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8:31:38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融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学术、制度礼俗、科学技术、实物古迹、书法绘画、医学武术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之中不乏“追韩逐美”之辈,他们看韩剧、穿韩装、过圣诞节、学习国外礼仪……,对于外来文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甚至鄙视,不知何谓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中庸贵和之道不明就里,对忠贞守信、仁义孝悌的典故更是难以言状,特别是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书法绘画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和朴素道德思想,增强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教学无可厚非地肩负着这一艰巨的任务,它融知识与道理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载体和最佳资源。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涵了哲学思想、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等,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有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审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曾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运作乏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以学制短、专业课程要求高、实践教学比重大等为由,挤占大学语文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它开设成为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程,学时安排不固定,时开时停,随意性较大;在师资、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也较为混乱。由此,大学语文渐渐丧失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搁浅。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职院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尽快成“名”成“家”。要与时俱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改变传统的纯文本授课方式,选定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分成“模块”,例如在文言文教学单元,除了教学本身的目标、任务和知识点以外,还可融入历史人物、社会风俗、地理人情、哲学思想等小的模块,组织设计好“每一次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项目或单元,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讨论、鉴赏、比较、研究、专题报告、讲座等方法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调动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

(二)编写适用教材和讲义,强化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过渡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就要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语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在编写讲义和教材时,要废除以选用教材为样本而编写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课程体系为唯一依据的教材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讲义,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可融入演讲(辩论)技巧、口才训练、职业道德、民俗文化鉴赏等技能培养的内容,增强文学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对应的专业人、岗位人,并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三)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以一张试卷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取缔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学生技能的掌握、兴趣的保护与激发、求知欲的满足、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化为评价标准,形成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价,体现过程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论文与答辩相结合、论文写作与阅读能力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考查等形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现代文明同步,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人格尊严,确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怀庆 关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吴晓燕 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

[3]乔守春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天津电大学报》.2011年第1期

[4]王蕴玉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学术论坛》.2012年5月

[5]马铁浩 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4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传统文化 教育 趋势 述评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群体,是实现民族复兴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民族传统文化则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对于一个民族抵抗异质文化冲击和影响,保持民族独立自强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现实努力,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日益关注,近些年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笔者做了粗略统计,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研究专题的学术论文有近百篇,其中还包括数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另有专著若干。基于该领域学术史的梳理,笔者认为学术界目前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集中探讨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司晓宏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有如下几种:一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二是“刚健”、“辉光”的独立人格精神;三是“厚德载物”的尚德精神;四是“奉公以坳, 律身以俭”的勤俭精神;五是“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佟贵银认为:“和谐文化为儒释道所尊崇、为各民族所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郭大烈认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不畏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三、和睦共处友爱互助的优秀品德;四、不断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章较多,总的来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比较透彻,从深层次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二是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这些学术文章在肯定目前党和政府高层普遍重视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亦指出当前教育的不足。桂署钦、覃萍认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各高校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机制不够健全;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完善;教育师资比较紧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覃萍、林宁撰文指出当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两个误区:“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和“重知识积累与技巧的培养而轻精神和理念的培养”的误区。罗英侠指出当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陷: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等。

除了理论研究之外,学术界日益倾向于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当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比较典型有谭小宝引用《华夏时报》数据来说明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大学生有60%,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大学生有45%,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大学生有20%,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占总数的30%;而有97%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绝对有用的。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调查中,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中秋、端午等节日的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情人等西方节日的同等重要性。

三是对当前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桂署钦将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民族文明,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谢继忠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起到至少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培养大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看到,从总的研究成果而言,对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学界是肯定的,从最早高校的功能责任意识到现在的积极建设民族传统文化意义,学界主流态度是热切关注的。

四是对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高琼、刘茹对改变我国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一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在高校的 “两课” 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三是增加相关选修课,进行通识教育;四是增加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五是拓展教育学习平台等。毫无疑问,上述这些途径是值得、可取的,很多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关注的实现途径已由技术手段逐步上升到制度层面,桂署钦就从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教师教育培训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七个方面论述构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这些思考和探索更是我们应当注重的努力方向。

五是关注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研究。当前撰文专题论述两者关系和作用的文章不是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寿菊、张莼波撰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唐东升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的角度论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上述文章均从实际运作手段到理论架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和作用作了专题探讨,值得研究。

专著方面成果数量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军、董艳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意义、民族文化传承对人的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等。笔者观察,大部分专著着重论述民族传统文化,而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研究成果数量较少,这也许是今后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点。

纵观近些年来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状况,笔者总结出该项研究的总体趋势如下:一是由理论研究逐步转向实证研究。以往的研究成果注重从文化定义、内涵、类型出发分析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各类文化模式进行解读,或者仅仅是限于其意义、现状、对策的泛泛而谈,研究不深入,而目前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学校、社区运用调研、统计等多种手段开展实证研究,注重用材料说话;二是由宏观研究转向微观解析。一门学科成熟的发展标志并不在于建立了多少宏观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运用有关理论对微观领域做个案研究。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领域,更应注意的是对个案做应用研究,分析研究对象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预期对策。三是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以往的研究往往采用线式的理论结构、举例说明、演绎论证等传统手段,而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从简单的定性分析开始向科学研究的定量分析转型,采用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类型研究方法开展科学研究,从而为学术界提供理论依据和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该项研究亦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目前该项研究尽管不乏实证研究,但依然倾向于理论探讨。对于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到校园,让民族传统文化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主动意识,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这个重大命题的解决之道及实效性尚未完全弄清楚;二是该项研究的学术成果应进一步系统化。该项研究的学术成果以论文为主,缺乏有分量的专著,这应该是此领域今后该加强的。三是注重提倡在该领域实现跨学科研究,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是九零后学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第二代,其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与改革开放后的八零后第一代又有着不同,在对其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简单的灌输强制教育是不行的。应注重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在该领域实行交叉研究,以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我深信,只要我们继续认真学习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之光必然在新时代的大学校园里光辉闪耀!

【参考文献】

[1]司晓宏.论教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与内容[J].教育科学,1993(2):2-5.

[2]佟贵银.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2):29.

[3]郭大烈.论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1986(2):76-77.

[4]桂署钦,覃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65.

[5]覃萍,林宁.谈大学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5):61.

[6]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3.

[7]谭小宝.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8):41.

[8]桂署钦.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37-38.

[9]谢继忠.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8(7):18-21.

[10]高琼,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2008(5):71-74.

[11]桂署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6.

[12]李寿菊,张莼波.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J]. 现代体育教育,2007(5):5-9.

[13]唐东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15-19.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孝文化;孝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潜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能产生暗示,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的身上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利用环境的创设和布置,拉近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的距离,彰显孝文化。在园内,我们进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设,无论是墙面还是走廊或户外操场墙面,都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同时通过经典诵读、孝行活动、教育课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孩子、家长、老师诠释“孝”的丰富内涵和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1.“传诵经典”了解“孝”

园内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对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段的孩子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传播教育活动:每天的幼儿餐前活动,我们针对各年龄幼儿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优美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让孩子通过诵读,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含义;在幼儿园“六一”汇演中,孩子们还进行了“诵经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仅让孩子深入了解中国舞蹈的肢体美,也让幼儿更多地了解中国诗词的美;庆元旦活动中,大班孩子们朗诵了《弟子规》,并以舞蹈编唱的形式展示给家长们看,从中感受到“关爱与孝敬”的重要性;我们还将中国优美诗词《悯农》《静夜思》编到课间操中,师幼边唱边跳,共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快乐成长”践行“孝”

为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关于组织开展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学雷锋”活动中,幼儿园青年团员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长委员会成员来到西湖街道开展了以“走进社区・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全体青年团员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长用行动践行了孝道,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长辈。

3.“礼仪教育”学习“孝”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孝、懂得“孝”、践行“孝”,幼儿园开设了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全书共有六册,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两册,每册22个教育主题,全书共132个教育主题,结合幼儿园礼仪主题教育,按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5个部分,包括了6岁以内幼儿遇到的大部分礼仪场景及内容,每一个活动充分展现了礼仪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知礼懂礼,学做孝顺、礼貌、懂事的孩子。

4.“校园环境”传承“孝”

良好的校园环境、室内的主题墙饰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教育的契机,所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三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环境教育,园内创设了孝文化主题墙,让孩子们在欣赏、学习中传承“孝”。幼儿园每层楼都有不同的传统主题特色:一楼用伞、灯笼和中国结进行装饰,灯笼和中国结的结合更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二楼以扇子为主题,在扇子上用毛笔书写了许多成语,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楼以“团团圆圆”为主题的吊饰,有家长、孩子、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绣球;结合教学活动,张贴幼儿自主收集的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供孩子们了解、学习。

二、教师队伍重建设,身体力行推“孝道”

1.传统节目,寓教于乐

孝文化的传播应该从教育幼儿的教师们做起。教师要身体力行,在与幼儿、家长、同事的沟通言行中,践行孝文化,更要善于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教育时机,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中渗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国开展传统文化节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师们排练节目的高效率。老师们排练了《茶艺》、古代宫廷话剧《守时》、情景剧《学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阳红》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级优秀节目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2.演讲比赛,展露风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青年教师的蓬勃风采,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师德素养与自身修养,提升青年教师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我园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四有’好老师”的主题演讲比赛,老师们用平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3.自主阅读,提升修养

书可以给我们传递新的知识,书可以给予我们正能量,书可以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书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主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师都阅读了一本经典书籍,并撰写了读书笔记,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三、家园共育同携手,合力互动兴“孝道”

我们积极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园共育栏等途径,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家长携手,培养幼儿的孝心,共同推进幼儿园的孝文化教育。

1.体验活动促孝行

“应该这样做”和“我要这样做”是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真切情感体验中,懂得为什么要“孝”,怎样“孝”,从而让“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如重阳节活动,孩子们亲手制作了手工贺卡,携带了苹果,送给爷爷奶奶,祝他们平平安安,爷爷奶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三八”妇女节活动,给妈妈送上自己用真诚制作的贺卡礼物,让她们感受温暖和爱;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孩子回家主动为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给父母洗脚,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大胆表达出来,体验亲情的温暖。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义,有助于他们从小就践行孝文化。

2.成长足迹展孝行

家庭是孩子们践行“孝”的基地,每个家庭对孝文化的传承都有着不同的诠释。结合孝行活动,我们给每个家庭布置了践孝活动,让家长带领孩子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做一些传“孝”的事情,并和孩子一起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瞬间,写成家长论文上交评比。文章是最好展现家长在教育路途上的成果,我园幼儿的家长一直以来都是好学好问的家长,家长们对本次活动参与性都非常高,结合主题撰写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论文,通过论文比赛,在省、市、区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我们家长的成绩和收获,也是我园的经验和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U-G-S 传统文化 教研团队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引导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核心任务之一。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身文化的魅力,并提升青少年的人格品质,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1]。传统文化育人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中也特别强调要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作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如果仅仅是各类教学研究成果的单纯消费者,会让他们逐渐丧失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后续的成长空间,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师培养的恶性循环。因此,如果想让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应该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让教育教学研究成为一种生命状态,从研究中获得灵感,提升自我价值感,重塑教学形象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并促进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本文将从“U-G-S”模式的视角探讨如何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以促进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现状

一线教师应该拥有一定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层面,掌握更多、更有力的话语权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工作实然和应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1.缺乏传统文化教研的意识和氛围

“教、学、研”是现代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结合才能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个完整过程。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体系并不健全,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需要开展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但是中小学教师教研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较低,已经习惯了将自己作为教研成果单纯消费者的角色,普遍认为自己只是知识的传输者,教学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师师资队伍不健全,每个学校平均仅有1~2名教师,部分学校由语文、历史或者其他科任教师兼任,缺乏专业教师。再加上对传统文化教学效果的认可度不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无力、无心从事传统文化教研工作,无法在各中小学校形成开展传统文化教研的良好氛围。

2.缺乏传统文化教研的方法和指导

教学研究如果离开了专业的指导,缺乏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引领,就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研究工作就会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无法像传统的语文、数学等科目,可以在教研过程中得到本校或者邻近学校教学名师的指导。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理解、教学风格、课程意识等方面都还很不成熟,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完成硬性的教学任务上,对于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缺乏关注能力,使得传统文化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停滞不前,效果差强人意。

3.缺乏对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开展的支持和保障

有学者研究指出:“一个国家与地区教育的好坏,关键的是政策的引导与法规的保障。”[2]虽然教育部下达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地方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从招生、考核、评价等方面仍以成绩的提升为主要目标,没有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仍以兼任为主,没有专设编制,更没有对传统文化教研工作的配套政策制度及法规的支持。如此以往不仅无法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教师教授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反而阻碍了传统文化教研工作的开展,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U-G-S”模式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仅靠个别教师的努力,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社会有关力量大力协助,资源共享。而“U-G-S”是由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其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合作开放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合作过程中,三方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优化,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3]。这一模式对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U-G-S”模式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培养建立了一个生态系统

教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持续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目前传统文化教学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的环境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按照“资源共享、目标一致、统筹管理”的思路建立传统文化教育“U-G-S”合作共同体,建立了“师范院校―政府―中小学校”之间的协同培养关系。政府发挥行政与管理优势和桥梁的作用,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搭建各种平台,将地方与高校优势资源予以整合,不仅可以资源共享,还可以形成全民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舆论氛围。高校发挥自身的研究和理论优势,提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育研究水准和学科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小学的资源优势开展传统文化师范生的实习工作,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壮大储备力量,实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2.“U-G-S”模式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变量,而教师参与高质量的学习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为有效途径[4]。“U-G-S”模式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搭建了一个向专家学者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专家队伍可以帮助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研究、课例研究等,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U-G-S”模式下各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平等协助的关系,它改变传统的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教研机构模式,建立以促进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教研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发挥创造力,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实践,从而促进传统文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

三、“U-G-S”模式下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建设的路径

针对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存在的各种问题,在“U-G-S”模式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促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的建设。

1.建立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示范学校

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近代传统文化教育全面铺开起步较晚,目前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模式还处于探讨阶段,急需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让其成为区域中其他学校前行的路标和发展的样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示范学校具有可借鉴性、启迪性和可仿效性[5]。在示范校建立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工作站,将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具体化、实践化,同时以示范学校为核心影响周边学校,起到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工作站由政府提供政策、经费支持,学校提供专门的场地、人员配置,高校提供指导专家。结合传统文化学科性质制定规章制度、工作计划,设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定期开展辐射周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研讨活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模式。与此同时在示范学校进行传统文化师范生的实习,以便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培养后备力量。

2.开展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

由大学、政府、中小学共同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三大网络教研类型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积极协助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6]。政府组建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室,负责网络平台的统筹管理及后台服务工作。网络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板块:传统文化教育动态信息、专题讨论、问题呈现、在线课程、校本教程分享、传统文化课题申报等。这样可以消弱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扩大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开展的影响面,使信息的传递及时化,让更多的人受益。在这个网络平台里,各教研团队可将自身的研究成果在线分享,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需求,传统文化教研团队专家队伍根据网络平台中出现的问题,在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培训工作。

3.以师徒制的方式组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梯队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队伍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水平的教师组成。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教研能力基础薄弱,教研思路不明确,他们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获得独立教研能力。“U-G-S”模式为传统文化教研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由承担横向或者纵向传统文化教研项目的大学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导者(师父),中小学教师作为协助者(徒弟)参与其中,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教研的思路与方法。其次,大学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师申请相关课题,在课题的申报、实施、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予以指导。最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组建课题小组独立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大学教师辅助指导。经过一系列过程之后,将主导者的角色逐渐下移到中小学校,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逐步发展的传统文化教研梯队,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可以顺利持续地开展。

综上所述,组建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并保证其有效地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向的大背景下,“U-G-S”作为共同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一种合作开放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学校的教师在平等互助合作的原则下,以相互探讨、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方式和理念,建立传统文化教师教学研究团队,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4(4).

[2] 肖起清.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及建议[J].教育导刊,2006(1).

[3] 苗凤华.“U-G-S”模式实践过程中问题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4] 王凯.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0(11).

[5] 邹新华.简论示范学校的示范要求[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1(11).

[6] 田娜娜.基于教师合作文化理论的网络教研平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资源选择、重组的基本原则与参与策略王云峰 姬升果 (6)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六个一”例说詹火滥 (9)

语文教学的几句不愿意听的真实话姜仕华 (11)

语文教学的训练观及操作的有效性黄厚江 (13)

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整体构想法余映潮 (17)

涂沫人生洪贺廷 (15)

语文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策略蔡国华 (19)

与诗歌文本对话的几组关键词梁修红 (22)

感受民间舞蹈——读刘成章《安塞腰鼓》段崇轩 (24)

善良的心,屠夫的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解读张学明 (26)

重读《祝福》颜培煜 (29)

也谈文本教学的底线杨万扣 (30)

陈奂生上城“走”法多多沈永生 (31)

用审美的眼光看王熙凤阎海宁 (33)

从《说“木叶”》教学点说起蒋晓先 (34)

语文课堂的多与少成龙 (35)

讨论用事的精妙 探究典故的蕴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随笔章浙中 夏艳丽 (37)

给课常点亮一盏灯屈琳 (38)

谈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和责难吴疆 (39)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音义补注何伟 (41)

古文翻译中罕见的连环错译周伟川 (43)

《报任安书》教学献疑孔宪锋 (44)

《列夫·托尔斯泰》解读存疑隋广华 (45)

我的反思——记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困难思考及对策黄爱清 (46)

美,无所不在——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殷文华 (47)

课文不厌反复读唐文 (47)

传统文化中人物形象新视点——再析杜十娘李双英 (48)

作文就是说话王家伦 (49)

如何解决作文中的“流水账”问题——作文目标教学课题研究的一点尝试袁媛 孟秀丽 梁凤玲 (51)

我这样理解语文课江东虎 (59)

新课程中考作文走向的分析与思考张春莲 (53)

新课程 新高考 新导向——《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区语文考试大纲》初读唐建新 (56)

高中语文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刘士英 (58)

让我们期待得更精彩鲁沙 (60)

电影的意义——写在《经典电影走进语文课堂》的前面许序修 (61)

2006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总目录 (63)

《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暨教案选萃》“求是杯”大奖赛征稿评奖通知 (67)

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中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探》征稿全国乐教杯教育论文有奖评优活动启事 (67)

《中华素质教育论文教案选萃》征稿启事 (67)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向全国吸纳实验学校 (67)

《当代中国教育文萃》征稿启事 (68)

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征稿启事 (68)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洪贺延 (F0002)

带着朗育、体育和音乐石峰 (F0004)

一路走来王娟 (F0004)

唯有情,最难割舍聂水兰 (F0004)

2008中考语文特色训练王庆明 钟字 (2)

文言诗文阅读胡涛海 章利 (11)

“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征文大赛启事…… (79)

外研社:“成长书系·新经典阅读”介绍 (80)

博涵中英文 雅润凤凰城——增城市凤凰城中英文学校简介 (F0002)

现代文阅读唐文生 侯彩明 秦歌 (25)

亭的建筑艺术王振复 (32)

谁说鱼儿离不开水佚名 (36)

变与不变唐文生 侯彩明 吕尚荣 (41)

安全着陆李其祥 (47)

作文唐文生 张武刚 (54)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59)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63)

构思——想好了再写思明 (50)

中心——有所围绕,有所凸显纪勇 (62)

教育箭主管 全国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期刊——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下半月刊(下旬刊)约稿 (148)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8年春季招生简单 (160)

语文教育随想录(续)洪宗礼 (4)

对高中课程评价的再认识吴雁驰 (9)

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潘新和 (12)

在实践中强化吸收张富 (15)

做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李镇西 (19)

请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李镇西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余映潮 (21)

筚路蓝缕的语文建设工程——语文课程标准高中选修教材简评甘其勋 (24)

《自画像》教学设计周芳勇 (26)

有多少误读可以重来——由执教人教版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苏武传》引发的思考甘雪莉 孔丹凤 (28)

文学教育的四台阶唐建新 (29)

感受个性化阅读杨彦利 (30)

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多元思考王家伦 (32)

走进原著 课堂更精彩——《夸父逐日》教学例谈王芳 (34)

孔子为何“哂”由胡先明 (36)

读奥运 学奥运 写奥运——欢迎邮购《2008高考作文话奥运》 (37)

生活因论证而深刻论证因生活而精彩陈茜茜 (38)

高考作文实用应对策略研究 (41)

选材——找最好的米下锅徐晖 (71)

文体与结构——量体裁衣,布局谋篇汪永亮 黄厚江 (76)

表达与技法——最基本的语言能力熊芳芳 (87)

深刻与丰富——使内涵最大化王玉中 黄厚江 (103)

语言与文采——魅力之源郗晓波 (113)

临场发挥——胜败在临门一脚高玉斌 (123)

实战演练——多实践才会有实力徐殿东 (131)

试题类编——知道从哪里来,就会明白该向哪里去刘晓玉 (136)

高三复习备考检测题命题得失谈朱文成 (144)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哪些变化?张君 (147)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张悦群 (149)

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胜利闭幕 (157)

“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征文大赛启事 (158)

外研社:“成长书系·新经典阅读”介绍 (159)

关注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问题温欣荣 (3)

口语交际考查:注意对象和场合,体现文明与智慧贾玲 (6)

论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策略韩谈判 (9)

作文评价的两种方式董承理 (11)

“生活贫乏说”与课堂写作教学内容叶黎明 种海燕 (13)

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顾之川 (17)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兼谈香港《中华文化承传》教育许序修 施仲谋 (19)

做学生的“语文激励大师”贾生荣 (22)

《祝福》说课余映潮 (25)

行走天路李泽琪 (23)

扭动台词这把钥匙徐殿东 (28)

倾听这个世界的音乐——《这个世界的音乐》构想王伟杰 (29)

古乐宜翻新曲唱——《读〈伊索寓言〉》导学设计韩晖 (31)

《孔乙己》对话导学设计姚辉 (32)

《虞美人》教学设计朱仲莉 (34)

教材处理要有整体观——关于人教版新课标必修教材处理的几点思考朱诵玉 (35)

壮美的悲剧人生——项羽人物分析吕文龙 (37)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吴振华 (39)

借鉴·化用·超越·创新——谈谈阅读对写作的“助推”作用张润存 (40)

读诗不可不读题周德富 孟庆会 (42)

说《祭十二郎文》中的“而”江苏 (4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商兑王国彬 (44)

“新妇初来时……小姑如我长”辨析李怀清 (45)

阅读的辩证艺术张文海 (46)

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一堂作文教学的课堂实录王家伦(执教) 傅嘉德(点评) 缪葵慈(点评) 陈晓姿(整理 (48)

作文训练课《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余卫兵 (52)

高三冲刺阶段复习方略及训练:诗词鉴赏复习与训练黄厚江(审订) 徐志伟 孙娴 (56)

实用文阅读复习与训练周富兴 (64)

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与训练杨斌 (76)

文言文阅读复习与训练毛伟 (91)

作文复习与训练闵文 (99)

把“基础”放在首位——近年全国中考“积累与运用”试题评鉴姚守梅 (114)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年高考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试题评鉴王学华 (117)

新课程现代文阅读趋向分析宋晓民 (119)

实至名归 “新”逢其时——潘新和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评析陈寿江 (122)

只要你开卷一读,不举手就想发言——两本关于作文和作文教学不可不读的好书柯望 (124)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 朱靖、王庆华,《让古文教学焕发人文光彩》[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2012年正式提出“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线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作为民办职业高校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得不思考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该走向何方,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普及提高传统文化的很好手段,学生要读懂原典,更要从中领悟传统文化,当下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考虑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功能与定位。大学语文包含大学生应掌握的语言与文学,还承载着中国文化。高校不应仅是开设相关课程而已,不应仅停留在‘语文’的表层上,而应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与魅力。”这段话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经过深思熟虑,站在职业院校的广阔天地中,倡导:重建大学语文新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大智慧。现将思考的成果详细进行阐释。

一、编写符合职业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融入大量传统文化内容

目前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的诗词歌赋往往占据大量篇幅,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掌握最多的是文学,除此以外则知之甚少。造成这种结果,因在于人们对“大学语文”的含义十分模糊。

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解释道:“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书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回答只说明了“语”的含义,并没有解释“文”。“语”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的含义十分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文,错画也,象交文。”而且中国古人将“文”等同于“纹”,与人对自己的修饰有关。张岱年将“文”的含义引申为三层:第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第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第三,在前面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看来“文”就交织在人们生活中,表达、装饰并提升人类。因此“语文”是借助语言承载的表达、装饰并提升人类的各种文物典籍、古典艺术、礼乐制度、人为修养、美善德行等。古典文学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问题:什么是“大学”?大学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是高等学府,毕业后就走入职业生涯。我以为“大学语文”中的大学既具有这个含义,同时更应该传承古人对“大学”的解释。曾子在《大学》首句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大的学问,大的学问,要彰显美德,最终达到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在曾子看来就是平天下。

总之,语文”必须以彰显美德,天下太平为宗旨,选取用语言文字记录的传统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表现出人类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装饰,以及对自我终极生命的探求。

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有一部好教材,没有好老师,只能是徒然。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极为重要,缺乏这种素养讲解中会对文章理解不透,不能深入浅出,更不能将中国传统的观念阐释明白,达不到授业解惑。提出两点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大学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训

高等职业院校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大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尽管对传统文化内容有所了解,但缺乏广泛和深入的探究,所以需要单位提供良好的机会,加强培训力度,并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理清培训程序,以及每个阶段培训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当然传统文化素养不是通过一个短期的培训就能够实现,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教师明确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由此展开的理解和讲解才不会是个人的随意曲解,以至于谬以千里。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应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

大学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成为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者,但必须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学识,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至于曲意逢迎他人的观点。优秀的书籍往往是专家们伟大思想的结晶,常常与伟大思想碰撞,必然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三、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丰富的课外活动

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可视性和形象化,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依然没有离开课堂这个狭小的范围。因此我们提出走出课堂,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才能够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首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诵读的最佳读物,绝对不能通过默读以及阅读其他人解释的作品来理解,只能选择诵读。诵读过程是一个练气的过程,熟练之后,气自然顺畅,对诵读者的身心都有极好的影响,况且多读则其义自现,自然而然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书籍的理解。

其次,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

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就需要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积累知识方面的兴趣,使学生明白,除了现代都市化的、网络的知识外,还有很多充满文化内涵的知识符号。

最后,定期参观承载传统文化的古代遗迹

每个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保存的古代遗迹,定期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古代遗迹往往是对古代社会现象,发展水平,人类文化的具体表征,通过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具体了解文化是怎样与具体实物相结合,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讨,我们深信,如果每个高等职业院校带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崇敬,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高度重视,努力组织教师编写符合自己学院学生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不断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一定能够将大学语文课程变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朝明.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衡水学院学报[J].2012.12第6期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本文试从诚信教育价值选择的角度入手,论述中国传统诚信观、和谐社会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对当代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意义,以在思想上对高职诚信教育建设作出有益探索。

诚信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诚信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对当代高职生而言,诚信也是一种人格品质和信用资本。高职诚信道德建设,对提高高职生的道德水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诚信教育的价值和效果,就必须重视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科学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对于诚信教育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只有把握了诚信教育价值选择的规律和方向,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实践产生出实效。高职诚信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追求真善美,它的根本价值取向则是为了实现道德至上。在当前“诚信缺失”和“诚信危机”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要求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能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指导、以和谐社会建设为平台和目标和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一、回归传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诚信教育

在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中,诚信思想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诚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古代的各派学说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关于“诚”,《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不自欺也。”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是说,只有内心真诚才能达到明晓道理,这叫做人的天性。

关于“信”,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并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称为“五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孟子要求“朋友有信”(《孟子·藤文公章句上》),《吕氏春秋》中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吕氏春秋·贵信》)

总之,古人对诚信观及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在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中,应提倡思想回归传统,批判性地继承和弘扬古代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传统的诚信资源,对于在高职生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手段,以传统诚信思想渗透进当前诚信教育过程中。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育者在发挥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感。高职院校在加强诚信教育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的诚信教育网站,扩大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可以开设网络诚信教育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对某些诚信缺失问题向学生做出解读,还可以采用讲座、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诚信教育相关信息,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教育状况。

第二,构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体系,通过“两课”教育与诚信教育专门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诚信校园文化氛围。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思想现状,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解决学生在诚信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诚信“误区”。构建诚信教育体系,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诚信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平台。诚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名胜、弘扬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加强对诚信教育者的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教育者的诚信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诚信教育者是推动诚信教育建设的主体和实施者,教育者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传统文化素养等,对诚信教育接受者具有示范效应。只有通过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才能实现并坚定高职生的诚信信念。

二、关注生活:以和谐社会为平台建设诚信教育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憧憬和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目标,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它对高职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高职生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过程中,应该基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以和谐社会建设为平台,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和谐社会”蕴含着人文、人本、人道等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能动性、多样性和创造力。诚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坚决反对“管控压”的教育方式,根据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诚信思想的发展,使其具备社会所需要的诚信品德和人格素质。

第二,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高职院校是对高职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实际载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对高职生诚信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必须在校园中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在和谐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职生更容易培养出和谐共处、讲诚信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观念。

第三,培育高职生和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包含了塑造“和谐人”的理念。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人的内在信念。和谐的心理是接受教育的基础,诚信意识是形成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完善的人格心理又造就完善的诚信意识。诚信教育也必须重视在“和谐人”理念下,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塑造和人格教育。

三、启迪人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诚信教育

科学发展观呼唤一个诚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当前诚信教育所遇到的危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诚信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了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包含有社会秩序、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方面。在全民中形成普遍的“诚信意识”,形成一种“诚信至上”的社会公德,诚信教育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也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原则,人的发展不仅包含了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发展,也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品德的全面发展。诚信教育以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保证,也是提升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基本保障。

第二,诚信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诚信教育应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首先,诚信教育要讲究统筹协调。高职生诚信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高职院校这一主阵地中进行,还必须使教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贯穿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因而不仅要统筹协调诚信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还必须重视协调家庭、社会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

其次,诚信教育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这要求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使教育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必须使学生保持可持续发展性。要保证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发展,根据社会的实际,不断在诚信教育的理念和观念上革故鼎新,在教育的方法、内容、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总之,只有立足于高职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诚信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伟平.论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合理性[j].湘潭工学院学报,1999,(1).

[2]朱永新,徐艳,秦燕编.诚信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任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诚信教育[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10).

上一篇:网络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创业文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