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8 10:59:04

红色传承教育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陕西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的现状,指出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载体,最后探求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和机制。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传承;少年儿童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辉映寰宇的伟大文化,其内核是包含着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伟大的革命精神、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红色基因。于2016年4月在瞻仰安徽金寨县红军纪念堂时说:“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陕西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可增强红色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增强少年儿童对红色基因的认知,引导广大少年儿童继承光荣革命传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当前陕西省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的现状

红色基因传承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因此,红色基因传承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笔者通过对陕西省有关小学的调研发现,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对西安市15所小学的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六十的学校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没有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有少数小学校长和大队辅导员甚至不知道红色基因的概念。红色基因传承就是教育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弘扬光荣革命传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教育学生从小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有一定的认知。因此,红色基因传承对少年儿童基本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

2、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缺乏有效的形式

部分小学在对小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存在着教育内容单一和教育手段简单化的问题。没有把少年儿童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主体作用。开展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应从当代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切忌简单的说教,把少年儿童的知、情、信、意、行充分调动起来,创新教育形式、内容和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缺乏有效的载体

学校在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一般采用单一的图片和简单枯燥的文字表述,缺乏有效的载体,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陕西拥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各个时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时,这些资源将是红色基因传承非常好的d体;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二、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载体

1、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陕西是西北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最早的地区,延安曾是中国革命的红都。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创造的红色文化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包括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革命遗物、战争武器、革命文献等。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指凝结在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思想形态、规章制度等。

2、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

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教育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开发提炼红色基因教育的内容体系,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提供实践体验式教育。党在延安时期创造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承载着延安精神的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让少年儿童在历史的事实中去感知和体验红色基因的内涵;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感悟革命前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上植下红色基因的种子。

3、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在形态使其能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载体

陕西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延安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等,对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信仰教育的生动教材。陕西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战争武器、革命遗物、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对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具有很强的现实说服力,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使少年儿童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只要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存在形式,能够极大丰富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运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机制、路径

1、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运用机制

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由省市县人民政府主导组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具体实施责任。学校是教育主体,要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少先队活动,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如西安未央区六村堡小学充分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经典诵读、讲故事、征文等系列活动,开展“红星闪闪”红色文化校园舞台剧演出,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建设适合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资源平台

该平台依托陕西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主题对陕西红色资源进行分类,建立红色档案、红色人物、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红色景点、红色游戏等多种板块。平台内容呈现形式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等。老师能利用平台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小学生能在平台上寓教于乐学习红色文化,于润物细无声中把红色基因根植于心灵。

3、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建设

陕西红色遗址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红色教育基地1100多处,这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少年儿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长效基地和有效载体,利用游学和红色旅游等形式,寓教于乐,对少年儿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作用巨大。

4、结成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协同创新联盟

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科研优势和研究成果,为小学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西安未央六村堡小学是陕西省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基地,同设立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陕西省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4.28.

[2] 万生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阐释.湖北社会科学,2008.9.

【作者简介】

白喜博,西安市六村堡小学副校长.

张 璐,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王一涵,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2篇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综合。华蓥山地跨巴蜀,横贯川渝,华蓥山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在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渝北区茨竹镇在挖掘华蓥山文化基础上,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杨家八盒、华蓥高腔、佛教文化等四大文化。目前,只有华蓥高腔搬进了课堂,其他文化的价值则被忽略。寨坪完小借鉴以往德育活动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基于华蓥山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诱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推进素质教育。

二、地域文化融于德育教育的实践

(一)依托华蓥山四大文化资源建德育基地

在当地教育部门指导下,寨坪完小通过多方联动建立四个德育基地。依华蓥山地区“红岩”革命精神,在位于同仁村场镇的同仁革命活动联络点同仁老庙、位于华蓥村华蓥山游击队秘密活动点太平洞,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具有两百多年历史、成功申报市级非遗名录的华蓥高腔,以及成功申报区级非遗名录的藠头、青椒鱼传统工艺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依托素有“东朝华蓥,西朝峨眉”赞誉的华蓥山宝鼎佛教文化,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杨家八盒、龙腾四海武校、竹松湖体育健身公园建立武术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四大”德育基地的建设,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地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在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也成为了学生终身教育的课堂。

(二)依托四大德育基地开展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

1.依托红色文化德育基地,该校利用蕴藏在身边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参观一次红色革命活动遗迹,坚持每年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同仁革命活动联络点参观教育,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定期邀请该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到校讲王璞等人领导华蓥山武装起义以及幸常嘉、幸世伦等人在同仁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故事,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走一段红色革命小道,设计了“同仁完小——同仁老庙”徒步参观路线,让学生体验革命的艰辛;吃一顿游击队套餐,让学生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唱一首华蓥山歌,让学生振奋精神。通过体验式德育课程,让红色文化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能够让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升华。

2.依托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藠头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该校要求学生参与藠头加工制作,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去根除须、切块、入缸等操作,也鼓励学生将亲自制作的藠头带到学校给同学们品尝,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邀请青椒鱼传统工艺传承人“周老七”为学生展示青椒鱼制作方法及流程,亲口品尝青椒鱼传统手工艺美食,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之情。邀请华蓥高腔传承人王远召教授学生传唱华蓥高腔,组织学生参加该镇举办的华蓥山歌大赛,让学生在学习、感受和展示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通过体验式德育课程,学生的地域文化传承意识得到增强,自身素养得到提升,让学生对乡土文化充满情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和生活。

3.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该校将佛教文化与封建迷信区分开来,将佛教文化引入德育教学,发挥佛教文化在引导人心向善、提高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人向善,引导学生向善做人,从小树立崇德、向善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生平等,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尊师敬道、知孝心懂孝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恶存善,引导学生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为乐。

4.依托武术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该校开设了武术课,邀请王恒田教授杨家八盒,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龙腾四海武校锻炼身体,通过激发学生对武术的热爱,发扬武术运动中蕴含的尊师重道、坚韧笃实、讲礼守信等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地域文化融于德育教育的反思

渝北区寨坪完小利用地域文化构建校本模式,将地域特色鲜明的华蓥山文化融入到学校德育教学,挖掘利用了本地德育资源,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做到了就地取材,用充满生活味道的乡土气息的材料来教育学生,实现农村小学德育的校本融合,使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但如何让教学计划更加合理、德育活动更具操作性和取得成效更明显等方面,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而且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调动家庭、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共同推进。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革命精神 革命老区 传承

一、革命老区人民对革命精神传承现状

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间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而传承革命精神的工作是老区人民的一项基本工作,是一代代人必须做的工作。现阶段革命老区人民的传承工作以初见成效,红色旅游得到大力发展,推动老区经济发展。大多数老区人民对传承工作表示基本满意,也能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其中。于此同时社会不断发展,革命精神在我们生活是否还存在,在调查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二、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精神传承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老区人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少经常性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

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区居民还是初高中文化水平,文化水平偏低使得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意识不强烈,很有可能忽视了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而革命精神教育对孩子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提倡老区人民积极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

(二)传承革命精神方式老套,效果一般,吸引不了当代年轻人

老区人民通过红色旅游、观看教育片、购买此方面书籍、亲友口述等方式对孩子进行革命教育。可以看出革命精神传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方式不乏有些老套,现在多数的孩子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果能通过新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对传承革命精神无疑不是一件好事。

(三)老区人民在传承革命精神上花费较少

在调查的老区居民在对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费用上,大多数家庭花费在1000元以内,大于1000元的占极少数。老区人民在传承革命精神上花费较少,这是可能因为传承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或者不愿意花费太多在这方面,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四)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同步

在与老区居民交谈中发现,老区在革命精神传承方面没有组织相关活动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在很大一部分孩子只能接受到单方面的社会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接受传承教育,在家庭或者课外中得不到实践,或者是孩子在家庭中接受传承教育,而学校只学习文化知识。两种教育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达不到传承的最佳效果。

三、完善革命老区人民对革命精神传承的几点建议

(一)多途径、多样化传承革命精神的宣传措施

首先,注重宣传内容的整体性。例如将宣传内容制作成纪录片或者影视片,着重以不同的主题和主体内容来进行革命精神的再现。从宣传的形式上讲,从思想上对参与红色旅游的成员进行概念整理,积极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瞻仰先烈。

其次,拓宽宣传对象的范围,把整个社会容纳其中,不同的政治面貌有不同的革命精神概念,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

(二)创新革命精神教育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革命精神教育主要通过红色旅游和亲友口述。这种方式单一的教育模式迎合不了现在孩子的思维,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首先,作为家长应积极从小培养孩子的革命精神,通过看相关影片传输革命的意识。待孩子长大一些可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真实感受革命的意义。中小学校应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并在课上穿插红色文化知识,传承革命精神。同时应积极培养中小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兴趣,从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如校园红歌比赛、小小解说员、节假日联系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纪念活动等。将红色精神教育和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极大的提高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革命精神提倡“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这种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是很有帮助的。各地高校可以开展关于革命精神的主题讲座,使大学生对红色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家长们的耳濡目染加上学校的系统教育使得孩子们获得丰富的革命文化知识。

(三)稳定、高速的发展经济,加大革命老区建设投入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革命老区的经济相对我国大多数城市还是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老区的环卫设施、休息设施、导识系统、特色景点宣传、遗址保护尚未落实到位,有些旧居遗址处于比较薄弱的保护状态,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现。

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首先要加大对红色景点的资金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对景点的维修、文物的修缮,重要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其次是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完成对红色景点重点区域的监控,并配备专职和流动安保人员。最后是要完善游览服务设施,购置游览车、分设垃圾桶、配备环卫人员、公厕的修建等,并且做好景点的环境监督,制作有当地革命精神特色纪念品,以物质形式推动革命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应该深刻的了解到只有老区发展好了,人们才更好地宣传老区,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

(四)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

制定和健全政策,构建革命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革命老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科学规划、整合、开发当地的革命精神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革命精神教育的格局,彰显当地红色精神教育的特色。其次是要着重发挥家庭育人、学校育人的有效作用。家长和学校要把孩子的文化教育与人格精神的培养教育,意志品质磨练有机结合,加强革命精神的培育,学校要将革命精神教育和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相结合,以增强革命老区红色精神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最后特别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得红色精神教育具有切实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细嘉 龚志强 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8).

[2]李江源.党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赞[J].重庆出版社,2006(8).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4篇

强化领导,切实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团州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把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州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将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团建综合目标管理范围,使全州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了有组织、有领导、有内容、有形式、有考核。

明确载体,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效

团州委坚持不懈地在全州青少年中开展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争做民族团结的坚定维护者。

(一)为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进一步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在全州各学校全面推开“民族团结教育、红色传承教育、法治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以百首优秀歌曲、百部优秀影片、百部优秀读本、百名宣讲志愿者、百个数字实践基地进校园的形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民族团结理念、传承优秀红色文化,让学校的法治宣传教育成为维护团结的基石,在少先队建队日举办了相约中国梦――大理州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红色传承教育、法治宣传教育”进校园合唱音乐会。通过“三进五百”活动,教育和激励广大学生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优秀红色文化,增强法律意识,组织引导广大青少年更加踊跃地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二)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关于“根在基层”活动的安排部署,在国家民委的关心支持下,积极争取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11家中央国家机关的18名青年干部到大理州巍山县开展“根在基层・青春担当”调研实践活动。经过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青年干部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同工同勤,深入了解巍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样板创建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以及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意见建议。走村串户与群众拉家常、访贫问苦、慰问孤寡,为各族群众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使“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三)根据共青团云南省委对口支援迪庆藏区的具体要求,团结带领滇西两个民族自治州团员青年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扎实苦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共享,为迪庆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为实现两个民族自治州各民族团员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建立有利于迪庆州与大理州长期长效、全面友好的合作关系,大理团州委将对口支援工作拓展为合作共建,确立了“全面共建共享・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建主题,和“双向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的共建原则,建立了两州十五县市共青团工作交流合作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确定了2015年“三个十”工作任务:一是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抓手,结合迪庆州共青团工作的需要,组织2015年9月8日至11日,邀请迪庆州汪志忠、张同斌等10位正在策划从事及已经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的优秀青年代表,到大理州宾川县免费参加了“大理州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期间的全部费用由大理团州委承担。二是组织接收迪庆州10名青年专业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青年职工、青年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典型等类型)到大理州进行考察、交流和学习,开展就业见习活动,接受就业创业和适用技术培训。三是深入开展“希望工程”合作。选择1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进行一次性资助。2015年云南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华能班”(大理班)培训维西县山区教师77人,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13人。

(四)选派山区少数民族优秀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全国“各族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在州内举办少数民族聚集的宾川、剑川、云龙三个县以少年军校、免费培训班等形式举办青少年音乐、美术、舞蹈培训等少数民族青少年参与的夏令营活动。举办“心在大理・情系苍洱”青少年公益歌曲大赛,各族青少年共唱民族团结歌曲,通过参与、关注比赛,帮助青少年深刻认识保护家乡生态环境和共建民族繁荣大家庭的重要意义。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把彝族打歌、南涧跳菜、弥渡花灯等民族品牌活动贯穿到中小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怀。各县市团委还利用街天、节庆日,在人员密集地,向各族群众宣传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新农村工作,走村入户,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团结稳定是福”的思想,鼓励各族群众倍加珍惜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倍加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形成团结一心、共同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整合资源,拓展领域

1 发挥志愿组织作用,切实服务青少年成长。

以春节、“3・5”、“5・4”等特殊节假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志愿者的作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在巩固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组成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开展暑期夏令营、法制教育等活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用志愿服务的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决心和热情。

2 发挥协调联动作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积极协调,相互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青少年模拟法庭”、“法律知识问答”、消防演示、青少年预防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护技能。打造大理州青少年民族文化数字实践基,运用网络虚拟现实手段等多种手段开展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各类青少年参与性强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建成一批具有大理民族特色的数字基地,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加强各级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红色传承教育、法治宣传教育。

3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水平。

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希望小学,改善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地区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办学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充分发挥民族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大理州民族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方争取资金加强白族语言培训,2014年底通过希望工程争取10万元捐赠资金下拨大理州白族语言学会,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民族语言培训工作。

4 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协同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进行拓展性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做到家校同步,协同教育。

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明确责任,是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本保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2016年,团州委将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年初有计划、有部署、有动员、有检查、年终有总结、有成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责任制,做到了责任明确,任务落实。积极联合宣传、统战、民族宗教、文化、教育等党政部门,结合实际,分工负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积极组织各项活动,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正面教育,贯彻政策,统一思想,是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形势任务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主要采取了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形势任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政策宣传与依法集中整治相结合,深入广泛宣传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覆盖面,使各族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三)与时俱进,活动多样,寓教于乐,是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2016年,将以“活动”为载体,唱响“共产党好、祖国大家庭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一是对各级团组织的民族团结状况进行一次自查;二是对历年来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或个人进行一次走访。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5篇

越地民间“舞犴龙”风俗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性记录研究

华阳杨府爷信仰与开垟福调查

温州杨府爷信仰的地域性神职差异

旅游经济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温州杨府侯王信俗文化研究的意义

绍兴莲花落的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形式刍议

论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类型及价值

我国书法产业发展述评与策略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思考

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平湖调”在四明南词中的应用和发展

从能乐的发展看日本的家元传承机制

浅析支撑杨府侯王信仰生存发展的因素

发挥美丽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苍南道教文化及其生态保护区的研究

东白山七夕节习俗女性群体的传承困境

实地研究方法的经验与反思——以徽村调查为例

环境因素对阜山陈靖姑信仰的影响及其发展现状

对云南省“非遗”隆阳区甲马画的调查与研究

从北宋戏剧砖雕探寻台州南戏等戏曲发展脉络

酒香也惧巷子深——对浙江金华酒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组织在地方戏曲活态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文学艺术“生产”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

近年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概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原真性保护

论婺剧戏服传统手工技艺的抢救性保护

关于贵南县藏绣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聊城市葫芦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及营销策略

昆仑文化资源的品牌建设与创意开发利用

山西大同端午民俗及其非遗传承中的节日信仰保护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教育的思考——以雕漆技艺为例

览闻辩见,抱朴守一——罗永麟先生民间文学研究管窥

民众生活与民间戏曲——对汨罗市花鼓戏的调查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角色

瑞安渡头杨府爷故里考——兼论杨府爷由人而神的过程

中国传统漆工艺的传承之思——以重庆传统漆艺现状为例

风雨“道情”人——金华道情传承人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堆砌五谷·孤独起舞——对兰溪粮食砌工艺的调查与思考

豫西门头装饰字画初探——以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为例

从民间信仰看畲汉互动——以桐庐县莪山乡宋老爷信仰为例

加强传统戏曲艺术的“后保护”——从湖剧表演艺术的传承说起

浅析传统仪式的现状与保护——以武义社区接仙女仪式为个案

从四座“佛教”寺院看地方崇拜体系——以温州苍南蒲城为中心

民间建筑的精魂——以明清时期徽州民居中的民间信仰元素为例

抗日战争、武术传统与红色叙事——以冀南广宗县杜杨庄梅花拳为个案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6篇

一、目标任务

按照《实施方案》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正面教育为主导的原则,进一步解决全局干部职工中存在的“政治敏锐性不强、不敢担当、攻坚克难、信心不足、工作不负责”等突出问题,由局领导带头,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开展“四项教育”,切实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营造“政治敏锐、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恪尽职守”的良好水务氛围。

二、教育内容

一是开展“宗旨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着力加强党史、、党的基本理论等政治理论学习,牢记共产党员的政治使命。二是开展“县情教育“,增强敢于担当意识。加强对县情的分析,认清新形势、新要求下发展面临的优势与短板,挑战与机遇。三是开展”传承教育“,增强攻坚克难信心。让干部沐浴红色经典,重温革命艰苦岁月,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四是开展”奉献教育”,增强恪尽职守信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树立良好工作作风。

三、工作安排

(一)第一阶段:动员学习(10月8日到30日)组

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落实“四项教育“活动要求,学习党史内容;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市委及县委干部作风建设相关规定和推进扶贫攻坚相关要求;学习“三严三实”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要求。1、10月10日召开动员工作会议,并成立“四项教育”领导小组。2、规定学习时间。10月8日—30日,每周一下午5:00—6:00。3、规范学习制度。每次学习要求要签到、记录,作为检查的基础材料,要求领导干部在学习过程中,查找自己的问题,并写一篇学习感言。4、活化学习形式。围绕相关文件和材料,确定若干专题,完成2次以上座谈,1次中心组学习。5、依托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分批次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红色革命体验实践活动。6、落实第一书记每月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驻村工作组每年驻村时间达到140个工作日以上;到联系帮扶村每月2次以上。

(二)第二阶段:问题整改(10月到11月)围绕“四

项教育”活动提出的“政治敏锐性不强、不敢担当、攻坚克难信心不足、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组织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开展自查自省,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一是通过查思想,解决发展意识不强,大局意识薄弱,中心意识欠缺,服务意识不足,进取意识不浓的问题;二是通过查纪律,找到脱离实际、实用主义、徇私枉法、个人利益为重的错误思想根源。三是通过查作风,克服作风漂浮,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调查研究不深入,了解情况不全面,解决问题不及时的现象。四是通过查效率,实现了公开办事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公开服务承诺,切实为基层群众服务。五是通过查形象,规范生活作风、工作作风、自身形象、部门形象。

在10月25日前形成单位问题清单,报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问题清单,对照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间和整改步骤,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11月10日前报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党课课件(讲话稿)、科级以上干部学习感言,党员干部应尽义务书面承诺书;同时展开群众评议,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四项教育”活动成效的试金石。

(三)第三阶段:建章立制(11月到12月)针对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要以高度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好建章立制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通过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建立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使全局各股室、基层站所广大公职人员作风更加规范,机关工作纪律更加严明;并建立不定期抽查制度,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问题突出的股室和基层站所,随时责令搞好整顿。

四、工作要求

(一)落实领导责任。“四项教育”活动要在局专题教

育领导小组领导下严格开展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各股室及基层站所要密切配合,强化问责和宣传。

(二)抓好工作结合,要把“四个专项”教育与“着力

六个加快、推动六个转变”结合起来,与推动扶贫攻坚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实现两手抓、两促进。

(三)强化工作推进。活动开启后,水务局要迅速动员部署到位。在10月23日前各股室、基层站所和科级以上干部要上报各自的问题清单、整改方案和自查自纠报告;11月8日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要有讲话稿与学习感言和党员干部应尽义务承诺书。在此基础上,形成单位问题清单,制度整改措施,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教集团化;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86-02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的号召。为了响应这个号召,安徽省六安市于2013年4月组建了“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总部设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该集团,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提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水平,推动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发展道路。

在职教集团成立后,随着多元化因素的介入,高职院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应该积极探索出更加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职教集团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必须紧紧切合自身实际,积极实现与地方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努力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

自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以后,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做到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并着力筹建皖西文化展馆及文化长廊、皖西红色文化展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大大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品位。

1.筹建皖西文化展馆及文化长廊,将地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安徽省六安市,位于皖西腹地。皖西文化历史悠久,“大约六七千年前,中华大地陆续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皖西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1]。这里有远古的皋陶文化、寿春的楚文化、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及茶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显著,是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皖西地区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源头活水,用好用活这一活水,将是学院创造品牌、塑造形象、形成特色的立足点。

近年来,特别是自大别山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学院加大力度在校园内建设了皖西文化展馆与文化长廊,分版块展出了皋陶文化、楚文化、汉文化、山水文化、饮食文化及乡土文化等内容,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出,让学生了解皖西文化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富多样的存在形式,真实地感受皖西文化独特的魅力与意义。通过定期组织带领学生参观、调研,以及学生自发地观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筹建皖西红色文化展馆,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皖西是中国革命早期策源地之一,1920年皖西就组建了“中国革命小组”,1922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党小组,1923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皖西先后暴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32师和33师。后来,皖西又先后创建了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皖西是安徽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战略进攻的序幕。皖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为中国革命及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皖西地区红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作为皖西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在弘扬皖西红色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学院近期专门筹建了皖西红色文化展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基地。展馆建成后,既丰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又使学生了解了皖西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加深了对皖西革命历史的了解,体会到皖西这块红色热土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接受了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

3.筹建皖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及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将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智慧与营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六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市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24项,市级30项,县级78项。这是六安广大民众长期在生产、生活、生息中,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一代接一代创造、升华而形成的精华,是汇聚和包容六安民众的魂之所系,是六安的根之所在,是我们生活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精神财富。传承、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铭记历史、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弘扬、保护、传承皖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自今年上半年以来,先后在校园内建成皖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及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意在通过对皖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校园文化创新中融入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智慧与营养,并使之进入主流教育过程,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与企业文化的有机对接

中科院院士、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贺贤土先生指出:“职业教育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2] 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与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充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选择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随着职教集团的出现,“职教集团化办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校企合作范围更广,合作时间更长,合作程度更深,合作内容更丰富”[3]。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以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原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寻找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口,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积极构建我院特色的校企文化。具体对接途径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等层面。

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上,学院通过筹建大学生创业中心、与合作企业共建生产实习基地以及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引进企业文化并营造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场氛围,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今后毕业所要面临的职场环境,感知企业文化,领略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培养正确的入职心态。学院还集中悬挂与学校合作企业的厂旗,这既给学院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各厂旗上所设计的厂训及宣传标语等,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营造出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

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上,学院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引进校园,并加以借鉴、补充与完善,形成了我院特色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服务(SERVlCE)的8S管理制度,主要是对教学区、宿舍区、实习区实施8S管理,并对以上三区的8S管理标准和要求分别进行细化,从而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之中。通过实施8S管理制度,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内涵,掌握企业的管理模式,养成正确的职业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另外,学院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领略到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的认同感,为今后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上,学院将企业精神中的责任感、竞争意识、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务实高效精神等精神理念以及企业管理中的“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等管理理念等引进校园,实现企业精神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机对接,并以此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在引进企业精神理念时,通过在校园文化墙的张贴宣传以及邀请企业人士来学院举办专题讲座等渠道,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院文化建设融合并体现出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通过向学生展示与介绍企业的精神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人才观、发展观以及企业对人才岗位综合素质的需求,加深学生对岗前培训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与职业认同感。

三、与行业文化的有机渗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将追求功能独特且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与价值作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随着职教集团化的成立及行业组织的加入,高职院校还应考虑行业文化因素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 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而行业文化建设,体现的是行业的管理思想与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对行业进行优化管理,培养行业大局意识,倡导行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形成行业发展的动力及员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自发行动力,从而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职教集团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合理引进行业文化因素,使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渗透,形成独特的文化育人模式,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作贡献。

自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互动双赢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确立了“学校、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更好地渗透,学院通过邀请建筑行业、机电行业、旅游行业等行业协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讲授行业文化知识,开展行业核心价值观及规章制度教育;通过选拔教师去相关行业挂职,参与管理与实践开发等活动,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通过举荐学生去相关行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体验行业文化的精神;通过开展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感受行业的管理内涵。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院已将相应的行业文化纳入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使之与校园文化合理渗透,形成了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姚治中.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皖西远古文化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08,(3):88-91.

[2] 贺贤土.职业教育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9):10.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8篇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文昌阁,但保存完整的不多,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盘阳村文昌阁也已荡然无存。遗存下来的文昌阁,其建筑技术的精湛、建筑风格之精美、与自然的和谐美令人折服,是建筑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及美学理论的综合体,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见证,是当下文化旅游不可或缺少的人文景观,更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可遗漏的精神圣殿。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发展,各地重建文昌阁越来越多,比如省外的湖北孝感市、浙江的平阳县,比如区内的武鸣县、乐业县等相继开展了重建工作,为巴马重建文昌阁提供了参照。近年来,盘阳村群众重修文昌阁的原望越来越强烈,自治区文物专家也给予了关注。笔者特此顺作此文以商榷。

一、顺势应时重建盘阳村文昌阁,充分挖掘巴马人文资源

为什么要重建盘阳村文昌阁?愚以为,这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之需,是对历史文化负责之需,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精神、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需。当前,巴马已经进入加快发展、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需要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有力推动,尊重民族历史文化,挖掘地方人文资源,顺势应时重建盘阳村文昌阁,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对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促进地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一)盘阳村文昌阁的历史背景

盘阳村民之所要修建文昌阁,目的就是希望文化中兴,祈求人才辈出。当然也有供奉文昌星之朴素情怀。早在远古时代,我国便有崇奉“文昌”之风,到了重视科举的唐代,人们对文昌的信仰和崇拜尤甚。宋、元间,人们更把梓潼神附会为文昌帝君,元仁宗更加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全国郡县遂大修祠堂祭祀,其后文昌宫、文昌庙、文昌祠、文昌塔、文昌阁、文昌楼、文昌台、梓潼观等祭祀建筑遍布全国以及海外大多有华人的地方,有关文昌的文化活动,也频频在全国各地出现,形成了一股灿烂多彩的文昌文化。盘阳村文昌阁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修建起来的。盘阳村地势平坦,清澈美丽的盘阳河绕过村前,周边群山拥黛,锦绣田园,山光水色,风光旖旎,登斯阁也,可放眼一派美景,饱览江河秀丽,令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据盘阳村头的古碑文昌阁赋曰:“幸此阁经营得地,龙仗虎伏,来脉亦觉悠远峰头。左旗右鼓,观山则排如猛兽。四都之峰秀,多层玩水,则涌夫青螺;九曲之渊源,有自鸣鼓。夜听不声,众星宛聚波心;阁之左右者,射斗文光,群峰齐来檐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征瑞气于千秋,培村脉于万代。诗书礼让,弥增凤岭之光;道德文章,即破龙江之浪。人文济济,卜青云之有路;笔阵巍巍,占科甲之缠绵。不诚人才崛起,文运中兴,胥赖此阁耳!”这不仅描绘盘阳美景,也赋予精神寄托,物象与心象交辉相映,尽展人文光华,富于史学、建筑学、堪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文化蕴含。根据文物所同志的勘察考证、长寿老人的回忆所言和人文考据,盘阳村文昌阁的建筑功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阁来补全风水上的欠缺,镇住地灵,改造地理风水环境,趋吉避凶。二是修阁敬奉“文昌帝君”,祈求文昌帝的庇护,补文运不昌的不吉利地势,使盘阳人才辈出,多中科举,保佑盘阳“丁火文明昌盛”。三是借阁高耸壮观作为地标,营造一个能登高远眺、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优美景观。从史料记载可知,巴马的人文,最久远的时期可追溯到秦汉,据考古发现,县境内尚有不少可触可感人文遗址遗迹。如马鞍山的明代圩亭、岑猛将军庙,加桥山瓦氏夫人练兵场、摩崖石刻,云盘山的明代古战场等,但都已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重建盘阳村文昌阁的历史机遇

多年来,巴马县文化部门在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长寿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长寿文化融入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推动长寿文化强县、世界长寿文化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挖掘人文遗迹、发展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大活力,应该说这是盘阳村文昌阁重建的历史机遇。巴马县城城区逐渐扩大、同贺新区建设、盘阳流域景区发展、龙洪景区和弄友景区规划,观光游、乡村游等自然生态景观游大面积拓展,这样的背景下,特别需要人文景观进行规划布局,给全县的旅游加分给力、镶金嵌银或者画龙点睛之笔。盘阳村文昌阁曾是文人荟萃之地、教书育人之所,还是巴马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盘阳支部所在地,革命武装的营所,这里凝聚着先人爱才重文的优秀传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可以汲取的“富氧离子”,其人文旅游意义显而易见。同样,在开展素质教育、形势教育、国学教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也有其一席之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为我们重建文昌阁提供了理论政策依据。挖掘、重建、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一如改革、发展促和谐保稳定的一样。当前,来自民间的重建呼声比较热烈,文化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有关部门也乐见其成,重建盘阳村文昌阁适天时、合地利、顺民意。

(三)重建盘阳村文昌阁的意义和目的

保护重建盘阳村文昌阁,目的是抢救和保护巴马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延续巴马历史文化血脉,有效的利用巴马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服务民生,扩大巴马的知名度,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同时,也是充分表明我们当代人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我们的后代负责,这对提振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现实意义上看,至少有这么几点:一是承前启后,昭示村民勤耕好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盘阳村是鱼米之乡,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自古迄今读书人也较多,孕育了盘阳村勤耕苦读的良好民风。一百多年来,从盘阳村走出去的莘莘学子有官员,有专业人才,有作家、物理学家、核专家、大学教授等。如巴马第一位出国留学(留俄)的黄仲杰;已逝世的黄福林是广西当代著名散文家。等等。文昌阁不仅仅是一个庙,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一种精神力量,促成盘阳村的子孙后裔文运昌盛。重建文昌阁就是要继承文脉,保持文化血统,昭示后人勤耕好读、奋发进取。二是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推进优秀文化贯穿新农村建设之中。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旅游景区群众的房屋改造正是如火如荼,在查处“两违”的基础上,建设有人文底蕴的建筑,继承和体现村庄的历史文化和个性,十分必要。文昌阁建筑艺术和技艺可以成为群众学习吸收营养源。三是打造一处人文景观,与周边的红色旅游、观光旅游连成一体。文昌阁既是一个具体建筑,也是一个风景名胜,更是一个人文昌盛的物化标志。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最具个性的建筑景观,使它变为民风教育、国学教育、传统教育的一个载体,也为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成为我县人文旅游的胜地。四是“火柴盒”式的现代建筑只有居住的物质功用,没有多少乐居的人文精神内涵,已经毁掉的文昌阁,确是人们追忆的文化远影,重建确是众之所望。

二、恢复盘阳村文昌阁旧貌,赋予文昌阁先进文化内涵

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源泉。让子孙后代乃至世界人民都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造福人类,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假使重建文昌阁的愿望得以肯定,如何重建文昌阁才能体现“发扬光大”与“造福人类”?笔者认为,重建的原则应该是: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仿古造景、服务民生。要紧扣“文昌”这个主题,尽可能体现原有的建筑文化精神,也就是要彰显其蕴含的思想意识、哲学理念、思维行为方式、审美法则以及文化品格。据老人回忆和考据,盘阳村文昌阁建于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塔院合一古建筑,在文昌阁左右侧和后侧建造有三面围屋,南面是一道围墙,围墙中央有大门,属中国传统式四合院建筑。文昌阁坐落在四合院正中。文昌阁坐北朝南。阁楼外观三层,实则四层,基座为正方形,基座上是三层青砖木构架楼阁。第一层以圆柱支撑飞檐,环形走廊,阁楼基边正方形,用大青砖砌成,东、西、南三面开有券拱门,拱门两侧开有券拱窗,拱门前有四级台阶,衔接着通向东、西面的两侧厢房和南面的围墙大门。第二层为暗层,以大青砖砌四壁直达三层,祀文昌君神位;第三层,祀魁星神位。第四层,四角攒顶,穿斗木构架,装饰斗拱,釉瓦覆顶,四脊有石兽。文昌阁楼前,有一块当时修建文昌阁而立“永世流芳”碑,坐北朝南,高1.38米,宽0.84米,厚0.135米;石碑上部横刻“永世流芳”,字径12厘米见方;下部竖刻碑文,13行,共334字,字径3厘米见方,楷书体,阴刻。如今阁毁碑存。由此可见,盘阳村文昌阁建筑是蕴含着四合院丰富的哲学、美学、文化品格的,是巴马乃至桂西文化历史的一个见证。若重建应该突出反映巴马仁爱笃厚、坚韧自强、和谐包容、求实创新的精神,把悠久的文明史融入其中。必须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的建筑物质风貌和精神本色,既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要体现出它的文化底蕴,增加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挖掘过程中,要保护好原旧建筑材料,重建时充分利用,用旧建材修老古董,使之和谐统一。在考虑其功用问题上,可考虑文化旅游成分,突出人文精神的塑造,以典雅古朴恢复旧貌,沐文光文气再现胜迹。使之成为既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又是纪念、彰显、颂扬历史名人的丰碑。同时,在历史遗存的文化名胜的原体上,又赋予新的现实意义,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先进文化,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添彩。

三、充分利用重建文昌阁的历史机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盘阳村文昌阁浓缩着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巴马人民勤学崇文、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的要求,充分利用重建文昌阁的历史机遇,加强对盘阳村文昌阁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之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一是把文昌阁打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学传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以重建文昌阁为契机,以此作为传承教育基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县域、学习型社会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建功立业,激励青少年勤奋读书、立志成才,使之成为一代代人追求理想、读书成才、成就伟业的精神支柱,成长成才的摇篮。二是把文昌阁打造成为巴马文化旅游的景点。盘阳村文昌阁重建成后,就成为盘阳河自然风光带“绿色项链”上的一颗闪光的人文“宝石”,要充分利用文昌阁地处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长寿村、盘阳河流域景区,西山、武篆等红色旅游景区,以及龙洪景区的枢纽要道和地域开阔平坦、风光秀丽的优厚条件,将其建设成为盘阳河流域旅游带上一颗“珍珠”,成为“北有魁星楼,南有文昌阁”的人文奇观,为巴马文化旅游业发展添加虎翼。三是把文昌阁打造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聚散地。文昌阁地处县域中心,靠近县城,曾是巴马县城建县时的地置选择地,如今随着县城面积的扩大,县城的发展十分逼近。毗邻盘阳河的文昌阁文气浓、人气足,将是与西山红色文化景区、城北定金山宗教文化景区组合成为独特的传统文化游览区最精彩的一处,必将在巴马建设园林化县城和长寿文化名城的蓝图上,成为一个最富吸引力的重要名胜景点,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聚散地。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9篇

(一)重要文化遗产点的保护状况1982年,国务院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明确对于文物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基于这样的思路,淮安市的文物普查、抢救、保护工作逐步走入正轨。《淮安金石录》《人文淮安———淮安文物古迹通览》《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考古文选》等系列图书的出版,使得文物古迹有了纸上的记忆。同时,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淮安府衙、洪泽湖大堤等上报入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龟山遗址、吴承恩故居等进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些旧址、文物,争取了大量国家、省级资金的修缮。市县(区)财政也连年投入大量资金整修古迹遗址。楚州建设了国内唯一以漕运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市区建成了淮安戏曲博物馆、水利博物馆、吴鞠通医馆、大运河名人馆等系列博物馆。并保留了相对完整丰富的运河遗产,这些遗产有古运河管理设施等水利工程,有河下镇、码头镇等聚落遗产,有乾隆阅河诗碑、文通塔等物质文化遗产,有巫支祁的传说、南闸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淮安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在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方面,淮安市以“中国运河之都”为主轴,通过文化名城、名人故里、淮扬菜之乡、漕运文化等特色化的文化展示,以观赏型、度假型、娱乐型等生态养生方式来促进文化的传承再现与活力创新。在建项目始终保持名城特色,系统策划、有效推进里运河沿线的重点文化复兴工程建设,继续完善了运河文化长廊,通过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文化产业的孵化创新、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最终实现淮安地域文化的永续发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做好各级文保单位、文化建筑的保护,传统风貌的保护,继承和发扬淮安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做好空间形态的保护,整体控制淮安古建筑的高度,做好城池格局的保护,设置历史文化标志牌与说明牌。继续做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和民族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普查和公布。保护淮安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无形文化遗转变为有形文化遗产。做好运河沿线各景点、文化建筑的串联,加快清口大遗址文化公园的建设步伐,使这成为运河文化遗产长廊上名实相符的节点,充分发挥文化遗存的价值。重点打造运河文化遗存集群,实现运河两岸新老城区的融合发展、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的融合发展。

(三)无法恢复的历史文化遗存淮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尽管取得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前些年淮安进行了大规模的老城区改造,由于缺乏旧城保护意识和科学规划,一些老街、遗址的历史文脉被“改造”断送,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遗憾。淮安市区的东大街、西大街的改造,将清江浦上最富盛名的“花街“”牛行街”改没了。陈白尘、谢冰岩、王叔相等名人故居被拆除,“通天教主”王瑶卿故居不知“整体搬迁”至何处。

二、地方高校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一)地方高校与政府“联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淮安政府就历史文化遗产出台了许多新的保护传承措施,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当地高校一定的扶持和倾斜。高校多渠道、多途径、多方法地将历史文化融入课堂,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淮安市高度重视“班”创建工作,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活动中开展了“走近恩来、了解恩来”“研究恩来、学习恩来”“践行恩来、传承恩来”等活动,包括“缅怀总理,走进总理故居”“学习恩来精神,争创恩来班级”“弘扬恩来精神,提升五德修养”“读万卷书,品恩来精神”“恩来精神在我心中———志愿服务日”“传恩来精神,让爱传大地”“恩来精神为引领,缅怀先烈,开展红色之旅”“发扬恩来精神,践行中国梦”等项目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班级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学习实践的“教育观、群众观”为重点,我校在教职工中侧重师德教育,在党员干部中侧重深化党性教育,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探索一条新路。以“文化研究所”为依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建设教育基地。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专题文化场馆。从剪纸到仿生线编,再到草编、刺绣,淮阴花鼓、《十番锣鼓》、《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丛书、《人文淮安———民间文学集萃》、《淮扬美食文化传奇》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进入校本课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人人参与”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对我们的必然要求,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地方高职院校是具有明显地区性质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服务方向方面具有灵活性。因此在高校的改革进程中,更应以坚守民族文化为前提,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和保护工作。

(二)地方高校传承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是服务社会的需要由于地方高职院校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给予的支持,决定了办学特色化建设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引入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势所必然。高校利用当地经济资源和当地的支柱产业办学,不仅能为地方经济服务,而且还可形成自身特色,培育出来的人才也能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民建会员企业———淮安民贸物流园”“中锐华汽教育”“京东商城”等企业合作;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安双汇”“快鹿牛奶”“天士力药业”等企业合作,推动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的合作目标。淮安政府主管部门支持并大力推动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政行校企协同,促进淮安现代化企业的升级改造,为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另外,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下岗工人及农民工返乡再就业开展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班、短期技能培训班;暑期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对苏北农民开展信息化培训、科技支农、家电维修、支教帮扶、文化宣传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发挥职教骨干作用。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便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具有独特性、传统性,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三)地方高校传承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历史文化遗产凝聚祖先们的聪明智慧、情感追求,体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不同群体的文化积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它的教育审美价值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伦理道德、工艺技能,培养人的毅力,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素质。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加强对它的重视程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他们思维活跃、思想纯洁,有较高的审美感和学习意识,在接触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能真切体会到人们的勤劳、勇敢、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格魄力;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内涵建设,青年学生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念方式,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的主要依据。因此,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可以丰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是地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文化遗产保护进程添砖加瓦。

(四)地方高校传承区域文化创新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的资源大国,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遗产,它是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见证的载体。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面对开放多元的生存环境,那些主要靠言传身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正如中国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言:“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死去,它们失去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区域历史文化刻不容缓。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地高校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承担起引领整个社会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学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这其中,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应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课题:既要挖掘和传承优秀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使学校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又要整合和创新优秀文化资源,创造出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使学校成为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正确认识区域历史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教育体系,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三、地方高校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途径

(一)发挥社团作用,传承区域历史文化遗产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爱好,培养自身才华而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群体。地方高校由于长期处于特殊的地域文化范围,其校园文化受到地域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社团活动,对区域历史文化传承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当地高校社团利用社刊开设诸如地方历史名人、地方曲艺、名人佳作、淮扬美食、民风民俗等地域文化特色栏目,展示地域文化的魄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搜集整理当地的历史文化,将有关本地域的地图、照片、历史文献等资料,经整理在校园画廊橱窗展览,使学生对本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感性的认识;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民俗征文等活动,传播优秀地域历史文化。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最活跃的因素,应该担负起传承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

(二)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提供专业指导。当地高校可开设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选修课,聘请民间艺术传承人、专家学者教授相关知识;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相近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块课程,培养能够传承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开设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艺术课程,探索艺术课程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强化育人功能、营造学术氛围、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书育人重任的主要承担者。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形成由行业专家、教学名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坚持“请进来”的原则,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和讲学,集思广益,营造全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红色传承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唱红歌;红色文化;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46-03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青年成长最基本渠道,在文化育人特征越来越明显的当代社会,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发挥也日益增强,建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色资源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以红色文化传播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与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唱红歌是红色文化传播中重要形式,通过传唱红色歌曲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更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要求。以传唱红歌为切入点把红色文化传播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对红色文化经典的感受和体验传承给学生,增强可信性、可感性。帮助处于80、90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通过传唱红歌等一系列红色文化经典传播活动加强与社会间的联系,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实践意义。以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促进新一代塑造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历教育也要承载非学历教育,有公办教育的广泛发展也有民办高校发展的春天,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出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判断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大学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多处于80、90后,很多红色经典文化精髓的边缘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生长于新时代红旗之下,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艰难困苦、没有体验过革命年代的战火洗礼的当代青年来说,红色文化仅仅等同于历史,而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潮流的红歌简化为纸上的音符。因此,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注重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更通过合适的渠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和经典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技能过硬的准职业人。

二、以传唱红歌为主,促进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

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其平时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大家讲述着革命故事,传播着革命真理,弘扬着革命精神,也寄托着革命信念。因此,以传唱红歌为主要途径来弘扬红色经典、促进校园文化有其优越的便利条件。

(一)校园音乐文化基础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歌唱歌,音乐是他们与生活沟通的重要语言,因此,音乐活动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以传唱红歌为基础传播红色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简单而直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既完成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教育,也在实践中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二)学生素质教育基础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审美意识。他们思维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中,大学生逐渐掌握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革命歌曲以及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歌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较强的精神需求。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有兴趣而且有能力接受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模式。

三、以传唱红歌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来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播活动开展形式要多样化。

(一)红歌主线,唱响未来

红歌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推动唱红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以具体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为契机,举办红色主题歌唱活动或演唱比赛,最终延展为校园红歌会。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以开展红歌比赛,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影响,用最响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增强学生的参与力与实践力,提升红色文化精髓的感知力。不仅对参与演出人员,同时对学生观众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次思想教育。

(二)抢占阵地,注重创新

发挥校合唱团及二级院系合唱队的阵地作用,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等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和使用,不仅对于合唱如此,独唱和表演唱亦应如此。红歌创新、老歌新唱是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创新红歌,创作出更多的能体现出新时代、新风貌、新元素的红歌,使红歌能够承上启下,成为每一代人的感情情结。

(三)主题新颖,形式多样

传唱红歌只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部分,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要有多主题、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唱红歌、颂读经典、图文展示、影片赏析、演讲故事、传递箴言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班团会、早读课或校园传媒网、红色文化图片展及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讲故事等活动来拓展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机会和渠道。

(四)重视教育,加强研发

1、积极推进经典红色文化进校。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也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

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校情实际开展研究,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研发线路、研发重点和研发成果,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加强与社会部门团体的合作,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向深度发展。

(五)确保宣传,形成网络

要把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就要创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高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通过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阵地。同时,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艺活动,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六)增强实践,服务社会

组织社会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如通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或是在重大节日,与街道、社区群众一道开展文化展演及交流活动,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有力地推动深化乡镇及街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实践分享

笔者任教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因从事音乐类相关课程专业教学及党务工作,因此对音乐相关教育研究、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较为关注,同时也经常参与相关内容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工作。2008年开始专门将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尝试,以此推进党建工作和进校园文化发展。《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做课题申报、立项研究。以下是项目准备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共同为传承红色文化、促进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高速发展力量。

(一)典型性介绍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因此在诠释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促进现代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时更具体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相对于很多历史名校岭南更具有青春与活力,也正因如此,校园文化积淀尚不够浓厚。学院目前在校生人数近两万人,因为处于高职高专教育层次,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不敌很多公办或本科以上层次的院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和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它院校的模式,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本校特质基础上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二)我校开展的以传唱红歌为主的多种红色文化传播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红色文化传遍校园带来了丰厚的土壤。自2008年初至今,以我支部牵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传播创新活动收到了很好在反响,这是高校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大量的实践表明,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手段、新方法。

1、岭南红歌会

2008年,我支部率先在全校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红歌会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青睐与好评,并于2009年承办“建国六十周年2009岭南红歌会”,至“庆祝建党九十周年2011岭南红歌会”已连续三年开展全校性红歌演唱活动。活动内容既有延续又有发展,由开始时的独唱歌唱比赛已发展为有大合唱、小组唱和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共存的红歌晚会。评比形式也经历了由教师评判到现场海选、师生大众评审、红色经典知识问答等形式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盛宴,校园影响至深。

2、红色图文展

2008年,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支部开展了“改革开放三十载,我眼中腾飞的中国”大型图文展,校党委在建国六十周年及建党九十周年等系列活动中也分别把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进步发展的影展、图文展示做为了重要内容及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师生参与广泛。

3、红色文化进课堂

岭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做为工作重点,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感同与认知,课堂上多以实际案例和故事促进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到革命遗址参观学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促进了学习效果。

4、红色文化下乡、下社区

注重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与实效性,要经常开展一些对街道社区及乡镇农村的文化下乡活动,结合“院街双建”和“三下乡”活动促进社会基层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对口邻近联和街开展的“建党八十九周年庆典晚会”、指导街道文化站参加红歌歌咏比赛、选派志愿者参加“三下乡”活动等等。

5、多种传播形式促发展

一直以来,岭南学院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经常开展红色故事演讲、红色影片欣赏、革命英雄事迹报告等多种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极大的加深了广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了解,更加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发展。

通过调查了解,以红歌传唱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在岭南学院开展至今,使在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及红色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加深了大家的红色记忆,更加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大力的发展了校园文化。相信,以传唱红歌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将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在高职校园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校园文化。

总之,只要合理的运用好红色文化,促进其在校园中广泛开展,一定能够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钧.试论红色资源开发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价值[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3).

[2]陈瑛.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3).

[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4]钟久辉.论红色资源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09.

[5]王浩,赵勇,沈穷竹.“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

上一篇:城市公共管理范文 下一篇:建筑电气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