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2:54:25

和谐教育论文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社会的和谐是以人的和谐为基础的,而要培养和谐的人,其关键因素还在于和谐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如今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更要具备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观环境。主观环境即是指:和谐教育在最终实现和谐人的发展时,必须处理好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这三种关系中,家庭和学校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协调二者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很多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硬件设施齐全,学校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但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学生中途辍学时有发生,开家长会时仍然还有部分家长怨声载道。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极力打造和谐教育模式的今天,这些不和谐音符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处理好二者关系,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才能推动教育的和谐发展。反之,其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必将制约和谐教育的发展。不和谐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家长对学校的不够支持、不够理解,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对家庭如何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缺少帮助和指导。

对如何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问题,家长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困惑状态,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一头栽进“误区”。多种政策力量缓解学生学杂费压力的今天,很多家长抱着孩子“能读到哪里就砸锅卖铁送到哪里”的坚定信念,但由于家长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如何切实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有家长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到学校,认为孩子入学就似进入了成材的保险箱,到期取产品即可,产品不“合格”就将责任全归咎到学校或老师身上。有更多家长是积极“取经”——从朋友那里获取间接的家庭教育经验,但实施过程确实要子女向某某看齐。其结果当然是邯郸学步,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反感情绪。也有家长受当前社会打工热的刺激,抱着“读书无用”的观念,给孩子造成“到学校读书就是混毕业”的思想。如此种种,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越拉越远甚至发生了错位,试问,我们的教育目标如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相一致呢?

如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股力量真正连接成一股力量,学校应该首先站出来解决这一难题,帮助家庭和指导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学校本有义务和责任这样做。目前学校往往只重视了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等问题,却忽视了协调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学生辍学、流失,家长不满意,学校得先思考自己哪些工作没做到位。学生为什么要辍学,学生为什么不在你学校读了,老师清楚其中的原因吗?家长缺乏家教意识是一个方面,如果开家长会就只为了走走形式,家长能没有怨气吗?家长会本来是和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却不知怎么在家长心里种下了“反正又是收钱”的恶果。这是学校的“茫然”,没有尽到对家庭指导和帮助的义务。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民主理念

现代人文核心理念包括平等与民主,高校集中了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独立意识与文化素质的人才,此类人才对民主与平等理念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相比更加强烈。面对此类群体,高校应当以柔性管理取代传统的刚性管理,并且在贯彻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开展监督管理,通过自主自治,发挥自身意愿与个性。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定时,应当充分听取各个阶层的意见,促使成员积极参与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提高成员积极性,实现共同管理[2]。

(二)关爱理念

人是最具有创造性的重要资源,高校应当重点加强人的管理,充分尊重人的合法权利,认识到人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人属于情感动物,心理需求强烈,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运用激励手段,最大程度的满足学校成员的合理需求,从而开发其潜能,激发创造性与积极性。此外,主动协调成员关系,培养其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二、和谐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实践

(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和谐

高校采取的管理机制决定着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发挥真正作用,传统的管理机制注重权利、章法与机构,人通常排在第二位。具体做法为,利用严格的制度法规控制管理高校成员,对学校而言,服从管理为学校成员的首要任务,这种刚性管理模式一味要求学生听话,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遭到抹杀,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墨守成规,长此以往,高校的管理效率必然处于低下水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针对此类情况,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活动时应当融入现代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为各个成员的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着想,考虑高校师生潜能的发挥,注重人的价值,尽量满足成员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在法律框架下制定管理机制。法律赋予人们多种合法权益,高校在制定教育管理制度时应当充分保障此类权利,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此外,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应当充分体现民意,走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中,充分听取各个阶层成员的意见,并且鼓励成员积极提出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合理建议,完善各项制度,保证施行教育管理时一刻也不脱落群众,始终为群众负责,促使群众自觉执行各项法规,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3]。

(二)高校教育管理运作的和谐

好的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切实执行各项制度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运作才能达到建设和谐高校的目的。传统的教育管理往往在运作环节上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校管理层对个人权威过度重视,难以调动下级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各个部门之间推诿责任或者各自为政,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和谐理念下,高校在教育管理运作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体现人本思想。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单纯依靠命令强推管理制度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将师生置于平等位置,综合考虑高校成员意愿与需求,将心比心,最大程度的将教育管理过程调整成为满足成员所需的过程,将会取得明显效果。通过让成员发自内心的接受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并且促使更多成员实现自育与自律。其二,教育管理过程中,以服务取代管理,使成员在情感上更加容易接受。高校管理层应当充分了解、尊重与关心成员,提倡成员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进而成为有利于管理效能充分发挥的辅助力量。其三,教育管理过程中做到充分尊重,保证每个人的地位平等,拥有共同的学校资源,在民主、开放、公正的平台中实现成长。管理者可采取暖心行动,通过合理的提高薪水待遇,给予师生一定补给,管理中充分渗透人格魅力,坚持“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跟随时展提高自身修养与专业知识,鼓励成员之间相互关怀爱护,营造和谐的相处氛围[4]。

三、结束语

和谐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当正确理解关爱、民主、服务与人本理念,针对当前高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管理机制运行方面渗透和谐理念,改善校园环境,激发高校成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高校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和谐校园构建实现环境育人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校园人文环境的形成有赖于师生整体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和有力支撑。所以,要实现构建高职和谐校园的目标,就必须切实抓好提升高职生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整体人文素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最重要的动力基础。因为,任何时候人都是影响事业成功和目标达成的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师生整体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反过来就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和谐校园氛围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生活在此环境中的每个个体,使人与环境形成自然而然的良性循环。即: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师生对校园和谐环境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和谐校园环境一旦形成又会把师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这里人与环境有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二者在这种良性互动中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搭起了广阔而坚实的平台,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这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这一目标的实现从策略上看,必须依靠充分发挥高职教学工作的优势,才能如愿以偿。因此,在高职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就必须把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把基础人文课程的教学要全面扎实地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既是学校教育教书育人规律所必须遵守的法则,也是实现构建高职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所以,高职院校在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要把人才培养和构建和谐校园都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的范筹中,使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也成为构建高职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高职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支持。因为,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过程中,其行为的发生、态度的表达、沟通方式的选择等,都能从内心表现出真诚、愉悦、积极、向上、阳光的心态,始终能以友善的动机、稳定的情绪、高尚的道德情感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学习和工作,以显示出个体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所以,和谐校园构建的目标追求也就不能缺少对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因为,这是构成和谐校园并展示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高职和谐校园构建中必须把对师生及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工作也纳入议事日程中来。使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能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阳光的内心世界、热情饱满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投入到本职工作和学习中去,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健全人格结构的基础。这一策略的实施,就要全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及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与专业优势,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等途径,以增强全体师生的心理素质。对出现情绪波动、心理不适及因内心矛盾冲突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人和事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对个性化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他们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去。这应是构建高职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全院一致形成共识自觉行动绿化美化营造温馨舒适生态教育环境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影响的重要性,构建和谐校园同样也离不开校园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高职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动员全体师生员工使他们形成共识,并积极行动以主人翁的态度和精神努力建造美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全体师生和员工每天都置身于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在这种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熏陶、感染下,感受到生活的美,进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理想追求。它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管理注重人文关怀的科学思想,也渗透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是科学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一策略的实施除了要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之外,还要通过大家自觉的辛勤劳动过程,才能保证实现和达到高职校园鸟语花香、绿草茵茵、树木葱茏、小桥流水、整洁干净、有条不紊、文化氛围浓郁,处处都散发和洋溢着温馨与高雅的理想化校园生态环境的效果。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理想生活的憧憬,也能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更有利于高职生在成长过程中高尚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高职院校校园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也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之,在当前我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积极适应时展潮流,为这一重大历史创举做出自己的努力,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合格人才。而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保证合格人才实现所必需的条件,其策略则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疏导和校园良好自然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展开工作,方可达到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追求。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习成绩较差,自卑心理较严重

中职学生是指初中学生毕业后没有考入高中,到学习专业技能的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惰性和厌学的心理,多数人不能主动地吸取中考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思想上仍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中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已变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让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因此就会更加懒散,上课迟到、睡觉、上网,有甚者无故旷课。中学时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不被班主任和同学、家长认可,有的甚至没有朋友,长期以来在批评和取笑甚至讥讽的环境中成长,内心已失衡,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参与任何活动,久之已形成了自卑心理。

(二)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是非观淡漠

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工人家庭、农村或者是个体商户及无业家庭,而且约有60%是单亲、离异家庭。这部分学生主流都是非常不错的,他们具有积极向上、关心集体、乐于奉献的精神,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社会上的不良道德观念在时时刻刻冲击着他们,有时就会出现道德观的扭曲。有关部门在调查中发现,未成年犯罪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作案中中职的学生也在日剧增加。这部分学生大部分自控意识和行为能力差,是非观念不强,主要是长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他们的自觉性也越来越差,控制能力不断降低,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走上不归路。总之,目前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偏低,缺乏法律知识与法制观念,更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

(三)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而在当今社会在网络、改革创新等各种思潮错综复杂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活跃起来。他们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自主、竞争、开放等意识也呈现出来。他们发展自我、展示自我,需要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提供一个舞台,提供机会让他们去展示、释放自己。

二、赏识教育在和谐班级建设中的运用

(一)对赏识教育的认识

赏识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并给予重视和赞赏,以调动其积极性。赏识教育是以尊重、信任、宽容、鼓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褒奖,使其发挥自己的潜能。赏识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赞赏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赏识教育的实施

1.运用赏识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是指引建立和谐班级的发展方向。学校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赞赏,学生也是如此。在学校中往往听到某某学生议论非常喜欢张老师或李老师,也愿意上他们的课。其原因是老师永远都是用微笑与学生交流,很少批评学生,经常会告诉学生你们是最棒的。中职的学生许多都是在嘲笑或讥讽中成长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告诉学生你们是最聪明的,用赏识教育叩开学生封闭的心灵,用赏识教育震动学生的心灵,用赏识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赏识教育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消除了一些学生内心的压力或恐惧感,学生的行为由被动变成主动,激发了主体意识,上课积极发言了,活动踊跃参加了,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发展了,愿意主动找班主任谈心了。班级的学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班级建设也一定会朝着积极向上的趋势发展。

2.运用赏识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能形成和谐班级的良好氛围。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首要看这个班中的每个成员的身心是否健康,设想一下,这个班集体的成员心理忧虑,互相猜疑,人际关系不和谐,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心理脆弱,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设想一下这样的班级如何构建呢?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在组织学生活动中,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有自尊心,有自我成就价值感,处理问题理智、现实、客观,树立切合实际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自我封闭,焦虑、孤僻、任性、自卑、嫉妒等等现象的发生,如有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健康是人的一大财富,而身心健康对于一个中职学生来讲更为重要,关系到学业、事业以及未来的生活。

3.运用赏识教育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班级建设才能良性循环。在班级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重要,教师的赏识可以搭建一座桥梁,把师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千万别吝啬自己的赞扬,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得到发扬。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融洽了,学生会主动学习,愿意听老师的教导,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班级建设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当今社会中职教育日趋发展迅速,教育者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用赏识教育构建和谐的班级,真正让中职的学生在这个集体中脱去稚嫩,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学好技能,为社会做贡献。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也就是说,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没有了条条框框的强制性约束,不再拘泥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让学生与各种规章制度和谐相处。下面说道和谐方法。我们这里提到的和谐方法,就是我们进行和谐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这些手段,在传统的教学的基础上,被牢牢禁锢,脱离不了课本,诸如思想品德的说教,以及英雄主义思想的灌输,变相的体罚,还有举办一些毫无特色,全国统一的课外活动。这样的生硬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够将和谐的元素带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同时也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德育教学,了解其真正的思想追求。而我们所说的和谐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感受到道德的强大感召力,让学生在内心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缔造自己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自身内在。中小学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并不是要求学生提早进入社会大环境,而是在自己小社会的氛围中,实现新一代国家希望应有的价值。

二、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

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都能够正常的认识,并且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关系着我们中国的未来。而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不只是学校自身的工作,它是一个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的工程体系。但是,经过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德育教育,似乎只有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一个很明显的位置上,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的方面对此并不重视。并且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把网络环境以及文化市场看做德育教育的杀手,让学生与其生活环境割裂开来。这样的做法是违反和谐德育建设的。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就是依赖生活环境,将周围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环境纳入一个整体,对环境加以理解以及利用,这样才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一个基本条件。人性化的德育就是摒弃传统的所谓择差教育等等,将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中华大地上不是只有一簇簇的罂粟,而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承认中小学生已有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德育,从中小学生本能的关注入手,再到对他们心理的关心,最后到他们群体的公共道德的建成,让德育内容和德育主体、德育环境和谐一致。

三、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追求

和谐是我们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追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德育教育知识停留在一个书面化的教育阶段,并不能够真正在学生身上得以展现。而学生由于盲目崇尚英雄主义,不能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误入歧途。和谐德育则不然,它以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为基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社会化的引导,这种引导是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做或不该做的。这样要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荣辱观,并且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基础德育与英雄德育的结合是德育内容的人本追求和文化追求。

四、总结

和谐德育摆脱了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我参与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反省与提升。这样便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没有排斥心理进行受教育,到达这种程度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的道德教育,同时也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境地。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确立这一观念,并使之落实到具体的教育环境中去,应该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的体育教育从业者,笔者认为,我们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授课上,而应当让学生掌握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学生在学校里可能还不能对此有直观的感触,但学生终归是要步入社会,如果我们在学校阶段,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起科学的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即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最基础的贡献。有的学生会认为,身体健壮就是健康的表现。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我们更应给予学生心理方面更多的干预。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心理的健康发展,与身体的健康,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从业人员,我们应当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想,把体育锻炼从单纯的身体训练上解放出来,对心理的健康也加以足够的重视,真正做到身心同步发展,共同健康。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或知名人士,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讲座,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日常的心理健康习惯传授给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2、从场地与器材教育上,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体育教育

现在的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旧式的教育模式,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且,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都经历过高强度的应试教育训练,疏于体育锻炼,对身体锻炼的意识也比较淡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现在我们高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橡胶跑道和各类器材都有了极高的专业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体育教育,使学生在场地锻炼与器材操作过程中,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真正的兴趣,从运动中找到自信和满足感,才有可能把体育锻炼作为习惯坚持终身。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放在当下,仍然是适用的。我们目前在硬件设施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也急需提高。教师是与受教者直接接触的,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应当有怎样的理论准备?笔者个人认为,还是应当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把我们的学生放在首位。我们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着比较随意的现象,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无法尽大可能的照顾到全面。举个例子,我们的体育课堂上,经常会有球类的授课活动。我们的男学生大多会对篮球感兴趣,而女生则会对羽毛球感兴趣。这些学生大多会自发的主动进行锻炼,教师只需加以必要的指导,以防出现安全方面的伤害。并且,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当与之一起练习,对其进行较为专业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此外,还有一批学生,可能由于自身体质或性格的原因,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对于这批学生,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积极的引导他们,首先要使其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使其感受到体育运动锻炼的乐趣。对此类学生,应当建立起专门的体质监测档案,及时的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

3、教学形式上也应当做出相应的变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户外拓展培训的项目,让学生能够到户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可以在周末组织爬山等户外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融洽相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举多得。在进行户外拓展培训的时候,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正确与科学的生活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拓宽学生的视野,尽力的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提升与锻炼。我们的高校学生,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基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户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竞争心理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得到自信,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也是相当有帮助的。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当一刀切,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与心理特点。如果采用强灌硬输的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极为重要。在另一方面,除了应有户外拓展等活动来传输给学生健康生活的方式与理念之外,我们还可以继续深耕课堂教育,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加以革新与改进,以求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举个例子来说,现在很多职场的白领,还是会在下班之后选择健身场所进行锻炼,我们在校的学生,对于这个现象也必然是有所了解。作为教师,我们也对此做出关注。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瑜伽、普拉提、健身操等强度不是太大的锻炼项目,这样的项目也必然会受到女生的喜爱。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完成课程之后,相互探讨,比较一下锻炼前后整个人状态的变化。我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以放松与延展,这对于个人的学习与生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4、总结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整体的健康教育观念,把健康教育放在主导地位。我们不仅仅应当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应当把科学的生活方式与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态与习惯。克服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习惯,对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我们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现状下,师生对体育锻炼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的学生可能忙于考取各类证书,过多的去关注自己毕业以后的发展;我们的老师也墨守成规,只是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加以重视,而没有真正的做到和谐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兢兢业业,努力钻研,细心思考,帮助与引导我们的学生,牢固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出发,用学生们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把健康生活的理念与科学锻炼的方式,在日常的授课或与学生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我们高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基本工作。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和谐,从字面上来看,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和谐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校园和谐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层次、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融思想观念、校园风尚、价值取向为一体.它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文中所写的物质文化在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是高校和谐文化的载体.

高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大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物质条件构成,能被人们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形态.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包括学校各种建筑物和图书馆、宿舍、教学设施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形态)和自然环境文化(包括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大学和谐校园物质文化要求校园物质文化各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且校园物质文化与大学的特色文化相匹配,与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相适应,在大学生成长中扮演不可替代之角色.

二、校园和谐物质文化中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校园和谐物质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存在的教育力量,已经成为大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它隐含的的德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导向功能.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校园中各种物质景观都在无声无息地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发挥着导向作用,在校园物质文化中的价值导向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例如一所具有历史较为悠久的学校,其不仅在软件上狠抓教学,更要在硬件方面构建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并将德育巧妙融于其中.可以利用教学楼和办公楼之间的空地,变成展现学校精神,引导学生价值观的阵地之一.在每棵树上都挂上铭牌,标示这是哪个班级的爱心树,告诉学生们“一草一木皆是情”的道理;而教室内的名人名言,更是可以将这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加强学习,早日成才……学校的物质文化,时刻都在引导着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2.情感激励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努力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学校内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雕塑等,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能激励学生对的理想产生向往之情.正所谓有需要才会更有动力,对理想的追求促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激发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行为,由他律变为自律,更加热爱班级,热爱学习.

(1)物态文化环境方面.可以将教学楼命名,例如“博学楼”和“厚德楼”.虽然从外观上看,这两栋教学楼并无特别之处,但是楼名中的“博学”和“厚德”的确让人感受到一种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豪爽之感,正所谓做学问,需广博;做人,要厚德.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博学与厚德都是必须具备的.

(2)教室与宿舍的布置方面,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中的情感激励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学校可以举办全校性的寝室文化评比及美丽教室评比活动.各班以此为契机,将本班教室及宿舍进行设计,将班级理念,个人目标、集体理想融入.学生不仅在设计中凝聚了团结,更在教室、宿舍布置的成果中受到感染,得到鼓舞,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以激励其更好前行.

3.进行审美教育的功能.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教育是广义的,它指旨在培养人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能力,它是指与精神教育相一致.

校园物质文化的审美创造主要通过建筑的造型和建筑空间布局来达到.它最能体现对物质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

建筑造型是三维可见的立体造型,反映著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追求.在大多数高校里的建筑在造型方面并无太多差别,但其空间布局方面却可以设计出给人一种积极奋发,既有竞争又蕴含和谐的氛围.例如两栋教学楼相对而立,两边的学生相望而立,树立竞争意识,而其外观为暖色调,给人以一种舒服的感觉,在浓厚的学习竞争氛围中蕴含着一些和谐的暖色调,让学生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可以借鉴中国典型的“内外有别”,校园建筑与外界一般以围墙隔开.围墙把校园封闭为一个完整,单一的空间,从外界看来体现出一种“静态美”.而内部的各栋建筑之间是相通的,空间界限非常模糊,又体现出一种“动态美”.教学楼与办公楼设计成仅一条通道相隔,便于学生请教问题与老师辅导.教学楼与办公楼附近设计成绿树环绕下的的两个凉亭,旁边就是操场.在运动之余可以到旁边凉亭休息,宜动宜静,布局之间尽显和谐之美.

三、完善校园和谐物质文化中的隐性德育功能

校园里的各种物质景观,包含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和隐性德育功能.所以,学校的各种建筑、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既要体现艺术性,给人以美感,更要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

1.操场建设不容忽视

在大学校园中,操场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给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功能,更是体现一所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学校园的操场,不应简简单单随意摆放几个篮球架、乒乓球台,拉几张网就算完事,还应该对多种体育设施进行合理的摆设,对操场进行一些装饰与美化.一边在有限的空间内让更多学生尽可能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将多种体育项目相结合,更有益于身体锻炼中的“劳逸结合”;在体育设施方面,款式较新,无太多破损的设施更能激发其美感,激起其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在操场面积方面,应保证一定的空间以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精神氛围会给整个学校的学风带来巨大的影响.而提高身体素质,营造良好精神氛围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搞好操场建设,充分挖掘其中的隐性德育功能,推动学校整体学风的发展.

2.教室布置激励为主

大学由于教学的需要在学生所在的最多的,“驻留”时间最久的要数教室,因此,教室的布置、氛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假如一间教室的四周,空空荡荡,除了学生就是黑板,未免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也不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甚至还可能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团结,造成人情的冷漠.但如果对教室进行美化,画出自己的理想,贴上名人名言以激励自己,会让学生举手投足之间时刻感受到理想的感召及名人对自己的鼓舞,不仅如此,学生们在齐心协力美化教室的同时,逐渐培养了凝聚力,增进了团结.除此之外,教室还有很多可见可供装饰美化,以激励学生:教室内悬挂奖状、流动红旗、荣誉证书,能增强班级凝聚力;精心准备的黑板报,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也美化了教室环境;充分利用教室的边角,设立阅览角,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重视班级绿化,适当摆几盆花草,体现出一种对学生和任课老师的人文关怀.

3.寝室设计营造团结

宿舍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所以,宿舍里的桌子、椅子、床架都应摆放得简洁协调,而不是被子乱堆一边,鞋子、书本凌乱、丢弃.在寝室内务方面检查要严格,严禁乱摆放和不卫生的角落出现.但这仅仅是从强制层面上要求学生保洁,没有将价值导向功能、情感激励功能和审美功能发挥出来.而通过举办班级寝室文化设计大赛,不仅在物质文化层面要求学生们将心中理想融入寝室的四周,更让其从这美的享受中受到激励,营造家的氛围,凝聚团结,使寝室物质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四、小结

党的报告强调了当今世界中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同样的,校园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个大学的核心理念.

大学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基础的.它是“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所具有的隐性德育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加强对校园物质文化的管理和引导做好校园文化与德育密切结合的研究工作.充分设计好,挖掘好和利用好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功能,从而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在求知和好奇的驱使下,继续探索,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求知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班级工作和班级建设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笔者在班级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努力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对于班级公约和各种规章制度,师生民主协商,共同制定,这样就达到了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与氛围的目的。

2.积极鼓励学生,丰富学生的创新生活

班主任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笔者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其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班主任赢得学生尊重的基础是自己优秀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帮助,而是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各方面能力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自我发现,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其二,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我总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正确看待学生提供的不同观点,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提示并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和启发,对于在参与班级管理中的创新设想、标新立异的措施总是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其三,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和钻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为研究注入新动力。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班级管理中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知识,向成功迈进的机会。不仅如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的同时,还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工作中,我结合科普宣传、广泛组织学生展开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和“职能部门负责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先民主选举班委会,第二步是学生自主设立若干班级职能部门,如主管学习的“学习部”,主管班纪班风的“纪律部”,主管班级内部同学之间及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同学与校外人员之间不正常交往的“侦查部”,主管班级卫生、宿舍卫生、包干区卫生的“卫生部”,主管班级文娱、体育活动的“体育部”,主管班级与各科任老师进行及时沟通的“公关关系部”等;第三步是建立一整套相应的评估、反馈系统,进行定期的民意测评,辅之以班干部助理的轮换和替换管理机制,充分发扬民主,激发学生的创新管理能力。真正体现和贯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班级口号。事实证明,实践活动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最好舞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但表现了自己的水平,培养了创新能力,而且增强了合作能力、全班也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进行创新的专门教育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收集整理了相关知识,分组分期在班级黑板报上出版,让各组之间形成竞争,激发他们的动力和创新能力,并以黑板报为媒介,较为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内涵、形成和特点。同时积极向同学们推荐有关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和传记,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和掌握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同学们敢想、敢做、敢于创新。作为班主任,也非常有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有关知识,并尽可能的利用教学和班级管理等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品格等方面的教育。

4.总结

迈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呼唤着人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人的感情的解放,人的思想的解放,人的创造力的解放,进而赢得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真正解放和社会的真正和谐。让我们的教育从爱教走向爱心,从爱心走向创新,从创新走向和谐。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教育并达到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

1、及时性。

就是在工作中对于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要及时进行掌握,对于错误思想在萌芽状态就将其消灭,要真正做到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准、跟得上,落到实、效果好。

2、渗透性。

就是在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进行,只有将其渗透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同时结合工作实际以及现实问题,才能准确找出切入点,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针对性。

即在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对症下药,即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4、灵活性。

即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使用科学合理、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由此才能够更加提升干部群众的认知能力。

5、说服性。

即在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问题中,必须要具有耐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其循循善诱,同时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尊严,这样方可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得到改造和升华。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是实现全体员工统一认识,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思想保障。

2、引导作用。

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是掌握思想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目标和理想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能够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3、凝聚作用。

劳动者在企业生产中占主导作用,只有将企业员工思想高度集中才可加速企业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研究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可以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向心力。

二、立足企业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构建和谐企业

(一)牢固把握思想政治主线

企业只有保证发展方可实现和谐,只有搞活生产经营,才能巩固和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才能给员工提供生活保障。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服务的意识,将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转变成为企业发展的放心线,将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高度集中,统一认识,一心一意谋求企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企业员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构建和谐企业最重要的元素,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我们石油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入贯彻至思想政治工作始末。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从员工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为员工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难点;同时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价值,以使员工的创造力得到不断激发,并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使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高度统一,形成企业与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狠抓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是安全稳定,同时也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准则。如果工作环境达不到安全,那不仅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开展,也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将安全贯穿工作始末,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及时有效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协调工作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有效维护企业安定团结,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四)始终坚持公正民主原则

构建和谐企业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公正民主。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发挥监督激励功能,充分维护员工权益,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企业环境,即在工作中要坚持公平的分配原则,并建立用人选人的民主选拔机制,给所有员工一个公平的机会,大力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使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

(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习

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持续学习,只有将学习落到实处,才可为企业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活力。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鼓励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全面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这样才可提升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结语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实践。德育教育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德育工作如何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一)德育角度下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社会结构中以人为主体的各层面、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相互通融、彼此协调的状态;道德则是人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伦理智慧与行为规范,是以一种非强制性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人类良知以及教育去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整个社会有序运行的精神力量。无论社会多么进步,法制多么完善。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无疑是一个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社会。

(二)德育的和谐价值

新的社会发展观、发展模式赋予现代德育新的意义,它是通过对人的道德的、善的品质的塑造,赋予人以智慧和道德力量,使他们在一切生产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有可能按照道德的、人性的要求去做出价值的定向,使人不仅能按照物的尺度去认识世界,而且能按照符合人自身的善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不仅懂得世界是怎样的,而且懂得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从而使他所塑造的世界更具人性,更适合人自身的需要与发展,而不是背离人的需要与发展。从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德育的价值也主要表现于人自身价值的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与增强。因此。站在人的和谐发展的高度,我们有必要对德育的使命和功能进行再认识。要让我们的社会成员具备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人”所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协调行动,步调一致。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二、和谐德育-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德育教育

(一)和谐德育的特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发展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遵循科学规律。首先要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根据受教育者年龄、心理、阅历、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其次是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充分认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在德育实践中的内在本质联系,按规律办事。三是体系完整。协调推进,协调发展。和谐德育应该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确定特性和功能的个完整体系,而不是单一方面;应该是作为个完整体系良性运行。

(二)和谐德育观念的创新

和谐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与前提,又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观念,就是要把和谐的意识、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氛围。在当前社会,要教育学生增强以下和谐意识;1.开放式的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应把封闭式德育变为开放式德育,把学生德育“小课堂”同社会德育“大课堂”结合起来。新时期德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单纯的书生,而是培养品格健全、学识广博的人才;不是限制学生成长,而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2.诚信意识。诚信是现代社会中做人立世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善、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恪守诚信,信义相交。坦诚相待,做到“言必信,行必果”。3.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当今德育工作对象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已大不相同,所以德育方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生动活泼,能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知识的建构。(三)和谐德育方法创新

一是要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建设内容纳入学校的学科教学与德育课程之中,注重德育内容的现实性。首先要从理论与历史二个维度结合人手,在各科教学及德育课程中,有机穿插和引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及时宣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做好人好事,学先进等行动。其次是内容的现实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育必须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并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才会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高校德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人文关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高等教育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二是充分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在德育方面的影响力量,使之形成合力。一个优化的社会关系环境,有利于德育有效性的实现和提高,从而有利于德育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下的高校德育环境,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学生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学校要努力创设和谐统一、融汇多种价值的校园环境;社会要根据德育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系统调整社会结构,改变社会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持续优化的社会教育环境。

总之,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德育教育,重在教育者以“和谐”为目标,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使他们既关爱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勇于超越自己,逐渐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朱炜.“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述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4,(4).

[2]刘平秀,新世纪德育人性化的走向[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光明日报,2006-07-25.

[4]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5]孙扎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汉语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