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

时间:2023-11-22 23:24:48

老人与海的作者

老人与海的作者篇1

【关键词】《老人与海》 海明威 精神分析

发表于1952年的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帮助海明威获得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多个重要文学奖项。《老人与海》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以简单的故事情节、极短的篇幅表现出了多层次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自问世以来,众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笔者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理论对《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进行分析,以发掘海明威的精神世界,探寻海明威如何将他的无意识通过语言的曲折方式寄予这部小说中。

精神分析学简述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由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二十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论、本能论和梦的理论,其中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一种划分。他把人类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或称下意识、潜意识)等三个部分。意识是自己能够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受到压抑、自己平时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它代表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动机和感情等内在心理。前意识存在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相当于被遗忘的旧意识,可通过回忆予以恢复或召回。弗洛伊德认为,这三者共同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中,但无意识是心理更为原始的领域。正如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如果把人的精神活动比喻为冰山,浮现在水面上的小的一部分冰山属于意识领域,而大部分的冰山都淹没在意识的水面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精神分析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意识的压抑力量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力量互相冲突互相妥协的结果。压抑的力量和被压抑的力量同时存在于人的身上,睡梦中这两种力量也同样存在,但睡眠中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比不同于白天。在睡眠中,前者的力量相对于白天较弱,而后者则相对强一些。因此在梦中,人们在白日中因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原因而受到压抑的欲望可以得到宣泄,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得到欲望的满足。无意识的冲动是梦的真正创作者,为梦的构成提供所需要的心理能量。但由于意识对欲望仍有抑制作用,无意识的愿望一般不会在梦中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能以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出现。因此,梦可以说是无意识愿望的伪装,是无意识的象征性满足。

精神分析学与文学评论

精神分析学从创立伊始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开辟了新的视野。精神分析学之后的文学评论不再拘泥于意识和常规的心理结构,而是越过意识层,向无意识层掘进,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描写的心理世界。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现实生活中很多欲望经常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或宗教法律的,因而常常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欲望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通过压抑的方式沉淀到无意识中。这种压制的方式会造成精神上的焦虑。缓和这种焦虑的方式之一是升华,即把欲望和冲动以一种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过程类似于做一场白日梦,作家通过梦幻形式,把无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自然流露出来,在创作中得到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换言之,文艺创作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缺失的一种想象性、替代性补偿,作家借此获得情感宣泄和心理平衡。艺术创作的目的就在于发泄被压制在无意识深处的欲望或冲动,而艺术作品则成了作家无意识中的欲望的替代品。

不仅文学评论家使用精神分析学理论考察文学作品,连弗洛伊德本人也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工作。弗洛伊德对文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文学造诣也很高。他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的文学作品包括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文学评论带来新的启迪与角度。我们可以概括出精神分析学的文学评论思路为:批评家总是从作品的某些情节中看出作家隐藏期间的隐秘情绪;作家的才能并非来自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与文字表述能力,而是善于借助情节表达出他们压抑于无意识内部的欲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海明威其人及《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

海明威是一位个性极为鲜明的作家。他从没上过大学,这在美国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但他酷爱阅读,加上游历颇丰,眼界开阔,也许正是这些生活经历使得他的个性中有着自大及争强好胜的一面。我国研究海明威的学者董衡巽曾指出:“他(海明威)只能居人之上,不愿在人之下,有时不惜伤害他人以突出自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对自己的文学地位给出了十分自信、甚至称得上是自负的评价,认为自己能把屠格涅夫、莫泊桑、塞万提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坛大腕给比下去,而他唯一害怕的是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两人。海明威喜欢以强者或胜利者的姿态出现,总是给人一副精力充沛的形象,他喜爱斗牛、拳击、狩猎、捕鱼等力量型运动。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打不败的“硬汉”形象。

尽管海明威旺盛的精力使其在很长时间内都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但英雄也有迟暮时。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明威历经多次战争、不稳定的婚姻状态耗费了他大量精力,其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影响。1949年他发表的小说《过河如林》遭到史无前例的“恶评”,被视为海明威的“败作”,尽管海明威将其称为“这辈子写得最好的书”。因为这部作品的失败,海明威开始受到质疑,评论家认为他已经才思枯竭。对于一向争强好胜的海明威来说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评论。

海明威这种好胜的性格也导致了他与一些同时代的作家之间的争执,其中与福克纳之间的是非最为引人注目。海明威曾在1932年发表的小说《午后之死》中对福克纳进行揶揄,说他作品写得太快因而有粗制滥造之嫌。小说发表后,福克纳对海明威的这些评论并没有发表过意见。不过,福克纳于1947年在一次讲话中称海明威“没有勇气”,又说当代美国小说家如以五人排名,海明威应排在最后。海明威立即作出回应,请自己的好友兰哈姆将军给福克纳去信,证明自己在战争中如何英勇。福克纳对此进行了解释,并给海明威发了一封道歉信,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在不同场合下表示在美国小说家的五人排名里,海明威排在末位。这些争论给两位作家的关系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福克纳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海明威向他表示祝贺,但没从福克纳处得到回应。这令之前有所缓和的两人关系再度紧张起来。海明威在1952年的一封信中说:“只要我还活着,他就得靠酗酒才能保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良好感觉”,甚至在1956年的信中称“我讨厌福克纳”。作品遭到恶评,而文坛老对手先于自己斩获大奖,《老人与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精神世界的理想国

小说家的语言世界是其外化的精神世界,小说也就是小说家精神王国的透明体。“许多批评家认为,探寻作品和作品人物的潜意识活动是破译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有效方法。”董衡巽认为海明威的小说始终不能离开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包括精神经历,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拔高了的自传。吴然也指出,“海明威不写自己,似乎就写不出作品来”。与以往许多作品不同的是,《老人与海》的故事并非海明威亲身经历,因此,如果从精神经历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可能会更好地理解海明威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与小说的深层含义。阅读《老人与海》过程中,细心的读者总能从老人身上看到海明威的影子。老人的形象既与以往的“硬汉”形象一脉相承,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有评论家曾认为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只是四肢发达,头脑却过于简单。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善于思索,是更为成熟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其实早在海明威动笔创作这部作品的十多年之前就出现了。他将其搁置多年的原因也许可以从他给友人的信中洞知一二。在信中,海明威表达了要将《老人与海》的创作素材写作成书的意图,称“如果找到感觉,我能写得很精彩,可以写一本书”。这从侧面说明,海明威迟迟未能动笔的原因是他没有找到写作的“感觉”,或者说,没有找到创作素材的切入点。而在十多年后,这个写作的契机正好出现了。文坛老对手福克纳早于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已令海明威妒火中烧。《过河如林》又遭到评论界的一片恶评,要强的海明威想必对批评是很不服气的,因为他极力维护这部作品,称“这是一部好书”,“好得不得了”,但在一片批评声中,海明威只能把自己的不服气抑制住,把这种争强的欲望及对福克纳的妒火压抑在无意识中。在创作《老人与海》时,海明威的这种无意识正好找到了发泄口。透过语言,我们从小说中老人的身上窥探到了海明威的无意识。老人身上处处体现了一股不服输、不言败的劲头。海明威如此描写老人的外貌:“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老人认为自己“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即使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没消失过”。老人认为他自己也有一颗像海龟那样强壮的心脏,死后也还要跳动好几个钟点,认为自己“如果一心想要做到的话”,“他能够打败任何人”。这些描写无不折射出海明威无意识中不愿承认失败的心理。

小说中的马林鱼是通往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另一条重要通道。马林鱼虽然站在了老人的对立面上,然而海明威并没将其定位为老人真正意义上的敌人,而是在其身上赋予与老人相同的特质:坚韧不拔、不轻言败。马林鱼与老人进行了三天三夜马拉松式的搏斗,老人,或者说海明威,对马林鱼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将其视为同类。借老人之口,海明威表达了这种惺惺相惜之情:“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东西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着、更高尚”。他对马林鱼的描写也不吝笔墨,称“他是一条那样沉着、健壮的鱼,似乎是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的”。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喜欢以强者和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的形象。当海明威开始迈向暮年时,他从理智上已经意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饱受参战、不稳定的婚姻状态等生活经历的影响。然而,在写作状态受到外界的质疑时,他下意识地去维护自己一贯的强者和胜利者的形象,拒绝接受失败。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海明威的内心世界产生了精神上的危机和焦虑。马林鱼身上折射出的正是海明威无意识中对强者的崇敬与对力量的追求,它是海明威对现实生活缺失的一种想象性、替代性补偿,他借此获得了情感的宣泄和精神上的某种平衡。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在睡眠中,意识对无意识的压抑力量要减弱,所以白天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会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在梦中。因此,小说中一再出现在老人梦中的狮子,不过是海明威无意识中对力量的一种渴望。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时已过半百,加上此前《过河如林》的失败,预示着海明威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创作上的确在走下坡路。很自然地,他在无意识中渴望恢复年青时那种旺盛的精力。这种渴望经过伪装,便在他的梦中以“狮子”的形象隐秘地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何老人说“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了狮子”。而小说以老人再次梦见狮子结尾,也体现了海明威无意识中的一种欲望,他意欲向世界宣告自己仍然英雄不减当年,仍然是一个强者,只不过这种欲望是以梦的伪装出现。

尽管海明威拒绝接受失败,但他应该认识到英雄总有迟暮的一天,人毕竟无法抗拒自然规律。因此,他借老人之口说出“我也许不像我自以为得那样强壮了”,“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它们(鲨鱼)把我打垮了”。董衡巽也在他的书里指出,在《老人与海》发表后,“他(海明威)忙于游历,想写虚构性的作品,但因为健康原因,始终未能如愿。”一方面他的身体和写作已露疲态,而另一方面争强好胜的性格使他难以接受这样的客观事实,他仍然希望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众人前。海明威需要找到一种外界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这种欲望,调和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种欲望的驱动使海明威创造出不同于小说素材中的老人形象。真实故事里的老人面对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骨架的马林鱼痛哭流涕,气得发疯,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却沉着冷静,说出了“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正是海明威欲望的升华。身体可以被毁灭,而精神却可立于不败之地。无法维持体能上的强者形象,那么便要成为精神上的强者。至此,海明威对胜利的欲望通过《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得到了补偿与满足。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老人与海》描绘出的场景近似于海明威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国。在海明威所建构的这个理想国里,他自己是不可战败的。人无法违背自然规律,不管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曾经多么耀眼夺目、受人敬仰,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不得不从神坛上走下来。他在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中,从精神上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天命不可违,然而一个人的精神却可以为自我控制。如果一个人在失败面前能够处之泰然,保持一种“压力下的优雅风度”,那么他的精神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海明威尽管承认你可以毁灭他,但他却仍然可以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明威解决了自身的精神危机问题,为自己的精神危机找到了一条出路。

《老人与海》是一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的作品,其中讨论最多的当属小说中的象征。海明威对此进行反驳,表明小说中“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结合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都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这样的事实来看,海明威的反驳自有他的道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老人与海》是当时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外化。这部作品既是海明威对因《过河如林》受到的批评的反击,也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思索。在小说中,他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虽然他不得不接受因年老而带来的身体上的衰退,以及这种身体的衰退给其文学创作带来影响的现实,但他仍然可以拥有精神上的力量,成为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注释

老人与海的作者篇2

一、《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风格

(一)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的个性化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小说中极力塑造一个真实并且勇敢、果断的老渔夫形象。作者运用精练的话语使得桑提亚哥具有了果断、坚强、有毅力的性格特点。老人在第84天再次出海时,他还是想着能捕到鱼,即使是在过去的83天里没有一丝收获;也就是说,老人的信心和希望一直都在,并没有消失过。84天的坚持,不能说老人是一个没有主意、盲目生活的人,从故事中读者可以体会得到,老人其实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就等着鱼儿上钩了。可是在老人捕到大马林鱼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大鲨鱼,老人、大马林鱼以及大鲨鱼三者又进行了激烈的殊死搏斗。这似乎在告诉读者: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忍耐力,痛苦在硬汉身上是一种考验和激励,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这是读者能在小说中体会到的,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海明威的坚强、勇敢、机智和不屈不挠的性格。海明威生性好强,从小跟随父亲外出打猎,具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他注重创新、探索新事物,这也为他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实生活中,海明威是一个执着的探索者;同时,在艺术上也与生活中一样;海明威总是尝试那些之前从未有人涉足或做过的事,他的一生都奉献在艺术探索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艺术探索,《老人与海》成为他人生中研究美和真在创作实践的精华,凸显了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点和叙述方式。(二)小说中突出的心理描写在《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风格上,海明威大量地使用白描的写法,叙述条理清晰,词汇应用生动形象,句子简洁易懂。在小说中,有一段描写鲨鱼出现时的紧张气氛,作者没有使用任何的形容词,没有一句话使用比喻修辞格,就是通过近乎模拟真实的场景,仅仅是应用了几个动词:蹿、冲、沉等就生动地展现了鲨鱼来袭时形势危急以及凶猛的场景。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老人击杀鲨鱼时运用一系列的动词:揍、举、砍等,这些动词运用几个修饰词:用劲、狠狠地等,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将老人面对鲨鱼时的英勇无惧、坚持不懈以及全力反击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在描写人的动作时,一般都是反复运用那几个动作描写:揍、打,反复地使用反而凸显了作者的匠心,这种动作几乎是任何人在面对来袭时的最直接反应;再者,作者通过反复地应用这些动作的词或者短语更加凸显出了老人与鲨鱼搏斗过程的惊险程度。(三)《老人与海》描写过程中的内心独白在该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巧妙的写作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作者对内心独白的描写几乎采用的都是简练的句式,却展现了老人丰富的内心情感,给读者印象深刻。例如,小说中描写老人的孤独,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老人孤身一人自言自语,只有坚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以及对生的渴望才能支撑他活下去。在空旷的大海上,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下去,作者只是应用简洁的描写,这样更能给读者展示老人内心世界的强大,没有人可以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老人只有坚持与忍耐,在各种危险出现之前尽可能做好准备,全力以赴地去迎接挑战。在返回的途中,大马林鱼最终还是被大鲨鱼吃掉,老人并没有抱怨,这就给读者深刻的启示:此刻的得失并不重要,是否成功也不能用得失来评判,唯一的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对前途的乐观态度。这也正是老人面对困难时的解决妙方,虽然孤寂,但是内心深处有坚强的信念和精神支撑着,他就永远不可能被打倒。(四)《老人与海》中象征语言的应用大量地使用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老人与海》在语言艺术上的特点,伴随着这部小说的问世,有很多作家认为海明威是象征主义的作家,他非常善于根据写作内容将象征手法运用其中,并且能有效地凸显重点。在老人同大马林鱼的殊死搏斗中,老人的手受了伤,被鱼线划得血迹斑斑,通过描写这种情形反映了老人生活的辛酸。同时,也反映了老人心甘情愿的奉献精神。在捕捉大马林鱼返回的途中,面对鲨鱼的突然来袭,老人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惨叫,但是,老人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同鲨鱼搏斗。故事的结尾给人留下丰富的联想,并且画面透出极其深刻的寓意:老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小屋睡着了,在睡梦中,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就象征着他同狮子一样凶猛、勇敢以及无所畏惧。在整部小说中,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毅力、热爱、尊重、忍耐、坚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海明威借老人的形象凸显读者熟知的“硬汉形象”。老人孤身一人出海打鱼,在此后的故事发展情节上为小说深刻的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应用起了铺垫作用,正是《老人与海》采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才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真实地凸显出来,再通过老人、大马林鱼以及大鲨鱼三者的对比更加鲜明。有时作者为了凸显和对比事件的发展和进程,语言艺术风格也会做一些变化。

二、结语

从以上对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风格的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形式。海明威在写作过程中凸显的写作风格:非常重视现实生活的事物,一切源于生活,需要实实在在的领悟。写作形式:文字语言简练、简洁、直截了当,不过多地使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格。总而言之,海明威对世界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文学形式影响了很多人,给读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震撼。

作者:王涛 李婷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老人与海的作者篇3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冰山”理论美学内涵哲学本质

一、冰山理论

一部短小精悍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辉煌的价值?它一定有散文的流畅和朴素,有诗的意境和简练。关于创作,海明威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好的作品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该在水下。”在这里,海明威所谈的乃是创作艺术手法上的藏露虚实问题。“水上”为“露”,“水下”为“藏”;“水上”为“实”,“水下”为“虚”。海明威自己也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和尊严。”对此存在着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写作风格,有人批评他的过分简洁。这可以说是海明威的创作经验之谈,我们姑且称之为“冰山创作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海明威的艺术审美追求――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英国小说家贝茨(H. E. Bates)曾说:“首先,海明威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在这之前,在好几代人的岁月中几乎可以说有一百年有增无已的变得日益浮华、罗嗦――他满载着一大堆不起作用的字,现在终于到了和这堆字割爱的时候了。”本文试图从美学和哲学这两个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所展现的冰山理论,目的在于展现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二、美学内涵

冰山漂流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壮观而雄伟,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八分之一露于水面的朴素却蕴藏八分之七的雄壮美丽。它的象征意义、内在之美、画面之美无不清晰而深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象征意义

所谓象征手法,指的是“用事物、符号、记号等表现或象征某种意义”。采用象征手法的目的是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精神世界。这些“事物、符号、记号”往往用来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蔽的思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象征手法在《老人与海》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在《老人与海》中,很多地方就有着很复杂的象征意义。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角度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老人与海》中的大海、鲨鱼都富于象征意义。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象征着不可捉摸的命运。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孩子和梦中的狮子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支柱和不可战胜的未来。正是这些象征手法的使用,把读者带入一种若明若暗、扑朔迷离的意象之境,引向广域的艺术想象空间,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2.内在之美

冰山创作理论体现了海明威的艺术审美追求――追求一种内在、凝练的意境,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仅八分之一露出水面的冰山却让你感受到它的八分之七没于水中的内在之美。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这就是海下八分之七的冰山里所蕴涵的深刻思想。海明威使用简洁的文字和鲜明的语言,将一个个物体、场景结合起来,把各种各样的环境、人物形象串联起来,发人深思,使读者身临其境。这方面的例子在《老人与海》中比比皆是。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悲观的人。老人的童年梦就是能够在海边嬉戏狮子。在梦里,那美丽的傍晚,那美丽的沙滩上,老人嬉戏狮子,幸福而快乐,甜蜜而美好。的确,那些水泡是虚无缥缈的,但它们却是老人的梦,反映出老人美丽的心灵。美是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而老人正有这样的心境。老人在钓鱼时,会让钓绳精确地保持上下垂直,仿佛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味。老人尽管不幸运,但他却从不悲观、从不绝望,继续保持一颗平常心,继续有耐心、有恒心地等待着。这正是老人的精神和性格的真实写照。尝过千辛万苦后,老人由失望到充满希望。这些看似无足轻重、一笔带过,但实际上却是老人性格最为细腻而深刻的刻画。

3.画面之美

海明威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是挤到对象和读者当中去碍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老人与海》是由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画面构成的长卷,他给读者留下了生动的意境。海明威的这一手法在《老人与海》中得到了完美的发挥,他非常客观、真实地描绘了老人捕鱼的全过程,从出海前的细致准备工作,到出海后如何投饵,鱼上钩后如何跟它周旋,最后如何杀死它并把它绑在船边,以及如何和一条条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都丝丝入扣地用白描手法细细道来,使这些外在的事件――老人、海、动物(马林鱼)、阳光和星星――表现出的内在涵义构成了一幅幅大自然与人有机结合的美丽画卷。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显得如此的渺小,然而相形之下老人与大自然的战斗精神、与生活的战斗精神却在画卷中辉映出来,生命之美、生命之力在老人和鲨鱼斗争的画面中展现出来。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老人不可战胜的精神才能被直接而简洁地展示出来。另外,还有一幅画描写了一群饥肠辘辘的鲨鱼围攻老人的情景。此时的老人已精疲力竭,丢了武器,被一群“邪恶”的鲨鱼围攻。生命在此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这些画面给人的是一种触动心灵、令人肃然起敬的震撼力。

三、哲学本质

从哲学的视角来分析《老人与海》也别有风味。在整个故事中,老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老人眼中的事物无不体现了哲学的本质。这是“冰山”的哲理。从老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得到证实。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在《老人与海》中一直隐晦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人不断征服自然,自然同时也制约着人的活动。人究竟如何战胜自然?其实,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存在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冲突之中,这一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二者是一对矛盾与统一体。生活本身充满了矛盾。老人与大海是一对矛盾,老人依赖大海而生存,因此敬畏她,不能冒犯她,同时,老人又要征服大海,战胜恶劣的海上环境,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换言之,二者是统一在一起的,人和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海洋,人类便无法生存,正如捕不到鱼老人就不能生存一样;没有人类,大海也就失去了灵性,人类也是大海的保护者。老人驶入远离海岸的深海去捕获“尊贵”的马林鱼而惹怒了大海,所以,他受到大海的报复和惩罚。老人热爱大海、敬畏大海,认为马林鱼也是“尊贵”的,但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为了更多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去捕杀。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但也正是老人的哲学观,更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原则。这同时也警告人类要正确妥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类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2.公平竞争的原则与人类尊严的捍卫

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人类又必然与自然进行不折不扣的抗争,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更是为了人类的尊严,人类不能在大自然面前失掉自尊,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尊严。这就是为什么老人为了捕获大鱼不得不冒险来到遥远的深海,这就是为什么老人认为84天一无所获对他来说是一种耻辱,在这种抗争中人的尊严是不能被毁灭的。在这一抗争中,欺诈或背叛的行为是卑鄙的,如鲨鱼对筋疲力尽的老人和已经死亡的马林鱼的攻击。而杀死“尊贵”的生物必须干净利落,否则也是一种犯罪,这就是为什么当鲨鱼把马林鱼身上的肉一块块撕掉时老人有一种负罪感。但在遥远的深海捕杀或许也是一种欺诈或背叛,老人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I went too far out.” 或许这正是老人未来的征兆,他最终还是历经了海上的磨难。这就是竞争的原则, 也是竞争的法则。

四、结语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老人圣地亚哥、大海、鲨鱼、群狮、小男孩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简洁而深蕴的表达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完整体现。简练的语言风格使读者于平淡处感到新奇,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让读者透过纸面表象去努力追求、解释、咀嚼。因此,海明威给读者奉献了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永恒的美学内涵和哲学本质。掩卷沉思,海明威独特的创作风格所塑造出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提高了艺术欣赏的能力,欣赏由动情到移性,在不知不觉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1989.

[2]董衡.海明威谈创作[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5:140-143.

[3]马振方.论表意小说的超验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1):116-125.

[4]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

[5]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445-447.

老人与海的作者篇4

海明威生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非常传奇的色彩,比如他参加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爱好打猎、拳击、捕鱼、斗牛等各种体育活动。他早期的小说创作多以反战、厌战的思想为主题,《太阳照常升起》就代表着“迷惘的一代”,表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经过战争后的迷惘心情,后期的作品则克服了早期的迷惘心情,作品中的人物也坚强起来。

另外,海明威的文笔以简洁、明快著称,他爱用日常语言,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从而创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海明威式”文学风格,被人称之为“电报式文体”。这种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一批批作家。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后期代表作,获得过当年美国的新闻普利策奖。

关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很多评论家都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这是写基督的受难,老人像基督一样历尽苦难;也有人说,作者正是用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命运观来阐释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老人是悲剧性的命运;还有人说,老人是作家,大鱼是他的作品,而鲨鱼是批评家,任何作品让批评家一批就完蛋。

总之,绝大多数学者们都认为,这个捕鱼的故事背后肯定有隐喻意味的。但是海明威自己则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他曾说过他同意伯・贝瑞孙对《老人与海》的评价和解释。艺术史家贝瑞孙说:“《老人与海》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真正的艺术家既不寓言化,也不象征化,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而海明威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本文主要从《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小说的隐喻意义层面去分析这部小说,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冰山的八分之七是藏在水面下的,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老人与海》背后的隐喻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出发点是结合海明威的生平和一贯的写作主题来研究这部小说的隐喻意义。

海明威母亲热爱音乐,海明威是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父亲既是个打猎和钓鱼的能手,又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受到父亲的影响,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狩猎和捕鱼的热爱。拳击是海明威最热爱的运动,他14岁时在父亲支持下学习拳击。对拳击的热爱伴随他终生。海明威中学毕业后,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并且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一名见习记者。正是在记者生涯中,海明威掌握了新闻写作的独特技巧,并形成了自己卓越的文学风格。

海明威1918年5月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并来到意大利战场。7月初,海明威的一个膝盖被打碎,身上的机枪弹头和炮弹片多达237块,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了他的体内。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勇敢勋章和十字军功勋章,这时候他的年龄才只有19岁。29岁时,海明威挚爱的父亲因为经济困难和糖尿病用手枪自杀了,这件事情深深地影响着海明威日后的思想和情绪的发展。随后,海明威在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望山庄”动笔写《老人与海》,前后仅8周时间,海明威这位世界文豪写出了“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在他的“望山庄”把自己最心爱的猎枪放进口中,扣响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枪。

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产生的影响,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这部作品说的是一个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84天没有打到鱼的故事,第85天,老人独自一人出海打鱼。这一次,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老人终于捕到了一条非常大的马林鱼,并且把它绑在船边的栏杆上,但是在返回的途中,一群鲨鱼游来咬掉了大马林鱼的鱼肉,最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引来围观众人的指指点点。

接下来本文主要从细节分析海明威如何在文章中体现其“硬汉精神”的隐喻意义。关于小说中的隐喻意义,海明威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主义。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但是他又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把他们描写得足够真,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老人与海》的背后是有很丰富的隐喻意义的。

首先是大海。大海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母性。老人对海既有依赖性,又有一种征服的欲望。大海是老人抗拒命运的角斗场,也是老人生存的环境,老人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大海这个背景之中,在这片大海里,老人与大马林鱼展开了搏斗。

例如其中关于大马林鱼的描写,是晚年的海明威给予怀疑他写作能力的人的最有力的反击。因为后来海明威已经写不出什么公认的杰作了,尤其是1950年后,长篇小说《过河人林》的发表让很多人都大失所望,大家都认为海明威的写作才华已经消失殆尽。然而,海明威在重压之下没有屈服, 1952年,《老人与海》的横空出世就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海明威在文坛上的这段经历与《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很多天捕鱼不获终于收获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的经历非常相似。显然,作品中的大马林鱼象征了海明威心中的那个宏伟的目标,甚至是创作的巅峰。

如果说大马林鱼是海明威心中那个宏大的写作目标,那么鲨鱼就是通往目标途中我们没法避免的磨难与厄运。鲨鱼代表一切忽视、蔑视以及失望悲观的破坏性力量。同时在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对鲨鱼的看法是有区别的。他最痛恨的是那“食腐肉”的鲨鱼,因为它们“朝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而对首先来袭的那条大灰鲭鲨,却说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的最快的鱼一样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

文章中的孩子则让本来压抑的场景变得无比温馨。孩子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孩子这个形象里,作者寄予了自己的深切希望。孩子总是一如既往地站在老人的身边,无论外界怎么怀疑老人的捕鱼能力,他就像老人最忠实的臂膀一样支持和关心着老人。“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他从没梦见过这孩子。”

很显然,在这里,孩子被作者寄予了一种希望的象征,他是老人新的生命的延续,就像那在海滩上玩耍的狮子。在小说中,作者非常偏爱狮子,“狮子”在作品中是权力、强盛和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海明威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肉体的伤害创痛日甚一日地折磨他,使他患上了精神抑郁症,这一切都在梦境回忆中的狮子身上得到了慰藉。

最后就是老渔夫桑地亚哥了。老渔夫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硬汉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战斗的力量。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位悲剧式的战斗英雄,他代表着海明威这一生追求的硬汉风格。

在老渔夫桑地亚哥身上体现着人类面对困境和死亡时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与海》的原型古巴渔夫富恩特斯是海明威的好朋友。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被他搭救,从此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人代表了整个人类面对挫折面对厄运时的不屈精神。《老人与海》是一部海明威对待人生的宣战书,是人在这个充满了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对这个冷酷的世界做出的最伟大的呐喊与斗争。也正是这种呐喊与斗争,使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启发着人们的细细思索。

另外,小说还有很多地方暗示着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景,例如其中的一句,当桑提亚哥看到星鲨时,他的喊叫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这里的场景明显就是暗示耶稣基督为人类的苦难受难的思想。“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 “两条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两只手心朝上,就这样瞅着了”这些带有非常明显的描写的语句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一种无言的倾向,正是这种无言的倾向表达了作品背后那隐喻性的意义。而海明威也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方式向他的同胞、向世人传递他对现实的莫大悲哀和他的复杂心情。

在《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老渔夫在同鲨鱼搏杀的时候,他说:“那你尽可以去毁灭一个人,但不能打败一个人。”这句话流传甚广,众人皆知,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人与海》就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全文也是围绕着这样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组织起来的,这也正是这部小说最高意义上的隐喻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余光中,译.台北:重光文艺出版社,1970.

[2]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爱玲,译.香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

[3]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董衡巽,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5] [美]董衡巽,编选.海明威谈创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6]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 丘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8] 吴然.海明威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9] 杨仁敬,编著.海明威在中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0]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老人与海的作者篇5

【关键词】老人与海 生态批评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引言

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以地球为中心而非以人类为中心。这种区别于一般文学批评的批评理论,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它在实质上消解了批评中心,而将生态整体利益突显出来。而在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中,生态批评所呼吁关注的主题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比如河流、动物、特定的地域等。我国对《老人与海》的作品解读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都将批评视角放在了“女性缺失”“硬汉视角”等方面,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从生态批评主义的角度剖析此作品,能够获得更为深远的意蕴。下面笔者来做具体的分析。

一、征服自然与尊重自然之间的矛盾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征服自然和尊重自然往往交替出现,这也体现出人类在对待自然方面的矛盾态度。而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这种矛盾性也得到了体现。海明威的生态观主要受到童年经历以及父亲的影响,野外生活经历让海明威得以亲眼见识到各种人与自然搏斗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形。正是在这些经历的影响下,海明威的文学创作《老人与海》展现出复杂、矛盾的生态观。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是核心情节,集中展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场面,而在与大马林鱼作生死搏斗的过程中,老人内心的矛盾心理也渐渐体现出来。一方面,老人希望通过捕获大马林鱼来拯救自己贫苦的生活,维持生存,并以此证明自己的勇气、尊严与价值,所以才孤身与大马林鱼进行殊死搏斗。而战胜大马林鱼之后,老人在回途中又遇到了更强的对手――鲨鱼,而他无所畏惧,拼尽全力去勇敢搏斗,并最终击败了嗜血的鲨鱼。这些情节都是作者所持的人生信仰,相信人可以战胜凶恶的自然。然而在另一方面,作者又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待自然的另一种态度,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热爱自然。

二、生态整体主义生态观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矛盾

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其核心观点为:人类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可以无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老人与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因为作者在作品中肯定了人对自然的征服精神,并将征服自然视作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与途径。圣地亚哥老人并没有被贫困、孤独的生活所打败,他站到了更高的角度,胸怀自尊、自信、自强,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精神追求,所以说老人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行为,并不只是出于谋生的考虑,他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但是,这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神经胜利的价值观与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观相悖,以至于老人需要“你是为了面子,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渔夫才杀死它的”这种精神安慰才能够继续捕鱼。而大马林鱼最终只剩一副骨架的结局,昭示着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观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即人类并不能完全依靠战胜自然来获得物质上的富裕。这也是作者在文中所做的一种批判。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批评主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人与自然,而它的目的则在于启迪人类正确对待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建立在辨证对待征服自然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正因为作者持辨证的观点,所以他能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寄予厚望,并在作品中使用象征的手法将这一点表现出来。在《老人与海》中,作者不吝赞美之辞,反复赞美大海美丽、温柔且仁慈;而在描写到圣地亚哥老人时,更是借着老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抒发老人对大自然中的事物的亲近、敬仰之意。鱼儿、鸟儿、海豚、海龟等都被老人视作朋友,这种将动物拟人化的行为本身就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友好。而在老人与大马林鱼和鲨鱼较量的过程中,老人也没有将对方视作绝对的敌人,反而暗自赞赏大马林鱼的美丽与冷静,赞扬鲨鱼的勇气与力量。而在将大马林鱼杀死之后,老人心中充满歉疚之情,把自己的行为归为“罪过”;而作品中反复提及的“出海太远了”则是隐喻人类闯入了不属于自己的领地,最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以上种种描写均表达了一个主题, 即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结语

丰富的生态内涵是《老人与海》的一个特点,在作者眼中,人类与自然之间对立而统一,而悲剧式的结尾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即人类不仅要宣扬永不言败的精神,也要有敬畏自然的自觉。只有将自己融入自然当中,人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本文以生态批评主义的角度对《老人与海》做了分析与探讨,生态批评理论介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而透过这种生态观的审视,《老人与海》的深层意蕴得以部分展现,这对现代文明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洪峰.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J].语文建设.2014(32).

[2]梁军.试析《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主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老人与海的作者篇6

《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老人常年独自在海上打鱼.有一次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返回的路上碰到了成群的鲨鱼,老人使出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新老人与海读后感及启发,欢迎阅读!

最新老人与海读后感及启发1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故事。读完《老人与海》后你就会懂得,只有“坚持”,才会有胜利,只有“信念”才会有辉煌的成功,而两者缺一不可。唯有读完全书才能看到人性的光辉。

书中讲的是一位平凡的老人,在海上漂泊了8天没有捕获一条鱼,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因为过于的巨大,老人花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将这条大马林鱼捕获,老人没有抱怨这条大鱼,反而是对它的赞美,赞美它的出色,它的强壮,老人是善良的,在捕获它后,他看见另一条大马林鱼在船边盘旋,他明白了,也一起与它的同伴悲伤。

当然的他也为自己捕获了这条大马林鱼而幸喜,他将大鱼绑在了船的一角,然而这时居然遇见了一群循着血腥味儿跟随而来的鲨鱼群,鲨鱼蜂拥而至,不巧老人那时刚好手指抽筋,他只可以用鱼叉,用小刀,甚至用木棍,老人拼死保护大马林鱼被鲨鱼啃剩下的鱼肉。可他失败了,他没有成功,大马林鱼最终被拖回家后也只剩下了一堆白骨。

这时的我就疑问了,为什么作者海明威不把老人的这个成功形象继续塑造下去,而却要在老人捕获鱼之后这个即将成为胜利者的时候,突然将他的成功打入了万丈深渊?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小说所要阐述的哲理。小说没有一句是从正面表达对老人的赞美的,作者是想让我们自己去读懂这位老人,老人是平凡的,但是他在捕获大马林鱼时所表现的坚持,对鱼儿所表现的善良,以及他与鲨鱼对抗时的勇敢,就已经为这位平凡的老人披上了成功的光辉。

老人是成功者,他把与大自然的极限抗争完美的呈现给了我们,是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强大,让我们明白只要坚持,就可以战胜一切,甚至去挑战大自然,。这种精神是强大的,是可贵的,但往往也是稀少的。在现在,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缺少理想,目标,坚持,以及勇气!不经历风雨,有怎能见彩虹呢?

人生是精彩的,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是永无止尽的追求,正因为如此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成功者是谁,但只要我们用一颗顽强,善良,勇敢的心去迎接挑战,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真正的胜利者!

最新老人与海读后感及启发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我看到一个老人,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他的衬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弄得像他那张帆一样,这些补丁被阳光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他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磨难,经历了成功和失败,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可是他却迎来了读者们的掌声,和人格尊人严上的成功,这是一切物质上的失败有所不及的。

“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虽然他失败了,可是他始终尽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已经成功了,而剩下的鱼头鱼尾虽然不可以换到金钱物质,可是却包含了更重要的东西。圣地亚哥拥有高尚的人格: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

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之上,这便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象征,他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亦或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

圣地亚哥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我认为作者海明威的写作水平同样值得我们敬佩,且撇开他得到的各个世界大奖,仅仅把目光投入到《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使用了纵式结构以及轮辐式的布局,产生了缓急相间的节奏感,是文章更有悬念,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作为诺贝尔奖得主海明威让其他书籍黯然失色,或让《老人与海》一书脱颖而出的理由!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我认为《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

最新老人与海读后感及启发3在多年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后,书中倔强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篇评论增加了很多情感。

“坏运气”圣地亚哥独自出海,连续84天没有捕鱼。然而,“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未消失。”他没有屈服于命运,最终在第85天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并以极其英勇的方式捕获了一条比他的渔船还大的马林鱼。然而,在回家的路上,马林鱼的腥味吸引了鲨鱼,一群嗜血的恶魔,疯狂地掠夺圣地亚哥的成果。

圣地亚哥非常累,左手仍然抽筋,他用右手挥动棍子和鲨鱼搏斗,直到筋疲力尽。即使只剩下马林鱼的骨架,他也不会放弃!圣地亚哥仍然为自己的失败感到骄傲,他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他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用充满道德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不屈的灵魂是多么高尚。古往今来,这样的灵魂一直闪耀着光芒。出生的海伦·凯勒不幸一个接一个地跟着。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日夜努力成为一名著名作家。贝多芬,一个桀骜不驯的音乐天才,有着伟大而悲惨的一生。

世界从未给他带来任何快乐,但他为世界创造了一场不朽的运动。因其言论而被判入狱的司马迁选择了在屈辱中不屈不挠地生活,并写下了一部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名著。他是一个真正的人,骄傲地站在世界上!

他们的胜利,就像圣地亚哥的一样,是基于他们永不屈服的意志。即使这样的人摔断了腿,他的心也会永远站在人类理想的最高峰。

人生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成长有曲折。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独自面对“无法承受的生活压力”,我相信“那些杀不了我的人会让我变得更强”。

最新老人与海读后感及启发4人们可以被打败,但他们不能放弃。

今天,我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书中生动的故事令我爱不释手。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一个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他出海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第85天,圣地亚哥出海远航,遇到了一条异常大的马林鱼。老渔夫与它“搏斗”了两天,最后钓到了这条马林鱼。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他遭到了无数鲨鱼的袭击。老渔夫拼了命,终于带着马林鱼回家了,这条马林鱼几乎被鲨鱼咬到了骨头。

老渔夫在捕捉大马林鱼的过程中展现了“硬汉”的真面目:尽管他受了重伤,无法动弹,但他仍然拒绝放弃,坚持与猎物搏斗。我想:是他内心的动力和坚定信念让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我最钦佩的是老渔夫在与鲨鱼搏斗时表现出的无畏精神。面对许多困难和危险,他没有恐惧,有勇气去战斗。这是老渔夫的精神和意志,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书中有一句谚语:“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鼓励人们取得积极进步的黄金建议。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少先队员,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然而,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经常害怕并退缩。与强壮勇敢的老渔夫相比,这真是千里之外!

想到这里,我不禁怒火中烧,心里暗下决心:我必须努力学习,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像老渔夫一样勇敢,用尽一切办法打败它们。如果你失败了,在你跌倒的地方站起来,继续前进。

《老人与海》给了我很大的灵感。我仍然不满足,继续在书的海洋中漫游。

最新老人与海读后感及启发5小说中的情节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人独自在大海上打鱼。有一次,他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鱼,便将鱼头及上半身系在船边上。谁料,鲨鱼却盯上了他。为了自己辛苦的成果,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与鲨鱼搏斗。

可是,鲨鱼将大鱼的下半身几乎吃尽,留下的还不到整条鲨鱼的一半。幸运的是,剩下的大鱼重达800磅。虽然,故事情节单一,作者却将故事中老人的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尤其是着重地写了老人的动作和心理,让人有种百感交集的心情。

文中的老人是位普通的劳动者,他一个人独自住在海边,每天早晨依着朦胧的黑夜出海,晚上顶着星辰回家。日复一日,有时还得饿着肚子去远海打鱼。如此艰苦的日子,他却撑了下来,可见他是如此的坚强和乐观。由此,我想到了作为学生的我们,曾经因为繁重的作业而怨天尤人,曾经因为学习的枯燥而唉声叹气,曾经因为成绩的下降而灰心丧气。

我们是否想过,有这样的经历和想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面对现实,就像老人面对自己的生活一样。我们不得不去“打鱼”。像老人一样吧,坚强、坚持,相信一定能“打”到“大鱼”。面对着嗜血般的敌人,老人没有后退,而是毅然的与鲨鱼搏斗。

他知道,他是不可能战胜鲨鱼的,但是,他要去试试,哪怕是一丝希望,他也要去。如此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老人,着实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想法。老人不会对任何困难和障碍屈服,因为他的心中总是有着一股信念鼓舞着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瞧,这是一位多么坚强,乐观的老人啊!在这,我又想起了老人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我感慨万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这种永不言败的硬骨头精神在老人身上闪闪发光。生活中,学习上,我们都要向书中的老人一样,不要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所压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与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哪怕是失败了,也不要放弃,也不要气馁,要像书中的老人一样,乐观而又坚强,面对困难,要报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有一股强烈的信念充斥在脑海中,并凭着这一股势不可挡的信念一直冲向胜利的彼岸。

老人与海的作者篇7

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策略;措辞

H315.9;I046

一、引言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篇中篇小说很好的表现出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虽然他的文章句子简单,词汇量也不是很丰富,但是由于中文的语言装饰性很强,很优美,用中文翻译他的作品而保持原来的风格却是很难的。

二、所选译本简介

在1955年,香港中一出版社就推出了较早的《老人与海》中译本,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爱玲,她亲自为之作序。后来这一版本于1972年改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去掉张爱玲的序,改为李欧梵翻译的英文版序,并加入了香港画家蔡浩泉所画的8幅插图。内地最早的译本,是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海观译本,时至今日它还一再重出,仍拥有很多读者。

自1979年起,《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大量出现,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译者李锡胤;漓江出版社1987 年初版,译者董衡巽;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初版,译者吴劳。

三、译文差异比较

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是对原著的再创作过程,每篇译文都包含了译者对原著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译文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译者自己的性格、甚至所受的教育和。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译者来翻译其结果往往会成为两部作品。本文就所选的几本译本,分别从措辞和翻译策略入手来对比评价男女译者的不同之处。

⑴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文男女译者措辞有很多差异

①女译者用词更加优美注重情感表达,突出女译者情感的细腻。男译者用词比较口语化,用词较简单,但更符合文章人物的风格。

“Yes,” the old man said. He was holding his glass and thinking of many years ago.

蓝译:“嗯!”老人回应着。他拿着酒杯,正陶醉在往日的回忆中。(蓝婷,2009)

黄译:“嗯。”老人应道。他握着酒杯,回想起多年以前的往事。(黄源深,2010)

“In the Am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happily.

蓝译:“就像我说的,在美国职赛就首推洋基队。”老人愉快的说。 (蓝婷,2009)

黄译本:“我说过,在全美职业棒球赛中,就数扬基队最厉害。”老人高兴地说。(黄源深,2010)

②从男女译者在词汇的选用上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男译者更能体会男性角色的感情,更符合男性角色的语言,而女译者与男性角色之间往往有隔阂和距离感。

“You bought me a beer,” the old man said. “You are already a man ”

蓝译:“你已经请我喝啤酒了呀。”老人说,“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蓝婷,2009)

黄译:“你给我买了啤酒,”老人说,“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黄源深,2010)

“Keep warm old man,” the boy said. “Remember we are in September.”

蓝译:“老人家,穿暖和点,”男孩说,“要知道现在已经是九月天了。”(蓝婷,2009)

黄译:“穿暖和些,老爷子,”孩子说,“别忘了现在是九月。” (黄源深,2010)

③女译者相对男译者对待事情更加保守,喜欢安定,不喜欢冒险。这种对待事情的态度也体现在他们的翻译上。

“If you were my boy I’d take you out and gamble,” he said.

蓝译:“如果你是我的孩子,我就一定带你出去碰碰运气,”他说。

黄译:“你要是我的孩子,我就会带你出去冒冒险,”他说。

⑵本文的男女译者在翻译策略上也有所不同。

①女译者为了文章内容的完整表达,多采用增词的方法。例如常用一些形容词加范畴的表达方法。表现出女译者用词的严谨,细致入微。

…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ally salao, 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 (p1)

蓝译:这男孩的父母便告诉孩子:这老人的运气背到底了,简直是最倒霉的人了……(蓝婷,2009)

黄译:孩子的父母就说,这老头真是晦气,倒霉透顶。(黄源深,2010)

②本文的男译者多采取添加注释的方法来解释原文有特殊含义词和一些西班牙语。但女译者采用的策略多是忽略或是融入在译文中说明。

But then I thi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park.

蓝译:不过我又想到迪克・西斯勒在老公园里所击出的一记好球。(蓝婷,2009)

黄译:可我又想到了迪克・西斯勒,还有老公园里那些漂亮的击球。(黄源深,2010)

注释:老公园:指费城的希贝公园,曾是费城棒球比赛的重要场地。

“i Que va!” the boy said.

蓝译:“到哪里去找呢?” 男孩用西班牙语回答。

黄译:“干吗这么说呢?”孩子说。

注释:原文为西班牙语。

③在对地名的翻译上女译者采取了直译,男译者采取了音译。

“But you went turtleing for years off the Mosquito Coast and your eyes are good.”

蓝译:“可是,你在蚊子海岸外捕捉海龟那么多年,眼力还是那么好。”(蓝婷,2009)

黄译:“但你在莫斯基托海岸捕了好多年海龟,眼睛还照样很好呢。”(黄源深,2010)

④在翻译中女译者容易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译文里。而男译者更理性,更客观的翻译原文。在下面的翻译中,女译者描写的比男译者更加的详细,重复说了“难过”,“可怜”等词,表达女译者的同情之感。

He was sorry for them all, even the great trunk backs that were as long as the skiff and weighed a ton. Most people are heartless about turtles because a turtle’s heart will heat for hours after he has been cut up and butchered.

{译:他只是替所有的海龟觉得很难过,就连那些长得和船一样长,还重达一吨的大海龟,他都觉得它们可怜。大多数的人都对乌龟很残酷但也很害怕,因为一只乌龟即使在被屠杀剖开后,它的心脏还可继续跳动好几个钟头。(蓝婷,2009)

黄译:他为所有海龟感到伤心,甚至包括像小船那么长,有一吨的棱皮龟。大多数人对海龟很残酷,海龟就是被宰杀剁成了快,几个小时候心脏仍会跳动。(黄源深,2010)

三、结语

译者主体性对于作品的翻译有着深刻影响,深刻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措辞对于作品的正确把握和比较有很大作用,未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要充分考虑到译者性别。

参考文献:

[1]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蓝婷.《老人与海》译本(美)海明威著.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9

老人与海的作者篇8

关键词:内训塑造;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解读

对于海明威来说,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也被人们称之为是二十世纪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在海明威的笔下,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如《太阳照常升起》以及《老人与海》等。其中《老人与海》则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但是这一部作品也是海明威的最后一部小说,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通过阅读这一小说,可以看出当人类在单独接受挑战时,所产生出的勇气与信心,同时也展现出来勇于斗争的信念。

一、孤独的圣地亚哥

在《老人与海》中,刚开始就直接言明了圣地亚哥是一位孤独的老者,终日只是摇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海湾里捕鱼。经过了漫长的八十四天,老人一无所获,连一条小鱼都没有捉到。所以男孩的父母就跟男孩说,这个老人是一个倒霉蛋。于是男孩的父母开始安排男孩跟随另一艘船,而男孩也听从了父母的意见,跟随另一艘船去捕鱼。结果在第一个星期中就捕到了三条很大的鱼。由于老人每一天都一无所获,所以男孩从心理感觉到十分的难过,开始帮助老人盘好钓绳与鱼叉等。而帆船的帆布上缝补着几个补丁,遮盖好了所出现的漏洞,当卷拢以后,特别像一个打不了胜仗的败军之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人孤独的背影显示着老人孤独的内心与无法排遣的寂寞。而小男孩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与老人的友好关系,那一面像败军之旗的帆布则寓示着老人注定的失败。所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老人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捕捉大鱼。当老人独自出海以后,真的捕捉到了一条较大的马林鱼,虽然在老人的心理也明白,马林鱼的力量要大于老人的力量,但是,老人还是坚持着信念一直同马林鱼斗争着。当老人战胜马林鱼后在返航的过程中遇到了鲨鱼的袭击,虽然老人用上了所有的手段来进行反击,但是还是没有保住自己辛苦捕捉到的马林鱼,而老人却是一直在勇于同鲨鱼进行斗争。因此,也可以说,从精神的角度上出发,老人还是胜利了。所以,从老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出,老人所展现出来的是一名“勇士”的孤独,也就让人们从心理上开始产生出敬畏感。此外,通过阅读也可以发现,老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强以及沉着。冷静。

二、英雄的圣地亚哥

在阅读完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形象以后,可以发现老人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英雄的形象。在小说中,老人将马林鱼称作是他的“兄弟”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是十分重视友谊的。而在老人与马林鱼、鲨鱼作斗争时,也可以体现出老人不怕艰难,敢于斗争到底的一种精神。其中作为让人注意的是当老人在面对失败的过程中,还不断的抗争,而这也就展现出了老人的顽强意志。虽然在小说的最后说老人还是失败了,但是老人却并没有向斗争低头。且老人在于马林鱼、鲨鱼勇于搏斗了三天三夜以后,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老人身上那种坚持不懈与勇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在这一小说中,存在着两处老人在面对困境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鼓励,而这几句鼓励的话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第一,当老人与马林鱼作斗争的过程中说,“疼痛对男人来说都不算回事儿”。第二,当老人在与鲨鱼作斗争的过程中,则对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这样昂扬激烈的话语可以充分展现出了一个硬汉的形象,同时也可以让人们看到那坚强不屈的内心形象,对于阅读的人们来说,也是种无声的鼓舞。且在此过程中,还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人是可以失败的,但是却并不能被打败,而是要通过坚强的意志来战胜困难,而这也就成为了《老人与海》中所被歌颂的精神。

三、硬汉的圣地亚哥

在《老人与海》中,通过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让人们间接的感受到海明威身上所具备的“硬汉”形象。且通过对老人的外观描述可以看出老人那苍老的形象,这样也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人那长期辛苦劳作的模样,同时通过“像海水一样蔚蓝,流露出欢快、不服输的神情”等几个字,却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人的眼中是充满了活力的,展现出了老人那永不服输的精神。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一个英勇、坚强与勇于奋斗的硬汉形象。在文中还提到了老人虽然失败了,却还是保持了乐观的心态而这也展现出了老人硬汉本色。

四、对人物形象的解读

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老人将大海看做是一个女人,且在老人的眼中,大海是漂亮又可爱的,同与马林鱼称兄道弟,甚至是想亲手喂一喂马林鱼。老渔夫对弱小海燕的同情,即使在搏斗的过程中也要与小鸟进行交谈可以看出老人的善良与仁慈。在这个复杂社会的影响下,老人出海八十四天一无所获,小男孩父母的蔑视与老人的和善;在不懈奋斗下所得到了一副鱼架以后,也要将鱼头送给人钓鱼用等,都可以看出老人那质朴与善良的性格。在海明威的笔下不论是《永别了,武器》还是《丧钟为谁而鸣》都塑造出了一个个硬汉,而最为著名的硬汉就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了。通过阅读也可以看出海明威对人生的思考。在这一作品中,虽然老人表面上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从精神的层次上来讲,老人是胜利的。

老人的家就是大海,在大海中可以找到老人所热爱的东西,虽然文章是老人与自然在搏斗,但是也可以看做是老人与人生、与命运在做斗争。通过这种饱满的手笔可以展现出人类那伟大的力量,同时也真实的再现了命运的无常。

五、结语

在阅读中可以看出,老人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成熟与孤独的硬汉形象,在与自然较量的过程中通过永不言败的精神来鼓励人们,让人们敢于面对生活、勇于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曹瑞楠.命运重压下孤独的奋斗者――论《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03):80-80.

[2]张亚婷.论《老人与海》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陌生化手法运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9):82-83.

上一篇:石钟山记翻译范文 下一篇:雪中送炭造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