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0 19:53:30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范文第1篇

和谐社会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孩子抓起,让学生从接受学校教育时就感受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建和谐社会。那么,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要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

学校的构成主体是学生,学校活动的参与主体也是学生。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对学校而言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一、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一方面,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就决定了他一定处于、也只能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决不能“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被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绝不能被扼杀。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代表一种希望、代表未来、代表一种力量、一种建设祖国的力量。他们不是乞丐、不是乞求教师的施舍。而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培养建设祖国新生力量的义务。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建和谐校园,进行和谐教育。

二、行动上,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关键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学校,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必须改进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点我们郑州市已经下了很大功夫,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参与的教学。同时适当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特别是应用性信息技术知识。这在我们这所农村中学也已经做到了,每周都有计算机课,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学生确实也受益不少。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种器物,靠强挤硬塞很难奏效。学生对学习的淡漠,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学方法难以激活他们的学习情趣。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

其次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严格控制辍学,严禁随意赶学生出教室出校门,切实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均等;对优生、差生、子弟生、一般生要平等对待,绝不能歧视差生,并切实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教学的水平要照顾全体学生,不能拔得太高而只为“好学生”服务。同时,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以发展,坚决克服“考”指挥教,“考”指挥学,甚至以一种古板的“应试模式”来提高考试成绩,限制学生思维创新的不良做法。

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有所发展,就要保证国家要求的课程开全并上全。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虽然是农村中学师资较紧张,可我们不仅开齐上齐所有的课程,还组建了许多社团,发展学生的特长。如球球团就有篮球队、足球队和乒乓球队;文学社的社员经常办校报,参与各种征文活动;传媒社的社员办校广播站,举行演讲比赛等等。这些社团给了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充分的用武之地,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我们学校还开展了特色教育“蛋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生兴趣极高,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放在学校的展台上时,更是给校园增添和谐氛围。

再次,要爱生如子,反对以势压人。“教育的灵魂是爱”,对于生活上有困难身体上有缺陷、思想上有包袱的学生要给以更多的关爱。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过多的占用学生的时间是对学生的身心的一种摧残,是一种侵犯。所以我们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布置的家庭作业也严格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当然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还要严加指正。师生意见不一时,不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了解教师观点正确的原因,切勿强加于人。

最后还要防止和杜绝教育腐败。现在有些个别教师在社会上办各种辅导班,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而影响了学生的利益。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然是在业余时间办班,却能影响在学校教育的质量。国家一直在提高教师的待遇,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在职教师乱办班、滥发复习资料,甚至吃、拿、卡、要等,加重学生经济负担,影响教师形象。

三、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贯彻落实和谐社会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条件。人的因素是生产力的第一因素,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关系着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满足程度。学生是学校活动的主体,也是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学校贯彻落实和谐教育的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要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和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和谐教育 三大要素 结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构建起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和谐教育。我们把这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发展需要统一实现为出发点,在调控教育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称为和谐教育。

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外在影响力。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些基本规律的作用下,构成学生身心的各要素(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在不同年龄阶段是按照不同的速度(有时缓慢、有时加速)和方式(有时平稳、有时剧烈)发展的。我们将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速度与方式规律性的变化定义为学生发展的节律。影响和制约学生发展节律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内在原因,有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需求,个体的遗传素质与“生物钟效应”的差异,学生认知结构与社会实践经验的积淀,等等;外在原因是学生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的差别。

当教育的节奏超过了学生发展的节律时,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而当教育节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节律时,教育就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只有在教育节奏与学生发展节律和谐,并能产生谐振效应时,教育的影响力量才最大,并能取得最大的功效。这是和谐教育的精髓所在,也是和谐教育本质的具体体现。

和谐教育认为,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手段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发展需求及发展水平)的不适应。具体讲,实施和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和谐教育的三大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如下。

1.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社会对年轻一代要求的代表,又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需求的中介。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2.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前提,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有关。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开发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旱体验到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有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持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和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教育 和谐管理 人文和谐 质量观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我国的文化典籍《易经》谈到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是,天道与人道必须是和谐统一的。孔子把和谐教育的思想具体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仁,勇”三达之圣人。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过程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长期以来,职教存在着重理论忽视人的倾向。而我校倡导实践和探索的“和谐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门路,生存有基础”的办学目标,我校在扩规模,上硬件完善基建的同时,充实新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初步形成以“和谐发展”为学校理念,以抓“教师教学管理”、“学生行为规范”为平台,以“打造特色艺术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我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一、团结、高效团队的组建——和谐管理

学校领导集体明确管理目标: 1、由教育行政型向学习型过渡,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 ,校领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向全体教职工提出和谐发展的目标。2、致力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氛围。3、对办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达到办学条件与教育效果的和谐。

我校探索和实践的做法是:1、推行以科学、合理的制度管理教师。坚持“用制度管好人,用好的制度管人”的工作思路。按教师的职责分工,从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素质、教育教学常规、工作量、教育教学成绩、加分奖励等几方面进行考核,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教师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2、以真情感染关爱教职工,践行“管理加服务”的人本化管理理念,及时解决教职工生活困难。3、设立了教职工代表会、工会、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等多个群众团体组织,充分保障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行政事务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谐发展

学校的事业要兴旺发展、要充满活力与生机,关键在教师。 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力求学校管理不断走向人本、走向能本、走向校本。在事业上,以引导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为基点,给位置,搭台子。在工作上,我们锻炼、培养、重用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长处,最大努力为教师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1、塑造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教师只有敬业爱岗,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能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才能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师,用高尚的文化生活陶冶教师,用榜样来激励教师。

2、引导教师不断地学习。我们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教师的培训计划。积极参加三项主题活动、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机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3、引导教师进行扎实的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把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者”。

我们提出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科研必须紧密地与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三、融洽、真诚的师生关系——和谐育人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得到发挥,性情和灵魂得以升华,又能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职业学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内容是:

1、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提倡多样创新、灵活多变,追求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体现教学的民主。

2、学校和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不单纯是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建立以“爱”为起点的理解和信任。建立心灵沟通的桥梁,对学生尊重、认同和信任,可促使学生学习、情感、是非辨析能力的提高。

4、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学生视老师为朋友,才会毫无保留地将心灵大门向老师敞开,真心的接受老师的教导和要求。

四、打造高效课堂——和谐施教

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育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不断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谐的课堂实施要求达到这样几点:

1 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

2 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流。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真正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彼此尊重爱护;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评价和激励学生。

3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4 优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特别是在聋校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每个班级安装了电脑主机、闭路电视等,多种电教手段在教学中普遍运用,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和谐共赢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是中职教育发展的最大特色和必由之路。

其核心是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通过校企合作:1、有利于完善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2、有利于加强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3、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形成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计划和标准,为用人单位“量身订做”使用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去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

六、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和谐环境

学校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营造“人文和谐”的教育环境。制定了“规范—特色—品牌”三步走的发展蓝图,组建学生会、文明监督岗、校园广播站、贫困生助学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关爱、宽容、感恩、自律。积极创建学生社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成立阳光杂技艺术团,书画、美工特长班,服装设计班,舞蹈特长班、心理社团、体育运动队等11个社团,发挥了学生个性特长,实现了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门路,生存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为残疾孩子走向社会开辟了一条就业生存之路。

七、和谐教育质量观

对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和谐教育要看人格、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的养成;要看知识、技能、学习、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体魄、体能的锤炼;要看交际、合作、生存能力的强、弱、短、缺。更多地关注“做人”和“能力”。真正培养学思联系、知行统一、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和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谐教育 ;和谐社会

引言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2005年2月,总书记先后两次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那么,如何加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我想,特别要突出解决的是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社会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是教育又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

和谐教育及其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发展起来的。历史记载,和谐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有历史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古希腊的雅典是奴隶制社会,国家的上层建筑为了管理好内部社会,为了发扬民主,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提出了 “和谐的人”的教育目的。在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批倡导和谐教育的哲学家,教育家,例如:古希腊的“三哲”,亚里斯多德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扬了其老师柏拉图关于灵魂三分法的思想,同时对灵魂进行了划分,分成三部分,即:理性灵魂、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三部分,还分别与三方面的教育相对应,并认为三部分灵魂密切联系、处在和谐统一之中,三者缺一不可,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体育、德育与智育也是紧密地联系起来的,即对人实施和谐教育。但古希腊的和谐教育过多地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主要体现在文艺复兴时,由于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时代的呼唤,涌现出了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以重视儿童的教育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教育任务;强调发展人的智慧,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人。如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1378-1446)、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英国人莫尔(1478-1535)、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拉伯雷(1493或1494-1553)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教育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和谐教育思想是与其关于人的学说密切相联系的。应当说,二者有着先后顺序,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无论从人的两种本质、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像一条红线贯穿在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之中;没有和谐发展,就不会有两种本性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与其全面发展思想、个性发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它把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的指针,当今素质思想中,仍然渗透了很多和谐教育的思想,和谐教育的思想为全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人类的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和谐教育的实际意义

和谐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从其发展历史看,和谐教育思想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早,但是在国内发展的效果更加明显,尤其是可以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来看,和谐教育思想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对基础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和谐社会,更需要在教育中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使教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

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要求教育应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为基础,教育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为前提。如前所述,历史上任何一位倡导和谐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教书育人过程中,都重新体现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观点,都可以说是教师爱人、爱学生的典范。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对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始终渗透了和谐教育思想,始终认真把握教育人本论和学生主体论,以人为本,转换教师的角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淡化了教师填鸭式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表现为引导者。

其次,贯彻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观,这要求在教育中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就不能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同样,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又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呢?因此,和谐教育必须与全面发展教育始终相伴、同步进行,只有这样,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才更有意义。

再次,贯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有效结合和统一。和谐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的,在实施过程中,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素质”补充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素质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素质的易于把握操作的教育格局。素质据理力争,适用于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的和谐教育思想也必然适用素质教育。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渗透,就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在素质教育中,全面贯彻和谐教育的思想,才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此外,在个性教育中,应当处理好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共同要求与个别对待的关系。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就会把个性等同于差别性甚至于个别专长、强调因材施教而忽视集体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

第四,贯彻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全社会由制度化的教育向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转型。让教育在纵向上贯穿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在横向上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接受任何方式的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到了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新主张,可见和谐是全世界的、全人类的共同要求。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应从和谐的教育入手,作好育人工作,让更多的“和谐之才”共同完成“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谐教育必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从小学到大学都应该渗透和谐教育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陈雪琴.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2]禹小平.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文史博览,2006年02期.

[3]黄波.廉永杰.和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4]罗序斌.“和谐教育”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和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语言 不和谐表现 和谐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就是“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谐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必需,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民族的团结,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加快推进和谐教育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就像空气,和谐的语言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语言不和谐的表现

(一)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和谐

大学与中、小学不同,师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一所大学几乎能听到全国各大方言区的方言。以重庆某高校为例,80%的师生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官话区。由于中学时普遍不重视普通话,导致学生方音浓重难辨,成为人际交流的一大障碍。西南官话虽然同属北方方言区,但正是因为其与普通话似像非像,极易形成混乱的语音系统。且不说师生们不愿打破语音习惯去自觉使用普通话,即使在高压政策下被迫使用的口语绝大部分也只能称得上“川普”。然而,“川普”虽然沾上了一个“普”字,其实质却与普通话有天壤之别。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极大的差异,但出于“轻松”思维的便利,“川普”仅仅完成了部分语音的转化,这样形成的普通话氛围,使整个校园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地方色彩”。

教师大多不愿使用普通话教学,尤以理、工科最为严重。他们使用固有的方言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而让他们用普通话表达,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三分之二。因此,他们的教学也只是针对当地大多数能听懂方言的学生,西南官话区以外的学生就如坠九里云烟了。时间一长,这种语言的不和谐,也导致一部分学生的逃课有了貌似正当的理由。

在师范院校大多开设了《普通话》选修课。作为一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在说话中不断练习、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意识。而学生牢不可破的方言习惯常使他们仅仅是在课堂得以短暂地练习,课后则又回归到方言的语言氛围中。这样,学生普通话水平无法提高,在不得不使用普通话的时候常常落人笑柄,或者屡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屡次失败,加重了使用语言的自卑心理,更加不愿与人交流。

(二)教育教学语言的不和谐

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中也通过语言与学生谈心交流。然而教育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语言,可以视为一种语言伤害。即有些教师在引导、说理等教育方法失败时,就会走向其反面,使用一些讥讽、侮辱等不良语言给对方造成伤害。它具有无意识、内隐和后果长期性的特点,虽没有肉体虐待那种明显的外部伤害,却无情地践踏了学生的人格,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给他们造成了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以下列举教育中常见的语言伤害现象。

1.侮辱讽刺。老师口中的“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你脸皮真厚,要是我,早找个地缝钻进去了”!“聪明人到哪儿去了?”……这是一些对学生常用的蔑视、侮辱、讽刺性话语。老师本希望以此激起学生的羞耻心,从而达到目的。但事实上,激起的却是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敌意,反而会产生自我谴责、自暴自弃的想法,甚至以过激行动反抗、抵制教育。

2.威胁恐吓。习惯于当面对学生讲“叫你家长来!”“开除你!”“这样做你会后悔的!”“不好好学趁早回家去”等威胁语言,会使学生形成长期的压力,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不敢积极地行动,对其生命潜能产生终身压抑。

3.贬低压抑。“你要是能拿一等奖学金,太阳从西边出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或者,用比较式语言贬损学生。如:“某某比你强一百倍;你是全班最笨的”……这些怀疑和否定的不和谐语言,常常是老师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用来发泄对学生的不满。尤其是,总爱加用“从来”、“每次”、“总是”等夸大字眼以示全面否定。这样做的后果是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卑。这种无能力感会毁掉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会给学生的生命首先涂抹上了一层沉重的“黑色”。

4.以自我为中心。有些教师常以口头禅的形式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比如:给“我”说;给“我”站起来;给“我”抄十遍;给“我”把家长找来,等等。这些不和谐的语言都有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甚至在学生面前旁若无人地信口开河,或者妄自议论国家政府大政方针政策,或者对同事品头论足。学生的接触面不一样,判断能力有别,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和谐语言容易误导学生。

5.强词夺理。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说一些诸如“老师有点错误很正常,你的错误不知比老师多多少”,“老师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老师总比你强”,“少废话,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等话语。此类不和谐的语言都与教师虚怀若谷的师德形象大相径庭。

二、如何做到教育中的语言和谐

(一)方言与普通话和谐共处

普通话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内对外的交际工具,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基地,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努力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为和谐教育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1.消除语言隔阂,即正确认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正确认识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有些人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认为推广普通话就是要消灭方言,因而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有些人由于不了解方言,产生了语言偏见和“优势方言心理”,认为方言比普通话更“优秀”;作为推广普通话前沿阵地的师范院校,学生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为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被迫学习的阶段,毫无自觉学习的意识。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和谐,也影响了教育的和谐程度。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推普”的宣传力度,让学习、使用普通话成为自觉。

2.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课堂语言环境。首先,每位教师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持证上岗,杜绝“本本族”现象。教师坚持用普通话授课,才能保证学生不因听不懂老师的语言而逃课,切实“让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这一推普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开设了与普通话相关的课程,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系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学习和训练。普通话可作为一门公共课,保证人人必修,由基础课程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把第一关。选修课也可分层次开设:针对公共课考试不过关的学生进行强行的单纯基础训练;针对考试过关面临普通话测试的学生给予受测训练;针对旨在提升普通话水平的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深化、改善语音面貌的细化训练。开设时间也应该相对靠前,于大一的下学期最为理想。这有利于学生在早期认识到语言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后期的自我发展意识。如此,也再无校园内“南腔北调”的不和谐语言现象了。

3.课堂教学接触普通话的时间有限,输入量也无法同方言相比。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处在和谐的自然语境之中(在社会中被人们使用的鲜活的口语是最重要的自然语言环境),因为自然语境能为学习者提供自然生动、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如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让学生时刻生活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氛围中,就能更多地让他们接触、学习,以利于提高并发展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使普通话学习实现从知识到技能、从准确性到得体性、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转换。

(二)消除教育语言暴力现象

1.平等交流。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平等交流,而非古代教育、传统教育的灌输模式。因此,平等有助于交流,交流以平等为前提。教师在教学中用语言传递知识,在生活中用语言沟通情感,所以平等交流是语言和谐的最基本点。作为现代教育的从业人员,无论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还是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都不能用语言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使用平等交流的和谐语言才能真正完成教育使命。

2.善于沟通。师生间的沟通和语言交际一样,由双方共同完成。和谐的语言对沟通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职业特点、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等多种因素都对构成和谐的语言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和谐的语言在双向的交流沟通中,既能了解别人,更能被对方所了解。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必须做到语言和谐,没有这一前提,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3.讲究技巧。首先,音量要适当:声音不宜过大,过大则有训斥之嫌;也不宜太低,太低显得精神面貌不佳。其次,语言要精练,以免让对方产生厌倦之感。最后,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语,以活跃气氛,让教育关系更融洽。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的主要执政理念,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也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因此,如何让和谐的语言在和谐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钟应春,彭小球.论“和谐社会”中的语言文明建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3):85-87.

[2]冯广艺.语言和谐论[J].修辞学习,2006,(2):14-17.

[3]张国华.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语言和谐支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1-43.

和谐教育范文第6篇

在谢集中学有这样一条理念:以和谐促发展,以和谐促提高。从学校管理到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每一方面、每一细节无不贯穿着这一理念。和谐理念是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已深入每一位教职工、每位同学内心深处。在这一理念支配下,学校领导与职工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处处充满着和谐的光辉。

一、领导的和谐艺术

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一个学校来说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谢集中学校领导从严要求自己,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领导带头执行;规定要做的,领导先做,规定不能做的,绝不触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了带头人的榜样,老师们自然口服心服。

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集思广益,遇有重大事件,集体决策,学校领导积极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定。大家的责任心强了,积极性更高了。

学校领导时常深入教学一线,到教师的办公室,与教师们谈心,了解教师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领导对教师的情况虽不能说了如指掌,也是比较清楚的,哪家有了困难,生活遇到了问题,同事们关心,领导也一样关心,并提供帮助。这一做法,不仅拉近了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为学校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依据。

集体教研,领导必到。畅所欲言,气氛活跃,体现了自由与民主的科学精神。每星期三下午的集体教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自由学习与研究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教学心得说出来,相互指正,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订阅的书籍、先进的网络大家积极充电。只要有机会定会安排教职工外出学习,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一改以往的封闭状态。

定期举办文体娱乐活动。如教职工乒乓球赛、踢毽子、拔河、跳绳、合唱等,既能锻炼身体,也能释放一下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所有措施,都是领导教职工全员参与。俗话说得好,“将心比心”,一项项措施提高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压力变成了动力,学校不再是枯燥之地,她成了大家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学校大家庭不用提,无形之中已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改善和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同事间和谐相处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协调一致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目标。假如教育者――教师们之间相互闹别扭,既会影响个人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以前,老师们之间常会为了点小事闹别扭,遇到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更是针锋相对,关系很不融洽。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宣讲和谐理念,教师们通过学习,心境大开,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得到了提升,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能够合理看待、灵活应对。同时大家注重自己的修养,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修性养德,开阔视野,拓宽思维,认识真理,提高为人之品位。在读书中,教师人格越发显出高贵,放射出无限魅力。

三、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物理课堂上,每节课的引入我都精心设计,或实验,或故事,或小魔术,如瓶吞鸡蛋、杯底抽丝、马德堡半球拔河比赛、雨后彩虹、土电话、潜望镜、钱币消失……数不胜数,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而学习讲解中,则根据农村学生的已有知识,列举大家熟知的生活实例,感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不再高深莫测。我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在小组间相互评比,当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时,我只做引导,不会为了赶进度而打断同学们的争论。而每个实验都提前布置,就地取材,设计实验,课堂上的实验学生积极动手,踊跃发言,想法各异,搞得轰轰烈烈,效果往往超出预期。一句话,物理课堂就是同学们独立自由的小世界,是师生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欢乐谷。

四、学生团结,尊敬师长,努力学习

在和谐理念的熏陶下,在爱的氛围里,学生们健康地成长。学生会与老师们协调配合,及时反映同学中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协调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成功化解纠纷。在和谐理念的影响下,他们学会了友好交往,学会了共处,心胸为之开阔,思想境界为之提升。那些因为吵过嘴儿长期不说话的同学,现在也成了好朋友,认为以前因点小事闹别扭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同学们都感到自己成熟了许多。

和谐教育范文第7篇

《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就是和谐教育的思想,即热切期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该书强调,“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全面发展人,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夸美纽斯提出,要通过教育给“一切人”以“一切事物”的知识,使其“知道自己并知万物”;借助于教育使人的“心理变高贵”,从而能够“管束万物和自己”;借助于教育使人“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并能很好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健康精壮,从而延长生命,求取更多知识。只有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才真正算是得到实现了。

《大教学论》还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课堂,则应是“快乐的场所”一一为什么能成为“快乐的场所”呢?我想,那就是因为贯穿了“和谐教育”的思想。

可见,教育应是和谐的艺术,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对指导新课程改革,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到,和谐教育既指和谐的教育;又指以和谐的方法进行的教育;也指为了人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和谐教育既是通过调控教育中诸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动;又是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和谐教育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通过建立和谐的教育管理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并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造的能力、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的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

和谐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和谐教育 融合 意义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

通过教育作用于人,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以和谐理念促进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高等学校,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时展的重任。高等学校必须按照和谐社会的标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和谐社会理念,具有中国灵魂的世界胸怀的现代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和谐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理想价值取向,它使人才培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

一、发展和谐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虽然制定了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政策,但由于历史上受到前苏联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度存在明显的“重理轻文”倾向,即便是科学教育也停留在实用阶段,以传授具体知识为主而忽视了科学精神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和短见性。因此,教育的成效往往不如人意,甚至造成整个社会人生观、价值观普遍畸形发展,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使教育的奠基和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教育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一流的经济,一流的发展,呼唤一流的教育,这一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推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

在汉语中,“和”和“谐”是两个同义的汉字叠加在一起的。《现代汉语辞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教育大辞典》对“和谐”的解释是“事物或现象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此外,“和谐”常常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协调,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

和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和谐社会的教育”和“和谐个人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成员,动用整个社会资源,调整各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整个大系统得以发展的教育。它不是实现某个人或某些精英的发展,不是点的教育,而是寻求面的拓展,使整个社会得以全面进步的教育,它的重点是培养人的教育。而“和谐个人的教育”则是使个体内部基本面都得到发展,成为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人才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和“和谐个人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辩证发展: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因而“和谐个人的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教育”的基础,只有个人得以和谐发展,社会才能和谐进步;相反,只有社会关系和谐,实现了每个人的教育,个人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所以说真正的和谐教育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友好相处的前提下,社会的每个人都能享有的,并且使每个个体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自由协调发展的教育,这也正是和谐社会所渴望达到的公平、平等的要求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国际性文件中指出:“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作出巨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我国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只有即懂得人文又有才能和人文精神,既懂得科技又有科技能力和科学精神,两者交融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家,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业新人”。日本学者小原国方提出“全人”教育思想,“全人”应在六个领域获得发展,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小原国方又进一步阐述: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这都是和谐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主张。

三、和谐教育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指出一个基本原则,即“教育应当促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重新安排,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就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学会做事就是学会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学会共同生活即是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既要有个体竞争能力,又具备团队协作的竞争能力,合作是大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合作要求有容人之量,有知人之明,有处人之道,是人际关系的升华,合作促使人与人相互依存,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学会生存即是适应环境和应对环境发生变化后从容面对的能力。从它们的内容来看,实质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后的产物。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是科学的有限性和人文的无限性的高度统一,是和谐教育的充分体现,和谐教育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知识的细化、科学的分化在加俱,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科学技术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高度综合,科学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领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这就要求在专业与专业之间,门类与门类之间,实现有机的综合,事实表明科学技术越分化就越需要综合,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无法单独解决问题,只有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才有可能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尤其是随着一系列“全球性难题”的出现,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短缺、气候异常、人口激增等,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专业都不足以求解这些难题的答案于一二,只有依靠多学科,甚至所有学科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而这类问题的解决均需要由人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做事需要科学,做人需要人文,科学与人文不可分。人文是关于人本身的学问,探讨做人的意义,这是人的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是人性不断提升的过程,表现了人文精神的无限性,科学研究必须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进行探究事物的真伪,人文精神是科学研究的精神支柱,科技的进步可以使人文研究更加深刻,进一步丰富人文的生命内涵,因此和谐教育就是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两者的融合结果必定相得益彰,它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潮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极其成果的精神境界,它包括尊重科学、重视现代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锐意进取意识等。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观、生活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求,对自由、公平、公正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才培养的现代科技含量将会越来越高,而对人才的精神信念和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我们要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律与人文价值规律相统一的观点。

四、发展和谐教育的意义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在新世纪新使命下的一个重大方略,是指引我们赢得更大胜利的哲学理想,已经得到了全人类的认同,并且取得了许多真实的成功实践。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在参与全国政协组织的参政议政活动中,我感觉到和谐教育在政治制度改革和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和谐教育应该以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等人类优秀的思想为第一要务,不仅在学生中做好和谐教育的工作,而且在公务员和社会其他人群中做好这项工作;第二,和谐教育应该紧密围绕国家发展中心工作发挥其基础作用,宣传真理,弘扬正气;第三,和谐教育应该将人们引导到既有传统美德,又有创新精神,既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又有国际大同的愿望上来。

教育制度与政策决定着“和谐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环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政策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制度与政策建设任重而道远,构建和谐教育的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但惟有教育制度和政策设计的高屋建瓴、和谐教育的成功实践,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教育学[M].1990.2.

[2]邢真.和谐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1999,8(8).

[3]金法.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1).

[5]李永贤.浅析和谐教育[J].邯郸学院学报,2006,(4).

和谐教育范文第9篇

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教育史上源远流长。和谐教育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指健全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和谐社会的提出赋予了和谐教育新的内涵,在课改的新形式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和谐教育的探究与实践便成为一线教师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更新传统教育观,树立“多功能”的美育观,“多能力”的学生观 1.树立“多功能”的美育观。和谐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革新,它意味保守性教育和传承性教育的突破。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和谐教育实施的必要前提。在和谐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树立“多能力”的学生观。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实施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和谐教育的新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到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和谐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学生观,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对话,是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的关键。 1.师生互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应有和谐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要利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努力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和谐氛围的过程。和谐的美术课堂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等角色转变,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尽可能利用多种手段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作灵感,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2.管理的民主化。和谐的课堂教学反对单一的老师管学生,学生听老师的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制度的形成来自于学生的自觉愿望,并使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我约束的准绳。 和谐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的平等,教学的民主,教师要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和谐理念去熏陶学生。 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教与学的和谐,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共振的教学情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心情愉悦,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关注其发展规律和学习成长过程,并且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放松地进入学习角色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主动、愉快、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2.关注学生的真正参与。大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并提供一个让孩子身心自由放松的平台。和谐的美术课堂应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生活的联系与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索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参加到学习探索、创意构思、自由创作中去。孩子们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口动手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教师在“有意无意的和谐氛围”中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飞跃。 3.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和展现自己,把期望和要求变成有形的作品,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和谐教育范文第10篇

一、不和谐的裹现

1 教育改革表述上的矛盾。“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提法在理论上是混乱的,是个假命题;在实践上也是无益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一对矛盾,应试能力本身也是一种素质,而我们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教育培养目标上的矛盾。我们现有的教育,更多的是知识教育,比较缺乏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即使做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把它抽象化为知识教育。其实,二者是不同的教育形态,前者是做外在的知识,后者是做人本身。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不能牺牲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有些教师在知识教育上都很有一套。但在思想品德教育上都没有受过基本训练,处理方法简单。水平比较低。

3 教育者在适应和对待受教育者上的矛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今天的孩子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他们的价值观与长辈有重大差异。由于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会遇到特殊的问题。例如“底线依赖”(孩子在生存的最后底线上有依赖心理,相信父母会帮他们解决问题)、“零风险心理”(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不敢冒任何风险),等等。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与今天的孩子们存在一个“人格鸿沟”,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髂要有一次“转身”动作。家长除了会批评、训斥、盲教,更要学会鼓励、表扬、身教;教师除了会教书,应该有更广的知识面和能力。更善于组织活动,更有人格魅力,否则,孩子们可能会不喜欢、不配合他们,甚至拒绝他们。

4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矛盾。教育公平是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但现在教育资源分配还有些不公,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分配、师资配备等方面。教育的东西差距、城乡差别还很大,这与我们的和谐社会显得很不协调。

二、和谐的呼唤

1 教育体制和谐。教育体制的和谐,是教育和谐的决定因素。解决教育体制问题,应切实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使体制的实施能把教育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调动起在广大农村从事了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奠基人,而现阶段又是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收入较低,囊中羞涩。在教育部门是急需拯救的群体。只有使教育体制着眼于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着眼于施教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教育质量上,达成人心所向,安居乐业,和谐体制。才能使教育走向成功。

2 教育管理和谐。我国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分级制,由于管理部门分类众多,因此学校的上级管理机构之间应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教育管理措施应符合教育教学实际,不好高骛远、不搞一刀切、不捕形式主义,一定要务实。在基层工作的校长和教师最深的体会是:工作压力大(学生安全上怕吃官司;教学工作上怕被钻空子;教学成绩上怕失面子)。工作头绪多,开展活动多,应付检查多。每个对口部门都有工作指标,都必须按要求完成。有的是重复性的、形式主义的,面对这样的管理,基层学校无可奈何。只有教育管理的和谐,才能使学校的管理和谐,人事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各学科教学和谐,各项活动和谐。

3 教育环境和谐。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环境要受到社会其它环境的制约。所以教育的和谐必须是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要靠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要与各种社会环境构成和谐的氛围。学校是育人的摇篮,要完善学校这一最关键的育人环境的和谐,必须要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校呈现师德好、教风优、学风浓、班风正、讲文明、讲礼仪、讲纪律的良好的和谐气氛。

4 教与学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和谐教育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主张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反对传统教育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少体育、缺美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平等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反对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至上、教师即权威的旧师生关系;在教学管理上提倡人文管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合理要求,把学生作为一个完全发展着的“主体人”来看待,反对把学生当做机器,忽视学生独立尊严和人格的行政性管理模式。其次。教与学的和谐秘现在刨设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再次。教与学的和谐要构建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快乐,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总之,和谐的基础是公平,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实施和谐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措施。和谐教育所蕴涵的“和谐文化”即和谐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别的国家和人民更易于了解和接受我们的精神取向,从而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上一篇:法治文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艺术管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