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21 12:27:41

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篇1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1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双方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状态。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党提出的:“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以及党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作出部署。当前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呢?

1.1 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和谐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和谐。而劳动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

1.2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明晰的产权关系与和谐的劳动关系两大层次。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此基础上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1.3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协调稳定的,职工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些职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有发生。只有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协商协调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才能巩固职工队伍与社会政治的稳定。

2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公有制企业的改革,使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与之相对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措施和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但必须看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使得我国劳动关系问题具有突出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为劳动关系调整带来巨大的挑战。“强资本弱劳动”格局的逐步形成,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处弱势就业地位,劳动合同签定率不高,劳动者权益易受到侵害,劳动保障监察乏力和劳动争议频发,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这说明,我国劳动关系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亟待研究解决,影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有:

2.1 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尽管企业普遍实施了劳动合同制度,但由于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劳动合同格式化现象严重,一些劳动合同不是在职工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履行;国有企业集体协商签定劳动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在非国有企业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难度较大,很不利于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以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障碍。

2.2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工资支付立法层次低,对扩大就业、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等措施,操作性不强;对拖欠工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等在立法方面还基本上是空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法》的全面贯彻实施。

2.3 实施合同不够规范

如国有改制企业改制后签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突出。并且由于转制过程中缺少制约和监督机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集资款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转制企业还强迫职工以低价买断工龄等等。而中小企业则体现为劳动合同签定率不高,有的企业签定劳动合同存在用工歧视、“霸王条款”,尤其是女工和未成年工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甚至很多企业经营者以就业的压力强迫职工长时间、高强度地劳动,还随意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资,工作环境恶劣,设施简陋,工伤事故严重,欠缴或拒缴社会保险,随意辞退和解雇工人,甚至体罚工人、侮辱人格和尊严。

3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与思考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制的原则,从政策完善、法律规范、体制变革和观念变化上下功夫,抓住机遇,认真对待,科学决策。

3.1 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劳动关系问题

党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充分说明党在发展理念上,对于人的问题、对于劳动者的问题、对于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与理论自觉。

3.2 要转变职能,进一步提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加强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研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新情况、新问题,统筹做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各项工作,使政府从矛盾的旋涡中超脱出来,建立起顺畅、高效的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将 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发展经济,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互利互惠机制。同时要深化改革,消除劳动领域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破除身份、行业等非公平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加强对劳动就业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统一、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3.3 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必须走法治之路。近年来,我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出台,《社会保险法》、《企业工资条例》等正在制定中,这为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法治条件。但是,针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建设,履行好执法责任,加强劳动执法检查,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保证劳动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劳动纠纷中,要当好“裁判员”,公正、平等、合法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3.4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形成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责任的最后体现。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企业和员工是共生、共赢和共长的关系。企业对员工负责,员工才会对企业负责。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员工的就业稳定,给予其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为其提供增长才干的机会,帮助和促进员工实现个人发展。

3.5 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

和谐劳动关系篇2

    节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由于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不力、对企业执法的监察力度不够,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和利益,采取措施、出台政策,对投资者给予多方面的保护,却使劳资差距上升,劳动者的地位下降。企业为追求效益,往往忽视利用相关社会政策来维护劳工权益,于是劳动者投诉无门,所以只有选择一些非理性的、简单而偏激的方法来表示不满,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在这种劳动关系市场化初始阶段,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使劳动关系市场调节机制不断完善和调节功能不断健全。[4]

    二、基于EAP的和谐劳动关系建构适应性分析

    当前管理的一个共同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EAP才得以广泛的应用,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现代企业人文关怀的精神,尊重人、关注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等。根据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探索基于EAP框架的和谐劳动关系建构,从适应性角度分析,可归纳如下:

    (一)EAP的服务内容从职工方面为和谐劳动关系

    建构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现在的EAP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灾难事件、职业厌倦、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减肥和饮食紊乱等方面。[5]Lewis将EAP的服务内容分为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咨询服务、教育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服务、研究工作、紧急服务等八方面。[6]国际EAPs组织将其分为电话服务、面对面咨询、网络援助、培训、管理援助、危急事件及压力管理、儿童与老人照顾及其他中介服务。[7]可见,国内外的EAP服务内容全方位地帮助员工解决劳动关系中所产生的个人问题,这就从职工方面为和谐劳动关系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EAP的成功模式为和谐劳动关系建构提供了实践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EAP的应用进行了研究,Degroot[8]的研究表明,EAP的实施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与工作满意感的关系呈微弱正相关,与员工旷工率和离职率呈显着负相关。Wolfe的研究表明,EAP可以显着影响员工的组织承诺感、组织人际关系特性和员工关系。[9]在我国,EAP作为一种“舶来品”,时勘(2006)、郭朝晖(2006)、刘亚林(2008)、张宏如(2009)、忻海然(2012)、何红光(2012)等[10―15]学者就如何对其进行本土化问题,分别从EAP项目的起点和切入点、EAP实施的中国化路径、EAP的成本、效用、理论及相关应用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对EAP实施的效果进行的成本回报分析显示,美国企业平均为EAP投入1美元,可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5~16美元;康乃尔大学的雇员帮助教育和研究项目认为,实施EAP使学校增加了留职率,减少了病假率,节省了经费;Quick等的“雇员帮助项目”对EAP的有效性研究表明,2008年全美使用EAP服务的雇主中,大约有60%的企业避免了由员工生病请假给生产带来的损失,同时有72%的企业改进了工作效率降低的现状。在中国,自2001年联想公司的客户服务部推出了员工帮助计划后,EAP得到持续发展。国内首例EAP综合评估是2005年底由EAP专业服务机构——易普斯公司为其服务的客户进行的。该评估历时三年,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一是通过EAP的实施,每一年接受服务的员工压力感明显降低,身心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二是通过EAP的实施,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逐年提高;三是通过EAP的实施,组织所属部门的团队效能明显改善。

    三、基于EAP框架的和谐劳动关系建构路径

    EAP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维视角探讨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人本理念,以和谐为终极目标来协调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组织和社会的和谐。

    (一)超越传统人性观——基于EAP和谐劳动关系

    建构的人性认知维度人性的学说或者假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和谐劳动关系基础与前提。纵观人性观的历史演变过程,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人性观”还是现代西方的“人性假设”,虽然人性理论在不断创新,但是主体性这一人的本质属性却一直徘徊在人性观的大门之外。在马克思科学人性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思传统人性理论与现代的“人性假设”理论,人性观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人性的社会性,人性主要是人类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2)人性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使人具有自主意识、自觉行动、自我反思、协调发展的特点,因而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各自主体的自我的驱动(;3)人性的欲望无限性,这种欲望主要是人们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和自我理想实现。正如齐善鸿等所提出的,“人性可以概括为人的社会本能与理性,人性就是以社会本能为基础,用不断修正的理性寻找有效的方法,去同时实现生存的基本目标和意义与快乐的高级目标,并努力将个人综合收益最大化、持久化”。[16]结合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企业员工现实,基于EAP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必须将人的主体性置于人性观的中心,如果不能对人性的主体性加以认识,很难实施真正的面向和谐劳动关系的EAP。

    (二)营造和谐文化——基于EAP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的环境氛围维度

    1.培育员工积极的心理。首先,政府和企业的EAP项目组织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查,并将其纳入到员工每年的健康体检中;其次,由于国内对EAP和心理咨询认识程度尚浅,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心理排斥,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宣传,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鼓励员工遇到心理困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再次,在企业开展分层次、多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更好地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情商、意志、潜能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使员工心态得到调适、心态模式得到改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潜能得到开发等;最后,通过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按照严格的程序对劳动关系主体中的个案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以避免在劳动关系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问题。2.营造和谐环境氛围。和谐文化把和谐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价值,要求全面理解和把握组织业务活动对和谐的影响,追求人与人的融合及人与组织、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首先,创造安全和谐的人机环境。从人类工效学角度出发设计工作场所和行为方式,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环保的工作空间,有利于达到人机环境相适应,提高员工的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17]。其次,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管理者要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组织环境,这是创造和谐人际环境的基础,同时,要从尊重人、宽容人、关心人、教育人等人本理念中去完善文化引领机制,鼓励人员、部门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与自尊,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以改善个体的生活,提高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再次,强化“尊劳重劳”的社会氛围。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首倡“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胡锦涛主席在五一前夕表彰劳模会上又提出“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因此,社会应形成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的氛围,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尊严。让劳动者在尊劳重劳的社会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对组织和社会的热情与忠诚,体会到劳动的自豪和尊严,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乐观和希望。

    (三)建设和谐组织——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的EAP实践维度

和谐劳动关系篇3

一、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过得硬才能过得去”,这是该行行长卜亚平同志经常告诫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的一句话,也是班子处事的基本准则。首先是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过得硬”,以发展的实绩赢得员工。新一届班子从**分行“人口大行、规模小行、效益弱行”的行情出发,提出了“横赶建行,纵超株洲”的“赶超”目标,突出做好“经营产品、经营客户、经营网点、经营员工”“四个经营”思路,把“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确保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近两年多来,各项业务一年一个新台阶。其次是处事公道“过得硬”,以良好的人格魅力赢得员工。2005年以来,各项改革接踵而至,党委一班人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毫不含糊,一条“公开、公正、公平”的标尺量到底。市行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6个精简为10个,党委把竞聘条件、操作流程及时公开,并实行“回避”制度,101名符合条件的员工踊跃报名参加竞聘,竞聘结果达到了党委满意、应聘、落聘者满意和员工满意。在实行业务临时工“末位淘汰”的工作中,市分行党委“以考定去留”的原则,对员工逐个进行家访,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取得这部分同志家属及本人的理解和支持,淘汰了40名业务临时工,没有出现一例投诉。劳务用工制度改革更是一项涉及人员多,矛盾相对集中的工作,全辖有149劳务用工和代办员,部分员工为中行服务了10多年,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新的用工制度。市分行党委采取领导包片、部门包点、骨干包人的责任制,逐个做好引导工作,并在福利待遇方面逐步实行“同工同酬”,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4天时间顺利完成了149名劳务用工劳动关系转换,没有出现串联、上访的,得到了省分行的充分肯定。在薪酬改革过程中,该行党委把困难想在前面,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定了“普遍加薪,保证一线”的基本原则,让所有员工都能分享改革的成果,薪酬落地后,一线员工目标薪酬普遍提高50%以上,最高的达到120%,机关员工竞聘一线岗位的越来越多。部分特殊岗位员工因改革后岗位津贴取消有想法,市分行党委坚持“无情的制度,有情的操作”,解决了这部分员工的实际困难,使这部分员工愉快地在薪酬等级确认书上签了字,薪酬落地工作走在全辖二级分行前列。三是在廉洁自律上“过得硬”,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员工。班子成员在干部任免、信贷审批、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把自身过硬作为行事准则,不打招呼,不事先定调子,不干涉业务部门独立开展业务调查,没有出现任何不廉洁的行为,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班子形象。同时,每年职代会民主评议中层干部,把民主评议的结果作为考核、使用、奖惩、提拔的重要依据,通过民主评议干部,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勤政廉政建设,在全行形成了和谐的氛围。

二、加强主人翁意识培养,促进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

市分行党委不是把“和谐”念在嘴上,挂在墙上,而是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通过建设“职工之家”、完善职代会制度、实行行务公开、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广泛征集合理化建议和开展“三最”调研活动等,以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效果来诠释和谐文化。一是营造“家”的氛围。2005年,该行党委提出“和谐企业”建设思路,把“职工之家”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对辖内支行“职工之家”突出从功能、效用和文化性等方面加强建设,把全辖的基层“职工之家”打造成为不仅是员工教育、学习、健身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播文明、和谐同事关系和交流营销心得的平台,全辖11个基层“职工之家”全部通过省分行验收,4个基层“职工之家”被评为省分行“先进职工之家”。二是提供“主人翁”平台。该行积极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分、支行政务管理,大到人力资源改革、机构改革和费用开支,小到员工岗位调整,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公开,如市分行开展的内退、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政策讲解会、机构整合情况通报会、各支行费用开支上墙等,通过推行行务公开,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市分行在每年制定各项考核办法前,都要进行一次有奖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三是谋求“永久福利”。该行党委通过组织员工开展形势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开展以“企业依靠员工发展,员工依靠企业生存”为主题的“双依靠”观念教育,使员工真切地感受到没有一技之长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2005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全员教育的“百日大学习”、教育培训“亮灯计划”和“送教上门”等活动,市分行领导亲自担任教员和学员,先后组织经营理念、管理经验、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等各类培训430余场次,各支行“职工之家”和市分行培训中心使用率超过80%。同时还出台了鼓励员工自学的奖励政策,对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学历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安排考试休假。全体员工实现了人均每天培训1小时的目标,全行员工钻业务、学技能、考职称、拿文凭蔚然成风,学习已成为全行上下的“流行语言”和热门话题,员工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在省分行组织的技能测试中,参测率、能手率、一级能手率在全省均名列前茅,兄弟分行纷纷邀请该行业务尖子传经送宝。在2006年10月组织的理财规划师资格考试中,该行合格人数达到42人,占参试人数的70%。员工素质的提高带来的是服务质量的提升,2005年至今,文明优质服务实现了“零投诉”。四是打造“民心工程”。建立了市领导节假日值班制,了解和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探索业务发展新思路,该行党委成员先后深入各县市区开展了对民营经济发展、低产低效网点、优质客户、零售贷款和行业经济发展等专题调研活动,了解和分析市场及同业,明确了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建立了一套“以业绩论英雄”的考核激励机制,全辖机构网点实行了“营销进社区”、“亲情营销”、“捆绑营销”、“联动营销”、“柜台营销”等一系列新举措。实现了业务发展的“满堂红”。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生活,为员工办实事,先后为交流干部解决了住宿、生活和交通补贴等实际问题,还为基层网点配备了微波炉,使一线当班员工能按时吃上热饭菜。今年,一员工身患重症,市行领导多次上门慰问。行领导实实在在为员工办实事、好事,赢得了员工的心,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氛围更加浓厚。五是构建内外和谐环境。**分行党委引导广大员工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之以恒地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处处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排忧解难,努力实现银企双赢,内外和谐,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稳定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依靠制度来维系。该行党委建立健全各项劳动关系制度,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加强了维权机制建设。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市分行成立了以行领导为主任,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各支行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小组,在劳动合同签订、薪酬改革等工作中,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通过会议、文件、电子邮件等方式宣传有关政策,设置意见箱,建立信息反馈和沟通制度,对劳动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预测、预报、预防,把问题处理在基层在萌芽状态,避免了劳动纠纷的激发,全行员工100%签订了劳动合同或者动协议。二是完善员工休息休假制度,保障员工的经济权益。《劳动法》、《女职工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得到了落实。按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员工的“五险一金”全部等到落实。市分行还根据各个岗位特点,主动安排员工带薪休假,对实在不能按时休息加班加点的员工,也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三是建立“三道防线”,强化遵纪守法合规意识。该行建立了以业务主管部门(支行)、内审部门、纪检监察为主的内控三道防线,健全了责任追究、跟踪督办问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内控工作得到加强。去年用10个月的时间组织员工学习《员工守则》、《员工违规处理办法》和《岗位操作手册》,通过个人自学、集中辅导、案例分析、知识抢答和考试等形式,把按章办事、规范操作烙入每个员工的脑海,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明显增强。确保了无违规、违纪、违法经营、无经济案件和责任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稳固

和谐劳动关系篇4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框架中,生产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而劳动关系又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生产关系的状况和性质,是分析社会状况的重要视角。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情感与态度,始终是判断政治家立场和作风的重要标志。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当前,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任务。《决定》明确地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提供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部署。这意味着广大劳动者的权益将得到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正视目前的不和谐

有劳动愿望的人与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和谐。当前,辽沈地区劳动就业关系的不和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分化作用形成的下岗失业问题。二是由于高校扩招后教育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处境和待遇与其身份和贡献的不和谐。农民工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劳动保障状况是比较差的,有时甚至工资还难以按时发放,节假日领不到薪水的事例时有发生。这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成为调整劳动关系不和谐状况的重点工作任务。

部分民营和外资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不能全面履行劳动合同。工会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组织。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关系进入市场调节体系,但因许多企业没有工会组织,工人群体还不习惯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被侵权的现象就难免发生。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技术防范方面还缺乏对劳动者的保护。近些年来企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劳动者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在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矿难事故的背后,可以看到我们在用工业化方式解决发展问题的同时,在追求经济目标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劳动者的保护,还不能充分顾及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途径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和社会结构就整体特征而言是非均衡的。新中国建立以后,因历史原因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我国采取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方式。而当下劳动关系中不协调的农民工问题,可以看作是以往不均衡的工业化发展的遗留问题。在和谐社会构建的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推动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战略举措。

扩大就业渠道,调整教育结构。劳动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和谐社会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除了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更重要的是改善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就业观的影响,提高自主创业意识,逐渐扭转东北地区既是劳动力过剩,又是劳动力需求市场的扭曲现象。在教育结构调整方面,通过有效地引导、教育和宣传,减少对“干部”岗位的庞大需求,调整高校既过时又过剩的对“干部”的培养能力,适时增加技工教育的投入规模,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和谐劳动关系篇5

摘 要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是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健全完善职工利益协调机制,强化源头维护,认真保障好职工的根本利益;要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认真听取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力所能及地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要健全矛盾调处体系,积极为职工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提高职工权益保障水平,认真抓好平安工程、素质工程、文化工程、温暖工程“四个工程”建设,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公司和谐发展。

关键词 和谐劳动关系 煤矿

党的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是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要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重点,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一、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强化源头维护

职工利益是和谐之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前提就是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认真保障好职工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把职工群众关心的工资福利、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生活保障等内容作为平等协商的重点,及时修订集体合同,为依法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要严格劳动用工制度,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规范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职工工资与公司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突出抓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的民主管理工作,工会组织要代表职工参与企业改革改制全过程,监督企业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涉及改制分流方案及经济补偿、资产处置、职工安置方案等重要问题,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切实维护好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监督权。

二、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认真听取职工的意愿和要求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机制和诉求表达渠道是一个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要坚持职代会制度,完善职代会审议内容,推进职代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真正使职代会成为职工表达诉求和意愿的重要平台。要借鉴ISO9000标准推行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规范运作程序、提高公开实效,真正使矿务公开成为职工知矿情、议矿事、参矿政的有效载体。要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畅通信息渠道,开通网上和热线电话。要变“上访”为“下访”,变“等访”为“约访”,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收集、及时掌握、深入分析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力所能及地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三、健全矛盾调处体系,积极为职工解疑释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科学分析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坚持定期协调处理问题制度,对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情施策,超前研究处理方案和解决措施,尽快解决。对职工反映的问题,凡符合政策要求的,要认真负责地予以解决;属于政策规定以外的,进行耐心细致地说明,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劳调预测、预报、预防三个体系,积极开展劳动关系信息调研、劳动关系分析和职工来信来访接待、职工法律服务援助等活动,及时掌握可能引起劳动争议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努力把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职工队伍和公司稳定。

四、提高权益保障水平,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和谐劳动关系篇6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在世界上创造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奇迹,职工的就业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在改革发展中普遍得到了实惠,是满意的。国家发展形势很好,广大职工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和谐,劳动关系是协调稳定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大好形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这些年来,各级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在兆国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工会要“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努力。一是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大力推动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切实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为农民工办实事好事。积极叫响、做实“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集中力量办好“十件实事”,为农民工送温暖、送文化、送清凉、送健康、送安全,帮助农民工解决工资拖欠、就业培训、子女就学以及打官司难等问题。今年“两节”期间,全总与铁道部、交通部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平安返乡”活动,帮助3000多万农民工平安返乡,受到了农民工的广泛欢迎。三是协助党政做好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生产生活工作,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帮扶中心作为工会救助困难职工的重要载体得到快速发展,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中央财政拨出1亿元资金用于工会帮扶工作,截至20__年底,各级工会共建立了11个省级、336个市(地)级、20__个县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扶贫超市353家,建立爱心医院或药店631家,使送温暖工程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四是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切实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全总和各地工会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参与《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推动建立健全工会与同级政府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各级工会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推动完善了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五是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各级工会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加快工会组建步伐,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沃尔玛建会工作取得突破,在国际工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外资企业组建工会工作有很大推动。目前全国基层工会130多万个,会员1.7亿多人,其中农民工会员4000多万人,去年一年新增会员1960万人。各级工会大力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了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全国总工会是全国政协的34个界别之一。历届全总领导都把参与政协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力求把政协工作和工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努力履行界别职责的同时,推动工会工作和工会建设。比如,全总与政协有关方面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召开研讨会,就沃尔玛等外资企业建会问题与政协专门委员会联合调研,效果很好。

国家大政方针已定,现在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我们希望社会各方面要通力合作,共抓民生问题,共推科学发展,共建社会和谐。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论我们的改革怎么深化,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会变,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不会变,应该从政治安排上、经济权益上、舆论宣传上都得到体现。为此,再提几点建议:一是在政治安排上,要增加一线工人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和工会工作者在政协工会界委员中的人数。二是在立法和政策制定上,希望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充分体现广大职工群众的意愿,从源头上保障职工权益。当前正在制定的《劳动

合同法》,应切实体现这一方针。三是在权益维护上,要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来抓,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当前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投入,完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大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推动企业切实保障职工经济利益和民利。四是在舆论宣传上,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人阶级和劳动模范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和谐劳动关系篇7

劳动争议案件数是劳动关系和谐的晴雨表。从劳动争议持续攀升的现状来看,劳动关系领域里始终存在不和谐的音符。

一、当前劳动关系领域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制带来了劳动关系不和谐的音符

国有企业为什么改制,原因是深层次的,不管什么原因,带来的震动是大的,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劳动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相对市场经济而言是稳定的,正如人们所形容的“一进企业的门,生是企业的人,死是企业的鬼”。这种冲击是劳动者很难接受的。稳定的劳动关系代表着稳定的依靠,代表着稳定的饭碗。企业要实行退工进私的改制,劳动关系要解除,意味着饭碗要失去。为此,许多劳动者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拒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的大规模的上访,围堵政府、堵塞交通的事情也成家常便饭。

二是改制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损害了职工的利益。上海科学院王大奔副教授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直言,在国有企业转移过程中,职工分流方案和经济补偿政策不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或者征求工会的意见,强行推行。“厂长低价买断企业,职工低价买断工龄”,通过“低工资”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在改制过程中流失,形成贫富两极分化,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三是表现在职工安置费较低,经济补偿金打欠条,改制企业退休职工的6%的医保费没人缴纳等等,这些表现都引发了劳动关系的不和谐。

四是国有企业改制以牺牲老职工的利益为代价。国有企业不景气,要实行改制转轨,这个帐是否应由全体职工来承担呢?许多领导人讲话中都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国有企业改制,职工的劳动合同要解除,可能给职工的生活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发展的”。为此有人说,国有企业改制是以牺牲职工的利益为代价来推动的。这里就存在一个对劳动者不公平的问题,国有企业不景气需要改制,可能是资源的问题,也可能是体制的问题,还可能是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的问题,等等,诸多的问题,为什么要牺牲劳动者的利益来解决体制的问题、资源的问题或产业结构的问题呢?所以改制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因为不公平,所以劳动者要拒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因为不公平,所以劳动者要讨说法;因为不公平,所以劳动者要上访……国有企业改制留下了太多不和谐的音符。

(二)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过程中不规范,为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埋下了隐患

民营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不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二是不为职工缴纳保险或者少缴保险;三是不按时发放工资,甚至拖欠、克扣工资;四是随意加班加点或超时加班,且不支付加班费;五是劳动条件恶劣,缺乏相应劳动保护,不注重劳动者身心健康。这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有甚者,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实行所谓的封闭管理,强迫劳动的现象。

大连市为改变这种不和谐的现状,从*年开始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双爱双评”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关爱员工的企业家”和“热爱企业的员工”。无独有偶,*年9月28日全国工商联和全国总工会在京开展了“关爱员工,实现双赢”为主题的表彰暨经验交流大会,这一表彰活动意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健康的劳动关系。

这些活动印证了一个事实,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还需要引导和规范。

(三)集体合同维护劳动关系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最大的区别是,劳动合同意在确立劳动关系,集体合同意在维护劳动关系,其作用相当于“企业内部法律”,是企业和劳动者必然共同遵守的“企业内部法”。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个体相对资本而言处于弱势,因此,以集体合同为载体实现以组织的力量与资本相抗衡,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节劳动关系的有效选择。这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一百年来的实践所一再证明。然而,集体合同的签订率并不让人乐观。上海市对420家较具规模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没有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占21.6%,该市总工会负责人认为,真正没有签订集体合同的比例比这个还要大。

集体合同签订以后还存在一个履行和执行的问题,客观上签订率低,履行率更低,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职工认为集体合同签了作用不大,致使集体合同现已濒于职工信任危机。*年6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对《江西省集体合同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执法检查,检查中发现,签订集体合同的非公有制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35.7%,究其原因为“淡、难、低”。“淡”指签订集体合同的观点淡,由于企业履约率低,使多数职工对集体合同产生了可有可无的观点;“难”在重签难,新签难,没有建工会难上难;“低”为企业工会地位低,工会主席调门低,协商关系水平低。这些现象都表明集体合同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制度不完善为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带来隐患

建立和完善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这是劳动法赋予用人单位的一项权力,这是计划经济转轨以后需要用人单位作出的一项决择,即国家对企业实行宏观管理,类似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这种属于用人单位内部管理的制度,国家不再制定。而是通过立法赋权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性质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体制转轨以后,用人单位的在建章立制方面是不尽如人意的。*年*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市总工会对全市68家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建章立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的职工休息休假制度、工时制度、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解除、终止、经济补偿、薪酬等管理制度的只有13家,制度制订率只有19.1%。没有完备的制度就很难保证其操作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很难保证职工的利益,也很难保证自身利益,68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因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争议案件败诉。从制度完善程度相比较,国有企业较完善,非公有制意识到需要这样做,但不完备,机关事业单位对工勤人员管理完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这些都为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埋下了隐患。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方向

面对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与音符,怎样才能消除这些不良因素使劳动关系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强新时期劳动用工管理是基础

转型以后的用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劳动用工管理方式也应做及时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习惯于计划审批等行政手段管理事务,用工放开以后行政机关应从“坐堂审批”方式转到“上门指导”的工作方式上来,引导用工单位做好新时期的用工管理。

1、指导、引导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这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最基础性的工作。劳动合同是确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凭证,没有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便变得和然,为此,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确认劳动关系”之诉,署名宋振远的作者在《六成多民工没有与业主签订劳动合同》称,“无合同民工”大量出现,已成为民工“讨薪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华网报道)。不仅如此,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押金合同”、“生死合同”、“双面合同”、“卖身合同”、“霸王合同”。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部门指导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显得非常必要。

2、指导用工单位完善规章制度

制度是和谐的保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都能够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代会建立起本适合本单位规范运作的工资管理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和福利制度等,但现在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建章立制的情况就不让人乐观。前面已有调查结果证实,所以建立完备的用工管理制度是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亟待完善的一项工作。

现阶段,民营企业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不知道如何完善用工管理制度,二是忽视了做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在这种形式下,劳动保障部门就应当起到“导航员”的作用,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各项用工管理制度,这项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这是被世人所公认的。和谐劳动关系没有社会保障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规范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沙上建塔。

社会保障是一项强制制度,也是体现政府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关爱措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体制统一,体系比较健全、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覆盖城乡各类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意义重大。

有社保人们才无后顾之忧,无后顾之忧才有乐,有乐才有和谐。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只有建立起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不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这样一个体系是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社会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它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同参与,可以说社会保障是“人人有责”,不能回避。政府的责任在于制定合理的政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责任在于履行缴费义务,这样运作本身就是和谐社会和和谐劳动关系的良性循环体现。

(三)扩大就业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就业就没有安居乐业,没有就业就有可能无事生非,有“非”就不可能和谐。有稳定的就业才有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稳定的劳动关系,才不会出现被炒“鱿鱼”等不和谐的音符。这是对就业社会效应的基本认识。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的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同志曾提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等发展稳定的大方向,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活动,也是重大的政治活动。同志讲话掷地有声,不容人们忽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需要有充分的就业。但当前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矛盾十分突出,国有企业改制使企业职工不断下岗,城镇新增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这些都给就业带来压力。面对这些压力,政府要有信心,有措施保障人们就业和实现再就业。

从长远看,要逐步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从当前看,需要落实如再就业扶持政策,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步骤的统筹城乡就业,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就业有效机制。

(四)依法维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可缺少的手段

矫枉必须过正。劳动用工区域里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些是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才能使其反璞归真。现实中造成劳动关系不和谐的音符很多,大多数通过说服教育,正确引导是可以使其走到和谐的轨道上来的,但有些必须实施法律的强制措施,如对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的行为就应当重处重罚。

*年3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一文,该文明确表述,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仅靠民营企业的自律是不够的,政府的他律也非常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关怀在《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建议,纠正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改进劳动监督检查工作,改善劳动监察人力不足的问题,务必使劳动监察工作到位,尽职尽责,使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企业得到应有的惩处。所以,市场化的改革并不是要削弱劳动管理部门的功能,而是要从过去直接配置劳动力资源向强化劳动监察转变。目前,劳动监察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劳动管理体制市场化的需要,亟需建立一支具有相关法律素质和科技知识的劳动监察队伍。适时适度的劳动监察会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五)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应得到张扬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组织的职能不能弱化。工会是用工单位与职工沟通的桥梁,也是领导联系职工的纽带,其构建和谐气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全国政协委员张俊九在接受工人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工会责无旁贷,这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所以在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工会的作用应得到张扬。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建立在全总领导下的职工维权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积极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实证明,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是大有作为。

(六)构建公平的环境

和谐劳动关系篇8

工作实践,使本人深深感受到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构建、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办会、民主办会、科学办会己成为了工会工作的新趋势。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加快了职工队伍结构的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各种矛盾凸出显现,职工队伍结构复杂的状况,需要工会组织依法给予多层次、多方式的维护。如何满足企业需求,如何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则是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必须解决的课题。为此,认真落实好“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发挥工会组织整体功能作用,就要具有创新思维,不等、不靠、不怨,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组织体制和运行形式。湖南邮局以工会委员会为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整体功能和指挥中枢作用,整合工会资源,拓展工作领域,搞活基层,扩展业务,围绕维权根本职责,将“依法办会、民主办会、科学办会”贯彻各项工作的始终,努力实现维权能力建设的重点目标,健全完善支局工会常委会议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季度例会和决议通报制度;要求工会委员会作为工会组织的领导集体,发挥“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作用。改革的方向是将工会组织的主流业务职业化、工会领导干部复合型,工会组织向着依法、民主、科学、群众办会的方向发展。

要做好工会工作,归根到一点,那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办事,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尽心竭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工会凝聚力,首先就必须知道群众在想什么,他们的意愿是什么,也就是常说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然的话,就难于找到与群众的结合点和共同语言,服务就会是无的放矢,从而令群众不满甚至让他们厌烦。而要做到知群众之所想,惟一的途径就是深入到他们之中去,既要身到---共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又要心到---情真意切、满腔热情、倾心交谈,做群众的知心人。只有这样,才能透彻了解群众的心思,真切感受群众的情绪,真诚听取群众的呼声,如实反映群众的意愿。为了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缓解职工工作压力,以及调动职工对工作热情的积极性,深入职工生活中,本着“服务职工,造服群众”的宗旨,支局工会制定了为职工办实事的五项工作计划,除此之外,平日职工有什么建议或意见都可以写出来放在意见箱里,支局领导都会认真考虑。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放在首位

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发挥,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把握了这一点,工会才能在构建和谐企业当中定好位。湖南邮政独立运行以来,始终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摆在工会工作的首位,并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这就决定了工会组织必须把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放在首位,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充分发挥“疏导”和“协调”的作用。要通过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建立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领导与员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氛围,进而不断改善企业人际关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员工之间的真正和谐。

二、把“以人为本”贯彻工会工作的始终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人文基础是强调以人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我们必须将企业所有资源活化,并赋予其独特的人性。在这个过程中,工会组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应该是维护员工利益,并通过维护员工群体利益去维护企业长远利益。因为,在企业中,工会组织应该是、也必须是职工利益的忠实代表,应当也必须切实履行“维权”的重要职责。在湖南邮政的改革发展中,我省邮政各级工会组织高度关注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切实保证员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积极成果,在体现“三个关爱”中,真正达到“两个维护”的统一,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收到了实际的工作效果。

三、选择好工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切入点

首先,工会组织要把企业文化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抓住了企业灵魂的塑造。工会组织源于职工,具有靠近职工的先天优势,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工会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湖南邮政独立运营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的人气和职工的士气,也得益于由此产生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在这种精神形成的过程中,我省邮政工会通过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工会组织要把民主管理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民主管理是和谐企业的基本标志,也是工会组织重要的工作内容。工会组织应当通过强化局务公开、促进职代会建设等方式,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明确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功能

在国企中,反映在上下左右中的沟通和协调问题较多,甚至还会有一些非良性的互动造成负面影响。工会组织要从疏导铺路出发,以活动、会议、谈话等形式化解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障碍,培养企业内部的良性互动,用企业愿景教育来凝聚人心。湖南政在走出企业扭亏的

困境之后,及时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愿景,以把湖南邮政建成“用户满意、行业领先、社会羡慕、职工自豪”的美好愿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局敬业,把个人愿景融入团队愿景,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取得了良好成效。五、着力解决现阶段工会组织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突出问题

促进落实职工合法的政治权利,给职工一个平等的发展空间。通过局务(班务)公开、职代会建设、民主管理等有效手段,使职工能真正行使“主人翁”的权利,增强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的理解,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

通过工资协商等制度,给职工一个合理的薪酬待遇。平均分配阻碍生产力发展,收入悬殊更阻碍生产力发展,只有适应企业发展水平的分配政策才是合理的,也才能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工会组织通过集体合同、工资协商等制度,督促行政,逐步缩小差距,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薪酬分配机制的最大活力。

通过民主管理等制度,给职工一个舒畅的工作氛围。快乐工作的人工作效率高,创造力强,容易合作,成绩显著。快乐工作是一种生产力,更是一种活力。要创造快乐工作的氛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职工感受到自己是在为谁工作,即在职工思想上形成对主人翁地位的真正认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工会组织通过建立、完善民主管理等制度,推进企业局务公开,使职工在企业中真正行使主人翁权利,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对于社会和家庭的价值,从而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上一篇:农业经济效益范文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