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09-17 19:37:22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篇1

1、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了解英法联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帝国主义列强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

2、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立志为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圆明园和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思想旅行”

1、导入:今天我们将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是——“思想旅行”[课件出示:“思想旅行”]我们先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呢?同学们还是去了以后再来猜一猜吧。

2、播放课件:颐和园的风光。

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带大家看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介绍北京现在最大的一座园林——颐和园的,美吗?其实,还有一座叫圆明园的园林,比这大得多,也美得多。老师这儿有一组介绍圆明园的图画,我们也来看一看。

4、教师介绍: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一些绘画作品画的就是圆明园,这是一座清代的皇家园林,周长约10000多米。园中凿湖堆山,种植着各种奇花异木,有国内外名胜四十景,而且珍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被称为“万园之园”。

5、讨论:看了这一组图画,你有什么疑问吗?(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一组图片都是绘画作品,没有一张是实地拍摄的照片,这是为什么呢?)

6、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作了一次收集,有同学找到了这样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他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大家欢迎![第一批嘉宾上场]

7、为了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交流,老师在课前也去收集了一些资料。我这儿也有几张圆明园的照片,请大家看一看。

8、同学们,你看了这几张照片,又有什么新的疑问吗?(先请嘉宾说,再请观众席的同学说。)[第一批嘉宾下场]

9、小结:是呀,这样一个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今天,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片废墟,满目的荒凉,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走进历史,作一番探航吧。[课件出示:“史海钩沉”]

二、“史海钩沉”

1、老师在课前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找到了这样的资料,我们请上他们,来给大家作一个介绍,……大家欢迎![第二批嘉宾上场]

2、嘉宾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事,再请观众席学生来介绍。

3、相机插播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4、同学们听了同学的介绍,看了电影,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先请嘉宾说,再请观众席的同学说。)[第二批嘉宾下场]

5、小结: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把偌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偌大的一批艺术瑰宝,偌大的一份世界遗产化为了灰烬。圆明园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世界也在哭泣!

三、“历史回眸”

1、过渡: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发生在1860年的10月,也就是第二次战争时期。事实上,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这样的屈辱事件又何止这一次呢?你还知道这样的事吗?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课件出示:“历史回眸”]下面我们要请上第三批嘉宾,请他们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大家欢迎![第三批嘉宾上场]

2、嘉宾学生介绍,再请观众席学生来介绍。

3、教师可以补充有关资料(相机插入“中国近代史大事记”和“部分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

4、讨论:从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数据与资料来看,你认为圆明园变成废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先请嘉宾说,再请观众席的同学说。)

5、小结:回眸我国的历史,我们自豪地发现:中国在历史上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上拥有最强大的地位。但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我们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当外国列强用和大炮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只能蒙受屈辱。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呀!

四、“我抒我心”

1、[课件出示:“我抒我心”]按照我们的惯例,在我们的谈话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人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这次谈话,你想说一句什么话呢?(请嘉宾说,再请下面的同学说)。[第三批嘉宾上场]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篇2

近来,有关圆明园十二生肖兽头铜像的新闻不断:迫于“铜铸狗头”的真伪之争和香港各界“不能容忍‘赃物’在港拍卖”的批评,贞观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于9月17日宣布搁置拍卖计划;而恰巧保利艺术博物馆则又从美国购回“铜铸猪首”;更有专家披露惊人消息称:另一套“十二生肖兽头”仍存于世,传说就放在北京某机关的仓库里!

据介绍,“猪首”铜像是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人士今年春天在美国一位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的。专家反复鉴定后认为,这件铜像与此前保利收藏的三件铜像同属一个系列,可确认是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一件。经艰苦谈判,那位美国收藏家终于同意将“猪首”转让。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信德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鸿w先生得知后,即与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联系,并出资收购国宝,捐赠给保利博物馆收藏。而保利博物馆顾问易昊苏在被问到公布找到“猪首”铜像与“狗首”铜像拍卖事为何巧合时表示,这次购买“猪首”铜像是以少于700万元的代价购得,比2000年拍卖会上购得的三个铜铸兽头拍卖价都低。之所以第一时间在港公布,亦可让公众以自己眼睛看清楚两者的差异。据悉,保利博物馆准备今年10月将“猪首”在北京与“牛首”、“猴首”、“虎首”铜像一起公开展出。

9月19日下午,北京圆明园文史科研究员张恩荫首次郑重告诉记者,此前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大水法前十二生肖兽头”都弄错了!其实“十二生肖兽头”是放在“海晏堂”前的。珠海圆明新园有关负责人也对笔者说,他们按1比1复制的圆明园十八处景观中,“十二生肖兽头”就是根据史料考证后放在“海晏堂”前的。

张恩荫说:圆明园西洋楼景观内有“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喷泉。“海晏堂”前喷泉,有身穿罗汉袍的“十二生肖”像,每个生肖兽头口中都能喷水,用以报时。而“大水法”的水池中央是梅花鹿,四周是十只狗,被称为“猎狗逐鹿”,也能喷水。但是大水法里的狗首是否铜铸的不太清楚,史料没有记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栾贵明也对记者说,这些“十二生肖”铜兽头都是模子浇铸的,因此从理论上说不可能只做一套。而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研究员更认为浇铸了几套。另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专家透露:另一套“十二生肖兽头”仍存于世,听说就放在北京某机关的仓库里!他认为,作为皇家建筑的重要部分,完全有理由另浇一套作备件。张恩荫分析,如果说当时另浇了一套的话,那有一种可能就是慈禧做的。因为当年慈禧非常喜欢“十二生肖”喷泉,于是仿造圆明园里的“海晏堂”,在中南海又造了一个“海晏堂”。由于当时没有照片资料,只有后人的手绘图,所以这两个“海晏堂”里的兽头是否一模一样,现在还难以考证。

一些学者对有两套兽头感到愕然

还有一套天价“十二生肖”兽头被存放在北京某机关仓库里的消息披露后,一些学者感到愕然。当北京有记者采访著名考古专家、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宿白先生时,他对此说法非常疑惑,他称从未听说过还有另一套。而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清史专家徐凯教授也认为另有一套兽头的可能性不大,他甚至说,某报刊登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的“放在北京某机关的仓库里”的说法很不严谨,“至少应该注明这种说法的依据”。

北京记者致电收藏有“牛、虎、猴”兽头的保利博物馆馆长蒋迎春,蒋迎春亦表示诧异。他说这是第一次听说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头不只一套的说法。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圆明园十二生肖兽头出现在海外拍卖会上后,国内专家就对兽头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关史料记载,圆明园能喷水十二生肖兽头只有一套,国内还有一套十二生肖兽头的说法不可信。某报还称,在这次猪首回归的过程中,拯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负责人张永年先生也表示,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兽头只有一套,也就是保利集团收购的这一套。对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认为浇铸了几套兽头的说法,蒋迎春说,2000年保利集团收购的牛首、虎首和猴首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过,马承源老先生亲自为展览剪彩,但从未听马老谈到喷水十二生肖兽头有几套的说法。

不过,圆明园文物专家、人大清史研究所的王道成教授则认为,两套兽头的说法有一定根据。王教授说:“有些史料中曾提到中南海也有一套兽头,有种说法是圆明园的十二生肖被搬到了中南海,我看它们恐怕是两套;而且清代铜器常常一铸两套,如颐和园的铜亭(宝云阁)避暑山庄也有一个,所以两套兽头是有可能的。”但是王教授也认为这种说法还需要查证。

北大教授沈弘称生肖铜兽确有两套

对一时间,对国宝生肖铜兽是否有两套的争议成为各大媒体的热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多家媒体采访专家,发表看法,一时众说纷纭。这时,北大一位外文专家主动到北京晨报向记者证实:国宝生肖铜兽确有两套,一套喷水报时,一套亮灯报时。

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沈弘教授说,有资料显示,备受关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头确有两套,而且有照片为证。沈弘教授告诉记者,关于北京这两套十二生肖铜像,其实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和政治家写的书籍里多有记载,而且还留下了珍贵的老照片,如今可帮助专家们还历史本来面目。

沈弘说,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是在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们的指导下为康熙皇帝所设计和制作的。从传教士们绘制的铜版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二生肖铜像左右一字排开,各六个,分别代表了一昼夜中的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代表这个时辰的生肖铜像便从嘴里自动吐出喷泉。正如圆明园专家所回忆的那样,后来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在颐和园大兴土木的同时,又模仿圆明园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在东宫建了另一套十二生肖铜像。这一套铜像并不是用于喷泉,而是用于慈禧最喜欢的时髦新玩意儿――电灯。因为当时清廷皇宫里已经有了发电机。

沈教授指出,从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宫的十二生肖铜像的位置排列跟圆明园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几乎一模一样。然而这些铜像并不从嘴里向外喷水,而是手里都拿着做成了荷花形状的电灯。每到一个时辰,代表那个时辰的生肖铜像手里的电灯便会自动亮起来。沈弘提供的两张资料照片来自于北大图书馆收藏的西文书籍。沈弘说,晚清民初,中国的外交活动频繁,外国学者和传教士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特权。他们用笔和照片记录下来的清廷内幕和京师风貌,往往是同时代中国作家所看不到的。去年,作为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导的沈弘在协助北大图书馆整理外文资料时,发现了20000多幅西文书籍的资料配图。他花费了长达半年的时间,为老照片逐一扫描,为这些难得的历史资料做了“备份”。这些照片最早的摄于1850年前后。由于照片的主人全部都是当年在京的外国人,老照片因此罕见于中文书籍,甚至连北京大学著名的史学教授们也并不清楚它们的存在。

贞观公司终于取消狗首拍卖

香港贞观公司终于在9月23日下午3时决定,取消了原定于10月26日举行的狗首拍卖。该公司总顾问林辑光发表《郑重声明》,称“贞观公司在香港开展的‘国宝回归’拍卖活动与内地近期启动的‘国宝工程’有相同的性质与效应,都是致力于保护和抢救中华民族流失海外的珍贵文化遗产,使国之瑰宝得以殊途同归”,“虽然取消狗首拍卖,但贞观公司还是会在拍卖会上展出狗首,让有兴趣的民众和收藏家一览国宝风采”。

他还表示,日前内地有关专家提出的“圆明园皇家园林喷头系列应该不止一套存世”的观点,是综合中外专家论证及客观考测的论断。该公司取消狗首拍卖并非受到某些方面的压力。

资料链接:

猪首和狗首有何不同

内部结构:猪首内部基本中空,正中部分有一个带有锯齿的卡口,卡口直通嘴部。当年水是从颈部进入猪首,这一构造与保利博物馆已有的牛、虎、猴三兽首相同。而贞观公司将拍卖的狗首脑后有一个小孔,资料说是进水口,有铜管与其相连。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篇3

听到教研室送课下乡的消息,我便从内心里期待,因为这样的学习机会毕竟难得。聆听学科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从中有所启发,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师提高的一个捷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真聆听了曹小红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课的伊始,曹老师便抓住了当前的热点新闻——兽首的拍卖为切入点,很快让学生与圆明园拉近了距离,这样的导入形式是成功的。同时,对于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姜老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抽象的文字变换成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图片,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尽享视觉大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大脑和眼睛,能够让学生尽快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点无疑也是成功的。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文中却用大量的篇幅在讲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只有最后一段,聊聊数语谈到了圆明园的毁灭。曹老师把这一段的教学提到了前面,我想也有她的道理。曹老师在导入部分出示了目前被拍卖的两个兽首的图片,我们都知道,兽首问题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新闻,孩子们从电视或者家长的口中已经获得一些关于圆明园的知识,而且对于两个兽首的拍卖,新闻节目已经做足了渲染,激起了国人强烈的爱国情绪。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殊新闻背景做铺垫,把课文最后一段提到前面上,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能够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惋惜、愤恨的情绪投入到本课的学习。

但是,我认为,最后一段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提到前面,挖掘出“掠、搬、毁、烧”就算完成了此段的教学任务。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学习完“建筑宏伟”,孩子们充分领略了圆明园的殿堂、楼阁、名胜等各种建筑、各色景观,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膨胀到一定程度后。接着再进行“珍贵文物”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的方式掌握一定的关于圆明园文物的第一手资料,这个时候补充资料会让学生惊叹于圆明园的价值,确实是不可估量的,从而对“万园之园”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骄傲自是不可言说。此时,再拿出最后一段,通过引读或者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渲染,再次朗读体会,我想孩子们的小拳头在此次阅读中已经攥得紧紧的了,肯定是有话要说,此刻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有什么话要说?我想孩子们肯定会表达出他们内心最炙热的那份情感,侵略者的贪婪,清政府的软弱,会点燃孩子们心中熊熊燃烧的愤怒之火,要振兴民族的愿望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让同一段课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每一次的触摸都能步步深入到孩子们的内心,这样的重复,不但不会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反而能像爆竹的引子一样引爆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引爆孩子们心中那份民族自强意识。听到教研室送课下乡的消息,我便从内心里期待,因为这样的学习机会毕竟难得。聆听学科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从中有所启发,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师提高的一个捷径。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篇4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及人类的文明遗产。这样编排是为了把关于历史与文化内容的学习作为道德培养的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与文化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选择如下策略:

一、课前初探,初步感悟

课前初探就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参观调查等来获得初步的信息,产生一定的情感,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如何有效收集资料?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能力目标包括“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搜索和说明问题”。也就是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在收集教学资料时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整理、分析,然后运用于课堂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准备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跟学生讲清楚课前需要准备材料的内容(范围要小、要求要细)及其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

2.方法指导。首先要指明路径,如: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让学生走访仍活在世上的历史见证者,参观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其次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尤其是对如何梳理、选取有用信息进行详细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3.科学分组。在活动前,教师帮助学生根据性格、性别、学习状况、语言表达、家庭背景、住址等搭配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将涉及的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等告诉组长,再让组长根据实际对组员进行分工。

4.提前布置。一般的教学内容,提前一两周进行,好让学生利用周末充足的时间多渠道搜集资料。而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如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调查访问历史见证人等则放在教学前几周甚至几个月进行。

案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教师开学初就布置学生清明、五一或周末有时间去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万人坑等地,并写下参观日记,寻找身边的老人进行访问,了解本地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并写下采访记录;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杀人比赛”“草鞋峡”“平顶山惨案”等之类的关键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并让组长分工,分别搜索不同的事件;告诉学生利用网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在途径有落实、时间有保障、方法有指导的情况下,搜集资料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学生对自己主动搜集的资料兴趣大、印象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这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一定的知识、情感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中深究,感悟深化

(一)引今及古,导入话题

历史往往因为年代久远,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学生心理、横向学科等联系起来,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案例:《灿烂的古代文明》。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从学生经常听说的四大文明古国谈起,然后借助古今地图帮学生弄懂四大文明古国不能直接称为“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原因。这样通过古今地图的对比学生很容易知道:古巴比伦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了,它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埃及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灭亡过,现在的埃及是在原先古埃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古埃及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在说到四大文明古国时,这两个国家的前面要加上“古”字。这样的导入,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亲切,对历史的厌烦情绪也消除了。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

1.联系性导入。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内容、学生生活实际、时事、学生心理(即设置悬念)等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时空距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2.直观性导入。利用实物、借助多媒体(录像、FLAS、歌曲等)的优势,客观地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激活他们的求知思维。

(二)古今结合,探究感悟

对于小学生而言,历史知识是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做教材和学生的知音,深挖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感因素,围绕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把自己对教学、生活、历史、人生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看清历史真相,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使其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历史人物可感化、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细节生动化、历史情境动态化,丰富学生的感知,进而在具体案例的基础上使学生生成一定的道德情感。

案例:《圆明园的诉说》。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环节时,笔者首先让到过圆明园的学生展示现在的圆明园的照片,引起学生疑问:美似仙境的皇家园林怎么会变成一片废墟了呢?笔者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下,自由阅读教材第45页的小资料――“万园之园的毁灭”,让他们带着思考,观看圆明园毁灭时的影片片段,并谈谈感受;接着让学生再回到今天,分析圆明园的现状。学生在“今―古―今”的探究中,将圆明园的现状与不堪回首的历史相呼应,给学生造成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学生情感的体验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而这一点单靠机械的背诵是达不到的,这也正是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可见,在教学中把各种教学方式多元整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让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理解始终处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这样能使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几点:

1.立足儿童立场,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这样才能让由历史知识的探究而生成的道德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2.这一阶段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是全班交流互动,使资源共享。

3.注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我们必须在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表面看起来热闹,实际却游离目标之外。要使活动收到实效,必须注意“四性”,即目的性、过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三)以古鉴今,内化历史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事件的后果等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做到以古鉴今、内化历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实现道德的升华。

案例:《圆明园的诉说》。

在探究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笔者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昔日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科技曾经领先世界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会被外人侵略而毫无还手之力?学生经过思考、辩论后明白落后的封建体制使得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高傲自大,使得国家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然后再一次回归现实:历史上的国家落后会挨打,今天的国家落后又会怎么样?如果圆明园放在我们现代,它还会被毁吗?为什么?从而由古代的圆明园联想到现在的利比亚,以及现在逐渐强大的中国等实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管是什么时代,也不管是哪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学生横向的、纵向的思维都得到了发展,道德品质得到了升华,真正达到了以古鉴今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推想这段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或者想象把这段历史放在今天的结果,再或者提问当前的国家大事和学生能做的、所做的点滴小事,还可以对历史人物功过、事件的后果展开辩论,真正做到以古鉴今,内化历史,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关心国家大事、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德,实现精神的升华,形成道德品质。

三、课后践行,引导生活

真理的价值和科学性是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弱化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知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让学生感到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使内化的历史思想成为生活中的自然,做正确的道德人。

案例:《圆明园的所说》。

在前面理解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后,笔者又让学生思考:对于人来说,落后又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确“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接着提问:作为现代的小学生,你觉得现在最应该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又将历史和学生个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强大应该从自己本身,从现在、具体的小事做起,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振兴中华,这正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实效性。怎样使学生将课堂升华的情感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自觉地用正确的道德情感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久而久之形成道德品质,这应该是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篇5

2003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即将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刘阳,来到西单,拐进西单明珠东侧的一个胡同里。

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胡同里,刘阳发现了两件出自圆明园大水法的文物。

胡同里的石鱼

“我那是去扫胡同呢。”刘阳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痴迷于老北京风土人情,拥有着“北京史研究学会会员、北京实地民俗学会会员”等多个头衔。他没事就喜欢到北京的老胡同里转转,拍些老北京风情照片。

那天,他去的是大秤钩胡同。这条胡同位于西单华南大厦东侧,西起西单横二条,东至钟声胡同,北与兴隆街相接的胡同,虽然在繁华的西单附近,里面却相对清静,胡同里有不少大院,多是各部委的单位宿舍。在过去,胡同的空中还飘荡着“磨剪子嘞,抢菜刀”的吆喝声。

刘阳喜欢这种极具老北京特色的胡同,一个上午他就在这里慢慢地走着,看着。走到胡同中段ll号院的门前,他看到门前高高的门墩上坐着一位大妈,白发灰墙大红门。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关着的大红门开了一半,有人推自行车进去,刘阳借着开门关门的机会,向院子里瞅了几眼。红门开关不到十秒,他瞥到院子当中的树下有一对硕大的石鱼。

“鱼是平躺的,嘴是圆的,非常大,脑袋也非常大,有些像胖头鱼。”刘阳很少见到这种造型的石鱼。后来他还去过大秤钩胡同几次,一直想给石鱼拍张照,但看门的老太太说那是机关宿舍,不让随便进。

刘阳一直有点遗憾。

毕业后不久,刘阳到了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工作。2006年初,为了撰写一本圆明园的书,他开始系统地查阅自己常年来收藏的圆明园老照片。

当他在翻看法国著名的传教士亚乐园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两张照片时,他眼前一亮,照片拍摄的是圆明园大水法,上面有着似曾相识的硕大的石鱼。

记忆终于锁定,照片中的石鱼与大秤钩胡同里的石鱼非常相似,有没有可能那对石鱼就是圆明园的呢?

刘阳决定带着照相机再去西单。要拍照还是不容易,很多次,刘阳连门都进不了。后来,他才知道,因为之前有好几拨贼都打这对大石鱼的主意,曾试图偷走它们,院里的居民不得不对陌生人提防着。

又过大半年。终于有一天,再次去碰运气的刘阳,趁着看门老太太开门忙着打扫院子时,鼓起勇气,“强行”闯入,没想到,老太太听说他只是拍拍照,就没怎么管他,刘阳对着大石鱼一次拍了个够。

通过实地考察和拍照对比,刘阳确定,这对石鱼就是亚乐园照片中的石鱼。这个重要的发现让刘阳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异常,要知道,在过去所有有关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记载中,根本没有这对石鱼的存在。

他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圆明园文物管理处。

很快,圆明园文物管理处会同专家对石鱼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同意刘阳推测,这对石鱼就是出自圆明园。而大院的居民也说,上辈人也曾说过,石鱼是圆明园的。

大秤钩胡同11号院(即西单横二条34号院)是中组部的职工宿舍,居民们一致同意让石鱼回到圆明园。

尽管如此,因为涉及到两个单位的沟通,事情开展顺利,协商过程依旧漫长,前后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2007年6月,这对每只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重达一吨的石鱼终于回到约16公里外的故地。

散落的文物

在石鱼被要回的同时,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53号的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原北京电教馆)也主动捐献了八件石刻文物:六件西洋楼景区汉白玉石雕建筑构件和两件中式建筑构件―这些每个重达千斤的石构件从“文革”期间被拉到电教馆,就一直散乱地堆放在馆里一个狭小的院子里。

这十件文物是圆明园管理处自1976年成立以来,首批成功回归的文物。为这,圆明园管理处在圆明园建园300周年纪念日上好好地风光了一把,还藉此发起了一个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工程。不过,直到现在,这十件文物仍然是回归工程中分量最足的“业绩”。

“石鱼成功回归,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不具备可复制性。”刘阳说,一些广为人知的拥有着圆明园文物的单位,却几乎从来没有联络过圆明园。

圆明园学会的资深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原副所长王道成给记者讲起这样一件事:前几年,圆明园学会会长张文彬到北京大学去做了一个讲座,讲的就是关于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

到北京大学去讲,张文彬也是用心良苦。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十件东西来自于圆明园。这其中包括:北大正门(西门)的一对石狮子、主楼前的一对石麒麟、未名湖西岸山坡上的“山高水长”土墙诗碑、未名湖里的翻尾石鱼、未名湖上的西式平桥、燕南园的莳花碑、流水槽、西门办公楼前双龙戏珠图案龙云石、办公楼前一对华表……

北大校址现在很大一部分是过去燕京大学的校址。北大在一份《北大校园引导参观资料》中也对校园各处的圆明园文物大大方方地进行了一一介绍:石麒麟、翻尾石鱼、龙云石都是当时的燕大向这些物件的拥有者――光绪帝的四弟载涛买下的……

那对华表,北大也说明,是当年燕大强行从圆明园拉走的。

1925年,燕京大学的翟博牧师派人跑到圆明园强行支架起运安佑宫前的两对华表。当时的北郊警察分署署长亲自到现场阻拦,无效。安佑宫两对华表被运走,三根到了燕京大学,还有一根却被运到城里,一度被闲置在天安门前南。后来北京图书馆建文津新馆,才将燕京大学多余的华表和天安门的那根一块搬到了那里。有意思的是,因为搬运时候阴差阳错,两对华表都没成对,现在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的华表都是一根粗一根细。

张文彬在北大演讲中提出,希望北大能够将这些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归还给圆明园。在担任圆明园学会会长之前,张文彬是国家文物局的局长,这个讲座级别和分量都足够。

但让张文彬颇尴尬的是,一个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教授当场反对。这位教授反对的理由是:北京大学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事最后也不了了之,直到2006年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历史难题

2006年3月23日和4月14日,圆明园管理处拿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先后正式批复,同意他们开展“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

这个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不但强调征集范围应以国内为主,征集方式应以捐赠为主,不应采取购买,还特别强调在宣传上要把握分寸,少说多做,尽量不要采用“大型文物保护工程”之类的措辞,避免给征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批复是非常小心的,生怕触动一些单位的利益,给文物回归工 作带来麻烦啊。”王道成说。没多久,他和22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联合签署《圆明园散落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倡议书》。

倡议书的措辞也是相当谨慎,对于征集的重点讲得非常清楚:“不构成存放地现有建筑物构件的”、“不影响现存放地整体景观风貌的”、“在现存在地随意弃置散落的”。

看上去,这几乎算是一份收集“废弃文物”的倡议书。即使如此,回收也极难顺畅进行。

这两年,圆明园管理处一直在和北京西交民巷87号院和北新华街112号的产权单位――石化机关服务中心协商,希望他们能将那里所收存的二十件散落的圆明园文物捐赠给圆明园。

西交民巷87号院是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创办人郝升堂的住宅。 1913年,郝升堂从圆明园拉走了许多太湖石、汉白玉石雕栏板、石笋、石刻匾额、石雕花盆等,建成一座仿苏州式花园宅院。1961年该宅院由化工部使用,现由石化机关服务中心作为居民住宅管理使用。现在院子里很多来自圆明园的文物要么风化浸蚀得厉害,要么被随意放弃一边。目前,有9件回归圆明园,还有11件目前仍在协商。

更多存放圆明园文物的地方,有颐和园,中山公园、北京大学等地。

虽然从历史的角度,这些文物都属于圆明园,从道义的角度,文物当年被拿走也并不都正常,但时日已久,要回文物,已经并不现实了。

“这些单位拥有的圆明园文物,年限最短都超过了60年,很多也早已成为这些单位的一景了。”王道成说。

王道成拿中山公园的兰亭举例。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后,兰亭和兰亭八柱这两件重要文物被弃于荒野。至1914年,北京城内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为充实公园内的文物,于1917年将该文物运到中山公园,并在“绘影楼”前建前厅三间,四出廊,作为陈列碑石之用。

1971年,中山公园又利用这八根石柱,建起了“兰亭”,同时也将原来的石碑置于亭中。今天,兰亭碑仍完好,字迹图像清晰,八根柱石之兰亭帖虽有风化,但仍可辨读。这座重檐八角的兰亭碑亭,成为中山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甚至也是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的重要地方。

被忽视的国内拍卖

除了在几个著名的公园和大学,圆明园的文物还有多少流失在国内,这几乎是一个空白。

“圆明园文物国内流散情况的摸底工作根本就没开展起来。”76岁的王道成老教授告诉记者,真正对圆明园流散文物进行关注,也就是近几年对圆明园兽首的拍卖引发的。

兽首拍卖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拍卖公司在外国,收藏者也是外国人,潜在的买家也可能是外国人。

“有谁真的关心国内的流散文物?”刘阳越说越生气。国外拍卖圆明园的东西,不管是不是真的值钱,大家都一窝蜂地去谴责,国内拍卖,哪怕是稀世珍宝,也没人说什么。

尽管没有同伴,刘阳这些年也一直没有间断去收集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资料。从2004年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开始购买拍卖行过期的拍卖画录册。

一旦有国内的拍卖公司拍卖,他就可以确定,至少这段时间,又有什么样的圆明园文物流散在国内了。但这个时间太短暂,一旦拍品拍出,购买者通常都是保密,他就无从得知它们是否还在中国了。

即便是这样,刘阳依然每年花上至少一两万元,在各种拍卖会结束之后,去购买相关拍卖会的画册。希望能知道,还有哪些文物流散在国外,哪些是在国内。

拍卖会进行之前,刘阳是买不起画册的,国内拍卖行的画册定价也在数百元以上,且印量都很少,刘阳只能托相熟的书商想办法去收购。

最近,刘阳就花200元买了一本北京翰海拍卖公司2009年秋拍会的清朝宫廷宝贝拍卖的画册。里面有一对来自圆明园的嘉庆宝玺,翡翠质地,交龙钮,印文为阳文篆书,分别为“凤麟洲”和“水净沙明”。

如果不是相熟的朋友告知,瀚海秋拍会上有清朝宫廷宝贝,他其实不会那么巧就买到这本拍卖画册的。鉴定两方宝玺的是故宫博物馆鉴定印章的首席研究员。这两方宝玺出自圆明园,史料上正好都有记载。

根据《嘉庆宝薮》所载,这组存放在绮春园的凤麟洲景群内的宝玺共三方,印文琢刻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年初,印文皆经过嘉庆皇帝钦定,印文分别为“凤麟洲”、“水净沙明”和“麟游凤舞”。“水净沙明”所指正是凤麟洲的自然环境,而“麟游凤舞”则是嘉庆帝治国理想的完美体现。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另一方“麟游凤舞”玺和紫檀木匣已经佚失,不知所在。

就是这样一对确定无疑的圆明园流失宝贝,既在工艺上精美绝伦又在意义上无比深刻,在国内的拍卖公司悄无声息地拍卖出去了,买家是谁,不得而知。

刘阳有些想不通,2009年年初在法国佳士得拍卖的鼠首和兔首,因为是从圆明园被掳到海外,外交部都声明不能拍卖。而这些在国内拍卖公司拍卖的圆明园宝贝,很明显也是从圆明园流散出去的,显然,它们也应该是不能拍卖的,而这些国内的拍卖,都是经过了国内有关部门的审查。

“如果拍卖,是不是也间接承认了当初的劫掠是合法的呢?”刘阳反问。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篇6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篇7

对于这段历史,所有中国人都不陌生。而如何对待这段历史身后的废墟,中国人也已经争论了很多年。每一次的旧事重提,都会深深牵动这个民族脆弱的政治神经和复杂的历史情感。11月17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对重建圆明园进行研究论证,再次将这桩公案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如何对待圆明园遗址的态度,一直以来国内不外乎两种观点:修复重建,或者保存现状。这两个观点之间,进行了旷日持久,针锋相对的激烈交锋。到了2005年之后,由于圆明园的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映入公众视野,于是,代表着环境保护一方的环保主义者开始加入战团。本文尝试着阐述学界、民间,以及国际上对待类似问题的方法,并将云南本土的古迹修复保护措施,一起展现在大家面前。

修复重建――不只是忘却的纪念

其实,早在清季时分,就有同治帝以颐养两宫太后为名,要求重修圆明园,所谓“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最终以李鸿章等人的激烈反对而作罢。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虽然早在1960年。圆明同就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基本上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后又历经多次政治运动,圆明园屡遭浩劫。周边居民和建设单位顺手牵羊,破坏大量历史遗迹;各色人等占地为王、乱搭乱建,圆明园残存的石雕、碑刻石料等,几乎被收罗一空,充当建材或者装饰品。如燕京大学建造时,就从园内移去华表,至今还留在北大校园。北平图书馆等单位也搬走了同中的华表、石狮、汉白玉栏板等。甚至,一度同区内住户达2000人,猪圈鸭棚,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偌大的圆明同,一步步沦为乱糟糟的自然村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处境,令人担忧。

1980年10月1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与其他1582人一起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

著名的建筑学家,原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圆明同学会原副会长汗之力是鼓吹整修最卖力的学者之一,他甚至为此专门于2007年在网上开博,宣扬整修圆明园,他再三强调,已经通过的规划“是国家法律,必须积极执行,不能否定、拖延和不作为”。

汪之力表示,“如果在满清最后残存年代里,遗址虽有盗窃破坏但大体还保留焚烧后的原貌,保留遗址,不搞复建,是应该的。但满清,北洋军阀当政以及统治时期,遗址陆续遭受破坏,先有木劫;后有石劫,先找文物珠宝,后取一切可用材料,成群结队,掘地三尺,马拉车载,官民一齐动手。被焚毁后遗址的原貌,已荡然无存,遗址从此变成废墟,变成垃圾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让遗址静静躺在那里,对它不能有任何触动吗!”

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曹丽娟的调查报告则指出,到今天为止,和道光咸丰时期绘制的圆明三同盛世图相比,圆明园园内已有37处遗址消失。

因此,很多人呼吁,如果还是要汲汲于历史观、实用主义等的争论,那么若干年之后,硕果仅存的一些遗址,恐怕就要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了。支持重建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主题:一种观点认为,对圆明园保护和利用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张部分复建圆明园景区,与现存的西洋楼遗址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更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 圆明园的确是我国的国耻,它也是几代皇帝奢侈堆积财宝的一个产物,但目前到北京除了废墟,什么都看不到,那时候的摧残,那时候的神话都是前人吹出来的,真实的圆明园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到底有何等的壮观?我们这一代人不得而知,要不是有《圆明同》这部电影诞生,那可怜的几张历史照片又怎能诠释的清楚?

国耻归国耻,可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强大了、富强了!既然有商业运作能1:1的实现它,为什么不可以?而且200亿中有130亿用来追回同宝,即使有商业目的在背后,但从根本目的和结果上来没什么坏处。让大家越了解圆的伟大,就越能理解当时们残暴的行径。

2 反对重建,也许你也包内,而弃置这个“月宫般的仙境”想的原型“让它荒废,我们称之;国”教育。

德俄大战,俄国皇宫被德毁了,俄国人执意重建;为了报俄国人毁了德国皇宫,德国人决重建;二战期间,华沙被德整个夷平了,没有波兰人说重花钱,华沙整个城市都被重建了难道波兰人都忘了历史了?

金阁寺被烧掉了,日本人重建了,现在大家才能看到它了,按中周人的道理,那就是董了?

你要去批评为何修出假古而不是不修古迹,世界上没有古迹不需要持续的修复。如果就算假古董,那么所有古迹都古董。

将来,旅游团到圆明园,的记得这段耻辱了?又或是另耻辱:中国无能修复它。难道不能战胜仇恨?耻辱要用这种才能记得,这本身是不是另一辱。圆明园绘制的四十景图被国家图书馆“收留”。而中国圆明园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几乎片空白,一片空白。

3 虽然厕明同是中国的,但作为文化遗产,它是属于世界的,圆明同的毁灭,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还是全人类的损失,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如果天外有人类,或许他们也会扼腕叹息吧。其次,纵观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具有其独特的一面,它的建筑材料以林木为主(这也是它那么容易被烧毁的原因之一),而它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是意境的创造,它融入了太多中国诗词文人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一点是烧不毁的),这是任何其他国家所少有的,即使有也是无法企及的,正因为中国同林的这点独特性,所以它不能说没就没了,本着为世界文明增添一点绿的态度,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得以保存延续,中国应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尝试和努力。而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圆明园的“独特性”恰恰也是烧不毁的中华精髓。以林木为主的建筑材料,决定了它不会像修长城建金字塔那样劳民伤财,而着眼于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是中国人从来都不缺的但又是独无仅有的。只要用心,我们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仙境,没有金银珠宝的点缀,虽然让它失去了博物馆的功能,但这,似乎更符合仙境的本义,与自然更加和谐。

保存现状――废墟也是一种美

其实自国母宋庆龄开始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时,反对声即随之而起,并不绝于耳。当时人们反对的理由是,重修圆明园耗资巨大,尚不雄厚的国力难以承担如此巨额的资金注入。(李鸿章当年反对重建圆明园的原因也

是国库空虚,难堪巨额投入。)

伴随着国力的持续增强,在重修圆明园的资金似乎已经不成问题的时候,来自学术界内部的反对声开始高涨。

199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记者评论,“遗址业已变成废墟,也不要有任何触动。否则就是对历史的亵渎、忘记和背叛”。

中同社会科学院叶廷芳研究员也是坚持反对重修圆明园的代表学者之一。在各种场合,叶廷芳多次明确表示,“圆明园作为废墟的历史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它作为文化遗存的价值……而仅仅是文化遗存,则圆明园废墟也早已成了宝贵的文物……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圆明园遗址成为静静地躺在那里的一片废墟……废墟也是一种美”。他甚至表示,即便修复,重修之后的圆明园也只是一个“假古董”,一个赝品而已。

很多人发文对叶老的观点表示支持,强调圆明同遗址作为一个帝同主义侵略中国的鲜活历史见证,供游人缅怀、凭吊,提醒后人勿忘国耻,才是其存在的最大的现实意义,其价值远甚夏威夷珍珠港的,那艘日军突袭珍珠港时被炸沉,夺去1000多名士兵生命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而美国人却把它当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没有按照惯例,将之打捞出水,至今如故。

圆明园成为废墟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保存原貌就是最好的保护,更能让人深刻了解历史的真相,如果抛开这些谈保护,其实是对圆明园遗址的二次破坏。也就无怪乎余秋雨高呼“废墟,真美啊。”

不同意修复,原因有下: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环保主义者加入论战

环保主义者是最后加入这一阵营的论战方。

2005年3月,媒体披露,圆明同管理处在事先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也没有得到文物局等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排干湖水,在湖底大规模铺设防渗膜,引起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关注。

于是,相关各方紧急介入。清华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此环境事件进行环保测评,最终促使圆明园防渗工程中止。2005年7月7日,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向新闻界通报,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这是圆明园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一次被放在公众面前展开讨论,从此之后,环保主义者就再没有退出有关圆明园整修的问题的争论。

国外怎么做

意大利是一个历史文化古迹众多的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古罗马大角斗场、帕特农神庙等大批历史遗址、遗迹。而意大利人认为,在历史遗迹之上制作任何一种复制品,都将破坏遗迹的历史真实性。

始建于公元前80年左右的意大利古罗马大角斗场,事到如今,依然是断壁残垣,令世界各地的游人们神往不已。希腊帕提农神庙,被无数现代建筑大师尊奉为最高建筑典范,建成于公元前432年,在1687年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中被毁,如今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几段残墙,但面貌依然未改,屹立在雅典卫城。这样残破的古建筑,在欧洲不胜枚举。而欧洲人却坐拥天下财富,“漠视”历史遗迹,原生态的展露在世人面前。另外如奥林匹克发源地,尤其是古奥林匹克竞赛场,那条赛道也已经安静地躺在那片大地上2700多年。

也许正是因为残缺,希腊帕提农神庙、意大利古罗马角斗场等古建筑才显得更加厚重和充满历史底蕴,恰如断臂的维纳斯之美永远无法复制一样。

著名的《威尼斯》,作为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是任何关于文物的修复、保护等领域不得不提的。在其“保护”条目下规定,保护历史文物,“务必要使它传之永久”,“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

在“修复”的条目下,强调,修复是一门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其目的在于完整保护和在线历史文物的审美和价值,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的臆测。“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在同时,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的部分明显地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

“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开篇如此说道。

除了1960年颁布《威尼斯》之外,1994年在日本通过的《奈良文件》在保护文物的本真性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威尼斯》的精神。

《奈良文件》继续强调保存文物“本真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不遗余力的呼吁在保护历史文物方面,一定要坚持保护其“本真性”。

今日之圆明园

事实上,圆明园的修整、复建工作从未停止过。

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始对外开放。6年后的1994年,公园管理部门就开始对园区内的藻园景区进行了遗址发掘和清理的工作;1997年,又在著名的长春园修建了三亭、三桥;1998年,福海的清淤及整修一期工程结束;2000年,圆明园复原和修复最为权威的规范性文件《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出台;2001年园正寺修复完毕,开始对公众开放;同年,圆明园围墙复建工程完成近3000米,圆明三园整体保护格局和基本框架初步形成;2003年,开始对长春园、碧澜桥等景区进行考古挖掘;2007年,“坦坦荡荡”景区、如意桥、南大桥、鸣溪桥、碧澜桥设计施工图完成,并且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

所以,虽然一直以来,关于是否应该重修圆明园的争论从未消弭,但是,圆明园的重修工作亦从未停下。

而另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事情就是:圆明园实际上已经被“重建”。那就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于广东珠海开业的主题公园“圆明新园”。该园面积约是实物的40%,并按照原尺寸复原了西洋楼等部分建筑,每天还举行历史画展。

云南的古迹修复

近些年来,云南关于古迹修复,映入媒体视野的主要有三处,即:昆明市盘龙区重修真庆观、姚安县重建“诸葛寺”以及大理重修“河赕古道”

特别是真庆观,2001年10月云南省、以及昆明市、盘龙区三级政府斥资一亿一千多万元对古建筑群做了全面修复,并新建了南北两个绿化广场,重建了元代白塔,新加上灯光亮化工程。历时二年多,建成一个真庆文化广场,使一片金碧灿烂、琉璃辉煌、雕梁画栋的中国

传统古式建筑群以及巧夺天工的绿化园林展现于拓东路与白塔路交叉口的东北角上。

真庆观,1961年被确定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确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紫微殿、老君殿、都雷府、火神庙、盐隆祠等殿宇组成。是昆明市区现存占地面积最大(占地3 2亩)、保存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最初称真武祠,内供真武大帝及龟蛇二将。明代著名道士刘渊然,因刚直,忤逆权贵,被贬谪云南时,在观内居住。明洪熙初年(约公元1425年),刘渊然奉明仁宗诏征回京,受封“兼领天下道教”,将真武祠改为真庆观。

民国初年,真庆观租给昆明丽日火柴厂使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被十几家企事业单位及五百来户居民使用;经过十年浩劫,这一古老的建筑更显满目疮痍。从1984年起,昆明市就开始酝酿重建真庆观,特别是以1999年昆明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经过2001年、2003年等几次大规模的修复,真庆观初具规模。

语录

1、不晓得预算多少,或许拿去办乡村教育要好得多。决策者慎思!

2、“废墟,真美”

3、别让所谓的国耻,取代、毁弃万园之园的艺术珍宝价值。圆明园的最大价值在于她的稀世艺术珍宝的价值。离开了圆明园的主要价值,去追求一个局部的衍生价值――国耻。是检了芝麻,丢了西瓜!

4、国耻,应让国人铭记!不应重建!

5、复建圆明园,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我们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不要为商业利益所驱使,本着为人民的心,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

6、圆明园遗址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历史课,用伪造的东西掩盖历史真实,我们学历史还有什么用,因是历史真实,才有价值,新的建筑意义何在?

7、问题的根本不在是否重建圆明园,而在于我们有无正确的历史观,这不是拉个警报放场点影就能解决的事情,举例讲,新华网友上传的照片上,众人踩在圆明园废墟上兴高采烈,这不反映出更为沉重的问题吗?

8、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昔日的皇家园林,如今成为市民们休息的好地方,同时又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园区先后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公布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北京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

最终圆明园会不会重建,我们还不能够预测,但是,至少从文化的层面,观点的激烈交锋是一件好事。

但是,此时一个问题还是挥之不去:是否一旦圆明园重建,就意味着中华民族获得伟大复兴了,中国就繁荣富强了;中国人就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所遭受过的教训了呢?亦或是,圆明园就维持了原状,摆在那里,就说明中国人始终铭记使命呢?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篇8

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希望,自己能为文化事业再做一些贡献,在他的坚持努力下,已经以影视旅游闻名遐迩的横店将新增不少“新内容、新元素”。40多年来,民间投资政策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徐文荣始终能够应对自如。

尽管徐文荣年过八旬,至今仍活跃在创业创新的第一线。在卸下横店集团董事长职务之后,又进行自己的创业项目,这也是浙商群体中难得一见的。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40多年间三次创业创新

徐文荣:老骥伏枥志千里

老当益壮立足创业一线

7月22日,记者采访了徐文荣。这位已经从集团董事长位子上退下来13年的耄耋老人,如今依然还活跃在创业创新的第一线,他被部分媒体称为“最年长的一线企业家”。

80多岁的高龄,本应是颐养天年的时光。老浙商徐文荣却忙碌在一线,每天照常上班,继续在为他的事业奋斗。望着八面山,这座横店的标志之山,徐文荣所经历的时代已经今非昔比,而这其中有他自己的贡献。

一手创办横店集团的徐文荣早在2003年就将集团交给儿子打理,按理他如今完全可以过轻松安逸的生活,可他却没有闲下来。

“我退下来之后,很多人看到我没有空下来,有时反而比过去更忙了。有人跑来劝我,现在功成名就,什么都不缺,趁还走得动,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家人也这么劝我,可是我心里装着的想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徐文荣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了曹操的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采访中,徐文荣接了几个电话,包括对项目具体事务的布置,管得很细,他说创业就需要“全面指挥”。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徐文荣几乎每天都会关心几个景区的新媒体情况,尽管对新媒体操作起来并不熟练,但他仍然要求工作人员将其中重要的内容向他进行汇报。

他的努力赢得了时代的点赞。今年5月15日上午,全国旅游界的“大佬”们齐聚在山东济南参加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第二届“中国旅游产业杰出贡献奖”(飞马奖)在此次会议上正式揭晓,共有十位投资中国旅游产业超过百亿元的民营企业家上榜。徐文荣成为问鼎大奖的人物之一,“我也是浙江省2016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营企业家。”

有人说他是在不惑之年开始创业,花甲之年开始转型,而到耄耋之年收获的是“中国版的好莱坞”。不过,徐文荣说,他近年来最为醉心的,则是在文化产业方面。

他感慨地说,40多年的创业创新之路,一路走来,有初创时“找米下锅”的艰辛,也有商场获胜的喜悦。80多岁高龄的他,此时早已宠辱不惊。“但有一点一直不变,那就是立足家乡,为横店人民谋福利,无论是当初创办丝厂还是现在建设圆明新园,在这一点上我始终没有动摇过。”

通过建设区域旅游强势资源,着眼全局,对周边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区域交通、景区、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升级,以满足大众旅游的需求。同时,指导和扶持农业、工业、商贸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开发出融合多元产品、多元产业、多元功能的综合型拳头景区,最终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升级与繁荣,从产业到带动区域发展具有示范意义。这是徐文荣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三次创业从制造到文旅

徐文荣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浙商艰苦的创业创新史。

1975年开始创业的徐文荣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当时的横店和很多地方一样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贫穷。徐文荣靠公社2000元的借款开始,愣是把当时的丝厂办得有声有色。

这一时期的故事,对徐文荣来说至今历历在目,他向记者如数家珍般说起了早年的创业经历。在已过不惑之年才开始创业的徐文荣,之前没有过创业经历,事实上之前也没有创业的环境和机遇。“1975年创业之初正值末期,造反派文攻武斗仍在进行,我冒着危险到县城盖了章,最后办起了丝厂,成为创业的起点。”丝厂投产后第一年赚了 7.6万元,第二年赚了15万元,第三年赚了30万元,三年发展在当时几乎是神话。

“后来横店集团开始发展化工、电子乃至后来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企业越做越大。”徐文荣把横店集团转型旅游文化为主的阶段称之为第二次创业。从1996年开始,徐文荣涉足影视旅游产业,建起了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19世纪南粤广州街”,首开了企业界与影视界联姻的先河。同时,他巧妙地把影视拍摄同发展旅游嫁接,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

1996年,横店集团为谢晋电影《鸦片战争》兴建“19世纪南粤广州街”,1997年,又为陈凯歌电影《荆轲刺秦王》兴建“秦王宫”。日后,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等影视拍摄基地相继建成。徐文荣认为,国内许多影视城,场景过于单一。“横店影视城要生存下去,就要尽可能满足各类剧组对各类场景的拍摄需求,剧组进到横店,所需场景都能找到,用不着转场。”

从2000年开始,横店影视城一直执行“免场租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剧组入场拍戏,集聚效应逐渐形成,横店影视城有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20多年来,横店在旅游产业上投资数百亿元,已经建成了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民国的历代历朝建筑,共计有32个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和21座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是世界最大的影视拍摄实景基地。至今已有近4.2万部(集)国内外影视剧在横店拍摄完成,古装剧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

从1975年开始创业到2003年交棒,在徐文荣带领下,横店集团先后创办了700多家工厂,形成了横店集团的品牌效应。

徐文荣也是较早涉足教育、医疗等领域投资的企业家之一。横店集团早年就建起了多家医院、学校,在这些领域的民间投资,横店也克服了不少困难。突破政策瓶颈,开放公用事业领域,这本身是当年横店集团努力的结果;但投资之后,当年横店集团创办的医院、学校都曾遇到过人才难留等尴尬局面。徐文荣初略估计,在他管理横店集团期间,投资的社会公用事业以及公益事业项目总额超过70亿元,除了医院、学校,也包括污水处理厂、发电厂等等先后在横店建了起来。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是创办了横店集团的工业,那么第二次创业是成功向影视文化转型,而第三次创业则是2003年从董事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策划自己新的文化旅游项目。

对徐文荣来说,“这一生最大的文化梦想,这一生最大的文化工程”,就是重建当年被焚毁的圆明园。这一占地7200多亩的浩大工程,名为“圆明新园”,据称总投资将达500亿元。为了理清与横店集团的关系,徐文荣注册成立了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简称“横店四共委”)这一社团组织,作为圆明新园的发起单位,徐文荣亲自担任横店四共委主席、圆明新园建设总指挥。

筹资投资民资闯关上路

在徐文荣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地方放着一块书法牌匾,上面写着“中国梦”三个大字,而这三个字恰恰成了徐文荣三次创业的最大动力。

“影视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会议文化、三教文化、山水文化、国际会展文化、演艺文化、高科技文化、国防军事文化、文创文化、收藏文化、中西式婚庆文化、民族旅游文化、运河文化等等。”徐文荣一口气说了10多种由旅游产业延伸出来的多元化产业,文化已成为徐文荣最为挂怀的事业。

横店旅游经历从一无所有、无中生有到无所不有的全域发展过程,初步形成了旅游利益全范域、旅游空间全地域、旅游产品全时域、旅游景观全场域、旅游要素全境域、旅游产业全领域。

但是说到圆明新园的建设过程,徐文荣却有一肚子的委屈。建设圆明新园的想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徐文荣脑海中勾勒出来了,当时作为横店一个景区的广州街开业后受到了游客的好评,徐文荣就想能不能模仿当年广州市容那样将当年的圆明园也建一个呢?不过当时这个想法并没有公开。

2012年开始,空下来的他开始全身心关注圆明新园的建设。正在抓紧建设中的圆明新园夏苑将再现“火烧圆明园”的场景,通过现代光声电技术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北京的圆明园被烧了,我们用现代技术来演示一遍,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警醒人们勿忘国耻。”

民间投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便是徐文荣第三次创业,也同样不能幸免。作为知名浙商,面临的难题除了融资等常规性难题外,他所面临的还有媒体的质疑。

横店集团创业初期,也曾借过钱,当时银行贷款信用良好,但徐文荣抱怨说,当时“贷款额度太少了”,他认为:“办企业总还是要借点钱的。”企业越做越大,融资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在徐文荣第三次创业建设圆明新园的时候,也曾一度遭遇到融资难题,一些银行对这一项目持观望态度,控制相关贷款。

徐文荣说2003年之后自己已经不管理横店集团了,“手上又没钱了”。这位老浙商想到了“用天下人、聚天下资、谋天下利”的策略,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资金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而更令徐文荣感到不安的是媒体咄咄逼人的质疑之声。这位老浙商最后不得不亲自出面回应有关问题,他觉得自己重建圆明园并没有侵犯北京圆明园的知识产权,仅是作为旅游和影视基地,并供人们参观。而媒体关心的土地出让、资金来源及圆明园相关资料等问题,他也一一作了回应:用的是横店的荒山,资金通过一系列方式解决,而圆明园资料也已完成收集整理。

上一篇:台湾游记范文 下一篇:母爱的无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