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22:23:30

和谐校园作文

和谐校园作文篇1

和谐的校园环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它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和谐的校园,向我们展示应有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真挚的师生情谊.

人与环境要和谐.和谐的环境是人、自然、社会相处的期待.只有和谐,只有那种和谐,我们的周围才会安全、舒适、温馨而充满着生机,环境是我们的朋友.1997年时,亚运会在日本结束时,6万人的会场上没有一片废纸,全场干干净净的,6万人啊!那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在这一个会场上开一个亚运会,没有一片纸巾,要是我们呢,能够做得到吗?日本人是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与日本相比,有时不免让人汗颜!环境是人类共同关爱的,要使我们能够与环境和谐相处,我们就应该多多的去爱护环境,去维护它们的平衡与和谐。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学校的风气,表现了师生交融和谐。因而我们应该团结,真诚的对待任何一个同学。在我构想的百草园里,老师们衣着朴素、宁静淡泊,从容大气,辛勤但又健康,亲切令人可信,说话做事入情入理,处理问题公平公正。老师爱好读书,知识丰富,睿智而幽默,肯和我们交朋友,善于启发和激励我们。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让人觉得掌握新知识很轻松,不用重复地做题,无需频繁地考试,我们能时时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知识得到积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老师还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在课堂内外适当的时机,能够露一手,接受我们的喝彩:一首诗朗诵,一段舞蹈,一幅画,一个投篮,或是制作一件模型、一帧动漫……在动感百草园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是舒畅的。在这里,我们就和外出春游或生日聚会时一样,一个个敢于呈现自己的个性:活泼可爱、喜欢玩耍、向往快乐。在这里,我们懂得处理学习和放松的关系,懂得友好交流和相互尊重。在这里,我们都把做一个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人作为努力方向,把学会锻炼、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作为必修课程。在这里,学习时我们认真投入,事半功倍;课余时,我们活泼阳光,积极锻炼。在这里,有许多的学习角、讨论角、小讲座及各种科学、文体兴趣角,我们可以自愿选择,自由地发表见解,平等地和老师同伴甚至家长展开讨论。这里,是我们成长的乐园!

谈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一天,我们上体育课.我正要下去上课时,在2楼看见了一个小弟弟,他正哭得伤心,我看见了,想过去扶他,谁知,后面窜出了一个大姐姐,她把小弟弟扶起来:“小弟弟,你怎么了,我送你回教室,你是几班的啊?”我看见这情形,也暗自高兴.如果我们学校每一个人都像这样大姐姐一样关心他人,和谐,不就创建出了最美好的世界吗?

?我理想中的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的校园;是稳定、公平的校园;是协调、包容的校园。这里的围墙是可视的,校园四周也是宁静、美丽的。校园里,值周生是“形象小天使”、“文明礼仪示导员”、“魅力少年”。家长和社会上的人比现在能更经常地来学校互动,辅助我们的学习。我们也能比较方便地走出校门,接触和书本知识相联系的实物和场景。就算是校园艺术节、运动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家长、老师、同学和社会人士离开后,地面还是整洁的,没有白色污染,没有破坏公共设施和园林绿化的行为。希望在大家的爱护下,有更多的小鸟能来校园安家,能经常在我们的笑声中飞翔,飞出校园的动感。希望我们的理想,能顺着小鸟飞行的方向,飞得更高,飞出和谐校园,飞向美好的未来!

??

和谐校园作文篇2

工程小学

四年级

王月娥

“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而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要打照和谐的学生群体,打照和谐的人际关系,打照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成长!

和谐校园作文篇3

关键词:高校;群体文化;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87-01

高等学校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输送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重任。营造和谐校园,是高校贯彻执行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也是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群体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睦、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我们构建的和谐校园其主要特征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内部关系协调, 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3、师生员工宽容谦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4、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二、高校群体文化的和谐功能

(一)宣传教化功能。通过群体文化的各种传播方式,在感化育人方面产生的效能。其一,传播效能。群体文化是信息传播的媒体和载体。群体文化能在参与者之间传播信息、思想和观念,对参与者形成和谐的思想和和谐的理念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二,陶冶性情效能。群体文化通过作品及活动对参与者的性格、思想、情操、修养产生积极影响。其三,规范行为效能。即通过人们对群体文化的参与,使人们的品德行为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社会准则的规束。(二)普及知识功能。群体文化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等方面发挥的效能。其一,传授交流效能。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是人们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参加群体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其二,社会教育效能。群体文化是人们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群体文化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的特点,使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生活实践中,有终身获取教育的机会。其三,乐中求智效能。即寓教于乐,在轻松活泼的群体文化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三)精神调剂功能。群体文化在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方面所产生的效能。其一,娱乐效能。即通过人们参与群体娱乐活动,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并调剂精神。群体文化娱乐活动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全过程,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准备,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二,宣泄情感效能。即适应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通过群体文化活动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表现方式和途径,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其三,审美效能。即通过具有审美意义的群体文化活动,激发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予人以情绪上的激动、感觉上的快适以及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以达到心境平和,人际和睦。

三、高校群体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群体文化活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群体文化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高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和文娱体育等为主题的校园群体文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感悟科学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二)高校群体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支撑

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通过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体文化产品,通过广泛的群体文化活动,可以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深入人心,并且得到社会全体成员的认同,内化为全民族的自觉意识,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和理念。同样,高校丰富的群体文化,能够成就学校的向心力与主人翁意识,能够给全体教师和同学一种和谐理念,从而达到教师与学校、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三)高校群体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高校之间与高校内部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冲突尖锐化,教学与管理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教师待遇三六九等也激起了校园内一些不安情绪以及心理危机。面对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除了行政、经济手段以外,群体文化也可以发挥积极而特殊的作用。因为,校园群体文化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广泛开展群体文化活动,可以为师生员工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得到积极的休息,可以为情绪的调节提供宣泄的手段和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理的桥梁,粘和各种心理裂痕,调和各种矛盾,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洪建.论群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7,20(4).

和谐校园作文篇4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武术文化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手段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和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健身性

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整体性。①武术是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包含动静、疾徐、刚柔、虚实、起伏、进退、攻防、开合、吞吐、收放等运动特征,并具有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人体健康具有全面的锻炼效果。“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武术的修炼方法讲究既练内又练外,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刚柔相济的健身方法,这恰恰是西方体育所不具有的。另外它对人的精神、情感上的调节功能和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中国武术门派众多,种类繁多,适合各种人群的选择和学习。

(二)娱乐性

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②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二是人们在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具有愉悦心情,陶冶情趣的功效。

(三)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体育项目。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它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法,是从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来说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学说,包含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转等几方面,相当于现代哲学的对立统一理论。两千多年来,阴阳思想、劲力运用等许多方面具体地体现了其主要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的另一表现就是整体思维观。古代哲学讲“ 统体”“一体”,认为“万物统体─太极”。③这种思维在传统武术套路的编排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习武者总是从整体出发,来选择动作,构建套路。如果说最初的套路还是技击动作的提炼、加工和串编,那么,后来的套路就并非每个动作都具有技术价值,因为很多动作是根据练习者的想像,从套路整体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理想化设计。

(四)和谐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十分重视宇宙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更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和谐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国武术“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重和谐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三合,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④这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应该看到,协调既是人的一种本能,又是人们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一种能力。“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指导着一批又一批的武术实践者向着武术的最高境界而奋斗,进而提升为对健全、完美人格的追求。

二、武术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特征

武术是一项系统性、延续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它的基本功能是强身健体,基本特征是攻防技击性。武术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又衍生出了高校武术文化。高校武术文化的特性主要体现它的教育特征。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多层面性决定了它在高校存在的必要性。高校的武术教师要把握武术的多重性,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武术育人的手段培养人、教育人;通过系统性的教学,来体现基本的功理、功法、拳术、器械和徒手对抗的渐进过程,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武术必须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层次研究武术思想的渊源,从本质上把握武术文化特征,从身心两方面进行自我修养, 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从理论上向学生介绍中华武术的发展历史、哲理、功能、竞赛规则,使学生对中国武术的本质, 武术的文化内涵, 武术与军事、文学艺术、哲学、人体科学、中医的关系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启发学生对武术和武术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投入到武术活动中来,以学习和掌握武术的健身方法。

三、武术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一)发挥武德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先进的伦理道德,又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精神。有一些青年学生受西方落后的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的美好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相违背的价值取向“金钱至上”的风气,对高校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武术文化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从而能使高校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他们“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发挥养生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武术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其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武术文化中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它的养生之道。⑤武术文化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人们对武术的学习应该受益终身。时代要求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并进,而身体又是他们学习工作的前提。有很多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承受不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武术除了具有健身功能以外还具备明德的作用,它在人们长期学习过程中慢慢会形成一种习惯,使人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压力。因此,武术文化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发挥民族精神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爱国主义当作自身的精神支柱,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武术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当今有一些大学生视“精忠报国”为空话,他们将学习的出发点归结到是对个人利益的实现。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武术文化中民族精神的弘扬,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发挥创新精神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灵魂。⑥从传统武术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现代武术运动,是在不断推陈出新、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对武术文化的研究探索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创新的轨迹。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正是在创新的推动下实现的,它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能够正确找到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取向。在新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下,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武术文化中的创新是以传统武术为源头,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和继承。利用先进的思维方法找到能够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命题,这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探索的过程。将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知识的学习方面。

(五)发挥哲学理论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武术的产生、繁衍与发展,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因此,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武术文化的主要支柱。历代武术家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总是以“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宗法思想”为指导,在对武术研究中不断融合了儒家、道家、易经等理论精华,使武术文化逐渐成为一块思想内容丰富、理论兼容并包的沃土。人们在这块沃土上能够汲取到道家的“道生万物”观;儒家的“爱人”与“知天”;易经中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八卦学说”等古代经典哲学理论。

四、和谐校园文化中武术文化的发展

(一)武术文化必须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武术再放光彩,就必须把武术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遗产,武术被列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系)的专选课。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许多学校除了完成规定的武术教学内容外,还成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或武术锻炼小组,高校的武术工作者要根据师生不同的价值取向, 找准武术文化在高校中的落脚点,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 利用武术教学、训练、竞赛、晚会表演等形式不断地向师生展示武术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 通过武术教学和武协的活动, 培养一批武术文化的传播骨干,扩大发展武术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队伍; 利用早操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系列固定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演练形式的武术表演和锻炼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使武术成为校园特色项目,聘请武术界知名的人士来学校讲学, 使师生在接纳优秀武术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武术文化。

(二)增强武术文化的自新渠道和途径

一种文化一旦离开了对“新”的追求, 那它的结局也就不难预见了。保守与因循守旧不能使事物走向发展的前方, 求新才是事物发展的正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的武术显然也不可能摆脱这一基本的准则。武术本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的,而今却正在逐步地变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存在,在套路的演练和散手比赛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武术美的一面,但遗憾的是,武术的文化内涵却正在渐次远离我们, 使套路成为唯美的追求者,长此下去,真不知武术还有几许“武”的内涵。面对武术发展中的种种困难,武术的求新停留在技术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看待武术的发展,也必须将其放在文化的层面进行思考,而这种求新显然也就是文化的求新。由此,文化的求新就成为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求新的过程也就是武术文化的自新,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自新,才会使武术真正摆脱传统的桎梏,真正成为世界的武术。可以说,文化的自新不仅是武术发展的必然,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和谐发展

21世纪的武术文化正面临着一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给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全民健身快速发展,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充分挖掘优秀内涵,发挥自身的和谐功能,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谐服务,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中不断追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五、结束语

武术以其独有的魅力正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伴随其发展起来的武术文化也将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将武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一项新的内容和方法。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武术文化,将会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①熊志冲.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社,1990,10:71-72.

②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6:35-36.

③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5:40-41

④陈义.析武术理论的哲学基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60-62.76.

⑤周之华,周绍军.中国武林文化的内涵[J].体育文史,2000,(2):23-25.

和谐校园作文篇5

论文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明确的引导性。高校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优势,为和谐校园建设增添活力、拓宽途径,是做好当前工会工作值得探讨的课题。

高等学校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作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明确的引导性。高校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优势,为和谐校园建设增添活力、拓宽途径,是当前工会工作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条件。从校园文化内涵来看,一般来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这三者相互依存、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是长期办学实践所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它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每个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高校超强的育人功能和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校园文化对社会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和辐射功能。

二、高校工会组织的性质、职能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等学校工会是学校党政部门与广大师生员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工会作为组织严密、阵地健全、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具有活力和感召力的先进群体,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载体,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会使高校工会的天地更宽,产生作用也会更加重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各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任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组织和文化社团优势,自觉地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努力担负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使命。

1.工会参与民主管理能丰富校园管理文化

和谐社会要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和谐校园建设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校园文化作为当代高校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涵盖了高校在办学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其出发点和归属是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办学积极性。

2.工会开展师德建设能培育积极的校园精神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工会应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引导,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师德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一种群体意识和品格,是教师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反映。它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处事原则连在一起,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与学生的交往等生动地体现出来,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一所学校的师德状况如何,不仅反映该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还直接反映该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整体形象。

3.工会组织文体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各种要素整体优化的结晶,是一个既合乎社会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念集合起来的氛围和环境。

三、高校工会的新定位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高校工会也应不断地与时俱进,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要逐步改变高校工会工作边缘化的状态、工会功能单一化的倾向,以及机制逐渐失灵的现状,在工会组织先进性的发挥、工会功能特有价值的发挥和逐渐向“中心工作”逼近并独立发挥作用上下功夫,这也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工会工作的新使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新举措。

1.从活动型工会向学习型工会转变

高校工会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对教职员工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感化功能,要把“建家”活动的平台,提升到学习型的层次上来,寓教于乐,寓学习于活动、寓素质提升于“建家”平台之中。

2.从福利型工会向人文型工会转变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高校工会按照党的领导和时代精神的要求,作为党联系群众和关心群众利益的职能机构,营造好组织与社会、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缓冲地带,把握好维护权益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必要张力,发挥好社会过滤与人性化服务的双重职能,这既是当今时代赋予高校工会的发展性职能,也是高校工会从外在的财物向内在的心理精神和个性化关怀的根本性的转变。

3.从形式性工会向实质性工会转变

高校工会有着完整的组织体系,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平台,《工会法》赋予了高校工会工作独立运行的法律保障。高校工会应该勇敢地直面学校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组织地开展推进高校发展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有力地推动高校民主管理的进程和依法治校的进程,使高校工会真正转变成为实质性的民主管理实体、人文关怀实体、教职员工维权的实体、依法独立开展工作的实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和谐校园作文篇6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口号?打个比方,如果美德是血液,校园就是血管,我们自己就是人的身体。血管要把民族的血液输入身体,输入心脏,为人提供养料。21世纪是后生的时代,我们所担负的不仅是国家的发展,还要将民族文化承传下来,弘扬美德便是目标,而这种目标是以建设和谐校园,从自己做起为前提的。

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是用口说出来的,它藏匿起来的神秘宝藏,却又十分容易发掘,来得也很广泛。可以存在于寥寥几字的成语,也可以镶嵌于经典古文之中,一言以蔽之,美德在于国学。我们要弘扬中华的美德,就要继承中国的国学。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优秀的,差别只不过在后天的塑造。魏征曾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国学,便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副双面镜,旧事或旧人便是我们最好的参考资料,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非,什么正道,什么邪途。如果我们是船,国学就是帆,只有扬帆出海的船才能远航。

如果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那么校园便是灵魂的运载体,它承载着将灵魂导入虚空身体的任务。中华的美德是扎根在文化土壤上的丰厚的精神粮食,国学的文化深度决定着美德的涵养,就像政治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没有校园为我们打地基,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楼阁,所以我想,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理想化,空泛化的学术道德,而是营造正统的国学文化氛围(就像台湾的国学教育一样)。

我们明白了弘扬美德,便要弘扬国学(注意是便要而不是便是),国学的文化深度(不是程度)决定美德的涵养。为什么雕塑家对细节的处理都要花上好几个月?因为多一刀或少一刀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古人云:一棋错而满盘输!雕塑的成败,正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如果说国学给人的品德带来了整体美,那么细节便是对这种美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假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你口里说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自己的屁股却粘在了座椅上,这不是笑话么?这种做法只会让人觉得你更加低劣。看起来好像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在行为的取舍之间,带来了升华和深陷两种精神境界。

弘扬美德是在展现国学之美这种美却不是在书的表层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校园之中,早恋问题屡禁不止,也成了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园的对立,就像王立宏歌中所唱,“爱是什么什么是爱,见面以后就电,接近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这便是当代校园爱情观的最好概括,但歌中也告诉我们,“爱人要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一下子就飘回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为我们诠释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追求。国学之美令人感动,它是针剂,治疗悸动的心,这样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所谓的不和谐,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我们又多了一种美德追求,“愿做比翼,白发浴红衣”。

德来源于生活,我们提出了目标,便是自我的追求,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做些什么?从那里做起?在这里我总结出七个字:“尊师重道孝悌勤”。尊师重道,就不能“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不用“位卑足羞,官盛近谀”的世俗之理来评判师道;孝悌,便要体会并实践《陈情表》中的那份孝心,只有自己时时尽孝悌之义,以后就不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了;勤便是勤奋,我们要用理智与双手打拼自己的未来,而不是“抱薪(父母)救火”,那样只会是“不余且光”的结果。

和谐校园作文篇7

【关键词】  学生组织;校园文化;管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主题,构建和谐、高雅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学生组织不断调适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求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进,顺应社会潮流,把握时代脉搏[1]。新时期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团委、学生组织、学生”之间的提供服务和享受服务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作为学生组织主管部门的学校团委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组织管理由以往的强调“逐级管理,程序办事,按规定模式发展”的观念转变为“树立新型的服务观,强化服务职能,‘少干预,重在引导’”。通过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有意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本文就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组织工作的创新与管理作一论述。

1  观念更新、方法创新、机制革新,探索学生组织管理的新模式

   

1.1  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

    学生组织从我校学生组织的宗旨和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1)学生会是以倡导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己任和协助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生自治组织,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及纽带,属于利益性学生组织。(2)学生社团联合会是以开展精神文明为主线,以科技、艺术、体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属于志趣性学生组织。(3)《广东医青年》杂志社是以开拓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情操,体现时代特色,传送青年心声,属于文化性学生组织。(4)大学生艺术团是以“寓学于娱,以娱求进,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宗旨,活跃在校园的文化舞台。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属于文艺性学生组织。(5)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的青年学生组成的社会团体,属于公益性学生组织。

    要使这些在学生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组织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则必须转变“旧”的管理模式,更新服务观念。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给与不同的“引导”,同时做到“少干预多指导”。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某些学生组织工作管理者只片面强调严格管理,把学生组织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习惯于我布置,你执行;做不好,我批评;犯了错,我处罚,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已被逐渐淘汰[2]。因此,学生组织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管理理念。观念更新,则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组织工作除了管理外,更多的是服务——为学生组织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而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应注意从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分析学生群体的特征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服务和发展学生。把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和需求作为做好学生组织工作的现实依据与考评标准;找准党组织、上级团组织等上级组织提出的要求与同学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方法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是联系学生与社会、学校的重要媒介,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作为工作对象,学生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管理都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作为共青团工作中所要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学生组织及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共青团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闪光点。做好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是我校共青团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推动学生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途径。因此,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则要在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组织的工作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在开展工作中,团委应该继承:(1)少干预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应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保证学生干部的个体质量和整体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3)通过学生干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确立“与时展同步”的组织工作理念,则要求:(1)学生组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紧跟时代步伐,把组织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团体;(3)树立服务为主的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把学生作为学生组织的创新实践主体、权益维护主体和建设参与主体。此外,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主动积极性,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且具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及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塑造真善美的心灵;树立优良的学风、文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审美素养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创办具有“特色”具有“品牌”的刊物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重要工作。

1.3  机制革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保证

    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各学生组织的队伍建设;指导其完善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即在组织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保证学生组织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同时,在管理学生组织中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能力与水平[4]。这样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型学生组织,从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生组织是主体,教师为主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学术传统、文化气息等。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与作用。校园文化,它不是对个别文化活动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大学人心中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组织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5]。校园文化中,有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有形式新颖的文艺活动,也有以学生组织为单位的学术活动。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现主要从高校学生组织所开展的课外文化活动方面探讨“学生组织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学生组织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行以及学校管理的集中化,系级管理机构被压缩,班级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6]。而学生组织却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学生组织已逐渐取代了班级的部分功能。班级的角色逐渐淡出了校园文化的舞台,而学生组织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形成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组织为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才干、铸造品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因此,在日常开展学生组织工作时,应注意重视学生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在管理上“重在引导,减少干预”,主要在政治方向上把握和引导,其他方面具体做到:要放手,但不能放任。要信任,但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引导,而不是简单应付[2]。

2.2  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9]。学生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须指出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搞“肤浅流俗,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不能简单地把校园文化活动理解为几场热热闹闹的歌唱比赛或者几个简单的团日活动。因此,学生组织在举办各项课外活动时应深入了解情况并给与科学指导,使每一项活动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此外,加大投入,创办“品牌”活动。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学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主旋律与突出高品味和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

    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丰富而具有 “特色、质量”的课外活动。办出有内涵而具有“品牌”的活动以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样学生组织才能在构建和谐、高雅校园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除了需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校园风貌、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外,还需精心设计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校园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对学生组织进行科学指导,有效、规范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化健康的轨道。根据我校的实际对不同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杂志社、大学生艺术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给与不同的引导,要做到科学指导,强化、规范管理。继续办好我校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办出高质量和品牌刊物,为大学生创建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从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志强. 论学生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现实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6(6):8587.

[2]许光举,钟呈生.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205209.

[3]穆林.高校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从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说起[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5153.

[4]文剑辉.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强化高校学生工作[j].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3537.

[5]黄明海.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j].思想教育探索,2007(2):33.

[6]薛志娟.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15) :13.

[7]魏宪平.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校园和谐关系[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4748.

[8]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2730.

[9]路保生.论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j]. 高校文化探索,2009(3):25.

和谐校园作文篇8

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安详;大地,因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吗?

和谐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时和我们玩着捉迷藏。虽然它总是躲躲藏藏,但是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发现它。其实,在养育大家多年的学校里,也有和谐留下的欢快的脚步。

四年级的一天,是星期五,学校组织的大扫除正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你看:一位同学拿着一块抹布,正细心的擦着早已粘满灰尘的可桌。只见他左手扶桌,右手拿抹布,在平滑的桌面上用力地擦着,一上一下,一下一上。有时碰到了擦不干净的东西,他便拿着从自家带来的肥皂,在脏处小心涂抹,然后用着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那一块小污渍给“制服”了。擦电扇的同学站在堆着两张桌子上面,头向上仰着,小心翼翼的拿着扇叶,目不转睛的盯着拿抹布的手。手在空中挥动着,让人误以为是一为有名的音乐家在表演。一滴滴晶莹的汗珠兴奋而有调皮的从同学的额头上冒了出来,可同学们毫不理会,用手臂轻轻一擦,汗珠孩子们便无影无踪了。老师不愧为一班之长,让同学们在繁乱中却能有条有序的干着自己份内的工作。走在学校的大道上,看着从教室里进进出出的同学,情不自禁的感叹道:“这是一幅与美丽的校园多么和谐的画面啊!”

在欢乐的校园环境中,不只是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大扫除,美丽的校园风光也是和谐的图画中一到亮丽而有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我学习在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里,那里风景如话。走在校园中间的人工湖畔,柳树让风儿轻轻地抚摸着秀丽的长发,柳枝随风飘扬,那点缀在枝上的片片嫩叶,让人误以为是头戴祖母绿的端庄少女;一群群归来报春的燕子,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像似在为人们发送春的消息;鱼儿在水里嬉戏玩耍,不时地溅起阵阵涟漪。春风轻抚我的脸,带着阵阵花的幽香,是不是春姑娘穿着花群轻轻悄悄地走来了?一旁的教室里传出琅琅书声,清脆而又洪亮。这声音,与春的旋?艚恢?谝黄穑?皇呛托吵∶娴淖詈弥っ髀穑

上一篇: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下一篇:情人短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