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医疗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08 18:11:16

老人医疗护理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空巢老人护理器械 自助医疗

当与子女分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间和漫长的独独居生活,空巢老人在身心健康方面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与此同时,空巢老人也面临着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患病率越来越高、行为不便等问题。例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而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现代社会,居家养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虽然现阶段老年人的家庭医疗护理方面较过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对于许多的空巢老人而言,现阶段的医疗护理水平仍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解决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自助医疗护理方面中面临的问题将会是未来阶段的研究重点。所谓“自助医疗器械”,就是使用者在不借助他人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使用者本人一个人的力量,并在可操控范围之内便可完成治疗动作的医疗器械称之为自助医疗器械。

空巢老人除了具有与一般老年人的共性外,由于其不与家庭和成员或是相关护理人员居住,因此,在产品设计方面应该区别于普通老年人。

一、现阶段空巢老人家庭医疗护理器械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家庭医疗护理器械的种类也在日益更新。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政府和企业对这个特殊群体需求的关注也在的日益增长。即使如此,现阶段空巢老人产品市场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譬如:

(一)市场发展懈怠性。很多企业认为空巢老人自助医疗产品不同于一般老年

人医疗产品,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风险高等原因,不太涉及此项领域的研发(像空巢老人这一细化的特殊群体的产品开发涉及甚少),从而制约了空巢老人自助医疗器械产品市场的发展。

(二)服务层次单一性。现阶段,有关于老年人医疗器械的产品及服务层次单一,而现代老年人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尤其是空巢老人涉及的自方面的产品和服务的研究没有得到很好的进行。

(三)行业标准无序性。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未要求企业对于老年人医疗护理

器械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因此,老年人辅助产品中的产品标准、产品质量问题大量存在,可想而知,空巢老人的自助医疗护理器械的相关产品治疗更无从谈起。

同时,大多数老年人的产品,包括医疗器械产品在内,都是企业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之上,冠以“老年人”的名义而牟取暴利,甚至假冒伪劣产品也乘机鱼目混珠,导致市场的混乱,尤其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伤害。

二、空巢老人对自助医疗器械的要求

(一)生理特征的要求

与一般老年人相同的是,空巢老人由于身体的衰老,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思维系统也逐渐的衰退,并且空巢老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居家生活中,没有子女或是护理人员与之相伴,无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为空巢老人设计产品原则就是尽量为他们创造无障碍的操作使用环境,这就要求产品的使用和操作必须弥补空巢老人由于衰老产生的生理缺陷,以及身边没有照料人员所带来的不便,尽可能的实现功能明确化、操作自助化。

(二)心理特征的要求

老年人空巢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入误区,集中表现为孤独感、失落感、衰亡感、病态等。空巢老人缺伐亲情、缺少与子女间的正常沟通交流而感到精神孤单与无助。调查表明,95%以上的老人表示晚年更需要精神关怀,尤其是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精神关爱更加重要。

大多数空巢老人很少参加室外活动,导致内心更加孤独。同时因疾病在身,他们很担心病情突然发作无法控制,因而心情变得焦虑不安。另外,由于怕被人说老,因此有些老年人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他们会设法让自己显得更年轻。

空巢老人对于产品的需求,在生理方面是为了解决因年龄增长和孤单而带来的不便;在心理方面则是要达到调节空巢老人情绪和给予心理安慰的目的。此外,设计空巢老人产品时还必须考虑到他们对于产品价格敏感因素。

三、空巢老人自助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方向

(一)易用性设计

针对空巢老人易用性设计,主要着手与两个方面:一是简单的操作方法;二是独立的操控对象。这就要求要把空巢老人系统而准确的考虑进设计中。在医疗设计的产品上,能够为空巢老人直观理解相关治疗操作及使用方式上面给他们带来最大的便利,使其在接受医疗器械发出信息的同时准确、快捷的对产品的命令和操作进行理解、接受。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空巢老人的自我独立使用要求,要使的操控简单,省力,能够集中控制。

(二)情感化设计

情感的传达方式很多,而使用者操作产品时,产品会通过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设计语言向使用者传达它蕴含的情感元素,并通过使用者的主观体验和认知反应出来。

自主医疗器械的情感化设计是着眼于空巢老人内心情感需求,针对使用者精神层面的设计,在设计产品时融入情感的因素,这是在为空巢老人设计产品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呆种特定的符号和语义形式或产品的材质、色彩等设计要素将情感传达给其他们。根据产品的功能进行合理设计,使空巢老人在进行医疗护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和愉悦,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

(三)无障碍性设计

空巢老人自助医疗器械产品设计的最大目的就是让使用者享受到产品功能而获得心理和生理的满足。设计产品时,必须要从空巢老人实际使用需求设置功能种类,简化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功能浪费,对重要功能进行优化。

1.人机界面无障碍化。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特定的使用群体,考虑其认知能力

和使用行为的特点,设计医疗器械产品的人机界面时,应将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人格特征、健康状况、行为分析、使用特点、家庭空间运用等考虑在内。人机操作界面设计应该更加美观易懂、操作更加简单及具有明显的引导功能,使空巢老人感到愉快、增强兴趣、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2.视觉信息无障碍化。对界面视觉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对信息进行分类,利用色块划分功能区域,使空巢老人顺利方便地认读界面操作语言,迅速获取信息。

3.产品尺寸无障碍化。应该考虑老年人特定的身体机能特征:身体尺寸变化、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变化、造型与人体结构的适应性等,符合人因工学原理,让产品很好地适应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达到人机系统的最优化。

(四)安全性设计

由于空巢老人独自在家居住,身旁没有人照料的因素,在自助医疗器械产品设计时还要将空巢老人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和风险考虑在内。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要注意各操作部件是否连接牢固;各组件在安置上能否准确无误、易于辨识。

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行动敏捷性降低、认知能力衰退来讲,语音识别设计是老年人产品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语音识别能快速方便地帮助老年人完成任务,并能避免老年人手动操作时潜在危险因素的存在。

四、空巢老人自助医疗器械的市场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年龄越来越长,然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空巢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的矛盾相伴随,独生子女家庭已经累积了一亿多户、老年家庭空巢率已达50%,社会及家庭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老年人数量尤其是空巢老人的不断膨胀,老年产业扑面而来。针对空巢老人的特殊消费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是对医疗卫生和工业设计行业提出的新的挑战。企业做空巢老人的医疗产品要把关心老人本身扩展到为老人创造欢乐充实的晚年生活中去。让空巢老人觉得自己不是老无所用、需要照顾,而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要使他们不但能快乐健康,而且老有所为,更好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虽然产品价格的降低会对企业的利润暂时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老年人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信息的传播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有利因素。他们如果感觉呆种产品的质量好,就会在平常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将该产品推荐给自己周围的熟人朋友,这就无形之中为企业品牌和打开了畅销的大门。因此,只要产品真正符合空巢老人群的需求,那么即使降低产品价格,随着老年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同样可以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树立了企业敬老爱老的良好品牌形象,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五、结语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成本医养

结合机构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统计显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94亿,到2015年底,65岁及以上的老人将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0.5%。未备而老、未富先老、孤独终老是现阶段我国老龄化表现的三个特点。随着失能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养老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基本介绍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是指全体老年人,而并非是指“需要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也并非指在老人已经失去自理能力下提供服务而是在于提前介入,增强老人对慢性病的预防,这远比治疗疾病更有意义,也能够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是指把医疗照顾和养老服务职能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为不同的老人提供固定的养老模式。当下推出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包含:在医疗机构中增设养老机构;将医疗结构转型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医疗与养老机构的整合。具体来说,医养结合的养老就是有病治病,未病疗养的养老模式。

二、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养成本分析

本文以雅安市医养结合机构为参考,通过对2013年入住的305位入住老人来分析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养老的服务成本。

1.对社保分类和报销比例的分析

作为医保的定点单位,因为老人医疗保险的类别不同,所以也有不同的支付医疗费用方式。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入院老人拥有此种医疗保险的占78%,12%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其他的6.6%是由不同地区的异地医保组成,其中包括异地农合、退休干部、以及其他外地医保等。余下的3.4%则自费。由此可以看出,本机构入住的老人以事业单位退休员工为主。就不同的医疗保险的报账比例而言,排在第一位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账比例高达91.24%,拥有此类医疗保险的老人每月只需自费304.9元。第二位的则是新农合持有老人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分别为79.58%和77.57%,其他的比例则为非拥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具体的报销比例未知,在此不做赘述。

2.退休职工老人的收入及医养成本构成分析

由于老人在入住期间完全由护理人员照顾,因此本文的医养调查成本只包括直接成本,即老人每月的生活费(包括餐饮费和其他生活开销费用)、聘请护工费、和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不能报销的自费部分)。康复科实施护工代管制度,护工由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由于老人在入院检查时情况各有不同,所以护理标准也不一样,每月费用从300元到1500元不等。老人的平均护理费用为每月803元,生活费为580元(包含伙食费每月480元和其他开销每月100元)。通过对其疗养期间的医疗费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老人每月需承担的医养成本为1688元,而目前雅安市退休老人的养老金为1443元。综合看来,退休老人仅靠退休金并不足以支付养老医养费用。其中护理费用高达48%,在所有支付费用中所占比例最高。

3.医疗费用分析

医疗费用是指老人在住院期间在检查、治疗、药物、医疗护理及其他项目上花费的总和。从比例来看,治疗费用是医疗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比重高达50%以上,其次为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4.护理费用分析

护理费用是医养结合护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较少,又缺乏专业的护理人才,所以养老护理费用需要老人自己承担较大的比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平均护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60岁以下的老人每月费用为478元,90以上的老人护理费用则高达每月1333元。由于进入80岁以后失能程度进一步恶化导致护理费用越来越高。

三、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降低养老成本的措施

在积极研究“医养合作”的新形式下,大力推广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对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降低老人的生活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低,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政府财政为主要支持力量,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需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降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成本构成,以此来提升对失能老人的服务水平。

1.构建完善的融资制度

根据实践调查发现,经济能力是影响老年人入住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失能老人无法独自承担医养机构所收取的费用,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资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的特点,导致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为此只有建立完善的融资制度,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对养老机构的支持,鼓励投资机构投资养老产业,也可以有效缓解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压力。

2.建立护理保险,缓解护理费用压力

医养结合养老结构的护理费用虽然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但是由老人承担过高的护理费用,无疑会增加老人的经济负担,直接关联到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积极,造成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偏低。我国一直存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失,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发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将护理费包含在医疗的报销项目中,对于符合条件的老人进行相应比例的补贴。

3.让医疗制度同步,实现异地报销

通过努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试点医疗制度的并轨,比如成都市,自实行了城乡一体化的治疗制度后就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从全国范围看来,还有很多地方不仅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在不同保障类型上也有较大区别。

三、结语

虽然现在“医养结合”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和考验,但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医疗养老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规范发展和重点扶持医养结合型机构来解决失养老人的养老困难,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异地报销、护理保险等问题才能有效降低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养老服务的成本,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从而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孙劢,蒋远胜.失能老人的医疗养老服务成本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3篇

通讯作者:马月娟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要。方法 通过对100名随机抽样的60岁以上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得出心理护理对不同职业、文化程度、性别人群在健康促进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100名随机抽样人群,经社区心理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增加,负性情绪明显下降。结论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家庭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人; 需求; 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2亿,超过总人口的10.9%。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年空巢家庭正逐年增加,因此这些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社区护理机构以它的专业、方便、快捷担当起这个重任。国际老龄协会不止一次提出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说明面向21世纪的老年保健服务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课题。现代医学研究已从医疗为中心转向以护理保健为中心,并向家庭医学方向发展。社区护理工作便随着护理职能的扩展而越发显得重要。

据调查表明,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社区护理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64%,其中15%的家庭处于等待服务状态。社区护理机构能够贴近家庭、了解家庭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搭建社区健康信息系统,搭建起患者与医疗之间的桥梁,使人人享有更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本次调查研究抽取了本市新华区的1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从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情况、社区护理需求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状况和护理需求,以指导社区护理的开展方向,提供符合我国国情和本市现状的社区老人护理服务。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华街区415名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1:1的比例分层抽取获得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和无文化的文盲老人各50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取集中授课、入户调查、现场咨询、造册建档、跟踪随访的形式,反复细致地向老人们介绍调研的目的、要求和意义。对调查研究的各个项目逐条逐句地询问并填写调查表,获得所需的原始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现状和老人社区护理需求情况。共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本调研对象的100名老人,年龄60~98岁,平均67岁,其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男女比例为2:3。被调查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0%的文盲老人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其调研结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100名老人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

表2 100名老人心理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

表3 老人健康保健情况(%)

表4 老年人疾病流向

表5 老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讨论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中文盲比例较高,体力劳动者占调查对象的71%,提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推行健康保健措施应注意具有针对性。调查对象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显示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与国际关于人口老龄化报道相吻合。提示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已成为基层卫生保健的重要任务之一。被调查老人中丧偶者比例为28%,有研究报道,丧偶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明显。在焦虑、抑郁、偏执等方面与配偶健在的老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显示出对老年人的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服务也是社区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2 老年人健康保健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4%,独居者为26%,夫妻两人单独居住者占20%。由此可见,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负担,但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合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鉴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局限,调查对象的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仍以自费为主。经济的原因使多数老人的就医和健康保健受到较大的限制,约45%的老人承担不起医疗费用。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将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维持和改善有直接影响。通过对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实施护理保健措施,建立“量用为出”的收费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健康目标,将是我国基层保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今后为之奋斗的方向。

3.3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 本调查发现,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较高,占7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访视护理、健康咨询护理。其中文化层次高者要求高,比例大,文化层次低者要求简单,甚至部分老人提出公寓式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调查表明,文盲老人对社区护理持否定态度的前两位原因是经济困难和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表现为对定期的体格检查和保健措施的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时就医,提示加强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的紧迫性,“健康参与”对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战略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方向。

3.4 心理护理对老人的健康作用 由于社区护士进入社区家庭,与老人的距离贴近了,感情沟通了,使老人更容易将内心的情感向护士袒露,便于护士对老人心理状态的了解和疏导,提高老人对疾病的治疗信心,消除恐惧、紧张心理;给老人分析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消除其忧郁、烦躁情绪;同时和老人的家人、居委会配合,共同关心老人,使老人没有了孤独感,感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及生存的意义。通过心理护理,老人的负性情绪得以缓整,由悲观、恐惧、轻生转为乐观、坚强、有生活勇气,并成为该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义务宣传员,引来更多的老人前来参加“全民健康”活动。

自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卫生保健的奋斗目标:以医疗为中心转向以保健为中心,并向家庭医学方向发展,社区护理便随着护理职能的扩展而越显其重要性。通过本调查表明:社区护理要面对老龄化的快速进入,面对社区护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建立连贯性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制度,提供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优质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以“关心老人、服务家庭”为纲领,建立起多元化社区服务网络,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医保部门根据护理机构的运营情况将其纳入护理保险定点机构中,其中专业护理机构、民营护理机构、非盈利性护理机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可按照服务范围、护理等级按比例进行医保支付。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人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困境;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R197.1;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概述

2013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医养结合”新形式,这回应了当下养老的医疗需求与医养服务结合政策实践的紧迫要求。“医养结合”是一种无病疗养,有病治疗,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互相融合的全新养老模式。探索医养结合资源有效多重整合的研究十分必要。

医养养老模式现有三种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应急处置、就医指导等护理医疗需求。二是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护理医院。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两类机构形成合作机制,老年人的医、养、护相互衔接[1]。第三类医养模式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所研究的医养模式即第三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模式。

二、医养结合模式在实际中存在诸多的困境

(一)医养系统分离,管理分散

医养资源分散主要表现在分布分散和管理分散。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成系统,互相独立。当老年人面临生活自理能力困境与医疗需求时,不得不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家庭之间辗转。同时治疗费用增加,家中家庭的经济负担。管理分散,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有运用的体系,互相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养老院内以养为主,失能老人、患慢性病老人多数被养老院拒之门外。

(二)医养养老资源不足

医养结合的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从医院角度看,医疗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日常接诊量几乎都已达到极限,很难将更多的服务提供给养老需求的老人。

(三)“医养结合”的医保政策缺失

针对医养结合,我国尚未出台指导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的相关条例,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大都是单个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医养结合的最大问题是医保支付。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失能老人、或者慢性病老人。传统养老机构在接收老人时,更多的是要求老人身体健康,付得起日常养护费用,这样的养老机构入住的大都是没有医疗需求的老人。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收费较高,以北京市第一家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恭和苑为例,老人的月均养护费用为一万元左右,高昂的费用导致部分真正需要该服务的老人因为费用问题被拒之门外。长期下去,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退回到传统养老模式中。

我国的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多限于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药费、床位费、护理费等,并不包括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产生的护理费[2]。而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点又不属于医保定点支付的范围。医养结合在支付上的障碍将影响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可持续运行。

三、“医养结合”养老资源整合的建议

(一)调动医养机构的积极性

医养结合的参与主体分为两类,以”医“为主的医疗机构和以“养”为住的养老机构。“医”主要提供者为社区卫生所,老年医院,医院,“养”的主要提供者是养老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社会福利院等。要使医养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自身资源,必须使医养机构机无后顾之忧,又有充足人力物力。

宏观上,需要政府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合理规划医养结合的途径,考虑现有的医疗体系与养老体系的状况,整合现有资源,结合新的人口形势,作出前瞻性的规划,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使老年人在养老市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升服务与监督能力,积极主动的为养老机构申请社保定点支付医疗点,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服务部门进行指导,增加设立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等以养为主的医疗机构。加强监督,制定可行的细则,促进一样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服务形式,对进入领域内的公办机构与民间组织同等对待,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医养服务效率。

(二)强化医养一体,加强医养人才供给

建立起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联系机制,畅通转诊机制。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养老的主要载体是养老机构。多数养老机构无序配备全科医生,只需要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起出诊、会诊、转诊的明确规则,当老人出现疾病突发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由医疗机构给予养老机构内的日常护理人员专业指导,日常老人的健康监测由日常护理人员完成即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如社区卫生所、村卫生室也可主动设置在养老院内或附近,真正实现“老人不动,医院动;医院不动,医生动”。培养专门的医养结合所需人才,对40、50人员开展医疗技能培训,所有养护人员持证上岗,由财政承担部分培训费。在相关医学院校对口培养养护人才,增设康复专业、老年护理专业,从根源上扩充医养结合所需的人才。

(三)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1.78亿,65岁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8.87%[3],同时失能老人已达到4000万,失能老人的养老费用必然比健康老人更高,在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中,老人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用才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也增加了老人的经济负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的养护费用,无论是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还是养老机构内的养护费用纳入医保体系是长期趋势。长期护理保险不属于纯粹的公共品,政府的供给动力不足,可以采取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模式。由医疗保险支付部分护理费用,由市场主体提供可供选择的护理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推出长期护理保险,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四、结语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养护一体化,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整合医养资源需要多方参与,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融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1.

[2]唐钧.养老服务怪圈、有效需求、政府补贴[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5.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2014.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超级秘书网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医保部门根据护理机构的运营情况将其纳入护理保险定点机构中,其中专业护理机构、民营护理机构、非盈利性护理机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可按照服务范围、护理等级按比例进行医保支付。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人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17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二)以养老院为依托,建立家庭病房。针对老人们行动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民营养老院中实行家庭病房制度,一来可缓解各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二来可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如同在医院一般的治疗。与养老院联姻的医疗机构可派出专职人员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时、定期查房,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时为老人体检,达到早观察,早诊治的效果,为老人健康护航。

(三)加快出台、落实优惠政策措施。养老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床位和运营补贴等;医保政策方面,建议相关部门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允许医院设置养老病房,让老人一边养老一边医疗。一方面缓解当前“养老难”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既能养老,又能共享医疗资源,缓解了“看病难”问题。制定医院同养老院联合制度,在符合医疗要求的前提下,养老院可作为诊疗基地,缓解各大医院高峰期床位紧张的压力。参保老人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养老院诊疗基地,诊疗过程中,均可享受医保待遇。此外,“医养结合”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和合理收费标准,对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8篇

医院:老人长期“押床”,最直接的后果是,更多无法住院的老人因为拖延治疗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期;或者大量老人积滞在各医院的急诊室、留观室,造成“该收的病人收不上来,该走的病人不愿意走”。

“押床”,就是老年患者已经过了比较危险的急诊期,完全可以出院回家慢慢调理养病,但病人或者他们的家属仍然希望病人留在医院里,由医生、护士照料。据介绍,押床者基本上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他们在医院里大多只是接受一些简单的医疗护理以及服药、翻身、拍背等日常生活护理。通常说,消化科、心内科、肿瘤科是病人滞留最严重的科室;有些押床的老人身体情况比较好时,床位也不愿意退,只是有些时候到病房里挂挂瓶……

“押床”困境:

老人无奈的选择

“有少部分老人在医院里一住就是一年半载,个别的甚至长达五六年,相当于把医院当成了养老院!”福建省健康长寿研究会秘书长赵汝雄和记者谈起老年人“押床”现象,颇有感触。

赵汝雄举例说:有位老熟人长期患哮喘等慢性疾病,早些年老伴先他一步撒手西归后,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由于身体经常出问题,不得已三天两头往医院里跑,子女们各有各的事业和家庭,陪了一段时间感到身心疲惫,也渐渐没了好脸色。无奈之下,老人干脆雇了一位保姆,长期住在医院里,不再医院、家里两头跑;虽然生活环境不如从前,但也落得个省心、安心。

其实,在各地,像这样的老年人不少。更有甚者,少数老人在病房里置起了微波炉,办起了伙食;带去了麻将,有心情时邀上邻近病房的病友玩上几把……

已经在一家医院住了一年多的一位老人说,一次中风后,他就住进了医院,后来病情好转后,他就把医院当成“家”了,要是回家得家人照顾,有时还会忘了吃药,在医院则不同,不仅吃药有人提醒,而且随时都能看医生,省去不少麻烦,这样对他与家人都好。

如果有其他更好的去处,谁还愿意长期住在气氛冷冰冰的医院里呢?赵汝雄分析说,老人出了患病急性期,其实还需要进一步恢复治疗;许多老人的慢性病,也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疗养。虽然未必要在医院完成,但接下来的护理工作最好由专业的机构来完成。如果请保姆,不但难以完成出院后的康复训练,而且好的人选也难找,并且也不稳定。

至于最近几年越办越红火的老年公寓、护理院,赵汝雄认为,目前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很少,并且地点偏僻,外出参加社会活动很不方便。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基本上没有纳入医保,一旦老人入住,也就脱离了医疗体系覆盖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老人为了减轻子女的照料负担,并获得较好的医护照顾,万一出点什么事,医院也能及时抢救,押床现象由此产生。

颐养天年:

医院不是理想场所

在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痴呆病科室床位几乎到了“只进不出”的程度。该院负责人介绍:“作为老年病医院,医疗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而更多是替代养老院起养护作用,生活护理多于医疗护理。”一般情况下,病人自己不提出出院,医院也不能赶病人走,押床成了难以避免又无法解决的难题。

“看病难、住院难”,最难的是住老年病医院。对于“押床”带来的负面影响,业内人士分析说,一般情况下人均住院时间为15天,那么一个病人如果押床2个月,就相当于占用了4个人的医疗资源。长期“押床”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更多无法住院的老人因为拖延治疗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期;或者大量老人积滞在各医院的急诊室、留观室,造成“该收的病人收不上来,该走的病人不愿意走”。

虽然北京的很多医院都提出如14天至20天的住院时间限制,但“押床”老人有其他的办法继续占用床位。有的老人会在这家医院住段时间,然后转到其他医院继续住院,或者办理出院,过几天又要求住院治疗。

反正床位不空着,经济效益也不会受影响,“押床”对医院来说,又有何妨呢?有30多年医疗行业管理从业经验的林医生指出,从医院经济效益来说,押床的病人已经度过了诊断治疗期,他们长期住在医院里,主要目的是养病而不是看病。医生当然也只是象征性地开一些药,相应的检查费、药费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主要费用开销都是住院费,这一块的开支空间很有限。而新住进医院的病人,有可能从头检查到脚,用药量也比较大,医疗资源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林医生还对押床的老人提醒说:医院里形形的病人比较多,病菌自然也就比较多;老人抵抗力本来就相对较差,长时间生活在医院里,有可能受到不必要的感染。

医养结合:护理院缓解了押床

解决押床问题,专家们呼吁建立一种养老和医护相结合的新型机构。目前,我国多数养老机构只接收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而健全老人完全可以在家养老。对于瘫痪卧床或者痴呆的老人,养老院因难以提供专业的护理、缺少全面的医疗设备而无法接收,这也成为养老院入住率低、空床多的主要原因。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青岛市李沧区在争创全国养老示范区过程中,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开创出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在“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公寓护理人员同时也是医生、护士。该区民政局局长介绍说,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必然趋势。李沧区在新建老年护理院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属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和4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设备和人员优势,在全区构建了三级医疗养老服务网络。目前,该区7所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共有床位510张,老年康复医疗家庭病床195张,为社区老人筑起了一所“无围墙养老院”。

日前,山东省政府还提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积极兴办老年病专科医院、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鼓励各级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门诊或老年护理专科。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要设门诊部或卫生所,符合医疗保险定点资格条件的,纳入定点范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内助养机构的老年人,要提供服务。

无独有偶,福建也出现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住在福州重阳康复养老院的吴老太说出了许多老人的心里话:“年纪大了难免要生病,有医生在身边,总感觉放心些!”前一阵,年过九旬的老人突然站不起来了,说话也十分困难,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子女们措手不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家属决定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一打听才知道,许多养老机构都拒收80岁以上的老人,更不用说刚刚从医院里出来的高龄老人了。

后来经人指点,家属把老人送到了这家康复养老院。这里随时有医护人员观察老人呼吸、测心率、量血压等,能够处理一些常见病。一墙之隔,还有一家行业医院,一旦老人发病,能够就近启动医保,直接办理住院手续。免除了住养老人在一般老年公寓里生病,需要由家属送医院治疗的后顾之忧。

和医院里人来人往、环境嘈杂、空气浑浊不同,这里绿树成荫,清静幽雅。由于入住的老人相对健康,这里还有图书室、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几位性格开朗的老人,甚至吃过饭后还在餐厅里唱起了卡拉OK,日子过得比在家里还精彩。

由原福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教研室主任顾志萍创办的金秋老人护理院,8年来共托收了336位高龄病残老人,他们绝大多数都疾病缠身,患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目前在院的124位老人,有1/4已入住两年半以上,最长的已在此生活了近3年。积极的治疗对这些老人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但他们迫切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随时出现在身边,处理一些小状况,减轻痛苦。如果没有这些新型的老人护理院,在医院押床或者回家忍受病痛,或许就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

老人护理:

新模式盼医保扶持

由于社会化养老人员基本都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越来越多的老年公寓、护理院设立了医疗室,为老人看些小病、常见病。这类养老机构一般规模比较大,或者主要服务于不能自理的老人,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医保资格,给老人看病配药带来不便。

南京金秋老人护理院创办人顾志萍介绍说,虽然三成老人享受医保,但“金秋”没有纳入医保,老人的用药只能由家属到指定的医保单位找医生开方、取药,然后送到护理院给老人服用。医生没有见到患病老人,只是根据家属转述的病情及其提出的要求开具处方,这就很难保证对症下药,也不可能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更不用说做到及时处理、调整治疗、用药。这就给高龄病残老人的医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护理院也要承担更大的医疗责任风险。

天津市2008年作出规定,对规模较大、入住率达60%以上的养老机构,其所办并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内设医疗机构,经审核批准后,可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其收养的参保老人在机构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可以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支付。上海市根据医保局的政策,2007年底有50家养老机构的全护理型床位被纳入试点,一张床位每月能报销800元~1000元不等。有关人士表示,纳入医保后,这些养老机构的住养老人不仅可以就近看病,还大大节省了费用。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9篇

1.管理模式

病人入住由儿女作为监护人,同科室签订入住协议书,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规范和约束。保证老人入住期间的人身安全,个体卫生,餐饮营养和安全,及时观察和治疗老人出现的病情变化。双方在出现不适和入住的情况时,例如监护方未及时缴费、老人出现狂躁型精神问题等,协议书终止,给老人办理出院。双方一直合作则直至老人终老,在临终关怀阶段给予合理治疗、人文帮助和精心护理。

2.社会需求

此康复养护模式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60多张床位供不应求,常常有大量家属在预约等候。医院兴办医疗康养的特点和一般养老机构不同处在于老人的机体衰退需要大量专业医疗护理需求,康养病房的医生护士随时对各种慢性病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既能满足老人生活照料,又能提供医疗服务,解决了家庭照料老人的全部难题,成为老人医疗康复养老的最佳选择,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3.运转机制

病房医生、护士、护理员均24小时值班。每名护理员负责照看3-5位老人,承担老人身体擦浴、洗澡、洗头、口腔护理、二便及时清理、理发、打饭喂饭、清洗衣物等生活护理内容,护理员在病房内生活和看护,可以及时发现老人出现的身体和情绪上的变化,及时通知护士和科室。科室的医生护士每天上午和下午两次查房,一方面对护理员的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和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同时和老人沟通,对老人进行细致关心问候,并及时观察老人的身体变化情况。中午进行配餐查房,检查护理员及时安全地将营养餐喂给老人,观察老人食欲和进餐情况。

4.消毒隔离

老人用的床单被罩由医院提供,每周更换1-2次,清洗时进行消毒,洗后紫外线进行照射消毒。老人所有餐具每月进行两次高压灭菌消毒;病房室内每天进行空气喷洒消毒,床单位、扶手等生活设施进行擦拭消毒。严格的消毒隔离是保证老人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

5.治疗管理

老人入住需提供三个月内的住院病历或进行入住后体格检查,医生负责建立康复养护病历,每月记录一次老人身体变化情况,如果有病情变化则随时记录。达到住院指征可转入住院病房启动医保。护士每周进行护理记录,每天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如果基本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变化则随时记录,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对症处理。

6.结论

6.1 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需要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到应对失能老人的队伍中来。国内目前的现状是:老人长寿,失能老人达到5%,儿女工作压力大,无暇无力照顾老人,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照料需要社会来解决。医院在满足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同时,涉足养老市场,探讨医疗式康养的运营模式,一方面解决社会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为医院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6.2 建立康复治疗、康复养护、临终关怀的一体化服务架构。慢性病人需要进行康复治疗,治疗一个阶段后减轻残疾回归社会,失能半失能老人则留在医院继续进行康养,给予人文关怀和及时医疗照料,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有质量和尊严。在生命晚期进行临终关怀,把儿女无力承担的治疗养护责任通过一体化架构进行解决,为社会的养老难题提出了新的解决之道。

6.3 问题:医院难以得到一般社会养老机构所能获得的政府补助,运营成本偏高,所以目前阶段医疗式康养的总体费用偏高,只能面向中高阶消费群体。医院自身需要雇佣和培训护理员,护理员队伍的短缺也制约着医院康养的迅速发展,需要社会机构提供养老护理员的人员培训和资质考核。老人康复养护的费用目前阶段尚未纳入医保,由家庭全额负担住院费用,也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需要政府和医保机构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将老年康复养护的费用逐渐纳入医保体系,来解决家庭的沉重负担。

老人医疗护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日本介护保险;老年护理保险;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87-03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龄化进程加速,呈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的特点。而中国在老年护理保险方面,尤其是失能老人护理方面,还缺乏一系列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的数据,2010年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大约有3 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其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 080万,占总体老年人的6.23%。到2015年,失能老人总量可能达到4 0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 240万[1]。如何使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安享晚年?笔者主张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一、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实施效果

介护是指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是把税金作为介护保险的财源,同时又把保险作为国民介护支出的费用来源,在此基础上对需要介护的人及其家庭的自立自助给予支援的一种有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2]。

(一)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

“护理缺失性住院”带来严重的医疗赤字是推动介护保险产生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日本医疗保险对6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免费医疗,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老年人在福利院养老的费用仍需要部分自理,由此造成医院滞留大量不愿出院的老年人,导致医疗费用剧增。1982年日本实施《老年人保健法》,规定老年人医疗中自付费用的比例,并开始设立日间照护、短期收容,提供医疗与护理一体化的照顾,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虽然经过1989年和1997年两次提高消费税,也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老年人医疗保险中的赤字。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建立了老年介护制度,把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与医疗护理相分离,以降低医疗保险费用,使许多因护理缺失而住进医院的老人自动出院,并能够得到合理的生活护理,度过正常的晚年生活,解决了老人生活护理挤占医疗护理资源的难题,1997年12月日本通过了《老年介护保险法》,并于2000年4月开始实施[3]。

(二)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是以市、町、村及东京都23个特别区的地方政府组成的联合机构作为实施主体,负责介护保险的营运;中央政府和都、道、府、县政府只承担出资责任,不参与“介护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

1.参保对象及费用分摊。日本将参加老年介护保险的对象分为两类:即第1号被保险者和第2号被保险者。第1号被保险者是65岁及其以上的所有老年人,他们缴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固定金额的保险费,大约80%的被保险者的保险费从年金中自动扣除,只有20%的保险者由本人或家属缴纳,低收入者的保险费负担较轻。第2号被保险者是40~64岁的人,他们的介护保险费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收入不同缴纳的数额不同。另外,根据不同区域老年人口比重,被保险者缴纳的保险费为基准额乘以0.5~1.5的系数,以适应不同区域老人介护的负担差异。在介护保险费用的分摊方面,老人在享受护理服务时,原则上必须缴纳护理费用的10%,在余下的 90%费用中,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一半,介护保险费用承担一半。以2003年为例,日本全年介护保险年度预算额为5.4兆日元,由介护保险承担50%,其中第1号被保险者承担保险费的18%;第2号被保险者承担保险费的32%;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50%,其中中央财政承担25%,都道府县承担12.5%,市町村财政承担12.5%。

2.服务对象的认定及程序。日本介护保险服务的支付对象认定有严格的限定。第1号被保险者由于衰老;第2号被保险者只有被确诊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症、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症等15种慢性疾病才能享受介护服务。其认定程序是:(1)被保险者先向市町村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介护理申请。(2)市町村派出认定调查员对申请人进行访谈调查,作出首次认定。(3)市町村委托主治医生对被申请人进行体检,由其提出审查意见。(4)市町村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根据上述两次调查作出二次认定,其结果分为四类:重新调查;有自理能力,不能接受护理服务;要支援,但只能接受居家护理服务,不能利用老人护理设施;要护理,并根据轻重程度分为轻度护理、中度护理、重度护理、最重度护理和特重度护理。(5)原则上每隔半年必须重新接受一次专家认定。

3.给付服务的分类。介护保险的给付服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居家护理服务。即访问护理员到被保险者自己的家里进行护理,偶尔去护理设施接受检查。居家护理服务可以细分为十三类,从来访护理、来访医疗、来访康复、到有利于功能康复的住宅改装等。以2004年价格为例,最低可利用金额为每月6.2万日元,最高可达20万日元,个人届时承担10%,低收入阶层还可以享受特别减免。另一类是设施护理服务。即被保险者完全离开家居,住进护理设施接受福利护理员各种程度的护理。设施护理服务可分为三类,一是需要特别护理的老人院,每月自费为5万~6万日元;第二类是老人保健设施,每月自费额约7万日元;第三类是疗养型病床设施,费用是三者中最高的。

(三)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出台十余年,虽然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方面,但就总体而言,其实施效果是好的。一是接受护理保险服务的老年人逐年增多。从2000年4月至2005年4月,此项保险实施五年中,得到护理认定的人数从218万人增加到411万人,特别是轻度护理认定人数大幅度增加,增长了2.4倍,占全部要护理人数的一半左右。而据厚生劳动省统计,2009年共有1 276万参保人接受服务,比2000年增长了485%。其中第1号参保人1 186万人,第2号参保人90万人。二是缓解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家庭照顾老人的负担。介护保险制度缓解了日本老年社会的突出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减轻了家属护理老年人的身心负担,特别是重度不能自理者和痴呆老年人家属的负担。据日本统计协会2009年调查,80%~90%的家庭及老年对目前的生活方式感到满意[4]。三是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医疗资金浪费。实行介护保险制度之前,由于“社会性入院”等原因,日本老年人医疗费每年都以10%~12.5%的速度增长。1999年老年人医疗费占总医疗费的39%。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中央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中央财政关于年金、医疗与老年福利支出比例从5∶4∶1调整为5∶3∶2,加大了对老年福利的服务支出,缩减了对老年医疗费用的支出,有效抑制了“社会性入院”和老年医疗支出过度增长的问题。以2009年为例,据日本护理保险会计系统统计,当年基金收入1.63万亿日元,当年基金支出1.62万亿日元,结余0.13万亿日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4]。

二、借鉴日本经验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中国“十二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任务。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经验,积极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有效举措之一。

(一)依靠社会力量护理老人的趋势日渐显现

2001—2020年是中国快速老龄化阶段。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3 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023年老年人口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 448万,占当年老年人口总数的21.78%[5]。

随着家庭趋向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妇女广泛就业,老年人寿命延长,城乡皆出现大量“空巢老人”,家庭逐渐失去了护理老人的能力。老人在身体衰弱不能自理之际,将出现难以完全依靠家庭护理老人的趋势,依靠社会力量护理老人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在日本出现过的老人护理社会问题,在中国也日渐显现。应对老人护理社会化的问题,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将挑起重担。

(二)中国已具备建立老年护理制度的基本条件

当老年人失去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失能老人”之后,需要介护(即外部介入护理)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因此大多数老年人自身很难担负起介护人员的劳动报酬。以湖南长株潭地区为例,一个普通保姆每月开支在2 500元左右(工资、食宿);真正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则月开支最少需要3 500元~5 000元。若参照日本模式,养老护理员每月3 000元~5 000元费用,老人自己只要支付10%(即300~500元每月),其他由保险金和财政支付,则完全能够承受。

从政府财力基础上来看,中国已经具备建立老年护理制度的基本条件。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71 564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03 74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 [6]。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实力更为雄厚,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以说,在全国特别是某些发达省市试点推进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

(三)借鉴日本经验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1.在老年护理保险的体系设置上应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由于中国特有国情,地区贫富差异,城乡二元化等问题的存在,中国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负担水平,适当拉开档次,从城市开始,逐步推广完善,扩大覆盖面;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和质量标准,以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选择。同时,优先解决失独失能老人的困难,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另外,对于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如何使他们在养老院里尽量过上类似社区甚至家庭氛围的生活,以及如何保证和提高养老设施的服务质量,是护理保险制度向现今的养老设施提出的新课题。

2.从法律的角度保障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了保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贯彻实施,可在现有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下明确政府补贴比率、免费范围、准入退出机制等,同时还要增加一章“法律责任”,其目的有三个:一(下转190页)(上接188页)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政府投入不够的要追究相关行政领导人的责任。考虑到人们在前期对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购买欲望可能不旺盛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宣传和强制措施。在这点上日本是强制性要求40岁以上公民购买的。二是使得一切想钻法律法规空子的人无计可施。近年来,为了享受免费或廉价医护照料,长期霸占医院床位不肯出院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法律上明确政府补贴比率、免费范围、准入退出机制等,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一些个人拉关系、找门路违规滥用医疗资源的现象。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对违反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单位和个人用法律手段进行制裁。既要对违规霸占医疗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也要对那些不让符合要求与规定的失能老人进入医疗养老机构的单位进行严厉惩处。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

[2] [日]住居广士.日本介护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3] 柳青瑞.日本老年护理保险的启示[J].人力资源,2005,(4).

[4] 方旸,方苏春.浅析日本的介护(护理)保险制度[J].经济视角(下),2011,(1).

[5]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7,(2).

上一篇:税务财务制度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