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13 02:45:42

《老人与海》文献综述

摘 要 :《老人与海》是美国二十世纪作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该小说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对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对国内外有关该小说的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老人与海》; 文学;综述

一、引言

《老人与海》是美国二十世纪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该小说是他在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一篇杰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其创作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小说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讲述的是老渔民在大海上与鲨鱼群争夺一条大马林鱼而生死搏斗三天三夜的故事。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文学角度分析。Young(1952)和Baker(1961)对小说中不服输,勇于斗争的人性的崇拜以及悲剧的英雄色彩进行了解析。Burhans(1960)从象征和讽刺来解析小说所表达的勇气、爱、谦逊、孤独、互相依赖等价值。Roberts(1966)在总结了海明威其它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硬汉进行探讨。Gurko(1968)在总结海明威其它作品的基础上来研究中逃离社会,小说中追求人类精神解放的思想。Barbour&Sattelmeyer(1975)对小说中关于棒球的对话的象征进行了解析。Bickford(1996)从古巴文化背景来解析其中的象征。第二,从宗教角度分析。Backman(1955)通过分析小说老人祈祷以及左右手、苦难、木头等意象,说明老人圣地亚哥的虔诚,尽管生理上遭受痛苦,但获得精神的安宁与满足。Baker(1961)从宗教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圣地亚哥的虔诚、苦难、圣洁的人性以及对无意义的生存的救赎,他认为圣地亚哥就是耶稣式的英雄。第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BenStoltzfus(1991)运用拉康理论说明老人是海明威自己个人命运的映射。另外在他的论文《(老人与海)的拉康式解读》运用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分析书中的一些隐喻,如狮子、鳖鱼、大马林鱼等。第四,从生态角度分析。美国生态批评主义先驱Love(1996)认为古巴渔民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所表现人类意志与自然法则产生矛盾冲突,并以此来说明海明威非常重视自我和地球的关系。Fleming(1999)从海明威的个人经历来分析小说如此紧密结合自然界的原因。

三、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老人与海》中的研究也涉及到了文学、宗教、心理学、生态等角度,但相比国外,国内对小说中的隐喻研究较为流行。邹溱(1993)通过分析海明威个人经历以及其它作品,来说明《圣经》对海明威创作风格、内涵具有重要影响,并具体分析了《老人与海》中与《圣经》、宗教相关的隐喻。李国庆(2001)以语法隐喻理论为指导,分析《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小孩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两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可看作老师与学生、父子与孩子和圣人与门徒之间的关系。戴桂玉(2005)运用拉康的符号心理学的理论来探讨圣地亚哥的梦和幻想的隐喻和转喻滑变,旨在阐明圣地亚哥的睡梦和无意识的幻想体现了老人自身无意识的欲望―想当冠军渔民,但老人的欲望和他体现的价值也正是海明威本人无意识的欲望和所追求的价值的替换的表征。王勇(2007)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探讨作品中所隐喻的现代西方男权文化,旨在阐明这种现代西方男权文化虽是海明威本人所追求的,但他又超越了这种文化,表达了其复杂的女性观。苏岚(2011)用隐喻理论和隐喻工作机制理论中互动原则为指导点分析《老人与海》中隐喻的运作,具体分析老人、小男孩、海洋、海燕等意象的隐喻意义。郑晓岚(2011)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切入点,揭示出了小说中“人生是一场斗争”这一主导隐喻。岳锦秀(2013)结合海明威的生平和一贯的写作主题来研究《老人与海》的隐喻意义,具体分析了大海、大马林鱼、鲨鱼、孩子、狮子、老人等意象的隐喻意义。

四、结语

国外对《老人与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角度:文学、宗教、心理学、生态。但总的来说,从文学的角度较多,主要涉及到创作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小说主题。国内学者对小说中的隐喻研究较为流行,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隐喻,来揭示小说的某方面,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该小说。

参考文献:

[1]Baker, C. 1961. Hemingway and His Critics: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Barbour & Sattelmeyer. 1975. Baseball and Baseball Talk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J]. Fitzgerald/Hemingway Annual, 281-87.

[3]Backman, M. 1955. Hemingway: The Matador and the Crucified [J]. Modern Fiction Studies. August, 2-11.

[4]Ben, S. 1991.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 Lacanian Reading [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Bickford, S. 1996.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mingway [M]. Scott Donalds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3-68.

[6]Burhans Jr. & Clinton S. 1960.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mingway’s Tragic Vision of Man [J]. American Literature, 447.

[7]Fleming, R. 1999. Hemingway and the Natural World [M]. Idaho: University of Idaho Press.

[8]Gurko, L. 1968. Ernest Hemingway and the Pursuit of Heroism [M].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

[9]Love, G. A. 1996.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m]. Athens,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0]Roberts, J. L. 1966. The Hemingway Code Hero. Cliff’s Notes, Inc.

[11]Young, P. 1952. Ernest Hemingway [M]. New York: Rinehart.

[12]戴桂玉,2005,中的隐喻和转喻滑变[J],(1):71-73.

[13]李国庆,2001,韩礼德语气隐喻理论:分析桑提亚哥与曼诺林之间的关系[J],(4):80-93.

[14]苏岚,2001,中隐喻互动原则运作分析[J],(26):44-45.

[15]王勇,2007,中现代西方男权文化的隐喻[J],(25):85-86.

[16]岳锦秀,2013,论海明威的隐喻意义[J],(4):101-102.

[17]郑晓岚,2011,认知隐喻视角下中桑迪亚哥的思维风格[J],(1):126-128.

[18]邹溱,1993,中的隐喻[J],(4):19-27.

上一篇:做一名温暖的教育者 下一篇: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效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