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集范文

时间:2023-10-15 11:32:28

红色诗集篇1

关键词:特拉克尔 罪恶 世界

奥地利诗人格奥尔格.特拉克尔的生命虽然犹如流星一样短暂,但却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德语诗歌的“黑暗诗人”,与里尔克、保尔.策兰一同鼎起了20世纪德语诗歌的辉煌。

“诗人何为?”海德格尔曾以此拷问过诗人所禀赋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整个世界陷于危境之际,惟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诗人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自己对于存在的形而上感知,以自己对人世的终极关怀,并在这个没落时代,把对终极目的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惟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超越事体的纷纭表象,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的出路。当他自身面临生存无法解脱的终极意义的虚无与荒诞时,他便以身殉道,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和烛照生存的虚空。”

特拉克尔处在一个自然科学技术获得发展,人们只顾肉体上的享乐,灵性荡然无存的时代,一个只会令人感到绝望的充满罪恶和走向堕落的无法搭救的终结时代。面对如此这般的罪恶世界,诗人也曾试图努力改变,但通常的结果不是你改变世界而是世界来改变你。但在这个尝试改变的过程中,由于诗人本身所固有的超乎常人的自省和睿智,决定了诗人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来看待人世间的一切。所以,诗歌中他尽情的揭露人们的丑陋,无情的鞭挞世界的堕落。

特拉克尔将其心灵深处的独一无二的死亡意识,用精致的语言表现在诗歌里面,加之错落有致的的节奏和神秘梦幻的意象,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被人的本能和习俗掩盖的世界――黑暗王国。

在特拉克尔的诗歌中,红色频繁大量的出现。例如:鲜红的胸脯,鲜红的旗,红色战栗,红色浸染的河流,红云,红旗。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常常与性和战争相连,象征着罪恶的聚集。在特拉克尔眼中,红色象征着两重罪恶:个人的罪――血罪;人类的罪――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拉克尔加入奥地利军队,在前线当卫生员的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目睹了奥匈帝国的衰亡。“人出自火的深渊,鼓声纷乱,黑暗战士的前额,血雾中穿行;哐啷作响黑色的铁,绝望,悲伤头脑里的夜晚:这里爱娃的幽灵,猎物及红色的金钱。灯光划破的云雾,晚宴。温和的沉默居于面包和红酒,而那些聚集者,数列十二。深夜时他们在漆树枝下的孰眼中呼喊;探入伤口神托马斯的手。” 火的深渊,黑暗战士,血雾,黑色的铁,绝望,幽灵。血雨腥风,肃杀冷森。这悲壮的场景是何等的让人阴森可怕,毛骨悚然。这就是特拉克尔给我们描绘的那场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中,诗人目睹了这样的人类惨剧:纷飞的战火,冰冷的武器,抛洒的鲜血和血淋淋的头颅,染红了草地,染红了山坡,染红了江河。战争让美好的家园坍塌为废墟,原本幸福生活的人们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们只好告别废弃的家园,跋涉在漫无尽头的流浪之路上,成为失去故乡的人。罪恶在战争的残酷中蔓延,人性在鲜血的流淌中堕落。战争,虽然是部分人犯下的罪行,但毫无疑问,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却是整个人类的灾难。特拉克尔诗集中,黑暗中的幽灵;血迹斑斑的教堂,桥梁及医院;静静淌下鲜血的额头;腐烂的母亲和孩子;滴血的面包,这一切都弥漫着凄美乃至绝望的气息。他感觉整个人世已经变成了一座深渊,整个种族也在走向终结。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潮竭力抬高人的地位,不断的歌颂和赞美人,令人几欲取代上帝。空空荡荡的圣殿黯然失色,人类日益疏远上帝,几乎不再关心灵魂的终极价值,只一味的追求肉体的幸福。这样一来,人的灵魂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迷惘,它在痛苦中。特拉克尔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肉体因过度而腐烂,灵性荡然无存的时代,一个令人绝望的充满罪恶和走向堕落的终结时代。在特拉克尔看来,现代社会处处显现出丑恶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堕落。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高楼林立的都市都孕育着罪恶,一切都在那里走向堕落的深渊。城市和市民是恶的化身,是恶的承载者。都市是黑色的,犹如一块冰冷的墓地,无情的摧残和窒息着一切崇高的精神。从诗人这个细腻,阴暗而悲观的心灵最深处来看,这个世界更是每时每刻都向他袒露出腐烂与堕落的痕迹。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腐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死亡,人们内心的冷漠和天性的丧失。

特拉克尔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必然成为他心灵的桎梏,像恶魔一样时时驱迫和追猎着他,加剧了他固有的精神危机:忧郁,彷徨,痛苦,绝望,直到癫狂的边缘。难以忍受的痛苦迫使诗人努力寻找解脱的途径,以便给痛苦的心灵一丝慰藉,结束一切的罪恶和红色的创痛。肉体上,他用酒精和麻醉自己,精神上他寄托于人类的早先时代。

“岁月的黄金流尽了,黄昏的枯褐和蓝色:牧人温柔的笛声死寂了,黄昏的枯褐和蓝色,岁月的黄金已流尽了。” “岁月的黄金流尽了”――在这个黑暗诗人的眼里,岁月的黄金指的是什么?“牧人温柔的笛声死寂了”――这“牧人”和“温柔的笛声”便道尽了黄昏的岁月里所描绘的一幅田园牧歌似的景象。这是一种令人留恋的和谐的生活。在那金色的日子里,远离尘世的喧嚣,寂静且完美无缺。那样的环境,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年代,在特拉克尔诗歌中既是过去也是将来。一般意义上来说,金色应当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金色是神圣的颜色,是上帝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力与和谐安宁的环境,是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特拉克尔的心灵始终仰慕田园牧歌似的安宁:“从前,我们牧人走过朦胧的森林,身后是绿色的花儿,红色的野兽,虔敬中喃喃低语的溪流。” 可是,如今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世已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地上开满的全是恶之花。所以,特拉克尔尽情的放逐着自己的心灵,表达着对神圣天堂的向往,寄托着自己崇高的理想。回归远古,回归安宁,到那里去追寻自我精神的支撑点。

红色诗集篇2

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和北京市曲剧团承办的“北京曲剧经典剧目展演论坛”近期在京举行,近二十位戏剧领域的专家参加了论坛。专家们以国庆节前在长安大戏院举行的“北京曲剧优秀演出季”的剧目为出发点,从北京曲剧的编剧、导演、作曲、表演、舞台美术、历史发展、剧种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还探讨了北京曲剧与北京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具有鲜明京味儿特色的北京曲剧是北京文化的重要部分。据悉,北京戏剧家协会和北京市曲剧团将对此研讨会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相关文章还将集结成册。北京市文联表示,今后将更多承担起保护、发展、传承中国戏曲艺术的责任,特别是对北京地方戏曲提供更多服务。(一欣)

林记杲《农家喜事多》重庆夺冠

近日,由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第二届重庆綦江农民版画节在重庆綦江举行,44个中国“画乡”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的600多幅精品一起亮相。由河北辛集选送的多幅作品获奖,其中青年画家林记杲的作品《农家喜事多》在版画节主题展览“中国画乡绘画精品展”中荣获一等奖。

林记杲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河北省美协会员。他自幼随其父、著名画家林振声习画,打下了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同时又注意吸收当代美术界新的观念和技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其作品清新自然,生活气息浓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辛文)

伊春着力开发冰雪游资源

为搅热冬季旅游市场,“中国林都”黑龙江省伊春市今年重点推出了三条冬季冰雪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观林海雪原、赏林海雾凇、看林海奇石、住林海人家。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林区腹地,享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的美誉,这里冬季雪玉冰清,尽显北国特色风光。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伊春市大力开发了山地滑雪、越野滑雪、狗拉爬犁、雪地摩托和冰雕大赛等多种冰雪体验活动。今年冬季,伊春市旅游部门精心设计了以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汤旺河国家公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梅花山滑雪场、狩猎场等为主;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红星火山地质景区、梅花山滑雪场、狩猎场等为主;以铁力日月峡滑雪场、桃山国际狩猎场、哈尔滨东北虎林园、哈尔滨中央大街等为主的三条冬季冰雪游精品线路,并出台了《招徕国内外游客奖励方案》,对组团游伊春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奖励。(辛文)

蝶扇华服寄寓传统文化

11月2日晚,时尚界的目光齐聚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中国著名时尚奢侈品品牌NE・TIGER以璀璨的开幕大秀照亮中国国际时装周。

“蝶扇・缘”NE・TIGER2010高级定制会,延续了2007“凤”、2008“锦绣国色 华夏礼服”、2009“国色天香 华服大典”的华服神韵,继发掘“寸锦寸金”的云锦、精妙卓绝的四大名绣与“织中之圣”的缂丝等国宝级织造工艺后,又创新推出结绳绝艺,使得图案花纹如同立体雕刻般呈现,赋予华服更为丰富的层次美。在结绳的材质上,NE・TIGER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培育出“珍品辑里湖丝”――自明清时已名满天下,专供织造皇帝御服。上古时期的人们曾留下“结绳记事”的历史记忆,NE・TIGER的华服结绳绝艺,重温了这一段古老美丽的传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NE・TIGER重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首次推出华服男装,实现了品牌史上的第八次“开创”。(华文)

迷情威尼斯――皮尔・卡丹2010春夏时装

宁静的水面、飞扬的音符、浪漫的贡多拉、绚丽的时尚服饰……近日,皮尔・卡丹2010春夏时装会在北京红领巾公园举行。夜色下,少儿管弦乐队在湖中搭建的平台上演奏着意大利电影音乐大师Nino Rota的经典音乐;会的T台从水中延伸至湖中央的小岛,模特们穿越树林,沿着岛上的弯曲小路缓缓步行至T台,展示了160套轻薄、多彩的皮尔・卡丹最新春夏服饰。

此季服装设计灵感来自于水城威尼斯,在经典的“卡丹元素”影响下,创造出了全新的意式风貌。柔和的灰色、烟粉色系与明亮的锆蓝色、玫红色相对比,绚丽的色彩成了皮尔・卡丹此季服装的一大亮点,即使是相同的款式设计,也反映出别样的风情。几何图形的广泛运用秉承一如既往的卡丹风格,但在图形的选择上,菱形成了本季服装绝对的主角。皮尔・卡丹中国首席代表方方介绍,菱形元素的灵感来自于威尼斯随处可见的彩色碎块拼接玻璃,把这种元素抽象为菱形彩色拼接图案运用到设计之中,这是威尼斯风情在此季服装中的一个独特体现。另外,在设计中,“绿,白,红”的意式经典色调也以一种更抽象和现代的手法来进行诠释。你能在女装的长衫、裙装上看到色彩更加柔和的“绿、白、红”三色,它们以皮尔・卡丹经典的菱形方块组合成富有变化的图案;也能在男士夹克的袖口、领口、裤兜等细节处看到条纹式样的三色组合。还值得一提的是,本季皮尔・卡丹重新演绎了海魂衫,如同威尼斯大海深浅不一的蓝色,以粗细多变的条纹组合在长袖T恤等基本款中,表现出的强烈几何感。

一场秀带来的不仅仅是威尼斯式的轻松愉悦,也是皮尔・卡丹在挖掘世界各地文化后,为大家呈现出的关于享受生活的快乐。正如方方所说:“威尼斯的生活是轻松悠闲的,此季卡丹服饰想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种自由、快乐、轻松的感觉。”(闻欣)

《诗词与诗论》和《吴开晋诗文选集》等近日出版

著名诗人、评论家郑伯农和吴开晋近日分别出版个人诗文合集,在诗歌界引起极大关注。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诗词与诗论》共收入郑伯农先生近300首诗词和近30篇诗词理论评论文章,其中诗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直抒胸臆,凝练大气;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评价了诗词领域名家与新人之作;理论文章从学术角度出发,梳理诗词现象,探寻诗词发展源流,论述诗词发展的艺术规律。

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吴开晋诗文选集》除收入吴开晋先生部分散文之外,大多数是诗歌和诗论。先生的诗歌情真辞美,自成一格。而其诗论诗评则更是为人称道。先生持论公允客观,不仅有宏阔的眼光和前瞻性,而且具有独到的美学理想、诗学观以及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结构诗学的倾向。(闻讯)

又讯 江苏省文学评论家、二级作家王美春的文学评论集《与缪斯对话》于2009年10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这本22万字的文学评论集所收文学评论大都系新作,分上编与下编。上编为古典诗词评论,下编为当代文学评论。全书行文活泼,发前人所未发,颇值一读。(王金霞)

太空漫步航天展将在邕举行

12月12日至27日,“2009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将在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届时,游客将有机会一睹翟志刚等神七航天员的风采。

据介绍,本次展览是本次系列展览在中国北京、香港、澳门等七大城市举办后的第8站,是迄今为止广西规模非常大的一次航天科技展览。除展出神七宇宙飞船返回舱、航天员通讯头盔、航天英雄翟志刚出舱时戴的手套及翟志刚遨游太空时挥舞的国旗等众多实物外,还将展出长征二号捆绑式航天运载火箭以及珍贵摄影作品。

红色诗集篇3

关键词:《诗经》 彤管 兰草

《诗经・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其中“彤管”究竟是何物,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大致说来,以下四种观点影响较大:

1.管笔说。毛亨《传》认为,“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郑玄《笺》:“彤管,笔赤管也。”汉儒此说影响甚大,后世注家多从此说。如晋杜预注“《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左传》定公九年),云:“虽悦美女,义在彤管,女史记事,教诲之所执。”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亦认为此乃“女史之法”。陈子展《国风选译》①、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②承此说。

2.管乐说。至宋欧阳修始质疑汉儒旧说,他在《诗本义》中说:“古者P、笔皆有管,乐器亦有管,不知此彤管是何物也。”朱熹则同样审慎认为,“彤管,未详何物,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诗集传》)。王质《诗总闻》则另起炉灶,认定“彤管,乐器之加饰者也”。今人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③亦倾向此说。

3.针管说。清人王廷鼎《彤管解》认为,“男佩则为笔驱,女佩则为箴筒,彤其色,赠以表要结之意,与遗我佩玖,同为男女投赠物……”(《诂经精舍四集》)。郭沫若先生《卷耳集》将“彤管”译为“鲜红的针筒”④,实承王氏之说。

4.管草说。余冠英《诗经选》则倾向于“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周振甫《诗经译注》则释“彤管”为“红管草”。此类诸说,虽有新意,但较为含混,不明所指何物。相较而言,闻一多《风诗类钞》将“管”释为“菅”则具体得多⑤。吴炜华《说“彤管”》承闻氏之说,并多有论证,可参看⑥。

由于学者思考的角度不尽一致,目前而言难有定谳。我们则以为“管”或即“兰”,“彤管”即“红色的兰草”。“管”与“兰(m)”均隶元部,音近可通。《诗经・郑风・溱洧》云:“士与女,方秉z兮。”之“z”,《齐诗》与《汉书・地理志》引作“菅”。《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斩衰z屦杖而f粥者”,《荀子・哀公》与《孔子家语・五仪》作“菅”。著名的利簋所见“”字,于省吾先生认为应读为管蔡之“管”:“古文无管字,管为后起的借字。从f从柬古字通,《荀子・修身》的‘柬,理也’,杨注谓‘柬与简同’。《诗・溱洧》的‘士与女方秉z兮’,毛传谓‘z,兰也’。按《齐诗》z作菅。玄应《一切经音义》十二,引《声类》训为兰,并谓‘又作菅z二形’。按从柬从f从官之字同属见纽,又系叠韵,故知或柬为管之初文。”⑦从“阑”、“f”、“官”声之字均相互通用⑧,由此可知,“管”读作“兰(m)”应无疑义。

值得注意的是,“兰”意象在《诗经・溱洧》中亦有出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z兮”。根据上文分析,这里的“z”应通“兰(m)”。诚如《韩诗外传》所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溱洧》的背景是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修禊,上巳节用香草除邪风俗在其他文献中亦有记载。《周礼・春官》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之句,郑玄注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而兰正有“杀虫毒,辟不祥”(《尔雅翼》)功效。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兰草有较详尽的解释:“‘z’即‘兰’,香草也。《春秋传》曰:‘刈兰而足。’《楚辞》曰:‘纫秋兰。’子曰:‘兰当为王者香草。’皆是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但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

先秦文献所谓的“兰”是兰草(即佩兰,或曰大泽兰),或近于兰草的泽兰,总之,与今天所见到的兰科植物兰花差距甚大,是生长于水泽畔的香草,上博简《兰赋》亦可说明这一点⑨。兰草的茎绿色或红紫色,花浅紫红色,泽兰的茎常呈紫红色,即陆玑所说“节中赤”。

《楚辞・九歌・少司命》有云“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体现出兰草“节中赤”特征。这一特征可以说是我们理解“彤管”的一突破口。因为茎紫红色恰好能解释“彤”之由来,它不是笔管、针管、乐器上的人为涂饰,而是天然之色,无需雕饰。如果《静女》的“管”即兰草,那么何以为“彤”也便不难理解了――“彤管”即红色的兰草。

需要注意的是,在《楚辞》中多有结兰而佩之用。如《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谓幽兰不可佩”、“结幽兰而延伫”。“佩兰”当然可以解释为古人借兰草之香,表现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之品质。但闻一多《离骚解诂》认为,“结兰者,兰谓兰佩,结犹结绳之结。……盖楚俗男女相慕,欲致其意,则解其所佩之芳草,束结为记,以诒之其人”。此说对于我们解读《溱洧》中的“兰(m)”以及《静女》的“管”无疑大有启发――“兰(z)”除了有在上巳之节秉兰除不祥之用外,还可用来男女之间赠信物,表达爱慕之意。如,《左传・宣公三年》中也有相关记载。

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梦天使与巳兰,曰:“余为伯。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徵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引文中“将不信,敢徵兰乎”一句是古人借兰作为信物的直接证据。郑文公见到燕,先赠兰表达爱意。待合欢后,燕为让人们相信自己侥幸怀上的孩子是文公之子,便请求文公将其所赠与之兰作为信物。

《礼记》中也有类似的文献记载。《内则》中提到:“妇人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这句话是说,如果有人赐给妇饮食、衣服、布帛、佩巾和兰草等物,接受之后要献给公婆,不应私自占为己有。在这里也从侧面说明古代赠兰之风是比较盛行的。

正因兰草有丰富如此的文化内涵,后世便有了“采兰赠药”之说,表示男女示爱以结其信,彼此忠贞之情。这里的“药”指的是“芍药”,同样是一种香花芳草。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细品《静女》全诗,便可跳出经学家“刺时也”(《毛诗序》)、“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贻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佩”(《笺》)等比附政教的解经套路,从而将它还原成一首朴素、自然、真挚的情歌。

参考文献

①陈子展:《国风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2-93页。

②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13页。

③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

④郭沫若:《卷耳集・屈原赋今译》,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68页。

⑤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四)・风诗类钞》,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8页。

⑥吴炜华:《说“彤管”》,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3)。

⑦于省吾:《利簋铭文考释》,《文物》,1977(08)。

⑧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87页;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28页。

⑨陈民镇:《上博简<兰赋>与<幽兰>意象探论――兼说先秦文献中的“兰”》,《上博简楚辞类文献研究(下)》,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29页。

红色诗集篇4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意象;色彩化;情感内蕴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新诗的领军人物。他早年学习美术,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这为他日后创作新诗奠定了绘画美的基础。可以说,闻一多先生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意象都充满色彩化,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画面感。此外,闻一多先生因为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前后期的诗歌创作也有风格上的差异,前期的诗歌创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散发着唯美的气息;后期诗歌更加偏向现实主义,风格日益犀利,所创作的诗歌主题也更加深刻。这两种风格都通过诗歌当中的色彩化意象展现出来,诗歌当中的情感内蕴也随之流露出来。

一、闻一多的诗画情结

纵观闻一多先生卓著的一生,在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之前,已经成为了一名有着相当造诣的美术家。随着近年对闻一多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越来越明晰地发现了美术对于闻一多诗歌的影响之深远。

闻一多先生早年曾赴美留学,自我的天赋加之后天的努力使得他很快脱颖而出,成功参加了纽约画展并获奖。也许是因为环境的熏陶,相较于中国的泼墨山水画,闻一多先生更加欣赏西方的油画,尤其是以梵高、塞尚为主的印象派画作格外夺得他的喜爱。归国后的闻一多也曾在艺术学校任教,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速写等,并为好友梁实秋、徐志摩的出版书籍绘制封面,更是开启了儿子闻立鹏的绘画艺术道路。

不仅是在艺术造诣的方面,美术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已经深及思想方面。专门用来创作的书房经过他的改造,成为了富有艺术气息的“阿房宫”。这种独有的艺术气息成功地延展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中。虽然在美术上取得了较高的造诣,但是真正令闻一多先生心驰神往的是文学方面,甚至自谓“恐怕对于文学的兴味比美术还深”。美术的学习之于他而言,是深切地帮助了他进行诗歌的创作,有助于他形成诗歌创作的色彩美和绘画美。加之他本身深厚的中国传统诗文学养基础,搭配上现代新诗艺术形式美的建构,使其笔下的新诗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不难发现,前后期的诗歌存在着较大的风格差异。前期的诗歌多以浓烈的色彩入诗,在意象选取方面采用的多是美丽浪漫之物,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由和美的无限追求;后期的诗歌相对偏重暗黑的色调,多采用偏重阴郁凋败的意象,既体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的反思和对国家、人生的强烈关怀,又揭示了诗人自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一种悲剧意识。由前期的浪漫主义向后期现实主义的过渡,随着意象选取的风格改变,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也逐步体现出了由感性向理性的思想倾向,蕴含在其中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诗歌创作在现代诗坛大放异彩,成为新诗的典范。

闻一多先生的诗与画深深交融,透过诗中的意象,色彩感强烈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一幅幅画中,浓烈的情感内蕴在读者心中久久徘徊,产生了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共鸣。

二、斑斓的世界――浪漫诗怀的色彩化体现

在闻一多先生的早期诗歌创作当中,主要围绕的是对人生、自然、情感与艺术的观察与思考,并且通过拥有强烈色彩化的诗歌意象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早期创作的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他侧重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物象,如红豆、等。通过这些色彩感明艳的意象,闻一多先生塑造了一个斑斓的世界。

选取带有热烈浓艳色彩感的诗歌意象,往往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激情与青春浪漫,闻一多先生也是如此。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当中,自然意象相对居多,可以理解为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是从对于自然的摹仿开始的。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开始创作诗歌的诗人而言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在早期这些关于自然的诗歌创作当中,色彩与情感交相辉映。在他笔下,季节化的美景尽收眼底:春日里“浴人灵魂的雨过了、才睡醒的嫩芽放了出来、丁香枝上豆大的蓓蕾”;夏日盆莲饮雨初放,折来几枝高歌红荷之魂;秋天各色盛放的,那“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仿佛一朵朵希望之花,铺遍我们充满希望的国家。种种自然意象或雄奇或壮丽,或豪放或缠绵,交织在诗歌当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使得闻一多先生早年充满青春气息的情感得以诗意的栖息。

除了自然界的事物之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也进入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视线,成为了诗歌中承载饱满情感的意象。红豆、红烛等带有色彩指向性意象的存在,更加突出了鲜明色彩化在他早期诗歌中的地位。具有相对单纯色彩美的红豆,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缠绵的相思。在闻一多先生笔下,红豆似的相思是刺你倦眼、撩你难眠的月光,是飘在黛漪上浅白的小菱花儿。红豆似的相思充斥着奇特丰富的想象,充满了对自然、情感乃至生命的关注与思索。而透过“这样红的烛”,坦露了青年赤子的炽热之心,流露出属于艺术忠臣的火热情怀,是“五四”时期伟大的牺牲精神的突出象征。对祖国的忠贞以及对人民的热爱,自始至终贯穿在他斑驳的诗歌辞藻之中,令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

借助这些色彩鲜明的意象,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给予了读者强烈的画面感。像欣赏一幅幅绘画一样,诗歌在字里行间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视觉平台,并将自己的种种情感依托于意象之中,当读者欣赏的同时,自然地产生与作品相同的共鸣。这种运用色彩化意象的创作手法,不仅为诗人和读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更好交流的平台,也为中国现当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形式。

三、黎明前的黑暗――对现实的忧思

在闻一多先生的创作后期,他对于自己所目睹的现实不公,由最初的选择忍耐转变为冷峻的反抗。从最初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描绘,到后来探究生命和人性的本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无论从意象还是情感内蕴都愈加耐人寻味。

在诗歌创作的历程中,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集《死水》。与第一部诗集《红烛》不同,这时的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饱尝了被、歧视的辛酸,当他饱含一腔爱国热忱归国之时,却发现这古老的土地早已满目疮痍,在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民众难以聊生。正如他在《发现》中呼喊的那样:“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在极度的痛苦与失望中他的思想迸发出了愤怒的火花,创作风格也从先前的浪漫唯美转为现实冷峻,选择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

诗集当中从死水到黄昏,从静夜到荒村,种种意象带着颓败之相,又暗含反抗斗争之意。在那沟绝望的死水中,破铜烂铁绿成了翡翠、油腻织成了罗绮、白沫变成了珍珠,这种游走在绝美与极丑之间的嘲讽,使得诗歌的象征意味更加浓厚。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一切的景象就像是一沟令人作呕的死水一样。诗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满腔忧思抑制不住地喷发出来,然而现实的黑暗似乎看不到尽头,因此这种近乎绝望的激愤洋洋洒洒地落在了诗的字里行间。在《死水》中被大量运用的反讽手法,具有鲜明的现代诗歌特点,也使其内在极度的爱国主义情绪得到了最大化的表现。

如果说《死水》所表现的还带有些许隐晦,《荒村》就更加明了地为人民写了一曲悲歌。曾经“桃源”一样的村落,如今“门框里嵌棺材,窗柩里镶石块”。正是这种对人民生活悲苦、艰难的了解,使得闻一多先生从空泛的理想追求走向现实社会,也正是这种对现实惨淡的直面描写,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觉醒。这一个个意象,有的可怖有的可爱,但都双双指向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忧思。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思想上更加艰深。在意象选取方面,总体上色彩化依旧较为鲜明,但是所选取意象的类型有所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美的事物,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当中带有阴郁恐怖气息的事物,搭配上相对美好的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反讽,更加有助于突出诗歌的中心思想。

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造就了闻一多先生前后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从涉世未深时的浪漫唯美到后期日益现实主义的创作,无论哪一种都通过色彩化突出的意象表现了强烈的情感内蕴,无论哪一种都表现出了闻一多先生精湛的诗歌创作能力。而这种诗歌风格的转变,也正展现了诗人由稚气到成熟的步履表现了诗人的艺术由理想到现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张巨才,刘殿祥.闻一多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3]陈均.闻一多[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红色诗集篇5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设计理念: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加深对搜集资料的记忆。)

红色诗集篇6

一书在手,诗情画意并茂。诗集中她的摄影作品,多以山和海为题材,有着苍茫、广袤的深邃意境,让我想起列宾的油画,想起飘荡在辽阔的原野和白桦林上空的俄罗斯民歌。

第一首诗就不容置疑地将你的眼睛和心灵俘获:“一座山的消失/是一座湖的解放/黝黑的巨石是天空遗落的印章/阿波罗用它寄走黑夜//太阳只有一个/影子却是那么多/时间的记忆/是永不熄灭的幻觉//谜底一样沉默的/是雪的速写/总有什么正在缓缓落下/这一刻也许就是一切……”

是的,这一刻就是一切。这一刻,我们(读者)和潘红相遇在去往精神家园的朝圣途中,用心灵热情相拥,用诗句互相取暖。

在潘红的诗集中,像这样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灵魂、信念……的追问和求索,富于哲思和灵性的诗句不胜枚举:

“更多的时候/快乐是朵盛开的黑玫瑰/语言是一座独木桥”(《穿过时间厚厚的墙》);“祈祷是包扎伤口最后的仪式/金殿是温暖的寄托/如今需要的只剩这么多”(《祈祷是最后的仪式》);“寂静的子夜/一个倒影足以惊醒一生的想像”、“月亮即使不是渐僵的花瓣/也是我今晚最后的故乡”、“登上所有看得见的山/却无法到达预期的海拔”(《登上所有看得见的山》);“生命距离沧桑究竟有多远/也许只隔了一道浅浅的沙滩”、“在比黑夜还要深的地方/我盛开过了/时间从此不再荒凉”(《生命距离沧桑究竟有多远》);“大海好深/深到需要耗尽一生拯救自己”、“诗人只用一个字/就透支了所有的忧伤”、“昆虫再小也有它高高在上的快乐”(《我是我来世的岸》);“风在天边静静取暖/大海在别人永远打不开的书里自言自语……/岁月在一摞纸上悄悄变黄”(《在别人永远打不开的书里自言自语》)……

这样的诗句还不够真挚、深刻、生动、独特吗?饱满的气韵、灵动的风骨、奇异的想像、简洁的表述……这是潘红关于生命、心灵、精神与理想的珍藏和回味,它唤醒了置放于我们蒙满尘垢的心灵深处的相同记忆……

如果说太阳是诗人晒干回忆的温暖烙铁,月亮则是她无法拒绝的明媚忧伤。在潘红的记忆深处,埋藏着许多难以挥去的伤痛往事:当她还是一个柔弱、羞怯的小女孩子,父亲被错划成。子女任人欺凌,有人竟恶作剧地把潘红平时最害怕的活蹦乱跳的蛇,塞进她没有防备的衣领……因为家庭的原因,青年时代,潘红的大学梦几经挫折,差点与她失之交臂……

爱与哀愁,在潘红的诗里变得凝重却又迷人:“谁在月亮沉默的时候/悄悄卸下面具/在离神最近的地方/陪太阳哭泣”(《在离神最近的地方》);“冷风吹疼了回忆/梦在岸边一夜间老去”、“夜晚是一本书/忧郁被黑暗无限放大”(《一片叶子就是一片森林》);“一本打开的书/鲸吞了我一生的睡眠”、“有一种疼不动声色/有一种眺望无关视觉/有一种泪注定要流回血液”(《停留在太阳盛开的瞬间》);“从里到外/突然被掏空/一切似乎都在转身离开/思念的海悄悄起风”(《远方远了》)。

苦难不可以拒绝,但是,可以超越。熟读潘红的诗,我发现,总有一束明亮的神奇之光、神性之光,贯注全书,引领诗人穿越黑暗和严冬设置的狭窄、崎岖山路,走向光明、辽阔的艺术、人生大野。

《融入这样一束光》是潘红追求生命之光的动人诗篇:“没想到突然泪流满面/但我知道今晚/注定又是不眠之夜/整个世界在黑暗中睡去/只有山醒着……”

不眠之夜,诗人打开窗户,任由心灵素面朝天,谛听往事穿堂而过,忧伤如无处不在的月光,将诗人慢慢浸透……“用一个字当咒语/可以完成世上最壮阔的穿越/用太阳做邮戳就有希望找到生命的三原色/秋天的落叶常在春天的枝头撒野/融入这样一束光/已经拥有一切……/即便整个世界在黑暗中睡去/只要爱醒着”。

这个可以当咒语的字就是爱,这束神奇的光就是爱,爱醒着,爱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今天你们谁都躲不开/你们终身守护的灵光闪耀”(《穿过时间厚厚的墙》);“给我一个可以许愿的星空/我会把一切和盘托出/求一束灵性的灯火”(《祈祷是最后的仪式》);“在离神最近的悬崖上/我和一只奔跑的松鼠突然相遇/一缕阳光擦亮整个世界”(《远到只能用风来丈量的地方》)。

在这本诗集中,最令我难以忘怀,读后可说是刻骨铭心的,还是《曾经的高贵一如往昔》:

“好多年前/我看见一本书/偶然掉进燃烧的炉子/来不及挣扎/甚至无声无息/蓝色的火焰灼热得让我/屏往呼吸//字迹在瞬间模糊/颜色逐渐暗去/空荡荡的炉膛里只留下/焚烧后一具黑色雕塑般的身躯/所有的页码依次重叠/曾经的高贵/一如往昔//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忘记/那个寒冷的日子/那一场寂寞/又惊心动魄的/一本书的葬礼//一切的一切/只要真的燃烧过/心灵的密码/绝不会轻易消失/激情化作灰烬/无声无息/默默印证火的真谛”

曾经的高贵、完美、优柔、典雅,浸透在印满读书人秘密指纹和温热呼吸的书页间,谁能想到,命运会恶作剧地在某个清晨或夜晚,借助一个偶然事件,将这曾经熟悉和美好的一切一掠而空……全诗4小段,不到30行,没有出人意料的奇特、奇妙语言的渲染,没有精心营造的意象、意境的铺陈,它的语言是这样朴素,蕴藏的力量却又是这样巨大:诗人择取一个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让读者随着看似平淡的叙述,慢慢体悟到隐藏在故事后面深刻、深远的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渐渐进入明晰而丰富、单纯而隽永的艺术至境。无这疑是写诗的一种高境界和大手笔。

红色诗集篇7

下面为大家介绍莅临诗歌朗诵会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他们是:

学者、教授、沧州政协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国学院院长:x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常务院长:x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张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办公室主任:孙xx

国学院副院长、秘书长:杨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开发部部长:张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外联部部长:张xx

教授、国学院外联部副部长:王xx(女士)

国学院宣传部副部长:郎xx

国学院开发部副部长:刘xx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节目单:

有一首词通篇陈情澎湃,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全词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语言明丽,情景交融,让我们用掌声请出

一、《万水千山总关情》

朗诵:国学院常务院长:田教授

有首词,赞美祖国的山河,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脍炙人口、古今绝唱,这就是

二、《国度抒情》

朗诵:国学院副院长:张教授

金秋的风,送袅袅桂香而来,霜中的菊,献片片绚丽灿烂。在这金色的第三季,在这大地丰收的时候,我们满心欢喜满心期待,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生日—祖国母亲的60华诞。今天,就让我们为祖国母亲献上我们的:

三、《祖国颂歌》

朗诵:国学院办公室主任:孙教授

可爱的中国,仰望苍天,我高声地呼唤你伟大的名字

了瞰群山,我深情地呼唤你的名字;今天,在祖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要大声说,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

四、《可爱的中国》

朗诵:国学院外联部副部长:王教授

《歌唱祖国》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无比热爱和自豪的强烈情感,以及盼望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情怀。今天我们祖国的花朵要集体表达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请听

五、集体诗朗诵:《歌唱祖国》:20名小学生

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她无比灿烂辉煌, 因为她在我的心中 ,有56种芬芳——

六、《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朗诵:xx社区:张xx等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今天,在这欢庆的节日里, 我从心底里向您说一声,

祖国,您好!

七、《祖国颂》、《沁园春.国庆》

朗诵:卢建起、云桂荣等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八、《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集体朗诵:多宝兰等(18人)

接下来,xxx,也要在祖国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说出对家乡的热爱,一起欣赏:

九、《运河颂》

集体朗诵:(17人)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诗歌传统,屈原赋《离骚》,陶渊明诗“田园”,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愿我们这个诗的国度乘着诗歌的翅膀,昂首翱翔在世界文化之颠!

‘迎国庆,红色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

让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祝福沧州灿烂辉煌!!

红色诗集篇8

2、——根据季节的理念取名,叶与“茶叶”的“叶”相同,起到店名主题的作用。特色:春指春天,带有希望与美好的意思,形容对茶叶店充满无限的希望之义。

3、——根据色彩的灵感取名,红预示着茶叶店生意红火之义。特色:“茗日红”谐音“明日红”,而且“茗”字还带有茶叶的意思,呼应茶叶店的主题。

4、——根据吉祥的理念取名,福指福气、财源广进的意思,包含了店主对茶叶店的期待与祝福。特色:经营一家店都需要吉祥如意的寓意与美好的祝福,都包含在“福”字中。

5、——根据季节的理念取名,寓指茶香四溢的含义。特色:“佳茗天香”这个诗情画意的茶叶店名字显得很大气,有利于品牌的传播。

6、——根据诗句“琪树长青资玉润”的理念取名,寓指大放光明的含义。特色:“琪幽”这个店名有一种小清新的感觉,让人联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之感。

上一篇:字母的拼音范文 下一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