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5 13:07:04

和谐社会作文

和谐社会作文篇1

明城二小 张世才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其校园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校园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促进事业发展。和谐校园建设应该着眼于稳定的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和而不同”,全面促进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实质的同时,应该重点研究和回答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并落到实处。

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就是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旋律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

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培养青年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要竞争必须学会合作,合作能力就是竞争能力。学会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沟通。要教给他们沟通和协调的方法和技巧,教育青年学生做到“三好”:良好的性格,即性情温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具有坦荡的胸怀和乐观的心境;良好的处世能力,即看问题客观冷静,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化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善于与他人交往,待人接物友善大度,助人为乐,心胸豁达,做人厚道,容人、容言、容事。

校园稳定是保证

校园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保证。高校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我们要清醒看到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从高校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也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不少。主要有“五个不容忽视”:国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全面认识维护高校稳定面临的形势,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努力解决教育收费、招生公平、学历文凭、学生管理等问题,认真做好助学贷款发放、就业咨询安置、困难补助救助等工作,切实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加强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坚持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势的能力,驾驭稳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和谐社会作文篇2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文化 宪法爱国主义 

    “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以后,从长远来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人们所讨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执政党执政模式的变化。从更深人一步说,和谐社会及相关各种目标的实现,会导向政府和人民之间社会契约关系的重建,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都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概念以及体现公民特征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加强,有赖于一个公民文化所体现的共识。可以说没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便无从谈起,蕴涵在契约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就会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会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约型国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识,也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认同观

1.公民的涵义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隶和外国人在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17世纪洛克、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论使公民一词走向普遍化。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公民定义为:“公民资格指个人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公民资格意味着伴随有责任的自由身份。公民具有的某些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不赋予或部分赋予在该国居住的外国人的。完全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担任公职权,是根据公民资格获得的。公民资格通常应负的责任有忠诚、纳税和服兵役。”

    公民是法律上的概念,强调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平等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没有奴役,没有特权,也没有歧视。

    与“公民”相对应的是“国民”,与“公民”相对立的是的“子民”。“国民”表明一个人的国籍,而“公民”除了表明国籍外还有更深的内涵,说某人是某国公民,内涵此人与该国其他公民的地位相互平等,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了,为什么要加一个“子”字呢?《礼记》中说:“子,谓所获民臣”。按照这个说法,“子民”就是不管内心愿意与否都必须臣服的老百姓,它所衬托的是依附型人格、身份差别,所以,在封建社会,“子民”也可以用“臣民”来代替,“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子民”的真实写照。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习惯性词语中,老百姓远比公民有位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民文化的缺失。

    2.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

    公民身份摈弃了个人身上一切人为的差别,只要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具备了公民身份就会享有基本相同的权利和承担基本相同的责任义务,因此,一个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实现取决于政治的公共性,取决于身份平等的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受到文化传统支撑的身份不平等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认同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公民文化,这种以认同为基础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摒弃了等级特权的的政治文化,它要求彻底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建立一种无论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法律制度以及对公共权力持有的高度警惕。同时,它还是一种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中,公民们视追求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天经地义,它鼓励个性和自我,认为个人的意志、利益、爱好和享受,从最终价值上看高于家族、集体、民族和国家。

    在当代,公民文化渐渐取代传统的血统认同和传统认同成为了当代许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基础而成为世界认同文化的主流,认为公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化解种族仇杀、阶级矛盾、意识形态冲突这些人类社会在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最终难题的惟一解决办法。在所有的公民文化解决方案中,德国政治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显得十分突出。

    二、公民文化观的现代特征—宪法爱国主义

    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必定不会是追求以暴力或以暴力威胁的原则来平衡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而不同”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必定要用以理性协商和妥协的方式来解决利益的冲突,所以和谐社会必须要寻求社会认同。传统的认同价值,如血统认同、种族认同、传统认同等由于其包含的排斥性因素而显得不宽容,这种不宽容如果发挥到极至,暴力原则的解决方案就会接踵而至,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在当代都是层出不穷的。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宪法可以作为公民文化的象征发挥其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宪法追求其认同价值。

    哈贝马斯认为,存在多元文化差异的人类共同体是不能以民族认同来维系的。作为统一和融合的基础,民族主义缺乏价值规范的基础。提出现代国家统一的价值规范问题,是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精髓。尽管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在1989年之前就已经提出,但两德统一、欧洲联盟以及移民与全球化浪潮仍然是哈贝马斯倡导宪法爱国主义的三大主要背景。

    哈贝马斯提出的问题是:非强制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结合会是什么样呢?哈贝马斯认为,这种结合应从政治文化的形式普遍性得出它的原则标准。哈贝马斯指出,一个民主国家的理性宪法体现了一种预先确立的、抽象化的原则性社会契约,它是一切具体共识和妥协的基础。他说:“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宪法代表一种形式的共识。公民们在处理集体生活时需要有这样的原则,这些原则因为符合了所有人的利益,因而可以得到所有人的理性赞同。这样一种社群关系是建立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期待别人待他如自由和平等之人。因此,宪法是多元社会中表达形式的共识的最重要手段。文化多元主义的事实和确保公民权利的任务决定了民族国家层次上的整合力量只能是法,哈贝马斯把这个层次上的共同体称作“法的共同体”。对哈贝马斯来说,重要的不但是要看到,在同一个法的共同体即立宪民主国家中,不同的伦理生活共同体可以在同一个其核心为普遍主义原则的现代法律制度下和平共处。

和谐社会作文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和谐社会

1 企业文化构成与作用

理论界一般将企业文化分为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企业文化的内核是精神文化,通过企业的理念展现出来,主要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等。制度文化是企业理念的外在表现和固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表现和载体。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企业精神文化是灵魂与核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从不同侧面反应出精神文化的内涵。

从企业文化产生的必然原因到企业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到企业文化产生的现实原因,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竞争加剧和人本主义等一系列外部因素是企业文化产生和兴起的根本原因。正是外部因素的推动,逐步强化了企业的社会性,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发展时代已经过去。企业文化必然要融入社会文化的发展,并承载起社会文化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属性是企业文化的第五层次。

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与利益的同时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两轮驱动下协调发展,要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中体现和渗透出企业要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时代精神和使命。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内在地表现为企业对员工、股东、经理人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责任;外在地表现为企业对消费者、上下游供应商、公众、市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责任。

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企业社会属性的高度结合,使得企业的社会属性渗透在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之中,形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注重责任的企业文化。

2 和谐社会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2.1 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和为贵”,并将“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也谈到“和谐”,他主张“公正即和谐”。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和谐社会包括思想观念的和谐、价值体系的和谐、行为规范的和谐、社会风尚的和谐、制度体制的和谐、市场经济的和谐、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等多种存在方式。这种和谐要体现在环保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职业道德与诚信、企业文化建设等具体问题上面。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的原则、改革开放的原则以及民主法治的原则。

2.2 企业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现代的企业文化不仅仅决定企业的生存空间,影响着企业的兴盛衰微,更直接作用于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企业文化承载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首先,和谐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在企业的人、财、物等各项资源中,人是最具能动性的决定因素。通过企业文化营造互相学习,互相团结,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强化企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树立起企业的社会形象,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在重视员工的意识和需求、重视员工的创新精神和价值,提供员工释放能量和才华平台的过程中,达到企业和谐与社会和谐目标。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企业文化的“以人为本”还包含企业股东、企业上下游的客户和企业服务的社会大众,他们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本质与核心,也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人是企业的基础、存在的关键和发展的根本。企业是员工和股东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目标的舞台;是满足广大消费者物质与精神消费需求的提供者。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员工和全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质量,直接作用于员工和全社会的行为、思想、情感与信念。

其次,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社会稳定的基础。和谐企业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也是最持久因素。企业的战略规划,资金运作,技术改造,服务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等经营活动都是依托在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进行的。和谐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系统,它具有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等独特的功能。它就像企业的遗传因子,维系着企业固有的特性和气质。企业文化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持续地推动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和谐企业文化塑造出的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再由企业员工拓展到家庭和社会。

再次,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亚文化,是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工程中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社会的和谐首先需要企业的和谐,企业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组织与细胞,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向社会捐款,它包含企业要遵守市场经济秩序、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关注员工福利和顾客利益,肩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等责任与义务,追求和关注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

3 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的策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责任重大。只有从企业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才能从企业的灵魂深入焕发出真正的、和谐的企业文化,才能从企业中培育出长久不衰的和谐文化,才能真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1 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并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体现在企业的未来发展导向,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之前有目的地筹划。在企业战略分阶段制定和分阶段实施的过程中,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从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角度指引企业从战略层面肩负起社会效益的责任。企业要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资源的科学与合理开发、社会资源的和谐运用紧密相连,从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关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问题,减少和治理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向生态化和清洁化生产方向努力。

同时,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不是特立独行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行为文化层面之外,是贯穿和融合在各层面之中的责任。企业在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和经营中,在制定各类制度和行为规范中,都需考虑和承担起社会赋予企业的责任。

3.2 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股东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职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财富》和《福布斯》等著名商业杂志对企业排名时都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评价企业的重要指标。企业文化建设要抓住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文化,为企业创造利润,为员工提供安全的生产条件,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构建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一方面要在企业外部树立诚信、守法、公正的企业形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社会创造财富,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社会各利益群体的义务,扶贫济困,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企业责任。

3.3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企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和谐,通过企业文化的和谐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和谐。和谐的企业文化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和谐处理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竞争对手、企业与市场环境等的关系。首先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将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追求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企业内部和谐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家和经理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个人发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调动和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发展。其次,协调企业与消费者和上下游客户的关系,将尊重和服务消费者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做到尊重消费者的权利,构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再有,正确对待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崇尚在竞争中合作的经营理念,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最后,企业要提高企业家素质,诚信经营,强化自律,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以公德诚信为道德基础,致力于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

和谐社会作文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作用

1、群众文化主要特点

1.1 群众文化的受众多面性

群众文化所要面对的是人民群众,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文化的主要部分是人民群众,他们既要参与到创造文化,也要享受文化。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而群众文化也就表现了不同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所以内容极其丰富,形势多变,具有复杂的受众多面性。并且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许多民俗节日被国外的人民所接受,并受到热烈追捧。这样就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增加和改变,这些丰富的文化和民俗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显示出了群众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 群众文化的进步性

和谐是群众文化的主要特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许许多多的群众文化创作者们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巨大热情,对人民的幸福生活,党的决策英明,祖国的繁荣富强,进行了积极向上的赞美和歌颂。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期间,群众文化发挥出人民群众乐观向上的饱满热情。因此,群众文化的进步关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所在。

2、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

2.1 群众文化的教育宣传作用

群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可以在和风细雨中将和谐社会理念传播到各个阶层;而且,群众文化还起到陶冶人民品德情操,对人民群众产生向上的良好影响,人们会自觉遵守社会的规范,社会不治而治。并且,群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人民普及文化知识、增长智慧也是不可小觑的。群众文化的形式使得人民非常想参与进来,既陶冶了情操,有长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2 群众文化可以愉悦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人都需要情感的发泄,而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合理发泄自己情感,调整心情有利窗口。群众文化中一些艺术类的活动中可以让人民群众将生活中的美发现出来,并享受这种美。日常生活中的不顺心的事,家庭矛盾的烦恼,可以在群众文化中进行合理的宣泄,这也是休息的一种方式。因此当投入到新的工作生活中时,人们就会非常愉悦,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所以,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群众文化背负的艰巨责任

3.1 用群众文化的精神作用,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许多年的奋斗才能实现的。在这个伟大艰巨的过程中,文化创作者们必须起到先进带头作用,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要推出一批积极地、向上的、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用群众文化这个精神文化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3.2 用群众文化的宣传作用,提高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整个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整体的提升,群众文化作为一个传播先进文化的工具,更要起到先进文化窗口的作用。因此要引导群众对自身的行为的约束,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内容,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开展互动性,开放式的促进与群众。

3.3 用群众文化促和谐,为和谐社会创造好的文化环境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会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变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群众文化作为老百姓身边的文化活动,对人民群众起到精神的引导和净化。因此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调节人民群众的社会不安定情绪,帮助人们疏导情绪,愉悦精神生活。而且群众文化更是培养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的舆论导向起到引导带头作用。所以,要积极运用这个窗口,传播时代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提高国人的精神文化底蕴,促进和谐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群众文化承载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起到巨大的作用。

4、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与帮助。群众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推动了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用多种方式丰富群众文化,提高群众文化的受众,让人民群众有所乐,有所得,有所感。促进精神文明的长足进步,让人民充分享受国家富强进步带来的精神文明成果。从老百姓身边做起,让群众文化在各个阶层生根发芽,长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树。引导我国的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越走越远,越走底气越足。总之,只有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改善,构建和谐社会才不是一句空话。(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张科晓.浅析大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2] 邓轶帅.构建网络平台在促进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华章.2011(01)

[3] 王连根.略论先进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镇江高专学报.2008(01)

[4] 史春芳.浅议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0(05)

[5] 辛儒.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6] 王茜.口传与非物质文化在西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之探讨[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7] 邱丽敏,孙成武.试论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8] 郑岩.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09(16)

[9] 鄢万春,贺春霞,萧洪恩.发展文化产业:小城镇建设的新趋势[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10] 王桂萍.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11] 李颖.浅谈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

[12] 宋清.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

和谐社会作文篇5

一、围棋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整体素质也就代表着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社会中每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是决定社会风气与社会氛围的根本因素。首先,围棋文化蕴含着的哲学与智慧等是能够全面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要素。而围棋所执的黑白两子蕴含着深厚的辩证法思维,在博弈竞争中又体现着和谐精神。围棋与国际象棋和桥牌一同被誉为现代社会中三大智力博弈运动。早有科学研究显示,围棋对于人的智力开发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围棋中深藏的辩证法思想能够充分锻炼人们的思辨能力,对于人类的创造性也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围棋对于人的大局观的培养也是其他脑力运动所接触不到的高度,纵横各19条线段和361个交叉点组成了围棋棋盘,棋手要在心中有整个棋盘,从第一步的落棋位置考虑到后几步甚至十几步、几十步所落棋的位置,这种大局观思考方式只有极少的思维方式训练才能将其训练出成效,而围棋的训练却将这种思维方式暗藏于简单至极的黑白二子之间,从思维训练的方向提升人的综合能力。

其次,围棋中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陶冶情操。围棋在中国的传承大约在4000年前就开始了,传至今日围棋在人民大众的心里依旧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围棋文化作为艺术的高雅也是体现在其和谐与审美上的和谐。围棋的棋盘就是一种由矛盾不断上升到和谐的文化,因此围棋的艺术也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传承至今的和谐与中庸。

二、围棋文化内蕴的平等观念

围棋作为两方博弈的棋类艺术,从中国古时候封建社会传承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所体现的一种自由平等的观念,这种和谐平等的概念有利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

围棋内蕴的平等观念首先体现在围棋规则上。围棋是由两人各持黑白一方,无论是在封建社会中两人身份阶层是否平等,无论两方身份是皇帝与臣子还是臣子与平民,只要手执棋子开始了棋盘上的博弈,身份地位所?Ю吹木嗬敫斜阆?失了,留下的是黑白两方的对战。围棋文化内蕴的平等观念可谓是历史悠久,将其内涵中的平等观念放置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就是将围棋中所具化的平等和谐观点潜移默化的深植人们心中,让现代社会中更多的人民群众从围棋文化中感受到和谐与平等。

围棋的平等观念其次体现在棋子分量。国际象棋与围棋同列世界三大棋类游戏,但是国际象棋中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国王骑士等皆是西方封建文化具象后的产物。而围棋则不同,在未落到棋盘上之前,每一颗棋子的价值都是绝对平等的且棋子没有固定路线,对于下棋者而言棋子在棋盘中只有位置上的不同,没有价值上的不同。这种平等的竞技游戏,也能帮助下棋者感受现代和谐社会中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因此,围棋文化的平等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是较大的。

三、围棋文化蕴藏的和谐

整个棋盘上是由棋子组成的。在棋手落子之前,每一个棋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落子之后棋子之间便有了联系,只有在棋子的联系之中达到和谐,才能使一盘棋达到极致。棋盘中棋子就像是现代社会中独立个体的人,而棋盘就是整体的社会环境,个人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整个集体。因此,棋盘中的“集体”意识也会随着围棋文化深入人心,使得人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围棋精神也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而围棋文化的和谐也顺应着时代建设。围棋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将集体意识深植人的思想之中,并能够对建设和谐社会形成深远持久的影响。

四、结语

和谐社会作文篇6

今天你笑了吗?你的微笑是校园里最美的花。今天你谢了吗?感恩的心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今天你做了吗?举手之劳会让我们拥有一个洁净的世界!当今的文明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洒落在大地上,像阵阵清新的微风,吹进人们心中,像一缕缕阳光,让人人都感受到温暖。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平时与人相处的亲切,是当同学有困难时热情帮助,是见到师长时的一声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桶的举动……。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称为礼仪之邦,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个甜蜜的微笑,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与追求,它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社会。古代的孔融、岳飞,当代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他们的优秀事迹,无不彰显着我们民族的文明。特别是雷锋同志,一辈子做好事,点点滴滴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行为,不正是针对“文明”一词的最好诠释么?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教养与文明礼仪,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讲文明,懂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正是有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思想等方面,中华民族才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对个人,对社会,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何等重要!文明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广的崇高行为。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教育,许多同学谈到文明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出口成章,可我们来到校园,看到地上随处丢弃的垃圾时,那之前口口声声做文明的小学生,不乱扔垃圾不就只是轻轻松松地喊口号了吗?有何作用!在社会上,有许多默默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雷锋”一位名叫李双军的男同志,五十几岁了,是北京自来水集团的一名职工。李双军从1978年以来始终坚持每个月的27日到西城区二龙路和和丰盛两个社区,为十多位孤寡老人服务。被称为“老雷锋”他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善,没。他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他的凡人善举证悄然改变着许许多多的人。

我们敬爱的在延安的时候,去医院看望向应政委。两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听了,谦和地对护士说:“对不起,小同志。”随机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没有说因为他是主席就能够不讲文明,不守纪律,而我们更应该像学习,不是吗?

我的外婆想来是一个爱打扫卫生的人,但最近她的脚因为扭到了很疼。但她看到楼梯过道上的灰尘,垃圾,没人扫忍着痛,一瘸一拐地拿着扫把把楼道里扫的干干净净,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一件事啊!

如上所述,文明并不抽象,古人说:“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只要大家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那社会的文明就会蔚然成风了。

生活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迷人的微笑叫理解。它淳朴的心灵叫高尚,她做出的行为叫文明。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渗透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尊重的精神。将自信,善良与宽厚播种在他人的心田,收获的将是你无法意想到的快乐。

我们的生活在变美好,人们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而我们这一群新时代的少年当然也不能不紧跟随着社会的步伐。如果我们每天总是行色匆匆地赶自己的路,而没有学会为他人着想,我们又怎么可能在这样一个文明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与文明手拉手心连心,争做文明小公民,共创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作文篇7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是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快速、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美好新泰州的有效载体。伴随着新泰州的成长,我市文明行业创建走过了从抓点带面的起步阶段到竞相参与的拓展阶段再到延伸辐射的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行政推动向竞相参与的明显转变,创建工作体系逐步完善,整体联动创建格局初步显现;由突击创建向长效管理的稳步推进,创建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备,有效推进了行业科学、快速发展;由形态文明向素质文明的内在转化,创建内涵不断丰富,参创行业员工素养明显提高;由行业文明向社会文明的延伸辐射,创建外延不断拓展,推进了和谐美好新泰州建设。创建思路越来越明,措施越来越实,领域越来越广,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社会贡献额越来越大,去年,全市有64个行业被命名表彰为江苏省文明行业,8个行业被命名表彰为江苏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73个行业被命名表彰为市文明行业。

当前,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实现我市“十一五”的宏伟目标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立足建市十周年的新起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美好新泰州为主题,以诚信建设为重点,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新风、服务人民群众为主要任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文明行业创建向社区、村镇延伸,内强素质抓巩固抓提高,外树形象抓延伸抓拓展,不断深化创建文明行业工作。

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着力在打造服务品牌上求深化。要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事,把主要精力集聚到改进作风、转变职能、优质服务上来,主动承担起发展的重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在推进依法行政上有新的提升,在提高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提升,在推进工作落实上有新的提升。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文明创建成效的标准和尺度,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以“创优质服务品牌,树诚信为民形象”为目标,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典型和品牌,在服务中提升形象,提升社会美誉度,擦亮文明行业这块牌子,打造“管理优化、服务优质、作风优良、队伍优秀、环境优美”的文明行业新形象。

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着力在提高职工素质上求深化。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创建文明行业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要认真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把“八荣八耻”的要求纳入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各项管理制度之中,作为评选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职工的重要标准,引导干部职工明辨是非、扬荣抑耻,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新风尚。要进一步突出诚信建设,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功能,用健康、文明、向上的企业文化感染和教育干部职工。要坚持奉献社会、提升形象,着力在联创共建上求深化。要把奉献社会作为创建工作的新定位、新追求,作为实现文明行业社会价值的新形式、新途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各项重大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彰显时代风范,提升贡献份额,在推进和谐泰州建设中尽显文明行业风采。要将文明行业创建向村镇拓展、向社区拓展、向社会拓展。立足自身职能,充分发挥文明行业(单位)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重视分布在农村的基层窗口、网点、站所的创建工作,与镇村结成共建对子,以文明行业(单位)带动文明村镇的创建。积极参与“文明行业(单位)帮困助学大行动”、“构建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等文明关爱活动,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切实关注困难群体,体现文明行业创建奉献社会的宗旨。

和谐社会作文篇8

[关键词]作家;文化伦理;社会和谐

文化伦理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那么,当我们从思想史出发,进入文学史,来思考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作家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想象与社会生活有着怎样切近的关联,可以说,我们面对的问题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一方面,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作家作为主体的人,其伦理信念和文化归属也未必是表里如一、自始如初的。那么,文学的伦理旨归与社会生活之间,或者说与社会文化精神导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作家在把自己的文化伦理态度和文化伦理理想呈现在创作中时,他对社会生活的观照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到社会文化精神建构呢?作家的文化伦理立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作家内在的道德关怀,作家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自觉,表现在他的题材摄取、人物塑造,精神谱系和人文关怀。从作家的主体性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学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文学所能够或者应该承担的不是社会使命,作家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立法者,但是,伦理规范的形成,与文学创作有着切近的精神联系,反过来说,作家的伦理道德情感对其创作同样会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文本中的叙事伦理。也就是说,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选择怎样的叙事态度和叙事方法,决定了作品的文化指向和伦理维度,这一考察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作家与世界和生活的关系。叙事伦理只是一种作家的叙事选择,但其中蕴涵的伦理范型无疑超出了叙事自身,成为社会生活,甚至思想文化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人本:作家的价值立场

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积极有序地生活,并且自主决定个体命运,这就关乎个人如何面对他人、自我和自然。在这里,我们不准备探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与社会和谐关系密切的问题,而把思考的焦点集中在作家的文学创作可能对社会和谐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这种探讨不免有形而上的局限)。也就是说,我们着眼于“人”――人与人的精神联系和依存关系。作家站在怎样的立场从事文学创作,显然会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不同影响。其伦理态度往往,会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精神导向。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立场,自五四以来,一直是新文学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所在。真正关注人的生存和价值,是社会生活和谐的出发点。只有作家把人,尤其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境遇作为自己写作的精神内核,文学才能够在混乱的现实生活中,成为一种主导力量或者提供提升的可能。

历经百年社会变迁,中国现代小说以20世纪初白话文学对传统伦理生活范式的反省为开端,到五四新文学阵营对创痛社会伦理生活的彻底批判,终于形成第一次全面的文化反思热潮。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立足国民性批判与民族精神重建,第一次把文化伦理与社会发展蓝图紧密相连。明确主张:“立人”然后“立国”,“人立而后凡事举”,“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这是五四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文化伦理建构的第一次清晰勾画,并且由此引发巨大的文学与思想建设道路的争端。这种思想史的论争直至今天依然没有结束。从文学自身发展看,鲁迅的“立人”思想内在地引发了当代伤痕反思文学热潮,而“人国”思想无疑为当代作家的乌托邦书写提供了最重要的精神传统。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文学作为社会生活和历史记忆的文本形式,必然带有鲜明的伦理色彩。中国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体系是建立在西方现代社会伦理,即资本主义精神与中国多维伦理话语相结合的基础上的。面对文化伦理的现代转型,文学成为先导力量。但是,新文学并没有真正进入世界的核心,而是服从现实需要附着在政治的旗帜上,做了宣传的工具。意识形态之外的写作,也局限于个人苦闷和男欢女爱,缺少真正有力量的民族心灵史。因而有学者称,“在鲁迅之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停止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俗伦理的渗透和拓展,日常生活审美逐渐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价值取向。消费世俗伦理和大众化道德狂欢取代了文学形式实验和精神探索,纯粹理想书写消退,后现代主义小说和通俗文学甚嚣尘上,文学的道德评价和道德批判力量渐渐减弱。这方面,王朔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王朔的出现,摧毁了20世纪80年代当代中国理想主义构建的精神长城,此后,世俗生活和日常欲望作为伦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成为当代作家创作的重要路径。经由池莉、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作家的推波助澜,日常伦理和世俗伦理取代政治伦理和精英伦理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朔堪称当代中国世俗伦理的立法者。不过,这并不代表世俗伦理在解构了启蒙伦理之后,就获得了一劳永逸的安居之所。世俗生活恒久庸常,但人类的超越性追求从来没有放弃过(也就是说,张炜等作家的精神追求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世俗伦理的努力),这就意味着,启蒙伦理的价值追求将始终与世俗伦理并行。而且作家只有立足人本,才能够在当代中国文化伦理体系建构中获得真正的话语权、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二、苦难:作家的伦理关怀

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承担,是一种自觉的使命和责任(这么说有先验的意味)。当代中国作家创作一直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关系紧密,从伤痕、反思到改革文学,包括归来的诗人和朦胧诗创作,严肃文学的审美期待和现实关注有目共睹。当然这种社会关注和苦难挖掘,与同样反映民族受难的俄罗斯文学相比,还缺少真正的精神深度。自由主义伦理与个性伦理的提出,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生存的目标和方式。先锋小说的叙事实验在今天看来,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革命,更重要的是,残雪、余华、格非等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生命体验方式。突破生命表象的制约,让我们见出了人生和世界的残酷与沉重。当先锋作家普遍放弃了新锐的姿态,回归平时的生活本身,我们看到了这种转向的无奈和必然,而生命感知方式却重新变得平面和单调。把王朔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看成文化伦理叙事的一个新的开端,应该没有疑义。此前所有追问和寻找的姿态都成了他们的精神对立面。调侃解构和零度情感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意识投入,文学的精神指向开始向下走。及至后来何申、谈歌、关仁山等人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接续了新写实对现实灰色人生的关怀,或多或少体现了平民世界的苦难处境,尽管廉价,但是作家不可能完全隐身的徘徊我们还是看到了。刘庆邦、陈应松、尤凤伟等作家的小说都很有力量。虽不能抵达民族病痛的根源,也 无法穷尽苦难的惨痛,当然我们也没有看到救赎的道路,但是那种疼痛还是很容易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最初。也就是说,如果在体制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另外一个病根,那么,文化伦理显然是绕不过去的存在。

荷尔德林在一首诗中说: “生活乃全然之劳累,人可否抬望眼,仰天而问。”当下的主流叙事大都指向无不关痛痒的情感倾诉。还有一些肤浅的苦难书写背后是对意识形态的规避甚至曲意逢迎。市场以巨大的力量吞噬了部分作家的良知和真诚,直面现实的勇气因利诱而妥协。很少有作家意识到,从苦难的陈述中,找到与现实的意识形态对抗的途径,在文化伦理意义上,超越单纯的人性追问,重构民族精神之塔,当代作家的写作过程自身所蕴含的精神性追求,逐步遭到世俗生活瓦解丧失。作家应该保有的现实关怀显然不仅仅是直面苦难,或者以展览苦难的形式换取一己之利。更何况,更多的作家选择了逃避和粉饰。新市民小说中的红男绿女,新生代作家笔下的歌舞升平,调侃解构都不过是文字游戏的快意江湖。作家的现实参与和生命关怀的缺乏,导致文学精神世界的低俗浮泛和空洞。毫无疑问,作家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意识不是顾影自怜,不是孤芳自赏,不是匍匐权贵脚下的奴颜,不是垂涎富翁指缝间的乞讨,不是沉溺少数人情感世界的纠葛,也不是猎奇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而是要具备自觉关注底层大众民生的良心和责任。”当作家能够真敢于承当,敢于直面自己脆弱的良心和粗暴的强权政治,那么,我们还有可能看到文学的本质与意义,避免沉迷于语言的冒险与游戏,把文学从日渐沉沦的世俗欲望,从逃避现实与盲从主流的叙事危机中拯救和解放出来。写作是通向精神澄明的道路之一,作家有责任为大众提供人生意义与生命本质的双重关怀,使之能够有勇气直面苦难,揭示苦难,超越苦难。

三、生态:作家的文化抉择

人类生存状态的变化导致了伦理要求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学者们倾向于把伦理的变迁划分为自然伦理、社会伦理、环境伦理三个阶段。在最深层的意义上,伦理所表达的是人类的生存意识,而人类的生存意识总是对生存状态作出的反映。20世纪中叶以后,“回归自然”成为当代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和伦理要求。这种回归所表达的是人类生存状况或生存意识的新的转折。生态文学创作蕴涵的伦理价值正在于此,这一创作理念首次把批判的矛头鲜明地指向了人类生存的本质,拒绝绝望作为生态学发出的指令,给人类生存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主流艺术已基本丧失或遗忘了它的生态根源,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让作家和艺术家们内心充满了恐惧、颓废、麻木乃至绝望的阴影。而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终于承认文化不能再继续与维持生命的整个生态系统分离。因此,向自然延伸的文学创作视野――生态文学虽然不可能逆转对自然生态造成极大破坏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但却可以和生态学及其他人文学科携手消解和批判人与自然对立、分离的世界观,颠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肆意挥霍滥用自然资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唤醒人类在功利主义驱动下日渐麻木的心灵状态和过度膨胀的权利意志;重新寻找工业文明遗落的“天人合一”的田园理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以偏重关注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为主线,但在部分作家作品中还有一条潜在的线索――关注人与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关系,站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上,考察中国当代作家创作,我们会发现,自然作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存在,在作家的笔下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伦理追求。生态文学是以生命伦理、大地伦理为精神内核,在认识和关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关于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文学作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谱写的生命之歌。生态文学具有与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对破坏生态平衡的谴责和批判,对环境保护的维护与弘扬等特征;当代作家的生态文学写作视野开阔,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站在地球和人类的立场思考和书写;具有一种全球性、文化性的话语姿态;表现出超越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陈建功、徐刚、张炜、龙凤伟、陈桂棣、郭雪波、陈应松、华海等作家,致力于歌咏曾经美好和谐的大自然,记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加严峻的生态危机,预示生态危机甚至会危及人类生存本身。试图以此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唤起人们觉醒。生态文学除了揭露和批判以外,还给置身现代后现代物质化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独特的美感,把人们的精神提高到一个新境界,用文字描绘大自然的美好及人与大自然美妙和谐的关系,让读者从情感、精神和灵魂深处有所感悟。

上一篇:竞争与合作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老师我想对你说5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