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护理范文

时间:2023-02-22 03:17:08

老人护理

老人护理范文第1篇

瘘管的管理

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若操作不当或保护不好,很容易出现血液栓塞。那么怎样才能预防瘘管栓塞的出现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适当活动建瘘肢体,经常活动未建瘘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建瘘肢体皮肤清洁。

透析次日可用热毛巾湿敷,有利于活血化淤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寿命。

外瘘(人工动静脉瘘)要勤检查,保持通畅。

瘘管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如皮肤出现瘙痒勿用手抓,可适当涂一些抗生素软膏,如金霉素软膏等,以防感染。

调节好血压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绞痛是老年血液透析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心力衰竭主要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以及透析不充分等因素有关;而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主要与低血压有关。因此调节好血压非常重要。老人宜采取个体化透析,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必要时输血纠正贫血。

纠正低血压

血液透析过程中,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易出现低血压,且症状更为严重。因老年人多合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供血不足等,导致老年患者心脏储备功能低下。当周围血管阻力降低时,心排血量不能相应提高,血容量相应不足,允许血压波动的范围小,血管充盈差,继而出现低血压。为防止在血透过程中血压下降过低,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透析期间控制体重增长,应小于2千克。

透析前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是否暂停服用降压药。

增加早餐量。透析时尽量不进食,因进食后增加内脏血流量,减少回心血量,诱发低血压。

预防高血压

高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主要的但是可逆的危险因子。对于老年透析人群,血压应控制在140/80mmHg(毫米汞柱)到160/90mmHg之间。为控制好血压,应限制水和盐的摄入,并监测血压,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树立信心

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着心理障碍,抑郁症发生率较高。一部分老年患者因丧偶、经济负担重等原因更易产生悲观情绪,不配合治疗,增加透析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鼓励他(她)树立信心。

患者则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病情在医生的悉心治疗下能够得到控制,积极配合治疗。并应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会活动。

相关链接

西南医院康复科

老人护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并进行相应的病情观察,是老年人获得满意的护理。

方法:对我们光荣院2005―2010年间收住的60例瘫痪在床的休养员根据个性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60例病人经过护士和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增加了安全感和亲切感,虽然他们有的因为年事已高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在有生之年都获得了生活和心理的最大满足,积极主动地配合护士很好的护理。

结论:只要护理得当,尊重老年人,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从而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那么就会醉的程度让他们摆脱痛苦,快乐的享受晚年生活。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变化 慢性病 生活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性化护理应运而生。如何实施人性化护理是老年病人护理的一项全新课题。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系统机能衰退,患病后往往导致卧床不起,有的甚至卧床至生命终结。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下肢骨折,风湿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严重的肺部疾病都是造成长期卧床的原因。通过本研究对60例老年病人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休养员2005―2010年因病卧床的老年人 男性 60例 年龄67―90 平均年龄78岁

1.2 护理方法:(1)安置舒适的环境;(2)合理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3)了解老年人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4)预防并及早治疗并发症。

2 结果

60例老年病人经过护理,均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3.1 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衰老是人类生命的必然结果,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心力渐减,出现反应、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及适应能力减低,表现为烦躁、易怒、忧郁、悲观失望等。尤其住在光荣院的这些老人,大多无儿无女,他们孤独寂寞情感脆弱,易于受损,对周围的人和认和事比较敏感,有极重的猜疑心,有时候领导或护士的言行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他们的猜测,认为是在谈论他的,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和自己联系起来,好像自己没用了,被社会遗弃了,这些都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他们更需要有精神寄托之所。另一方面,进入老年期,每个人都需要面面临生理和心理的极大变化,由于机体衰老,易患各种疾病,不免对生活留恋,对死亡产生恐惧感,得病后,求医心切,希望立即得到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客观事实不能尽如人意,他们就产生消极心理,进而导致生理和心理疾病互为影响,出现恶性循环。

3.2 护理:(1)环境 卧床老年人要安置在光线充足的房间,保持房间内空气清爽,经常进行消毒,温度湿度适宜,日常用品应放置在易于取放的位置,暖瓶等危险物品应远离老人,以防发生意外,偏瘫老人应加床档,防止摔伤。

(2)饮食护理 老年人消化道也像全身组织一样日趋衰老,不可避免会发生牙齿松动,味觉差,咀嚼、吞咽困难,胃粘膜及肠蠕动功能减弱,加之卧床,会增加上述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出现食欲下降,食量减小,易发生腹胀、便秘、体重减轻等。要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水果,一则加强牙齿的咀嚼能力,二则防止便秘。食物烹调尽可能要做到色香味美,并保持多的水分,适当运动增加血液循环和肠蠕动,从而增加食欲,注意按时进食,晚餐不宜过饱,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早通知医生处理。

(3)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老人交谈,了解老人的心理活动,及时疏导老人的郁闷情绪,向老人解释病情,指导老人积极配合治疗。对于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要讲究谈话时的技巧,维护老人的自尊心,讲话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言要温和亲切,让老人保持愉悦的心情,感受到生活的温暖。还有一种非语言交流艺术,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护士见到老人后要用温和的面部表情,亲切的目光,这样会给患者带来安全感,感觉得到了鼓励和爱戴,唤起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另外,触摸也是护患沟通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通过适度的触摸,可使患者获得关心、体贴、理解等情感.。

3.3 预防并发症 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差,卧床时间久的话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导致死亡,因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卧床老人的护理重点。

(1)预防褥疮 老人床铺应松软、清洁、干燥、无渣屑,定时协助老人翻身,对受压部位经常按摩和热敷,动作应轻柔,如果已经形成褥疮,要及时进行抗菌,消炎处理,以防进一步发展。

(2)预防坠积性肺炎 保持老人室内空气新鲜,做好空气消毒,帮助老人更换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时及时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时及时治疗,保证营养水分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有条件时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以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

总之,卧床老人的护理是一项长期的、细致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护士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不仅有娴熟的护理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对卧床老人来说,情感重于一切,要舍身出地的为他们着想,让他们得到亲人般的温暖,全心全意的护理每一位老人,及时发现问题,最的限度满足其安全、自尊、爱与归属的需要。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护理得当,80%的老人会最大程度的恢复健康,甚至达到自理,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肖华.陈华干部病房老年病人幸福度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 A):827―872

[2] 周杰非语言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技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9):788―790

老人护理范文第3篇

随着人口的日益老龄化,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老年卫生保健供需矛盾已成为社会性问题,实践证明,开展家庭护理是缓解老龄化社会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家庭护理显得日趋重要。

环 境

卧床老人宜安置在光线充足的南向房间,室内布置优雅、合理,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环境。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穿堂风,保持温湿度适中,被褥要轻软、整洁,床单保持平整、干燥、无渣屑,衣裤要宽大、柔软、舒适,将老人常用物品放在容易取放的位置,暖瓶等危险物品要远离老人,以防发生意外。偏瘫病人宜加床档,防止坠床。房间要安装电话,以便于及时和他人联系。

搞好老人个人卫生

定期给老人擦澡,更换衣裤、床单、被罩、枕套、剪指(趾)甲等,照顾好老人的大小便,注意清洁,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衣裤等。

注意口腔卫生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唾液腺分泌减少,溶菌、杀菌作用降低,为口腔内细菌大量增殖造成了有利条件,若不注意口腔卫生,不仅容易发生口臭及口腔炎,影响食漱及消化功能,甚至可因口腔感染而导致腮腺炎等并发症。所以要协助老人每天刷牙,勤漱口,如不能自理则要做口腔护理。常用漱口液棉球(生理盐水1∶5000呋喃西林或3%硼酸溶液)浸泡后擦拭口腔,若口腔黏膜有溃疡,可外用锡类散或青黛,如有假牙应帮助老人取下刷洗,漱口后戴上。

饮食护理

针对老年人咀嚼困难,消化功能减弱等特点,宜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于消化的软食及半流质饮食。根据病情,注意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特别是钙、磷的补充和足够的液体量,做到饮食规律。老人卧床后易便秘,故食物中纤维素很重要,要吃些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此外,饮食要避免过冷、过热、过饱,1日以4餐为好。

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医学亦称为四大生命体征,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都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同时在某种情况下,它们逐渐恢复正常,也代表着病情的好转。总之,每日对卧床老人生命体征观察,可及时发现变化,及时的给予妥善的处理以防病情加重错过治疗及抢救机会而造成不良后果。

体温测量方法:①口测法;先用75%酒精消毒体温表,放于舌下,嘱其不可用牙咬体温表,只能上下唇啜紧,不能讲话,防止咬断体温表和脱出,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后取出读数。②腋测法;擦干腋下汗液,将体温表水银端放于腋窝顶部,屈臂过胸将体温表夹紧,嘱其不能乱动,5分钟后取出读数。③肛测法;在肛表水银端涂剂,病人侧卧或仰卧,屈膝,将肛表慢慢插入,深达肛表的1/2为止,放置3分钟后取出读数。

脉搏测量方法:常选用桡动脉搏动处,先让病人安静休息5分钟,手平放在适当位置,坐卧均可。检查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齐按在病人手腕段桡动脉上,压力大小以能感到清楚的动脉搏动为宜,1分钟。在桡动脉不便测脉搏时,也可采用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进行测量。

呼吸测量方法:看胸部或腹部1分钟起伏次数,1吸1呼为1次呼吸,呼吸微弱者,可用棉絮放在鼻孔处,观察吹动的次数,数1分钟的棉絮摆动次数,即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血压测量方法:一般选用上臂肱动脉为测量处,放尽袖带内气体缚于其上臂,不要过紧或过松,袖带底边距肘窝约3cm,将听诊器头放于肘窝动脉搏动处并用手按住,稍加压力。此时病人心脏的位置应与被测量的动脉和血压计水银柱的零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打开水银槽开关,关闭球上气门后打气,一般使水银柱升到160~180mmHg即可,微开气门,慢慢放出袖带中气体,当听到第一个声音,水银柱上的刻度就是收缩压,继续放气,当声音突然变弱时,水银柱上的刻度为舒张压,如未听清楚,应将袖带内气体放完,使水银柱降致零位,稍停片刻,再重新测量。

心理护理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反之,某些生理变化或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承受力表现及其不同,卧床老人的心理表现为孤独、悲观、抑郁,甚至厌世。因此,应主动与老人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及时疏导老人的郁闷,向老人解释病情,指导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对于老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与老人交谈要温和亲切富有耐心和爱心,让其保持心情舒畅,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预防并发症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差,卧床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起死亡。因此,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要。

预防褥疮:老人床铺应保持松软、平整、干燥、无渣屑,每2~3小时协助老人翻身1次,对受压及骨突出部位皮肤进行皮肤护理,每日2次,可用手蘸50%酒精或滑石粉对局部进行环行按摩。动作应轻柔,防止损伤皮肤。骨骼隆出处应垫气圈,有条件者,应给予充气垫。已形成褥疮者,应及时处理创面,防止褥疮进展。

预防坠积性肺炎:保持房间空气清新,做好空气消毒,指导其做深呼吸,主动咳嗽,同时轻拍来人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根据病情经常更换老人卧位,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保证营养水分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痰液粘稠,可做蒸汽吸入;将开水倒入装有、

青果、胖大海等中药的杯中,口对杯吸入蒸气,15~30分钟/次,2~4次/日。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老人易发生静脉血栓,尤以双下肢多见,应每天给老人按摩肢体肌肉,活动关节2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鼓励老人多做自主运动,并注意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预防泌尿系感染:保证老人足够的摄水量,保持内裤清洁干燥,每晚用温水洗会,指导老人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需导尿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观察老人有无尿频、尿急、排尿痛及发热等症状,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按医嘱应用抗生素。

老人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老人护理;护理需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51-02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之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比较缓慢,社区老年人普遍缺少社区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老人的护理需要。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以潜在最多的护理需要的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老人护理需要满足程度,充分了解当前社区老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进一发展社区老人护理内容,提高社区老人护理服务质量,帮助社区老人解决实际护理需要,促进我国社区老人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5月-6月期间,选取某社区2个居委会678名老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年龄均大于63岁,平均年龄(66±4.5)岁,失访率为12.35%。排除严重智障、言语障碍、听力障碍的老人。678名老人中,女性318名,男性360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36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2名;无慢性病的98名,1种慢性的213名,2中以上慢性病的367名。慢性病种类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高血脂等。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表

问卷调查表的内容由人口统计学资料、身体健康状况和功能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健康状况以及社区服务的需求组成。通过问卷调查内容显示个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和社区给予的护理服务。

1.2.2资料收集方法

选取社区医院的8名医生和护理学院的40名护理学生组成调查团队,并经过统一的培训后,每一个调查对象进行上门调查,实施面对面的口头询问法,问卷调查完毕后,由专人审核,防止出现漏评。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数据全部用SPSS 14.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人口特征

678名老人中,女性318名(46.9%),男性360名(53.09%);其中与已婚子女同住的占45.8%,夫妻自己住的占21.9%,老人独自居住占9.2%(x2=16.78,P

2.2身体健康和功能状况

2.2.1健康状况

慢性病种类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高血脂等,其患病率高达81.3%,其中慢性病对患者日常生活有影响的占67.1%,年龄越大影响程度越大(x2=11.02,P

2.2.2身体功能状况

根据工具性生活活动量表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进行评定,老人的社会独立生活能力首先受到影响,其社会独立生活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p

2.3心理健康状况

2.3.1认知功能

采用认知状态问卷进行测定,认知功能完好者89.3%,轻微的占6.2%,重度的占1.2%。测定结果显示,认知能力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并且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护理主要以家庭护理为主。

2.3.2抑郁症状

采用抑郁量表(GDS)进行测定,22.8%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结果显示抑郁症状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女性明显重于男性。

2.4社会健康状况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测定,社会支持好的占65.7%,中等占23.8%,差者占10.5%。结果显示生活自理障碍老人社会支持较低。

2.5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老人对社区护理、社区医疗的需求比较明显,高龄老人生活自理障碍、认知能力较差,老人社区服务利用不充分,或者部分老人对社区相当部分的护理服务不知道,由此社区护理服务对象的年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认知水平是影响社区长期服务需要的关键因素。

3讨论

3.1树立正确的老人护理观念

社区护理主要针对的是老年人,由此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老人身体、心理、社会健康方面的变化以及影响,从思想上明确老人长期护理的重点问题和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反应,不仅反应老人身体方面的需要,并且反应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所以,老人护理必须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护理服务,真正意义上解决老人健康问题。

3.2社会去护理的发展

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老人人口迅速增加。尤其是老人健康状态较差,多数患有慢性病,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随着年龄和疾病的影响逐渐减退,造成社会支持降低。健康问题是老人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对家庭的依赖性增强,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不能满足老人的护理需要。所以,我国当前社区老人护理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

3.3老人长期社区护理的地位

社区护理主要是以家庭病床为主要形式,对慢性病患儿提供注射、专科护理、用药基础直至和健康教育。目前,我国社区开展其他形式的社区老人护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护理服务质量以及规模与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今后要不断增加,老人对社区已有的护理模式,进项宣传,指导老人如何应用,并且充分认识到社区老人护理服务在发展社区护理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社区护理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我专业知识和护理能力,开创社区护理的新局面。

3.4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护理教育问题

社区护理相对比较特殊,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特殊性,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或者学习,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且要对老人实施护理相关的护理教育,使老人认识社区护理的性质。随着社区护理及老年护理教育滞后的问题随人口老化问题的逐渐凸显出来。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包括社区和老年护理。

3.5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护理科研问题

目前,我国社区老人长期护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社区护理体系不断完善,护理模式不断创新,跟切近老人的真实需要。今后我们仍然要将社区护理作为发展的重点,不断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讨论,从而优化社区护理的不足与缺陷。

老人护理范文第5篇

农村失能老人的群体特点

与城市失能老人相比,农村失能老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群体特点:

(一)失能程度较低

国内学术界在界定失能老人时普遍借用了国际流行的Katz指数量表,该量表由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构成,每项指标设定了“独立”、“部分依赖”、“完全依赖”三个评分等级。根据该量表的基本操作原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实施的全国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城市失能老人占城市老年人口总数的5%,其中,轻度失能的城市老人占城市老年人口的3.7%;农村失能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6.9%,而农村轻度失能老人则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6.0%[8]。从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村轻度失能老人的比重高出城市1个百分点。实际上,与城市社会相比,我国农村轻度失能老人的比重可能比调查结果更高。与城市家庭相比,一般而言,农村家庭的硬件环境较差,更加不利于老年人生活的自立。比如洗澡这项指标。农村家庭洗澡的难度一般要高于城市家庭,所以一个回答洗澡不能自立的农村老人,其失能程度也很可能低于一个回答洗澡不能自立的城市老人。因此,基于客观指标得出的调查结果,可能高估了农村老人的失能程度,现实中农村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可能比调查结果更低一点。农村轻度失能老人比重比调查结果更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如城市家庭。所以,中、重度的农村失能老人往往得不到专业、周到的照料,会比照料周到、科学的城市中、重度失能老人更早地死亡。所以,在问卷调查抽取调查样本之前,社会已经进行一次选择,那些农村中能够健康生活的老年人一般都是身体基础非常好的老人,而那些身体基础不好的中、重度失能老人则过早地离世。综合以上两点,农村失能老人一般以轻度失能为主,失能程度较低。很多全国性的调查往往只给出一个农村失能老人的绝对数字,看上去让人震惊,但实际上可能是在刻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不利于农村失能照料问题的良性解决。所以,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于摸清城乡失能老人的规模与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考虑到指标本身对城乡老人的不同意义以及样本的选择性问题。

(二)失能的经济损失较大

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生产与消费是分离的。在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都是界限分明的。在生产时间和生产空间中,城市人是一个纯粹的生产者,以赚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严格服从科层制劳动纪律的管束。但是,在消费时间和消费空间中,城市人则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以享乐为唯一目的,完全以顾客的身份接受他人的各项服务。在达到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之后,城市老人就要退出生产领域,基本终止生产者的角色,靠养老金为生,成为一个完全的消费者。因而城市老人一旦失能,失去的也只是行动自由和额外的照料负担,其养老金仍然照常发放。在农村社会,生产和消费相互交织,并且以生产为中心。农村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场所,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场所。一个农村孩子很小的年纪就开始担当起家庭生产劳动的帮工角色,而且农村老人没有明确的退休时间,直至其没有能力参加生产劳动为止。所以,一个70岁的农村老人,如果身体允许,仍然要参加以赚钱为目的的生产劳动,甚至到城市建筑工地务工,担当起家庭生产者的角色。农村老人一旦成为失能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时,在成为一个依靠家庭或社会照料的消费者之外,生产者的角色也不得不中止。所以,农村老人的失能意味着一个家庭多了一个消费者,少了一个生产者,经济负担增加了,收入反而减少了,其经济损失比城市家庭要大得多。

(三)物质性需求低

现代城市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大房子、小汽车、名牌服装等成为城市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追求。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城市失能老人的照料也以个人物质的满足为优先考量,主要关注营养、环保、卫生、舒适等现代消费理念。照料城市失能老人,首先做的就是要让其吃好,各种炖汤、牛奶、豆浆、鸡蛋等营养得合理搭配;其次是卫生,坚持为失能老人天天洗澡、剪指甲,及时清洗被服和理发等;最后是住好,夏天吹空调,冬天吹暖气,住所旁最好有健身、娱乐设施。所有这些,都是以个人的物质满足为主,较少考虑到关系性需求以及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城市社会不同,农村社会仍然停留在生产者社会。农村居民的行为受传统的影响要比城市人更深,其生活理念大多固守“以节俭为美德”的传统,对个人的物质满足要求不高,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体现得更为明显。农村失能老人的头脑缺乏现代营养学的知识和理念,一日三餐以粗茶淡饭为主,固守几十年形成的老习惯,接受外界新鲜食品的能力也较差。在卫生方面,农村失能老人也停留在“前现代”阶段,仍然按照传统的卫生观念去理解较少有经常洗澡、天天刷牙的习惯。居住条件则更加不讲究,只要有个床就能睡觉,至于环保、宽敞、明亮等需求,则较少有人去考虑。

(四)社会性需求高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在传统的礼俗社会中,人们过着“亲密无间的、与世隔的、排外的共同生活”,成员由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维系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善恶观念、有共同的朋友和敌人,有强烈的“我们”意识。而在现代法理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表现得更为理智与工于心计,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私利、契约和个人主义至上[9]。这种基于传统与现代二分法的理想型概念化描述,对于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差异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引意义。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已经是一个世俗化、理性化的社会。城市人摆脱了传统社会中基于伦理道德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的束缚,用大部分的精力关注个人物质享乐的满足。所以,城市失能老人的照料,主要任务就是为其提供各种使其舒适的生活照料。我国的农村社会,虽然也正在经历现代文明的洗礼,但是很多传统的东西仍然被保留下来。尤其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讲,其言谈举止仍然深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意义不只是自己一个人吃得好、穿得好,而是要让全家人乃至自己的亲友圈子成员也吃得好、穿得好,使得自家人在“外人”眼里保持一种优越感或至少不比别人差。所以,农村失能老人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物质方面,而是更加注重家庭、亲情、面子等社会的因素。此外,农村老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从事家庭农业,除了遵守自然法则之外,很少受到现代科层组织中的规章制度的约束,自由自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阶层惯习。农村老年人失能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行动自由受到限制,自由自在的生活从此消失,这是他们无法面对的事情。对于社会服务来讲,弄清楚服务对象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失能老人的需求与城市失能老人不同,他们重视社会性需求甚于物质性需求,了解了这一点,对于开展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料工作是有指导意义的。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存在的问题

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是一件非常辛苦、考验人耐性的工作。目前,我国农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主要依靠家庭和农村养老机构,但它们在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方面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孝道不彰

我国农村的失能老人主要由其家庭成员负责日常照料,支撑农村家庭成员照料失能老人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孝道。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家庭成员照料失能老人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性行动,是非理性的。如果从纯粹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肯定是放弃对失能老人的照料更为划算,因为从事这项工作只有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而没有任何的物质回报。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和亲身体验,目前我国农村,孝道观念日益淡漠,农村年轻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大都是物质回报。对于农村失能老人来讲,没有城市老人那样具有一定的资产性收入,子女长期照料其日常起居不仅得不到任何的物质回报,而且还要付出较大的经济支出和时间支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舍弃失能老人的现象在目前我国农村时有发生。如前所述,很多大型的社会调查发现我国农村重度失能老人比重较小,与农村重度失能老人疏于照料甚至放弃照料导致其过早离世不无关系。

(二)家庭半解体化

除了照料意愿由于孝道不彰而减弱之外,另一个困扰农村家庭对失能老人照料的因素便是家庭人手不足。我传统社会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为减轻儿子的养老负担,提高自己晚年生活的质量,合理的做法就是多养几个。多个子女分摊养老成本,轮流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这样既分散了养老的经济负担,也避免了由一个子女长期照料导致的耐性耗尽的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全面推行,我国农村家庭也日益小型化,一般的农村家庭最多两个子女,一个男孩的农村家庭占主流。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养老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家庭养老阶段,这就使得传统的家庭照料失去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少子女的农村家庭又遇上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潮流,导致农村家庭的半解体化,几乎无人手负责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我国传统社会强调的“父母在不远游”以及政府规定的丁忧制度等,都是家庭照料的重要支撑。但是在目前的农村社会中,这个支撑由于人口流动加剧和通婚圈扩大而不复存在。一个农村失能老人,境况差的仍然想方设法“自力更生”,境况稍好点的有一个子女在农忙时间给予辅的照料,几个子女轮流守候式的照料则很少见。

(三)机构照料的困境

目前,农村养老机构的主体是政府公办的敬老院,主要为农村五保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除此之外,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商业性的养老机构也在不断增多,但整体上仍缺乏专业养老机构。营利性、专业化养老机构的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经济能力有限,消费能力低,需求引诱不足。除养老机构没有动力在农村开展服务业务之外,农村失能老人本身也没有强烈的接受机构照料的动机和意愿。一方面,在农村失能老人的意识里,把敬老院和专业养老院混同,认为进入养老院,就意味着自己也成了五保老人,无子无女,无依无靠,让自己在乡邻面前没有面子。另一方面,农村失能老人看重的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和亲情、友情、面子等社会性需求的满足,而专业养老机构提供的则主要是失能老人个人的物质方面的服务,失能老人社会性的需求在专业养老机构中不仅较难满足,而且还可能受到压制。所以,专业养老机构在农村失能老人面前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模式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与城市失能老人相比,农村失能老人有其鲜明的特点,农村失能老人照料面临的问题也是独特的。所以,对于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模式的选择,不应该照搬城市社会或国际社会的一般做法,而是要立足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这里认为,家庭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主体。目前要做的就是如何使这个主体更有意愿、更有能力承担起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重担。

(一)重树孝道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都详细规定了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各项赡养义务。但是法律的约束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农村一般表现为子女不孝导致失能老人自寻短见,失能老人去世之后,一些族人或亲戚出于道义或为了某种经济利益才诉诸公堂,可这时,无论官司谁输谁赢,对死去的农村失能老人来讲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对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必须有坚强的孝道信念作为支撑,没有此则实难坚持。农村基层政府应该对那些照料失能老人细心、周到的孝顺子女给予公开表彰和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那些遗弃失能老人、不履行照料义务、虐待失能老人的不孝子女要给予公开惩罚,在这方面,《感动中国》栏目已经作出表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可资一些地方政府借鉴。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为树立孝道传统,在村民大会堂门前建立二十孝亭。村里还出台规定:凡是哪家老人活到80岁、90岁、100岁,村委会都会给这些老人的直系亲属分别发放100元、1000元、10000元的敬老奖。凡此种种,都是重树农村孝道传统的好做法。

(二)通过立法,抑制家庭的空巢化

如前所述,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空巢化。要解决失能老人照料缺乏人手的问题,必须通过立法以抑制农村家庭的空巢化趋势。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儿童不能单独在家,如果父母长时间将自己的单独留在家里就是犯法,要得到法律的惩罚。借鉴美国的做法,一些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尝试通过立法手段,对于有70岁以上老人的农村家庭,其子女和其配偶中必须有一人常年在家,以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否则被视为违法,接受法律的惩罚。同时,也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社会的丁忧制度,在老年父母病重或去世阶段,其子女可享受一定时间的带薪假期。一些农村失能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连自己的子女都看不到,有违伦常,企事业单位的雇主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三)完善家庭照料的社会支持系统

老人护理范文第6篇

老年人是健康中最脆弱的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不断增加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对于经济便利的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区护理能使大部分60岁以上的老龄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有效根治机会的危重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消除精神、心理压力,尽善尽美地服侍临终老人直至死亡,安详地离开人世。因而做好社区老人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社区常见临终老人的心理反应

(1)注意状态临终老人往往表现为对本身所患疾病的转归及对死亡的关注,常常表现为默默地计数着自己能留在人世的时间及向医护人员询问有关病情。

(2)情绪体验临终老人常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忧虑,由于对预后不可能改变,常使他们灰心丧气,削弱了克制能力,失控感又加重了忧虑程度,烦躁不安也是常见的情绪变化。

(3)安危应激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粗暴、拒绝治疗的行为。

(4)对环境、家庭、医护人员的举止言行等极为敏感表现出对疾病及死亡信息的极度关注和种种猜测。

2社区护士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

(1)注意保持卧室环境的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主动热情地接触病人,尤其对极度衰弱,无力说话的临终老人,给予皮肤抚触,满足其皮肤饥饿的需求。

(2)护士进入室内应注意态度和蔼说话亲切、谈吐适当、举止大方,不可流露出厌烦或极度失望情绪,对于病情尽可能地为老人保密,给予老人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临终老人在家接受护理,不受医院各种制约,精神放松,能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1]。

(3)随时掌握临终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重视,帮助引导老人转移注意力,可采取拉家常,回忆愉快的往事,说古道今,尽力使临终老人忘却病痛和死亡。

(4)熟悉临终老人生活习惯了解饮食要求和大小便规律等,特别对衰弱卧床或神志不清者,应沉着冷静,抢救时有条不紊、动作敏捷、操作熟练,尽量减轻不必要的痛苦,以增加安全感、信任感。

(5)对恐惧、焦虑、抑郁临终老人的沟通应鼓励说出恐惧的心理和忧虑情绪,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病痛,设法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多采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性沟通中注意积极倾听,谈话时尊重老人,语言应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使用恰当的语气、音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并适当地使用非语言性沟通,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眼神、仪表等。在与临终老人交流中,护士既要注意自身的非语言流,又要妥善观察非语言性信息,以增强交流效果[1]。

(6)妥善处理好临终老人与家属和亲友的关系以取得支持。让家属及好友多陪伴,使临终老人有亲切感和温暖感。并嘱家属和亲友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刺激老人。采用家属与亲友共同参与的方式,以临终老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及亲友为桥梁,共同分析老人的心理问题,使临终老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社会支持,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尊重,更好的自我调整,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

(7)随着掌握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注意,防止自伤自杀事故的发生。

3 结果

由于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开展了心理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手段,以高度的同情心关怀老年患者,想方设法减轻临终老人因身体不适造成对情绪的不良影响。理解临终老人在精神、心理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感到温暖,直至安详地死亡。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持续全周期的护理干预,与有效药物一样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2l。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的真诚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护理干预对策可使临终老人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与临终老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达到减轻痛苦,延缓死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0

[2]林菊英.社区护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2-203

老人护理范文第7篇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老人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这时养医一体的福利院便充分发挥着它自身的优势,优质的服务可创造良好休养环境,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保证各种治疗护理的及时完成。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1老年人心理变化

1.1 老年人心理变化与特点

生理功能的退化,社会、家庭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老年人心理活动的变化。老年人特有的个性心理是小心、谨慎、固执、刻板、不少老年人孤独不安,对未来生活产生疑惧,对现状不满,对家庭及他人不满,对疾病、死亡、恐惧等,各种刺激交织重叠,精神负担沉重,进而发展为心理上的病态,老年人的病态心理变化外因往往起重要作用。

1.2 影响老年人心理的多种因素

1.2.1 情绪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反应(如:满意、快乐、喜爱等)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如:不满、痛苦、厌恶等)都对心理活动有直接影响。

1.2.2 人生观影响:正确的人生观,遇事能从大局着眼,就能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活动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想不开、容不下。

1.2.3 环境的影响:如老干部离退工作岗位后呆在家里,就容易产生“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抑郁寡欢的心理,这时福利院这个大环境可以为老人提供交朋友、与知己谈谈话,做各种有意于身心健康的康复活动,以及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等活动,心情就会得到改善。

2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他们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情绪不稳定。因此,要热情接待新入院老人,耐心介绍院内环境,同室老人,主治医生、护士及护理员,尽量保持他们的固有的生活习惯,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切忌不加理睬、或是说老人“事多”、讲究老人。根据自身情况尽量促使其生活自理,同时通过心理疏导,能使老人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

2.1 交流技巧

2.1.1 注意谈话的姿态与语言的关系:当你与老人交流时,对方不仅在听你讲话,而且也注意你的姿态。老年人特别注意别人重视他,因此谈话时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站或坐的姿势,以使交流融洽。

2.1.2 讲话要言之有物,抓住重点:语言要简练扼要,使人容易了解。耐心倾听老人的要求,对其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的问题尽量谦让,适当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对不能解决的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与其讲清楚,尽量使其适应,避免抵触情绪。

2.1.3 谈话时需要注意声调:根据老年人耳背的很多,声调过低听不清楚,过高又显得刺耳,应靠近老人的耳朵说话,语气要柔和,避免出现不耐烦的情绪。

2.1.4 谈话时注意用非语言信息配合语言信息,说话时要全神贯注,同时配以恰当的手势,使对方认真倾听,并用点头,微笑表示理解和赞许,面无表情的谈话经常会破坏交流,引起对方的误会。

2.1.5 讲话时要有暂停,不要一口气讲下去,给对方有理解思考的时间,同时让对方谈,这样效果更好。

2.1.6 学会倾听:交流是双方的,因此对于对方的谈话,不要轻易地打断,老年人讲话嗦,有的没有中心,可以在适当时插一句以使谈话针对中心交流,避免偏离太远。在交谈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根据不同老人特点,疏导负性情绪。

2.2 心理护理

用护理人员地语言与行为,改变老人的心理状态,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老年人常有孤独失落感,自卑、固执、怀旧、多疑、健忘、痴呆等,对这些老人我们就要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

2.2.1 失落感型老人:他们多数是离退休干部,退下来后,失去了精神支柱,孤独感和失落感随之而生。对这种类型的老人,要热情、尊重,尊重其革命生涯及光荣历史;其次帮助其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根据老人的知识特长和爱好,让其承担某些工作的技术指导、辅导老师等,让他们发挥余热,参加老人民主管理委员会,让他为老年朋友工作,使之生活充实。还可让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付出和作为,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爱戴,从中获得生存的价值。老有所为,“退而不休”,焕发出人生中“第二个青春”,老人也感到活得充实和愉快。这是老人心理支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2.2 对急躁易怒型老人:这类老人激动性强,当老人怒气冲冲时,对待老人的怒火一定要忍让。平静地任老人宣泄怒气,要加强语言护理,以冷静的态度,用和风细雨化解。鼓励老人发挥余热,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展现自己的专长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帮助老人和子女沟通,常和老人说说心里话,老人心情舒畅就不会无端发火了。尽量了解老人的性格特征,避免让心理不相容的老人呆在一起,以减少可能发生的矛盾,防止老人愤怒情绪的产生。

3心理康复护理

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延缓衰老,那么如何做好心理康复?

首先要帮助他们进行角色转换,在入住老人中,许多家人都这样诉说,母亲脾气很怪,父亲这个人很固执,子女围着他(她)转还不满意,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没有一个随他(她)愿的。那种无奈从子女的脸上倾泄出来。我们在与老人交往中,可以选一些豁达自得其乐的老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使老人角色转换。

其次要帮助老人保持愉快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要学会平静的生活,经常地运动等。经常组织老人开展丰富多彩康复活动,如进行扑克、象棋、麻将、甩豆、乒乓球、台球、门球比赛;文艺联欢会和小型体育运动会、郊游等,使老人们对福利院更加热爱,自觉以院为家。

对于那些带有病态心理的老人如健忘、忧郁、猜疑、易怒、急躁等,应该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个案护理,医学之父希波坷拉底说:“知道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该人所患的是什么样的病,重要得多”。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对老人要进行整体分析,通过我们相应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态等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加之疾病的治疗,促进心理康复。

4护理人员应加强修养和素质的提高

老人由于生理上的老化,机体储备力减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下降,同时,由于退休后的角色转换,与子女分居、丧偶等,可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增加老年人的心身疾病的产生。老年人由于个体差异大,在睡眠、饮食、营养、排泄、用药剂量、药物不良反应,老年病的护理诊断比较复杂。因此,加强业务技术管理,积累对老年人护理的经验,对老年护理学也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1 护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崇高的理想,把老人的利益和人类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建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体系,对老人热情、关心体贴,富有同情心,时刻按照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和完善自我形象。保持稳定的情绪,这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老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对病人健康的恢复起促进作用。

4.2 作为职业要求,应从对工作、老人、自己三个方面的现实态度进行塑造。对待工作应当满腔热情,认真负责,作风严谨,沉着冷静,干净利落,机智果断;对待老人应当热情有礼,诚实正直,乐于助人;对自己应当稳重开朗,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同时良好性格的护理人员有顽强的意志,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又要有高度的理智,处事果断,干净不乱,应对从容。护理人员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韧是有效的影响老人意志的重要修养。

4.3 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护理专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同时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沟通的技巧。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医务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同时要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只有实践,理论才能变成现实,反之实践又能时刻检验个人的心理品质。只有反复的学习、实践,才能提高护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老人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养老院;抑郁;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和精神疾患[1]。相关研究显示,老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9.9%,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老年人患躯体疾病的风险[2-4]。目前我国对老年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本文对养老院老人抑郁状态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老年抑郁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和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陕西省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和其他养老院老人376例老人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筛选,筛选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GDS>10分),入选标准为:①年龄>60岁;②GDS>10分。排除标准:①正进行抗抑郁治疗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者;③有精神障碍疾病者;④有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者。确定干预组27例,对照组30例。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老年抑郁量表(GDS):1982年Brink等人创制,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包含以下症状: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消极评价。筛选标准:在最高分30分中0~10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重测信度为0.85[5]。

1.2.2研究方法 首先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筛选,筛选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其中干预组27例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未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测定。

1.2.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对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如表1所示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老年抑郁量表(GDS)得分独立样t检验结果。

3 讨论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任何应激状态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性疾病,老年期抑郁症的危害不仅仅可以造成老年人身心痛苦,降低晚年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还对老年期患有的其他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老年期抑郁的发生。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0.56,P=0.29),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5.57,P=0.03)。说明对有抑郁状态的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在养老院提倡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要做到责任制心理护理,这就需要养老院护理人员要学习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拥有专业的服务态度,以及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耐心的倾听技术。在养老院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一方面对有抑郁的老人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抑郁;另一方面对有抑郁倾向的老人做到提前预防。

建议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到养老院养老日趋呈现,重视和做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症状是十分重要的。[6]为了更好的做到心理护理干预,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抑郁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然后加强养老院建设,养老院是一个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场所,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是必要的。

总之,关注养老院老人的身心状态,使老人能够幸福的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Unfitser J-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lder adults with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J].Bid Psychiatry,2002;52(3):285-92.

[2]Chan SW. Chiu HF, Chien WT, et al. Quulity of life in Chinese ddedy people with depression[J].Int J C, Eriatr Psychiatry,2006;21(4):312-8.

[3]彭慧,傅华.社会支持对上海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92-94.

[4]Katon WJ, Lin E, Russo J. d a/.Increased medical cmsts of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depressed eldedy patients[J].Arch C,en Psychiatry。2003,60(9):897-903.

[5]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17-218.

老人护理范文第9篇

无独有偶,笔者一位退休的同事,70岁了,患有高血压。前一段时间孙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她老人家跑到农村老家买了几只土鸡,细火煨好鸡汤后,亲自送到医院。由于年岁已高、行动不便、躲闪不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撞个正着,当场诱发脑溢血,一命呜呼。亲人们喜极生悲。很不爽快。

两个事例一个道理:就是老年人在亲情付出的时候要量力而行,因为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果一意孤行极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出现身体健康问题;这样雪上加霜,反而增加受帮者的经济与护理负担,实在是得不偿失,也是受帮者不愿看到的。

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年人作为无力可出的弱势群体,在亲人们有困难的时候,应当首先选择出情、出钱:打电话予以口头慰问,或做些端茶送水、陪聊的轻体力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捐赠一定的资金表示诚意。像第一个事例中的二姐,千里迢迢前来看望大姐,就是“出情”:比别的亲戚多送一点钱,就是尽力;然后住个三五天,便启程返乡,皆大欢喜。也不会因劳累过度住院开刀,自己劳命伤财,亲戚也内疚过意不去。第二个事例中的同事,完全可以包个红包,说明这是买鸡熬汤的钱,自己年岁已高,你们自己代劳吧!至于孙媳妇怎么吃鸡,就不要管那么多了,反正心意已经到了。这样做。也就不会发生意外把命搭上了。

前面两个事例中主人公的晚辈们在长辈自告奋勇“出力”的时候,要婉言谢绝。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多兄弟姐妹不多,万一父母生病倒下,人手不足,护理的难度就相当大。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让七八十岁的亲友们来熬夜、受累(即使他们是自愿的,也要婉拒)。实在不行,可以花点钱请个护工。千万不能让老人们身先士卒,奋斗在护理的第一线。这样做很可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

拿药片“挡酒”理不歪

启 明

老友相聚晚宴,相互热烈敬酒。年近古稀的孙先生从身上拿出一板药片说:“大家请尽兴开怀畅饮,鄙人偶有小恙,正在服药,恕我以水代酒吧。”老友们不依不饶,孙老无奈,一连喝了大约三两白酒。孙老回家后,就觉得头晕眼花、呼吸急促、恶心烦躁,家人急忙送他到医院诊治。按说这些酒,平时是难不倒孙老的。可是现在他因为尿路感染,正在服用头孢氨苄片。

医生说,孙老先生服用头孢类药,饮酒出现的这种症状叫作“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酒精在体内不能继续氧化分解,导致体内乙醛蓄积,引起身体的多种不适反应。因此,在应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及停药一周内不要饮酒。

酒精不但会影响药效,而且与某些药物结合,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甚至毒性。如酒精和镇静剂同服,会抑制大脑神经反应,严重的会导致死亡。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等药物,对胃有强烈刺激,如果同时喝酒,必然加重胃肠道反应,甚至诱发,胃肠道出血……

老人护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 饮食误吸 紧急措施

误吸的原因及后果

常见的误吸原因:①鼻饲过程中发生呕吐,呕吐物被吸入气管;②老年人由于唾液分泌减少、牙齿缺损、咀嚼功能低下、喉管闭锁不全、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③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及食道术后,造成喉返神经患者,因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除了显性误吸外,常常发生不显性误吸。饮食过程中的误吸物多为食物,也可为假牙,小儿也可为玩具。

误吸可引起完全性气道梗阻或不完全性气道梗阻。完全性气道梗阻时会出现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心跳停止,从而引起全身循环停止,造成各组织器官乏氧及功能障碍。不完全性气道梗阻后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紧急救护措施

立即中止饮食及鼻饲,判断食物是否误入气管,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进食。

呼唤帮助:当发生误吸时,护士应保证连续观察病人状况。在抢救的同时呼唤其他医师或家属给予帮助,以便在短时间内备齐抢救的用品和药物。

患者意识情况:患者在饮食中突然出现面色发绀时,应立即晃患者双肩,呼唤其名字,给予身体一定刺激,观察其反应。如无肢体运动或语言应答,即为意识障碍,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呼吸状态及行人工呼吸:当患者出现呼吸次数增加、发绀、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时,揭示机体处于低血氧状态,应给予吸氧。呼吸停止时,立即使用便携式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或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过程中注意观察胸廓的起伏,如吹气时未见胸廓抬起,说明呼吸道梗塞,应将喉部展开,用钳子将异物钳出。也可用背部叩打法、侧胸下部压迫法将异物排出。

循环状态:当患者发生误吸后,应立即触摸颈动脉,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如无搏动,说明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为随时掌握循环系统的变化,应连接心电监护仪进行心脏监护。

:取侧卧位,避免对于胸部的压迫;头后仰,托起下颌,以防舌后坠及口腔内的潴留物、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

清除口内食物及胃内容物吸引:口内有食物时,用纱布或手帕包绕手指将异物取出,不能取出时应用吸引器吸出,以防发生再误吸。有假牙者应将假牙取出,以防引起口腔损伤。

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呼吸、脉搏和体温的变化,呼吸增快、脉搏增快、血压升高是机体对低氧血症的反应,应给予吸氧。体温升高为感染肺炎的征象,可采取调节室温、盖被等调节环境温度,或在腋窝、腹股沟处冷敷等物理方式帮助降低体温。

饮食误吸的预防

易患因素:掌握老人生活习惯,评价有无咀嚼及吞咽功能障碍、假牙是否合适及口腔的卫生状态,判断其发生误吸和窒息的可能性。

饮食环境管理:老人进食应在安定的情况下进行,精力集中,进餐时不要与人谈话,以免精力分散而误吸。对高龄患者及吞咽困难者,除了认真听其表述之外,应注意观察其饮食经过,注意其表情、面色、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同时在居室中备好氧气、吸引器等,以便抢救时用。

调整饮食:根据患者情况调配适合的饮食,可减少误吸的发生。高龄患者及心功能不全等限制水分摄入的患者,易造成误吸,因此应与患者家属共同商量,制成适合其口味而又易于吞咽的饮食。

饮食:老人进食应采取舒适、无疲劳的坐姿,卧床患者应抬高床头45°以利于咽下运动,减少误吸机会[1]。餐后进行口腔护理,以防口腔内存留异物而导致误吸。

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不良的患者,早期进行吞咽训练,提高咽反射的灵活性[2]。

当患者病情平稳时,尽可能使之饮水或牛奶,以通畅食管。护士应及时对家人进行家庭防止误吸基本护理技能培训,使家人正确协助老人进食。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故易患病,而且易合并感染[3],所以,社区护士要利用各种时间,开展多种方式的健康宣教,让社区老人尽快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积极配合预防,形成自我保健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玉香,孙淑芳.老年吞咽困难患者误吸的预防与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19.

2 向超仪.老年病人发生窒息的原因及预防(附15例分析).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9,5(3):216.

上一篇:新生儿脐带护理范文 下一篇:国际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