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15 02:08: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1篇

经过开展移动信息服务资费和收费专项治理活动,市场消费环境日趋好转,强行订制和强行扣费等违规行为大幅度减少,用户投诉明显下降,专项治理初见成效。但个别信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SP企业”)通过群发短信诱骗用户使用的行为仍未根绝(如群发“朋友问候”、“好友留言”、“有奖问答”、“虚假中奖”等信息),已成为当前用户投诉的首要问题。为构建和谐的电信市场消费环境和竞争环境,促进SP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各级电信监管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SP企业恶意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电信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强监管力度,依法查处SP企业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行为,特别是对一些恶意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当前,SP企业向用户群发虚假宣传短信和强行订制等违规行为,主观故意性明显,性质十分恶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上述违规行为应及时调查处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属于情节严重的,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五条规定,责令其停止整顿。

二、基础电信企业应积极配合电信监管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和后续处理工作。对于被责令停业整顿的SP企业,各基础电信企业应在停业整顿期间停止为其提供接入服务;对于逾期未停止接入服务的,电信监管部门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基础电信企业进行处罚。

三、各级电信监管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通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信息产业部令第10号),依法查处各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2篇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以及为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接入服务和发送互联网电子邮件,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是指设置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器,为互联网用户发送、接收互联网电子邮件提供条件的行为。

第三条公民使用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内容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

第四条提供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应当事先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依法履行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手续。

未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未履行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手续,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

第五条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等电信业务提供者,不得为未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未履行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手续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接入服务。

第六条国家对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的电子邮件服务器IP地址实行登记管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电子邮件服务器开通前二十日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器所使用的IP地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以下简称“信息产业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简称“通信管理局”)登记。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拟变更电子邮件服务器IP地址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办理变更手续。

第七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信息产业部制定的技术标准建设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系统,关闭电子邮件服务器匿名转发功能,并加强电子邮件服务系统的安全管理,发现网络安全漏洞后应当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第八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向用户提供服务,应当明确告知用户服务内容和使用规则。

第九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对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和互联网电子邮件地址,负有保密的义务。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非法使用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资料和互联网电子邮件地址;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泄露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和互联网电子邮件地址,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经其电子邮件服务器发送或者接收的互联网电子邮件的发送或者接收时间、发送者和接收者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地址及IP地址。上述记录应当保存六十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第十一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内容的互联网电子邮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五十八条禁止的危害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活动。

第十二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授权利用他人的计算机系统发送互联网电子邮件;

(二)将采用在线自动收集、字母或者数字任意组合等手段获得的他人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地址用于出售、共享、交换或者向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电子邮件地址发送互联网电子邮件。

第十三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有下列发送或者委托发送互联网电子邮件的行为:

(一)故意隐匿或者伪造互联网电子邮件信封信息;

(二)未经互联网电子邮件接收者明确同意,向其发送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互联网电子邮件;

(三)发送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时,未在互联网电子邮件标题信息前部注明“广告”或者“AD”字样。

第十四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接收者明确同意接收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后,拒绝继续接收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发送者应当停止发送。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发送者发送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应当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联系方式,包括发送者的电子邮件地址,并保证所提供的联系方式在30日内有效。

第十五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为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接入服务的电信业务提供者应当受理用户对互联网电子邮件的举报,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举报方式。

第十六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为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接入服务的电信业务提供者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处理用户举报:

(一)发现被举报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明显含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禁止内容的,应当及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二)本条第(一)项规定之外的其他被举报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应当向信息产业部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设立的互联网电子邮件举报受理中心(以下简称“互联网电子邮件举报受理中心”)报告;

(三)被举报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涉及本单位的,应当立即开展调查,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或处理措施,并将有关情况和调查结果及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者互联网电子邮件举报受理中心报告。

第十七条互联网电子邮件举报受理中心依照信息产业部制定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开展以下工作:

(一)受理有关互联网电子邮件的举报;

(二)协助信息产业部或者通信管理局认定被举报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是否违反本办法有关条款的规定,并协助追查相关责任人;

(三)协助国家有关机关追查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相关责任人。

第十八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为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接入服务的电信业务提供者,应当积极配合国家有关机关和互联网电子邮件举报受理中心开展调查工作。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未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未履行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手续开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的,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由信息产业部或者通信管理局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未履行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条规定义务的,由信息产业部或者通信管理局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信息产业部或者通信管理局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等电信业务提供者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禁止行为的,信息产业部或者通信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八条、《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由信息产业部或者通信管理局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信息产业部或者通信管理局依据职权予以警告,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德 电信管理法律 电信管理机制 反垄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进步,作为人们相互联系获取信息主渠道的电信行业不论在自身技术还是在运营规模上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电信行业总产值超过了23336亿元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电信行业规模的扩大必然对作为维护行业运营秩序重要手段的法律规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就中德两国电信行业的法律规制做一比较,以期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电信法律规制有所裨益。

一、我国电信法律规制概况

电信法律规制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管理法规,二为管理机制。如果把电信法律规制比喻成一把管理电信行业的手枪,管理法规就是其中的子弹,管理机制则是其中的扳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管理法规而言,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开始着手《电信法》的起草工作。1988年国务院正式将《电信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开始将《电信法》起草工作列入其工作规划,1998年和2003年《电信法》连续两次作为第一类立法项目被列入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电信法迟迟不能出台。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在2000年9月25日补充性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部专门针对电信行业的专项性管理法规,它从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电信网间互联调解制度、电信经营许可制度等八个方面对我国的电信行业进行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我国电信行业正常运营秩序的作用。因此它也被我国业内人士称之为“小电信法”。

关于日益突出的电信行业垄断问题,我国政府在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吸收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较为成熟的《反垄断法》基本原理和内容,反映了各国在反对限制竞争、维护竞争机制等重大问题上的共识,顺应了世界各国在反垄断领域的立法潮流。它的颁布为我国电信重组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对于我国政府通过遏制电信业的行政垄断,提高监管透明度,限制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垄断行为,促进互联互通最终实现电信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电信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有效,提升消费者福利这一终极目标意义巨大。

二、德国电信法律规制的改革

德国的电信法律机制改革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前德国电信业与中国相似处于一种政府高度垄断的局面。国家往往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电信行业秩序。对于行业内部的矛盾缺乏专项性的法律武器。这一局面与德国电信业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极不相符。1989年,德国政府顺应形势的要求开始对德国电信行业进行改革,制定了《联邦邮电管理局法》、《邮电企业改革法》、《邮电管制法》等电信业专项法规。这些法规奠定了德国电信法律体系的基础。

为了顺应欧盟的要求进一步解决德国电信服务行业的垄断局面,德国政府提出了一部新的电信管理法案初稿。经过层层审议,德国电信法(TKG)于1996年正式施行。该法批准了德国在1998年1月1日前结束电信垄断,开放市场,不再限制电话市场准入,同时制定了新的竞争环境下的电信市场规则。此法取代了《联邦邮电管理局法》、《邮电企业改革法》、《邮电管制法》等法规成为德国政府维护电信行业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2003年欧盟颁布电信管制指令框架,这标志着欧盟各国电信管制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指令的指导下,德国政府对《电信法》进行了重大修改,新的《电信法》于2004年颁布实施。此法对电信业竞争各方达成利益制衡意义深远。

针对产业垄断问题,除了《电信法》之外,德国政府还对原有的《反限制竞争法》(GWB)进行了大量的修改,2005年颁布实施了新《反限制竞争法》。该法法对于电信业的垄断问题同样适用。在两部法律的关系上,《电信法》被认为是“专门适用于电信领域的特别反限制竞争法》。但是其内容并非都具有反限制竞争法的性质,他还对电信业专业领域的事务作了大量的规定,比如《电信法》中有关许可证、基础设施以及电信发射设备等方面的规定,就与反限制竞争法无任何关系。《电信法》并不是一部反限制竞争法,她仅仅在费率管制和公共网络接入以及互联互通方面体现出反限制竞争法的特征。

三、中德电信法律规制的比较

1.相同点

纵观中德两国在电信法律规制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还是具有共同点的。

(1)电信管理法规方面

中德两国的立法者不约而同地以电信业特有的行业问题和电信行业普遍存在的垄断问题为基本框架构各自构建了本国的电信法律体系。

针对电信业特有的互联互通、行业许可证制度等行业性问题,我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十七条中规定:“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互通要求。”第七条:“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经营电信业务,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

德国政府在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中就上述行业性问题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就电信业经营许可证而言,德国《电信法》规定:“德意志联邦对电信行业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的发放是收费的,具体标准由联邦经济部确定。许可证可分为四级,分别为:1级, 运营公众移动无线的传输; 2级, 运营卫星业务的传输; 3级, 运营上述两个级别涉及的电信业务的传输; 4级, 在已有设施上运营话音电话,不包括运营传输权利。”而针对互联互通问题,德国《电信法》规定:“任何主导运营者都必须非歧视性地向竞争者提供接入,竞争者享受’主导运营者提供给其下属机构’的同等互联条件。与1990年6月28日的《欧盟指令90/387/EEC》一致,主导运营者必须贯彻开放网络条款(ONP)。任何运营者都有义务向其他运营者提供互联, 没有达成互联协议的,RegTP将在互联一方提出申请的六周内公布仲裁后的互联条款。”

对于电信业普遍存在的垄断问题,中德两国立法者的认识是一致的,即破除垄断,促进竞争。为此,两国政府都积极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对应这一行业痼疾。

我国虽然没有就电信业垄断问题进行专门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解决该问题就无法可依。相反,我国政府在其他几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都对行业垄断问题进行了规制,其都适用于电信行业。如1993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四条:“电信监督管理遵循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德国政府在解决电信业垄断问题上同样制定了许多法律。具体而言,德国政府采取了专业性立法和反垄断立法两种模式。专业性立法方面,德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电信法》。在该法总则部分说明立法的目的:“ 通过对电信部门的管理,促进竞争,保证适宜的和足够的服务遍及全国,提高频率的管制。”该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确保电信市场的公平和有效竞争。在反垄断立法方面,德国政府颁布了《反限制竞争法》。正是在这两部法律的作用下,德国电信业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电信市场。

(2)电信管理机制方面

中德两国在电信业管理机制方面同样具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两国电信业在体制改革前都面临着政企不分的困局。如前所述在1998年之前,我国电信业处于国家邮电部直接掌控之下。邮电部是国家电信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又是电信行业的实际经营者,体制上呈现出高度垄断,政企不分的局面。德国电信业在80年代改革之前的体制与我国相似由联邦邮政部进行管辖。邮政部不仅进行行政管理而且还负责电信业务的实际运营,政企合一。

在破除“政企合一”格局的过程中,两国都采取了市场化的形式。。98年后,我国政府在电信业实行公司制,先后成立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公司,使得电信业与国家行政部门分离,独辟市场,实现了政企分离。80年代后德国电信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革,相继成立了德国联邦电信股份有限公司(Deutsche Bundes Telekom AG),邮政服务公司(Mail Service),电信业摆脱了行政化的局面,成为德国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不同点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德两国在电信法律规制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

在电信管理法规方面,德国的电信法律体系较之我国相对完善。就数量而言,德国政府针对电信业现存的行业性问题专门制定了《联邦邮电管理局法》、《邮电企业改革法》、《邮电管制法》、《德国电信法》等数部法律。而我国仅仅制定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以及其他的一些散见于《宪法》、《刑法》中的与电信业有关的法律条文。我国《电信法》的起草工作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启动,但由于法治理念和国家经济上的原因始终不能出台。对于破除电信业的垄断局面,德国政府双管齐下,除了在《电信法》中对垄断行为做了大量的限制性规定,还专门制定了一部《反限制竞争法》对电信行业的垄断行为进行约束。而我国政府针对电信业垄断问题可采用的法律武器仅仅只有一部《反垄断法》。《电信条例》仅仅在总则中明确了我国破除电信业垄断格局的大政方针。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法律规制稍显单薄。

就质量而言,德国政府所制定的几部电信业法规,性质上都是国家法律,其内容涉及到了电信业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涵盖了每一个细节,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我国的《电信条例》只规定了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电信网间互联调解制度、电信经营许可制度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不够全面。而且这部“小电信法”从性质上讲归根到底是部行政法规,他的缺陷十分明显:行政色彩较浓,管理范围宽泛;规定概括,缺乏可操作性;未对电信行业的垄断问题作出实质性调整。

四、德国经验的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出我国在电信法律规制建设方面的进步与不足。进步我们需要保持,不足之处,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吸取德国电信法律规制改革的宝贵经验进行完善。

首先,我国政府必须加快《电信法》的制定步伐。在德国电信业的改革过程中,电信法是德国政府规范电信市场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他通过各种管制措施促进了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确保了电信服务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电信服务,同时他还提高了电信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电信法至今仍停留在拟定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法律为公平竞争提供依据和保障,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电信业缺乏健康、顺利成长的法律氛围。此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我国的电信业想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国际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加速对电信法律规制的完善,而电信法的出台则是其重要的步骤。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4篇

电信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中的基础性产业,同时也是信息产业的支柱型产业,在21世纪这个信息社会的时代,电信的基础是决定整体经济效率和增长的关键因素。电信服务领域潜力巨大,而且对于许多其他服务的传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电信行业来说,我国在加入WTO后将面临着外资的进入和竞争;对于我国电信行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机遇而言,我国可以借此加速发展电信事业,加快电信行业改革。所以,中国在加入WTO后加强电信立法、创建完整明晰、适应WTO电信协议和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电信法律框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规范电信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是其中的关键。而良好的投资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良好的法律环境,完整的、明晰的电信法律框架又是良好法律环境的支柱,可以为电信业务的开展提供稳定的、可预见的操作环境。本文主要介绍WTO的相关协议和规则;电信行业服务的模式与原则;重点分析了我国国内当前电信立法的状况;就WTO电信协议和规则与我国国内电信法律的关系和协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WTO 电信 行业 立法

一、引言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信息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也预示着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人类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联系紧密、互不可分的时代。电信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基础性的服务行业,其服务领域潜力巨大,且对于许多其他服务行业的传送,其他产业的经营和发展影响巨大、作用关键。对于中国来说,作为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几年的初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电信行业的经营管理和法律、规则及制度建设方面,在和WTO有关电信行业管理经营的协议和规则的衔接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加入WTO对我国电信行业的冲击在所难免,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国内市场和许多行业一步步的对外开放,电信行业也将面临着外资的进入和竞争。对于这些情况,我们要做到沉着冷静、心中有数,行动中要做到趋利避害、变压力为动力;视之为挑战,更是机遇。依此为点,加速电信行业改革,借力大力发展我国电信事业。为此,规范电信市场,改善电信投资环境是电信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而良好的法律环境是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保障。所以,完善、明晰的电信法律框架的出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完善、明晰的电信法律框架的出现可以为电信业务提供稳定的、可预见的、可掌控的法律操作环境。因此,本文将从WTO相关协议及我国国内立法两个角度对我国电信领域适用的规则进行概括介绍和详细评述。

二、WTO的相关协议和规定

WTO涉及电信方面的规定包括货物贸易中的《信息技术协议》(ITA),服务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及其后所附的《关于电信服务的附件》、《关于基础电信谈判的附件》和各成员政府递交的具体承诺中与电信相关的具体内容,《基础电信协议》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RS)。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电信行业必须遵守上述协定与协议中的原则和相关规定。并且履行中国减让表中在电信方面所做的具体承诺。

1.《信息技术协议》

《信息技术协议》属货物贸易领域,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协议于1997年3月26日通过,承诺在2000年1月1日前取消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通信设备、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和科学仪器在内的约200种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关税降低导致信息产品的价格将大幅削减,消费者从中受益。第二阶段将电视机、录象机、收音机、印制板制造设备、平板显示器、音频设备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降低关税,到2002年1月1日关税降为零。我国参加了《信息技术协议》,同意在2005年之前取消半导体、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半导体设备的关税,并设定一个6年的减免信息产品关税时间表。

2.《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GATS包括其框架协定及其附件,以及各成员政府递交的具体承诺减让表和最惠国待遇(MFN)豁免清单。GATS适用于WTO各成员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

确立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形式和法律原则,体现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精神。

GATS中的《关于电信服务的附件》是一个永久性附件。此附件不受各成员在开放电信市场方面所做的具体承诺的限制;并主要针对一个对于几乎所有服务提供者都非常重要的问题:使用公共电信传输网络和服务的权力。

<关于基础电信谈判的附件》主要基于发达国家的利益。根据有关基础电信谈判的部长决定建立了有关此部门的谈判小组。在有关基础电信谈判结束前,将不会对最惠国待遇和豁免做出决定。

电信服务具体承诺减让表是规定在各成员电信市场进行服务贸易的具体准入层次的约束性文件,被视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组成部分之一。电信服务承诺减让表主要包括时常准入与国民待遇问题,也包括一些附加承诺承诺的撤消或修改必须在与可能受影响的成员方就补偿性调整达成协议后方可实施,且必须在该承诺生效3年后进行。此类更改应不影响最惠国待遇的适用。相反,各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增加或改进其承诺。

3.《基础电信协议》

《基础电信协议》与1997年2月15日达成,并于1998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该协议要求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无差别地向缔约方承诺部分或全部开放基础电信市场。占全球电信业90%以上的69各成员方彼此承诺彻底结束电信业的垄断封闭,分步互相开放基础电信设施和服务市场,可见《基础电信协议》是WTO有关电信的一个重要协议。

4.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RS)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RS)要求签约国对专利、版权、工业设计、商标、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地理标志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物品进行最低限度水平的保护。在信息产业领域,它涉及对驰名电子产品商标、计算机软件版权、集成电路布线设计的保护。

三、电信服务的模式与原则

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四种模式:跨境供给、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跨境供给”是指一成员方的电信服务商在其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消费者提供电信类服务;“境外消费”是指一成员方的电信服务商在其境内,向来自其他成员方的消费着提供电信类服务;“商业存在”表现为指一成员方的电信服务商在另一成员方的境内设立电信公司或分支机构,向该成员方或其他成员方的境内消费者提供电信类服务;“自然人流动” 是指一成员方的电信电信工作人员(包括专业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进入另一成员方的境内提供电信服务。

GATS确立了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分别规定在一般义务与纪律和具体承诺两部分。这些基本原则是真正理解并正确执行电信等服务部门WTO具体承诺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我国电信立法中必须贯彻和体现的根本原则。

GATS一般义务与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MFN)、透明度义务和其他有关“良好治理”的规定。具体到电信领域,WTO各成员方必须无条件地遵照执行下列原则和义务:

1.最惠国待遇原则。根据该原则,每一成员对于任何其他成员的电信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不低于任何其他国家同类电信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2.透明度的规定,要求每一成员迅速公布所有相关的普遍适用的措施(签署的国际贸易协定、影响巨大的新颁布的或最近变更的法律、法规、行政准则);使一般信息可以公开获得。每一成员方应确保涉及进入和使用公共电信传递网及其服务情况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公开。

3.垄断及商业惯例的规定,要求电信垄断集团以及独家供应商必须遵守最惠国待遇规定的义务,WTO各成员进行磋商以消除具有贸易限制作用的商业运作;电信垄断集团必须遵守具体承诺,而且不得扩大垄断权力、不得滥用垄断地位。

此外,还有关于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紧急保障措施、保障国际收支的限制等的规定。GATS中具体承诺中任何限制必须在减让表相关的一栏下列明。

我国电信方面的具体承诺分增值电信服务和基础电信服务两方面,都体现了“以点带面”(及重点城市先行“逐步开放的原则。两种服务都首先开放上海、广州和北京这三座城市,允许设立合资电信企业。此后,逐步扩大开放城市和地区,提高外资比例,但无论是增值电信还是基础电信服务,外资均不得超过50%。

四、我国国内电信立法

我国对电信业的管制主要依靠条例、部门规章以及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法规来进行。已颁布的行政条例和规章包括〈〈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组织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在WTO浪潮的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等法律规定终于颁布,但是作为法律的〈〈电信法〉〉却仍未出台,这意味着调整电信方面的规定的效力问题依然存在。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于2000年9月公布并实行。〈〈条例〉〉体现了保护竞争、保障互联互通、实施中立的普遍服务、发放许可证保持透明度、监管机构独立、公正分配与使用稀缺资源等重要原则;明确对基础电信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确立了电信经营许可制度、网间互联调解制度、电信自费管理制度、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电信建设管理制度、电信设备进网制度、电信安全保障制度等制度,构成现阶段我国电信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依据。

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电信业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反映了我国通信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是一部符合WTO规则、结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前瞻性的法规文件。为我国落实对WTO所作的承诺,按照国际规则管理电信市场奠定了法律基础,树立了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形象。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被人称为我国电信业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但仍存在着不足。一是行政管理色彩较浓,管理范围宽泛;二是规定概括、操作较难。对于新的经营商,条例所列的经营许可证制度规定还不够具体。因此需要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或规定、办法等,以增强其可操作性。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为说明如何向外资开放电信领域,但颁布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细化了规则,弥补了空白。

2.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于2001年12月5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1月起施行。是根据我国在加入WTO谈判中对外开放电信市场的承诺、WTO规则和电信条例的要求,对外商投资我国电信服务业进行的立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公司法》共同构成了调整外商投资我国电信服务业的法律法规链条,为维护电信市场正常秩序,促进电信行业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3.市场呼唤《电信法》

目前,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手段不健全;垄断情形严重,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电信业整体竞争力不高;电信行业仅有初具框架法规、规章调整。因此,尽快出台我国电信法,构筑详细完备的电信法律体系,依法监管电信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以上问题,《电信法》起草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应参照国际惯例,贯彻WTO有关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履行我国相关承诺;借鉴发达国家的电信立法。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与电信发展情况,并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立完善的电信监管体系。

(2).对电信行政主管机关做重新定位,网络信息的管理从管制向管理和规范过度。中国电信业经营长期以来完全是国家的直接行为,国家直接投资、直接经营、直接管理、自我监督,电信主管部门大权在握,导致规模简单扩张、经营粗放,机制缺乏活力。因此,新的电信法不能再保护部门利益,而是要通过立法,.对电信行政主管机关的权力加以限制,使其从直接经营者转变为政策制定者和管制者从特权部门转变为类似于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那样的政策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应该是从技术发展角度对电信技术、产业、行业和市场发展加以引导。

(3).反对垄断、鼓励竞争、保护消费者,这应该是制定《电信法》的指导思想。中国电信业目前仍处于垄断状态。长期垄断导致服务价格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生产率水平低下等问题有目共睹。虽然我国已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植中国联通等企业的发展,但短时间内,尚难以形成电信业的竞争局面。当然,垄断的破除需要坚定的决心、细化的规定和严格的处罚。这就要看中国的立法者能否有勇气将类似于“微软“那样的庞然大物放到刀俎上来了。打破垄断,自然促进竞争;竞争激烈,最终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因此,这一点《电信法》应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衔接一致。而且,中国的《反垄断法》出台与否,至关重要。

(4).细化提供普遍服务义务的规定。普遍服务是指无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信息资源的普遍接入。普遍服务是用于公众电信业务的最基本的一类业务。我国可以确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这样既履行了相关义务,又符合我国国情,而且让外资承担一定范围的普遍服务义务,还可以有效利用外资,保存自身实力。

(5).〈〈电信法〉〉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可以借鉴他国电信立法来保证其“技术含量“。不仅如此,〈〈电信法〉〉还应具有”技术开放性‘。我国电信立法应该考虑并体现数字化技术发展、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网络技术发展引起的传统电信业与电子信息服务、有线电视乃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系等问题。

五、WTO电信规则与我国国内电信法律的关系

我国在民事法律领域中一向坚持“国际法较国内法优先适用”的原则(见〈〈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二条)。我国多将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直接适用,当然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然而,WTO的规则在我国是否也应参照此原则适用呢?

回答是否定的。WTO在我国实行间接适用方法,即必须先转化为国内法才能实施,不能自动适用。原因有三:首先是WTO是以规范各成员方政府行为为目的政府间国际条约,不属于民事法律范畴;其次是由于WTO规则主要规定的 是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将其转化为以个人或公司企业为主体的国内法,缺乏可操作性;第三,间接适用也是各成员方通行的做法。

那么,在我国国内法与WTO规则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呢?根据WTO规则及中国在〈〈WTO协定〉〉和议定书(草案)项下的承诺,中国政府首先要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中央政府的其他措施及时颁布,以便中国的承诺在有关时限内得以充分实施。其次,如果出现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其他措施未能在此类时限内到位的情况,中国中央政府将及时修改或废止与中国〈〈WTO协定〉〉和议定书(草案)项下的承诺不一致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顺应时代,尊重规则,进一步加快电信立法步伐,构建良好的电信法律环境,吸引外资,迎接我国电信行业大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1)杨戈,实用写作大全,2001年2月第1版:新疆人民出版社

(2)徐融,毕业论文写作,2004 年3月第2版第2次印刷:中国商业出版社。

(3)赵相林,国际私法,2002年7月第1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王传丽,国际经济法,2001年7月第1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梁淑英,国际法,2002年1月第1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6)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2003年2月北京第1版,中国法制出版社。

(7)李荣林 张汉林, WTO与多边投资协议,2003年01月第1版:天津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5篇

第一条 为了适应电信业对外开放的需要,促进电信业的发展,根据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以下简称电信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同中国投资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以中外合资经营形式,共同投资设立的经营电信业务的企业。

第三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除必须遵守本规定外,还必须遵守电信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可以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具体业务分类依照电信条例的规定执行。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业务的地域范围,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确定。

第五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注册资本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经营全国的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的基础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二)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基础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

第六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除外)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49%。

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包括基础电信业务中的无线寻呼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中方投资者和外方投资者在不同时期的出资比例,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确定。

第七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电信业务,除应当符合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电信条例规定的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或者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

第八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中方主要投资者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是依法设立的公司;

(二)有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三)符合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慎的和特定行业的要求。

前款所称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中方主要投资者,是指在全体中方投资者中出资数额最多且占中方全体投资者出资总额的30%以上的出资者。

第九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主要投资者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在注册的国家或者地区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三)有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四)有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良好业绩和运营经验。

前款所称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主要投资者,是指在外方全体投资者中出资数额最多且占全体外方投资者出资总额的30%以上的出资者。

第十条 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主要投资者应当具有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良好业绩和运营经验。

第十一条 设立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增值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由中方主要投资者向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文件:

(一)项目申请报告;

(二)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合营各方投资者的资格证明或者有关确认文件;

(三)电信条例规定的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或者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的证明或者确认文件。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对前款规定的有关文件进行审查。属于基础电信业务的,应当在18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属于增值电信业务的,应当在9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审定意见书》;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增值电信业务,由中方主要投资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文件:

(一)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资格证明或者有关确认文件;

(二)电信条例规定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的证明或者确认文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签署意见。同意的,转报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不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签署同意的申请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审定意见书》;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项目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合营各方的名称和基本情况、拟设立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各方出资比例、申请经营的业务种类、合营期限等。

第十四条 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其投资项目需要经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在颁发《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审定意见书》前,将申请材料转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核准。转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审批期限可以延长30日。

第十五条 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属于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增值电信业务的,由中方主要投资者凭《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审定意见书》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报送拟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合同、章程;属于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增值电信业务的,由中方主要投资者凭《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审定意见书》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报送拟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合同、章程。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报送的拟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合同、章程之日起9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中方主要投资者凭《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到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办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手续。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中方主要投资者凭《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注册登记手续。

第十七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跨境电信业务,必须经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批准,并通过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国际电信出入口局进行。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吊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由原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商务主管部门撤销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吊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由原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商务主管部门撤销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第二十条 申请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提供虚假、伪造的资格证明或者确认文件骗取批准的,批准无效,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吊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由原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商务主管部门撤销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第二十一条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电信业务,违反电信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由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十二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在内地投资经营电信业务,比照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6篇

陆地先

陆地先读者:

所谓“三包”是指商品销售者、修理者和生产者对商品所承担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和义务。“三包”责任有些国家所规定的,有些是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的。不管是规定还是约定的“三包”责任,经营者都必须承担责任。

手机的“三包”是国家规定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信息产业部令(第四号)《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1条规定“为了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移动电话机商品销售者、修理者和生产者的修理、更换、退货(以下称“三包”)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规定。

在该规定的附录《实施三包的移动电话机商品目录》中,明确规定了手机的“三包”范围和期限。具体是:手持移动电话机,三包有效期1年;车载移动电话机,三包有效期1年;固定台站电话机,三包有效期1年;电池,三包有效期6个月;充电器(充电座),三包有效期1年;外接有线耳机,三包有效期3个月;移动终端卡,三包有效期1年;数据接口卡,三包有效期1年。

“三包”有效期自开具发票之日起计算,扣除修理占用和无零件待修的时间。“三包”有效期内消费者凭发票及“三包”凭证办理修理、换货、退货。换货后的“三包”有效期自换货之日起重新计算。由销售者在发票背面加盖更换章并提供新的“三包”凭证或者在“三包”凭证背面加盖更换章。

显然,本案中,你的外接有线耳机已过了三包有效期。不过,你可以自己出资由商家或维修部门进行修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7篇

现行固定电话计费以分为单位,即使只通话几秒钟,也按1分钟收费。哈尔滨市工商局一位负责人就此表示:以分为单位计费,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虽然哈尔滨市工商部门的行动还只停留在广泛征集线索、支持消费者打官司、监督电信企业修改计费标准的阶段,但仍遭到人民邮电报的强力反击。该报不久前载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电信业的监督管理职责属于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各省区市由其派出机构即各地通信管理局进行监管。即使有用户对电信资费表示不满或投诉,按照现行法律和管理体系,哈尔滨工商局也无权“叫停”电信收费。文章还称,电话按秒计费,只会“无谓加大社会成本”,更质疑“是否还要按1毫秒、1比特计费呢?”

这是继去年在“宽带垄断”之争中强势维护本行业利益之后,人民邮电报的再次强力反击。一边是消法里的公平交易原则,一边是电信条例里的行业监管,到底哪个算数?工商到底能不能管电信运营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如何实现呢?

首先,消法是全国人大制订的法律,而电信条例只是国务院的行业监管法规。前者效力当然优于后者。从常理上讲,只通话几秒钟,也要按1分钟收费,有失公允。这也不是一句“为何不按1毫秒算”的归谬所能证伪的。姑且不论这种收费模式是否合理公平,现在的问题是,上位法赋予公民的原则性的“公平交易权”,在具体行业的规章中却是“飞入黄花都不见”。

而具体行业规章中,违反上位法原则的规定却自成格局,俨然“法制健全”。比如,以分计费的“规定”有1995年原电邮部颁布的《全国数字移动电话(GSM)计费原则暂行规定》,有2004年原信息产业部《关于中国移动通信GSM移动电话业务计费原则备案的通知》。甚至业内人士反诘:这些计费原则都是“政府规定的”,哈尔滨市工商局不能“有法不依”。

其实,电信条例本身就是一部行业管理法规,是十多年前由原信息产业部起草的,其中规定更多体现的是行业监管、企业发展的诉求,消费者权利却难在其中体现。至于上述收费标准的规定,只是行业内部文件,虽然是“政府规定”,但并非“法律”,工商部门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提出质疑,谈不上“有法不依”。

其次,这种争议背后有一个“部门立法”为“民生立法”让路的问题。2009年9月2目的人民日报就报道过“部门立法”问题,称目前我国80%的地方法规草案由立法机关委托政府职能部门起草,由此引起的部门利益法制化现象,令人心忧。就电信条例来说,它难称是一部“民生法规”,比如,2009年违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被列入刑法惩治之前,不少地方的电信商在出售用户信息。但对这种明显损害消费者权益、违背诚信的行为,工信部、工商局却都难做处罚,因为电信条例中根本就没有运营商保护用户信息的规定。

前些天,温总理在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时,指出“政府工作的中心就是民生”。电信业内人士所反复强调的“政府规定”、“监管划分”,是否与上位法有冲突且不说,问题在于:这些行业内部文件,是否体现了民生原则?是否能保障普通人的利益?是否有悖于起码的公平原则?答案是显然的。

总而言之,行业利益破局,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当务之急在于理顺现行的管理机制。按消法规定,工商部门负责监督终端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但按现行的电信条例,工商部门既不能做处罚,或直接调价,那又如何维权,如何监管?消法中规定的种种消费者权益,不应受阻于行业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8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及其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以下简称“专用网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电信网间的互联争议:

(一)因互联技术方案而产生的争议;

(二)因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而产生的争议;

(三)因互联时限而产生的争议;

(四)因电信业务的提供而产生的争议;

(五)因网间通信质量而产生的争议;

(六)因与互联有关的费用而产生的争议;

(七)信息产业部规定应当依照本办法处理的其他电信网间互联争议。

第三条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协调、指导和监督。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具体负责对经营全国性基础电信业务公司总部之间及其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专用网单位之间的互联争议的处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对全国性基础电信业务公司总部以下的经营机构之间及其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的互联争议的处理。

第四条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单位是电信网间互联争议的当事人。

第五条处理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着重协调,及时处理;

(二)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依据;

(三)当事人在适用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上一律平等。

第六条发生电信网间互联争议,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信息产业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简称“电信主管部门”)申请协调;协调不成的,由电信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决定;对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条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及其与专用网单位之间发生互联争议,经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其中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电信主管部门提出互联争议协调申请。

互联争议协调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格式附后)

第八条电信主管部门收到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后,对协调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发现申请协调的争议不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管辖范围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不予受理或告知由相关机构处理。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的,电信主管部门应当在7日内正式开始进行协调。

第九条电信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取争议双方的陈述;确定主要分歧,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提出初步协调意见。如争议双方接受初步协调意见,则结束协调工作。

(二)如争议一方或双方均不接受初步协调意见的,在征求争议双方的相关主管部门意见或有关专家意见后,提出最后协调意见,结束协调工作。

协调阶段应当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第十条电信主管部门在协调的每个阶段,均应当出具《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格式附后)正本一式三份,副本若干份。正本由争议双方各执一份,电信主管部门存档一份。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出具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副本应当报信息产业部备案。

第十一条协调不能使争议双方达成协议的,电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互联争议,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电信主管部门至少应当在论证前7日向应邀专家通报论证事项和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论证会由下列人员参加:

(一)电信主管部门的代表;

(二)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

(三)争议双方当事人。

必要时,可以邀请新闻单位参加。

论证会由电信主管部门主持。

第十三条处理互联争议邀请的专家由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组成。

每次论证会邀请的电信技术、经济、法律专家不少于5人。

第十四条论证会应当遵循下列程序进行:

(一)争议双方的陈述;

(二)电信主管部门对争议协调的意见;

(三)专家发表论证意见或建议,并提出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

在论证期间,对需要进一步由有关方面说明的情况或需要现场调查的项目,由电信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研究,并请专家再次论证和提出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

第十五条电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所邀专家的公开论证结论和提出的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在45日内作出行政决定。

电信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决定应当充分尊重专家的论证意见和建议。对未予采纳的建议和意见,应当向专家作出说明,但涉及国家机密的除外。

行政决定一般应由电信主管部门领导集体讨论决定,由主要负责人签署。

行政决定作出后,应当向信息产业部行政复议机构备案。

电信主管部门对作出的行政决定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互联双方在电信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决定前,可以自行达成互联协议,并报电信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行政决定作出后,争议双方应当在决定规定的时限内自觉履行。

第十八条争议一方或双方对行政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拒不执行电信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互联争议解决行政决定的,由电信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处理互联争议的电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互联争议处理活动中,、收受贿赂、、泄露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9篇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电信服务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及其委托经营电信业务的组织和个人(以下简称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价格行为,适用本规定。

三、本规定所称明码标价是指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电信服务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向社会明示电信服务价格以及相关内容的行为。

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电信服务均应明码标价。

四、电信业务经营者实行明码标价,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

五、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是明码标价的管理机关,其价格监督检查机构负责电信服务明码标价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协助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对电信服务明码标价的监督管理。

六、电信服务明码标价的标价方式由省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对标价方式进行监制。未经监制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制作。

七、电信服务明码标价应当做到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规范,标示醒目。以文字(含图表)方式标示的电信服务价格,一律以阿拉伯数字标明人民币金额。

八、电信服务明码标价的内容包括:服务项目、资费标准、计费原则及批准文号等。

九、电信服务实行明码标价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通告、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

(二)价目表、资费手册;

(三)公用电话计价器;

(四)互联网查询、多媒体终端查询

(五)语音播报;

(六)话费清单;

(七)公众认可的其他方式。

电信业务经营者采用互联网查询或者语音播报的方式明码标价,应当向电信用户公布查询方式及客户服务电话。

十、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营业场所或业务代办场所的醒目位置明码标价。并应当在方便用户查询的地点免费提供电信服务价格查询服务。

十一、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电话信息服务的,应当公开各类信息服务的项目和价格。当用户拨通信息台后,应当播送收费标准提示音。

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在基本通话费之外另行收费的其他服务项目,应当公布其服务项目和价格。

十二、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有人值守公用电话服务,应当在服务地点的显著位置明示服务项目和价格,并应将公用电话计价器屏幕面向用户。

十三、电信业务经营者对其免费提供的紧急电话以及其他电话服务,应当标明免费服务的项目和范围。

十四、遇有电信服务价格调整,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及时调整。并保留变动记录,以备查证。

十五、电信业务经营者明码标价,应当公布价格举报电话”12358“,方便群众进行监督。

十六、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内容、标价方式进行价格欺诈。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范文第10篇

《通知》明确了比特币的性质,认为比特币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是,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

《通知》要求,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卖比特币,不得承保与比特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比特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接受比特币或以比特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开展比特币与人民币及外币的兑换服务,开展比特币的储存、托管、抵押等业务,发行与比特币相关的金融产品,将比特币作为信托、基金等投资的投资标的等。

《通知》规定,作为比特币主要交易平台的比特币互联网站,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法在电信管理机构备案。同时,针对比特币具有较高的洗钱风险和被犯罪分子利用的风险,《通知》要求相关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要求,切实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等法定反洗钱义务,切实防范与比特币相关的洗钱风险。

为了避免因比特币等虚拟商品借“虚拟货币”之名过度炒作,损害公众利益和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通知》要求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正确使用货币概念,注重加强对社会公众货币知识的教育,将正确认识货币、正确看待虚拟商品和虚拟货币、理性投资、合理控制投资风险、维护自身财产安全等观念纳入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的内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

上一篇: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范文 下一篇: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