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范文

时间:2023-10-28 13:01:43

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篇1

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安详;大地,因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吗?

和谐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时和我们玩着捉迷藏。虽然它总是躲躲藏藏,但是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发现它。其实,在养育大家多年的学校里,也有和谐留下的欢快的脚步。

四年级的一天,是星期五,学校组织的大扫除正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你看:一位同学拿着一块抹布,正细心的擦着早已粘满灰尘的可桌。只见他左手扶桌,右手拿抹布,在平滑的桌面上用力地擦着,一上一下,一下一上。有时碰到了擦不干净的东西,他便拿着从自家带来的肥皂,在脏处小心涂抹,然后用着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那一块小污渍给“制服”了。擦电扇的同学站在堆着两张桌子上面,头向上仰着,小心翼翼的拿着扇叶,目不转睛的盯着拿抹布的手。手在空中挥动着,让人误以为是一为有名的音乐家在表演。一滴滴晶莹的汗珠兴奋而有调皮的从同学的额头上冒了出来,可同学们毫不理会,用手臂轻轻一擦,汗珠孩子们便无影无踪了。老师不愧为一班之长,让同学们在繁乱中却能有条有序的干着自己份内的工作。走在学校的大道上,看着从教室里进进出出的同学,情不自禁的感叹道:“这是一幅与美丽的校园多么和谐的画面啊!”

在欢乐的校园环境中,不只是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大扫除,美丽的校园风光也是和谐的图画中一到亮丽而有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我学习在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里,那里风景如话。走在校园中间的人工湖畔,柳树让风儿轻轻地抚摸着秀丽的长发,柳枝随风飘扬,那点缀在枝上的片片嫩叶,让人误以为是头戴祖母绿的端庄少女;一群群归来报春的燕子,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像似在为人们发送春的消息;鱼儿在水里嬉戏玩耍,不时地溅起阵阵涟漪。春风轻抚我的脸,带着阵阵花的幽香,是不是春姑娘穿着花群轻轻悄悄地走来了?一旁的教室里传出琅琅书声,清脆而又洪亮。这声音,与春的旋?艚恢?谝黄穑?皇呛托吵∶娴淖詈弥っ髀穑

和谐校园篇2

众所周知,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定。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建和谐校园,建和谐社会。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她——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之上,深埋在古垒之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她——深藏不露;有一种美,朴实真挚,发自肺腑,这是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美,她——无处不在。

这便是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使人在心灵这片净土上生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可以浇熄怒火化解仇恨,可以感化邪恶拨撒善良,可以化悲痛为力量卸千愁为丝缕云烟。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更可以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之间。宽容待人,能让人间充满真情,能让校园充满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

和谐之美在于真诚。不知是谁说过,人们常常戴着面具,遮掩自己、保护自己、欺骗别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脱下面具恢复真我。于是,人与人之间一直隔着障碍,在自己圈起的围城里不断抱怨别人的虚情假意,却总是学不会真诚。孰不知真诚才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石,而并非金钱、利益。真诚能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学会真诚,你能收获到的将是无法用金钱度量的数不尽的真诚;学会真诚,你将收获快乐。

和谐之美在于友善。每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你的脸上,当你与某个人在校园里擦身而过,当你看见哪朵无名的小花在春天的微风里摇曳,你的嘴角是否会微微上扬,露出善意的笑容?请以一颗友善的心对待一切,自然、朋友、陌生人。请善待生命吧,才能与万物共存。

和谐之美亦在于一颗平凡之心。苍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无限的天空赐予了他自由快乐的空间;风帆只为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桅。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他豪壮宽阔的乐园。人也一样,只要有一颗平常心,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群。

古人有五行之说,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世间万物的平衡点。而和谐,同样意味着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我们当代大学生,正站在社会革新的浪口上,更应该用和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成为和谐校园的一分子,从而建设一个更和谐的社会。学会了这些,也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让自己更好的溶入社会之中。遇到挫折时,她会告诉你如何迎难而上;遇到困难时,她会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得意之时,她会告诉你如何谦逊;失意之时,她则会告诉你如何爬起来。她能在你接受人生考验的同时,升华你的灵魂。

红花需要绿叶来衬托她的艳丽;

蓝天需要飞鸟来显示他的博大;

而校园则需要我们来展示她的和谐;

在这里,我们愿意用心灵的熨斗去熨平不谐的褶皱;

在这里,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乐乐章;让每一个和谐的个体,垒成和谐社会的长城。

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

和谐校园篇3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考试时坚决杜绝作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都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和谐校园篇4

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构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一、什么是和谐校园

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教育环境、教师间人际关系、学生间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l.依法治校的概念。依法治校,从学校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是指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依法管理。所谓“依”,是指把法律作为管理学校的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即作为管理者,要体现一种法治精神。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不是消极地运用法律来管治学校,而是指在学校管理中能动地开展依法育人、依法管理。

2.依法治校的内容。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实行依法管理。这项任务可以在校长的宏观管理下将其具体化,如在教学方面,应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去执行,引导监督教师全面贯彻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管理方面,应贯彻执行《教师法》及《义务教育法》、《治安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服务方面后勤等教辅序列应依法履行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支持职责,提供充分、有效、适当的物资和服务,如学校食堂应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物价法》安排伙食、合理收费等等。

3.如何推进依法治校。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他们要树立明确的法治观念,认清依法治校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强教育法制的宣传力度。广大师生员工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校的前提。为此,学校应当把教育法制的学习与宣传纳人工作职责范围,可以通过上法制课讲座、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多种方式对师生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学校管理层要率先垂范,使校园内从管理者到广大教师和学生都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应当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依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三、如何从法律层面应对“校园伤害事故”这一不和谐因素

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了1660人,2002年全国有18000余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数字是枯燥冰冷的,但它的背后却是一个个消失的鲜活生命。

学生安全事故(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校园伤害事故)的急剧增加不仅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园伤害事故?校园伤害事故种类又有哪些?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事故发生后,学校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下面重点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1.校园伤害事故的概念。校园伤害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应该说学生伤害事故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但其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受害的主体是特定的。受害主体只能是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而不包括外校学生到本校时受到的人身损害;(二)损害地点是特定的,学生受损害的地点必须是学校校园内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例如春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的特定场所;(3)损害时间是特定的即发生在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期间,学生离开学校时的非学习、生活期间除外。

2.校园伤害事故的种类。根据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过错程度,可将校园伤害事故分为以下四类:

(一)由于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员工体罚学生等原因导致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加害人是负有教育、管理等职责的教师或者其他教职员工的故意行为,因为其行为系职务行为,即学校的行为。例如在张帅因受教师体罚致人身损害诉鸡西市师范附属小学赔偿纠纷案中,由于体育教师苗全有体罚原告,导致原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人身伤害。

(二)因学校的消极不作为或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这一类案件和第一类案件相似,责任人均为学校,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类案件导致损害的原因是教师和员工的积极作为,而本类案件的致害原因则是教师和员工的消极不作为。例如学校的相关教学设施不完善而导致学生伤害的。

(三)因学校的疏于管理和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其特点是学生伤害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但学校的疏于管理和教育也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属于多因一果。在李斌诉上海市普陀区询阳路小学等劳动课受伤赔偿案中,原告李斌在参加劳动课期间,擦完玻璃下地时,踩中被告上海普华建筑装磺工程公司放在窗外的翻斗车,导致手指被压断。

(四)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原因并非学校故意或过失,而是在学校控制或预见范围以外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例如在税华君等诉合江县人民小学未尽安全关照义务致其在校时遭犯罪行为伤害赔偿案中,由于犯罪分子混人学校,逞凶杀人,致使原告等四人重伤。在王劲诉杨治踢足球伤害赔偿案中,王劲是守门员,当杨治射门时,被足球击中眼睛而导致受伤。

3.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多少责任?

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前,有关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人身伤害,学校是否负有监护责任,理论界以及司法实践中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学校对学生有监护责任,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将孩子托付给了学校,监护人无法行使监护权,于是监护人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了学校。也有观点认为,学校没有监护责任。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争议,《办法》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办法》也同时明确了学校在保证学生安全方面的职责是:教育、管理有保护。因此,判断学校是否应承担责任的标准是:学校是否尽到上述职责,若尽到了,则不存在过错,也就不承担责任;反之亦然。

那么学校在校园伤害事故中究竟该承挂多少责任呢?下面仅就前边提及的四种类型的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责任作如下探讨。

(一)因教师或者其员工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于学校不仅没有履行法定的教育、管理义务,而且违反了味成年人保护法凡《教育法》的强制性规定,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理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二)因学校的消极不作为或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这类事故是学校未履行法定的义务,理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而且在这类伤害事故中对学校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推定,即学校如不能证明在此类事故中已尽教育、管理之责,则推定学校未履行职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加强管理,完善制度c(三)因学校的疏于管理和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这类事故可以根据学校疏于管理和第三人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的大小,判决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四)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因为此类事故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如要求其承担责任显属不公,也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所以在这类事故中如有明确的加害主体,可以责令加害方承担赔偿责任,如无明确的加害方,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判决学校和受伤害学生分担责任。

4、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中如何有效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1)要能正确判断事故性质及事故种类。首先要分清是否属于校园伤害事故;其次要判断属于哪一类事故;接下来就要弄清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学校教育者及管理者要熟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了解十二种情形应当由学校承担责任;五种情形应当由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承担责任;六种学校免责情形。(2)要有证据意识。注意收集、保存对校方有利的证据。如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学校发现后,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等。(3)要建立调解机制。

四、对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二点建议

1.树立现代法治理念。长期以来,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响,“重人治,轻法治;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学校管理行政化,校规制定随意,长官意识浓厚。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严格制度规范,适应时代需要,彰显现代法治精神。作为学校,既不能假国家公权力之利侵害学生的正当权利,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权利诉求而放弃国家赋予的管理权力;作为学生,既要有保护自身权利不受侵害的“维权”意识,同时也负有服从国家赋予学校依法管理职权的“守法’义务与责任。学校在行使学校自治权,履行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能的公权力时,必须考虑哪些领域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调整的公权力范畴,哪些领域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私权利范畴,在制定校规并实施时,不得侵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范畴的学生的私权利领域。学校管理职能的公权力一旦侵人宪法和法律赋予学生的民事权利领域,就会造成对学生正当权利的侵害。

学校的秩序维护主要应该通过对权利的保护,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而形成的,这样的秩序才是有活力、有张力的秩序。

和谐校园篇5

[关键词] 高校; 和谐; 校园;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104- 02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也是新时期的战略目标[1]。在此背景下,“和谐校园”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谐校园是指高校内在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其相关的外部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高校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实现的一种状态[2]。和谐校园建设就是使校园内部各种关系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3]。为更好地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本文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剖析。

1 内涵建设,具体表现为深刻理解与充分运用和谐理论指导校园建设

在2005年2月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是由特殊人群在特定的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共同体,其功能要求高校始终保持一个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4]。因此,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当今高校发展的最高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共同体的特点,我们要用创新的思维理解与运用和谐理论。

1.1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师生员工的依靠力量

首先,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党,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来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其次高校党政要积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以先进的文化促进和谐建设,以广泛的民主法治来保障和谐建设,以科技创新来引领和谐建设;最后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校园和谐人人有责、和谐校园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2 深刻理解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掌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

和谐校园建设主要是指以和谐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求师生职员工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事业发展。高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层面之一,以高校和谐辐射社会的和谐。高校和谐建设是社会和谐建设的排头兵,以校园和谐建设带动全社会的和谐建设。

1.3 以和谐校园建设为契机,稳定有序地推动学校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

通过深化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适应整个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5]。第一,改变观念,加强对高校深化改革的认识;第二,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用规范来指导高校的改革;第三,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第四,正确处理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高校承载力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校园和谐、以发展巩固校园和谐、以稳定保障校园和谐。

1.4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和谐校园建设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营造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6]。建设和谐校园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校园内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保证校园内的每个人都能以自己处在这样的环境而感到身心愉悦,最终实现校园里的每个人的科学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2 外延落实,具体表现为正确处理高校改革所发生的校园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等问题

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涉及诸多方面,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做到多方面关系的和谐,如管理制度的完善科学、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学氛围的良好、科研平台的创新、校园文化的绿色、校园的安全稳定。

2.1 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乏科学的管理,难以开展正常的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但是过于强调制度的严格,受限于僵化的制度,也容易消磨人的创造欲望,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氛围压抑的局面。因此,高等学校的管理既要讲究管理方法的科学规范,也要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和弹性化,充分尊重人,相信人,将制度的科学规范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7]。“管是为了发展,是更加民主开放”,要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构建刚性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统一的学校管理的和谐模式。高校在制定各岗位职责、教职工的绩效考核、教学事故的界定和处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定等具体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参与讨论和修改,重要的规章制度还要通过教代会和学代会的讨论表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通过师生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成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执行力度强、科学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支持,执行过程才会顺畅无阻,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实效,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全体师生员工的和谐发展。

2.2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高等学校校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3种,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教职员工关系[8]。首先是师生关系,老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亲人和朋友一样,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和引导学生,热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既传授知识,也引导待人接物,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育人工作寓于教学工作的细节中。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因此,教师应努力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鞭策学生,培养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才。同样,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珍惜老师的付出,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和谐校园氛围。其次是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相互关爱,互相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理性竞争,也要团队合作,实现团体的整体发展。通过合作促进取长补短,通过竞争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激情。在相互信任、坦诚相待、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中,不断拓展同学间在学习和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高等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和生活设施,开发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平台。最后是教职员工关系。因工作岗位职责不同,教职员工的工作内容不同。教师把培养优秀的人才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而教辅人员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最优质的管理、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辅助教师完成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因此,教职员工的平等和谐相处,不仅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也有利于营造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实力的全面提升。从决策层看,只有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未来,才能平衡与实现员工的价值,有效地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热心奉献。

2.3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断激励全校教职工,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挥洒热情。引导教职工品德高尚、行为高雅、忠于职守、开拓进取、勤于耕耘、勇攀高峰、乐于奉献,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追求一流的教学水平,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社会人才。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大力倡导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勇往直前的进取意识,不断进取的创新意念,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勤奋、刻苦、团结、自强、奉献、进取、创新,为成为优秀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9]。如此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相长的格局,能促使全体师生共同进步。

2.4 搭建创新的科研平台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地,科研成果是考核和谐校园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多年的发展,各类高校都有自己的科研特色,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成果是继续努力的方向。首先,整合校内科研资源,提高科研共享率;其次,建立特色鲜明、学科互动的科研平台;第三,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组织强有力的联合科研攻关队伍;最后,运用科研平台实现创新性成果,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2.5 孕育绿色的校园文化

孕育绿色校园文化,是构建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是凝聚历史、凝聚师生、凝聚学校、凝聚社会的法宝。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求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奋发向上的校园气氛和校园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优秀资源;提高广大师生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样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师生爱国、爱党、爱校,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形成讲诚信、讲文明的作风。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使师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孕育和谐的校园文化。

2.6 建设稳定的安全校园

随着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大幅增长,社会化不断提升,给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带来空前的挑战[10]。因此,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要把稳定作为前提,提前预防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不断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为此,要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规定,落实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优化周边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排查、干预、跟踪”的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长效机制,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健康地学习和生活,进而形成自身的良性发展。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既要完善内涵建设,更要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保障、师生关系改善、校园环境稳定等方面内容,才能实现高校改革的稳步快速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1] 尹建康. 和谐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改革[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

[2] 汤耀平.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J]. 高教探索,2007(6).

[3] 张新梅. 和谐校园建设之我见[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4).

[4] 张欣欣,刘琳琳. 构建和谐后勤 推进校园和谐[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

[5] 胡建雄,唐吉红. 新形势下探索高校后勤改革的和谐发展之路[J]. 高校后勤研究,2009(4).

[6] 邬丽,周先进. 论人际和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响[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1).

[7] 徐绍华. 新时期和谐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改革[J]. 吉林教育,2009(2).

[8] 方玉华. 高校后勤改革也需要科学发展观[J]. 中国科技财富,2009(4).

[9] 刘大允,李靖茂,葛畅. 工科大学构建和谐校园中有关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0(8).

和谐校园篇6

“和谐”是指人类所处各种关系中的协调、平等和基于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机制与状态。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的含义。和谐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综合体,它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融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取向、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为一体,通过积极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现校园内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和谐相处和和谐发展。其内涵可包括三个方面:

1.人自身的和谐

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使命是在个体和社会统一中来把握身心和心智(知、意、情、行)的和谐发展。个体自身和谐主要指个体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平衡,身心健康、心态良好。

2.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一方面是指建设优美的校园风光、另一面是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们的心灵、进行自由的学习与创造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有序、高效、便捷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又会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塑造,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形成能够使师生员工产生美好感受的校园文化,得以在思想品行、思维品质、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人际间的和谐,广义上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际间的交往愈加频繁,相互间的合作依存日益紧密。其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日益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特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专属文化现象,是历届师生对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结果。艺术类院校由于其自身学科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于不同于综合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

1.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点。艺术院校作为研究文化艺术的专属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风格鲜明的校园建筑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突出校园文化美的特色,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学生艺术化的心灵、审美化的人生境界,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准。

2.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欠缺

艺术院校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艺术教育学习,或是相关艺术院校附中考取,由于学习环境、个人兴趣、时间精力等原因,导致学生偏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导致文化课学习投入不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人文及自然科学类的活动较少,参与人数较少,人文素养底蕴不足。

3.校园文化构建面临困境

国家在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研究、培养方式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尚不具规模,各类校园文化导向性机构对艺术院校的关注及研究不足的情况。艺术类学生大多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活跃、情感丰富、这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当前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艺术院校学生学习成本不断提高,学生经济意识不断加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与功利化,这都对艺术院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出了挑战。

三、构建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明确育人理念

构建艺术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既包括以学生为本,也包括以广大教职员工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发挥起主体作用,提高管理效能。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作为教育研究机构,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充分尊重师生的学术自由,努力为广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专业素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学校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指导机制,使学生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个性突出、而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为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其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其一,制度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道德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其二;条例细。所制定的条例应内容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资助管理规定等。其三;纪律严。制度透明,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从而在践行制度过程中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学生基层党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主体,无论是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创造活力,还是实现校园稳定有序,都离不开党团的领导。其一,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实现激励和带动作用,竭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其二,注重培养学生干部,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其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其三,加强社团建设,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组织成立高质量的艺术类社团,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文化,逐步积淀、缔造和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要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和人才智力的优势,积极探索艺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创新校园文化展示的新载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转变学生轻视文化修养的错误认识。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加大文化课考试难度,开设相关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其学术素养;在艺术实践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要充分利用艺术实践活动展示性强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在情感认知、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提供条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信任与合作。

四、结语

总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其创建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必须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使校园文化的形态结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从而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和谐、有创新精神、个性自由、人格完整的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

和谐校园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伟大工程。高校作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和承担科研任务的重要基地,如何把教育和科研任务纳入到这一伟大工程体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深化和指导高校的日常工作,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以营造和谐校园为初级目标,融汇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由人和一系列社会组织构成。高校是社会组织之一,承担着教育、教化、科研和发展的社会重任。同时,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境界养成及传播的敏感地带,其成功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世界观和具体行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营造和谐校园为初级目标,进而发挥高校的科学和人文带动作用,促进和谐社区与和谐城市的发展,从而逐步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目前高校工作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但应尽力避免眼高手低、好高鹜远的高校通病。以营造和谐校园为初级目标,正是有的放矢、切体切身之措。只有这个基础打牢了,有了经验和方式方法,才能踏踏实实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才能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营造和谐校园为初级目标,更是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出发,从大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的切实举措。志存高远是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学生应该担负的重任和应具有的历史情怀。但这一切都需要从基础做起,从身边做起。把自己生活过的大学校园建设成具有浓郁人文情怀和科学氛围的和谐校园,自己亲身亲力亲为这一切,才能既提高了思想境界又锻炼了工作能力,才能真正把自己造就成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

二、建设和谐文化,加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力度

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正全面的阐释了当今高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是各种文化和思想的汇聚之地,是传统文化承继和新文化滥觞的会所。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无疑是高校的灵魂所在。以健康包容的心态,认同与尊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构建多元共存、和谐探讨的文化基础;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和文化成就,博采众长、消化吸收;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继承与发展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遗产,使之耀眼于世界舞台;关心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乃是高校和谐文化的内涵。

建设和谐文化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培育具有和谐文化精神的人才。通过人才的影响和带动,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同时,培育具有和谐文化精神的人才与加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力度又是统一的。大学生中多一些具有先进文化思想与和谐精神的党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多了一份中坚力量,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就多了一份保证。

三、发扬民主,依法治校,合理管理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治国方略。同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和谐需要公平安定,和谐需要行为准则的制定和遵从,和谐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制定和执行具有和谐理念与精神的制度和法律离不开大张旗鼓地发扬民主,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法律才能代表我党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执行起来也才能顺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高校作为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而集中的区域,更要发扬民主,依法治校,合理调节各方面的因素和矛盾,尝试具有和谐精神的制度建设与贯彻,为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依法治校,更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学生形成学法、知法、守法、依法的行为习惯,杜绝校园内违法事件和法盲的出现。

四、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大学生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来是指导我党工作的有效方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是和谐思想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好时期。欣逢盛世,大学生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武装自己。高校多鼓励和组织大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去亲身体验和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些经验和感受会使大学生们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会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学习的更加扎实;会使他们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早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是现代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亲身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的伟大成果,会更加坚定他们的马列主义信仰,坚定他们报效祖国、回馈人民的热情和信心。

五、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加快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高校是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相对较为丰富集中的区域。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就意味着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服务好人才,以好的制度和机制使这些人才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不仅这样,更要创造条件让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科研与转化和谐了,会导入一个多赢的良性循环,资金有了,效益有了,收入有了,心情有了,效应同样也有了。

和谐意味着均衡,意味着发展。在加快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对自然的保护性利用。一切以长远的眼光、以和谐的角度来促进共生共赢的局面形成。

六、团结友爱,落实好贫困生的就学和助学问题

解决贫困生的上学问题历来是我党关注人民关注教育的实际工作之一。构建和谐社会、营建和谐校园,要求我们更要从此一高度来解决好这一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上的起大学,让上大学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可以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法并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筹一些,,社会可以助一些,个人可以捐一些,学生自己也可以打工挣一些。关键是要落实好政策上、机制上的保证,使之成为高校日常必须考虑的工作之一。要满怀爱心、真心实意、踏踏实实地去做,要让我们党的爱心和政策从我们身上得到真正的体现。要让我们自己首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三个代表”的先锋。

和谐校园篇8

关键词:和谐;校园;教育环境;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53-02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直接关系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目标已经非常明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最高的和谐其实是人的和谐,具体说校园的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实是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因此,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如今,北京、重庆、河北、辽宁、陕西、新疆、青海等地已经围绕着“和谐教育”这一课题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管理和谐为建设和谐校园打造基础,环境和谐为建设和谐校园创设氛围,师生和谐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保证”。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精辟描述,具体到学校,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和谐的校园环境,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在此,笔者就和谐校园的构建与促进学生成长的关系谈些心得。

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们要牢记同志提出的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并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强调和谐精神,挖掘德育内涵,从德育入手,从根本上促进和谐。把“尊重赏识、和谐奋进”当作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内涵建设支撑整个学校发展思路和教育教学的实施

所谓内涵建设,是根据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办学的层次和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分学科建几个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一些师生共用的文娱活动中心、健身俱乐部和一定面积的草坪,以此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学习交流场所,促进师生的文化交流。

三、和谐校园,特色为本

搞好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特色”成为和谐校园文化的最具亮点的主题。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开展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促进人文精神与和谐文化在校园的整体推进。必须看到,唯有和谐发展的人才能像种子一样破土、发芽、成长。搭建丰富多彩的交流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与奋进的精神。特色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甚至热爱自己的家园的美好感情。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那么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就是学生的精神家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发展个性的空间,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个体素质。

四、树立和增强规则意识,共建和谐美好的校园

当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期之后,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做任何事情都要立一定的规则,愿意参加者必须遵守这一规则,否则你就必须出局。学校管理也不例外。毋庸讳言,重制订、轻落实,是学校制度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导者十分头疼的一件事。但是说到底,“和谐”并不是可以管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共识的规则而产生的自觉约束。在规则的前提下,大家都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而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就是“慎独”。在独自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同样能够遵守规则,这就是修养。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喻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优美和谐、文明健康的环境就是它的根本,良好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多彩、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则是它的精髓和灵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文明修身,师生共创和谐的校园。

五、营造平安的校园环境

面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学校和地方都千方百计地加强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保卫工作。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法制教育进校园。(2)安全教育进校园。(3)治安管理进校园。(4)禁毒宣传进校园。(5)交通管理进校园。(6)消防管理进校园。一句话,“创平安校园,促社会和谐”。有句话说得好“校园无小事”。因此许多地方的教育、交通、卫生、安监、消防等部门都定期召开会议,多方密切配合,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联合指导,使“平安校园”工作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在这方面,学校必须建立由党支部统一领导、各部门及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每一个学校的老师,每一个学校的职工,都必须有切实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创建“平安校园”的重要意义,把“平安校园”建设真正作为营造社会和谐、稳定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下大力气抓好、抓实。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大战略选择。而创建和谐校园正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社会的和谐和校园的和谐应该是统一的,二者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和谐的校园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温馨家园。“作为学校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行为的缺失,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认识空间,进而实现学生们的自主管理、自我约束”(《中国教育报》),这就是和谐校园中最为和谐的教育管理理念。

上一篇:润肺茶范文 下一篇:奔跑羽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