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1:45:38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54-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它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近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学者关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研究概况

关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主要有三部:首都师范大学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海南大学赵康太、李英华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安徽大学顾友仁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相关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在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中,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至2012年5月,题名同时包含“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即以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81篇,其中最早的一篇是谢宏忠在1993年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和发挥》。其中发表于2000年以后的论文有176篇,发表于2005年以后的有165篇,发表于2008年以后的为140篇。而分别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流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主题的论文更是呈现百家争鸣之景象。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已是一个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新兴的研究方向。

但是,当前的研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检视相关论文,我们发现,论文作者学科背景庞杂,这说明学术界专注于这一研究方向的有影响力的学者并不多。这一研究方向要求研究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均需有一定的学术功底,而大部分研究者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这也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此类的学术期刊等级大部分较低。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认识,各校也不一致。各高校学生的认识也不相同。以上事例说明这一研究方向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观点撮要

由于关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涉及面较广,故以下分几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戴静在《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即特定的支撑。”[1]

2、张洪伟在《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中提出“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

3、赵宏瑞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而优秀的精神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批判地继承主要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

关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的论述还有很多,以上是选取的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都表达了同一种思想,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

(二)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1、王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中提出“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忠报国与爱国主义”,二是“以民为本与为人民服务”,三是“自强不息与开拓进取”,四是“伦理道德与高尚情操”,五是“君子人格与文明修养”,六是“勤奋治学与立志成才”,七是“经世致用与脚踏实地”,八是“恪尽职守与敬业观念”。[4]

2、许艳华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提出了五个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习,一是“注重道德教育与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相结合”;二是“寓道德教育于知识传授,在求知中求善”;三是“重视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四是“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五是“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即知行一致。”[5]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CN:10-1684/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专注于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期刊。本杂志致力于系统地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的交流与创新。旨在打造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本杂志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学术资讯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该杂志关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经典、文化传承、文化教育、古代文学、历史与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探索。本杂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将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融合,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通过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杂志积极与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研究中心、教育机构合作,广泛征集和发表学术论文,拓宽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国际视野。秉持服务读者的原则,通过优质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满足读者的需求。除学术论文外,还定期提供重要传统文化活动、学术会议的报道和评论,为读者了解最新动态提供便利。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统计分析;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传承性,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够不断增强一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从未中断过。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不断的创新。由于国内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科研项目报告的形式出现,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期刊网站和平台。数据节选的时间为2000—2016年。另外,为了更好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本文统计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关键词、研究区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进行精确搜索,得到共计362篇期刊论文、72篇学位论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6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进行精确搜索,发现出版的相关图书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出版的相关图书14本、以知识网络命名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图书9本;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计得到386篇学术文章。(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分析。我国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从2000年起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2000—2004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24篇,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8篇,有显著的兴起迹象,为兴起期;2009—2012年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逐渐发力,此为发展期;2013—2016年,期刊发表数量节节攀升,图1中坡度变化明显,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扩大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的质量分析。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和被引用次数靠前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论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论文总体而言被引用的频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论文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不断的发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学者的区域分布分析经过调查统计,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者总共有348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区域上比较集中,有50%的学者来自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上海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学者在一定区域的集中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效率。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年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所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来看,虽然在2000年就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但是那时候的研究成果与现在的研究成果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有着迅速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完善。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文化必定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它积极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学者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学者越来越有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主力军的趋势。虽然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经典论文的发表作者较多的还是中年群体,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青年研究学者由于在搜索和学习先进的方法与执行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这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补助资金上来看,2012—2016年,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所提供的补助资金还是十分可观,其中大部分资金都资助于青年研究学者所申请的研究项目上。从图书资料上看,青年研究学者在网络研究著作的发表中占极大比例,几乎占据了网络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硕士学位论文和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都来自于青年研究学者。总的来说,青年研究学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三)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通过对历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项目和资助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国家未来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可以进行预测。我们预测未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会得到国家稳中有升的资金资助支持,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保持着它具有的独特优势,受到整个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在国家资金资助的帮助支持下,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热潮将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在这段时间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将会增多,并且会呈现出更加优质的研究成果,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补充。(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将不断增多。通过对历年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资料的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会越来越丰富,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有关学术专著的发表数量也会慢慢增多。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会走向完善化和多样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会反过来带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发展,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推向一个更深更高远的层次。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第一,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顽固不化、封闭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现实的需要。第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要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与需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一直正确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第三,不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甚至在某些内容上还形成了对立,但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断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国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点来丰富本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文化借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充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当今文化的发展需求。

2000年以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显现得十分明显。从2005年开始,发展变化显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金补助力度也是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科研学术期刊上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载文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投入到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当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也让相关的科研学者能够展开更为深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长清 左福国 邓秀武 梁志强 单位:滦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 滦平县局 滦平县民政局 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3]季晓莲,吉文丽,康晋.西北地域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212-216.

[4]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

[5]亚合亚江•吾拉依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4.

[6]祁海珍.土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中吸收丰富养分,否则就很难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依托“百书研读”,具体探讨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举措,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知行合 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百书研读” 活动自199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有23年之久,创建之初是作为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保证读书质量的同时也确保读书数量,旨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优化校园内的整体学习风气。

学校鼓励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每年读24本书,大学四年至少阅读100本书籍。“百书”既是实指,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读够100本书,同时也是虚指,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读书的领域,自觉做到博览群书。

“百书研读”活动启动后,学校定期为学生们推荐经典书目,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学生分享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创建了学生刊物《益思集》。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学校依托“百书研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品读经典书籍、重视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三大活动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展“百书研读”活动,加强文化熏陶

建立经典书库。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开辟了图书阅览室,定期购置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目前书架共有《诗经》《楚辞》《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左传》《史记》《二十四孝》《资治通鉴》等经典书籍1000余册。

研读《弟子规》等经典书籍。为扣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颗纽扣,在大一新生初到之际,就进行研读优秀传统典籍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了凡四训》的学习教育活动。

开设专家讲坛。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展开交流,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为学生解疑释惑。

开展读书主题讨论会。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以“电车难题之何为公正”“倒地老人扶不扶”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成立经典书籍漂流驿站。2014年,学校依托天津市举办“书香天商・浸润成长”优秀读书案例活动的契机,以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阅览室为基地,成立了图书漂流驿站。

学生自主编撰《益思集》。每次“百书研读”运行结束后,收集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在稿件收集后,组织人员对稿件进行一审,选出相对较好的稿件,再交由特约专家审稿小组进行二审,选出优秀读书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为了把活动成果有效利用并总结凝练,先后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举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每年组织大一新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已成为入学教育的常规举措。

开展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运行“百书研读”活动基础上,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的主题朗诵比赛。

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围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道德1+1”暨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

开展学生干部传统文化修养培训。学校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以知行团校为平台,定期开展以“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美德”、“做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等为主题的学生干部礼仪规范培训。

举行经典书籍报告会。学校倡导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根据学生阅读的传统经典书目,定期开展以“何为礼”、“自私自利――西方价值观的危害”等为主题的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近200名学生通过参加报告会,激发了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

定期组织下社区活动。为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下6次社区,开展以“解决邻里纠纷,共建和谐社会”、“敬畏传统,明礼守信”、“以法治为基,建和谐社区”等为主题的经典文化宣讲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孤儿所、智障学校等社会机构,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及改进思路

学校以开展“百书研读”活动为核心,以班级党团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阅读经典中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主要成效

学校重视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开展“百书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措施,共计2700余人次参加各项活动。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不仅是分享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通过提供好的主题、好的契机、好的情境,用视频、图片或是文字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争论、辩驳,起到了通过交流分享擦出思想火花的重要作用。在“百书研读”活动运行的同时,更注重读书成果的提炼和汇总,在向学生发放研读书目时,要求每一名同学对所阅读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或专业论文。这样不仅督促学生仔细阅读专业书籍,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都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刊登在《益思集》上,并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先后有500名学生在经典书籍阅览室现场阅览和借书,品味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近400名学生参加研读传统典籍活动并撰写读书感悟,坚定了理想信念;300余名学生参加讲坛活动,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200名学生参加主题讨论会,增强了友善互助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生撰写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累计达数十万篇,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300余名学生参加观影活动,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提升了思想境界和人格素养;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提高了道德修养;先后有100名学生骨干参加培训,增强了“尊重师长,正派做人,甘于奉献,争当先进”的崇高意识;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200余名学生在下社区活动中为居民解疑释惑,增强了公民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和谐互助意识;先后100余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增强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确保“百书研读”活动质量,满足学生自主阅读的需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学生图书阅览室,目前共藏书5000余册;该阅览室在借阅书籍、提供自习场所、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为方便且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欢迎。

(二)经验总结

以“百书研读”为平台,追求以文化人。依托“百书研读”激发学生品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热情,督促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校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邀请参加学术论文征稿的优秀作者做心得分享,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校友做点评和指导,并播放启迪学生读书的经典视频。

以“百书研读”为载体,助力以文育人。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主旨所在,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依托“百书研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不断磨砺自己,在砥砺前行中成为社会可堪大用的人才。

(三)改进思路

加大“百书研读”覆盖力度。“百书研读”倡导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每年读24本书,大学四年至少读100本书。作为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百书研读”活动应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把品牌活动在高校间充分宣传和推广,形成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互相渗透的良好氛围,扩大影响力、覆盖面和辐射范围。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融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学术、制度礼俗、科学技术、实物古迹、书法绘画、医学武术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之中不乏“追韩逐美”之辈,他们看韩剧、穿韩装、过圣诞节、学习国外礼仪……,对于外来文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甚至鄙视,不知何谓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中庸贵和之道不明就里,对忠贞守信、仁义孝悌的典故更是难以言状,特别是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书法绘画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和朴素道德思想,增强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教学无可厚非地肩负着这一艰巨的任务,它融知识与道理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载体和最佳资源。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涵了哲学思想、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等,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有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审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曾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运作乏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以学制短、专业课程要求高、实践教学比重大等为由,挤占大学语文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它开设成为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程,学时安排不固定,时开时停,随意性较大;在师资、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也较为混乱。由此,大学语文渐渐丧失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搁浅。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职院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尽快成“名”成“家”。要与时俱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改变传统的纯文本授课方式,选定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分成“模块”,例如在文言文教学单元,除了教学本身的目标、任务和知识点以外,还可融入历史人物、社会风俗、地理人情、哲学思想等小的模块,组织设计好“每一次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项目或单元,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讨论、鉴赏、比较、研究、专题报告、讲座等方法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调动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

(二)编写适用教材和讲义,强化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过渡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就要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语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在编写讲义和教材时,要废除以选用教材为样本而编写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课程体系为唯一依据的教材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讲义,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可融入演讲(辩论)技巧、口才训练、职业道德、民俗文化鉴赏等技能培养的内容,增强文学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对应的专业人、岗位人,并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三)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以一张试卷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取缔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学生技能的掌握、兴趣的保护与激发、求知欲的满足、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化为评价标准,形成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价,体现过程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论文与答辩相结合、论文写作与阅读能力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考查等形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现代文明同步,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人格尊严,确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怀庆 关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吴晓燕 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

[3]乔守春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天津电大学报》.2011年第1期

[4]王蕴玉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学术论坛》.2012年5月

[5]马铁浩 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4月

上一篇:中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