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7 08:15:19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创刊于2021,是一本由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以研究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掘巴蜀特色传统文化为宗旨,着力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及当代价值。

书稿收录了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师生的23篇文章,部分文章为重点基金项目成果,所论范围广泛,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民间信仰、年谱、考据等。难能可贵的是,全书还立足传统,思考现实,收录用历史、发展、辩证的思维对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传承、创新进行探究的文章。本书展示了四川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和关注领域,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能够提供有益借鉴,从而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中国五千年文化成就。指江纳海,五十六个民族融为一系血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代代君主,城池换代,一首首民族小曲共同见证了源远流长。孔孟子的儒学,老庄子的道学,韩非子的法学……这些精华美味让人欲罢不能呀!

篇篇巨著串连为一屏珠帘;声声调子哼唱为一首曲子;阵阵战鼓拼杀出一道血路;道道美味细品出了人生。随着时代的现代化,人们的目光紧紧盯着那迷茫隐秘的远方,说得好听点叫着眼于世界发展方向,说得不好听点叫历史虚无感。现代化工艺的确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这种批量生产仍旧满足不了人的怀旧之念。物以稀为贵。传统手工业虽耗费大量人力和精力,但每件艺术品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特殊的故事,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其实她也有着人一般的气息,这才叫真正的艺术品。

中药西药,一个柔一个刚,一个治本一个治标,一个养生一个缓急。现代的人将这两种相反的成就结合,从而产生出一个新革命。举一个简单的事例吧!今年的感动人物最使我关注的是中国女医药学家屠呦呦。呦呦鹿鸣,食之青蒿。屠呦呦经过多年的努力,失败如同深秋的落叶般堆积成毯,但就是一句古言使她从中受到启发,顺着古老药方的方向一直走向成功的终点。她的成功诠释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现出中华文化低调中透露着高调的那份气质。

毛笔勾勒出文字的指纹,印在我们脑中,汉字如同指纹一般独一无二,魅力无限。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看到的是白皮肤蓝眼睛金头发的西方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我看到的是在欧式教堂中孩子们在摇着头背着三字经,我看到街道上的广告牌和品牌店上汉字在恣情地舒展身躯,我还看到……

尘封在星蕴中的魂魄气节,放任文化在四国漫游,跳动的民族脉搏,书写的汉字源博,枯润的身躯在宣纸上扭曲为八个大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10月15日上午,“做好中国人、实现中国梦——中华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堂”在青岛报业传媒集团阳光大厅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青岛市文明办、青岛报业传媒集团主办,青岛画报、青岛德升灯业有限公司承办,青岛明珠国学专修学校、青岛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青岛维尔针布有限公司、海情茶人会馆、青岛大洲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堂力求为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接通孔圣先贤的智慧,回归自己的心灵家园。《大学》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要实现“中国梦”也要从每个中国人的“修身”开始。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有颗善良正义之心,做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在两天的会期中,全国知名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人张发、彭鑫、靳雅佳、吴鸿清、王春来等老师,就忠孝、中医、素质教育、移风易俗等方面娓娓道来,用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据、丰富的视频,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尤其是传统文化在人的成长、成才、成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培育人、改造人、提升人方面的巨大力量。

15日,张发老师结合个人的工作生涯,做了题为《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扎下守规矩的根》的讲座。他任职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局长期间,通过深入接触服刑人员,与其真诚交流,并以《弟子规》等一些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取得的良好社会效果。他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幽默睿智的语言,引导人们要时刻牢记法律的威严和做人的准则。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警示:法律行为决定命运结果,道德品行决定法律行为;人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大的财富;人生核算,因果法则伴你行。

王春来老师的《忠孝可以两全》则用他的现身说法示范了“忠孝两全”。他是洛阳监狱一级警督,他改造犯人,“化腐朽为神奇”,被评为全省监狱个别教育能手,并以本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创立了我国监狱管理学的新理论——《监狱中队管理学》,填补了我国监狱理论的空白。他照料双双瘫痪的父母12年,学会了打针,按摩,灌肠,测血压,血糖,体温等技术操作。

彭鑫老师做了题为《弘扬中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演讲,他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宣传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倡导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大国、经济强国的精神追求。

16日,吴鸿清老师的《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以其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结合创办“伏羲班”的教学改革实践,阐述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三者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学对歌诀》、《论语》、《大学》、《中庸》等是适合孩子特点的营养丰富的“精神奶粉”。

最后一堂课,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声乐的靳雅佳老师,通过音乐和歌声给大家上了一堂声情并茂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课,演唱了《生命之河》、《孝敬父母》、《我们是一家人》等几十首歌曲,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感恩父母的道理。她用歌声开启了人们的孝心、善心和求真、求美之心,台下的听众都为之感动,很多人留下了泪水。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来自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媒体界、教育界、金融界、企业界等各界人士700余人。

企业家徐女士特意从浙江温州赶来听课,她说:“这两天的课听下来,我感触很深,很遗憾自己有些地方做的不好。”徐女士从2010年开始学习传统文化“本来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学,后来发现自己受益最大”徐女士学习传统文化之后,不仅教孙女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还开始改变自己,“我脾气变好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开始改变。”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近期以来,理论界和媒体不断地对治国理政思想进行解读和阐释。在解读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治国理政思想中,中华传统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系列讲话中先后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次论述,反复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其实,关于“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风早已在大学校园吹了很长一段时间。高三学子们,快来看看我们向往的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弘扬中华文化的生活吧!

暨南大学:

浸润中国风 盛载华夏情

“上庠百载,声教流芳。忠信笃敬,恭俭温良。尊师爱校,志在兴邦。”2014年9月,在暨南园,5000多名新生齐诵《暨南大学学子铭》。在为期10天的新生训练营里,新生武术训练、民族音乐和舞蹈会演、用毛笔临摹校训等活动,让新生们充分感受到了暨南园里的中国风,领略了暨南园百年来积淀的厚重的校史。

“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培养社会责任感,养成优秀人格等都有重要作用。作为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更大的责任。学生只有了解中华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暨大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说。

2014年7月,“梦想中华行”中华文化之旅夏令营开营。暨南学子尤其是港澳台侨生和留学生组成古丝绸之路、西夏文化、荆楚文化等7个团,考察经典的历史文化古迹,探寻中华文化底蕴。

自2008年以来,暨大一年一度的中华文化节主题文化展总是热闹非凡。2014年35个主题各异的文化展位通过精致的展位装饰、趣味游戏与诱人的传统美食,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学生沉醉其中。暨大学生处处长区向丽说:“中国文化节活动为期1个月,每届参与人数过万人,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阵地,成为对广大华侨华人学生进行中华文化教育最直接、最丰富、效果最好的平台。”如今,学生得到的外界信息多,对西方文化、异质文化认同得很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浮躁心理,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心安静、净化心灵,对于人格的培养和锻造有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体验馆里感知中华文化

山东大学有一座中华文化体验馆,是目前国内高校首创的“一站式”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场馆,建筑面积近2600平方米。在内容设置上,分为哲学思想、传统艺术以及民俗生活三个方面,包括孔子与儒家礼仪、书法、国画、建筑、京剧等16个专题文化体验区,100多个体验环节。体验馆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中国故事每天都在讲述。

追慕圣贤、诵读礼拜的仪式教育融技能学习、文化认知与情感体验于一体,正逐步成为山东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新风尚。山东大学赴西部支教的研究生和分赴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韩国、蒙古等国孔子学院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都要在这里开展文化体验,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

中华文化具有“日用而不知”的特色,是一种生活中的文化,蕴藏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出来,传播开去,是体验馆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体验馆里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年龄不同,文化语境各异。既要“信达雅”地传授中华文化,又要克服跨文化的障碍,对老师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要端出课堂的‘这碗水’确实需要课下的‘一桶水’作后盾。”陈鹤龄老师说。

面对浩瀚的中华文明,如何去选择?怎样使抽象的文化得以外化和感知?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体验馆建设的历程。体验馆设计者之一、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马晓乐说:“我们希望建立一种体验式的文化教学,突出‘活在当下’,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和社会化,而不仅仅是学术化和历史化。体验是文化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善于构建文化‘知识链’,由浅入深,尝试在生活的文化表征和内涵之间搭建桥梁,在‘术’与‘道’之间加强引导,以此让体验者慢慢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天津大学: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学生张百慧,最近对“埙”这一古老的乐器着了迷。暑假里,她和“时光掠影实践队”的同学们专程到西安做“埙”的专题调研,回校后,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寻・埙》,并分享到网络媒体平台上,引起广泛关注。眼下,张百慧又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支持下,准备将“埙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一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做出一个“像样的成果”。像张百慧一样,在天津大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

目前,天津大学已有30多支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实践队伍。潍坊风筝、敦煌手鼓、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都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仅在2014年暑期,他们的足迹就遍布大江南北10多个省份。建筑学院还组织了4支专业队伍,分赴沈阳福陵、河北蔚县等地进行古建筑测绘。其中福陵远离市区,为了提高测绘效率,测绘队在一个军营驻扎下来。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要背上测绘仪器前往福陵,直到太阳落山才能返回驻地,吃过晚饭后还要绘图到深夜。“古建筑多是木质结构,会随着时间的迁移发生自然损毁,需要定期修护。”队员孟蕾说,“我们测绘而成的图纸经过完善后,将会被纳入文物保护档案,成为国家重点文物抢救性维护的重要依据――这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工作啊!”

“除了为传统文化保护提供实用性的数据,我们这些学生实践队伍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己所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刘克嘉立志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2014年暑假,他组织同学们奔赴河南开封等地调研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汴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彩云之南,乘凤撷羽”,学生实践队在大理凤羽镇调研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时,发现当地基础教育比较薄弱,随即展开支教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融入剪纸、民族舞等传统文化。

浙江大学:在经典熏陶中完善人格

“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别号。而浙大与“阳明”的关系还要从“求是”校训说起。1938年11月1日,浙大西迁,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竺可桢校长发表了题为《王阳明先生和大学生典范》的讲话,确立“求是”为校训。“所谓无心同异,惟求其是,正是阳明的博大不立门户的精神――本校推原历史的渊源,深维治学的精义,特定‘求是’二字为校训。”

浙大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全校学生都需要修读的通识类课程中,设置了许多与诗书经典相关的课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对选修通识课提出了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社科组”中至少需要修读6学分;文科学生在“科学技术组”中至少需要修读6学分。

2012年12月,浙大一位大一新生在刚入学3个月后便自杀了。不是因为学业压力,也没有抑郁症,而是在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无果后选择了结束生命。开设“王阳明心学”课程的董平教授在事发第二天的“孔子与论语”通识核心课上,谈了对于这件事的看法:“那位同学把人分解为一个个分子、粒子,从而得出生命没有意义的结论。如果仅仅把人看作一个‘粒子团块’,把所有的东西都还原到分子、原子的层面,那么我们的艺术、哲学、文学、历史该如何解释?”在董平看来,如果那名同学能花更多时间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也许他的世界观会有所改变。

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过度强化知识教育会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更容易产生找不到生活意义的问题。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礼敬,更是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思辨精神的重要渠道。

南开大学:

用“礼”“孝”文化锻造青春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2014年9月20日,在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的开学典礼上,200多名新生高声齐诵“容止格言”,并集体向父母行“鞠躬礼”以谢养育之恩。现场很多学生和家长一起感动得落泪。

这样庄重的仪式,这样动人的情景,每年都在南开大学各个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重复着。“‘礼’与‘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入校之初,我们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力争在整个校园中营造出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里培养气质,锻造青春。”学生工作部部长杜长有说。

在物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王锶博的床头挂着一幅“容止格言”。王锶博初入南开时,得知物理学院有一个按照特殊模式培养理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伯苓班”,就报名参加了选拔考核,最终却没被录取。王锶博百思不得其解,一位老师提醒道:“同学,先回去认真看看南开大学的‘容止格言’吧!”“容止格言”是由被称作“南开校父”的我国近代教育先驱严范孙在创校之初所拟定的学生仪表规范,张伯苓校长把它镌刻在男女宿舍门廊的大镜处,称之为“镜箴”。回到宿舍,王锶博翻出《入学手册》里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他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松垮的衣裤、蓬乱的头发、惺忪的睡眼。从那时起,王锶博便将“容止格言”张贴在床头,每天清晨都默默诵读。一年后,衣着整洁的王锶博再次参加“伯苓班”的面试,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如今,王锶博的成绩在“伯苓班”里名列前茅,生活也井井有条。辅导员宋燕欣慰地说:“‘容止格言’能引导学生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这将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财富。”

“男子须怀轩昂气宇,女子当有林下之风。”已92岁的校友罗明琦先生近几年来一直在给新生开设讲座,题目就是“‘容止格言’与南开精神”。

北交大校园诵读:

艺术育人 传承精神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2014年的“春之声”诵读活动中,交大国学社的同学首先出场,朗诵了《大学》,观众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本末,有终始,有知识并去实践,这也是北京交通大学校训‘知行’想要告诉大家的。”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

2014年2月,北京交通大学自主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茅以升》完成校内的首次公演,同学们把剧场挤得水泄不通。“这是通过‘以校园艺术演绎科学精神,以原创作品展现大师情怀’的形式,为高等学校艺术育人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宁滨说。艺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能够激发创新思维,丰富想象力;艺术能够造就创新型人格,激发创造的欲望;艺术能够沟通审美法则与科学规律,使其用各自的方式描绘世界。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2014年元宵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谜语大会》节目掀起全民猜谜热潮。据统计,3天的谜语大会共吸引了2.8亿电视观众,共有206万人次通过手机同步参与实时互动。

【众说纷纭】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敖耀寰:

电视猜谜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能让人们有机会回归传统,了解谜语文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汉字,有汉字的地方就有灯谜。我们好像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春天。在节目中,有不少热衷于谜语的人,创作出了不少有时代感又接地气的新谜,这是个十分可喜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

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在文化的呈现方式上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

对文化节目百姓有需求。中国文化具有忧患意识,像大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弱不好弄”(年幼时不爱玩耍)的方式,教育年幼小孩不能太爱玩耍。古代老百姓看到纸张,即使目不识丁也不会随意毁坏,我们民族文化DNA是很严肃的。节目娱乐化繁盛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追求这种回归。

【事件影响】

1.《中国谜语大会》播出以后,许多中小学教师试图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灯谜的元素。他们在讲新课文之前,将课题或课文的作者编成谜语,让学生们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014年3月,央视正式启动第二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其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其中《中国成语大会》邀请了纪连海、钱文忠、于丹等文化名人担任评论嘉宾,参赛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位成语高手。

【相关链接】

《中国谜语大会》精彩集锦:

(1)跨赤兔,走千里。(打一元曲戏剧家)

谜底:马致远

(2)关公和张飞。(打一法国名著)

谜底:《红与黑》

(3)秋收万颗子。(打一数学名词)

谜底:纳米

(4)昨日之日不可留。(打一国家名)

谜底:乍得

(5)鹤发童颜。 (打一风俗食品)

谜底:长寿面

(6)告别蛇年。(打一机械器具)

谜底:马达

(7)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打一网络交流平台)

谜底:新浪微博

(8)青一块,紫一块。(打一字)

谜底:素

(9)要保护视力。 (打三字口语)

谜底:小心眼

(10)愚公之家。(打一成语)

谜底:开门见山

小编插话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第6篇

龙、蛇可以对说,龙是圣人精神的象征,龙能大能小,能隐能现,显则弥漫宇宙,隐则藏身于微芥。蛇的特点是静定,力量绵绵不绝,象征圣人的魄力能耐。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比较敬而远之的对象,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特别是在北方,一般很少有人打蛇:同时它也是一种耐力的象征,因为蛇扑食主要是以静制动法。原始的图腾崇拜中,中国的东夷太吴族(太吴指伏羲)我们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类动物,伏羲传说也是人首蛇身。后来蛇的形象演化为龙!四象中,东方青龙是蛇的演化,北方玄武是龟和蛇的结合。阴阳学说中,蛇类动物象征男性,代表阳,很多早期文化遗迹中发现的彩画都有蛇的形式。

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各民族,包括早已消亡的古代民族几乎都有此经历,有些民族近、现代仍有传承,甚而至今还残迹可见。

在我国各民族中,高山族的图腾文化是十分鲜明而且传承时间最为长久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神话传说和近现代学者的调查,在高山族的9个族群中,基本都有过图腾崇拜之俗。其中居于台湾本岛最南部的排湾人的蛇图腾崇拜尤为典型。

排湾人中流传着不少关于灵蛇产卵化生排湾始祖的神话传说。同时,还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佑护排湾人,为他们排忧解难、降神消灾。

排湾人不仅不食蛇、不伤害蛇,而且还用雕绘等方法使蛇的形象留存于屋宇、祖灵柱、祭县、武器及酒杯、匙、勺、简、壶、罐等各种器物之上。因此,排湾人的蛇图腾雕刻艺术非常发达。雕绘有蛇形之物甚至被视为神器或圣物,面对或使用之时,不能有任何亵渎之行为或不恭之言语。

福建闰北最南端的樟湖是千年古镇,民风质朴豪爽,群落性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遗留许多古迹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蛇王庙、万寿塔、上塘庵古戏台、苍峡摩崖石刻、商周遗址等古迹。元宵迎蛇灯、七月赛蛇神、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樟湖崇蛇民俗活动源于明代,千百年的传承和发扬,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堪称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化石”。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这是说福建的闽越族是当时的东南越,图腾是蛇。如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崇蛇风俗,那里建有蛇王庙,每年都要举行赛蛇神、游蛇灯等崇蛇活动。

每年,樟湖镇游蛇灯,从正月初八到二十一,尤其在农历十七,十八,十九甚为热闹。樟湖蛇灯提在手上,扭扭曲曲,左右游动,蜿蜒而行,有时蛇灯长达半条街,真有蛇神游山林之风姿,令人目迷神昏。

到赛蛇神活动的这天,人们清早在庙前排长队,鸣锣开道,号声铳声阵阵,旗幡招展,游行队伍人手一蛇,或将蛇握于手中、或缠绕在臂上、盘绕于胸前、颈前、更有甚者与蛇亲吻,千姿百态,其情景十分惊险、动人。游蛇结束,人们把蛇放归大自然。

在漫长岁月里,人们在敬拜祭祀活动中,形成了“闽蛇崇拜的民俗文化”,每年春秋两祭活动,完整地传承了古闽越族的遗俗。千百年来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精华,使之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朴、原始的崇蛇活动,铸成了独特的民间崇蛇文化倍受世人瞩目,特别是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社会人类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樟湖蛇文化驰名中外,同时也振兴了地方经济。

上一篇:民间传统文化范文 下一篇: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