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造句范文

时间:2023-09-16 20:57:45

雪中送炭造句篇1

1、腾达时的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2、这时老师发下了一本《阅读练习》,这可是为我们雪中送炭呐,大家全部突击做了起来。

3、爱心是什么?爱心是能鼓起你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什么?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什么?爱心是抚慰你受伤心灵的微笑。

4、君子会雪中送炭,小人只会乘人之危。

5、从书中,我体会到了为百姓雪中送炭的宋太宗爱民如子的情怀;也是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以雄韬武略把中国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

6、爱是春晖融雪,爱是雪中送炭,爱是沙海绿洲,爱是生命之源。爱是一种给予,爱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感恩,爱是一种怀念!

7、他主动把自己心爱的橡皮擦借给了我,在这危急时刻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发自内心地想对他说,谢谢!

8、这时我手边出现了一个热水袋,原来是奶奶雪中送炭来了。

9、朋友有好也有坏,要交在你困难或伤心时,能为你雪中送炭的朋友。而不是酒肉朋友,他们只会在你困难时让你更困难。()

10、心平如水的宽容已是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

11、在我需要帮助时,你们总会雪中送炭,让我的眼睛不禁模糊起来,感动不已。

12、望着那凝神思考的同学,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雪中送炭,什么是友谊。

13、世界震惊了,一个个雪中送炭的援助给了中国重新站起的勇气。

14、我发现自己的直尺没带,卜乐看见了主动借给我了一把直尺,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15、要明白锦上添花当然好,雪中送炭更重要。

16、正在我冷的发抖的时候,我回头看见了您正迎着寒风向这边赶来,是您为我送棉衣来了,真是雪中送炭呀。

17、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18、上添花是哥们,雪中送炭是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是知己。

19、我觉得,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更珍贵的多。

雪中送炭造句篇2

1、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2、考试的时候,我的笔忽然写不出字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监考老师给我拿来了一支笔,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3、爱是春晖融雪,爱是雪中送炭,爱是沙海绿洲,爱是生命之源。爱是一种给予,爱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感恩,爱是一种怀念!

4、要明白锦上添花当然好,雪中送炭更重要。

5、上添花是哥们,雪中送炭是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是知己。

6、腾达时的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7、爱心是什么?爱心是能鼓起你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什么?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什么?爱心是抚慰你受伤心灵的微笑。

8、君子会雪中送炭,小人只会乘人之危。

9、他送来的被褥,无疑是雪中送炭。

10、下雨了,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真是雪中送炭呐!

11、他主动把自己心爱的橡皮擦借给了我,()在这危急时刻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发自内心地想对他说,谢谢!

12、子夜极度渴望的时候,他推门进入,真是雪中送炭。

13、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他出现了,我永远难以忘记他的雪中送炭。

14、望着那凝神思考的同学,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雪中送炭,什么是友谊。

15、今天,老师查作业,我没完成,慌忙中,一位同学把他的作业递给了我,真是雪中送碳啊!

16、他的举动好比雪中送炭,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

17、心平如水的宽容已是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

18、我觉得,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更珍贵的多。

19、世界震惊了,一个个雪中送炭的援助给了中国重新站起的勇气。

雪中送炭造句篇3

纵观四年级的造句训练,其中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7个,成语造句6个,近义词造句7个,介宾短语造句2个,关联词造句13个。显然,落实这些造句训练,对学生准确用词,用比较复杂的句式表达意思,发展语言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四年级的造句必须精心指导,重在训练能力。下面对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

课本中要求造句的有名词“代价”、形容词“唯一”、动词“沉浸”、时间副词“终于”等7个。这些词语比较抽象,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词语和意思和使用范围,造句时才不会出现失误。现以“代价”一词为例,说明这一类词语造句的指导过程:(1)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或提供范句,让学生从句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例句:①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②为了教好这个乱班,林老师付出了很大代价。③战士们以很小的代价换来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提问:三个句子中的“代价”分别指什么?使学生明确“代价”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付出的物质和精力,也可以指时间,甚至流血牺牲。(2)提供材料指导。提供的材料尽量涉及到词语运用范围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独立造句进出现的语病减少。(3)独立造句。

2.成语造句。

四年级课文中出现大量成语。成语精练,富有表现力。理解、运用成语的训练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现以“雪中送炭”为例说明指导过程。(1)学习课文中的句子或其它范句,联系句子内容或上下文理解成语意思。例如: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炭啊!提问:这句话里,志愿军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得到朝鲜妈妈怎样的帮助?什么叫雪中送炭?(2)比较句子,体会运用成语的好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用成语表达语言简练、生动。(3)提供材料或引导举例,使学生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举例如:天大旱,田里急需水,供销社及时运来了抽水机,这真是雪中送炭。使学生明确“雪中送炭”不仅适用于战场,更常用于形容日常生活、工作中别人的帮助。同时还应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雪中送炭”在句子中的次序,它可以用在句末,也可以用在句中,如: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4)独立造句。

3.近义词造句。

辨析近义词、运用近义词造句的训练,能使学生在表达时注意推敲词语,逐步做到用词准确和用词丰富。课文中近义词造句有两种作业形式,一是先选词填空,再用指定的词语造句;二是直接要求造句。显然,第一种是基础,第二种是提高,现以第一种作业形式“意思”、“意义”为例说明教学步骤如下:(1)运用例句辨析词语,理解词义的差异及适用范围的不同。例如:①这句话没多少意思。②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辨析,使学生明确二者都可以表示事物的价值、作用。“意思”都指一般事物,一般价值、作用;“意义”多半指非一般的事物,非一般的价值、作用。(2)选词填空,要说明理由。除课本中的作业外可适当补充练习。(3)独立造句。

4.介宾短语、关联词造句。

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掌握介宾短语的表达方法;掌握复句的基本句式。现以“即使……也……”说明关联词造句的指导步骤:(1)讨论例句,分析前后分句的关系,从感性上认识关联词在复句中的作用。例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前分句表示假设,后分句表示转折。(2)出现几个句子,有的宜用上“即使……也……”,有的则不宜用,引导学生辨析,进一步认识这一句式的特点。(3)补句。补上分句,或补下分句。通过补句练习,进一步理解前后分句的关系。如①

,我们也要去春游。②在学习上即使遇到很大困难,

。(4)独立造句。

5.喻词造句。

在小学阶段,比喻是学生要着重掌握的修辞方法。二年级要求用“像”、“好像”造明喻句,四年级则要求用“是”、“成了”造比喻句。教学步骤如下:(1)讨论带“是”和“成了”的比喻句。例句:①陈秉正的手成了一把小铁耙。②共产党是太阳,把温暖送到人们的心里。讨论:这两句话里的“是”、“成了”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表示?这两句话分别用什么比喻什么?被比喻的和用来比喻的事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似?为什么这两个句子喻词不用“像”、“好像”,而用“是”、“成了”?(2)辨析带“是”、“成了”的比喻句和非比喻句。如:①雷锋成了的好战士。②他是我的好兄弟。这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看是不是有被比喻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两者不同类或有质的不同,但却有某方面的相似。上述两句都缺少用来比喻的事物,所以都不是比喻句。(3)提供材料,要求学生用暗喻的方法把句子续完整,并要求说明理由。例:①少年儿童是

。②老师是

。③柔软的草地成了

。④在烈日下,大地成了

。(4)独立造句。

总之,造句训练是四年级作业的一个重点,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切实加强指导。

雪中送炭造句篇4

落井下石的反义词 :

普渡众生、解衣衣人、相濡以沫、救死扶伤、恻隐之心、乐于助人、雪中送炭、扶危济困、锦上添花、雪里送炭、治病救人、一臂之力、成人之美、济困扶危、好善乐施、从井救人、助人为乐

落井下石的造句:

1. 我们要为别人雪中送炭,不要落井下石。

2. 这种落井下石的勾当非君子所当为。

3. 他都已经被害得这么惨了,你还落井下石!

4. 落井下石可能不道义,但是它确实又赢了。

5. 这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落井下石的小人,不值得交往。

6. 你要不能帮忙就算了,千万别再落井下石。

7. 他对你纵有深仇大恨,也不该落井下石。

8. 治病救人的反义词是落井下石、致人死地。

9. 消费者在这时却落井下石。

10. 朋友有难,他不但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真是可耻。

11. 他是个落井下石的小人。

12. 他遇到危险你不但不救他,反而落井下石,你这样做对吗?

雪中送炭造句篇5

1、友谊是一首歌:真诚是旋律,宽容是曲子;友谊是一盏灯:你是灯芯,我是油,他(她)是火柴;友谊是一座古老的房子:坚韧是石,毅力是沙!

2、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关怀是一缕春风,温暖了失意者的心;鼓励是一盆火,燃起失败者的希望。

3、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4、友谊是焦渴时的甘泉;友谊是黑暗中的明灯;友谊是快乐时的分享;友谊是忧伤时的抚慰!

5、友谊是松,高洁傲寒;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友谊是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是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6、友谊是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是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友谊是水滴,我们共同凝结,汇聚成一条条潺潺的溪流;友谊是绿叶,我们互相依偎,创造出一颗颗庇荫的大树。

7、友谊是鲜花,我们共同欣赏,编制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环;友谊是音符,我们共同聆听,经典语句谱写成一章章动听的乐谱;友谊便似一杯清新透凉的冰红茶,滋润着你我干渴的喉咙。

8、友谊是蝴蝶,我们嬉笑追逐,唤起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友谊是蜜糖,我们一同品尝,甜蜜一滴滴渗入心田;友谊是音符,我们共同谱写,奏成一曲曲美妙的乐曲。

9、友谊是松,高洁傲寒;信赖是竹,疾风劲草;团结是梅,岁寒清标;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10、友谊是一杯正冒热气的咖啡,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香醇;()友谊是一杯微苦的清茶,虽苦,但细品却有清淡的甘甜;友谊是一杯蹦跳着水珠的汽水,给人一种清凉又充满激情的感觉。

11、友谊是天空中洁白的云朵;友谊是冰雪中纯洁的雪花;友谊是高山上茁壮的常青树;友谊是花园中美丽的花朵。

12、友谊是开心果,当朋友高兴时,它给予他祝福;友谊是消气丸,当朋友伤心痛苦时,他给予他的是及时的安慰;友谊是清醒剂,当朋友将要误入歧途时,它会使他迷途知返。

13、炎炎夏日,友谊是一杯清新透凉的冰红茶,滋润着你我干渴的喉咙;秋风瑟瑟,友谊是随风而落的佳叶,构成了金秋时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寒冬腊月,友谊是一朵朵迎雪而立的梅花,绽放开来,温暖着你我的心田。

14、友谊是海,可以包容你的缺点;友谊是火,在寒风中给你温暖;友谊是书,使你明白更多的道理;友谊是阳光,照亮你人生的道路。

15、友谊是春风,徐徐吹来;友谊是火炭,雪中送来;友谊是雨水,旱中下来。

雪中送炭造句篇6

一品 应该雪中送炭

谈到对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有哪些评价,曾被称为“资方”代表的劳动法研究领域资深学者董保华笑着说“我首先想澄清的是,我不是资方代表。早在2005 年8 月份,我就出了一本名为《劳动合同研究》的书,里面汇聚了我的很多相关学术观点,至今我仍旧是这个观点。资方引用了我的观点,难道我就代表资方吗?对于新法的看法,我有两句话表达心声――不要锦上添花,应该雪中送炭,也就是应该‘低标准、广覆盖、严执法’。但是很多人把我的这两句话割裂开来分析,把‘锦上添花’看成是资方代表。”

关于对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的评价,董保华教授觉得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是好或是坏。总体看来,《劳动合同法》的修订是逐渐进步的,重心确实是一步步更下移到基层劳动者,但是从学者的眼光来看,还是存在距离感,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品 用“分层”的概念定义劳动者

劳动者是应该分层次的。董保华认为,劳动者可以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最高层次,如总经理、董事长等;第二个层次是普通白领;第三个层次是制造业工人;第四个层次是失业人员或者半失业人员。对于身居最高层次的总经理、董事长来说,他不需要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他和公司的关系是委任合同,因此他需要的是公司法。第二个层次的白领阶层,需要劳动法的维护,但是最需要的还是合同法,或者公法,国家干预。而第四个层次的劳动者,最需要的是就业保障。

四个层次的劳动者则需要有四个层次的保护方法。而在董保华看来,在今天的劳动力市场,应该保护最底层的劳动者。因为劳动权益受侵害最严重、问题出得最多的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比如,总理讨工资、小煤窑事件,都反映出了发生在最底层的极度不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因此,如果要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三者之间做出选择,董保华认为当一个国家力量有限的时候,最应该选择的就是“雪中送炭”。而选择“锦上添花”,只会使得上层员工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解决不了基层劳动者的根本问题。贫富差距也会越拉越大。也正因为这个观点,社会上有人把董保华划入了资方学者代表一

派,董保华认为,这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品 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法律

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引起众多争论,它究竟是对企业有利,还是更偏袒劳动者利益?对此,董保华认为这一点并无多大意义,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部法律是具有普适性(普遍适用性)的。它一定是在具有某种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某些条例更有利于甲方人群,某些条例更有利于乙方人群。因此也不能简单地说,《劳动合同法》是有利于劳动者还是有利于企业。

董保华教授举了两个例子。比如,《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经济补偿金封顶的条款,显然是有利于中下层劳动者,不利于上层劳动者的。又比如,对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也是有利于劳动者的。董保华说,就像具有很多福利政策的户口一样,企业也把很多优惠政策都挂在无固定期限合同上,一旦员工和企业之间成为无固定期限合同关系,那么是不是生老病死都要养着他(员工)?他(员工)做得好不好都不能解聘呢?对于企业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的。因此,《劳动合同法》的执行会增加企业多少成本负担?这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董保华教授进一步分析道,这也有利于企业深度筛选企业真正需要的核心人才,心甘情愿留下核心员工,并为之买单。但是,这样一来,各方面具有优势的员工就会越有机遇留在职场的舞台上生存和展示风采,而处于劣势的员工,要想拥有稳定的工作就会越来越难。因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会引出两个极端:其一是劳动合同彻底短期化,其二是造就另一部分人的铁饭碗。

四品 政府支持是《劳动合同法》贯彻之重磅

对《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劳动者欢欣鼓舞,但也有不少人担心,执法前景如何?董保华认为,新法出台的意义是达成四个目标:一是凝固化、稳定化,让劳动关系稳定下来;二是书面化,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三是标准化;四是行政化,即国家干预。这四个目标的达成,在《劳动合同法》执行初期,拦路虎不少。在越上层的劳动者之间贯彻相对越容易,越基层则执行起来越难。

法律的执行和落实终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果每一位劳动者都希望政府干预,都希望得到劳动监察部门的支持,那么,政府需要设置多少专业部门人员来应对?尤其是最底层的劳动者更需要《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因此,董保华认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彻底贯彻是《劳动合同法》顺利执行的重要基础。否则,《劳动合同法》前景将不是那么乐观。

雪中送炭造句篇7

(一)反映的真实性 ———— 关注 民生 疾苦

白居易的讽喻诗所反映社会内容的真实性体现在充分反映了社会底层各类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深重苦难。如《杜陵叟》写杜陵的一位老农种一顷多薄田,春秋连遭灾害。官吏却不报灾,而“急征暴敛求考课”,逼得这位老农只好“典桑卖地纳官租”。《观刈麦》写一个贫妇被盘剥得靠拾田里的遗穗过活:“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缭绫》写女工之劳。缭绫这种向朝廷供奉的精美丝织品,极费织工,“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无非是供给宫中制舞衣之用。《新丰折臂翁》写一位八十八岁的老翁为逃避穷兵黩武的战争,二十四岁时自用大石槌折一臂。“此臂逝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缚戎人》写西北一个边民被虏入吐蕃四十年,冒死逃归,却被腐朽边将死认作吐蕃人,发配江南,“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上阳白发人》写宫女的凄苦命运,从十六岁入宫到六十岁尚未出宫,“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她的美妙青春和一生年华都成了帝王的牺牲品。《卖炭翁》深刻地揭示了手工工人卖炭翁的艰辛困苦生活,并有力地控诉了“宫市”的罪恶。《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类诗中思想和艺术结合完美的代表作。首四句勾画老翁艰辛劳苦的形象。南山即长安南郊的终南山,老翁终年劳作在这座深山里。“伐薪烧炭”四个字包含了艰苦的劳动过程。他登山入林,一斧斧砍下薪材,再把它拖到窑地,一窑窑烧制成炭。长年累月,烟熏火燎,所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那烟尘的脸色,那斑斑的鬓发,那黑乌乌的十指,那是艰辛劳动的印迹。这个形象已足够引起人们的怜惜与同情了。“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浅淡的词语,包含沉重的感情,说明卖炭换钱是老人惟一的生活来源,不由人不珍视他那炭的价值了。接下去六句写老人为穷困所逼的复杂心理和载炭赴市的艰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下两句知道这正是一个严寒季节,身上还穿着单衣,说明全部辛劳所得还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虽然身上衣单,为了卖个好价钱,还祈望着天再冷一些。老人炭价的重要,渲染得更加突出了。一个薄衣单衫在寒风中瑟缩的老人,盼望天气更冷,可见他被贫困摧残到何等境地了。他这个凄苦的愿望实现了,“夜来城外一尺雪”,一尺深的雪,天自然增寒,炭价不会降了,说不定还上涨些许,不免在凄苦的心境里涌起一股兴致,一大早便赶车载炭上市了,“晓驾炭车辗冰辙”。山路遥遥,赶着装载千余斤炭的牛车,在一尺深的雪路上行走,到了长安市场的南门外,已经太阳老 高了,“牛因人饥日已高”,牛也困乏不堪,人也饿得不得了。早上出来还是大雪遍地,经过日晒,雪已融化,歇脚在泥水中,“市南门外泥中歇”。老翁这时满心的希望,是遇上一个好买主,将炭变卖成钱,吃上一顿饱饭,再置办点生活必需的东西。但是正当他眼巴巴盼着的时候,迎来的却是一场噩运。“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皇宫中的采办来了。他们有特殊的服色,黄衣白衫;也有特别的权力,只要他们看上的,便分说不得,因为他们是给皇家买货的。“翩翩两骑”,言语不多,已经透露出那骄矜自得的神气。果然厉害异常,“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时牛困也顾不得,人饥也管不得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结果如何呢?忍着牛困人饥将炭送到宫里,却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千余斤炭,只换得半匹纱一丈绫。“系向牛头”,极传神,不管你肯与不肯,要与不要,摔在牛角上,就是它了,那一种蛮横无理、盛气凌人的神气,都在四个字后面隐现出来。这就是当时病民的恶政之一“宫市”。韩愈《顺宗实录》载,过去宫中需买外物,令官吏负责采办,按市购置。后来不再通过官吏,宦官“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长安东西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还记载一个农民卖柴的事:“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勒索农民供奉门户钱),仍缴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不过其中的一事。

(二)讽喻的深刻性————直斥统治阶级及其弊政

白居易深刻的认识到底层人民的苦难,来自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掠夺以及种种病民的弊政,作为封建 社会的一员,诗人能够冲破自身局限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实是难能可贵的。从上面所举的一些篇章里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白居易的有些讽喻诗更侧重于直接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及罪恶。白居易在《策林》中曾指出“官吏之纵欲”,“君上之不能节俭”是人民穷困的重要原因。他的讽喻诗不少是指斥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生活的。在《歌舞》中,诗人写那些公侯贵官“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买花》写富贵人家以重价购置和莳养牡丹的习俗,“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诗人通过田舍翁的口批评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李肇《唐国史补》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一本有值数万者”。可见其奢靡耗费。《轻肥》专写宦官。中唐以来,宦官专权,他们由皇帝的家奴一变而为势要人物,控制着军政大权,骄奢豪横,不可一世。诗截取他们去赴“军中宴”这一片断来写,所说的“军”是指天子的禁军神策军,由宦官统领。诗没有先交代赴宴,那样就平铺直叙没有神气了。而是先摄取一个路上的镜头,一开篇便风神饱满。“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一句把盛气骄横的味儿写得十足,后一句从鞍马上写其富贵豪奢。鞍马的光华可以照尘,自可想见鞍上华丽的金银珠翠装饰和马身毛色的光泽。那么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呢?诗人用一设问句,醒目地点出,此即“内臣”,也就是宦官。宦官不过是宫中的奴仆,怎么如此豪横骄奢起来了呢?原来今非昔比,他们都已成为高官贵人,“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了。到了这里诗人才交代出他们是去赴宴:“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一个“夸”字,显出其自得炫耀之态,一个“云”字,写出其成帮结伙之多。以上八句诗,经过诗人这样的匠心结构,波澜起伏,振荡有势。接下去六句写“宴”,以四句铺排其饮食的精美,九酿之酒,海陆之珍,洞庭之橘,天池之鳞;以两句状其兴高采烈之态,“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珍味饱食,志满意得,酒酣兴浓,盛气高扬。接着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一方面是山珍海味,一方面是人食人。诗人把二者鲜明地摆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其中的意义。在文章的脉理上,这末二句又形成一个突起的浪峰,不仅结得有力,也增加了全篇的波澜。

统治阶级为维持其奢华的生活,必然加重对人民的掠夺,而生出种种病民的弊政。白居易的讽喻诗广泛接触了这一主题。《文献通考》载,“德宗既平朱泚之后,属意聚敛,藩镇常赋之外,进奉不已。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有‘日进’,江西观察李兼有‘月进’,他如杜亚、刘赞、王纬、李錡,皆徼射恩泽,以常赋入贡,名为‘羡余’。”“日进”也好,“月进”也好,“羡余”也好,都要从百姓的头上搜括来,在税外加码。白居易的《重赋》就是反映这一问题的。诗中作农民的口气控诉说:“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宿紫阁山北村》写神策军“暴卒”横暴地闯入民宅,不由分说地将庭中生长三十年的“奇树”砍去,主人只能任其所为。《红线毯》揭露宣州太守进贡开样加丝毯,对这种用心不在民事而在进奉的行径,诗人怒喝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三)讽喻对象的广泛性————多角度出击

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采地黄者》、《重赋》、《杜陵叟》等写农夫的辛苦和赋税剥削的沉重;《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写宦官的飞扬跋扈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轻肥》、《歌舞》、《红线毯》、《两朱阁》等揭露豪门贵族的穷奢极侈;《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盐州》等反映边防问题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西凉伎》指责边将忘仇:“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其中表现了爱国思想。;《涧底松》、《赢骏》、《悲哉行》、《谕友》等为门第限制下人才受压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银瓶》、《议婚》、《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为礼教束缚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发出控诉;《伤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击世风衰败和人情浇薄;《海漫漫》、《梦仙》等讽刺迷信神仙的虚妄愚昧。此外,《两朱阁》刺佛寺之有增无已,《草茫茫》惩厚葬,《天可度》恶诈人:官牛》讽刺执政宰相,所讥刺批评的都是诗人视为不好的风气。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直气凛然。在广泛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诗人对不合理的现象痛下针砭,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重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杜陵叟》),措辞激切,毫无顾忌,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框框。这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是十分突出的。

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贪污中饱和小民惨遭剥削的情况。《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还有把鹤、鸟、松、竹等动植物拟人化,用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及其关系,如晚年所作《禽虫》十二章,就属于这类寓言诗。

雪中送炭造句篇8

一、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决不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要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积极开动脑筋,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刚开始时,制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怎样预习,教给预习方法。中、高年级教学一个单元之前, 先让学生通读全组课文内容, 设计图表初步了解单元知识达标点和能力训练点。

在教新课之前, 要设计一定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如教《雷锋日记二则》时,因为学生对雷锋事迹了解不多。因此,在课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1)请教家中的长辈了解雷锋的事迹。(2)查找有关资料并收集整理,自己试着解决。上课时,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学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感知,就能体会雷锋在日记中甘当“傻子”的这种精神了。以后学习类似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学习。而教师在备课前,要通过导预习来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学生通过预习明白了什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什么? 把导学引向重、难点,或学生疑惑的地方。在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我们认为,让学生有效地预习,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主探究的前提。

二、教会质疑方法

(一)从课外起疑。如教《毁灭的小村庄》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指挥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血神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小村庄的现在怎样?”听了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题目边打四个大问号,并及时赞扬同学问的好;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

(二)从关键词中激疑。如《再见了,亲人》一分钟的“雪中送炭”一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自读课文,朝鲜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友谊就不难领悟了。

(三)在重点句中导疑。如教《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重点句,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狭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狭路相逢’什么意思?””勇’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从看似平常处生疑。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她不敢回家,因为他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回打她的……”时,学生受到了启发,随即发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到妈妈那?”这一问挑起了新的争论点,许多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终于出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以不想妈妈,是因为他妈妈嫌他家穷跟别人跑了”的课堂创造性判断。教学中有情感所推动的“参与”活动导致了奇迹般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上一篇: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 下一篇:郑人买履翻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