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19 15:09:57

心静的诗句

心静的诗句篇1

《作家作品》

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

《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

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四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第二层: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乐趣。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

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2、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从军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王昌龄盛唐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擅写七言绝句。基本风格是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七言绝句。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广袤无垠,关山雄伟的大西北为背景,描写了边塞的壮阔与戍边将士的艰辛,衬托出戍边将士不辞艰苦,戍守边疆的壮志,歌颂了他们卫国热忱和英雄气概。

二、课文串讲

前两句描写景物,边地的景色,衬托戍边将士不辞艰苦,守卫疆土的壮志;

后两句叙事抒情,概括将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也有他们鏗锵的誓言。

三、词语解释

青海长云暗雪山。暗:使雪山暗。

《学习要点》

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前两句描写大西北特有的广袤荒凉的景色,戍边将士遥望关内,思念亲人。壮阔之景衬托出将士们博大的胸襟和不畏艰苦,守卫疆土的英雄气概。

后两句抒情的作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构成了对比。条件如此艰难,环境如此恶劣,却丝毫没有削残将士们抗敌保国的雄心壮志,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衬托,才使得“不破楼兰终不还”显得更加悲壮。

本诗的中心句是。

不破楼兰终不还。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山居秋暝》(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王维盛唐诗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

其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集是《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二、课文串讲

1——2句:交代时间,地点,并创造一个雨后清新,宁静的总体氛围;

3——4句:描写天上明月,地上清泉,一高一低,一静一动;

5——6句:描写人的声音,看到渔舟晚归,一听一看。

7——8句:借春写秋,表达作者归隐的意愿。

《学习要点》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层,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

掌握“空”字的含义。

“空”字表现雨后山间的清新,静谧,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掌握“秋”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点出了时令,呼应了诗题,点染了意境。

重点掌握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全诗有泉声,笑声,有月光,水光,有松,竹,石,莲,有月照,泉流,人归,舟诗中描写空山雨霁,明月照松,浣女夜归,渔舟唱晚的美丽图景。所表现的是诗人心旷神怡的心境。“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竹喧归浣女”写听,“莲动下渔舟”写视。全诗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三、写景用白描手法。

全诗这一切描写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采用白描手法。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三、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学习要点》

1、分析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

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尙,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的心情。

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

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4、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借吕尙,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5、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

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

6、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

《重点段落分析》

心静的诗句篇2

何绍基①

坐看倒影浸天河②,风过栏杆水不波。

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注释

①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清代诗人。

②天河:银河的通称,晴夜高空,呈银白色带状,形如河,故称天河。

简析

那一年的那天晚上,诗人就在这寺内的荷花池边静静地坐着。

肯定是静静地坐着。要不,他怎么能不只看到池上静静地散发着芳馨的荷花,还能看到荷花静静地映在水里的倒影,看到那倒影静静地浸润在银白色带状的天河影里?

是的,他看到了荷花池里天光荷影共映衬的润泽与和谐。

他的心神是否也已浸入池里荷花清雅的影姿里,和那看似遥远却已近在水底的天河影里?反正,那时他的视线,肯定长时间地被那池里发亮的银河,以及银河暖暖地映衬着的荷影,牢牢地吸引住了……那清雅的荷影,那润泽着荷影的天河,正映现着诗人雅致的趣味。

应该是初夏的暖夜吧?一阵风过,坐在栏杆旁赏这池内的天光荷影的诗人,或许感到了微微的凉意?微风过处,诗人竟然未曾发现水面掀起一丝微波。

然而又怎么可能?有风如何会不起波?

是风太过轻微,掀不起荷花盈眼的一池水波?是凝望着荷影与天河之影的眼光过于痴迷,以至于未曾察觉到水波的动荡与摇曳?还是诗人的内心竟是如此平和宁静,轻轻的风不足以掀起其内心的涟漪?

哦,哪里是“水不波”?明明是“心不波”!

是的,诗人宁静恬适的内心此时何曾泛起一丝微波?只不过,夜已渐深,天已微凉,诗人要离开这美丽宁静祥和的荷花池回房去了。然而,他的心神竟然还被这荷香与月光水色的美景牵萦着。于是,起身要离去的诗人不由得遥想:当夜深深,当人寂寂,这里该有满湖萤火闪亮吧!那闪亮的满湖萤火,一定比天上倒映在水池里的星儿要多得多。

是啊,那满湖萤火一定会在夜深之时点亮一池精彩!这精彩比天上的星儿实在,比天上的星儿灿烂,也比天上的星儿温暖……

就这样,诗人在这首七言绝句里,凭借实虚相映、动静结合的笔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别样静雅的影姿,联想到了别样生动的美丽……

宁静下来的心神,能看到影子的美丽;飞扬开来的思绪,能看到想象的风景。

名句赏析

(1)这首诗中的“风过栏杆水不波”一句该如何理解?

(2)简要赏析“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两句。

答:(1)这句诗表面意为微风拂过栏杆拂过水面,水面却不曾掀起波澜,表现风之轻微,实则借水面的无波表现诗人内心的无比宁静。

心静的诗句篇3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言】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心静的诗句篇4

【关键词】蕉风 俳句 美

日本古典诗歌主要是指日本古代的和歌与俳句。和歌为三十一音,即日语的三十一个字母,由五七五七七句式构成;俳句由十七音构成,即五七五句式,是世界上最短最精练的诗的形式之一。它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来表现丰富的情感,以浓缩的语意抒发深厚的思想,可谓“文约而意远”、“志深而笔长”。俳句简约的语言中充满着象征、含蓄的韵味,富于生命感悟。

俳句是日本和文学的代表,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犹如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称为俳圣的日本江户时代俳人松尾芭蕉(1644-1694)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摆脱了带有文字游戏色彩的俳谐,创立了正统的、高雅的韵文学一俳句。在日本俳句史上开了一代新风。他追求风雅,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俳句,并以其作品的“清新”、“闲寂”、“幽雅”、“空灵”特殊风格,创立了“蕉风”,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自然”、“清新”、“静谧”、“幽雅”之美

在日本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有诸多流派,影响最大的应数“蕉风”。松尾芭蕉一生远离尘世,融身于大自然之中,醉心于风雅,因隐居的院内多芭蕉树,故改其居所为“芭蕉庵”,因而也由此得“芭蕉”俳号。他首先追求创作上“幽雅”的美学观,一扫昔日日本俳坛陈腐之气,以简洁明快的笔触赞美山川自然,透射出作者匠心独运的清新快乐的情趣,“幽雅”深远的诗风。

芭蕉的俳句主要表现在以直觉审美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的特征,以感知为主,综合多种心理因素,作品内容多富于外化的特点,因而他的俳句多以言外象胜、以言外意胜的“幽雅”而见长。如:一片春樱云渺渺,钟声上野抑浅草。春意盎然,美丽的樱花开满枝头,看似彩云,一片幽静,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似乎打破了梦幻的宁静世界,当迟疑钟声是从上野寺传来,还是从浅草寺传来时,悠悠的钟声已渐渐消失在樱花中,因而大自然显得更加静谧了。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幽静的樱花世界.而是通过钟声来烘托,使读者在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在耳闻着悠扬的钟声的境遇中,去产生丰富的想象。画樱花则闻钟声,听钟鸣则观樱静,真乃诗中有画。给人一种“静如幻”“美如幻”之感。

二、人生苦旅中的“闲寂”与“空灵”

芭蕉虽然一生远离尘世,但是他人生之初,曾几度欲跻身仕宦之途,均未能如愿以偿。失意使他在心理上、人生观上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厌倦了社会,无奈才选择了隐居山川。他崇拜李白,效仿李白到处漫游、“裘马多清狂”的生活,艺芭蕉试图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来排解人生的苦闷,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感悟来表达对恬静、幽美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尽管他主观上极力要摆脱社会,来消解内心的由失意而产生的对社会的厌倦感,但在云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下层百姓的生活,对社会有了进一步了解。反而却增强了他力图摆脱烦恼的云游生活中的孤寂、悲凉、失落之感,流露出已是“无材去补天”的无奈。芭蕉的俳句多得于漫游之中,流露出他对社会的无奈与惆怅,从而形成了他的独特创作风格一――“闲寂”、“空灵”。秋风撕卷芭蕉树,夜闻屋漏雨打盆。秋夜狂风夹着雨撕卷着院中的芭蕉树,树叶摇曳沙沙作响,滴漏的雨水敲打着瓦盆,这也不是对自然的速描或特写,而是诗人凭直觉的感悟,写出了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抒情短札。自然景物通过诗人的艺术加工,不再是一幅死物堆积的写照,而成为诗人心境、意绪的表现和象征。被诗人通过艺术加工而美化了的景物凝聚着诗人云游生活的凄凉与孤寂,充分表明了芭蕉不追求为物欲所控制的社会里的功名利禄,轩冕荣华,独自保存自己心灵的完美。

自然美的核心、自然美的价值是作家价值的表现。美是一种精神、情感方面的价值判断。俳句中的自然美是一定阶级、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中的诗人的本质、诗人的价值、诗人的精神的外化,它是记录并能弹奏出诗人的快慰、凄苦、幸福与不幸的人生乐章的音符。

病雁遇夜寒,旅人寐难眠。这首俳句反映了芭蕉孤寂、悲怆的感叹。一只孤独的病雁离群,欲在寒冷中度过漫长的一夜,岂不是天冷身正寒,雪上加霜吗?其景、其境、其情不正是诗人对世态炎凉所发出的不平的感叹吗?

心静的诗句篇5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1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十)总结:

心静的诗句篇6

古代中国作为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所留下的优秀诗篇、经典名句灿如星海,名篇名句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份量有增无减。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古典诗词名句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对名句的深刻内涵了解并不深,学生难免感觉到古代诗歌的枯燥,加之翻译过程中的不当处理,诗句的教学始终是一个难点。“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课标明确作出的规定。为拉近现实与要求的距离,我认为,可从三个大方面入手,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传播。

一、点明诗意之美

诗词名句,常常以意境美、意象美给人艺术上的美感享受。从古到今,很多古诗文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老师可应用生动的语言勾勒文中绝妙的图景,让学生脑海中有鲜明可感的景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常言道“诗如画”,这是确定无疑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又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气势又是何等壮阔!他的《静野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朝辞白帝彩云间”、“孤帆远影碧空尽”、“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名句,意境意象多姿多色,更是流传千古而不衰。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投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二、点明诗意之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远在江南,送友人返洛阳,以自己的心如冰洁玉莹作比,表示自己的气节清廉,比喻是多么生动啊!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三、 点明诗之志

心静的诗句篇7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后所写。本诗描写山村风光、田园生活情趣以及友情的深厚都很真切生动。一、二句从自己应邀写起,以“鸡黍”“田家”点明地点。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合”“斜”等词都极传神生动。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彼此的眷恋,情意之厚溢于言表。全诗语言朴实清新,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意境鲜明。

探究练习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这首诗歌所展示的画面是___________。

2.请写出一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境相近的古诗文句子。

诗作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佛寺禅院的景色,表现了禅院特有的幽深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希企隐逸的思想。本诗从诗人清晨游寺写起。他清晨登虞山,入兴福寺,当时正旭日升起,普照山上树林。从形式上看,首联即对偶,用所说的“十字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写出了诗人清晨入寺所见的最初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佛寺赞赏之情。接着,诗人写自己经过花丛小路,走到幽深后院,发现禅房在花丛树林深处。这些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禅寺的幽静和美好。接着作者写了禅房周围的景色。山林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在自由地飞翔欢唱;清清的潭水澄澈,使人顿感心地空明,杂念全消。结尾以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声收束,进一步衬托了禅寺的幽深宁静。对禅房美好、幽静环境的欣赏,表现了诗人悠闲适意的隐逸情趣,而这种隐逸情趣又是诗人仕途失意、心情不佳的曲折反映。全诗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有特色,意境幽深,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二句,词语平淡,却活画出后禅院的清幽静寂。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这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可见,诗歌的“炼意”比“炼词”更为重要。前人的叹服亦证明此诗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探究练习

1.细读诗歌标题,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诗中“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3.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柴晓山/供稿】

参考答案

诗作一:

1.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2.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诗作二:

心静的诗句篇8

鉴赏诗歌时,要依据具体诗句的描绘,调动起平时的生活积累,以达到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参悟情感、乃至辨析技巧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域的不同、知识面的差异,诗句所表现的某一生活现象,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曾经体验过的直接生活现象,而对另外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间接的生活现象了。尽管如此,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之分。本文对生活现象直接、间接体验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调动生活积累时要注意不同的方面而已,不必在分类标准是否科学上刻意纠缠。

一.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

诗句所表现的内容是我们经历过的、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时就可以借助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来准确解读诗句的含意、情感。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

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

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

近来乡梦不多成。

【问题】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解析】从题干而知,该诗句就是表现生活情趣的。结合题目“早兴”以及“犬上阶眠知地湿”(春天到来时因解冻复苏,大地潮气会上升,敏感的犬儿会感知到),可知初春到来,随着天气转暖,人们自然会脱下厚重的冬装而换上相对轻薄的单衣,当然会感觉身体轻盈了许多。

这种直接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你调动你的直接生活体验,就可以顺利解答问题。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间接体验的生活之貌

由于生活范围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对诗句所反映的生活都有直接的体验。从书本、从他人的介绍中,也可以了解生活的真实之貌。在鉴赏诗句中,也要注意调动起这类间接的生活常识积累。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诗句的后两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该诗的后两句包含了一个生活常识:燕子今年在某处筑巢,明年还会到此暂住,不会改变。在《乌衣巷》中,作者刘禹锡要表达的意思是:房舍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是该房舍的主人。即燕子所飞到的这个地方,旧时是王谢堂,而今是寻常百姓家。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燕子了,更不用说燕子的生活习性了,他们看到诗句后,恐怕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先飞王谢堂,后飞百姓家)吧!

【答案】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问题】“捣衣”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解析】在洗衣机盛行的年代,在衣料越来越柔软的今天,捣衣的生活画面恐怕只存在于人们遥远的记忆里了。

“捣衣”就是洗衣过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由于衣物比较厚重,浸水后更加难以揉搓,所以要借助棒槌的敲打,来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捣衣”是为了远方征人能够尽早换上干净衣服,实则是表达思妇对征人之思念,对征战之怨愤。“晚上捣衣”说明白天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晚上“捣衣”更见思妇生活之艰辛,亦可见思妇感情之强烈。

【答案】“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三.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

如果没有直接与间接的生活体验,就要结合诗句的描绘,利用类似、相反的生活真实,试着想象生活中的事理,来达到准确鉴赏之目的。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题】该诗中间两联写景,请简要说明“颈联”所用的写景手法。

【解析】颈联中的“碧峰出山后”就比较费解:碧峰如何从山后又出来了?这时就要想象真实的生活:雨后新晴,原来笼罩在碧峰中的雨雾渐渐散去,碧峰就随之出现在前面山峰的后面了。“碧峰出山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颈联也就是描写景物的动态。

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其实也要调动起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城市里的学生,对雾锁高楼、雾开楼现的体验肯定是有的,这时不妨相似联想一下。

【答案】颈联描绘动态景色:田野外边,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与颔联的景物描写一起,构成了一幅明媚的雨后山水图,表达了作者野望中的喜悦之情。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问题】结合全诗所展示的画面氛围,简要分析三、四两句诗景物描写的技巧?

【解析】三、四两句诗描绘牛蹄声打破了沉寂。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伫立着寒鸦,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衬,动静相衬。

但是,相对于全诗的意境来讲,牛、鸦动静相衬的画面是为了衬托出小村的宁静氛围,所以结合全诗看,三四句写景技巧就是以动衬静了。

而这宁静氛围就需要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反向想象:怎样的情况下寒鸦就要飞走了呢?那就是有了人的干扰。如此,画面就不再是宁静的,而是热闹的了。

【答案】以动衬静。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三四句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缓,有声响也有动态,迟缓的动作、单一的声调使得乡村氛围更显宁静,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而略带清愁的心境。

上一篇:有关于春天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小猴过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