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1 11:09:51

扶贫资金管理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扶贫;资金;审计;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全面部署了本世纪前十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审计署、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做好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扶贫资金审计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审计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扶贫资金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抓住重点,改进方法,切实做好扶贫资金的审计工作。

1围绕扶贫开发中心,结合扶贫工作实际,突出审计重点

11突出对重点贫困旗县的审计。在包头市的五个农牧业旗县中,列入国家贫困旗县有固阳县、达茂旗两个,占全市农牧业旗县的40%,国家、自治区十分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投入较大,就2002年的5000多万元投入,以后每年以1000多万元递增投入,且在扶贫资金投入中,80%以上投入到两个国家贫困旗县。为此,扶贫资金审计,一定要把列入国家贫困旗县作为审计的重点,切实加强监督,通过检查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有关优惠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各项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和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以促进贫困旗县尽快脱贫致富。

12突出对整村推进实施情况的审计。按照国家“千村扶贫开发工程”计划,我市也积极推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及扶贫贴息贷款等都要向重点贫困村倾斜。审计机关要把这项政策及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监督重点,从计划执行、资金投入和使用效益等方面,检查在整村推进计划中是否将特别困难的村纳入优先扶持的范围,是否存在扶富不扶贫和不分重点平均扶持的现象,资金投入是否做到了向重点贫困村倾斜和重点扶持基本农田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以确保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和贫困户增收,确保实现扶持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的目标。

13突出对产业化扶贫实施情况的审计。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化扶贫的路子,如达茂旗的稀土矿冶炼项目,固阳县的嘉道理扶贫项目,从扶贫贴息贷款和其他信贷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审计机关要突出对这一政策实施情况的审计监督,要注意检查产业化扶贫的重点是否放在了支持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上,检查产业化扶贫的方向和重点、形式和途径、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向是否符合产业化扶贫规划,检查财政扶贫贴息贷款资金的安排是否围绕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真正用于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通过审计监督,督促扶贫农业产业化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使其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4突出对搬迁扶贫实施情况的审计。结合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实施,达茂旗、固阳县、土右旗等均对生存条件恶劣的特困人口实施了搬迁扶贫,解决其温饱问题。对此,审计机关应予以高度关注,对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重点检查搬迁扶贫的对象中有无非贫困户,配套设施建设是否到位,用于搬迁的扶贫专款是否拨付到位、按计划要求使用,搬迁户在生产生活中面临哪些实际困难等。通过审计,督促这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查处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的实现。

15突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资金的审计。把科技扶贫工作作为现阶段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并且安排大量专项资金,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智力开发力度,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这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加强审计监督。要注意检查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是否到位,财政部门是否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了足够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检查扶贫办等部门单位有无借办培训班、建设培训转移示范基地的名义,通过虚列虚报支出、乱收费、违规兴办经济实体等方式,谋取小团体利益的问题。

2积极探索和创新扶贫资金审计的方法和思路

21大力推进扶贫资金效益审计。开展扶贫资金效益审计,可以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分别选取一定比例的项目进行审计和调查,在具体实施中做到“突出一个重点,抓住一个关键,搞好三个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就是要重点揭露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挤占挪用等原因造成的投资失败、无经济效益等损失浪费问题。抓住一个关键,就是要把效益审计关键放在如何促成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上。要对审计发现的弄虚作假、虚列套取资金、项目选择失败等造成扶贫资金损失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改进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建议,引起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搞好三个结合,一是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扶贫资金审计方案要充分体现效益审计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二是点面结合。扶贫资金效益审计的落脚点要放在扶贫项目上,抽查的扶贫投资项目不得少于总投资的50%甚至更多,其中要抽查一定数量的完工项目。三是定量与定性结合。要把有关主管部门考核扶贫资金效果和效益的指标与各级党政领导关心的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作为扶贫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其中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

22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的审计机关,特别是旗县区审计机关,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和个别党政领导的左右,一些问题难以揭露。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一方面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较好地解决审计难、上报情况难、审计处理难的问题,审计揭示的问题也比较全面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说服力强,影响面大,既能为党政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又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交叉审计,有效地整合了审计资源,提高了扶贫资金的审计质量,同时还起到了锻炼队伍的作用。

23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要提高扶贫资金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必须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内控制度测评、统计抽样、风险分析及评估等现代审计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对象,准确地抓住重点,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扶贫资金审计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如何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同时,要加大计算机技术在扶贫资金审计中的应用。要积极运用审计署推广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软件。要建立扶贫项目数据库,将项目基本情况录入数据库,并随项目进度随时进行维护和更新,为扶贫审计工作打下良好的资料和信息基础。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2篇

1.1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制度问题

1.1.1扶贫资金筹措制度不完善

我国各地方的农村扶贫资金大部分源于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的资金注入,大大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扶贫资金筹措中的作用。此种建立于非市场化制度上的农村扶贫资金筹措制度并不完善,导致资金流通渠道单一,不但会在资金流通中滋生贪污行为,而且会降低社会资源在农村地区扶贫事业中的参与度。

1.1.2扶贫资金使用制度不完善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制度不完善,就无法将扶贫资金真正用于根除农民的贫困,其主要表现为两点:(1)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部分农村地区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留守的老弱妇幼群体中,有限的扶贫资金无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能力,也无法真正带领农民走出贫困生活;(2)财政扶贫资金有时会被投放到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背离的生产项目中,无法持续提升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甚至还会升高农村贫困地区的返贫率。

1.2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问题

1.2.1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存在问题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在使用方向及方式上,主要以各级政府部门的切身利益为中心,加上行政机构具备及本位主义等特色,必会降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1.2.2扶贫资金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流通中,大部分属于事业性的管理经费,并且农村扶贫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冗杂,会耗费事业性的管理经费,造成农村扶贫政策在执行中拖沓的现象。

1.3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理念问题

1.3.1外源性扶贫理念问题

农村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在对农民的扶贫工作中,过度强调农业及土地,一味听从外源性扶贫理念的指导,扶贫资金管理理念落后,无法根除农村地区的贫困。在外源性扶贫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具备以下两个消极作用:(1)把有效的扶贫资金投入生产效率不高的农业和土地,无法实现扶贫的目的,还会限制农民的自我生产能力;(2)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只能改变农民暂时的生活条件,无法转变其小农经济理念,无法根除农民的贫困状态。

1.3.2一元化扶贫绩效考评理念问题

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拨的扶贫资金,并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办法,中央财政拨给地方的扶贫资金主要受一元化扶贫绩效考评理念的指导,在考虑各地区贫困人口的数量、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等因素的前提下,按公式计算出结果,此种考评方式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为依据,向各地区分配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这会弱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综合运用率。

2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制度

2.1.1完善扶贫资金筹措制度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者不但需了解各级政府的主导性地位,而且需认识到各级政府根除农村贫困现状的局限性。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者需以建立和完善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一致的扶贫资金社会化筹措制度的形式,帮助农村贫困户脱离贫困,并降低返贫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者需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式的农村扶贫资金管理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农村财政扶贫项目从申请立项到持续性拨付的维护全过程,使其具备一定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以增强社会人士参与农村地区扶贫事业的积极性,从而为农村贫困地区募集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者还需明确政府主导下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两者的配套投放比例,并全面监管配套扶贫资金的运作过程。

2.1.2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制度

各级政府需组建一支专业技术强、全面掌握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流程的委员会,从而有效提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用决策能力及规范化的管理水平。由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具备一定的公益性,其管理机构关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公共管理平台的建设,在管理平台上完成农村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申请、审批、公示及运作流程的监管工作,使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公开化的管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还需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中县级专户的管理,并健全集中报账的制度,杜绝部分基层干部在掌握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权时的贪腐行为。

2.2优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

2.2.1优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激励机制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目标就是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户实现减贫、脱贫,并提高脱贫农户的生产力,降低其返贫的机率。而优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激励机制,能帮助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明确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及使用方式,从而兼顾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的效率及公平性。具体的优化方式为:(1)按照各地区贫困人口规模及贫困层级,科学分拨部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并从均衡性的角度衡量资金管理绩效;(2)分拨一些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资到具有一定价值的专项扶贫项目中,并通过此专项扶贫项目投入和产出比,考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能力。以上绩效考评的方式都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按照效益优先的法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财政扶贫项目规划,并重点监管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状况,从而提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作能力。

2.2.2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流通机制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需对内反思行政组织结构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以缩减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组织结构的形式,节约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用于行政管理的成本,从而增加扶贫资金金额。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机构在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流通机制的过程中,要在下放小额财政扶贫资金的投放项目审批权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支付的执行率。同时,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需将多渠道募集的财政扶贫资金直接归集,并制定出针对性强、系统化的扶贫政策。另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还需把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拨付的财政扶贫资金统一归集于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平台中,并在此平台上对财政扶贫资金实施统筹规划,且统一支付,最终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中发生贪腐现象。

2.3转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理念

2.3.1构建内生性的扶贫理念

内生性的扶贫理念就是通过有限的扶贫资金,拉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事业中,从而激发贫困地区的农民采取发展生产的形式,脱离贫困。要构建内生性的扶贫理念,就要深入挖掘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源,并重新定位目前扶贫政策的运用方向,将扶贫资金用于农村贫困户的生产力发展,帮助其建立自我经济的供给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脱贫后返贫的现象。

2.3.2树立综合绩效评估理念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需树立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础的多元化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理念。实行农村财政扶贫政策时,需将保护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置于首位,缓解扶贫开发项目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并帮助农村依据本地区实际,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不但影响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限制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而且还让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内部滋生贪腐行为,不利于农村财政扶贫项目的开展。财政扶贫的目的就是通过有限的扶贫资金,拉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事业中,从而激发贫困地区的农民采取发展生产的形式,脱离贫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需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合理使用扶贫资金,为扶贫项目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确保农村扶贫项目能顺利开展,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3篇

Abstract:The government invests certain amount the poverty relief fund to use in improving the poor area basic production living condition, develops the rural economy, increases the farmers' income, this speeds up the unnecessary measure which the poor area casts off poverty and set out on a road to prosperity. Strengthens the management, is imperative by the practical enhancement poverty relief development benefit and the level.

关键词:扶贫 资金管理 监管

Key words:Poverty relief, administration of the fund; Supervise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53-01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真正把资金项目监管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扶贫开发是直接服务于农村贫困群体的重要工作,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是否规范,项目建设质量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各级扶贫管理部门必须把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工作摆到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各项监管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各级扶贫部门要把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工作,列入扶贫开发年度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受“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各地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或多或少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在这种思想和倾向的影响上,一方面,扶贫资金分配分散,另一方面,基层尤其是贫困乡、村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等、靠、要。必须通过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将扶贫资金集中投向那些村两委班子团结,工作积极性高,群众参与意识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形成“以有为争有位、以有位争扶持”的良好格局,充分调动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实现扶贫资金集中投入。

(二)建立项目立项专家考察论证制度

扶贫项目能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立项是关键。要按照科学论证、择优选择的原则,严把立项关口。要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村级总体发展规划和群众实际需求,组织专家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确保项目的合理性。

(三)建立健全项目库储备和申报、审批制度

对扶贫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凡是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才可审批审报,对一经确定的扶贫项目不能随意高调项,如确需调整,必须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对所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合同签约,明定项目责任人、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投资补助标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形象进度、项目管理、验收和奖罚办法,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管项目、建项目、验项目。

(四)建立项目公告公示制度

要本着真实、及时、公开的原则,通过采用印发简报、宣传单或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形式,对上级批复的项目和资金进行公告。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公示制度,扩大公示内容,拓宽公示领域,将每年安排到村到户的项目资金在公示栏上公布, 定期向村民公示资金投入量、建设时间、农民投入资金和劳动力的数量,做到农户名单、项目内容、投资强度 “三上墙”,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议,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行为。

(五)推行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

按照国家关于招投标管理规定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对扶贫资金项目实行招投标管理和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对金额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明确建设任务、质量标准、工期、价格等,最大限度节减财政专项资金。

(六)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一是扶贫、财政部门监督。扶贫、财政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项目区,对扶贫资金项目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跟踪项目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着力加以解决,将问题解决在盟芽状态。二是审计监督。对使用扶贫资金的所有项目,实施竣工资金审计。三是群众监督。通过聘请农民监督员的形式,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监督。

(七)实行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度

要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县级报账制。主管部门严格根据预算安排和拨款计划下拨资金,保证相关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行。拨付项目资金必须坚持按工程建设进度拨款,符合相关的规定且要履行法定程序;必须以真实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必须的相关手续作为拨付财政资金的依据,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有效性。在会计核算上,遵循“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按项目设置明细账,正确核算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以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或会计凭证为依据,列支项目支出;专项资金支出形成的各项资产,按规定办理交付使用手续。

(八)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项目完成后,按照项目预算,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建设工程量等进行实地验收;对项目资金购建的实物进行实地勘验和核实。与此同时,按照项目预算的目标、预期效益、资金使用效果,对项目建设成果进行评价;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分析;力求评价实事求是并具科学依据。

(九)建立健全工程管护制度

工程项目竣工后决不能“束之高阁”,必须加强维护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的“榜样”和“效益”作用,以促进项目单位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十)建立健全项目标志牌管理制度

扶贫项目竣工后,要在显著位置设立永久固定标志。与此同时,县、乡、村三级要妥善完整保存扶贫项目各种资料,随时接受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

三、强化安全教育,牢固树立“高压线”意识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北;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

基金支持: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01106);2012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课题(课题编号:SK20120102)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8日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以1,274元人民币的农村扶贫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0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但是,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河北省是一个具有较多贫困农村地区的东部省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扶贫开发的指引下,河北省财政扶贫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由于历史、地理、工作等因素影响,河北省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截至2010年底,根据河北省1,500元的扶贫标准,全省农村还有贫困人口560万人。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将明显增加。由于河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及计划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现有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未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应有作用。因此,必须对影响河北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构建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反贫困作用。

二、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是指国家为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除中央每年拨付的大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外,河北省还安排大量专项扶贫资金,2014年河北省将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5亿元,另外要求各市和重点县每年要着力落实“拿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以上、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各县及阜平县每年要拿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以上专项用于扶贫开发”。大量资金投入确实在反贫困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地方配套扶贫资金无法保障。由于分税制改革造成的中央与地方财力不平衡,同时又由于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科学、不彻底,使得地方财力、尤其市县一级财政困难,因此无法保证上级政府要求的配套扶贫资金。1997年颁布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各省区市向扶贫开发重点县投入的扶贫资金应当达到国际扶贫资金总量的30%~50%。2000年颁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地方政府的配套应不低于30%。2012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地方各级财政根据各地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规模。省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应达到中央补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有关资金投入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扶贫资金投入上过分依赖中央政府。市级财政一般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部分扶贫资金,而县级财政状况几乎无法安排配套的扶贫资金,使得农村扶贫项目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干脆实施假配套或者再申报其他专项资金,用专项资金配套扶贫专项资金,不但增加了项目申报成本,还不利于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

(二)资金管理过于分散,缺乏有机整合。财政和扶贫部门负责财政发展资金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发改委系统负责以工代贩资金的管理,财政和民委系统共同负责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管理,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也都参与相关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资金多头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而争夺资金和项目的分配权;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过高,难以将有限的扶贫资源整合投入到最迫切需要的贫困地区项目上来,大大降低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农村扶贫资金投向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教育、卫生等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较少,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规定的扶贫范围是连片特困地区及以外的重点县和贫困村,具体扶贫对象是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但由于我国财政扶贫资金不能以现金形式直接到村到户,而是以项目形式实现扶贫,但很多扶贫项目不能涵盖大多数贫困群体,从而导致扶贫范围内的贫困群体不能得到扶持。

三、河北省加强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对策

2013年在阜平县和基层干部座谈时讲到:“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留和挪作他用,和救灾款被挪用一样,那是犯罪行为。必须坚决杜绝,坚决反对,坚决查处”。在2013年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督,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健全制度机制,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指出: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扶贫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反贫困作用。

(一)取消市、县级政府农村财政扶贫配套资金的限制。一般说来,农村居民贫困与地方政府财政不良时是相辅相成的,越是贫困越是急需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在当前分级分税财政体制下,要求市、县级政府必须达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配套比例要求,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得不到应得的财政扶持;二是虚报瞒报,获得了扶贫资金。但不论如何,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动态并合理确定农村财政扶贫对象的前提下,取消市、县级政府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配套资金,加大中央、省级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才能使扶贫资金真正发挥其扶贫脱困的积极作用。

(二)有机整合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推行县级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整合制度。建立县级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发改委、扶贫、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业开发、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整合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本县农村扶贫开发建设规划,监督本县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和使用。

(三)矫正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向。第一,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教育、卫生等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农村扶贫资金的投入,发展贫困地区的种养业,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第二,强调将农村扶贫范围落实到村或户,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申报扶贫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的立项条件必须包括对项目区大多数贫困群体的带动作用,使得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脱贫。

主要参考文献:

[1]聂永刚.贵州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1.

[2]王志华.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2.15.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对财政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财政扶贫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也更为重视,为了能够让财政扶贫资金有效的投入到贫困地区,我们就要加

大了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力度,积极的为农村脱贫致富奉献一份力量。目前,我国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切实的解决了“三农”问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去向主要是在农村的公路建设、农村的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上,另外,一些偏远地区的种养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发展起来,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有了收入,帮助广大贫困的农民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财政扶贫资金就是通过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拨款,从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推动贫困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1我国扶贫工作的现状

自1978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达到了2.5亿之多,在当时,这个贫困人口的数量占我国总人口的1/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组织并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专项扶贫项目的开发计划,这种扶贫项目计划符合我国的国情,为我国的扶贫工作开辟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据我国统计的数据,我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到2004年底,由的2.5亿人减少了2610万人。在1986-1993年间,我国的农村贫困直到2001-2004年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317万,平均每年减少约80万。随着我国进入新世纪,我国的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逐渐变得缓慢,并且贫困农民与我国农民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较薄弱,扶贫资金在管理上有所缺失,使得资金的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加之扶贫工作的相关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农村扶贫工作的进展。

2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扶贫项目在一些地方上存在扶贫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在审计一些项目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地方的政府通过项目重复申报、项目虚假申报等手段,来谋取用于扶贫项目的财政资金。在获取超额的资金后,一些用于城市道路的修建,一些用于其他项目的建设,甚至有些会被用于日常公用经费,或作为个人补贴等。

(2)财政扶贫资金按照计划下达后,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按照实际的计划来使用资金。例如在一些贫困县中,为了获取扶贫资金,在扶贫项目的方案编制上,没有按实际的工程量进行申报,项目申报的过程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最后用于项目实施的资金就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用于非扶贫项目的建设中。

(3)一些扶贫资金的投资计划与实际工程建设相脱节,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在一些贫困地区,他们在项目立项阶段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缺少实际的前期调查工作,编制的项目方案缺乏考证,以致资金下达后,发现项目方案根本不可行。这就是项目建设前期论证不充分,与实际相脱离,存在盲目性,最终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

3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措施

(1)项目管理单位间要加强沟通.在项目申报上,要密切联系,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对项目管理工作统一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申报的现象.在对专项拨款的管理方面,要完善和规范专项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益。

(2)在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上,要拓宽资金投向。扶贫资金的使用一定要结合扶贫项目的实际目标和任务,加大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扶贫资金的重点要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发展贫困地区的种养业,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推进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满足贫困地区的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建设社会主义农村。

(3)扶贫项目的前期调查要做到详细认真,避免盲目性。项目在实施前一定要项目的实施主体和管理部门,并进行调查研究,使得扶贫资金能够合理的用到实处,规范专款的使用。加强项目管理及验收,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

(4)扶贫资金在使用的全过程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对于资金的管理、监督要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将扶贫资金作为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监督工作重点是要核查项目目标的实施情况,避免资金的损失与浪费,在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等环节加强监督,了解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关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完善监督与管理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确实存在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影响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利于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进程。财政扶贫是为了帮助贫困的农村摆脱贫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要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以及对扶贫项目上资金的使用,努力优化扶贫的环境,保证我国的农村扶贫项目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袁萍.当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08).

[2]张燕.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06).

[3]张乃成,张木松.财政扶贫资金如何管理[J].江苏农村经济,2008,(02).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6篇

在国省扶贫办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十年来,我市通过积极争取、整合、筹集、财政配套等方式,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47805亿元,其中20__年投入1.86175亿元。主要用于推进全市扶贫攻坚项目实施以及贫困人口的直接帮扶。面对来源广泛、数量庞大的扶贫资金,市委农村部和市扶贫办把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协调市、县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参与,突出强化管理这个关键,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对扶贫资金的来源、流向、审批、报账等各个环节实施了严格监管。既确保了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同时也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规范、高效,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一是严格执行专户管理制。全市各扶贫部门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用项目资金,防止和杜绝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

二是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对扶贫项目的报批执行市、县两级评审制。各区县(市)扶贫办在上报扶贫项目前,会同农业、发改、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一同深入项目点现场考察,共同论证,提出考察论证报告,进行县级自评。市办与财政部门再次进行评审论证,确保扶贫项目资金投向合理。

三是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制。充分利用各级政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开扶贫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的政策和程序。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资金公开、建设单位公开、竣工决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对于重点项目,还制作项目建设平面示意图,简明扼要地介绍项目建设规模、责任单位、资金投入额度、资金来源渠道、管理方式和管护措施等。

四是严格执行报账制。严格执行群众参与式管理,由项目村提出资金申请,项目村验收工程并经审计部门审计后,由财政部门统一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对于工程质量不合格,或不能按要求提供有效凭证的,扶贫部门不予审批,财政部门不予报账。

五是严格执行验收考核制。对实施完毕的项目,按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检查验收,进行绩效考评。所有项目验收合格后,持项目验收单、项目验收报告方可报账。

六是严格执行年度审计制。由扶贫部门会同财政、审计部门,重点检查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采取现场察看实施项目是否按方案实施完毕、到财政部门察看项目资金是否按要求拨付到位等工作方式,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尽管我们对扶贫资金实行了相对严格的管理,但是因为扶贫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牵涉的部门和扶贫对象多,资金的规模大小也不一,执行的主体也各有不同,所以,难免在使用和管理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多、涉及部门广,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难以实行有效地统一管理。分配使用权力多集中于职能部门,在资金的安排、审批等环节,还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不太规范的地方。

二是监管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传统的监管模式下,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纪检监察机关组织的专项检查往往是事后督查,很难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链条长、环节多、专业性强,对扶贫资金账目的审查耗费时间长、效率较低,监管范围有限,监管深度不够。同时,由于基层监督力量不足,使扶贫资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是责任落实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主管部门是扶贫资金管理的主体、监督的主体,由于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等因素,个别单位往往重资金争取,轻资金管理;重资金分配权力,轻资金监管责任;分配资金时“插手”,监管资金时“甩手”。对资金项目如何安全运行,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

四是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个别涉农职能部门在资金拨付过程中,因为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存在延期拨付、人情拨付、吃请回扣等不正之风。个别乡(镇)、村对各类补助补贴类资金的发放,未能严格落实公开制度,对发放对象、补贴人数、补贴金额公开不及时、不到位,工作缺乏透明度。

1、创新机制,建立规范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要按照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的使用原则和封闭运行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__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对每笔资金从进户到划拨、从使用到监督、从验收到报账,都有据可查。另外,在继续坚持扶贫项目招标制和公示制的基础上。一是推行合同制。对所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合同签约,明确项目责任人、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投资补助标准、项目管理、验收和奖罚办法等,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管项目、建项目、验项目。二是加强整合。针对原来扶贫资金存在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责不清,扶贫资金“效益递减”的实际,要以县为单位,以贫困村为主战场,集中优势打歼灭战。要在区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资金整合。今后对扶贫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要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

扶贫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由财政、扶贫、审计等部门统筹管理扶贫资金,把扶贫资金与部门任务、责任、权力整合,以村或者以片为平台,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三是积极创新。为彻底改变目前项目规划早、申报慢、资金下达迟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网上申报、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每年年底前完成下年项目规划、申报,翌年前半年完成资金计划下达,确保项目早启动,早实施,贫困农户早受益。2、规范操作,建立科学严密的项目运行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项目库储备和申报、审批制度。对扶贫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凡是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才可审批审报,对已经确定的扶贫项目不能随意变更,如确需调整,必须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每个项目的申报必须有项目内容和辐射带动贫困户作为申报、审批的依据。二是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的项目运行程序。分别从前期准备、组织实施、检查验收、账目处理和归档立卷五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三是根据不同项目,研究制定严密的检查验收程序。实现县建档、乡建簿、村建册、户建卡的规范化一条龙管理。

3、部门联动,建立高效合理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坚持扶贫项目及资金集体审查。在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的同时,坚持自下而上,分级负责的原则,协调各相关部门,强化各自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资金划拨、使用监督管理机制。并对扶贫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跟踪检查、逐项审计,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其次,要优化监管模式。采用系统化、网络化的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使监督重点由事后督查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使资金监管贯穿于管理、审批、分配、拨付全过程。要编制涉农资金审批流程图,涉农资金审核、分配、拨付、使用各个环节实行流程化管理。要依托网络平台,建立由涉农资金电子网络“监管系统”和“公示系统”组成的电子网络监管体系。通过“监管系统”内网,对涉农资金进行全程监督、动态监管和实时监控。依托涉农资金监管公示网站,将涉农直补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实行“一卡(折)通”兑付,避免涉农资金在层层流转中被克扣、挪用等。第三,要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由纪检部门、扶贫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部门、检察院等机构组成联系会议,共同参与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实现信息共享,步调一致。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7篇

Abstract: The Special Fisc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is a crucial supporter to aid the po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rouses new requirements and more improvements for th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fund. The paper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nage the Special Fiscal Poverty Allevation Fund, based on fund management experiences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and advanced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关键词: 扶贫资金;指标体系;资金管理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target system;fund mangement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59-02

1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及运行管理体系

我国1980年开始设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经过多年的运行,一个涵盖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分配、使用、拨付和财务管理、监督检查、信息监测、绩效考评等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财政扶贫资金的来源方面,为了保证筹措到足额的财政扶贫资金,对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的来源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2000年颁发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和地方方配套资金。配套资金不能虚列预算,不能多头配套。在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方面,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主要采取按项目分配和按“基数+增量”分配两种方式。

1997年出台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综合考虑某一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程度、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比例等影响因素。

2008年5月修订后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规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包括:扶贫成效、管理使用和工作评价三大类。

2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

2.1 扶贫资金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007年,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上任后不久,特别强调在提供资金、技术和其他形式的援助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关注结果并评估援助有效性,提出了对华援助的五大支柱。世行在与中国的扶贫贷款项目合作中,十分注重扶贫理念、扶贫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

①一次规划、分年实施;

②以社区为单位的多部门综合性扶贫开发;

③特别关注性别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④以村级规划为平台建立农户广泛参与的机制;

⑤完善贫困监测系统建设,客观全面评价扶贫项目;

⑥将能力建设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发达国家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对我国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有很多有益启示。

2.2 扶贫主体责权划分不清,权责设计不对等

政府主导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大特色,其优势可以制定直接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动员社会资源,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扶贫开发实施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并逐步过渡到 “四到省”原则。尽管扶贫资金管理体制经过多次调整与完善,但从运行结果来看,责任划分仍不清晰,权责设计还不对等。

中央强调责任,地方强调权力;扶贫工作仍具有委托性质,“四到省”的责任缺乏有效机制来落实,其结果是:中央与地方的扶贫目标有时候会产生偏离;地方政府扶贫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扶贫开发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出现了责任、任务到县,而权力和资金却停留在省一级的不对称局面。

2.3 资金分配与使用,难于做到科学、公正,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主要表现在:

①目前,财政资金分配有三种方式,即按项目分配资金、按基数分配资金和按影响因素分配资金。按项目分配资金容易出现寻租行为,造成地区之间较大差异。按基数法分配资金不能充分体现资金分配与贫困程度的对应关系,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倾向。按照因素法,九大因素中的有些因素如“国家扶贫方针政策”和“其他”因素难以准确界定等。

②立项、评估统计数据不客观、准确,影响立项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4 多渠道的资金分配缺乏有效整合,协同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项目管理,例如,2010年,我国各类扶贫资金515.1亿元,但财政扶贫资金仅为185.7亿元,包括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利用外资和其他等各类资金329.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占各类扶贫资金总和的36.05%。

此外,对于龙头企业、民间组织、国际机构、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等通过间接方式对扶贫资金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利益方重视不够。

2.5 扶贫资金投入的目标瞄准存在偏离

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分散,呈现点状分布特点,以重点县为基本单元的扶贫资金瞄准机制在覆盖贫困人口方面可能存在偏离。

2.6 政府主导模式未能激发使用主体积极性,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贫困群体是扶贫工作的主体和主要利益相关者。但在我国,扶贫干预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上不上项目,上什么样的项目,贫困人口基本没有发言权。最终项目能否完成和是否有效,政府部门从不承担责任。

2.7 监测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8年根据绩效考评增加了“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幅度”两大指标,体现了更加注重扶贫成效的理念。同时,为了加强过程管理,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开发建设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但从前瞻性的角度看,距离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

①缺乏对项目相关性、可持续性以及贫困人口满意度的考评指标。

②缺乏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将资金使用效果指标与资金投入有机联系起来的投入、产出类指标。

3 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1 完善扶贫责任制,提高资金瞄准度

准确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是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将扶贫战略规划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

考虑到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更加分散,而低层级政府具有了解、熟悉实际情况的优势,应在理顺各级政府职责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的责任,并根据绩效管理理念的要求,相应赋予其更大的管理权限。

3.2 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

改变单一依据贫困人口等基础数据分配资金的方法,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②客观、科学、规范原则。通过制度手段,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的、主观的因素。

③权责统一的原则。

3.3 进行体制创新,整合财政扶贫资源

要以“四到县”机制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县一级在扶贫资源整合中统筹全局、协调运作的优势和能力。提高财政扶贫资源的整合,发挥协同效力。

3.4 完善扶贫项目库建设,逐步推行扶贫资金多年度滚动预算

目前,由于我国受预算制度、行政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尚不具备全面推行多年度滚动预算的条件。但可以在各级政府扶贫规划、重点村扶贫规划、扶贫资金项目库的基础上,开展扶贫资金多年度滚动预算试点,在部分省份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3.5 完善扶贫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在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大反映结果和影响的指标的权重,逐渐减少主观评价指标的数量和权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①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析评价不同项目对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性,增加对扶贫项目的相关性考评指标。

②在重视扶贫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增加对扶贫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评指标。

③根据不同类型资金的投向和用途,从项目产出的数量、类型、质量、时效、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增加对扶贫项目投入与产出类指标。

④增加贫困人口满意度评价。

⑤增加对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3.6 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督机制

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乡村公示公告及监察机关“民生特派组”制度,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人大、政协发挥监督作用,共同加大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和惩处。

参考文献:

[1]吴国起.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

[2]邓毅.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研究[J].财政研究,2008(4).财政部预算司.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财政,2009(21).

[3]广东省财政厅.以绩效为核心,建立竞争择优的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机制[J].中国财政,2009(21).

[4]付英.兰州市扶贫开发绩效评价及实证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孙前路,等.扶贫资金管理与挪用倾向的内因分析:解释框架与稳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4(1).

[6]陈卫宏,谢晓英.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贵州省RSST#UTRT年扶贫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3(4).

[7]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8]翟彬,杨向飞.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向分析――以2002―2006年农村扶贫资金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8).

――――――――――――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学科建设项目(PXM2014014224000045);

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Z201411232022);北京长城学者项目(CIT&TC20150319)资助。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8篇

第二条贫困林场是指亏损或微利、年人均收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生态公益林比重大国有林场。

第三条林场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林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利用林场或当地资源发展生产。补助内容主要包括:

(一)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修建断头路、林场和职工危旧房改造、解决饮水安全、通电通话、电视接收设施等。

(二)生产发展: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森林旅游业、低产林改造、林产品加工业及林副产品开发等。

(三)科技推广及培训:用于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职工技能培训。

第四条林场扶贫资金不得用于下列支出:

(一)机构、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弥补经营性亏损;

(四)修建楼堂馆所;

(五)大中型基建项目;

(六)小轿车、手机等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

(七)其他与本办法第三条使用规定不相符的支出。

第五条省林业厅会同省财政厅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论证的原则编制全省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规划。

第六条林场扶贫资金实行省级项目管理。贫困林场申请林场扶贫资金补助,需编制项目文本一式四份,向主管县(市、区)林业局提出申请,由县(市、区)林业局上报设区市林业局,设区市林业局审核同意后,将项目文本一式三份汇总上报省林业厅、省财政厅。

第七条扶贫项目原则上不重复安排,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效益好的项目优先。

(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优先。

(三)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贫困林场优先。

(四)生态建设任务大的贫困林场优先。

第八条根据全省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规划的年度贫困林场扶贫重点和中央财政补助的林场扶贫资金额度,省林业厅会同省财政厅共同审确定年度林场扶贫资金项目及补助金额。

第九条林场扶贫资金通过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下拨。年度贫困林场扶贫资金预算由省财政厅下达到各设区市财政局、省直管试点县财政局,并抄送省林业厅、设区市林业局。设区市财政局在收到省财政厅下达文件后15个工作日内下达到县(市、区)财政局,并抄送县(市、区)林业局,县(市、区)财政局收到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通知项目实施单位。

第十条林场扶贫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的,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凡属于政府采购的支出,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一条林场扶贫资金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项目管理费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林业厅根据实际需要,在林场扶贫资金总额中按不高于1.5%的比例提取,统筹用于贫困林场项目的编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项目评估论证、检查验收、信息公开等方面支出。设区市及县(市、区)林业、财政部门和贫困林场不得再从林场扶贫资金中提取有关管理费用。

第十三条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年度林场扶贫资金下达县(市、区)财政局应先预付项目总投资30%的资金给项目实施单位作为启动资金。

第十四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应加强项目管理。国有林场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有条件的实行监理制。项目单位的主管林业局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内容、实施期限、项目预算明细、施工组织管理、招标等方面跟踪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第十五条省林业厅和省财政厅负责组织对实施的林场扶贫资金项目进行竣工验收。

(一)检查验收程序:由各项目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林业局和财政局对实施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并提交竣工验收报告,上报省林业厅和财政厅;省林业厅、省财政厅组织对项目施工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检。

(二)检查验收主要内容:

1、项目完成情况。包括: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是否达到予期目标、项目完成后的监管和保障措施等。

2、资金使用情况。包括:项目总投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及项目单位自筹资金);项目实施支付资金明细及节余资金;是否按规定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和滥支乱用的现象。

3、项目的效绩评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安置职工就业等。

第十六条县(市、区)林业局商财政局同意后将上一个年度的林场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于当年的2月5日前上报设区市林业局,设区市林业局商财政局同意后,于2月15日前上报到省林业厅,省林业厅汇总商财政厅同意后将全省林场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于2月底前报送国家林业局。

第十七条对截留、挪用、骗取林场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对违反本办法第三、四条规定的,将及时收回扶贫资金或取消以后年度申报扶贫项目资格,对检查验收不合格以及未按规定上报资金使用情况总结材料的设区市,将调减直至取消下年度该设区市的林场扶贫资金。

扶贫资金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政扶贫 资金管理 治理对策

1978年以来,我国的贫困人口已有2.5亿。在当时,贫困人口的总数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手开始组织进行了大范围的,持久的扶贫工作,这样的扶贫规划活动恰好满足了我国当时的国情,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新的广阔道路。通过三十余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使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逐年下降。

一、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制度问题

我国的扶贫经费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中央和地方的各个财政部门进行的资金输入,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扶贫资金筹资中的影响作用。这样建设在非市场化机制上的扶贫资金筹措制度是不够健全的,会很容易致使资金流通平台的单一化,不仅仅会在资金流通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并且会减少社会资源在地区扶贫事业中的参与性。与此同时,其财政扶贫经费的运用机制是不够健全的,这样就会很难把扶贫经费真正用到解决农民贫困的问题,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为以下两点:因为贫困地区中的青壮年大多数都会外出务工,而部分地区中的财政扶贫投入到了留守的老弱妇幼群体当中,有限的扶贫经费是没办法提升地区中的生产能力的,也是很难真正的带农民走进富裕生活的。财政扶贫经费很多时候是会被投入到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分离的项目活动当中,是很难持续提高生产力层次的,更有甚者是提高贫困地区中的返贫率。

(二)财政扶贫资金运营中的管理问题

对于财政扶贫资金在运用方向和方法上,大多数是要以各自的政府部门的利益为核心,因为其行政机构本身是具有和本位主义等方面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用效率。除此之外,在财政扶贫资金的流通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属于事业性的管理费用,而且扶贫资金管理组织机构过于繁琐,会很大程度上浪费事业性的管理费用,导致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拖沓等问题的发生。

(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观念问题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对于农民的扶贫工作中,会过度强调于农业和土地,过多的倾向于外源性扶贫观念的影响,而扶贫资金管理观念的落后,是很难从根本上消灭地区间的贫困。而在外源性扶贫观念下所实施的财政扶贫资金操作,需要具有下述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将高效的扶贫经费用于生产效用较低的农业以及土地上面,很难达成扶贫的最终目的,还会致使农民自我生产的能力难以进行。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的,只能暂时改变农民的生活条件,却很难改变他们小农经济观念,很难消除农民的贫困情况。就现在来说,我国中央财政所运用到的扶贫经费,一方面是尚未制定高效的绩效考核办法,中央财政拨给地方的扶贫经费主要会受到单一的扶贫绩效考评观念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区中贫困的人数、人均纯收入等原因条件下,依据公式算出结果,这样的考核方法重点都是以单一经济指标为根据的,向不同地区发放财政扶贫经费,这样就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扶贫资金的综合运用效率。

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机制

围绕“六个精准”全力抓好当前扶贫工作,政府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特别要把精准扶贫提到攻坚战和大决战的高度,扑下身子实干、卯足劲头苦干。而对于财政扶贫资金的操作人员不单单要了解不同政府之间主导性的作用,并且需要充分意识到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消灭贫困现象的局限性。而财政扶贫资金的操作人员需要以建设以及健全和财政扶贫资金相同的扶贫资金社会化筹措制度的构成,使得贫困户不再贫困,且有效下降返贫率。而财政扶贫资金的操作人员需要建设对全社会进行开放式的农村扶贫资金管理渠道,向社会财政扶贫项目从预先申请到连续性投入和保护的过程,使其具有相应的参与权以及知情权,来提高社会人士参加各个地区中扶贫事业的主动性,进而为贫困地区等筹集到更多的费用。另一方面,财政扶贫资金的操作人员还需确定出政府领导下的财政扶贫经费以及社会经费两者之间的配套投入比例,且全方位观察配套扶贫资金中的运营过程。而政府是需要建设出一支专业技术强、全方位把控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过程的委员会,进而可以高效地提高财政扶贫经费中的使用能力以及规范其标准化的管理层次。

(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运营管理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可以使得贫困地区脱离脱贫或减贫的情况,且要提升脱贫地区中的贫民的生产效率,减少返贫的机率,从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激励体制,使得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能够确定出扶贫资金的运用方向和运用方法,进而提高对财政扶贫资金运用效率和公平性。其主要的优化方法是:依据不同地区中贫困人口规模大小和贫困层级,合理的投入部分财政扶贫经费,且从平均的角度上对资金管理绩效进行管理。对于投入中的一些财政扶贫经费,务必要运用到相应价值上的专项扶贫活动当中,且利用这样的专项扶贫活动的投入以及产出比,考核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性能。上述的绩效考评方法需要在可持续发展下,依据利益优先的原则,建立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扶贫项目计划,从而提高财政扶贫的运用效益。而近日在贵州考察时强调指出“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这“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是今后五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任务,落实好了,扶贫攻坚就能够取得实效。所以,要重视“四个一批”的扶贫计划,切实落实其计划的实施。

(三)改变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观念

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18日上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具体要求。所以,要贯彻落实四个切实。而扶贫观念就是利用有限的扶贫经费,提高更多的社会经费运用到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当中,进而对贫困地区的农民采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而建设内生性的扶贫观念,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出导致贫困的源泉,且重新制定当前扶贫政策所应用的方向,把扶贫经费用于贫困户的生产力构建当中,协助他们建设自我经济的供给系统,从源头上避免脱贫后返贫的情况。与此同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是需建立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的多元化扶贫资金运用绩效评估观念。在进行财政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需把保护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这样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解决扶贫开发项目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且可根据各自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活动,达成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政扶贫资金要从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优化扶贫资金运营管理和改变扶贫资金的管理观念三个方面予以加强治理对策,有效的帮助贫困农牧民民脱离贫穷,转变贫民的小农意识。提高扶贫资金管理手段,优化扶贫环境,确实保证扶贫工作的有力开展,提升扶贫资金运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翰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

[2]刘芳.扶贫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J].审计与理财,2012

上一篇:工地施工安全范文 下一篇:统计学法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