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家庭 和谐宗族

时间:2022-10-04 11:29:59

和谐家庭 和谐宗族

[摘要]危素是元末至正年间重要的政治家,也是元末最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坎坷曲折、忍辱负重,然而却留给后人不光鲜的印象。笔者试图结合危素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系统考察危素的社会思想,研究危素“和谐家庭,和谐宗族”宗族建设的社会基层控制思想,以期为今天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应有的借鉴。

[关键词]危素;社会思想;宗族建设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53—02

元末至正时期,是元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局势急剧动荡时期。危素便生活在这一时期。危素(1303~1372),字太朴,号云林,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出生在元朝大德七年(1303),卒于洪武五年(1372),享年70岁,《明史·文苑传》有传。笔者就危素和其文集相关史料进行了专门搜集整理,认为在元末风云骤变的年代,危素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不失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且他执笔修纂了《宋史》、《辽史》、《金史》。到了明代,他又同宋濂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但翻检元末明初一些史乘笔记,诋毁者多,誉之者少,致使许多事实晦而不彰,殊失公允,究其原因,无非是他身经两朝、事两主。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学者出于忠君思想,对其訾议多于褒扬。

危素具有丰富的社会思想,而且,他的社会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危素这个历史人物的社会思想研究,必须走进那个时代及他的内心世界,突出其自身的个性,依据其发展过程来进行。

一、修谱以追宗

危素在其《临州危氏家谱序》中写道:“微而大,大而微,贱贫富贵之一去一来者,天也,非人之所为也。至于浚诗书之泽,树忠孝之节,恶可以衰盛。而易其心哉?之不可以衰盛而易其心,则吾徒之自勖其能以己耶。”①危素在自家族谱序中明确写出修族谱其目的意义在于“浚诗书之泽,树忠孝之节”。

元末明初,不修族谱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元是外族入主中原,对于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盘盘皆好。尤其是家族问题方面,蒙、汉两族相差甚远。于是,族谱散遗流失现象严重。“姓氏之学,学者不讲久矣,类皆以为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向之世族大家往往漫勿能道其生者,则虽有奉功盛烈,犹晦昧而彰,非可惜哉。”②这也反映了危素对不修族谱的不满及惋惜。他在《陈氏尚德堂记》中整篇写到家规:

浏阳陈君以尚德名其所居之堂,而自著家规木条刻诸堂中,俾世守之。其子颐孙举进士授邵阳丞将归荣其亲,则过余求祀其堂,按其家规曰:“读书必由小学大学循序而进;讲明修身齐家之道,当见诸行事毋徒事文辞以钓声利;祭祀用朱文公家礼,参之以司马文正公书仪著为成书,毋遽增损;凡祭宗子主之,叔公虽尊不当主祭;不奉神鬼浮屠,不用巫觋构堂四楹;每食男子居外女妇居内,童子别席,有酒有食,则其食不足,则奉亲慈幼而已;子妇定省,毋阙废,临事绌已奉公或教之,不从,则妇出子逐勿以姑息,以紊家法;取妇,勿苟利其赀产,家事三年,以次掌之;事无大小,必告家长,毋得颛行;男子名为生计,公库给本钱,居者,月归子女未嫁者取其半,子妇治丝织绫缂者六十有一疋,子一疋,女子三十有以疋予一疋,能增置产业及桑、茶、竹,本必纪于籍,毋私蓄私假;兴饮食衣服冠昏酬酢私亲饮遗一取诸公库,定为品节,毋过于奢仕,而有余禄者亦归诸公库;仆婢授之以事,而其成此其大凡也。然其堂曰尚德者,著其保家本其在于斯乎。”嗟呼,甚矣,其德之不可以弗尚也彼有德之不尚,而唯力之。是骋未有不倾覆败裂者以廉。凡秦之强虎视六合,而威震诸侯曾不旋踵,而之其国有天下者。且然况一家之乎?是以知力不足恃葢如此夫。且所谓德者本之,吾所固有而非自外至。亦何为而不尚之哉?今君之处其家规肃肃乎区书之严密,可谓谋之深而远虑之远,其子若孙者夙兴夜寐,毋丧厥德则其兴也。将绵绵而未艾九江之宗家不独专美于前矣,是为尚德堂记。③

由此可见,修族谱、立家规在当时基层社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尤其是世家大族、边境地区。

修族谱关键在于诚实,要实事求是,不能攀尊趋贵,还要把他姓纳入族谱。“予尝患近世大夫之族谱牒惧,无所微信,夫人之生莫知所本始。则与羽毛之类奚以异彼?”④危素在此写到,人不知其宗则如羽毛,对于族谱修撰提出了要求。“盖华亭之卫,莫盛于宋,也变以来,衣冠之族往往沦替谱牒,散之而传闻荒忽,而卫氏之后独可微信如此弃哉。夫大事之得丧一去一来者,天也。至于上承诗书之课,下为曾玄之计,厥有道焉。”⑤从《卫氏族谱序》中我们看到危素对于族谱的修撰力求实事求是。

二、建祠以和族

危素将祖先家族祠堂作为教化族人的场所,赋予宗祠教化、管理族人的功能,因此,对祠堂建设相当重视。他认为建立宗族祠堂有利于“管摄人心,聚合宗族”,特别是祠堂祭祖的活动功能巨大。祭祖是宗族制度的重要内容,危素对建祠合祭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祠堂之制”的建立受到社会家族祠堂的影响,建祠也是为宗族服务,实际是宗族建设的一部分。设祠祭祖的礼制也较为灵活,随客观情况而改变,如危素在《南丰曾氏祠堂记》中写道:“然则曾氏之祠岂止其子孙所当致力而已,故国无先师,则以邻国之君子为先师,南丰今虽为州,故抚之属县,以郡之间,宗工、巨儒、名臣、正士磊落,相望有不待合祭于邻国,顾郡县之吏与夫乡之学者有不察矣,何也?克承先志,保有故业,又能严其祀事其贤于人可知巳厥,今寇攘兵燹之后,盖亦购求遗书,尊搁祠下以待后之君子。”⑥由此看出危素对于建祠合祭充满向往,希望合祭能促进文化交流。

元末明初,对于设祠合祭,特别强调“以礼起义”的行为,也就是说“变而不失其正”。京师赵氏配徐无所出,视侄如所出,徐氏百年之后与正室合祭,危素在其行文中无不感慨:“谨耆老以其母为贞,子为孝子。” ⑦总之,危素在其行文中多次提到“义礼”之祠,目的是达到“管摄人心,聚合宗族”,以便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走向和谐。

三、业学以兴族

业学在元末明初逐渐走向衰落,其与宗族的兴旺有密切关系。想到宗族的兴衰,危素无不感慨:“世禄非难,而世学为难。”⑧他认为,要实现或维持宗族的兴盛,有两个方面最值得重视:叙详谱和兴业学。

上一篇:元狩二年河西之战相关问题探析 下一篇:浅谈华锐藏族饮食文化变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