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师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26 08:13:10

有关教师的诗歌

有关教师的诗歌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问题对策

引言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由来已久,为了改善学生对现代诗歌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阐述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形式过分关注

受新课改影响,国内初中语文学科现代诗歌内容在教学中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集体朗诵、小组合作学习等。但是,光凭丰富教学形式依旧不能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得到提升。

2.传统教学模式实用性较差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受教学进度、要求等影响,教师会在教学中对诗歌主旨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忽略了诗歌美感的教学过程。很多时候都会将现代诗歌教学变成程序化的僵化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更有甚者直接将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中的情感体验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课堂上记笔记,在课后死记硬背。这种落后的传统教学法,无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也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诗歌知识的本质。

3.现代诗歌教学课堂僵硬死板

由于现代诗歌教学并非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对现代诗歌教学并不重视。往往在教学中沿用僵化的教学流程,通过对题目的解释、诗人的介绍、集体朗诵、情感分析等流程,草草的完成了现代诗歌教学。虽然该过程看似标准,不过却缺乏情感的交流,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对策

1.重复吟诵,将真情实感读出来

教师可以利用对现代诗歌重复吟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现代诗歌的内涵与本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现代诗歌特点,在鼓励学生吟诵前抛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吟诵。第一步,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字词读音,感悟诗歌潜在的音乐美,要利用语调的变化将诗歌情感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解人教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体朗诵课文,接着将学生吟诵的语速、情感等问题点明,并进行指正。然后,在要求学生结合教师要求重新吟诵,此时学生吟诵水平明显取得了进步。[1]第二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氛围口诗歌中表达的意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应提前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目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创作环境、并播放相应的音乐,接着在诗歌高潮部分亲自为学生展示诗歌情感高潮部分的吟诵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吟诵中读出真情实感。

2.带领学生感受现代诗歌之美

为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是新课改后语文教学的重点,做好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素养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能力,积极的为学生培养主动学习及思考能力,教师要放弃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感悟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水平。比如,教师在《星星变奏曲》一课教学中,“星星”就是本文的意象表达形式,他让诗歌的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诗词更加含蓄朦胧。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星星”入手,通过朗诵、分析创作背景、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然后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掌握整首诗歌的意象美、感悟作者追求理想信念的那份执着。

3.提高对现代诗歌个性化解读的关注度

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发掘诗歌之间的相似点及个性。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所有诗歌都和“爱国主题”有关,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特点、感悟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水平。例如,教师在讲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期间,要充分和同单元《我爱这土地》一课进行比较分析,如前者意象应用繁琐复杂,大多意象学生都未接触过,如“老水车”“矿灯”,教师可在上课前,将这首诗中所有意象的具体实物以幻灯片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亲眼见到诗中意象后便很容易进入诗中场景。[2]然后,教师可抛出“矿灯与路基象征着什么意义”等问题,为学生指明意象分析的具体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诗歌意象的理解水平,实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结束语

有关教师的诗歌篇2

关键词 新课改 诗歌鉴赏教学 改进途径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诗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语文教育界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新课改过程中,语文界积极呼吁进行诗歌教学改革,回归诗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做法对于诗歌鉴赏教学来说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诗歌鉴赏教学走上科学化、有效化的道路提供了途径。

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仍然存在众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鉴赏教学趋利化

高考的应试教育,使得语文教学逐渐趋利化,由此而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也逐渐流于功利化。主要表现之一是诗歌鉴赏不求质量,只求数量,以高考押题为主,二是一味灌输诗歌鉴赏技巧,忽略真正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2.教学表面化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主要重在对诗歌本身写景写情、行文特点等文字方面的解析,而不去深入挖掘诗人作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志、保护等,过于表面。

3.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单一化

就教学方法而言,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非常单一,高中语文老师主要是通过板书和个人讲解,对诗歌进行单一化的理性分析,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诗歌失去了原有的趣味。

二、改进诗歌鉴赏教学的途径

1.发挥语文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

就诗歌鉴赏教学而言,在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尚未形成或者尚未成熟的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给学生在语文诗歌鉴赏学习中提供诗歌鉴赏必备的线索、预备知识等相关内容,给予学生启发,对于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形成完善成熟的诗歌审美意识及审美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2.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学生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鉴赏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跟着老师的教学步伐,照本宣科的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单纯的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诗歌,走入诗歌鉴赏学习的误区。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行为、性格、思想特点,以及学习到的诗歌鉴赏方法及预备知识,主动的进行诗歌鉴赏,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

(1)导入情境。所谓导入情境,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中,达到心神结合的境界。诗歌虽然是极短的文字,但其包含的情、景、物、思想、抱负却非常丰富,因此,每一首诗歌,即使再短,也可以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点,比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写作意图、个人魅力等等,在这些方面进行拓展,加上故事性的情节,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美读法。著名学者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指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诗歌讲究押韵断句,断句方法、语气有所差别,都会使得诗歌表现出来的感情有所差别。诗歌鉴赏教学中通常存在的朗诵,只是重在将诗歌一字一句的诵读出来,往往会忽略诗歌内涵,常常会错误表达诗人当时想要抒发的情绪,因此,朗诵与美读有很大的差别。美读法强调学习者要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透彻理解诗歌内涵,了解诗歌作者的内心感受,融入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置身在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中。

联想法。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视情境的再现,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还原诗人在写作诗歌时要表达的情境。但是,学生的想象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想象源自于诗歌文字的描述,将诗歌中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就如同诗人一样,置身于诗人表达的场景中,见到诗人当时所见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由此可见,联想法是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不要拘泥于单纯的文文本本,要将文字所表达的画面想象出来,通过这层层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的审美再创造才能逐渐趋于完成。

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来完成情境再现,特别是时下利用最广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甚至动画,来制作诗歌要表达的情境,辅之以语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描述,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加有助于学生利用联想法加强诗歌鉴赏能力。

归纳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完全全的透彻理解诗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一方面缺乏完善的诗歌只是体系,比如诗歌的格律、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体裁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们缺乏诗歌鉴赏经验。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就使得学生们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解决方案便是及时归纳诗歌鉴赏方法,深入学习诗歌相关知识,通过大量诵读诗歌,深入思考,积累经验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和品味,丰富认识,提高审美能力,以便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及配合,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并非完全应付应试教育,因此,对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遵循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途径,才能走出原有的教学误区,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李晓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名家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5年10月.

[3]王力.《诗词格律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江柳.《诗词美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

有关教师的诗歌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美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审美性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通过教师深入挖掘诗歌蕴含的审美因素,以审美的方式优化诗歌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获得诗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和创造表现力,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因此,教师应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最终实现诗歌教学目标。

一、提高教师素养

语文教师良好的文学和审美素养是有效完成诗歌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对诗歌文本的深刻审美性解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方面的审美性分析,使学生形成审美性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落实个性化诗歌审美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的诗歌知识,具备诗歌审美素养。诗歌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如文本角度、作者角度、诗歌角度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生对同一诗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应做统一标准,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把握诗歌主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去感受、领悟,形成见解,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教师必须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文本,在挖掘诗歌审美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审美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教师应树立和诗歌教学同步的发展观。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我提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学生能否获得阅读的审美感受,教师是关键。在诗歌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审美水平的重要标准。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可见,语文教师树立和诗歌教学同步发展的观念对推进诗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宽学生的诗歌审美视野

在诗歌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就是引导学生在诗歌的世界中发现美、欣赏美。诗歌文本的审美属性是学生重要的审美客体,优秀诗歌的内容总是积极向上的,如对爱情的忠贞、对亲友的想念、征战沙场的豪情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审美表达,品味诗歌中艺术性的意境,欣赏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作品情感表达的艺术魅力。诗歌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这种感情的表达都是以审美为特征的表达。由于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一般情况下,诗人的抒情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即使是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灌输,优秀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充满了艺术美。诗歌中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意象、意境的审美性,从而感知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一般是借助现实事物形象或意境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很少有直接表达的情况。如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诗就是借助客观形象的艺术性,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亡国之痛。作者仅仅展示了愁思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作者丧失君王生活的悲惨境遇。读者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深的愁思,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碰撞,取得“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体会诗歌的含蓄美。古代诗词一般都含蓄不露,感情深沉。如陶渊明的《饮酒》,从字面看是描写庐山的静美,有篱笆,有悠然的南山,有飞鸟。实质是写心灵的平和和闲适。诗歌中审美性的情感表达是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审美学习,就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解放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明确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地位,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面对诗歌时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审美解读,最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审美能力。这样的诗歌教学才是富有生气的审美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性学习活动必须符合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学生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更容易领悟形象和意境。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这一特征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审美,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结合自己的想象,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艺术形式的转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在注重认知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审美教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学的本质特征,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塑造审美人格,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高中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松涛.中国古诗、词、曲中的造型审美元素[J].文艺研究,2008(7).

有关教师的诗歌篇4

[关键词]诗歌教学;以学定教;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引导人们与之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给人们带来各种情境的艺术体验.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的鉴赏力,提升鉴赏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对诗歌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只注重其语言和知识因素,学生能识记和翻译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学生鉴赏思维的引导和培养,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以学定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尊重其思维和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对知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而教师则从学生的教导者变为指导者和咨询者。

一、探究性教学与接受性教学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2],并对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教学更为侧重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过程,可以锻炼及展现学生的自身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广泛的进行对资料的搜集,再通过课堂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当然,接受性教学在诗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很多知识如名词术语、概念之类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的系统的基础知识等,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学习。

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

发散思维是指在给定的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联想、猜想、推想、合理想象等思维活动来开拓思路,从而产生更多的信息的思维过程。辅合思维则是指根据给定思维,通过比较发散思维得到的多种结果,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对一句诗句,学生可以通过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对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和感情可以得出多种结论,再结合作者背景、身份、历史情境等展开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追求的并不是结论是否正确,而是学生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建立整体教学观念

在诗歌的教学中,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会着重让学生背诵一些名句,不利于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每首诗歌的思维一般都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诗歌的完整性,从诗人立意的角度整体对诗歌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融合诗歌的“情”“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针对以上教学方针,在诗歌的教学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建立学生主动参与,勤于研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生活面、阅历都比较窄,因此,学生想要真正能领会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感,首先就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先简单对学生介绍诗歌及作者,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等方式收集与诗歌、作者相关的资料,并总结归纳诗歌产生的条件、背景,当时作者的情况等。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而丰富的资料,能更为深刻的理解诗歌,与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勤于探究的习惯。与传统的单凭教师课上讲授相比,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对知识的掌握更为详细全面,同时,让学生总结归纳诗歌相关资料,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

2.展现诗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白话文来说,诗歌的语言更为含蓄、深奥,学生对语言文体不熟悉,就对其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诗歌教学应能够展现诗歌自身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对诗歌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会花费时间,把诗歌全部翻译成白话文来讲解诗意,既枯燥又缺少美感,不能使学生感悟和欣赏到诗歌的魅力。所以,教师应采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

2.1吸引法

诗歌文辞优美,许多成语、名句、典故出自其中。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在教学中导入相关背景、民间故事等,必然能使学生产生追根求源的兴趣。

2.2开门破题法

一些诗歌本身就具有设悬手法,能使人遐想万千,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直接从题目入手,就此引入诗歌的整体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求知欲,从而调动思维,主动学习。

2.3情景感染法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想要学生感同身受,就需要教师设计导入相应的感情氛围。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富有激情的描述性语言、多媒体画面的展示、相关乐曲的播放等来创造情境,能使学生更直接感悟诗歌中情感,快速有效理解诗歌的内容。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境表演法等,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多变,运用多种方法展现诗歌魅力,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思维,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3.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悟”性

“悟”是体会和感悟,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使其能体会和感悟诗歌意蕴。因此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融入诗歌的意境中,体察诗人创作时的感情,想要表达的主题,并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感受,持之以恒,自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除此之外,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诗歌接龙、诗歌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悟、体味诗歌的美好。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托课堂或课外活动,发动、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开展原创诗歌比赛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诗歌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不但能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伍建强,.新课程理念下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20132129

有关教师的诗歌篇5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该如何抓住新课改的潮流推动诗歌教学的发展,获得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呢?笔者认为,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有效的应急备案等诸多方法的配套才能够获得提升。为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详细地谈谈这个问题。

一、诵读注重整体感知诗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讲的正是朗诵对于诗歌阅读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的诗歌主要选录的是古代的诗歌,因此很多诗歌在韵律上读来就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同时诗歌简单而对仗有序,学生在进行朗诵的时候,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揣摩,对诗歌的含义进行理解。

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通过诵读就能够轻松地区分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从听觉上写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几句从视觉上写景。借助诵读,学生能够有效地对诗词中的景物进行想象,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诗歌。

此外,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朗诵实现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进而获得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通过诗歌朗诵,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就会逐渐找到相关的诗歌感觉和悟性,进而更好地从整体上对诗歌进行把握。

例如,学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对整首诗进行诵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和关切。

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抓住了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有关的学习,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所以,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朗诵对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朗诵对教学的帮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借助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教学的好帮手,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更新换代的加快,为了在新课改的潮流下更好地完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主要可以在进行一些总结类的课程时,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多首诗歌同时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提高。

例如,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可以开展关于“月”的诗歌总结教学。在教学中,涉及“月”的名句有很多:“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么这三句关于月的描述分别具有什么含义呢?

因为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就了解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是思乡怀人之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了离愁别绪,“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则是一种喜悦轻松的心境表现。所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就可以在每句诗歌后附上不同情态的月亮,进而借助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这样,通过多媒体设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视觉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好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相关的诗句。所以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做好教学工作。除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音像结合等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三、抓住名句进行赏析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选录的诗歌很多都是名篇,很多的名篇中都有广为流传的名句。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苏轼《浣溪沙》中的名句是“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任何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得以广泛传唱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歌中的名句。名句是一首诗歌得以成功的关键,那么对诗歌的主旨的诠释、反映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花时间用在名句的赏析上。这对于诗歌的思想主旨、情感基调的把握,体会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意境等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杜甫的《春望》,是一首忧国忧民的佳作,如何通过诗歌中的语句来分析诗人的这种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有效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最关键的两句,其中“搔”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这个字的运用对于这首诗歌的作用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发现:“搔”字用得好,因为诗人望着眼前颓败的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这一“搔”,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正如汤应龙所说:把握一首诗的关键字句(也即“诗眼”),看看它与常式有何不同之处,了解诗人的求异思维,探索其蕴涵的深意。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这两个字就是关键字,透过这两个字可见作者的用意及所表现的境界、传递的信息。

借助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分析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抓住诗歌的表达主旨和写作意图,可以由此教授给学生正确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初中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本身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灌输给学生一种诗歌的美的感受和领悟,而不仅仅是诗歌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朗诵中投入自己的感情,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在字里行间领悟古人的思想意蕴,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在一定的情境中重读古人文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地对名篇名句进行欣赏,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模式,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热爱古代诗歌,热爱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有关教师的诗歌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课堂教学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安排古典诗词教学内容,就是因为高中生可以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及自豪感。对于学生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养成较高的文学涵养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不断提高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效率,就要保证学生在明白诗词含义的基础之上通过材料的历史背景及专业术语进一步提高素养。

一、提高教师素养

语文教师良好的文学和审美素养是有效完成诗歌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对诗歌文本的深刻审美性解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方面的审美性分析,使学生形成审美性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落实个性化诗歌审美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的诗歌知识,具备诗歌审美素养。诗歌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如文本角度、作者角度、诗歌角度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生对同一诗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应做统一标准,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把握诗歌主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去感受、领悟,形成见解,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教师必须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文本,在挖掘诗歌审美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审美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教师应树立和诗歌教学同步的发展观。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我提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学生能否获得阅读的审美感受,教师是关键。在诗歌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审美水平的重要标准。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可见,语文教师树立和诗歌教学同步发展的观念对推进诗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宽学生的诗歌审美视野

在诗歌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就是引导学生在诗歌的世界中发现美、欣赏美。诗歌文本的审美属性是学生重要的审美客体,优秀诗歌的内容总是积极向上的,如对爱情的忠贞、对亲友的想念、征战沙场的豪情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审美表达,品味诗歌中艺术性的意境,欣赏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作品情感表达的艺术魅力。诗歌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这种感情的表达都是以审美为特征的表达。由于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一般情况下,诗人的抒情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即使是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灌输,优秀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充满了艺术美。诗歌中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意象、意境的审美性,从而感知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一般是借助现实事物形象或意境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很少有直接表达的情况。如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诗就是借助客观形象的艺术性,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亡国之痛。作者仅仅展示了愁思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作者丧失君王生活的悲惨境遇。读者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深的愁思,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碰撞,取得“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体会诗歌的含蓄美。古代诗词一般都含蓄不露,感情深沉。如陶渊明的《饮酒》,从字面看是描写庐山的静美,有篱笆,有悠然的南山,有飞鸟。实质是写心灵的平和和闲适。诗歌中审美性的情感表达是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审美学习,就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解放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明确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地位,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面对诗歌时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审美解读,最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审美能力。这样的诗歌教学才是富有生气的审美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性学习活动必须符合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学生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更容易领悟形象和意境。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这一特征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审美,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结合自己的想象,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艺术形式的转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有关教师的诗歌篇7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

一、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努力塑造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人生态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同时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征,注重学生情感、价值感的正确导向,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就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方面,很多教师用背诵来代替鉴赏,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误认为诗歌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克服这些误区,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切实的提升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够将诗歌的内涵凸显出来,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人才。

二、中学生诗歌能力鉴赏现状

首先,很多学生对古典诗歌不感兴趣,对这些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很多中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很少,即便有都是读一些小说或者杂志。调查现实,当前大部分的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将古典诗歌与现代语文隔离开来,对诗歌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次,少数教师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不足,基础理论知识不牢固。现代语文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白话文,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对古典诗歌的基本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具备较强的诗歌理论水平。最后,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对于诗歌的价值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其作为背诵材料,学生无法感受诗歌之美。

三、培养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途径分析

1.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所具有的抒情特征与形象特征都必须使用一定的表达技巧来体现,例如比拟、借代、排比等,或者是借物比兴、烘托渲染、情景结合、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等,这些都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在《硕鼠》这篇诗歌中,就主要采用了比喻和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柳永借助秋天凄凉的景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愁苦的情绪。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应该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利用朗诵来让学生感受诗歌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是朗诵,诗歌所表达所有感情都可以用朗诵来体味。这是因为诗歌属于情感语言,同时也有一定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结合诗歌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进行朗读。需要注意的是,朗读并不是不带感情的读,而是有节奏有重点的去体会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标记出诗歌中的断句和高低音,同时进行一次示范再要求学生读。另外,朗读还应该读出诗歌的韵律,从《诗经》开始的诗歌就已经将音群组合成有韵律的整体。诗歌的押韵使前后两句得以相互呼应,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美感。学生读出这种韵律,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到诗歌的美,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来细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在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诗人的心中,融入他们的诗歌作品中,让学生和古代诗人一起经历他们的人生起伏、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世人一起摩擦出思想交汇的火花。比如鉴赏王维的名作《竹里馆》时,王维在诗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仅仅使用二十个字就将一幅明月高照、一人弹琴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诗中美景,诗人一个人在幽静的竹林抚琴,月光清凉、万籁俱寂、风吹过竹林伴随着琴声,这是如此的惬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之美,就会渐渐的对诗歌鉴赏产生兴趣,从而能够自主的去学习诗歌鉴赏。

4.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歌作品很多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而不同朝代的诗歌也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唐朝诗歌很多思想积极向上,读起来很有气势,这是与唐代的强盛分不开的;而宋朝国力较弱,还常常发生战乱,因此诗词也多苍凉悲情。通常而言,《木兰辞》、《琅邪王歌词》等诗歌都体现出了北朝战事较多;而《西州曲》等诗体现出了南朝的艳情相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人自己的不同经历也会在诗歌中有着不同的体现,诗人自身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主题和感情。比如陶渊明的诗大多是与田园生活相关的,文天祥的诗歌多是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的。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四、结语

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与否。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不断更新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提升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亚娟.浅谈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21).

有关教师的诗歌篇8

摘要:现代诗体的进入,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新的挑战和考验。笔者在一次新诗研讨会上,也亲历了一些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迷茫,坦诚自己教学上的一些障碍:现代诗歌难教!最近,在同几位语文教师的交谈中,也发现了共同的问题。作为现代诗歌的尝试者,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

关键词:现代诗;挑战;实践

【中图分类号】I210.5

现代诗到底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该如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现代诗歌教学难、学习难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适度把握现代诗歌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流派上,现代诗大体上有二、三十种之多,过于复杂。它们之间有的有时很难界定、把握。但从种属上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既是诗也是歌。其文字含蓄优美,富有意象美、音乐美、节奏美;可以朗诵、吟诵,易学易懂,但又很难谱曲和唱。如,某些叙事诗、抒情诗等;第二类是歌。其文字凝练,浅显、易懂、直白,极富音乐美,节奏美,可以谱曲和唱。比如时下流行的大众化的、通俗化的大部分歌词等;第三类是诗。其文字凝练含蓄,寓意深刻,其意象、建筑很美,但很难谱曲和唱。这类诗属内审型的,重在理解,重在解读,需要读者仔细品读,仔细品味,仔细体会,仔细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类某种灵性的抵达。

二、注重教学拓展,切忌陷入就诗论诗、就诗学诗的本本主义

就诗论诗、就诗学诗是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大忌。教学中发现,一些老师进行现代诗歌教育教学时,过于注重诗歌本体的教与学,注重翻译式、捆绑式,甚至劫持式的教授、讲授,而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张力所在,忽视了诗歌自身所特有的深刻的寓意美、含混美特质。比如,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时,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课堂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情,不能把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特征以及引起客体——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共振共鸣紧密结合起来,往往陷入到某种知识的学习、传授领域。这一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就诗歌而言,诗是神性的、灵性的,是排斥、摒弃知识的。我们学习现代诗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心理产生共振共鸣,而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类的东西。

一切教学的目的(特指诗歌)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和某种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诗歌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进行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郭沫若的《炉中煤》、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们不要把作者和诗歌本体划等号。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世界里来”。教师要精心组织,要使用非常煽情的课堂教学语言,跳出诗歌本体,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并使之共振共鸣。从而使师生的精神、灵魂得以升华,甚至产生某种感知和诗性倾向。这就基本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某种期望。至于诗中一些迷离性、含混性的东西,能诠释的诠释,一时不能诠释理解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能逐步实现理解。

三、善于解决、突破诗歌本体中某些迷离性、含混性的东西

首先,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从诗歌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和诗歌内容。这是进入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题目是诗歌的灵魂,她集中体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写作对象,或思想感情或一种感觉或一种意象。是文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诗歌,特别是现代诗,她最大的功能就是诠释和解读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解读诗歌就是解读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某些内涵深刻的哲理以及某些象征性的东西。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解读诗歌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注重诗歌意象的非常组合、意义的空白、时空的跳跃以及意识转换在瞬间的完成。主要以哲理性、象征性和意义的非理性组合来实现对现代生活的深度表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整体把握课文和诗歌内容才能够实现的。

其次,加强通感(粘连)这类修辞手法的学习,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的日常训练培养。训练学生善于抓事物的本质,善于深入事物的内核,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有机必然联系,以及善于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解读事物。另外,诗歌讲究原创性,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开展创新性学习。这是诗歌教学应特别注意的。

再次,提倡老师下水锻炼实践,锤炼语言。一个优秀称职的语文老师是应有实践精神的。如果一位老师也能写出像样的一手好诗,不仅能够锤炼语文课堂语言,有利于自身教学,还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感染力和诗歌兴趣、诗歌倾向。生活是诗性的,生活是需要诗歌解读的。同样,教学也是如此。特别是语文课。一个充满诗性的语文老师,一堂充满诗性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是自然可想而知的。

四、提倡诗歌欣赏性学习和欣赏性教学

一是要充分运用诗歌自身的音乐美和语言文字自身的张力美,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朗读或诵读。教师要加强基本功锻炼,应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朗读或诵读的基本功修养水平。最近,在某所高中听课时就发现了一些示范朗读上的问题。要明白,有时一次高水平的诗歌朗诵胜似教师一百次的干枯说教。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或活动,组织学生收看、观看、聆听高水平的诗歌“歌会”。比如2009、2010中央电视台的“新年新诗会”等,以提高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诗歌本体的心理感知以及美学认知水平。

三是有目的的组织一些配乐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和诗歌倾向。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朗诵、吟诵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发音技法、发音技巧。比如,胸腔、腹腔、颅腔、背腔的不同使用,使之尽可能的逐暂上升到艺术领域。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诗歌朗读、朗诵、吟诵、吟唱是要建立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内涵的基础之上的。内容不同、感情的基调不同,其朗读、朗诵、吟诵的语调、语气不同,情绪和节奏也不同。老师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四是要紧紧抓住诗眼,抓住诗歌名句的学习、欣赏以及体会、运用。名句是一首诗歌的核心,是诗眼,最是闪亮耀眼的东西,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本身共性的、规律性的、理性的奇特发现和神性感知理解,是一首诗歌的“彩”和“出彩”,也是诗歌灵性语言的诗眼菁华所在和最新颖、最独特的表述、表现和表达,是诗歌课堂欣赏性学习的关键和重点。舍此,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当然,诗歌欣赏的层面和深度远不止这些。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梯级推进。

上一篇:二月二的习俗范文 下一篇:网货交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