突出,素有“十年九早”之称。

(五)农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

兴安盟农村牧区经济仍是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体,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农业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覆盖面小,导致经营管理粗放,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牧区主要以农牧业生产为主,非农产业只占1%;在农业内部农牧业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种植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大大高于畜牧业经济的比重。

二、信贷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陈年贷款死滞多,新增贷款投放量少

据统计,2001~2009年3月末近9年间,只有2005和2006两个年度有新增贷款投放,分别投放1000万元和500万元,其余年度均无新增投放。从贷款年末(期末)余额走势看,总体呈波动下降之势。2007年末,全盟余额为7887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因全部形成死滞而从农行剥离,因此2008年至今,兴安盟无扶贫贴息贷款发放余额。

(二)新增贷款投向不合规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扶贫贴息贷款应主要用于国家和省市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非重点县的贫困村。而农业银行2001~2009年3月末间发放的15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全部投向厂址在盟行署所在地―乌兰浩特市(乌兰浩特市既非国贫旗县也非区贫旗县)的蒙牛公司兴安盟分公司1家企业。同时,蒙牛公司带动的奶农户大多数也并非是扶贫贴息贷款应扶持区域范围的贫困户。这与扶贫贴息贷款的“扶贫贷款发放要与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密切相关,以确保贫困户受益为优先条件”的“贫困户受益的原则”相悖。

(三)金融市场条件不完善

目前,兴安盟共有6个旗县市,中国银行在县级及以下始终未设立分支机构,建行从5个旗县市全部撤出,只在阿尔山市设有1家支行级分支机构(办事处),工行只在4个旗县市设有分支机构,现只有农行和农发行在6个旗县市均设有分支机构,但均只设到县城,农信社在农村牧区垄断经营。由于县域及农村牧区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致使鼓励各金融机构自愿竞争参与扶贫贷款工作的改革政策最终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四)政策性贷款与商业化运作之间存在矛盾

信贷扶贫工作既是一项经济工作,又是一项政治任务。扶贫贴息贷款作为二者的载体,欲使两方面完善结合,在实际运作中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扶贫贴息贷款具有政策倾向性、优惠扶持性的特点,而商业化运作是以经济利益为条件,获取商业回报为目的的。因而涉农项目和贫困农牧民所从事的种养加等产业具有的高风险性和低效益性往往很难调动起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信贷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追逐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优先考虑前者而不会是后者。

(五)信贷扶贫政策指导性过强,强制力不足

如: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制定出台的《关于印发的通知》第三条规定: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主体为中国农业银行,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由中国农业银行按照放得出、收得回的原则自主发放。2008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制定出台的《关于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通知》中规定改革的原则之一:即按照自愿和公开公平的原则,尊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地位,鼓励自愿按商业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通过发挥各自经营特点和业务优势,公开公平开展竞争,提高服务水平。上述两个文件中均使用“指导性计划”、“自主原则”、“自愿参与”等强制力和约束力不强的措辞,致使金融机构对于落实信贷扶贫政策“肩无压力”,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六)政策实施环境不理想

一是政府对信贷扶贫政策重视不够。国家扶贫政策包括财政扶贫政策和信贷扶贫政策。对两种扶贫政策,政府倾向于青睐前者,而忽视或者忽略后者。这是因为,财政扶贫政策对于政府来说具有可操纵性和易操作性,但是对于信贷扶贫政策感觉主要是协调争取难度大,而且从资金投入量上信贷扶贫政策资金相比财政扶贫资金往往少之又少,而且条件较为苛刻,易得性差,因此地方政府对于信贷扶贫政策往往“望贷却步”,或者“敬而远之”。二是政府职能部门存在沟通协调和组织落实不力的问题。据调查了解,近两年,地方扶贫职能部门,从未就信贷扶贫政策相关事宜主动找金融部门协调商量,争取支持。三是金融部门能够认可并可介入的贷款储备项目几无或者少之又少。四是农村牧区信用环境差。对早些年发放的到户贷款,绝大多数农户使用效益低,还贷意识差,造成大量死滞。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落实好新时期信贷扶贫政策重要性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好信贷扶贫政策是促进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扶贫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信贷扶贫工作,加强政策引导,搞好部门协调,抓好前期调研,完善项目储备,为顺利落实信贷扶贫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金融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注重讲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要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结合点与矛盾和问题,积极而为,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信贷扶贫工作。

(二)调整理顺扶贫贴息贷款的管理体制

从长远看,在贫困落后地区,必须重视加快建立覆盖县域及农村牧区的、政策性与商业性共存的有序竞争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为未来确保信贷扶贫政策顺利落实创造良好的基础载体条件。届时可以考虑,扶贫贴息贷款指定由政策性金融机构独家承担。从目前看,尽管国家开发办[2008]28号文件《关于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鼓励各家金融机构自愿按商业化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但是涉农产业、项目的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甚至亏损性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轻易涉足扶贫贷款领域。有鉴于此,特别是鉴于农业银行当前的改革实际及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国家重新调整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贷款和到户贷款投放主体。暂应指定农业发展银行(因无县级以下分支机构)承担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农村信用社(因在农村牧区机构较多、点多面广辐射力强)承担扶贫贴息到户贷款。为了鼓励和引导信贷扶贫政策的落实,对两家金融机构贷款本金暂应由人民银行增加专项再贷款解决。

(三)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作用

一是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为扩大落实信贷扶贫政策创造条件。比如,可以考虑对落实信贷扶贫政策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增加专项再贷款、更灵活的利率制定及补息等优惠政策。二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涉农企业征信和农村牧区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信息,帮助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要让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尽量做到“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让扶贫贴息信贷政策真正成为“地方政府满意,金融机构受益,贫困群众得惠”的民心工程。

(四)完善有助于推动信贷扶贫政策落实的政府服务体系建设

扶贫贴息贷款篇4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产业培育工作主题,按照“市场导向,项目支撑,产业带动,贷款支持”总体思路,完善信贷资金服务县域产业发展新机制,加强信贷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产业贷款比重,充分发挥信贷资金作用,大力支持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效益。同时,本着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切实解决经营户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增强经营户自我发展能力和信用意识,真正使经营户得到有效扶持、持续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信贷资金投放对象及范围

投放对象包括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肉鸡肉牛生猪养殖、核桃花卉白皮松种植、运输、服务业等。

三、信贷资金申报和审批程序

(一)用户可直接拨打县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咨询电话咨询有关贷款事宜,也可直接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等相关资料,在邮储银行县支行和路营业网点办理申请手续。

(二)贷款项目确定后,借款人应向邮储银行提供相关资料并填写借款申请表。

(三)邮储银行查询征信系统后,对于无不良征信记录的及时派员入户调查,3日内完成。

(四)对审核符合条件的用户办理贷款手续并发放贷款,5日内完成。

四、免息和贴息优惠政策

(一)邮政储蓄银行对小额贷款期限满1年并按期还本付息的诚信用户,给予第六个月和第十二个月免息优惠,享受免息由邮储信贷系统自动完成。

(二)县财政利用扶贫贴息优惠政策,加大邮储信贷资金支持产业培育力度,对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肉鸡肉牛生猪养殖、核桃花卉白皮松种植、运输、服务业等,能够按期归还贷款的诚信用户,可享受政府扶贫贴息优惠政策支持,每户/次享受贴息贷款最高不超过5万元,按实际贷款期限,执行年利率5%的标准给予贴息。

1、贴息资金来源:由省级财政按每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确定的规模,将贷款贴息资金直接分配到县,存入县级财政扶贫专户。

2、贴息确认:⑴对按期还本付息的用户,填写贷款贴息审批表,由借款人所在村(社区)确认盖章,乡(镇)政府审查盖章后,报县邮储银行;⑵县邮储银行对贴息审批表(附借据等相关资料)审核后,按季报县扶贫办做最终贴息确认;⑶县扶贫办按照有关扶贫贴息政策审核后,确定贴息金额,报县财政部门拨付贴息资金。

3、贴息方式:县财政局依据县扶贫办审核确定的定贴息金额,及时将资金拨入县邮储银行;县邮储银行与县扶贫办签订协议,由邮储银行将贴息资金及时发放至贷款户,并建立相应的贷款贴息档案。

4、贴息资金管理:县级财政部门对贴息资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准确及时地拨付贴息资金。由于扶贫贴息资金额度有限,在保证重点扶贫村、低收入村享受贴息的前提下,实行先到先得,专项资金用完为止。县邮储银行要与县扶贫办加强沟通,及时通报贴息资金额度情况,保证信息畅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信贷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工作顺利实施,县上成立由金融办、扶贫办、财政局、农业局、经贸局、人行、邮储银行等单位组成的邮储贷款贴息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金融办,办公室主任由金融办主任钱晓轩兼任,具体协调贷款发放、贴息、检查评比等工作。

(二)部门协作

县金融办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及检查评比等工作;

县扶贫办主要负责贷款农户的资格、项目、贷款贴息额度、贴息标准的审核,负责财政贴息报账资料的审核上报以及贴息政策政策执行的监督,负责贴息资金额度使用情况通报;

县财政局主要负责财政贴息资金的拨付和监督;

县农业局主要负责一产项目的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和组织协调,向邮储银行提业优势明显、群众发展积极性高的贷款需求信息;

县经贸局主要负责组织中小企业与邮储银行的银企对接;

人行主要负责邮储贷款的监督指导和市场调查研究;

县邮储银行主要负责贷款项目的宣传、受理、调查、审批、贷款发放和回收工作,并定期向扶贫、财政部门汇报贴息资金的发放、使用等情况。邮储银行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主动提供便捷服务,及时、足额发放贷款和贴息资金。

(三)乡镇配合

各乡镇要充分认识信贷扶持对产业培育的促进作用,结合本乡镇产业发展实际,落实领导,指定专人,调查了解产业培育具体项目和资金需求,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现场会等形式,筛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经营效益高的项目,群众积极、干部组织能力强的村组信息,及时报送县邮储银行,进入贷款项目库,作为备选项目。

(四)严格制度

县扶贫办、财政局、邮储银行要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贷款利率和贴息政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禁以贷还贷、以贷清息,不得提前扣息或改变资金用途,确保邮储信贷资金充分发挥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县邮储银行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尽量方便群众,严格执行信贷人员廉洁自律纪律,树立阳光信贷形象。

(五)检查评比

扶贫贴息贷款篇5

市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结合xx市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资金发放和使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建议。

〔关

词〕 扶贫 小额信贷

〔作者简介〕 市扶贫局信贷科科长

最近,市扶贫局、人行xx市中心支行、银监xx分局和省联社xx审计中心四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对全市xx年扶贫小额信贷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调研了“户贷自用”占比较高的水城县和“户贷企用”占比较高的盘州市。调研采取查阅档案、调度数据、进村入户、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分别走访了县(区)联社、县扶贫局、村干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含贷款和未贷款对象)等对象。在水城县,根据县联社扶贫小额贷款发放数与乡镇贫困户数比例,选择了获贷率较低的阿戛镇和营盘乡进行走访,共访谈4个行政村8名村干部和XXX户贫困户。在盘州市,重点查询平台公司吸纳的村级合作社“特惠贷”资金使用情况,共走访了1个联社基层网点、2个行政村、2个合作社理事长,查阅了合作社在银行的流水和会计账目建立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扶贫小额信贷总体情况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情况。全市扶贫部门提供金融机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60XXX户,金融银行授信118XXX户,授信率XX.X%。其中:六枝特区建档立卡贫困户31XXX户,授信23XXX户,授信率73.xxxx%;盘州市建档立卡贫困户65XXX户,授信52XXX户,授信率XX.X%;水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517xxxx户①,授信31XXX户,授信率XX.X%;钟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2XXX户②,授信12XXX户,授信率xx0%。

(二)扶贫小额信贷发放情况。xx年xx月启动“特惠贷”以来,截至2018年3月,全市共发放贷款282XX.X万元(贫困户自贷自用

46XXX户次144XX.X万元,户贷企用23XXX户140XX.X万元),获贷贫困户60XXX户(次),兑现贴息资金12xxXX.X万元,当前贷款余额23xxXX.X万元。其中:六枝特区贷款13xxXXX户(次)64XX.X万元,贴息2xxXXX万元,贷款余额5xxXX.X万元;盘州市贷款20XXX户xx2XXX万元,贴息4XX.X万元,贷款余额xx1xxXXX万元;水城县贷款22XXX户(次)7xx682.5xx万元,贴息2XX.X万元,贷款余额41XX.X万元;钟山区贷款28xx5户36XXX万元,贴息1xx40.6xx万元,贷款余额36XXX万元。

(三)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户贷企用情况。全市户贷企用资金参与到xx家政府平台公司、2家私营企业和XXX个村级合作社,主要投向猕猴桃、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核桃、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及城市优质资源开发(如停车场)。其中:六枝特区4家政府平台公司、XXX个合作社,吸收信贷资金6XX.X万元,涉及贫困户1XXX户,分红XX.X万元;盘州市5家政府平台公司、2家私营企业,通过XXX个村级合作社吸收信贷资金xxxxXXX万元,涉及贫困户20XXX户,分红5XX.X万元;钟山区1家政府平台公司,吸收信贷资金32XXX万元,涉及贫困户1xx0xx户,分红4XX.X万元。

二、“户贷自用”和“户贷企用”典型县专题调研情况

(一)水城县“户贷自用”情况

水城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7xxxx户,其中获得评级授信1xxXXX户,授信率XX.X%。“特惠贷”启动实施以来共发放7xx682.5xx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62xx4户,贴息2XX.X万元,全部为“户贷自用”。截至目前,贷款余额41XX.X万元,贫困户xxXXX户,逾期不良贷款115笔XX.X万元,不良率不足1%。调研中发现:贫困户贷款自用,多数用于发展传统种植和养殖产业,少数用于加工、小商品经营和运输等商业用途,极少部分人用于看病和子女读书的生活费。逾期不良贷款115笔中,因犯罪造成4笔,因死亡造成2笔,因病无力偿还xx笔,因外出无法联系的38笔,其余为经营失败或恶意拖欠不还。同时,存在着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贷款需求不大、贷款使用效果不明显、贷款贴息政策知晓率低、部分建档立卡系统中的村干部及企业登记人员已被清退导致发放贷款和贴息对象不准等问题。

(二)盘州市“户贷企用”情况

盘州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XXX户,其中获得评级授信的52XXX户,授信率XX.X%。“特惠贷”启动实施以来共发放xx2XXX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X户,贴息4XX.X万元。贷款农户与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利益联结机制,自愿将贷款资金参与合作社经营,三年后本金由合作社偿还,合作社与政府平台公司或私营企业、乡镇政府签订“三方协议”,将入股资金投资到政府平台公司或私营企业共同发展产业,平台公司和私营企业按年均3XX元分红分季度返给村级合作社,村级合作社再兑现到入股农户,大胆探索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操作模式,同时,由合作社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管护费、劳务费、苗木及农资费等。截至目前,村级合作社吸纳贫困户20XXX户,入股资金xxxxXXX万元,获得分红5XX.X万元。盘州市各产业总投入162XX.X万元,其中扶贫贷款资金占产业总投入的XX%。

三、存在问题

(二)部分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准确,宣传发动和监管不到位。村干部因工作忙碌,没有仔细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在向贫困户宣传时“断章取义”,例如:向贫困户宣传时仅简单的说“贷款3—5万元,政府给你贴息”、“脱贫不脱政策”等,既不宣传贷款的程序,也不宣传贷款用途,当部分建档立卡脱贫户因对政策不了解,未完全获得信贷、教育、医疗等政策扶持时,却片面的认为是脱贫就不能享受政策。宣传资料制定得比较笼统,部分帮扶责任人对扶贫政策学习不够,宣传时不能清楚准确向贫困户表达各项扶持政策应如何争取。部分乡镇虽下达了成立信贷资金村级风险防控小组的文件,但没有认真传达到村,部分村干部不知道有风控小组这项职责。

(三)引导培训不够,针对性不强,信贷资金户贷自用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当地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不足,部分贫困群众因自发种、养殖失败而形成怕贷、拒贷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培训流于形式,理论过多,实操过少,需要的技术没人教,教的技术没人学。部分贫困群众因缺少发展思路和技术而不愿贷款,甚至有少数贫困户把扶贫小额贷款二次放贷给他人使用,赚取利息差。

(四)部门间对建档立卡系统数据比对不及时,贷款贴息户信息不精准。仅xx年6月到2018年1月,水城县扶贫部门就向县联社提供了3次建档立卡系统数据包,但每次审核贴息名单时却用最新的建档立卡数据;一方面承贷银行不能及时更新评级授信对象,造成贫困户评级授信面较低、贷款发放和贴息不精准等情况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发放贷款对象与贴息审核对象不完全一致,相关监管部门在审计和检查时总有贷款和贴息对象不精准的情况。盘州市存在因死亡及“四有人员”等原因系统清退的贫困户,部分乡镇未及时追回贷款本金,清退期间产生的利息无人承担。

(五)户贷企用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经调研,一是六枝特区和盘州市的平台企业和村级合作社未建立规范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台账,资金走向较混乱,如:盘州市的扶贫小额信贷贷款20XXX户,入股合作社的资金xx2XXX万元,清退16xx户XXX万元,平台公司及私营企业实收资金xxxxXXX万元,相差XXX万元未能查到资金流向。二是部分信贷资金滞留在账上还未产生效益却已提前分红。如:六枝特区旅游文化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吸收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户共计XXX万元,目前在公司账上未使用,已分红XX.X万元。三是大多数合作社缺乏财务管理人员,平台公司下拨到合作社的款项未按产业分开建账,部分合作社对不同平台公司下拨资金混用。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大培训统筹协调力度。相关部门应根据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加大培训的统筹协调,充分掌握贫困户技能需求,采取按需培训、实操培训、入户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提升贫困户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加强贫困户贷款发展脱贫增收的自信心。

(二)加强信贷资金使用引导。基层政府应充分引导贫困户利用资金和资产入股到当地“三变”产业,加强对当地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大力推广“平台公司+产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运用,稳定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保证贫困户有长久收益。

(三)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加强对乡、村两级扶贫干部及帮扶干部的培训力度,增强干部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减少误导性宣传。同时,加强村级风险防控小组的职责,利用对扶贫小额信贷的公示来熟悉获贷贫困户,充分结合院坝会、金融夜校等加大对贫困户贷款的用途引导和监控。

(四)建立因不可控因素引起错误的容错机制。建议县级人民政府以行文或会议纪要对因建档立卡系统数据清洗带来的系列复杂结果给予一个容错机制。同时对系统清退的农户及时终止合同,清退贷款本金和还贷期间产生的利息建议从分红资金中列支,分红结余资金纳入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

(五)加强对平台公司和合作社的融资监管。建议六枝特区、盘州市和钟山区清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收支账目,建立管理台账,特别是盘州市各乡镇、街道办应统筹安排乡镇财政局协助管理账务或购买财会服务。

注①:“水xx县建档立卡贫困户517xxxx户”指按照市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将水城县北部五个极贫乡镇划归钟山区代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故扣除了相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之后的水城县各项相关数据也是如此。

扶贫贴息贷款篇6

关键词:金融扶贫;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64-03

一、庆阳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庆阳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属六盘山贫困片区,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之一。总面积2.7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6.47万亩,约占庆阳市总面积的16.39%。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89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19万人,占84.47%。截止2017年3月末,庆阳市贫困人口17.42万人,贫困面7.59%。金融系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行政村68个、2106户、9477人,其中贫困村31个、贫困户1126个、贫困人口5628人;参与精准扶贫人员1462人,占系统从业人员总数的34.98%。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精准扶贫政策,努力通过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模式,积极解决贫困村实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的生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发挥金融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

(一)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叠加出台。近年来,人行庆阳市中支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研究制定金融精准扶贫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20多个,精准实施“双联惠农”、“牛羊蔬菜”、“精准扶贫”、“金桥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户贷款,及“惠企通”、“果业通”等小微企业特色扶贫信贷产品,全面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制定、推行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示范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和“降、让、贴”、“一对三”(即“行对村”、“行对企”“行对户”)等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二)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边。截至2017年3月末,庆阳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基层金融机构380个网点,从业人数4477人。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772个、转账电话3291个,全市1261个行政村的平均保有量分别为1.41个和2.61部。金融网点、金融支付、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转账电话、便民服务点等现代化支付机具布设加快,金融信息等金融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都纳入现代化金融服罩中。

(三)金融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加大。截至201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42.04亿元,同比增长9.74%。其中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达412.8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30%;农户贷款余额达214.58亿元,同比增长4.38%;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205.11亿元,同比增长26.42%(详见表1)。

(四)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积极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全市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信贷管理特点,加大产品创新,竞相推出了适合贫困户的双联惠农、食蓄草业等不同类型信贷产品,深受贫困户欢迎。二是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流程。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项目,加强信贷政策宣传,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减了信贷时限。三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有效解决“排长队”、“等服务”问题,各金融机构均实行了网点转型和系统升级改造,在营业网点设立了客户理财室、高柜区、低柜区、客户等候区、自助服务区,配备了专兼职大堂经理和排队系统,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有效的分流疏导,提高了临柜业务的处理效率。各家金融机构加快了农村自助机具的布设,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客户也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共安装布放ATM机1006台、自助查询终端、存折补登机等其他自助查询终端500台,POS机10047台,特约商户9538个;累计发行各类银行卡633.75万张,信用卡26.47万张,人均持卡量为2.94张,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

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单一。一是庆阳市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境内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多灾,全年平均降雨量在480-660毫升之间,且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差异化分布。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但因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种养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无技术支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产业化带动能力。三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积极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强、措施不多、干劲不足,不找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金融精准扶贫的商业属性决定了金融信贷资金并非无偿。一方面,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很难全面、及时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需求和信贷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无法跟踪贷款扶贫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农民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将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等同于政府扶贫资金,还款意愿降低。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金融机构扶贫类贷款信贷风险频发。调查发现,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集中投放的“双联惠农”3年期贷款,2016年3月份已到期应收回524户、4505万元,实际收回361户、3190万元,收回率仅为70.81%;2017年3月底应收回1124万元,收回836万元,回收率为74.38%,均未达到要求的95%以上。

(三)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项目选择、风险评估、机具布放各自为阵,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形成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资金堆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出现信贷盲区、一些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的问题。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也有断层现象,金融机构虽有开展精准扶贫的意愿, 相关部门配合不力,遇到金融机构信贷项目组织、核实、管理和贷款回收、贴息等具体工作时,往往存在嫌麻烦、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等消极行为,挫伤了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

(四)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保障乏力。一是政府风险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支持金融机构投放扶贫贴息类贷款政策落实力度上,随着贷款开办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甚至终止。调查发现,庆阳市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发放“双联惠农”贷款,之前由省财政全额贴息,期限3年;而2015年之后财政t只贴息50%,且期限降为一年;于2014年8月开办“草食畜牧业贷款”业务,此项贷款在2015年6月前执行7.38%的年利率,由省财政和县财政分别贴息4%和1%,农户仅需承担2.38%的利率,而2015年6月以后虽利率由之前的7.38%下降到6.3%,但省财政不再贴息。个别财政贴息类贷款承贷金融机构至今未到得政府的财政贴息资金补偿。二是保险扶贫基本缺失。当前金融扶贫过多强调银行信贷支持,忽视了保险扶贫,保险对扶贫产业和项目跟进少,扶贫产业和项目抵御价格、市场和各类灾害的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和投入风险大。

三、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建议政府针对当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渠道、方式单一的现状,积极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按照“1+20”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养殖、林果、蔬菜、小杂粮等多元化产业项目,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要求、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以点带面,不断整合现有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金融支持。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应立足主业和自身优势,积极扩展上下游产业,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在政府政策、致富项目、金融资金、企业的全面支持与带动下,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产业,与其他农户和企业抱团发展,改变贫困现状。

(二)不断强化扶贫贷款的风险控制。一是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信贷资金的有偿性,强化农户的法律意识。二是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切实重视和加大信用乡(镇)、村和农户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精准扶贫信用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回收考核力度。设立政府扶贫类贷款风险保证基金和考核奖励基金,对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中形成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对金融机构当年扶贫贷款增量按市场占比给予奖励;对既脱贫又守信用的贫困户给予奖励;把各级政府清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四是出台“贴费保险”政策。由保险公司开发扶贫保险产品、创新扶贫保险服务。由政府比照“贴息贷款”出台“贴费保险”政策,为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生产提供必要的“贴费或免费保险”。

(三)切实提高政银精准扶贫凝聚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一是突出政府扶贫主导作用。政府要明确支持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群体,建立扶贫项目库,做好扶贫特色优质项目、重点发展产业的推荐工作。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大力维护金融债权,全面调动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二是凝聚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合力。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司法部门与金融机构要形成精准扶贫合力,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精准扶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机制,把金融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结合起来,定向精准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户就业创业。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确保扶贫贷款的完整和合理增值,形成良性的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白雪艳.金融支持地方精准扶贫的探索――以永登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10):66-66。

[2]盖永和,孔令儒.金融精准扶贫要完善“信贷+”[N].金融时报,2016-3-21。

[3]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福建金融,2015,(10):

39-43。

[4]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

[5]徐玉鹏,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以古浪县为例[J].甘肃金融,2015,(12):54-56。

[6]许爱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11):95-97。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ZHENG Furong

(Qingy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Qingyang Gansu)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innovation in the way of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s clearly call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the deep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in Gansu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pot,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eff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扶贫贴息贷款篇7

按传统贷款模式来看,农民贷款因缺少有效担保而导致贷款困难,贷款利率高又增加了农民的还款难度。贫困群众作为农村的弱势群体,担保难、还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2016年,临沭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03户、贫困人口21565人,其中缺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的有827户、2105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8%。针对这部分群体,临沭县设立风险补偿金667万元,贴息资金428万元,担保费40万元,按照10-15倍放大规模进行投放,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帮扶带动贫困户的经营主体提供扶贫信贷。截至目前,全县已发放扶贫信贷2.28亿元。

承贷金融机构全覆盖

临沭县10903户贫困户分布在全县9个镇街227个行政村,贫困人口“插花式”分布现象比较明显,而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多集中在城镇区域,导致金融服务覆盖出现盲点。

经过调研,临沭县实行扶贫信贷分片“包干服务”制度,将包干服务细化到行政村。人民银行结合当地贫困人口分布情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分布情况及金融扶贫意愿和能力,科学确定包干银行和包干区域,避免出现服务盲区。目前全县10家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工作,实现对9个镇街的“一对一”结对包干。

蛟龙镇贫困户赵遵远,因患有长期慢性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仅靠种地收入供养两个子女上学,生活很是紧巴。随着大棚蔬菜种植的兴起,赵遵远希望通过贷款承包村内的蔬菜大棚,但因村内没有金融服务网点、自己家庭贫困而一直无法通过贷款审批。在开展金融扶贫包干服务后,赵遵远在包干蛟龙片区的邮政储蓄银行顺利办理了3万元富民农户贷。现在赵遵远蔬菜大棚的第一批西红柿已成熟上市,产量在10000斤左右,一斤市场价2.5元,收入可达2.5万元左右。

评级授信全覆盖

金融扶贫试点村西林村通过村内大喇叭向贫困户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动员贫困户提交申请,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组成的信用评议组,对全村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批次进行评级授信,按7:2:1指标(诚信情况70%,家庭收入20%,基本情况10%),确定信用户等级,发放贷款证。为加快推进金融扶贫,全县9个镇街均成立金融扶贫办公室,227个行政村成立各自的金融扶贫小组,利用宣传栏、明白纸等方式广泛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全面开展扶贫信贷融资需求摸底调查活动。结合脱贫攻坚“三问三清”行动,对全县7387名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摸底,对有信贷需求的贫困户、扶贫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名单制管理,对有信贷需求的贷款主体评级授信实行全覆盖。

西林村的英昌米就是第一批评级授信户,经信用评议组综合评议,英昌米得到98分,被评为一级信用户,从大兴信用社贷到3万元,依托大兴镇通讯器材产业园开了一家通讯器材批发中心,每月可获得3000元收益。

郑山街道南古新街贫困户杨同美,因母亲常年患病,杨同美为照顾母亲而不能外出务工,母女俩仅靠种地维持生计。街道办事处的包户干部多次入户走访,宣传扶贫贷款政策,帮助分析致贫原因,协调落实脱贫措施,帮助杨同美申请了5万元富民农户贷,在临沭街道二小附近开了一个鲜奶吧,既帮助杨同美实现创业增收,又不耽误她照顾母亲。说起富民农户贷,杨同美激动地说:“因为店的位置靠着小学和中学,生意好的时候每个月能卖5000块钱的鲜奶,这样算下来一年能有4、5万的收入,多亏了现在扶贫政策好,我才能利用金融扶贫贷款开起这家小店!”为帮助更多像杨同美一样的人,实现“输血”向“造血”转移,临沭县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有创收项目、有贷款需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10万元以内、1-3年期限、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全额贴息”的贷款贴息扶持。目前,已为180户贫困户发放富民农户贷574万元,主要用于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百货零售等项目。

经营主体扶持全覆盖

临沭街道67岁的贫困户张宝元,从第一书记处了解扶贫信贷后,多次希望申请富民农户贷,因超过贷款申请人年龄限制,而且缺乏劳动能力,被金融机构拒发贷款。在临沭县贫困人口中,像张宝元一样无劳动能力的有14178人,占贫困人口的65.7%,如何帮助这部分贫困人口享受金融扶贫红利成了一大难题。

临沭县对1098家经营主体调研发现,多数经营主体都有贷款需求,而贷款担保程序繁琐,现行的贷款担保管理模式又使部分经营主体很难获得信贷支持。针对这两大难题,临沭县对参与贫困村扶贫开发或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经营主体,按每带动1名贫困人口给予5万元优惠利率、财政年贴息3%的扶贫贷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签订帮扶协议,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目前,已为31家经营主体发放富民生产贷2.2亿元,通过贴息分红、吸纳务工等方式帮扶贫困人口4440人。

临沭金亿达置业有限公司从民生银行贷款4958.92万元富民生产贷,与临沭街道、石门镇64个村992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使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2016年12月初,张宝元也领到了1500元的扶贫生产贷贴息分红,间接地享受到金融扶贫的政策t利。为监督贷款主体履行帮扶协议,除明确约定贴息分红的发放时间和发放方式外,还成立由检察、审计部门组成的督查组,对帮扶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督查,将不按协议履行的贷款主体纳入信用黑名单,取消优惠政策。

扶贫贴息贷款篇8

【关键词】金融 精准扶贫 问题 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由于玉溪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全省唯一一个没有部级贫困县的州市,贫困发生率全省最低。贫困户占总人口比例较低,扶贫目标完成压力相对不大,目前地方政府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尚未落实到位,扶贫贷款未建立专门的风险补偿金或担保基金。二是按照家庭人均收入识别标准,玉溪市目前还有12.11万人尚未脱贫,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5.27%,呈“插花式”分布在全市9 个贫困乡镇、75个贫困行政村和1100个贫困自然村,大多老弱病残且就业创业能力差,加上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较差的边远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的深山区、高寒冷凉地区,生存环境较差、文化程度偏低,金融机构的参与难度较大。三是扶贫区的社会发育程度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发展滞后,扶贫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较大。加上地方财政的不富裕,难以拿出足够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许多大的涉农项目无力拿出配套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发展过程中,由于财力有限,完全依靠中央财政直接贴息的贷款对贫困地区发展进行支持,难以出台专门的扶植政策。

(二)金融机构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目前玉溪辖区金融扶贫的主力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储银行,其中辖区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可办理扶贫小额信贷,其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主要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和发放“三农”及小微企业信贷等方式开展金融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是目前大部分机构金融扶贫工作还未能做到监管部门要求的单列信贷资源、单设扶贫机构、单独考核扶贫绩效、单独研发扶贫金融产品。二是扶贫贴息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风险缓释手段少。扶贫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其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收入金额相对偏低,且难以提供合适的担保条件,目前较为可能并有效的担保手段仍然为农村“三权”,但目前“三权”也存在价值评估难、流转难、处置难等问题。三是扶贫银行虽然本身就是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并承载着政策性金融的诸多使命,但受商业化、经营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等问题的影响,这些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如小额贷款发放、收回的频繁,其辐射的农户面广分散、农户贷款的业务量大和农业的周期性、分散性等特点,使得其评级授信成本、管理成本、监督成本远远高于一般的贷款,如果定价受约束,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影响到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积极性。从调查情况看,玉溪辖区部分涉农机构乡镇网点存在亏损情况。

(三)政府参与金融精准扶贫配合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随着扶贫项目的增多,政府参与扶贫的相关部门应对工作人力不足情况逐步显现出来,项目管理难度大,对项目监管、督促、指导、检查不到位。二是扶贫贷款发放程序有待规范,扶贫贴息贷款由于“政出多门”(妇联、工商联、就业局、工会等),在支持主体审核时存在把关不严,“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乱象。三是从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方面看,玉溪辖区存在贴息贷款的贴息资金拨付缓慢,财政贴息拨付不及时,影响政策性贷款发放的情况。四是从玉溪辖区异地扶贫搬迁贷款看,存在部分县区已取得的政策性贷款无法发放,贷款闲置在县级平台公司的现象。

(四)金融扶贫承贷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

一是贫困户信用观念淡薄与信贷资金救济化并存,大多数贫困户因受教育程度较低,信用观念不强,思想产生信贷资金救济化的理念,金融扶贫的理念应是以“输血”来增强“造血”功能,信贷资金使用是有偿生息,必须符合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要求,但现实情况还存在把扶贫信贷资金当作救济款,无偿使用、不按时偿还利息本金,甚至赖帐不还,制约着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二是玉溪辖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扶贫贷款推进缓慢。截至2016年9月末,全市家庭农场及农业专业大户贷款余额仅1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115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28938万元。

(五)其他问题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少,制约扶贫攻坚进程的推进。由于玉溪市县区属非贫困县地区,部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少,主要靠地方财政资金,而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缺口大,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2-3倍,进而造成政策性贴息不及时,承贷行资金被占用,影响金融扶贫进一步推进。二是信贷产品与实际所需不匹配。贫困户缺乏有效的保证和抵押,为此扶贫金融机构只会向他们发放2-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随着扶贫脱贫工程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推进,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小额信贷具有的还款周期短、放贷与回收成本高、额度小等特点,无法满足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大、生产周期较长、初期投入多、风险大以及见效慢等特点,小额信贷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强烈反差,授信额度及期限控制与农村发展生产对资金需求的矛盾,影响了金融扶贫效应。

二、相关建议

(一)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包干服务”制度

加强监管督导,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包干区域内的贫困户开展逐户走访和信用评定,通过“过筛子”,找出有贷款意愿且有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通过就业创业斩除穷根,实现“造血式”脱贫。

(二)提高贷款额度并延长贷款期限,创新担保抵押方式

建议将扶贫贴息贷款额度提高,贷款最高年限提高至3年,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建议地方政府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的确权发证工作,尽快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抵押贷款,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难题,以有效满足贫困农户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因地制异有效转变产业结构,切实满足集约型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的需求,以切实发挥精准扶贷款在支持和服务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三)培育和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落实扶贫各项优惠政策,优先引进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大做优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按照特色优势种养殖业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加强农业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强化特色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农民发展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自主性融资需求,并切实提高农民偿贷能力,降低农户信贷资金风险。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尽量做大信用扶贫贷款的份额,减少抵押担保方面的约束。加强政府、金融联动,对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进行严惩,积极打造信用村组、乡镇、县份,将“诚信立足”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帮扶扶贫方式

针对辖区贫困户较为分散、老弱病残多、就业创业能力差的特点,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主动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方式实现贫困户脱贫。

(五)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各项扶贫政策

上一篇:我和姑妈范文 下一篇:繁殖和繁衍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