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2 09:34:02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1篇

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应用教育技术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更新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观念和提高其能力,所以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便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技术软硬件条件并不完全相同,不同学科和技术水平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要求各异。同时,培训的组织机构纷杂多样、在培训内容上缺少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培训、培训形式上仍以讲授式作为主要形式等现象依然存在[1]。因此,如何形成一套适合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课题。

2 沈阳农业大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基本上是按照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等级培训大纲来统一安排的。应该说,大纲对规范现阶段教育技术培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大纲的内容体系并不一定适合各类高校,因此各校培训机构在此基础上也都在摸索自己的培训之路。

为了完成此次研究,使教育技术培训更加适应沈阳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培训工作进行调研。此次调研一共发出问卷531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93份。范围涉及全校各教学单位,调研对象是学校各学院的任课教师,每个教学单位平均发放问卷50份。从年龄分布上看,20~29岁的教师占12%;30~39岁的教师占51.1%;40~49岁的占30.4%;50岁及以上的教师占6.5%。此次调研对影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笔者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经验,找出沈阳农业大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而提出对策。根据调查结果,对沈阳农业大学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2.1 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看,95.7%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很重要,并且有60.2%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很多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存在很多困难,38.5%的教师认为受设备和设施的限制,46.2%的教师认为缺乏推动和激励机制。因此,笔者认为,沈阳农业大学应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更多的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授课,从而能让教师更好地应用教育技术。同时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动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也为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2 培训内容

从调查结果看,92.5%的教师能熟练地从网上检索、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81.8%的教师能够使用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工具,89.1%的教师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教案和其他简单课件制作工作等计算机基本操作,52.2%的教师自主开发过多媒体课件。同时也看到,97.9%的教师使用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工具是PowerPoint。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沈阳农业大学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技术培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在关于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哪些方面入手的调查中发现,69.5%的教师选择了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教学中作用的不断提高,各种网络学习方式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所以掌握更多的网络教学知识成为目前教师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对于培训内容,39.7%的教师选择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可见教师虽然意识到理论对于技术的指导作用,但是单纯的理论讲授还是显得枯燥和不知如何应用;而65.6%的教师选择了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表示教师更注重的是如何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这为设置培训内容提供了依据。

2.3 培训模式

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农业大学72.9%的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是通过自学完成的,9.4%的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培训掌握。在关于最经常参加的培训的问题中,41.3%的教师经常参加的是校内培训,而58.7%的教师没参加过教师培训。校外的培训主要由人事处组织参加由教育部指定的定点机构的培训,并且名额有限;而校内的培训由于之前没有专门的业务部门,所以组织的也不是很多,造成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迫切需要制定适合沈阳农业大学教师特点的培训计划和模式。

在调查中发现,84.4%的教师会参加学校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这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40%的教师对培训模式的建议是集中培训,46.7%的教师对培训模式的建议是演示交流。这说明大部分教师不清楚如何将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所以可以通过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的演示以及大家的集中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教育技术。

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培训模式会对培训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沈阳农业大学是一所农业院校,分为农、工、理、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开展教育技术培训,除了建立一套整体的培训模式外,还应紧密结合院系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周密计划,严格实施,以实现教育技术培训的最优化效果。

2.4 培训时间

由于高校教师除了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往往还肩负着一定的科研任务,工作压力较大,培训时间往往成为影响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对于培训时间跨度,43%的教师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因此,除了固定时间的培训外,还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灵活安排。对于培训时间,69.8%的教师希望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或晚上,30.1%的教师希望安排在周末,所以培训的时间还是安排在工作日比较符合教师的要求,尽量不占用周末的时间。

3 对策和建议

如上所述,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受到学校政策、教师工作任务及自身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时间的设计上,也要基于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教师的教学需要,实现学校的多部门合作,并结合学科特点和根据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下面将结合开展培训的几个因素,从整体上对沈阳农业大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3.1 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事专业研究的。因此,培训的目的不是将教师培养成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高手,而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培训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增加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和提高多媒体教室设备的质量,从硬件上打破限制,使教师能够更加方便地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其次,要多组织经验交流,邀请应用教育技术较好的教师开展示范教学,让教师意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参加培训的愿望;最后,完善和规范审查和督导制度,要有针对性地对各学院申请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查,并定期组织督导员对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果进行抽查,有效地保证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3.2 开设合适的培训内容

沈阳农业大学分为农、工、理、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设置培训内容。首先,设置通用类的培训内容模块,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化教学环境应用、多媒体课件开发、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图像的采集与处理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介绍和使用;其次,根据学科特点,可以让教师有选择地学习培训模块。比如,对于农学和经济类的学科,一般需要对一些实验过程和案例进行视频教学,因此可以设置数字视频制作等模块;而对于工学和理学类的学科,理、工科的抽象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科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用动画最为有效,因此可以选择二维、三维动画的设计与制作等模块,从而实现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在使用这些工具为教学服务的前提下,将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融入技术操作中,既让教师掌握技术操作,也让教师掌握为何选择这种技术手段,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3 设计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根据自身的培训需求,沈阳农业大学形成了“校本”“院本”和“个性化”培训3种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是以全校教师为培训对象,根据学校制定的培训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为教师开展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能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整体水平。

2)“院本”培训是以某个学院为培训对象,由学院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培训教师共同商讨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院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

3)“个性化”培训是以某个教师为培训对象,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路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全程个性化指导,指导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网络课件,推荐并指导教师的优秀作品参加省、国家的课件评比活动,激发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3.4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为了方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周三下午全校教师未安排授课任务,因此,“校本”培训一般利用这个时间开展。一般每期培训4~5周,完整地培训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同时不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平台。“院本”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则根据具体需求灵活安排。

4 结束语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职能部门的培训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教育技术最新的发展并注意把这些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中。通过开展课件审查、深入课堂听课、与任课教师及各院系教学负责人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教学督导员的意见反馈等各种手段,及时发现教师在教育技术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解决,并逐步形成适合高等农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同时也希望沈阳农业大学教师能正确面对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并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校教育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l]乔爱玲,何克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定位与实施[J].开放教育研究,2005(5):92-96.

[2]全国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计划(修订稿)[EB/OL].http://.

[3]陈海林,李海霞,王庆柱.高校教师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6(7):49-51.

[4]章冶,陈明.江西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技术学刊,2009(4):81-83.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2篇

>>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现状调查及分析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 试论高校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透视研究生的信息能力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析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现状分析 国家“特需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 文件档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案构想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药物分析方向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 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1-07.

[2]王润莲,杜柄旺.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0,03:5-7.

[3]沈伟,李兰,闵令江,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8-69.

[4]李文红,程光平,胡庭俊.浅析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发展前景[J].高教论坛,2011(12):95-107.

[5]林桂娟,於朝梅,宫佳,等.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72-74.

[6]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EB/OL],2014-02-26.

[7]姜怀志,孙永峰,刘树明,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0):58-60.

[8]闻晓波,冉旭华,朱战波,等.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兽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5):98-100.

[9]教育部.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倾向[EB/OL].育龙在职研究生网,2011-03-25.

[10]徐云,陈莎莎.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04-205.

[1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1.

[12]尹荣焕,何剑斌,白文林,等.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农学学报,2014,4(6):97-100.

[13]文冠华,姜文忠.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3篇

1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状态

1.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素质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必须以服务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向,培养以大农学为背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服务“三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此,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了“管理平台、农科特色、文理渗透、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技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建立有利于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和动态考核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

1.2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过硬的技能型农业人才,必须以服务产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为指向,培养某一农业生产领域(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建立有利于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和动态考核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服务于生产第1线的高素质、强技能技术人才。

2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资源基础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一种改革探索,资源基础是这种改革探索的前提和条件。对于改革的先行者而言,如果没有强劲的学科资源、高水平教学团队和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改革探索就可能陷入僵局甚至失败。

2.1学科资源是基础资源对于拔尖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而言,必须具有部级研发平台,具有由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端人才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强劲的学科资源支撑。湖南农业大学选择农学专业作为拔尖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试点,是基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部级重点学科和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优质学科资源,以及学校所拥有的一批部级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学科资源基础。

2.2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是现实资源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当然也需要依托学科资源,但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条件。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建立了衡阳油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岳阳水稻农科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隆平高科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部级农科教合作平台,同时建立了一批与大型农业企业、生产基地、种子生产企业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现实资源。

2.3协同创新中心是高端特色资源“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后第3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其核心部分就是推动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联合9家协同单位组建了“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3年获得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心”组建了11个协同创新团队和1个集成创新团队,建立了14个示范基地,为拔尖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和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特色资源。学校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心”的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对接,面向农学专业开办了隆平创新实验班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面向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办了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体现了特色资源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3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必须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避免运行过程中的失误和可能的误区[3]。图1体现了湖南农业大学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部级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等特色资源,面向农学专业组建隆平创新实验班,培养作物学领域的拔尖创新型人才;面向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组建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培养面向服务“三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1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湖南农业大学面向农学专业开办的隆平创新实验班(以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命名该班),构建了“4双协同培养模式”:即双优(品学兼优)、双基(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双过(过英语六级、过科研关)、双培(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结合),采用全程导师制,积极探索本-硕、本-硕-博连续培养机制,开展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教学,培养拔尖创新型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本科阶段实行“3+1”培养模式,前3年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第4学年进入创新团队全程参加科研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硕士阶段以学术型硕士身份接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行导师团队指导制;博士阶段在导师团队指导下主持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项目。

3.2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湖南农业大学面向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办的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采用“3段2双1扶”协同培养模式,其中,“3段”是指全学程分为2年课堂学习、1年中心实训、1年企业实践;“2双”指双元制(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1扶”指扶持学生创业。要求学生毕业后3年内创业率达50%以上。实验班实行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采用小班化教学,强化个性化培养,重视职业能力训练,提高综合素质,积极探索讨论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进翻转课堂、MOOCs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4结束语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改革已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的改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稳步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必须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林人才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和素质需求特征,构建有效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运行机制,促进卓越人才脱颖而出。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4篇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农业信息化紧跟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期间,新疆村村通工程建设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覆盖,完成4740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5587个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盲村,720个新通电行政村盲村,共34万多户通广播电视的建设;同时支持50座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截至2011年3月底,新疆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31.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4.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3部/百人,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73.8万户。按照自治区党委农村信息化推进进度要求,到2010年,全疆地区实现全部乡镇接宽带互联网,南疆三地州55%以上、其它地区70%以上的行政村、兵协和连队具备宽带接入的条件。尽管我国和新疆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全国各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法制法规建设十分薄弱等几个方面。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缺乏实用大型数据库、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形成了中、东、西部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就新疆而言,影响新疆农业信息化进程因素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国内和疆内在对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建设上有着共同的关注度,集中在信息资源、硬件环境、应用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建设。其主要表现如表1。实际上,农业信息化发展除了网络设施基础建设以外,还包括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就是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涉及到全区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全区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部门提高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做到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遵循市场规律,用市场运作方式共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高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2.1人才优势农业信息科研服务人员是信息和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新疆农业大学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他们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又能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其次,信息服务人才优势。农业高等院校有一批精通信息业务的专门人才,长期的信息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但掌握信息传递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于服务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去。2.2农业科技成果优势以农业科技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农业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科研基础雄厚、设备先进等特点,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源泉。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00年以来,全校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46亿元,科研立项697项,获奖科研成果59项;8275篇,授权专利65项。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3数字资源优势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集中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专家,有计划的建设具有新疆农业特色的数字资源,既为我区广大农牧民提供丰富农业资源,同时也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0年学校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一体化演播室、录播教室及移动拍摄设备的建设,可以随农业科技人员走到田间地头,拍摄农民所急需的农牧业技术等相关资料。

3新疆农业高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了解农民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并逐步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对现有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这样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才能面向农村、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与经营大户由信息服务对象发展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3.2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校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将科技成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农民生产及经济活动中,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手段,宣传学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成果,拉近农业高校与农民间的距离,在农业生产与需求之间搭建起一座新桥梁,便于农民与专家之间取得联系,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3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加强对农民的系列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科技信息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多。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农村赶集等各种传统习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比如,发放光盘等宣传资料,专家现场答疑等方式,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与网络结合将大大丰富乡村大集的信息服务内容。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和科技使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尤其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农业信息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农村、农民、农业生产需要的信息,经常深入市场调查,认真收集、整理、加工农经信息,及时上网。要主动为乡镇企业、种养大户及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做到服务周到、信息准确,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要积极参加信息知识培训,并注重总结信息服务经验,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3.4发挥数字资源服务优势,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在区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校园网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借助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的通讯平台,向农民传递实用农业技术信息,从而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拍摄、制作农技方面资源,同时建立后端农技支撑平台,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农技服务,也为学校积累大量宝贵的具有版权的数字资源,为网络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于广大师生。同时,加大与运营商的合作,充分运用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现有的通讯平台,形成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利用及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将学校的资源提供给广大农牧民。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2年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自身资源整合,与新疆广电网络合作,将优质资源与“天山云”平台结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及农村教育信息化,为网络化教育改革做出有益探索。农业大学数字资源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同时,选择农村较为实用且易被农民接受的方式。其内容可由信息服务站人员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适合本地应用的信息,制成农民看得清、听得懂、学得来的实用信息,以宣传板报、“小喇叭”广播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

4结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农业院校提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高等院校也要从自身的建设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农村的建设。以新疆特色农业资源建设为主体,与运营商合作共赢,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以广大农牧民提供急需的农业技术为根本,真正让高等学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5篇

进行网络教学需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环境,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平台始现于1996年底,其中LearningSpace—IBM作为IBMLo-tus公司开发的分布式教学平台,提供了自学、非同步协作学习和“虚拟教室”同步交互学习3种在线学习模式,在国际上使用较多。我国的网络教育平台始于1998年,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网络教学的实践活动,开设了相关网络课程,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具备了雏形。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应用较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技术力量雄厚、平台成熟稳定、但价格昂贵的国外商业化平台,例如当前市场上唯一拥有百万级用户支持能力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二是比较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教学管理的需要,适应性较强的类似清华教育在线、南京易学天空教室这样的国内商业化平台。三是针对各个高校自身教学特点开发成本较低的在本校范围内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这类平台在兼容性和适应性较差的问题。四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特定需求对软件源代码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开源软件,如Moodle等开源代码。

二、设施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由生物学、环境学、农业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复合型专业,2002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设,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均设有本科专业,该专业作为近几年的新兴专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关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讲授农业工程学、温室建筑与结构、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以及设施植物栽培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设施农业的生产、设施工程、环境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实践,培养能在科教、产业、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现代设施与观光农业的科研与教学、工程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尽管全国高等院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大部分课程都在多媒体教室里完成,但这也仅仅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代替板书教学的初级课堂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初级课堂教学形式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互动不足、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其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在大多数网络教学都是针对单独某一课程单独进行,关于专业课教学互动网络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更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以单一课程建设为主,缺乏专业重点骨干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只注重课程建设模式,缺乏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专业课教学远远滞后于教学目标。因此,在设施农业科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网络媒介,整合设施农业科学课程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避免高校专业课程课时减少的弊端,为师生建立一个信息对称的互动平台,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院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三、设施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设施专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开放性、共享性、互作性等基本特点。信息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资源的利用与技术的应用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代替传统农业的重要手段,其涵盖知识范围广泛,科学技术更新迅速。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和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网络服务,这不仅顺应专业自身对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要求,也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发展。因此,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健全的网络教学环境,有助于推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突破时空的限制。新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课程的学时明显缩减,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顾及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上讲授更多的新知识。网络教学平台则能弥补这一教学知识不足的弊端,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教师上传到网络平台的教学课件、讲义或参考资料,灵活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个人电子终端的普及也使得学生拥有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信息设备,随时随地接受学习信息,高效学习的条件。这种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真正实现教与学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

3.创建广阔的交流平台,实现交互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的E-mail、新闻组、公告栏、博客日志、在线讨论区、邮件列表、聊天室等同步、异步交流工具,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能更便利的共享信息,交流讨论,也能使不同时空的学生在该环境中通过讨论、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网络平台强大的交流协作环境就体现于此。论坛和邮件是学生共同学习和师生交流的重要交互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解答他人的疑问来提升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公开解答学生密集反应的共性问题,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创造平和的学习氛围。网络平台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自愿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学生在老师面前通常会有的拘谨,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同时还具有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优点。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可以在网络互动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消除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心理压力。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同时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专业课时知识容量的要求和学生对学习形式多样化及自主性的要求,这些都将显著提高教学成效,极大推进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创新与发展,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提高及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6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育学VS教育技术学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已经成为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也许你今天在课堂里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时,也想着将来能走上神圣的讲台。那么,请跟我一起来看看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异同吧。

教育学专业简单地来说就是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的―门学问。具体地说,教育学研究有关教育的理论和目的、家庭教育、教育原则等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像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等,都是其研究的课题。教育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专业人才。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远程教育装备技术则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教育学的交叉。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电视系统、科学和自动化的教学设备等先进的教育装备,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大专院校的自动化研究所、教育装备研发公司、外企或合资公司、学校或教育部门负责教育装备的研发和管理工作。该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开发能力的教育装备技术开发人员。

国内开设这两个专业的高校大多是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此外还有西南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交通工程VS交通运输

交通是城乡经济的命脉,道路网络是城市的网架,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不断完善交通工程建设和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将有力支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无可置疑,交通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促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交通工程专业分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工程两大方向,主要培养适应于交通规划、城市道路及公路的勘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复杂交通系统分析与规划、道路网络规划及道路工程设计和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和建立实用的数学模型,来分析、解决交通和道路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管理和贸易、信息与控制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运输商务,载运工具故障诊断和产品开发,汽车运用和维修等工作。

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国内院校主要是一些交通、工业和理工大学,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

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寄托了人们探索太空奥秘的愿望,如今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及飞行器总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实验、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专业是集飞行器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主要培养航天航空及相关领域内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设置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学校不多,主要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

我国大部分农民已经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发家致富。“科技兴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与地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过程电气自动化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有关的分析计算、工程设计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与农业、农村有关的地方电力系统、用电管理部门、电子信息产业和技术发展系统从事技术设计、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国内主要的农业大学均设有这两个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

无冕之王

――新闻学VS广播电视新闻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纸、期刊、广播、网络、电视以及书籍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各式载体。现在又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具有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变化加快、技术含量增大和复杂性增加的特点。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个传媒的盛世。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就站在了信息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新闻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较强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开设这两个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汉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更是吸引了无数的外国人对它进行研究与学习。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纯人文的学科,它强调的是“文学”。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该专业着眼于培养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主要研究汉语言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起源和发展规律。它一方面要探讨和总结汉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另一方面要为未来的汉语言发展开辟道路。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等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这两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只要是综合性院校一般都会开设,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需求也提高了。艺术设计逐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有艺术的影子:包装日益精美的商品,风格各异的装潢,还有我们的精神食粮――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的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对人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求较高,作为―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和一种智力资源,已经日益被社会、企业所重视。这对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规模发展的空间,也对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以应用艺术为主,研究范围涉及商品的形态与功能、经济与艺术、信息时代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有关视觉传播形式和规律的领域,强调产品、人、环境三者的和谐关系,是与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艺术设计理论和素养,研究并掌握现代艺术的表现能力,拥有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学专业主要让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以培养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出版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设置这两个专业的高校很多,如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华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厦门大学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原野,渴望绿色,渴望回归和接近大自然。

园林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园艺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大学一般为农业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农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写作;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326-03

英语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是检验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环节。戴炜栋等指出,过去二十年的中国英语教学强调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当今的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我们相信随着中国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以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为主将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下一个主要目标[1],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不断的积累与训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对云南农业大学学生英语写作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英语写作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纸质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的结合,强调过程写作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指出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1.学术研究报告。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有关网络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章进行了检索,从1984年以来,检索到1 324篇有关“网络英语学习“研究的文章,在外语类核心刊物(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有149篇。查阅这些研究报告,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网络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英语教学的模式与方法、网络教学下师生的角色定位、网络英语教学的质量监控等。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我们在自己研究的项目中少走弯路,构建一个以云南农业大学实际情况相符的英语写作立体化教学模式。

2.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国内外网络英语写作教学的网站。综观国内外各高校网络英语教学的情况,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建立依托于校园网的英语学习网站。如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校园网上设有供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学习的中心。国外最著名的“英语写作网上实验室”是Purdue University OWL (http://owl.english.purdue.edu)。(2)利用“Blackboard”这一强大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依托于校园网,开设各种英语网络课程教学。”Blackboard”是美国各高校使用最多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该系统于2002年开始由北京赛尔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在中国,现全国已有近150所高校使用,其中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广东外贸外语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3)经教育部批准各高校成立的“网络学院”,主要用于成人远程教育。如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学院。(4)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等创作设计的“体验英语写作”训练系统。(5)一些英语教师建立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网站。教师们利用E-mail、Chatroom、博客、ICQ、 Yahoo Messenger和 MSN Messenger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二、云南农业大学学生英语写作需求调查与分析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应用于外语教学过程在国外外语教学界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近年来逐步受到中国外语教学界的认同[2]。为更好地设计出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写作课程和学习内容,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一个大学英语教学班(98人)、一个英语专业教学班(116人)、一个硕士研究生班(120人)和一个博士研究生班(25人)进行了需求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本科学生对英语写作内容的需求是: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中作文的分数,并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能力。硕士生和博士生强调想学习雅思作文考试,更多的学生想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发表文章。

被调查的学生对网络英语学习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苦于没有电脑和上网的条件,教师网络指导学习不充分,希望学校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机房的有效利用与管理。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英语写作立体化教学模式

1.英语写作教学内容立体化:利用学校课程建设网,完成了“云南农业大学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的建设。我们将英语写作系列课程开设为两门课程:基础英语写作和高级英语写作,利用云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网,将所有教学文件和资源上传,为学生搭建一个英语写作学习网络平台。

“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的相关教学文件包括:(1)基础英语写作: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网上资源、特色项目(雅思写作考试)。(2)高级英语写作: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网上资源、特色项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学生只要进入云南农业大学主页,点击课程建设网—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基础课—英语写作系列课程,就可学习所有写作教学内容。

2.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立体化:传统课堂写作教学与网络课堂写作指导相结合。我们在外语学院2004级与2005级英语专业学生和2007级与2008级博士研究生写作课中进行了尝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项目建设的基于学校课程网的“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的资料,同时采用过程写作法,过程写作法强调写作的全部过程,即准备阶段、草稿阶段、修改阶段和分享阶段[3],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交流工作,如Email、QQ 等,促进师生交流,享受写作的乐趣,从而达到真正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学生自主学习性差,教师需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和网络学习科学化的监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性差,导致上网都忙于“打游戏”或“聊天”,没有明确地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他们说,虽然老师也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英语水平,但面对无限的网络资源,不知如何开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对策:(1)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语言学习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指学习者为了成功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外语),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 、有效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4]。Oxford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5]。两大类为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和间接策略(indirect strategies)。直接策略用于处理新的语言材料,在特定的任务和情况下与语言本身发生的直接关系,包括记忆策略(memory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补偿策略(compensation strategies)三个小类。间接策略用于处理宏观的学习管理上的事物,包括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和社交策略(social strategies)三个小类。从Oxford的学习策略分类中不难看出,要想取得语言学习的成功,两大类语言学习策略缺一不可。学习者不仅需要有能直接用于语言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即掌握语言学习的直接策略,而且需要来自外界的保障,以确保语言学习的顺利开展,即具备语言学习的间接策略。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让学习者获得语言学习的最终成功。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采用“WebQuest” 这一网络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网络探究式的学习。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Bernie Dodge 和Tom March在1995年首创的,是以网络为协作平台,基于探究的专题学习模式,因而它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合作活动[6]。WebQuest 由六大模块组成: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和结论(Conclusion)。利用WebQuest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实施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程网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国内外许多大学已建立了网上写作实验室(Online Writing Lab,OWL)或称网上写作中心(Online Writing Center,OWC),用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我们所建成的课程网还缺少师生互动,按照“网上英语写作实验室”的定义,一个优秀的英语写作课程网站应包括[7]:(1)关于写作中心的介绍:如时间、地点、教师和服务。(2)信息快递: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主要英语考试的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3)资料(写作课件展示):讲解写作的基本知识,如语法、写作技巧,相当于一本电子写作书。(4)写作辅导:写作辅导有多种形式。一是通过BBS的形式。学生将问题粘贴在布告牌上,教师或其他学生将自己的答案或间接粘贴上去。学生也可将自己的作文粘贴上去,等待大家评论。二是通过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OWL中师生之间交流一个常见手段。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想教师提问或提交文章,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回答问题,评论文章,提出修改意见。或通过博客或WebQuest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也可通过预约,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辅导。(5)在线练习和测试:提供写作练习,如每周一练和解析(6)范文:一些优秀的作文和佳作欣赏。(7)相关链接:提供与网上其他写作资源的接入口。因此,我们所建设的“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还需继续完善,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并建成“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上写作实验室”。

五、结语

因特网的出现以及电脑技术的普及为英语教与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网络英语教学的研究经验,以当今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整合英语写作教学的两种教学法: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将传统的课堂写作教学与网络写作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一个依托于校园网,适合于云南农业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立体化的“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教学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在课外进行更多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英语写作课程网的建设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英语写作能力训练的平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与新尝试,势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2-12.

[2] 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20-23.

[3] 胡新颖.过程写作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59-60.

[4]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Oxford,R.L.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 [J].System.

[6] 苏冰.WebQuest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63-66.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学联组织;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66-02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难想象,文化建设即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而大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阵地,积极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更是有着重大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来,高等教育就肩负着弘扬优秀文化、培养精英人才和塑造社会道德的重任。在价值多元、思想多维、生活多样的今天,大学更应当继承历史传统,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做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2012年是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该校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五个方面的突出需求。第一,需要树立“尊重知识,崇尚学术”的理念,营造热爱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今天,既要有强大的内在修养和定力,又要有潜移默化的外在影响力,才能够怀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这就要求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体现时代精神、有利身心发展、明确价值导向的校园环境。第二,需要重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培训“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客观地说,当前的教育体制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却忽视了知识的应用,以致出现“高分低能”、“书呆子”等极端现象。大学已经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显然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第三,需要突出学科特色。南京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农学与生命科学,然而随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该校已经成为一所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各所大学都努力扩大学科体系、增设专业数量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并发扬自身的学科特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第四,需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第五,需要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范畴。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由学生自发组织、自发参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整体高度。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不断深入、不断拓展、不断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三、学联组织的引导作用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需求,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会对症下药,开展了众多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活动,坚定不移地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1.针对树立学术理念的需求,研究生会开展了“我与博士面对面”活动、研究生学术辩论赛、“学术之星”和“我心中的优秀导师”评选活动。“我与博士面对面”活动旨在向广大本科生和硕士生分享一些博士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人生经验,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正确的认识,帮助大家找准未来的方向,提高学习热情。在活动过程中,出席的博士嘉宾根据各自的专业与研究方向,详细介绍自己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科研的经历,并提出众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忠告,而现场观众也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积极请教,“我与博士面对面”活动共成功举办了近二十期,惠及数百名学子。研究生学术辩论赛则以研究生群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内容,引导研究生们就法律、道德、全才、专才、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科学作伪和研究生培养方式等主题进行讨论,充分展示了学术和思辨的魅力。辩论赛持续一个月,吸引近千名研究生到场观看。“我心中的优秀导师”则为引导广大研究生发现和推荐身边兢兢业业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关爱学生、成就突出的优秀导师,弘扬先进,树立典型,体现研究生导师的良好风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针对教育广度与深度的需求,研究生会举办了“神农科技文化节”。“神农科技文化节”是在南京农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背景下,立足研究生群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将学术道德建设、创新技能培养和科学精神引导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同时,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会还在学院层面上设置学术论坛,以期扩大学术活动覆盖面,提高教育的广度,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公共管理学院“行知学术论坛”和经济管理学院“卜凯论坛”。“行知学术论坛”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社会调研等形式的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培养研究生个人学术兴趣、激发学术灵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卜凯论坛”则是经济管理学院依托部级重点学科,立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农业经济管理系首任系主任卜凯教授命名的综合性论坛。每期论坛都会邀请两至三名研究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由资深专家进行点评。

3.针对学科特色的需求,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会量身订做了“农业与生命科学直博生学术论坛”、“自然科学学术沙龙”、“社会科学论坛”等系列活动。在“农业与生命科学直博生学术论坛”上,来自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医学院和食品科技学院的32位五年制直博生使用英语报告了自己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进展,点评专家也进行了精彩点评。论坛结束后,表现最优异的12名直博生被选派前往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五名同学在第三届国际农业大学生研讨会上发言,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缜密的科研思维受到了各国专家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研究生的独特风采。同时,自然科学学术沙龙立足研究生群体,邀请自然科学专业科研成果丰硕的优秀研究生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社会科学论坛也旗帜鲜明地塑造学科特色,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为主导,探讨了历史、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4.针对丰富文化活动形式的需求,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会举行了“玩转SCI”外文文献精译大赛、留学经历报告会和摄影作品展示大赛。“玩转SCI”外文文献精译大赛以阅读并翻译外文顶级期刊中收录的文献为形式,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索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留学经历报告会则邀请有留学经历的研究生们分享留学经验,为同学们开拓国际化的视野,响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号召。摄影作品展示大赛则以校园中的人、物、事为主题,将同学们的优秀摄影作品收集展示,激发同学们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热情。这些形式新颖的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5.针对拓展文化活动范畴的需求,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会开设了“女生节”系列活动、“维权之窗”和“师生联谊三方羽毛球赛”。“女生节”系列活动以妇女节为契机,通过爱心卡片、小组游戏、联欢舞会、健康讲座等形式关注女同学的成长与成才,为女研究生们送去了节日的祝福。“维权之窗”定期收集整理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便,再将这些涉及学生餐厅饮食、宿舍区网速、图书馆书籍借阅和体育设施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相关职能部门,充分保障同学们的权益。“师生联谊三方羽毛球赛”将江苏省农科院、中山植物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们联合起来,让师生们在运动场中增进了感情,培养了默契。这些活动都是对传统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的积极创新,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活动的范畴。

四、经验总结与推广

纵观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将经验推广到各级学联组织。概括来说,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学联组织的引导作用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联组织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联组织本身就是广大同学为表达利益诉求、培养合作精神而自发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创造最大的自由空间是学联组织的初衷。因此,学联组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由学联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校园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出拥有独立人格、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学联组织自然应该成为践行这一目标的中流砥柱。第二,学联组织可以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自立自强是对新时代青年人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迅猛发展的社会存在诸多诱惑,只有自立自强,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民族希望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学联组织可以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大学校园是同学们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过渡,责任感便是这两者的显著差别之一。学联组织作为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成为了积极为同学服务的先锋阵地,处处体现出责任感。因此,学联组织对广大同学责任感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表率作用。

总的来说,学联组织是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引导作用的。只要各级学联组织坚持先进的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组织方针,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就一定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宏达.高校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6):46-49.

[2]谢珂,李锋亮.国家开放大学构建校园文化的成本与收益[J].现代教育技术,2013,(6):13-17.

[3]徐振鲁.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内涵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83-184.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9篇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只有在创新思维的意识活动中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功能性本质、结构性本质和过程性本质这三个层面的统一,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出新,在于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成果;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超越,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在于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创新思维的哲学内涵是对传统的辩证否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批判意识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模式的突破,其特点是超越权威,不迷信书本结论,勇于创造;跳出经验的框子,不循规蹈矩;敢于标新立异,开拓新途径;博采众长,善于综合运用;突发奇想,经常变换视角。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可以看出,创新思维就是学生身上的体现就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看法;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使用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勇气和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革命。它的教育活动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形成其创新人格。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思想前提,它激发创新实践的动机,表现为创造性的意向和设想。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而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育技术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的已经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创新能力部分研究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精品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塑造创新

人格创新人格则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往往指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的情趣、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大胆的质疑、勇敢的批判、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考和顽强的毅力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是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媒体资源和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环境中实现创新人格的塑造。

三、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关键是如何来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与教学环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有赖于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只有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发挥他的辅助作用,才能不会勉强、被动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给枯燥的课堂带来新颖、生动、形象、吸引注意力的教学资源,包括理论知识的动态展示、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演示、实际生产的精彩视频,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学生不仅仅从教师的口中获得知识,还可以从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网络化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化学习,又称在线学习,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学习,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知识的学习,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定时、定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依托现代网络技术

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师生的沟通对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传统的师生沟通只能是在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等少数时间,而且沟通的内容一般也仅限于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师生之间没有深入的沟通交流,学生对于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学生认为教师教授的内容与自己的需求不相符,教师觉得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更谈不上创新人格的形成。而依托于网络软件和平台、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途径,师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理论知识、科研问题、生活困惑等进行交流,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知识诉求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塑造其创新人格。

四、总结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但也不要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应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进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自身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把学生塑造为具有创新人格的创新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互动式 改革 调查

基于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和人才强国、科教强国的国家战略,改革发展教育制度成为其关键举措。当前的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的讨论与交流,被动的接受课堂信息,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笔者认为互动式课堂能为教育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师生关系的重构[1]――合作教育。正如《礼记》中所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生希望保持与教师间积极的人际关系,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以此获取大量的知识,实现人生目标。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在集体中得到归属感,能够不断进步,从而走向成功之路。正因为如此,本研究根据湖南农业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旨在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综合教学管理、教学督导、教师研讨等信息为依据,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员共发放调查问卷100张,实际回收100张;调查对象为湖南农业大学在校学生;调查地点为湖南农业大学;调查考核时间为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若被调查者有5题未答或者单选题进行了多选,则被视为无效卷。

2 调查结果

2.1 互动式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由图1可知:46%的学生乐于分组讨论的课堂形式,25%的学生希望以自告奋勇讲解的形式参与课堂,17%的学生希望教师放映教学影片,12%的学生倾向于以唱歌等娱乐活动活跃课堂。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一定的理由与意义。大部分学生希望摆脱课堂上“孤独个体”的角色,愿做课堂真正的参与者与主宰者,所以他们选择了分组讨论。正如大文豪萧伯纳[2]的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若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思想。”间接接受教学信息只能过被动吸收,而和教师的互动会在活跃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2.2 课堂问答在师生互动中的作用 由图2可知:52%的学生主动认真回答课堂问题,29%的学生被动应付老师的课堂提问,还有10%的学生回答“不会”或“不清楚”,还有9%的学生根本不想回答问题或回避。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可直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不足,增强教学针对性,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度,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性格等多种因素,影响着他们的课堂答问。在提问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励,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要使他们对自我价值进行肯定并树立信心与勇气,让他们大胆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课堂。对于回答错误或不能作答的学生要给予心灵上的帮助,不能使集体的不良气氛造成学生的自卑和抵触情绪,这样学生一旦无把握作答便不可贸然回答。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无法克服内心紧张焦虑,他们往往采取了“旁观者”的态度,尽量躲避老师的提问。此外,课堂上的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促使一部分学生被动参与课堂。为此,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3],消除人际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作答,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思考与展望

通过调查可知,现代大学生希望课堂教学活性形式和课堂问答更加灵活,更能调查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热情性,但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呆板、枯燥、无生机等,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大学课堂。因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十分必要。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湖南农业大学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了解,为将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奠基。但是,本研究仅其部分内容进行了讨论,还有互动式课堂管理、课时的安排、疑难问题、评价机制等仍有部分问题尚未解决,有待今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军,崔峰.教师职责基本内涵与现代教育理念[J].中国高校研究,2008(1):37-38.

[2]陈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1):97-98.

[3]秦国明.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04-20.

上一篇:医学教育培训范文 下一篇:贸易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