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冬雪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1 19:46:15

有关冬雪的诗句

有关冬雪的诗句篇1

关键词:咏雪诗;雪中见智;雪中见情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录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唐代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出游,经过某县参政大人的阔宅,一时兴起便入内闲游。不料天色骤变,下起大雪,他急忙奔进屋内。张打油被窗外的奇妙雪景所吸引,不由诗兴大发,便提笔蘸墨在墙上写下《雪诗》一首: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写罢诗,便掷笔而去。参正办完公事回宅发现张打油的诗,勃然大怒,便派人把他抓来,问他为什么乱画。张打油答道:“想我张打油,只会吟诗作文,不会胡写乱画。如不信,请另命一题如何?”

当时南阳被安禄山叛军围困,欲请禁兵出救,参政即以此为题叫张打油作诗。张打油听后稍一思索,便朗声念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参政一昕,觉得跟墙上题诗的风格完全两样,就说道:“哈哈,扑看来这墙上的诗一定不是你写的!”可是他听张打油念完下面的几句,就禁不住大笑起来。原来张打油的全诗是:

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参政听罢,觉得诗虽称不上高明,但亦算扣题即景,通俗形象,便把他放了。有此波折,张打油之名便流传开了。久而久之,后人便把内容浅显明了,字句诙谐风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称作“打油诗”。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这些诗确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不过最为后人传诵的是下面这首《雪诗》:

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但那雪花狂舞,天地间一片银白的景色早已跃然纸上。遣词用字,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打油诗定名之后,似乎代有传人。《读者》上曾发过这样一首郎中《咏雪》诗:“昨夜北风寒,天公大吐痰。东方红日出,便是化痰丸。”以最不洁的东西来比兴最纯洁的白雪,虽然粗鄙可笑甚至有些俗不可耐,让人匪夷所思,感觉不到一丝美感,但却非常符合一位老中医的职业特点。读来也饶有兴趣。

有人以为俚俗打油诗全出于文化不高的下里巴人,其实也是个严重的误解。《笑笑录》引《梅窗小史》载:“益都赵秉忠,状元及第。青州府县公宴,值大雪,联吟,道日:

‘剪碎鹅毛空中舞,’府日:‘山南山北不见土’,县日:‘琉璃碧瓦变成银’,公曰:‘面糊糊了青州府’。左右皆匿笑。”旁边的人暗笑什么?笑地方长官之类的高层台面人物,附庸风雅也不过是打油诗水平也。

雪中见智

刘于庆的《世说新语》也记载了有“咏絮之才”美称的谢道韫的咏雪东晋谢安面对六角琼花铺天盖地而来的壮观雪景发问:“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开口便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的出句即本体是大雪“纷纷”之状,谢朗仅见“雪”而无视“纷纷”,照他的喻体,只能是“好像撒盐空中而下落”了,因为坚实的盐粒(那时尚无粉盐)撒向空中,如米雪冰雹,哪来六角琼花的“纷纷”之状?谢朗的设喻离开了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必然对不上号,当然要被谢安摇头否定了。而侄女谢道韫沉思后抓住本体大雪“纷纷”的特点设喻:“未若柳絮因风起(即还不如用‘宛如柳絮因风而起舞,浮空而飘落’来比喻)。”这个喻体,形象地描绘了纷纷大雪的白似柳絮、质地轻盈、体态飘逸,多么相切而成象,鲜明而生动,难怪人们称之为“咏絮才”。

清朝乾隆、嘉靖年间,辽阳城里有一位小孩,名叫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谋生。他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空闲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杂工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这联的意思是:观音是雪堆的,太阳一照,它便溶化了,以为是回到了南海。

众小沙弥,虽然也与法师元空学习到不少知识,但是毕竟有限,想了半天没有答上,只好摇头。元空看看王尔烈,意思让他来答。王尔烈明白,抬头望了望天空,只见那云朵有各种各样形状,有的竟像罗汉,而且越看越像,越想越像。于是,他稍一思索,出口答道:“云堆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他从“雪”联想到“云”,便以“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日出雪化,风吹云变,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对“日出化身归南海”。此联对冬天堆雪人,天空云变罗汉的奇趣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用拟人手法把地上的积雪(雪人)和天上的行云描绘得既形象又生动,而且静态与动态并存,真是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妙不可言。读毕,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冬雪初霁的风景。元空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小和尚们也称赞不已。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的茶童。认为此人是可造之材,所以,在主持的指点之下,25岁的他考取乡试拔贡。39岁中举人,1771年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入翰林院作四库全书的编修,晚年创办“沈阳书院”。

据说乾隆皇帝游西湖时,沈德潜随驾,适逢大雪纷纷,四山皆白,碧波银影,景色宜人。乾隆帝见景诗性大发,信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说到这里,乾隆帝再也续不出下文,沈德潜私下发笑:这叫什么诗!“他见乾隆一脸窘相,灵机一动,高声奏道:“万岁爷的诗乃千古妙句!臣记得万岁爷这首诗的第四句是:飞入芦花都不见!”

“飞入芦花都不见。”一个妙句,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使一首平淡无味的诗“起死回生”白色的雪花与白色的芦花连成一片,天地苍茫,迷蒙混沌,动感地写出了冬的神韵,意境深邃苍茫,构思奇特精妙。不仅如此,沈德潜说“臣记得万岁爷这首诗的第四句是:飞入芦花都不见”,一句,可谓机智巧妙,一语解了乾隆帝的困围。

雪中见情

有关冬雪的诗句篇2

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春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我喜欢读春天有关的诗,因为这些诗能让人感受到美的意境,让人觉得,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高高的柳树像用青绿色的宝石装饰成的,像千万条绿色丝带随风飘摇,是二月的春风剪出了这细细的叶子。多么优美的诗,多么美丽梦幻的景色啊!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又读了许多与春有关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哦,春天的美丽景色是关不住的。瞧,那枝红杏不是从墙里探出头来。我吟诵着这首诗,仿佛置身在园外,闻着“逃”出来的花香,看到了杏花出墙的那一暮,多么浓的春意啊!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又好像让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春日映照的江山特别秀丽,春风又送来了阵阵花草的芬芳。冬天结冻的土变得湿软,正适合飞燕筑巢,暖和的沙地上正睡着一对鸳鸯。

.......

诗,是文章的浓缩,好诗能让我们终生受益!

诗中的“冬”

小时候,我跟妈妈一起读诗,妈妈读一句,我跟着读一句。那时候,我只觉得诗很好听,而对诗中的含意与诗人的思想感情却一概不知。

记得第一次读诗是一个冬天,那天还下着小雪,妈妈教我读柳宗元的《江雪》。也许是那时记忆力好,也许我对这首诗特别感兴趣,读了两遍,我就会背了。走在大街上,吟诵着这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来许多过路人的目光,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然,这诗的意思,我一点儿也不懂,还在胡乱猜想,舟也会孤单吗?雪也能钓吗?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读了许多与“冬”有关的古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见了洁白的六瓣雪花飘进窗户,坐在窗前赏雪,只看到青翠的竹枝渐渐变成白玉雕成的一样。多么美丽迷人的冬景啊!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我仿佛看到了在大雪纷飞的一天,一对朋友正依依惜别,一个将跟着南飞的大雁离去,朋友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啊!

......

有关冬雪的诗句篇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呼啸,席卷大地,枯干的白草被风摧折,大西北的天空在农历八月就飘起了大雪。一夜之间,千万棵树上都挂满了雪,就像春风里千万朵盛开的洁白的梨花。诗人饱含热情,展开想象,巧用比喻,妙笔生花,把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描绘得像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一样美丽醉人。境界神奇,读之令人叫绝。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新年已过,仍不见花的影子,只从二月的草芽中透出一丝春天的迹象,但白雪却等不及了,在庭树间穿来穿去,好像化作了纷纷扬扬飞舞的花瓣。一位盼望春天的诗人,奇思妙想,以神来之笔,让雪成为春天的使者,幻化出一片春色,给人送来美丽和欣喜。“却嫌”“故穿”“作飞花”,比拟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飞雪俏皮可爱的灵性和柔婉飘逸的舞姿,想象多么新奇。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宋・张元《雪》)

严冬寒空,飞雪弥漫,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纷纷落下。同样的浪漫,同样的奇特,同样的比喻手法,这两句与上两句风格却截然不同。这里赋予了雪以侠客的性格,渲染出飞雪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此句曾被我们敬爱的所化用:“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这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在延安窑洞中所写,从中可窥见英雄胸怀之壮阔宏大。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

与以上诗句不同,这两句不是写白天的雪,而是夜雪。在暗夜里,雪的形态色彩怎能捕捉得到?然而,善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抓住夜雪特征,避开常用的正面描写,通过侧面烘托,从听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夜雪落的态势。“劈啪”的折竹声,托出一个“重”字,间接传达出了雪之形、雪之大,别有情致。夜深而闻折竹,显示冬夜之寂静,更透露出诗人彻底无眠的谪居孤寂,读来韵味悠长。

雪落引人入胜,雪尽又如何呢?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放眼远望,雪融化了,山岭青翠,绵延千里;二月的天空里,江水澄碧,岸边的花儿绽开了笑脸。诗人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冰消雪化后美丽的春之画卷,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胸怀,极富感染力。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入冬时节,草都枯萎了,猎物很难躲藏,因此天上猎鹰显得目光锐利,很快就能发现猎物;雪已停(一说已融),此时马跑得更快了,好像蹄子变轻了一样。这一漂亮的“流水对”,出句(第一句)说鹰在天上引路,对句(下一句)说猎骑追踪而至,“枯”“疾”“尽”“轻”这些词,锤炼得十分精准,使将军狩猎的情景跃然在目。“雪尽”是静,“马蹄轻”是动,尽显将军威猛之态、志在必得之意。

雪圣洁、美丽、灵动、沉静、磅礴、雄奇。无论是雪落雪尽,无论是直接间接,无论是景色人事,雪皆迷人。然而,雪毕竟是严冬寒物,它又是严酷悲壮的,因而它往往被作为出征、别离的自然背景,在边塞诗人笔下尤可见此特性。下面让我们再看看雪在“边塞”的风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阴云密布,烽烟滚滚,让皑皑的雪山也顿显暗淡无光!诗人绘写景色,渲染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还运用了倒装句式,突出诗歌画面的色彩:“长云”之后的一“暗”字,凌空一笔,使银辉照耀下的雪山,又涂上了淡黑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明暗对比,营造出阴沉的战争氛围,给人以沉重感。环境严酷,战争艰苦,而戍边将士的报国意志会在大漠风雪的磨炼中更加坚定和深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北风呼号,黄沙千里,阴云笼罩,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然失色;大雪纷纷扬扬,一群大雁像被北风吹送着一样,匆匆南迁。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送别的是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大。“同是天涯沦落人”,伤感复杂的别离心绪融入景物描写中,营造出一种荒凉、凄寒的氛围。虽是伤感,但深挚的友情,却能把它化作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

有关冬雪的诗句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性阅读;虚实结合

散文的自由美“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结构布局,或者表现手法的运用,它都少有僵化刻板的规范、格式和限制,一切以作者的感发为中心.散文最近诗,然而与诗歌相比,有诗意和美句但不像诗那样讲求跳跃跌宕,讲求节奏格律的严格要求。散文也写人叙事,但不似小说、戏剧讲求一种虚构设置,讲求情节、开端、高潮和结尾要求,明显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

如何提高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主要就散文阅读中虚实结合、层层点染的写法,总结高中散文审美性阅读策略。

以《江南的冬景》为例,郁达夫的文笔力忌板滞,总是摇曳着情趣,在景物描绘中,时而引出一件掌故,时而叙几笔风俗民情,时而吟几句诗词……这一切都极和谐地编织在大自然秀美的画幅中,显得那样跌宕多姿,潇洒自如。《江南的冬景》在微雨寒村图之后抒写自己的感受,引用了唐朝诗人李涉遇盗作诗的趣闻和诗句进行评述;又在诗意雪景图中巧借前人诗句,略加品评,借助读者的想象,将四幅前后相连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日暮时分,瑞雪将临,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文笔变幻多姿,以简洁洗练的语言再造了淡雅高洁、优美宁静的江南雪景的意境,有说不尽的风味余韵,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旧体诗方面极深的造诣,古人常说“揽物会心”,郁达夫可说是做到家了。

还是《江南的冬景》,郁达夫熟稔中国绘画的技巧,常在文中用语言进行直接描述,作家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以自然酣畅的笔墨,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巧妙剪裁,着意点染,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相宜的写意,了了几笔绘就一幅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含蓄蕴藉、诗意盎然的水墨画。这不是直接去描摹景物,而是启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跟着他去体味他笔下的景致,所写景物抹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让读者从画幅中去体察他的感受、他的个性,得景物之神髓。这样一种微妙的意境,使学生感到不仅“身历其境”,而且“心历其境”,不光眼睛看到了,连整个灵魂都浸沐其中了,实在可以称得上写景佳作中的绝品。

有关冬雪的诗句篇5

窗外,小草沐浴着阳光,微风轻抚着花儿。秋来了。

又是一堂语文阅读课。全班自由轻快地朗诵着初一第4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诗歌。

“老师,书上怎么少了写冬的诗句?”

“是呀,老师,我们补上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课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呢?

“同学们提得很好,大家说说看,你了解哪些写冬的诗句呢?”

小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铃──”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写冬的诗句很多,写四季的诗句则更多,而书中仅各选了一首,是不是显得太少了。下课后,大家分组去找一找,并总结归纳一下,看哪个组找得多……”

“老师,我觉得散文中也有写四季的,而且写得很美,我们组也找一找,好吗?”

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四季本是丰富多彩的,写四季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多彩的。我不妨利用这个单元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个小小的创意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同学们,本周的活动课,咱们相约开展四季风采赛,怎么样?”“好!”

欢呼声响彻教室。

【准备】老师,这堂课让我们自由活动吧。

星期四下午,又是活动课。

我们相约分头收集整理描绘四季的诗词、散文及成语。由语文科代表组织商量后,全班拟订出本次活动的板块:

1.班级分组,分成4组(春、夏、秋、冬各1组),小组分头活动。

2.利用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

3.组织、整理并讨论小组收集的资料,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4.制作摘记卡。

5.小组合作设计板块式壁报。

各小组碰头商量了一下,便小鸟般飞出了教室,仅留下沉思的我:学生拥有了主动性就拥有了活力,也就拥有了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才是作为教师的我所必须做的。

【准备】老师,谁来做主持人呢?

第二天晚读课,有学生提出做主持人的问题。于是,我帮他们设计了第二大板块:竞选主持人。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布置黑板:写上“主持人大赛”5个字,并配以插图,让黑板也展示美。

2.按抽签的方式进行比赛,语文老师兼主持人,让语文老师的主持艺术直接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

3.邀请其他语文老师做本场比赛的评委。

夜幕渐渐降临,而竞选主持人的比赛还进行着,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我知道,我已把学习语文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

【过程】“我爱多彩的四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

教室里充满了“欢乐颂”的旋律,在一段优美的伴奏中,主持人小南缓缓走入布置好的会场中。在她身后的黑板上,画着4个大红灯笼,“春、夏、秋、冬”4个字刻在红灯笼上,更显得耀眼夺目。旁边,小画家小晨还精心设计了几枝红梅。虽已深秋,有点寒意,但教室里却春意浓浓。一切按计划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春花秋月,夏云冬雪,有多少诗人曾陶醉于美的意境之中,多少词人曾为之挥笔抒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霜叶红于二月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笔描绘美,现在,该是展示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分为7大板块:

1.各小组交流写四季的诗词;

2.各小组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四季的成语;

3.各组代表诵读名家的散文,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4.各组展示本组的绘画作品,并用一段文字加以描绘;

5.小组评议,哪组说得最好,并说说理由;

6.小组展示手抄报,并说说理由;

有关冬雪的诗句篇6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诗。

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它具有高超的艺术。仅仅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精彩绝伦的图画,作者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深深包含其中,的确堪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

但是,这首诗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试看:千山万径,白雪茫茫,飞鸟绝迹,行人无踪;如此天寒地冻,令人望之而心惊,哪里还有什么垂钓的渔翁呢?青壮年恐怕都不耐其寒,何况还是一个“翁”。虽然,南方的江水冬天不结冰,但在这种情况下,照样会“冻的个寒江上鱼沉雁杳”。(明·王磐)况且,以打渔为生的人,最讲究捕鱼的季节性,冬天鱼不好动(在摄氏零度时呈休眠状态),其腹不饥,懒于进食(南方的鱼性如此),根本就不是垂钓的好机会,在冰封雪压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首诗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诗歌是文学作品,允许艺术创造,决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典型化的方法,把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拼在一起,创造出完整的诗的意境,以寄寓作者的思想。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在作画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创作出一幅含意深刻的《雪中芭蕉图》(原名《袁安卧雪图》),但其拼凑痕迹明明白白,一见便知。而柳宗元这首《江雪》诗,却是巧夺天工,照样是拼凑,却不露丝毫痕迹。

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拼凑的呢?

首先,还得了解柳宗元的住处:“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东西墙谓之序)之西,属(连接)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高墙)以为户,户之外为轩(长廊),以临群木之杪(树枝末端),无所不瞩(注视)焉。”(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从柳宗元对住处的描述可知,他“无所不瞩”之景,无疑就是雪后的诗中之景。

然后,我们再来试想:诗人于当年冬天到达永州之后,心情怅惘,思绪万千,人地两生,四顾茫然。实是亲朋无一字,形影吊寒温。虽时过境迁,亦不能忘其恨。一天,寒风微动,大雪飞扬。诗人起坐无聊,出户立轩远眺。只见天地一色,茫茫无际。远处的山岭,参差错落,犹如玉砌银堆。再看那江上,水波不动,寒流无声,仿若素娟撕开偌大的裂口。在水湾深处,几株古树下面,系着一叶扁舟。又四下一瞧,没有一个行人,也没有一只飞鸟,只有诗人孑然而立。

如果没有雪景,诗人就不会联想到冷峻严酷的政治处境;如果没有孤舟,诗人就不会联想到渔翁。本来,披蓑戴笠的渔翁,是微风细雨时的装着。诗人为了既要写出冷酷无情的现实,又要写出自己孤芳自赏、顶天立地的个性。于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个平常的渔翁搬上船来。一幅极妙的大雪垂钓图便跃然纸上。

我们说他巧,究竟巧在什么地方?不妨先来看这渔翁。孤舟垂钓,常常有之,只是那蓑衣和斗笠,是做来遮蔽风雨的,当然也可以蔽雪。正因为这一点,扰乱了我们的视线。没有生活经验,实难明辨。这就是天然之巧。再看他的手法,不能不令人倾倒。作绝诗,若按常规,四句分别各司“起、承、转、合”之责,但诗人没有因循旧章。一开始,采用相对句式,取消第二句的承接作用,以极大限度增强环境气氛。下笔便是千山万径,鸟绝人灭,令人琢磨不透。是天要垮了?还是地要陷了?不免使人提心吊胆,吓得汗不敢出,逼得你要去探个究竟。第三句笔锋一转,道出“孤舟蓑笠翁”。哎呀!简直使人喘不过气来。心神还未定,又逼你去关心渔翁怎么样了。渔翁究竟怎么样了呢?不慌不忙,写出四个字:“独钓寒江”。把承接的位子搬到这里,频频道来,使人不禁失声赞叹,这渔翁真了不起啊!人都吓得要死了,他还冷静沉着,孤舟垂钓。一个高大的形象栩栩如生。闹了半天,究竟是怎么回事呀!用了一个“雪”字,虽与“独钓寒江”连成一句,实是独立成章,不但承担了合的作用,而且一扫读者惊惶之态。确实堪称画龙点睛,这是艺术之巧。难怪前人毫不吝啬地说:“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宋·范??文)

有关冬雪的诗句篇7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杜工部有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说,自己写作认真、字斟句酌,虽为人性情孤僻,却入迷地寻求好的诗句,如果写不出惊人的名句,死也不肯罢休。是的,越是语言造诣精深的文学家,他们越重视对自己作品语言的锤炼。提到这一点,恐怕谁也不会忘记“推敲”的故事。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作诗相当刻苦,经常骑着毛驴四处游赏,偶得佳句随即记下投入诗袋之中。一天傍晚,他到好友李凝家去做客,两人诗文唱和,把盏交杯,真是酣畅淋漓,不觉已是玉兔东升,飞鸟归林。夜暮朦胧之时,贾岛骑毛驴向回走。明媚的月光、黛色的远山,让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贾岛顿时灵感涌动。口诵一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他反复吟咏,,想把第四句中的“推”字改为“敲”字,后又觉得“推”字也不错。就这样,贾岛在驴背上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斟来酌去拿不定主意,完全沉醉在诗情之中,信驴由缰,全然不知。当时京都长官韩愈正从街上经过,贾岛一心只记着“推”与“敲”,不觉走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被人推到韩愈的面前。贾岛到这时才清醒过来,忙谢罪道歉,说明原委。听贾岛说完,韩愈不但没有怪罪,反而也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儿,韩愈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从此,二人遂成文友。

“敲”字好在哪儿?好在其顾及全诗。从晴景上,既是月夜访友,不管门是否虚掩,都只能“敲门”,若随意“推门”,似有唐突之嫌。从意境上,“敲”的声音更能扣准诗题,僧人轻叩柴门,主人扶杖启门,惊动了树上宿鸟,反衬出深夜之幽,从而创造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从声律上,“推”、“敲”都是平声字,符合律诗要求,但肴韵的“敲”自然比灰韵的“推”响亮而有节奏,富于音乐美。这一“推”一“敲”,反复斟酌,舍“推”取“敲”,诗的意蕴为之豁然顿开。

其实,诗人锤炼词句的佳话还有许多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论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支柱和基础,前无古人,而他竟把炼字与境界论结合起来,可见炼字在他心目中重要到什么程度了。

诗要炼字,往往一个字能影响一句诗或一首诗的精神。这样的字词,古人称为“诗眼”。而其他文学作品也要炼字,因文章不可缺少文眼。古典小说中炼字的典范就屡见不鲜,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熟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如此宏篇巨著,可谓泼墨如水,可是有时也惜墨如金,用笔极为洗练。比如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描写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写道:“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有限之言含无穷之意,真乃神来之笔。

现代作家对语言的锤炼也不逊色。鲁迅、老舍、杨朔等文学巨匠在写作时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一字不苟,一词不苟,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范例。现采撷两例:

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句中“排”字,历来被当作炼字的典范。《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中说:“句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本来付铜钱可以用“拿”、“掏”、“摸”。但只有这个“排”字,才最能写出孔乙己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而陷于非常窘迫的境地时,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不安和愤懑的内心世界,似乎在告诉人们:九文,一文不少,看清了。

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冬天的济南是温晴的,山清水秀,日光和煦,一切都那么安适、和谐,更不必说小雪了。“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好像它们都有了生命,活灵活现,传情传意,恰当地表达出济南冬天的安祥、舒适、平静的气氛,使人感到济南到处都温情脉脉。如果以“躺”、或“建”、“盖”代之,小村庄和雪就显得那般被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文章基调也不相和谐。可见“卧”有一字传神之效。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惟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惟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惟有一个形容词。”文学大师们都这样注意炼字,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阅读、说话,还是作文,更要时时处处根据题旨、情境和语体认真选择语言材料,精心地琢磨、推敲、锤炼。

有关冬雪的诗句篇8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四季歌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四季歌。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四季歌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四季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四季歌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歌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满生气,充分展现了秋季的美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那么,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让学生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2.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

要求:①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②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学生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安排);③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④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3.畅谈感想。

学生间互相讲述四季的特点及色彩特征。

4.创作作品。

(1)主题:画出四季的象征色彩。

(2)技法:运用蜡笔水彩画、钢笔水彩画、水粉等形式作画。

(3)配一句或几句表达自己感想的话或诗歌。

5.课外拓展。

设计四季故事,进一步探索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课外资料

1.四季诗歌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雪梅二首

(宋)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虽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四季基本常识。

为什么说四季轮回在于地球绕太阳公转?

一年一度,冬去春来,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制定了24节气,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相同,24节气告诉人们太阳在运行中有节气意义的位置和日子。据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子,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安排各个节气。这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人们还把24节气编为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每月有两个,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相差不过一二天。”

24节气从科学角度来说,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叫做公转)的反映,地球公转的路线是一个椭圆轨道。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年。在一年中,地球上的某一地区相对太阳来说,其位置是不相同的。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6月22日前后),就是北半球夏至的日子。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就是北半球秋分的日子。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就是北半球冬至的日子。此后,太阳直射点又北移,到3月21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在赤道上,就是北半球春分的日子。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里包括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引起的日照角度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太阳高低的不同,也包括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表现出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的变化。在一年之中,夏季是太阳位置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就是太阳位置最低、白昼最短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季节,每年的春分、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这便是四季交替、节气往复的地球。

上一篇:哈佛人生哲理范文 下一篇:母亲节写给妈妈的一封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