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范文

时间:2023-12-07 13:08:47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篇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一名中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作为一名中学生,爱护校园,美化环境,同时也是我们的另一个使命。当你扔出手中的垃圾时,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入垃圾箱;当你看到地上飘着纸片时,请你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当你随地吐痰时,请你为他人想想,别人会因为我而生病的。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这样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与文明同行,与礼貌同在,让文明礼貌永远伴随着我们。文明礼貌之月并不只是三月,我们应该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从自己做起,从眼下做起,把文明礼貌当作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我们美丽的校园,也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中学初三:欧阳宇涵

审核老师:郭红红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篇2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般是指以我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道德思想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精神、情感和礼仪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高校德育有关的内容由内到外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大学生品德修养要以传统美德为红线,体现高校德育的民族性;以品德教育为主体,体现高校德育的时代性;以师德修养为前提,体现高校德育的典范性。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优秀的传统道德在当代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建设,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塑造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位大学生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则。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学生或认识不足,或知行不一,或不以为然,以致于个别“缺德”、“失德”现象时有发生。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很有必要。本文探讨了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高等院校学生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也就成为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传统美德中,最动人心魄、最光彩夺目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产生了群星灿烂的杰出人物,其思想、言行最为人所景仰、歌颂的便是热爱祖国的无限深情。在我国加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我国成功加入WTO的今天,我们仍然要不断教育青年学生树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增强他们为祖国的独立、统一、富强而读书的高尚责任感和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

2.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教育。中国传统道德,一贯重视个人、家庭和国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他们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学》中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强调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乐于牺牲、乐于奉献、小我而成全大我的优秀品格,这种品格是国家利益之上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心理土壤。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这种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本质,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我们要用古人这种整体至上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大局为重,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以保全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3.艰苦创业,自强自立教育。中华民族自古就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锻炼和培育了艰苦创业、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勇于开拓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故事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艰苦奋斗思想在一些大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淡化,贪图安逸享乐,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有些同学不但看不到这个危险信号,还错误地认为艰苦奋斗是艰苦岁月提出的特殊要求,现在条件和环境改变了,继续提倡就不合时宜了;有的认为吃喝是生活小事,无碍大局;这些错误认识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今天我们倡导这种精神,就是要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再造辉煌。如今人类已进入崭新的21世纪,21世纪是一个科技强国的世纪,需要我们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向困难挑战,向科技挑战,在不懈的奋斗中磨练自己,始终不渝的用中华民族这种艰苦创业的价值武装自己,开创民族美好的未来。

4.“仁者爱人”的和谐人际关系教育。中华民族自古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伦理哲学,并试图用这一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表现出团结友爱,诚信做人,宽以待人,谦让有礼,将心比心,为人着想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明礼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目前,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学习环节,有人考试舞弊、篡改成绩单;生活环节,有人恶意逃交学费、拖欠助学贷款,用虚假资料获得各项困难补助用于奢侈消费;求职就业环节,有人伪造求职简历、随意违反协议约定;人际交往方面,有人爱说谎话、言行不一、诽谤他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没有了诚信。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文明。

5.勤奋求知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是重视治学的民族,留下了许多治学严谨的佳话,如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高尚学习目的,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的刻苦学习精神,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观念等。

二、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原则

1.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不能把马列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对立起来。在党的哺育下形成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都是这种结合的光辉典范,他们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又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

2.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上优秀的、进步的道德,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阶级、集团中形成、发展和起作用的。因此,它难免不带有某种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传统美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而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三、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环境。校园生活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了大学活动的整体,而且校园生活占据了大学生在校时间的大部分,因此,将校园生活纳入学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发挥榜样的力量。一种好的风尚,一般总是反映在少数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身上,对这些人要加以奖励,大力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要大力宣传英雄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目标,赶有方向,增强学生对改善社会风气的信心,促使学生争做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席云玲、臧梅.《中华美德与大学生修养》.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版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篇3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新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就历 史教学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 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 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 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 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 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 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 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 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传统美德是现代化新道德的基础,是建立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其 内涵我们完全可以赋予现代意义,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 ,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 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 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 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 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精忠报国

    在封建社会中,报国往往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 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快哉赴死,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 然正气。从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都表 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

    2.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如墨子推崇的“摩顶放踵,利于天下而为之”、诸 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国事家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 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历史上,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者,光耀星繁,代代相传 。从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班超立志边疆几十年,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如“一生 之计在于勤”、“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等。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马钧发明翻车、李春建赵州 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都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生动事例。墨翟、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 藩等,均可谓节俭的名人,而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

    4.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意识,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为事业要“废 寝忘食”。自强不息,奋勇进取,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住,它使我 们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我们历尽艰难而不衰亡,具有强大的凝聚 力,战斗力。

    历史上不乏前人自强不息之记载,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而作《 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述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将激励学 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5.立志勤学

    从古到今,炎黄子孙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韦编三绝、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 茧、映雪、借书、挂角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为中华崛起而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 任感,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必须具有的精神。

    6.仁者爱人

    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它除了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外,对于协调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起了 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教育青少年懂得 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做到“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杰出人物热爱人民的事例,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 国,为民治病救命;林觉民“将爱你(妻子)之心去爱天下的同胞”;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都充满着对人 民群众关心、热爱之情。

    三、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为历史课外活动。这里,就历史课堂教 学方面谈些做法。

    教师是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 ,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 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 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 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 “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 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 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 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 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 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 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 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特级历史教师蒋炳光看到一 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他在讲“文景之治”时,着重讲文帝提倡节俭,景 帝爱惜谷物的事例。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蒋老师对学生说,一 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爱惜谷物,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 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 、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 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 “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 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 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一位法学家说得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 “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 ,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 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 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 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 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 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 的道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篇4

总理来到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禁不住流下了热泪。他大声告诉孩子们:“我是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你们一定会得救!”有这样的好领导、好政府,人民群众打出了“政府得力,百姓安心”的标语,此时政府体现出了空前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在这场空前的大灾难面前,我们的战士,展现出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崇高品德,从地震发生的第一刻起,我们的战士就冒着随时发生强烈余震的危险,依然投入到了抢险救灾中,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强烈地震使得通往茂县的全部交通和通讯都中断了。数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由于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伞降难度很大,平时训练中只需在数百米高度跳伞的空降兵,今天要在4999米高空伞降,这是世界空降史上的奇迹。15日,精锐的空降特种兵某部的15名英雄,他们留下了遗书,为了人民的安全,他们毅然跳出了机舱。在没有气象引导、没有地面指挥的情况下,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在四川阿坝地区茂县成功冒险降落,并在降落后成功与指挥部取得联系,解救了数万人民群众的生命。

在重大灾难面前,人民教师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学生们,自己却毅然面对死亡,用生命捍卫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德阳市东汽中学的教师谈千秋,用自己的双臂紧紧的护着4名学生,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崇州怀远中学英语老师吴忠红引着孩子疏散,听到有学生掉队,他义无返顾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吴老师壮烈牺牲;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机智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班上59名学生,可是自己念初三的女儿却永远离开了他,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在睹见女儿遗体的一刹那,突然情绪失控,放声大哭。

汶川地震以后,来自省内外的5.36万余人参与到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志愿者行动中。在抢险第一线,凡没有着装的大多都是志愿者,他们和战士一起冒着余震,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去抢救他人的生命;在通往灾区的公路上,志愿者的的士、私家车、卡车、装载机、挖掘机有如一条长龙络绎不绝;在医院里,抬单价的、照顾伤员的、打扫卫生的大多都是志愿者。为解救已经断水断粮2天2夜的绵竹清平磷矿3000多名被困群众的生命,十多名志愿者,他们留下了自己亲人的联系电话,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解救同胞的征途。

四川大地震,灾情牵动着海外华人华侨的心,广大华人华侨不约而同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的各项支援。仅仅两天,大量捐赠的款物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富汗、菲律宾、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紧急行动起来,号召各侨团和个人踊跃捐款,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各地华人华侨空前团结,感人场面频频出现。全球华人吹响赈灾集结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篇5

一、重视课题研究,端正科研态度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无处不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庞大的传统美德系统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有心发现、静心提炼,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有所建树。因此,课题的确立与研究会使得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具体化和更具可操作性。

但是不少人仅仅是把“课题研究”看成是学校工作的一件霓裳,认为不管课题实施过程和效果怎样,只要有了课题,学校就是优秀学校、先进学校,课题越多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越好。课题研究工作固然可以为学校的声誉和成绩“添砖加瓦”,但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说明一个教育现象和问题。所以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端正态度,要知道“欲速则不达”,要把课题研究工作看作是凝聚师资力量的平台。德育工作涉及面广但必须有侧重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多、内容广,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德育工作必须以点带面才能干出成效,所以我们必须端正科研态度,才能在课题研究中始终保持持续和主动的状态,切实地抓好课题研究。

二、积极探讨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氛围,学会赏识孩子,丰富校园活动

首先,要注重对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而养成的。研究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开始,到伦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就无从谈及民族精神。

其次,德育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一切有益的活动中,在现代社会形势下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打开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赏识中快乐成长,树立一个基本信念:“我能行!”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围绕着所定的德目和课题研究内容,通过诸如红领巾广播宣传、主题班(队)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演出、绘画展、小小商品交易会、趣味体育竞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搜集谚语、拟订计划、收集史实资料、讲解历史、编辑小报、观看影片、展示成果等,精心组织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在此期间,孩子们走出了课堂和课本,他们用心感触着祖国的尊严、民族的精神和集体的荣誉;他们从《 赠汪伦 》里感触到了对友情的珍惜,从《 两小儿辩日 》的疑问中看到了科学的发展精神;在趣味体育竞技活动中,终于能和可敬可畏的老师、家长一起尽情呐喊,相互加油,大朋友与小朋友之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彩虹,增进了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和团队意识;在小小商品交易会中,孩子们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做了一回真正的主人,他们自由支配着自己的财产——商品。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完全被打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角色中,于是自强自信的品质、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诚实守信的态度、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及创新手段的运用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走出校园,体验人生,认识社会,辐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体验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孩子们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必须激发和引导孩子们内在的积极性,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特别强调他们的真实情感、真实体验和真实的思想收获,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让体验教育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首先,可以在班(队)会、平日教学和德育活动中渗透“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用心看待人生和社会。譬如,在课堂上组织游戏——体验盲人、伤残人,教会孩子们“换位思考”,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在《 下课了,放学啦 》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认识到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是放学后该做的事,会做的事帮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当好家庭的小主人,同时引导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活,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孝敬父母”与“家庭责任”的关系,陶冶孩子们美好的情操,同时也将使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辐射到家庭,拓宽其教育的覆盖面。

同时,要根据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着“立志勤学”“求索创新”“团结协作”等德目组织社会实践竞技活动。譬如,在低年级中开展穿衣戴帽等生活自理能力项目的竞技活动,在中年级中开展废旧物品再利用、科普小创作活动,在高年级中开展拼盘、汉堡和剪纸手工特长展示竞技活动……把孩子们平常生活的一些想做却没做成、做了却不尽兴的各种社会实践性的活动搬到校园中来,这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和自由的操作平台,让他们在体验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工作是无时无处不在的,“5+2=0”的现象绝不能出现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之中。社会实践也是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联系的必要手段。“社会实践体验教育活动鉴定表”的制定可以引导孩子们在家里、在社会活动期间仍然不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在社区和家庭的督导下参与诸如孝敬父母——坚持承担一件家务、对爸爸妈妈说一句心里话,勤奋学习——读一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书籍,立志勤学——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上班”劳动,求索创新——完成一份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团结协作——合作完成一份环境小报,天下为公——体验社会公益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长、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去体验学习、生活和劳动中的困难、乐趣与喜悦,使孩子们受到立志勤学、求索攻坚、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的熏陶,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现代社会中民族精神之所在,同时,这也将使得社会和家庭进一步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验教育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充实当代青少年精神食粮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现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探究教育活动模式,深化德目内涵

1.采取“阶梯式”动态研究模式

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时代特点采取“阶梯式”动态研究模式,进行教育探究活动。

一年级:主要围绕“团结互助”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二年级:主要围绕“孝敬父母”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三年级:主要围绕“立志勤学”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四年级:主要围绕“求索创新”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五年级:主要围绕“诚实守信”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六年级:主要围绕“见义勇为”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这一“阶梯式”动态研究模式,从纵向对比来看,每个年级段的教育主题内容是不变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本身每年所涉及的活动目标和内容都在改变。从横向对比来看,同一个德目经过6年的教育,会在6个同一年龄阶段却不同对象和不同时间段的范围中得以不断地实践和论证。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从他入学就读一年级到他小学毕业时,经过6年的学习活动,一共会走完“6个德目”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的活动过程,全校6个年级段,经过6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就能走完“36个德目”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的活动过程。而同时,以一年级所开展主要实验研究的德目“团结互助”来看,在6年的教育活动中,仅这一个德目就会被实践、论证6次。这种研究模式,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每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可以采取先造舆论、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再引导孩子们带着无限的遐想和饱满的激情融入集体、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然后再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做出激励性的总结,即采取评比、鉴定、反馈的“情境—体验—鉴定(反馈)”的实践活动模式来组织开展活动。

2.深化德目内涵,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应该本着易于学生接受、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不断深化德目的内涵,将活动具体化。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团结互助”也少不了“诚实守信”;引导孩子们通过“立志勤学”来“孝敬父母”,意识到在现代这样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里“立志勤学”才能更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孩子们明白“立志勤学”必须有“求索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在提倡“见义勇为”的同时更要提倡“见事巧为”……这些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从思想意识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使得德目内容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涵,更符合时展的要求。

“阶梯式”动态研究模式和“情境—体验—鉴定(反馈)”的实践活动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推广。

四、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在内心世界闪耀民族精神

现代的教育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对电教设备的使用能力,熟悉和掌握网络信息的收集方法。尤其是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分会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的“中华美德网”,为我们交流研究信息、开展科研活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网络安全与德育教育的科学处理和有机融合是今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乃至德育工作)必须认真思索和探讨的实际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但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在学校这一块“净土”上网络为德育服务,两者相得益彰。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用好“中华美德网”,在网上论坛发表文章,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开设“中华美德网”学习浏览课,以班级(中队)为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时间,引导有条件的孩子参加东方美德论坛,接受更好、更广的弘扬民族精神的社会教育。

如何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值得世世代代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我们弘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处理好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发展两者的关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我们的民族精神以新的活力,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孩子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为培养具有更高思想道德目标的现代中国人打好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篇6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诚实,就是中诚老实,不讲假话。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满面誉重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信守信的品德。

诚信是金,关于诚信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名言,老舍说过“守信的人所以失败并非因守信而失败,狡诈背信的人所以成功也并非因狡诈背信而成功”,三国时刘备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敬爱的总理说过“出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斯宾诺莎说过“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傅子,信义篇》中说道:“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等句,劝人诚实守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信是开启人类信任大门的钥匙。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他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这句话意思是说;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那么家中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在对孩子进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教育中,父母的榜样引导作用非常重要。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耻辱的;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

两位老人带着小孙女到药店买药,用医保卡付帐,由于收银员疏忽,少收了一百元。出来后,两位老人一算,发现药店少收了钱,又带着孙女返回药店,对收银员说:“算错帐了。”收银员很不高兴,以为要找她的麻烦,药店负责人和几个营业员也都过来了,等到弄清真相后,她们非常感激,连声道谢。又拿出个小布熊送给小女孩,热情地送出店门。路上老人对小孙女说:“药店少收了我们的钱,我们应该还给人家。不退给别人,爷爷奶奶心里会感到不安。药店少收了钱会受损失,我们退还给药店,她们当然高兴,我们做得对,阿姨不光感谢我们,还送礼物给你,你也高兴。所以诚实会让大家都快乐。”小女孩虽不很懂,但在她心里已经留下诚实守信的种子。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篇7

小学生年龄小,一些思想意识不能自发的产生,因而“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要通过故事会、报告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传统美德教育的主体地位,力戒说教和注入式灌输。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动脑、动嘴、动情,让他们敢于表露心态,说感想,谈感受,达到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受到感染的目的。

2、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基础、认识水平和行为差别,分成若干不同的档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灌输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品德较好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灌输那些“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内容,启发他们刻苦学习,提高成绩;对那些学习虽好,但孤高自傲的学生,要选择那些“谦虚谨慎,乐于助人”的典型事例教育他们养成谦虚礼貌、团结友爱的美德。对于那些品学兼优或品学兼差的学生也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其在不同起点上各得其所的有所进步。

3、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教学又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任何学科都具有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角度多变,会使受教育过程变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由于各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各有不同,渗透教育的特点和作用也就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不能牵强附会,而要认真挖掘本学科的传美教育因素,贴切、自然、合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4、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于想象、有上进的欲望,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榜样示范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磨练品德意志和训练品德行为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1)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楷模作用

在传统美德教育中,通过对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实际的宣传和学习,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通过学习革命先辈为五星红旗能在祖国大地上升起而抛头颅、撒热血,艰苦奋战和今天为捍卫国旗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使学生了解到英雄们那种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惜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大家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通过学习雷锋、徐洪刚等英雄模范人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优秀干部、优秀学生的典型作用

这些是从学生身边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是学生最熟悉、最直观、最现实的榜样。他们所处的环境相同,年龄大小相近,用这些典型为榜样教育学生可亲可信,可仿可效,可望可及,容易使学生信服和接受,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行为训练

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行为训练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

劳动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鼻祖,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通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和社会政治活动(如拥军优属、助残、环境保护、社会调查等),可以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爱护集体的精神,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6、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激励

就是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手段。

(1)目标激励

这是通过设置一定的目标,经过努力实现目标的方法。按内容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等。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学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帮助他们设置不同层次、切实可行的目标。如对那些在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子女,可帮助他们设立在短期内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小目标,这一目标实现后,再帮他们设立“帮助家长作家务”的目标,继而,再定立“乐于助人,多做好事”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种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目标实现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又如在学习方面,差等生、良好生和优等生也应该各自定立不同档次的努力目标。对于各种类型的目标,教师都应该及时检查督促、因势利导,力求使目标如期实现。对达到目标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2)情感激励

通过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关怀爱护进行影响、感化,达到教育的目的。常言说,对人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也不能只讲大道理,而要在说服教育的同时,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学习上为他们补课辅导;思想上出了偏差,对他们谆谆善诱,加以引导,教师这种仁爱之心的本身就是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对在传统美德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事例,要及时给予表扬或定期进行评比奖励,使本人受到鼓舞,同学受到教育。而对那些单靠正面教育无效的学生,则要进行批评甚至给予纪律处分,强制他们改正错误或改掉恶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传统美德;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89-0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科学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新时期我们对荣辱问题的判断,顺应时展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传统美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表人类在整个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认识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渊源,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和传承来看待道德发展,正如所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对荣誉与耻辱的关注与讨论。早在春秋之前,人们就用“荣”、“耻”、“誉”、“羞”等词汇表达对荣辱是非观念的看法,这些零散地出现的尚未系统化的、感性的认识,表达出了我们的祖先对荣辱问题的看法与判断。春秋时期,管仲认为“礼、义、廉、耻”所谓的“四维”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先秦百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并把它们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孟子这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政治经济需求的固化下流传了下来,贯穿了中国整个农业社会时期,“在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及天下的矛盾冲突与义利取舍的交织杂陈中提出了对荣辱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看法,使荣辱观呈现出了鲜明的道德实践特征。”[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产生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服务于当时社会生存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的基本手段,但在“天下之滨,莫非王土”的特权等级制度下,法律的作用具有局限性。这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调节就主要依赖于道德。传统美德在调整和处理各种关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一脉相承的发展中显示出重要作用。传统美德要求人应该真诚相待、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多做利他的事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传统美德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形成了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鼓励人们经历磨难、不屈不挠,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推动社会进步。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承继和超越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根据当今时代的新形势和新特征提出的关于荣辱问题的新判断、新总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变化,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都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加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以什么样的道德精神推进时展,培养时代新人?为回答这个问题,2006年3月4日,同志提出,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确立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包含的爱国爱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内容无不反映了传统美德中朴实无华的荣辱观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思想道德传统,其追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体身心和谐一致的观念决定了中华民族在荣辱问题上是一个注重荣辱的民族。中国传统的荣辱观念包括爱国、忧民、勤苦、利人、诚信、明法等内容,这些观念既帮助人们确立了为国为民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也树立了人们处理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应对当今社会中的道德荣辱问题提出的,是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基础的,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与超越。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教条地运用传统,而是结合时代特点,引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实践相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比传统荣辱观的零散存在要有系统性,它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人们所追求的社会风尚目标。“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从道德的层面切入,又超越了道德的范畴,涵盖了道德与法制、文化与经济、社会与人生、群体与个体的诸多领域,构建了既有先进性要求又有普遍性意义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信仰和精神支柱,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价值目标体系。”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传统美德,又对进行了其具有时展性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理念。孟子最早把“仁、义、礼、智”四个道德要素归纳为道德要求体系,称之为“四端”。他认为这四个方面既是人自身所特有的,并也是人必须具备的,应把“四端”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汉代的董仲舒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称其为“五常之道”。汉朝将“仁、义、礼、智、信”明确为国家所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并将其在《白虎通义》中以官方名字规范其含义。“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支柱。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领域的道德准则。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但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和“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要素的要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仁和义放在首位,其中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团结互助、遵纪守法都表现了顾全大局、尊重仁爱、公平正义等追求,符合传统美德对仁和义的价值追求;崇尚科学、反对愚昧无知表明了一种向往明辨是非,正确认识自己、人类和社会的愿望,符合传统美德对智的价值追求;诚实守信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交往和处事过程中追求的道德准则是真实无欺,实事求是,和传统美德对信的最求是一致的;遵纪守法处理体现传统美德对仁义的追求外,还体现了对礼的追求,中国是一个非常崇尚礼仪的国家,传统美德将礼视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含义广泛,跨越“仁、义、智”的内涵,体现出一种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自己和社会发展中所遇问题时的辩证的生活态度。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传统美德

大学生思想活跃、有创造性、富有进取心,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越来越发展,社会利益呈现出多样化等现实,大学生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判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尤其在荣辱问题的判断和荣辱行为的选择上充满了矛盾。他们在荣辱标准上既有追求高尚道德标准的一面,又有以物质利益多寡作为衡量尺度的一面;在荣辱行为中既表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一面,又表现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一面。所以,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加强大学生荣辱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既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大学生来在学习期间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希望将来在行业中出类拔萃,成就一番事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做人的重要性,不懂得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教育实践中,应该帮助大学生学习传统美德,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工作中要紧扣主旋律,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把握大学生群体中的热点和难点,增强其生动性和感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道德自律作为成长的条件。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他律固然重要,但最终的目标是要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形成具有稳定性的道德品质,促使知行统一。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精神,除了从正面引导,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外,还应建立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风气,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第三,建立多种渠道的道德教育形式,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拓展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思想情况、生存状态等现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教育的成效。其次,创新利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传统阵地进行教育。比如学生公寓文明评比、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有组织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其中,扩展教育的覆盖面。最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的关键。

对荣辱问题的正确判断是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的前提,只有结合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3-534.

[2]程光泉.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东岳论丛,2009,(12).

基金项目:2012~2013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

上一篇:后花园范文 下一篇:枸杞的作用与功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