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09:44:51

中华护理论文

中华护理论文篇1

口腔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李春花.口灵漱口液用于口腔护理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3,14:32.

[2]江长弟,黄继洪,周辉等.益口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实用临床医学,2006,3:18-20.

[3]金仙妹,赵建江,王海燕.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6-27.

[4]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5

[5]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8-69

[6]廖燕,廖天治,何瑶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J].上海护理杂志,2004:60-61

[7]将春梅,唐春炫.ICU护士必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03-404

口腔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李刚、廖燕,住院患者口腔护理的基本方法[J].上海护理,2005.5(4):70-71

[2]王春英,郑玲.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口腔并发症的干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18(6):479-480

[3]许笑华,连丽燕,口腔护理药物选择与运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6.4(4):208

[4]王增香,刘巧红,徐燕梅.颌面外科术后口腔护理方法的改进[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3):608-609

[5]李娇娥,易滨,傅春华强氧化离子水含漱治疗口腔溃疡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62-163

口腔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王左敏,王鸿颖,刘宏伟,等.口腔治疗师培养规划的初步研究.医学教育,2005,4(4):22-25.

[2]王左敏,王鸿颖,张博学,等.中国口腔治疗师岗位任务分析和需求预测.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5):304-305.

[3]赵佛容.口腔护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饭社,2004.

[4]张震康.展望21世纪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1:4-6.

[5]戴佩华.口腔专业护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中国护理杂志,2006,3(12):121-122.

中华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华森关怀理论 实习护生 临床带教 护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86-02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关怀护理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开展"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关怀护理,既是人性的呼唤,也是护理专业准确定位进而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具体体现。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带教中如何对护生进行人性化关怀,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人性化关怀的真正魅力,在将来的工作中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善待每一位生命,这已成为现代护理带教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华森认为[1],关怀是一种道德法则,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的体验。人际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体验,这种体验使关怀的双方都能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关怀者与被关怀者都能从人格上得到升华,并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护理关怀是一种道德法则及义务,以保护和捍卫服务对象的人格及尊严。

华森关怀理论提出之后,对临床护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台湾、香港等地区广泛应用该理论,并在护理本科学生中开设照护课程,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此理论,使护理专业学生和临床护理人员都可能成为照护自己和别人的专家[2]。

2 华森关怀理论在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一)人性-利他主义价值体系的形成: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尊重护生,了解护生对环境和工作的陌生感,引导护生熟悉环境和掌握工作方法。聆听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感受、想法和建议,让护生感觉自己被了解,护生反过来也会尊重和体会我们的用心良苦。对护生实行第一天、助理护士、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阶段的导航,每阶段进行阶段小结。导航内容包括实习规章制度、病区环境介绍、高危药物管理、抢救用物管理,护理缺陷分析,护生理论和操作考核,每阶段的实习要求和达标内容,医护分组管理、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基础和专科护理操作示范、护理记录书写要求、护理临床路径和健康教育资料介绍等。

(二)激发信念与希望:帮助护生经过自己的劳动或努力,解决病人的问题,得到病人的肯定,让护生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护生参加护理工作的热情和愿望,增强其专业信念。其次,我曾组织护生查阅资料进行角色扮演、问卷调查、以问题为主导的护理小课和护理查房,护生得到各带教老师的好评,这些做法都会成为护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操作水平和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的动力。

(三)培养对自己及对他人的敏感性:当护生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应表达我们的同感心,简单来说即是感同身受,不只是对护生遇到的困扰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能站在护生的角度体会到她的感受,慢慢引导护生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四)帮助与信任关系的建立:要认识到护生在实习中希望自己能胜任工作,得到带教老师的认可、尊重和高度评价,以此获得自信。同时,要尊重、理解、信任护生,让护生参与具有一定难度的护理实践,因人而异分配每名护生工作,让每名护生担负起与其性格、能力相适应的责任,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护生也相信老师会帮助自己完成相关的操作。

(五)情感的表达:鼓励护生多与患者沟通,多参与疾病的护理,让护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引导护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另外护长或总带教让护生对带教老师进行点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而我们进一步了解护生的想法和带教老师的水平。

(六)运用科学的方法决策:当护生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循证的依据,去指导护理实践和进行护理评价。

(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护生之间应懂得分享学习心得,老师与护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因为护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也有新理论或新的护理方法,也有新的信息管理知识,通过与护生的交谈,老师也可更新自己的知识。

(八)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护生提供良好的临床实习环境,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可实施的实习计划,按照实习计划定期进行操作示范和教学小课,病区建立整洁和实用的教学资料柜,根据病区的专科护理特点,对护生进行阶段导航,详细的教学记录手册和带教指引,还有很重要的是护生的职业安全教育,避免护生职业暴露的发生。发现护生存在职业风险操作时及时纠正,提高护生的职业安全意识。

(九)帮助满足需求:华森使用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是由低级的生理需求开始逐级发展到高级的社会性需求。低级需求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在高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求。在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求,但其中有一种占支配地位。根据护生每阶段的反馈,带教老师在带教的过程中,按照每个护生的反馈的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带教,满足护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我们科让每期的护生以自愿原则参与基础护理和护理个案评比,鼓励她们的工作积极性,护生在管床能力、护理个案撰写、授课能力等均得到很大的提高。

(十)承认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力量的存在:在带教过程中,我们应了解护生的宗教或文化背景,尊重护生的等。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实习护生的临床带教管理中,正确应用华森关怀理论有助于护生的人格发展。带教老师掌握护生的存在的问题、需求及满足的程度进行人性化的指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自身潜力,提高实习质量,让实习护生顺利、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李小妹主编,护理学导论[M],2006,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护理论文篇3

制约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追求经济价值、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宣传教育的缺失,具体内容如下:

(一)过于追求经济价值。开发的过程中,旅游行业一直都是主角。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由于相关部门过度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开展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没有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只是把民俗体育文化当成赚钱的资源。

(二)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的传承途径还没有得以明确。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富民俗体育文化,按理说,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应相当成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理论却非常的滞后,这就使得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非常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和继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宣传教育的缺失。可以说,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因此,它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项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依靠的还是广大群众的力量。然而,我国的青年一代,由于他们从小很少有机会真正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由于受西方体育文化的较大影响,他们对NBA、足球世界杯等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而对中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像划龙舟、舞龙狮等却知之甚少,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我国对民俗体育文化所进行的教育和宣传相对缺失,使得他们这一方面知识的严重匮乏,同时,对民俗体育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新时期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

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完善相关机制,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强化理论研究,继承的同时加快其发展,加大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以文化价值为前提,再适度开发经济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相关机制。众所周知,制度是约束行为的有效准绳。因此,只要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各项制度加以完善,才能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法律地位加以明确,使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其能够受到有效地保护。

(二)强化理论研究,继承的同时加快其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同时,在继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加快其发展速度,在对不同特质的民俗体育文化继承过程中,还要加速推进其理论和制度的创新的脚步,从而促进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唤醒人民群众对中华民俗体育的文化自觉性,为促进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相关部门可以把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入学校,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这样就可以让青少年有更多了解到民俗体育文化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民俗体育文化意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应把中华民俗体育文化推向全世界,促进全世界人类体育文化的共同繁荣。

(四)以文化价值为前提,再适度开发经济价值。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可以把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适度地转换成经济功能,这也是帮助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传统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这两种功能进行转化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文化功能始终占有主要地位,要秉持适度开发民俗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原则。否则,就会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旧任重而道远,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转变工作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工作得以顺利展开,才能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我国的长久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中华护理论文篇4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护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4-1769

国内刊号:11-2234/R

邮发代号:2-14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4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华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民族;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的认同;启示

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所共有的东西,所以,我国也可借鉴产生于欧美的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及相关政策。我国有56个民族,属于威尔?金利卡类型理论中的多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目前,我国也面临着一些国家政治统一问题,如近年来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发生,这与中华民族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都对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着强烈的认同,历代政府也都认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其族体构成与文化发展,是以‘多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与辐射’的方式作为多元与一体辩证运动的。汇聚融合的结果,是很早就形成了华夏(或者说汉族),是中华民族结合凝聚的主干和核心”。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

从秦汉到1840年的2000余年间,是中华民族自在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是指在中国古代随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巩固和确立,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关联,客观上形成和发展着的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这个大历史阶段的主要成果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确立,各民族的共同祖国观念的形成,古典爱国主义在反抗外敌侵略的斗争中得到了发扬。

从1840年到当前,是中华民族从自发到自觉联合的历史阶段。在辛亥革命至1924年中国第一次全国大表大会以前,虽然贯彻“五族共和”政策,各民族一起粉碎了形形的民族分裂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但“五族共和”并没有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实质。笔者认为,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对外寻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寻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以获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革命;同时,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制度,使国内各民族获得平等,这是中民族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对外寻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已经完成,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加深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同一体的认同,使民族团结得到进一步加强。

党和国家始终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处理好各民族的关系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本着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国家基本制度,全力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尊重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努力构建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启示

通过对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的认同的梳理,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其一,处理好国家整体利益、民族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

尽管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中包含着个人自由的思想,但是,这种自由却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必然要高于个人的利益,在追求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同时,必然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为前提。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大发展时期,我们更要维护好我们国家的整体利益。只有维护好我们国家的利益,才能更好的维护好我们各民族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只有国家整体发展了,我们各民族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因此,我们一定要全力支持国家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不计较一时利益的得失。

与此同时,国家也会充分保障我们的个人利益和各民族的正当利益。只有处理好整体和个体的关系,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好、走的远,才能更好地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二,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权利问题。

由于阴阳两仪式的地理基础、耕牧双重的生计格局等原因,使得我国各民族的发展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些少数民族较多地保持了自身的文化小传统,这并不等于他们对国家的文化大传统没有贡献或没有认同。

工业社会对于一致性的要求,意味着多数人在家庭和家乡习得的第一文化如民族地方的语言、方言、信仰、习俗、技能、偏好和规范等相对贬值,人们必须收起已知的东西,学习和适应陌生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小传统的失落感。因此,在保持全国上下一致性的同时,也应该充分保护、尊重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使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和对外交流中保持自信的心态。

处理民族关系的本质是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使各民族充分享有各自的权利。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民族的权利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得到充分的保障。

正因为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民族政策,所以,才能在当今民族问题凸显的国际环境下,始终保持着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并有选择地借鉴了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中合理的成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我国各民族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中华护理论文篇6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先进性”内容

在以物质性音乐文物发现和历史文献记录为依据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久远历史传承过程中,丰富地展现出中华民族音乐生活八千余年可知的一系列音乐历史演进和深厚的非物质性“无形文化”存见事实:所谓远古的“骨管之乐”,“六代之乐”;先秦的“钟磐之乐”,“笙竽之乐”;汉魏的“丝竹之乐”,“鼓吹之乐”;隋唐的“筝琶之乐”,“十部之乐”;宋元以来的“弦索之乐”,“戏曲之乐”,“说唱之乐”,“词曲小唱之乐”,“山歌俚曲之乐”,以及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古琴之乐”、“僧道之乐”……这些独特的音乐形式与内容,无不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文明的历史见证和精神文化象征。虽然她们的原生形貌随着历史长河流淌、经无数衍变,至今大多已迷糊不清,但她们通过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方式和手段,将其优秀内容和形式,以基因、血脉的内涵方式,遗传和再生到了当代各民族各种类型的传统音乐类型之中,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所创与其物质财富并行且同等重要的非物质财富,同时也是世界人类所创与物质财富并行且同等重要的非物质财富,甚至还是影响物质财富不断更新创造的具有主导性的潜在因素。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过去,从一个文化类型侧面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她的血脉遗留和遗传,蕴含着几千年音乐文明的精华,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先进性和未来先进性,奠定了不可缺失的“母源文化”基础和再创造依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类型和优秀精华,是一种主宰和影响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及未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文化魂魄”。那种认为祖先留给后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所谓当代“先进文化”已格格不入,已成为一种历史“负担”和“包袱”,可以漠视其存在的观点和作为,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母源文化”先进内涵的一种肤浅认知和无知抛弃。

二、正确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口头性”

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由于民族性、地域性和社会历史演进不尽相同,其文化传统亦不尽相同,他们在音乐文化传播方式上也自然相应有各自的独特选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精神特别突出的文化事象,总体上具有根深蒂固的人民性和民间性。而人民性和民间性,即决定了她的传播方式要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凡是具备“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都必然会选择与之适应的“口头文化传播”方式,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与相关文化类型对应而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最佳选择。

在有音乐文物发现的我国八千余年的音乐历史传承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型态,从来就是通过“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的传习方式来完成薪火传递的;即使是在唐宋之后有了文人音乐家和民间音乐家创造出的诸如“减字谱”、“半字谱”、“工尺谱”、“二四谱”之类乐谱以及其它各种民间乐谱,但这些乐谱依然通通是一些不完全和不细致确定的“框架谱”、“骨干音谱”,它们以其“概括性”形态,潜意识地为广大使用者、传承者留下了很多可以即兴创造和变异求新的艺术发展空间,因而其传播方式的艺术本质,仍然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化传播”特征。

在提倡保护和发展我国优秀“口头文化”、“非物质文化”的今天,结束过去错误地夸大这一传播方式“落后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取而代之将是要进一步充分理解和认识它们过去存在时刻的“先进性”:这是中华民族根据自身久远社会音乐传统和社会生活机制需要而对应产生的一种传播方式,正是因为这种传播方式才可能为传播者创造即兴发挥其艺术个性和特色的空间,才能使广大受众群体在千变万化而出的各种传统音乐个体类型面前,尽其所需地满足各自各种不同艺术趣味的需求,同时也才可能形成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类型及种类百花齐放的历史格局和音乐风格多种多样的当代现实。

三、做好认识论方面的普及工作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中国传统音乐遗产及其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保护现存所有“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重要。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文化”特征,对其特殊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种和文化类型,如不进行特殊重点保护和再创造性发扬光大,这部分财富即可能会在我们眼皮下迅速消失,这就像自然生态中物种灭绝一样,将是我国乃至是人类精神文明记录上一个不可挽回的重大失误。对于此点,可能部分文化管理部门和部分专家学者都早已认识到了,然而我所想要说的是:树立这一种认识,在当下似乎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文化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身上,而应当普及于广大基层群体,因为他们不仅本来就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直接缔造者,他们归根结蒂还是“口头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和保护者。

由于现代媒体的多样化、快速化和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共生共存,历来就受都市流行文化和上层文化影响的民间基层传统音乐缔造者,在强大的所谓“现代文化”潮流冲击下,也在身不由已的或下意识地进行着自我文化的抛弃和新潮式文化的“模仿”,面对“土生土长”的本来是由自己创造的口头文化,反而“自觉形秽”,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意识和倾向,这种心态的普遍存在,对当前开展的“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工作的开展,亦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以为认真做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认识论方面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在大众群体中广泛宣传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各种“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母源文化性质,宣传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本身固有的继承性和先进性,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护“大社会”环境,也许才是持久和长远地保护某种非物质性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效方法。

四、强调艺术理论科学的社会考察

当代文化艺术科学理论工作者,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从科学理论建设和学术高度来说,我们承担的“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是当代文化艺术理论建设领域中最具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特色的一个项目,而此类项目又因其对象的民间性、民俗性和社会基层性而要求承担具体项目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将“田野作业”(实地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及方法,视为基础的科研工作并将之作为先导去开展工作,即首先将抢救和保护对象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研究作为整个项目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那种长期“不下乡”、“远离老百姓传统音乐生活”的坐在办公室里、呆在都市科研机关里大谈所谓保护、保护方案的做法,或者即便也“下去”走了一趟,但仍是一种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感受式”的作法都终因不是广大基层群众艺术心声的切意表达,不是有针对性的某种具体民间音乐生态规律把握,因而并无多少先进性可言。这也是当代传统文化艺术研究领域中最不可取的作法之一。

事实上这还不仅仅是“抢救和保护”主题如此,即便是一般传统文化科研项目,这种作法亦因缺少第一手资料发现和掌握,也很难体现出一种创新性精神。因此,对整个文化艺术管理和文化艺术理论研究领域主题而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面对实际、进入实际、以实际文化艺术生活环境内容及其体验和观察结果作为政策制定、科研工作的起步,即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管理阶层、民间文化艺术理论科研队伍体现其先进性的奠基工程。在传统的、民间的文化艺术理论建设中,在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管理工作中,是否强调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工作环节的重要性,是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求实作风,当是这一文化艺术保护工程实施者和研究者是否真正代表广大群众利益、是否具备“先进文化代表”特征的试金石。

五、实是求是树立先进而严谨的文化生态保护形象

开展和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程,一定要贯彻“十六大”报告中所论科学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的精神。作为“文化事业”,被保护和被抢救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相关部门将之作为民族文化事业根基性的重点项目投入相当人力和财力去进行科学维护;作为“文化事业”,被保护和被抢救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又因其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独特性和深邃性而可能被作为一种私有的、特殊的文化产业类型,使之作为“品牌”、“商标”来进行虚假设计包装,去直接为个人和小集体获取某些经济效益。例如,众所周知的云南丽江地区个别人物和所建“古乐会”将外地传入由多民族共同保存和发展起来的“洞经音乐”充为某一个民族的所谓“古乐”,明明是地地道道的一种打着“文化”和“学术”招牌来谋取个人私利的炒作行为,还在那里标榜自己在进行所谓“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即属此类典型表现。

因此,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保护和抢救“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一种“文化公益事业”,是一个民族群体自身保护自身所创文化和自身利益的一种公益性、前瞻,这就像当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主动、自觉关注自己生活家园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一样,这是一份为人类群体公益事业服务的真诚和真实投入,那种弄虚作假打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幌子以图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犯罪,决不能让其得逞。也只有如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才可能投到实处,才可能有实际的社会效果,才可能进入正确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据此,我们还必须要警觉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国际性的极为严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事业,对这一事业,绝对不可以为之造假和进行欺骗,否则它将会大大损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际社会中初步树立起的科学、严谨的文化生态保护形象,其危害将至深至切!

中华护理论文篇7

【关键词】 同室操戈;独立辩护人;被告人权利

一、“同室操戈”的现象及理论根源

笔者所谓的“同室操戈”现象是指:与控方对抗的辩方内部,形成了不同的辩论观点,这些不同观点往往互相冲突、打架,形成内部的对抗。具体在法庭辩护阶段,主要有三种情形:律师与委托人之间观点互相冲突,律师与亲属之间观点互相冲突,辩护律师之间观点互相冲突。那么,本应和谐一致与检方对抗的集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些学者指出,这是基于我国法学界和律师界一直奉行的“独立辩护人”理论,即委托关系一旦成立,律师便不再受委托人意志的约束,应当根据自己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的理解,独立地形成专业性的辩护意见。具体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律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被告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其次,律师遵循自己的职业伦理,在维护委托人合法利益时,应当维护司法正义,不能出现妨碍司法公正的情形;最后,为了使律师独立于出资方、控方甚至是法庭,让律师能够真正地为被告人利益服务。

这些解释从律师职业素养和保护律师的角度看合情合理,为多数人所接受。但不难看出,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律师,处理律师与出资方的关系,而急需解决的律师与被告方、律师与控方、律师与法院的关系却没有提及,因此,这一理论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对“独立辩护人”理论的反思

从我国律师制度的发展来看,最早的国家法律工作者身份,决定了律师承担的是国家责任和政府义务,[1]因此,律师扮演着维护正义与法律的形象。时过境迁,律师成为了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在此基础上,人们便提出,律师应当尊重法律和尊重事实。[2]“独立辩护人”理论就应运而生。在此理论的指引下,不少律师将法庭当做自己发表演说的舞台,完全忘记自己的辩护是为了说服法官,使其接受有利于被告人的观点,最终导致辩护意见不被采纳,无助于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对此,弗雷德曼教授指出:“律师之所以偏好作最终的决定,其实是职业荣誉感在作祟。”律师并不希望法官或者其他同行认为自己技不如人。

与此同时,我国辩护律师的职业伦理也在逐渐形成,其中核心就是律师的忠实义务,不难看出,这与单纯强调“独立辩护人”理论形成了对立。但是,在维护委托人利益与维护事实和法律之间,律师的职业伦理依然使律师优先选择后者,这使得律师在案件事实尚未查清之前,将自己置身于控方甚至是法官的地位,判断被告人的利益是否“合法”,以此塑造自己正义维护者的形象。[3]

从被告人的角度来看,“独立辩护人”理论也存在很多缺陷。首先,我们认为,被告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应当是被告而不是律师。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往往有多样化的需求,他不仅渴求胜诉,而且还希望有尊严的胜诉,对于被告来说,有时方式或许比结果更加重要。其次,我们看到,现有理论严重忽视了对被告人的保护。众所周知,辩护权是被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但处于受追诉的被告人,各种权利都被国家所限制,我们让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活动,就是期望以此实现程序正义的对等性与参与性,实现有效辩护原则。[4]但是,显而易见,“立辩护”理论反而使刑事辩护律师随时有可能处在被告人的对立面,让本来倒向弱者的天平又重新回归平衡,甚至倒向强者。最后,在实际运作中,许多律师认为,被告人在受羁押的状态下,心理状态并非理性,其言语举动常常是在压力、诱惑或者欺骗之下做出的,只有律师独立辩护才能排除这些因素。事实上,这恰恰是律师应尽的职责,他应当正视自己与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现实,对委托人尽到说服、告诫的职责。

如上所述,即使单纯地从律师角度看,一味地主张上述理论既不符合律师地位的转变,也与律师的职业伦理相互矛盾。从被告人角度,我们也能看到,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思想观点和权利利益需要得到格外的关注。

三、如何化解“同室操戈”现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独立辩护人”理论虽然被广泛接受,但需要为之加上一个必要的限度。

现实之中,不少资深律师已经开始进行思维和实践的转变。一方面在庭审前,积极和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被告人的立场,在不同的观点上利用独立辩护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法庭庭审中,如果被告人当庭突然改变立场,律师也会尽到当庭告知义务,要求法庭休庭,与被告人进行沟通,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要么在取得被告人同意的基础上继续辩护,要么可以协商解除关系,在不致使委托人陷入不利境地的情形下退出辩护。

在外国,独立辩护权的真正含义是:律师辩护权应当独立于出资人意志和法律之外的其他因素,不能违背委托人的意志。这与我们上述所说的有限的“独立辩护人”理论相类似,不仅充分发挥了律师的职业技能,防止律师在办案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处理了律师与出资方的关系,而且维护了律师的职业道德,保证了律师从业的安全。

总结来看,要想真正体现辩护律师存在的意义,就不应当再将独立辩护人理解为独立于当事人辩护。当我们强调律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坚持律师不能实施法律和律师职业伦理所禁止的行为时,我们也急需改变律师角色的定位,真正认可律师是维护委托人利益的专业法律工作者,让辩护律师认识到两人之间本质上也是一种委托关系,自己应当坚守律师所应具备的忠诚义务,和被告人充分沟通自己所要采取的技巧和辩护思路,进行必要、合理的说服与规劝,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征求被告人意见,传达相应的法律风险,从而制定辩护思路,真正实现法庭上的有效辩护。可以说,忠诚义务是律师辩护的内核,维护正义是律师辩护行为的边界。

【注 释】

[1] 参见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第一条.

[2] 参见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条和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条、第三条.

[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有两层含义:一、对于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故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主要事实的,律师有权拒绝辩护。二、律师所能维护的只能是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4] 程序对等性要求控辩双方平等武装,平等对抗,法律援助制度是一种体现。参与性则要求让所有利害关系人能够充分参与裁判的制作过程,辩护制度就是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5.

[2] 陈瑞华.刑事辩护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法学,2012.01.3-11.

[3] 吴纪奎. 从独立辩护观走向最低限度的被告中心主义辩护观――以辩护律师与被告人之间的辩护意见冲突为中心[J]. 法学家,2011.06.108-123+177.

[4] 陈瑞华. 独立辩护人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 政法论坛,2013.06.13-24.

[5] 田文昌、陈瑞华.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1.

[6] 陈瑞华:“律师独立辩护的限度”,载《南方周末》2010-8-19.

【作者简介】

中华护理论文篇8

[关键词] 坚强理论;胃癌患者;护理干预;希望水平;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b)-017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ory of becoming strong on expectation level 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Methods Ninety-seve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by convenience sampling.By a random number table,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9) and control group (n=48).In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on the basis,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ory of becoming strong was provided,including cognitive adjustment, emotional adjustment,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n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The expectation level and state of copying styl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evaluated by expectation scale and copying style scale.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the number of expectation levels in high,medium,and low was 43,6,and 0 respectivel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number was 44,4,and 0,which was no statisticant difference (P>0.05).After 3-month intervention,the number of expectation levels in high,medium,and low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11,and 32 respectively,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y were 12,29,and 7,which was displayed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After 3-month intervention,the number of copying styles including facing,avoiding,and surrendering was 35,8,and 6 in turn,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y were 24,14,and 10.The copying sty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ly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3 讨论

3.1 胃癌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状况分析

希望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是患者对未来生活自我心理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能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6]。患者希望水平高,在面对困难和疾病的时候就越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胃癌患者由于身体状况差、经济条件差、缺乏社会支持、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低、治疗时间长等因素而导致希望水平低下[5-7]。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干预前,观察组有87.76%的患者处于低等希望水平,对照组有91.67%的患者处于低等希望水平,由此可见,胃癌患者希望水平较低,提示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希望水平。积极的应对方式不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机体症状,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消极应对则与身体应激反应呈正相关,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8-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观察组有18.37%的患者采取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对照组有14.58%的患者采取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由此可见,胃癌患者积极面对方式较低,提示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及心理特点,制定系统、完整的护理干预计划,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3.2 基于坚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坚强概念作为影响疾病应对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在心理学、行为医学、护理学等学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临床治疗护理领域,从传统重点关注患者的缺点和脆弱性的护理模式逐渐转变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正向积极面和坚强性的健康护理模式[11-12]。与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进行比较,基于坚强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通过采取坚强模式下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促进患者参与治疗与护理过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13]。刘珍芹等[14]采用坚强概念对7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可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还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于姗姗[15]采用坚强概念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改善了患者围手术期负性心理情绪,还提高了患者积极应对方式的效果,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质量的提高。本研究通过基于坚强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对胃癌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进行观察,发现该护理模式可以为胃癌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通过实施基于坚强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希望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患者的应对方式得到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胃癌患者实施基于坚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坚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希望水平,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丽华,丁杏,黄燕华.个体化舒适护理模式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35):4840-4841.

[2] 钟华.全程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4):1294-1295.

[3] 杨毅华,林琼,赖文娟.坚强概念的应用对乳腺癌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5-16.

[4] 周雪明,蒋维连.坚强概念对肝硬化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6):1948-1951.

[5] 马池芬,夏海鸥.癌症病人“希望”的概念分析[J].全科护理,2014,12(5):389-391.

[6] 周云,刘静,谢健.心理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10):1363-1364.

[7] 许杰,亓慧景,刘彦丽.胃癌病人希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3,27(4):993-995.

[8] 王旖磊,胡雁.癌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5,15(4):64-67.

[9] 陈霞,张秋月.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对方式与生存质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1485-1488.

[10] 林岑,胡雁,钱序,等.乳腺癌患者坚强的概念结构及对护理的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07-110.

[11] 李惠玲,罗凝香,许红璐.胃癌术后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1, 10(5):64-66.

[12] 向梅,刘爱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胃癌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75-77.

[13] 王亚朋,庞英,唐丽丽.团体心理治疗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状况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 27(7):490-495.

[14] 刘珍芹,蔡翠翠,卢振玲,等.采用坚强概念行术前访视对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13(10):1271-1274.

[15] 于姗姗.应用坚强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5,15(5):23-24.

上一篇:护理内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级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